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13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1 - 54 - 為一個統御的原理。所謂「有機的整體」,其實就是「密集的多樣」:有限的事 物,各部份互相滲透,內容儘管複雜,卻是結構謹嚴的整體,可憑藉直覺作全盤 性的把握,直接而周全的強化知覺,正是審美的觀賞所能發揮出來的特性;而觀 賞者審美能力的高低,全看他「能否對作品之複雜的部份暨其關係產生最大限度 的知覺,而同時不失其對於先於部分之整體的掌握」 28 。循此而觀,「雜而不 越」,不僅對作者,也對讀者、觀賞者提出同樣的要求。 肆、和韻之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存在一個語言的音韻美問題—「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 者也」(〈聲律〉篇) 29 ,音律之有節奏,如人之發聲有自然的音節;而文章為 語言之精者,講求字詞音律上音樂的效果,有抑揚抗墜之致。 〈聲律〉篇中,文辭語音的層面,講求和韻之美。首先,劉勰指出「響有雙 疊」,注重音調的和諧:「凡聲有飛沈,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 而必睽。」 30 文字有四聲之別,進而形成「飛」( 高揚)、「沈」(低沈)—聲 調中的高低對比,蘊含著節奏感。而雙聲疊韻,其特性是「相連」 31 ,由部分聲 音的相同形成「聲」與「韻」的和諧,在一連串聲音不同的字中,出現聲韻部分 相同的兩個字,為節奏「覆沓的表現」 32 ,也加強由此聲音所抒發的情緒。 其次,劉勰說明「韻」的特點:「同聲相應謂之韻」,是同一韻母有規律的 重複,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曲子可以由它貫穿、呼應。按照規 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現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而結尾總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 停頓之處,所以造成的節奏感就更強烈。通過韻腳的關連,可以把全篇渙散的聲 音組織成一個整體,使詩中具有迴旋往復的韻律美,以造成一唱三歎的情感效果 33 28 參見劉文潭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第七章〈結構中之美:論結構主義之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 版社,19844月三版),頁177-18129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52-55430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5231 參見王金凌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第五章〈儒玄疊璧〉(臺北:華正書局,19884月初版), 24432 參見朱自清著《新詩雜話》(香港:港青出版社,197812月版),頁9733 參見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上編〈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95月臺灣初版),頁116-118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54 -

為一個統御的原理。所謂「有機的整體」,其實就是「密集的多樣」:有限的事

物,各部份互相滲透,內容儘管複雜,卻是結構謹嚴的整體,可憑藉直覺作全盤

性的把握,直接而周全的強化知覺,正是審美的觀賞所能發揮出來的特性;而觀

賞者審美能力的高低,全看他「能否對作品之複雜的部份暨其關係產生最大限度

的知覺,而同時不失其對於先於部分之整體的掌握」28。循此而觀,「雜而不

越」,不僅對作者,也對讀者、觀賞者提出同樣的要求。

肆、和韻之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存在一個語言的音韻美問題—「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

者也」(〈聲律〉篇)29,音律之有節奏,如人之發聲有自然的音節;而文章為

語言之精者,講求字詞音律上音樂的效果,有抑揚抗墜之致。

〈聲律〉篇中,文辭語音的層面,講求和韻之美。首先,劉勰指出「響有雙

疊」,注重音調的和諧:「凡聲有飛沈,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

而必睽。」30文字有四聲之別,進而形成「飛」( 高揚)、「沈」(低沈)—聲

調中的高低對比,蘊含著節奏感。而雙聲疊韻,其特性是「相連」31,由部分聲

音的相同形成「聲」與「韻」的和諧,在一連串聲音不同的字中,出現聲韻部分

相同的兩個字,為節奏「覆沓的表現」32,也加強由此聲音所抒發的情緒。

其次,劉勰說明「韻」的特點:「同聲相應謂之韻」,是同一韻母有規律的

重複,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曲子可以由它貫穿、呼應。按照規

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現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而結尾總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

停頓之處,所以造成的節奏感就更強烈。通過韻腳的關連,可以把全篇渙散的聲

音組織成一個整體,使詩中具有迴旋往復的韻律美,以造成一唱三歎的情感效果 33。

28  參見劉文潭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第七章〈結構中之美:論結構主義之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版社,1984年4月三版),頁177-181。

29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52-554。30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52。31  參見王金凌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第五章〈儒玄疊璧〉(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4月初版),

頁244。32  參見朱自清著《新詩雜話》(香港:港青出版社,1978年12月版),頁97。 33  參見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上編〈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9年5月臺灣初版),頁116-118。

Page 2: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論文學結構之美— 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

- 55 -

「韻」的語言審美特質,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認為:「詩中韻腳,如大

廈之有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34「大廈之有柱石」,則「穩」,比喻詩

若一韻到底,則顯現「平衡」。

此外,劉勰在〈章句〉篇談到全篇換韻的問題:

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文辭氣。賈誼枚乘,兩韻輒易;劉歆桓譚,百句不

遷;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論賦,嫌於積韻,而善於資代。陸雲亦稱四言

轉句,以四句為佳。觀彼制韻,志同枚賈。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

句不遷,則脣吻告勞。 35

「微躁」與「告勞」,是從心理上的默讀,感到繁促與單調而言36。所以劉

勰認為使文章鏗鏘有節之道在於:「折之中和,庶保无咎」。

字詞聲音的組合,或諧或拗,在於平仄的搭配,劉勰提出「異音相從謂之

和」的原則:

韻氣一定,故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屬筆易巧,選和至難,

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 37。

說明「同韻」之美容易做到,而「和聲」之美則是較難達成;因「和」是

「異音相從」,即不同的字音—平聲和仄聲交錯運用,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自然

和諧。聲調的起伏中,平仄相間交織,形成有抑揚的音樂效果。因此,適當注意

平仄的相間相對,「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音調就諧和動聽。

劉勰言聲律,拓廣至章句節奏。〈章句〉篇說:「夫裁文匠筆,篇有小大,

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以全篇節奏為基礎,著重調之緩

急,此依賴句為單元而變化,與字數、奇偶句相關 38。

字數,如〈章句〉篇指出:「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一作格)而非緩,或

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39根據語氣聲調來決定言之短長,以四字或六

34  引自武漢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室編《歷代詩話詞話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84年1984年11月第1版),頁312。

35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70-572。36  參見王金凌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第五章〈儒玄疊璧〉,頁246。37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70,38  參見王金凌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第五章〈儒玄疊璧〉,頁245。39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71。

Page 3: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56 -

字較符合於作者所表達的聲情,能兼顧音節的整齊和意義的完整40。奇偶句,如

「或變之以三五」,是句式的錯落,亦為節奏的變換,只用四字、六字的程式,

兩兩音節的均等,覺得呆板,相差一個音節,寓變化之中,則顯得活潑。因此,

劉勰強調「迭用奇偶,節以雜佩」(〈麗辭〉篇)41,篇章形式,有句子的單複

變化,以濟節奏單調,有規律的交替重複中,能感到快意與美感。

作者有許多纖細的情意,是寄託在音律的組織上,故使「聲轉於吻,玲玲如

振玉;辭靡於前,纍纍如貫珠矣」(〈聲律〉篇);而讀者則能「諷誦則績在宮

商」(〈練字篇〉),「聲畫妍蚩,寄在吟詠」(〈聲律〉篇)42,因「閱」與

「讀」息息相關,觀看一篇作品時,讀者吟誦或是暗中默讀,二者為「模仿」或

「內模仿的現象」,如劉昌元先生所說:

就審美活動來說,模仿也是個常見的現象。例如聽到自己熟悉及喜愛的東

西會跟著哼出來,或隨著它打拍子就是模仿的表現。但審美的模仿並不一

定要有形的動作上,許多時候它只是隱而不現的生理反應。例如在欣賞一

首詩時,我們不一定開口朗誦,但一定得通過默讀才能感到詩之韻律。這

種默讀就是內模仿的現象。 43

可見語音對作品的重要性,「吟詠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體會

文辭聲文之美及作者潛在的情緒,容易造成聽覺印象與記憶連合的效果 44。

不論語言或音樂,都具有旋律和節奏。以字音持續不同的聲調,構成旋律;

平仄相間、合乎規律的重複,形成節奏,能聚合音節而有助於聽感,使人預感所

要把握「音樂組織的性質」、「及音樂的組合單位」,進而獲得「均衡感」45。

綜合言之,劉勰對文學中的聲韻之美,強調平衡與變化,二者又以和諧為指

歸。平衡不當,則流於單調;變化過繁,則流於蕪雜,相反相成,始能顯出文學

聲韻之美。所以「雙聲」和「疊韻」,就一個詞組而言,是異中有同,在變化中

顯和諧。「韻」就全篇而言,若一韻到底,是在平衡中顯和諧,若換韻,則以變

40  參見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上編〈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頁115。41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89。 42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53、624。43  參見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第六章〈心距與移情〉,頁105。44  參見王夢鷗著《文學概論》第九章〈韻律樣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8月三版),頁86。45  參見卡爾西蕭著,郭長揚譯《音樂美學》第十一章〈節奏的作用〉(臺北:大陸書店,1981年6月20日二

版發行),頁101-103。

Page 4: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論文學結構之美— 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

- 57 -

化破單調。「和」,是以互補的變化顯和諧。至於「調」,也是從變化顯和諧,

且破單調,以表現聲情。

  

伍、縱橫兩種結構

劉昌元先生分析波蘭哲學家、文藝理論家殷佳頓(Roman Ingarden ,1893-

1970)的文學理論,提出「文學作品之普遍與必要的條件是什麼?」殷氏對此問

題的回答分為兩部分,由橫的方面,殷氏提出其著名的四層面說,分別是(1)語

音層(2)語意單位層(3)被描寫的對象層(4)圖式化的方面層。由縱的方面,

殷氏指出作品是由句、段、節、章等構成的有秩序的連續體,由開始、發展到結

束,作品的內容前後依承,不得倒置。但這些部分在作品本身中是同時存在的,

並不是真的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只有讀者了解作品的過程才是真正具有時間

性。殷氏則強調作品有橫縱兩種結構,缺一不可。46

《文心雕龍》創作論,關於文章整體構造層面,亦有近似殷佳頓(Roman In-

garden)所分析的縱、橫兩種結構,茲分別說明:

一、縱的結構

一篇文字的呼應關係,是起承轉合—章法美的所在,〈章句〉篇用意,即在

文辭—語意結構的說明: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疪

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

畢矣。47

這種「縱的結構」,為「理性的作業」,文字的安排運用必須符合作品的整

體性,即對素材的組織,按照內心的秩序—文字的連綴即內在情意的連續,為求

連續的情意表達得明朗清晰,所以其中可劃分若干單元:「綴字成句」,必待字

義之銜接始發生作用;「積句成章」,一章中句句接續,合若干意義之起落乃成

46  參見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附錄一〈殷佳頓的文學理論〉,頁365。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臺灣初版),頁10-12、16-95。

47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70。

Page 5: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58 -

一篇。從用字、造句以至於成章,是文章的基本構造,由「綴連」原則形成「有

秩序的連續體」48。

然而,「句子的意義,並不等於一個個單字加起來的總和,篇章也不只是章

句的合併」49,分章合句的目的,主要在「控引情理,送迎際會」,篇中的一章

一句皆是循序漸進,互相銜接,形成自然而然的文法條理。大致上可分為開頭、

承轉、結尾三層次,呈現起承和轉合的對立和持續性—開頭「逆萌中篇之意」,

從上文帶動下文,而下文也承轉開頭含意加以發揮。結尾「追媵前句之旨」,呼

應著前面的意旨,因而在分段的界限中,整體語意連貫。一段中字字相涉,句句

銜接,一篇中段和段聯結,脈絡貫通,全篇條理分明,使內在的思想感情如血脈

貫注,使文章的首尾能結成一體。故「句」之安排,忌於顛倒;而「章」的段

落,有其秩序,因為這是「合乎認知的過程與情感演進實況」50。

顯然劉勰把一篇作品,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像一個幾何圖形—「字

是點,句是線,章是面,篇是體,連點而成線,連線而成面,再連各種不同的

面,而構成一個整體的架構」51,如此,字、句、篇、章不是各自為政,而是

在整體原則下,使全文呈現持續性、統一性,用以烘托出「萬變不離其宗」的主

題。

二、橫的結構

關於文學作品的普遍與必要條件,殷佳頓(Roman Ingarden)由橫剖面提出

四層面說:(1)語音層(2)語意單位層(3)被描寫的對象層(4)圖式化的方

面層。

劉勰在〈附會〉篇所言,也包含了對文學作品結構層次的分析:

夫才童學文,宜正體製,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

商為聲氣,然後品藻玄黃,摛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恒

48  參見高辛勇著《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第四章〈形名學、言行論與篇章文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初版),頁245。

49  參見高辛勇著《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第三章〈結構主義與敘事理論〉,頁135。50  參見王夢鷗編撰《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頁183。51  參見〔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1月初版),頁

118。

Page 6: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論文學結構之美— 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

- 59 -

數也。 52

劉勰將文學作品的構成區分為四個層次:情志、事義、辭采、宮商,每一方

面都和人體的組織成分相對應,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這四方面構成一個連續的

系列,從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皆可見出依次遞進的意義53。

從正向來看,情志→事義→辭采→宮商這一系列,正如〈體性〉篇所言:

「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54是由內而

外的過程,亦即將作者心中的「情志」體現而出的創造過程。這和殷佳頓(Ro-

man Ingarden)從閱讀角度去分析文學的層面有別,但都是探討「作品結構層次

的問題」。如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指出:

「結構分析法」(s t ructural analysis),主要在於描繪「作品的階層和主

題,以及其意義關係和內在機能」……讓我們了解過去所用的表層描述之

不夠完足,同時也顯示出相同的藝術作品可以有不同的「造型層次」,各

由不同的結構原則所主導,而每個層次又可以有雙重或多重的結構。55

以下將逐一分析劉勰所提出的「體製」—文學作品的構成方面與具體內容,

並借助殷佳頓(Roman Ingarden)文學理論的解析。

第一、「以情志為神明」

劉勰以「情志」為文學作品結構的第一層次,繼承中國古代以「作品為作家

思想情感的表現」的觀點,清楚地表明文章層面先後、內外的次序,正如在〈鎔

裁〉篇中所主張「設情以位體」,呈現於作品中主體的「情志」,也是最深入的

層次,完成「主題與理念」的呈示作用;文中的某一特殊經驗、旨趣,是使作品

賦予高度審美價值的指標之一。

劉勰將「情志」在文學作品構成中的地位,比之為人的「神明」,這說明

「情志」的重要性,對整個文學結構而言,一切層次均為「情志」所統領,最終

目的是為了「情志」及由之形成的「美的表現」56。 

52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650。53  參見劉綱紀著《劉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9月初版),頁101。54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05。55  參見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原著,曾旭正中譯《建築意向》第二部〈理論基礎〉,頁52。56  參見劉綱紀著《劉勰》,頁96-97。

Page 7: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60 -

第二、「以事義為骨髓」

「事義」為文學作品結構的第二層次。「事」即〈宗經〉篇 所說「事信而

不誕」之「事」—「取材」,和〈鎔裁〉篇 所標舉「酌事以取類」之「事」—

「事類」57。劉勰所說的「事」受兩漢六朝文學傳統的影響,特指事類、典故,

若從更廣的意義來看,則蘊涵通過材料的選擇,以發揮情志,此情志在作品中

稱為「義」。由於情志不孤立,緣事而發,故稱「事義」。「義」求其「貞而不

回」,貞即正,即持理正大。可見事義同「學」、「理」密切相關。劉勰將「事

義」比為人的「骨髓」,認為「事義」對於文學作品起著「支撐作用」,具有

「尊重事實,堅守理性的力量」58。

「事」—徵引事實、典故為例證,近似於殷佳頓(Roman Ingarden)所說的

「語意層」,所涉及的論題:包括字、句義及句子的描寫功能、「準判斷」的性

質等。而語意層所呈現的審美價值:包括清楚或隱晦,簡單或複雜、有無歧義、

讀者的抗拒與重返。所謂「抗拒」,就是抗拒語言結構分析上的不當與錯誤;而

所謂「重返」則是正確而合宜的裁斷文章的最終旨趣59。如《文心雕龍.事類

篇》舉出曹植〈報孔璋書〉、司馬相如〈上林賦〉、陸機〈園葵〉詩等作品,皆

犯了用典失當的毛病:「引事為謬」、「改事失真」,如此便與義相妨,有損文

章之美60。緣此,更需要讀者的「抗拒」與「重返」的能力,以免自誤誤人(如

作為讀者的曹植)。

第三、「以辭采為肌膚」

文學作品結構第三層次為「辭采」,指文學語言在描繪事物、表現感情、意

念中所顯示出宛如彩繪般生動鮮明的形象美。將「辭采」比為「肌膚」,說明它

是顯現於外,直接訴之於讀者的美感。劉勰在〈詮賦〉篇中提到賦的辭采時說:

「寫物圖貌,蔚似雕畫。」在〈比興〉篇 中,明言「象義」、「寫物以附意」、

57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23、543。58 參見劉綱紀著《劉勰》,頁97-98。59 參見劉綱紀著《劉勰》,頁98。60  《文心雕龍.事類篇》云:「陳思,群才之英也。報孔璋書云︰葛天氏之樂,千人唱,萬人和,聽者因

以蔑韶夏矣。此引事之實謬也。按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相如上林云︰奏陶唐之舞,聽葛天之歌,

千人唱,萬人和。唱和千萬人,乃相如推之。然而濫侈葛天,推三成萬者,信賦妄書,致斯謬也。陸機

園葵詩云︰庇足同一智,生理合異端。夫葵能衛足,事譏鮑莊;葛藟庇根,辭自樂豫。若譬葛為葵,則

引事為謬;若謂庇勝衛,則改事失真:斯又不精之患。」參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

616。

Page 8: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論文學結構之美— 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

- 61 -

「環譬以寄諷」61。在〈麗辭〉、〈章句〉、〈練字〉篇中,也具體地探討文學

語言中字句的對稱、規範、結構、變化的形文之美62。

如〈麗辭〉篇強調「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

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

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

以雜佩,乃其貴耳。」63對偶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亦是自然規律的體現,而對偶

工巧,視其是否妙合自然,順應實際的需要,作適當的調節。

〈章句〉篇指出:「夫裁文匠筆,篇有小大,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

會,莫見定準。⋯⋯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一作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

蓋應機之權節也。」64 篇章形式,有句子的單複變化,以濟節奏單調,有規律的

交替重複中,有變換的美感。

〈練字〉篇,雖涉有字「義」在內,但亦是以字「形」為重點,談文字的選

擇和運用,講求文字形相在篇章中所傳達的美感效果,特別強調,練字不僅要練

意,更須練形,因「字形單複,妍媸異體」,字形影響讀者的視覺及心理感受,

故檃栝用字的要點,而提出四則避忌—「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

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複。」65

辭采中的「寫物圖貌」、「象義」—圖象記號,近似於殷佳頓(Roman In-

garden)所說的「圖式化觀相」:建立在語意層上的圖式,所描寫的對象皆非具

體真實的個體,只是對象的某個或某些方面,猶如〈比興〉篇所說「或喻於聲,

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總有一些讀者不一定自覺的「未決定點」。

但依照作品上下文所提供的圖式,涉及物體性質或內心現象,讀者主動閱讀,在

想「象」中可以有比較具體的投射,而成為讀者的意向對象,因每人的見識、喜

好不同而有差異。雖由於對象是用有限的文字圖式來描寫,讀者瞭解作品的含意

總是到某一程度即止,未必能完全把握作品所有層面的全部含意,但圖式化方面

層能不斷地受具體化,使作品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66 。

61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136、601。62 參見劉綱紀著《劉勰》,頁98。 63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88-589。 64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70-571。65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623-624。 66 參見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附錄一〈殷佳頓的文學理論〉,頁365。

Page 9: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62 -

第四、「以宮商為聲氣」

文學作品結構第四層次為「宮商」,指的是文學語言的聲調,藉著音樂上五

聲的效果,或宮或商,以比況文章上聲調的諧協微妙,或抑或揚,有低昂抗墜之

致。

劉勰將「宮商」比為人的「聲氣」,是由於「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

(〈聲律〉篇)67 ,音律有節奏,如人之發聲有自然的音節。此外,「聲氣之

美」亦是魏晉人物品藻中欣賞的一點,如《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裴遐「徐理

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劉孝標注引鄧粲《晉紀》曰:「遐以辯論為

業,善敘名理,辭氣清暢,泠然若琴瑟。聞其言者,知與不知無不歎服。」68

殷佳頓(Roman Ingarden)所說的「語音層」-以字音為基礎的語音構造:

包括(1)字音現象中穩定不變的形式,即單字的聲音。(2)更高的語句音韻,

即活的字音,是生動具體的、形象的、與易於表現的,使我們體會到作者所欲表

達的情感經驗,與審美價值相關。「閱」與「讀」原是不可分,在看一篇作品

時,讀者吟誦或是暗中默讀69 ,可見語音對作品的重要性。

〈聲律〉篇說:「言語者,文章關鍵,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

「凡聲有飛沈,響有雙疊⋯⋯滋吐流於下句,風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

同聲相應謂之韻。」分析字音構成的要素,以及連綴不同的字音形成抑揚的音

律,追求優美的餘韻。作者有許多纖細的情意,是寄託在音律的組織上,故「使

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前,纍纍如貫珠」,而讀者則能「諷誦則績在宮

商」(〈練字〉篇),恬吟密詠,體會文辭聲文之美。

劉勰認為文學體製必須具有上述的四個層面,由最高的情志到最低的宮商都

顯然有依存的關係。由於每層都可有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作品可被視為「多

音的和諧」,是「作品中能製造審美經驗的那些潛能,在與欣賞者的能力配合的

條件下就能具體實現而成為審美價值」70 。

67  引自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頁552-554。68  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4月三版),頁160-161。 69  參見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附錄一〈殷佳頓的文學理論〉,頁366。70  參見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附錄一〈殷佳頓的文學理論〉,頁368。

Page 10: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論文學結構之美— 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

- 63 -

陸、結論

本文透過結構主義,泛指對潛藏表面現象共通組織的系統性探討,提倡整體

性及內在結構,進而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文學結構」是二元異質同構

體,二元—一體的兩面,有時相輔相成(同構),有時互相對立(異質)。而文

學結構之美的原理是統一與和諧,統一從整體而言,和諧則從部分的關係來看,

同構顯出文學結構的統一與和諧之美,在統一中,有其主體,主體對各部分,

可以提契,而有「具美之績」。透過統一,部分的關係—「雜而不越」(辭與

義)、「和韻之美」(聲與韻)、「縱的結構」(章法與語意)及「橫的結構」

(情志、事義、辭采、宮商),得以組合而形成整體和諧之美。

《文心雕龍》〈附會〉、〈總術〉、〈 聲律〉、〈章句〉、〈鎔裁〉等篇,

提到:一、「具美之績」,論述文學創作的過程中,講求作品各部分在整體上

安排的統一效果。二、「雜而不越」,強調部分—「辭」與「義」在整體主導

下,脈絡一貫,不跨越主旨。三、「和韻之美」,說明文辭語音層面—「響有雙

疊」,由部分聲音的相同而形成「聲」與「韻」的和諧。文學作品的聲律中,包

含「和—異音相從」與「韻—同聲相應」平衡與變化的美感。四、「縱橫兩種結

構」,分由「縱的結構」—章法與語意、「橫的結構」—情志、事義、辭采、宮

商,探討文學作品的構成方面與具體內容,呈現有機的整體及和諧性。

劉勰《文心雕龍》所論,雖然時過境遷,但是想讓自己的作品有「具美之

績」、「雜而不越」,整體結構之美,傳誦久遠,迄今仍有值得著重、參酌的價

值。

Page 11: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64 -

參考文獻(依著作年排列)

一、古籍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三國.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

二、今人專著

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4月三版

黃侃著,《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6月再版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9年11月八版

卡爾西蕭著,郭長揚譯,《音樂美學》,臺北:大陸書店,1981年6月20日二版發行

王夢鷗編撰,《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883年11月10日初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1月初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劉文潭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版社,1984年4月三版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20日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原著,曾旭正中譯,《建築意向》,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年5月初版

李澤厚主編,滕守堯著,《審美心理描述》,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3月1日活印一刷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8月修訂再版

高辛勇著,《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著,《結構的時代—結構主義論析》,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3月三版

王金凌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4月初版

趙士林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臺灣初版

王夢鷗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8月三版

劉綱紀著,《劉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9月初版

張少康著,《古典文藝美學論稿》,臺北:淑馨出版社,1889年11月出版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臺初版

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臺灣

初版

周英雄著,《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8月再版

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1月初版一刷

Page 12: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論文學結構之美— 以《文心雕龍》為主軸闡述

- 65 -

三、期刊、論文

陳昌明,〈從「身—心—世界」之關係論文心雕龍神思篇〉,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魏晉南北朝文學

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王金凌,〈論曹丕至皎然文體觀的演變〉,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童慶炳,〈《文心雕龍》「雜而不越」說〉,《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張健,〈思無定契與理有恆存:《文心雕龍》的文思與文術〉,《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11年12

Page 13: 肆、和韻之美 - ydu.edu.twir.ydu.edu.tw/retrieve/9631/9-3.pdf · 34 引自 武漢大學中 文系古 代理論研究室編《歷 詩 話詞 選》(湖北: 出版社, 1984年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民國 102 年 1 月

-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