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ld 道德經白話淺釋 110 - 1-kuan-tao.org.t ·...

3
Sutra Field 德經 白話淺釋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經典篇 3 2018 年 1-2 月 110 (接上期) 聖人之「為無為」,如明鏡照物,物去不存。聖人之「事無事」,如鴻雁行空, 不留痕跡。聖人之「味無味」,如細嚼菜根,淡中有味,這些都是世人所不能的 地方。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德經‧為學章第 48,故聖人所 為者,無為之為也;「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經‧ 為學章第 48,故聖人所事者,無事之事也;「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德經‧ 大象章第 35,故聖人之所味者,無味之味也。 為無為――「為」,為道,為聖事的人。 世人有所為而為,錙銖必較:對我有什麼好處?怎樣可以賺到很多錢?怎麼 樣才能達到名利地位?有所企圖和追求私利,都是有所為而為。修道要定位在聖 人,聖人之「為」,性天;世人之「為」,後天有慾之為。不過聖人因觀察入理, 先機而動,所以和世人就不同。他不與世人爭取有為,偏向無為之處下手,不露 形跡,也不見其作為,故說:「為無為」。 事無事――「事」,為世間的凡事,事來則應,事過則亡。 有行事之實,無行事之名。「善行無轍跡《道德經‧襲明章第 27,做很好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ield 道德經白話淺釋 110 - 1-kuan-tao.org.t · 亦與前世因果有關,所以佛家曰:「因因果果何時休。」故要看開,不論大小、 多少之怨,要「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中庸》。

Sutra Field

德經道 白話淺釋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經典篇

32018 年 1-2 月

110

(接上期)

聖人之「為無為」,如明鏡照物,物去不存。聖人之「事無事」,如鴻雁行空,

不留痕跡。聖人之「味無味」,如細嚼菜根,淡中有味,這些都是世人所不能的

地方。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德經‧為學章第 48》,故聖人所

為者,無為之為也;「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經‧

為學章第 48》,故聖人所事者,無事之事也;「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德經‧

大象章第 35》,故聖人之所味者,無味之味也。

為無為――「為」,為道,為聖事的人。

世人有所為而為,錙銖必較:對我有什麼好處?怎樣可以賺到很多錢?怎麼

樣才能達到名利地位?有所企圖和追求私利,都是有所為而為。修道要定位在聖

人,聖人之「為」,性天;世人之「為」,後天有慾之為。不過聖人因觀察入理,

先機而動,所以和世人就不同。他不與世人爭取有為,偏向無為之處下手,不露

形跡,也不見其作為,故說:「為無為」。

事無事――「事」,為世間的凡事,事來則應,事過則亡。

有行事之實,無行事之名。「善行無轍跡」《道德經‧襲明章第 27》,做很好

Page 2: ield 道德經白話淺釋 110 - 1-kuan-tao.org.t · 亦與前世因果有關,所以佛家曰:「因因果果何時休。」故要看開,不論大小、 多少之怨,要「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中庸》。

4 基礎雜誌 349-350 期

的行為,卻不留一點痕跡,所以善行無轍跡;事無事,只要誠心修道,事事可見人,

念念可告天。

味無味――「味」,自己之所嗜好。

世人做什麼事,一定投自己所喜歡,只要自己愛的,不管合法、犯法,他都做;

自己不喜歡的,連聖事都不肯做,請他來參班聽課,苦得要死,認為這不是我所

愛的。所以真要修,要投入,我們今天是在做聖事。

為無為,只要合於天理良心,能夠救度眾生,即使不是我們喜歡的,還是一

樣投入。道場前賢前仆後繼地投入海外開荒,一個來,一個回去,一個又來……,

多少的愛心、多少的經濟、多少的精神,大家都了愿往海外開荒,讓萬國九州都

能同沾 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希望大眾能夠走出來,為無為啊!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❶報怨以德:聖人無對待之心,視萬物為一體,故以德報眾生之怨。

大、小、多、少者,不平之謂也;既不平,則生怨,而卒以「德」平之,足

見「德」之用大也。

事涉於形,則有大小;係乎數,則有多少。有此大小多少之別,此則爭怨之

所由生也。

Page 3: ield 道德經白話淺釋 110 - 1-kuan-tao.org.t · 亦與前世因果有關,所以佛家曰:「因因果果何時休。」故要看開,不論大小、 多少之怨,要「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中庸》。

52018 年 1-2 月

「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者,以天地有形跡,故得以憾其風、雨、寒、暑,大、

小、多、少之或不時,然天地未嘗以人有憾而輟其生成之德。聖人之大,人亦有

所怨者,以聖人有言為,故得以怨其恩、澤、賞、罰,大、小、多、少之或不齊,

而聖人亦豈可以人有怨而輟吾教化之德,故曰:『報怨以德』。」(註)

大小多少,就是陰陽界的分別、對待;但是真理之下,無分別、對待。聖人

是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不分別,皆一體觀之。這一句話也就是說:精於分別、

計較,直落生死。不論大小多少,不要分別對待,如果有大有小,這個大就是一

個形器,因為有形體,這個大一點,這個小一點,誰多大,誰多小,這個就是分

別相。

今天修道要報怨以德,不管人家對我們有怎麼樣的怨,我們要用德去感化人

家;人家怎麼樣,我們笑笑,全無報復之心。善緣也要善了,惡緣也要善了,隨

緣了舊業,不再惹新殃。

世人之有怨者,就是所做所為利己損人、寬己嚴人,才有怨恨之發生,部份

亦與前世因果有關,所以佛家曰:「因因果果何時休。」故要看開,不論大小、

多少之怨,要「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中庸》。

註:《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直解》,宋代范應元。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