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四 宣州任教一年的肖楚女epaper.file.routeryun.com/jrxz/2016-11-09/07/zk7b.pdf ·...

1
“做人要像蜡烛一 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 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 明,给人以温暖。”这是 肖楚女予以自励的“蜡烛 人生观”,他这样说,也 这样做,将这种“蜡烛精 神”言传身教。 女 (1893~ 1927),原名树烈,学名楚 汝,学秋。1893 年 4 月出 生于湖北汉阳县一木材 商人家庭。10岁时,父亲 破产,不久去世。13岁 时,他就开始在汉口、镇 江、芜湖等沿江城市的店 铺里和轮船上作伙计,当 学徒,做杂工。武昌起义 时,投入民军,辛亥革命 后,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 校学习农桑。 “指责土酋军阀,痛骂 贪官污吏”,肖楚女文章笔 锋犀利,战斗性很强,他 1916 年 开 始 从 事 新 闻 工 作,曾与友人创办《崇德 报》,宣 传 新 文 化 。 1919 年,为支持“五四”爱国运 动,他登报声明脱离《湖广 新报》,不久转任《大汉报》 主笔,后由于言论激烈,被迫离开,之后又 担任过每天刊登政论或社论的《新蜀报》 主笔,其文章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都称 之为“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1921 年 9 月,经恽代英介绍,在当时的 宣城师范(即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 章伯均聘请下,肖楚女来宣州,担任该校的 国文教员并兼授修身课。到宣州后,他积 极提倡新文化新文学,批判旧文化旧文学, 他团结师生,革新教育,深受学生敬爱。他 教学观点新颖,说理透彻,吸引力很大,并 且大力提倡写文章用白话文,反对用文言 文,并且特别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鼓励学生 多读新刊物,多读中国的名小说。他还常 常结合时局自写范文,让学生传阅评论,以 启发学生。由于他写的范文革命思想凸 显,校方曾警告说:“教书,作文不谈国事, 若蛊惑青年要严加追究。” 肖楚女极善讲演,1921 年 11 月 10 日, 他在学生的读书会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 革命》的长篇演说,公开向学生宣传马克 思列宁主义,宣传革命。1922年5月1日, 四师团组织举行纪念大会,肖楚女发表演 讲,与会者竟然多达100余人。 在宣州期间,他还组织学生参加了 1921年10月的辛亥革命十周年纪念活动, 1922 年 5 月他又组织学生参加庆祝五一劳 动节,通过纪念活动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 军阀的罪恶,引导教育青少年去革帝国主 义和封建军阀的命。他曾赋《奋飞曲》词 一首:“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 葱笼。高斋隐隐,叠嶂重重,吾校巍然镇 其中。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 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需丰,一旦奋起何 其雄。”这首词在全校师生中争相传颂,后 由四师学生汪志达谱曲,成为宣师的校 歌。他的到来使当时的宣城四师精神面 貌焕然一新,为宣州成为当时皖南地区新 文化运动的中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是,肖楚女的进步思想为当局所不 容,1922 年暑假前,肖楚女被芜湖与安徽省 教育厅免职后离开宣州,但是他真的像一只 蜡烛,给了宣州的先进知识分子一线光明。 1927 年 4 月 15 日,肖楚女在广州的反 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反动派从东山医 院的病床上拖走,当月22日在狱中被害, 年仅34岁。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周健 照排:朱婷 校对:王宁林 7版 · · 2016 年 11 月 9 日 星期三 文史 “土著”、“移民”,本土风情,外来文化,在宣州城的兴废之间交替…… 发展,沉淀,吸收,接纳,交融碰撞,终于火花闪耀……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枝繁叶茂,一个个“名门望族”的诞生,成就了宣州,而“上江人文之盛 首”更使得宣州享誉千年,坚久弥香…… 据《宣城洪林桑园沈氏宗谱》载,宣州 沈氏系沈约之后。沈约子孙原居浙江德 清,北宋时沈志四一支迁到邻近的广德州, 沈志四之孙沈虚中迁到郎溪诸塘安身。 沈虚中(生卒年不详)字太虚,北宋 宣和六年(1124 年)进士,授翰林院知 制诰,曾受命“作歌曲,以荐于太庙、圜 丘、明堂”;在任吏部郎中时还做过贡 举参详官。《续资治通鉴》记载,南宋绍 兴二十四年(1154 年)冬,国子司业沈 虚中为贺正旦使,出使金国。后任权兵 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秦桧父子致仕制 由其草拟;累官礼部尚书。著有《资治 通鉴事类》、《左氏国语要略考异》、《国 史要纲》、《桐川集》等。 到沈虚中的孙辈时,沈氏家族人丁 兴旺,诸塘旧居已嫌挤迫。南宋淳熙年 间(1174—1189 年),沈虚中之孙沈德一 常往来诸塘和距诸塘仅数里的宣州洪 林,“爱其山川环秀,风气朴淳,谓可以 歌、可以哭、可以聚国族也,徙而卜居 此。其意念固深远矣。后子姓繁昌椒 衍,瓞蔓徳业闻望,震耀海区,遂为宣城 右族”。沈德一定居宣州,为洪林沈氏 一世祖;第三世又开始分支,三世孙沈 尊一居洪林沈家边村,为洪林桑园分始 祖。沈氏在洪林以务农为生,因年代久 远先祖名号均已湮没,清末版《桑园宗 谱》仅以“尊号”代名。直到沈氏第十一 世(即桑园八世),诞生了一位知名的理 学家,从此沈氏家族的地位得以根本改 变,真正成为宣州的一大文化世家。 宣州洪林沈家边沈氏十一世孙沈 宠(?—1571 年),字思畏,号古林。“为 人外貌乐易,而性实方刚,志存一体”。 少年时从学同邑大儒贡安国,贡安国携 其赴南都参见理学家欧阳德,又会见了 王畿、钱德洪等理学家,得到这些著名 学者的指点,领悟了“致知”之说的精 粹。沈宠年近弱冠时,父亲督他以农为 业,他禀告母亲,坚持读书习儒,于是考 入郡学;嘉靖十六年(1537 年丁酉)乡试 中举。沈宠更加潜心理学,“悟证益 明”;并广交士子,砥砺学问,他的朋友 “皆当世名士,故海内向道者,莫不知有 古林君”。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沈 宠应进士举落第后,选授行唐知县;调 获鹿,二十七年征授监察御史;携长子 沈懋敬入太学,后沈懋敬由此入仕。沈 宠任职福建,建养正书院兴学;受命巡 视京城其间,耿直无私,为权贵所嫉;三 十二年左迁湖广兵备佥事,兼饬江防, 又建崇正书院,邀名儒讲学,使士风大 振;三十六年复迁广西布政司参议。 沈宠为官清正,劝民教士,颇有政 绩。据《宁国府志》和通议大夫、礼部 侍郎万士和撰沈宠《墓表》等记载:沈 宠“视民如子,视官事如家事。赈饥 荒,复流徙,教纺织,节厨传,一切保甲 仓储团练之法,无不举行;此君之治邑 于行唐、获鹿者也。独持纪法,风采凛 然;均编役,黜贪墨,兴正学,别贤否, 至于搜获积盗、摧荡九龙湾巢窟,此君 之才著于御史监司者也。君当为令时, 保全抚字,惟恐失所,治尚宽仁;其为 御史监司,锄奸遏恶,惟恐不尽,治尚 威严。盖牧民之体与执法之职既不相 同,而北土瘠薄,易于离散,利用招来; 江防巢穴,易于哨聚,利用嵬猕;因时 制宜,同归于治而已”。沈宠游宦多 年,仕情已淡,以母老乞养辞官。 回到沈家边故居,沈宠“悉以俸余 为伯仲买田宅,创建祠堂,聚族子弟教 于其中”,他的讲学之念大盛。正逢理 学家罗汝芳知宁国府,在开元寺创建正 学书院,罗汝芳与御史耿定向邀贡安 国、沈宠和梅守德等名儒共主讲席,从 学者遍及四方,一时名声大振。沈宠作 为“宣城心学”的开创人之一,后人给 予很高的评价:“宣城风俗至今知学 者,君为之倡也”。黄宗羲《明儒学案》 又记:沈宠老病时,“人来问疾者,辄与 论学,亹亹不倦。或问君胸次云何,答 曰:‘已无物矣’”;临终嘱子孙“以善自 勉”。沈宠著有《古林摘稿》等。 宣州沈氏是一个文武双修的世家。从文者曾摘取过科举最高桂冠,习武者因驱逐倭寇而彪炳千秋,两条道路都攀登上了 巅峰。宣州沈氏最杰出的人物是:状元沈懋学、抗倭名将沈有容、理学家沈寿民、诗人沈泌等。 诗剑风流兴沈氏 之桑园儒家 焦正达 明朝中晚期,王守仁及其门徒四处 兴办书院,宣讲“心即理”、“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的三大要旨,从学者遍布天 下,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 粤闽和泰州七大学派,“阳明心学”逐渐 演变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宣城心学”就 是这一时期至清初,宣州在传播王守仁 “心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地 方特色的儒学流派。以万历七年(1579 年)张居正毁天下书院为界,“宣城心 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宣城心学”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戚 衮、贡安国、梅守德、沈宠等。嘉靖三年 (1524 年),著名“心学”传人邹守益贬任 广德州通判,戚衮、贡安国曾师事邹守 益研学;梅守德、沈宠等又与“心学”的 其他代表人物王畿、罗汝芳、钱德洪等 亦师亦友,相互切磋学问。嘉靖四十三 年(1564 年),“泰州学派”传人、宁国知 府罗汝芳在开元寺建志学书院,延请贡 安国、梅守德、沈宠主持讲会,学者云 集,盛极一时。这时的“宣城心学”,以 崇奉王畿的学说为主,但又有着明显的 区别。因其倡导人物多为地方官员,他 们研究、推行“心学”的目的,并不全是 在哲学层面上研究性理,而是有在繁忙 的公务之余以修心养性、或者利用“心 学”来解决行政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 题,以学辅政,以政助学,“以随处体认 为真修,以处事当理为应用,以伦常物 则为本宗,以反躬笃践为实地”。故“宣 城心学”较之王畿的学说,多了一些生 活的气息,而较少疏阔之弊。 后期的“宣城心学”有所衰落,但还 是有相当的规模和生命力。其代表人 物为陈履祥、施宏猷、汪有源等,他们以 同仁会馆作为主要讲学之地。陈履祥 是罗汝芳的门徒,故这一时期的“宣城 心学”尊“泰州学派”的学说为宗。“泰州 学派”是典型的庶民化学派,而陈履祥、 施宏猷等人均为布衣,故他们更加注重 “心学”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他 们主张学以见性,而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性,“吾性既尽,直见千圣无不同之道; 吾善既明,当使天下无不明之人”。他 们想用圣人的所谓性理来教化天下大 众,从而达到天下大同;可见其世俗化、 平民化的色彩十分鲜明,而这也正与明 末清初整个学术风尚相吻合。 清初,施闰章等秉承了先人传 统,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愚山学 派”。清乾隆年后,随着“朴学”的兴 起,“宣城心学“最终走向衰微,逐渐 淡出了历史舞台。 “宣城心学”在继承“阳明心学”的 基础上,注重“致良知”、“亲民”、“安百 姓”、“百姓日用之道”、“安身立本”的 人本思想,肯定人的道德修养和物质 欲望;突出“践履”、“笃行”、“体仁”、 “体用”,“以随处体认为真修,以处事 当理为应用,以伦常物则为本宗,以反 躬笃践为实地”,强调“道艺一贯”、学 养与经时致用。这些主张适合当时学 人与平民的要求,因此曾广为流行,并 成为清初称雄文坛的“宣城诗派”论学 的一大源头。 “宣城心学” 童达清 沈氏篇(二)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影像四 宣州任教一年的肖楚女epaper.file.routeryun.com/jrxz/2016-11-09/07/zk7b.pdf · 教学观点新颖,说理透彻,吸引力很大,并 且大力提倡写文章用白话文,反对用文言

“ 做 人 要 像 蜡 烛 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 ,给 人 以 温 暖 。”这 是肖楚女予以自励的“蜡烛人 生 观 ”,他 这 样 说 ,也这样做,将这种“蜡烛精神”言传身教。

肖 楚 女 (1893~1927),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学秋。1893 年 4 月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一木材商人家庭。10 岁时,父亲破 产 ,不 久 去 世 。 13 岁时,他就开始在汉口、镇江、芜湖等沿江城市的店铺里和轮船上作伙计,当学徒,做杂工。武昌起义时,投入民军,辛亥革命后,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学习农桑。

“指责土酋军阀,痛骂贪官污吏”,肖楚女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很强,他1916 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与友人创办《崇德报》,宣传新文化。1919年,为支持“五四”爱国运动,他登报声明脱离《湖广新报》,不久转任《大汉报》

主笔,后由于言论激烈,被迫离开,之后又担任过每天刊登政论或社论的《新蜀报》主笔,其文章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都称之为“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1921年9月,经恽代英介绍,在当时的宣城师范(即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均聘请下,肖楚女来宣州,担任该校的国文教员并兼授修身课。到宣州后,他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文学,批判旧文化旧文学,他团结师生,革新教育,深受学生敬爱。他教学观点新颖,说理透彻,吸引力很大,并且大力提倡写文章用白话文,反对用文言文,并且特别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鼓励学生多读新刊物,多读中国的名小说。他还常常结合时局自写范文,让学生传阅评论,以启发学生。由于他写的范文革命思想凸显,校方曾警告说:“教书,作文不谈国事,若蛊惑青年要严加追究。”

肖楚女极善讲演,1921 年 11 月 10 日,他在学生的读书会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革命》的长篇演说,公开向学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革命。1922 年 5 月 1 日,四师团组织举行纪念大会,肖楚女发表演讲,与会者竟然多达 100 余人。

在宣州期间,他还组织学生参加了1921年10月的辛亥革命十周年纪念活动,1922年5月他又组织学生参加庆祝五一劳动节,通过纪念活动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引导教育青少年去革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命。他曾赋《奋飞曲》词一首:“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葱笼。高斋隐隐,叠嶂重重,吾校巍然镇其中。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需丰,一旦奋起何其雄。”这首词在全校师生中争相传颂,后由四师学生汪志达谱曲,成为宣师的校歌。他的到来使当时的宣城四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宣州成为当时皖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是,肖楚女的进步思想为当局所不容,1922年暑假前,肖楚女被芜湖与安徽省教育厅免职后离开宣州,但是他真的像一只蜡烛,给了宣州的先进知识分子一线光明。

1927 年 4 月 15 日,肖楚女在广州的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反动派从东山医院的病床上拖走,当月 22 日在狱中被害,年仅 34 岁。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周健照排:朱婷 校对:王宁林 7版· ·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文史

影像四

“土著”、“移民”,本土风情,外来文化,在宣州城的兴废之间交替……发展,沉淀,吸收,接纳,交融碰撞,终于火花闪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枝繁叶茂,一个个“名门望族”的诞生,成就了宣州,而“上江人文之盛

首”更使得宣州享誉千年,坚久弥香……

据《宣城洪林桑园沈氏宗谱》载,宣州沈氏系沈约之后。沈约子孙原居浙江德清,北宋时沈志四一支迁到邻近的广德州,沈志四之孙沈虚中迁到郎溪诸塘安身。

沈虚中(生卒年不详)字太虚,北宋宣和六年(1124 年)进士,授翰林院知制诰,曾受命“作歌曲,以荐于太庙、圜丘、明堂”;在任吏部郎中时还做过贡举参详官。《续资治通鉴》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冬,国子司业沈虚中为贺正旦使,出使金国。后任权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秦桧父子致仕制由其草拟;累官礼部尚书。著有《资治通鉴事类》、《左氏国语要略考异》、《国史要纲》、《桐川集》等。

到沈虚中的孙辈时,沈氏家族人丁兴旺,诸塘旧居已嫌挤迫。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年),沈虚中之孙沈德一常往来诸塘和距诸塘仅数里的宣州洪林,“爱其山川环秀,风气朴淳,谓可以歌、可以哭、可以聚国族也,徙而卜居此。其意念固深远矣。后子姓繁昌椒衍,瓞蔓徳业闻望,震耀海区,遂为宣城右族”。沈德一定居宣州,为洪林沈氏一世祖;第三世又开始分支,三世孙沈尊一居洪林沈家边村,为洪林桑园分始祖。沈氏在洪林以务农为生,因年代久远先祖名号均已湮没,清末版《桑园宗谱》仅以“尊号”代名。直到沈氏第十一世(即桑园八世),诞生了一位知名的理学家,从此沈氏家族的地位得以根本改变,真正成为宣州的一大文化世家。

宣州洪林沈家边沈氏十一世孙沈宠(?—1571 年),字思畏,号古林。“为人外貌乐易,而性实方刚,志存一体”。

少年时从学同邑大儒贡安国,贡安国携其赴南都参见理学家欧阳德,又会见了王畿、钱德洪等理学家,得到这些著名学者的指点,领悟了“致知”之说的精粹。沈宠年近弱冠时,父亲督他以农为业,他禀告母亲,坚持读书习儒,于是考入郡学;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乡试中举。沈宠更加潜心理学,“悟证益明”;并广交士子,砥砺学问,他的朋友

“皆当世名士,故海内向道者,莫不知有古林君”。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沈宠应进士举落第后,选授行唐知县;调获鹿,二十七年征授监察御史;携长子沈懋敬入太学,后沈懋敬由此入仕。沈宠任职福建,建养正书院兴学;受命巡视京城其间,耿直无私,为权贵所嫉;三十二年左迁湖广兵备佥事,兼饬江防,又建崇正书院,邀名儒讲学,使士风大振;三十六年复迁广西布政司参议。

沈宠为官清正,劝民教士,颇有政绩。据《宁国府志》和通议大夫、礼部侍郎万士和撰沈宠《墓表》等记载:沈宠“视民如子,视官事如家事。赈饥荒,复流徙,教纺织,节厨传,一切保甲仓储团练之法,无不举行;此君之治邑于行唐、获鹿者也。独持纪法,风采凛然;均编役,黜贪墨,兴正学,别贤否,至于搜获积盗、摧荡九龙湾巢窟,此君之才著于御史监司者也。君当为令时,保全抚字,惟恐失所,治尚宽仁;其为御史监司,锄奸遏恶,惟恐不尽,治尚威严。盖牧民之体与执法之职既不相同,而北土瘠薄,易于离散,利用招来;江防巢穴,易于哨聚,利用嵬猕;因时制宜,同归于治而已”。沈宠游宦多

年,仕情已淡,以母老乞养辞官。回到沈家边故居,沈宠“悉以俸余

为伯仲买田宅,创建祠堂,聚族子弟教于其中”,他的讲学之念大盛。正逢理学家罗汝芳知宁国府,在开元寺创建正学书院,罗汝芳与御史耿定向邀贡安国、沈宠和梅守德等名儒共主讲席,从学者遍及四方,一时名声大振。沈宠作为“宣城心学”的开创人之一,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宣城风俗至今知学者,君为之倡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又记:沈宠老病时,“人来问疾者,辄与论学,亹亹不倦。或问君胸次云何,答曰:‘已无物矣’”;临终嘱子孙“以善自勉”。沈宠著有《古林摘稿》等。

宣州沈氏是一个文武双修的世家。从文者曾摘取过科举最高桂冠,习武者因驱逐倭寇而彪炳千秋,两条道路都攀登上了巅峰。宣州沈氏最杰出的人物是:状元沈懋学、抗倭名将沈有容、理学家沈寿民、诗人沈泌等。

诗剑风流兴沈氏之桑园儒家

● 焦正达

在宣州任教一年的肖楚女

李居白

明朝中晚期,王守仁及其门徒四处兴办书院,宣讲“心即理”、“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的三大要旨,从学者遍布天下,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和泰州七大学派,“阳明心学”逐渐演变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宣城心学”就是这一时期至清初,宣州在传播王守仁

“心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学流派。以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毁天下书院为界,“宣城心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宣城心学”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戚衮、贡安国、梅守德、沈宠等。嘉靖三年(1524年),著名“心学”传人邹守益贬任广德州通判,戚衮、贡安国曾师事邹守益研学;梅守德、沈宠等又与“心学”的其他代表人物王畿、罗汝芳、钱德洪等亦师亦友,相互切磋学问。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泰州学派”传人、宁国知府罗汝芳在开元寺建志学书院,延请贡安国、梅守德、沈宠主持讲会,学者云集,盛极一时。这时的“宣城心学”,以

崇奉王畿的学说为主,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因其倡导人物多为地方官员,他们研究、推行“心学”的目的,并不全是在哲学层面上研究性理,而是有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以修心养性、或者利用“心学”来解决行政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学辅政,以政助学,“以随处体认为真修,以处事当理为应用,以伦常物则为本宗,以反躬笃践为实地”。故“宣城心学”较之王畿的学说,多了一些生活的气息,而较少疏阔之弊。

后期的“宣城心学”有所衰落,但还是有相当的规模和生命力。其代表人物为陈履祥、施宏猷、汪有源等,他们以同仁会馆作为主要讲学之地。陈履祥是罗汝芳的门徒,故这一时期的“宣城心学”尊“泰州学派”的学说为宗。“泰州学派”是典型的庶民化学派,而陈履祥、施宏猷等人均为布衣,故他们更加注重

“心学”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他们主张学以见性,而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性,“吾性既尽,直见千圣无不同之道;

吾善既明,当使天下无不明之人”。他们想用圣人的所谓性理来教化天下大众,从而达到天下大同;可见其世俗化、平民化的色彩十分鲜明,而这也正与明末清初整个学术风尚相吻合。

清 初 ,施 闰 章 等 秉 承 了 先 人 传统,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愚山学派”。清乾隆年后,随着“朴学”的兴起,“宣城心学“最终走向衰微,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宣城心学”在继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注重“致良知”、“亲民”、“安百姓”、“百姓日用之道”、“安身立本”的人本思想,肯定人的道德修养和物质欲望;突出“践履”、“笃行”、“体仁”、

“体用”,“以随处体认为真修,以处事当理为应用,以伦常物则为本宗,以反躬笃践为实地”,强调“道艺一贯”、学养与经时致用。这些主张适合当时学人与平民的要求,因此曾广为流行,并成为清初称雄文坛的“宣城诗派”论学的一大源头。

“宣城心学”● 童达清

沈氏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