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facturing

74
S I N G A B R A N D

Upload: huashangtv

Post on 05-Dec-2014

2.720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28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Manufacturing

S I NG AB R A N D

Page 2: Manufacturing

A P O R ED S 制造篇

Page 3: Manufacturing

三泰集团 :

理想、热忱、执着

TRITECH GROUP LIMITED 三泰集团董事会成员

009

Page 4: Manufacturing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99 年 12 月创业伙伴: 王效宁 蔡军刚 罗章权三位博士初始资本: 1.5 万元创业地点: 新加坡美芝路 6001 号黄金大厦从事行业: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服务 水科技研发与产品生产销售 矿产资源开发与产品销售现有员工: 650 人现有厂房: 总面积 80842 平方米主要产品: 三泰(Trithch) 工程安全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三泰(Trithch) 水质水量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三泰(Trithch)传感器 VaVie 膜 VaVie 碱性饮用水 VaVie 高级矿化饮用水 吉兰丹(Kelantan)大理石市场占有: 工程检测 70% 水量与水质检测 90% 岩土工程咨询、监理设计 30%联系方式: 2 Kaki Bukit Place, Tritech Building Singapore 416180联系电话: 65-68482567传真: 65-68482568企业网站: www.tritech.com.sg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三泰集团是新加坡一间以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服务、

水科技研发与产品生产销售、矿产资源开发与产

品销售为主的综合集团公司。企业三位领军人物在新

加坡国大、南大博士毕业后,因为共同的理想,投身

商海,用十二年时间创立并引领三泰一路发展成横跨

本地及海外的上市公司。

创业十二年,三位博士以知识撼动市场,以资本

推动财富神话,从初露头角到今日异彩绽放。他们把

理想、热忱、执着作为企业的儒商文化,用十二年不

断嬗变与创新,不但书写了三泰集团十二年的辉煌与

梦想,更以包容式发展,秉承躬行者姿态,时刻思考

企业、员工、客户、商业伙伴的和谐互惠,创富社会、

造福员工,为构建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社会及商业环

境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三个小时的采访,三位企业家清晰的讲述,明确

的目标,谦逊而富有激情的态度,就着浓浓的南洋咖啡,

一个关于三泰的前世今生,一群知识分子创业故事像

是打开一幅金戈铁马英杰图,有识、有志、有勇、有谋,

丝丝点点,娓娓道来。

三泰青岛膜生产基地

010

Page 5: Manufacturing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粒种子,一片森林。三泰

的天空,始终洋溢浓郁的书卷气。因为有生之年期望

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王效宁博士、蔡军刚博士、罗章

权博士三位相交多年的好友,在 1999 年金融危机的风

口浪尖上,注册了三泰。三泰名字的由来,既有取自《易

经》“三阳开泰”,特指“冬去春来之意”;也有“否

极泰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吉祥亨通”之意。但

三泰这个在风雨危机中傲然立世的企业,更与道德经

三生万物,天地人三元合一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创业初期三位博士风雨同舟,到企业芳菲一路

衍生的三大领域,走过十二年头的三泰,企业的命运

始终与三结缘。企业初期的困顿与艰难,遭遇 2 次巨

大的金融危机,企业运作举步维艰。三泰团队一如初

始抱团取暖,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企业以倍增

的速度很快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局面。在新加坡、马

来西亚、中国,三泰的足迹在多个重要工程中书写了

篇章,业务从小到大,工程做的越来越大,分公司及

跨行业的子公司越开越多,三泰的品牌彰显力量,三

泰也逐渐向规模化、多元化全速发展。

而在王效宁博士心中,这一切绝非偶然。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永远思考下一步,再下一步,在已闯出

的一片领域,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如何开拓出更具

有前瞻性更宽广的领域,一直是王博士思考并努力的

方向。

三泰的天空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之四十二章

新加坡三泰大楼

三泰北京伟思德克公司科实大厦办公处

011

Page 6: Manufacturing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只有不断寻求机会的人,

才能及时把握机会。企业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就必

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王效宁博士为首的三泰领军者们,依靠知识经济,

倚重智慧,创新思考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铺就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

水科技研发与产品生产销售,矿产资源的开发及

产品销售,这两个与企业创业之初的土木工程领域好

像风马牛不相及,却是三泰上市后,实现从工程服务

业走向产品生产销售的变化创新之举。

“提前半步”是王效宁博士的口头禅。在企业土

木工程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就把目光停留在水、

矿这两个领域。他非常清醒地知道,水资源与矿产和

土木工程在工业上虽属于不同领域,但知识领域却有

着密切的相关性。三泰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环境及地

质人才资源,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相继聚合在三泰旗

下,定能创造出核能量。

研发并规模生产 VaVie 膜,把这一技术运用到废

水净化处理与海水淡化中。VaVie 膜的创新性在于低

耗能,使得传统水处理工艺步入新阶段。目前三泰在

中国青岛拥有七万四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自主研

发的大型流水生产线。在新加坡建有瓶装水厂,自主

研发的 VaVie 高级矿化饮用水和 VaVie 碱性饮用水是

目前唯一在本地生产的新加坡品牌。

创新的价值

新加坡三泰大楼

三泰北京伟思德克公司科实大厦办公处

三泰青岛膜工业有限公司奠基仪式

三泰 VaVie 膜组件

家庭办公用纯净饮水机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

利则大事不成。

三泰新加坡 VaVie 瓶装水厂

012

Page 7: Manufacturing

理想 + 热忱 + 执着,这是王博士总结的三泰企业精神。展望 2012,

三泰已经迎来一个更具挑战的一年。他坚信,只要坚持三泰精神,今后

的挑战与困难一定能克服。

采访的全程,王博士再三强调“三泰精神”这四个字,因为三泰精神

是三泰的魂。无论是经历创业之初的残酷考验,还是企业长足进步成功

上市,又或是未雨绸缪对未来的规划,三泰人始终秉承着三泰精神——

富有理想,充满热忱,坚韧执着地向前迈进。

三位企业开拓者,三个业务领域,三个精神浓缩。不知道是创办公司

之初取名时的机缘,又或是三泰人三泰精神使之然。这恒古的天地人三

道便与三泰结下这不解之缘。

企业的精神

从 2011 年 2 月开始,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产品销售成为三泰大力拓展的领域。

其实早在 5 年前,三泰的董事长王博士就已着眼于这一市场,在五年间三泰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积极做着人

力与技术储备的准备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王博士带领一批批技术精英,奔赴在印尼、马来西亚之间,寻找

并收购优质矿山资源,继而研发出系列大理石产品。

从创业之初单一的土木工程到现在的水科技产品和大理石产品,创新精神的种子已深深根植在三泰企业的土

壤里,历经风吹雨打,悄然成长为参天大树。

三泰吉兰丹大理石矿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之卫灵公 获颁新加坡杰出企业 50 强奖

013

Page 8: Manufacturing

三泰的发展成长过程就是人才的交汇和聚集。因神立庙

而决不因庙立神,把人才放在企业最重视的位置,选择培养

最合适的人去做最适合的事情,就是三泰人尽其才的根本。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三泰这间公司,集合着行业

中顶尖的专业人士。曾经的大学教授、奖学金得主、行业排

头兵,纷纷加入这个大家庭奉献才华。14 个博士,30 多个硕

士,100 多个学士,15 个土木工程专业注册工程师,构筑了

三泰的精英团队。

三个博士做领导人,下面一大堆高学历者,什么是三泰

遴选人才的标准?王博士笑称,每一次去寻求人才,他都会

有三个问题,他“在干什么”、“会想什么”、“能做什么”。

如果把这三个问题和人才沟通好了,这些人加入公司后,都

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明确的未来,员工和公司才能

长足的共同成长。

识人善用,则员工力量无穷

一曲《在路上》是三泰人最真实的写照,

享受做企业的过程,是三泰人的人生。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温暖我的人

014

Page 9: Manufacturing

Qingjian International (South Pacific) Group Development Co., Pte Ltd(Qingjian Group Co., Ltd Singapore Branch) 董事经理 左海滨

青建国际(南洋)集团发展有限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新加坡分公司):

十二年打造国际品牌

015

Page 10: Manufacturing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99 年 9 月 17 日

创业伙伴: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领导小组

及赴新工作小组

初始资本:

50 万新币

创业地点:

新加坡 第一个项目 十三层公寓

办公室 / 店面 / 厂房面积:

租用临时办公室 80 平方米

初始员工:

10 多人

从事行业:

地产开发、工程承建、

物流租赁、资本运营

现有员工:

管理人员及工友 1800 余人

现有厂房面积:

已完成竣工项目超过一百万平方米,

拥有自己的办公室产业 1000 多平方米。

主要产品:

政府组屋、公寓、酒店、

工业厂房及写字楼

联络方式:

47 Kallang Pudding Road #12-01

Crescent@Kallang Singapore 349318

Tel: (65) 6748 7117

Fax: (65) 6748 7227

Email: [email protected]

企业网站:

www.cnqc.com.sg

在青建集团的新加坡公司工作十二年多,左海滨早已习惯了

与时间赛跑,在建筑业这个分秒必争的行业,改变了左海

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始终无法改变他超前思维与缓慢语速

所形成的反差,多重要的事情,在他淡然的语调中,仍旧还是

要一步一步来。听身材魁梧的他,始终用低缓的语速讲述青建

国际(南洋)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原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新加坡

分公司)在新加坡走过的 12 年风雨历程。整合资源,好风借力,

顺应市场,一串串词汇不时伴随着他智慧的火花跳跃而出。

时光追溯到 1999 年,在中国已很有名气的青岛建设集团,

派出“先遣部队”进驻新加坡市场。从中国名校哈工大毕业,

已在南非及中东建筑市场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左海滨,原本计划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以新加坡为基地,开拓东南亚市场,然后

回国发展。计划远没有变化来得快,左海滨扎进新加坡市场,

却再也没有离开。12 年过去了,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见证青建新加坡公司迎来事业上的一个个春天:公司的发展由

小到大,从弱到强——公司资质由 C3 逐步升级到新加坡建设

局(BCA)最高施工资质 A1;管理人员及工友由初期的十几人

发展到现在的 1800 余人;施工年完成值从创业时的 100 多万新

币到 2011 年已突破 4 亿多新币;地产开发从无到有,目前年完

成产值超过 5 亿多新币,实现了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在中国海外

的四次质的飞跃。

数字是枯燥的,数字背后,是青建新加坡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由单一的工程承建业务逐步迈向多元化发展,通过投融资带动

总承包项目的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的升级;通过资本运作

的杠杆效应来实现业务的突破式增长;配合新加坡版块上市的

战略规划,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

模式,逐步实现从劳动、管理密集型的建筑企业向资本、智力、

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建筑地产综合集团的转变。

016

Page 11: Manufacturing

选择新加坡作为开拓区域市场的试金石,是中国青建

继非洲、中东市场开拓后的一次重大决策。“先遣部队”

在做完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市场调研后,新加坡独有的金

融环境、经商优势,最终留下了青建人创业的足迹。“不

冒然行事,摸着石头过河。”1999 年 9 月 17 日,派出的优

质“小分队”,在新加坡注册成立青岛建筑(新加坡)有

限公司,以为中小型工程提供人工清包的经营模式“低调

进新”。

当年 12 月,公司承揽新加坡第一个劳务分包项目——

十三层公寓项目,之后相继承揽了裕华联络所、克明小学、

武吉知马公寓、老人院工程、大士工厂、樟宜工厂等 10 多

个分包项目,完成营业额 500 万新元,达到了熟悉市场、

站稳脚跟的目标。

同时,公司同新加坡知名的建筑承包商包括日本鹿岛

公司、Nakano 公司、Obayasi、韩国现代公司,新加坡森联

集团公司、伟和公司、高技公司、九鼎公司等 10 多家本地

有实力的建筑公司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新加

坡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及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保持了密

切的联系,为公司之后的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淡化在中国已经取得的傲人成绩,以低姿态进入新加

坡建筑市场,是左海滨布下的一步好棋。通过分包工程这

一最基础的承揽工程的模式,有着浓郁中国色彩的青建逐

步熟悉了新加坡建筑市场的流程、模式及品质要求。2003

年 12 月 3 日,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成立后,依

靠总公司强大的背景,公司很快就提升了建筑资质,相继

承揽了乌美工厂、牛顿公寓、唐林公寓、加冷娱乐中心、

升涛坊公寓、滨海南金融中心以及珊顿道 50 层高级公寓

等结构和装饰分包项目。逐步承揽了盛港 N2C32 448 套、

N2C33 374 套、N4C15 500 套、N4C7 508 套、N2C3A 390 套

等政府组屋项目,以工期快、质量高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广

泛赞誉,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这是青建的第二次

成功转型,从单一的人工清包到工程二手承包商,青建朝

着建筑市场的核心经营模式靠拢。

做总承包商是每一个建筑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青建新加坡分公司渴望实现第三次飞跃,于是他们巧妙地

借力使力,先后以合作经营的模式,与新加坡两家公司“集

合和记”和“高技公司”组成施工联合体,并以联合体名

义中标盛港 N2C32 448 套政府组屋工程,迈出了向总承包

项目发展的第一步。在 2005 年 12 月 1 日,公司顺利通过

了 ISO9001、ISO14001 和 OHSAS18001 质 量 安 全 环 保 体 系

的认证,提升了公司的竞争能力。2005 年 12 月 12 日,公

司以联合体经营模式,与新加坡九鼎工程有限公司组成联

合体中标盛港 N2C33 374 套政府组屋工程,实现了第一次

把自己的名字印在总承包公司的名单中。

合作共赢 强强联手

乐水居执行共管公寓 Riverparc Residence

017

Page 12: Manufacturing

(Design, Build and Sell Scheme 设计、建

造和销售一体)项目的第一家中资背景

企业。为了获取经营工业地产项目的经

验, 同 时 降 低 经 营 风 险,2008 年 2 月

21 日,青建与当地的商业伙伴合作,一

举标得加冷布丁工业厂房地块。

好 消 息 不 断 传 来,2010 年 6 月 2

日,青建在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组织的

招标中,以 1 亿 1374 万新元的标价成

功获得靠近波东巴西地铁站一地块的

开发权。该项目名称为宁居公寓(NIN

Residence)219 套项目,作为青建地产

在新加坡标获的第一个私人公寓开发项

目,成为公司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

标志着青建在新加坡的地产业务开始

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住宅市场进

军。2010 年 9 月 23 日,青建首次在执

行共管公寓地段竞标中胜出,中标榜

鹅 通 道 / 榜 鹅 东(EC) 地 段。2011 年

6 月, 中 标 盛 港 水 岸 康 居(Riversound

Residence)私人公寓项目。2011 年 11 月,

中标位于榜鹅地铁站附近的榜鹅中心私

人公寓项目。

四次从小到大的转变,青建仅仅用

了 12 年,用左海滨的话说,并不是外

来和尚好念经,而是在合作共赢,和谐

发展,创造卓越,诚信敬业中,递进式

地完成了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

变。

羽翼渐丰的青建,早在 2010 年 12 月,

就“杀了一个回马枪”,在上海浦东新

区与腾飞瑞资合作开发投融资上海金桥

商业园区;在山东省招远市参与城市建

设投资开发。这种走出去,再打回中国

投融资发展的策略,在中新两地不断发

挥优势,让青建的路越走越宽。人工清

包——二手承包商——总承包商——房

地产开发商——投资商,无论哪一种角

色转换,“建筑”始终是青建的根,扎

根建筑并最终使企业朝着多元化发展,

左海滨是在事业的递进式发展中,自然

完成企业的多元化布局。

与新加坡建筑公司强强联手竞标政府工程,让青建在短短三年的运作

中,积累了丰富的主承包经验,良好的业绩也使公司的资质再一次跃升,

青建长大了,开始独自参与新加坡各项政府工程的竞标。2007 年 12 月 27 日,

公司资质顺利完成由 B1 到 A2 的升级,可以自主承揽合同额 9000 万新元

以下的工程。

2007 年 12 月 29 日,公司一举中标 HDB N4C8 678 套政府组屋工程,

标志着青建开始独立承揽总承包工程。不久后,新加坡分公司的资质由

A2 级升为 A1 级资质,从此可以承揽任何工程额的房建项目。

独立承建大型的政府组屋工程后,公司开始开拓承揽公寓项目的发展

之路,由此实现华丽转身,成长为集开发、承建、设计和销售为一体的房

地产开发商。2008 年 2 月 19 日,在与森联置地和海峡实业等公司的竞标中,

青建成功标得碧山第 24 街私人组屋地段,成为中标新加坡私人组屋 DBSS

碧山怡然阁 Natura Loft

Kallang Pudding Road Light Industrial Building 宁居公寓 Nin Residence 水岸康居公寓 Riversound Residence

018

Page 13: Manufacturing

“成为一个顾客满意、员工自豪、公众尊敬的中国一流、

世界知名的建设品牌”是青建的愿景。与朝着上市梦想挺进

的青建新加坡掌舵人一个小时的采访,“学习”两个字是左

海滨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汇,在青建 12 年新加坡发展史的四

次飞跃中,向新加坡企业学习,向新加坡市场学习,这种学

习的精神,让左海滨及青建人受益匪浅。

左海滨本人,先是取得国立南澳大学 MBA 文凭,近年

又报读国大 EMBA 课程。他坦言,不断的学习,让他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企业运筹帷幄,还是策略性规划;

无论是管理实务,还是用人之道;小到肢体语言,形象谈吐;

大到上市操作,无不受益。左海滨戏称,几年的读书生涯,

让他伴随着青建走过新加坡 12 年光辉的创业,在创业中完

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与老一辈出外闯荡的企业家稍有不同,左海滨身上散发

出的更多是淡泊从容,更看重合作与分享的魅力。创业初期,

为了解新加坡住房特色,青建上下第一次住进了新加坡政府

组屋,学习完全与中国不一样的建筑模式,了解新加坡人的

生活习性,后又积极与本地建筑公司携手,快速成长为总承

包商。当企业步入房地产开发领域时,青建又与本地的建筑

设计公司及房地产策划销售专业公司携手,“取他人之长,

避自己之短”,在分享中不断自我提升,在实践中海绵般学

习。这是青建成功的砝码之一,也为其 12 年的飞跃做好储备。

在长达 12 年四大阶段性的跨越中,青建人走过的每一步,

都深刻地烙上了创新学习的痕迹。清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

身优势,青建非常清楚企业拥有的成本优势,无论是人力资

源,还是建筑材料;无论是资金的需求,还是管理层的实战

能力,青建人都以好质量、好服务,低价、高性价比在新加

坡建筑市场声名鹊起。

为确保劳工的工作素质,以期尽快适应新加坡建筑市场

需求,公司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培训课程。青建在中国山东济

南建立了自己的培训中心,提供劳工技能培训,劳工抵新后,

参加新加坡人力部的安全、技能再培训。针对公司的管理人

员,青建采用不同渠道进行职业再培训,以老带新,以师带

徒,逐步传承。公司更鼓励管理人员在工作之余,报读更高

级的管理及其他专业课程,对服务一定年限后的员工,推行

报销相关学习费用的鼓励政策。创新、学习之风在青建成为

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处处皆学问”、“人人求上

进”的学习模式,青建才能在短短数年间,仅地产开发方面

就实现年销售额由零突破 5 个亿新币的壮举。

创新学习 成本优势显实力

为提升工程承建主营业务的竞争力,青建预制构件有限公司于 2009 年 8 月 18 日注册成立,除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

为新加坡本地的建筑市场提供预制构件的设计和加工服务。位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三个加工厂,月生产能力达 8000 立方

米。

井喷式的业务,让青建自然有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有人戏称,如今的青建已经是一个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建

筑材料制造与生产及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集团公司,而参与布局的左海滨则非常冷静且思维清晰,走的每一步都是好风

凭借力,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如他的为人,低调务实,既不喜欢事前好大喜功、高调承诺,更在成功后保持淡然。

山东省招远市城市建设项目签约仪式 上海金桥商业园区

019

Page 14: Manufacturing

“铸造品牌,树青建国际市场的丰碑。

追求卓越,为顾客提供超值的产品和服务。

以人为本,为员工创造美好的未来。

开拓创新,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中资建筑企业。

服务社会,做优秀的社会公民。”

这些话不是语录,是青建新加坡公司的使命,也是企业未来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青建高起点的企业定位与远景,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本地及

中国的员工,无论是从事管理及后勤服务的员工,还是在建筑一线的劳

工,在 12 年间,都纷纷加入到青建的团队中。

年轻化是青建管理团队的特点,左海滨明白,只有让年轻人看到企

业的远景,找到梦想释放的地方,才能对企业有归属感。业绩、资质、

项目、企业的快速崛起,不但让年轻一代看到了希望,也加速了他们的

成长。左海滨笑言,让每一个青建人在青建工作的日子,学到真本领,

积累好经验,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即便有

一天他们选择离开,也会为曾经是青建的一员而自豪。

谈及青建的未来,左海滨畅言,未来五年,企业除了上市的目标外,

还将继续走出新加坡,深耕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区域市场,也会再回

到中国,以新加坡品牌企业的高品质、优服务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俗话说,创业者一定要有一种情怀,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不平凡的事。

左海滨自语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在合适的机遇做了一项适合自己的事

业。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最大的困难其实是自我局限,一种是因取得

一些成绩而膨胀起来,另一种就是陷入生活中失去自我。他和青建的发

展模式就是要远离自我局限,一步一个脚印走在永不停止的创业路上。

在路上,享受快乐的过程。

在路上,分享生命的喜悦。

企业是品牌 员工才有机会

从创业第一天就开始享受创业,原本计划只呆一年的左海滨,在新加坡一呆就是 12 年。他直言新加坡有序的商业环境,

靠实力拓展业务,靠管理打造品牌,是他在做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建筑行业的战略性分析后,并在 12 年的实战

中切身体会到的。所以在 2012 年伊始,他就运筹帷幄,将青建旗下 10 余间公司剥离为两个部分,将盈利的子公司划归即

将上市的青建(南洋)控股有限公司,而将尚处在初期的业务,包括缅甸、菲律宾及中国投资的项目划入海鼎(南洋)投

资有限公司。两张王牌在左海滨手中,游刃有余,巧妙运作,青建的未来在他坚定的眼光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020

Page 15: Manufacturing

“代工厂”

“自创品牌” 华丽转身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董事长 黄宪文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021

Page 16: Manufacturing

“代工厂”

“自创品牌” 华丽转身

全球集装箱运输由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历史,近 30 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旺盛

的集装箱海运需求为集装箱拖车制造业的发展带来

了良好的机遇。在新形势下,集装箱拖车行业如何

才能更安全快捷地完成陆路集装箱的集散运输任务

呢?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成立至今不久,

但从事集装箱拖车的修理及生产制造已近半个世纪。

维修已经出现问题的拖车、生产有品质的拖车,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担

负着安全快捷地完成陆路集装箱的集散运输任务。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2003 年

办公面积:

46000sqft

从事行业:

拖车的维修与制造

办公地址:

5B Jalan Papan,

Singapore 619407

联系电话:

(65)6261 2867

企业传真:

(65)6566 8120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企业网站:

www.kimengseng.com.sg

022

Page 17: Manufacturing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的 前 身 Hock

Engineer Works 在上世纪 70 年代由现任董事长的父

亲黄算福先生成立,主营集装箱拖车的检测与修理。

黄算福凭借对拖车修理的兴趣以及天资的聪明,摸

索出一套拖车修理的好技巧,好技巧与多年的经验,

使得 Hock Engineer Works 在修理行业渐渐家喻户

晓,口碑甚好。

成功需要机遇,更需要懂得把握机遇的人。新

加坡是国际知名的集装箱码头,货运行业生机勃勃。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新加坡的集装箱拖车主要靠国

外进口,本国生产、制造集装箱拖车的公司屈指可

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介绍下,一拖车生

产商来找黄算福,希望 Hock Engineer Works 能够帮

忙生产制造拖车。

维修拖车数十载 经验是经营之本

经营拖车维修行业几十年的黄算福面临着事业

上的新选择。虽然与拖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但毕

竟从事的是维修,而生产拖车与维修拖车毕竟天壤

之别。然而,对方之所以能慕名前来商谈合作,想

必是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实力。

几经思考后,黄算福决定在立足维修的基础之

上扩大 Hock Engineer Works 的经营范畴,做起拖车

生产、制造的生意。他觉得集装箱运输行业在未来

的几十年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拖车制造行业将

为他带来更大更远的发展。

023

Page 18: Manufacturing

新的尝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熟悉拖车的黄算福在生产初期走访考察

国外知名拖车生产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部分配件。与钢铁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凭借对铁

的认识,在制作过程中合理地对温度的控制,带领员工顺利的完成对拖车的生产与制造,如期交货。

黄宪文看到记者一脸疑惑,便进一步解释说,拖车对铁硬度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拖车一般要承载

重量相当大的集装箱货柜,冶炼过程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好,温度不够,难以制作成型;温度过高,有

损铁的硬度。这是一项需要技术和经验的工作,丝毫马虎不得。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为别人生产拖车,这样的合作一开始就是十多年。合作相对愉快,黄算福也没有打算改变现状。

只要有人下订单,他就照单生产,保质保量,从不偷工减量,也不拖延交货的日期。久而久之,黄算

福与他带领的 Hock Engineer Works 名声越来越大。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发展壮大就是提高知名

度,规范管理就是塑造美誉度,换句话说,在企业的发展中,发展壮大和规范管理要两手都要抓,两

手都要硬。Hock Engineer Works 的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使它走出国门,发展到海外。

2003 年,为了更有利的经营海外贸易,黄算福决定从公司的体制开始改革,将 Hock Engineer

Works 变更为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从此,在国际的舞台上,又多了一颗摇曳着新加坡国旗

的新星。

拖车行业显身手 跃升国际大舞台

024

Page 19: Manufacturing

只有创新才能有进步,墨守成规只能使企业

变得陈旧,失去动力;只有与时俱进、科学发

展才能使企业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如果依旧走为别人制造拖

车的路线,那么现在我们就看不到拖车制造界

的新星——KES。

2005 年,不管是对黄算福还是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

年,黄算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从此开始了品

牌打造之路,是企业从“代工厂”向“自创品牌”

转型。现在看来,这个转型是成功的、华丽的

转型。

原 来, 最 初 找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生产拖车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决定结束生

意。这样的举动无疑使黄算福再一次面临抉择,

他没有思索太久便决定成立自己的品牌,走品

牌发展道路。当他将这个决定告诉给长期向他

订购拖车的买主时,得到他们大力支持。KES 品

牌顺势而生。

黄算福赋予 KES 品牌很大的期望,他用齿

轮作 Logo,一来由于这几十年经营拖车维修与

制造的过程中与齿轮的不解之缘,二来齿轮中

间的圆形取和谐圆满之意,三来红色的齿轮象

征火红的太阳,预示 KES 红红火火。

自创 KES 品牌 拖车界的新星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立 足 拖 车 维

修的同时,在老客户的支持下,从“代工厂”

到“自创品牌”的华丽转身给企业插上了另一

只翅膀。插上双翼的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在商海中展翅遨游,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如 今,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生 产

制造的产品主要有不同型号的 Lowbed、Skeletal

和 Platform。经过这几年的经营,KES 的盛名享

誉海内外。

025

Page 20: Manufacturing

2007 年,现任董事长的黄宪文放弃

了自己所从事的电脑业,加入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主要负责拖车

的生产制造及销售。他的弟弟黄宪仁

毕业后便加入公司,向他的父亲学到

一手维修拖车的本事,现在主管拖车

维修。黄宪文告诉记者,他在一个非

常合适的时机加入公司,那段时间公

司的业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时势造英雄。2007 年正巧是拖车需

求量大涨的时机,黄宪文刚加入公司,

就开始着手扩展公司的业务,在对的

时机选择了对的事情,使得他做起事

情来格外得心应手,开发了许多国内

和国际的客户,为 KES 打响品牌知名

度,站稳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宪文认为,拖车制造在自主创新

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观点,用一

句话概括就是用创新引领标准,用标

准引领市场。他补充说,必须在创新

上走在前面,KES 要打造成世界名牌

产品,就需要争取高于行业的标准。

为了规避行业景气可能出现的下滑

等风险,黄宪文认为,拖车制造企业

应向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积极采

用新材料、新工艺,注入新的技术成

果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企

业竞争力,以保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

兄弟齐心营事业 拖车发展靠科技

为 提 高 技 术 水 平, 确 保 产 品 质 量, 黄 宪 文 在 接 管 Kim Eng Seng

Machinery Pte Ltd 后花了不少心思。他认为,员工是企业的肌体,质量是企

业的生命,成功的企业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黄宪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在短短几年内,培养出一批

讲诚信、懂技术的各国技术人才,有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技术人才。

通过优化组合,建立了一支诚信互助、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在企业发展

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黄宪文认为,管理人员其实不难,主要是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别人做到

的事情,自己要努力带头做好;关爱下属,变说教为培训,提升下属的进取心,

使个人得到成长的同时提升整个团队。

对产品质量的苛刻要求、施工手艺的精益求精,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够亲

身地感受到 KES 真诚的服务是黄宪文经营企业的理念。

我们祝愿 KES 的未来更加璀璨耀眼。

培养优秀人才 确保企业发展 

026

Page 21: Manufacturing

抓住机遇 竞争全球

诚信是企业领导的第二张身份证,使企业创造未来的资本。

Onda Industries Engineering Marine Pte Ltd 鸿达产业机械海事有限公司 创办人 陈炳裕

027

Page 22: Manufacturing

21世纪,石油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材料和战略物

资。石油与全球政治、经济和国家战略紧密相

关。据统计,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

的 34%。现今,全球已有 100 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石油

勘探,其中进行深海海底勘探的有 50 多个国家。海洋

勘探势在必行,也促使研发和制造勘测、钻井的机器制

造行业蓬勃发展。

新 加 坡 Onda Industries Engineering Marine Pte Ltd 是

一家专门从钻井油台管道制造,油台相关配备生产制造

的海洋工程服务公司,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重要

供应商,为顾客提供板载的石油钻井机。与跨国公司

SEMCO 合作取得很大成功,为其提供所有的消防系统

的工程工作。

Onda 是 LIUP 和 ASMI 的 成 员, 且 通 过 ISO

9001:2008,OHSAS 18001:2007 认证和新加坡 BizSafe 认证。

创始人——陈炳裕在多次转换跑道后,最终选择从事炼

油台的管道工程、精密零件制造以及消防系统工程等服

务,除了与其“诚信、务实”的经营理念分不开外,还

因为国家的实力使他获得了好时机,使企业蓬勃发展。

Onda 作为这一领域具有优良的技术领先的专家之

一,凭借更坚固的品质保证,及时、高效的交付货物,

良好的服务等打造出的良好信誉,为公司拥有平均每月

每客户订单项目的合同值超过 100 万奠定了基础,并将

不断提高在这一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92 年

初始资本:

25 万新币

初始员工:

10 人

现有员工:

264 人

办公面积:

1300sqf

厂房面积:

15000sqf

从事行业:

钻井油台制造的相关项目工程

办公地址:

156 Gul Circle,Singapore 629613

联系电话:

(65)68626880

企业传真:

(65)68616619

电子邮箱 :

[email protected]

企业网站:

www.onda.com.sg

抓住机遇 竞争全球

028

Page 23: Manufacturing

“拥有今天的成绩,我走了很多弯路,遭受过挫折与失

败,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坚持下来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

绩。”陈炳裕告诉记者,四十多年前,他在新加坡的一间

英国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械制造与维修。上世纪 60 年

代,新加坡政府着手开发裕廊工业区,许多小型轻工业开

始发展,技术人才短缺,还未毕业的陈炳裕已被新加坡钢

铁厂选中,提前签了合约。钢铁厂的工作经历使他对钢铁

的认识加深,对后来带领 Onda 从事管道、焊接等工程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1980 年代,轻工业开始走下坡路,工厂迁往印尼、马来

西亚等国。陈炳裕决定转行,在 1982 年进入正在兴起的建

筑行业,做起水泥承包商,生意如火如荼,曾经手下的工

人多达 200 个。直到 1985 年金融风暴爆发后,建筑行业走

入低迷,直接影响到陈炳裕的生意。他再次转行,做起船

厂几十万吨油轮的机械与管道维修。

多次换跑道 谋求新机遇

出人意料的,船主与船厂负责人极力挽留陈炳裕,希望他能继续做下去,基于公司员工工资无力发放的问题,船

厂给出解决方案,项目依旧由陈炳裕承包,工人工资则由船厂负责发放。考虑到工人权益有所保障,陈炳裕答应了这

样的合作方式。

油轮的维修行业不定性太大,这是导致

陈炳裕失败的直接原因。由于这个行业的工

人多属于兼职性质,流动性大;油轮维修的

时间以及需要的员工人数每次不一,需要维

修时再找工人难度大,而请全职工人费用高;

船厂不能及时支付修理费导致承包商要提前

支付工人工资,影响资金周转等,使得这行

经营起来非常辛苦。许多同行业的承包商在

拿到项目款后,纷纷跑路,留下一群没有工

资可领,欲哭无泪的工人。而陈炳裕也打算

结束这门生意,没钱支付工人工资,他将自

己的私产变卖后,将工资发还工人,将欠供

应商的尾款还清,与船厂负责人和船主告别。

029

Page 24: Manufacturing

品质与服务是企业的主要支柱。此时的陈炳裕除了承包油轮的机械与管道维修外,还承接了钻井油台高压力

管道的项目。为了更加方便、有效的与对方签订合作协议。1992 年,陈炳裕成立 Onda Industries Engineering Marine

Pte Ltd。他解释说,Onda 与鸿达谐音,鸿运发达之意,他希望借由此命名能使企业顺利发展,叱咤风云。

国际石油的需求量增加,海洋石油勘探势在必行,也促使研发和制造勘测、钻井的机器制造行业蓬勃发展。

1992 年,新加坡船业公司加入油台制造行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签订了不少油台制造的订单。Onda 也从中

分得一杯羹,承接了钻井油台高压力管道的项目,渐渐从管道维修发展成管道加工与生产,从原先由船业公司提

供生产设备到后来自己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并承接炼油厂、化工厂的管道加工生产与维修项目。Onda 在业界

打响了知名度,凭借过硬的品质保证,及时、高效的交付货物,良好的服务等打造出的良好信誉,使得陈炳裕和

他的公司在业界开始越来越出名,客户常常找上门来,生意蒸蒸日上。

品质与服务 提升知名度

030

Page 25: Manufacturing

所谓,国强则民富。国家的实力强大了,会带动人

们富裕起来。1998 年,新加坡设计的升降式钻油台成

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产品,陈炳裕介绍,这种新兴的钻

井油台使用方便,一下子赢得市场,占领了全世界 70%

到 80% 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好时机对于 Onda 来说,简

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钻井油台需求量增加,直

接使得 Onda 的业务量增加,生意十分红火。Onda 先

后通过 ISO 9001:2008,OHSAS 18001:2007 认证和新加坡

BizSafe 认证。

2005 年,陈炳裕与朋友合资在中国广州市开办工厂,

生产制造分段铁板造船,用于浅海的吸油和炼油。陈炳

裕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升降式钻油台进行了一

系列的革新,允许在同一时间进行钻油和生产的活动,

新型高科技的升降式钻油台也有能力应付生产活动的多

项程序模式。Onda 也逐步进军油台的制造行业。

国家赢得优势 企业顺势发展

031

Page 26: Manufacturing

上 阵 父 子 兵。Onda 作 为 海 事 管 道 与 钻 井 油 台

制造领域具有优良的技术领先的专家之一,与陈炳

裕的两个儿子辛勤的付出不无关系。现任 Onda 的

Director 陈则王是陈炳裕的二儿子,他自 2002 年加入

公司以来,便从基础学起。虎父无犬子,在几年的锻

炼中,他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领导之一,为公司的发

展出谋划策。

陈泽熙是陈炳裕的大儿子,他毕业后并没有直接

加入父亲的公司,而是选择为别人打工。直到 2009 年,

他选择回到父亲的公司,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现

在的他担任公司 Executive Director。父子三人齐心协

力、并肩作战,带领 Onda 翱翔更高、更远的海空。

由于现代的升降式钻油台允许在同一时间进行钻

油和生产的活动,综合钻井、吸油、炼油于一体。

距离每个油台的海域附近都配有一艘工作人员生活

的“船”,他们称其为“浮在海上生活起居之处”,

他们是钻油台的配备船。陈泽熙向记者展示了这种

“浮在海上的宾馆”——FLOTEL 的照片,并解释说,

Onda 现在已经接到不少 FLOTEL 的订单,而这种

事业后继有人 员工心系企业

FLOTEL 相当先进,配备达到六星级宾馆的水准,里

面除了普通宾馆的设施配备,还设有电影院、游泳池等,

使得在海上作业的工人们丰富了业余生活,排解海上

作业的孤寂与乏闷,更加人性化。

Onda 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建

设,矢志与员工一起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快乐,逐步

打造“平等、务实、激情、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并始终坚持“技术为主,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努

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Onda 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提倡管理要“人性化”,

更要“家人化”。公司努力营造亲近、和善的工作环境,

提供家一样的饮食、住宿等基本需求服务,建立通畅

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给予员工温暖如家的关怀和关

心,营造公司与员工“共赢”的局面。

陈炳裕一脸自豪的说,Onda 的许多员工是从创业

开始一直跟到现在,将近 20 年的时间了。公司正是有

了他们的付出,才走到今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Onda 明天必将展翅于更远的海

空。

032

Page 27: Manufacturing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努力必将赢得未来。

Topsteel Holdings Pte Ltd 董事经理 周驯强

打工仔

到 企业家

033

Page 28: Manufacturing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努力必将赢得未来。

他,18 岁与同学结伴来新加坡寻求生存,从只拿区区

500 元学徒做起,烧焊、打磨、切割,样样从零学

起。五年后,他累积了相当的经验与技术,决定自己创业。

20 年后,他拥有自己的一盘生意,并在创业的路上,笃

定从容,靠着诚实、努力、务实、勤劳,实现了当初的

宏愿: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他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新客,也是一位坚守在一个行业

耕耘 25 年的拓荒者。他的人生历练证明了华商最朴素的

作风:个人即品牌,诚信最可靠。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91.4

创业伙伴:

4 人(目前独资)

初始资本:

8 万新币

企业地址:

Ang Mo Kio Ind Park 2

Blk 5060 #01-1253

办公室面积:

1200 平方尺

初始员工:

2 人

从事行业:

不锈钢橱具制造

现有员工:

40 人

现有厂房面积:

13000 平方尺

主要产品:

不锈钢橱具及不锈钢工程

联络方式:

64821383

企业网站:

www.top.com.sg

打工仔

到 企业家

034

Page 29: Manufacturing

只是 18 岁的懵懂少年,只为了自己有一条出路,周训强中学毕业,就背起

行囊到新加坡寻找生活,人生地不熟,一头扎进了白钢制造公司,做起了小学徒,

烧焊、切割,样样从零开始,火花灼伤肌肤,汗水流了一地,但他小小年纪却

保持着一股冲劲,学得一身好技术,走偏天下都有饭吃。

5 年后,学满成了技术骨干的周驯强,在工伤休假的 2 周内,第一次有时

间思考未来的路要如何走,他更希望在站稳脚跟后,实现创业的梦想。他注册

了自己的公司,设计出“TOP”的 logo,正式拉开了顶峰白钢的事业大旗。

创业,对于异乡客而言,自然有诸多困难,但好在几个合伙人都是行内人士,

大家各有分工,靠着技术、人脉,一点点打拼。

“有活就接,有事就做,即使是二级、三级承包商,哪怕只有 100 多元的利润,

也不轻易放弃。”周训强回忆创业之初,不忘当初给予他机会的承包商们,因

为在新加坡这个公开的社会,他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把活做好,就不

怕没有市场。

进军餐饮业,是周训强创业中把握机会最成功的实例。一家在全岛各大食

阁开有连锁经营店的老板,将旗下所有分店的白钢系列产品的生产,安装交给

了周训强,他带领团队,设计出美观大方,制造出高品质的白钢系列餐具、厨具。

其优质服务,优异品质,得到餐饮更多企业家的认可。周训强的生意一日千里。

数年来,顶峰白钢这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餐饮业打响了名堂,至此,周训强步

入事业的大发展,“TOP”的招牌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创业 新加坡有机会

035

Page 30: Manufacturing

在事业逐步有了起色以后,周驯强并没有停留在成功

处,而是不断告诫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点小

小的失误,一次不严格把关的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

顾客的信任,都会让“TOP”的照片蒙尘。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严把质量关,先是积极参与各

种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然后为企业的管理添加“筹

码”:

2005 年,参加了 PSB 举办的管理课程

2004 年,企业获 ISO9001-2001 质量认证

而后的几年,他的企业先后荣获 OHSAS 18001:2007

等多个从事建筑业必具备的职业资格及专业技能资格证

书。也荣获 ISO:9001:2008 品质从证,在顶峰白钢的小小

会议室,满墙的品质认证书,是周驯强花了不少时间和精

力潜心努力的证明。

有了这一系列的品质保证,周驯强在原材料上更加严

格把关,因为原材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白钢产品的品

质,亲自去本地供应商处筛选来自日本、欧洲进口的原材

料,凭经验去搭配每一个新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部分。周驯

强相信,只要懂得得失之道,坚持把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放

在首位,就一定会获得顾客的好评与信赖。把利润放一边,

把品质放第一。周驯强的顶峰白钢,20 多年来,成为本

地装修业、海事工程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合作选择,多

元化的产品要求进一步佐证了周驯强坚持走品牌之路的

正确,也打开了他长足发展的一扇窗。

发展 品牌最重要

036

Page 31: Manufacturing

员工团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身就是打工

仔出生的周驯强,深深明白,好技术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好产

品才能征服市场。

周驯强坦言,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培训员工的方法,他并不

像一般的老板,对员工犯错动怒,而是觉得在错误中学习,会进

步得更快。人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技能,必定是在学习中前进,

在错误后变得聪明。

他根据自己 18 岁进入这个行业走过的 20 多年学习之路,自创

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如何做,工作中

会出现哪些问题,按程序一步一步来,周驯强坚持每个月和所有

员工开一次会,讲解新技术,学习工作流程,遇到需要改进的细

节,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同时他也借这个机会,反馈顾客的意见,

同员工一起找问题,寻原因,最终拿出解决的方案。此外,他也

积极安排员工去参加建筑业各种课程的学习,考获各种准证,为

未来面临的各种机遇做好准备。

“活到老,学到老”是周驯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知道,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新的一天就会有许多未知的机会,人一旦

停下前进的脚步,就必然会逐渐失去竞争力。

守业 必须学会科学管理

037

Page 32: Manufacturing

许多人不理解,白钢生意有啥创新,其实,周驯强在步入这个行业

20 多年,已经意识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与长足进步。

原材料的变化,结构的轻便,设计的适用,都是与时并进、不断创

新的必然趋势。

而他自己,也早在 2000 年,就去马来西亚开设了自己的工厂,满

足新加坡市场的需求。他始终认为,要未雨绸缪,要懂得在顺境中加

强风险意识的管理。

回顾自己 20 多年,只在白钢这个市场努力拼搏,走过的一步一脚印,

除了自己过硬的技术,良好的口碑相传,滚雪球般累积顾客外,创新

是他成功的基础。

创新 未来之路更美好

敢接别人不敢接的活,敢引进新的

原材料,而今事业上了轨道,他又勇敢

地在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积极扩

大销售网络,通过各种网页、Facebook

以及搜索引擎等新媒体的推广方式,扩

大企业知名度。未来,他将寻找更广阔

的市场,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先进设备

及器材,以人为本,率领“顶峰精英”

攀登事业的更高峰。

038

Page 33: Manufacturing

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Hong Lip Engineering Works Pte Ltd 创始人 陈高亮

经商行善 心系社会

039

Page 34: Manufacturing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76 年

创业伙伴:

独资

初始资本:

3000 元新币

创业地点:

乡村租赁厂房

厂房面积:

1500 平方尺

初始员工:

2 人

从事行业:

电焊、机械、车床、

零配件生产

现有员工:

70 人

现有厂房面积:

14200 平方尺

主要产品:

煤气管装配工程、

代理意大利 PE 煤气管及配件、

生产厨房用具、传统推拿中心、

产业投资

联络方式:

65- 98518080 / 96936988

企业网站:

www.honglip.com.sg

“从事煤气管道装配是个辛苦的工作,需要亲力亲为,

巡视监督各个工程的质量,特别是管道维修通常

是在人家下班后才能入场工作,经常半夜才能回家”,丰立

机械工程公司创始人陈高亮感慨地说。创立于 1976 年的丰立

机械工程公司从事煤气管装配行业已有三十多年,从一个乡

村租赁的小厂房发展到现在四个厂房的规模,其产品与服务

在业界拥有良好的口碑。当初,陈高亮凭着年轻的冲劲与烧

焊的一技之长开始创业,几十年保持肯拼搏、能吃苦、善理

财及谦虚待人的特质,经商不忘行善,不仅为丰立公司,也

为更多的人带去了希望。

经商行善 心系社会

看到丰立公司的标志,一个类似

房屋、烟囱与火焰相结合的图形,

不禁联想到由煤气管连接在一起的

千家万户,房屋给人熟悉与温暖的

感觉,烟囱让人联想到煤气燃烧带

来的热量,火焰给人以希望,也提

醒人们时刻注意安全的重要性。丰

立公司专业的服务态度被完美的呈

现出来。

040

Page 35: Manufacturing

“如果我当初没有在辍学后进入职业学校(工艺

学院前身)学习烧焊和车床, 今天就不可能凭借这一

技之长开创事业。我深深感受到,即使你穷,但只要

有一技在身,就肯定饿不死。”小时候陈高亮不爱读书,

中二辍学,因为有了烧焊的一技之长才能进入美国通

用电器公司打工。1976 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工厂的

工作量不足,导致收入减少,陈高亮觉得继续在工厂

做工前途渺茫,毅然决定离开美国通用电器的工厂,

自己创业,但是为了确保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公司的开

销,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白天在自己的公司工作,

下午到通用电器的工厂做工,一直到晚上 12 点,通常

还会加班到天亮,一天工作平均在 16 个小时。他拼命

的工作,每个月才有了 1200 元的收入。就这样持续了

六年,他终于通过省吃俭用和勤奋不懈积累了十多万

元的资金,才放心辞掉工作,全情投入到自己的生意

当中。

凭一技之长艰苦创业

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创办的丰立机械工程公司从仅

有两人的小厂成长为煤气管道行业的翘楚,承接各类大

大小小的工程,对待每项工程,丰立公司都一样认真,

永远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从不偷工减料。这种谦虚

与诚信的态度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041

Page 36: Manufacturing

先生存后发展,丰立公司经历了前期

艰苦创业的阶段,生意步入正轨,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此时风险控制就显得越

发重要。在企业经营中,如何规避风险,

如何稳步发展,陈高亮在此方面有其独

到的见解。从开始创业时的双管齐下,

到扩充业务范围,再到债券及产业投资,

陈高亮从来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

里,一直采取稳妥的分散投资策略。以

煤气管装配业务为核心,进行多元化的

投资,他认为,质量是煤气管装配业务

的命脉,为确保每一个工程的质量,需

要自己亲力亲为,如果盲目扩张,一旦

出现问题,丰立的信用就会受到严重的

影响,而将资金投入在债券与产业上回

报会更高,相对也会更稳妥。在此思想

指导下,丰立企业抓住上世纪 80 年代的

房地产机遇,在 1986 年进行产业投资,

丰立也由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危

机过后就是商机,股票没有跌就没有涨,

房地产也是一样,不抓住机遇投资,一

桶金很可能永远只是一桶金”他说,企

业发展要稳扎稳打,但也要能及时地抓

住机遇,前提是过往的积累与准备。

分散投资 稳步发展

042

Page 37: Manufacturing

态度决定一切,经营企业关键在人。从两个员工发展到

七十多个员工,对于安全意识、施工质量的贯彻,陈高亮从

没放松过,他每天在各个工程现场监督,既是老板又是监工。

这些年来,丰立参与了很多有名的工程,从几十元的家庭维

修服务到翻新海滨广场(Marina Square)时的煤气管装置,

甚至是樟宜机场第二和第三航站楼的总煤气管装置,丰立公

司都以认真的态度,优质的施工及服务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

任。

丰立公司对员工在质量与服务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善

待每一位员工,对于 80% 来自印度的劳工,公司为他们创

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其收入,每年组织员工活动及聚

餐,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劳工都能感受到关怀。现在,跟随丰

立公司的 70 多名员工里,有不少都是近 20 年的老员工。

爱心打造安全至上团队

谦虚的对待每一个人,无论

是客户还是供应商,彼此相互信

赖,认真合作,才能共同创造未来。

丰立公司不但按时按质完成每一

项工程,也从不拖欠供应商的款

项,通过三十多年建立起的良好

口碑与信用,成为其进一步发展

的坚实基础。陈高亮认为,煤气

管装配与维修是做服务,而谦虚

的态度与诚信是建立良好客户关

系的前提,谦虚是一种必须要有

的素质与精神。在陈高亮倡导的

谦虚与诚信的精神指引下,丰立

公司才能立足一个行业三十余载,

并发展壮大。

诚信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043

Page 38: Manufacturing

爱心打造安全至上团队

丰立企业一直遵循着“取诸社会,

用诸社会”的理念,对自己的员工是

如此,对需要帮助的老人与孩童也是

如此。陈高亮说:“只要有善心,处

处都可以行善,就看你愿不愿意。”

一次和泰国工人聊天时,陈高亮得知

他们老家清迈的学校都很贫穷,于是

他买下 15 台二手的笔记本电脑捐给

学校,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学习获得更

美好的未来。即便是在千禧年之后,

身处逆境,面临亏损之时,公司还是

将需要变卖的、价值数十万元的机器

运往斯里兰卡,捐助给那里的一个寺

庙,希望被寺庙收养的孤儿们能够利

用这批器材学习维修和操作,从中受

惠。陈高亮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向他一

样获得学习一门手艺的机会,能够看

到希望的曙光,因为他觉得,知识是

送给穷人最好的礼物,这一点他深有

体会。

做企业虽与做慈善不同,但对于

像丰立这样的企业来说,无论企业是

小还是大,都始终保有着一份社会责

任感,从为企业员工谋福利,创造更

多的就业机会,到捐出一笔善款或是

一批机器,无论大小都是丰立对于社

会的回馈。事实证明,有社会责任感

的企业往往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取诸社会 用诸社会

044

Page 39: Manufacturing

半世纪打造

重型机械第一品牌

永远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客满意了,就是我们成功了。

东源机械私人有限公司

董事主席 林育忠 BBM(L) / 董事经理 林庭耀

045

Page 40: Manufacturing

半世纪打造

重型机械第一品牌 打造百年品牌,是无数企业家的梦想,在新加坡 , 东源机械

私人有限公司走过漫漫 53 年岁月,企业从小到大,从本

地发展到区域,东源的品牌闪耀着无穷的光芒。

林育忠,一个 13 岁就在重型机械行业打拼的贫寒人家的孩

子,是如何靠着诚信、优质服务,在重型机械行业,一手打造

新加坡华族企业家锐意进取,开拓思维,跨国作战的神话。

如今已经 70 高龄依旧坚持参与管理、决策的林育忠,其心

血与精力早已融合在一台台庞大的机械设备中,这位白手起家

的企业家,穷其半个世纪的岁月,与父亲,孩子三代人一起打拼,

共同塑造了东源机械的闪耀品牌。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52 年

创业伙伴:

父亲、弟弟二人

初始资本:

1.8 万新币

创业地点:

Syed Alwi Road

办公面积:

700 方尺(购)

初始员工:

1 人

从事行业:

小五金、废铁回收、机械设备

现有员工:

200 人(印尼)

15 人(马来西亚)

35 人(新加坡)

现有厂房面积:

15 万平方尺(新加坡)

主要产品:

重型机械

联络方式:

6368 1111 / 6368 8806( Fax)

企业网站:

www.tongguan-plant.com

企业电邮:

[email protected]

046

Page 41: Manufacturing

于新加坡 6 号双加株巷的东源机

械有限公司,林育忠精神矍铄,眉宇

间流淌都是坦然,谈起他一辈子打交

道的重型机械,成竹于胸,娴熟自如。

林育忠还记得,1947 年随父亲从

中国福建安溪南下狮城,13、4 岁就

跟着父亲做起了废旧铁、贸易等小本

买卖,1959 年,与父亲、弟弟一道,

注册了东源机械公司,开始了以后长

达半个世纪的不断创业,从小五金的

买卖到废旧器材的回收,生意都紧紧

和市场接轨。

林育忠坦言,企业一直在市场第

一线,敏锐地捕捉市场的需求,以顾

客的需求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东源先

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

1967 年,新加坡独立后,百废待

兴,制造业快速发展起来,需要大量

的机械设备,市场需求就是生意方向,

林育忠马上就调转企业经营之路,以

从世界各国进口车床等产品为企业经

营点,将事业从小五金和废铁回收领

域转移到为众多本地新兴的机械厂提

供安装、维修机械设备上。随着生意

的剧增,他又发现,伴随着新加坡城

市化的进程加快,建筑市场空前活跃,

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市场对建筑所

需的大型机械设备需求量供不应求,

谁抓住商机谁就抢得市场。林育忠从

1972 年开始,全力进军建筑机械及土

木工程领域,大胆从日本、德国、美

国采购品质佳的二手建筑机械设备,

实现了公司的第三次转型。

1974 年,他将公司从无限公司转

变为私人有限公司,让公司的规模与

管理跃上了新的台阶,东源的金字招

牌从此与重型建筑机械结下了不解之

缘。从采购、批发、代理、维修新、

旧重型建筑机械开始,东源从本地走

向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

等众多国家,均与东源建立了牢不可

破的合作关系。

液压挖掘机、轮式履带式起重机、

平地机、各式路面机械 - 压路机、沥

青机和洗剥机,油压破碎机、油压钻

石机、重型自卸车等数十个系列二手

产品,经东源从日本、欧洲、美国等

采购后,迅速被分销到东南亚,满足

建筑市场所需。

变革 让创业之路充满传奇

047

Page 42: Manufacturing

70 年代做生意,远没有如今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通讯,

做跨国贸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候若要采购欧洲

二手机械设备,必须要通过欧洲厂家信件邮寄产品照片,

东源确定后,发电报确定产品,在远洋海运回到新加坡,

过程漫长,且大多靠丰富的经验判断产品品质,存在不少

风险。

所幸林育忠在这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双

独具慧眼的“专业眼光”,加上与欧洲、美国等供应商建

立的多年的信任与默契,这样的按图索骥,生意做得也相

当红火。

和其他国营企业相比,东源特别重视企业的品质和服

务,众所周知,二手的重型机械产品,要保证品质,必须

有强而有力的检修队伍,与完善的售后服务,从海外采购

回来的机械设备,东源总是派出技术骨干进行全方位的检

修,确保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当顾客在使用中出现故障,

东源也积极做好售后服务。

良好的服务意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让东源机械

成为行业中一块响当当的品牌,来自日本的供应商也加入

到供货的行列,林育忠多次往返新加坡及日本之间,寻找

产品检验机械设备,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日本产品成为企

业销售的主力,因为地域的距离,林先生便多次往返日本

及新加坡,过去按图索骥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林先生和他的团队,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在

网络上直接参与竞标,支付款项,采购商品。采购形式的

变化固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一直和市场接轨,积极学

习参与新的销售采购模式,对一个年纪不轻学问不多的林

育忠而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与

时并进,是林先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东源从小发展到区域

品牌的基石。

靠诚信务实,靠诚实经营,东源机械渐渐超越同行,

成为区域中的佼佼者。“只要林育忠答应的事,就一定做到。”

这是顾客对东源的评价。

在顾客眼中,林育忠是传统的华商,言而有信,一诺

千金,所以不少慕名而来订购产品的顾客是排着队,等着

东源的设备,他们甚至宁愿多付出一点费用,只为了购得

高品质的设备。作为成功的转口贸易商,东源的产品从本

地销往汶莱、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中东、印度和美洲。

东源的大旗在多个国家飘扬,伴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发展,

东源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

特色服务 冠绝同行

东源的成功,在于有不断创新的产品,在于不断寻求

新产品的合作:

提供新旧机械设备,东源机械业代理过新设备:

70 年代的曼尼多(Manitou)轻工业叉车(Forklift)和

材料处理机车(Material handler)

80 年代末徐州集团液压式压路机,洛阳机械厂的机械

式压路机,沈阳山泰破碎机。

90 年代,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也将他们的产品 -

压路机系列和油压钻石机,交给东源代理;其后也交托了

IR-Montabert 系列的油压破碎枪给东源。

2006 年初,东源选择了德国维特根(Wirtgen Group)

旗下的产品来代替。

2003 年以来,因为全球经济火热,多个区域迅速发展,

2 手设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收购价格非常不明朗,

在加上了供应商的交货期经常延误,带给东源非常多的不

便和麻烦。在 2004 年底,企业探讨了中国产品来代替需求

的可能性。2004 年参观了上海宝马展之后,他们陆续走访

了徐工、山推等中国多个厂家。

创新 未来更辉煌

048

Page 43: Manufacturing

在多次的拜访和多方面的研讨努力下,终在 2005 年 7 月引进了首批徐工 (XCMG) 的装载机。

然而本地市场还未能接受中国产品,多方面努力的推销和多次的降价优惠,却未能带来任何的佳音。所以为了渗

入市场,东源更改原有的策略,将数台装载机以较廉价出租。经过数个月多方面的“粗暴”测试,证实了徐工装载机

的可用性 [ 虽然还有多处待改良的机件 ],市场开始接受中国产品。由 2005 年 7 月至今,虽然所售出的数量(数十部)

还没能大放光芒,不过都能在当地占有一席地位。2006 年之后,把山推的推土机推荐到本地市场。

为了更能巩固公司在这个区域市场的优势,东源也在

其他的国家设有合作伙伴和分公司:

2003 年和股东进一步发展具有庞大潜能的印尼新旧设

备市场。

2008 年 在 马 来 西 亚 开 了 分 行 TG Heavy Equipment

Malaysia Sdn Bhd(TGHE),提供新旧重型机械。较小型的

办公室,维修厂和储存库将在近期落成。马来西亚的公司

也获得徐工和山推的代理。

2010 年,获得中国长沙中联重科履带的代理。

与世界各国重要的机械制造商的合作,让东源的市场

进一步扩大。

区域市场网络

049

Page 44: Manufacturing

区域市场网络

作为家族企业,林育忠的儿子林庭耀,从加拿大学成归来后,就自然到

公司服务,他从一线做起,从小事做起,跟着师傅学习,认识机械构造,学

习维修技术,了解原理。同时他也从父亲林育忠身上学到最重要的诚信。

要做百年老店,就要靠诚信服务。林耀庭的加入,让公司更具有国际化

的眼光和魄力,也为东源的永续发展,再创辉煌做好准备。林庭耀在一线学

习到了宝贵的经验,积累起管理知识,加以在海外留学学习到的新的市场服

务及程序化管理,逐步将家庭企业步入有专业团队管理的新的营销模式。

公司库存了大量的设备配件,能在 24 小时内为顾客解决难题,积极与国

际性大品牌合作,在友好竞争中,共同解决机械的难题。“东源的产品销售

前做了大修检测,销售后,也提供售后服务,客户的问题就是东源的问题。”

这样的服务理念,自然需要有专业的团队。

一个好汉三个帮,员工是企业最珍视的财富,在东源服务的员工,大多

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公司对新老员工都会集中加实践学习和培训,

老一代员工带新一批员工,以帮、带、传的形式,手把手传授技术。同时,

企业也指派部分员工去参加劳务局的各种技能培训,或选送到日本学习新的

技术。员工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到东源的服务水准及专业眼光和判断。这

些举措,既培训了员工的能力,同时也练就了团队。

据了解,在东源,服务最长的员工有近 30 年,他们见证东源走过的每一步。

在危机中发现商机,是东源成功之处。2008 年,金融风暴期间,不少企

业面临裁员,但东源却大胆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军了马来西亚市场,业务不好,

就先做员工培训,练好内功,一旦经济复苏,马来西亚分公司就显出强大的

能量。2011 年,东源与泰国的合作已经开始,接下来他们还会在孟加拉和新

加坡开始贸易。东源的明天会更买好。

作为服务社区多年的基层领袖,东源的掌舵人,林育忠 BBM(L) 积极服

务于宏茂桥社区,历任宏茂桥公民执行委员会主席。宏茂桥联络所主席,宏

茂桥福利基金会主席。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要有服务社会,回

馈社会的意识,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体现品牌的价值。

团队 让企业更具生命力

050

Page 45: Manufacturing

创业如同在大海上航行,激情与坚持之下,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体会行在路上的艰辛与喜悦。

Industmarine Engineers Pte Ltd 创始人 梁明书

与大海结缘

乘风远航

051

Page 46: Manufacturing

在新加坡华人中,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是三个不

可小视的群体,与人数众多的前两者相比,海南人

在下南洋来到新加坡之初,作为小众,且因为经济力量

薄弱,并不被各界人士所重视。但是,凭借坚苦拼搏的

创业精神,远涉重洋的海南人一步步走来,落地生根,

却令人刮目相看。

作为海南人的后裔,自小聆听父辈教诲要自立自强,

运达海事公司的创始人梁明书先生与海结缘,白手起家,

四十岁时创立运达海事工程公司,用二十年的时间将运

达从一家小型海事机械代理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里的佼佼

者,树立良好的口碑,客户遍布全球。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92 年 2 月 14 日

创业伙伴:

泰国人合资

初始资本:

10 万新币

创业地点:

40 Jalan Pemimpin #01-09A

Tat Ann Building

Singapore 2057

办公室面积:

2400 平方尺

初始员工:

2 人

从事行业:

海事设备分销

现有员工:

18 人

现有厂房面积:

1 万平方尺

主要产品:

Oil Purifier, Water Maker,

Plate Heat Exchanger

Email:

[email protected]

企业网站:

www.industmarine.com.sg

052

Page 47: Manufacturing

1971 年,毕业于新加坡理工学院海事

工程专业的梁明书得到了航海工程师的第

一份工作,四年后,又在一家知名海事公

司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了营运经理的职

位。但是,梁明书感觉到即便自己很努力,

在洋人主导的公司里,还是会受到各种的

限制,看不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此时,已

经过二十年的专业、人脉、资金的积累,

他大胆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当时,

两个儿子才五六岁,家人也难免担心,但

是梁明书的太太对丈夫的决定表示了极大

的理解与支持,并一如既往地陪同他走过

了二十年的创业路程。

梁明书说似乎是上天注定在那个时间

要出来自己创业,公司的名字“运达”,

他的解释是“行在路上”, 这不仅体现了

他对事业的专注,也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专注与不懈努力,做事不急功近利,讲究

水到渠成,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1992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梁明书经

人介绍与日本三菱公司的经理会面,拥有

二十年行业经验的梁明书对分油机市场十

分了解,并且在业界有着很好的诚信度,

这些都被对方所认可,过了一段时间,三

菱主动联系梁明书要求合作,并在他没有

启动资金的情况下,获得了三菱公司三个

月的放账期,从此开始成为三菱产品在新

加坡的代理商,一直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了,

运达公司与三菱保持着互信合作的关系,

并曾连续三年获得三菱全球最佳代理商的

荣誉证书。与三菱合作后,其他品牌也陆

续找上门来,提出要与运达合作,并且可

以获得一到三个月的赊账期。梁明书骄傲

地说,从公司创立之日到现在,运达从来

没有接到过一个投诉,没有借银行一分钱。

行在路上 水到渠成

053

Page 48: Manufacturing

行在路上 水到渠成

二十年前,梁明书与一位相识的泰国伙伴合资承办了运达海事工程公司,

从那时起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打工生涯。创业之初的前两年十分艰难,直到

1994 年,运达公司才真正接到了一家瑞典船务公司的第一个大单,赚得了第

一桶金。当时面对这一个 100 万的大单,运达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运作,但这

一次也是因为梁明书一如既往的诚信,对方同意放账三个月,才使公司能够

从那时起腾飞,再经过 2006 到 2008 年的快速发展,公司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在 1994 年获得了第一桶金之后,1995 年很多大船东开始与运达合作,其中包

括知名的吉宝公司。在业界,能够获得三个月放账期的公司少之又少,运达

凭借的是诚信与优质的服务。这第一桶金看似是偶然得来,却是诚信累计的

必然结果。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讲究诚信才能走的长远。

诚信赚取第一桶金

054

Page 49: Manufacturing

2012 年是运达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庆,

对于这样一个正值壮年的公司来说,未

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公司创立至今的

二十年间,从一间 2000 平方尺的租赁办

公室,到现在自有的一万平方尺的厂房,

这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飞跃。回

顾这四十多年从打工到创业的经历,梁

明书的成功和他的激情、专注、诚信、

坚持密不可分。

激情与坚持铸就成功

创业仅凭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更

重要的是坚持。运达公司从 1992 年创

立到现在经历了几次风暴,公司没有

借贷,靠自己度过一个个难关,在经

过了 1997 年金融风暴后,2002 年因为

经济不景气,最初和梁明书一起创立

运达的泰国合伙人离开了公司,但是

梁明书坚持下来了,他的坚持造就了

今天的运达公司。

四十年专注一个行业,公司的经

营范围从运达创立之初到现在未有太

大的改变,并且影响了两个儿子也加

入到公司,可以说梁明书后继有人,

但是他说自己并没有想过要退休。虽

已 60 岁的年纪,但看上去精神健硕,

神 采 奕 奕。 他 喜 欢 航 海、 喜 欢 打 高

尔夫球,曾经作为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ineers 的秘书

长为行业服务。对于他来说,生命就

像一次旅行,有风浪,有礁石,有美

丽的日出,有温暖的日落,一切自然

发生,一切坦然面对,到达目的地的

喜悦固然重要,但沿途的经历更值得

珍惜。

055

Page 50: Manufacturing

运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做为代理商,卖的是别人的产品,宣传的

是别人的品牌,运达是凭借什么在此行业中发展壮大的呢?如果说运达公司始

于梁明书的创业激情,诚信给了他最初的机会,坚持使他能够走的更长远,那

么专业的团队就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在运达公司里,除了办公人员,其他全部是技术人员,主要负责设备的调

试与维修工作。这个技术团队就是运达公司的根本。每年都会有技术人员被派

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培训最新的设备技术,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公司为员工

提供宿舍,组织每月一次的聚会活动,运达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用梁明书自己

的话说,公司没有老板与员工,而是朋友。

专业团队打造服务品牌

运达公司虽然是一家设备技术公司,却让人很容易感受到它

的亲和力,从梁明书本人,到公司的所有员工,甚至是公司的

LOGO。运达海事的 LOGO 是类似于穆斯林清真寺的屋顶形状,

让人看了不由产生几分亲切感,这一设计无疑体现了公司对多民

族文化的包容与接收态度。正是这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与亲切感,

才能不断提升技术及服务水平,运达才能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梁明书好似运达这艘远洋船的舵手,引领船员冲破一道道险阻,

领略一段段美好的瞬间。

行在路上,体会创业的点滴,体会收获的欣喜,对于梁明书

与运达公司来说,终点的目标不重要,唯有一段段的旅程让人憧

憬,让人为之奋斗不息。

亲切如友 胸怀如海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不断提升,追求

卓越的团队,才使运达公司在二十年

间没有接到一个投诉,并连续三年获

得三菱全球最佳代理商的荣誉,服务

的客户不断增加,客户遍布全球,成

为本地行业中的佼佼者。运达海事工

程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优质

服务品牌,梁明书本人就是这个品牌

的灵魂,是专业与诚信的代表。

056

Page 51: Manufacturing

以客为尊,锐意创新求变,拓展思路,方能成大器。

Heng HardWare Engineering Pte Ltd董事经理 William Chong/Tiang Kok Heng

打造避雷针系统第一品牌

创新求变

057

Page 52: Manufacturing

创业小档案

创业伙伴:

兄弟三人

初始资本:

5000 新元

创业地点:

Lor Tai seng

办公面积:

200 平方尺 ( 租 )

从事行业:

避雷针系列产品

生产、设计、安装

现有员工:

18 人

现有厂房面积:

10000 平方尺 ( 购 )

主要产品:

避雷针及配套产品

联系电话:

6846 4111

以客为尊,锐意创新求变,拓展思路,方能成大器。

058

Page 53: Manufacturing

Tiang Kok Heng 是 公 司 的 创 办 者, 这

位沉默少言的福建仔,有着福建人鲜明的

个性特征 . 他不善言辞,言语不多,总是

默默尽心尽力做好份内的事。因为家庭经

济不够好,他很早就出到社会打工,从普

通的操作工做起,不但熟练掌握本地钳工

的技术,还因为做人低调,做事踏实诚信,

在同行中渐渐小有名气。几年后,他和二

弟 一 起 注 册 了 Heng HardWare Engineering

公司,买来二手的设备,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没有做什么市场营销,Tiang Kok Heng

个人就是一块活招牌,当时行业上流传一

句“要生产零件找 Tiang Kok Heng,保证

不会失望。”而 Tiang Kok Heng 本人,对

不断上门的生意,坚持品质第一,专注于

自己的技术,保质保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

产品。

创业之初,不善于管理经营的他,其

营销思路相对比较保守,他和弟弟两人就

是公司全部资产,送货、生产、销售、进

原材料,都是两人亲力亲为。资金不够,

只能按合同所需到五金店小批量采购原材

料,及时生产并销售完毕后,收回货款才

能支付供货商,这样艰难的经营,渐渐将

企业从小做到大。

“自己就是品牌”,技术好,讲诚信,

让 Tiang Kok Heng 创业的路上还算一路顺

风。然而本地企业要做避雷针的生产,无

论是在设计还是品质,在当时毕竟还是和

国外的同类产品有些差距,一些商家习惯

选择海外品牌,当年的这一类产品也大多

从欧洲等海外运来。本地企业要想自己生

产研究避雷针系统,就必须要敢于做一个

“拆卸”专家。大哥 Tiang Kok Heng 研究

市场上各种避雷针的结构,最终生产出属

于新加坡制造的避雷针,产品比国外的品

牌价格低,品质不相上下,很快就被市场

接受,产品销售大增,靠着口碑创业,以

口碑作资本,Tiang Kok Heng 实现了创业

第一步。

口碑 成为创业的基础

059

Page 54: Manufacturing

三弟 Thian Kok Chong 工艺

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顺

理成章到公司帮忙,1976 年三

兄弟决定把将公司提升为私人

有限公司。Thian Kok Chong 还

清楚记得,到公司的头一年,

他选择到最接近市场前沿做一

名送货员做了整整一年的送货

员,“ 送 货 员 ” 可 不 好 当,

Thian Kok Chong 做了有心人,

他不但实地进行着市场调查,

了解顾客对新加坡生产的避雷

针的认可情况,了解市场上最

新的产品。“我在送货车上放

了二套衣服,一套是送货员的,

一套是正规办公室的衣服,送

完货就直接与企业谈业务,可

谓两不相误。

这宝贵的一年市场工作,

让 Thian Kok Chong 找到了不少

新的商机,于是他做了企业战

略思路上的调整:生产避雷系

列产品,让企业的产品种类更

加完善,成为本区域生产最系

统品种最齐全的避雷系统专家。

要研发新产品,就必须不

断进行反复设计、生产、调试,

大 哥 Tiang Kok Heng 给 了 弟 弟

极大的空间和权力,三弟 Thian

Kok Chong 就 放 手 一 搏, 一 次

次与工程师们研究改进新产品,

从一个到十个再到近百个不同

产品,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产品

链。

Heng HardWare Engineering

Pte Ltd 终于拥有了自主研发、

自主生产的避雷系统,其新产

品不但媲美欧美同类产品,甚

至超越其数量品种及品质。

在 研 发、 生 产 的 十 余 年,

Thian Kok Chong 因其读书多,

脑子灵,眼光准确,逐渐成为

企业领军人物及掌舵人,管理

权力自然交接,为企业未来的

良性发展建立了基础。

创新 企业步入高速发展

060

Page 55: Manufacturing

在 Heng HardWare Engineering Pte Ltd

采访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

三兄弟之所以能够以家庭利益为重,不

以成败、学识、能力论高低,缘于其母

亲定下了三条家规。母亲当年把创业中

的三个儿子叫到面前,叮嘱兄弟不分长

幼,谁有水平谁做公司掌舵人,三人薪

水一样,利益均等,不分仲伯。以后第

二代进入公司,也不分长幼,不分职位,

一视同仁。

读书不多的母亲,定下避免纷争的家

规后,三兄弟就严格按照母亲的要求执

行,为后来三兄弟齐心协力开拓市场,

让家族生意发扬光大,让企业产品从单

一到多元,从本地远销海外做好了最坚

实的准备。

目前,兄弟三人的第二代,已经有 7

人在公司工作,他们比父辈拥有更高的

学历和文化。他们有的学成归来后,听

从父辈安排,沿着父辈曾经走过的路,

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一脚印,携着家

族企业,朝着未来迈进。而长辈们则要

下一代一切归零,不看前辈做过什么,

而是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做好传承。

家族定下铁规 企业经年不衰

061

Page 56: Manufacturing

企业无论有多么显赫的名气,都不是一个人

拼搏出来的,都是员工们的辛苦付出,共同打拼。

从创业之初,到 80 年代初期,从本地工厂

到马来西亚、中国、印度成立分公司,企业走过

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员工的付出。

遍及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的分公司及代工

厂,拥有数以千计的员工及众多合作者,大家坚

持企业的服务宗旨,以为顾客提供最佳产品及服

务为己任,把顾客满意当做自己的使命,坚持“以

客为尊”,从而让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赢得

赞许一片。

1983 年,企业在马来西亚开设厂房,以生产

避雷系统为主,新加坡则负责市场、产品研发及

定位。1981 年,企业在中国拓展。1985 年,企

业远赴印度。目前,Heng HardWare Engineering

Pte Ltd 在其他一些国家正积极拓展,更广阔的市

场等待他们。

为善最乐,回馈社会,不分你我。目前,

已 经 做 了 20 多 年 慈 善 事 业 的 Heng HardWare

Engineering Pte Ltd,在把产品销往东欧等海外国

家的同时,还准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进军保

健器材业,以为乐龄人士服务为荣,在东南亚服

务更多的年长人士。

员工 企业宝贵资源

062

Page 57: Manufacturing

大爱无疆

赚钱只是自然的结果,不是真正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应该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Hyper Resources Interactive Pte Ltd 执行董事 郑鎏洋

小小网站显真章

063

Page 58: Manufacturing

您还在为堆积如山的信件烦恼吗?那么请您登入 www.

hyperresources.com 无纸化处理办公网站,它将为您

量身定做适合您日常办公运营的系统,解决办公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列难题。请您相信,有了 www.hyperresources.

com,无纸化办公已不是神话,它既环保又提升工作效率,

而且能为公司节约许多人力和财力,从而削减开支,增强

公司的竞争力。

郑鎏洋,Hyper Resources Interactive Pte Ltd 的执行董事,

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企业家,看到自然生态环境被严

重破坏,灾难频频发生,决定利用所学,为环保事业贡献

力量。正如公司宗旨提倡的 A Smarter Choice For A Greener

Earth。

由公司自主创立的网站 www.billboxonline.com,是新

加坡第一家实现全部账单无纸化处理的网络平台,郑鎏柳

洋欲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供全球使用的无纸化电子账单处理

系统。一个网站,如何帮助公司减少人工操作,节约纸张,

节约成本?让我们走进郑鎏洋,走进他的公司。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2003 年

办公面积:

新加坡 1500 方尺、

印度 3600 方尺

从事行业:

无纸化办公网络系统

办公地址:

22 Lorong 21A Geylang

#07-01 Singapore388431

联系电话:

(65)67412765

企业传真:

(65)67412508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企业网站:

www.hyperresources.com

www.billboxonline.com

小小网站显真章

064

Page 59: Manufacturing

和上一代的创业者不同,新一代的创业者在自身条件、家庭背景、创业基础、奋斗

目标等多发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一代的创业者,创业和打拼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温饱、生存。他们多半是“半路出家”、

“白手起家”,创业之初更多是凭借体力和毅力去奋斗事业,学历和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新一代的创业者比前辈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教育水平,更具“儒商”气质,从事高科技类

型行业的比例较高。同时对养生健康、运动等休闲活动也有着非常旺盛的意愿。

郑鎏洋,他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温饱,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奋斗。为了

在日常工作中减少对纸张的使用率,减低对树木的利用率,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

2003 年,与朋友一起成立了 Hyper Resources Interactive Pte Ltd,一间专业从事无纸化办

公的资讯服务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世界上就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爱护她。这不是口号,需要靠每个人的行动与努

力。” 郑鎏洋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此,才有内在的持续力。他对所从事的事业报予极大

的期望,才会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事业的高峰。

身体力行 创业从环保着手

065

Page 60: Manufacturing

许多人认为,未来的四大光明行业:文化创意、绿色环保、互联网、生物。Hyper Resources

Interactive Pte Ltd 集绿色环保和互联网于一身,可谓是得天独厚。

郑鎏洋与伙伴们之所以决定合伙成立公司,也是看到了这一优势。再者,最难能可贵的是

能够结合科技、实际应用和本身的经验 , 懂得公司在哪个流程可以简化,省去更多的纸张和繁

琐的步骤,更好的为系统设计提供建议。郑鎏洋补充说,一个人既要把一技之长发挥极致,又

要深知自己的不足,找旁人弥补,学会借力,扬长避短。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各方面受限制,公司一开始并没有自己研发系统,而是引进欧美的

系统,做他们在新加坡的分销商。”郑鎏柳洋告诉记者,创业初期是很困难的,他们推销的不

是一件有形产品,而是一种无形的理念。

开始时,很多人并不接受他们推荐的无纸化办公系统,但郑鎏柳洋心里很清楚,不要期望

公司特别快速地成长,好的东西犹如好的企业一样,都有自身发展的轨迹,是磨出来的。要成功,

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他选择不厌其烦的跟客户沟通、解释、演示,直到他们理解为止。

面对记者的一脸疑惑,他似乎早已预料,并举例说,一间大公司每月收 40000 封信件,请 5

名员工全职收分信件,每个员工的工资按 1000 元算,每封信的成本按 1 元钱算,那么公司就收

发信件方面每个月的开支就是 45000 元,每年就是 540,000 元。每人每天平均接手近 270 封信,

给人感觉工作量极大,公司乱哄哄的。如果同等情况下改为使用无纸化系统的话,每封信 0.8 元,

只需花 32000 元。算下来,公司这方面的开支每月将节省 10000 多元, 每年就是 120,000 多元。

无纸化系统的优势所在,不仅节省开支,有一个更温馨的工作环境,而且还非常环保。

稳中求进 环保与科技并行

066

Page 61: Manufacturing

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八年,然而坚持下来的却

只有他自己。 创业的路既然不是一帆风顺,就

需要更多毅力和耐心去经营。功夫终究不负有心

人, 如 今,Hyper Resources Interactive Pte Ltd 已

经从一间仅 2 名员工的公司发展成为 40 名员工

的公司,并设立海外研发部。

2009 年,新加坡第一家无纸化账单处理的网

络平台 www.billboxonline.com 正式推出,目前已

颇具规模,对未来跃跃欲试。

在提倡低碳、绿色、环保的今天,该网站的

推出无疑是顺应了时代需求的潮流。许多大公司、

大集团看到了这个平台的优势,纷纷采用无纸化

系统处理账单,既迎合环保的理念,又节约成本

和时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郑鎏柳洋解释,利用这个网站处理账单很方

便,首先,登入网站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告诉

合作的公司,让对方也在该网站进行注册,成功

之后,双方便可通过 E-Mail 的方式传送账单,

实现无纸化办公。

自主研发 新加坡第一家无纸化处理账单网络平台

对于初创企业,特别是互联网这些新兴行业,财务数据是判断其前景的重要标志。Hyper

Resources Interactive Pte Ltd 从初创时期 6 万元的资金,现如今翻几十番的成绩,无疑引起许多投资者

的关注。

郑鎏柳洋认为,有人投资说明大家看到了无纸化办公的前景,但公司还处于成长阶段,应该继

续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低调很重要,只有公司真正扎了根,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品

牌风格,和优质的用户服务,才会立足市场,保持领先。

郑鎏洋认为,无纸化账单处理平台 www.billboxonline.com 能够茁壮成长,还要感谢新加坡这块

肥沃的创业土壤。因为新加坡政府允许并鼓励使用电子生成账单,所以为将来无纸化产业提供了强

有力的生存的保障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良好政策 企业生存的沃土

067

Page 62: Manufacturing

郑鎏柳洋年纪虽轻,却博览群书;受英文教育,却通读中国《孙子兵法》

《周易》 及曾国藩与胡雪岩传。他每年都花固定的时间参加培训,了解国际

市场走势,学习西方的团队管理、潜能开发课程 。本人却始终奉行东方中庸

低调的处世之道。他欣赏曾国藩为官无私却稳慎的用人之道,借鉴胡雪岩为

商成功及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从中反省自己的作为,自身严格要求,不断领

悟人生真谛。

郑鎏柳洋认为,赚钱只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目的。人生的目的

应该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只有帮助别人创造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自身

的价值。

年轻的心,宽大的胸怀。郑鎏柳洋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那颗奋进之下趋

于淡定的心。不知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纳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

下之事、空其心应天下之变”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否禅机太深,但一个人善于

平衡自己的心态,亦已难能可贵。

如果不是顾及这次采访的“严肃目的”,如果不是他还要忙于其他事务,

真想就这样海阔天空聊下去——用无拘无束的闲聊,换取一份心灵的澄净。

修身养心 助人方显自身价值

068

Page 63: Manufacturing

抓住机遇,接受挑战,诚信服务,品质为先,终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Index-Cool Marine & Industry Pte Ltd 主席兼总裁 毛鉅發 PBM

打造国际品牌

扬帆海事行业

069

Page 64: Manufacturing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77 年

办公面积:

63000 平方米

现有员工:

200 人

从事行业:

海事与工业

办公地址:

No.25 Tuas Avenue 8,

Singapore 639240

联系电话:

(65)62881337

企业传真:

(65)62888605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企业网站:

www.inndex-cool.com.sg

穷苦人家出生的毛钜發,卖过鸡饭,做过油漆工,

20 多岁就开了间小公司,专门做冷器维修。一

个偶然的机会,毛钜發发现了海事冷气服务的商机,

而后 30 多年,他勇敢专注于海事服务领域,长袖善舞,

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 8 个分公司,拥有自己的加工厂

及品牌产品的大型集团企业,本地员工超过 200 名,

实现年销售收入上千万。

毛钜發的成功在于他采用集团化经营的管理模式

经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中心,以品

质为保障。他的成功,还表现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

始终坚持走创新的道路,不断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

理,重视产品的质量,重视技术开发,开展了多元化

经营,强化并完善人性化的服务,使企业得以迅速发

展。 目 前 公 司 旗 下 除 了 Index-cool Marina & Industry

Pte Ltd 外,还有 Index-cool Engineering Pte Ltd、Index-

cool Furniture Design & Construction Pte Ltd、Index-cool

Fire & Safety Pte Ltd、Index-cool Corporation(M)Sdn

Brd、Evergreen Marina Pte Ltd(Ship Chandler)、Robin

Investment Pte Ltd(Property Investment)、Euro-Asia

Design & C Pte Ltd(Carpentry)。

毛钜發始终坚守华族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既带

领着兄弟姐妹一起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也把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社区,协助关爱一切需要帮助

的人。透过这个本地企业家的品牌故事,告诉我们最

简单最朴实的道理:成功从来属于善于抓住机遇并努

力为之奋斗的人。

070

Page 65: Manufacturing

勇敢创业 涉足海事服务行业

毛钜發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15 岁就开始做工。卖过

鸡饭,当过油漆工,还在工厂当过多年的学徒,跟着师傅学

习修理冷气机。

1969 年,国民服役回来后,他成立了新五洲铁柜电气公

司,自己当老板经营冷气机的维修。人手不够,不久他便邀

请三个弟弟加入,打算兄弟齐心,闯出一番天地。然而,公

司并没有因为弟弟们的加入而取得很好的业绩,由于缺乏管

理经验等诸多因素,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早期的空调冷气机

机身笨重,维修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而赚的钱又不多。

毛钜發兄弟几个早想结束经营,另谋出路,而苦于没有寻找

到更好的发展,生意只好维持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毛钜發与一担任船务公司总经理的朋

友一起喝酒聊天时,无意间了解到新加坡是船舶市场商机无

限,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涌入,毛钜發决定关闭过去的公司,

正式注册 Index-cool Engineering Pte Ltd,全力进军海事领域,

从事最擅长的冷气维修入门。创业不久。毛钜發就顺利拿下

一家大型船务公司船舶冷气机的维修权,从此他的生命与海

事服务领域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他在海事行业中波澜壮阔

的创业人生。

071

Page 66: Manufacturing

一步一脚印 走多元化路线

创业并不是简单的改变思路和领

域, 而 是 在 发 现 商 机 后 果 断 采 取 行

动,并在这个领域深化。毛钜發从建

立 Index-cool Engineering Pte Ltd 那 一

天起,企业就决定在这个领域不断深

化发展。业务从一开始简单的维修安

装,到后来自己组织研发团队,研究

国际同行业品牌设备及系统,最终开

发出一系列冷气系统,并生产出属于

自己的品牌产品。这一条路,毛钜發

走的并不容易,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

做行业中的最尖端企业,把服务、品

质做到极致。

创 业 之 初,Index-cool Engineering

Pte Ltd 主要业务是负责维修船舶的冷

气机、焊接及马达的修理。在那个年代,

同行业者很少,竞争不激烈,生意很

好经营。渐渐的,毛钜發发现,和船

务有关的服务行业都大有市场,于是

决定扩大经营范围,1989 年,他成立

Index-cool Marina & Industry Pte Ltd,

经营起船舶冷气设备、零配件的加工

和生产,从而把企业从一家只是服务

类的企业提升为制造业。

多元化的发展,让企业经营范围

有了扩大,海事服务也就不局限与本

地。毛钜發很早就把眼光投放到全世

界,因为他认定,哪里有海水哪里就

离 不 开 船 舶 运 输, 哪 里 就 有 机 会。

Index-cool Engineering Pte Ltd 目前除了

承接国内船舶的冷气机修理等业务,

也打开了国际市场,不但承接了美国

战舰的修理工程,也在多个国家拥有

自己的分公司。

因为在海事行业多年,毛钜發认

识许多业界朋友,于是他还与一些朋

友合伙经营船舶上各种必须品的买卖,

其中船舶家私便为他多元化的经营企

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光敏锐

的他,还看好产业市场。于是果断进

军,如今不过短短 20 年,这家以父亲

的名字命名的产业公司(前不久因父

亲过世,公司改成自己名字),即现

在的 Robin Investment Pte Ltd(Property

Investment),已经发展得相当有规模。

毛钜發被不少人称为怪才,因为凡是

他看好的的领域,只要他下决心做,

都做得有声有色。

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是许多企业最

终会选择的发展策略。毛钜發准备创立

Index-cool 品牌时,正赶上新加坡百废

待兴的年代,不少旧船必须报废重建。

毛钜發集天时、地利与人和,创立空调

冷气机品牌 Index-cool。毛钜发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利用科技创新,让产品产

业升级,使产品做到智能化、品质化,

从而让 Index-cool 冷气机品牌一进入市

场,便被市场接受。

品质是企业产品的生命,毛钜發从

创业第一天起,就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公司通过质量管理使品牌国际化,在

1996 年获得 ISO 9002 质量认证,而后

又通过 ISO9001 认证。目前通过向本地

政府机构的考核与评估。环保认证等来

保证创牌。现在 Index-cool Group 已是

SMA 的会员,并在全世界各地都打响

了 Index-cool 品牌。

毛钜發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先后

与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和海事承包商,

如 Maesk link ,bn shipping &offshore,noh

.cpoc ,swiber offshore,bluewater sbm.

thome,modec l.m.skaugen conco philips,st

marine ,sembawang shipyard ,juronship

yard,kappership yard 等建立了牢固的合

作关系并深得客户好评。

创立品牌 打响国际知名度

072

Page 67: Manufacturing

Index-cool 从维修冷气、焊接起家,渐渐发展

成为拥有 8 个分公司,拥有自己的加工厂,拥有

自己的品牌产品,拥有 200 名员工,年实现销售

收入上千万的大集团企业。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一

个人密切相关,她就是毛钜发的母亲。

Index-cool 的发展不是因为老太太为公司出谋

划策,也不是她为公司注入多少资金。她只是一

名普普通通的虔诚基督徒,但是她深信,只要为

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帝就会让你实现你想

得到的;她也深信“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在老

太太临终前,她把毛钜发叫到跟前,并告诉他,

如果想在事业上发达,就必须将兄弟姐妹们都带

动起来,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发展,而对手足不管

不顾,并且尽可能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

果能答应这些要求,Index-cool 一定会顺风顺水

发展起来。

毛钜發本就是个注重兄弟情谊的人,他应承

了母亲的遗愿。说也奇怪,在操办完母亲后事没

几天,公司的生意开始离奇的好,Index-cool 快

速发展起来。当然,毛钜发并没有食言,他将所

有兄弟姐妹都带动起来,让他们涉足生意,现在

兄弟姐妹们都已单飞,自己创业,成为不同行业

的老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毛钜发很欣慰。

应母遗愿 事业腾飞

要上市 但“慎言上市”

面对未来,毛钜發认为,“Index-cool”的发展规划,

就是最终实现上市,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而对上市,毛钜

發却一再强调,要深思熟虑,要“慎言上市”。走多元化

发展路线,使公司更具规模化、专业化。

记者不解,作为集团化经营的企业,许多人都想方设

法往上市公司里挤,Index-cool 为什么要“慎言上市”?

毛钜發解释,“慎言上市”不是说不上市。企业发展

到一定时候,上市是永续经营的必经之路。上市不是到股

市上拿点钱,关键是以上市的要求,规范经营行为,提升

管理能力。

073

Page 68: Manufacturing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家庭长大的孩子,毛钜發在几十

年的奋斗中,始终坚持肯吃苦,方才创造出自己的事业,

从小工厂到大企业,他把一切成就都归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上帝的耶稣的赐福。

毛钜發在事业成功之余,不忘回馈社会。他说,以前

的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开拓业务,现在小有成就,也是回

馈社会的时候了,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希望在事

业和人生两方面都能对人有所帮助,对社会有所贡献。

多年来毛钜發不遗余力担任 Sembawang Wind Orchestra

Fund Raising Golf Tournament 的名誉主席,积极协助原三巴

旺的国会议员陈钦远博士(即新上任的总统)服务人民,

在 2001 年荣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奖章,被

尊称为 PBM 先生。

他也乐善好施,为有需要者慷慨解囊,在积极参与老

人院、教会等捐赠时,资助了无数有需要的人,并在做善

事后不留姓名。

获殊荣 热心公益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团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毛钜

發 30 多年发展企业的道路,他都特别感谢始终和他一起成长的团队。

跨领域、多元化的集团公司,需要大量的有技术,有能力的团队。

Index-cool Group 从一家公司到旗下众多公司,从立足本地,到在多个

国家开办分公司,员工成就了企业,企业也给与员工机会。

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的员工,在 Index-cool

里彼此团结,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见证了企业的发展。

人性化管理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074

Page 69: Manufacturing

Laser Ace Cable & Accessories Pte Ltd董事经理 刘咼良 (Eddrick Low)

把压力变成动力,遇困难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企业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创业淬炼非凡人生

Group of Companies感恩生命

075

Page 70: Manufacturing

创业小档案

创业日期:

1997 年

创业伙伴:

初始资本:

$1 万

创业地点:

大巴窑工业区

办公室面积:

一张桌子

初始员工:

从事行业:

电缆电线销售

现有员工:

12 人

现有厂房面积:

4000 平方尺(购)

联络方式:

62596233

企业网站:

www.laser-ace.com

新加坡本地企业家和其他国家相比,显然在规模上并不占

有优势,但新加坡企业家白手起家,实现成功创业,靠

着着非一般的毅力,靠着努力获得成功。品牌,是企业的灵魂,

本地企业家首先是先做人,后做事,以诚信品质,优质服务

立足市场,靠耐心,勇气传承企业家精神。

从 ITE 学生到成功人士,从打工仔到企业家,内敛少言

的刘咼良,从打工到创业,一辈子与电缆电线为伍,从普通

的销售员做起,将小小电缆电线做成大生意,不但与欧美品

牌相媲美,更在本地市场抢占重要的一席之地,还成功将产

品销售到印尼、马来西亚、中国,谱写新加坡制造业的美好

春天。

创业淬炼非凡人生

076

Page 71: Manufacturing

刘咼良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新加坡人,因为学历不高,踏入社会便选择

去一家公司当技工,整天接触的都是电缆电线。心细的他发现,由于当年讯

息并不发达,顾客寻找产品的途径并不多。也许是福建人潜伏于内心的创业

激情使然,在打工 2 年后,刘咼良决定走上创业的道路。拿出打工所有的积

蓄,他注册了公司,在大巴窑工业区,租下了一张办公桌。仅有的资本购买

了一辆罗厘,便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

速度和服务是小公司有别于大公司的特点,对刘咼良来说,哪怕只是区

区 $50 的利润,他也会赶在第一时间,驾车送货。遇到挑剔的顾客,有时候

垫钱采购的产品只能自己亏本收回。既是老板又是送货员,既是司机又是会

计,一脚踢的日子,忙碌并快乐着。然而做为贸易商,刘咼良很快发现自己

陷入尴尬境地,除了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还会遭遇种种不平:业务做好,

欧美品牌就到新加坡开设分公司,直接接管市场。当自己接手大订单时,又

不能及时拿到货品。

创业初期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资金的短缺,人手的严重不足,要想

大批量采购减低成本,完全是奢望。事业要何去何从。此时,在新加坡报业

控股打工的妻子 Linda,提出了“代理没有春天,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

能拥有真正的市场”的思路。

艰难创业 拥有自主品牌

077

Page 72: Manufacturing

回顾两年来打工经历,刘咼良决定走自创品牌的道路,妻子 Linda 辞掉

报馆优越的工作环境,与丈夫并肩打拼。“Eurotronic”、“Euroflex”两个

新加坡电缆、电线品牌注册成功,这两个集合不同种类电线的品牌,要想推

出市场并不容易。刘咼良奔波与台湾、中国、韩国、日本,寻找合作伙伴,

在多次品质考察,技术指标参数认证,企业管理及规模的调查了解后,他们

确定了自己的加工厂,两个品牌终于诞生了。就像初为人父人母充满喜悦,

夫妻俩暗自下定决心,要以最优的品质,最佳的服务,与欧美品牌竞争,在

市场拥有自己的位置。

2006 年,公司接下了一个大单 ---- 新加坡樟宜监狱在建项目。总承包商

在几份标书中,依靠产品质量、价格优势、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核,刘

咼良的公司以价格合理,品质上乘战胜了同样以品质佳闻名世界的德国品

牌。2 年时光,刘咼良数次将贴有自己品牌的产品送抵施工现场,那种自豪

感非文字可以描述,他不禁发自内心对妻子创立自有品牌的眼光叹服。

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必须通过权威认证。来自国际认证机构 UL、

ETL Certified 对产品定期进行抽查,合格方才颁发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证。

而刘咼良为确保生产线只能,也亲自前往工厂检测每一批货品。熟悉市场的

他,发现电缆、电线系列产品均未有标注数量,一些顾客会因为数量的不准

确,而提出异议。为确保货真价实,刘咼良大胆决定,在每一份产品包装上,

清楚标明数量及长度。这在当年本地所有在售电缆、电线企业中是头一家,

开创先河的他,即使是现在回忆起来,依旧觉得自豪。因为他坚信,不欺骗,

不短斤少两,靠诚信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078

Page 73: Manufacturing

产品质量是一方面,事实

上, 消 费 者 在 购 买 产 品 的 同

时,更重要的还是服务,再好

的产品,都需要完美的服务。

刘咼良和妻子在公司逐步走上

轨道,决定明确分工。内向腼

腆的他主管产品品质,企业内

部管理及物流,活泼外向的妻

子则负责率领市场推广团队,

大力做好市场。他们首先确定

了“市场不可失,以诚待人,

以信取胜”的企业精神,勤跑

客户,勤做消费者,坚持顾客

在心中,服务于手中,不欺骗,

不偷工减料,建立信誉,履行

承诺,言必行,行必果。无论

公司规模大小,实力如何,把

每一个顾客当做朋友,急朋友

之所急,想朋友之所向,做出

口 碑, 就 不 怕 没 生 意 上 门。

靠 着 口 碑,Laser Ace Cable &

Accessories Pte Ltd 拿 下 一 个 又

一个工程。

有人堆夫妻俩创业表示担

忧,在金融危机期间创业,是

否能走得长远,一些旁观者甚

至对夫妻俩抱有怀疑。Linda 回

忆起当年的点滴,那些曾经刺

痛过内心的话语,早就慢慢转

变为无穷的动力,激发他们生

产出高水平的产品,提供优质

服务的创业雄心。“无论哪一

个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就是品

牌和服务,没有质量,就没有

口碑,没有口碑,就没有市场,

一个一个相互介绍的顾客,就

这样主动从印尼、马来西亚等

海外国家涌来,一些代理商也

主动上门。”

创业终于成功了,Linda 说,

企业赚到的顾客的口碑,做的

是回头客,宁可自己吃亏也绝

不让顾客利益受损,新加坡高

等法院工程,是 Linda 记忆中

最精彩难忘的回忆。从平整土

地到拔地而起,Linda 每个星期

都会去工地走上几回,大小承

包商都认得这个瘦弱的女子。

10 年后,每当 Linda 和刘咼良

驱车路过高等法院,心中总会

涌出自豪感,“就像自己养育

的婴儿一样,见证了大楼的从

无到有,2 年的工期,早就划

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想着大楼

里每一根电缆、电线都是自己

品牌的产品,心里中是涌出自

豪。”

是啊,服务是企业灵魂,

有 了 灵 魂 的 企 业 必 定 有 生 命

力。

优质服务 赢得市场 品牌价值得以跃升

079

Page 74: Manufacturing

2003 年,刘咼良受邀回到 ITE,与学弟学妹们

分享创业的点滴,同时也鼓励他们到自己公司实

习。

与不少公司不一样的是:公司目前的员工均

为新加坡人,每一个员工加入后,公司都会提供

培训机会。初期公司处于成长期,团队成员精诚

合作,现在事业算是上了轨道,刘咼良就会给予

员工更多交流互动的时间,圣诞活动,到游轮享

受家庭日,带队去环球影院游玩,刘咼良期待在

员工的通力合作下,立足品牌,始终站在市场前沿,

在更广阔的市场,赢得更多商机。

员工团队共筑美好未来

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