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ir.lib.nck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0101/1/6010301103001.pdf ·...

12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影響台灣企業採用 e-Marketplace 的實質因素與效益評估: Horizontal Vertical 產業為例之實證研究 計畫編號: NSC91-2416-H-006-047 執行期限: 91/08/01 92/07/31 主持人: 張心馨 國立成功大學 企業管理系所助教授 壹、中文摘要 網際網路具有無遠弗屆的特性,相關的應用軟體 與解決方案不斷的推陳出新。企業為能妥善的運 用網路較低廉的成本,以進行高效率和快速安全 採購流程,間接促成電子化採購,也形成虛擬新 經濟使供應商與需求者的互動更具效率。而在眾 多的電子化採購解決方案中,又以電子交易市集 最受矚目,強調以網路來協助供需企業完成金 流、物流、服務與無形商品的交易,並提供企業 與客戶充分而有用的商品和服務資訊,且依企業 特性衍生更多加值服務的交易平台。因此,本研 究以影響垂直與水平市場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 實質影響因素與效益評估為議題,主要內容:(1) 以產業別為出發點,探討電子化採購的重要性; (2)接著以企業導入電子交易市集與應用,瞭解垂 直與水平市場對交易市集認知; (3)並以電子交易 市集相關理論模型為基礎,發展研究架構;(4) 最後提出垂直與水平市場採用交易市集的影響 因素與實際效益。研究方法首先以採用電子交易 平台之水平和垂直業者為個案研究,再進行第二 階段的問卷調查與計量分析,以確認研究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公司在產品、市場、安全性、 產業特性、價格、交易市集功能等因素對交易市 集的經營模式具有顯著之相關性;而買方、中間 商、賣方對交易市集具有顯著效益。資料分析結 果,垂直市場對中間商和產業特性因素具有顯著 相關性;水平市場則對於產品、市場、安全性、 產業特性、價格、買方和市集功能等因素達顯著 水準。後續應以不同的產業別,結合電子交易市 集與 ERPSCM CRM 作整合性的研究。 關鍵字:企業間網路系統,電子化採購,電子交 易市集,垂直與水平市場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s aimed at confer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facilitating e-Procurement and e-Marketplace. This paper discuss the emergence of the e-Marketplace, an open, competitive medium for e-Procurement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World Wide Web, as exemplified by a new generation of e-Procurement killer applications.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describe the industrial sectors of e-Procurement. (2)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Marketplace and the effects on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3) Development the hypothesis that form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4) Determine and publish factors influencing, and benefits from, e-Marketplace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model was based on initial case study followed up by analysis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companies of case study are significantly in the product, market, safety, industry attribute, price, function of e-Marketplace support, buyer, intermediate, seller factors;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is obviously significant of Horizontal Industry in the product, market, safety, industry attribute, price, function of e-Marketplace support, buyer factors; and significant of Vertical Industry in the intermediate factor and industry attribute. To later researchers, more integrated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CRM, ERP and SCM to e-Marketplace. Keywords: Extranet, e-Procurement, e-Marketplace, Horizon and Vertical Market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以往的供應鏈體系雖然架構清楚、責任分 明,可是流程冗長與訊息不同步的缺點仍存在; 現今企業不斷的藉由電子化企業(e-Business)使得企業的獲利機會增加,強調競爭優勢與獲利 機會增加,可是失敗的案例常遠多於成功,真正 能掌握關鍵成功因素卻有限,網路的泡沫化與新 興的企業典範,僅一線之隔(Choudhury et al.,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影響台灣企業採用 e-Marketplace 的實質因素與效益評估: 以 Horizontal 與 Vertical 產業為例之實證研究

計畫編號: NSC91-2416-H-006-047 執行期限: 91/08/01 – 92/07/31

主持人: 張心馨 國立成功大學 企業管理系所助教授

壹、中文摘要 網際網路具有無遠弗屆的特性,相關的應用軟體與解決方案不斷的推陳出新。企業為能妥善的運

用網路較低廉的成本,以進行高效率和快速安全採購流程,間接促成電子化採購,也形成虛擬新

經濟使供應商與需求者的互動更具效率。而在眾多的電子化採購解決方案中,又以電子交易市集

最受矚目,強調以網路來協助供需企業完成金流、物流、服務與無形商品的交易,並提供企業

與客戶充分而有用的商品和服務資訊,且依企業特性衍生更多加值服務的交易平台。因此,本研

究以影響垂直與水平市場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實質影響因素與效益評估為議題,主要內容:(1)以產業別為出發點,探討電子化採購的重要性;(2)接著以企業導入電子交易市集與應用,瞭解垂

直與水平市場對交易市集認知;(3)並以電子交易市集相關理論模型為基礎,發展研究架構;(4)最後提出垂直與水平市場採用交易市集的影響因素與實際效益。研究方法首先以採用電子交易

平台之水平和垂直業者為個案研究,再進行第二階段的問卷調查與計量分析,以確認研究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公司在產品、市場、安全性、產業特性、價格、交易市集功能等因素對交易市

集的經營模式具有顯著之相關性;而買方、中間商、賣方對交易市集具有顯著效益。資料分析結

果,垂直市場對中間商和產業特性因素具有顯著相關性;水平市場則對於產品、市場、安全性、

產業特性、價格、買方和市集功能等因素達顯著水準。後續應以不同的產業別,結合電子交易市

集與 ERP、SCM 及 CRM 作整合性的研究。 關鍵字:企業間網路系統,電子化採購,電子交易市集,垂直與水平市場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s

aimed at confer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facilitating e-Procurement and e-Marketplace. This

paper discuss the emergence of the e-Marketplace,

an open, competitive medium for e-Procurement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World Wide Web, as

exemplified by a new generation of e-Procurement

“killer application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describe the industrial sectors of

e-Procurement. (2)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Marketplace and the effects on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3) Development the hypothesis that

form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4) Determine and

publish factors influencing, and benefits from,

e-Marketplace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model was

based on initial case study followed up by analysis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companies of case study are

significantly in the product, market, safety, industry

attribute, price, function of e-Marketplace support,

buyer, intermediate, seller factors;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is obviously significant of

Horizontal Industry in the product, market, safety,

industry attribute, price, function of e-Marketplace

support, buyer factors; and significant of Vertical

Industry in the intermediate factor and industry

attribute. To later researchers, more integrated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CRM, ERP and

SCM to e-Marketplace.

Keywords: Extranet, e-Procurement, e-Marketplace,

Horizon and Vertical Market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以往的供應鏈體系雖然架構清楚、責任分

明,可是流程冗長與訊息不同步的缺點仍存在;現今企業不斷的藉由電子化企業(e-Business),使得企業的獲利機會增加,強調競爭優勢與獲利機會增加,可是失敗的案例常遠多於成功,真正

能掌握關鍵成功因素卻有限,網路的泡沫化與新興的企業典範,僅一線之隔(Choudhury et al.,

2

1998;Zacharia, 2000;Sodhi, 2001)。早期電

子資料交換系統(EDI)因價格與功能上限制,使許多企業望之卻步;後之而起的 Extranet 雖然強調

可解決 EDI 的問題,仍屬於一個封閉型的系統,其建置的成本與時間皆所費不貲,間接地電子化

採購(e-Procurement) 可促成企業妥善運用網路低廉成本、高效率特性及快速安全採購流程;而

在眾多的電子化採購解決方案中,又以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最受矚目,強調以網路為基

礎的平台上進行交易,匯集眾多的買方與賣方,提供多對多的交易服務,可行性極佳(Bakos, 1998;Norris et al., 2000;Launches, 2001;Gefen, 2002)。

企業為因應科技速度、消費者行為、客戶服務的變化,以及全球化運籌壓力,企業隨時得調

整組織架構與作業流程,以面臨環境不斷改變(Turben et al., 2001; Landon and Landon, 2003)。雖坊間報章雜誌對於電子交易市集的前景、重要性、B2B 交易金額比重及未來都有所著

墨;然對於嚴謹與專業的實證研究卻有限(陳朝智、劉惠鳳,2000;Essig, 2001;Sodhi, 2001)。透過 Internet 和虛擬化電子交易市集,以地區性為據點的公司,不擔心在他國沒分公司或因目前

的行銷或銷售通路未臻完整,而無法將正確且有效率的資訊傳達給潛在的客戶(Deloitte, 2000)。企業所真正關心的議題包括企業如何導入與應用電子交易市集、電子化採購,以及電子交易市

集的關聯性和關鍵性。而對於影響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因素與效益,以及交易市集與 ERP和 SCM 等系統的關聯性等,卻鮮少有實證研究(McKinsey, 2000; Kaplan, 2001)。

基於以上因素,本研究以供需連結虛擬網路於垂直與水平市場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影響因

素』與『效益評估』為主旨,研究內容涵括: (1) 以水平和垂直市場為考量點,強調電子化採

購對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重要性。 (2) 剖析 e-Procurement 流程,以 Horizontal 與

Vertical 為個案研究,探討導入電子交易市集方式與應用,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大量計量調

查分析,驗證相關的假說論點。 (3) Horizontal與Vertical市場採用電子交易市集

「影響因素」,瞭解產品、市場、價格、安全性、產業特性等因素,對於企業採用電子交

易市集意願的影響。「效益評估」為企業在採用了電子交易市集之後,對於買方、中間商、

賣方的實際效益為何。 (4) 並以交易市集相關理論模型發展研究架構,

並驗證相關的論證。 (5) 最後修正研究架構模式,提出產業採用電子

交易市集的實際因素與效益評估實證結果。

參、研究方法與研究模式 在完全的巿場中,有許多的買方及賣方,買

方可以比較各個不同的賣方,選擇其中一個能提

供最佳組合的產品的賣方,所以買方有可能減少生產成本;但是對如此多樣性選擇的巿場,買方

要搜集與分析各個可能的供應商的資訊,相對地協調成本卻也會提高。巿場在經濟上扮演著促進

資訊、貨物、服務的交易及付款,並且在這過程中,巿場為買方、賣方、巿場中介者,甚至整個

社會創造了經濟價值(Bakos, 1998)。而近年來資訊科技(IT)導入巿場,使傳統理論的巿場有進

一步的發展空間,更隨著 Internet 的出現,電子巿場(Electronic Market)的角色逐漸浮現。

Bakos(1987)將電子巿場系統定義為「一個跨組織的資訊系統,它能允許在某些巿場參與的買方及賣方,交換價格與商品供應的資訊,即是跨組織界限的訊息交換與溝通」,例如 EDI 即是電子巿場初期最明顯的例子。Judith (1996)也提到電子巿場的系統是「以電子型式來支援、整合、甚至自動化在巿場交易過程中,幾個階段的資訊與通訊流程」;一個供應商以部份或全部

由 IT 自動化的交易方式,提供物品或服務給顧客。在電子巿場中,IT 能夠取代掮客(broker)的角色,並且自動撮合供應與需求,其中包括價格的決定。Bakos (1998)並認為不論傳統巿場

或電子市場皆有為買方與賣方進行配對、促進交易的進行、機構的基礎建設等三個主要的功能。

Hans et al. (1996)、陳盈儒(2001)、Chang (2003)認為 IT 運用在巿場中會帶來的好處有增進交易

過程的效率和虛擬網路整合供需。 經濟的過程中須有商品及服務的輸入,亦

須有製造商品和服務的輸出,而巿場即是作為上述過程的協調機制。電子巿場的目的,以開放巿

場機制及最佳的巿場效率,來促進商業活動的協調,達到完全的經濟改造。電子巿場除給與巿場

參與者互動的邏輯場所(logical location)外,並應用 IT 與通訊,提供商業交易所需的基礎建設

與服務,即形成電子交易巿集。 本研究架構以 Choudhury (1998) 的 ILS 理

論模型作為研究參考,再加上 Bakos (1998), Arie et al. (1999), 林玉凡(2000), 蔡桂芳與洪萬壽 (2000), Philips and Meeker (2000), Zacharia (2000), Sodhi (2001)等學者們的觀點,以及個人

3

於理論和實務的探究而形成的。研究重點在於水

平和垂直市場的電子交易市集『影響因素與效益評估』兩個構面。以下就構面分別作解說。

一、影響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模式架構 內容分成四個構面來作探討,如圖 3 所示。

1. 在影響因素方面:包括瞭解產品、市場、價

格等三項因素。 2. 在效益評估方面: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

後,對買方、中間商、賣方的實際效益為何。 3.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包括商業、內容、

協力合作。 4. ILS 研究架構模型:確認潛在、選擇特定及

執行交易的交易夥伴。

(一) 影響產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因素 1. 產品的因素 (1) 產品特色:產品具有的特色越多,其價值相

對越高,透過電子交易市集所能節省的成本

較少,較不適用。產品特色少,具有規格化的產品較適合透過電子交易市集。

(Zimmermann, 1997;Launches, 2001) (2) 產品敘述複雜度:產品敘述的複雜度低,較

適合透過市集做交易,有助於採購成本的節省。(Galea, 2000;Zacharia, 2000)

(3) 產品價值:由於較為稀的產品價值較高,對於購買者節省的成本越低。(Bakos, 1998;Karpinski, 2000;Mecham, 2000)

(4) 產品差異性:產品的差異性小,較適合電子

交易市集;即同樣的產品不會因為供應商的不同,而規格或價格有不同。(Sodhi, 2001;Yazici, 2002)

2. 市場的因素 (1) 市場變異性:產品及價格的可取得性越

高,市場的變異性越大,使電子交易市集

顯得特別有效;買方針對特定的產品找到所需的供應商,並可在不同的供應商之間

作價格的比較(不是一個一個的接洽)。 (McKinsey, 2000;Essig, 2001)

(2) 市場效率:透過集中化交易的方式,累積需求量和降低出價或要價的差距,降低買

賣價格,這是對買方較有利,也可能會產生賣方不願加入。(Arie et al., 1999;Clemons, 2000;Kaplan, 2001)

3. 價格的因素 (1) 價格透明化:透過適當的交易機制來決定

市場的價格。電子交易市集本身就是獨立

的第三者,價格採取透明化的制度;若是

買賣雙方對於價格有意見,可透過議價方

式進行。( Choudhury et al., 1998 ;Zacharia, 2000)

(2) 動態價格:新鮮食物和電腦晶片等產品的價值下滑極快,固定價格的交易機制並不

適當。透過交易市集所提供的服務,可以使賣方避免過早殺價競爭,亦可使買方避

免屯積過多存貨。(Seybold, 2000;Gefen, 2002)

4. 電子交易市集功能因素:所提供採購者確認、選擇、執行的功能,這些將詳述於

Choudhury 等的 ILS 模式中。

(二) 電子交易市集效益評估 1. 買方的因素 (1) 買方區隔:買方的區隔越多,賣方與買方

聯繫的成本越高;透過廣告、傳真、書信

往來,吸引顧客或維持既有顧客基礎上,都存在一定的難度;買方區隔越大,越適

合透過電子交易市集的方式進行。(McKinsey,2000;林玉凡,2000)

(2) 買方存取成本:指買方透過網路連結供應商的資訊系統所需耗費的成本的多寡,包

括軟體、硬體、通訊成本。有些買方會直接將採購系統連結至供應商的系統,所需

的成本相對較高,較適合定期採購的公司或本身財力雄厚的公司;中小企業,可以

考慮透過中間商間接的方式,來降低採購所需的成本支出。(蕭宏智,2000;林玉凡,

2000;Chang, 2002) (3) 購買準則:指買方在選擇供應商會考量,

產品的品質與價格、供應商的認證等要素,以買方公司所主要關切的點而定。(蕭

宏智,2000;Norris et al., 2000) (4) 交易成本:強調由人工交易改成自動化的

流程作業,交易成本下降,這對交易成本佔總營運成本比重高的產業更為重要。

(McKinsey,2000;Rogers, 2000) (5) 發現賣方:集結眾多賣方,可同時接觸到

更多供應源客戶群。(Sodhi, 2001) 2. 中間商的因素 (1) 中間商的角色與功能:一般認為 EC 會削

減傳統中間商的角色,然經由一些實證研

究卻發現,中間商的角色與功能,在 EC時代下越來越重要,中間商可以幫助購買

者找尋潛在的供應商,發現潛在的顧客,並且經由對於雙方資格的認證,確保交易

4

的品質、多樣化的服務、減少雙方所必須

支付的搜尋和交易成本。(戴素萍,2000; Essig, 2001;Chang, 2002)

(2) 加值角色重定義:提供資料的驗證、提供議價功能、風險管理服務。 (Launches, 2001;Gefen, 2002)

(3) 信用評估與風險管理:信用評估是買賣雙

方的徵信及融資服務;風險管理則是確保買賣雙方交易的權益,以免受騙上當,承

受不明的損失。(Essig, 2001) 3. 賣方的因素 (1) 存貨水準:Ballou(1992)認為可用經濟訂購

量模式以及重定點模式兩種經濟模式,才

有較佳的影響力與效率,並非僅於交易對象的確認或選擇。

(2) 供應鏈成本:市集可以透過所提供的交易資訊來使供應鏈達到最佳的績效,並且讓

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的成本最小化。(Timmers, 2000;Sodhi, 2001)

(3) 發現買方:集結眾多買方,可同時接觸到許多客源。(McKinsey,2000)

(三)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 影響電子交易市集成功因素雖很多,仔細

整理歸類後,包括「商業」、「內容」、「協力合

作」(Ray,2000;Martin, 2001;Sodhi, 2001)。也是電子市集 3C 科技架構概念因素,本研究

將此三要素歸納為電子交易市集的經營模式。 1. 商業(Commerce):電子市集必須結合 B2B之 ERP 提供商業的機制,成功與否關鍵就在

於所提供的機制是否完整及滿足客戶的需

求。除負責買賣雙方的撮合外,更應考量如何使整個企業的採購流程能夠有效率,幫助

客戶在排程及規劃上做妥善的安排,甚至為其設計物流的遞送;而不只是訂單下完了便

放 手 給 買 賣 方 自 行 解 決 其 他 問 題(Choudhury et al., 1998; Seybold, 2000)。

2. 內容 (Content):扮演一以類似內容集結(aggregate)的角色,本身內容豐富與否、足

夠訊息量、提供的內容切合客戶的需求及良好的內容管理,皆是關鍵成功因素。

(Choudhury et al., 1998;Kaplan, 2001) 3. 協力合作(Collaboration):透過合作的方

式,擴大彼此的客戶基礎,補強本身所缺乏的(Kaplan, 2001;Sodhi, 2001)。為增加客

戶,市集可考慮與不同的經營範圍進行策略聯盟,增加行銷管道或與銀行合作,提供更

多的金流服務與線上付款的機制;也可與ERP、CRM、ASP 的廠商合作,透過雙方技

術交流,整合後端系統,讓客戶覺得電子市集不只是應用軟體,體認到其重要性。

二、電子交易市集模式架構雛型 綜合文獻與上述因素,推導圖 3 影響企業

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研究架構雛型;圖中市集的

經營模式核心的部分,主要由「商業、內容、合作」組成。影響市集經營模式因素歸成「產

品、市場、價格」三項;影響的對象包括「買方、中間商、賣方」三者;支援範圍(功能)是否會影響交易市集的經營模式亦在討論中。

市場

.市場變異性.市場效率

價格

.價格透明化.動態價格

產品

.產品特色.產品敘述複雜度.產品價值.產品差異化

買方

.買方區隔.買方存取成本.購買準則.交易成本.發現賣方

中間商

.使用中間商程度.中間商加值角色的 重定義.信用評估.風險管理

賣方

.交易成本.供應鏈成本.發現買方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

電子交易市集 的範圍(支援選擇 ,價格 資訊 )

商業

合 作內容

圖 3 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影響因素與效益評估之架構雛型(本研究)

5

三、研究方法的選擇與設計 經蒐集訪查國內對於電子交易市集,仍處

於「探索性的階段」認知,多數僅止於報導性的文章(初級資料)。電子交易市集所牽涉到的

範圍甚廣,除了經營者本身,更包括了上游的賣方與下游的買方。就資訊系統的角度,亦須

結合 ERP 和 SCM 系統,較一般的管理資訊系統與組織行為理論複雜許多,極需要針對實務

上所發生的現象與問題,作深入個案探討(Yin, 1997;Sodhi, 2001;Robey et al., 2002)。Yin (1997), Norris et al. (2000), Chatterjee et al., (2002)並認為進一步的探索個案公司與其客戶

間(供應商或採購商)對電子交易市集認知的差異,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之道,因此有必要針

對各個產業進行訪查,再使用問卷調查。 本研究主要探討電子交易市集的建置與

應用,對企業採購者、電子交易市集經營者、供應商三方面的影響提出一個研究架構模型,

驗證各個因素對此所產生的影響,適合用個案來分析(Eisenhartd, 1989;Christiannse and Venkatraman, 2002;Hoek, 2002)。由於不同的產業具有不同的特性,所選定的個案對象主

要是水平和垂直市場進行深入的訪談,接著再進行問卷抽樣調查,藉以驗證研究模式項目,

期望藉由分析結果,進而比對電子交易市集的經營者與應用公司之間的認知異同。

肆、資料分析與結果

本研究所選擇的個案公司,包括(1)以中

小企業製造業為主的水平市場 A 公司,主要的

營業對象是針對台灣地區為數眾多的中小企

業,提供一個開放、公正的電子交易市集平台。

(2)以垂直市場為主的 U 公司,是針對鋼鐵、石

化、水泥、車輛、電子等產業,提供一個電子

交易市集平台;兩個案屬於服務軟體產業公

司。個案訪談主要是針對電子交易市集營運所

產生的相關問題,搭配文獻探討、研究架構雛

型,以及設計訪談的問卷,所著重的是電子交

易市集的經營者實務上的經驗,並同時考量研

究架構中的各個特性。A 個案訪談的對象為為

事業拓展部與資訊技術部四位經理;U 個案為

業務行銷部與資訊技術部三位經理。

(一)第一階段:個案研究

1. A 公司:水平市場

個案 A 公司成立於西元 1999 年,資本額

為 1 億元。成立電子交易市集起因於台灣中小

企業為主之 B2B,以 Internet 縮短商品流動的

距離與配送成本,公司並體認以專業製造、代

工、及研發專長為主的台灣廠商,應結合與運

用最新的 EC 工具,致力於開創全球互通的網

路交易機制與環境,並鎖定亞洲地區為起點,

主要的服務透過電子交易市集找到更多的客戶

來源,開拓更寬廣的交易規模市場,協助出口

為導向。為成功地進入全球市場,充分發揮「媒

體」兼「通路」的網路行銷優勢,應用 Internet

的特性及結合互動式行銷方法與技術。

A 公司著眼於亞太地區中小企業為主,產

業社群分散眾多的特性,開發專屬於「中立電

子市集」之應用平台,以及以買賣雙方需求:

電子型錄、線上議價、線上交易、商機撮合、

資料分析等五大作業平台,提供與亞太地區之

所有產業社群、目錄網站,以及各公司、工商

協會團體組織等。為了促進網路經濟落實於

B2B 電子交易市集,加速企業間商業交易之熱

絡發展,加上 A 公司鑒於國外軟體平台之價格

高昂,歐美企業體系與文化之差異。另外,中

小企業急需一個以亞洲產業特性為主的電子交

易市集平台,並輔以軟體產業中之應用租賃模

式(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是迫切

的。因此,A 公司以 ASP 軟體服務為基礎,提

供國際間 B2B 的交易資訊平台,形成各垂直產

業的 B2B 電子交易市集,其目標在於打造成亞

太最大之中立電子市集中心。

為使亞太地區的 SEM 免除多層通路的剝

削,A 公司結合自擁的多年國際貿易實務經

驗,將外銷廠商的需求建置成為一個電子交易

平台 (貿發網),讓中小企業可運用電子交易平

台直接接觸到全球買家,甚而應用平台之特殊

撮合功能,快速達成交易目的,減少買賣雙方

於舊有經濟體系所需花費成本。A 公司為擴展

行銷管道與客戶人數,藉由策略聯盟的方式,

與康柏電腦、偉盟系統、大同網路、大同世界

科技、香港數通集團、超網路科技等公司合作,

期望藉由這些公司在各個領域既有的基礎,吸

引顧客前來交易,並透過技術的合作,針對本

身對 ERP 和 SCM 系統不足的部分進行研發,

如表 3 和 4 所示。

6

(2) U 公司:垂直市場

U 公司的 B2B 電子交易市集成立於 2000

年,資本額為 1.99 億元,主要的股東是由 C

集團(持股 65%)與 F 集團(持股 35%)所共同投

資設立。該公司的企業目標為建立一個全方位

的 B2B 電子交易市集,為國內與國外的產業提

供整合性的商業採購與交易服務,並同時協助

國內的企業藉由 e 化達到降低成本與提昇競爭

優勢。U 公司的主要股東多年來在鋼鐵、紡織、

化纖、水泥、百貨、通信、金融、建築、航運

等產業具有相當深厚的實體經驗 (Domain

Know-how),與各產業具強健的上下游垂直整

合能力,致使 U 公司很快速且容易的了解實體

產業的運作流程與其需求;同時又結合 Broad

Vision 資訊公司所推出的 EC 平台技術

(One-to-One Technology),建構出一個具有專

業、安全、高效率特色的全球性 EC 網路。

U 公司目前在營運的鋼鐵優勢市集,會員

包括軋鋼、鍍鋅、烤漆、鋼管、裁剪、貿易、

棒線、型鋼、鋼筋、沖壓、汽機車、手工具、

家電、鋼構、機電、馬口鐵、不鏽鋼、特殊鋼

及其他等類別,由此可見整個鋼鐵業的市集分

布結構上,上中下游供應鏈是完整的。U 公司

初期將提供鋼鐵、水泥建材、車輛、石化與電

子等五大產業的電子交易市集,目前鋼鐵優勢

交易市集以及水泥優勢交易市集已經正式的上

線運轉,並同時推出企業用戶免費試用方案,

提供企業界一個親身體驗電子交易市集的機

會,以期能夠使業者真正了解電子交易市集在

數位經濟時代,所提供的顯著的競爭優勢能力。

由於大陸台商使用EC連結兩岸三地的營

運亦有強烈的需求,國內 EC 廠商紛紛在大陸

設立據點,這些廠商一方面可以擴張其版圖至

台灣以外的地方,一方面也可以攫取大陸台商

在建置 EC 基礎建設的龐大商機。繼首席電子

商務公司(Com2b)2000 年底在上海崑山設立

遠端支援中心,進一步爭取大陸台商在 EC 建

置之龐大商機後,U 公司也已做好相關的規劃

與佈局,在 2001 年的第二季,在上海成立分

公司,並結合該地的鋼鐵企業集團的資金,挾

著其本身具有的領域知識與交易平台建置的經

驗,正式進軍中國大陸與海外地區的 B2B 電子

交易市集的市場。可見電子交易市集經營者之

間的競爭,戰場將由台灣擴展至國際,競爭也

將更為激烈。

(3) 個案之比較與發現

如表 5 所示。

表 5 A 公司與 U 公司之個案訪談結果比較 影響因素與效益要項 A 公司(提供中小企業水平市場) U 公司(提供垂直市場者)

產品特色 中小企業目的是在使其產品曝光,產品特色不會影響。

產品的特色會吸引客戶,主要還是要以產品是屬於消費性或生產性產品而定。

產品敘述複雜度* 強調友善的使用者介面,並可透過研討會的方式教育客戶。

採購人員所具的權限不足,須經由一明確採購程序,可藉授與的權限或層層上報方式解決。

產品價值* 產品價值取決於產品購買的數量,數量越多,產品的價值越高。

安全性的問題、產品的價值高低會影響到廠商應用電子交易市集的意願。

產品

產品差異化* 分成兩個等級,差別在於價錢的高低,價格不同,所能運用到的功能也不同。

將產品做區隔,針對這些區隔訂出產品的策略,才能進行交易。

市場變異性* 客戶可以更容易的取得產品的價格與資訊。 鋼鐵業從原料、半成品到成品,有其穩定的流程,關鍵技術掌握在少數廠商,市場變異性低。

市場

市場效率* 可以減少買方獲得產品所需的時間,以及尋找買方的時間。

主要以產業的特性是否處於穩定;B2B 提升的效率有限,而是廠商間的訊息傳遞會較快速。

價格透明化* 買方與賣方透過議價的方式,決定最後成交的價格。

B2B 的交易多屬於 private,買賣雙方可自行選擇是否公開價格,或私下進行協議。

價格

動態價格 必須以產品的特性,若產品價格波動大,則價格需時常調整。

可以利用線上議價的機制來完成,尤其實在原料價格時常變動的情況之下。

買方區隔 強調的是以多對多的交易環境,買方或賣方的角色會隨時變動。

強調的是一個多對多的交易環境,買方可以是賣方,賣方也可以是買方。

買方存取成本* 買方可依需求填寫詢價單,平台接收到此訊息後會自動選擇合適的賣方,找到賣方後,會以 email 的方式通知買方。

最主要在於尋找買方及賣方。

購買準則 多數的公司對此仍無固定的購買準則,有的只是一年或半年採購一次,且必須視其安全庫存量而定。

經由平台經營者實際訪談,了解各家採購流程,訂定一個購買準則供買賣雙方遵守。若有特殊需求再另行訂定。

交易成本* 買方可透過市集找到最便宜的供應商,在加上資料分析的功能,協助買方找到最合適的賣方。

可以找到更便宜的東西,更快速的運送方式,簡化採購流程。

買方

發現賣方* 買方可透過撮合或是搜尋的機制兩種來尋找賣方。

在交易市集上張貼公告的方式來吸引賣方。

使用中間商程度* 電子交易市集的出現,會削減使用中間商的程度,甚至會使中間商因此而消失。

對某些資訊基礎建設落後或強調人際關係的企業,中間商仍佔有一定份量的地位。

中間商 中間商加值角色的重定義*

中間商必須找尋其他的利基點,或尋求其他的合作夥伴,透過轉型及加值型服務,提供給客戶更好的服務,才能生存下去。

中間商可以選擇自行建置網站,或是提供服務諮詢的網站,藉此來加強對於客戶的服務。

7

信用評估 透過第三者的認證公司,幫買主的訂單進行驗貨,或幫賣主確認買主是否符合資格等。

將來會與第三者認證公司進行策略聯盟。

風險管理 目前平台並無金流的機制,買賣雙方仍需透過傳統的買賣方式進行金錢上的交易。

交易平台所提供的是類似交易所的功能,實際的貨品貨款是否收到的部分,仍必須經由買賣雙方自行確認。

交易成本* 電子交易市集可以減少紙上作業,且不需另付佣金,不收仲介費用。

最主要是在於既有的客戶基礎上,增闢另一行銷及售貨管道。

供應鏈成本 目前真正有在做供應鏈整合的公司並不多,多數仍處於觀望的階段。

市集的建立必須同時考量道上游及下游的客戶,整合供應鏈各端點,並結合 ERP 系統。

賣方

發現買方* 可透過幫賣方登錄各大網站,或與其他網站合作方式,幫助賣方找到更多的買方。

利用張貼公告的方式發現買方。

電子交易市集的功能* 只做撮合機制的平台有其策略,做金流服務的也有他不同的策略。

必須考量平台所提供的功能項目而定,不同的交易機制而調整經營策略。

*表示經個案研究結果證明具有明顯的重要因素

(4)電子交易市集模式架構之修正

經實際深入訪談兩個案公司比較與分析

後,對原先所設計的研究架構雛形,部分的因

素與項目與業界實際的狀況有出入,就這些差

異點做修正與更改,內容包括集中「產品敘述

複雜度」修改為「產品差異化」,中間商與買方

內容亦有變動,增加「安全」與「產業特性」。 表 6 經個案研究修正後之研究假說

假說 內容 H1 產品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H2 市場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H3* 安全性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H4* 產業特性因素與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H5 價格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H6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與買方效益無關 H7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與中間商效益無關 H8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與賣方效益無關 H9 電子交易市集功能與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表示經個案研究後所新增之研究假說項目

(二)第二階段:資料分析 垂直市場屬性可分成十二個類別,水平市

場僅劃分成軟體服務與電子資訊。各郵寄 300份問卷給垂直和水平市場,共回收 128 份,回

收率為 21.3%,最後能實際進行統計分析的有效樣本為 122 份。在表 8 和 9 中垂直市場為

64 份,水平市場為 57 份。在垂直市場中引進電子交易市集計劃的構面在「產品」及「經營

模式」具有顯著的差異;已正式引進使用電子交易市集的企業,在產品的因素中認知程度最

高,而已正是引進使用的企業在經營模式的因素中,認知程度也是最高。而在水平市場中,

沒有任何因素與導入計劃有顯著差異存在。 針對電子交易市集的各個構面進行 one

way ANOVA,分析不同產業背景在不同的構面是否有顯著差異。表 11 是驗證十二項之基本資

料,與各構面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關聯性。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除「員工總數」

在垂直和水平市場中沒有顯著的關係外,其他

的資料都至少在一個構面以上具有顯著關係。垂直市場部門構面在「產品、價格、賣方」因

素中具有顯著的差異;產品因素中以研究開發部的認知分數最高,價格因素以生產作業部的

認知分數最高,賣方因素以生產作業部的認知分數最高。在水平市場中,產品、市場、安全

性、產業特性、價格、買方、賣方等會因為公司部門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表 12 中,水

平市場只有「員工總數」及「公司部門」等兩個因素有顯著的關係存在,其餘的基本資料與

各變數之間並無顯著的關聯性。 經 one way ANOVA 分析發現垂直及水平

市場的背景與電子交易市集實施現況差異頗大。表 13 的相關分析主要是為瞭解變數與變

數之間的關係程度,垂直市場在產品、市場、安全性、產業特性、價格、買方等因素及交易

市集功能因素與經營模式因素有顯著的關係。水平市場在賣方和中間商有顯著的關係,對交

易市集功能因素和經營模式的關係較不顯著。

四、迴歸分析與複迴歸分析 (一)各構面對經營模式因素的影響

如表 14 和 15 所示。 表 7 垂直與水平市場之信度(Cronbachα值) 構面 垂直 水平 構面 垂直 水平 產品 0.8543 0.7246 買方 0.7273 0.7326 市場 0.7757 0.7716 中間商 0.7413 0.7025

安全性 0.7713 0.7312 賣方 0.7652 0.7481 產業特性 0.7439 0.7787 市集功能 0.8029 0.8824

價格 0.7839 0.7439 經營模式 0.7148 0.7015 表 10 垂直與水平市場之敘述統計表(N=122)

垂直市場(N=65) 水平市場(N=57) 因素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產品 4.208 0.737 3.884 0.596 市場 4.243 0.683 4.070 0.695

安全性 4.219 0.641 4.465 0.782 產業特性 4.146 0.652 3.837 0.857

價格 4.010 0.743 4.151 0.695 買方 4.030 0.555 3.930 0.492

中間商 4.438 0.3718 3.705 0.746 賣方 3.760 0.504 4.023 0.736 功能 4.368 0.480 4.057 0.715

經營模式 4.010 0.528 4.087 0.551

8

表 11 基本資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影響因素(N=122) P-Value 產品 市場 安全性 產業特性 價格

影響因素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產業別 0.012 ** 0.781 0.017 ** 0.757 0.918 0.528 0.365 0.590 0.053 0.908

員工總數 0.132 0.766 0.453 0.612 0.157 0.421 0.781 0.071 0.337 0.052 資本額 0.049 ** 0.220 0.516 0.088 0.453 0.695 0.022 ** 0.885 0.277 0.409

公司部門 0.093 * 0.001 *** 0.646 0.000 *** 0.504 0.001 *** 0.141 0.018 ** 0.087 * 0.015 ** 公司職位 0.593 0.419 0.667 0.309 0.422 0.585 0.109 0.258 0.896 0.362

企業採購方式 0.322 0.847 0.664 0.437 0.890 0.629 0.601 0.552 0.590 0.641 電子採購比例 0.544 0.837 0.925 0.251 0.811 0.478 0.085 0.983 0.419 0.646 引進電子市集 0.050 ** 0.673 0.702 0.291 0.056 0.718 0.907 0.720 0.398 0.317 市集會員來源 0.059 * 0.581 0.045 ** 0.230 0.109 0.788 0.741 0.920 0.395 0.319

產品特性 0.055* 0.843 0.663 0.415 0.022 ** 0.684 0.286 0.391 0.409 0.280 註:虛線上方代表 F 值,下方代表 p-value

***代表 p-value<0.01, **代表 p-value<0.05, *代表 p-value<0.1

表 12 基本資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效益因素(N=122) P-Value 買方 中間商 賣方 交易市集功能 經營模式

影響因素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水平 產業別 0.191 0.729 0.317 0.873 0.726 0.802 0.124 0.496 0.839 0.890

員工總數 0.125 0.052 0.575 0.043 ** 0.549 0.230 0.128 0.669 0.703 0.627 資本額 0.236 0.209 0.215 0.695 0.536 0.548 0.493 0.409 0.934 0.674

公司部門 0.050 ** 0.000 *** 0.675 0.168 0.474 0.000 *** 0.218 0.940 0.342 0.290 公司職位 0.397 0.618 0.468 1.000 0.176 0.217 0.149 0.628 0.070 * 0.315

企業採購方式 0.999 0.550 0.100 * 0.822 0.671 0.342 0.676 0.840 0.729 0.827 電子採購比例 0.370 0.301 0.124 0.390 0.042 * 0.580 0.943 0.801 0.856 0.127 引進電子市集 0.088 0.904 0.723 0.464 0.374 0.665 0.050 ** 0.406 0.498 0.284

會員來源 0.233 0.972 0.493 0.487 0.554 0.835 0.063 * 0.452 0.030 ** 0.360 產品特性 0.079 0.799 0.983 0.754 0.208 0.884 0.078 * 0.805 0.161 0.692

註:虛線上方代表 F 值,下方代表 p-value ***代表 p-value<0.01, **代表 p-value<0.05, *代表 p-value<0.1

表 13 垂直和水平市場各構面相關係數表 垂直市場(N=65)

構面 產品 市場 安全性 產業特性 價格 買方 中間商 賣方 市集功能 經營模式 產品 1.000 市場 0.540 ** 1.000

安全性 0.311 ** 0.456 ** 1.000 產業特性 0.371 ** 0.425 ** 0.294 * 1.000

價格 0.336 ** 0.370 ** 0.409 ** 0.473 ** 1.000 買方 0.422 ** 0.501 ** 0.348 * 0.407 ** 0.637 ** 1.000

中間商 0.096 0.069 -0.110 -0.067 -0.028 0.095 1.000 賣方 0.273 0.056 ** -0.040 0.105 0.224 0.384 ** -0.08 1.000

市集功能 0.526 ** 0.542 ** 0.466 ** 0.465 ** 0.450 ** 0.460 ** -0.068 0.271 1.000 經營模式 0.516 ** 0.547 ** 0.410 ** 0.347 ** 0.352 ** 0.412 ** -0.164 0.037 0.574 ** 1.000

水平市場 (N=57) 構面 產品 市場 安全性 產業特性 價格 買方 中間商 賣方 市集功能 經營模式 產品 1.000 市場 0.595 ** 1.000

安全性 0.432 ** 0.563 ** 1.000 產業特性 0.486 ** 0.459 ** 0.346 * 1.000

價格 0.439 ** 0.532 ** 0.492 ** 0.632 ** 1.000 買方 0.586 ** 0.615 ** 0.342 * 0.375 * 0.458 ** 1.000

中間商 -0.007 -0.021 0.064 -0.325 * -0.126 0.024 1.000 賣方 0.418 ** 0.462 ** 0.360 * 0.283 0.412 ** 0.675 ** 0.374 * 1.000

市集功能 0.026 0.211 0.165 0.198 0.410 ** 0.164 0.021 0.064 1.000 經營模式 -0.05 -0.032 -0.027 -0.089 0.221 0.012 0.344* 0. 137 -0.045 1.000 (註:表中的 Pearson Correlation 代表 Pearson 相關係數,Sig.: (2-tailed)為雙尾顯著水準,N 代表樣本的個數)

表 14 對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迴歸分析(N=122) 迴歸分析 垂直市場 水平市場

標準化係數 T 值 P-value Adj.R2 標準化係數 T 值 P-value Adj. R2 產品 0.516 4.083 0.000*** 0.250 -0.050 -0.320 0.750 0.022 市場 0.547 4.429 0.000*** 0.284 -0.032 -0.204 0.839 -0.023

安全性 0.410 3.052 0.004** 0.132 -0.027 -0.175 0.862 -0.030 產業特性 0.347 2.509 0.016** 0.101 -0.089 -0.572 0.010* -0.075

價格 0.353 2.260 0.014** 0.137 0.221 1.454 0.153 0.030 交易市集功能 0.574 4.759 0.000*** 0.442 -0.045 -0.290 0.773 -0.034

買方 0.412 3.066 0.004** 0.152 0.012 0.077 0.939 -0.024 中間商 -0.164 -1.130 0.264 0.006 0.344 2.347 0.024** 0.099 賣方 0.037 0.250 0.803 0.020 0.137 0.885 0.382 -0.006

***:p-value<0.01, **:p-value<0.05, *:p-value<0.1

9

表 15 對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複迴歸分析(N=122) 複迴歸分析 垂直市場 水平市場

標準化係數 T 值 P-Value Adj.R2 標準化係數 T 值 P-Value Adj.R2 產品特色 0.405 1.928 0.061 * -0.307 -1.156 0.255 產品價值 -0.201 -0.888 0.379 0.298 1.090 0.283

產品差異化 0.379 2.091 0.043 * -0.077 -0.410 0.684 產品

產品難易度 0.057 0.323 0.748

0.250

-0.006 -0.033 0.974

-0.062

市場變異性 0.291 1.800 0.079 -0.100 -0.547 0.588 市場效率 0.314 1.942 0.050 * 0.065 0.358 0.722 信用評估 0.227 1.290 0.203 -0.165 -0.854 0.398

市場

風險管理 0.227 1.288 0.204

0.268

0.127 0.659 0.513

-0.042

價格透明化 0.419 2.628 0.012 * 0.007 0.042 0.967 安全性 動態議價 -0.004 -0.026 0.980

0.132 0.265 1.613 0.115

-0.030

資訊查詢 -0.016 -0.128 0.898 -0.325 -1.463 0.152 撮合雙方 0.206 1.459 0.152 0.041 0.170 0.866 議價比價 -0.054 -0.341 0.735 0.493 2.179 0.036 ** 交易下單 0.097 0.666 0.509 0.140 0.570 0.572 收款付款 -0.301 -1.898 0.065 0.049 0.205 0.839 物流遞送 0.425 2.789 0.008 ** -0.318 -1.555 0.129

價格

交易安全 0.473 3.597 0.001 ***

0.137

-0.205 -0.833 0.410

-0.030

買方存取成本 0.257 1.541 0.131 0.075 0.366 0.716 購買準則 0.257 1.565 0.125 0.008 0.039 0.969 採購成本 0.115 0.716 0.478 -0.040 -0.179 0.859

買方

發現賣方 0.009 0.058 0.954

0.165

-0.023 -0.116 0.908

-0.098

使用中間商程度 0.060 0.329 0.744 -0.030 -0.162 0.873 提供加值型服務 0.059 0.328 0.744 0.008 0.041 0.967 中間商 轉型諮詢顧問 -0.306 -1.750 0.087 *

0.013 0.176 0.889 0.380

0.123

交易成本 0.357 1.975 0.055 * 0.027 0.136 0.893 供應鏈成本 -0.184 -1.032 0.308 0.147 0.723 0.474 賣方 發現賣方 0.199 1.140 0.261

0.017 -0.148 -0.683 0.499

-0.055

***:p-value<0.01, **:p-value<0.05, *:p-value<0.1

五、電子交易市集研究模式之修正與確認 經過統計分析後,對於研究假設的驗證結

果。很清楚的,本研究所設定的假設在垂直市場及水平市場的實證結果差異頗大。 1. 認知程度的差異:垂直市場已有一些相關的鋼鐵市集存在,大部分的業者都經歷過電子

交易市集業者的行銷與推廣教育,有的甚至早已加入市集中,普遍對電子交易市集的認

知程度較高。目前多數的業者對水平市場概念仍模糊,雖問卷的信度仍符合水準,但經

由假說的驗證,可很明顯的區別出水平市場對電子交易市集的認知程度並不足夠。

2. 企業背景的差異:對軟體或資訊業來說,由於本身對於資訊技術的領域瞭解甚深,對於

新的應用的出現,通常會採取較其他產業嚴格的標準,考量的層面也較一般產業廣且

深,所以研究結果的顯著水準比較低,此應屬於自然的現象。

3. 產業屬性與產品性質的差異:以企業採購行為以及產品的性質來看,垂直市場的採購行

為是屬於日常營運活動的範圍,每天都會發生;但水平市場的採購很久才會發生一次,

頻率相對較低。再者,垂直市場的產品有分所謂的原料、成品、半成品,而且在數量及

種類上都很多;但是水平市場的產品可能只是軟體、服務、諮詢之類,因此在數量及種

類上是有限的。總體而言,電子交易市集對於水平市場的重要性,必須從適用性與有用

性來探討,才不會有明顯的差異存在。 由表 14 的迴歸分析得到各構面之 β 係數

值,而圖 5 中可以發現垂直市場的 β係數值普遍高於水平市場,顯示各項構面在垂直市場較

為適用。將迴歸分析結果歸納整理如下: 1. 垂直市場: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具

極顯著關係包括產品因素、市場因素、電子交易市集功能;安全性、產業特性、價

格因素、買方效益,具有明顯關係;而「中間商和賣方效益」,無明顯關係。

2. 水平市場:市集經營模式與「中間商效益」和「產業特性」,具有顯著關係。

表 16 是電子交易市集個案及現況的資料分析後,檢定研究架構中,藉由各個項目

與子項目來驗證顯著性。

表 16 研究假設顯著性:問卷調查分析 假說 項目 垂直市場 水平市場 H1 「產品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顯著 不顯著 H2 「市場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顯著 不顯著 H3 「安全性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顯著 不顯著 H4 「產業特性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顯著 顯著

10

H5 「價格因素」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顯著 不顯著 H6 「電子交易市集功能」與「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無關。 顯著 不顯著 H7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與「買方因素」無關。 顯著 不顯著 H8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與「中間商因素」無關。 不顯著 顯著 H9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與「賣方因素」無關。 不顯著 不顯著

市場

.市場變異性.市場效率

安全性

.信用評估.風險管理

產品

.產品特色.產品價值.產品差異化.產品難易度

買方

.買方存取成本.購買準則.採購成本.發現賣方

中間商

.使用中間商程度.提供加值型服務.轉型諮詢顧問角色

賣方

.交易成本.供應鏈成本.發現買方

電子交易市集經營模式

電子交易市集的功能

價格

.價格透明化.動態議價

商業

合作內容社群

-0.164

0.037

(-0.032)

(-0.027)

(0.012)

(0.137)

(-0.045)

(-0.050)

0.754***

0.516***

0.547***

0.410**

0.347** (0.089*)0.353** (0.221)

0.412**

0.344**

產業特性

粗體字:數值屬於垂直市場。括弧:數值屬於水平市場

『顯著水準達 0.01 以三個星號(***)表示,達 0.05 以兩個星號(**)表示;達 0.1 以一個星號(*)表示』

圖 5 垂直市場及水平市場迴歸分析之 β係數指標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Conclusion) 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全面地顛覆了傳統實

體供需與媒體所扮演的資訊傳播與商品形象建立的角色,更徹底解構原有的企業競爭規則。

而電子交易市集促成虛擬新經濟,使供應商與需求的買家間互動更有效率。當中間商仲介層

次減少,直接將商品從「供應商」延伸至末端的需求「買主」,使整個原本穩定的商業架構型

態,產生革命性的變動。 本研究主要將電子交易市集提出了六個影

響企業採用的因素,包括產品、市場、價格、安全性、產業特性及電子交易市集的功能;三

個實際效益包括買方、中間商、賣方。研究對象以企業界最為重視的垂直與水平市場為出發

點,並針對電子交易市集支援的功能和經營模式等,提出了一符合實際狀況的思維方向。重

點在於使企業瞭解影響實際因素(即因)和效益評估(即果)是密不可分的,唯有提出一整體可

行的解決方案,才能將企業往前提升。此外,

由於本研究經過數次的個案訪談、分析、比較,進而設計出調查的問卷,所產生出來的結果具

有一定的效度及信度,對發展的電子交易市集所應具備的機制和經營模式,可以提供給目前

或尚未經營電子交易市集的業者的參考建議,以符合客戶們真正的需求。

(一)文獻探討與個案研究結果 Zimmermann(1997), Bakos (1998),

Norris (2000), Essig (2001), Kaplan (2001), Sodhi (2001)等學者認為電子交易市集可以協助賣方發現買方、買方發現賣方、價格透明化、

減少訂單處理成本、產品與服務來源多樣化、動態的議價機制、促進交易的執行、信用評估

與風險管理、改善作業流程與市場效率等。經過個案研究後發現: 1. 對買方:在導入了電子交易市集以後,企業可以節省原有的存取、交易成本,與更多提

供產品的潛在供應商。 2. 對中間商:個案公司普遍認為電子交易市集

11

的出現會加速傳統中間商的式微與沒落,中

間商必須提供更多的加值型服務,自行成立諮詢顧問性質的網站或是尋求與其他廠商策

略聯盟的機會等。企業所關心的信用評估與風險管理等安全問題,目前的個案公司只有

簡單的認證機制,未來將藉由與第三者公司的合作,進行廠商認證與金流交易。

3. 對賣方:促進賣方發現更多潛在的買方,可藉此節省交易成本。但目前的交易市集多數

仍未與企業內部的 ERP 或是 SCM 系統接軌,個案公司認為這是他們未來所致力發展

的重要目標。

(二)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之結果分析 影響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因素,包括

產品的特性、產品敘述的複雜度、購買的頻率、市場變異性、產品的價值、價格及產品差異化

等 ,這些 發現 與 Zimmermann (1997) ,Choudhury et al. (1998), Arie et al. (1999), Zacharia (2000), Essig (2001)研究結果相似。戴素萍、林慶輝(2000), Norris et al. (2000), Chen (2001),以及 Launches (2001)則認為信用評估與風險管理,是企業是否導入電子交易

市集時所考量的層面有密切關係。水平市場或垂直市場的特性,是企業在導入電子交易市集

所必須重視的重點(Bakos, 1998;Arie et al., 1999;AMR Research, 2000;Kaplan, 2001)。問卷調查之後發現,影響企業採用電子交易市集的因素包括產品、市場、安全性、產業特性、

價格、電子交易市集功能等因素。對各個因素的內容分析後,發現產品特色、產品差異化、

市場效率、水平市場、價格透明化、物流遞送、交易安全等項目,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此些與

文獻探討之論點一致,更加證明了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的可信度。 (三)個案研究與問卷調查之結果

電子交易市集個案公司,與客戶(也就是供

應商或採購商)之間對於電子交易市集的議題認知差異上,個案公司在產品敘述複雜度、產

品差異化、產品價值、市場變異性、市場效率、價格透明化、買方存取成本、減少買方交易成

本、發現賣方、使用中間商程度、中間商加值角色的重定義、發現賣方、減少賣方交易成本、

電子交易市集的功能等因素具有顯著性。而問卷則重視產品特色、產品差異化、市場效率、

水平市場、價格透明化、物流遞送,以及交易安全等項目具有顯著性。

以上結果可得知,經營電子交易市集的業

者對於市集發展往往採取較為積極樂觀的態度;而企業界(即使用者)考慮的層面較多,尤

其在成本的限制之下,對於問卷的項目採取較為務實保留的態度。電子交易市集仍是一個新

興且熱門的議題,許多新的應用與方法不斷的出現。後續研究可以進行更多的產業別,或更

深入探討其他影響因素構面,以電子交易市集結合 e-CRM、e-ERP、e-SCM 等加以應用,

以發展一更臻於完善的電子化企業採購方案,亦可整合全球運籌管理作為更深入的研究。

柒、參考文獻 1. 陳宗龍 (2001),「以整合型的工作流程模式經由電子

交易市集達成企業對企業的整合」,台大資管所。

2. 郁方(2001),「以選擇權為基礎之電子市場中多標的交易協商模式」,台灣大學資管所。

3. 陳盈儒 (2001),「不與國際級電子交易市集正面衝突-台灣交易市集開疆闢土尋求聯盟」,電子時報,2/2。

4. 蔡桂芳與洪萬壽 (2000),「電子交易市集 B2B 虛擬商場完全經營手冊」,商智文化出版社。

5. 林玉凡 (2000),「電子交易市集的成功經營關鍵」,資訊與電腦,6 月。

6. 蕭宏智 (2000),「競築虛擬商城-電子市集」、「電子市集的風險控管」,資訊與電腦,5&7 月。

7. 余澤佳 (2000),「解構 B2B-電子交易市集」,e21times 電子商務資訊網。

8. 戴素萍、林慶輝 (2000),「McKinsey & Company E-Business 系列十-打造成功的 B2B 線上市集」,電子時報,5 月 19 日;10 月 6 日。

9. 陳朝智、劉惠鳳(2000),「e-Business 探微:線上市集篇」,電子時報,7 月 8、12 日。

10. 台 灣 區 鋼 鐵 工 業 協 會 網 站 (2001) ,http://www.tsiia.org.tw/

11. 台灣商業網(2001),http://www.taiwanweb.com.tw

12. 網際優勢(2001),http://www.uxb2b.com

13. Alt, R; Schmid, B F.; Zbornik, S (1993), “Electronic Markets: the Development of EC”, Electronic Markets, 3(3): 285-298.

14. Anonymous (2000), “Software vendors gobbled up by e-market players”,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89(4): pp.21-23

15. Arie, S ; Judith, G ; Färber, F (1999)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9(3): 110-135.

16. Bakos, J Y (1997), “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 Implications for e-Marketplaces”, Management Science, 43(12): 1676-1692.

17. Bakos, Y (1998), ”The Emerging Role of e-Marketplaces on the Internet”,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1(8): 35-42

18. Cartwright, S D (2000), “Untangling the value Web”,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1(1):

12

22-28

19. Cauthen, R (1999), “APS technology: Powering SCM”, Enterprise Systems Journal, 14(9): 41-46

20. Chang (2002), "A Model of Computerization on Manufacturing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7): 605-624

21. Chang, H H (2003) “Development of Value Web of Mobil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erce Usage: A Study of Mobile Operators”, Sen Yat Sun Management Review, Accepted

22. Chatterjee, D; Grewal, R; Sambamurthy, V (2002) “Shaping up for e-commerce: institutional enablers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similation of web technologies”, MIS Quarterly, 26(2): 65-89

23. Chen, H (2001) “B2B e-Marketplace announcements and shareholder wealth”, Economic & Financial Review, Dallas, First Quarter, pp.12-22

24. Choudhury, V; Hartzel, K S; Konsyski, B R (1998), “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lectronic Marke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Aircraft Parts Industry”, MIS Quarterly, 22(4): 471-507

25. Christiannse, E; Venkatraman, N (2002) “Beyond Sabre: an empirical test of expertise exploitation in electronic channels”, MIS Quarterly, 26(1): 15-38

26. Clemons, R (2000), “Eric K Technology strategy for e-Marketplace”, Journal of MIS, 17(2): 5-7

27. CommerceNet 1998. “CommerceNet Acquires XML Exchange”; e-Buyers' News; Jul 27, Manhasset

28. Donlon, J P (2000), “e-Marketplace arms merchants: Enabling the B2B enablers”, Chief Executivek

29. Essig, M (2001), “e-Procuremen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formation economics-based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37(4): 43-51

30. Eisenhartd,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31. Galea, C (2000), “Selling in an e-Marketplace”, 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152(4): 103

32. Gefen, D; Ridings, C M (2002) “Implementation team responsiveness and user evaluation of CRM: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study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Journal of MIS, 19(1): 47-69

33. Hoek, R I (2002) “Using IT to leverage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service operations in the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3(1/2/3):207-222

34. Jones, D (2000), “The Future of the Electronic Marketplace / the Weightless World”, Finance & Development, 37(1): 55-57

35. Kalakota, R;Robinson, M (2001), ”e-Business 2.0:Roadmap for Success”, Addison Wesley.

36. Kaplan, S (2001), “E-hubs: The new B2B marketpla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8(3):

97-103

37. Karpinski, R (2000), “Plastics giants meld, mold new e-Marketplace”, B to B, Chicago, Dec. 18

38. Launches, E (2001), “Electronic marketplace”, Business & Commercial Aviation, New York, p.37

39. Mecham, M (2000), “e-Marketplace should help achieve the cost-saving benefits of consolidation that have eluded the industry so far”,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152(14): 26-27

40. McFarland, M. (1994), “Governance of the NII”,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 Ethics, Washington

41. Norris, M ; West, S ; Gaughan, K (2000), e-Business Essentials-Technology and Network Requirements for the Electronic Marketplace, Wiley & Sons.

42. Phillips, C and Meeker, M (2000), “The B2B Internet Report-Collaborative Commerce,”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43. Piszczalski, M (2000), “The big hubbub over Internet hubs”,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 Production, 112(3):26-28

44. Robey, D; Ross, J; Marie-Claudeboudreau (2002) “Learning to implement enterprise system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dialectics chan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1): 17-46

45. Seybold, P B (2000), “Setting Your B-to-B e-Market Strategy”, Customer.com.

46. Sodhi, M M S (2001), “Applic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in Internet-enabled SC and e-Marketplaces”, Interfaces, 31(2): 56-69

47. Timmers, P (2000), EC:Strategies and Models for B2B Trading , John Wiley & Sons Inc.

48. Webb, D A (2000), “e-Marketplace best practices”,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New York

49. Yin, R K (1997),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50. Zacharia, G (2000), “Collaborative reputation mechanisms for e-Marketpla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9(4): 371-382

51. Yazici, H J (2002)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539-552

52. Zimmermann, H D (1997), “The model of regional e-Marketplaces - The Example of The Electronic Mall Bodensee”, Pergamon, 14(2):1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