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類別: c.人文社會 含語文 作品名稱:高雄好神...

50
高雄市 101 年度國中學生獨立研究成果發表競賽 作品說明書 參賽類別: C.人文社會(含語文) 作品名稱:高雄好神 -從廟宇分布探討高雄聚落的發展 編號: (由承辦單位統一填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19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高雄市 101年度國中學生獨立研究成果發表競賽 作品說明書

參賽類別: C.人文社會(含語文)

作品名稱:高雄好神

-從廟宇分布探討高雄聚落的發展

編號: (由承辦單位統一填寫)

1

高雄好神-從廟宇分布探討高雄聚落的發展

摘要

台灣社會的發展和傳統民間宗教的信仰息息相關。本研究從資料的

收集分析以及實地的訪查、驗證,對原高雄市的廟宇進行探討,希望可

以了解原高雄市聚落的發展是否與廟宇建立有所關聯。本研究發現雖然

原高雄市的傳統信仰相當多元,但以主要奉祀千歲與天上聖母的廟宇最

多,其原因與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沿海、澎湖、台南以及早期許多移民從

事漁業活動有關。移民不僅開墾了高雄,也將原鄉的信仰帶入高雄。本

研究也從廟宇創建的年代和廟宇分布的位置來分析原高雄市聚落的發展

過程,結果發現從明朝到民國的五個不同時期,高雄由於戰略地位和經

濟政策,而有不同區域的聚落發展,也因此在不同時期帶入各種原鄉的

信仰,使得高雄成為融合各方移民文化的地方。

2

壹、 研究動機及目的

有天,我跟著阿公回到了他的故鄉-臺南南鯤鯓。我看到了許多王爺

廟,阿公也告訴我許多有關信仰的知識,包括王爺信仰的由來、祭拜的原

因。阿公還告訴我,高雄其實也有很多王爺廟,讓我非常驚訝。

又有一次,我和家人到了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裡面展示了臺灣各

時期的樣貌。博物館還展示了不同的民間信仰,例如有一隊媽祖出巡雕像

的隊伍,連七爺八爺、八家將都在裡面;也有道士在升壇作法以及搶孤民

眾的雕像,顯示臺灣人民的生活和傳統民間信仰息息相關。

在國一的台灣地理課本中提到一個地方的人口數量會受出生、死亡、

遷入和遷出影響。而高雄是一個新興的都市,人口遷入主要可以分為明鄭、

日治及民國等三個階段:明鄭時期將左營作為統領高屏地區的軍事要地,

於是在左營設城,也到來了第一批的移民。在日治時期,考慮到臺灣的戰

略位置,因此將臺灣設為南進基地,並建設了高雄港,也造成了第二波的

移民潮,最後則是在民國十大建設的時期,中鋼(小港)、中船(小港)

及中油(楠梓、小港)也考慮到了高雄港的交通區位,不論是進口還是出

口都非常便利,於是設廠於高雄,它們的設立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因

此吸引了無數的人到來,造成了第三波的移民潮。而當不同時期的移民來

到高雄時,也都會迎來原鄉的神明,提供移民的精神寄託,並逐步發展為

地方的守護神。

3

歷史課本也提到,各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信仰,例如沿海漁民常祭

祀媽祖,泉州人祭拜保生大帝,客家人則是供奉三山國王。我不禁想,在

高雄不同階段的移民歷史中,是不是也會從不同的家鄉帶來不同的神明信

仰?從調查現存廟宇的信仰是不是也能了解高雄聚落的發展歷史?因此,

我開始上網查閱及整理相關資料,,也親自到訪了各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廟

宇,並擬定了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 在原高雄市的各行政區中,以主奉哪一位神明的廟宇最多?

二、 在原高雄市中的居民會因為居住區域而奉祀不同的神明嗎?

三、 原高雄市的居民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祭祀不同神明嗎?

四、 從廟宇的分布與原高雄市的聚落發展是否有關連?

貳、 研究設備器材

一、 文獻資料:圖書資料、網站資料

二、 實地走訪:相機

三、 資料分析整理:Excel 2003、Word 2003

4

參、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從圖書館及網站上搜尋資料,再進行閱讀並與師長討論後,

提出相關可行的研究問題。在研究問題確定之後,從高雄市民政局的宗教

查詢系統(http://cabu.kcg.gov.tw/religion/)搜尋原高雄市的廟宇,並找出該廟

宇所供奉的主神信仰。從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以及其他相關的網站搜尋各

廟宇的起源、興建年代等相關資料,並進行交互考證,確認資料的可信度。

此外,為了得到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並親自了解廟宇文化和聚落關係

的密切,本研究也選取各行政區內具有代表性的廟宇,一一的親自踏查走

訪。在拜訪各廟宇的過程中,也訪談了廟宇管理人,從中學習到相當多的

廟宇特色也獲得了珍貴的資訊。

隨後,按照不同興建年代、不同分布地區、不同主神信仰進行資料的

統計分析,作為本研究的討論基礎。最後,將分析得出的資料與原高雄市

聚落發展的資料進行比較,以針對資料進行解釋,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5

本研究的流程如圖 1所示:

圖 1:研究流程圖

本研究從調查方式分析原高雄市的廟宇來探討聚落的發展,基於上述

之研究目的,在進行原高雄市廟宇分析時,有以下的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 本研究僅討論原高雄市聚落的發展變遷,因此僅調查分析原高雄市

的廟宇,亦即只包括旗津、楠梓、左營、鼓山、三民、鹽埕、新興、

前金、苓雅、前鎮、小港等 11 個行政區。

二、 由民政局資料顯示,原高雄市人口在民國 80 年達到 150 萬人之後,

人口總數的成長就不明顯。因此,本研究僅就民國 80 年以前建立的

廟宇進行探討。

搜尋並閱讀

文獻資料

擬定

研究問題

搜尋原高雄市所有廟宇資料,

並進行資料來源的交叉驗證。

按照不同祭拜主神、不同年

代、不同地區將廟宇分類整

理。

拜訪各行政區具有代表性

的廟宇

將資料分析結果與原高雄市聚落發展的相關

文獻進行比較與討論,並進行解釋。 提出結論

6

三、 本研究僅針對已經在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登記的現存廟宇進行調查分

析,不包括佛寺、基督教會以及天主教堂等,且少數無法考核創建

年代的廟宇亦不列入分析。

四、 由於大多數的廟宇除了主神之外,還會配祀多位神明。本研究僅分

析各廟宇所奉祀的主神。

五、 陰廟(義民廟、萬應公廟、聖公媽廟)及特殊的神(仙樹爺公(老

樹)、東門公祖(東門守將)不列入分析。

7

肆、 研究結果

一、原高雄市祭祀主神的比較:

將所有從「高雄市宗教查詢系統」搜尋的資料(包括寺廟名稱、建

造年代、祭祀主神等等,將需要的資料放入 Word 的表格中。有些廟宇所

祭祀的主神僅放在附錄中作介紹,這是因為所奉祀的神明性質較特殊,

例如東門公祖(當時守衛左營舊城東門的守將),因為是當地的特殊信仰

所以只在附錄中加以記錄。

接著將整理過的表格貼到 Excel 中,將原高雄市 11 個行政區域中各

個寺廟祭祀的主神數量做統計,接著做出了各地區祭祀主神數量的長條

圖(圖 2)。從長條圖可以看出在原高雄市所有的寺廟中,以祭祀千歲、

天上聖母、文衡聖帝為主神的寺廟居多,其次為保生大帝、玄天上帝、

神農大帝以及福德正神。以下分別介紹祭祀較多的神明:

圖 2:原高雄市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8

(一) 千歲:

千歲信仰,也可以稱為王爺信仰,是臺灣、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道

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以前常有瘟疫的流行,王爺信仰起

源就是對於瘟鬼的祭祀,即王爺乃上天所派(代天巡狩),管理、傳

播瘟疫的神明。故早期,民間不敢久留王爺,常會以「王船」形式,

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後來王爺就逐漸的轉變成了

掃蕩瘟疫的大神,扮演安民護邦的角色。因為能夠驅逐疫疾,進一步

變成保護海上行船之海神,或具有海神的神格;也是治療各式疾病的

醫神;有的成為地方的守護神;部分最終成為萬能之神。隨時代變遷,

王爺信仰至今,已經不限掌理瘟疫者,其代天巡狩之標誌,幾乎等同

於凡間為人伸冤的司法官。

(二) 天上聖母: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

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民間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源於

宋朝。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媽祖本是海上的保護

神,在臺灣海峽兩岸,往來全靠船隻,所以對媽祖的信仰都具有很深

的基礎。

(三) 文衡聖帝:

文衡聖帝是指三國時代蜀國的關羽,後人感念其忠義的精神,因

9

此開始奉祀祭拜。民間崇拜關帝,已經超出道教以關帝作為護法天神

的範圍,而是將關帝視作武神、財神和正義之神,凡是科舉、祛災除

疾、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通暢財源、決斷疑

難等等,無不祈求關帝。特別是明清時期的民間秘密會黨組織,更是

以關帝之忠義作為結黨的精神象徵。從清朝到民國期間,各地都建有

專門奉祀關帝的關帝廟,一些有規模的道觀乃至於佛教寺廟也都塑有

關帝神像或供奉關帝神位。

(四)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君,主要神跡是除瘴醫病的神醫。

相傳宋景佑三年(1036 年),吳本羽化於漳州白礁。宋高宗紹興年間

頒詔立廟於白礁和青礁。明洪熙元年加封為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

無極保生大帝。因此,福建南部泉州一帶、臺灣省北部以及東南亞地

區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廟觀或殿堂。

(五) 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來

祈免水火之災。玄天上帝不僅僅統率所有水域的安全,還是北極星的

化身,可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在星象學中,玄武是北方七宿的

總稱。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

死」,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長壽,都要

10

奉祀真武大帝。 明末鄭氏來臺,帶來玄武信仰。在《臺灣縣志》中

有寫道「真武廟,一在東安坊,一在鎮北坊,祀北極佑聖真君,邑之

形勝,有安平鎮、七鯤鯓為北關,鹿耳門、北線尾為地軸,酷肖龜蛇,

鄭氏踞臺,因多建真武廟,以為此邦之鎮云。」

(六) 神農大帝:

民間俗稱「五榖王」,據傳,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有天、帝、人

三皇,分別為燧人氏、伏羲氏及神農氏。人皇神農發明耕稼之法,教

民墾荒種植五榖,又立五官掌火事,人民尊為「炎帝」。神農曾親嘗

百草,一日之間遇毒數十次,將藥草與醫病關係分類紀載,後世承傳

成書,稱為「神農本草」。臺灣神農信仰早在鄭成功來臺前 15 年(西元

1646 年),即有臺南地方士紳宮奉神農大帝。民間所塑神農像有白、

黑、紅三種造型,因為嚐百草時依藥草毒性不同而改變。

(七) 福德正神: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古

人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

稱土地者更甚。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

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

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

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因此,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

11

比較簡陋。但也有一些大廟中間也有在殿堂中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

(八) 觀音:

觀音信仰源起佛教,經過民間的改造,道教也加以吸取。佛經中

說觀音神通廣大,能夠尋聲救苦,化解人的災難,正是民間對觀音崇

拜特別虔誠,特別普遍的基礎。道觀中供觀音,主要是為了滿足信眾

的需要,也與長期來的三教合一思想有關。中國民眾的宗教信仰帶有

很濃厚的功利色彩,所以對於膜拜的神仙、佛、菩薩本來歸屬於哪一

派,並不怎麼認真計較。觀音信仰是臺灣僅次於王爺和媽祖的神祇,

因譯本不同而有「觀自在」和「觀世音」的稱謂,原係佛教菩薩,稱

「觀音菩薩」,入民間則被稱為「觀音佛祖」,臺灣人多暱稱「觀音媽」

或「佛祖媽」民間廟宇後殿多是「佛祖殿」。

由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得知,在原高雄市常見祭祀的神明中,有

著鮮明的閩南文化色彩,例如千歲、媽祖、保生大帝,反映了原高雄

市應該有許多來自閩南的移民。這些移民不一定是直接由閩南地區移

居到高雄市,也有可能是輾轉從臺灣其他地區移居而來的。

12

二、原高雄市各行政區域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可以整理成下表 1。由表 1 的分析可以發現,在原

高雄市所有行政區中的廟宇,總共主奉了 24 種不同的神明,其中千歲、

天上聖母以及文衡聖帝的信仰,幾乎遍布原高雄市各個行政區。在楠梓、

鼓山、鹽埕、三民、小港最多廟宇主奉的神明皆為千歲;而旗津、苓雅、

前鎮最多廟宇主奉的神明是天上聖母。

表 1:各行政區廟宇祭祀主神數量

千歲

天上聖母

文衡聖帝

保生大帝

玄天上帝

神農大帝

福德正神

觀音

清水祖師

中壇元帥

城隍爺

玉皇大帝

太陽星君

廣澤尊王

孔子

三山國王

東嶽大帝

瑤池金母

太上道祖

佛祖

順天聖母

閻羅王

遊巡七王

武安尊王

旗津 3 4 3

1

1 1

楠梓 5 2 1 1

1 1 1 2

左營 1 3 2 2 3 2 3

1 1 1 1 2

1 1

1

鼓山 8 2 2 3 2

1

1

1 1

2

鹽埕 6 1 3 2 1

1 1

1 1

三民 5 3 2 3 1 2 1 2

2

1 1 1

苓雅 3 4 3 1 2 1

前金 3

1

1 1

1

新興

1 2

2

2 1

1

前鎮 5 6 2 1

1 1

1

小港 5 3 1 1 2 2 2 4

1 1

1

1 1

總計 44 29 22 14 13 9 9 8 7 5 4 3 3 3 3 2 2 2 1 1 1 1 1 1

有些行政區所奉祀的神明十分多樣化,例如左營區的廟宇就主奉了

15 種的神明,包括了其他行政區很少主奉的太陽星君、三山國王以及瑤

池金母。有些行政區所奉祀的神明則相當一致,例如旗津區,除了主奉天

上聖母、千歲、文衡聖帝的廟宇之外,只有 1 間主奉廣澤尊王的廟宇(註:

13

觀音和天上聖母是廣濟宮共同主奉的兩位神明;文衡聖帝與孔子則共同為

文武聖廟的主奉神明)。以下分別介紹各行政區信仰的分布情形:

(一) 旗津區

從調查結果得知,旗津區廟宇建立年代超過 20年的廟宇共有 11

間,其中中洲廣濟宮和文武聖廟為雙主神信仰,分別祀奉天上聖母和觀

音,以及孔子和文衡聖帝為主神。在旗津區所有奉祀的主神中,以天上

聖母最多,反映了旗津區居民靠海維生,以及與大陸沿海地區移居而來

的特徵。

圖 3:旗津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本研究實地拜訪了天后宮、文武聖廟以及廣濟宮。天后宮是旗津區

現存最古老的廟宇,供奉天上聖母作為主神,也配祀了註生娘娘、福德

正神、各府千歲等神明,香火相當的鼎盛,廟前的大街已經成了旗津區

的熱門觀光景點。文武聖廟位在天后宮旁邊,相對於天后宮的熱鬧,文

武聖廟顯得很安靜。令我好奇的是,文武聖廟的正門還有「開基修善堂」

的匾額,詢問廟裡的耆老才知道原來文武聖廟與旗津另一座供奉文衡聖

14

帝的「明心社修善堂」有很深的淵源。除了孔子和文衡聖帝之外,文武

聖廟也配祀了其他的神明,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就是「齊天大聖」了。

廣濟宮是一座非常宏偉的廟宇,從清朝乾隆時期建廟到現在經歷許

多次的改建。除了雙主神信仰之外,廣濟宮還配祀了「閻羅王」,廟宇

的管理人說,這是因為以前要建造高雄港時,在遷廟的過程合併了附近

其他的廟宇,其中就包括了當時的閻羅殿。我本來以為閻羅殿一定很可

怕,結果一點也不會陰森森的,和供奉其他神明的殿堂一樣莊嚴肅穆。

旗津區天后宮(天上聖母) 旗津區文武聖廟(孔子、文衡聖帝)

旗津區廣濟宮(天上聖母、觀音)

15

(二) 楠梓區

從民政局的資料顯示,楠梓區有登記的廟宇,且建立年代超過 20

年的廟宇共有 14間,其中供奉千歲的廟宇就有 5間,另外還有 2間供

奉天上聖母的廟宇以及 2間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文獻資料顯示,在明

末清初時,清水祖師的信仰就隨著泉州安溪籍的移民傳入臺灣。雖然臺

灣大多數的清水祖師廟都在北部地區,但是楠梓區的清福寺是臺灣地區

最早的清水祖師廟之一。

圖 4:楠梓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本研究親自拜訪了楠梓區歷史最悠久的中埔代天府以及楠梓天后

宮。中埔代天府創建在清朝嘉慶時期,但是現在所見的代天府是在民國

89 年重建完成的,代天府前殿的龍柱雕刻非常的精緻,大殿內供奉著

五府千歲。我在廟埕上看到一些民眾在聊天和下棋,這裡應該是當地居

民重要的活動中心吧! 楠梓天后宮就位在大馬路旁,規模不大,一不

注意就會被忽略了。目前正在整建中。媽祖被移到旁邊的鐵皮屋暫時供

奉著。本來我也想親自造訪清福寺,可能是因為修路的關係,車子繞來

16

繞去都找不著,只好放棄了,希望下次有機會能親自拜訪。

楠梓區中埔代天府(千歲) 楠梓區天后宮(天上聖母)

(三) 左營區

左營由於建城甚早,在明鄭時期,左營就已經是統領高高屏地區的

首府了。這樣的一個重要位置,一路從明鄭時期,延續到清朝、日治時

期,甚至國民政府也將海軍基地設置於此。豐富的歷史背景成就了豐富

的文化內涵。也因此,左營區的廟宇眾多,各方神祇也平衡的在這個地

方護佑著居民。從文獻資料分析,左營地區目前登記有案且建廟歷史超

過 20 年的廟宇共有 22 間,其中只有慈德宮共同供奉天上聖母和南天福

德正神以及啟明堂共同供奉孔子與文衡聖君,為雙主神信仰的廟宇。

左營區並沒有明顯的偏向奉祀哪一種神祇,其中供奉玄天上帝、福

德正神、天上聖母的廟宇各有三座,而奉祀神農大帝、太陽星君、保生

大帝、文衡聖帝的廟宇各有兩座,其餘還有奉祀玉皇大帝、千歲、中壇

元帥、瑤池金母、城隍爺、三山國王、清水祖師、孔子等等。在這麼多

17

廟宇之中,保生大帝和城隍的信仰,一般隨福建泉州同安籍的移民來臺;

清水祖師的信仰則隨其中泉州安溪籍的移民來臺;三山國王則是廣東潮

州及居民的信仰,推測與左營區長期處於重要的地位,而有來自不同地

區的移民共居於此地有關。

圖 5:左營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在左營區,我拜訪了蓮池潭畔的啟明堂、慈濟宮以及元帝殿。啟明

堂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目前是高雄每年舉辦萬年祭的重要場所,供奉

著孔子和文衡聖帝。在拜訪啟明堂時,我還發現這間廟宇也配祀著岳飛

和鄭成功,和其他廟宇很不相同。慈濟宮也創建在清朝,供奉著保生大

帝,廟宇管理人告訴我這間廟在前幾年才整建完工,難怪看起來氣派非

凡,跟文獻資料中的照片差異很大。元帝殿元帝殿是明鄭時期留下的廟

宇之一(另一為天府宮,供奉著中壇元帥),就已經創建的廟宇。這間

廟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坐落在蓮池臺中間的玄天上帝,廟宇就位在玄天

大帝神像的下方。

18

左營區啟明堂(孔子、文衡聖帝) 左營區慈濟宮(保生大帝)

左營區元帝殿(玄天上帝)

(四) 鼓山區

鼓山區因鄰近打狗港而成為原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哨船頭

的開臺福德宮以及內惟的青雲宮都是在明朝就已經創建的古老廟宇。在

本研究的調查中,鼓山區目前有 23 座興建年代超過 20 年的廟宇,其中

有 8 座奉祀千歲。這 8 座廟宇成立的時間先後不一,但多為民國之後,

顯示這些移民並非直接渡海來臺,而是從臺灣其他地方移居而來的。此

外,鼓山區還有 3 座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以及分別奉祀文衡聖帝、天

上聖母、東嶽聖帝、玄天上帝的廟宇各兩座。在道教信仰中,東嶽大帝

統轄了五嶽及天下名山,並且掌管十殿閻王,是道教地府的最高神明。

19

相傳鄭成功渡海來臺時,由於瘟疫肆虐,又聽說掌握生死的東嶽大帝可

以庇佑性命,於是大家開始奉祀東嶽大帝。

圖 6:鼓山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在鼓山區,我選擇了開臺福德宮、內惟青雲宮以及內惟鎮安宮來作

為實地踏查的廟宇。開臺福德宮的廟宇規模不大,是我所拜訪的所有廟

宇中最小的,但它卻也是全高雄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創建於西元 1551

年)。而內惟青雲宮主奉的是保生大帝,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同安的信

仰,這也反映了這裡在清朝時就有來自泉州的閩南移民進行開墾。保生

大帝以醫術著稱,是中國信仰中公認的醫神,當時可能為了祈求免於疾

病的禍害而從原鄉分靈來臺。鎮安宮原本的名字是神福祠,原本是早期

福建漳州和泉州的在此地的移民,共同供奉福德正神的廟宇,後來才改

供奉池府千歲為主神。經過遷地重建之後,現在成為鼓山區規模很大的

廟宇。

20

鼓山區開臺福德宮(福德正神) 開臺福德宮的說明

鼓山區青雲宮(保生大帝) 鼓山區鎮安宮(千歲)

(五) 三民區

從民政局的資料顯示,三民區共有 23間超過 20年以上的廟宇,其

中奉祀最多的主神是千歲,另各有 3間廟宇主奉保生大帝及天上聖母。

主要奉祀文衡聖帝、神農大帝、中壇元帥與觀音的廟宇也各有兩座。中

壇元帥就是哪吒,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將哪吒奉為神祇,俗稱為三太子,

因為統帥宮廟五營神兵的中壇,故又稱為中壇元帥或中壇太子、哪吒元

帥、哪吒太子、太子爺公等。傳說,哪吒腳踏風火輪,行動非常便捷,

故許多職業駕駛人,如貨車司機、計程車司機、遊覽車司機等,往往奉

21

其為守護神,並放置一尊小型的哪吒像於車上,祈求行車平安順利。除

了中壇元帥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新營太子宮之外,高雄三民區的三鳳宮

也是相當著名的廟宇。

圖 7:三民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在此次的研究中,我拜訪了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三鳳宮,也造訪

了創建於乾隆年間的灣仔內朝天宮以及建立於嘉慶年間的大港保安宮。

我們到達三鳳宮時,才發現廟宇正在整修門面,門口還架著鷹架。當我

向廟宇的管理人詢問三鳳宮歷史時,他還親切地叮嚀我出入廟門要小心。

三鳳宮的規模很大,是一個二層樓的建築,在三鳳宮一樓的東側還有三

鳳宮所附設的興德幼稚園,已經有五十幾年的歷史了,真是歷史悠久啊。

大港保安宮和三鳳宮一樣都有很大的廟埕。正殿除了奉祀著保生大帝之

外,還有中壇元帥。齊天大聖等將軍。保安宮的左側副殿有奉祀著文昌

君、魁星和朱衣天子;而在右側副殿則奉祀著斗姥元君。

當我去拜訪灣仔內朝天宮時,也發現朝天宮也正在大興土木,整修

22

廟宇的門面。雖然朝天宮不像三鳳宮和保安宮一樣有很大的廟埕,但是

廟宇的雕刻也非常的精緻,正殿內的氣氛也相當莊嚴。我還看到有一個

婦人在擲茭,可能一直擲不到聖茭吧?那名婦人還急得哭了出來。我似

乎感受到了這裡的居民對媽祖的依賴與虔誠信仰。

三民區三鳳宮(中壇元帥) 三民區大港保安宮(保生大帝)

三民區朝天宮(天上聖母)

(六) 鹽埕區

鹽埕區的範圍不大,但廟宇也不少,符合本次研究範圍的廟宇共有

15間,而其中有 6間主奉著千歲,另外也有 3間主奉文衡聖帝,2間主

奉保生大帝。其中三山國王廟和供奉著池府千歲的壽山宮是鹽埕區歷史

23

最悠久的廟宇,都是創建在清朝的乾隆年間。三山國王廟又稱為「鹽埕

廟」,是清朝從福建來臺的客家人所創建的,現今已成為當地一個重要

的信仰中心。鹽埕區還有一個香火相當鼎盛的廟宇就是霞海城隍廟,是

從臺北市霞海城隍廟分靈而來的。城隍廟所配祀月下老人,許多人都來

到這裡祈求姻緣。

圖 8:鹽埕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我在鹽埕區參觀了壽山宮、三山國王廟、霞海城隍廟以及文武聖殿。

因為這四間廟宇的距離都很近,所以只要散步就可以一一拜訪。壽山宮

夾在兩棟透天厝中間,一不小心就找不到了,雖然廟宇的規模不大,但

是正殿供奉的池府千歲看起來相當有歷史。三山國王廟位在熱鬧的鹽埕

街上,裡面所奉祀的神明每一尊看起來都相當的有古味,應該都是上百

年的神像了。我注意到其實正殿供奉的不只有三山國王,還有李府千歲

和水仙尊王,而且李府千歲還位在正中間呢!我詢問廟宇管理人,他回

答一直都是這樣,這讓我更不理解了。霞海城隍廟的香火鼎盛,人來人

往的香客很多,很多都是特地來拜月下老人的。廟前還貼了告示說要在

24

今年的中秋節舉辦「月老牽紅線」的活動,真是一間服務周到的廟宇。

雖然文獻資料都顯示,文武聖殿同時供奉文衡聖帝和孔子為雙主神。但

是我在拜訪文武聖殿時發現,正殿其實只有供奉文衡聖帝,孔子另外供

奉在三樓的大成殿,還配祀了孟子、曾子、魁斗星君、文昌帝君,難怪

考季到的時候,會有許多人來這裡祈求考試順利。

鹽埕區壽山宮(千歲) 鹽埕區三山國王廟

鹽埕區霞海城隍廟 鹽埕區文武聖殿(文衡聖帝、孔子)

25

(七) 前金區

前金區共有 7間建廟超過 20年以上的廟宇,其中有 3間主奉千歲,

其餘分別奉祀清水祖師、文衡聖帝、福德正神以及神農大帝。其中建廟

歷史最久的就是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萬興宮。事實上,萬興宮最早是

來自福建安溪的移民所建立,原先供奉的是三官大帝。在前金區發展的

過程中,隨著移入人口的增加、廟宇的擴建,才慢慢將庄內移民從家鄉

所迎來的神明一起合併祀奉。現今萬興宮正殿主奉著清水祖師,也配祀

了天上聖母、池府千歲,還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太陽神君、月下老

人、地藏王菩薩等等。

圖 9:前金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萬興宮矗立在前金區的成功一路旁,非常引人注目。我去拜訪萬興

宮時,因為時間接近正午,所以廟內空蕩蕩的,更顯出整座廟宇的氣象

威嚴。從萬興宮的發展沿革,不僅讓我了解了高雄先民的移墾歷史,也

讓我體會到臺灣宗教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廟宇管理人很親切的告訴我,

26

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祭祀需求,所以萬興宮的管理委員會就決定迎奉

各方神明,讓各方神明可以一起庇佑這個地區的居民。

前金區萬興宮(清水祖師)

(八) 新興區

在本研究中,新興區的廟宇共有 9 間,其中主奉清水主師、文衡聖

帝以及玄天上帝的廟宇各有 2 間,其餘分別主奉天上聖母、中壇元帥和

廣澤尊王。本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是坐落在民生路和文橫一路交叉路口

的鼓壽宮。鼓壽宮創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原本奉祀保生大帝和千歲,後

來自湄洲迎來天上聖母,於是改奉祀天上聖母為主神。新興區還有一處

仁和宮,主奉的是廣澤尊王。廣澤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地區的移民從閩

南帶進臺灣的信仰,這裡的是從臺南北門鄉分靈而來的。

27

圖 10:新興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為了進行研究,我從圖書館和網路當中搜尋有關高雄市廟宇介紹時,

意外的發現鼓壽宮居然有自己的 facebook 帳號,實在是很跟得上潮流

的廟宇。因為受到都市道路擴寬的緣故,鼓壽宮沒有很大的廟埕,但是

我覺得廟宇內外的石刻和木作都相當的精細。尤其是主神-天上聖母的

金身非常的金碧輝煌,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興區鼓壽宮(天上聖母)

(九) 苓雅區

苓雅區登記超過 20 年的廟宇共有 15 座,其中 5 座主奉天上聖母,

這應該和早期苓雅區有一部份(苓仔寮)濱海且居民以漁業維生有關。

28

此區最古老的廟宇就是創建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安瀾宮,舊名為「媽祖宮」。

此外,此區的代天府、鼓山亭以及關帝廟也都是年代悠久的古廟。

圖 11:苓雅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當我去拜訪安瀾宮的時候,相隔只有十幾公尺的建龍宮正在熱鬧的

舉辦法會,廟門前金紙燃燒的煙灰四處飛散,遮蔽了建龍宮的門匾,使

我差點將建龍宮誤認為安瀾宮。當我走到安瀾宮時,對比建龍宮的熱鬧

喧嘩,安瀾宮顯得異常幽靜。廟內只有兩三個廟宇管理人在走動,對東

問西問的我也相當的熱誠。我也在廟門口的左側看見一個日治時期留下

的石碑,上面寫著「安蘭宮」,應該是這間廟的舊名吧!雖然在查詢資

料時,有一個部落格有寫到,安瀾宮的廟方管理人對訪客不甚友善,甚

至會阻擋拍照。但是,我在參訪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受到任何不好的對

待,可見的網路資料也不完全可靠。整體來說,安瀾宮的建築雖然不是

金碧輝煌,但是卻是一個時代的重要的見證。

29

苓雅區安瀾宮(天上聖母)

(十) 前鎮區

在本研究的調查的範圍中,前鎮區共有 18間超過 20年的廟宇。其

中有 7間主奉著天上聖母,5間主奉著千歲。其中佛公天后宮是明代時

就已經創建的廟宇。前鎮區內還有全高雄唯一主奉閻羅王的南海清宮。

圖 12:前鎮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我去拜訪了佛公天后宮和高茄金鑾宮。佛公天后宮雖歷史很悠久,

但廟宇建築相當的新穎,應該是重新整建的,廟前的階梯還有用植栽鋪

30

排的聖誕千秋,讓我覺得很特別。高茄金鑾宮是從茄萣金鑾宮分靈而來

的,是一間年輕的廟宇,正殿漆滿了金漆,非常的金碧輝煌。很特別的

是,高茄金鑾宮的主神-天上聖母被供奉在二樓,和其他廟宇的主神都

位在一樓有很大的差異。

前鎮區佛公天后宮(天上聖母) 前鎮區高茄金鑾宮(天上聖母)

(十一) 小港區

在我們調查範圍內的廟宇,小港區共有 25 間,是所有原高雄市的

行政區中廟宇最多的一個行政區。各廟宇中,有 5 間主奉千歲,有 4

間主奉觀音菩薩,這也是所有行政區中主奉觀音菩薩最多的行政區。此

外,小港區大坪頂還有原高雄市唯一主奉遊巡七王的正成宮。遊巡七王

相傳是是奉旨代天巡狩之遊巡王爺,祂能上天下地,夜審陰日察陽,有

著「遊縣吃縣、遊府吃府」的特權。

31

圖 13:小港區廟宇祭祀主神的比較

我拜訪了小港區內最偏遠的鳳鼻頭和大林蒲兩地的廟宇。朝鳳宮和

鳳鳴宮的建築特色很像,都是一樓挑空的廟宇,不知道是不是靠近海邊,

害怕海水倒灌的緣故?其中朝鳳宮是小港區內年代最老的廟宇,建廟年

代可以上推至清朝順治 9 年,主奉的是觀音菩薩;而鳳鳴宮則主奉天上

聖母。大林蒲地區的鳳林宮也是供奉天上聖母的,目前也正在整修中。

小港區朝鳳寺(觀音菩薩) 小港區鳳鳴宮(天上聖母)

32

小港區鳳林宮(天上聖母)

從以上的調查分析可以得知,原高雄市的 11 個行政區的廟宇中,有

超過一半(6 個)的行政區以奉祀千歲的廟宇最多。而且在 11 個行政區

中,只有新興區沒有超過 20 年的千歲廟。這樣的結果顯示來自福建沿海

的移民在原高雄市開墾、建港以至於繁榮的歷史當中,貢獻了相當多的

心力。除此之外,旗津區、左營區前鎮區和苓雅區的廟宇中,以主奉天

上聖母的廟宇最多,顯示高雄市早期的移民靠海維生,祈求媽祖庇佑的

文化信仰。

在所有親自拜訪的廟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位在旗津區的天

后宮。雖然天后宮並不是原高雄市創建最早的廟宇,可是卻是保存最好

的廟宇。我在拜訪各間廟宇時,發現許多廟宇都經過一再的翻修整建並

擴大廟宇的規模,雖然莊嚴宏偉,但是完全看不出古老的樣貌,只有旗

津的天后宮名列三級古蹟,讓人能從廟宇的建築及保存的文物中,看出

歷史刻印的痕跡。

33

三、各時期移民在原高雄市所建的廟宇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為了比較在原高雄市發展的歷史當中,不同時期的移民所建立的廟宇

數量,本研究先根據國中一年級的歷史課本,將原高雄市的發展歷史區分

為 5 個時期:明朝時期、鄭氏治臺時期、清朝時期、日治時期以及民國時

期。由於本研究所指的明朝時期,並不包括南明時期,因此在進行時間軸

的分析時,另外規劃出鄭氏治臺時期。事實上,在中國明朝嘉靖 42 年鄭

氏統治臺灣之後,臺灣在 1624 年又被荷蘭人佔據了 37 年,直到 1662 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在鄭氏治臺時期,鄭成功的部隊在左營地區進行屯田,

帶來了福建沿海的居民以及文化,對高雄以至於臺灣歷史文化的發展影響

很大,因此本研究從明朝和清朝統治之間,將鄭氏治臺時期特別獨立出來。

另外,清朝光緒年間的馬關條約(光緒 21 年,西元 1900 年),將臺灣的

統治權交到日本手上,從此臺灣文化深受日本統治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也

將此段時間的廟宇分布獨立成一個時期來分析。

以下分別從時間和空間的分佈來探討原高雄市現存廟宇創建年代以

及與聚落發展的關係:

(一) 明朝時期

本研究將 1662 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的時期,統稱明朝時期,包

括了長達 34 年的荷據時代。目前在原高雄市現存廟宇當中,只有二座

創建於明朝時期。分別為鼓山區的開臺福德宮以及前鎮區的佛公天后宮。

34

但是從我拜訪佛公天后宮時,從廟宇管理人講述的建廟歷史得知,其實

佛公天后宮並不是本來就在此處創建,而是輾轉從苓仔寮(苓雅區)遷

建來到此處的。

圖 14:明朝時期於原高雄市所建廟宇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從以上二間廟宇的分布以知道,從明朝開始,高雄市就已經有移民

來到此處開墾。而移民居住的範圍至少涵蓋了現在的鼓山區(哨船頭、

內惟)以及苓雅區(苓仔寮)。因為天后宮是閩南地區漁民的重要信仰,

可以知道在明朝時期已經有漁民在苓仔寮地區聚居了。

35

圖 15:明朝時期創建廟宇的分布圖

(二) 鄭氏治臺時期

明朝滅亡之後,鄭成功率領軍隊來到臺灣,大批的沿海居民隨著國

姓爺的部隊渡海來臺。一直到康熙 22 年(西元 1684 年),滿清政府攻

打臺灣,將臺灣納入版圖為止,臺灣地區都由鄭氏家族所治理。目前原

高雄市現存的廟宇中,有 6 間創建在鄭氏治臺時期。分別主奉千歲、天

上聖母、玄天上帝、中壇元帥以及觀音菩薩。

36

從現存的廟宇分析,鼓山區的山海宮位於柴山,當時隨鄭成功從唐

山渡海來臺的軍民,由於需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強渡黑水溝(臺灣海

峽),因此奉請朱府千歲金尊隨行護佑。苓雅區的代天府廟供奉著李府

千歲,相傳明末自泉州乘信徒建醮酬神的王船來臺。由此處的漢人發現,

並加以奉祀。旗津區的天后宮主奉天上聖母,創建在康熙 12 年,由福

建籍的漁民從福建原鄉迎奉媽祖神像來此處定居。左營的元帝殿主奉玄

天上帝,相傳神像由外海漂流至左營附近,再由漁民打撈上岸,加以供

奉。同樣位於左營區的天府宮,主奉中壇元帥,由於先民從臺南六甲遷

居至左營,因此迎奉前來此處。位在小港區紅毛港地區的朝鳳寺,主奉

觀音菩薩。高雄市的歷史文獻資料指出,在荷據時期,紅毛港因海運發

達,早已形成漁村聚落。

圖 16:鄭氏治臺時期於原高雄市所建廟宇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進一步分析以上廟宇分布的位置,可以發現這些廟宇多分布在旗津、

鼓山、左營、苓雅、小港等海濱地區,而且在廟宇創建的紀錄中,大多

提及由漁民開始奉祀,如旗津、鼓山、苓雅。也有部分提及隨著鄭成功

37

的軍隊遷移至高雄,例如左營。這些紀錄反映出在鄭氏治臺時期,高雄

發展主要在濱海地區,而祀奉各種神明的目的在於祈求在移民地區的平

安順利。

圖 17:鄭氏治臺時期創建廟宇的分布圖

(三) 清朝時期

康熙 22 年(西元 1684 年),臺灣歸為清朝管理之後,解除了渡海

禁令,使得大陸來臺的移民日漸增多,原高雄市的開墾地區也逐漸擴展

38

至內地,而不只侷限於臨海地區。目前原高雄市的現存廟宇中,即有多

達 50 間創立於清朝時期,其中各有多達 10 間的廟宇主奉千歲和天上聖

母,其餘還包括了保生大帝、文衡聖帝、福德正神、觀音菩薩、清水主

師、神農大帝、玄天大帝、中壇元帥、三山國王、城隍爺和武安尊王等

各種神祇。

圖 18:清朝時期於原高雄市所建廟宇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從廟宇分布的位置也可以發現,在清朝統治的時期,原高雄市大部

分的地區都已經有移民進入,而陸續開發,各類的神明也廣泛的被供奉。

其中,除了鼓山區之外,各行政區的移民都建立了主奉天上聖母的廟宇。

而主奉千歲的廟宇也由居住在各行政區的居民普遍的建立,除了左營區、

三民區之外,各行政區都已經有了奉祀千歲的廟宇(註:苓雅區的代天

府廟創建於鄭氏治臺時期)。此外,由福建泉州移民所奉祀的保生大帝

信仰也逐漸普及,在清朝時期,楠梓區、左營區、鼓山區、三民區、苓

雅區、前鎮區、小港區都已經興建了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清朝時期陸

39

軍和水師在臺灣軍營奉祀文衡聖帝,因此在旗津、苓雅、鹽埕以及前鎮

皆興建了廟宇。另一方面,由於此時開墾的地區已經不限於臨海地區,

因此農村聚落開始出現。文獻資料也顯示,此時蓮池潭已經開始蓄水灌

溉。因此主奉福德正神以及神農大帝的廟宇也開始創建。

圖 19:清朝時期創建廟宇的分布圖

40

而隨著泉州安溪籍的移民以及客家籍的移民來到高雄發展,清水祖

師、三山國王的信仰也在高雄發展。其中楠梓、左營、前金都有奉祀清

水祖師的廟宇,而鹽埕區的三山國王廟則成為客籍居民前來開墾的指標。

文獻資料指出,玄天上帝的信仰可能於明鄭時期,由鄭成功的軍隊帶至

臺灣,我們也發現清朝時期所創建的兩間北極殿(供奉玄天上帝)皆位

於左營區,或許與明鄭時期在此處開墾的軍民有關。

(四) 日治時期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因此從光緒 21 年(西元

1895 年)開始,一直到民國 34 年(西元 1945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

灣地區由日本政府統治。日本統治臺灣之初,在皇民化運動的影響下,

曾嚴加禁止大部分的宗教活動,甚至拆除廟宇、毀壞神像,以至於信眾

在這一段時期都將神像遷移至自宅中供奉。但在日本統治時間的中、後

期,對民間宗教的管控逐漸放鬆,也因此許多廟宇後重新整建,甚至創

建了許多新的廟宇。

目前原高雄市所創建的廟宇中,有 42 間創建於日本統治臺灣的時

期。其中有 11 間主奉千歲,10 間主奉文衡聖帝,其餘還包括了神農大

帝、保生大帝、福德正神、孔子、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玄天大帝、中

壇元帥、城隍爺、清水主師、廣澤尊王與順天聖母等。不過,其中較令

我訝異的是,在目前原高雄市現存的廟宇之中,並沒有任何一間主奉天

41

上聖母的廟宇,在日治時期的時候創建。我從各種討論日治時期對臺灣

宗教態度的文章中發現,在日治時期的中、後期,其實日本政府曾大力

扶持媽祖信仰,以作為攏絡、統治臺灣士紳階級的方法,但從本研究中,

卻未見此時期新建的相關廟宇,這一個部分值得日後繼續研究調查。

圖 20:日治時期於原高雄市所建廟宇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從高雄市的發展歷史可以知道:日治時期曾在哈瑪星填海造陸,開

發新市街。隨著打狗港、打狗火車站的興建,將高雄的發展重心轉移至

哈瑪星、鹽埕區、苓雅區一帶。更由於港口的開建,大量來自安平、澎

湖的勞動人口,成為高雄的新移民。從廟宇分布的情形也可以發現,鹽

埕區有許多在這個時期所興建的廟宇,而且以主奉千歲的廟宇居多。而

且,此時期在鼓山、旗津、前鎮等鄰近港口地區也都陸續興建了王爺廟。

這顯示了港口附近的新移民,多具有千歲信仰。此外,日治時期也創建

了許多主奉文衡聖帝的廟宇,左營、鼓山、鹽埕、前金、新興、苓雅等

42

行政區都興建了廟宇供奉。在左營區和鹽埕區也延續清朝咸豐皇帝以來

的做法,出現了共同奉祀孔子和文衡聖帝的文武聖廟,顯見傳統禮教與

儒家思想對移民的影響仍一直存在。

從圖 21 可知,廟宇的興建和奉祀與該地區開墾的先後有一致性。

圖 21:日治時期創建廟宇的分布圖

43

(五) 民國時期

民國 34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敗的日本將臺灣的統治權交

回中國。由於國民政府在民國 42 年將高雄列為全國工業發展和經濟

建設中心,工廠的興建與港口的擴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使

得高雄人口不斷的快速成長。本研究共統計到 77 間民國 3 4 年以後、

80 年以前創建且有登記的廟宇。其中,最多的廟宇是主奉千歲的王爺

廟,其次為主奉天上聖母的媽祖廟,再其次分別為主奉玄天上帝、文

衡聖帝的廟宇。此時期也出現許多新的神明,例如東嶽大帝、瑤池金

母、太陽星君、遊巡七王等,顯示出此時期的道教信仰逐漸的多元化。

圖 22:民國時期於原高雄市所建廟宇祭祀主神數量比較

從廟宇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此時期於三民區、鼓山區以及前鎮

區興建了較多的廟宇,顯示高雄的發展逐漸往東側移動。從圖 23 可

知,廟宇的分布較其他時期平均。而隨著這樣的移動趨勢,千歲的信

44

仰也隨之擴展。因此在此時期,上述的地區都興建了較多的王爺廟。

此外,主奉天上聖母的廟宇也相當多,而在民國時期創建的媽祖廟和

以往各時期一樣,多分布在靠近海岸的區域。在民國時期,鼓山、新

興、三民、小港等行政區也陸續興建了主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可見得

玄天上帝的信仰在高雄也逐漸傳播開來。

圖 23:民國時期創建廟宇的分布圖

45

從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知早在鄭成功的軍隊屯墾左營之

前,在鼓山區和苓雅區都已經有來自閩南地區的移民聚落。由媽祖的

信仰可以得知,這些早期的移民可能以漁業為其主要的經濟活動。到

了鄭氏治臺的時期,鄭成功的軍隊帶來了玄天上帝的信仰,而大量的

移民也將閩南一帶的千歲信仰帶來高雄。由廟宇歷史的分析,我也發

現在此時期已經有島內的遷移活動,因此從臺南六甲地區將中壇元帥

的信仰帶入左營區。在清朝時期,高雄各行政區已經慢慢形成了零星

的聚落,有些聚落依賴漁業(例如:旗津),有些聚落則以農業為主

(例如:新興),有些則是以軍隊和城區為主(例如:左營)。由此時

期的廟宇分布可以發現,廟宇裡的神明不僅反映了移民的原鄉,也能

代表移民所仰賴的經濟活動類型及政治中心。

直至日治時期,由於高雄港和高雄港車站的建立,鹽埕區取代了

旗津區和左營區成為高雄的發展重心,來自澎湖和臺南的移民湧入鹽

埕區,也帶來了千歲信仰。移民們又沿著新市街的發展,一路由鹽埕

區往前金區、新興區發展。到了民國時期,工廠與港口吸引了更多的

居民從臺灣各地移居而來,聚落的發展擴及鼓山區北部、三民區、前

鎮區以及小港區,使得傳統信仰隨著移民遍布各地區。

46

伍、 結論

本研究從資料的收集分析以及實地的訪查、驗證,對原高雄市的廟

宇進行探討,希望了解原高雄市聚落的發展。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

當移民移居到高雄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原鄉信仰,共同豐富了高雄

的文化內涵。

本研究發現高雄各行政區的廟宇中所主奉的神明非常多元,其中以

祀奉千歲與天上聖母的廟宇最多。這是因為來自閩南沿海的移民將原鄉

的信仰帶入了高雄。研究也發現千歲信仰、媽祖信仰以及關帝信仰普及

了原高雄市的每一個行政區,幾乎每一個行政區都有建立相關的廟宇。

從廟宇創建年代與廟宇分布位置的關係,可以得知在鄭氏軍隊到達

高雄進行屯田開墾之前,就已經有福建沿海的漁民來到現在的鼓山區和

苓雅區聚居。到了鄭氏治臺的時期,不僅軍隊在左營屯田開墾,福建沿

海也陸續有漁民移居,甚至也開始有從臺南移居而來的居民。此時,除

了媽祖信仰之外,千歲信仰、玄天上帝、中壇元帥等神明的崇拜也陸續

在高雄發展。

清朝時期,高雄各處散居了各種聚落,此時,旗津、楠梓、前鎮等

地都已經有大的聚落,除了漁業,農業和商業也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

在日治時期,鹽埕區成為高雄的發展重心,並向外延伸到了前金區、新

47

興區。直到民國時期,在重工業城市的政策下,更多的居民來到高雄就

業,此時鼓山區北部、三民區、前鎮區以及小港區更進一步地成為人口

聚居的地方,也使得高雄成為信仰多元的文化交融之處。

陸、 研究心得

從這次的研究調查中,我不僅了解了原高雄市主要的信仰分布,更

從實地的拜訪過程,深切的認識了這些信仰的緣由以及高雄市聚落與信

仰的緊密相連。由於資料的分析閱讀,跟爸爸媽媽去參拜廟宇時,我對

參拜的神明有更多的認識,更能藉由神明的類別了解當地的聚落特色,

也能想像先民開墾的艱辛與信仰所提供的心靈支持。這些的收穫都讓我

不再只是傻傻的跟在爸爸媽媽的後面燒香鞠躬而已。

我發現整體來看,高雄市聚落的演進是由北而南,從海到山,許多

年代久遠的廟,代表著了高雄市悠悠的歷史。然而,在所有親自拜訪的

廟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位在旗津區的天后宮。雖然天后宮並不

是原高雄市創建最早的廟宇,可是卻是保存最好的廟宇。因為,我在拜

訪各間廟宇時,發現許多廟宇都經過一再的翻修整建並擴大廟宇的規模,

雖然莊嚴宏偉,但是完全看不出古老的樣貌,實在很可惜。只有旗津的

天后宮名列三級古蹟,讓人能從廟宇的建築及保存的文物中,看出歷史

刻印的痕跡。

48

感謝老師教我如何搜尋資料,還親自帶著我到圖書館去找資料;也

謝謝爸爸媽媽犧牲星期假日陪我到處去拜訪廟宇,讓這個研究得以完成。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我還發現很多有趣的舊地名,例如哨船頭、紅毛港、

哈瑪星、苓仔寮等等,以後如果能針對這些舊地名來進行研究應該也會

很有趣。

柒、 參考文獻

書籍部分:

1. 王見川(2003)。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載於張珣、江燦騰合

編《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pp. 82-126),臺北市:南天。

2. 王賢德(2003)。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市:高

雄市文獻委員會。

3.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地理高雄-人文地理。高雄市發展史。

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4. 郭麗娟(2012)。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高雄市:

高雄文化局;臺中市:晨星出版。

5. 張家麟(2008)。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臺北市:蘭臺網路。

6. 葉振輝(2004)。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 。高雄市:高雄市文獻

委員會。

7. 各廟宇簡介。各廟宇服務臺

49

網站部分:

1. 世界宗教入口網 http://www.wrsn.com.tw/z/zz140.htm

2. 高雄市不動產房屋買賣租賃網

http://www.wretch.cc/blog/mio3240270bs/824567

3. 高雄市宗教查詢系統 http://cabu.kcg.gov.tw/religion/

4. 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http://zh.daoinfo.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0%81&v

ariant=zh-tw

5.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ategory?subcategory=62&categor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