ÄÀ¸g¾Çtinatchen.com/hermeneutics_files/hermeneutics_online…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Ju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ÄÀ¸g¾Ç

釋經學

釋經學課程進度

日期 課程內容 註解

9/15/2010

引言

9/22/2010

釋經的前題

9/29/2010

不同的解經法 功課

10/06/2010

解經的一些基本原則 功課

10/13/2010

瞭解人的語言和背景 功課

10/20/2010

字義分析 功課

10/27/2010

分析思想架構 功課

11/03/2010

象徵性的文字 功課

11/10/2010

比喻與寓言 功課

11/17/2010

希伯來詩 功課

11/24/2010

聖經的一致性 功課

12/01/2010

真理的一貫性 功課

12/08/2010

如何處理一些矛盾的經文 功課

12/15/2010

聖經的預言 功課

12/22/2010

應用 功課

參考書

賴若瀚 “實用釋經學”,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陸蘇河 “解經有路”, 更新傳道會。

引言

I. 何謂神學?

A. 廣義的:有關神的學問(Theology:Theos+logos)

例:無神論,有神論(猶太教,天主教,回教-----)

B. 狹義的:基督教神學

跟據神的啟示,來瞭解神自己(本質)、神的創造及神與創造界及創造界彼此的關係

例:神的屬性,人被造的意義與目的,神如何救贖---

II. 為何需要神學?

神學非象牙塔里的學識研究,與生活無關;反之,神學是實際的,是關係每人的生活層面,每個人多少都有神學,每個人多少都有信仰, 正確的信仰是來自正確的神學,亦是一個信徒正確靈命的成長和事奉的根據, 如真正的愛是根據正確的知識和見識(腓1:9~10),如此信徒方能行在正道之中(加1:8~9弗4:13~14)

A. 沒有正確的神學,教會會偏離純正的福音

B. 沒有正確的神學,信徒會隨從各樣的異端

C. 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有知識,能分別是非

D. 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按著正意分解真理

III. 如何學神學?

啟示(提後3:16)→思想(西1:9~10)→歷史教會的教導

IV. 基督教神學的範圍

A. 神的啟示(神學的主要來源)

1. 一般啟示:人之本能,良心(羅2:14~15),自然界(羅1:19~20徒14:15~17詩19:1~6)

此部份因人的罪性而被扭曲,無法使人真正認識神,也不願意借著所造之物去認識造物主,反而去敬拜那些受造物.而且人的良心也會因犯罪和魔鬼的引誘而愈來愈麻木(羅1:21~23提前4:1~2)所以人需要特殊啟示方得以知道神的屬性及其救恩

2. 特殊啟示:聖經(提後3:16)和耶穌基督(來1:1)

a. 聖經(Written Word of God):文字表達的道,見證基督(約5:39),使

人得救的途徑(提後3:15~17),道德行為的準則(詩19:7~13)

b. 耶穌基督(Living Word of God):道成肉身的基督(以肉身活出來

的道),彰顯神的本性(約1:18;17:3),使人因衪罪得潔淨(來1:1~3)

並與神和好所以神以此特殊啟示,將神的屬性和衪對人道德行為的要求,詳細顯明,更把人得救的道路啟示出來,兩者關係密切:聖經是基督的見證(約5:39),而基督也為聖經作見證(太5:18)

B. 釋經學:語言、文化、社會、習俗背景---

C. 聖經神學:舊約、新約

例:大衛(詩32,51),保羅(羅3:23;6:23),約翰(約3:16)等的救恩神

D. 歷史神學

亞流神學,奥古斯丁神學---加爾文神學、亞米念神學—

D. 系統神學

有系統的瞭解神學(將聖經中之資料分題探討整理),並將之運用在現今之社會文化之中

1. 聖經論

2. 神論

3. 人論

4. 基督論

5. 聖靈論

6. 救恩論

7. 教會論

8. 末世論

釋經學→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系統神學

釋經學

 

    I. 前言

A.基本問題

對於瞭解聖經的難處,大抵有下列七類

1. 不明白其意

例:林前15:29“—為死人受洗—“

2. 到底誰說的對?

例:創6:1~4“神的兒子”是天使或塞特的後裔?

啟13:18“666” 是指什麼?

3. 這些教訓仍適合今天嗎?

例:聚會時舉手禱告(提前2:8),親嘴問安(羅16:16林前16:20---)

婦女蒙頭,會中閉言(林前11,14),妻子順服(弗5西3彼前3)

4. 靈意或字意

例:後20:4~6 “一千年”

約21:11 “一百五十三條魚”

歌:男女愛情或基督與教會?

5. 怎能如此

例:詩137:8~9 ;林前16:22 咒詛人

壹3:6~9 信徒不再犯罪?與實際經歷符合嗎?如何解1:8~10?

6. 兩面的真理

例:因信稱義(羅4:1~25)或因行為稱義?(雅2:14~26)

7. 如此解釋對嗎?

例:徒16:31 是否一人信主,全家皆得救

     B.如何解決

一個正確的解經方式,應是來自聖經本身的啟示,因聖經是最後一切

 的權威;聖經作者如何來看聖經(提後3:16約16:13彼後1:21;3:16),也正

是我們解經原則的標準,然後根據此原則標準,衍生出一些實際的解經方法,

但首先我們要問兩個問題:

      1.為何要正確瞭解聖經(或說瞭解聖經的重要性)?

a.    因是神的話(提後3:15-17)

        使人完全,預備行善

b.    教會歷史的見證:研究(原文,文化---),考古,發表文章(提後2:15)

· 教派存在

· 極端,異端(彼後3:16提前4:1~3)

· 真道上同歸於一(弗4:13~14)

      2. 可能正確瞭解聖經嗎?

a..神的心意(提後3:16-17;申29:29)

b.   人的責任:相信,順服,努力(技巧,方法)

屬神的人,方能瞭解(林前2:13~14)

願意順服之人,視聖經為靈糧,竭力追求

      釋經學就是要教導如何瞭解聖經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形成是根據一個人

對於聖經本身的一個前題先設而來的.然後從這先設中衍生出解經原則,

再從這些原則衍生出實際的解經方法

 

  II. 解經的一些前題

主耶穌和衪的門徒皆視聖經是神啟示的話藉人寫下的(彼後1:21; 3:15~16)

      A. 聖經是神的話 (提後3:16)(超自然的)

1.    權威性:是人思想/行為的絕對準則

a. 主耶穌引用舊約聖經抵擋魔鬼:“經上說”(太4:1~1申6:16;8:3)

b.新約作者直接引用舊約至少200多處,其他引用其含意.

例:希伯來書共303節,其中270節引用舊約

2.    可信性:全部可信.前後沒有矛盾.

a. 舊約預言新約,新約解釋舊約(賽61:1~2路4:21賽7:14太1:22

可14:49約13:18詩41:9)

b. 神是歷史的主

      B. 聖經是人寫的(彼後1:21)(自然的)

1.    除了一些隱秘之事,其餘能清楚被瞭解的(申29:29)

2.    字意瞭解:孝敬父母(出20:12),婚姻(劊2:24)---

a.    歷史事實(徒7太24:37~39)

b.    預言:歷史事件(曠野舉蛇,民21:9),指向十架救贖(約3:14)

3.    靈意瞭解

C. 平衡

必需在超自然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否則會產生下列的錯誤解經

III. 一些有偏差的解經方法

A.    自然的方法

否認超自然,將神跡理念化

B.    超自然的方法

否認字意,尋找每一句背後的靈意

C.    存在實質的方法(the existential approach)

必需能確實親身經歷,方被接受.是綜合A.B.

D.    武斷式的方法(the dogmatic approach)

以主觀之先行假設,來定奪聖經之含意(eisgesis vs exgesis)

例:神跡不可能,得救得說方言,----上述三種皆與此法有?

      例證:約書亞攻取耶利哥城(書6:1~5)

1.自然法:虛構童話,要教導即使在不利情況,邪不勝正

2.超自然法:尋找隱藏含意.繞城6日,安靜不作聲,代表信徒要以生活生

命見證(非口舌)6日,然後第7日主日,傳道人宣講福音攻破人心

3.存在主義:今日無此事,可能是虛構

4.武斷派

a. 公義之神:可能是歷史事實

b. 慈悲之神:此事非歷史事實

 

 

IV. 不同解經法的進一步認識

A.    自然的方法(Naturalistic Approaches)

有的完全排除超自然部份,有的允許一些超自然存在

            1. 理念派:17世紀盛行(宗教改革後,啟蒙運動,理性抬頭--)

聖經是屬理性,要改變人的心思/意念(羅12:2).但以被罪玷污的

理性來決定聖經的權威,就落入錯誤的前題假設,導至對聖經

三方面的質疑

a. 違背神道德的屬性

例:咒詛詩的存在,滅絕迦南人,信徒不可離婚—

b. 神跡的可能性

例:過紅海(蘆葦海),但以理/以賽亞的預言(事成之後補記)

c. 聖經有彼此矛盾之處

例:四福音書之記載(一個瞎子或二個,進或出耶利哥城?)

2. 文字批判派(Literary Criticism):19世紀盛行

起源:16世紀之宗教改革的三個口號之一,聖經之最高權威.所以

改革家們致力於確定聖經之真正原文,袪除各種人為增減部分(如

旁經,次經,天主教玫瑰經---各種版本).此種確保聖經的真偽的

方法/學問,被稱之為 “經文批判”(textual criticism)或 “低

等批判“(lower criticism).另有一類批判,稱為高等批判

(higher criticism).在19世紀興起.是從歷史背景,聖經本身之

文學形式(詩,散文---)來找出各書卷的作者,寫作日期,寫作的目

的---然而此種方式被理念派(超自然不存在)運用成破壞聖經權威

的工具.如:JEDP(否認摩西是作者),以賽亞的作者----聖經成為是

信仰的結果而非原因

3. 文化相對派(Cultural Relativism):20世紀盛行

對聖經的瞭解/應用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來進行的.

例:弗5:22 僅適合第一世記

      B. 超自然的方法(寓意解經法)

1.    初代教會

如北非亞歷山大教父-奧利根(185~254AD)解釋主騎驢駒進城(太

21:1~9路19:29~35),是指神的話語進入人的靈魂.驢代表舊約,

駒代表新約, “沒有人騎過”指耶穌道成肉身以前,神的資訊沒有人願意接納----又 “好撒瑪利亞人”( 路10:25~37).的故事

(奧古斯丁354~430AD,引林後3:6來強調靈意解經,但他對林後3:6之解釋已有錯誤在先)

2.    改教時期

改教家堅決反對寓意解經法.他們致力於尋求作者之本意.並以之為信仰和生活的權威.相信每一信徒有能力,且有責任來瞭解聖經.

他們皆信:

a.    聖經的話語是最高權威

b.    所有聖經的話語都值得信賴,聖經自己可以解釋自己(以經解經)

c.    聖靈的光照是解經必須要素,同時需要個人的努力/下功夫

此種反對寓意解經的結果,帶進理念派的解經法

3.    現今時期

寓意解經氾濫.按私意/經歷強解聖經

C.    存在主義的方法:介於正統派和自由派之間.是對理念派的反彈,在二十世紀早期興起.

存在主義者強調人存在的意義/目的.以情感/經歷為主導,重視人的自由

表達.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多有持守存在主義信念的.前者從個人的經歷來

定奪人生的意義/真理,但強調與神相遇的經歷是最基本的.因為神是以個

人的/內在的經歷來啟示.但後者(非信徒)卻相信生命除了目前之存在外,

沒有其他客觀的意義,因此導至對生命的失望與悲觀(法國哲學家,出名

無神論者 Jean Paul Sarte 1905~1980是代表者)

二+世紀中葉後,主流派新教的神學家,對聖經的瞭解是以存在主義方式

為主.

1.祈客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丹麥哲學家,基督教存在主

義之父

2.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將此主義發揚光大

他一方面是超自然主義者,相信神跡,如主的復活(但並不像典形正統

派所信,可在時間/空間被證明的復活);另一方面卻又是自然主義者.

此種融合自然/超自然的解經法,被稱之為 “新正統派”

(Neo-orthodox).亦即確信神跡之存在(Orthodox),但採取自然派解

經法(Neo).此法主張聖經中超自然部份,必須被解經者以信心接受,

才能真正成為神的話語,神的啟示.如此聖經就失去了它獨持的權威

性.必須人能同意的地方才是真的啟示

3.巴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他的”袪塗神秘化解經”

(Demythologizing)更將此法推廣.任何與自然法抵觸的聖經歷史

記載,包括主復活,都得刪除.此法在WWII後成為存在主義主流

存在主義解經的例子:

“重生”指一個人有新的看見,非超自然的新生命產生

“邪靈”非超自然存在,而是一種邪惡力量

D.    武斷式的方法:中古世紀盛行,以先訣教義來定奪聖經原意(eisgesis)

而非聖經來訣定教義( Exgesis).例:聖靈充滿必說方言(徒8:17-18),死人需經過煉獄(路16:19~31) ;16世紀的天主教天特會議,決定此法為羅馬天主教之正式解經法.亦即教會與聖經有同等權柄,兩者皆是無誤.然而此法的推廣,必然造成人造的系統,取代聖經的唯一權威.此種先決教義的來源有三

a.  傳統 

可以是正面或負面.正面教義經得起時間考驗,而且出自聖經的啟示.如:三一論,基督神人二性論,因信稱義--

負面的傳統是與聖經抵觸,如贖罪卷,為死人禱告,煉獄----

b.    其他信徒

教會中受人尊敬的長者,牧師----

同樣可以是正面或負面

c.    個人經歷

如說方言,見異象---

上述所提四種解經之法:自然(理念)/超自然(靈意)/存在主義(理念+主 觀 )/武斷(教義)性.每一法所根據的假設都可以是正確的,亦即聖經是自然的(人寫的),是超自然的(神啟示),是可以被應用經歷的,是一致的;但問題出

於每一法只強調該法的前題,而忽略甚至棄掉其他前題.所以適切之法,是要

將此四種前題融合而產生一些原則.

  V. 解經的一些基本原則

      A. 作者的背景

聖經是藉人寫成,有其時代背景,因語言/文化的變遷,使得現今讀者常有

摸不著頭緒,或誤解其意之難處.因此要成為忠實的解經者,信徒得盡心竭 力地去瞭解作者之原意.首先得先考慮二個背景

1.    歷史背景(Historical Contex)

此包括地理環境(如保羅書信之處境),文化(十個童女拿油燈,彼得饒恕七次----),宗教(未識之神),政治(口裏承認)

2. 文字背景

包括語言本身(Koine Greek),文學形式(希伯來詩)---

      B. 聖經的真實性

1.    每一部分都是真實無誤的

如果有科學理論,現代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與聖經衝突,我們仍信聖經原意.如:信創世記第一章是真實的非神話.

2. 各部分彼此不矛盾,是合一的

聖經的一貫性,是建立在各部份的真實無誤且彼此沒有矛盾

      C. 聖經的權威

聖經是信仰和生命的最高,亦是唯一權威.此原則包含下列四含意

1. 為了拯救人的目的(提後3:15~17)

聖經的記載是選擇性的,是為使人蒙拯救的目的.所以非要記載歷史的每一詳情或有關人性的每一部份.但所記載的每一部份都是可信的

                                   

2. 讀經的目的:信心加上順服

正確瞭解作者本意,並應用在自己生活上

3.    聖經權威的範圍:包括字句與內容

            4. 聖經權威的一些局限:

a.    人的背景

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會產生聖經權柄在應用的不同(文化相對論).這兒得瞭解解經和應用的關係

· 解經:作者原意

· 應用:讀者(聽者)所處的文化社會背景

b.    協調不同經文

面對一些似乎有彼此矛盾之經文.底下二種方式應避免

· 以不明顯/不清楚的經文取代較清楚/確定的經文

例:彼前4:6林前15:29

· 從一些經文產生教義,卻與其他明顯經文抵觸

例:祖先的罪(出34:7結18),說方言(林前12:30)

      D. 解釋聖經的一些先決條件

1. 重生(林前2:6-16;林後3:15-18;約16:13)

聖靈是偉大的釋經者.若不藉聖靈重生,人無法見神的國(約3:3)

            2. 委身(約7:17;14:20)

不僅信聖經是神的話,而且立意要遵之而行

3. 禱告(路11:9;詩119:125;雅1:5)

此是信心的行為

4.    謙卑(太5:3傳5:1~2)

人有限加上玷污的理性,造成對瞭解聖經的可能偏差.避免主觀強解聖經.而是讓聖經來糾正導引我們的理性.(林後10:2~5)

VI.  瞭解人的言語

      解經之基本意義就是了解作者的原意,由於經歷,思想的不同,加上文化背景,

      語言,風俗之差異,要瞭解作者的原意是需要下功夫的(提後2:15).以下是一

些可遵尋的規則

      A. 尋求語言所要表達的一般意義

找出最自然,清楚直接的意思.聖經是經一千五百多年,寫於不同時代,不

同語言,文化背景,所以得有下列的認識.

1.    瞭解作者的歷史,文化,自然界背景

將另作詳述

2.    瞭解所用字的意思

將另作詳述

3. 瞭解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句子的形成

將另作詳述

4. 從句子的結構,上下文的關係,瞭解作者思想的表達

將另作詳述

      B. 認出語言文字的不同形式:散文,詩詞,比喻式---

例:象徵式抑或字意. “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

      C. 尋求作者的單一原意

一般正常的情況,作者是要表達一資訊.除非作者另有所指.在此情況

下,應以作者之意為意,而非解經者自己之意.特別是有關預言部分,常會

以歷史之事實,描述預言未來之事.(如賽7:13~8:4).一般以主耶穌自己

和聖靈借後來聖經之作者指出第二個意義為權威.有關此方面,待後

詳述.

VII.歷史,自然,文化背景

      A. 歷史背景

聖經是神在真實的(非虛構的)歷史中完成的啟示,瞭解歷史背景是解經的

必備要素

1. 作者之個人處境

Eg詩51:4 “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 ”.背景是大衛與拔示巴犯姦淫.大衛的真心悔改(不僅是後悔)

腓1:13-14

2. 讀者的背景:如歌羅西異端,歌林多問題,約翰書信---

            3. 在聖經中的相關歷史背景

a.    舊約歷史幫助瞭解新約:約3:14-15(民21:9);約4:25(申18:14-18)

                  b. 同一歷史時期發生之事件:eg列王記與先知書(賽7王下

15,16);使徒行傳與書信(徒28:30-31與弗6:19-20;腓

1:20-21;24-25;4:22)

4.    歷史背景的來源

a. 聖經的串珠版

b. 經文彙編

c. 聖經之外的記載

· 聖經字典,百科全書,歷史記載(如有關但2:31-45預言巴比倫王夢中大像在歷史上的應驗)

結論:要充分瞭解一段經文,一個解經者得先問幾個問題-作者是

誰(who)、身處何處(where)、什麼時候(when)、為什麼(why)

寫給誰(whom)、寫什麼(what)

      B. 自然界背景

1. 地理壞境:結47:8(47:1東流-鹽海)提後4:5-21(Marwartine Dungeon),俄3,4(處山谷峭壁險要地位)

2. 有關動物的習性的瞭解:詩23賽53結34約10

如:羊的特性(失羊/找羊-易走迷,需依靠牧人;獻羊:順服)

山羊/綿羊的不同

3. 有關植物的瞭解:可11:12-14;太23

如:無花果樹在長葉之前就先有小果(Nodules),有了葉之後,果雖未完全熟,但已可食用(六月是成熟季):指假冒偽善,空有外表,無生命實質

      C. 文化的背景:社會,宗教,法律

1. 聖經本身所供給的文化背景:太15:2(可7:3-4);士11:30-40(利

18:21;20:2-5申12:30-31詩106:37)

2. 聖經之外得到的文化背景:約9:22;太22:11;21

B.和C.的資料可從聖經字典,百科全書和背景的注譯書上查得

 

VIII. 字義分析

      一個字往往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的意思,我們得研究瞭解作者用一字時所要

表達的是何意,方不至誤解經文的原意

A. 聖經的字用在一特殊的意義上:如稱義,死,罪

雅2:21"因行為稱義"

羅5:1"因信稱義"

約壹5:17"凡不義的事都是罪"

      B. 一字可有不止一個意思:"死"在西2:12~3:5有四方面意思

1.    基督身體之死(2:12)

2.    信徒未信之前的靈死(2:13)

3. 與主同死(2:20-21),老我之死(3:3)

            4. 治"死":行為上之死(3:5)

         另外還有"第二次的死"(啟20:6)

      C. 由於翻譯使一字失去原意或模糊不清

            1. 在原文中不同的字被翻譯成相同的字

                  eg:"新"可以來自二個不同字,一為全新的存在(neos),新產品,

另一為kainos,是新的觀點,新的看見,如約13:34之新命

令的新是指後者,是舊命令的新體會.又如林後5:17的

新造的人和可16:17的新方言皆屬後者

            2. 同一原文字被翻譯成不同字

                  如創世記前幾節的"天",也可以是"時間","年代", "空間"及

季節---又如太7:1 “論斷”和林前6:1 “審判”原文系同一字, 又雅1中的試煉,試探皆是同一原文字

      D. 方法

1. 在聖經中此字的用法:利用經文彙編(如尋根本---)找出此字所有出現經節,然後從上下文來瞭解其意義.此亦包括新約的字在舊約中的用法,如教會(ekklasia)在舊約是會眾(qahal).新約的信,往往有舊約的信(faithfulness)的關念(羅1:17加3:11引用哈2:4)

            2. 在同一卷書中此字之用法

3.    同一作者在不同書卷的用法

            4. 其他作者的用法

            5. 新約的字在舊約的用法

            6. 聖經外此字的用法

            此外尚有對於字源的研究,同義和反義字的瞭解亦可幫助瞭解此字(如

義和罪;聖與俗)

IX. 分析思想架構

      作者的思路從用字,用句,和上下文表達出來

      A. 句子本身

瞭解句子的文法必須從原文著手,因為翻譯本有時無法忠實地保存原文之

文法結構.如果不熟悉原文,一般仍可以二法來幫助,一是比較不同之翻譯

本,二是採用一些可靠的原文解經書

1.    主詞

可以是名詞、代名詞或片語.有時主詞沒有被翻譯出來,但卻存在于原文動詞之形式裏,如哈利路亞(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原文是一字),命令語句的主詞往往要被會意.

當一些代名詞被用時如你/我/他,得知道是陽性陰性或中性,如約14:26, “聖靈”用陽性(ekeinos)的 “ 他”指示聖靈有位格

2. 動詞

有各種不同形式.是決定一句話的意思最重要之處.要正確瞭解其意得知此動詞的時態(tense):過去/現在/未來/;語氣(mood):直述(indicative),命令(imperative),或假設(subjunctive);語態(voice):主動或被動;狀況(aspect):完成或未定

例:羅7:7~13(達去動詞aorist);14~25(現在式)

約19:30 “ 成了”是現在完成被動,表示果效一直在

            3. 受詞

太16:19, “鑰匙”是多數,表示彼得領受諸多天國權柄(如五旬

節傳福音行神跡,寫新約----),太18:18,多數 “你們”和16:19

單數“你”表示不僅彼得有捆綁/釋放權柄,教會(二三個人奉主

的名聚會)亦有(太16:18之他應是她,指教會)

4.    修飾詞

如形容詞,副詞修飾名詞,動詞,告知其狀況為何.如約3:16 “獨生子”表示主與父神的父子關係,與我們與父神之父子關係有本質上的不同.

            5. 關係詞

表示彼此間的關係:如因果(例:羅12:1 “所以”)

      B. 上下文

背景(contex)是決定一段經文最重要之部份.這可有廣義的包括作者寫作

的歷史/文化/語言---;亦可狹義地指一句話的上下文.有三方面需要被

顧到

1. 此卷書的主旨目的

大部分書卷有一中心主題/目的,如約20:31很清楚地述此福音韋之主旨/目的.但並非所有書卷都有清楚的主題陳述,在此情況下我們得讀完全書,尋找作者思路.有一些線索可幫助我們找主題,以羅馬書為例:從書信之開始(羅1:1~7),結尾(15:14~16;16:25)都提到福音.可見此書是以福音為主題.至於一些有不止一主題者如歌林多前書,在此情況下,就得找出各別主題(如祭偶像之物),並在此主題之下來瞭解相關經文.

2. 作者之計畫

為了達到其寫書的目的,作者會用一些事件(如約翰福音記載神跡是為了表明基督的神性,使人信而得生命),神學論點(如歌羅西書-愛子是神的像是首生的---),詩詞形式,個人感受(如詩篇)—有的是照時間次序(如使徒行傳),有的照主題(如四福音書),有的很羅輯(如羅馬書),有的沒什麼連貫性(如箴言).如此瞭解了作者之思路及其計畫可幫助我們作大綱分段,而進一步瞭解其意

            3. 直接上下文

這是最關鍵之處,但卻常被忽略

例:加5:4 “從恩典中墮落了”如忽略上下文,會使人以為保羅在

說一個人會失去救恩

帖前5:2 “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從上下文知

“像賊”是指突然之間,而非指盜賊之行為,亦非偷偷摸摸來,

因4:16提到主來是大有響聲的

如此的注意上下文,方不至於 “斷章取義”

X. 象徵性的文字

      非按字意來瞭解的文字,如腓3:2"犬類"很明顯不是指勳物的狗而是指人.約

21:25 “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又如數字40,7,12—常被用作象

征試驗,完全之意.所以得認出象徵性文字背後的含意,此亦屬靈意解經範圍

      A. 用象徵性文字的理由

這是人類語言之通性:如我抓住重點.Do you follow me? I got you.---

1. 為了強調某些論點,加深印象:如路13:32 “告訴那狐狸”,又如

太 10:37和路14:26有關”恨”和”愛”父母

2. 幫助記憶:如"好撒瑪利亞人"己成了俚語. “井旁婦人”

3. 使人有所反應/行動(激勵,急迫感):如啟3:20 “看啊,我站在門口敲門”

4. 有效地生動地描述一件事實(屬靈真理):如約6:48主說"我是生命之糧"表示是生命必需的,又如太13:33 “ 天國像酵”表示漸漸地持續地直到滲透全部

5. 澄清一些事實:以熟悉的解釋不清楚的,如描述神的屬性-神是父親,

丈夫—神的眼,手---

            6.為了隱藏真理:如比喻的用法(太13:10-17)

      B. 解釋象徵文字的一些原則

            1. 先確認所用的文字是象徵性的,有二法

a. 首先按字意解:除非出現下述三種情況

· 很明顯的不合理: “我是門”(約10:7), “吃我肉”(約6:54), “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eg宗教改革之爭)

· 上下文指示非字意:如主來像賊一樣(帖前5:2)

· 如照字意解將與其他清楚的教義有衝突:如路14:26 “恨父母”很明顯與十誡衝突

b. 作者和當初讀者的觀點

· 賽53:6 “我們都如羊走迷”53:7 “像羊在剪羊毛人手中無聲”用羊的兩種性格:笨/順服.又如羊的門(約10:7)

· 太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岩鹽會失味(信徒失去見證vv.14~16)

            2. 確定是屬於那一種的象徵文字

往往在確定是何類象徵時,已可掌握解經之鑰.以下是最常出現在

聖經中的象徵用法

a.    比較性的象徵:此類出現最多,它包括簡單的如 “我們如羊走迷”(賽53:6)和較複雜的如比喻(parable),寓言(allegory),預表(Prophetic symbols, type)後詳述

                  b. 聯想式的象徵:一部份代表全部或全部代表一部份,如律法

                     可以代表全部舊約或舊約中之摩西五經,來8:13 “那漸舊

漸衰的,就必快舊無有了”指的是禮儀祭祀的部份,又如弗

2:20 “使徒和先知的根基”;或一物或一觀念,被聯想到另

一物或觀念,如太23:22 “指著天起誓的,就是指著神之寶

座和坐在上之神起誓”.

c.    擬人化的象徵:神之手--智慧豈不呼叫(箴8:1)

d. 誇大式的象徵:如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這是

閃族人表達的習性

e. 修辭學之問語(Rhetorical Question):加強肯定一陳述

如林前12:29 “豈都是先知?”羅8:31 “神若幫助我,誰

能敵擋我們呢?”

            3. 解釋象徵性的文字

                  有了1.2.之後,配合所有解經工具,步驟來瞭解作者所用象徵

                  的對像是什麼如詩22:12-13,16之公牛,獅子,犬類是指誰

 

 

                                   

           

XI.比喻與寓言

這是屬比較性的象徵文字

      A. 定義

            1. "比喻"英文是Parable,來自希臘文parabole(動詞paraballw,

原意是cast or put alongside如徒20:15在—靠岸),亦是偶而

用來翻譯舊約希伯來文的mashal,亦即箴言之意(太13:35見

詩78:2箴1:1)

2.在新約中,此字共出現49次,它的意思比英文parable的意思更

廣,大致有下列的用法

a. 箴言,俗語,格言(proverb):僅出現一次,路4:23 “醫生,你醫治自己”.此種用法在OT中較常用(mashal)

b. 似非而是(paradox):僅出現一次,可7:17(太15:15),主亦

在其他地方用此似是而非的說法(太10:39可9:35)

c. 闡明,例證(illustration or paradigm):僅出現一次,路

12:16(愚蠢的富人),此種例證本身與要表達之真理並無明

顯之對比處

d. 類似(similitude):此用法常出現,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之事來作比較,可4:30-32(芥菜種比喻)

                  e. 故事(story):此亦常用,太21:33(兇惡園戶)

f. 寓言(allegory):亦常用,常是編織的故事,有不同的情節,

太13:18(撒種的比喻)

g. 象徵性的行動:來9:9;11:19,在舊約中很多,如賽20:2~6

(以賽亞露身赤腳),結4:1~6.—以及何西亞娶淫婦為妻

           

3. 結論:比喻在聖經中之用法很廣,它可以是為了表明一個中心思想

                   (英文parable的用法),或者是有更多的細節要被表明出來

(如寓言的用法)

 

      B. 比喻的目的

比喻是當時很流行的用法.在太13:10,門徒並非說主未曾用過比喻(見

太7:9~12;9:16~17;12:29),而是希奇主開始專用比喻講道(13:34),為什

麼?

1.    隱喻或謎語(太13:10-17;可4:10-12;33-34路8:10.18)

有的(門徒)還要加給他---沒有的(不信者)—也要奪去

            2. 揭發人心,使人認同(太21:40-41,45;路7:42-43;15:4)

趁人不備時(如法庭律師)使人招供

            3. 深刻教導一真理(太3:10;5:13)或論點(太5:25-26;7:9-12)

當比喻意思很明顯且有解釋,是為了教導真理如斧在根上(太

3:10),世上的鹽(5:13),求餅反給他石頭呢?(7:9f)

      C. 解釋比喻的一些基本原則

            1. 從上下文開始(路15:11-32)

浪子回頭的故事:誰是中心人物?主題是什麼?二個關鍵因素,可從

上下文找到

a.    場合

誰是聽眾(此比喻是對誰說的)(15:2),主要人物是那長子,

即法利賽人.此比喻的要點是將長子對比慈悲,憐憫,赧免人

的父親

b.    解釋其義

並非所有比喻都有解釋(如撒種,太12:3~9;18~23),有時是以其應用的方式來瞭解如人子來前之徵兆是要人警醒預備(太24:44;25:13),其他要以下述之原則進行瞭解,切忌以己意強解

2.    找出中心點(路16:1-15)

不義的管家是常引起誤解的比喻.這兒主不是在教導 “ 欺騙”,而是在教導一個人要善加利用今生暫時的資源,換取永恆.以不重要換重要的,小事換大事---要人聰明不要貪愛暫時的錢財(16:14)

            3. 找出不相關的細節(路17:7-9)

比喻中會有很多細節與所要教導之真理無並, 並無屬靈含意,我們

得找出放在一旁,如強加解釋這些無關之處,將是誤解聖經.如

路17:7~9,此比喻不是在教導奴隸制度或者是感恩的行為.主只是

用當時社會中寫實的事來強調一中心點,即做僕人應做的事,是理

所當然不求報償.這兒的背景是主在教導門徒有關信心的功課

(17:5-6; 11-19)

4. 找出相關的細節

浪子回頭的故事(路15:11~32),相關的是父親主動跑去迎接浪子,

對比長子生氣,這都與主題有關.其他如父親看見(相離甚運):表示

父親日夜等候(不強迫人).浪子要家產離家:理所當然,無感恩心.

神允許.浪子真心悔改:得罪天

5. 與相關之經節對比(路19:11-23太25:14-30路12:35-48太

24:45-51太20:1-6)

一些平行相關的經文合起來看.如有關將來賞罰的比喻:

路19:11~27 十錠銀子的比喻 和太25:14~30 按才幹受託的比喻.

此二比喻指出一個不忠心之人將受嚴厲審判,以致後悔不已,同時

愈有忠心的人將多得獎勵(路19),而且多有才幹之人就應多有成

果(多給誰向誰多要)(太25).所以這兒不是在說信徒會失去救恩.

同時太24:45~51及路12:35~48是指出警醒與不警醒僕人的賞罰.

此亦與救恩失去無關

6. 教義應建立在清楚,字義的經節上(太13:24-30)

比喻之經節雖可幫助瞭解一個教義.但一般的原則是不以象徵的比喻文字來建立教義,除非此比喻的意義已彼確定.

例:有人主張教會中不應有管教信徒之規定.因太13:24~30麥子和稗子比喻教導容許兩樣同時生長.但是仔細研讀這兒之田裏(v.24)不是指教會而是世界(v.38).主之教導是世界中有好與壞,在世界末了將被分別出來

      D.例證:路11:5-13

1. 從上下文看埸合及是否有解釋

比喻(11:5~8)之前主剛教導門徒如何禱告(11:1~4),然後有解釋(11:9~10)

2. 中心點

此比喻是在告訴人父神回應禱告,特別是那些不停持續的禱告

11:9”祈求”是一現在命令語態:keep on asking

3. 確認不相關的細節

朋友不理會,祈求是在半夜,要求三個而非四個餅,為別人祈求

4. 相關的細節

情詞迫切

5. 相關的經文

比較太6:7~15,主教導門徒禱告時避免像外邦人用重複話(如念禱告詞),如此不斷地祈求,不是對同樣的要求重複空洞地強求.同時主在11:11~13更進一步解釋有關禱告的真理.要祈求更合神心意之事,即神自己

6. 教義

情詞迫切的禱告,神會照其所需回應

 

XII. 希伯來詩

詩和散文不同,各國的詩都有其特色;有的押韻,有的是固定字數/行數/音節-

等.此等特色住住在翻譯程中失去了.希伯詩也有押韻,是可以吟唱的,如

詩篇中常可見 “交與伶長”,但其主要特色是對偶,是行與行或段與段之間

思想的對稱/綜合,此特色在翻譯過程中仍可保存,亦是我們瞭解舊約中很多

詩詞經文之鑰.

 

      A. 詩的功用

            是一種文學的形式,是人心靈思想和感情的最高和最深的表達方式,

            我們很容易認出某些寫作是詩的體裁,但要給詩下一個確切定義卻是

            不容易:中國人的詩(五言/七言),英文詩,希伯來詩---

      B. 聖經中詩的地位

            不止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和大部分的先知書也是詩,據估計50%的

            舊約是詩的體裁.甚至很多新約雖是希臘文寫的,但大部分作者是希伯

            來人,所以希伯來詩的體裁亦常出現在新約中,如主耶穌的用語(太7:

6;約6:35),又如馬利亞頌(路1:46~55)---.希伯來詩中有很多象徵性

的文字.所以必需運用已學過之解經原則來瞭解

    

C. 詩的體裁

            1. 對偶體:希伯來詩的特色,主要是思維的節律(稱為對偶體)而非押

韻或聲調;所以瞭解此種對偶體,是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

許多經節之鑰;此對偶體可以是兩行一組(詩

51:1,2,5;38:12),三行一組(詩38:10;39:6),亦有四行

一組(詩27:1;69:14).為了表達各種不同意念,思維,行

與行之間有下列幾種不同關係

                                   

a. 同義對偶體(synonymous parallelism)(賽1:3;詩33:2;箴1:20,22,28,30-31)

相同或相似之思想,以不同之字/詞表達出來,使意思更清楚

如賽1:3 強調以色列-我的民不認主人;箴言中充滿很多這類用法

 

b. 綜合對偶體(synthetic parallelism)(詩1:1;9:10;104:5;賽55:6-7)

在原來之意義上再添加使意思更完全.如詩1:1.又如詩9:10有 “因為”解釋前行;賽55:6~7是集合a.和b.詳細表達出一個真正悔改歸向神,蒙神赦免之人:第六節本身是同義對偶,第七節中有同義有綜合.

 

c. 對比對偶體(antithetic parallelism)(箴15:1,2,4;10:1-32;詩84:6)

用相反/對比的言語,襯托出所要表達之真理.箴言中有許多此類之對偶,特別10:1~32都是.

 

            2. 比喻,象徵的用語

                  如:詩22:16"犬類,惡黨";詩60:3"酒"

 

3. 誇張用語

因詩常是表達詩人強烈情感,如此驅使他用誇張的言詞來表明內心之景況.如約伯之自白(伯6:26).如此我們可瞭解3:1~10;16:11~13所用之話是一種誇張話.此類用語我們亦用過/聽過,保羅在林前16:21亦用,主在太18:6~9亦用.特別在下述咒詛詩中可見

        4. 咒詛詩(詩58:6-11;59:5.13;69:22-23;109:6-15;137:8-9;

                  139:19-22;143:12)

 

D. 解經原則

     

1.    仔細觀察每一組對偶句,看看行與行之間的關係

注意同義/反義字,以及關鍵字如 “但是” “因” “所以”

      2. 運用一般解經原則:如上下文,文法,字義,文化,地理歷史背景

3.    是否有比喻詞句

      4. 解釋誇張用語

            a. 不能按字面解

 

            b. 詩人因神之榮耀,嫉惡如仇

c. 從詩人之言詞和其實際行動看出人之老我與神之恩典

例:大衛之詩(18:37~40).然而實際上大衛卻以仁慈待掃羅

(撒上24:1~7;26:1~11).可見他的言語是誇張的話.一方面

詩人亦誠實表達他內心之仇恨,需要神之憐憫/恩典

 

E. 範例

 

      1. 賽58:11

 

      2. 詩18:40;撒上24:1-7;26:1-11

 

      3. 林前16:22;羅9:3

 

XIII. 聖經之一致性

      聖經之每一部份都是真實無誤的,因此一段經文不可能和其他經文有前後

      矛盾.我們要瞭解一段經文要從整體聖經來看.往往在一段經文不清楚時,

      可因研讀其他相關之平行,對比經文而得以清楚.我們不可能以一段經文獨

      立來解釋,如天國與神國之關係,在福音書中雖然用不同詞,但作者實際上

是要表明同一件事(如太13:31;可4:26-31是平行經文,因馬太諱言 “神”

所以以 “天”代替);又如有關禱告蒙應允的經文,在約14:13,主對門徒說

“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此應許必需配合其他有關之經文如詩

66:18;雅4:3;約15:7;約壹5:14,如此方不會產生錯誤的教義.並知道禱告

蒙應允是有條件的.

      所以為了尋求聖經之合一性,我們得考慮下列三種聖經之經文

A. 平行的經文(parallel passages)

指同樣事件或教導出現在不同的經文中.如四福音中常有不同的經文描述同樣的事.可以有下列兩種情形.

 

            1. 同一作者,不同經文(弗6:4;西3:21)

同一作者在不同場合教導同樣的事,如保羅有關父親如何對待兒

女的教導(弗6:4西3:21),又如有關安息日的教導(出20:8~11;申

5:12~15)

 

            2. 不同作者之平行經文(撒下24;歷上21)

如上有關安息日的教導,再參照新約馬太11:28~30及希伯來書

4:4~11有關安息的教導,將使安息的意義更清楚.

在舊約歷史書中,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來描述同樣的事件,如撒下

24和歷上21記載有關大衛數點人數之原因(歷上21:3;27:23~24)

 

B. 相似思想之經文(similar ideas)

非平行(非相同事件)卻有相似點

            1.如:有關"恨"之意思(路14:26;太10:37;約12:25;瑪1:2-3羅9:13)

對照這些經文的結果:恨是被用來描述 “ 選擇”的優先秩序

 

            2.如:有關"大使命"(約20:21太28:18-20路24:46-48徒1:8可

16:15)

“大使命”一直是主復活後,在不同場合向門徒顯現時講淪的主題

約20:21 在主復活那天的晚上

太28:18~20 在加利利山上

路24:46~48 和約20:21可16:15~16 同一件事

徒1:8 升天之時

 

            3.如:有關"登山寶訓"(太5-7;路6)

馬太是在上山的講論(5:1),而路加是在山下(6:17).同時路加的

的貧窮的人(6:20)是對比富足的人(6:24)是指物質上的;然而

太5:3在原文是 “靈裏貧窮的人.”

 

C. 相對的思想(contrasting ideas)

往往一段經文需要其他經文的對照,方能使意思更清楚

 

            1. 如:有關"論斷"(太7:1羅14:4太7:15-16約7:24約壹4:1,6林

前6:1~4))

 

            2. 如:有關"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弗1;羅9 vs 太26:24)

 

XIV.真理的一貫性

      如何將神啟示的真理系統化,以致不會顧此失彼,掛一漏萬;首先我們得考慮

幾件事

      A. 神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學術研究帶來的知識,而是為了我們能更

         順服神,以致生命改變,榮耀神.(提後3:16).所以神學研究本身是方法

         而非目的.

            例證:研究聖經中有關預言的目的,不是為了好奇,也不是單單增加我

們的知識,而是

1.   為了確定我們的信仰(約13:19;14:29)

2.    為了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路12:39~40;47-48馬太24-25)

      B. 神學研究的動機(林前8:1):非要自傲,排除異己,乃是要彼此建造

 

      C. 神學研究的態度:謙卑(腓2:3).為達此必須認清以下諸項

            1.啟示祗是部分(箴25:2申29:29約16:4,12)

 

            2.人是有限的(賽55:9林前8:2;13:9-12)

 

            3.人是墮落的

 

            4.需要有寬大的胸襟

 

            5.要有願意順服的心

 

      D. 建立系統神學的一些原則

            1.一個教義的形成,是根基於對所有相關經文的正確解經

 

            2.教義是建立在整本聖經的啟示上

a.    收集所有資料並加以整理

b.    一個教義必須和其他教義有一致性

             c. 所有資料並非都同等重要

· 清楚之經文較重要

· 重複出現之經文較重要

· 明顯字義之經文較重要

· 較後之啟示重於先前的啟示

             3.聖經是一切教義唯一的根基

· 教義不應根基於羅輯的推論

· 教義不應根基於傳統,除非有清楚聖經根據

· 教義不應根基於聖經之外的資料

· 教義應建立在聖經所強調之部分

 

 

                                   

 

XV. 如何處理一些似乎有矛盾的經文

      前提:聖經是完全無誤的,即使我們面對一些問題暫時無法解決,但仍有信

      心,聖經是無誤的,同時等候有更清楚的答案來到,底下是一些常見的問題

A. 歷史記載前後的偏差

要解決此問題,要注意一些原則

            1.聖經前後一致無誤,並不表示用字要完全一樣

                  如:a.天國與神國指的是同一事

b.主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太26:39,42,44)

                     c.彼得認主耶穌(太16:16可8:29路9:20)

                     d.被鬼附的孩子(太17:14-16可9:17-18路9:38-40)

            2.作者記載同一事件但有不同目的:如馬太記載兩個強盜(太27:44)

              但路加僅記載一個(路23:39)

            3.主耶穌在不同場合講類似之事,或做類似之事

4. 在希伯來和希臘文化的背景,記載歷史的方式,用語與現今有別

5.騰寫過程的錯誤

      B. 新約引用的舊約

1.    大部分引用來自七十士譯本

2.    作者非一字一句引用,而是意譯或節錄

3. 神的主權來詮釋自己先前的啟示

4. 有一些引用非來自正典

      C. 教義上的問題

 

      D. 與其他歷史文獻的矛盾

           

      E. 與科學證具的矛盾

            1. 神跡的問題

 

 

            2. 科學理論

 

      F. 與人本性的一些矛盾

 

 

XVI.聖經的預言

      聖經預言可以是指出自神之口,記在聖經中的話,亦可特指預測將來要發生

的事,此種預測性的預言是神的一種特別的啟示,有一些原則可幫助我們瞭解

此種預示.

A. 按照字面意義(摩9:14-15)

 

      B. 象徵性的意義

如前所提三個原則

1.    明顯的象徵用語(珥2:29-30賽11:1撒4:7)

       2. 從上下文得知(但7:17約2:19;20-22啟1:20;5:8;7:13-14)

       3. 從其他經文顯明是象徵性(創3:16啟12:9;20:2)

B. 預表(Type):這是象徵性的預言最主要的一類.在聖經中非常普遍,亦常被

誤用,它是借著人,儀式,典禮,事件,行動,職位成為一種表樣,代表預測

另一人,物(antitype).所以預表是一種預測性的象徵,指向未來要成就

的人,事物—是有時間性, 而一般象徵卻是沒有時間性的,如生命之糧,

聖靈寶劍代表神的道,40代表試驗,亞伯拉罕代表信心.在瞭解預表性象

徵時,有兩個極端是要避免的:

1. 過份強調,自由發揮每一個象徵預表

如奧古斯丁解釋好撒瑪利亞人

2. 完全忽視象徵預表

如猶太人忽視賽7-8指向彌賽亞

 

 

        一個最適當,平衡的瞭解預表的方法是,讓聖經自己的啟示來解釋那些

        是預表或象徵.一旦聖經確認某一陳述是預表或象徵時,以下的三個原則可

用來幫助瞭解其意?

         1. 檢視本文及上,下文

            同一象徵或預表在不同經文可能代表不同事,如"酵"在馬太

            16:6和在馬太13:33代表不同意思;前者是負面,後者是正面

         2. 參考其他經文

            如"羊"在賽53,一面代表迷失之人,但在同一段經文中,亦預表

            耶穌基督.所以當"羊"出現在其他經文時,我們得問是指其中之

            一,或有其他象徵意義,此時上下文是決定的主因

         3. 作者的本意

            作者和當時讀者的背景是一個關鍵,如雅歌書作者之本意是描

            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或預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或兩者皆有?

C. 有關預表實現的時間因素

1. 多次的應驗(部份應驗,漸近應驗):如申18:15-

18之應驗(約 1:21 45;6:14徒3:22-23;7:37).我們可以下圖表來達

SHAPE \* MERGEFORMAT

賽7:14

  2. 分開應驗:預言中的一部分指向一事件,另一部分指向另一較後的

            事件(賽61:1-2路4:16-21),

SHAPE \* MERGEFORMAT

賽61:1-22對比路加4:16-21: “報告耶和華的恩年” vs “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神報仇的日子”, 尚未應驗; 賽9:6-7 亦屬此類,應驗在主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來.

 

XVII.聖經:神的啟示-應用

      瞭解聖經最終目的是能應用而不是增加我們頭腦的知識;聖經是神所默示,是

一切教義和生活的權威根據.然而如此的認信,並不表示基督徒就會確實以聖

經為其生活指南,教義的根據.如何解訣此問題是取訣於對下列問題的正確回 答

      A. 聖經的話,是誰的話?

這是屬於神學和文字批評的範圍, 就是要尋求版本,正典,旁經---以

確認是神的話語,如果神非聖經作者,聖經就沒有權威

B. 內容是什麼?

正文批評(Textual Criticism) 及正確翻譯,就是要確立原本內容

C. 本意為何?

這是釋經學到此為止的目的, 但必須要同時確定下列二項,方能對神的啟示有全盤的認識

     

      D. 神的話是對誰說的

            原則:除非在上下文中或其他經文中,特別提到物件,所有聖經的教

            導是針對所有人,適用於任何時代

            1. 上下文

a. 作者特別的指定

如太:5:3: “虛心的人有福了”; 太11:28: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 弗5:22: “你們作妻子的---- ”

                 

b. 歷史事件(Show not Tell):

亦需要有聖經清楚的教導,如林前10:11說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鑒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凡是在聖經中的記載都是真實的,然而非所有歷史記載事件皆可成為範例,除非聖經本身有如此的啟示:如亂倫事件(創19:34),咒詛事件(王下2:23-25),多妻事件 (大衛,所羅門------),五旬節聖靈降臨,充滿門徒,每人說方言(徒2)---這些不可作為我們遵行的範例,它們只是一些歷史的個案.

 

2. 較後的啟示

一些明顯的取代先前啟示的教導,如舊約的獻祭已在基督身上成就(來9,10), 我們不必再遵守,但很多舊約有關道德律的教導,如孝敬父母,不可姦淫,今天仍需堅守

 

 

      E. 神要求人之反應

            原則:神在聖經中之啟示,無論是直接的或原則性的教導,人都必需

            相信且順服(申4:1~2;5~6哈2:4西2:6加3:10~12)

            1. 直接的宣告,與指示

                  如:神的存在,及屬性,道成肉身,人之罪性,跟從主---

 

2. 一般的原則

                  a. 很明顯,直接陳述的原則(利19:18;林前13)

 

            b. 從直接宣告,引申出來的一般原則(出20:14太5:28)

 

            c. 從歷史事件衍生出的一般原則

 

      範例

 

      1. 徒2:44-47

 

      2. 多1:5,6

 

3. 詩121:3-5

 

 

 

 

 

 

 

 

 

 

 

 

 

 

2nd

1st

3rd

太1:22~23

賽8:3,10

賽61:1,2a

賽 61:2b

路4:16-21

第二次來

PAGE

a

釋經學課程進度

日期

課程內容

註解

9/15/2010

引言

9/22/2010

釋經的前題

9/29/2010

不同的解經法

功課

10/06/2010

解經的一些基本原則

功課

10/13/2010

瞭解人的語言和背景

功課

10/20/2010

字義分析

功課

10/27/2010

分析思想架構

功課

11/03/2010

象徵性的文字

功課

11/10/2010

比喻與寓言

功課

11/17/2010

希伯來詩

功課

11/24/2010

聖經的一致性

功課

12/01/2010

真理的一貫性

功課

12/08/2010

如何處理一些矛盾的經文

功課

12/15/2010

聖經的預言

功課

12/22/2010

應用

功課

參考書

賴若瀚 “實用釋經學”,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陸蘇河 “解經有路”, 更新傳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