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political economy__local_disadvantages__and_transnational

28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Local Disadvantages, and Transnational Families 經濟一 林品妤 經濟一 莫惠淇

Upload: flora-lin

Post on 23-Jul-2015

289 views

Category:

Economy & Finance


1 download

TRANSCRIP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Local Disadvantages, and

Transnational Families

經濟一 林品妤

經濟一 莫惠淇

為什麼已經移民的家庭又會成為跨國移民?Astronaut Family

1.家庭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安全

2.因為身分而被原國家排擠

3.美國的種族歧視

4.在美國找不到與他們原先身分相當的職

(執照、缺乏當地工作經驗、英語不夠流利

和歧視)

全球化和台灣-美國跨國移民

讓孩子受國外教育

提高他們在社會或經濟上的地位

回到本國更具有生產力和競爭力

全球化對他們而言變成了一種優勢

核心國家:富裕、工業化、高科技、國防強

→被支付薪資和自己雇用自己的勞工

半邊陲國家:介於核心和邊陲國家間

→佃農、耕種者

邊陲國家:低開發、低工資、國防弱

→奴隸、封建制度

依附理論

全球化和台灣的經濟發展

台灣的工業化和經濟奇蹟使得跨國移民能夠支

撐他們在台灣和美國的家

Dicken認為有三種普遍的工業化政策:

1.原料加工

2.進口替代

3.以出口工業為目的

因為有中國和美國的幫助,蔣中正成功的運用

了這三種政策

日本:

土地改革

更新公共建設

鐵路、港口

水力發電廠

大眾運輸系統

公共衛生系統

六年義務教育

台灣優秀學生有去日本就學的機會

台灣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和多國有極

大的關聯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工業開始在台發展

1930年台灣大量生產稻米和糖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歸還中國

日本在台的建設對台灣日後的經濟發展有

著深遠的影響

國民政府: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

實施戒嚴、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

義務教育從六年調整到九年

高等教育學校由1952年的四所增加到1960年的

十五所

蔣中正的集權主義雖然對台灣有很多的壓制,卻

造就了台灣在經濟發展上的成功

二次世界大戰後爆發冷戰,中國和蘇聯聯合對抗

協約國,美國為了要確保它的領導權,在經濟和

武力上給予台灣援助

台灣成了美國對抗中國的共產主義的緩衝器

由於美國的援助,台灣在1950年實施了進口替代

政策

1960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

美國和日本等國轉向製造先進的設備使得台灣有機會製造鞋

子、衣服、電子用品

政府政策:

稅制上製造誘因

進口原料實施無關稅

銀行給予企業財務上的支持

促進國際間的貿易

這些政策使得資金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接更容易流動

世界產品分工也是製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因之一

超過百分之二十的主管曾在日本或美國留學,而且大

部分都曾在美國工作過才返台,他們對台灣半導體工

業有很大的影響

美國的教育和管理系統深深的影響了台灣

政治人物大多擁有外國學歷,且多半為美國

這些資料反映出了強烈的等級關係在美國和台灣之間

台灣和美國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很多在美國的高

科技產業都是台灣人所擁有

台灣是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

1960年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當勞力密集型產業在1980年末期和1990年衰退時,

資訊科技產業成了領導產業

1966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台灣提供了全球近乎百

分之五十的電腦和硬體,貿易順差僅次於日本

Disadvantages experienced in the american workplace

移民者在新的國家所造成的不便和他們原國家

的語言、文化、科技、證照和經濟有關

故事1

陳太太和小孩住美國,先生留在台灣工作

先生在台是位主任醫生,但如果他要在美國工

作,他必須要通過考試然後從實習醫師開始做

故事2

王先生在1965年移民到美國加州,他的哥哥在美國完成了醫生的學業

原工作:校長

語言問題

雜物工→經營中國餐廳

從他們夫妻倆的行為舉止和說話的口氣,完全無法想像他們是從是靠勞力的工作

Language Barrier 語言阻隔

許多新移民自己開業(Self-employment)

菲律賓、印度人較無語言阻隔

(美、英殖民地)

菲律賓人→醫生、護士

印度人→工程師

台灣人→返台找工作

ex.王先生回台灣當校長,妻小留在加州讀書

Unfamiliarity 不熟悉環境

不熟悉當地商業活動的環境,從員工做起。

基層員工負責所有瑣碎事務

ex. 在台當老闆,到美像勞工,寧願回台灣當主管

同等實力在台灣賺比較多

熟悉台灣投資環境、人脈較廣、稅低

Social Capital人際資本

缺乏人際網脈

人脈關係的重要性

ex.施先生托大學同學找到工作

ex.楊教授因為前教師的介紹進美國大學

Glass Ceiling天花板效應

亞洲小孩會因為『外國臉』被歧視

不只學校,職場上也比較辛苦

ex. Jeanette先生在原來工廠擔任高職務,但十年

內一直無法升遷,之後接受新加坡的工作,最後

在台灣找到更好待遇的工作。

ex. 陳先生在美公司職位雖然不錯,但薪水不高。

就算換公司,公司承認他的實力,卻無法順利升

遷。

Work Discrimination 職場歧視

57%男性認為找贊助廠商、投資者較困難

42%男性同意被白人社交團體排擠在外

ex. Old Boy Club(周末打高爾球、相同談論話題、午餐喝馬丁尼、

星期五下班喝啤酒、假日派對)

婦女常因亞洲種族不被雇用

婦女在公眾場所也會感受到種族意識

ex. 超市、餐廳

Status and Women 地位與女性

妻子如果能用得宜的禮儀和社交手腕,融入先

生工作圈子,可以幫助先生順利在職場工作,

提升社會經濟地位(Upward mobility)

妻子身分可以提高先生的社會地位(Marry up)

ex.才幹、名聲、家世背景、教育、社交、藝術涵

養、美貌→Trophy Wife

East and West Coasts 東岸西岸

Boston:少數亞洲人、多為白人和墨西哥人

→令亞洲人感到不舒服,好像第三等公民

California:到處都是黃種人

→亞洲人在這裡感到較適應

Naturalization Law移民法規

1790法規→只有白人有資格取得美國公民身分

1890法規→准許非裔美國人成為公民

ex. 日本人Ozawa移民到美國,畢業於柏克萊,之

後搬到夏威夷定居。申請美國公民權因為"非白人"

被拒。

ex. 印度人Thind移民到美國,在美國服役六個

月,光榮退役。申請美國公民權因為"非白人"被

拒。

Naturalization Law移民政策

1924 印地安原住民 取得資格

1943 中國裔 取得資格

1946 菲律賓裔、印度裔 取得資格

1952 日裔 取得資格

Michelle Kwan關穎珊事件

2002冬季奧運關穎珊未奪得金牌,西雅圖時

報將關穎珊視為外國人,作出對華裔具有傷害

性標題-“American Outshines Kwan”,遭海外

各地亞洲輿論撻伐。

西雅圖時報於事發隔天發出道歉申明稿。

Assimilation Theory同化理論

歐洲移民在美國組成領導團體

同化理論:

如果移民者努力工作,學習語言和當地文化習

俗,他就能從底層往上爬並且圓他的美國夢。

對許多歐洲移民造成良好的影響

→掌握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權力

對非裔、亞裔、拉丁裔影響卻不大

→普通上班族、勞工階級

Modern Minority??模範少數族群

迷思:

亞裔美國人是高收入、高學歷的模範族群???

高收入

→居住城市,高物價水平伴隨的高收入。

→多家庭成員一起申報收入。

高學歷

→許多長春藤學校駁斥

Labor Market 勞工市場

主要部門Primary Sector

白領階級主管

第一階: 歐洲裔美國人→管理、決策

第二階: 其他種族、婦女

第二部門Secondary Sector

藍領階級勞工

第一階: 亞裔美國人較多

第二階: 其他種族、婦女

Crisscrossing of Global Capitalism 十字流動

Dana先生在美攻讀學位,畢業後留下工作並成為美國

公民。

台灣公司雇用他,所以回到台灣。

公司派駐他去中國北京。

在北京被德國公司雇用,又被派到新加坡、馬來西亞

受訓

美國

北京

新、馬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