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dh.nhu.edu.twnhdh.nhu.edu.tw/pdf/dunhung/25/25-38.pdf但接觸敦煌文獻的人,往往會發現這些手寫文獻中內涵了繁雜多樣的俗...

19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May-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004 年 7 月 頁 529-542

    論潘重規先生對敦煌俗字研究之貢獻

    蔡忠霖

    醒吾技術學院

    一、前 言

    「 俗 字 」 的 概 念 據 文 獻 之 記 載 , 至 遲 在 北 齊 . 顏 之 推 撰 作 《 顏 氏 家 訓 》

    時 即 已 確 立。但 對 於 俗 字 的 整 理 及 探 究,千 百 年 來,實 際 成 果 並 不 豐 碩,與

    其 存 在 的 長 久 歷 史 相 較 之 下,甚 至 可 以 說 是 極 為 微 薄。追 究 其 原 因,這 和 古

    時 為 一 統 學 術 思 想 所 進 行 的 正 字 運 動 有 著 很 重 要 的 關 係。以 唐 代 為 例,從 顏

    師 古「 拜 祕 書 少 監,專 典 刊 正 所 有 奇 書 難 字 」1開 始,有 唐 一 代 對 於 文 字 的 整

    理,從 顏 師 古《 字 樣 》、顏 元 孫《 干 祿 字 書 》到 張 參《 五 經 文 字 》、唐 玄 度《 九

    經 字 樣 》, 實 邁 入 了 空 前 的 繁 榮 期 ,「 字 樣 學 」 之 名 由 此 而 生 。 但 尋 繹 其 故 ,

    唐 代 字 樣 學 之 發 達,實 肇 因 於 六 朝 以 來 文 字 的 混 亂,為 了 抑 制 此 種 現 象,官

    方 主 導 了 許 多 字 書 的 編 纂,以 完 成 其 在 政 治、學 術、思 想 上 的 統 一。但 也 基

    於 這 樣 的 緣 故,唐 代 字 書、韻 書 雖 然 蓬 勃 發 展,卻 始 終 朝 著 確 立 標 準 字 形 的

    方 向 前 進,忽 略 了 普 遍 而 始 終 未 曾 真 正 斷 絕 的 俗 字 使 用 現 象,此 點 從 敦 煌 文

    獻 中 蘊 涵 大 量 字 書 未 收 的 俗 字 , 以 及 專 為 整 理 社 會 用 字 而 作 的 《 時 要 字 樣 》

    及 《 正 名 要 錄 》 未 見 載 於 史 志 可 見 其 大 概 。

    以 往 的 俗 字 研 究,經 常 以 字 書 及 傳 世 的 碑 刻 作 為 主 要 對 象,但 由 於 上 述

    現 象,就 字 書 而 言,雖 然 間 亦 收 錄 了 部 分 當 代 俗 字,但 為 維 護 標 準 字 形 而 宗

    法《 說 文 解 字 》的 官 纂 字 書 , 其 所 輯 錄 的 俗 字 或 數 量 極 少 , 或 幾 乎 不 收 ,一

    以 經 典 用 字 為 主 要 訴 求。且 書 中 俗 字 用 與 正 字 相 襯 以 矯 其 誤 的 作 用 要 比 整 理

    當 時 用 字 的 目 的 來 得 更 為 突 顯。因 而 字 書 所 錄 之 俗 字,雖 有 其 代 表 意 義,將

    之 視 為 彼 時 社 會 書 寫 實 況 則 難 免 有 偏 頗 之 議。另 外,碑 刻 一 來 間 接 經 過 刻 工

    的 加 工,二 來 多 有 傳 之 久 遠 的 嚴 肅 意 涵,因 而 其 中 用 字 無 可 避 免 的 和 社 會 實

    1 《舊唐書》,洪氏出版社,1977.6,頁 4941。

    529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際 用 字 有 所 出 入,就 研 究 該 時 代 的 用 字 實 況 而 言,仍 嫌 不 夠 真 切。除 此 之 外,

    古 代 版 刻 由 於 有 著 講 求 清 晰 的 市 場 考 量,且 得 以 藉 大 量 印 刷 廣 泛 流 傳,對 於

    俗 字 異 體 的 出 現 有 著 相 當 的 約 束 作 用 , 一 樣 難 以 將 當 代 書 寫 情 況 忠 實 表 達 。

    因 此,欲 研 究 各 時 代 用 字 的 真 實 狀 況,尤 其 是 對 於 存 在 於 大 眾 手 頭 的 俗 字 而

    言 , 仍 以 當 代 的 寫 本 文 獻 為 最 佳 的 一 手 材 料 。

    然 而,令 人 扼 腕 的 是,古 代 傳 世 的 手 寫 字 蹟 極 少,在 文 字 研 究 上,雖 然

    仍 有 著 珍 貴 的 價 值,但 畢 竟 屬 鳳 毛 麟 角,且 所 存 亦 幾 乎 都 是 文 人 筆 墨,仍 有

    著 上 述 遺 憾 。 但 這 樣 的 遺 憾 在 上 個 世 紀 初 敦 煌 文 獻 被 發 現 後 , 得 到 了 補 償 。

    因 為 敦 煌 所 發 現 的 文 獻 為 數 四、五 萬 卷,上 自 魏 晉,下 迄 宋 朝,又 幾 乎 皆 為

    手 寫 , 撰 作 者 涵 括 了 百 姓 、 僧 尼 、 道 士 、 學 子 、 書 手 、 經 生 、 官 吏 等 各 個 社

    會 階 層,且 此 批 文 獻 內 容 繁 富,舉 凡 宗 教、史 地、文 學、音 樂、語 文、政 治 、

    經 濟、藝 術、民 俗 … … 幾 皆 無 所 不 包,可 謂 是 一 大 文 獻 寶 庫。對 於 各 時 代 全

    面 用 字 概 況 之 研 究 而 言,不 啻 是 最 原 始 的 一 手 資 料。從 另 一 角 度 而 言,魏 晉

    以 迄 宋 朝,實 為 我 國 由 隸 書 而 楷 書、由 手 寫 而 印 刷 的 過 渡 時 期,影 響 後 來 的

    用 字 極 鉅,是 為 極 關 鍵 重 要 的 一 段 時 期。當 然,此 段 時 期 內 足 以 忠 實 反 映 彼

    時 社 會 實 際 用 字 的 資 料 也 就 彌 足 珍 貴 。

    但 接 觸 敦 煌 文 獻 的 人,往 往 會 發 現 這 些 手 寫 文 獻 中 內 涵 了 繁 雜 多 樣 的 俗

    字,實 為 解 讀 一 大 障 礙。許 多 學 者 便 對 此 種 現 象 提 出 批 評,甚 至 因 此 而 否 定

    了 敦 煌 文 獻 的 價 值 , 如 近 人 任 二 北 《 敦 煌 曲 初 探 》 便 說 敦 煌 文 獻 :

    句裏行間,叢脞混亂,荒幻詼詭,至於不可想像。2

    這 實 在 是 出 於 對 俗 字 不 瞭 解 之 故。在 過 去,傳 統 文 字 學 家 將 大 半 的 目 光 集 中

    在 以 《 說 文 解 字 》 為 準 的 正 字 研 究 上 , 對 於 流 行 於 社 會 大 眾 手 頭 上 的 俗 字 ,

    並 未 予 以 重 視,甚 至 斥 之 為 不 登 大 雅 之 堂 的 訛 字。據 此 以 觀,自 然 覺 得 這 些

    蘊 涵 俗 字 的 文 獻 是 「 荒 幻 詼 詭 , 至 於 不 可 想 像 」。

    敦 煌 學 大 師 潘 重 規 先 生 ( 1908-2003) 自 1941 年 便 開 始 了 對 敦 煌 文 獻 的

    研 究 , 數 十 年 來 , 在 治 學 上 一 向 秉 持 著「 目 錄 是 門 徑 , 文 字 是 基 礎 」之 嚴 謹

    態 度,接 觸 與 研 究 敦 煌 寫 卷 的 過 程 中,對 於 敦 煌 文 獻 中 光 怪 陸 離,令 人 廢 卷

    而 歎 的 俗 字 , 先 生 有 著 與 眾 不 同 的 看 法 , 曾 說 :

    2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頁 122。

    530

  • 許多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對著滿目謬誤的惡本,抱著鄙視淺劣鈔手的心

    理,遇到讀不通處,便以為是鈔手誤鈔,更常常自以為是,擅自竄改。於

    是臆說繁興,造成了讀敦煌寫本的一大障礙。3

    他 認 為 敦 煌 的 手 抄 文 獻 之 所 以 解 讀 不 易,應 是 出 學 者 對 於 俗 字 的 意 涵、特 性

    的 不 瞭 解。倘 能 修 正 對 於 俗 字 的 認 知,則 解 讀 敦 煌 文 獻 並 不 是 難 題。反 倒 是

    許 多 不 明 俗 字 的 學 者,將 之 視 為 滿 紙 訛 誤,各 以 己 意 改 動 字 形,反 而 才 真 正

    成 為 解 讀 敦 煌 文 獻 的 大 障 礙 , 嚴 重 影 響 學 術 的 正 確 性 。

    為 此,先 生 特 別 留 意 敦 煌 俗 字 的 校 理,對 於 俗 字 的 相 關 問 題,更 是 抱 持

    著 嚴 謹 的 治 學 態 度。影 響 所 及,除 了 扶 植 台 灣 的 敦 煌 學 研 究 成 長 茁 壯。其 對

    俗 字 的 諸 多 見 解 及 理 論,更 成 為 中 國 大 陸 與 台 灣 兩 地 學 者 研 究 俗 字 時 的 指 路

    明 燈。本 文 之 撰,即 為 闡 述 先 生 在 敦 煌 俗 字 上 的 研 究 成 果,並 彰 顯 其 卓 越 貢

    獻 。

    二、當代漢語中俗字的研究

    縱 觀 俗 字 的 研 究,雖 然 自 北 齊.顏 之 推 開 始 即 主 張「 官 曹 文 書、世 間 尺

    牘,幸 不 違 俗 也 」4,對 於 俗 字 的 存 在 有 了 正 面 的 看 法。其 後 唐.顏 元 孫《 干

    祿 字 書 》 亦 認 為 標 準 字 體 的 認 定 不 應 總 據 《 說 文 解 字 》, 而 「 當 去 泰 去 甚 ,

    使 輕 重 合 宜 」。 唐 玄 度 《 九 經 字 樣 》 亦 指 出 古 今 文 字 異 體 , 應 「 商 較 是 非 ,

    取 其 適 中 」,凡 此 種 種,一 定 程 度 上 均 可 藉 此 看 出 古 人 對 於 俗 字 價 值 的 肯 定 。

    然 即 使 早 在 北 齊 時 即 有 學 者 肯 定 了 俗 字 的 存 在 意 義,並 不 意 味 著 俗 字 的

    研 究 與 整 理 同 步 的 在 進 行 著。相 反 的,若 從 文 獻 上 來 觀 察,實 際 上 除 了 極 少

    數 的 字 書 、 字 樣 書 ( 例 如 《 時 要 字 樣 》、《 正 名 要 錄 》、《 龍 龕 手 鑑 》) 曾 針 對

    當 代 社 會 用 字 來 加 以 輯 錄 外,真 正 將 人 們 流 傳 於 手 頭 千 百 年 的 俗 字 作 深 入 研

    究 者,嚴 格 說 來,當 從 數 十 年 前 才 開 始。且 即 使 自《 顏 氏 家 訓 》開 始 即 有「 俗

    字 」之 名 稱 , 但 正 面 對 俗 字 作 具 體 定 義 者 , 卻 可 能 要 晚 至 明 . 陳 士 元 的《 古

    俗 字 略 》 才 出 現 , 且 其 序 云 「 所 謂 俗 , 則 楷 書 之 變 , 鄉 俗 誤 用 而 不 察 耳 。 」

    顯 然 是 將 俗 字 視 為 錯 字,在 意 義 上 是 嚴 重 的 偏 差,偏 偏 這 也 是 漫 長 的 俗 字 發

    展 史 上,許 多 傳 統 文 字 學 家 共 同 的 看 法。而 之 所 以 會 如 此 的 緣 故,當 可 深 究

    3 《敦煌壇經新書.緒言》,佛陀教育基金會,1994.8,頁 8。

    4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王利器集解,明文書局,1982.2,頁 463。

    531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到 傳 統 文 字 學 一 向 受 制 於 官 方 主 導 學 術 統 一 的 層 面。也 因 此,千 百 年 來 所 謂

    的 文 字 學,其 實 大 半 圍 繞 在 標 準 字 體 上 打 轉,甚 至 是 將 目 光 集 中 在《 說 文 解

    字 》 一 本 書 上 。 平 心 而 論 ,《 說 文 解 字 》 在 漢 字 發 展 史 上 的 確 有 其 不 可 動 搖

    的 重 要 地 位,標 準 字 體 也 誠 然 是 每 個 時 代 裏 必 需 大 加 重 視 的 研 究。但 是,倘

    從 文 字 的 長 期 演 化 來 看,無 論 在 哪 一 時 代 的 用 字,其 實 總 是 正 俗 參 雜 的,在

    字 樣 學 大 行 其 道 的 唐 代 如 此,到 了 現 今 還 是 如 此。因 此,長 久 以 來 忽 略 掉 存

    在 於 廣 大 社 會 中 的 實 用 文 字,其 實 對 於 古 今 文 字 的 研 究 而 言,是 存 在 著 相 當

    的 缺 憾 的 。

    放 眼 當 代 的 俗 文 字 研 究,必 需 從 民 國 初 年 看 起,當 時 關 於「 俗 字 」的 討

    論,雖 然 獲 得 許 多 學 者 的 注 意,可 惜 那 時 對 於 俗 字 的 觀 念 一 如 古 代,並 不 成

    熟,對 於 俗 字 的 定 義 也 與 我 們 如 今 的 瞭 解 有 著 相 當 的 差 異。舉 例 而 言,陸 費

    逵( 1886-1941)於 一 九 ○ 九 年〈 教 育 雜 誌 〉中 發 表〈 普 通 教 育 當 采 用 俗 體 字 〉

    一 文 , 認 為 俗 字 便 而 易 行 , 易 習 易 記 , 適 用 於 普 通 教 育 。 然 其 所 謂 的「 俗 體

    字 」 其 實 指 得 是 「 簡 化 字 」, 這 是 定 義 上 的 混 淆 。 此 外 , 胡 適 ( 1891-1962)

    於 一 九 一 七 年〈 新 青 年 〉雜 誌 發 表 的〈 文 學 改 良 芻 議 〉中 亦 提 出「 不 避 俗 語

    俗 字 」的 看 法 , 但 事 實 上 其 所 謂 的「 俗 字 」和 我 們 如 今 的 定 義 亦 不 相 同 。當

    時 他 們 主 張 用 白 話 文 代 替 文 言 文 來 進 行 一 場 「 文 學 革 命 」, 也 因 此 , 胡 適 所

    說 的「 俗 語 俗 字 」其 實 即 是 指「 口 語 字 詞 」( 白 話 字 ), 且 因 為 他 提 出 用 拉 丁

    字 來 替 代 漢 字,其 過 渡 階 段 就 採 用 講 求 聲 音 不 認 形 態 的 別 字,如「 雲 」之 作

    「 云 」,「 流 」之 作「 留 」等 , 雖 然 看 來 亦 是 求 簡 便 之 用 , 但 並 非 是 我 們 如 今

    說 的 異 體 字 中 的 俗 字 之 謂。其 後,一 九 二 八 年 時 劉 復、李 家 瑞 編 成 的《 宋 元

    以 來 俗 字 譜 》與 陸 費 逵 一 樣,其「 俗 字 」亦 指「 簡 化 字 」而 言。陳 望 道( 1890-1977)

    推 行 的「 手 頭 字 」、林 語 堂( 1895-1976)主 張 的「 俗 字 」,同 樣 是 以「 簡 化 字 」

    來 定 義 俗 字 。

    回 溯 歷 史 , 定 義 的 偏 差 或 許 也 是 俗 字 研 究 遲 遲 未 全 面 開 展 的 原 因 之 一 ,

    古 代 學 者 據 《 說 文 解 字 》 等 書 將 俗 字 視 為 不 具 價 值 的 「 錯 字 」, 民 國 初 年 的

    學 者 將 俗 字 等 同 於 「 簡 化 字 」, 凡 此 種 種 皆 出 於 對 俗 字 的 未 深 入 瞭 解 。 事 實

    上,雖 然 俗 字 中 內 涵 大 量 的 簡 化 字,但 俗 字 之 求 簡 求 便 的 型 態 並 不 僅 僅 展 現

    在 字 形 的 筆 劃 上,亦 同 時 表 現 在 聲 符、義 符 上 的 易 記 易 認,因 而 俗 字 中 亦 存

    在 著「 繁 化 字 」,同 時,俗 字 由 於 以 實 用 為 出 發 點,是 經 過 約 定 成 俗 的 結 果 ,

    532

  • 和 偶 然 誤 寫 的 「 錯 字 」 實 亦 不 可 混 為 一 談 。5

    由 於 上 述 的 原 因,民 國 早 期 的 許 多 著 作 如 同 古 代 字 書 一 般,即 使 著 錄 了

    許 多 俗 字 , 例 如 鄭 詩 《 古 今 正 俗 字 詁 》、 黃 季 剛 《 字 正 初 編 》 等 , 並 未 針 對

    俗 字 的 範 圍 、 形 成 、 類 型 等 方 面 作 進 一 步 的 研 究 分 析 。 因 此 , 平 心 而 論 ,要

    一 直 到 了 敦 煌 學 的 研 究 進 入 了 高 潮 的 近 一、二 十 年 來,俗 字 的 研 究 才 算 真 正

    展 開6。 在 敦 煌 學 的 研 究 學 者 中 , 如 陳 寅 恪 ( 1890-1969) 就 認 為 對 於 六 朝 隋

    唐 的 俗 字 加 以 整 理,當 有 益 於 古 籍 的 校 訂。郭 在 貽( 1939-1989)在〈 變 文 校

    勘 與 俗 字 研 究 〉7一 文 中 也 對 於 敦 煌 文 獻 中 的 俗 字 研 究 意 義 表 達 了 重 視 之 意 ,

    認 為 敦 煌 俗 字 的 研 究 可 以 為 變 文 及 其 他 遺 書 的 校 理 提 供 一 些 參 考 與 借 鑒。後

    來 蔣 禮 鴻 ( 1916-1995) 撰 作 〈 中 國 俗 文 字 學 研 究 導 言 〉8, 則 實 際 對 俗 字 及

    其 研 究 的 意 義 、 方 法 等 作 了 較 為 深 入 的 論 述 。

    但 上 述 學 者 多 僅 止 於 表 達 對 敦 煌 文 獻 中 俗 字 研 究 的 重 視。真 正 開 始 系 統

    整 理 與 深 入 探 究 敦 煌 文 獻 中 俗 字 的 學 者,要 算 是 潘 重 規 先 生。先 生 自 一 九 七

    七 年 起 率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敦 煌 研 究 會 成 員,費 時 一 年 編 纂 了《 敦 煌

    俗 字 譜 》( 石 門 圖 書 公 司 ),其 後 陸 續 發 表 了〈 敦 煌 卷 子 俗 寫 文 字 與 俗 文 學 之

    研 究 〉、9〈 敦 煌 卷 子 俗 寫 文 字 之 整 理 與 發 展 〉

    10、〈 用 敦 煌 俗 寫 文 字 校 釋 文 心

    雕 龍 刊 本 中 殘 存 俗 字 考 〉11

    、〈 敦 煌 寫 俗 寫 文 字 之 研 究 〉12

    等 多 篇 文 章 , 對 敦

    煌 俗 字 之 意 涵、特 性、規 律 等 方 面 作 了 深 入 淺 出 的 剖 析。後 又 於 一 九 八 ○ 年

    出 版 了 《 龍 龕 鑑 新 編 》( 石 門 圖 書 公 司 ), 並 發 表 相 關 文 章 解 析 《 龍 龕 手 鑑 》

    之 成 書 特 色 及 作 用。一 掃 前 人 對《 龍 龕 手 鑑 》的 錯 誤 認 知,重 新 為 其 整 理 異

    體 俗 字 之 特 色 作 了 定 位 。 俗 字 研 究 至 此 可 謂 才 算 大 開 門 徑 , 登 堂 入 室 。

    其 後,張 涌 泉 於 一 九 九 四、一 九 九 六 年 分 別 出 版 了《 漢 語 俗 字 研 究 》( 岳

    麓 書 社 )、《 敦 煌 俗 字 研 究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二 書,書 中 對 於 俗 字 的 名 義 、

    5 參見拙著:《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第三章第二節〈俗字之範疇〉,文津出版社,2002.5,

    頁 57。 6 在此之前,雖亦有學者談論到俗字,如 1965 年李維棻曾於《淡江學報》發表〈中國俗文字演

    變考〉,1974 年杜學知於《大陸雜誌》發表〈古傳俗別字淺釋〉,但仍屬偶發之作,對於俗字

    之意涵也多未加釐清。 7 載《郭在貽敦煌學論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2。

    8 載《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12。

    9 載〈孔孟月刊〉18:10=215,1980.7。

    10 載《1990 年敦煌研究院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1990.10。

    11 載《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1991.6。

    12 載《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文系所主編,1995.4。

    533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範 疇、歷 史、類 型 及 俗 字 的 研 究 意 義 等 方 面 作 了 較 為 全 面 的 分 析,為 俗 字 的

    研 究 舖 陳 了 大 致 的 理 論 基 礎。此 外,張 氏 和 黃 征、郭 在 貽 等 人 亦 提 出《 敦 煌

    文 書 俗 字 典 》 的 編 纂 計 劃 , 企 圖 延 續 潘 重 規 先 生 的 《 敦 煌 俗 字 譜 》, 對 敦 煌

    俗 字 進 行 更 大 規 模 的 蒐 錄 整 理。在 張 氏 的 前 後,亦 不 乏 許 多 學 者 對 俗 字 研 究

    投 以 目 光 , 陸 續 有 單 篇 文 章 問 世 , 如 杜 愛 英 、 董 紹 克 、 魏 勵 … … 等 人 , 但 大

    致 說 來 , 皆 承 自 潘 重 規 先 生 之 餘 緒 。

    除 了 研 究 之 外 , 繼 清 . 邢 澍 《 金 石 文 字 辨 異 》、 羅 振 鋆 、 羅 振 玉 《 增 訂

    碑 別 字 》 等 輯 錄 大 量 金 石 文 字 之 作 出 現 , 後 來 的 秦 公 《 碑 别 字 新 編 》( 文 物

    出 版 社 , 1985)、《 廣 碑 別 字 》( 國 際 文 化 出 版 公 司 , 1995)。 以 及 日 本 学 者 田

    中 巖 據 《 西 遊 記 》 編 成 《 明 代 俗 字 攷 》( 橫 濱 市 立 大 學 , 1956)、 太 田 辰 夫 據

    《 祖 堂 集 》 編 成 《 唐 宋 俗 字 譜 》( 汲 古 書 院 , 1986) 等 , 亦 同 為 此 類 著 作 。

    對 於 各 時 期 俗 字 之 研 究 , 提 供 了 豐 富 的 參 考 資 料 。

    三、潘重規先生對敦煌俗字研究的貢獻

    由 於 潘 重 規 先 生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投 入 與 經 營,使 得 後 來 學 者 逐 漸 對 於 俗

    字 的 價 值 與 重 要 性 由 冷 漠 轉 為 熱 切,進 而 開 枝 散 葉,對 於 敦 煌 學 與 俗 文 字 學

    之 貢 獻 可 謂 大 且 深 遠。以 下 僅 就 俗 文 字 學 角 度 來 評 析 先 生 之 卓 越 貢 獻,總 其

    大 端 , 分 論 如 下 :

    根 據 前 述 的 當 代 俗 字 研 究 概 況,可 知 潘 重 規 先 生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整 理 與

    研 究 有 著 舉 足 輕 重 的 先 驅 角 色 。 先 生 對 於 敦 煌 文 獻 中 的 寫 本 俗 字 極 為 重 視 ,

    對 於 俗 字 的 意 涵 , 他 說 道 :「 文 字 經 約 定 俗 成 , 足 為 標 準 , 謂 之 正 字 。 正 字

    既 已 通 行 , 復 有 人 詭 更 正 文 , 斯 為 新 造 之 俗 字 」13

    , 認 為 不 論 正 字 俗 字 , 其

    實 都 在「 約 定 俗 成 」的 大 原 則 下 形 成 的,也 就 是 正 字 及 俗 字 都 是 為 彼 時 社 會

    大 眾 所 認 同 與 使 用 的,只 不 過 正 字 出 自 於 官 方 的 規 範,而 俗 字 是 以 簡 便 為 取

    向 , 自 然 形 成 的 。 因 此 , 先 生 主 張 :

    一切文字產生後,如得到大眾的認可,得到大眾的使用,這便是約定俗成。

    約定俗成的文字,就沒有任何人有權把它抹殺。14

    13 《敦煌俗字譜.序》,石門圖書公司,1978.8。

    14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十七輯,1991,頁 1。

    534

  • 認 為 敦 煌 文 獻 中,許 多 訛 俗 的 文 字,其 實 都 是 當 時 約 定 俗 成 的 文 字,具

    有 一 定 的 社 會 價 值。這 些 俗 字 在 古 代 未 受 到 當 政 者 的 重 視,到 了 如 今 仍 被 許

    多 人 摒 棄 鄙 視 , 實 是 文 字 學 史 上 的 一 大 缺 憾 。

    而 對 於 今 人 看 待 敦 煌 文 獻 中 俗 字 的 偏 差,將 手 抄 文 獻 中 的 俗 字 視 為 俚 俗

    之 人 的 訛 亂 書 寫 現 象 , 不 具 價 值 , 先 生 也 直 指 其 誤 , 認 為 :

    早期研究敦煌學的學者,不免存有鄙視卷子抄手的心理,認為他們的學識

    卑陋,抄寫錯誤,不足信賴,常輕易擅自改動,不肯虛心觀察卷子的俗寫

    字體。15

    正 一 語 道 出 了 俗 文 字 研 究 在 先 前 所 遭 受 到 的 鄙 視。一 般 學 者 對 於 古 書 寫 本 中

    的 俗 寫 現 象,多 以 為 是 當 時 知 識 淺 薄 的 俗 人 所 為,因 而 這 些 資 料 除 了 聊 備 一

    格 的 參 考 性 外,價 值 遠 遠 無 法 與 高 文 大 冊 的 典 籍 相 提 並 論。這 樣 的 看 法 完 全

    是 出 於 對 俗 字 價 值 認 定 有 所 扭 曲 之 故 。

    至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研 究 價 值 所 在 , 先 生 在 《 敦 煌 俗 字 譜 》 序 中 曾 提 到 :

    凡欲研究某一時代之作品,必須通曉某一時代之文字;欲通曉某一時代之

    文字,必須通曉某一時代書寫文字之慣例。吾人苟不研究敦煌之俗字,即

    難望通曉敦煌之作品。16

    認 為 文 字 為 各 時 代 作 品 之 基 礎 , 不 識 俗 字 無 以 將 各 時 期 之 文 獻 價 值 完 全 呈

    現 。 先 生 又 云 :

    然則敦煌寫本之俗字,何獨見重視乎?良由敦煌漢文寫本二、三萬卷,皆

    四世紀至十世紀經典、文學、宗教、史地、美術、音樂、社會、經濟、法

    制、民俗之重要資料,又皆彼時手寫僅存之孤本。倘不通曉其俗字條理,

    則解讀無從。17

    因 此 ,「 敦 煌 俗 字 」 之 名 , 除 了 意 味 著 敦 煌 文 獻 中 的 俗 字 藉 由 認 識 其 中

    俗 字 得 以 解 讀 敦 煌 文 獻 。 事 實 上 ,「 敦 煌 俗 字 」 更 代 表 著 六 朝 以 迄 宋 初 此 段

    時 期 內 社 會 大 眾 用 字 概 況 的 真 實 呈 現 。 因 此 , 我 們 可 以 說 敦 煌 俗 字 之 研 究 ,

    實 即 中 古 社 會 用 字 之 研 究 。 先 生 曾 說 :

    15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十七輯,1991,頁 1。

    16 《敦煌俗字譜.序》,石門圖書公司,1978.8。

    17 《敦煌俗字譜.序》,石門圖書公司,1978.8。

    535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唐以後書籍雕版,對文字有很大的整齊作用。但後世刻本的前身,仍然是

    寫本,其中不免有沿襲寫本遺留下來的俗寫文字,如能加以探索,或可於

    校讎方面開一條新途徑。18

    即 點 明 敦 煌 俗 字 之 研 究,不 唯 專 為 解 讀 敦 煌 文 獻 而 用,而 是 對 整 體 漢 文

    字 的 發 展 的 探 究 。

    由 此 看 來,先 生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用 心 與 研 究,除 了 成 為 此 一 學 科 的 先 趨

    者,其 所 深 耕 的 結 果,不 唯 帶 動 學 界 對 於 寫 本 文 字 的 重 視,亦 對 長 久 以 來 偏

    執 於 一 隅 的 文 字 學 研 究,開 闢 了 另 一 更 真 實、更 具 意 義 的 研 究 領 域。今 日 學

    者 對 於 俗 字 研 究 的 重 視,探 究 其 原 因,實 在 無 法 將 先 生 的 慧 識 卓 見 摒 除 在 外。

    有 鑑 於 敦 煌 寫 本 文 獻 中 俗 訛 字 的 使 用 極 為 頻 繁,學 者 誤 解、妄 解 的 情 形

    屢 見 不 鮮,對 於 學 術 的 正 誤 之 影 響 極 鉅。因 此,為 使 敦 煌 文 獻 的 解 讀 有 最 直

    接 的 解 讀 憑 據,先 生 於 中 國 文 化 學 院 開 設 敦 煌 學 研 究 之 課 程,利 用 課 餘 時 間

    偕 學 生 以 台 北 中 央 圖 書 館 館 藏 一 百 四 十 四 個 敦 煌 卷 子( 石 門 圖 書 公 司 一 九 七

    六 年 出 版 ) 及 日 人 神 田 喜 一 郎 所 編 《 敦 煌 秘 籍 留 真 新 編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一

    九 四 七 年 出 版 )中 的 法 藏 卅 四 個 卷 子 影 本 作 為 材 料 加 以 採 錄 纂 輯,於 一 九 七

    八 年 出 版 了《 敦 煌 俗 字 譜 》一 書。此 書 可 謂 是 當 代 學 界 第 一 部 輯 錄 敦 煌 俗 字

    之 專 著 , 書 中 收 大 量 六 朝 至 宋 初 的 俗 字 , 建 立 了 敦 煌 俗 字 研 究 之 重 要 基 礎 ,

    許 多 原 本 費 解、難 以 卒 讀 之 俗 訛 文 字 皆 可 在 書 中 得 到 解 答,對 於 敦 煌 文 獻 之

    校 理 有 著 極 大 的 助 益 。 潘 重 規 先 生 在 書 序 中 便 開 宗 明 義 的 說 :

    《敦煌俗字譜》何為而作也?曰:敦煌寫本,字體殽亂,正俗糾紛。斯譜

    之作,所以為讀敦煌寫本者導夫先路也。

    該 書 除 了 成 為 解 讀 敦 煌 文 獻 的 重 要 工 具 外 , 更 開 啟 了 敦 煌 俗 字 研 究 之 扉 頁 ,

    使 得 過 往 偏 廢 的 俗 字 研 究 逐 漸 的 散 發 光 熱 。

    《 敦 煌 俗 字 譜 》之 編 纂 ,按《 康 熙 字 典 》二 百 一 十 四 部 分 部 ,每 部 中 之

    正 字 依 筆 劃 多 寡 加 以 標 領 排 列 , 下 以 剪 貼 的 方 式 來 排 列 敦 煌 卷 子 內 含 之 俗

    字,正 字 之 下 又 依 上 述 兩 書 之 卷 號 先 後 羅 列 俗 字,並 注 明 其 卷 號 出 處。一 卷

    中 所 出 現 之 同 形 俗 字 僅 錄 其 一,便 以 與 其 他 卷 子 之 俗 字 相 互 比 較。因 此,除

    羅 列 俗 寫 字 形 的 以 作 為 敦 煌 文 獻 解 讀 之 參 考 外,更 可 藉 此 看 出 各 單 字 在 該 時

    18 《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文系所主編,1995.4,頁 10。

    536

  • 代 的 使 用 概 況 。

    此 外 ,《 敦 煌 俗 字 譜 》 將 劉 復 、 李 家 瑞 的 《 宋 元 以 來 俗 字 譜 》 所 收 之 字

    全 部 納 入,散 附 於 所 收 敦 煌 俗 字 之 後,以 資 比 較 參 考。如 此 一 來,使 得 原 本

    屬 於 六 朝 至 宋 初 的 敦 煌 俗 字,得 以 和 宋 元 以 來 八 九 百 年 的 俗 字 相 繫 聯,藉 此

    以 觀 察 隸 變 以 來 俗 字 的 發 展、演 變 和 軌 跡,這 對 尚 在 萌 芽 階 段 的 俗 字 研 究 而

    言,無 疑 是 跨 出 了 重 要 的 一 大 步,具 有 指 標 性 的 意 義 與 價 值。且 此 書 一 改《 宋

    元 以 來 俗 字 譜 》將 俗 字 等 同 簡 體 字 的 缺 失,並 對《 宋 元 以 來 俗 字 譜 》另 作 勘

    誤 表,附 於 書 後,對 俗 字 有 較 為 正 確 的 認 定,對 於 導 正 長 久 以 來 對 俗 字 的 片

    面 認 知 , 實 起 著 關 鍵 性 的 先 導 作 用 。

    前 面 提 過,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校 理,以 往 學 者 經 常 以 己 意 解 之,妄 改 妄 訂

    的 結 果,就 是 使 得 珍 貴 的 文 獻 大 失 本 義,有 違 學 術 研 究 之 精 神。然 而,藉 由

    《 敦 煌 俗 字 譜 》的 問 世,固 然 為 寫 本 中 的 複 雜 書 寫 狀 況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參 考 價

    值。但 俗 字 之 使 用 具 有 相 當 的 隨 意 性,並 且 因 時、因 地 之 不 同 而 有 不 同 的 展

    現。再 者 俗 寫 新 字 的 產 生,事 實 上 由 古 至 今 從 未 斷 絕。即 使 輯 錄 了 再 多、再

    大 量 的 俗 字,仍 然 無 法 一 勞 永 逸 的 解 決 俗 字 的 辨 識 問 題。換 句 話 說,欲 徹 底

    排 除 俗 文 異 體 的 障 礙,其 根 本 的 重 點 並 不 在 盡 蒐 所 有 俗 字,而 應 深 入 去 解 析

    各 時 代 之 書 寫 習 慣 與 條 理,以 簡 馭 繁 的 掌 握 俗 字 的 書 寫 現 象,對 於 複 雜 多 樣

    的 俗 字 問 題 才 能 迎 刃 而 解 。

    因 此,潘 重 規 先 生 深 知,今 人 以 今 日 眼 光 來 看 待 古 代 俗 字,自 然 覺 得 格

    格 不 入,除 了 強 調 各 時 代 有 各 時 代 之 文 字 書 寫 慣 例 外,還 針 對 敦 煌 文 中 的 俗

    字 提 出「 字 形 無 定 」、「 偏 旁 無 定 」、「 繁 簡 無 定 」、「 行 草 無 定 」、「 通 假 無 定 」、

    「 標 點 無 定 」等 六 大 條 理,為 敦 煌 俗 字 的 辨 析 札 下 穩 固 的 根 基。其 中 對 於 存

    在 於 手 頭 的 俗 字 之 書 寫 特 色 解 析 得 極 為 具 體,例 如 前 述 之 早 期 學 者 常 將 俗 字

    等 同 於 簡 化 字 , 先 生 在 「 繁 簡 無 定 」 一 條 下 即 云 :

    有人說,中國文字發展的途徑一定是由繁趨簡的。其實從敦煌寫本看來,

    書寫的途徑是繁簡並進的,所以寫本中簡字繁字都同樣的多。簡寫的,如

    佛作仏、嘗作甞、塵作尘等。繁寫的,如縣作懸、寵作竉等。19

    將 以 往 對 於 俗 字 的 偏 差 認 知 予 以 訂 正 , 使 俗 字 的 研 究 益 加 明 確 。

    19 《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文系所主編,1995.4,頁 6。

    537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此 外,不 只 是 大 原 則 的 提 綱 契 領,對 於 俗 字 混 用 的 現 象,先 生 也 作 了 深

    入 的 觀 察 與 解 析。例 如 在 提 到 敦 煌 俗 字 字 形 混 淆 時 歸 納 了「 人 入 不 分 」、「 雨

    兩 不 分 」、「 瓦 凡 不 分 」、「 文 攴 不 分 」、「 門 鬥 不 分 」、「 瓜 爪 不 分 」、「 商 啇 不 分 」

    等 情 形。論 及 偏 旁 混 淆 時,歸 納 出「 禾 耒 不 分 」、「 宀 穴 不 分 」、「 广 疒 不 分 」、

    「 木 手 不 分 」、「 木 爿 不 分 」、「 商 啇 不 分 」、「 衣 示 不 分 」、「 人 彳 不 分 」、「 氵 冫

    不 分 」、「 弋 戈 不 分 」、「 卯 卬 不 分 」、「 日 目 不 分 」、「 曰 日 不 分 」、「 后 舌 不 分 」、

    「 艸 竹 不 分 」、「 心 巾 不 分 」、「 予 矛 不 分 」、「 干 于 不 分 」、「 土 士 不 分 」、「 北 比

    不 分 」、「 其 甚 不 分 」等 廿 一 種 俗 字 常 見 寫 法,並 列 舉 諸 多 文 獻 中 用 字 作 為 例

    證。拙 著 曾 將 敦 煌 俗 字 書 寫 混 用、誤 用 的 情 形 整 理 出 一 百 五 十 餘 條 書 寫 現 象20

    , 在 想 法 與 作 法 上 實 是 承 先 生 之 緒 而 來 。

    再 者,先 生 認 為 敦 煌 俗 字 不 易 辨 認 的 另 一 原 因,乃 肇 因 於 敦 煌 文 獻 中 行

    書 草 書 夾 雜 混 用,容 易 讀 錯 誤 認,在 解 讀 時 不 可 不 慎。又 敦 煌 寫 本 中 多 通 假

    字,其 用 法 又 與 一 般 經 典 用 法 有 所 不 同。例 如:「 中 」作「 終 」、「 連 」作「 蓮 」、

    「 猶 」 作 「 由 」、「 今 」 作 「 金 」、「 是 」 作 「 事 」、「 已 」 作 「 與 」 … … 等 , 凡

    此 種 種,在 當 代 由 於 已 成 習 慣,約 定 俗 成,因 而 通 行 於 彼 時。但 由 今 人 之 眼

    光 來 看 , 不 免 格 格 不 入 , 難 以 理 解 , 因 此 尤 須 留 心 。 另 外 , 敦 煌 寫 本 中 標 點

    符 號 的 使 用 頗 為 常 見 , 亦 與 今 日 之 符 號 大 異 其 趣 , 如 乙 倒 符 作 「 ˇ 」、 刪 除

    符 作 「 ├ 」、 疊 字 或 省 字 符 作 「 、 」 或 「 」、 疊 詞 或 疊 句 符 作 「 」、 節 略

    符 作「 ︱ 」… … 等 , 倘 不 釐 清 , 將 難 以 正 確 解 讀 文 獻 內 容 。 雖 然 , 現 今 我 們

    的 看 法 傾 向 認 為 俗 字 不 應 包 含 通 假 字,且 寫 本 中 的 標 點 符 號,表 面 上 看 來 亦

    和 俗 字 無 涉。但 實 際 上 兩 者 對 於 寫 本 文 獻 的 判 讀,頗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對 於 俗

    字 的 辨 識 亦 起 著 相 當 的 作 用。因 此 在 研 究 俗 字 的 同 時,對 於 此 二 方 面,亦 不

    可 不 解 。

    遼.釋 行 均 所 著 之《 龍 龕 手 鑑 》在 歷 來 字 書 中 的 角 色 可 謂 頗 為 特 殊,由

    於 書 中 內 涵 大 量 俗 字 , 歷 來 學 者 雖 有 譽 之 者 , 如 宋 . 沈 括《 夢 溪 筆 談 》卷 十

    五 云 其「 音 韻 次 序 , 皆 有 理 法 」21

    、《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提 要 》亦 說「 此 書 雖 頗 參

    俗 體 , 亦 間 有 舛 訛 , 然 吉 光 片 羽 , 幸 而 得 存 , 固 小 學 家 所 宜 寶 貴 矣 。 」22

    20拙著:《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第三章第二節〈俗字之範疇〉,文津出版社,2002.5,,

    第七章,頁 263。 21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藝文二,頁 12659(《四部叢刊續編》,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6)。 2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一〈經部‧小學二〉,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0,頁 848。

    538

  • 但 多 非 針 對 其 文 字 而 言。相 反 的,認 為 其 收 字 蕪 濫、體 例 訛 錯 的 學 者 亦 大 有

    人 在 , 如 錢 大 昕 跋 《 龍 龕 手 鑑 》 即 云 :

    其中文攴不分,臼 莫辨,耑 入於山部,鬬鬥入於門部,糞 入於米

    部,瓢瓟入於爪部。以几為部首,而讀武平反;以亠為部首,而讀徒侯反;

    以 為部首,而讀居淩反。滳音商,而又音都歷反,則混商於啇;鑴音子

    泉反,而又音戶圭反,則混巂於雋。 則多、辛複出, 則弓、雜兩收。

    歪甭孬,本里俗之妄談; ,悉魚豕之訛字。而皆繁徵博引,

    汙我簡編。指事形聲之法,掃地盡矣!23

    李 慈 銘、羅 振 玉 等 學 者 亦 復 如 此。文 字 學 家 們 普 遍 認 為 書 中 內 容、體 例

    雜 亂 , 和 向 來 以《 說 文 解 字 》為 宗 的「 為 經 」類 官 定 字 書 大 相 逕 庭 , 因 此 對

    充 滿 鄙 視 , 甚 至 視 之 若 廢 書 , 長 久 以 來 並 未 受 到 重 視 。

    潘 重 規 先 生 在 披 讀 敦 煌 文 獻 之 餘,接 觸 到《 龍 龕 手 鑑 》,發 現 此 書 收 字 、

    體 例 之 特 異 實 起 因 於 根 據 寫 本 佛 藏 音 義 編 纂 之 故 。 先 生 在 《 龍 龕 手 鑑 新 編 》

    引 言 中 曾 云 :

    余讀敦煌卷子蓋有年矣,每苦其俗字訛文、變體簡寫,充滿篇幅,時有窮

    思力索,不得其解者,不覺廢書掩卷而歎。後翫遼僧行均《龍龕手鑑》,

    觀其分別部居,纂集文字,蓋皆根據寫本而成。遇敦煌卷子蓄疑,往往迎

    刃而解,為之歡喜踴躍,不能自己。良以敦煌寫本,為千年前遺物,無異

    《龍龕手鑑》編纂時取資之底稿;而《手鑑》輯存文字,紀錄音義,又不

    啻敦煌寫本之注釋。為此字書者,殆縣知千載之後必有讀寫本徬徨求索而

    不得其解者,故盡古今字書中別出手眼,以成此獨特之著作也。24

    又 在〈 敦 煌 卷 子 俗 寫 文 字 之 整 理 與 發 展 〉一 文 中 多 方 證 明 其 看 法,首 先

    「 分 別 部 居 與 寫 本 實 際 情 況 相 符 」印 證《 龍 龕 手 鑑 》分 部 混 淆 , 如「 祜 」字

    分 見 衣 部 與 示 部,其 實 衣、示 兩 偏 旁 不 分 乃 為 寫 本 之 實 況;其 次「 寫 本 獨 有

    的 文 字,見 於《 龍 龕 手 鑑 》」證 明 許 多 文 字 不 見 於 字 書,如「 」( 菩 薩 )、「 」

    ( 掘 )、「 」( 外 ) 等 字 獨 載 於 《 龍 龕 手 鑑 》, 正 與 寫 本 用 字 複 雜 樣 貌 相 合 ;

    第 三「《 龍 龕 手 鑑 》為 寫 本 誤 字 作 音 」則 引 證 許 多 寫 本 通 行 誤 字 如「 」( 罘 )、

    「 」( 掘 )、「 」( 頨 ) 等 字 為 《 龍 龕 手 鑑 》 收 錄 並 注 音 ; 第 四 「《 龍 龕 手

    鑑 》根 據 俗 寫 文 字 歸 部 」明 指《 龍 龕 手 鑑 》收 錄 俗 字 , 且 依 照 俗 字 字 形 來 歸

    23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廿七「跋《龍龕手鑑》」,《四部叢刊初編》本,頁 261。

    24 潘重規主編:《龍龕手鑑新編》,石門圖書公司,1980.10。

    539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部 , 如 犬 部 收 錄「 」字 , 實 為「 奐 」之 俗 寫 , 本 應 入「 廾 」部 , 書 中 依 其

    俗 寫 入 「 犬 」 部25

    。 凡 此 種 種 , 在 在 證 明 了 《 龍 龕 手 鑑 》 正 與 敦 煌 俗 寫 文 字

    之 情 況 完 全 吻 合。先 生 認 為 彼 時 刻 本 尚 稀,因 此 是 書 編 纂 時 便 以 通 行 寫 本 作

    為 根 據 。 此 一 發 現 , 可 說 為 其 歷 史 價 值 重 新 作 了 明 確 的 定 位 。

    先 生 更 進 一 步 提 出《 龍 龕 手 鑑 》以 寫 本 為 材 料 之 特 色,適 足 以 作 為 敦 煌

    寫 本 文 獻 之 解 讀 參 考 工 具 , 認 為 :

    敦煌寫本數萬卷復現於天壤間,讀者擿埴冥途,暗中摸索,求一導夫先路

    者不可得;而《龍龕手鑑》炳然一燈,閃耀千古,照明發伏,得不謂為學

    林之大幸耶?今舉世皆讀刻板書,而敦煌寫本獨存,欲求行均上人,斷不

    可再得,是則謂《龍龕手鑑》即敦煌寫本專造之字書可也。26

    然 除 了 作 為 寫 本 文 獻 的 解 疑 工 具,先 生 更 指 出 後 世 刻 本 有 許 多 的 文 字 直 接 承

    續 了 寫 本 的 寫 法 , 因 此 許 多 刻 本 中 的 用 字 亦 可 在 《 龍 龕 手 鑑 》 中 得 到 解 答 。

    且 由 於《 龍 龕 手 鑑 》輯 錄 俗 字 , 牽 就 俗 寫 實 況 , 故 分 部 特 異 , 其 文 字 排 列 也

    並 非 據 形 繫 聯 , 檢 索 不 易 , 於 是 先 生 以《 四 部 叢 刊 》續 編 影 宋 刊 本《 新 編 龍

    龕 手 鑑 》 為 底 本 , 將 其 重 新 按 筆 劃 的 多 寡 、 部 首 的 次 第 及 點 橫 的 先 後 編 排 ,

    於 一 九 八 ○ 年 出 版 了 《 龍 龕 鑑 新 編 》 一 書 , 末 附 〈《 龍 龕 手 鑑 》 敦 煌 寫 本 字

    體 相 同 表 〉以 資 印 證。此 書 之 纂,為 敦 煌 文 獻 中 俗 字 的 解 讀 找 到 了 重 要 而 方

    便 的 參 考 依 據,破 除 了 文 字 障 礙,顯 現 敦 煌 文 獻 應 有 的 真 正 價 值,無 論 對 於

    敦 煌 學 及 其 中 俗 字 的 研 究 而 言 , 都 是 一 項 劃 時 代 的 貢 獻 。

    四、結 語

    前 所 論 述 諸 點 , 實 僅 能 略 陳 潘 重 規 先 生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研 究 貢 獻 之 梗 概 。

    事 實 上 , 先 生 對 於 俗 字 之 重 視 與 經 營 , 除 語 言 文 字 之 外 , 在 其 經 學 、 文 學 、

    佛 教 典 籍 等 研 究 領 域 上 亦 多 有 觸 及,亦 處 處 顯 示 出 先 生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卓 越

    見 解。這 些 見 解,一 方 面 使 得 俗 字 之 研 究 由 乏 人 問 津、混 沌 不 明 至 撥 雲 見 日、

    壑 然 開 朗,成 為 後 來 俗 字 研 究 者 的 重 要 參 考 指 標;另 方 面 也 為 許 許 多 多 古 代

    文 獻 典 籍 的 文 字 障 礙 找 到 破 解 良 方 。

    因 此 , 總 結 來 說 , 先 生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研 究 的 貢 獻 ,《 敦 煌 俗 字 譜 》、《 龍

    25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十七輯,1991。

    26 潘重規主編:《龍龕手鑑新編》,石門圖書公司,1980.10。

    540

  • 龕 手 鑑 新 編 》之 作 固 然 為 學 界 提 供 了 直 接 的 參 考 依 據,但 實 際 上 在 觀 念 的 提

    出 、 學 理 的 釐 清 等 方 面 , 恐 怕 才 是 先 生 在 敦 煌 俗 字 研 究 上 最 大 的 影 響 與 成

    就 。 以 下 再 針 對 此 兩 點 略 述 一 二 , 作 為 後 語 。

    在 觀 念 的 提 出 方 面。早 期 研 究 敦 煌 學 的 學 者 如 羅 振 玉、王 國 維,見 敦 煌

    文 獻 中 之 用 字 混 淆,均 認 為 其 為 訛 誤 惡 本,不 具 參 考 價 值,不 知 這 些 所 謂 的

    俗 字 、 訛 字 皆 為 當 代 約 定 俗 成 的 通 行 文 字 。 如 今 所 得 見 的 許 多 古 代 名 家 碑

    帖,其 實 都 充 斥 著 俗 字,如 漢〈 張 遷 碑 〉中「 諱 」字 作「 」、「 遷 」字 作「 」、

    「 留 」字 作「 」;晉.王 羲 之《 蘭 亭 序 》( 馮 承 素 摹 本 ),「 歲 」字 作「 」、

    「 稽 」 字 作 「 」、「 此 」 字 作 「 」 … … 等 等 。 因 此 , 倘 連 通 人 碩 學 都 有

    此 弊,文 字 對 學 術 研 究 的 重 要 性 可 想 而 知。有 鑑 於 此,先 生 提 出「 一 時 有 一

    時 之 俗 」的 觀 點,強 調 以 現 今 的 觀 點 來 看 敦 煌 寫 本 當 然 覺 得 訛 誤 滿 篇。姑 且

    不 論 古 今,即 使 同 在 現 代,台 灣 所 認 為 是 俗 寫 的 簡 體 字,在 中 國 大 陸 卻 是 標

    準 正 字,而 台 灣 的 繁 體 字,在 中 國 大 陸 看 來 倒 成 了 一 種 俗 寫。可 見 文 字 隨 時、

    隨 地 演 化 , 並 非 一 成 不 變 的 , 治 學 者 欲 正 確 無 誤 的 解 讀 各 時 代 文 獻 之 內 容 ,

    必 需 先 認 清 楚 這 個 關 鍵。由 此 看 來,先 生 一 向 所 強 調 的「 文 字 是 基 礎 」在 此

    得 到 最 佳 的 佐 證 。

    其 次,以 今 溯 古,歷 來 文 獻 經 典 幾 皆 出 於 知 識 分 子 之 手,各 時 代 文 字 之

    正 誤 亦 皆 以 經 典 為 主 要 訴 求 。 殊 不 知 文 字 之 流 通 並 不 侷 限 於 知 識 分 子 手 中 。

    因 此,先 生 認 為 客 觀 而 全 面 的 看 待 各 時 代 文 字 之 使 用,才 能 正 確 掌 握 彼 時 用

    字 之 實 況 。 先 生 曾 說 :

    語言文字,是心靈思想的符號。人人都有表達思想的慾望,人人都有創造

    語文的權利27

    以 為 任 何 文 字 即 使 與 官 定 正 字 有 所 違 背,既 被 廣 泛 流 通 使 用,便 有 其 一 定 的

    存 在 意 義。因 此,在 各 時 代 中 經 過 大 眾 認 可,與 正 字 雙 線 並 行 的 俗 字,自 有

    其 應 受 到 尊 重 對 待 的 存 在 價 值 。 先 生 又 說 :

    敦煌寫本,保存了不少俗文學,而保留下來的俗文學,幾乎都是用俗文字

    寫成的。……如果不通曉敦煌俗寫文字,幾乎就讀不通敦煌的俗文學。28

    這 些 俗 文 學 資 料,雖 然 和 傳 統 學 者 推 崇 的 經 典 有 別,卻 同 是 各 時 代 中 所

    應 珍 視 的 寶 貴 文 獻。而 欲 研 究、利 用 此 批 文 獻,首 要 之 務 便 是 深 入 瞭 解 俗 字。

    27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十七輯,1991。

    28 〈孔孟月刊〉18:10=215,1980.7,頁 30。

    541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在 學 理 的 釐 清 上,先 生 既 認 為 敦 煌 俗 字 自 有 其 社 會 價 值 與 意 義,值 得 深

    入 探 究 。 因 此 , 對 於 俗 字 意 涵 , 除 了 以 實 例 證 明 俗 字 不 僅 包 含 大 量 簡 化 字 ,

    同 時 亦 涵 括 繁 化 字,將 俗 字 的 研 究 導 正 到 明 確 的 主 軸 上。並 以《 荀 子.正 名 》

    之 語:「 名 無 固 宜,約 之 以 命,約 定 俗 成 謂 之 宜,異 於 約 則 謂 之 不 宜 」為 本 ,

    不 斷 強 調 俗 字「 約 定 俗 成 」之 特 色,並 且 進 一 步 解 釋 說「 約 定 即 民 意 所 公 認 ,

    俗 成 即 大 眾 所 使 用 」29。《 說 文 解 字 》人 部 載:「 俗,習 也。」段 玉 裁 注 云:「 引

    申 之 , 凡 相 效 謂 之 習 。 」因 此 , 俗 字 之 俗 是 經 過 大 眾 公 認 、 傳 習 相 效 的 , 是

    一 種 羣 眾 自 覺 的 意 識 認 同。反 過 來 說,人 們 手 頭 的 訛 字、誤 字,未 經 大 眾 公

    認 、 傳 習 相 效 , 蔚 為 流 行 , 和 俗 字 實 際 的 意 涵 有 著 很 大 的 區 別 。 也 就 是 說 ,

    俗 字 之 演 化 是 繁 簡 並 施 的,因 此 俗 字 不 等 同 簡 化 字;俗 字 的 流 通 是 得 到 各 時

    期 人 們 的 認 可 的,因 此 俗 字 並 非 錯 字。先 生 此 番 看 法,將 古 今 許 多 學 者 對 於

    俗 字 偏 差 認 知 作 了 釐 清 與 修 正。一 方 面 使 得 俗 字 的 歷 史 價 值 獲 得 平 反,另 一

    方 面 , 向 來 飽 受 忽 略 的 俗 字 研 究 亦 得 以 逐 漸 為 學 者 重 視 。

    潘 重 規 先 生 對 於 近 一 二 十 年 來 敦 煌 文 獻 中 的 俗 字 研 究,扮 演 著 極 關 鍵 的

    先 導 角 色 , 其 對 於 敦 煌 俗 字 的 投 入 、 研 究 不 遺 餘 力 , 從 俗 字 的 範 疇 、 特 性 ,

    乃 至 於 規 律、現 象 等,均 有 其 精 闢 的 見 解。如 今 逐 漸 在 學 界 受 到 重 視 的 俗 字

    研 究,可 說 是 受 到 先 生 很 大 的 影 響。在 先 生 仙 逝 將 近 週 年 的 今 天,僅 以 此 文

    表 達 對 先 生 崇 高 的 敬 意 。

    29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十七輯,1991。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