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z101 - jwb.sysu.edu.cnjwb.sysu.edu.cn/sites/jwc.sysu.edu.cn/files/upload/doc/li_shi_xue_xi... ·...

17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Sep-2019

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目 录

HSZ101 中国历史文选(上).............................................1

HSZ103 中国古代史(上)...............................................8

HSZ113 世界文明史导论...............................................21

HSZ115 历史研究法导论...............................................29

HSZ217 西方古典语言(上).............................................37

HSZ219 历史地理概论.................................................47

HSZ221 世界上古史专题...............................................54

HSZ231 世界上古史...................................................59

HSZ235 中国佛教史...................................................67

HSZ239 中国近现代史................................................75

HSZ305 中国史学史 ..................................................93

HSZ379 世界近代史...................................................99

HSZ381 隋唐史专题..................................................108

HSZ383、HSZ229史学概论..............................................115

HSZ385 专业日语....................................................125

HSZ387 中国环境史..................................................130

HSZ389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136

HSZ391 澳门史......................................................143

HSZ101G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153

HSZ103G 中国科学技术史..............................................161

HSZ105G 明代江南的社会与文化.......................................165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历史文选(上) (英文)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History(Part I)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业必修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101

学分

Credits 4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72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黄圣修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专业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8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了

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本课程透过选读中国传统重要历史文献,探讨文献背后所包含之历

史知识与学术文化背景,使其对中国历史之发展,有更深刻之理解。在

课程目的上,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古代汉语的阅读基础,以及独立点校句

读历史文献的初步能力。一般掌握所阅读文献之版本目录学概况,对文

献之原貌与变化有所理解。并对于中国史学史、学术史有一般了解。以

作为未来持续学习,或进行中国历史研究方面之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除企图提高历史学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古籍

能力的目标外,更依据所选择之文献特性的不同,分门别类阐述古代汉

语、经学、历史学、版本学、目录学之基础。使学生在理解文献之外,

亦能对文献所隐藏之学术文化底蕴,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第二周 本科新生军训(占 8 课时)

绪论(2 课时)

【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重要性与意义,上课相关规定与评分标准

【重点难点】对文献的性质与变化初步理解与认识,了解文献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一讲 甲骨文(12 课时)

【教学内容】武丁卜辞解讲,兼述中国文字学之发展与演变

【重点难点】1.甲骨文之生产、发掘与研究

2.甲骨文所反映之中国上古史

3.甲骨文与中国文字学

4.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5.汉字简繁体转换

6.工具书之使用

7.传统部首检索

8.异体字辨识、查询

第二讲 金文(8 课时)

【教学内容】盂鼎铭文讲解,兼述中国先秦史与西周礼乐宗教制度

【重点难点】1.金文之解读、发掘与研究

2.鼎之用途、型制与意义

3.金石学之介绍

4.金文与西周史

5.西周礼制概述

6.上古先秦宗教观

第三讲 《尚书》(8 课时)

【教学内容】《尚书.牧誓》选读,兼述《尚书》学发展

【重点难点】1.经今古文尚书的历史争论

2.尚书学的发展与转变

3.尚书版本学

4.牧誓与西周史学研究

第四讲 《诗经》(8 课时)

【教学内容】《诗经.鲁颂.閟宫》选读,兼述音韵学基础

【重点难点】1.诗经的结构与意义

2.诗与先秦文化

3.诗经学史介绍,经学流变

4.《诗经.鲁颂.閟宫》详解

5.音韵学的基础介绍

第五讲 《左传》(8 课时)

【教学内容】《左传.城濮之战》选读,兼述《春秋》经学发展

【重点难点】1.《春秋》与孔子,先秦史学的发展

2.《春秋》三传的结构与流传

3. 两汉经学与政治

4.《左传.城濮之战》详解

5.《左传》的经学与史学研究

第六讲 《战国策》(8 课时)

【教学内容】《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选读,兼述先秦诸子学史

【重点难点】1.先秦诸子学概述

2.诸子学与先秦史学的关系

3.诸子学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4.诸子学与儒学间的关系

5.《战国策》与《国语》的结构与关系

6.《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详解

第七讲 《史记》(8 课时)

【教学内容】《史记.太史公自序》、〈六国年表序〉选读

【重点难点】1.司马迁的时代与学术背景

2.《史记》的结构

3.《史记》与两汉学术的发展

4.《史记》与《春秋》

5.《史记.太史公自序》详解

6.《史记.六国年表序》详解

7.《史记》与正史的关系

第八讲 学生期末报告(4 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学生选择文献进行解读

【重点难点】1.文献解读正确性

2.文献背景知识的掌握

3.古代汉语、文字的理解

4.报告台风训练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本课程主要为教师讲解,并透过不定时课堂测验以及期末报告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联

系。在作业上,将设计简繁字转换、传统部首翻检练习与古籍点校三种。此外,在课程内容

上,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程度之配合。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1.以课堂讲授为主,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2.组织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准备好书面发言稿的基础上参与讨论;

3.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传统古籍,比较其异同,并认识其发展脉络。

(四) 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6 月第一版。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1)何晋编,《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汝企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和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3。

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刘起釪,《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17。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司马迁撰 ; 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6.王力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平时成绩占 40%,期末考试成绩占 60%,闭卷。

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简介

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HistoryCourse Introduction(Part I)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101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中国历史文选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History(Part I)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4/72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

Languag

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汉语 黄圣修 黄圣修 45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

导/讨论

Tutorial

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68 4 ( )周 72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6 月第一版。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本课程透过选读中国传统重要历史文献,探讨文献背后所包含之历史知识与学术文化背景,使其对中国历史之发展,有更深刻

之理解。在课程目的上,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古代汉语的阅读基础,以及独立点校句读历史文献的初步能力。一般掌握所阅读文献之

版本目录学概况,对文献之原貌与变化有所理解。并对于中国史学史、学术史有一般了解。以作为未来持续学习,或进行中国历史

研究方面之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除企图提高历史学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古籍能力的目标外,更依据所选择之文献特性的不同,分门别类

阐述古代汉语、经学、历史学、版本学、目录学之基础。使学生在理解文献之外,亦能对文献所隐藏之学术文化底蕴,有一定程度

的认识。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is course,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willexplor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academic-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these documents which can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much more deeply. Duringthiscourse,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have a firm grasp of the reading basis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thepreliminary capability to rea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dependently, to master the bibliography of the reading literatures and understand

their origins and evolution generally, to comprehend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and academic history. These will serve as the basis

for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future.

As far as teaching content is concerned, this course will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ancient texts,

but also provide basis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Bibliology andBibli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ed literatures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have certaininsights of the academic culture hidden in the literatures.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

一、课程基本说明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史(上) (英文)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Part I)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码 HSZ103 学分 4

授课学时 72 主讲教师

(职称)

周曲洋

(副研究员);

胡胜源

(副研究员)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历史学 授课年级 2018 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通史讲授贵乎贯通,故本课程着重阐述历史发展的常与变,旨在

引导历史系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之趋势与重要课题有一整体的认

识,作为进一步修习断代史或专史的基础(牢固掌握)。通过阅读、讨

论和讲解,增强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使学生对中国史发展大势及重

要问题有一概括了解,并引发学生研习中国古代史的兴趣(一般掌

握)。除了指定教材以外,每一讲题另外再规划一、二篇学术论文或基

本史料,学生必须事先研读,以便在课堂相互讨论(一般了解)。

二、课程基本内容

(一)课程内容

第一周 至 第二周 新生军训

第三周 至 第九周 先秦至西汉(周曲洋讲授)

第三周 20 世纪以来新史学的诞生与先秦史的研究方法(4 学时)

课程要旨:

本讲主要围绕 20 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梳理相关的学术史脉络,介绍顾颉刚“层累的造成

中国古史说”、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以及梁思永发掘城子崖、李济发掘殷墟所应用的考古“地

层学”、“类型学”方法,为学生奠定学习先秦史所需的史观与方法。

参考文献(加★为必读文献暨考察重点):

1.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收入氏著《古史辨自序》,商务印书馆,2011 年,第

16-113 页。

2. 王汎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收入氏著《傅斯年:

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三联书店,2012 年,第 328-362 页。

第四周 史前时代与文明起源(4 学时)

课程要旨:

介绍史前时代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各主要旧石器、新石器文化及代表遗存,勾勒“漫天星斗”

格局下的中国文明起源。

参考文献:

1.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7 年。

3. 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 : 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2017 年。

4.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出版社,2000 年。

第五周 寻找夏朝:二里头考古与“夏问题”(4 学时)

课程要旨:

介绍二里头考古的相关情况,特别是器物类型与地层分期问题。围绕学界近年来关于二里头

遗迹与夏王朝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考古学遗存与文献记载如何对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坚,《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家主义考古学》,《汉学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2000 年。

2. 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年。

3. 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三联书店,2018 年。

第六周 从神话到现实:殷商王朝(4 学时)

课程要旨:

探讨上古神话与殷商王朝的族源问题,分析青铜礼器在殷商王朝统治中的意义,结合殷墟发

掘和甲骨文梳理殷商王朝的相关事实。

参考文献:

1.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北京出版社,2016 年。

2.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资料为主的殷周史研究》,中华书局,2002 年。

第七周 西周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4 学时)

课程要旨:

介绍西周的基本政治体制,特别是分封制下的地缘政治,探究西周衰亡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收入氏著《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287-303

页。

2.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三联书店,2012 年。

3.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三联书店,2010 年。

4. 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

第八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变动与秦统一帝国的建立(4 学时)

课程要旨: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政权的消长及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及

编户齐民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杜正胜,《“编户齐民”论的剖析》,收入王健文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政治权

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年,第 14-41 页。

2.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

第九周 西汉的政治文化与内外政策(4 学时)

课程要旨:

结合西汉的政治文化,对西汉时期的内外政策进行梳理分析,使学生了解西汉一朝的基本政

治制度与政治大势。

参考文献:

1. ★田余庆,《论轮台诏》,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11 年,第 30-63 页。

2. 辛德勇,《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三联出

版社,2015 年。

3.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 年。

4.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年。

5. 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年。

第十周 考试周停课

第十一周 至 第十九周 东汉至隋唐(胡胜源讲授)

第十一周、东汉政权的兴衰与大姓豪族(4 学时)

甲、讲授重点:

东汉虽为刘氏政权,但刘秀乃豪门乃儒生,与祖先刘邦出身平民百姓迥然不同。东汉之立国

精神和格局与西汉有何差异?东汉帝国富盛一时,但不逾百年而逐渐没落而灭亡。1.东汉衰

落和解体的原因是什么?2.其解体又有何历史意义?

乙、指定阅读:

1. 钱穆,《国史大纲》,第十一章之〈两汉国力之比较〉、第十三章之〈旧政权之没落〉、〈离

心势力之成长〉

2. 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节录),收入氏着《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

代编)》(台北:联经,1980)

3.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1983)

丙、建议参考:

1.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 4“东汉功臣多近儒”条、“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党禁之起”、“东

汉宦官”、“宦官之害民”条。

2. 刘增贵,〈从政府对豪族的态度论汉代豪族性质的转变〉,《史原》11 (1981):31-81

3. 五井直弘着;姜镇庆等译,〈东汉王朝与豪强大族〉,收入氏着《中国古代史论稿》(北京:

北京大学,2001)

4. 陈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清议、党锢、黄巾〉,收入氏着《汉晋六朝文化社会

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丰,1997),页 55-75

第十二周、三国鼎立与统一政府的回光返照(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汉末群雄并起,跨州连郡者,多不胜数,最后天下三分,鼎足而立凡数十年。1.三国政权的

成功因素?2.三国政权的社会基础有何差异和变化?与其国势发展有何相关?西元二八0

年,晋灭吴,中国再造统一之局。然而,不旋踵爆发“八王之乱”,扰攘十多年,不仅造成数

十万军民伤亡,最后还导致胡族起兵,酿成“永嘉之祸”,中国又陷入长期分裂的局面。为何

西晋如此短命?又西晋是门阀世族势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讲亦述论其形成的原因和政治、

经济等特权。

乙、指定阅读:

1. 毛汉光,〈三国政权的社会基础〉,收入氏着《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1988)

2. 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3. 何启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中国文化新论・社会编》(台北:联经,1981)

丙、建议参考:

1.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 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

2. 田余庆,〈李严兴废和诸葛用人〉、〈孙吴建国的道路〉,收入氏着《秦汉魏晋史探微》(北

京:中华,2004)

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曹氏司马氏之斗争〉

4.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合肥:安徽教育,1983),页 62-68

5. 唐长孺,〈魏晋州郡兵的设置和废罢〉,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6. 祝总斌,〈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6

7. 蒙思明,〈六朝世族形成的经过〉,收入韩复智编《中国通史论文选辑》(上)

8.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1983)

9. 祝总斌,〈门阀制度〉(节选),收入陈苏镇等编《中国古代史读本》上(北京:北京大学,

2006)

第十三周、长江流域的新天地(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永嘉之乱后,司马氏在华北的统治彻底瓦解,残余力量退守长江以南。在风雨飘摇下,

司马氏不仅成功延续晋朝国祚,亦延续汉人在江南近三百年的政权,并初步开发江南的

新天地,对后世意义重大。本讲主要述论:一)东晋政权建立的经过与王导的贡献;二)

典型门阀政治的东晋有何特点?三)南朝政治的重大变化──寒门的兴起;四)南方经济

的发展。

乙、指定阅读:

1.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台北:云龙出版社,1995),第十四篇〈南北对

立形势分析〉

2. 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1959)

丙、建议参考:

1.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收入氏着《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1982)

2. 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收入氏着《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2004)

3.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卷十二“典签之权太重”条

4.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1992),页 130~148。

第十四周、华北胡汉世界的冲突与融合(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永嘉之乱后,华北地区胡汉之间纷争严重,历经近三百年的冲突与杀戮,终于逐渐融和,熔

铸成新的民族,开启新的时代。本讲主要述论 1.胡族政权的难题;2.北魏为何突破胡族政权

的困境,建立百年的稳定王朝?3.北魏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4.北魏“六

镇之乱”。

乙、指定閱讀:

1. 陈寅恪讲演;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2. 谷川道雄着;李明仁译〈五胡十六国〉,收入郑钦仁、李明仁编译《征服王朝论文集》(台

北:稻乡,1999)

丙、建议参考:

1. 唐长孺,〈拓跋族的汉化过程〉,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

1959)

2.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台北:联经,1979)第三章〈北魏

孝文帝迁都与其家庭悲剧〉

3. 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禾,1995),第二篇第四章〈文

明的改革〉。

4.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0)末章〈平城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十五周:走向统一之路(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北朝晚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梁陈形成后三国局面,其中原以西魏国力最为弱小,然

关陇政权竟灭北齐于前,亡陈氏政权于后。本讲主要讨论 1.西魏北周国力为何转弱为强?

2.北齐政权面临什么问题?3.侯景之乱对南北政权的影响;4.南方覆灭态势的底定。

乙、指定阅读:

1. 陈寅恪讲演;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关陇本

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丙、建议参考:

1. 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乡,2002)第七

章〈周隋革命与统治阶层的变动〉

2. 胡胜源,〈河阴之变新探:以尒朱荣为中心的讨论〉,《政大历史学报》第 38 期,2012

3. 胡胜源,〈西魏政权的建立与稳固:以“君臣大义”为中心的探索〉,第十届中国中古史青年

学者联谊会会议论文集(北京,2017),页 153-193

4. 胡胜源,〈人心思魏与魏齐禅代〉,《台大历史学报》第 42 期,2008

5. 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

第十六周、盛运的再临(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西元五八九年隋文帝平陈,结束汉末以来四百年的分裂,再创统一,下开隋唐三百多年

的盛运。本讲主要分析(1)隋代在国史的重要意义;(2)隋唐两朝统治集团的面貎;(3)隋唐

的文化;(4)东亚世界的构成。

乙、指定阅读:

1. 伊藤道治等着;吴密察等译,《中国通史》(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页 317-338。

2. 高明士,〈中国文化圈的形成〉,收入氏着《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台北:财团法人喜

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3),页 255-266。

丙、建议参考:

1.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译,《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1999)第一章〈导言〉

2. 严耕望,〈从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积弊论隋之致富〉,收入氏着《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

北:联经,1991)

3. 罗香林,〈唐代文化的新认识〉,收入查时杰编《中国通史集论》,台北:长春树,1981。

4. 徐苹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收入《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

华世出版社,1984)

高明士等着,《隋唐五代史》(台北:里仁,2006)〈导论〉。

第十七周、帝国的斜晖(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大唐帝国富盛一时,然而,“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大唐帝国几致倾覆。“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荣光不在:中枢内有

宦官弄权,外有朋党倾轧,河北强藩更是强梁难制。本讲主要分析帝国由盛入衰的关键

以及乱后藩镇、宦官、党争的交互关系。

乙、指定阅读:

1. 袁英光、王界云,〈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几个问题〉,收入《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陜

西人民,1986)

2.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1987)〈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3. 傅乐成,〈唐代宦官与藩镇的关系〉,收入氏着《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页

191~208。

丙、建议参考:

1.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1981),页 70~126

2. 全汉升,〈评普利白兰克(Edwin G.Pulleyblank):安禄山叛乱的背景〉,收入氏着《中国

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

3. 周建国,〈关于唐代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1983/6

第十八周、唐宋的历史变革(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唐亡宋兴,除了是朝代的更替外,更是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来临。本讲主要讨论近

年学界颇为热门的所谓“唐宋变革”。

乙、指定阅读:

1. 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台北:文津,1999),〈绪论:唐宋变革期的历史

意义〉

丙、建议参考:

1. 内藤湖南着;黄约瑟译,〈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收入刘俊文编《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选

译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 10~19

2. 钱穆,〈唐宋时代的文化〉,《大陆杂志》4:8,1952/4

3. 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收入氏着《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

第十九周、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特色(代总结)(4 学时)

甲、 讲授重点:

从政教、胡汉、中央与地方、军政集团、士族五大方向总结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特色。

(二)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讲授的同时安排有课堂讨论的环节,安排

学生结合课下阅读所得,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组讨论,以期对学术研究的相关方法

形成初步的体悟。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 1)专题讲授:主要由教师讲授,同时教

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与讨论,旨在让学生先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2)文献研读:要求

学生课前熟读文献,然后由教师在课堂引导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

同时引导学生培养现代学术的分析方法;3)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报告、相互讨论,然

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术讨论修养;4)史料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讨

论,通过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学习、体会历史研究的方法;5)论文分析:师生一起分析

具体的史学论文,加深学生对史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的理解。

(四)课程教材

主讲教材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辅助教材

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 第一卷 先秦两汉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陈寅恪讲演;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

(五)主要参考书目

基本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教材为数甚伙,无法一一说明,以下介绍几种较有影响力或较新的作品,供同学

参考。

1. 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本书成于一九三九年,时值抗战最艰困之时,全书流露钱氏浓烈的爱国热忱。作者对国

史怀抱温情与敬意,对史事既能辨析入微,复能宏观把握历史的钜大变动,堪称中国通

史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数十年来本书不断重印,是极富影响力的中国通史教科书。

2. 傅乐成,《中国通史》,台北:大中国,1968

本书分上下两册,部头颇大,有别于钱氏以一己独到的观念贯通中国历史,傅氏则是综

合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叙述中国历代的治乱兴衰。傅氏文笔流畅,善于叙事,全书

资料丰富,涵盖面广,是一本很好的通论性作品,曾是颇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教科书。惟

作者长于汉唐史,宋代以降则稍嫌简略。

3.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台北:时报,1989

旅美史家继《万历十五年》以后的一本通论性著作,全书虽谈论历史人物,但不囿于人

物生平事迹,试图从“大历史”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变化。每讲篇幅不大,文字浅显,适

合入门之用。

4. 甘怀真,《中国通史》,台北:三民书局,1996

篇幅不大,作者旨在以宏观的角度分析史事的变迁,制度的兴革等,很有启发性,适合

作为入门之用。

5.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台北:汉声,2006

有别于其他史家是以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史,许倬云着重以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中国史。惟

本书内容颇为精深,往往需要反覆思索方能掌握其大旨。

6.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1964

本书成于一九四六年,五0年代陆续增订。“义和团事件”以后部分,独立成册,成《中

国近代史》一书。本书是学界中最早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等观点叙述国史的发展,

在史学界很有影响力。

7. 翦伯赞编,《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2006

一九六一年由翦氏领导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着手编撰的高校教材。本书强调以史料说明

史实。一九九四年修订再版,二00六年二次修订版。此书仍是目前高校很有影响力的

教材。

8.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2 卷 42 册),上海:上海人民,1989-1999

合众人之手而成,是断代式通史,部头非常大。

9. 伊藤道治等着;吴密察等译,《中国通史》,台北:稻乡,1990

由四位日本史学名家合作写成,颇能代表日本学界,尤其是京都学派的成果,惟某些观

察的视角可能对低年级学生较为陌生。

10. (法)谢和耐着;耿升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1995

法国名汉学家的作品,在欧美曾是很重要的中国史教材。

11. (美)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着;赵世瑜等译,《剑桥插图中国史》(繁体中译),

台北,果实出版社,2005

本书图文并茂,叙事简明扼要,是目前美国较受欢迎的中国史教材。

论文集

1. 韩复智编,《中国通史论文选辑》(全二册),台北:南天,1968

本书所收论文,皆四、五十年代的名家精品,不少文章目前仍具有经典地位。

2. 韩复智编,《中国史论集》(全三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5

有别于前书大多为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本书主要收录了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论著。

3. 查时杰编,《中国通史集论》,台北:华世,1980

主要收入台湾六、七十年代史家的代表性作品。

4. 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2006

大陆学者所收的史学名家代表性论文集,除了大陆学者外,也收了少数台湾学者的文章。

5. 刘俊文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

本书所收皆日本史学名家的经典著作,极富代表性。惟大部分文章篇幅不小,低年级同

学阅读起来较有困难。

工具书

1. 翦伯赞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全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以断代分册,设定不同主题再胪列相关文献资料,旨在加强学生史料阅读能力。

2. 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北京:地图,1982。

目前绘制最精细的中国历史地图,已有电子版。

3. 高明士编,《中国史研究指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在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的基础上增编而成,以断代分作五册。除了概

述每一朝代的基本文献外,更重要是对该朝代政治、经济、社会等课题的研究概况分别

说明,对于学生撰写研究报告非常有用。

4.《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中国辞书。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分册出版,学生对历史名词、制度、人物等若有疑惑,可

查阅本辞典。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全三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七、八十年代中国国务院的重点工程,网罗中国史所有知名学者执笔撰写各条目,各条

目内容充实,详略适中,可读性很高。台湾的锦绣出版社曾出版繁体字版,后来又有电子版,

本校有购置,可线上查阅。

6.翦伯赞主编,《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张习孔、田珏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全五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常用網站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包括出席状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70%

中国古代史(上)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HSZ103 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古代史

(上)

课程名称(英文)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Part I)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4/72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2018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

课、专业选修课)

授课学期 授课语

言 课程负责人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专业选修课 秋季

学期 中文

周曲洋

胡胜源 [email protected] 45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讲授 习题/辅

导/讨论 实验 实践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总学时

70 0 0 0 周 2(期末考试) 72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课程内容简介

通史讲授贵乎贯通,故本课程着重阐述历史发展的常与变,旨在引导历史系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之趋势与重要课题有一整

体的认识,作为进一步修习断代史或专史的基础。通过阅读、讨论和讲解,增强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并引发学生研习中国古代

史的兴趣。除了指定教材以外,每一讲题另外再规划一、二篇学术论文或基本史料,学生必须事先研读,以便在课堂相互讨论。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Part I) Course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students to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al history. This course expounds the

invariable and fluctuant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macro- level, so as to prepare themselve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dynastic history or the

Specialized History. This course attemp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through reading, discussing

and explaining, so that students could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mportant problem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stimulate interest in studying this subject. In addition to the assigned teaching materials, each lecture will enumerate one or two pieces

of academic papers or ba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students must read them in advance so that they can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in class.

Course Number HSZ103 Course Title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Part I)

Credit/Class Hour 4/72 School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Zhuhai)

Target Students undergraduate of History major (grade 2018)

Course Type Semester Language Course Lecturer Contact Info Class Size

Subject Elective autumn

semester Chinese

Zhou Quyang

Hu Shengyuan [email protected] 45 人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Lectures Tutorials Lab Practical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Total

70 0 0 0 week 2 (Final Exams) 72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 Jian Bozan.Zhongguoshi Gangyao.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世界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Introduc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s)

(编写日期: 2018 年 6 月)(Date: 06/28/2018)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世界文明史导论》 (英文)Introduc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s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113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课程组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系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大一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牢固掌握世界文明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了解世界文明史中

的主要议题。它们包括:西方文明史的源头,希腊城邦的政治文

化,古罗马的共和国与帝国,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封建主义、骑士

制度、基督教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欧

洲旧制度社会与绝对主义政治,启蒙运动,英、美、法三国革

命,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日本明治维新、20 世纪国际关系中崇

美与反美主题,冷战与和平主题等。掌握上述议题中的核心概念

与重要事件的各要素。掌握它们的历史成因;掌握它们在世界文

明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般掌握上述议题在历史学中的研究现状。

一般了解世界史的研究方法。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讲:西方文明的源头 (2 课时)

介绍西方文明“两源头说”或“三源头说”的提出与内容;希腊——希伯来文明与希腊、罗

马、日耳曼文化的总体特征(希腊文化中的东方因素);古代西方文明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了解并掌握西方文明“两源头说”或“三源头说”的具体内容和希腊——希伯来文明

与希腊、罗马、日耳曼文化的总体特征。

难点:如何理解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东方文明间的渊源与联系?如何理解古代西方文明传

统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讲:城邦——希腊的政治文化 (2 课时)

介绍城邦的基本情况;作为公共空间的城邦;城邦政体的三种类型。

重点:了解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城邦政体类型及概况。

难点:如何理解城邦与公民宗教以及公民意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讲:罗马共和国 (2 课时)

讲授共和国时期的古代罗马文明,拟通过梳理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现古罗马

文明在共和国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制度、经济、文化诸因素。

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难点:认识罗马共和政体的运作机制和寡头特征,以及罗马由共和转向帝制的多重原因。

第四讲:罗马帝国 (2 课时)

讲授帝国时期的古代罗马文明,时间遵循传统观点,上起奥古斯都统治时代,下讫公元

476 年蛮族人奥多亚克废黜罗慕路斯。拟通过梳理罗马帝国的盛衰轨迹,展现罗马帝国的基

本特征及其后世影响。

重点:考察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模式,尤其关注皇位继承制和地方精英自治

等特点;

难点:探讨罗马帝国王朝更迭的原因,以及对“罗马帝国衰亡论”的认识。

第五讲:封建主义 (2 课时)

介绍作为中世纪欧洲社会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建主义。包括:封建主义的概念与相关惯制,

它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它在中世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何为封建主义?

难点:封建主义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第六讲: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2 课时)

介绍骑士制度的具体内容。通过介绍骑士的行为准则与骑士生活,使学生较为深入且较

为具体地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生活。

重点:骑士行为准则与骑士精神

难点:骑士制度与中世纪社会的暴力问题

第七讲:基督教世界(2 课时)

重点:介绍基督教从兴起至公元 1500 年间的历史,并重点讲述“基督教世界”在十一世纪

至十六世纪间的发展脉络,包括教皇权威的拓展、新兴修会团体、大学的建立、十字军等。

难点: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十一至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发展的总体脉络,并

掌握其中主要的事件。

第八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2 课时)

重点:本单元介绍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就、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与主要人物,以及天主

教的改革。

难点:解释文艺复兴与中世纪之间的内在关系,宗教改革思潮的中世纪思想背景,以及

天主教改革的意义。

第九讲:地理大发现 (2 课时)

介绍 15-17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

重点:介绍推动这一现象的历史因素。

难点:分析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第十讲:旧制度 (2 课时)

介绍旧制度社会与绝对主义政治。

重点:旧制度社会结构与绝对主义政治的各国系谱

难点:旧制度社会的结构性演变与绝对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讲:启蒙运动 (2 课时)

介绍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与思想

重点:启蒙运动的内涵与参与者

难点:启蒙的非运动性极其多样性

第十二讲:英、美、法三国革命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确立(2 课时)

重点:1、三国革命对于现代文明的奠基意义;2、三国革命的基本过程与特点;3、革命

与改革的现代内涵

第十三讲: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世界性影响 (2 课时)

重点:1、现代文明世界扩散的阶段性和矛盾性;2、欧美的初步工业化与工业资产阶级;

3、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兴起;4、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十四讲:明治维新 (2 课时)

明治维新是近代东方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日本经此改革走上了近代国家的

发展道路。本章介绍明治维新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明治维新的历史过程。

难点:各学派对明治维新的观点。

第十五讲:崇美与反美:20 世纪的美国与世界 (2 课时)

20 世纪一般被称为“美国世纪”。本讲将从互动视角考察 20 世纪美国改造世界的努力,以

及全球范围内各个阶层对美国的反应。这些互动的活动,不仅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进程,也塑

造了今日世界的形成。

第十六讲: 和平、战争与 20 世纪国际关系(2 课时)

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不仅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还被冷战割裂了半个世纪。本讲将从战

争与反战的视角,考察 20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避免战争的努力,这些努力或许并未产生实质结

果,但却传递出了人类社会希望和平共处、相互依赖的理念。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

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本课程以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以文明的发展为脉络,安排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课堂讲

授,向学生介绍世界历史中重要且基本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

习惯。从而,为他们学习世界史的后续课程:《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本课程以课题讲授为主。授课教师视需要安排课后答疑。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 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陈晓律、任东来,《世界历史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无。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约翰• 博德曼、贾斯珀• 格里芬、奥斯温• 穆瑞主编,郭小凌译,《牛津古希腊史》,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2、N.G.L.哈蒙德著,朱龙华译,《希腊史:迄至公元前 322 年》,商务印书馆,2016 年。

3、吴晓群著,《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年(第三章:希腊的政治

文化)。

4、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

5、(德)克劳斯·布林格曼著、刘智译:《罗马共和国史——自建城至奥古斯都时代》,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

6、(英)约翰·瓦歇尔著、袁波等译:《罗马帝国》,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7、(美)詹姆斯·奥康奈著、夏洞奇等译:《新罗马帝国衰亡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年。

8、(比) 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张绪山, 卢兆瑜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6

年。

9、(英) 埃德加·普雷斯蒂奇(编):《骑士制度》,林中泽、梁铁祥,、林诗维注译,上海 : 上

海三联书店, 2010 年。

10、(英) 菲奥娜·斯沃比:《骑士之爱与游吟诗人》,王晨译,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年

11、(德) 毕尔麦尔,《中世纪教会史》,(奥)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年.

12、(英) 乔纳森·赖利-史密斯,《十字军史》,欧阳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

13、(英) G.R.埃尔顿等,《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二卷:宗教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02.

14、(英)保罗·约翰逊等,《文艺复兴》,谭钟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5、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 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16、(美) 查尔斯·曼恩,《1493 :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朱菲、王原等译,北京:中信出

版社, 2016 年。

17、(英) 威廉·多伊尔,《何谓旧制度》,熊芳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

18、(英) 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8 年

19、(英)罗伊·波特,《启蒙运动》,殷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0、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北京 : 商务印

书馆,1983 年

21、(法)勒费弗尔,《法国大革命的降临》,洪庆明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0 年。

22、(英) 萨道义,《明治维新亲历记》,谭媛媛译,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17 年。

23、(日) 小岛毅,《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王筱玲译,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年。

24、(美)约翰·惠特尼·霍尔,《日本史》,邓懿/周一良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2013 年。

25、王晓德:《文化的帝国:20 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

26、(美)维多利亚·格拉齐亚:《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 20 世纪欧洲的扩展》,何维保译,

商务印书馆,2014 年。

27、(美)小约瑟夫·奈、代维·韦尔奇:《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 9 版),张小

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 80%。

世界文明史导论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113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世界文明史导论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s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8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

Languag

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

堂班级规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中文 包倩怡

何珵 [email protected]

张元伟 [email protected]

包倩怡 [email protected]

蔡翼伦 [email protected]

王玖玖 [email protected]

王印 [email protected]

梁跃天 [email protected]

许美琪 [email protected]

史宏飞 [email protected]

(40)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

导/讨论

Tutorial

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2 0 0 0 周 军训 4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陈晓律、任东来,《世界历史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世界文明史导论》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1 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介绍与探讨世界文明史发展中

的重要环节,重点介绍相关核心概念与重要事件,包括其历史成因、历史作用与历史影响、以及基本的研究动态,使学生把

握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了解世界史研究的方法。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Introduc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first-year history majors. It is topic-oriented, aiming to offer an

introduction to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phenomena or movements in the world civilization. It also aims to guide

students into the research of world history.

历史研究法导论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06/15/2018)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历史研究法导论

(英文)Introduc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选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115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黄丽君

(副研究员)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本科生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8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课程目的:

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写作技巧与基礎研究方法。

历史写作的教学包括:研究笔记、摘要、书评、学术论文,与各种

学术格式的提醒。基础研究方法则涵盖各种研究工具的利用,包

括:如何利用图书馆、各种学术搜寻引擎、资料库、工具书、研究

工具程式等介绍。教學目標有三:第一,使学生了解如何查找学术

研究成果,得以掌握国内外整体研究趨勢。第二,培养学生文本分

析討論与学术表达能力。第三,奠定学生歷史寫作格式技巧與規範

等基础。

课程要求:

修课学生必须具备笔记本电脑,在教师的要求下带到课堂上

协同操作。并在时间内阅读完课程指定教材,以便进行分组讨

论。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一、 课程导论(2 小时)

授课重点:说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差异。

二、 图书馆利用(2 小时)

授课重点:主要介绍中大图书馆的各种功能与利用方式,包括:检索技巧、常用资料库、

馆际合作服务、跨校联盟等模式。

三、 学术写作:笔记与札记(2 小时)

授课重点:古代学术笔记的传统,研究笔记(卡片)的作法、形式与实用。

四、 学术写作:摘要与书评(2 小时)

授课重点:如何阅读一篇学术著作,撰写摘要与书评的技巧与格式。

五、 学术写作:研究计画(2 小时)

授课重点:研究计画写作模式与技巧。

六、 学术写作:研究论文(2 小时)

授课重点:论文的写作模式与技巧。

七、 学术写作:学术格式、体例与规范(2 小时)

授课重点:学术写作的中文、英文格式与学术伦理

八、 简报与学术发表(2 小时)

授课重点:如何制作 PPT,进行学术发表的临场表现与表述能力。

九、 如何查找学术资讯:海内外学术期刊(2 小时)

授课重点:国内外学术搜寻引擎、论文期刊、学位论文等查找方式。

十、 书目管理软体介绍(2 小时)

授课重点:介绍 endnote 与 notexpress 两种书目管理软体的使用与操作模式。

十一、 研究工具书(一):字辞典、百科全书(类书)(2 小时)

授课重点:基础研究工具介绍,包括各种字辞典的检索模式、传统古籍的类书与现代百

科全书的引介。

十二、 研究工具书(二):研究目录、数据库(2 小时)

授课重点:介绍传统目录文献学,如何利用当代学术目录著作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数据

库的利用。

十三、 文献数据库介绍(2 小时)

授课重点:引介国内外重要的文献数据库,包括古籍、图像资料、金石史料、档案材料,

以及如何利用相关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

十四、 数位人文学的发展(2 小时)

授课重点:资讯与人文如何结合?透过文献数据库的利用与发展前沿与限制。

十五、 数据库研究实例示范(2 小时)

授课重点:以家族史的研究范例,示范各种工具书、数据库以及工具软体(包括:xmind、

genopro 家谱软体)的应用。

十六、 期末成果发表(2 小时)

授课重点:学生研究专题的发表会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1、 本课程主要是基础理论课,但其中“图书馆利用”与“书目管理软体介绍”两门课

将邀请图书馆协作教学,并在“图书馆利用”课程进行该周,第二小时将至珠海校

区图书馆实地考察。

2、 本课程无期中、期末考,但同学必须利用本学期课程教学内容,完成期末作业,并

缴交符合史学格式规范的书面报告一份。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1、 本课程进行电子资源教学时,同学必须携带笔记型电脑,事先安装研究工具软体,以

便课堂上随同教师进行操作。

2、 同学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阅读教师指定阅读教材,以便课堂进行讨论。

3、 本课程将以分组模式进行,部分课程课后会有指定作业,请以分组模式协作完成,并

在缴交的报告上述明分工状态,以便依学习表现评分。

4、 授课教师与助教将有固定时间的 office hour,请对作业或课程教学有疑问的同学在指

定时间内与教师或助教讨论。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荣新江,《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无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荣新江,《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新华书局,200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廉惠,《历史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肖东发、李武编,《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细荣,《文献检索信息与论文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课堂参与:30%

平时作业:40%

期末报告:30%

历史研究法导论课程简介

Introduc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115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历史学研究法

导论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Introduc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

班级规模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 中文 黄丽君 18666991179 (50)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2 2 0 (1)周 军训 4 学时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荣新江,《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新华书局,200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廉惠,《历史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肖东发、李武编,《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细荣,《文献检索信息与论文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一、课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写作技巧与基礎研究方法。历史写作的教学包括:研究笔记、摘要、书评、学术论文,与

各种学术格式的提醒。基础研究方法则涵盖各种研究工具的利用,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各种学术搜寻引擎、资料库、工具书、

研究工具程式等介绍。教學目標有三:第一,使学生了解如何查找学术研究成果,得以掌握国内外整体研究趨勢。第二,培养学

生文本分析討論与学术表达能力。第三,奠定学生歷史寫作格式技巧與規範等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特点

十七、 课程导论(2 小时)

授课重点:说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差异。

十八、 图书馆利用(2 小时)

授课重点:主要介绍中大图书馆的各种功能与利用方式,包括:检索技巧、常用资料库、馆际合作服务、跨校联盟等模式。

十九、 学术写作:笔记与札记(2 小时)

授课重点:古代学术笔记的传统,研究笔记(卡片)的作法、形式与实用。

二十、 学术写作:摘要与书评(2 小时)

授课重点:如何阅读一篇学术著作,撰写摘要与书评的技巧与格式。

二十一、 学术写作:研究计画(2 小时)

授课重点:研究计画写作模式与技巧。

二十二、 学术写作:研究论文(2 小时)

授课重点:论文的写作模式与技巧。

二十三、 学术写作:学术格式、体例与规范(2 小时)

授课重点:学术写作的中文、英文格式与学术伦理

二十四、 简报与学术发表(2 小时)

授课重点:如何制作 PPT,进行学术发表的临场表现与表述能力。

二十五、 如何查找学术资讯:海内外学术期刊(2 小时)

授课重点:国内外学术搜寻引擎、论文期刊、学位论文等查找方式。

二十六、 书目管理软体介绍(2 小时)

授课重点:介绍 endnote 与 notexpress 两种书目管理软体的使用与操作模式。

二十七、 研究工具书(一):字辞典、百科全书(类书)(2 小时)

授课重点:基础研究工具介绍,包括各种字辞典的检索模式、传统古籍的类书与现代百科全书的引介。

二十八、 研究工具书(二):研究目录、数据库(2 小时)

授课重点:介绍传统目录文献学,如何利用当代学术目录著作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数据库的利用。

二十九、 文献数据库介绍(2 小时)

授课重点:引介国内外重要的文献数据库,包括古籍、图像资料、金石史料、档案材料,以及如何利用相关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

三十、 数位人文学的发展(2 小时)

授课重点:资讯与人文如何结合?透过文献数据库的利用与发展前沿与限制。

三十一、 数据库研究实例示范(2 小时)

授课重点:以家族史的研究范例,示范各种工具书、数据库以及工具软体(包括:xmind、genopro 家谱软体)的应用。

三十二、 期末成果发表(2 小时)

授课重点:学生研究专题的发表会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y research that mainly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cluding academic writing and the

usage of the research tools. Academic writing is related to how to write research notes, abstracts, book reviews, journal papers and theses.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follow academic ethics and formats accurately. The usage of research tools covers library guidance, as well as

different kinds of academic searches, databases, reference books and utility programs. The target of this course is threefold: (1) cultivating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o comprehend significant academic results and recent schorlarly approaches; (2) training students to analyze

academic works and to express their ideas properly; (3) support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olid grounding in writing formal history

research works.

西方古典语言(上)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西方古典语言(上) (英文)Western Classical languages I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业必修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217

学分

Credits 4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72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张元伟

(博士后)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7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本课程主要讲授拉丁语,旨在通过对古典时代拉丁语词汇、

词法、句法的详细讲解与练习,让同学们牢固掌握古典拉丁语的

基本语法规范和基础词汇,能够初步阅读拉丁语文献,并对古典

拉丁语修辞、格律等复杂的语法现象有一般了解。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

要的说明)

导言 拉丁语的历史及其基本语言要素 (2学时)

第一节 拉丁语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

第二节 拉丁语的基本语言要素

1、拉丁语字母和发音

2、拉丁语的基本语法要素

第一章 动词、第一、二变位法动词、副词、基本词汇 (2学时)

第一节 动词基本语法概况

第二节 第一、二变位法动词的变位规则

第三节 副词

第四节 基本词汇讲解

第二章 名词、第一变格法名词和形容词,基本词汇 (2学时)

第一节 名词的基本语法概况

第二节 第一变格法名词、形容词词的变格规则

第三节 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章 第二变格法阳性名词和形容词,同位语,词序,基本词汇 (2 学时)

第一节 第二变格法阳性、中性名词、形容词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同位语与拉丁语句子的词序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章 第二变格法中性名词,形容词,Sum 的现在时,基本词汇 (2 学时)

第一节 第二变格法中性名词、形容词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Sum的现在时,系表结构,形容词性名词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五章 第一、二变位法动词的将来时、和未完成时,以 er 结尾的形容词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二变位法动词的将来时、和未完成时的变位规则

第二节 以 er结尾的形容词的变格规则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六章 Sum 和 Possum,补充不定式 (2 学时)

第一节 Sum的现在时、将来时和未完成时变位

第二节 Possum的现在时、将来时和未完成时变位

第三节 补充不定式的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七章 第三变格法名词 (2学时)

第一节 第三变格法名词的基本类型和变格规则

第二节 名词和形容词变格的一致性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八章 第三变位法动词:现在时系统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三变位法动词直陈式主动态的现在时系统变位规则

第二节 第三变位法动词现在时主动态命令式的变位规则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九章 指示词 Hic, Ille, Iste, 特殊的-īus 形容词 (2 学时)

第一节 指示词 Hic, Ille, Iste 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指示词 Hic, Ille, Iste的区别与用法

第三节 特殊的-īus 形容词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十章 第四变位法动词和以-io 结尾的第三变位法动词 (2 学时)

第一节 第四变位法动词的现在时体系的变位规则

第二节 以-io结尾的第三变位法动词的变位规则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十一章 人称代词 Ego,Tu 和 Is,指示词 Is 和 Idem (2学时)

第一节 人称代词 Ego,Tu和 Is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指示词 Is 和 Idem的变格规则和基本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十二章 完成时系统的主动态,动词变位缩写式 (2学时)

第一节 四种变位法动词完成时系统主动态的变位规则

第二节 动词完成时系统的翻译、用法以及与未完成时的区分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十三章 反身代词、所属形容词,强势代词 (2学时)

第一节 三种人称反身人称代词的变格

第二节 形容词性反身物主代词的变格及其用法

第三节 强势代词 ipse, ipsa, ipsum的变格及其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十四章 第三变格法名词,夺格的用法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三变格法名词的基本类型及其变格规则

第二节 手段夺格、伴随夺格、方式夺格的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十五章 数词,整体属格,夺格的用法 (2 学时)

第一节 拉丁语数词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整体属格的用法及其常见形式

第三节 基数词夺格以及时间夺格的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十六章 第三变格法形容词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三变格法形容词的常见类型及其变格规则

第二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十七章 关系代词 (2学时)

第一节 qui,quae quod 的变格

第二节 关系代词的基本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十八章 动词现在时系统的被动态, 夺格的用法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和第二变位法动词现在时系统被动态的变位规则

第二节 施事夺格的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十九章 动词现在时系统的被动态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三和第四变位法动词现在时系统被动态的变位规则

第二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章 动词完成时系统的被动态,疑问代词和疑问形容词 (2学时)

第一节 四种变位法动词完成时系统被动态的变位规则

第二节 疑问代词和疑问形容词的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一章 第四变格法名词,夺格的用法 (2学时)

第一节 第四变格法名词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地点夺格和分离夺格的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二章 第五变格法名词,夺格的用法 (2学时)

第一节 第五变格法名词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常见夺格用法总结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三章 分词 (2 学时)

第一节 拉丁语分词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拉丁语分词的变格规则

第三节 拉丁语分词的用法及翻译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五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四章 被动迂说与夺格的用法 (2 学时)

第一节 独立夺格的用法

第二节 被动迂说的用法

第三节 施事与格的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五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五章 不定式与间接陈述 (2学时)

第一节 不定式的基本类型及其用法

第二节 间接陈述的用法与翻译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六章 形容词的比较等级与比较夺格的用法 (2学时)

第一节 三种变格法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格规则

第二节 三种变格法形容词最高级的变格规则

第三节 比较夺格的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五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七章 不规则的形容词比较等级 (2学时)

第一节 常见不规则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格

第二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二十八章 虚拟式,祈愿句和目的从句 (2 学时)

第一节 拉丁语虚拟式语气的特征

第二节 四种变位法动词现在时虚拟式的变位

第三节 祈愿句的用法

第四节 目的从句的用法

第五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二十九章 未完成虚拟式,结果从句 (2学时)

第一节 四种变位法动词未完成虚拟式的变位

第二节 Sum 和 possum 的虚拟式变位及其用法

第三节 结果从句的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十章 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虚拟式,间接问句,时态序列 (2学时)

第一节 四种变位法动词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主动态虚拟式的变位

第二节 四种变位法动词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被动态虚拟式的变位

第三节 间接问句的用法

第四节 拉丁语句子的时态序列

第五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十一章 Cum 从句与常见不规则动词 (2 学时)

第一节 Cum从句的常见形态及其用法

第二节 不规则动词 fero的基本变位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三十二章 副词的构成与比较等级 (2 学时)

第一节 副词的构成

第二节 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第三节 不规则动词 volo,malo,nolo的基本变位及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十三章 条件句(2 学时)

第一节 拉丁语条件句的常见类型

第二节 条件句的翻译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三十四章 异态动词与与格的用法(2 学时)

第一节 异态动词的基本变位

第二节 特殊异态动词加与格的用法

第三节 形容词、特殊动词以及符合动词加与格的用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三十五章 间接命令句 (2 学时)

第一节 拉丁语间接命令句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不规则动词 fio的基本变位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第三十六章 特征关系从句,动形词与动名词 (2学时)

第一节 特征关系从句的基本用法

第二节 动形词与动名词的构成及常见用法

第三节 基本词汇、习题讲解练习

第四节 简单文段阅读、翻译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

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讲授为主,每堂课有 0.5个学时的习题练习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定期答疑。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美)弗雷德里克·M.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 7版),张卜天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1、 [美] 艾伦、格里诺等:《拉丁语语法新编》,顾枝鹰、杨志城等译,第一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7年

2、 [美]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柯林斯拉丁语——英语双向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年。

3、 [德] 米歇尔·马德,约安娜·西玛:《拉丁语标准词汇学习手册》,展翼文译,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5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平时 40% 期末 60%

西方古典语言(上)课程简介

Western Classical Languages I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217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西方古典语言

(上)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Western Classical

Languages I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4/72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7 级历史学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业必修课 (秋季学期) 中文 张元伟 张元伟 [email protected] (44)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请具体注

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54 18 0 ( 0 )周 0 72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

(美)弗雷德里克·M.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 7 版),张卜天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年。

参考资料:

1. [美]艾伦、格里诺等:《拉丁语语法新编》,顾枝鹰、杨志城等译,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美]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柯林斯拉丁语——英语双向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年。

3. [德] 米歇尔·马德,约安娜·西玛:《拉丁语标准词汇学习手册》,展翼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本课程主要讲授古典拉丁语,旨在通过对古典时代拉丁语词汇、词法、句法的详细讲解和练习,让同学们牢固掌握古典拉

丁语的基本语法规范和基础词汇,能够初步阅读拉丁语文献,并对古典拉丁语修辞、格律等复杂的语法现象有一般了解。课程

以讲授和习题练习为主。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is course aims at making the students have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Latin vocabulary,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order that they are able to read Latin historical texts while having get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Latin style

of rhetoric and verses.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e would be greatly emphasized as it is a language course,

bu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knowledge would also be a crucial par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atin.

历史地理概论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历史地理概论 (英文)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必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219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李大海

(副教授)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7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课程目的:

通过历史地理概论课程的讲解与学习,使历史学专业的本科

生能够从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进一步开拓学

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配合中

国通史课程的教学,夯实掌握古代地理、职官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的基础,使之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经历的历史过程,提升学生把

握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牢固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对象,中国古代

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规律,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规律以及

与地方社会变化之间的深层次关联;以《水经注》为传统的水道变

迁研究意义;

一般掌握——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各断

代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构成与运作特征,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般了解:西方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学派与方法,历史时期动

植物的分布变迁及其原因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章.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6 学时)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基础定义和研究对象(重点)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

第三节 中西历史地理学发展史(难点)

第二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14 学时)

第一节 先秦形成的政治空间格局

第二节 秦汉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重点)

第三节 唐、宋时代的道制与路制(难点

第四节 元、明、清省制的确立

第五节 1911 年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区划

第三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 学时)

第四章. 传统水道变迁研究与黄河变迁史(6 学时)

第五章. 历史动植物的分布与变迁(4 学时)

第六章. 复习与答疑(2 学时)

合计 36 学时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

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教学环节安排:本课程以理论为主,同时将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参考书目,以供学生在听课

之余,进一步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推动学术层次的提升。本课程将主要与两门重要课程的

开设相配合,一门是古代史迹的田野考察课,一门是中国通史课。前者为本课程提供田野实

践的平台,本课程为该课程提供实践的理论基础;后者为本课程提供时间尺度和历史视野,

本课程为后者提供地理、职官乃至自然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方法。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与提问,布置课后阅读书目,安排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1. 主讲教材: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 3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年

2. 辅助教材: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主要参考书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年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 年

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年

侯仁之著《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

史念海著《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2001 年

葛剑雄、华林甫编《历史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成绩与平日成绩按 60:40 计算。其中,期末成绩指期末考试闭卷笔

试的卷面成绩,平日成绩指根据学生上交的读书报告评定的成绩。

历史地理概论课程简介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Geography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219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历史地理概论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Geography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业必修 秋季学期 中文 李大海 李大海 13474015617 45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2 4 0 ( 0 )周 0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 3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年

参考材料:1.侯仁之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年

2. 谭其骧著《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09 年重印 1987 年版

3. 史念海著《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 年

4.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历史地理学能够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经过的历程,把握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

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全面的史学高级人才、以及今后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符合科学的决策性建议。历史地理学在中国

是一门有着悠久传统而又年轻的学科,其前身是中国疆域沿革地理,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还不足一个世纪,

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理论尚在建设之中。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既保持着具有特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又不断吸纳国内外相

关学科的前沿成果,注重学科研究之间的渗透。历史地理学在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学术传承与地域优势,在文、理科兼备的条

件下,更能获得真正科学意义的、长足的发展。它是历史学系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宽知识结构、适应 21 世纪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需要的专门人才,所配套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将介绍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在某些方面(气候、江、河、湖)的表现,中国

历代疆域与行政区划的演化历程。重点放在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与历代政治形势、政治制度和地理环境如何整合的描述以及水道

变迁等内容。

为适应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具备历史语言、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向,适当引入研究传统文献阅读、自然地理环境演

变综合判断的方法和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适应未来社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需要。譬如:西方经典研究文献的阅读与梳

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制约、历代政治格局形成的地缘政治因素、国内外热点;孢粉分析法、彩红外航片的解释原理

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野外考察,采用历史文献资料与中国历史地图相配合的教学方式。训练大学生对

传世文献记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可以不断学习知识,又能不断创

造知识的能力与素质,特别是对中国现行区划体制的历史传承与演变能够有深入的理解。在当代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始终对

人地关系、中央与地方宏观调控具有清醒的认识。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closely related to yange dili(沿革地理). Concepts related to man-land relations are

the underlying theories. The Yugong Society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from yange dili

to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ers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changes of national territories and administrative units, other main themes include the geographical

change through time,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geographies, and historical map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indigenous, but

with Western influence. Nevertheles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still very much descriptive and lags behind the West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Most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ers are originally trained historians. Hence they are more interested in studies of

changes through time than in researches of spatial variations.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coming of age.

世界上古史专题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世界上古史专题 (英文)Special Topics on Ancient World History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必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221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宫秀华

(教授)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7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

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世界古代史专题课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开

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有助于世界上古史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及时消

化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带有特色的历

史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宏观比较下,探

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碰撞与交融,进而把握它们各自展现的

历史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

态,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

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深入分析的基本能

力。

课程的相关要求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

例如关于埃及最新的考古信息、埃及文献的解读(象形文字的基

础)、希腊与罗马问题的深入解读等。(重点掌握)

(2)引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着重了解古代世界各文

明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掌握)

(3)引导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

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看待当今世界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和

发展。(基本掌握)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个专题 古代埃及(12 课时)

要点:深入讲授埃及文献解读、埃及考古信息介绍、埃及象形文字讲授、胡夫金字塔的

奥秘、埃及神话、埃及宗教的演变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埃及古老的历史与独具特色的

文明。

第二个专题 古代希腊(12 课时)

要点:深入讲授几个重点问题:1、希腊神话的特征及其意义;2、荷马史诗蕴含的历史

信息;3、考古发掘的印证(谢里曼和伊文思的巨大贡献);4、斯巴达与雅典城邦的异同;5、

雅典民主政治之评析;6、亚历山大东征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7、希腊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三个专题 古代罗马(12 课时)

要点:深入讲授几个重点问题:1、罗马王政时代的几个问题(罗穆路确有其人吗?塞尔

维乌斯改革意义的新解);2、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的致胜原因;3、解析罗马的“意大利政策”;

4、西西里行省的建立——罗马统治方式的更新;5、共和向帝制转轨的重大变革;6、元首政

治的评价;7、奥古斯都的行省改革政策;8、罗马文明对希腊文明的继承、改造与创新。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本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随时提问(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教

师经常利用“世界古代史专题微信群”为学生答疑解惑。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马工程《世界古代史》(上册),高教出版社,2015 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雅各布·布克哈特:《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宋立宏、熊莹、卢彦名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

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3、腾尼•弗兰克:《罗马帝国主义》,宫秀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年。

4、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1-3 卷,李稼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005 年。

5、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6、塔西佗:《编年史》(上下册),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7、塔西佗:《历史》,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

8、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期中课程论文占总成绩 30%(含出勤和课堂发言),期末考试 70%(闭卷考试)。

世界古代史专题课程简介

Special Topics on Ancient World History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221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世界古代史专题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Special Topics on Ancient

World History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7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秋季学

期)

中文 宫秀华 宫秀华 [email protected] 50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6 0 0 周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马工程:《世界古代史》(上册),高教出版社,2015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世界古代史专题课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有助于世界上古史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及时

消化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带有特色的历史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宏观比较

下,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碰撞与交融,进而把握它们各自展现的历史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

究的最新动态,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深入

分析的基本能力。

课程的相关要求有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例如关于埃及最新的考古信息、埃及

文献的解读(象形文字的基础)、希腊与罗马问题的深入解读等。(2)引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着重了解古代世界各文明

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引导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

看待当今世界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Special Topics on Ancient World History is a compulsory undergraduate course for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Zhuhai). Its

main purpose i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World History. It guides studen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introduces to them the up-to-date development in the relevant field, and broadens their knowledge and vision, thus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study of Ancient World History. The course will be based on Marxism,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examine major events in

ancient times with a historical view. The following subject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is cours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s origin.

The characteristics, rules and influenc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under the global view of histor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urrent world issues. Furthermore, students consider multiple accounts of ev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tory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世界上古史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世界上古史 (英文)Ancient World History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必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231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宫秀华

(教授)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7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

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世界上古史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开设的专

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目的在于引

导学生以全球史观理解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奴隶制社会的发

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学

习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对世界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进行正确分析的初步能力。

课程的相关要求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掌握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过程,掌握社

会形态的发展演变问题,例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制

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等诸多问题。(基本掌握)

(2)引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在学习奴隶制社会的发

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时,着重了解古代世界各文明发生发展的特

点、规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掌握)

(3)引导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

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看待当今世界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和

发展。(基本掌握)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章 原始社会(共 2 课时)

要点:人类起源问题的理论、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早期人类社会、原始群与血缘家族、

母系氏族的发展和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原因、原始文化。

重点:在整个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逐步完善了自身的体质特征,逐渐建立起早期的社会

制度,不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总之,先民们在原始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

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上古西亚(共 12 课时)

第一节 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2 课时)

要点:西亚是世界文明发端的地方之一。主要讲授古西亚文明的核心区域:两河流域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农业、畜牧业、

国家、城市、文字、宗教等诸多文明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先民在复杂的自然环

境中如何创造出古老文明,并形成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古代西亚文明。

引导学生掌握从苏美尔城邦的兴起、阿卡德王国的统一到乌尔第三王朝复兴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古巴比伦王国时代(2 课时)

要点:汉穆拉比(公元前 1792—前 1750 年在位)统治期间,开创了巴比伦统治的新纪

元,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从此,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历史进入了古巴

比伦时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巴比伦文明开始占据两河流域历史舞台。引导学生了解巴

比伦王国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汉穆拉比法典》)、社会结构等问题。

第三节 亚述帝国(2 课时)

要点:公元前 1 千纪,整个古代西亚的政治统治出现新特征,帝国征服与统治成为主旋

律。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相继在古代西亚、北非地区建立大帝国,推行对外

扩张政策,促使古代西亚文明走向鼎盛时期。亚述帝国的统治历时 300 余年(公元前 934-前

610 年),领土范围北起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南至波斯湾沿岸,西达尼罗河下游,东迄伊朗高

原西南部。引导学生了解亚述帝国兴起的原因、亚述帝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帝国灭亡

等问题。

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2 课时)

要点: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特征,攻陷耶路撒冷城(巴比伦之囚),修建空中花园,巴

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的关系。

第五节 波斯帝国(共 2 课时)

要点:公元前 539 年,居鲁士大帝兵不血刃占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波斯帝

国接手新巴比伦王国的辽阔领土。之后,他继续征战,奠定了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横跨

欧亚非的帝国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波斯帝国的军事征服、波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琐

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国的统治等问题。

第六节 西亚文化(2 课时)

要点: 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两河流域诸多文明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脉络,从而

把握古代西亚文明多元化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 上古埃及(4 课时)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发展(1 课时)

要点:早王朝时期(约前 3000—前 2686 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雏形期,并为

古王国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引导学生领会古王国中央集权统治的特征、社

会经济生活、金字塔的建造、古王国的衰落以及后来的希克索斯人的入侵和统治等问题。

第二节 全盛时期的埃及(1 课时)

要点: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战争与帝国的建立,阿赫摩斯驱逐希克索斯人出埃及,标志着

埃及历史进入第十八王朝统治时期。从此,埃及的帝国时代来临了。引导学生掌握图特摩斯

三世的征战与帝国的创立、新王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新王国的衰落

等问题。

第三节 晚期埃及(1 课时)

要点:王权衰落、外族纷纷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统治。

第四节 埃及文化(1 课时)

要点:1、文字的破译与埃及学的诞生: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商博良与埃及学的诞生。2、

古代埃及文字、文学和纸莎草纸的流变:文字、文学、纸莎草纸的流变。3、古代埃及宗教:

奥西里斯的传说与来世观、埃及人的多神崇拜。4、古代埃及艺术:建筑、雕刻、绘画。5、

古代埃及科学:医学、数学、天文学。

第四章 上古南亚(根据课时安排,此章略去不讲)

第一节 哈拉巴文化

要点:印度河的哈拉巴文化是南亚次大陆早期文化的代表,但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并不为

人所知。直到 20 世纪初,学术界仍普遍认为,在以雅利安人为主的印欧语系民族于平原地区

建立古代文明之前,印度并未出现显著的文化迹象。1922 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

一处奇特的文化遗址,它远远早于后来的吠陀文化,时间上限大约为公元前 2500 年,印度历

史也因此整整提前了 1500 年左右。本讲主要介绍哈拉巴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吠陀时代

要点:公元前 2000—前 1500 年间,雅利安人的陆续迁入开启了古代印度文明的新阶段。

重点讲述吠陀时代的历史概貌、婆罗门教的形成及其经典与信仰、种姓制度等问题。

第三节 列国时代

要点:主要讲授佛教的产生、佛教教义及其影响。

第五章 古代希腊(9-10 课时)

第一节:爱琴文明(1 课时)

要点:1、爱琴文明的发现与研究 2、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爱琴文明的遗产

第二节:荷马时代(1 课时)

要点:荷马史诗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荷马时代的社会状况。

第三节:古风时代(公元前 8 世纪至前 6 世纪)(2 课时)

要点:引导学生把握三大问题:一是从公元前 8 世纪开始,希腊人进行的范围广阔的殖

民,史称“大殖民运动”,弄清楚殖民的原因、范围以及影响等问题;二是社会与政治变革,

主要了解平民与贵族斗争等问题;三是城邦及其特征:以斯巴达和雅典城邦为例。

第四节:古典时代(2 课时)

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几场重大战役的展开、提洛同盟与雅典民主

政治的发展、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的衰落等问题。

第五节: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2 课时)

要点: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其境内多山,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它的

居民成分比较复杂,与希腊人关系密切。引导学生认识马其顿的崛起、腓力二世改革、亚历

山大的东侵与帝国扩张、希腊化世界的发展特征等问题。

第六节:希腊文化(2 课时)

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希腊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深刻认识古希腊人在哲学、文学、史学、

建筑与艺术等诸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 古代罗马(9-10 课时)

第一节 王政时代(1 课时)

要点:引导学生理解罗马城的选址、王政时代的争议问题、塞尔维乌斯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2 课时)

要点:共和国的建立、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征服意大利半岛与“分而治之”、征服地中海

区域与行省统治等问题。

第三节 共和国的衰亡(2 课时)

要点:土地制度的变化(格拉古兄弟改革)、军事制度的演变(马略改革)、奴隶制的发

展与奴隶大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同盟战争)、政治体制的变革(苏

拉独裁、前三头和后三头同盟)。

第四节 前期帝国的统治(2 课时)

要点:主要讲授奥古斯都元首政制的基本特点、奥古斯都之后的王朝统治、奴隶制经济

的发展等问题。

第五节 晚期帝国的统治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2 课时)

要点:主要讲授三世纪危机的爆发、早期基督教的兴起、戴克里先与君主制的确立、君

士坦丁与官僚体制的发展与西罗马帝国灭亡等问题。

第五节 罗马文化(1-2 课时)

要点:进一步了解罗马民族的特质及其创造的罗马文化的深远影响,其中包括博大精深

的罗马法,文学、史学与哲学的成就,包罗万象的自然科学、宏伟庄严的建筑艺术等。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

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安排期中上交一份课程论文(占总成绩 30﹪)。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本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随时提问(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教

师经常利用“世界上古史微信群”为学生答疑解惑。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马工程《世界古代史》(上册),高教出版社,2015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期中课程论文占总成绩 30%(含出勤和课堂发言),期末考试 70%(闭卷考试)。

世界上古史课程简介

Ancient World History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231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世界上古史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Ancient World History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7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

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秋季学

期)

中文 宫秀华 宫秀华 [email protected] 50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请

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6 2 0 0 周 2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马工程:《世界古代史》(上册),高教出版社,2015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世界上古史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目的在

于引导学生以全球史观理解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奴隶制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

好的学习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进行正确分析的

初步能力。

课程的相关要求有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掌握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过程,掌握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问题,例如原

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制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等诸多问题。(2)引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在学习奴隶制社

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时,着重了解古代世界各文明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引导学生掌握世界

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看待当今世界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Ancient World Histo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Department of history (Zhuhai). The main focus of

this course i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primitive society and slavery society. As students study these historical eras they will consider the

origin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ir society,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lavery society. It helps them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other courses. The course will be based on Marxism,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examine major events in ancient times with a

historical view. The following subject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is cours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s origin. The

characteristics, rules and influenc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under the global view of histor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urrent world issues. Furthermore, students consider multiple accounts of ev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tory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中国佛教史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 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佛教史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选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235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谭世宝(教授)

Professor Tam Sai Po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本科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7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

ite

Course(s)

No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课程目的:

本课程讲述印度西域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至清代的历史

演变过程。使同学掌握:1.汉传佛经所记佛教在印度西域产生与

传播的神话传说故事中蕴含的一些真实的历史概况;2.印度西域

佛教能于汉代传入中国后,历数劫而能不断生存发展两千多年,

成为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中的主要事件、人

物、思想、学派与宗派等出现的原因及结果;3.区分出佛教中导

人崇拜神怪偶像的迷信糟粕,与导人自信向善追求自我觉悟的理

性精华;4.通过以上三点进而正确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

力,可以与时俱进发展的中国佛教,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

兴的自信心。

课程基本要求:一般掌握。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主要分以下九个专题讲授:

专题一:导论:佛教的世界中心从印度西域向中国的转移,论研究中国佛教史的目的意义与

新路径和新方法 (2 学时)

主要掌握:1.中国佛教的主流为汉传佛教,及其历史文献资料主要发生、传播和留存于

中国汉族地区,部分传播、发展、留存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外国。因此,本课程的中国佛

教史狭义的,主要对象范围就是汉传佛教,故必须运用中国汉语的历史语言文献的研究方法

进行,参考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与外国有关文献的研究成果;2.古今中外有关中国佛教史的研

究论著大多为偏重哲学史或思想史之研究,历史考证研究方面有严重缺陷。3.本课程在继承

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补正其漏误。

专题二:佛教从印度西域入华的历史背景与结果 (4 学时)

主要掌握:1.承继发展了夏商周秦的传统文化的汉朝,其所拥有的疆域广大、人口众多、

政治军事实力之强大、思想文化之先进,在当时世界是无与伦比的。无论与周边的民族地区、

国家相比,抑或与印度西域的民族地区、国家,乃至欧洲诸民族地区、国家相比,都可以说

是当时世界最强的超级大国;2.掌握西域诸国的历史概况,明确西域诸国大多是被汉朝征服

之国;3.印度(身毒、天竺)诸国直至中国唐朝时,仍处于比中国东周春秋列国的阶段,经

常被汉朝及唐朝打败征服的西域国家所侵入征服;4.掌握汉、魏时期的部分皇帝与贵族官僚

为何会接受印度西域被征服乃至灭亡之国所传播的佛教神话及其基本教义的原因与结果。

专题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学与佛教的勃兴与突发猛进的历史背景与结果 (6 学时)

主要掌握:1.魏晋流行的玄学随着西晋末年与佛学结合,转变为南方东晋的格义佛学;

2.北方后赵石勒信奉胡僧浮(佛)图澄,尊为国师,推动佛教传遍北方;3.浮(佛)图澄的弟

子道安从北方逃到东南方,又从南方被俘虏到西北长安,不断著论、讲经和参与佛经的翻译

注释,将佛学与佛教传遍中国,成为中国佛学与佛教的奠基人之伟大成就与局限;4.鸠摩罗

什的佛经翻译;5.慧远在庐山建立僧团的影响;6.法显等人西行印度取经译经的伟大意义和深

远影响新论。

专题四:南北朝的佛教兴盛导致的社会经济矛盾及其与儒、道、官等的矛盾斗争(8 学时)

主要掌握:1.北魏诸帝、后对佛教过分推崇与结果;2.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先后灭佛;

3.梁武帝对佛教过分推崇与结果;4.佛教与道教的矛盾与论争;5.佛教与儒家及世俗官员的矛

盾与论争;6.佛教的宗教权力与帝王官僚的政治权力的矛盾与论争;佛教经论的翻译与内部

派别之论争;7.汉译佛教经论的收藏与经录的编纂;8.梁僧祐编纂的《出三藏记集》在佛教经

典翻译传播历史学、目录学、佛教人物传记学、中梵语言文字比较学等方面的集大成影响之

研究。

专题五:隋至盛唐之佛教:印传汉地佛教复兴极盛导致三教矛盾冲突严重加剧 (2 学时)

主要掌握:源于本土的儒、道两教与佛教的矛盾冲突在唐太宗李世民及武则天时期的反

复过程与结果。

专题六:继法显等人之后赴印学习取经的唐玄奘法师在佛教史的影响新研究 (2 学时)

主要掌握:1.其门人为之译述的《大唐西域记》是可资掌握印度本土国家、社会与佛教

的现实与历史真相的伟大著作之一;2.利用此书足以打破印度中天竺国永远为世界佛教中心

的神话。

专题七:惠能发起中国佛教革命的伟大意义与结果 (2 学时)

主要掌握:惠能及其《坛经》的革命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以身作则,带

头全盘抛弃了对印度西域所传佛教“三宝”的盲目迷信崇拜之糟粕,而主取其导人向善觉悟之

精华,与中国儒家人皆可为圣人的核心理论结合,创立人皆可以顿悟成佛的中国佛教。

专题八:马祖、百丈、南泉、黄檗等大师对惠能佛教革命的继承发展 (2 学时)

主要掌握:马祖反对坐禅念经,开选佛场吸引天下英才,培养他们顿悟成佛作祖,应验“所

谓一马驹子踏杀天下人也”的谶语之真相;2.百丈、南泉、黄檗等大师的公案隐含导人走向反

印式佛教“三宝”崇拜的革命言行。3.特别是要破解“南泉斩猫,赵州戴履”著名公案之真意。

专题九:临济义玄、德山宣鉴等人将惠能佛教革命理论与实践发展至极盛(2 学时)

主要掌握:1.与净土、天台等佛教、佛学宗派皆衰落的同时,临济义玄、德山宣鉴等大

师发扬光大惠能、马祖等佛祖圣师开创的中国佛教理论与事业,使之臻于极盛。2.其对门徒

的破迷解执,主要通过棒喝交加,连带不断的呵佛骂祖;3.临济义玄临终遗言预见其创立的“正

法眼藏”将被“瞎驴”消灭。

专题十:临济义玄之道传至其下三世的风穴延沼时正式宣告坠地走向消亡(2 学时)

主要掌握:1.临济义玄之道走向消亡的历史背景与结果;2.与此同时是净土、天台等佛教、

佛学宗派的复兴;3.由此导致后来禅净双修,诸宗兼容的情况。

专题十一: 宋元明清中国佛教的发展演变 (2 学时)

主要掌握:1.惠能的中国佛教革命基本消除化解了印式佛教与儒、道、官等的矛盾,三

教和谐互通,共同保皇护国安民的情况成为主流;2.元朝皇帝试图禁止僧侣有家庭的法令失

败;3.明太祖整顿宗教之政策尤其是禁止僧侣有家庭的法令终获成功。4.清承明制。5.不同的

立场观点之僧俗人士所编纂的佛教史、宗派史之差异。

专题十二:课程总结与要点复习,课堂讨论(2 学时)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采取课堂讲授、文献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掌握有关专题的基本要点。

除在课堂解答问题之外,还通过设立本课程的师生微信群,以及公共邮箱,讨论和解答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主讲教材:

吴平:《图说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无辅助教材。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3.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4.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济南,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5.郭朋:《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 1980 年版。

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 1、2、3 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1985

年、1988 年版。

7.印顺:《中国禅宗史》,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年。

8.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

9.黄忏华等:《中国佛教史略》

10.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三联书店,1990 年。

11.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年。

12.[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3.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

14.任继愈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 年。

15.谭世宝:《漢唐佛史探真》,广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6.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17.方立天等:《中国佛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

18.李富华等:《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

19.杨曾文:《宋元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20.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年。

21.[日本]鎌田茂雄著,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考核成绩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期末开卷考试来评定,其中课堂讨论和出勤率占成绩

的 30%,期末论文作业成绩占 70%。

中国佛教史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235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中国佛教史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7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必修课、专业选修

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级规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中文 谭世宝 [email protected] ( 30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4 2 0 0 周 0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主讲教材:1.吴平:《图说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

2.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无辅助教材。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中国佛教史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讲述印度西域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至清代

的历史演变过程。使同学掌握:1.汉传佛经所记佛教在印度西域产生与传播的神话传说故事中蕴含的一些真实的历史概况;2.

印度西域佛教能于汉代传入中国后,历数劫而能不断生存发展两千多年,成为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中的主

要事件、人物、思想、学派与宗派等出现的原因及结果;3.区分出佛教中导人崇拜神怪偶像的迷信糟粕,与导人自信向善追

求自我觉悟的理性精华;4.通过以上三点进而正确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可以与时俱进发展的中国佛教,增强对

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自信心。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e purpose of that course is to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uddhism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sinc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from India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Xiyu). The target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knowledge: 1. To understand some real historical profiles of Han Buddhist sutras which recorded 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he West Regions; 2. To know the major characters, events, thoughts, schools, sects, etc., who or which had caused and

resulted that the Indian and Western Regions‟ Buddhism could b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Han Dynasty, and could continu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even become on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3.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uperstition dross that guides people to worship idols, and the rational essence that guides people to pursue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 to goodness; 4. Through the above three poi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Chinese Buddhism which

still has strong vitality and can develop with the times. Let students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great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

一、课程基本说明

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近现代史 (英文)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编码 HS239 学分 4

授课学时 72 主讲教师

(职称)I

杜丽红

教授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中国史、

世界史 授课年级 二年级 先修课程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1840 年-1949 年)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它以

1840 年—1949 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学科对象,以旧民主

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和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政党和各个

民族的活动。

1、牢固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实,

认清中国近代社会基本面貌的适合性质,认清贯穿中国历史的

社会主要矛盾。

2、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伟大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

近现代史上的各阶级、政党政派、团体和人物对中国革命和中

国社会发展的不同主张和政治活动,理解历史过程间纵向和横

向的联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3、学习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分析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

动。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鸦片战争(2 学时)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战争进程

第三节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章重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鸦片战争的过程

3、鸦片战争的后果

本章难点:1、西方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2、清王朝的衰落

思考题: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参考书: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出版社 2014 年版。

2、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3、姚薇元等:《鸦片战争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4、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5、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4 学时)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与农民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节 清王朝统治格局的改变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本章重点:1、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其后果

3、地方势力的兴起与清王朝统治格局的变化

4、太平天国的失败

本章难点:1、太平天国的制度与对外政策

2、《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湘军、淮军的兴起与清王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4、各地反清农民运动的兴起

思考题: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如何建立政权的?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于清王朝权力结构的影响?

3、中外如何联手镇压农民运动的?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其后果如何?

5、太平天国为何失败?

参考书:1、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2、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3、张一文:《太平天国军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5、夏笠:《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三章 洋务运动(4 学时)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活动的展开

第二节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的中国经济

第三节 社会变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本章重点:1、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2、外国资本在华发展及其影响

3、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出现

4、改良思想的萌芽

本章难点:1、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2、买办阶级的出现

3、经济发展与维新思想的产生

思考题: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洋务派有何特点?

3、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4、洋务运动时期产生了哪些新的社会阶级?

参考书:1、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 1、2 卷,上海书店 2009 年版。

2、[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夏东元:《洋务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4、[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5、沙为楷:《中国买办制》,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6、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7、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四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6 学时)

第一节 边疆危机

第二节 反洋教斗争与外交危机

第三节 中法战争

第四节 甲午战争

本章重点:1、1870 年代后清朝边疆危机的加深

2、各地教案频发与外交危机

3、中法战争的经过

4、甲午战争的爆发及其后果

本章难点:1、列强的侵略与边疆危机的加深

2、教案所引发的外交危机

3、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题:1、1870 年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主要发生在那些地区?有哪些国家参与其中?

2、各地教案为何发生?各国外交势力如何介入其中的?清政府的处理结果有何影

响?

3、中法战争如何爆发?如何收场的?

4、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有何重大影响?

参考书: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 1 卷,大公报馆出版部 1932 年版。

2、[英]荣赫鹏:《英国侵略西藏史》,台北学生书局 1981 年版。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4、[英]季南:《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5、黄振南:《中法战争诸役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7、石泉:《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8、[日]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5 年版。

第五章 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6 学时)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 八国联军侵华

本章重点: 1、甲午战后的经济状况

2、维新运动的展开

3、戊戌变法的经过

4、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原因

5、义和团运动的经过

6、八国联军侵华

本章难点:1、甲午战争加剧了列强的侵略,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康有为与维新运动

3、戊戌变法背后的清廷政治都只呢个

4、反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

5、东南互保

思考题:1、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经济侵略的新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3、如何评价戊戌维新运动?

4、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5、如何评价“东南互保”的出现及其影响?

6、如何评价《辛丑条约》对晚清政治局势的影响?

参考书:1、蔡乐苏:《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孔祥吉:《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4、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5、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6、[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7、[日]佐藤公彦:《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8、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9、[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0、李德征等编:《八国联军侵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4 学时)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第二节 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

第五节 武昌起义与全国革命高潮

本章重点:1、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2、清末新政概况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4、三民主义的提出

5、武昌起义

6、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

本章难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清末新政与北洋集团的崛起

3、中国同盟会的创立及其领导的武装起义

4、清廷的预备立宪

5、武昌起义后的政治斗争

思考题:1、简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停废科举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3、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什么措施实现其主张?

4、如何认识清廷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立宪运动?

5、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书: 1、[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3、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4、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2 年版。

5、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1 年版。

6、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7、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 1995 年版。

8、金冲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9、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第七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6 学时)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第二节 护法运动

第三节 军阀混战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本章重点:1、民初政局与外交

2、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

3、护法运动

4、军阀混战

5、北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本章难点:1、民初的议会政治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政局

3、张勋复辟

4、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5、孙中山重建广州军政府

思考题:1、简述民国初年袁世凯的政治活动及其影响。

2、北洋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何?

3、北洋时期的主要政治势力及其斗争状况如何?

4、孙中山如何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下进行政治活动的?

5、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干涉中国内政的?

6、简述北洋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状况。

参考书:1、李新:《中华民国史》第 1、2 编,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2、[美]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3、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4、莫世祥:《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张静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八章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 学时)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巴黎和会

第三节 五四运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

本章重点: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本章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源流和走向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意义

思考题: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情况如何?它与其它社会思潮的论战有何意义?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书:1,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2,[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3,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

4,《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5,[台湾省]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

6、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7、张静如、王朝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8、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9、[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第九章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4 学时)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节 北伐战争

第三节 国共分裂

本章重点:1,国共合作的形成

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稳定、巩固和统一

3、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原因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

5、国民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本章难点:1,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组织形式

2,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对北伐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影响

思考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

2,国民会议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3,广州国民政府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的?

4,试述国共合作初期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5、为什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6、国民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参考书:1,林家有、周兴梁:《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向青等:《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年版。

3,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 1992 年版。

4,《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5、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6,张光宇:《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7,杨天石:《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9、刘继增等:《武汉国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10、向青等:《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十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与土地革命战争(6 学时)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二节 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本章重点:1,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开展

2,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3,红军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 王明“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4,遵义会议

本章难点:1,国民党各派系的矛盾和合流

2,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3,第三党的“平民革命”理论

思考题:1,国民党是怎样确立其全国统治的?其阶级性质是什么?

2,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

3,遵义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4,试评第三党的“平民革命”理论。

参考书:1,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的中国》,上海,商务,1937 年

2,[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2 年。

3,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

4,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2 年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共三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十一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中国局部抗战(4 学时)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第二节 华北事变与全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第三节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

本章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紧

2,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和官僚资本的形成

3、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4、西安事变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本章难点:1,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其性质

2,中国共产党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关系

3、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与贯彻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思考题:1,评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2,试析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和官僚资本的形成。

3,试述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浪潮

4、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如何形成的?

5,试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和意义。

6,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参考书:1,张篷舟主编:《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2,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3,温济泽主编:《“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抗日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 年

版。

4,《一二九运动资料》第 1-2 辑,人民出版社 1981、1982 年版。

5,《华北事变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6,《西安事变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7,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年。

第十二章 全民族抗战的坚持与胜利(6 学时)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抗日战争战局相持阶段的战局与政局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第四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章重点:1,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战

2,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和中国共产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3、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4、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5、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6,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本章难点:1,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评价

2,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特殊战略意义

3、相持阶段国共两党的磨擦冲突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

4、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5、国民党专制独裁和官僚资本的加强

6,抗日战争中的中苏、中美关系

7,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8,中国抗日军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卓越贡献

思考题:1,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中国共产党抗日军事战略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3、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国民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试述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的基本概况。

5,中国共产党如何击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6,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如何?

7,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试述抗战中国民党政权日趋腐朽的原因和表现。

9,试述敌后战场反攻的基本概况。

10,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有何伟大意义?

11,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何巨大贡献?

参考书: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 1994 年

版。

2,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版。

3,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5、[英]贝特兰:《华北前线:外国人看中国抗战》,新华出版社 1986 年版。

6,陈侃:《皖南事变本末》,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7,[日]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8,《中国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概况》,延安 1944 年出版,1953 年重印。

9 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10、马克·塞义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11、费正等:《抗战时期的伪政权》,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12,龚古今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1985 年版。

13,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三卷,解放军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十三章 国共谈判与全面内战的爆发(6 学时)

第一节 战后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动向

第二节 和平谈判与政治协商

第三节 国民党发动全面战争

第四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本章重点: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政治方针、经济方针和作战方针

4,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本章难点: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及围绕政协决议与国民党展开的

斗争

2、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历史必然性及对第三条道路的评价

3,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

思考题:1,试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政协决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政治方针、经济方针和作战方针是什么?

4,第三条道路的幻灭说明了什么?

参考书:1,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 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

2,《重庆谈判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3,《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945.8-1947.3),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4,汪朝光:《1945-1949 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

5,《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出版社 1983 年版。

6,[美]胡素珊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 年的政治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年。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 学时)

第一节 国统区的全面危机

第二节 历史性的战略决战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章重点: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战略决战

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本章难点:1,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的演变

2,国民党政治、经济全面危机和破产的根本原因

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思考题:1,试述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基本概况。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国民党政府挽救政治、经济危机的措施全面失败?

4、简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概况和意义。

5,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参考书:1,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

出版社,2003 年。

2,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 1993 年版。

3,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

4,《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件选编》(1945-1949)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1 年版。

5,丁永隆、孙宅巍:《南京政府的覆亡》,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

7,朱宗震、陶文钊:《中国民国史》第 12 卷(1947-1949),中华书局,2011 年。

8,丁永隆、孙宅巍:《南京政府的覆亡》,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9,王淇主编:《世纪风云:历史选择了人民共和国》,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 年版。

(二)教学环节安排

课堂测验 2 节

课堂讨论 2 节

课程论文 1 篇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以课程论文、研讨为主要特色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材

主讲教材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辅助教材 :

1、《近代中国史纲》, [台湾省]郭廷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中华民国史》各编各卷,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主持,中华书局出版。

(五)主要参考书目:请见各章

(六)成绩评定方式

期终闭卷考试占 60%

课程论文及研讨占 30%

课堂表现占 10%

使用说明

1、本课程为主干基础课程。有关专题内容将在一些选修课程中继续深入学习,如:中

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党史、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华

民国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等。

2、结合本课程,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定的实践性教学。

3、本大纲各章所列要点是本课程基本内容,可由教师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

学生讨论等形式时学生加以掌握。未列入要点的部分,可以一般阅读了解。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HS239 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近现代史 课程名称(英文)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中国史、世界史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必修课、专业选修

课)

授课学期 授课语

言 课程负责人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专业必修课 秋季学期 中文 杜丽红 杜丽红,[email protected] (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讲授 习题/辅

导/讨论 实验 实践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总学时

68 2 ( )周 2 72

教材与参考资料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年

课程内容简介(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作为中国通史的一部分,中国近代史是历史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以 1840 年—1949 年间的中国历史进程作为学科对象,

将近代史上的革命、政治和社会经济变迁作为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以及社会各阶级、阶层、

集团、政党和各个民族的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实,学习

用唯物史观来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各阶级、政党政派、团体和人物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主张。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Number HS301 Course Titl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Credit/Class Hour 4/72 School (Department) History Department (Zhuhai)

Target Students Chinese History, World History

Course Type Semester Language Course Lecturer Contact Info Class Size

Required course Autumn Chinese Lihong Du [email protected] ( )人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Lectures Tutorials Lab Practical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Total

68 2 ( )week 2 72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年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840-1949), as the main course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is one part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It

takes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949 as its subjects, and the revolution and changes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as the main content, including the field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intellectual and the activities of classes,

stratums, groups, parties and nationalities. It aims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acts, threads and laws of modern China‟s

history, and to lear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propositions of China‟s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different classes, parties and figures.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国史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叶毅均

副研究员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中国史学史》是高校史学系的专业核心课程。該课的设置,

旨在提高学生对于传统中国史学的认识,进而熟悉本专业的学科发

展史。为此,该课的讲授,先是通過史学史上的各种专题,以介绍

相关的史著、史家、史学的成立与发展、史学在各种学术思潮中之

演变、史学与时代互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是《中国

史学史》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而課程中的摘要心得写作任务,主要

是让学生掌握阅读二手论著之重点,并通过写作摘要和心得的基本

训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方式,由单纯的被动吸收更进一步向主动之写作表达转变;其次,

通过批判性地阅读课程教材,分析教材的史料运用和逻辑论证,以

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向真

正的史学专业转变。通过《中国史学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在阅读研究文献时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亦期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理性探索的科学精

神。

本课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内容:课程教材中教师在课堂上强调

的部分基础知识。

本课要求学生一般掌握的内容:课程教材内容的历史内涵和思

想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一般了解的内容:课程教材内容的史料价值分析

和史家运用的史料进行史学研究的典型例证。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

的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周 古代中西史学比较(2节)

第二周 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史官之设立(2节)

▲ “史”字本义及其演变探讨

第三周 先秦史学的渊薮:《尚书》、《诗经》、《春秋》与《左传》(2节)

第四周 《史记》:司马迁与纪传体的形成(2节)

第五周 《汉书》:班固与断代史传统的确立(2 节)

第六周 经史分途与魏晋史学的形成(2节)

▲《隋书‧经籍志》“史部”形成的历程

第七周 唐代的史馆与史官(2节)

第八周 刘知几与史学评论(2节)

第九周 北宋史学概说(2节)

▲传统史学之正统论

第十周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2节)

第十一周 南宋史学概说(2节)

▲道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第十二周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2节)

第十三周 明清史学概说(2节)

▲实录、方志、碑刻、小说与野史笔记

第十四周 顾炎武与清代历史考据学(2节)

第十五周 黄宗羲与浙东学派之兴起(2节)

第十六周 王夫之集史论之大成(2节)

第十七周 乾嘉考据与江南社会(2节)

▲学术发展与士人社群、地方社会的互动

第十八周 章学诚之史学理论(2节)

▲与戴震、科林武德(R. G. Collingwood)的比较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

程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学生在学期中须缴交四篇摘要心得,以此评定平时成绩。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以课堂讲授、写作指导和答疑为主。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6 月第 3 版。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年 7 月第 1 版。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6 月第 1 版。

2、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7 月第 1 版。

3、谢保成,《增订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 10 月第 1 版。

4、雷家骥,《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1 月第 1 版。

5、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北京中华书局 2003 年 12 月新 1 版。

6、Andrew Feldherr、Grant Hardy 主编,陈恒等译,《牛津历史著作史》第一卷,上海三

联书店 2017 年 11 月第 1 版。

7、伍安祖、王晴佳著,孙卫国、秦丽译,《世鉴:中国传统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1 月第 1 版。

8、Rüsen, Jörn, ed., Western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ebate. New York &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2.

9、Schmidt-Glintzer, Helwig, Achim Mittag, and Jörn Rüsen, eds., 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deolog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from a N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eiden & Boston: Brill, 2005.

10、Wang, Q. Edward, and Georg G. Iggers, eds.,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

中国史学史课程简介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05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中国史学史》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

Languag

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业必修课 秋季学期 汉语 叶毅均 手机 18680285824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45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

导/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28 8 18 周 按学校安排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 6月第 3版。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中国史学史》是高校史学系的专业核心课程。該课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对于传统中国史学的认识,进而熟悉本专业的学科

发展史。为此,该课的讲授,先是通過史学史上的各种专题,以介绍相关的史著、史家、史学的成立与发展、史学在各种学术思潮

中之演变、史学与时代互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是《中国史学史》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而課程中的摘要心得写作任务,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阅读二手论著之重点,并通过写作摘要和心得的基本训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

和思维方式,由单纯的被动吸收更进一步向主动之写作表达转变;其次,通过批判性地阅读课程教材,分析教材的史料运用和逻辑

论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向真正的史学专业转变。通过《中国史学史》教学中的能力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在阅读研究文献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此外在课堂

教学的过程中,亦期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is course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particular within a comparative

Sino-Western perspective. By parallel reading of our three-volumn textbook and selected second-hand papers, students will get a full picture

of the pro and c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roles played by it in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nd, the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s for students to learn a way to evaluate historiography past and present. Through step by step demanding

assignments, students‟ improved competence of reading materials and writing skills is expected.

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世界近代史 (英文)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业必修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379

学分

Credits 4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72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王印;

梁跃天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专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世界古代

史;世界

中世纪史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本课程系统讲授 16 世纪至 19 世纪末世界历史演进、嬗变的整

个过程,特别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兴起、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

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海路大通、世界各地区各民族越来越紧

密地被联系到一起的历史。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线索,一般

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学术发展动态,并引导学生一般了解

相关英文原始资料,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史研究工作的能力,

为继续学习和研究世界史或将来从事与国际交往有关的实际工作

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序言 (1 课时)

【教学内容】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和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哪些不同观点

【重点难点】学界对世界近代史主线的三种不同理解;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0 课时)

【教学内容】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涵、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艺术和政治学等领域的表

现,了解北方文艺复兴的特点

(2)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3)英国宗教改革的源流,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重点难点】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人文主义及其基本特点

(3)北方文艺复兴的特点

(4)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5)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6)英国国教的特点

(7)特兰托宗教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经济社会变革 (5 课时)

【教学内容】

(1)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以及影响

(2) 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

(3)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手工业的转变以及重商主义的出现

【重点难点】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2)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特点

(3)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4)外包制

(5)重商主义的特点

(6)社会结构转变的表现

第三章 欧洲主权国家的兴起 (14 课时)

【教学内容】

(1) 近代早期欧洲主权国家的兴起条件及过程

(2) 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3)英国革命与英国立宪君主制的确立

(4)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

(5)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主权国家兴起

【重点难点】

(1)近代早期欧洲主权国家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2)西班牙兴衰的原因

(3) 有关英国革命起源的学术争论

(4)《权利法案》的内容及意义

(5) 有关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学术争论

(6)法国宗教战争的原因

(7)路易十四强化王权的措施

(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影响

(9)普鲁士军国主义特征

(10)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第四章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6 课时)

【教学内容】

(1)17 世纪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科学革命的意义

(2)17 世纪欧洲人对人和人类社会认识发生变化的表现,包括怀疑论思潮,新的证据观,

以及自然法学派与新的政治思想的出现

(3)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基本特点、代表人物,启蒙运动的传播途径,以及受启蒙运动影响

政治上出现的开明君主专制

【重点难点】

(1)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

(2)培根和笛卡尔的科学方法论

(3)新的证据观的具体体现

(4)霍布斯和洛克思想的异同

(5)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启蒙思想

第五章 大西洋革命 (10 课时)

【教学内容】

(1)美国独立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美国建国后从邦联制如何转为联邦制

(2)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危机,三级会议与革命的爆发,拿破仑上台后系列政策,对欧洲

的推动作用

(3)拉丁美洲的几次主要独立运动——海地革命、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及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的独立

【重点难点】

(1)美国独立革命如何实践着启蒙思想;美国为什么要从邦联制转为联邦制

(2)法国大革命跌宕起伏的过程,不断变化的政局,各种政治派别

(3)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与维护大革命的成果

(4)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推动作用

(5)拉丁美洲几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运动

第六章 工业革命 (6 课时)

【教学内容】

(1)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原因,发生的主要领域(棉纺织业、原材料、动力、交通等),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地的扩散

(3)各种资产阶级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1)工业革命为什么独家发生在英国?它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

(2)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欧美的思想界进行了哪些回应?

(3)欧洲的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消长

第七章 革命与秩序的重建 (3 课时)

【教学内容】

(1)欧洲 1848 年革命的形势与任务,爆发的普遍的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三大来源及主要内容

(3)法国从第二共和国到第二帝国,工业化的完成,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重点难点】 1848 年在欧洲各地发生革命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主要内容;

法国从帝制到共和制的曲折道路

第八章 大民族国家的巩固 (8 课时)

【教学内容】

(1)普鲁士领导统一德国的原因与过程

(2)意大利统一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俄国农奴制的危机及表现,深刻分析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与实质

(4)美国内战的背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尖锐对立、林肯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所采取的民

主改革措施,内战后对南方的重建

(5)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6)加拿大自治领和平建国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哪些因素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影响

(2)在意大利统一进程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3)俄国为什么选择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与实质

(4)为什么美国南北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会导致内战?内战后对南方重建的政策与得失

(5)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6)为什么加拿大选择了和平建国而未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

第九章 工业文明 (8 课时)

【教学内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2)盛极而衰的英国,德国工业化加速,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4)在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的巨大进步

【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特点?

(2)为什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的英国会盛极而衰?

(3)美国、德国为什么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

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本课程上承欧洲中世纪史,下接 20 世纪世界史。

王印负责 16-17 世纪部分;梁跃天负责 18-19 世纪部分。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1、以课堂讲授为主,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2、组织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准备好书面发言稿的基础上参与讨论;

3、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版相关书籍。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第二版。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三版。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 陈晓律等编著:《世界历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一版。

2、 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三版。

3、 [美]R. R. 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劳埃德·克雷默 著:《近现代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影印本

4、 [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著:《新全球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版。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 70%,闭卷。

世界近代史课程简介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79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世界近代史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4 / 72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业必修 秋季学期 汉语 王印、梁跃

王印 [email protected]

梁跃天 [email protected] (45)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57 15 ( )周 72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and

ReferenceMaterials

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第二版。

参考资料: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三版。

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三版。

陈晓律等编著:《世界历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一版。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本课程系统讲授 16 世纪至 19 世纪末世界历史演进、嬗变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兴起、发展并向全世界

扩张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海路大通、世界各地区各民族越来越紧密地被联系到一起的历史。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世界近代

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线索,一般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学术发展动态,并引导学生一般了解相关英文原始资料,初步具

备独立从事世界史研究工作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研究世界史或将来从事与国际交往有关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全面阐述从 16 世纪地理大发现到 1848-1849 年欧洲革命期间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展现了封建制度的崩溃、资

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通过纵横两个方面展示了世界从相互隔绝、分散逐步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并勾勒出近代

前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风貌。全面阐述从 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 1900 年间世界历史的发展进

程,展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并向垄断过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和亚非拉国家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

历史轨迹,通过纵横两个方面展示具有真正意义的整体世界形成的过程。

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考察 1500-1900 年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是如何打破隔绝

状态,最后形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e main focus of this course is to study world history and global issues from 16th

Century through the 19th Century. As students study

these historic eras they will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 settings, cultural perspectives, economic systems, and various forms of

government. This course allows students to examine major turning points in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Students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urrent world issues especially as they pertai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urthermore, students

consider multiple accounts of ev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The following subjects will

be the emphasis of this course: The Rise of New Monarchies, Renaissance Ferment, Western Europe‟s Expansionism, Reformation in and

beyong Germany, Catholic Reformation, Emergence of Capitalism, Rise of New Monarchs, Europe‟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Rise of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Consilidation of Global Unity.

The course will be based on Marxism with a viewpoint of world history in modern times.

隋唐史专题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HSZ381 “Topics of Sui-Tang China”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隋唐史专题 (英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Topics of Sui-Tang China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理论课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381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王小甫教授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中国古代史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本课程拟据唯物史观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介绍、讨论隋唐

政治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希望通过学习牢固掌握隋唐中国的

人文环境与社会结构(群体关系);一般认识和把握隋唐时代在中

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藉此增进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理解;一

般了解隋唐历史的民生视角考察与族群关系影响。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讲 隋唐政治起源【2 学时】

第一节、魏末北镇难民潮的化解【1 学时】

第二节、六世纪中叶华夏新机重启【1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关陇集团”及其形成

难点: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的性质与意义

第二讲 隋朝“二世而亡”【4 学时】

第一节、隋、唐之际的社会政治诉求【2 学时】

第二节、隋朝两代的“急政”与后果【2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隋代的社会问题

难点:隋亡历史教训

第三讲 唐太宗“贞观之治”【4 学时】

第一节、唐初政治【2 学时】

第二节、“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条件【2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何为“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

第四讲 隋唐制度【6 学时】

第一节 唐承隋制【2 学时】

第二节 唐前期制度【4 学时】:官制、选举制、田赋制、兵制、法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唐前期官制、选举制和法制

难点:隋唐制度渊源与唐前后期制度变化

第五讲 武则天走向盛唐【4 学时】

第一节、武瞾预政当政五十年【2 学时】

第二节、武则天时代的意义【2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武则天的统治措施与政绩

难点:如何解决“一代人的机会”?

第六讲 唐玄宗盛极而衰【4 学时】

第一节、“开元之治”的背景、转折与实现【2 学时】

第二节、天宝盛世与“安史之乱”【2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开元初年的政治转换与玄宗主政

难点:唐朝盛极而衰的原因

第七讲 中晚唐与五代政治【2 学时】

第一节、中晚唐政治概况

第二节、唐末变乱与五代十国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两税法的产生与特点;宦官政治

难点:族际流动与帝国再造

第八讲 隋唐族群与周边关系【6 学时】

第一节、隋唐族群形势与主要族群概况【4 学时】

第二节、隋唐诸族盛衰连环与内政的关系【2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主要族群概况

难点:隋唐国家观念在塞外的流播

第九讲 隋唐中外关系与文化交流【4 学时】

第一节、从突厥兴起(552)到唐代盛世(751)二百年间亚洲大势【2 学时】

第二节、盛唐时代东北亚政局及其影响【2 学时】

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迄至盛唐时代的亚洲政治格局与文化分野

难点:唐朝的衰落与亚洲大国政治的结束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课堂讲授为主,课下阅读参考文献为辅;据学生上课和提问情况可随时答疑或调整安排

专门研讨课(一般一次 1 学时),也可以用 email 或微信群的方式答疑和研讨。课后习题可据

主讲教材各章后列复习重点、思考题以及上述课程内容各讲重点、难点进行。

各教学方式的比重大致为:课堂讲授 70%,课下阅读 15%,讨论答疑 15%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中信出版公司(北京)·新思中国史系列,

2017 年 10 月出版。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此外,本课程每讲均有 ppt 投影课件辅助讲授。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王小甫《〈资治通鉴〉选注》,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年 6 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王小甫等著《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王小甫《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 8 月。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2 月。

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

王小甫等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王小甫《边塞内外——王小甫学术文存》,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年 9 月。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年。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 Part I, edited by

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汉译本:[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589-906 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出版,

1982 年。

唐长孺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8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出席参与(讨论答疑)20%,读书报告 30%,期末考试(开卷)50%

隋唐史专题课程简介

“Topics of Sui-Tang China”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81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隋唐史专题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Topics of Sui-Tang China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16 级历史学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2018 学年

秋季学期

中文

中文

王小甫(周曲洋 11-19)

[email protected]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636 ( )周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中信出版公司(北京)·新思中国史系列,2017

年 10 月出版。

参考资料: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其他参考资料详见教学大纲】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本课程拟据唯物史观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介绍、讨论隋唐政治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重点学习隋唐中国的人文环境与

社会结构,总体把握和认识隋唐时代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藉此增进人们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学内容主要是隋

唐政治源流与盛衰,课程特点是重视民生视角观察与族群关系影响。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th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ui and Tang politics, which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a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grasp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so as to promot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is the political

origins and ups and down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curriculum features people's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relations.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 2018 年 6 月 24 日)(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英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史学概论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必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 383

HSZ 229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何珵(特聘

研究员)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2017

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西方史学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本课程试图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思考方式,使他们了解历史的

基本属性、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学科结构、它与其余学科的关系

以及古今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掌握历史学各阶段的发

展特点、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从而明确历史学的功能及史学研

究者的使命,切实提升史学理论与实际研究水平。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历史的基本属性、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结构、它与其

余学科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把握并认识古今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

与现状,并掌握历史学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基本理论与研究方

法。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章 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 (11 课时)

第一节 历史的定义 (2 课时)

广义历史的概念(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联系和区别)

狭义历史的概念及历史的基本属性

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2 课时)

历史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第三节 何为历史学 (5 课时)

历史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及任务)(与下部分一共 2 课时)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以客观对象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

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课时,与马工程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历史学的多学

科综合研究内容合并,其中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相关内容将于介绍年鉴学派史家思想时作

为背景提出)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古人类学)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

历史认识对社会的影响、历史学的功能及历史教育的作用 (1 课时)

第四节 何为历史观 (2 课时)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历史观

重点:广义与狭义历史的概念、历史的基本属性、历史与史著的联系和区别、历史学的定

义和学科性质、什么是历史观

难点:如何理解客观实在性是历史的基本属性?

如何理解历史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如何认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2 课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 (4 课时)

重视修史的传统

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4 课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的“新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创新和主要成就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第三节 古代、近代的西方史学(4 课时)

古希腊、罗马(该部分讲专题:西方古典史学与修辞)

中世纪欧洲史学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19 世纪的西方史学

第四节 20 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特点及主要思潮 (4 课时)

倡导新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的扩大

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关注现实和历史研究问题意识的加强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人类学、全球史、环境史、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与

历史学

重点: 古代至当代的中西方史学发展阶段特征、中国马克思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毛泽

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著

作、西方古典史学和中世纪神本史观的基本特征、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西

方史学的影响、20 世纪西方史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难点: 如何从宏观层面把握与了解从古至今中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及各阶段特征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信史原则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 历史研究法 (11 课时,马工程教材第四章历史学研究方法中的第一、二、四节与

第七章历史编撰合并)

第一节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2 课时)

实事求是原则

历史主义原则

阶级分析原则

整体研究原则

第二节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 (5 课时)

何为史料?

史料搜集与辩伪方法 (史料搜集、辩伪、校勘、考证法)

历史编撰的旨趣、形式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史书的议论与历史

解释、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

第三节 历史研究方法 (4 课时)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比较史学方法

重点:史料搜集与辩伪法、二重证据法

难点:如何认识和发挥史料在历史编撰中的作用

把握不同历史研究方法的特点

第四章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2 课时)

理论素养

专业素养

道德素养

重点:史学工作者理论素养的本质、史学工作者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认识史学工作者的素养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在修读本课程前,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西方史学史或中国传统史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从

而更好地理解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点。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课堂讲授、期中研讨、课后阅读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史学概论(马工程教材)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无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第一章:【美】斯图尔特·休斯著,刘晗译:《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德】利奥波德·冯·兰克著,杨培英译:《历史学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 月版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仁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 年

9 月版

【英】彼得·伯克著,姚朋、周玉鹏、胡秋红、吴修申译,刘北成修订,《历史学与社会

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0 年 1 月版

第二章: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7 月版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中国传统史学部分),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吴泽主编、桂遵义著:《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7 月版

张剑平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年 6 月版

王学典、陈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 月版

王晴佳著:《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1 月版

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总论)

西方古典史学部分:吴晓群著:《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八章:真实的历史与记录的史事:古典史学的兴起,个人在该部分讲专题)

西方近现代史学:

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版

【英】彼得·伯克著,丰华琴译,《文化史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7 月版

【英】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7 年 1 月版

【美】 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19 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 2009 年

8 月版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著,苏普里娅·穆赫吉参著,杨豫译:《全球史学史:

从 18 世纪至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月版

J. 唐纳德·休斯著,梅雪芹译,《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1 月版

第三章: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2004 年 5 月版

【德】哈特穆特·凯博著,《历史比较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版

霍俊江著:《计量史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1 月版

王尔敏著:《史学方法》,中华书局 2018 年 4 月版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闭卷考试

史学概论课程简介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83|HSZ229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史学概论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 学分/36 学时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6、2017 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必修课、专业选修

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业必修课 秋季学期 中文 何珵 何珵 [email protected] ( 86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讲授 期中讨论 无 无 期末闭卷考试 36 学时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史学概论》(马工程教材)

第一章:【美】斯图尔特·休斯著,刘晗译:《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18 年版

【德】利奥波德·冯·兰克,杨培英译:《历史学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版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仁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 年 9 月版

第二章:J. 唐纳德·休斯著,梅雪芹译,《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1 月版

【英】彼得 伯克著,丰华琴译,《文化史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7 月版

(本章重点阐述文学理论与历史学研究的关系,尤其接受研究方法:以后世对修昔底德的接受史为例)

第三章: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7 月版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中国传统史学部分),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吴泽主编、桂遵义著:《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7 月

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总论)

西方古典史学部分:吴晓群著:《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八章:真实的历史与记录的史事:古典史学的兴起,个人在该部分讲专题、期中讨论提交报告)

西方近现代史学:【英】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7 年 1 月版

【美】 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19 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 2009 年 8 月版

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版

张剑平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年 6 月版

王学典、陈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 月版

王晴佳著:《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1 月版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著,苏普里娅·穆赫吉参著,杨豫译:《全球史学史:从 18 世纪

至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月版

第四章: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2004 年 5 月版

【德】哈特穆特·凯博著,《历史比较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版

霍俊江著:《计量史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1 月版

第五章:王尔敏著:《史学方法》,中华书局 2018 年 4 月版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本课程试图使学生了解历史学的性质、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自身的学科结构以及古今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并掌握历史学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从而明确历史学的功能及史学研究者的使命,切实提升史学理论与实

际研究水平。教学内容包括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学科结构、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历史研究的方

法、表述形式、历史学的功能及史学工作者的使命。该课程将对古今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与各阶段特点进行具体生动的阐述,

并使学生从宏观层面更好地认识与把握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趋势。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This course attempts to give stud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its own subject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ranging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Students should know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om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nction of history and the mission of the researcher of history, try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level of historiography.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subject structure of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the

method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function of history and the mission of historians. This course will give a detailed

and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ography ranging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basic theory and research tren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from the macro-

level.

专业日语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 年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专业日语 (英文)Japanese for the Histry Major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选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385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野口优

(副教授)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系

(珠海)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年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牢固掌握研习中国史需要参考的日文基础语言技能:

1、中国史学相关的日文阅读能力;

2、中国史相关的日文基本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工具书使用。

一般掌握以日文为主要言语的日本中国学常见术语和相关的

基本研究方法:

1、常见的术语;

2、阅读日文的简单的论文。

一般了解:在日本的中国史相关研究动态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

的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1,导论: 课程介绍、日文学习方法介绍、课程要求介绍(学时:2)

2,基础训练(1):发音练习(学时:4)

文法练习(1)(学时:12)

3,期中考试(学时:2)

4,基础训练(2):文法练习(1)(学时:14)

5,阅读简单的日文论文(学时:4)

6,期末考试(学时:2)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本课程从教师介绍日文文法和阅读的基本方法入手。在基础训练阶段,通过教师引导学

生们进行日文文法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日文学习的思路与学习方法。阅读简单的日文论文是

基础训练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本课程基本上采用课堂讲课方式。要求学生们课后进行复习和课题,对相关内容和术语

一定程度的熟悉。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讲课、练习问题的形式,帮助拓展日文知识,加深

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熟悉与使用相关日文表达。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综合日语(第一册)/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阅读所需的日文历史书籍、文章等材料。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富谷至、森田宪司《概说中国史》(上)(下)、昭和堂、2016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上课(包括提出作业):60%

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20%

专业日语课程简介

Japanese for the Histry Major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85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专业日文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Japanese for the Histry

Major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必修课、专业选修

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选 (秋季学

期)

(请填写

具体授课

语种)中文

/日文

野口优 (可填写多人,并请填写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15)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请具

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2

4 0 ( 0 )周

期中考试 2/40

期末考试 2/40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综合日语(第一册)修订版,富谷至、森田宪司《概说中国史》(上)(下)、昭和堂、2016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牢固掌握研习中国史需要参考的日文基础语言技能:

1、中国史学相关的日文阅读能力;

2、中国史相关的日文基本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工具书使用。一般掌握以日文为主要言语的日本中国学常见术语和相关的基本研究方法:1、常见的术语;2、阅读日

文的简单的论文。一般了解:在日本的中国史相关研究动态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Learning clearly basic Japanese for the History Major; 1,Acquiring the ability of reading Japanese ;2,Acquiring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expressing Japanese; Acquiring the ability of using the Japanese dictionary.

Leaningregularlythe technical term and method of Japanese sinology.

Learning the research tendency of Japanese sinology.

中国环境史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环境史 (英文)The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选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387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李大海

(副教授)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历史地理概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课程目的:

通过中国环境史课程的讲解与学习,使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能够

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进一步开拓学生

的学术视野,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配合中国通

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使之更深刻地认

识人类历史过程背后的自然环境背景与基础,提升学生把握人类与

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牢固掌握——中国环境史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对象,中国古代环境

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各主要构成要素的变迁规律;深入总结历史时期

人类对环境利用与改造的历史过程及其经验;

一般掌握——历史时期森林植被、战争与疾病等因素在中国的发展历

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环境要素与人类社会之间互动的基本机制与历史

过程;

一般了解:西方环境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全球史视野下的环境

史研究意义及其代表性研究成果与观点。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

的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第一章.中国环境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6 学时)

第一节 学科基础、定义和研究对象(重点)

第二节 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重点)

第三节 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历程(难点)

第二章.中国历史时期环境诸要素的演变过程(16 学时)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环境思想

第二节 秦汉至隋唐的环境变化(重点)

第三节 宋元以来的战争与环境(难点)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疫病与环境

第三章.近代农业与工业发展的环境史(6 学时)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的水环境变迁(2 学时)

第五章.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演变的内在机制(4 学时)

第六章. 第五章. 复习与答疑(2 学时)

合计 36 学时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教学环节安排:本课程以理论为主,同时将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参考书目,以供学生在

听课之余,进一步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推动学术层次的提升。本课程将主要与两门重要课

程的开设相配合,一门是中国社会经济史,一门是中国通史。前者为本课程提供研究要素的

基本认知,本课程为该课程提供实践的理论基础;后者为本课程提供时间尺度和历史视野,

本课程为后者提供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方法。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与提问,布置课后阅读书目,安排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1. 主讲教材:马立博著《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2. 辅助教材:包茂红著《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主要参考书目:(美)唐纳德·休斯著《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侯仁之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79 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一至七集),人民出版社等,1963-1999 年

王建革著《江南环境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成绩与平日成绩按 60:40 计算。其中,期末成绩指期末考试闭卷笔

试的卷面成绩,平日成绩指根据学生上交的读书报告评定的成绩。

中国环境史课程简介

The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87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中国环境史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Title

(English)

The

ChineseEnvirronmentalHistory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历史学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必修课、专业选修

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

级规模

Class Size

专业选修 秋季学期 中文 李大海 李大海 13474015617 45 人

授课方式/

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0 6 0 ( 0 )周 0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美)马立博著《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参考材料:1.(美)唐纳德·休斯著《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 包茂红著《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3. 侯仁之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79 年

4. 史念海著《河山集》(一至七集),人民出版社等,1963-1999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中国环境史》课程将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构建起连续的中国环境通史知识体系。通过广泛吸收中外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

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长时段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全景式的

提炼讲授。

中国环境史研究目前还是一门新兴的学术领域,它首先是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环境史通过研究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如

何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与自然其余部分互动的过程中生活、劳作和思考,进而推进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以此开拓学生的史学研

究视野,使之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过程,把握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今后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符合科学的决策性建议。环境史研究主要博兴于西方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的时

间还十分短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理论尚在建设之中。目前,中国环境史学在积极探索本土研究特色与方法的基础上,不

断吸纳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注重学科具体研究的深化。环境史学在中山大学有着一定的学术传承与地域发展优势,它

能为历史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世界文明视野的、较宽知识结构的专门人才,提供有力的课程基础知识。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中国环境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在某些方面的长时段表现,探讨历史时期环

境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分析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反过来在人类社会变化进程中引起回响并对之产生影

响的多种方式;介绍人类的环境思想史,以及人类的各种态度藉以激起影响环境之行为的方式。

为适应历史系本科生具备国际视野、宽口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引入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方法和内容,

以开阔历史学科学生的视野,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需要。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野外考察,采用历

史文献资料与中国历史时期环境要素演变规律相配合的教学方式。训练大学生对传世文献记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环境的

观察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本科生具备可以不断学习知识,又能不断创造知识的能力与素质,特别是对中国现行环境

问题与环境困境的思考能够有深入的理解。在当代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始终对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有序和谐共处

的理论问题有所思考。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e human toll, political challenges, and global impacts created b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ut because most discuss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tribut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the country‟s post-1978 economic growth, they tend to overlook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deep roots in China‟s past. To

gain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dilemmas, this course investigates key topics in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ver the last three millennia.

Much of our attention will be directed towards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pre-modern China. Topics covered in this section of the

course will include views of the environment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in Western theori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environment and China‟s imperial state, and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on China‟s frontiers. The latter part of the

course will turn to twentieth-century China,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s of modern state building,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we will tackle difficult, but topical questions that have a major bearing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cerns.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 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

(英文)Economy and Society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Second Part)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选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389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吴滔(教授)

阮宝玉(副

研究员)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本科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中国古代

社会经济

史(上)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探讨唐宋元明清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与演变趋势,重点介绍与反省古典经济学传统下中国经济史的研

究课题和研究取向,希望能够通过评价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动向,

解读关键史料,重新思考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

路。

课程基本要求:一般掌握。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了解)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主要分以下十个专题讲授:

专题一: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社会经济史 (2 学时)

主题讲授:经济史研究如何可能走出欧洲中心的局限

专题二:中国王朝时期的人口与土地数字 (6 学时)

主题讲授:如何认识传统中国的人口与土地数字

专题三:农业和土地经营 (4 学时)

主题讲授:唐以后的土地占有与土地经营

专题四:明初洪武体制的构成 (2 学时)

主要讲授:明初画地为牢的经济体制

专题五:从南京到北京:漕运体制的转变 (6 学时)

主题讲授:永乐北迁后明清京师供应体制的演变

专题六: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地 (4 学时)

主要讲授:明清赋役制度变革与国家社会转型。

专题七:贡赋经济体系下国内市场的形成 (2 学时)

主题讲授: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与财货流通

专题八:江南重赋与商品经济的兴起 (4 学时)

主题讲授:在贡赋经济下反思江南市镇的兴起

专题九:贡赋体系下的货币经济 (2 学时)

主题讲授:王朝体制下的铸币、纸币与白银流通

专题十:财政的中央集权化与地方公费的形成 (2 学时)

主要讲授:明清国家和地方财政结构。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在讲授完最后一讲的时候,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和复习。

课堂分工:吴滔教授主讲专题一、三、五、六:贡赋体系下的货币经济、八;阮宝玉主

讲专题二、四、七、九。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采取课堂讲授、文献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掌握有关专题的基本要点。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主讲教材是李剑农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无辅助教材。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专题一:

1、彭慕兰:《中文版序言》,载《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3 年;

2、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 :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

3、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4、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 年第

1 期;

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

6、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 世纪》,商务印书馆,2018 年;

7、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2000

年。

专题二:

1、王毓铨:《“民数”与汉代封建政权》,载《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 年;

2、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 ;

3、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三联书店,2000 年;

4、何炳棣:《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5 年。

专题三

1、德•希•珀金斯 :《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

2、《中国农学史》(初稿)下册,科学出版社,1984 年

3、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 年;

4、韩森:《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5、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岸本美绪:《明清契约文书》,载《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

年;

7、曾小萍等:《早期近代中国的契约与产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年。

8、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 年;

专题四: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65 年。

2、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 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语所 1961 年。

专题五:

1、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年;

2、 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 范毅军:“Long-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Ching Period 1400-1850”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92).

4、 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年。

5、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专题六:

1、梁方仲:《一条鞭法》,《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后记)》,《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载《梁方

仲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8 年 6 期。

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年;

4、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

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0 年 5 期;

5、罗艳春、周鑫:《走进乡村的制度史研究——刘志伟教授访谈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十四卷,2013 年。

专题七:

1、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2、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1985 年。

3、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论我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内市场》,《16 与 17 世纪的中国市场》,《18 与 19 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近代中国

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载《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 年。

专题八:

1、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 2007 年;

2、西嵨定生:《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其结构——中国初期棉业史之研究》,冯佐哲等译:《中国

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 1984 年;

3、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年;

4、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5、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

6、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0 年。

7、范毅军:《传统市镇与区域发展——明清太湖以东地区为例(1551-1861)》,台北:联经出

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专题九:

1、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中华书局 2006 年;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3、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

4、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5、林满红:《银线:19 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年。

专题十:

1、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2、陈锋:《清代财政收入政策与收入结构的变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年。

3、山本进:《清代财政史研究》,汲古书院,2002 年。

4、赖慧敏:《乾隆皇帝的荷包》,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

5、赖慧敏:《明代南直隶赋税徭役与地方经费》,《史原》12,1982 年。

6、陈国栋:《清代中叶以后重要税差专由内务府包衣担任的几点解释》,许倬云、毛汉光、刘

翠溶:《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 1983.

7、Chang, Te-ch'ang.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Nei-Wu-Fu) in the Ch'ing

Dynast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1, no. 2 (1972): 243-73.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考核成绩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期末开卷考试来评定,其中课堂讨论和出勤率占成绩

的 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 70%。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课程简介

Economy and Society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Second Part)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89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史(下)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Economy and Society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Second Part)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6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言

Languag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级规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中文 吴滔、阮宝

吴滔 [email protected]

阮宝玉 [email protected] ( 30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导

/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排,

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2 2 0 0 周 2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教材: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探讨唐宋元明清中国社会的经济

结构与演变趋势,重点介绍与反省古典经济学传统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取向,希望能够通过评价最新的研究成果与

动向,解读关键史料,重新思考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Economy and Society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Second Part)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Zhuhai)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e course‟s purpose is to discus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mphasizing on introduc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search topics and orientations of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under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conomics. We hope through evaluating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nd trends, interpreting

the key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rethink how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澳门史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Course Title)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Date: M/D/Y)

一、课程基本说明 I. Basic Information

课程名称:(中文)澳门史 (英文) History of Macao

Course Title: Chinese Englis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选

课程编码

Course

Code

HSZ391 学分

Credits 2

授课学时

Class Hours 36

主讲教师

(职称)

Instructor

(Title)

谭世宝(教授)

Professor Tam Sai Po

开课单位

Offered By

历史学系

(珠海)

面向专业

Target Students 本科

授课年级

Year of

Students

2016 级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ourse(s)

No

课程目的与

教学基本要求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课程目的:

本课程旨在探讨中国澳门地区从古至今(六七千年前至一九九

九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真相,及其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旨在增

进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但对澳门历史的真相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掌

握,而且对澳门在全中国的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往史、全球史的

地位作用都有正确的认识掌握。

1. 通过学习澳门地区在 1535 年开埠前数千年的自然与人文的

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概况,掌握澳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

事实。

2. 通过学习澳门地区在 1535年开埠以后至 1848年明清政府管

治下,澳门地区的中外(主要是葡萄牙)交汇中的政治、军

事、宗教、商贸等方面的历史发展过程,去伪存真,掌握澳

门早期历史的各方面真相。

3. 掌握用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澳门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真实

原因和影响,去假存真,破误存正的方法。

4. 掌握澳门在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掌握历

史语言比较研究的方法。尤其要掌握澳门的中文名称为真

名,以及 Macau、Macao等外文伪名的源流。

5. 掌握先后以表示归化效忠大明与大清,而得以长期定居澳门

地区的葡萄牙人,于 1849 年反叛而逐步侵占澳门地区的历

史事实。以及爱国爱澳的中国官民对此坚持反对,直至 1999

年中国政府终于恢复对澳门地区管治,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历史过程,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

心。

一般掌握。

(请明确基本要求的三个档次,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

般掌握)

Please specify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二、课程基本内容 II. Course Content

(一)课程内容 i. Course Content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

说明)(Please provide a course calendar; specify which chapter or section the class hour would

cover;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other points you think

necessary to clarify in each week)

主要分以下章节讲授:

第一章 开埠以前的澳门地区史(远古时期-1535 年) (4 课时)

第一节导论:本课程的基本立场与研究路径、方法简介,兼评当今流行的一些不同立场

与研究路径、方法。

第二节澳门地区(含澳门半岛和氹仔、九澳[今称路环]、青洲三岛)的自然环境及澳门

地区的人文环境概况(掌握“澳门”这个名称及其各种中文异名的含义,及其由今澳门

半岛之名变成澳门地区之名的原因过程,通过澳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特点,

掌握其后来发展成远东国际贸易港口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澳门地区的考古遗址及先民活动(能指出澳门黑沙考古遗址的位置及其发现,根

据出土文物判断澳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能分析澳门地区史前时代的社会

生活情况。)

第四节 中国秦朝以来的郡县(或州县)对澳门地区的管辖,尤其是南宋朝至明清时期

澳门地区所隶属的省、府、县、乡等行政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明朝的陆海疆域形势,以及永乐时郑和下西洋至嘉靖开埠前的澳门半岛及邻近

的氹仔、九澳[今称路环]、青州、横琴等岛屿的概况。

第二章 大明皇朝开埠于濠镜澳与容许葡人入居澳门的历史背景与结果(1513—1557 年) (4

课时)

第一节 通过中外文献资料,掌握有关历史背景(1513—1535年)。

第二节 葡萄牙人东来入华的目的,及其被明朝一再打败与和谈的原因、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历史背景(1535—1557 年):明朝于 1535 年移市舶口于濠镜澳(澳门开埠)的

决策研究。

第四节 1557年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半岛的表面归化与暗藏侵略的野心之分析。

第五节 明朝政府对葡萄牙海盗商人的打击与招安政策之成功,与内外海盗祸患的消弭,

海防的巩固。

第三章 大明皇朝容许葡人入居澳门半岛以后至明亡的澳门历史(1557—1644 年) (6

课时)

第一节 掌握明朝政府为管治澳门地区而开创的特别模式,有关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的

建设,以及陆、海军政关塞的边防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二节 本来被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只能居于澳门半岛中部从事商贸的葡萄牙人,逐渐运

用两面投机取巧的所谓“双重效忠”的策略,利用了明朝的管治漏洞,建立起 Macao 城港,

并建立了可以实行有限自治的宗教、政治、军事系统机构。要掌握其主要原因、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掌握归化明朝入居澳门的葡萄牙人的特别身份,及其以这种特别的居民身份建

立的 Macao 特别城区在中国的政治法律地位。1.每年向香山县缴纳 515 两地租银的性质;2.

其在澳门建屋设城的居住权、人身权、财产权、贸易权、宗教信仰权等受明政府专门制定的

治澳条例管理、限制与保护,不受中外人士及海盗、军队的侵害;3.居澳葡人既无权收容日

本等国海盗或商民,又要听令配合和参与明政府消灭中外海盗,乃至对抗后金(后改称大清)

的军事行动;同时要掌握其在葡萄牙的政治法律地位、在天主教的宗教地位。作为中国的澳

门,必须接受中国从北京的皇帝朝廷到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恭常都(乡)的各级行政

机构组织的管理,作为“天主神名”的 Macao 城,又必须接受葡萄牙本国君主、罗马天主教

廷的遥控;4.荷兰人多次谋划取代葡萄牙在华的地位及发动对澳门的侵夺均告失败。

第四节 掌握欧洲城市的物质与宗教文化文明在澳门半岛的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及其向

中国大陆与外国的日本传播的结果与影响。

第五节 掌握澳门半岛在当时中外交通及全球贸易的地位。

第六节 掌握居澳葡人直至明亡皆未能完成使澳门脱离中国成为其殖民地的事实与原因。

第七节通过一系列有关澳门地区的中外地图的研究分析,掌握“澳门”与“Macao”这两

个名称的源流与内涵的差异。

第四章 继承明制的大清前期:对澳门半岛的华夷居民的特别管治体制的加强与衰弱时期

(1644-1848) (4课时)

第一节 通过早期的《香山县志》《澳门记略》、庙宇碑刻钟铭等中方文献,以及葡萄牙所

藏的中西档案文献等的记载,掌握清继明制,对澳门半岛的华夷居民的特别管治体制的加强

与发展。

第二节 掌握澳门半岛一地两区两制的华夷居民的城乡(Macao城与望下等村)建设与发

展。重点掌握西洋的教堂与堂区、城堡、炮台,中国官方的坛庙与街坊社区、关闸、税馆与

税口、汛地、衙门。

第三节 1.掌握 Macao 城的葡萄牙人议事会结构与有限自治的性质情况;2.掌握澳葡总督

的情况;掌握澳门天主教的主教及各教会教堂的情况;掌握以上三者在中葡两国的地位与影

响。特别要掌握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严禁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和禁止其在澳门传

教给华人的原因与结果。

第四节 掌握清朝部分治澳官员的贪赃受贿枉法情况,以及乾隆皇帝为首的中央到地方官

员加强对澳门的依法管治。

第五节 乾隆末年以后,与清朝的逐渐的衰落和葡萄牙沦为欧洲最弱国之一的同时,英国

的崛起以及法、美等国的兴起和陆续东来,与原本一直由中葡两国共同维系发展的澳门一口

通商模式发生严重的冲突。而嘉庆、道光两朝墨守乾隆成规的澳门一口通商模式,终于在 1840

年的中英鸦片战争被打破。

第六节 1840 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及其后果对清朝以及澳门的影响:不但导致香港成为英

国殖民地,而且取代了澳门成为中外贸易的新中心。随着法、美等国跟进分享《南京条约》

有关对华贸易章程的利益,清朝的衰弱暴露无遗,以致极弱的葡萄牙也于 1848 年展开成功侵

占澳门的一系列行动。

第五章 衰弱失控的大清后期:葡萄牙王国逐步侵占澳门半岛以及邻近的青洲、氹仔、九澳[今

称路环]三岛,实行殖民统治时期(1849—1911) (6课时)

第一节 掌握葡萄牙在澳门半岛的 Macao 城发起逐渐侵占澳门半岛以及邻近的青洲、氹

仔、九澳[今称路环]三岛,实行殖民统治扩张历史过程。

第二节 掌握中国官民坚持对澳葡的殖民主义侵略的反抗斗争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掌握清朝与葡萄牙为澳门地区问题的谈判斗争过程与结果。

第四节 掌握澳葡殖民统治下的澳门政治、军事体制的变化。

第五节 掌握澳葡殖民统治下的澳门华夷居民的构成及中外宗教、学术等文化的变化。

第六节 掌握澳葡殖民统治下的清末澳门官民与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维新

派的关系。

第七节 掌握澳葡殖民统治下的清末澳门官民与孙中山革命党的关系。

第六章 欲收澳门而不能的大中华民国:葡萄牙共和国的澳葡殖民统治的虚假进步繁荣与没

落时期(1912-1949) (4课时)

第一节 初生的葡萄牙共和国继承了其推翻的葡萄牙王国的殖民主义政策,继续将澳门地

区列为其海外领土。掌握这一时期在澳门继续长期沿用 1909年颁布的《华人风俗习惯法典》,

以及 1917年通过的《澳门省组织章程》、1926年的《澳门殖民地组织章程》等带来的立法、

司法、行政等方面的组织架构的变化。

第二节 掌握大中华民国无法收回澳门的大历史背景:中国内地连绵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

之间、各地军阀之间的不断内战,日寇的侵华战争等等,不但使得民国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无

暇也无力收回澳门,而且造成了内地各色人等不断逃入澳门居住的情势,使得澳葡政府得以

不断利用中国的各种矛盾,化解澳门内部危机的方法,以维持其殖民统治。

第三节 虽然澳门以往的主要经济支柱海内外之间的遥距运输贸易已经萎缩,但是基于定

居及侨居与旅游人口的增加造成各种当地需求与消费的增加,使得各种商贩店铺、酒楼、饭

馆、妓院、鸦片烟馆、赌馆、旅馆等不断增加,小手工业、捕渔及贩鱼业、蔬菜种植业以及

房地产买卖与建筑业等,都有巨大的发展。尤其是为了增加政府的税收以解决其经济困难,

继续利用中国内地禁止赌博、鸦片等行业之机,准许归化葡国的华商承包赌博、鸦片等行业,

使得它们都有巨大的大发展,造成澳门经济的畸形发展的历史。

第四节 掌握澳葡殖民统治下的明清澳门官立坛庙受到政府立法纵容的私人霸占及毁

灭 。

第五节 掌握抗战时期澳葡殖民政府的实行虚假“中立”政策的原因与事实,爱国的各界

澳门华人对抗战的鼎力支持的各种活动情况。

第六节 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国官军民要求收回澳门的历史事实。

第七章 最终实现澳门治权回归祖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葡殖民统治走向终结的历史过程

(4课时)

第一节 1949年 10月 1日宣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与澳门

的策略。直至 1997 年 7 月 1 日、1999 年 12 月 20 日才先后收回香港、澳门。掌握其中的主

客观原因。

第二节 掌握 1952年关闸的武装冲突事件的原因结果。

第三节 掌握 1955年澳葡试图举行纪念澳门开埠 400周年事件的原因与结果。

第四节 掌握 1966年“一二•三事件”的原因与结果。

第五节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建交的原因与结果。

第六节 掌握《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的

结果。

第八章 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2 课时)

第一节 澳门为明清时期西洋人进出中国之主要门户,故成为近代西学东传之主要入口

地:1.宗教及其建筑与艺术:西洋教堂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2.科学技术及产品:地

理与地图学以及地图与地球仪、几何学、望远镜、照相机及照相、电影等;3.语言文字及拼

音学;4.军事:军队、火炮、火枪、城堡、炮台等;5. 邮政与邮局; 6.报纸、书籍与西洋

印刷术; 7. 民间社团组织机构:会馆与商会、慈善组织等;8.独资及股份公司、店铺的产

生和结束的方式及有关法律;9.西洋的彩票、赛马、赛狗等博彩项目;等等。

第二节 中学被翻译西传之主要出口地: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被传教士翻译、介绍

传入欧洲引起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震动与变化;2.明朝的科举考试选材任官的典章制度,被

传教士翻译、介绍传入欧洲引起的政治震动与改革;3.中医药及医术的西传,中国茶叶、瓷

器、漆器、丝织品等远销欧洲,促进其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4.中国的园林建

筑艺术对西方的影响;等等。

第九章 教学总结与要点复习,课堂讨论 (2 课时)

(二)教学环节安排 ii.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实验、实习、习题课、作业等以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

的联系、分工等作必要说明)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

field trip, in-class assignment, after-class assig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

在讲授完每章最后一节的时候,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和复习。

(三)教学方法 iii. Teaching Methodology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情况)

(Specify the methods of in-classroom instruction, Q&A session and after-class assignment)

采取课堂讲授、文献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掌握有关专题的基本要点。

除在课堂解答问题之外,还通过设立本课程的师生微信群,以及公共邮箱,讨论和解答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课程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xtbooks

1、主讲教材 The Main Textbook

2、辅助教材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主讲教材:黄鸿钊:《澳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l999;2.黄启臣《澳门通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3.费成康:《澳门四百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无辅助教材。

(五)主要参考书目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要求推荐若干参考书,并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Please list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 APA format)

1.[瑞典]龙斯泰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

2.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上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

3.吴志良:《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

3.谭世宝:《澳门历史文化探真》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4.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6 年。

5.谭世宝:《金石铭刻的凼仔九澳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年。

6.黄鸿钊:《澳门同知与近代澳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

7.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15—16 世纪)》,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六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年。

9.汤开建、陈文原、叶农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

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1.澳大利亚裔的日本长崎大学经济系国际关系学教授杰弗里・ C・ 冈恩(GeoffreyC.Gunn)用

英文编著,秦传安中译的《澳门史 1557—199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2.(清)印光任,张汝霖,祝淮 等编纂:《澳门记略・ 澳门志略》,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

社,2010 年。

(六)成绩评定方式 Evaluation and Grading Policy

考核成绩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期末论文作业来评定,其中课堂讨论和出勤率占成绩

的 30%,期末论文作业成绩占 70%。

澳门史课程简介

History of Macao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编码

Course Number HSZ391

课程名称(中文)

Course Title

(Chinese)

澳门史

课程名称(英文)

Course Title

(English)

History of Macao

课程学分数/学时数

Credit/Class Hour 2/36

开课单位

School (Department) 历史学系(珠海)

面向专业 1

Target Students 2016 级历史学本科生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学期

Semester

授课语

Languag

e

课程负责人

Course

Lecturer

授课教师(含理论、实验实践教学)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

计划的课堂班级规

Class Size

请填写具体课程类别 秋季学期 中文 谭世宝 [email protected] ( 30 )人

授课方式/课内学时数

Delivery Method

/Credit Hours

讲授

Lectures

习题/辅

导/讨论

Tutorials

实验

Lab

实践

Practical

其它(如复习、考试安

排,请具体注明)

(Revision &

Exam/Other, 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34 2 0 0 周 0 36

教材与参考资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主讲教材:1.黄鸿钊:《澳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l999;

2.黄启臣《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费成康:《澳门四百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无辅助教材。

(如面向专业在两个以上,请再按上述格式续填)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Chinese)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澳门史是面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探讨中国澳门地区从古至今(六七千年前至一九九九

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真相,及其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旨在增进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但对澳门历史的真相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掌握,而且对澳门在全中国的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往史、全球史的地位作用都有正确的认识掌握。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English)

(请简明扼要地概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覆盖面及课程特点等)

This course aim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cau from ancient time to the present (6000-7000 years ago to 1999),

and 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students. Let

the students not onl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about Macao's history, but also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cao's history in China, as well as its role in the history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global history.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说明

课程名称:(中文)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英文)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课程性质 □一般通识 □核心通识 学分 2

授课学时 36 主讲教师

(职称)

邢鑫

(特聘副研究员)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

(珠海)

二、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与目标总领教学大纲,在制定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课程定位是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引领社会进步的知识基础、思

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2.课程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表述了学生在修读完该课程后在知识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

的学习效果。[1]

3.课程目标是否可达成、可衡量、可评价。

作为导论性质的科技史课程,旨在提供人类科学发展的整体图景,激发不同学科背景的

学生对科技整体的思索,透过对科技在历史上的演变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乃至未来

的性质、功能与意义。以科技史为桥梁,沟通人文、科技两种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体

系上的文理交融。

三、课程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应支撑课程目标达成,长度控制在 150 字内。

线索分明地介绍人类科技发展的全景历史。既涉及西方科技史,也关注东亚、中国科技

史;既注重学者的思辨传统,也注重工匠的技术传统;既重视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也重视

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既涉及数理科学传统,也涉及博物学传统。通过大历史的视野,为学

生思考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现象提供丰富的线索和思想资源。

[1] 对通识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不尽相同,现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它们分为三大类:

知识领域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识素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了

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与广阔的教育,形成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

能力领域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科目知识分析其他学科问题或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创新等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某种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内容安排

请体现每周的教学进度、学时安排以及相关阅读文献,在设计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定位与目标匹配。

2.课程内容是否体现融合性,例如文文融合、理理融合、文理融合、文医融合。

3.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启迪性,例如:

人文类课程是否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社科类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打破社会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

科学、数学和技术类课程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其方法论,探寻其人文内涵,激发学生

对自然界探索的兴趣;

医学类课程能否能通过哲学思辨、人文关怀、临床成果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以及抓住关键

的能力。

按照教务部通识教育课程申报通知,授课时间为 1-18 周,因此一共安排 18 讲课程内容。

第 1 讲 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本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课程内容和安排,考核标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第二

部分介绍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科技史的主要流派和现状。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9-46。

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1-35。

第 2 讲 起源:从宇宙到人

本讲以大历史的方式提供一幅人类出现的整体图景,从而为后续的科技史讨论搭建合适

的历史舞台。主要涉及宇宙、生命、人类、文明的起源。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7-41。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1-11。

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

第 3 讲 近东文明与科学

本讲主要概述经由城市革命而兴起的诸文明,特别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自

然观念及其所创造的自然知识体系。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42-74。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72-84。

第 4 讲 希腊科学

本讲围绕着希腊人特有的自然观念和理性精神展开,介绍从米利都学派到亚里士多德的

自然哲学体系。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97-135。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22-72。

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

第 5 讲 后希腊科学:从马其顿帝国到罗马帝国

本讲围绕着希腊化科学传统展开,特别关注托勒密、盖伦所代表的古典科学传统的集大

成者。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36-166。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89-143。

萨顿: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第 6 讲 伊斯兰文明与科技

本讲主要讨论伊斯兰文明的科技成就及其得以出现的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对于现代世界

的贡献。

相关阅读文献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178-210。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140-159。

胡弗: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

第 7 讲 古印度文明与科技

本讲从比较视角出发,借助于和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的比较突出其科技成就的基本

特征。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191-209。

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

第 8 讲 基督教与中世纪科学

本讲介绍作为科学革命前提的中世纪欧洲自然哲学体系,分析其中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

系。

相关阅读文献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280-345。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239-274。

格兰特: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第 9 讲 哥白尼革命

本讲主要以宇宙观的变迁为线索,介绍由哥白尼到开普勒的天界革命。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275-340。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256-300。

库恩:哥白尼革命

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第 10 讲 新物理学的诞生

本讲主要以伽利略、牛顿为例,讨论他们是如何突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桎梏而创立新

物理学。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303-376。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256-300。

科恩:新物理学的诞生

柯瓦雷:牛顿研究

第 11 讲 培根科学的兴起

本讲主要关注在一般科学史叙述中容易被忽视的生物学、地质学等博物类科学在十六到

十八世纪的发展。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401-420。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300-319。

迈尔.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第 12 讲 科学的制度化

本讲主要以科学的制度化为线索,探讨十六到十八世纪之间欧洲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329-340,353-362。

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第 13 讲 工业革命

本讲主要从科学和技术的互动视角出发,讲授十八、十九世纪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的

过程、内容及其社会意义。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341-352。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401-420。

莫基尔:雅典娜的礼物

第 14 讲:现代科学与科学世界观

本讲主要讨论现代的科学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

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板块学说等科学进展如何改变了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551-620。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474-491。

沃森:双螺旋

15 讲:中国科技与文明

本讲主要简单勾勒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88-220。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

艾尔曼.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第 16 讲:近世东亚的科技传统

在上一讲中国科技史的基础上,本讲将眼界扩展到东亚世界。探讨日韩越各国在十六世

纪以后如何逐步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征的科技传统。

相关阅读文献

金永植. 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杉本勋(1999). 日本科学史

第 17 讲: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

本讲主要关注中国近代科技共同体如何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中逐渐成形。

相关阅读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222-230。

董光璧.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艾尔曼: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第 18 讲:大科学时代与技术科学

本讲主要讨论二战之后科学技术形态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相关阅读文献

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492-513。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617-698。

拉图尔:科学在行动

(三)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环节,在设计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班额是否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

2.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形成对话、质疑、研讨的课堂氛围。

3.是否有意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校区同时开课,使更多学生受益。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结合提问和答疑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在每讲讲授开头,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酌情邀请若干学生回答。在讲

授完本讲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后,适当给以总结。留下十分钟左右时间用于学习内容堂提问

和自由发言。

如学校远程教学技术系统可行,可以考虑通过实时网络直播,尝试多校区同时开课。

四、课程资源

师资团队、教学设施、课程教材、课辅资料是否为达成课程目标提供保障,在考虑时清

参考下列要点:

1.是否配齐助教。

2.是否开发讲义,推荐教材与课辅资料。

3.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支撑教学。

任课教师一直从事科技史研究工作,熟悉世界科技史的基本脉络、内容,同时参与、旁

听了数门科技史类通识课程,对作为受众的学生的心理有一定把握。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结

构,本课程以浅显、生动的材料为主,激发学生了解、学习科技史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

结合国内外科技史界的研究趋势,注重通过各种案例引入科学理论的本性、科学传播、科技

与社会等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文理对话能力。

五、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方式是否能有效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设计成绩评定方式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考核手段是否能有效检验学生的阅读、写作、实践等基本学术能力。

2.试卷、论文、读书笔记、大作业等考核方式如何围绕课程目标有效检验学习效果。

3.如何设定成绩评定方式及评分标准。

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课程论文考核结合的方式,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课程论文(70%)。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根据考勤以及课堂发言情况确定。期末课程论文

要求学生就课程中所提供的任一材料、文本、图像,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以分析;或选取

科技史上的某条线索或某个重要历史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 2000-3000

字的论文一篇。

六、主要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麦克莱伦第三(2007).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林德伯格(2013). 西方科学的起源.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吴国盛(2013). 科学的历程.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参考书目:

艾尔曼(2009):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艾尔曼(2016).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本戴维(1988):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董光璧(1997).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格兰特(2010).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金永植(2014). 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克里斯蒂安(2007):时间地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克拉夫(2004):科学史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恩(2010). 新物理学的诞生.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科恩(2012).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柯瓦雷(2008):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柯瓦雷(2003):牛顿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库恩(2003). 哥白尼革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拉图尔(2005). 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北京:东方出版社.

劳埃德(2004). 早期希腊科学.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李约瑟(1990).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

廖育群(2002):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迈尔(2010).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莫基尔(2010). 雅典娜的礼物: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 北京:科学出版社.

普赖斯(1982). 小科学 大科学. 北京:世界科学社

普林西比(2013). 科学革命. 南京:译林出版社.

萨顿(2012):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郑州:大象出版社.

斯多克斯(1999):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 北京:科学出版社.

杉本勋(1999). 日本科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沃森(2016). 双螺旋:发现 DNA 结构的故事.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

中国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说明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文)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课程性质 □一般通识 √核心通识 学分 2

授课学时 36 主讲教师

(职称)

张学渝

(特聘副研究员)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珠海)

主讲教师联系

方式(手机) 13552552656 主讲教师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二、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与目标总领教学大纲,在制定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课程定位是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引领社会进步的知识基础、思

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2.课程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表述了学生在修读完该课程后在知识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

的学习效果。[2]

3.课程目标是否可达成、可衡量、可评价。

科学技术史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通识教育,沟通文理,实现跨学科思维。《中国科学

技术史》课程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起

源、演变,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历史上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文明的关系,领会科技

史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课程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国科技史和科技文明

的认识,提高文史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

观。

三、课程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应支撑课程目标达成,长度控制在 150 字内。 [2]知识领域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识素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学生

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与广阔的教育,形成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

能力领域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科目知识分析其他学科问题或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创新等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某种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通过多种视角和史料的呈现,以行业史为线索,讨论中国古代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分析历史上科

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文明的关系,领会科技史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安排

请体现每周的教学进度、学时安排以及相关阅读文献,在设计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定位与目标匹配。

2.课程内容是否体现融合性,例如文文融合、理理融合、文理融合、文医融合。

3.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启迪性,例如:

人文类课程是否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社科类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打破社会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

科学、数学和技术类课程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其方法论,探寻其人文内涵,激发学生

对自然界探索的兴趣;

医学类课程能否能通过哲学思辨、人文关怀、临床成果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以及抓住关键

的能力。

第一讲 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2 学时)

第二讲 中国农学史(2 学时)

第三讲中国医学史(2 学时)

第四讲 中国天学史(2 学时)

第五讲 中国数学史(2 学时)

第六讲 中国地学史(2 学时)

第七讲中国物理学史(2 学时)

第八讲 中国化学史(2 学时)

第九讲 中国陶瓷史(2 学时)

第十讲 中国冶金史(2 学时)

第十一讲 中国造纸史(2 学时)

第十二讲 中国印刷史(2 学时)

第十三讲 中国纺织印染史(2 学时)

第十四讲 中国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史(2 学时)

第十五讲 中国作物栽培史(2 学时)

第十六讲 中国农畜产品加工史(2 学时)

第十七讲 总结与思考(2 学时)

(三)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环节,在设计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班额是否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

2.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形成对话、质疑、研讨的课堂氛围。

3.是否有意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校区同时开课,使更多学生受益。

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

课后办公室答疑时间,通过辅导、答疑、交流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并从中获取学生对本课

程的反馈信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为不影响教学效果与师生互动,不考虑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校区同时开课。

四、课程资源

师资团队、教学设施、课程教材、课辅资料是否为达成课程目标提供保障,在考虑时清

参考下列要点:

1.是否配齐助教。

2.是否开发讲义,推荐教材与课辅资料。

3.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支撑教学。

不需要助教。

课程教材选择中国科技史的经典著作,并辅以相关学术论文,实现经典与前言的结合。

相关教辅资料会以复印版或电子版的形式发放给学生阅读与使用。

教学设施主要运用珠海校区教室的基本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方式是否能有效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设计成绩评定方式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考核手段是否能有效检验学生的阅读、写作、实践等基本学术能力。

2.试卷、论文、读书笔记、大作业等考核方式如何围绕课程目标有效检验学习效果。

3.如何设定成绩评定方式及评分标准。

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平时作业考核(40%)和期末课程论文考核(60%)。课程论文

要求学生就课程中所提供的任一材料、文本、图像、影视等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以

分析;或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某个点进行问题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

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 2500-3000 字的论文一篇。

六、主要参考书目

1、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013.

3、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07.

4、苏湛著.看得见的中国科技史.北京:中华书局, 2012.

5、江晓原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明代江南的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说明

课程名称:(中文)明代江南的社会与文化

(英文)Social Cultural History of Jiangnan Reg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课程性质

■一般通识 □核心通识

学分

2

授课学时

36

主讲教师

(职称)

张妍妍

副研究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珠

海))

主讲教师联系

方式(手机) 15018757896 主讲教师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二、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与目标总领教学大纲,在制定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课程定位是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引领社会进步的知识基础、思

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2.课程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表述了学生在修读完该课程后在知识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

的学习效果。[3]

3.课程目标是否可达成、可衡量、可评价。

江南是明清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了解明代江南的社会与文化,有助于各专业的学生

形成对中国历史脉络的基本认识。本课程发挥历史学的学科所长,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通

过介绍明代江南的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各阶层的生活、文人结社、消费文化等社会文化的

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变迁的多种因素。课程以论文为考核方式,在衡量学习成果的

同时,亦促进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以达到锻炼学术思维、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家国情怀的

教学目标。

[3]知识领域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识素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学生

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与广阔的教育,形成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

能力领域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科目知识分析其他学科问题或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创新等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某种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三、课程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应支撑课程目标达成,长度控制在 150 字内。

本课程把明代江南的社会与文化分为明前期、明中后期、明清之际三个板块,依次讲授

粮长制度、基层社会、16 世纪的近代化、一条鞭法、市镇与城市发展、日常生活、科举与文

人结社、饮食文化、奢侈与消费、明清之际的社会群体等内容,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

明代社会文化,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结构化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安排

请体现每周的教学进度、学时安排以及相关阅读文献,在设计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定位与目标匹配。

2.课程内容是否体现融合性,例如文文融合、理理融合、文理融合、文医融合。

3.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启迪性,例如:

人文类课程是否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社科类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打破社会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

科学、数学和技术类课程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其方法论,探寻其人文内涵,激发学生

对自然界探索的兴趣;

医学类课程能否能通过哲学思辨、人文关怀、临床成果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以及抓住关键

的能力。

第 1 周:总述——明代与江南

相关阅读:张廷玉 等编:《明史》

第 2 周至第 4 周:明前期总述、粮长制度、基层社会、乡居生活

相关阅读: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

第 5 周至第 17 周:明中后期总述、16 世纪的近代化、一条鞭法、市镇与城市发展、日

常生活、科举与文人结社、饮食文化、奢侈与消费

相关阅读:刘志伟:《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巫仁恕:《优游坊厢》《激变良民》;宫崎市定:

《宫崎市定说水浒》

第 16 周至第 18 周:明清之际总述、社会各群体的变迁、从明到清的历程

相关阅读:王家范:《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

第 19 周:课程总结——明代江南的社会与文化

相关阅读:森正夫:《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研讨,课后习题和答疑等环节,在设计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班额是否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

2.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形成对话、质疑、研讨的课堂氛围。

3.是否有意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校区同时开课,使更多学生受益。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问答、课程论文等形式,实现师生交互学习。运用多媒体

教学手段,做到幻灯片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听课热情;从纪录片等影片资源中节录与课程直

接相关的视频内容,辅以即席讲授,在建立感官认识的同时,亦形成结构化的理解。

四、课程资源

师资团队、教学设施、课程教材、课辅资料是否为达成课程目标提供保障,在考虑时清

参考下列要点:

1.是否配齐助教。

2.是否开发讲义,推荐教材与课辅资料。

3.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支撑教学。

1、助教:遵守学系规定,配备助教,保证师生沟通

2、课前提供推荐阅读书目,紧跟课程大纲,制作内容丰富详实的幻灯片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古代书画、文物图片、纪录片等多种图像资源,辅以即席

讲授,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授课环境,使之能够形象地理解明代社会与文化。

五、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方式是否能有效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设计成绩评定方式时请参考下列要点:

1.考核手段是否能有效检验学生的阅读、写作、实践等基本学术能力。

2.试卷、论文、读书笔记、大作业等考核方式如何围绕课程目标有效检验学习效果。

3.如何设定成绩评定方式及评分标准。

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两部分。

1、平时成绩:依据出勤率、课堂发言情况确定。

2、期末考核:以限定选题范围的论文为形式,基于知识与理论架构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六、主要参考书目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

刘志伟:《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王家范:《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巫仁恕:《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

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3 年

[日]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说水浒:虚构的好汉与掩藏的历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日] 森正夫 等编:《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