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36
)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 永 聰 (香港浸會大學)

Ⅰ. 引 言

Ⅱ. 唐代最流行的球類運動 -擊鞠

Ⅲ. 唐代蹴鞠 -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的

盛世

Ⅳ. 步打毬、木射及踏毬

Ⅴ. 結 語

Ⅰ. 引 言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唐人所創造的物質及精

神文明可謂舉世矚目. 唐代體育活動的發展, 除了作為盛唐文化的其中一個

重要組成部分之外, 也是唐代高度物質文明的見證.1) 在芸芸體育項目當中,

球類運動在有唐一代接近三百年間取得空前發展, 成就蜚然. 盛唐球類運動

可說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結晶, 它承先啟後, 影響深遠; 而且在中國古代

體育史和東亞古代體育史上, 都佔有非常崇高的地位.2)

唐人流行的球類運動, 主要有擊鞠、蹴鞠、步打毬、木射及踏毬五種. 這

1) 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山西師範大學 主編,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第17卷 第2期, 臨汾: 山西師範大學, 2002年6月), p.6.

2) 體育史家普遍認為, 唐代體育發展的盛世, 主要建基於前朝的穩固基礎之上. 然而,

不少唐代時期流行的球類運動, 如蹴鞠、擊鞠及步打毬等, 其發展更為成熟, 除了遠

遠超出前朝的成就, 更對東亞地區的日本及朝鮮半島產生巨大影響. 故此, 至少在東

亞古代體育史的發展歷程中, 唐代球類運動應該佔有一個崇高的地位, 值得我們多

加注意. 參閱柳惠玲、惠弋,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開放性 (西安體育學院 主編,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第24卷 第2期, 西安: 西安體育學院, 2007年3月), p.34.

Page 2: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82些球類運動在社會上非常普及, 參與者有皇帝、貴族、官員、僧侶、文

人、軍人、婦女及兒童等, 可說是全民投入, 足證唐代體育風氣之盛行.3)

在深入剖析上述五種唐代球類運動之前, 有必要先說明唐代體育發展的

客觀環境. 這與盛唐體育文化——特別是球類運動之所以走向極盛, 有非常

密切的關係.

首先, 唐代開創中國空前的大一統帝國, 造就政治及社會長期繁榮安定,

加上農業及商業發展成熟, 人民生活富足,4) 因而有足夠的物質條件追求形

形色色的消閒娛樂, 而體育活動正是其中一種選擇.5) 由於廣大民眾爭相投

入參與體育活動, 大大刺激了體育的發展, 部分運動項目如騎射、角抵、象

棋、水嬉、龍舟競渡、蹴鞠、擊鞠、拔河及舉重等, 都很受歡迎, 體育風氣

因而大盛.6)

其次, 唐朝在文化上實行開明政策, 對外來文化兼容並蓄, 為當時體育運

動的傳播, 以及體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7) 大唐帝國疆域遼闊,

國內設有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 夾路皆設店肆、驛站待客;8) 加上與亞

3) 張寶強、陳小龍、劉晶,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開放性特徵 (咸陽師範學院 主編,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23卷 第2期, 咸陽: 咸陽師範學院, 2008年3月), p.82; 並參

黃中安, 論唐代的體育活動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編, 人文雜誌 1990年 第5期,

西安: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1990年9月), p.93.

4) 新唐書 食貨志 中載: “貞觀初, 戶不及三百萬, 絹一匹易米一斗. 至四年, 米斗

四五錢, 外戶不閉者數月, 馬牛被野, 人行數千里不齎糧, 民物蕃息, 四夷降附者百

二十萬人.” 又謂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762年; 公元712-756年在位)開元年間

(公元713-741年), “海內富實, 米斗之價錢十三, 青、齊間斗纔三錢, 絹一匹錢二

百.” 足見唐初盛世之時, 人民生活非常富足. 詳見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五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 pp.1344-1346.

5)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臺北: 五洲出版社, 1996年), pp.210-211; 並參胡惠

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7.

6) 潘孝偉, 唐代體育動機與體育環境 (安慶師範學院 主編,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年 第3期, 安慶: 安慶師範學院, 1992年3月), pp.60-61; 並參方協

邦, 唐代體育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青海師範大學 主編,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年 第2期, 西寧: 青海師範大學, 1985年2月), p.126.

7) 張寶強、陳小龍、魯江, 唐代中外體育文化交流及其歷史意義 (西安體育學院

主編,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第26卷 第4期, 西安: 西安體育學院, 2009年7月),

p.452.

8) 新唐書 食貨志 中載: “道路列肆, 具酒食以待行人, 店有驛驢, 行千里不持尺

Page 3: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83洲各國之間的交往頻繁, 關係密切, 吸引不少國家派遣使節及留學生前往中

國,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會——唐朝首都長安, 學習盛唐文

化. 中外交通道路不絕, 大大便利了體育活動的傳播與交流.9) 中唐以後,

雖然外患日熾, 國內也苦於宦禍、朋黨、藩鎮及民變等內憂問題, 但不少地

區尚算和平安定, 中外體育文化的交流仍然得以持續. 這對於當時中國體育

活動的發展來說,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 為唐代體育盛世打下穩固的

基礎.10)

唐代宗室帶有胡族血統, 故其民族政策也遠較前朝開明寬容. 唐太宗(李

世民, 公元599-649年; 公元626-649年在位)便曾有言曰: “夷狄亦人耳, 其

情與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澤不加, 不必猜忌異類. 蓋德澤洽, 則四夷可使如

一家; 猜忌多, 則骨肉不免為讎敵.”11) 又謂: “自古皆貴中華, 賤夷、狄, 朕

獨愛之如一, 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12) 這種 夷夏一家 的思想, 無疑是

唐代文化開放政策的最重要基石, 也有助中外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和. 唐代

形形色色的運動項目之所以得到空前發展, 各階層的人民可以盡情參與不

同種類的體育活動; 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體育文化可以自由交流, 實與唐

代寬容開明的民族文化政策有密切關係.13)

再者, 唐代尚武風氣盛行, 統治階層重視體育活動的軍事訓練功能, 也直

兵.” 見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五冊,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

p.1346.

9) 盛唐聲威遠播, 與亞洲不少國家都保持密切的外交關係. 考唐一代, 亞洲國家中派

遣使節前往中國次數最多者為日本、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年)及大食(即阿拉伯帝

國, 公元632-1258年) 三國, 當中日本及新羅更經常派遣留學生入唐留學. 參閱李斌

城, 唐代文化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 pp.14-25; 並參柳惠玲、惠

弋,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開放性 , p.34; 黃中安, 論唐代的體育活動 , p.97; 林伯

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12.10) 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6; 並參潘孝偉, 唐代體育動機與體育環境 ,

p.64.

11)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七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年), 卷一百

九十七, 唐紀十三,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 , pp.6215-6216.

12)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七冊, 卷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 , p.6247.

13) 潘孝偉, 唐代體育動機與體育環境 , p.62; 並參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7.

Page 4: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84接刺激了各類運動項目的急速發展. 以擊鞠為例, 其運動模式與古代騎兵的

作戰形式相近, 既可鍛鍊士兵的體質及其在馬背上的反應能力, 又能提高他

們的騎馬作戰技巧, 更是訓練騎射的上佳手段.14) 李唐皇族本有胡族血統,

建國後也秉承北朝胡族雄健尚武的餘風, 加上要面對強悍善戰的突厥、吐

谷渾及吐蕃等遊牧民族的侵略, 因而重視與軍事關係密切的體育活動. 在服

飾上, 唐人熱衷 胡服 , 喜歡穿著窄袖緊身的短衣、長褲、簡靴, 以方便騎

馬為主, 其尚武精神可見一斑. 唐初, 國家實行府兵制, 兵農合一, 更把尚

武的風氣帶進民間, 廣泛流傳.15) 唐太宗本人固然尚武, 其在位時, 盛唐文

治武功極盛, 大唐帝國聲威遠播, 疆域遼闊.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李靖

(公元571-649年)、張寶相(生卒年不詳)等平東突厥, 西北各族君長上書, 請

求唐太宗接受 天可汗 尊號.16) 自此, 中國與中亞及西亞地區的交通更為便

利, 體育文化的交流也更趨緊密.17) 到了武則天(武曌, 公元624-705年; 公

元683-705年在位)一朝, 更首度在科舉制度內設立武舉,18) 提倡社會習武風

氣.19) 由是盛唐上下, 從武官到文士, 大多尚武, 也善擊劍、騎射.20) 及至

14) 早在秦(公元前221-207年)、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時代, 田獵、蹴鞠及角力等

體育活動已被廣泛應用於軍隊訓練之上. 到了唐代時, 深受統治階層喜愛的擊鞠, 也

成為輕騎兵的騎術訓練項目之一. 韓愈(公元768-824年)有諫張僕射擊毬書一詩,

內有“此誠習戰非為劇, 豈若安坐行良圖”一句, 即為一證. 由此可見, 唐代統治階層

也注意到體育項目的軍事訓練功能. 參閱潘孝偉, 唐代體育動機與體育環境 , p.62.

15) 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8.

16) 舊唐書中載: “(四年)夏四月丁酉, 御順天門, 軍吏執頡利(筆者按: 即東突厥頡

利可汗, 原名阿史那咄苾, 公元620-630年在位)以獻捷. 自是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

天可汗 , 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 則兼稱之.” 見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一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 pp.39-40.

17) 方協邦, 唐代體育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 pp.126-127.

18) 據新唐書 選舉志 的記載, 唐朝首次開設武舉, 是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的事.

武舉制度與一般文士科舉相對應, 從童生、舉人、進士, 以至狀元等名稱都與文士

科舉相同, 只是一律加上一個 武 字, 以作區別. 至於武舉制的主要考試項目, 則有

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及身材之選等等. 詳見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四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

上 , p.1170.

19) 黃中安, 論唐代的體育活動 , p.98.

20) 唐代文士絕非弱不禁風之輩, 如著名大詩人, 有 詩仙 之稱的李白(公元701-762

年), 便極善擊劍, 更經常身佩長劍, 隨時練習. 詩聖 杜甫(公元712-770年)則好田

Page 5: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85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762年; 公元712-756年在位)一朝, 唐室昇平日久,

朝廷開始重文輕武. 不過, 隨著安史之亂(公元755-763年)爆發及各地藩鎮

崛起, 尚武精神又告復興. 終唐一代, 基於尚武風氣的盛行, 國人視健美為

身體審美觀的主流標準. 即令是唐代武舉, 也注重所謂“身材之選”; 就算是

文官, 也要講究“體貌豐偉.”21) 至於唐代女性, 更以身材豐腴健碩為美.22)

唐代社會尚武的風氣, 以至當時流行的審美觀念, 對於體育活動的發展產生

了積極的影響.

唐代時期, 中國手工業發展成熟, 足以配合當時體育發展的物質需要.23)

盛唐手工業的成熟, 主要表現在手工業種類繁多及分工細密兩方面. 與體育

發展息息相關的採礦、金屬冶煉、皮革加工、紡織, 以及造船等手工業, 在

生產效率及工藝水平上都展現非常成熟的面貌, 這對提高唐代體育活動的

競技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24) 以唐代非常流行的擊鞠運動為例, 擊鞠場地

講求廣闊、平坦、潔淨, 且需要興建三面圍場及看台等附屬建築物, 沒有高

度發展成熟的建築工業, 根本不可能辦得到.25) 尤其難得的是, 唐代擊鞠場

地, 數量甚多, 幾乎遍佈宮城禁苑、顯貴府第、各道都邑, 以至各軍駐地.

這除了見證建築業的繁榮外, 更說明盛唐財力之雄厚. 至於進行擊鞠運動時

所用的毬和毬杖, 就更加是出色的手工藝品.26) 凡此種種, 均可見唐代手工

業發達與體育興盛之間的密切關係. 至於從事手工業工作者的經濟及社會

地位, 也由於手工業的發達, 遠較前代為高. 他們在生產方面的獨立性增強,

獵, 也善騎射. 參閱方協邦, 唐代體育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 p.127; 並參張寶強、陳

小龍、劉晶,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開放性特徵 , p.82.

21) 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8.

22) 肖俊哲, 唐代女子體育運動研究 (新鄉學院 主編, 新鄉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第26卷 第4期, 新鄉: 新鄉學院, 2009年8月), p.74.

23) 潘孝偉, 唐代體育動機與體育環境 , p.63.

24) 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7.

25) 閻寬(生卒年不詳)所撰溫湯禦毬賦中有云: “廣場惟新, 埽除克淨. 平望若砥, 下

看猶鏡. 微露滴而必聞, 纖塵飛而不映.” 可見唐代擊鞠場地面積寬廣, 建築水平高

超. 詳見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 卷

三百七十五, p.3811.

26) 潘孝偉, 唐代體育動機與體育環境 , p.63.

Page 6: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86而且勞動時間也可自行編排, 這便使他們能夠更廣泛地投入參與體育活動,

導致唐代時期, 由民間自行發起的體育活動大大增加, 體育風氣也更見熾

烈.27)

唐代婦女的生活相對自由, 也有助體育發展走向盛世. 有唐一代, 儒、

釋、道三教漸趨合流, 儒家思想的正統學術地位, 受到佛教及道教的挑戰,

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逐步減退, 是以傳統禮教對唐代婦女的束縛並不嚴重.

加上李唐皇室深受胡族文化影響, 對於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不太執著, 故唐

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得以提高, 她們的生活也較前代自由. 在這種情況下, 婦

女高度參與體育活動, 大大增加了唐代的運動人口. 這對於唐代體育活動的

發展, 當然大有裨益.28)

最後, 唐代體育的空前盛世, 當然也建基於中國悠久的體育傳統之上. 中

國古代體育源遠流長, 從傳說時代發展至唐代, 至少有二千餘年的歷史. 中

國人在長期體育發展的歷程中,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更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體

育活動, 為中國古代的體育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 在唐代流行的眾多體育活

動當中, 田獵、蹴鞠、導引體操、相撲、圍棋、騎射及跳繩等諸項, 早在秦

(公元前221-207年)、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兩代已經非常流行, 復經魏

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的發展, 更已發展成高度成熟的運動項目.

另一方面, 在唐代開國以前, 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群體早已形成. 自古以來,

參與中國傳統運動項目的中堅份子, 主要為統治階層(包括皇帝、皇室成

員、中央官員及地方官員等)、軍隊將士及富戶人家三者. 透過他們長期參

與體育活動, 才能使各種運動項目慢慢發展成熟, 日臻完善. 唐代建國後,

此三者仍然是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中流砥柱; 特別是唐代歷任君主, 更是熱愛

體育, 對推動體育發展不遺餘力. 他們對唐代體育走向極盛, 有很大的貢

27)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p.211-212.28) 黃中安, 論唐代的體育活動 , p.95; 並參柳惠玲、惠弋,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開

放性 , p.35. 又根據舊唐書 輿服志 的記載, 唐代“士女皆竟衣胡服.” 見劉昫 等

撰, 舊唐書 第六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

p.1958. 作為女性, 竟然可以爭相穿著胡服, 唐代婦女在服飾及裝扮上的豪放風氣,

以及她們所享有的社會地位, 可見一斑. 而更重要的是, 女性穿著胡服, 自然更方便

她們參與體育活動, 這對唐代體育的發展, 當然甚有益處.

Page 7: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87獻.29) 由此足見, 唐代繼承了上述各種寶貴的文化遺產, 自然能把中國傳統

體育推向高峰.

Ⅱ. 唐代最流行的球類運動 -擊鞠

考唐代最流行的球類運動, 非擊鞠莫屬. 擊鞠, 又名擊毬、打毬, 與現今

的馬球運動在形式上非常接近. 唐代擊鞠不但開創中國古代馬球運動的盛

世, 更在世界古代馬球運動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關於中國古代擊鞠運動的起源, 歷來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目前學術界內

主要流行三種說法, 即 波斯說 、 中國本土說 和 吐蕃說 . 主張 波斯說

的代表學者為向達(公元1900-1966年)及郝更生(公元1899-1976年). 向達認

為, 古代馬球運動的起源地是位於西亞的波斯, 後來東傳至中亞及印度等

地, 在唐代初年再傳入中國.30) 至於郝更生, 則在其著作中國體育概論(公元1926年出版)中指出, 古代馬球運動起源於波斯, 後來分別傳到土耳其

斯坦和西藏, 再東傳至中國, 並在中國國內流行起來.31) 支持 中國本土說

的學者則強調, 古代馬球運動的起源地無疑是中國, 而且在東漢(公元25-

220年)末年已經非常普及.32) 由於此兩說法的支持者都難以提出極有力的

29) 胡惠玲, 論唐代體育發展的環境 , pp.7-8.

30) 詳見向達, 長安打毬小考 (向達,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

版社, 2001年), p.79.

31)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 編, 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 第6期, 貴陽: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 2000年12月), p.9.

32) 中國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的曹植(公元192-232年)在其名作名都篇中, 提及

當時 京洛少年 參與打獵、鬥雞及擊鞠等活動的情況. 當中有詩句云: “連翩擊鞠

壤、巧捷惟萬端.” 說明了當時參與擊鞠者的熟練技巧. 曹植的名都篇寫在魏文帝

曹丕(公元187-226年; 公元220-226年在位)篡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以後不久,

作為中國史上首篇提及擊鞠運動的古代文獻, 它說明了一個事實, 就是最遲在公元

三世紀初時, 古代馬球運動已於中國國內盛行. 參閱唐豪: 中國古代的馬球運動 ,

載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 合編, 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 第七、八合輯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9年), p.66.

Page 8: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88證據, 故不少學者也曾提出質疑.33) 近年, 部分學者提出新的見解, 即 吐蕃

說 , 指出中國古代甚為盛行的擊鞠運動, 本源於吐蕃(今西藏). 他們認為,

古代吐蕃語音“Polo”, 被中國人翻譯成漢文, 名為“波羅毬”, 意指馬球運動.

而今日西藏附近一帶, 包括巴基斯坦北部的巴爾蒂(Balti)地區, 在古代時已

經非常流行馬球運動.34) 林伯原在其著作中國古代體育史中援引唐人封

演(生卒年不詳)撰封氏聞見記卷六曰: “太宗(筆者按: 即唐太宗李世民)御

安福門, 謂侍臣曰: ‘聞西番人好為擊毬, 比亦令習, 會一度觀之.’”35) 由此

可見, 唐代盛行的擊鞠運動, 實源於 西番 , 由於君主鼓勵, 逐漸成為一時

風尚. 這似乎與上文所提出的 吐蕃說 頗為符合. 然而, 所謂 西番 , 可以

泛指唐代時西域各國其中之一, 不一定專指吐蕃, 故封氏聞見記內的記

錄, 並不能確實證明唐代擊鞠運動由吐蕃傳入.

上述各種說法, 似乎都欠缺令人信服的理據, 且多為長久以來各方學者的

猜測而已. 學者黃聰在其著作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中, 提出了一種

新想法. 他認為古代擊鞠運動的起源其實是一種多元格局. 黃氏經過詳細的

文獻考證工作後, 指出擊鞠運動並非單單起源於一地, 而是同時間流行於中

國、突厥、吐蕃及波斯等地. 吐蕃和波斯的擊鞠並非由中國傳入; 而中國的

擊鞠也並非從吐蕃及波斯傳入. 這幾個地方的擊鞠運動, 在形式上有一定的

差異, 在唐代初年通過頻繁的文化交流而漸趨統一, 並成就唐代擊鞠運動的

輝煌盛世.36) 雖然這種說法, 也未能對古代擊鞠運動的起源問題定下一個明

確的結論, 但對於學術界內相關於此問題的長久討論來說, 卻無疑提出了一

種新的想法, 值得參考.

唐代君主熱愛擊鞠運動, 有關這方面的記錄可謂不絕於史. 上文提及唐太

宗命令臣下效法 西番人 練習擊鞠, 說明了貞觀年間為唐代擊鞠運動的興

33) 楊向東, 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年), p.357.

34) 詳見路志峻、李金梅, 巴爾蒂斯坦的馬球運動 (國家體育總局文史工作委員會

編, 體育文化導刊 2007年 第10期, 北京: 國家體育總局文史工作委員會, 2007年

10月), pp.87-88.

35)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16.36) 詳見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pp.262-281.

Page 9: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89起時期. 太宗以後, 唐代歷任君主大多熱衷於擊鞠, 大大促進了中國古代馬

球運動的發展.37)

唐中宗(李顯, 公元656-710年; 公元683-684年及公元705-710年兩度在

位)非常熱愛擊鞠, 他對於推動唐代擊鞠運動的發展, 有很大的貢獻. 資治通鑑中載: “上(筆者按: 即唐中宗)好擊毬, 由是風俗相尚.”38) 由此可見,

在唐中宗的影響下, 不少皇親國戚、達官貴人、軍隊將士, 以至平民百姓,

都廣泛參與擊鞠運動, 蔚然成風. 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 駙馬武崇訓

(公元685-708年)與楊慎交(?-公元728年)竟把油洒於地上, 以作興建擊鞠

場地之用.39) 這固然反映了唐代統治階層的奢侈生活, 但更值得我們注意

的, 是當時建築擊鞠場地的高超技術, 以及唐人對擊鞠運動的講究程度. 景

龍三年(公元709年), 吐蕃派遣一個龐大的使節團到長安迎娶金城公主(公元

698-740年). 吐蕃使臣贊咄(生卒年不詳)留居長安期間, 向唐中宗建議舉行

擊鞠比賽, 以示慶賀, 中宗答允, 並親率臣下到梨園亭子擊鞠場觀戰. 可惜

比賽進行了幾個回合, 吐蕃皆捷, 唐室宮廷隊大敗. 為了挽回大唐帝國的面

子, 唐中宗下詔令擊鞠高手李隆基(時為臨淄王, 即後來的唐玄宗)、嗣虢王

李邕(?-公元727年)、駙馬都尉楊慎交及武延秀(?-公元710年)等代唐室

出戰. 結果四人為中國爭回面子, 大勝而回, 當中尤以李隆基表現最為出色.

唐中宗大喜, 因而 賜強明絹數百段 .40)

唐玄宗李隆基自小就已經非常迷戀擊鞠運動.41) 登基為帝以後, 依然熱

愛如舊.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 時唐玄宗已年屆六十二歲, 還興致勃勃的在

驪山擊鞠場與羽林軍將士一起策馬擊鞠.42) 關於這一次擊鞠活動, 唐人閻寬

37)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0.

38)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七冊,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 中宗大

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 , p.6624.

39) 資治通鑑中載: “駙馬武崇訓、楊慎交灑油以築毬場.” 見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

註, 資治通鑑 第七冊,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 ,

p.6624.

40) 封演 撰, 趙貞信 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58年) 卷六, 打

毬 , p.48.

41) 唐代有流行民謠云: “三郎少時衣不整, 迷戀馬球忘回宮.” 當中的 三郎 , 正是唐

玄宗李隆基的小名. 參閱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1.

Page 10: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90(生卒年不詳)所撰溫湯禦毬賦中有非常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賦中更指唐玄

宗“誌氣超神, 眉目勝畫. 地祇衛蹕, 山靈捧靶; 眾沸渭以紛紜, 獨雍容而閒

暇. 峨冠而雲散五色, 揮策而日回三舍; 狀威鳳之飛翔, 等神龍之變化. 此

神人兮有作, 豈臣子之齊駕?”43) 雖然難掩其奉承唐玄宗之意, 但唐玄宗擊

鞠技藝高超, 卻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此外, 賦內又記唐玄宗在開始擊鞠前曾

下明詔曰: “武由是存, 義不可舍. 頃徒習於禁中, 今將示於天下.”44) 證明

唐玄宗充分肯定擊鞠運動的軍事訓練功能, 認為其與盛唐軍事的發展關係

密切. 唐玄宗既善擊鞠, 他對於這項運動的要求也自然甚高, 唐人李濬(生

卒年不詳)撰松窗雜錄中便記載曰:

上(筆者按: 此處指唐玄宗)好馬、擊毬, 內厩所飼者, 意猶未甚適. 會黃幡

綽戲語相解, 因曰: “吾欲良馬久之, 而誰能通于馬經者?” 幡綽奏曰: “臣

能知之.” 且曰: “今三丞相悉善馬經.” 上曰: “吾與三丞相語, 政事之外, 悉

究其旁學, 不聞有通馬經者, 爾焉得之?” 幡綽曰: “臣日日沙堤上見丞相所

乘馬, 皆良馬也, 以是必知通馬經.”45)由此可見, 唐玄宗對擊鞠所用的馬匹要求甚高, 也說明了他對這項運動的

沉迷程度. 事實上, 作為擊鞠運動中絕對不能缺少的馬匹, 在唐代備受高度

重視. 晚唐進士徐夤(生卒年不詳)詩作“尚書打毬, 小驄步驟最奇, 因有所

贈”中便描寫了一匹擊鞠良馬, 詩文有謂: “善價千金未可論, 燕王新寄小龍

孫. 逐將白日馳青漢, 銜得流星入畫門. 步驟最能隨手轉, 性靈多恐會人言.

桃花雪點多雖貴, 全假當場一顧恩.”46) 而閻寬的 溫湯禦毬賦 , 則更指出

選擇擊鞠用駿馬的竅門: “宛駒冀駿, 體佶心間; 銀鞍月上, 華勒星還. 細尾

促結, 高鬐難攀; 儼齊足以驤首, 待馳騖乎其間.”47)

42)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43)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44)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45) 李濬 撰, 黃壽成 校點, 松窗雜錄 (張固 等撰, 唐 五代 宋筆記十五種 第一

冊,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 pp.2-3.

46) 徐夤, 尚書打毬, 小驄步驟最奇, 因有所贈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七百八, p.8135.

47)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Page 11: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91中唐以後, 唐代禁軍之一的左右神策軍, 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且

為宦官掌控, 變成控制唐朝皇帝的工具. 由於擊鞠與事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

係, 故左右神策軍也重視擊鞠運動, 軍中不乏精於此道的能手. 尤有甚者,

在左右神策軍中, 更設有 打毬軍將 一職, 專責陪伴天子擊鞠作樂, 又或為

皇室表演擊鞠比賽. 這促使沉迷擊鞠的唐朝君主荒廢朝政, 國家走向衰

落.48) 唐憲宗(李純, 公元778-820年; 公元805-820年在位)元和十五年(公

元820年)六月, 憲宗“幸右軍(筆者按: 即右神策軍)擊毬”,49) 之後不久便為

宦官陳弘志(?-公元835年)及王守澄(?-公元835年)所弒.50) 唐穆宗(李恆,

公元795-824年; 公元820-824年在位)在位短短四年, 卻幾乎身不離擊鞠場,

終日擊鞠, 荒於政務.51)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十一月, 更因在擊鞠期間受驚

而得病.52) 未幾, 竟因服食金石之藥致死, 享年三十歲.53) 唐敬宗(李湛, 公

元809-826年; 公元824-826年在位)更甚, 即位以來, 只知擊鞠、游宴、奏

樂、觀賞手搏之戲, 生活荒淫無道, 完全漠視政事.54) 敬宗即位之初, 尚未

改元, 依舊沿用穆宗長慶年號(時為長慶四年; 公元824年), 卻已因其荒怠統

治而引起民變. 當長安民變領袖蘇玄明(?-公元824年)及張韶(?-公元824

年)率眾百餘人起事, 殺入皇宮之時, 敬宗卻正在清思殿毬場擊鞠. 雖然叛

亂最終都被禁軍平定,55) 但不久之後, 敬宗也為宦官劉克明(?-公元827年)

所殺.56)

48)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2.

49) 王溥 撰, 唐會要 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55年), 卷二十七, 行幸 , p.522.

50) 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二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 p.472.

51)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2.

52) 舊唐書中載: “庚辰, 上(筆者按: 即唐穆宗)與內官擊鞠禁中, 有內官歘然墜馬,

如物所擊. 上恐, 罷鞠升殿, 遽足不能履地, 風眩就牀. 自是外不聞上起居者三日.”

見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二冊,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 p.501.

53) 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二冊,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 p.504.

54)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年), 卷二百

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下 , pp.7834-7836.

55) 關於蘇玄明及張韶起事, 以及其被平定的經過, 詳見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下 , pp.7836

-7837.

Page 12: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92晚唐之世, 唐朝君主依然熱衷擊鞠運動. 有 小太宗 之稱, 開創 大中之

治 的唐宣宗(李忱, 公元810-859年; 公元846-859年在位)雖然不是昏君,

但他在勤於政事的同時, 也繼承唐代君主的傳統, 熱愛擊鞠. 據唐語林記載:

宣宗弧矢擊鞠, 皆盡其妙. 所禦馬, 銜勒之外, 不加雕飾. 而馬尤矯捷, 每持

鞠杖, 乘勢奔躍, 運鞠於空中, 連擊至數百, 而馬馳不止, 迅若流電. 二軍老手,

咸服其能.57)

此段記錄或有誇張之嫌, 但宣宗善於擊毬, 應為事實. 唐僖宗(李儇, 公元

862-888年; 公元873-888年在位)愛好蹴鞠、擊鞠及鬥雞, 三者之中, 尤其

精於擊鞠. 他曾得意洋洋地對臣下說: “朕若應擊毬進士舉, 須為狀元.”58)

僖宗沉迷擊鞠, 情況嚴重, 甚至因而荒廢政事.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二月,

左拾遺侯昌業(?-公元880年)眼見僖宗沉迷擊鞠遊戲, 不理政事, 乃出言勸

諫, 卻因此觸怒僖宗, 竟被賜死.59) 可見在唐僖宗心中, 除擊鞠外, 別無他

物. 所謂“上行下效”, 君主熱愛擊鞠, 自然也會大大推動擊鞠風氣的盛行.

僖宗一朝, 唐室皇親國戚、權貴重臣的府第宅園, 大多建有“私人擊鞠場”,

方便進行擊鞠運動. 斯時, 即使是一心追求功名的儒生, 竟然也多善於擊鞠.

根據唐摭言的記載,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 新科進士參加“月燈閣

打毬之會”, 身為進士之一的劉覃(生卒年不詳)與神策軍中將士在擊鞠場上

56)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敬

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 p.7851-7852.

57) 王讜 撰, 唐語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卷七, 補遺起武宗至昭宗 ,

p.240.

58) 資治通鑑中載: “上(筆者按: 即唐僖宗)好騎射、劍槊、法算, 至於音律、蒱博,

無不精妙; 好蹴鞠、鬥雞, 與諸王賭鵝, 鵝一頭至五十緡. 尤善擊毬, 嘗謂優人石野

豬曰: ‘朕若應擊毬進士舉, 須為狀元. 』對曰: 『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 恐陛下不

免駮放.’” 見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

十九,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p.8221.

59) 資治通鑑中載: “左拾遺侯昌業以盜賊滿關東, 而上不親政事, 專務遊戲, 賞賜無

度, 田令孜專權無上, 天文變異, 社稷將危, 上疏極諫. 上大怒, 召昌業至內侍省, 賜

死.” 見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p.8220.

Page 13: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93比過高低, 結果劉覃出神入化的球技令一眾神策軍士大為沮喪, 成功為全體

新科進士出了一口烏氣.60) 由此可見, 即使是儒生當中, 也不乏擊鞠高手,

晚唐國人擊鞠風氣之盛, 可見一斑.

及至唐昭宗(李曄, 公元867-904年; 公元888-904年在位)時, 更在朝中設

立 擊毬供奉 一職, 於左右神策軍及里閭惡少年中選善擊鞠者, 專責陪同昭

宗擊鞠.61) 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 朱全忠(朱溫, 公元852-912年)殺宰

相崔胤(公元853-904年), 脅迫昭宗遷都洛陽. 時六軍散盡, 百官俱亡, 只餘

擊毬供奉 及 內園小兒 等二百餘人陪同昭宗東遷, 卻於東遷期間被朱全

忠悉數盡殺.62) 此後不久, 唐朝也宣告滅亡. 由此可見, 唐代皇室熱愛擊鞠

的風氣, 竟與其國運相始終.

除了君主之外, 唐代各級官員, 對於擊鞠運動, 也是趨之若鶩. 如唐玄宗

朝宰相李林甫(公元683-752年)“好遊獵打毬, 馳逐鷹狗.”63) 唐昭宗時, 任職

滑州衛南縣尉的裴光遠(生卒年不詳)“尤好擊鞠, 雖九夏蒸鬱, 亦不暫休息.

畜一白馬, 駿健能馳騁, 竟以暑月不勝其役, 而致斃於廣場之內.”64) 唐德宗

(李适, 公元742-805年; 公元779-805年在位)時, 領徐、泗、濠三鎮節度使

張建封(公元735-800年)本為儒生, 但熱愛擊鞠. 出任節度使一職後, 熱耽如

昔. 其幕僚韓愈(公元768-824年)認為擊鞠是危險活動, 勸他遠離為妙, 卻被

他婉拒. 為此, 張氏更賦詩一首, 題為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 , 表明心跡. 詩

60) 唐摭言中載: “乾符四年, 諸先輩月燈閣打毬之會, 時同年悉集. 無何, 為兩軍打

毬, 軍將數輩, 私較於是. 新人排比既盛, 勉強遲留, 用抑其銳. 劉覃謂同年曰: ‘僕

能為群公小挫彼驕, 必令解去, 如何?’ 狀元已下應聲請之. 覃因跨馬執杖, 躍而揖

之曰: ‘新進士劉覃擬陪奉, 可乎?’ 諸輩皆喜. 覃馳驟擊拂, 風驅電逝, 彼皆愕眎.

俄策得毬子, 向空磔之, 莫知所在. 數輩慚沮, 僶俛而去. 時閣下數千人因之大呼笑,

久而方止.” 見王定保 撰, 唐摭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卷三, 慈恩

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 , p.41.

61)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16.62)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 , p.8631.

63) 李昉 等編, 太平廣記 第一冊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 卷第十九, 神仙

十九, 李林甫 , p.129.

64) 李昉 等編, 太平廣記 第二冊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 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 冤報, 王表 , p.871.

Page 14: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94句有云:

僕本修文持筆者, 今來帥領紅旌下. 不能無事習蛇矛, 閒就平場學使馬. 軍

中伎癢驍智材, 競馳駿逸隨我來. 護軍對引相向去, 風呼月旋朋先開. 俯身仰

擊復傍擊, 難於古人左右射. 齊觀百步透短門, 誰羨養由遙破的. 儒生疑我新

發狂, 武夫愛我生雄光. 杖移鬃底拂尾後, 星從月下流中場. 人不約, 心自一.

馬不鞭, 蹄自疾. 凡情莫辨捷中能, 拙目翻驚巧時失. 韓生訝我為斯藝, 勸我徐

驅作安計. 不知戎事竟何成, 且愧吾人一言惠.65)

張建封對擊鞠運動如此沉迷, 更認定擊鞠有助軍事訓練, 韓愈的勸告自然

無功而還. 不過, 唐代擊鞠比賽中容許自由衝撞, 毬場上的爭持又非常激烈;

而且馬匹高速奔馳、毬杖擊打, 以致毬在毬場內高速飛射, 都有機會釀成意

外, 導致人命傷亡.66) 故此, 韓愈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

此外, 有唐一代的擊鞠運動, 還與政治有很密切的關係. 唐代歷任君主,

對於擊鞠技藝出眾的高手, 除了賞賜金銀財帛之外, 有時更會破格授予或提

拔官職, 這便使擊鞠成為部分人投身仕途的重要途徑. 例如唐武宗(李炎,

公元814-846年; 公元840-846年在位)時, 高駢(公元821-887年)與周寶(公

元814-887年)二人, 本來只是右神策軍中地位低微的 打毬軍將 , 但由於他

們善於擊鞠, 因而受到武宗賞識, 仕途從此平步青雲. 高駢最終當上淮南節

度使, 而周寶則出任鎮海節度使一職, 二人俱為晚唐時期極具影響力、雄霸

65) 張建封,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年) 卷二百七十五, p.3117.

66) 唐代擊鞠意外多不勝數, 比較嚴重的傷亡事故有以下幾件: 一、神策軍 打毬軍將

周寶(公元814-887年)因擊鞠而喪一目, 見劉崇遠 撰, 金華子雜編 (張固 等撰, 唐 五代 宋筆記十五種 第二冊,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卷上, p.9. 二、

在平盧軍擊鞠場, 裨將劉悟(?-公元825年)在一場擊鞠比賽中把節度使李師古(?-

公元806年)撞到人仰馬翻, 李師古當場受傷, 見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十三冊 (北

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劉悟傳 , p.4230.

三、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公元705-779年)之子田維, 在進行擊鞠期間發生意外, 被馬

匹撞死, 魂斷鞠場, 見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十九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藩鎮鎮冀, 李寶臣傳 , p.5946. 從上

述三例可知, 唐代不少官員也在擊鞠期間遇到意外而受傷, 甚至喪命, 但終唐一代,

擊鞠始終深受唐朝統治階層歡迎. 足見唐代各級官員, 也像唐室君主一樣, 對於擊鞠

運動, 趨之若鶩.

Page 15: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95一方的大軍閥.67) 南唐(公元937-975年)人劉崇遠(生卒年不詳)所撰金華子雜編內, 便記有二人的故事, 當中有云:

周侍中寶與高中令駢, 起家神策打毬軍將, 而擊拂之妙, 天下知名. 李相國

公(筆者按: 即李德裕, 公元787-849年)領鹽鐵在江南, 駐泊潤州(筆者按: 今江

蘇鎮江)萬花樓觀春. 時酒樂方作, 乃使人傳語曰: “在京國久聞相公盛名, 如何

得一見?” 寶(筆者按: 即周寶)乃輒輟樂命馬, 不換公服, 馳驟于綵場中. 都憑

城樓下瞰, 見其懷挾星彈, 揮擊應手, 稱歎者久之, 曰: “若今日之所睹, 即從

來之聞, 猶未盡此之善也.”

周侍中寶初在軍中, 性強毅, 閹官之門, 莫肯折節, 逮將中年, 猶處下位. 或

自憤悱, 獨以領毬子供奉者前後凡三十六度, 遂挂聖意, 遷金吾第二番將軍.

尋遷對御仗第一籌, 喪其一目. 授涇原節度, 移鎮浙東, 與燕公(筆者按: 燕公

即高駢. 高駢曾因軍功而獲封 燕國公 , 後人多稱之為 燕公 )對境. 高駢在

軍中時, 以兄呼寶, 及總元戎, 意遂輕少. 兼以對境微釁, 憎愛日尋, 漸積為仇

讎矣.68)

由此可見, 高駢與周寶二人, 皆因善於擊鞠, 而得以在官場上步步高陞.

其中周寶更明顯利用唐武宗與自己對擊鞠的共同愛好, 加以迎合皇帝的興

趣, 從而取得官位. 唐武宗重用周寶, 除了說明他本人熱愛擊鞠運動之外,

更充分反映了唐代擊鞠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係.

到了唐僖宗時, 發生了一件與擊鞠相關, 非常荒唐的政治事件, 是為 擊

毬賭三川 . 僖宗即位不久, 國中民變四起, 黃巢(公元820-884年)帶領叛軍

四處流竄, 唐室無力應付. 至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 黃巢軍勢威脅京

畿, 長安形勢告急, 掌權宦官田令孜(?-公元893年)暗中計劃脅迫僖宗入蜀

避難(筆者按: 田令孜為四川人). 他向僖宗建議, 由自己的親兄長陳敬瑄(生

卒年不詳. 筆者按: 陳敬瑄時任左神策軍大將軍; 田令孜本名陳仲則)、心

腹楊師立(?-公元884年)、牛勗(生卒年不詳)及羅元杲(生卒年不詳)四人共

同鎮守三川. 所謂三川, 即劍南西道、劍南東道和山南西道, 當中劍南西道

又稱西川, 其軍駐所在成都. 那麼, 由誰來出任西川節度使一職呢? 這是

非常重要的決定, 因為它將決定僖宗本人及大唐帝國的命運. 僖宗面對上述

67)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2.

68) 劉崇遠 撰, 金華子雜編 (張固 等撰, 唐 五代 宋筆記十五種 第二冊, 卷上),

pp.9-10.

Page 16: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96四人, 根本無法作出決定. 後來, 他竟然命令四人進行擊鞠比賽, 以作定奪.

最後陳敬瑄得了第一籌(筆者按: 即比賽中的第一分), 依約被委任為西川節

度使.69) 如此關係大唐國運的要事, 竟然兒戲至此, 唐僖宗的昏庸, 藉此可

見.

唐代婦女高度參與擊鞠活動, 大大增加了擊鞠的運動人口, 使擊鞠成為有

唐一代不折不扣的 國民體育 . 唐代皇室熱愛擊鞠, 風氣所及, 後宮內的宮

女大多善於此道. 她們經常在擊毬場上進行比賽, 而且更史無前例地組成了

女子擊鞠隊.70) 到了中唐時期, 為了適應女性身材較為嬌小的特點, 唐人想

出 以驢代馬 , 讓婦女騎驢擊毬. 於是一種由擊鞠演變出來的嶄新體育活動

——驢鞠, 宣告出現. 驢鞠在中唐之世頗受歡迎, 不少女性參與其中, 例如

隴右節度使兼涼州都督郭知運(公元667-721年)的次子——劍南節度使郭英

乂(生卒年不詳), 便曾教導女伎乘驢擊毬.71) 及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

907-979年), 婦女擊鞠的風氣依舊不衰, 後蜀(公元934-965年)著名女詩人

花蕊夫人(徐慧妃, ?-公元976年)便有 宮詞 云: “自教宮蛾學打毬, 玉鞍初

跨柳腰柔, 上棚知是官家認, 遍遍長贏第一籌.”72) 當中“玉鞍初跨柳腰柔”

一句更具體地描繪了宮女擊鞠時所展現的美態. 可見唐代宮女擊鞠, 除了是

一種體育活動之外, 相信也具備文娛功能, 是君主在皇宮內經常進行的娛樂

69) 資治通鑑中載: “三月, 庚午, 以左金吾大將軍陳敬瑄為西川節度使. 敬瑄, 許州

人, 田令孜之兄也. 初, 崔安潛鎮許昌, 令孜為敬瑄求兵馬使, 安潛不許. 敬瑄因令

孜得隸左神策軍, 數歲, 累遷至大將軍. 令孜見關東群盜日熾, 陰為幸蜀之計, 奏以

敬瑄及其腹心左神策大將軍楊師立、牛勗、羅元杲鎮三川, 上令四人擊毬賭三川,

敬瑄得第一籌,(凡擊毬, 立毬門於毬場, 設賞格. 天子按轡入毬場, 諸將迎拜. 天子

入講武榭, 升御座, 諸將羅拜於下, 各立馬於毬場之兩偏以俟命. 神策軍吏讀賞格訖,

都教練使放毬於場中, 諸將皆駷馬趨之, 以先得毬而擊過毬門者為勝. 先勝者得第一

籌, 其餘諸將再入場擊毬, 其勝者得第二籌焉.)即以為西川節度使, 代安潛.” 見司馬

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僖宗惠聖

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pp.8221-8222.

70)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2.

71) 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十五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郭知運傳 , p.4546.

72) 花蕊夫人, 宮詞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七百

九十八, p.8974.

Page 17: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97活動之一.

唐代擊鞠運動的歷史面貌, 不單只記錄於文獻之上, 更可在全國各地的考

古出土文物中窺見一斑. 公元1956年, 考古學家在古長安城大明宮右銀台門

外西苑以北的含光殿遺址中, 發掘出一塊長方形的奠基石碑, 上面刻有“含

光殿及毬場等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未月建”字樣, 這是唐代皇宮內建有擊鞠場

地的鐵證. 事實上, 有唐一代, 在長安城內, 以至全國各地, 都建有許多面

積大小不一的擊鞠場. 這些擊鞠場一般都可以容納五百人至數千人不等, 而

且場地平坦光滑, 既可防水, 更往往建有三面或四面圍場. 及後, 在公元

1971年7月至1972年9月間, 考古學家在陝西省乾陵唐章懷太子李賢(公元

654-684年)墓內, 發現一幅長約4米, 高約2米的大型壁畫—— 馬球圖 . 畫

中描繪了二十多名擊鞠參與者騎在馬背上, 手持毬杖, 進行擊鞠比賽的情

形. 當中還有一位人物, 同樣騎在馬背之上, 其衣著與別不同, 而且手中不

持毬杖. 很明顯, 他就是這場擊鞠比賽的裁判員.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人,

竟已想到在擊鞠比賽中安排一位裁判員, 足證當時的擊鞠運動已經發展得

相當成熟. 章懷太子李賢是武則天的兒子, 其陵墓內的這一幅 馬球圖 , 可

說是他生前熱愛擊鞠的寫照, 也是形象化地、具體地呈現唐代擊鞠運動面

貌的一項重要史料.73)

公元1981年9月, 考古學家在陝西省臨潼縣關山村的一座唐墓中, 發掘出

四件造型生動的白陶彩繪打毬俑, 全屬宮女形象. 她們身穿長袖衣服, 左手

拉繮, 右手上揚, 伏身於馬背之上, 身軀前傾, 神情專注, 明顯正在做出持

桿擊球的姿勢. 至於陶馬方面, 則頭向前伸, 兩耳直豎, 四蹄踏空, 作奔躍

狀態. 這四件陶俑栩栩如生, 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宮廷女子進行擊鞠活動的情

況, 也說明了唐代婦女擊鞠的風氣.74)

唐代擊鞠運動中所用的毬杖, 又名鞠杖, 長約數尺, 是一根頂端呈半月形

或偃月形的棍棒. 唐代詩文的作者經常用 月 、 月杖 、 畫杖 、 毬杆

73)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p.10-11.

74) 苗福盛、劉祥燕、李野, 唐代女子體育試探 (體育文化導刊雜誌社 編, 體育

文化導刊, 2009年 第1期, 北京: 體育文化導刊雜誌社, 2009年1月), p.117; 並參

黃中安, 論唐代的體育活動 , p.95.

Page 18: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98、 鞠杖 、 毬杖 及 毬拐 等詞彙來形容它.75) 例如蔡孚(生卒年不詳)詩

打毬篇 中的“初月飛來畫杖頭”;76) 張建封詩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 中的“星

從月下流中場”;77) 以及魚玄機(約公元844-約871年)詩 打毬作 中的“月杖

爭敲未擬休.”78) 毬杖主要用於擊鞠運動中的運毬和擊毬動作, 是擊鞠不能

或缺的最重要體育器材, 而杖頂呈半月形或偃月形的部分則主力用作撥毬

及打毬. 毬杖的柄和杆身都為圓柱體, 表面往往雕刻精美的彩紋,79) 證明它

除了是一件體育用品外, 更說得上是展現盛唐物質文明的工藝品.80) 另外,

毬杖一般用藤條製成, 但也偶有以木質或皮革作為主要製成材料.81)

至於擊鞠用的毬, 也稱為鞠, 根據考古出土文物及唐代文獻的記錄, 其

“狀小如拳”, 用質輕、堅韌的木材造成, 中間空心, 大多數的毬表面塗上紅

色、白色, 又或繪有彩畫. 有的毬還加上雕飾, 可能是統治階層專用的毬,

故此特別講究.82) 唐代詩文中不乏對擊鞠用毬的專有形容詞, 當中最廣泛被

使用的是 星 . 例如魚玄機詩 打毬作 中的“堅圓淨滑一星流”;83) 蔡孚詩

打毬篇 中的“奔星亂下花場裏”;84) 以及和凝(公元898-955年)詩 宮詞 內的

“驊騮爭趁一星飛”.85) 把毬形容為 星 , 其用意明顯不過, 就是要表達毬在

75)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p.285-286.76) 蔡孚, 打毬篇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七十五,

p.817.

77) 張建封,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二百七十五),

p.3117.

78) 魚玄機, 打毬作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八百

四), p.9049.

79)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285-286.80) 蔡孚詩 打毬篇 中云: “德陽宮北苑東頭, 雲作高臺月作樓. 金鎚玉鎣千金地, 寶杖

琱文七寶毬. ……奔星亂下花場裏, 初月飛來畫杖頭.” 當中的 金鎚 、 玉鎣 、 寶

杖 及 畫杖 等詞語, 都明顯說明了唐代擊鞠用毬杖在外觀設計及裝飾上非常講究,

是不折不扣的工藝品. 詳見蔡孚, 打毬篇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七十五),

p.817.

81)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286.82)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1.

83) 魚玄機, 打毬作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八百四), p.9049.

84) 蔡孚, 打毬篇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七十五), p.817.

85) 和凝, 宮詞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七百三十

Page 19: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99擊鞠比賽過程中高速運轉時的形態. 另一方面, 由於唐人慣常在擊鞠用毬的

表面塗上各種色彩及圖案, 故毬又往往被稱為 畫毬 、 彩毬 或 七寶毬

等. 例如沈佺期(公元656-719年)詩 幸梨園亭觀打毬應制 中的“飄颻拂畫

毬”;86) 以及蔡孚詩 打毬篇 中的“寶杖琱文七寶毬.”87)

唐代擊鞠用球場, 稱為鞠場或毬場,88) 面積廣大, 地面平坦整潔, 展現了

唐代非常高超的物質文明及建築技術. 正如閻寬的 溫湯禦毬賦 所言: “廣

場惟新, 埽除克淨. 平望若砥, 下看猶鏡. 微露滴而必聞, 纖塵飛而不映.”89)

又如楊巨源(公元755-833年)詩 觀打毬有作 曰: “親掃毬場如砥平, 龍驤驟

馬曉光晴. 入門百拜瞻雄勢, 動地三軍唱好聲. 玉勒回時沾赤汗, 花鬃分處

拂紅纓. 欲令四海氛煙靜, 杖底纖塵不敢生.”90) 這更突顯大唐皇室和統治

階層的氣勢, 在進行擊鞠比賽前要先打掃場地, 務求做到 纖塵不敢生 , 唯

有在建築鞠場時, 以油酒地,91) 難怪擊鞠往往被視為一種只屬於統治階層的

奢侈運動. 此外, 唐代鞠場經常需要加固維修, 而且一般有專人負責管理.

例如資治通鑑中便有記載, 唐代劍南道成都“方修毬場, 役者數百人.”92)

唐憲宗時, 有一次問宰相趙宗儒(公元746-832年)曰: “人言卿在荊門, 毬場

草生, 何也?” 趙宗儒答道: “罪誠有之. 雖然, 草子不妨毬子往來.”93) 這

段對話, 說明了唐代部分鞠場有專人管理.

五), p.8396.

86) 沈佺期, 幸梨園亭觀打毬應制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九十六), p.1030.

87) 蔡孚, 打毬篇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七十五), p.817.

88)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287.89)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90) 楊巨源, 觀打毬有作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

三百三十三), p.3726.

91) 例如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 駙馬武崇訓(公元685-708年)與楊慎交(?-公元

728年)便把油洒於地上, 以作興建擊鞠場地之用. 見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七冊,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 , p.6624.

92)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懿

宗昭聖恭惠孝皇帝下 , p.8178.

93) 王讜 撰, 周勛初 校證, 唐語林校證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年) 卷一, 德行 ,

p.46.

Page 20: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00韓愈的詩作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 深入描寫了唐代的鞠場. 詩文有云: “汴

泗交流郡城角, 築場千步平如削. 短垣三面繚逶迤, 擊鼓騰騰樹赤旗.”94) 詩

中開宗明義地說“汴泗交流”; 汴水在徐州之西, 泗水則在徐州之南, 故“汴

泗交流”四字已說明了地點在徐州, 即韓愈在詩中所描寫的, 正是徐州鞠場.

“築場千步平如削”, 說明鞠場的面積約為千步, 而且建築水平極高, 地面非

常平坦. “短垣三面繚逶迤”指出鞠場設有三面矮牆, 用以間隔行人及防止毬

子過分容易被打出鞠場, 以免擊鞠比賽的節奏經常被打斷. 鞠場當有四面,

既然三面置有矮牆, 那麼剩下的一面自然是觀眾的出入口了. “擊鼓騰騰樹

赤旗”則描繪了鞠場四周樹立不少紅旗, 並有鼓手不斷擊鼓, 鼓舞士氣, 大

振聲威. 由此可見, 唐代擊鞠比賽甚有氣氛.

鞠場用於擊鞠, 需要有足夠的空間讓馬匹奔馳, 故面積一定不小. 袁樞

(公元1131-1205年)撰通鑑紀事本末中載: “徐州道兵三千赴溵水過許昌,

徐卒素名凶悖, 節度使薛能, 自謂前鎮彭城, 有恩信于徐人, 館之毬場. 及

暮, 徐卒大噪, 能登子城樓問之, 對以供備疏闕, 慰勞久之方定.”95) 位於許

昌的鞠場, 竟能讓三千名徐州道兵館宿, 其面積之大, 可想而知.

唐代鞠場, 一般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坊內鞠場. 唐代城市分區實行 里坊

制 , 把城市分成多個里和坊. 坊內鞠場全部建築在大城市內, 且多數為皇

室貴族或高級官員擁有, 屬於私人鞠場. 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唐中宗時,

駙馬武崇訓與楊慎交把油酒於地上, 以建鞠場. 當時楊慎交的府第位於長安

城靖慕坊, 鞠場建於坊的西隙,96) 自然屬於坊內鞠場. 第二類鞠場是林間鞠

場, 即建於樹林之中的毬場. 閻寬 溫湯禦毬賦 有云: “密陰林而自卻, 堅石

壁而迎開.”97) 證明唐代部分鞠場的確興建在樹林之內. 第三類是“街裡打

毬”, 即不用鞠場, 在城市裡的里旁大道上進行擊鞠活動. 例如封氏聞見記

94)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三百三十八), p.3791.

95) 袁樞 撰, 通鑑紀事本末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年重印版) 卷三十七, 黃巢之

亂 , p.3416.

96)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七冊,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 中宗大

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 , p.6624.

97)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Page 21: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01中記載, 唐太宗時“昇仙樓有羣胡街裡打毬.”98) 唐代時期, 一般鞠場還往

往設有亭子或觀樓, 作為看台. 封氏聞見記載唐中宗時, 吐蕃遣使入華,

迎娶金城公主, 兩國擊鞠代表隊在長安城內進行 友誼賽 , 中宗便親率群臣

登上梨園亭子, 觀賞擊鞠.99)

大唐帝國首都長安城, 是唐代全國鞠場最多及最集中的地方. 長安城皇宮

內的含光殿、麟德殿、清思殿、中和殿、雍和殿、飛龍院、飛虎院、龍首

池(填池為鞠場), 以及西苑梨園亭子左右神策軍駐地等, 都設有鞠場. 至於

長安城以外的地方, 如泗州、徐州、開封、鄆州、常山、恒州、彭城、蔡

州、潞州、型州、范陽、成都、廣州、桂州、敦煌及吐魯番等都設有鞠

場.100) 可見唐代擊鞠風氣之盛, 席捲全國各地.

唐代擊鞠比賽, 分為單毬門及雙毬門兩種模式. 單毬門比賽就是把毬門放

置在鞠場的南邊, 參賽兩隊隊員共擊同一個毬門, 誰進毬誰得籌(分數), 最

後以得籌多少定勝負. 雙毬門模式則把兩度毬門放置在鞠場兩端, 每端各

一, 參賽雙方爭奪毬子, 盡力把毬攻入對方的毬門內, 藉以得籌, 最後同樣

以得籌多少定勝負. 這種比賽模式較為激烈, 與現代馬球比賽相近.101) 至

於參賽人數方面, 通常兩隊相等, 即如王建(公元767-831年)詩 送裴相公上

太原 所謂: “千群白刃兵迎節, 十對紅妝妓打毬.”102) 不過, 有時也會不相

等, 如封氏聞見記中載: “景龍中, 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 中宗於梨園亭子

賜觀打毬. 吐蕃贊咄奏言: ‘臣部曲有善毬者, 請與漢敵.’ 上令仗內試之, 決

數都, 吐蕃皆勝. 時玄宗為臨淄王, 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駙馬楊慎交、武

延秀等四人, 敵吐蕃十人.” 雖然玄宗等四人以寡敵眾, 但最後都成功為中

國爭回面子, 擊敗吐蕃擊鞠隊.103)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一次唐僖宗觀賞擊鞠比賽的過程, 當中有一段文字,

98) 封演 撰, 趙貞信 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 卷六, 打毬 , p.48.

99) 封演 撰, 趙貞信 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 卷六, 打毬 , p.48.

100)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p.217, 220.101)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p.289-290.102) 王建, 送裴相公上太原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三百), p.3419.

103) 封演 撰, 趙貞信 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 卷六, 打毬 , p.48.

Page 22: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02詳細解釋了唐代擊鞠比賽的規則:

凡擊毬, 立毬門於毬場, 設賞格. 天子按轡入毬場, 諸將迎拜. 天子入講武

榭(筆者按: 即唐朝君主觀賞擊鞠的御用看台), 升御座, 諸將羅拜於下, 各立馬

於毬場之兩偏以俟命. 神策軍吏讀賞格訖, 都教練使放毬於場中, 諸將皆駷馬

趨之, 以先得毬而擊過毬門者為勝. 先勝者得第一籌, 其餘諸將再入場擊毬,

其勝者得第二籌焉.104)

總之, 無論是單毬門, 還是雙毬門模式, 唐代擊鞠都展現非常成熟的運動

面貌, 它是一種具備嚴密比賽規則的體育活動, 而且是一個體育水平較高的

競技項目, 對後世體育發展的影響非常深遠.

唐代擊鞠運動與現今馬球運動之間有著不少相同之處, 頗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 唐代擊鞠運動所用的木毬, 其直徑約為8.5厘米, 與現代馬球運動中所

用的球一致; 其次, 唐代擊鞠用毬杖, 主要用藤條製成, 現代馬球比賽也同

樣使用藤製球桿;105) 第三, 唐代規定擊鞠比賽中同屬一隊的隊員必須穿著

同一種顏色的擊鞠衣服,106) 其主要特色為 錦袍窄袖 , 衣衫色彩富麗華貴,

表面更往往紋上團花、雲紋及雁紋等. 所穿的鞋則一般為長筒皮靴, 多用牛

皮製成, 名 烏皮靴 , 用以保護雙腳, 並便於蹬踏, 利於在馬匹上保持平衡.

頭戴用桐木製成的毬帽, 名為 幞頭 , 藉以保護頭部. 現代馬球比賽中也同

樣規定運動員必須穿著長筒皮靴, 頭戴由軟質木材所造成的帽子; 第四, 唐

代規定擊鞠比賽進行期間, 為了避免意外事故, 馬匹的尾巴必須挽扎起來,

這種規定也見於現今國際馬球比賽當中;107) 最後, 唐代擊鞠比賽中用的毬

104)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僖

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pp.8221-8222.

105)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p.285-286.106) 李廓(公元783-850年)詩 長安少年行十首 有云: “金紫少年郎, 繞街鞍馬光. 身從

左中尉, 官屬右春坊. 剷戴揚州帽, 重熏異國香. 垂鞭踏青草, 來去杏園芳. 追逐輕

薄伴, 閒游不著緋. 長攏出獵馬, 數換打毬衣. 曉日尋花去, 春風帶酒歸. 青樓無晝

夜, 歌舞歇時稀.” 見李廓, 長安少年行十首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卷二十四), p.3281. 又據舊唐書記載, 唐敬宗(李湛, 公元

809-826年; 公元824-826年在位)即位之初, 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公元769-832年)曾

向朝廷“進罨畫打毬衣五百.” 見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二冊,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

七上, 敬宗文宗上 , p.508. 由此可見, 唐代擊鞠運動有其專用服裝.

Page 23: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03門高一丈餘(約3米左右), 門頂刻金龍, 門底設石蓮花座, 而現代馬球比賽中

規定球門高度也是3米. 唐代毬門的寬度約為五步, 即大概7.5米, 與現代馬

球規定的8米也相若.108) 由此可見, 作為一種發展得高度成熟的體育活動,

唐代擊鞠運動早已為現代馬球運動打下非常穩固的基礎.

擊鞠既是唐代最流行的球類運動, 參與者的技藝自當非凡. 韓愈詩 汴泗

交流贈張僕射 中有詩句云: “側身轉臂著馬腹, 霹靂應手神珠馳. 超遙散漫

兩閑暇, 揮霍紛紜爭變化.”109) 沈佺期詩 幸梨園亭觀打毬應制 內有詩句

曰: “俯身迎未落, 迴轡逐傍流.”110) 閻寬文 溫湯禦毬賦 中言: “未拂地而

還起, 乍從空而倒回.”111) 都具體地、生動地描繪了唐人高超的擊鞠技巧,

以及他們騎在馬背上時的敏捷身手. 至於段成式(公元803-863年)撰酉陽雜俎中所載: “建中(筆者按: 唐德宗所用年號, 公元780-783年)初, 有河北

軍將姓夏, 彎弓數百斤. 嘗於毬場中累錢十餘, 走馬以擊鞠杖擊之, 一擊一

錢飛起六七丈.”112) 如此技巧, 就更加是神乎奇技了.

唐人擊鞠除了講求身手, 更加強調擊鞠者運毬盤帶的技巧, 同時又注重爭

搶奪毬的意志, 以及騎乘馬匹時個人突破敵方防線的能力. 關於這些擊鞠奇

技, 唐代詩作中有不少描述. 例如晚唐女詩人魚玄機詩 打毬作 云: “堅圓

淨滑一星流, 月杖爭敲未擬休. 無滯礙時從撥弄, 有遮欄處任鉤留. 不辭宛

轉長隨手, 卻恐相將不到頭. 畢竟入門應始了, 願君爭取最前籌.”113) 便是

明顯一例. 尤有甚者, 唐代擊鞠技藝超凡入聖者, 更往往能人馬協調一致,

達到 人馬合一 的最高境界. 這就是張建封在其詩作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

裡所說的: “人不約, 心自一; 馬不鞭, 蹄自疾.”114)

107) 林琳, 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 p.11.

108) 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290.109)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三百三十八), p.3791.

110) 沈佺期, 幸梨園亭觀打毬應制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九十六), p.1030.

111) 閻寬, 溫湯禦毬賦 (董誥 等編, 全唐文 卷三百七十五), p.3811.

112) 段成式 撰, 酉陽雜俎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年) 卷五, 詭習 , p.53.

113) 魚玄機, 打毬作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八百四), p.9049.

114) 張建封,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 (彭定求 等點校, 全唐詩 卷二百七十五),

p.3117.

Page 24: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04唐代擊鞠不僅是中國古代體育史上其中一種重要球類運動, 它對古代東

亞地區也曾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據日本學者考證, 作為盛唐文化產物的

擊鞠, 早在公元718年至727年間, 藉由 遣唐使運動 東傳至日本. 日本國內

有關擊鞠運動的最早文獻記錄出現於神龜四年(公元727年; 唐玄宗開元十

五年).115) 日本古籍、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日文詩歌總集——萬葉集中記載了日本聖武天皇(公元701-756年; 公元724-749年在位)神龜四年(公元727

年), 日本王子及諸大臣於春日郊遊時進行擊鞠運動的情況. 部分學者指出,

當時日本宮廷內盛行擊鞠運動, 當與唐代文化東傳至日本有關. 日本聖武天

皇在位的時間, 大約與唐玄宗相若; 而在唐玄宗在位期間, 日本基於向中國

學習先進文化的需要, 曾多次派遣學生入唐留學. 其中有兩次的規模較大:

一次是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 另一次是開元五年(公元717年). 這兩

班留學生均於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歸國. 他們歸國後不久, 就出現了上文

所述萬葉集內關於擊鞠運動的記錄. 故此, 不少學者都認為日本古代的擊

鞠運動源於中國. 關於這種說法, 還有一項有力證據. 根據日本學者源高明

(公元914-983年)的著作西宮記所載, 在日本村上天皇(公元926-967年;

公元946-967年在位)天曆九年(公元955年)時, 日本宮廷內進行擊鞠比賽,

參賽者依然“衣冠如唐人”, 足證日本的擊鞠運動源於中國唐朝.116)

唐代中葉以後, 國勢漸衰, 東北亞地區形勢大變, 中國東北部分土地由新

興的渤海王國(公元698-926年)管治. 渤海王國臣屬唐室, 其國君受唐朝皇

帝冊封為王, 年年向中國進貢, 並大量吸收盛唐文化, 可說是唐朝其中一個

忠實藩邦.117) 渤海宣王(大仁秀, 生卒年不詳; 公元819年-830年在位) 建興

115) 小高吉三郎, 日本的遊戲 (東京: 羽田書店, 1943年), p.397.

116)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p.265-266; 並參楊向東, 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pp.340-341; 張寶強、陳小龍、魯江, 唐代中外體育文化交流及其歷史意義 ,

p.453.

117) 有關渤海王國的歷史、其與唐朝的宗藩關係, 以及該國吸收盛唐文化的具體情況,

可參閱津田左右吉 撰, 陳清泉 譯, 渤海史考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4年);

魏國忠、朱國忱、郝慶雲, 渤海國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張

高、姜華昌、關穎, 渤海國管窺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王承禮,

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 及朱國忱、朱威,

渤海遺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年)等著作.

Page 25: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05三年(公元821年), 該國派遣使臣王文矩等出使日本. 翌年, 即日本嵯峨天皇

(公元786-842年; 公元809-823年在位)弘仁十三年(公元822年)正月, 嵯峨

天皇在平安京(今京都)豐樂殿設宴款待王文矩等渤海使臣. 席間, 以王文矩

為首的渤海使節團參與了一場擊鞠表演賽, 王氏更因而獲嵯峨天皇頒賜綿

布二百屯, 渤海使節團成員也同時得到賞賜. 擊鞠比賽完結後, 嵯峨天皇即

席用漢文賦詩一首, 題為 早春觀打毬 , 詩文有云: “芳春烟景早朝晴, 使客

乘時出前庭. 迴杖飛空疑初月, 奔毬轉地似流星. 左擬右承當門競, 分行群

踏虬雷聲. 大呼伐鼓催籌急, 觀者猶嫌都易成.” 同時, 日本東宮學士、參議

宮內卿滋野貞主(公元785-852年)也賦詩曰 奉和早春觀打毬 : “蕃臣入覲逢

初暖, 初暖芳時戲打毬. 綉戶爭開鳷鵲館, 紗窻不閉鳳皇樓. 如釣月度萱階

側, 似點星晴綵騎頭. 武事從斯強弱見, 輸家妒在數千籌.”118) 這件史事說

明了渤海與日本國內都盛行擊鞠運動, 而擊鞠之所以傳入這兩個國家, 當與

盛唐文化東傳有密切的關係.119) 而事實上, 在 早春觀打毬 及 奉和早春觀

打毬 兩首日本漢文詩內, 把擊鞠用毬杖稱為 月 、把毬稱為 星 , 以及以

籌 作為記分名稱, 都與唐代詩文中對毬杖、毬及擊鞠比賽記分的形容完全

一致. 這是一項非常有力的證據, 證明古代日本國內流行的擊鞠運動, 本來

源於中國.

Ⅲ. 唐代蹴鞠 -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的盛世

蹴鞠, 又名躢鞠、蹋鞠、踏鞠、蹵鞠、蹙鞠或戲毬等, 在唐代的流行程度

甚高, 僅次擊鞠.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球類運動項目, 蹴鞠在漢代(公元前

202-公元220年)時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 而且深受中國人歡迎.120) 及至唐

118) 孫玉良 編著, 渤海史料全編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 pp.298-300.

119) 近年考古學家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遺址內發現骨製

漆色小馬球, 直徑約8厘米, 它與同時期中原地區唐朝製木造馬球相似. 參閱黃聰,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p.300. 這足證渤海國內盛行擊鞠運動, 實與唐朝文化

東傳有密切關係.

Page 26: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06代, 蹴鞠更呈現多元化的發展, 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的鼎盛時

期.

唐代蹴鞠的發展, 有幾方面很值得注意, 也可說是中國古代足球運動史上

的大突破. 首先, 唐人發明了 氣鞠 , 或稱 氣毬 . 漢代蹴鞠所用的鞠, 是

一個用皮革包裹著大堆毛髮的實心毬, 並非充氣皮毬.121) 唐代的鞠, 已經

發展成有毬皮和毬膽的氣鞠. 毬皮主要用牛或馬的皮造成, 而毬膽來自牛的

膀胱, 那是一塊可蓄氣的薄膜片.122) 唐人徐堅(公元659-727年)撰初學記中有言: “鞠即毬字, 今蹴鞠曰戲毬. 古用毛纖結為之, 今用皮. 以胞為里,

噓氣閉而蹴之.”123) 文中所說的 胞 , 就是指牛的膀胱.

唐詩 答日休皮字詩 曰: “八片尖裁浪作毬, 火中燖了水中揉. 一包閉氣

如長在, 惹踢招拳卒未休.”124) 唐人仲無顏(生卒年不詳)所撰 氣毬賦 有謂:

“氣之為毬, 合而成質. 俾騰躍而攸利, 在吹噓而取實. 盡心規矩, 初因方以

致圓; 假手彌縫, 終使滿而不溢.”125) 上述詩文明顯指出唐代蹴鞠用毬是由

八片皮革縫製而成, 而且灌氣其中, 是為氣鞠. 由於唐代發明了氣鞠, 皮毬

富有彈性, 故有利於騰躍, 也自然產生了一些新的蹴鞠方法與技巧, 促使唐

代蹴鞠的發展更趨多元化.

120) 學者普遍認為, 中國古代蹴鞠運動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末期開

始在江南一帶流行, 至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發展成熟, 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

球類運動項目. 參閱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p.147-148. 至於漢代蹴鞠運動的

發展情況, 可詳參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p.147-154; 劉秉果, 插圖本中國體

育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pp.86-93; 崔樂泉 編著, 圖說中國古代

體育 (西安: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7年), pp.31-33.

121) 漢書 霍去病傳 中載: “其在塞外, 卒乏糧, 或不能自振, 而去病尚穿域躢鞠

也.” 原文後附唐代顏師古(公元581-645年)注曰: “鞠, 以皮為之, 實以毛, 蹵躢而戲

也.” 見班固 撰, 顏師古 注, 漢書 第八冊(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 pp.2488-2489. 證明漢代流行的蹴鞠用毬是實心毬.

122)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22.123) 徐堅 撰, 初學記 (董治安 主編, 唐代四大類書 第三卷, 北京: 清華大學出

版社, 2003年) 卷第四, 歲時部下 , p.1488.

124) 歸氏子, 答日休皮字詩 (常法寬 編著,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 北京: 商務印書

館, 2008年), p.158.

125) 仲無顏, 氣毬賦 (劉秉果、趙明奇、劉懷祥, 蹴鞠 -世界最古老的足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 p.80.

Page 27: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07其次, 唐代蹴鞠比賽中有使用毬門的習慣, 此為前代所無, 充分反映唐人

的非凡想像力與無窮創意. 仲無顏 氣毬賦 中云: “苟投足之有便, 知入門

而無必. 時也廣場春霽, 寒食景妍. 交爭競逐, 馳突喧闐. 或略地以丸走, 乍

淩空以月圓.”126) 當中“知入門而無必”及“交爭競逐”兩句, 已明顯指出唐代

蹴鞠比賽的主要形式是兩隊對抗, 而競逐的目標為把鞠踢進對方的毬門之

內. 蹴鞠比賽的過程必然是非常激烈的, 這從“或略地以丸走, 乍淩空以月

圓”一句可以得知. 由此可見, 當時的蹴鞠比賽與現代足球頗相類近.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這段文字中有“寒食景妍”一句, 說明唐人每每於寒食節時進

行蹴鞠活動, 以之作為節慶活動之一. 由是唐代蹴鞠, 屬於中國傳統節慶體

育活動, 富有濃厚的文化意味.

唐代蹴鞠運動的最大特色, 是形式多樣化. 除了上文介紹的雙毬門兩隊對

賽模式外, 還有四種起源於唐代的蹴鞠形式, 對後世蹴鞠運動的發展產生非

常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第一種是 打毬 , 又稱 打鞠 , 它是不用毬門的蹴鞠

模式. 參與這種蹴鞠運動的人士, 身體各部分都可以接觸皮毬, 旨在控球時

不斷轉換花樣. 比賽時不拘人數, 各自獨踢; 如無比賽對象, 也可以作為表

演項目, 獨自踢毬; 更可視之為個人健身運動.127) 這種蹴鞠模式, 主要鍛鍊

參與者的個人控球技巧, 與現今非常流行的 花式控球 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

由於欠缺比賽競爭性, 故並非最吸引人的蹴鞠運動形式; 第二種是 白打 .

白打也不用毬門, 比賽時可以兩人對踢, 也可以多人參與, 以踢毬是否到位

決定參與者之間的勝負.128) 這種形式主要鍛鍊參與者的傳球技巧, 由於不

用在蹴鞠場上激烈競逐, 故特別適合女性參與. 唐代詩人王建的 宮詞 有

云: “宿妝殘粉未明天, 總立朝陽花樹邊. 寒食內人嘗白打, 庫中先散與金

錢.”129) 清楚描繪了寒食節時婦女進行白打蹴鞠的情況; 第三種是 趯鞠 ,

以踢高毬為主要比賽模式. 段成式撰酉陽雜俎中載: “張芬曾為韋南康(筆

126) 仲無顏, 氣毬賦 , p.80.

127)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23.128) 關於 白打 , 詳見劉秉果、趙明奇、劉懷祥, 蹴鞠 -世界最古老的足球, pp.35

-44.

129) 王建, 宮詞 (常法寬 編著,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 p.149.

Page 28: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08者按: 即韋皋, 公元745-805年)親隨行軍, 曲藝過人, 力舉七尺碑, ……. 常

於福感寺趯鞠, 高及半塔.”130) 又王維(公元701-761年)詩 寒食城東即事

謂: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 落花半落東流

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 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 不用清明兼上

巳.”131) 酉陽雜俎中的“高及半塔”及 寒食城東即事 內的“蹴鞠屢過飛鳥

上”, 相信都是對趯鞠的描述. 當中或有誇張之嫌, 然唐代時期已發明了氣

鞠, 基於氣鞠“俾騰躍而攸利”的特點, 就算要做到“高及半塔”及“蹴鞠屢過

飛鳥上”, 也未必不可能; 第四種是單毬門比賽. 進行比賽時, 毬門設於蹴鞠

場的正中央, 毬門設計頗為特別, 門在上而網在下. 參與比賽的兩隊球員分

列單毬門的左右兩方. 若左方隊員把毬踢到右方時, 右方隊員必須用腳把毬

接好, 然後再踢回左方去. 若其中一方未能接好皮毬, 便告失分.132) 這種比

賽在形式上與現今的排球接近, 只是排球用手, 蹴鞠用腳而已. 其缺點十分

明顯, 就是競技性大大降低, 而且運動方式也似乎較為落後, 兩隊對抗的形

態過於間接.

上述四種蹴鞠形式, 都於唐代時期發明. 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

運動競技性甚低. 可惜的是, 自宋代(公元960-1279年)起, 它們都成為蹴鞠

運動中的主流模式, 反而雙毬門競賽形式慢慢衰落.133) 這種發展趨向, 與

中國傳統蹴鞠運動走向衰亡, 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作為唐代流行的球類運動之一, 蹴鞠頗受唐室君主歡迎. 唐文宗(李昂,

公元809-840年; 公元826-840年在位)喜歡觀看角抵、蹴鞠;134) 唐僖宗則

“好蹴鞠、鬥雞.”135)

130) 段成式 撰, 酉陽雜俎 卷五, 詭習 , pp.52-53.

131) 王維, 寒食城東即事 (常法寬 編著,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 p.146.132) 張寶強,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創新精神 (國家體育總局文史工作委員會 編,

體育文化導刊 2007年 第7期, 北京: 國家體育總局文史工作委員會, 2007年7月),

p.96.

133)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23.134) 舊唐書中載: “開成四年(筆者按: 公元839年)二月戊辰, 幸勤政樓觀角抵、蹴

鞠.” 見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二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 p.577.

135)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註, 資治通鑑 第九冊,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僖

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p.8221.

Page 29: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09唐代民間蹴鞠風氣亦盛. 據唐人康駢(生卒年不詳)所撰劇談錄的記載,

有一位年約十七、八歲的少女, 在行經長安城勝業坊北街時, 遇上一群正在

蹴鞠的“軍中少年.” 剛巧其中一位少年把鞠踢到那位少女的身邊, 少女即時

二話不說, 便把鞠“接而送之, 直高數丈.” 少女出神入化的蹴鞠技巧, 吸引

了不少途人駐足觀看, 而且人數越來越多.136) 在這個故事中, 有三點值得

注意: 第一, 故事提及“軍中少年”在長安城勝業坊北街蹴鞠, 證明當時蹴鞠

風氣非常盛行, 參與人數眾多, 故此長安城內到處可見人民蹴鞠的情況, 蹴

鞠運動並不局限於蹴鞠場內進行; 第二, 由於蹴鞠的是“軍中少年”, 可見唐

代蹴鞠與軍事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它甚至有可能是軍事訓練項目之一, 故

深受“軍中少年”歡迎; 第三, 在長安城內, 隨便一位少女都能把鞠“接而送

之, 直高數丈”, 證明當時民間有大量善於蹴鞠的婦女. 這也反映了蹴鞠深

受唐代平民百姓的歡迎, 這種體育活動沒有性別及年齡的限制, 因而吸引廣

大民眾參與其中, 促使它成為唐代流行球類運動之一.

除了一般平民百姓, 唐代文人也多喜歡蹴鞠. 杜甫(公元712-770年)詩 清

明 中有詩句謂: “十年蹴鞠將雛遠, 萬里秋千習俗同.”137) 說明杜甫年青時

有一段長時間熱愛蹴鞠運動, 也指出蹴鞠在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子內頗

為流行. 在統治階層內, 部分官員對蹴鞠也趨之若鶩, 如新唐書 薛仁貴

傳 中就記載薛仁貴(即薛禮, 公元614-683年)的孫子薛嵩(?-公元773年)

“奏為檢校刑部尚書, 相衛洛邢等州節度使. ……初, 嵩好蹴鞠.”138)

與擊鞠相像, 唐代蹴鞠也對古代東亞地區的體育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

影響. 舊唐書 高麗傳 中載: “高麗國(筆者按: 指高句麗國, 公元前37-

公元668年)人好圍棊、投壺之戲, 人能蹴鞠.”139) 可見在唐代時, 蹴鞠這種

球類活動早已東傳至高句麗. 而“人能蹴鞠”一句, 更說明該國人民普遍懂得

136) 康駢 撰, 劇談錄 (徐凌雲、許善述 點校, 唐宋筆記小說三種, 合肥: 黃山書

社, 1991年) 卷上, 潘將軍失珠 , p.6.

137) 杜甫, 清明 (常法寬 編著,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 p.147.138) 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十三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一百一十

一, 列傳第三十六, 薛仁貴傳 , p.4144-4145.

139) 見劉昫 等撰, 舊唐書 第十六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高麗 , p.5320.

Page 30: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10蹴鞠之道; 也說是說, 蹴鞠在高句麗國內, 是一種頗為流行的球類運動.

日本古代也流行蹴鞠運動, 這是日本學習盛唐文化的結果. 日本古書游庭秘抄引據蹴鞠口傳集云: “蹴鞠者, 起自蒼海萬里之異域, 遍于赤縣九

陌之皇城.” 這裡的“蒼海萬里之異域”, 是指中國唐朝; 而“赤縣九陌之皇城”

就是日本. 另一部日本古籍蹴鞠九十九個條更明確指出: “鞠, 始于大唐.

”足證日本古代蹴鞠運動源於中國.140) 日本書記在皇極天皇(公元642-

645年在位)條下記載了日本 大化革新 的領導人物藤原鎌足(即中臣鎌足,

又名中臣鎌子, 公元614-669年)與中大兄皇子(即天智天皇, 公元668-671年

在位)於公元644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在奈良法興寺蹴鞠的情況. 當時中大

兄皇子還因蹴鞠過於用力, 鞋子因而脫落. 此外, 藤原鎌足與中大兄皇子二

人還曾向當時著名的學者南淵請安(生卒年不詳)請教學問.141) 南淵請安是

日本飛鳥時代(公元592-710年)的學問僧, 他曾跟隨 遣隋使 小野妹子(生卒

年不詳)到中國留學, 在中國居留凡三十二年, 除了見證隋朝(公元581-618

年)的滅亡外, 更目睹唐朝開國以至走向盛世. 南淵請安對唐代文化有深厚

認識, 也是 大化革新 運動的顧問之一.142) 藤原鎌足與中大兄皇子熱衷蹴

鞠運動, 相信與南淵請安不無關係. 日本 大化革新 之目的, 為盡量吸收盛

唐文化, 作為唐代體育文化產物之一的蹴鞠運動, 當然會藉此東傳至日

本.143)

Ⅳ. 步打毬、木射及踏毬

擊鞠和蹴鞠以外, 唐代流行的球類運動還有步打毬、木射及踏毬三種.

步打毬的興起, 與擊鞠有極密切的關係, 這從兩種運動的名稱已可知一

二. 擊鞠又名打毬, 為古代馬球運動; 至於步打毬, 意思當指“徒步打毬”,

140) 張寶強、陳小龍、魯江, 唐代中外體育文化交流及其歷史意義 , p.453.

141)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65.142) 葉渭渠, 日本文化通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 pp.76-77.

143)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65.

Page 31: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11也即是不用馬匹的打毬運動, 想像其運動模式, 應與現今的曲棍球相似.

唐代擊鞠風氣雖然極盛, 但這種運動似只流行於皇室及統治階層之間. 擊

鞠需要面積廣大的鞠場、萬中選一的駿馬, 以及大量毬門、毬杖和毬子等

體育器材, 平民百姓根本難以負擔其物質需求. 何況, 自從擊鞠成為唐室帝

皇愛好的球類運動之後, 由於意外頻生, 偶有反對擊鞠的言論出現.144) 於

是, 唐人便嘗試把擊鞠簡化成步打毬. 由於步打毬運動不需要使用馬匹, 故

不一定要在面積廣大的鞠場裡進行, 除了毬門、毬杖和毬子以外, 別無其他

物質需求, 這便促使步打毬成為廣受平民百姓喜愛的球類運動. 從這方面來

看, 步打毬的出現, 既與擊鞠關係密切, 也是唐代民間智慧的表現.

唐代步打毬的形象, 主要見於兩條唐代花氈之上. 這兩條花氈現存於日本

奈良東大寺佛殿西北的正倉院的北倉中. 花氈各長2.36米, 寬1.24米, 正中

央位置各織上一個圖案, 描繪一位兒童的左手拿著一根曲棍形毬杖, 作接毬

狀, 兒童的周圍則織著一些花朵. 據日本學者考證, 這兩張花氈是唐代時期

的製品.145) 由此可見, 唐代步打毬不單只流行於中國, 更隨著盛唐文化東

傳至日本.

唐代詩文中也偶見關於步打毬的描述, 如王建詩 宮詞 有云: “殿前鋪設

兩邊樓, 寒食宮人步打毬. 一半走來爭跪拜, 上棚先謝得頭籌.”146) 從這首

詩可見, 唐代皇宮內流行步打毬這種運動, 參與者多為宮女, 而且是作為寒

食節的表演節目, 給天子及皇室成員提供娛樂. 故此, 唐代步打毬既為娛樂

活動, 也是節慶體育活動. “一半走來爭跪拜, 上棚先謝得頭籌”兩句, 說明

了步打毬的比賽形式是兩隊競賽的, 兩隊隊員人數相等, 所以稱“一半.” “爭

144) 唐語林中載: “玄宗嘗三殿打毬, 榮王墮馬悶絕. 黃幡綽奏曰: ‘大家年幾不為小,

聖體又重, 儻馬力既極, 以至顛躓, 天下何望? 何不看女壻等與諸色人為之. 如人

對食盤, 口眼俱飽, 此為樂耳. 傍觀大家馳逐忙遽, 何暇知樂?’ 上曰: ‘爾言大有理,

後當不復自為也.’” 又載: “開元天寶中, 上數御觀打毬為事, 能者左縈右拂, 盤旋宛

轉, 殊有可觀. 然馬或奔逸, 時致傷斃. 永泰中, 蘇門山人劉鋼, 于鄴下上書于刑部

尚書薛公云: ‘打毬一則損人, 二則損馬. 為樂之方甚眾, 何乘茲至危, 以邀晷刻之歡

耶?’ 薛公悅其言, 圖鋼之形, 置于左右, 命掌記陸長源為贊以美之. 然打毬乃軍州

常戲, 雖不能廢, 時復為之耳.” 見王讜 撰, 唐語林 卷五, 補遺 , pp.172-173.

145) 谷世權、楊文清, 中國體育史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81年), p.160.

146) 王建, 宮詞 (常法寬 編著,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 p.149.

Page 32: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12跪拜”和“得頭籌”指出得到比賽中第一分的一隊要先到天子前跪拜, 然後才

繼續比賽. 步打毬比賽中用“籌”來形容分數, 這種做法與擊鞠完全一致, 也

反映了兩種運動之間千絲萬縷的傳承關係.

木射, 又名十五柱毬, 或十五柱毬戲, 是流行於唐代時期的一種室內球類

運動, 其運動模式與現今的保齡球有點相像. 比賽時參與者輪流出場, 屬於

較靜態的體育活動, 沒有激烈的競爭元素, 故很適合中年人及老年人參與.

木射的遊戲方法, 全記載在唐人陸秉(生卒年不詳)所撰木射圖一書之

內. 可惜, 這部專書早已失傳. 宋人晁公武(公元1105-1180年)撰有郡齋讀書志一書, 旨在介紹宋代時期流行的書籍, 當中卷十五 雜藝術類 提及陸

秉所撰木射圖, 其文有謂:

木射圖一卷, 唐陸秉撰. 為十五筍(筆者按: 即筍形木柱)以代侯, 擊地球

以觸之. 筍飾以朱、墨字, 以貴賤之. 朱者: 仁、義、禮、智、信、溫、良、

恭、儉、讓; 墨者: 慢、傲、佞、貪、濫. 仁者勝, 濫者負, 而行一賞罰焉.147)

由此足見, 木射雖然只是一種帶有體育意味的室內遊戲, 但它卻有明顯的

道德教化功能. 那十五個刻在木柱上的漢字, 反映了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的

善與惡, 使體育活動與倫理道德觀念緊密地聯繫起來.

踏毬, 唐代時期流行的其中一種球類表演項目, 也是舞蹈的一種, 不少學

者認為它由蹴鞠演變而成.148) 除了踏毬這個名字, 還有胡旋舞、骨鹿舞、

躡毬及蹋毬等名稱. 當中胡旋舞的 胡 字, 已清楚說明了這種運動並非發源

於中原地區, 而是由胡族傳入中國.149)

新唐書 禮樂志 記載了踏毬的運動方式, 其文有謂: “胡旋舞, 舞者立

毬上, 旋轉如風.”150) 又新唐書 五行志 中謂: “又有胡旋舞, 本出康居,

以旋轉便捷為巧, 時又尚之.”151) 由此可見, 胡旋舞本為唐代西域康居國(今

147) 晁公武 撰, 郡齋讀書志 (京都: 中文出版社, 1984年再版) 卷十五, 雜藝術類

, p.226.

148) 苗福盛、劉祥燕、李野, 唐代女子體育試探 , p.118.

149) 林伯原, 中國古代體育史, p.226.150) 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二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二十一, 志第

十一, 禮樂十一 , p.470.

Page 33: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13中亞哈薩克斯坦南部)的舞蹈, 這種舞蹈講求敏捷的身手及高超的舞蹈技巧,

在中外文化交流甚為頻繁的唐代時期, 胡旋舞更成為唐人的時尚運動.

唐代文人著作之中, 也有不少提及踏毬. 例如段安節(生卒年不詳)撰樂府雜錄中載: “舞有骨鹿舞、胡旋舞, 俱於一小圓毬子上舞, 縱橫騰踏, 兩

足終不離於毬子上, 其妙如此也.”152) 另外, 王邕(生卒年不詳)撰內人蹋毬

賦云: “毬上有嬪, 毬以行於道, 嬪以立於身. 出紅樓而色妙, 對白日而顏

新. ……揚袂疊足, 徘徊躑躅, 雖進退而有據, 常兢兢而自勗. 毬體兮似珠,

人顏兮似玉, 下則雷風之宛轉, 上則神仙之結束. 無習斜流, 恒為正遊, 毬

不離足, 足不離毬.”153) 而封演撰封氏聞見記中則有記載: “今樂人又有

躡毬之戲, 作綵畫木毬, 高一二尺, 妓女登蹋, 毬轉而行, 縈回去來, 無不如

意.”154) 由此可知, 踏毬是一種集體操、技巧與表演藝術於一身的球類運

動. 參與這種運動的, 多為皇宮內的宮女、樂人, 以及從事與舞蹈演藝工作

相關的人士. 至於一般平民百姓, 則較少參與踏毬運動.

Ⅴ. 結 語

唐代之所以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體育史上的盛世, 主要是由於唐代盛行的

體育活動, 大多展現非常成熟的發展面貌. 唐代體育興盛的表現, 總的來說,

約有以下五點: 一、參與體育的運動人口眾多, 包括皇室成員、各級官員、

軍人、僧侶、文人, 以至普羅大眾; 二、體育活動多樣化和規範化, 而且競

賽項目大多富有完善的比賽規則; 三、體育活動的規模擴大, 參與者的技藝

超群; 四、部分體育活動, 如擊鞠等, 在比賽時出現裁判, 執行仲裁工作,

151) 歐陽修、宋祁 撰, 新唐書 第三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卷三十五, 志第

二十五, 五行二 , p.921.

152) 段安節 撰, 樂府雜錄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俳優 , p.22.

153) 王邕, 內人蹋毬賦 (李昉 等編, 文苑英華 第一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66

年), 卷第八十一, 賦八十一, 雜伎 , p.370.

154) 封演 撰, 趙貞信 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 卷六, 打毬 , p.48.

Page 34: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14顯示運動項目的高度專業化; 五、唐代女性高度參與各種體育活動, 當中不

少是球類項目. 宋代以後, 球類活動成為最主要的女性運動項目, 這可說是

對唐代體育發展的一種繼承.

擊鞠、蹴鞠、步打毬、木射及踏毬五種於唐代時期甚為流行的球類運動,

在本質上各具特色, 卻都反映了盛唐高度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面貌. 擊鞠需要

極高的物質條件, 若非大唐帝國創造了長時期的太平盛世, 在政治、經濟、

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都為體育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擊鞠也許不能得到

上佳的發展環境. 正是由於唐人的努力, 擊鞠才能成為當時中國國內最流行

的球類運動, 並創造世界古代馬球史上的一段興盛時期.

中國蹴鞠固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但唐代蹴鞠的發展, 無疑為中國古代足

球帶來盛世, 值得我們注意. 氣鞠、毬門的出現, 強化了蹴鞠運動中的競技

元素, 使蹴鞠比賽更加可觀. 白打雖然不是一種良好的運動競技模式, 但它

支配了宋代以後中國蹴鞠運動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足球史上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 這不得不說是唐人的功勞. 步打毬是簡化了的擊鞠, 也是民間自行發

明的球類運動, 它充分展現唐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創意. 木射是具有道德教化

作用的室內球類運動, 它的出現, 代表著中國古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高

度結合, 也說明了中國古代體育活動根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體育史家致力研究體育史, 就是為了從體育活動中觀察文化的發展和內涵,

木射正是一個上佳探討對象. 踏毬是球類運動, 也是體操、舞蹈與表演藝

術. 它源出西域康居, 卻大盛於中國, 並成為一種重要的女子體育活動, 可

說是唐代中外文化頻繁交流下的一項文化產物.

唐代擊鞠和蹴鞠先後東傳至渤海國、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 這當然是盛

唐文化東傳的結果. 兩種球類運動東傳之後, 都發揚光大, 成為古代東亞地

區內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 這是唐代體育發展對東亞文明進程的一大貢獻.

從這個角度來看, 唐代不僅是中國古代體育史上一段重要時期, 它在東亞古

代體育史上, 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Page 35: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唐代球類運動探析 (范永聰) 115(한글요약)

당대(唐代) 구기운동(球技運動) 분석

판 윙 충 (范 永 聰)

당대(唐代)는 중국 역사상의 성세(盛世)이며 당대 사람들이 창조한

물질적 정신적 문명은 세계적이라 할 수 있다. 당대에는 중국 역사상

전에 없는 대통일제국을 이루었고, 정치적 사회적 번영과 안정을 장기

간 유지하였다. 뿐만 아니라 농업과 상업의 발전이 성숙되어 인민 생

활이 풍족하였다. 당대 통치자들은 문화상으로도 개명적인 정책을 실

시하고 중외 문화 교류를 장려하였다. 뿐만 아니라 상무(尙武) 분위기

가 성행하고 체육 활동이 중시되어 중국 전통 체육 발전의 튼튼한 기

초가 마련되었다.

각종 체육 활동 가운데 구기운동은 당대 3백여 년 동안 전에 없는

발전을 보였다. 당대 유행한 구기운동을 살펴보면 주요한 것이 격국

(擊鞠), 축국(蹴鞠), 보타구(步打毬), 목사(木射), 답구(踏毬) 등 5종이었

다. 이들 구기운동은 당대 상회에서 두루 보급되었고, 황제, 귀족, 관

원, 문인, 군인 뿐만 아니라 부녀자들도 참여하였다. 따라서 당대 체

육이 전국민적 차원에서 성행하였던 분위기를 입증한다.

당대 구기운동의 발전이 미친 영향은 지대하다. 문화 교류를 통해

동으로 동북아, 한반도 그리고 일본 등지로 전파되었고, 고대 동아시아

각지에서 크게 유행하고 각 민족들로부터 체육활동으로 환영받았다.

이를 통해 볼 때 당대 구기운동은 중국 고대 체육사와 동아시아 고대

체육사에 있어서 대단히 높은 지위를 가진다. 당대 구기운동의 발전을

고찰함으로써 당대 전성기 물질 문명의 역사를 깊이 있게 이해할 수

있을 뿐만 아니라 고대 동아시아 지역 각국간 문화 교류가 성황을 이

Page 36: New pqrs8tuvwxTUAayz{ L|: }~QRJZ - A A k %&' ()*+'china/CHR/chr2011/chr73pdf/chr73-03... · 2011. 9. 6. · Ãÿ9 83 Ä dt JÅÆ A AÇ º» ¯ÈÉÊË*Ì ÊxÅ Akn?#Í= Î\Ï Ð ¶

中國史硏究 第73輯 (2011. 8)116루었음을 살펴볼 수 있다.

주제어: 당대, 구기운동, 격국, 축국, 보타구, 목사, 답구

關鍵詞: 唐代, 球類運動, 擊鞠, 蹴鞠, 步打毬, 木射, 踏毬Keywords: Tang Dynasty, Ball Game, Jiju, Cuju, Butaqiu, Mushe, Taqiu

(원고접수: 2011년 5월 26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8월 8일, 수정원고 접

수: 8월 20일, 게재 확정: 8월 26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