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亚文化 保护与传承三亚 -...

1
6 月 10 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 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志云介绍,当天上午9:30,市群艺 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将联合在市群艺馆(三亚市迎 宾 路 房 地 产 交 易 中 心 对 面)举 行 系 列“非 遗”活 动。 届时,三亚 10 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在外场 和一、二楼现场展示、演绎“非遗”项目,并与“非遗” 爱好者进行互动,三亚市民、游客可免费入馆观赏表 演,感受三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值班主任:黎智辉值班校对:李俊玢 3 www.sanyarb.com.cn 专题 多姿多彩的三亚“非遗”文化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三亚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多姿多彩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南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和研究三亚社 会的历史发展及民风习俗的演变提供 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目前,全市已有10个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其中,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螺姑娘 传说、疍歌、苗族盘皇舞、回族传统婚礼 等7项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钻木取火技艺列入三亚市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项目的保护单 位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和三亚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崖州民歌: 主要流传于三亚、乐东 等地,使用海南话崖乐方言演唱。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崖州民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社 会、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丰富信 息,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 十分重要的价值。 黎族打柴舞: 黎族最古老的祭祀性 舞蹈,曾经流行在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 居区,现仅传承于三亚市崖州区郎典 村。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打柴舞经改造成为“竹 竿舞”,是享誉中外的黎族文化精品、海 南文化精品。打柴舞对研究海南黎族 的历史、社会、文化、民俗等具有十分重 要的价值。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主要流传 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约 3000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 的棉纺技艺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 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 年,入选第四 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 族纺染织绣技艺一直延续至今,为研究 中国棉纺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疍歌: 疍家人使用粤语家疍话演唱 的民歌,主要流行于三亚、陵水等地。 三亚市吉阳区和天涯区是重要的分布 地。2010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盘皇舞: 海南苗族古老的祭祀 性舞蹈。主要流传于五指山区及三亚 市天涯区苗族聚居地,三亚育才那会村 委会是盘皇舞的重要分布地。2010年6 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民族特色鲜明,反映了苗族先 人迁徙崖州的历史传奇。 回族传统婚礼: 三亚回族人民传统 的婚礼礼俗,于2009年6月入选第二批 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 鲜明的宗教特色。尊重回族传统婚礼 等习俗,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原始制陶技艺: 三亚黎族人民使用 泥条盘筑方法制陶的一种手工技艺,主 要传承于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布 带、道德三个自然村。2010 年 6 月,入 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具有明显的古代文化特征。 黎族民间故事: 海南黎族人民世代 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主要流传于海 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地,三亚是其分布 地之一。三亚黎族民间故事于2009年 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海螺姑娘传说: 传承于三亚市吉阳 区南边海村和崖州区港门村,2009年入 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钻木取火技艺: 黎族先民取火的一 种古老方法。该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 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2006年入选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亚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传承于吉阳区 荔枝沟亮坎村,2010年入选三亚市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组织“非遗”培训 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 2011 年,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工 作,力争完成三亚“非遗”97 个项目的普 查和拾遗补漏工作任务。 2012 年,“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对加强和规范三 亚“非遗”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三亚的特 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事 业发展,为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 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2013 年,拍摄《崖州民歌》、《黎族传 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 艺》高清数字片及申报片。同时,向民 间征集“非遗”实物,包括黑陶、黎锦、麻 衣、树皮衣等,作为馆藏展览实物统一 保护。 2014 年,“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 染织绣技艺》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制 陶项目参加“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展 示展演活动。 2015 年,将近几年来开展“非遗”项 目活动的精彩照片编辑成画册;编辑出 版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项目 简介宣传册。 2016 年,积极建设“非遗”传习所。 通过租赁场所的方式,创建国家级“非 遗”项目《崖州民歌》传习所,固定开展 项目传承与培训工作。与天涯区和天 涯海角景区合作,初步选址建设省级 “非遗”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 所。 为保护和传承三亚“非遗”文化,近 几年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 组织开展了“非遗”培训教学活动,以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的方式进行 培训,使“非遗”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据 统 计 ,2012 年 共 培 训 学 员 400 余 人;2013 年共培训学员 600 余人;2014 年 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 3 期,共培 训传承人 105 人;2015 年,开展“非遗”项 目传承培训班14期,共培训传承人634 名;2016 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 15期,共培训传承人676人。5年共培训 学员 1000 余人,培训传承人 1415 人,为 保护和传承三亚“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此外,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 活动,将三亚的 10 项“非遗”项目通过 原生态的形式演绎出来,给广大市民展 示出三亚市“非遗”各个项目的非凡魅 力,免费发放“非遗”宣传册,不仅将三 亚“非遗”项目的原生态展示展演给观 众,而且更好地宣传“非遗”精神,也让 广大市民了解三亚“非遗”文化,呼吁大 众参与保护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传承下 去。 2017 年上半年,市群艺馆、市“非 遗”保护中心培训苗族盘皇舞1期,黎 族原始制陶技艺成人班和青少年班各 1 期,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1期,以及 开展苗族招龙舞普查工作。 市群艺馆负责人表示,2017年将继 续开展业务骨干培训辅导工作,努力提 高培训服务质量;积极做好新群艺馆大 楼开馆运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非遗” 保护工作;不断创新群文品牌活动,贯 彻落实免费开放政策;积极配合举办 2017年全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 近日,临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筹备 前期工作,在海棠区林旺中学、天涯区 凤凰小学、崖州区学宫、育才边远山区 雅亮小学、吉阳区群众艺术馆举行“非 遗”图片巡展,并制作“非遗”口袋书,对 三亚“非遗”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取得了 良好的成效。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 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 年 9 月 17 日,国务院下发文件,同意自 2017 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 “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 和自然遗产日”。所以,今年 6 月 10 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 日”。 在三亚乡村酸豆树下,你可能 会看到演唱崖州民歌的村民;在黎 族聚集地区,你可能会看到跳着打 柴舞的黎族小伙;在景区景点,你 也可能会看到坐在角落安静地织 锦的黎族妇女;你还可能在各种文 艺演出舞台上看到苗族盘皇舞,听 到疍歌……这些都是三亚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 体局的大力支持下,三亚市群众艺 术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以保护传承为重点,推动“非 遗”工作稳步开展。加强和规范我 市“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充分挖 掘三亚市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 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为三亚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 献。 苗族盘皇舞 杨威胜 回族婚礼 杨威胜 疍歌传唱 杨威胜 钻木取火 林玉梅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黄杰骏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林玉梅 黎族民间故事 高超 海螺姑娘传说 演唱崖州民歌 黎族打柴舞 林玉梅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为三亚文化 保护与传承三亚 - epaper.sanyarb.com.cnepaper.sanyarb.com.cn/resfile/2017-06-09/03/03.pdf · 会的历史发展及民风习俗的演变提供 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6月 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志云介绍,当天上午9:30,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将联合在市群艺馆(三亚市迎宾路房地产交易中心对面)举行系列“非遗”活动。届时,三亚10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在外场和一、二楼现场展示、演绎“非遗”项目,并与“非遗”爱好者进行互动,三亚市民、游客可免费入馆观赏表演,感受三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值班主任:黎智辉 值班校对:李俊玢 3www.sanyarb.com.cn

专题

多姿多彩的三亚“非遗”文化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三亚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和研究三亚社会的历史发展及民风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目前,全市已有 10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螺姑娘传说、疍歌、苗族盘皇舞、回族传统婚礼等 7 项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钻木取火技艺列入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项目的保护单位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和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崖州民歌:主要流传于三亚、乐东等地,使用海南话崖乐方言演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崖州民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黎族打柴舞:黎族最古老的祭祀性舞蹈,曾经流行在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现仅传承于三亚市崖州区郎典村。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柴舞经改造成为“竹

竿舞”,是享誉中外的黎族文化精品、海南文化精品。打柴舞对研究海南黎族的历史、社会、文化、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约3000 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技艺之一。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 年,入选第四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一直延续至今,为研究中国棉纺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疍歌:疍家人使用粤语家疍话演唱的民歌,主要流行于三亚、陵水等地。三亚市吉阳区和天涯区是重要的分布地。2010 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盘皇舞:海南苗族古老的祭祀性舞蹈。主要流传于五指山区及三亚市天涯区苗族聚居地,三亚育才那会村委会是盘皇舞的重要分布地。2010 年 6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特色鲜明,反映了苗族先人迁徙崖州的历史传奇。

回族传统婚礼:三亚回族人民传统的婚礼礼俗,于 2009 年 6 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尊重回族传统婚礼等习俗,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始制陶技艺:三亚黎族人民使用泥条盘筑方法制陶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传承于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布带、道德三个自然村。2010 年 6 月,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明显的古代文化特征。

黎族民间故事:海南黎族人民世代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地,三亚是其分布地之一。三亚黎族民间故事于 2009 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螺姑娘传说:传承于三亚市吉阳区南边海村和崖州区港门村,2009 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钻木取火技艺:黎族先民取火的一种古老方法。该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亚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传承于吉阳区荔枝沟亮坎村,2010 年入选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组织“非遗”培训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

2011 年 ,积 极 开 展“ 非 遗 ”普 查 工作,力争完成三亚“非遗”97 个项目的普查和拾遗补漏工作任务。

2012 年,“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对加强和规范三亚“非遗”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三亚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为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

到有力的助推作用。2013 年,拍摄《崖州民歌》、《黎族传

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高清数字片及申报片。同时,向民间征集“非遗”实物,包括黑陶、黎锦、麻衣、树皮衣等,作为馆藏展览实物统一保护。

2014 年,“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制陶项目参加“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展演活动。

2015 年,将近几年来开展“非遗”项目活动的精彩照片编辑成画册;编辑出版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0 大项目简介宣传册。

2016 年,积极建设“非遗”传习所。通过租赁场所的方式,创建国家级“非遗”项目《崖州民歌》传习所,固定开展项目传承与培训工作。与天涯区和天涯海角景区合作,初步选址建设省级

“非遗”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

为保护和传承三亚“非遗”文化,近几年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了“非遗”培训教学活动,以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的方式进行培训,使“非遗”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据统计,2012 年共培训学员 400 余人;2013 年共培训学员 600 余人;2014 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 3 期,共培训传承人 105 人;2015 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 14 期,共培训传承人 634名;2016 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15 期,共培训传承人 676 人。5 年共培训学员 1000 余人,培训传承人 1415 人,为保护和传承三亚“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将三亚的 10 项“非遗”项目通过原生态的形式演绎出来,给广大市民展示出三亚市“非遗”各个项目的非凡魅力,免费发放“非遗”宣传册,不仅将三亚“非遗”项目的原生态展示展演给观众,而且更好地宣传“非遗”精神,也让广大市民了解三亚“非遗”文化,呼吁大众参与保护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2017 年 上 半 年 ,市 群 艺 馆 、市“ 非遗”保护中心培训苗族盘皇舞 1 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成人班和青少年班各 1期,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1 期,以及开展苗族招龙舞普查工作。

市群艺馆负责人表示,2017 年将继续开展业务骨干培训辅导工作,努力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积极做好新群艺馆大楼开馆运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创新群文品牌活动,贯彻落实免费开放政策;积极配合举办2017 年全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

近日,临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筹备前期工作,在海棠区林旺中学、天涯区凤凰小学、崖州区学宫、育才边远山区雅亮小学、吉阳区群众艺术馆举行“非遗”图片巡展,并制作“非遗”口袋书,对三亚“非遗”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亚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十个

保护与传承三亚﹃非遗﹄文化

为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 年 9 月 17日,国务院下发文件,同意自 2017年起,将每年 6 月第二个星期六的

“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所以,今年 6 月 10日 是 我 国 首 个“ 文 化 和 自 然 遗 产日”。

在三亚乡村酸豆树下,你可能会看到演唱崖州民歌的村民;在黎族聚集地区,你可能会看到跳着打柴舞的黎族小伙;在景区景点,你也可能会看到坐在角落安静地织锦的黎族妇女;你还可能在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看到苗族盘皇舞,听到疍歌……这些都是三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保护传承为重点,推动“非遗”工作稳步开展。加强和规范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三亚市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为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苗族盘皇舞 杨威胜 摄

回族婚礼 杨威胜 摄

疍歌传唱 杨威胜 摄

钻木取火 林玉梅 摄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黄杰骏 摄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林玉梅 摄

黎族民间故事 高超 摄

海螺姑娘传说

演唱崖州民歌

黎族打柴舞 林玉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