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19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袍而不旗? 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研究生 蔡睿恂 指導教授 朱靜華 博士 2013 7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19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袍而不旗?

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研究生 蔡睿恂 撰

指導教授 朱靜華 博士

2013 年 7 月

Page 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謝辭

記得幼稚園的時候,媽媽用圖畫字卡教我認字,其中一張「祖母」的字

卡上,畫著一位慈祥的奶奶,坐著搖椅,白髮梳著包頭,鼻頭架著滑落的老

花眼鏡,正專注地勾著手中的毛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身上穿著一襲

立領的服裝,開著大襟,繫著盤扣,連身垂到腳邊。這是我認知「旗袍」的

開始,一種專門為祖母設計的服裝。說也奇怪,這位祖母和我印象中的阿嬤

差距甚遠,阿嬤不梳包頭而是燙著一頭捲髮,手裡不拿棒針而是鍋鏟,最重

要的,我從未看過阿嬤穿過這樣的服裝,每次詢問她怎麼不穿旗袍,她總是

笑著說:「那是外省人穿的東西」。

就這樣我和旗袍的緣分從小時候的邂逅開始了,基於特殊的情感。如今

我依然為這種特別的服裝揭開神秘感到興奮。這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

指導教授朱靜華老師,您給予我充分的思考空間,支持我的研究論點,並且

不厭其煩地教導與指引,才能造就這篇著作的問世。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張小

虹老師與鄭靜宜老師不吝指正,使論文更為完善。感謝劉維開老師對論文方

向的啟發,也感謝學術先進陳姃湲女士、吳奇浩先生在論文撰寫初始提供珍

貴的意見。

Page 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漫長的碩士生涯,幸有貴人相助。感謝李素瓊助教,您在繁忙的工作之

中還耐心地為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您的鼓勵與關心讓所辦更添溫暖。感謝

碩士班的同學:曉雯、如慧、志驅、致榮、義淞,我們共同通過了日文檢定、

資格考、研究計畫,以及論文口試的洗禮,一路上相互勉勵,精進學業,有

你們的相伴使我不覺孤獨寂寞。感謝學長姐:佑慎、峰源、彥伯、敦為、亞

宜等的幫助,以及工作上的提點,也感謝摯友良首、子中在生活上多方面的

協助。

學生生涯的末期,我晉身為教師的身分,初執教鞭更有賴同事們的照

顧。感謝板橋高中的同事:玉翎師、肇祥師、惠貞師、仙武師、家銘師、妙

雲師、德宗師、書萍師、玫芳師、家儀師,以及辭修高中的同事:怡青師、

文瑾師、芳宜師、家昱師、宜華師,謝謝你們給我工作上的協助與分擔,讓

我在工作之餘還能撥冗完成論文,也提供我教師甄試的經驗分享,讓我這個

初入社會的菜鳥倍感職場的溫暖。

家人的支持是最堅強的後盾,作為我源源不絕的動力。感謝我的父母親

總是支持我的選擇,包容我的任性,更感謝您們培養我獨立自主的個性,讓

我能夠堅持到最後,克服種種難關。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寫作難熬的深夜,妳總是默默陪在我的身邊,忍受我的情緒起伏不定,安撫

我的心靈。我的生命因為妳而完整,這本論文獻給我們的未來,願一切的辛

苦能帶來光明的前途。

二十年,作為我求學生涯的休止符,我以這本論文作結。憶起當年風光

地考取政治大學,如今我正要告別母校,展開新的生活。感謝過去在政大受

到的一切指導、幫助、支持與安慰,我將永遠以政大為榮。

Page 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 17

第一節 甲午—庚子時尚............................................................................. 17

第二節 改裝易服 ........................................................................................ 32

第三節 女性服裝改良芻議 ......................................................................... 43

小結................................................................................................................ 53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 57

第一節 旗女袍曇花一現:1921 ................................................................. 57

第二節 過渡時期:1924-1926 ................................................................... 69

小結................................................................................................................ 93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 97

第一節 新產物—旗袍:1926 ..................................................................... 97

第二節 大放旗彩:旗袍走向流行 ........................................................... 110

Page 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節 千旗百變:旗袍款式的演變與發展 ........................................... 127

第四節 旗裝異服:反對不倫不類的旗袍 ............................................... 139

小結.............................................................................................................. 155

第五章 結論 .............................................................................. 157

參考書目 ..................................................................................... 171

圖片來源 ..................................................................................... 181

附錄 ............................................................................................ 184

Page 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

第一章 緒論

研究動機

旗袍享有中國國服的禮讚,被視為中國婦女典型的象徵服裝,並且在民

國以後達到流行的高峰。中國婦女穿著旗袍的普遍性極高,無論是上層社會

的官僚女眷、名媛淑女在正式宴會上,或是中層社會的市民女性在家居生活

裡,甚至是女明星的交際場合中,都能見到旗袍以多變的造形作多種的呈

現。1930年代正是旗袍大放異彩,奠定地位的黃金時期。然而旗袍自興起以

來,並不是一路平步青雲,其間也遭受過抨擊與責難,早在旗袍初興之時,

它就曾遭到政府的禁止。1926年初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1885-1935)就

在旗袍盛行的上海地區發布禁令,卻只獲得少數的支持。其中一篇報刊文章

呼應孫傳芳的政令,並且頂著聳動的標題—袍而不旗。作者主張「只要袍,

不要旗」,旗袍之名用不得,旗袍之式卻禁不得,倒不如保存長袍的形式,

改旗袍之名為「中華袍」。1

1 〈袍而不旗〉,上海《民國日報》,1926年2月27日。

這項主張顯示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卻不只

是滿人的專利而已,似乎暗示旗袍與旗人的關係生變。50多年以後,中國的

旗袍在臺灣延續,似乎也產生了對傳統根源的質疑。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前任

館長王宇清所發起的旗袍正名運動,主張將旗袍更名為「祺袍」,強調旗袍

Page 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延續中國傳統袍服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並非僅限定清朝一代。2

若論及旗袍的淵源,這種被冠有旗人之名的長袍,在旗人勢力衰微之

後,才被其他族群廣泛接受,並在社會上造成流行風尚,這種情形卻在滿人

統治力量的鼎盛時期—清代,未曾發生,究竟旗袍的再現是滿人文化的復

興?抑或漢人勢力的展現?還是滿漢文化交融合的典範?再論及旗袍的流

行,過去的研究多主張,西潮當道的近代中國,唯獨身為中國傳統服飾延續

的旗袍屹立不搖,能與西式洋裝分庭抗禮,然而旗袍究竟是中國壓倒西風,

成為中國國粹的復興?抑或旗袍根本就是西方時尚浪潮下的產物,它的出現

一開始就已經注定擺脫不了西方的影子?欲解決這些問題要從旗袍本身開

始說起。

王宇清特別

否定旗袍與旗人的直接關聯,強烈主張以「祺」字取代「旗」字,強調超越

旗人的框架探究旗袍的根源。這兩則相距半世紀的意見,看似毫無關連卻不

約而同地都指向旗袍的名稱,兩者都主張為旗袍正名,以求名正言順,雖然

正名的主張不同,所改的名稱不同,結果也有限,但它們都提出了一個關於

旗袍淵源的相同問題:究竟旗袍與旗人的連結還有多少?

所謂「旗袍」,又名「長衫」,英文譯名qipao或cheongsam,3指衣裳相連

的一件式服裝(one-piece dress),具有全部或部分下列外觀的特徵:右衽大

襟、開襟或半開襟、立領盤扣、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與平片剪裁

等。現代意義的旗袍,指民國以後流行,並具有上述條件的女性服裝。4

2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中華電視公司,以及甫成立的中國祺袍研究會,為呼

應政府提倡之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於1974年11月12日的中華文化復興節,首次舉辦「祺袍

的歷史與展望」電視展示活動。事後王宇清應舉辦單位之請將活動之展示品增補考證,付

梓成書發行。見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臺北:中國旗袍研究會,1975),頁1-6。

時至

今日,人們一旦提及旗袍,立刻聯想到清代滿族婦女所穿著的長袍,學界也

普遍認為旗袍與滿族女性的服飾習習相關,過去眾多關於旗袍的研究成果,

3 不同的英文翻譯似乎也透露這些詞彙微妙的差別。譯為qipao暗示著旗袍與旗人複雜的關

連;譯為cheongsam則依據「長衫」的粵語發音,而不譯為changshan。推測這種長型的衣衫

在廣東、香港地區的名稱影響到英語地區的翻譯。見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ペ(燈

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7期,頁34。 4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127期,2003年11月,頁68。

Page 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3.

順理成章地將旗袍與清代滿人的袍服連結,認為旗袍源自於滿人典型的服

裝。5

「旗袍」若照字義上解讀,是泛指旗人所穿著的長袍,包括正式場合的

朝袍、蟒袍,以及日常生活的常服袍等,無論男女,包羅萬象。之後才又縮

小範圍,專指「旗女袍」,

然而旗袍究竟所指為何,定義必須嚴謹慎重。

6侷限至八旗婦女平時所穿著之常服袍,7但不僅只

有八旗婦女,其他未入八旗的滿族婦女也都穿著這種長袍,8故旗袍應指滿族

婦女平時所穿著之常服袍。倘若根據以上的定義,旗袍的範疇屏除了男性的

服裝與女性的正式禮服兩種類別,專指滿族婦女的日常服裝。定義經過一再

地修正,足見旗袍淵源的混亂不明。簡而言之,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

即旗袍就是旗女袍的簡稱,旗袍等同於旗女袍。這樣的定義有其重要性,因

為服飾學者普遍認為,這種滿族婦女的常服在民國之後演變成新式的「改良」

旗袍,9即現今所指稱的旗袍。廣義而言,旗袍歷經清代滿族女性的長袍與民

國以後的新旗袍。狹義地說,旗袍僅指民國旗袍。10

5 如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頁494;鄭永福、呂美

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頁57-60;高春明,《中國古

代平民服飾》(臺北:臺灣商務,1998),189-190;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616;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上海:

東方,2008),頁73;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上海:上海文化,2009),頁6。

然而旗袍究竟是旗人的

延續嗎?抑或純粹袍而不旗?本文將旗袍作為研究的主體,藉由還原旗袍在

中國服飾史的軌跡,重新界定旗袍與「旗」的關係,並試圖對以往的研究論

述提出質疑與澄清,目的在肯定旗袍淵源的多元性,並非只有清代滿族女性

服裝的唯一根源。

6 「旗女袍」為筆者所使用的名詞,意為「旗人婦女的長袍」,專指滿族婦女平時家居所穿

著之常服袍。 7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1;蔡素貞,〈近百年中國祺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頁1-37;戴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臺北:臺灣商務,1994),頁10。最詳盡者見包銘新(編),《中國旗袍》(上海:上海文化,

1998),頁3-7;江南、談雅麗(編),《旗袍》(北京:當代中國,2009),頁5-6。 8 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2008),頁117。 9 民國的新式是相對於清代的舊式,新式源於舊式,但形式已經不同,故稱新式為舊式的

「改良」,強調二者同源的延續關係。 10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11-12。

Page 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研究回顧

本文以旗袍的源流與演變,以及旗袍與時代的互動為兩大撰寫的主

題,筆者欲以「旗袍的起源與定義」、「旗袍興起的時間點」與「服飾研究」

三個焦點分別回顧與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期許從中獲得啟發。

(一) 旗袍的起源與定義

關於旗袍的相關研究,服飾學者已有相當研究成果,大陸地區的研究遠

比臺灣還要興盛,或許與旗袍作為中國典型服飾的象徵有關。這些著作大致

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服飾通史、斷代史,以及中國婦女生活史,旗袍只占

這類著作內容的其中一小部分,甚至要到清代或是民國之後才會被提起。另

一種則是針對旗袍或中國袍服的研究專著,將旗袍作為著作的研究主體。20

世紀以來的服飾通史類研究普遍認為旗袍淵源於清代,由滿族婦女的袍服演

變而來,這似乎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沈從文(1902-1988)的研究著作。時任北

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的文學家沈從文比較雍正皇帝四位妃子的服

飾,其中兩位穿著長袍,他輕描淡寫地說這已具備日後旗袍的規模,意謂著

支持旗袍源於清代的主張。11可惜此書的斷限僅到清代,沈從文並未撰寫民

國以後的服飾,無法得知其對旗袍之後發展的看法。之後的服飾通史研究為

沈從文作出補充,旗袍到了1920年代展開流行,並且成為中國女性主要的服

裝之一。12

11 此書是近代有關中國服飾的巨擘專著,沈從文自1950年代起致力於文物研究的工作,本

書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寫工作前後歷時20多年,尤其是在沈從文飽受勞動改造的艱

苦環境中完成,更顯珍貴。本書的初稿完成於1960年代,由周恩來囑託沈從文編寫,並

由郭沫若為其寫序。之後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初稿與蒐集的資料均遭毀棄,沈從文

憑藉記憶,於勞動改造的折磨中再次寫成。其中關於旗袍的論述見沈從文,《中國古代

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頁651。

自沈從文以來的論述說明旗女袍與旗袍同屬一物,雖然兩者的外

12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香港:商務,1984),頁199;周錫保,《中國古代

服裝史》,頁494;戴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頁136-137;黃能馥、陳

娟娟,《中國服飾史》,頁616;華梅,《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2007),頁240;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頁117。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

Page 1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5.

觀已有差異,但只是因為歷經演變而造成,本質並無改變。為區分兩者,多

將民國以後的旗袍稱為「改良旗袍」,視旗袍為傳統服飾經過改良之後的新

呈現。

旗袍與中國袍服的研究專著並未否定服飾通史類的論述,只是在已經成

形的基礎上繼續延伸探討,這類的著作不但同意旗袍與清代滿族婦女長袍的

關係,更將旗袍與中國歷史上的其它袍型服裝連結,將旗袍視為中國傳統服

裝至今的延續,其中又以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王宇清為最具指標性的

代表,他將旗袍的源頭追溯至春秋戰國的「深衣」,深衣作為中國袍服共同

的根源,滿族袍服則是隸屬於中國袍服的其中一個分支,意味著延續清代滿

族服裝的旗袍其實繼承了中國袍服更為深遠的根源。13

王宇清奠定中國袍服的繼承譜系:袍服淵源於深衣,深衣歷經漢人的袍

服、游牧民族的袍服,再影響到清代滿族的袍服、旗人女性的袍服,最後延

續到民國以後的改良旗袍,彼此一脈相承。王宇清的論述雖然深受時代背景

影響,卻是當代的旗袍權威,造就深遠的影響力,之後臺灣關於旗袍的著作

都以他馬首是瞻,論述的觀點也只是以此為基礎的繼續擴充,少有突破性的

發現,更難以跳脫他所立下的窠臼,這在王宇清所任教的實踐大學與輔仁大

學尤其明顯。

王宇清刻意將旗袍重

新置於中國服飾史整體的脈絡中討論,強調旗袍的淵源不但超越清朝一代,

更直接與中國悠久的歷史連結,作為主張旗袍正名的依據。這樣的主張其實

是時代需求下的產物,此時文化大革命的烈火正在中國大陸蔓延,臺灣當局

遂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互別苗頭之意不言可喻,王宇清藉由為旗袍尋根

與正名的主張以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14

頁73;江南、談雅麗,《旗袍》,頁5;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96;袁仄、

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0),頁123。

影響所及之深,晚近中國大陸關於旗袍的研究成果也並未牴

13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9-24。 14 如輔仁大學織品系的碩士論文,蔡素貞,〈近百年中國祺袍之研究〉頁;實踐大學服裝

設計學系的葉立誠,《中西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2000);常淑君、沈叔儒,《衣—中國傳統時尚》(臺北:三民,2009)。

Page 1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觸王宇清的論述。15

20世紀末的服飾論著對旗袍的定義更加精確,以及旗袍在民國以後的流

行經過、樣式變化、穿著族群、製作與搭配等方面也著墨更多,追本溯源的

工作則持續進行。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包銘新釐清兩條脈絡,一條是

旗女袍淵源,另一條旗袍的脈絡:旗袍由加長的馬甲演變而來的過程。

16事

實上,這項觀點早在王宇清的著作中就已提出,王宇清引用當時的畫報史料

作為佐證,證實此一發展脈絡是可信的。包銘新的論點大致承襲自20多年前

的王宇清,他也主張旗袍繼承中國袍服的淵源與脈絡,並歷經清代的旗女

袍、民國時期(1912-1949)的旗袍,以及現今時裝旗袍的演變。廣義而言,旗

袍包含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狹義而言,旗袍僅指民國旗袍。包銘新最大的

貢獻在於將旗袍分為「京派」與「海派」兩種不同的流派,並且強調兩者只

是款式上的差異罷了,他認為京派與海派原本就屬於同一物,旗袍源於京

派,盛於海派,而海派又取代京派,二者一脈相承,延續中國古代袍服的傳

統。17

與包銘新同樣屬於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學院的卞向陽提出新穎而顛覆的

主張,

包銘新京派與海派的分法不如說是清代旗女袍與民國旗袍的區分,他

依然支持旗袍源於旗女袍的觀點,京派與海派的分類只是傳統觀點的再次解

釋而已。20多年後的包銘新終究尚未跳脫王宇清的框架。

18 也否定女尚男裝,19

包銘新開啟「廣義的旗袍」與「狹義的旗袍」、「京派旗袍」與「海派旗

袍」之分,影響之後的研究著作,

但未獲得注意。學界依然流行包銘新的論述

20

15 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52;包銘新(編),

《中國旗袍》,頁2-5;江南、談雅麗(編),《旗袍》,頁6。

不過Finnane倒是不贊同。澳洲墨爾本大

16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22。影響所及如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

《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頁38;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第

127期,2003年11月,頁68;江南、談雅麗,頁21-22。 17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71-77。 18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第127期,2003年11月,頁68。 19 卞向陽、陸立鈞、徐惠華,〈民國時期上海報刊中的服飾時尚信息〉,《福州大學學報》,

2009年第1期,頁86。 20 夏權威,〈單一民族服飾文化與多元服飾文化的兼容—以旗袍為例〉,《黑龍江民族叢

刊》,2006年第5期,頁96;江南、談雅麗(編),《旗袍》,頁6。

Page 1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7.

學歷史學系副教授Antonia Finanne(安東籬)認為與其以地區劃分旗袍的流

派,不如著眼於時間順序、穿著的社會階層等因素,才能還原旗袍興起的過

程。不同於出自服裝科系的研究成果,Finnane受過深厚的歷史學訓練,她嚴

謹的研究方法是前所未及的,經由多種史料考證支持旗袍興起的新論點,即

旗袍是由中國男性的服裝—長袍演變而成。21這種「女尚男裝」的論述,女

尚男裝的主張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吳昊的著作中獲得響應。22可惜吳

昊一樣沒有否定舊觀點,只是重疊新舊的論述,當兩者互相牴觸之時,也未

見堅持到底的精神,同樣的作法也影響之後的研究著作。23

綜觀目前研究成果關於旗袍起源的三種觀點:第一、旗袍為中國傳統袍

服與清代旗女袍的延伸,此觀點自王宇清以來歷久不衰,始終是最主流的論

述。第二、旗袍由長馬甲演變而來,此觀點終究只能作為前一者的補充,難

以取而代之。第三、旗袍是女尚男裝風氣下的結果,此觀點是目前最新穎、

富建設性的看法,卻難以與第一種觀點並存,而被隱沒在主流論述當中。當

今的研究著作只是重複三種觀點的全體或部分,形成新舊觀點並列的矛盾。

24

(二) 旗袍興起的時間點

本文欲重新考證旗袍的淵源與演變,期許回歸旗袍的本質,給與旗袍更適當

的定位與評價。

目前關於民國以後旗袍出現的時間點,可歸納為兩種觀點,一為1920年

代初期說,另一為1920年代中期說。「初期說」主張旗袍在1921年即已出現,

如周汛、高春明合著《中國服飾五千年》、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以及

21 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147-148. 22 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舊名為《都會雲裳:細說中國婦女服

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2006年7月由香港三聯書局出版,2008年1月改名之後在上

海重新出版。 23 江南、談雅麗(編),《旗袍》,頁2-22;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

變》,頁120-123。 24 胡銘、秦青(編),《民國社會風情圖錄 服飾卷》(南京:江蘇古籍,2000),無頁碼。

Page 1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袁仄、胡月合著《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等25這些著作大多徵引

張愛玲(1920-1995)的小說〈更衣記〉、《時報》或《解放畫報》等史料,然而

這些記載過於片段,難以延續追蹤,缺乏整體架構,適合作為旁證而難以獨

挑大樑。「中期說」則主張旗袍於1924—1926年之間始問世,如周錫保《中

國古代服裝史》、黃能馥與陳娟娟合著《中國服飾史》、包銘新《中國旗袍》

以及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等。26

「初期說」與「中期說」兩種觀點各持己見,並且徵引廣泛的史料支持

各自的論述,在近三十年之間爭論不已,彼此都無法完全否定對方的主張。

目前支持後者的研究成果較前者為多,臺灣地區的研究也多承認「中期說」

的主張,主要由王宇清以及延續其觀點的輔仁大學、實踐大學為主。為了平

衡兩種觀點,晚近也出現了折衷派的說法,石磊試圖肯定「初期說」與「中

期說」的說法,並且將兩個不同的時間點都納入同一個旗袍的發展脈絡當

中。

這些研究主要根據

《良友》畫報作為徵引的史料,《良友》畫報提供完整而連續的深入報導始終

是服飾研究最常見的權威史料,旗袍研究的徵引來源則是一篇初現在1940年

關於旗袍回顧的報導,距離旗袍出現的1920年代已超過十年之久,史料縱使

完整呈現卻畢竟只是後見之明,即時性與原創性大打折扣。

27

25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頁228;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

《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52;郭慧娟,〈民初京城旗袍流變小考〉,《飾》,1999年第1期,頁27;盛羽,〈旗袍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價值初探〉,《寧波大學學報》,第16卷第3期,2003年9月,頁93;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頁74;袁仄、胡月,《百年

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120-123。

石磊的研究展現難得一見的新意,使讀者眼睛一亮,可視為一家之言,

尚未能夠成為主流的說法,兩派的爭論依然存在。既然兩派學說皆依據史料

作為佐證,回歸歷史事實必須再次回歸這些史料本身,重新檢視史料的確切

性,判讀史料的可用價值,對史料重新分析詮釋。另一方面,盡可能發掘更

多的史料,使論述更有可信度與可讀性。

26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頁562;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頁615;包銘

新(編),《中國旗袍》,頁22;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第127期,

2003年11月,頁68;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頁99。 27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頁38。

Page 1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9.

(三) 服飾研究

起源、定義與興起時間是旗袍研究的重點課題,卻不是整體,以旗袍

為中心的著作也是服飾研究的一環,也會涉及服飾與社會、經濟、性別、

文化等其他層面的互動。服飾研究最多來自服裝設計、織品設計與家政相

關科系的研究成果,關注的焦點傾向於服飾外在的分析,包括材質面料、

設計風格、花紋圖案、色彩裝飾、剪裁製作等,而服飾內在的意涵象徵,

或與時代的連結探討有限,多只在背景做籠統式的概述,對於服裝的起源

與演變發展過程也都只引用自服裝通史的成果,難有突破。28大陸方面的相

關著作則偏重於服飾與文化交流的結果,將服飾視為交流融合下的產物。29

歷史學界對服飾的研究首先與晚明經濟、社會的主題結合,林麗月指

出晚明社會官民服飾競尚華侈已成風尚,服飾僭禮違制日趨普遍,引發士

人感時憂道的「服妖說」。

30巫仁恕從更寬廣的角度切入,比較明初到晚明

經濟型態、社會階層、文化心態的轉變,強調政府屢頒「禁奢令」與士人譴

責「服妖」,反映了經濟轉型下,士人階層面臨新興中產階層的挑戰所產生

的抵抗活動。31巫仁恕的另一專著《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

文化》則特別探討晚明婦女在消費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這種將消費史與婦女

史結合的研究取向對本論文有相當啟發。32

有關近代中國的著作中,也不乏以服飾為主題的研究:呂美頤與鄭永

福對晚清到民國初年的女性服飾演變,作了通論性的論述,也對影響的各

28 如蔡素珍,〈近百年中國婦女祺袍之研究〉;蘇旭珺,〈台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

化(1860—1945)〉(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夏士敏,〈近代台灣婦女

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9 如張競瓊,《西「服」東漸—20世紀中外服飾交流史》(合肥:安徽美術社,2002);孫彥

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8)。 30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上與「服妖」風尚〉,《新史學》,第10卷第3期

(1999年9月);林麗月,〈傳統中國社會的「禁奢」與「反禁奢」〉,《錢穆先生紀念

館館刊》,第7期(1999年)。 31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32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2005)。

Page 1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種因素,從社會、經濟等層面分析。33羅蘇文指出晚清上海的城市建設增添

許多公共建築與設施,是傳遞文化訊息的重要通道,為女性活動空間的變

化提供契機,也促成女裝走向時裝化,形成時尚風氣的結果。34屈宏以城市

為中心探討近代女性服飾的博士論文,統整了本議題廣泛的研究成果,35可

惜原創不足,只是研究整理,缺乏個人創見,全文多處呈現前後顛倒的矛

盾說詞,是抄襲的充分證據。這也突顯大陸地區學位論文品質之拙劣,為

研究徒增困難。王之瑜專門探討《良友》畫報中的女性服飾與時代的互動關

係,36

資料性質與研究方法

但其將中式女裝一律稱之為旗袍,在根本的定義上就犯了大錯,使其

研究成果大打折扣。安東籬則提供西方的觀點,並以新的史料作為論述的

佐證,時尚並非西方獨有的產物,中國的時尚在政治、科技、工業、商

貿、文化等多元因素相互激盪之下蘊育而生,其中也討論包括旗袍在內等

中國代表的服飾。

關於服飾的研究應該包含幾種不同結構的服裝,一種是以文字敘述的

服飾,將服飾的樣貌轉化成為語言;另一種是以圖像展現服飾,將服飾攝

影成為照片,或是繪製成為圖片;還有一種即是服飾的本身實體。這三種

服飾同指一件物品,由於結構的不同,導致完全不同的呈現方式。除了「實

體服飾」以外,「文字服飾」與「圖像文字」大量出現在晚近的服飾研究之

中,如果只關注於任何一種方式,將難以與另一種的呈現所連結,導致認

知上的誤差,因此兩者應予以並重,在旗袍研究上尤其如此。

33 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鄭永福、呂美頤,

〈論民國時期影響女性服飾演變的諸因素〉,《中州學刊》,第161期(2007年9月)。 34 羅蘇文,〈論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收入游鑑明(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

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 35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以京滬地區女子流行服飾為重點〉(吉林大學

碩士論文,2004)。 36 王之瑜,〈從《良友畫報》看近代中國女性服飾變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Page 1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11.

愈早期的研究成果愈著重文字上的服飾,然而圖像的缺乏則有賴於讀

者對於過去的自我想像。晚近的研究著作當中圖像中的服飾則是愈顯得重

要,但是以圖像取勝的通論性著作對於文字敘述的篇幅有限,對於細節介

紹則又含糊不清。無論是重文輕圖或是重圖輕文本都有缺失,少見圖文並

茂的學術性研究專著。本論文試圖攫取兩者的優點,期許以文字說明圖

像,以圖像佐證文字,成就一部圖文兼具的研究。首先處理「文字服飾」的

部分,筆者透過蒐集各種文字史料,包括報紙、時人著作、期刊雜誌、回

憶錄、小說等,試圖追溯還原旗袍在現代中國社會裡的軌跡,其中數量最

多的是當時的報章雜誌刊物關於旗袍的記載,如上海《申報》、《民國日

報》、《婦女雜誌》與《婦女生活》等,這些文字史料提供大量即時性的報

導,由於數量多、客觀性強,為本文最多倚重的文字史料。部分官方檔案

也出現旗袍的蹤跡,如《政府公報》,多是政府對於旗袍款式的規範與約

束,相較於報紙期刊,政府檔案的數量顯得微乎其微,適於擔任輔助的角

色。至於各式時人的著作,包括小說、日記、回憶錄等,如〈更衣記〉、《崇

德老人自訂年譜》、《曾寶蓀回憶錄》,與《陳潔如回憶錄》等,時人的作

品展現當下的時代氛圍與時人的感受,是另一種層次的文字敘述,但受限

於記憶有限,確切的時間點與史實的即時性、客觀性較不如報紙期刊,適

合作為輔佐的旁證。筆者廣泛蒐集各種文字史料,挑選其中關於旗袍與服

飾的論述,再加以深入分析。

其次,除了文字史料之外,筆者更注重圖像史料的運用,即處理「圖像

服飾」的部分。圖像史料有助於歷史的視覺再現,針對服飾議題的研究,能

補充文字敘述的限制,針對視覺效果,形成印象,突破文字史料所無法展

現的歷史面向。過去的研究成果針對圖像服飾史料相對缺乏,雖然晚近的

研究圖像比例有具體的提升,然而深度卻少有顧及。本論文將以大量「圖像

服裝」與「文字服裝」相互呼應,藉由當時期刊雜誌的封面、內頁圖片、刊

登廣告與宣傳海報等作為運用的圖像史料,如《良友》畫報、月份牌,乃至

時人的傳世照片等。圖像史料大致可分為照片與圖片兩種,此時的照片多

是單色或黑白,雖然也有少數的著色照片,但人為修改的成分過多反而使

Page 1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照片失真。礙於攝影技術的侷限,當時的照片當然不如今日清晰,加上不

斷翻拍複製,付梓的次數愈多則愈顯模糊斑駁。相較於攝影照片,繪製圖

片更顯繽紛,不但色彩豐富,畫面更加清楚,插畫家表現的手法更不受限

制,然而圖片的主觀性強烈,尤其是漫畫與插圖過於誇張以刻意彰顯畫家

的意圖,客觀性遠不及攝影照片。本論文徵引大量圖像史料,以攝影照片

為主,再以繪製圖片為輔,試圖從圖像史料之中追尋旗袍的倩影,佐證文

字的論述。

論文架構與研究步驟

1900年到1940年代的現代中國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從帝國蛻變成為共

和,從軍閥混戰到一黨獨大,從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從戰爭與和平交替到

全面抗戰。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乃至服飾等各方面都產

生極大的變化,深刻的劇變更影響往後的歷史發展。本論文以1940年代為斷

限,討論對象以中國大陸都會地區的女性為主,旗袍作為此時段都會女性的

代表服裝,具有濃厚的地區取向,它在鄉村的流行程度遠不及大城市,並非

本文關注的地區;日治時期的臺灣雖然已出現旗袍,但多作為正式禮服,穿

著現象不甚普遍。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旗袍的研究,多關注於殖民地政治、地

方或民族認同與流行文化之間的關係,37

37 如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ペ(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

國婦女史研究》,第17期,頁31-66。

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共產中國成

立後雖未直接打擊旗袍,卻也使旗袍逐漸步入消沉,文化大革命時期旗袍更

被視為資產階級的象徵,成為被批鬥打倒的對象,亦非本文探討的範疇。筆

者主要討論1920到1940年代旗袍由初興到盛行的過程,著重於旗袍本身的發

展及其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情形,針對旗袍所延伸的大眾消費、流行文化、女

性主義與國族認同等,礙於筆者才疏學淺,也不是本文探究的重點。為了重

建旗袍完整的發展脈絡,本文不得不從旗袍問世之前二十年的1900年到1910

年代開始探究。回顧旗袍在深受甲午、庚子,以及辛亥劇變下的中國服飾中,

Page 1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13.

如何被期待而問世,更要探討旗袍在親身經歷五四、五卅、南京十年,以及

八年抗戰等重要階段,在中國服飾發展的脈絡下扮演如何的角色,從中勾勒

旗袍演變的軌跡,還原旗袍發展的過程,並且嘗試給予旗袍適當的歷史定位。

本論文的寫作分為兩條主軸。首先,以近代中國服裝的發展演變為一縱

軸,將旗袍置於近代中國服飾史的發展脈絡當中檢視,並且探究旗袍的淵源

與款式演變。筆者將在旗袍的原型與流變中,分析它繼承了哪些元素?以及

如何開花結果?即是重建旗袍從初啼問世到廣泛流行的過程。其次,再以女

性服裝的改良為另一縱軸,探討旗袍與女裝改良的標準與討論互動關係,從

相生到互剋的拉鋸過程。筆者將回顧旗袍出現的背景,以及捲起流行的旗袍

風尚與時代的相互影響,民眾在如何的背景下期待旗袍的出現?旗袍解決了

什麼問題?最後,兩條主軸匯流,筆者將探討旗袍如何襲捲流行的巨浪?何

以造就旗袍的流行?旗袍象徵的意涵為何?女性穿著旗袍代表什麼樣的形

象?藉由兩個主軸的探討,筆者期許能夠回歸旗袍的本質與內涵,給與旗袍

更適當的定位與評價。

(一) 縱軸一:旗袍在近代中國服裝的發展脈絡

旗袍在近代中國女裝的發展脈絡中異軍突起,並成為民國女裝的代表,

絕非偶然,欲探究箇中之因,筆者認為應從清末開始寫起,因為民國以來的

社會文化正是晚清的延續。本文的縱軸之一先將旗袍置於近代中國女性服裝

的發展脈絡中檢視,探究旗袍繼承晚清到民國的女裝現象,從出現到興起的

過程。晚清以來的中國女裝歷經多變,正以前所未見的迅速瞬間萬變,其中

尤其深受西方時尚潮流的影響,而女尚男裝的嘗試也為當時的女裝提供另一

種新的選擇,這兩大特色將被日後的旗袍所繼承延續,作為其形成與發展的

內在原因。五四運動高喊婦女解放的口號,女尚男裝的表現呼應男女平權的

追求,在時尚界中逐漸成為一股新的流行趨勢,但當女性穿著男性的長衫的

新流行也獲得「旗袍」的名稱,這將無可避免地與清代的旗女袍混淆不清。

事實上,旗袍與清代滿族女裝之間並非絕對傳承或延續關係,滿族的傳統服

飾不是旗袍的唯一根源,而是眾多淵源之一。旗袍不只是「再現」,也是「初

Page 1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聲試啼」;不只是「復興」,也是「一鳴驚人」;不只是「舊的延續」,也是「新

的開啟」;不只是「老酒新瓶,推陳出新」,更是「一舉成名天下知」。旗袍

是五四時期的新產物,並且作為女尚男裝嘗試下的新成果。

由於名稱的關係,旗袍被迫捲入與旗女袍的纏綿糾葛,讓人逐漸忘卻女

尚男裝更是有力來源的事實。就在此時,長馬甲作為另一條新的插曲寫入旗

袍的樂章,使得已經複雜的根源更加混亂。女效男裝的旗袍起初總是難以脫

離男裝的影子,經歷長馬甲的洗禮之後,旗袍逐漸由男裝向女裝靠攏,沒料

到只是旁支的長馬甲最終還是與女裝長衫匯流了,甚至取而代之,讓人誤以

為才是主流,於是旗袍在上海發生性質的轉變。「女裝長衫—旗袍」與「長

馬甲—旗袍」的匯流,代表一種以女效男裝為精神,歷經馬甲的蛻變為過程

的新服裝被創造而問世。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發展途徑,卻同時指向同一種

服裝,使人更難判斷「女裝長衫」與「長馬甲」何者才是旗袍真正的源頭。

如果強調長衫與旗袍的連結,則長馬甲的意外出現只能算是一段插曲;如果

著重長馬甲演變成旗袍的過程,則長馬甲亦可視為另外一種開端。兩個脈絡

都有其意義,難以二擇一,畢竟歷史現象本來就難已從單一脈絡去追尋。因

為缺乏固定單一的答案,卻也使得旗袍的根源更加複雜混亂。

(二) 縱軸二:旗袍與女性服裝改良

晚清以來的中國女性服裝,由一元到多元迅速地遞嬗,過去的研究成果

多著眼於旗袍在中國服裝史的傳承角色,認為旗袍直接繼承清代的旗女袍並

將其發揚光大,然而社會上還另存一股勢力默默地發揮影響,促成了這一連

串的轉變。關於旗袍風潮興起與發展的探討,不能忽視服裝改良風氣的影響

力,旗袍的崛起並非偶然的現象,它正是這股風氣下的產物,它的流行更是

搭著這波改良討論的順風車。本文的另一條縱軸將探討從形成到頂盛的女裝

改良討論之下,旗袍從出現到興起的過程。女性服裝的改良在晚清已開始醞

釀,因應社會的驟變,中國人開始檢討包括服裝在內的一切風俗制度,逐漸

形成一股婦女服飾改良的討論風氣,伴隨五四運動的催化而成熟沸騰,達到

鼎盛。與此同時,多變的女裝款式也都在女裝改良的討論下接受檢視。改良

Page 2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15.

的討論繼續進行,服裝也持續變化,二者同步並行,相互影響。但這些變化

終舊無法完全滿足改良的訴求,似乎道盡中國女裝的局限,社會亟需一種突

破現有格局的創舉,於是造就旗袍的誕生。

旗袍問世之後隨即襲捲流行的巨浪,能夠通過女性服裝改良標準的檢驗

是造就它興盛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由配角晉身為主角的旗袍站穩了腳步

之後,逐漸忘卻原本的初衷,將服裝改良的原則拋諸腦後,出現偏離常軌的

發展。為了追求時髦與美觀,旗袍犧牲了原本應該具備的實際功能,因而引

起抨擊與質疑,成為社會批評的眾矢之的,卻也反映出時尚界的普遍生態。

這是一場服裝與改良的拉鋸戰,一種服裝因為其含有實際功能而興起,但走

向流行以後,能夠帶領它持續發展的關鍵原因,反而最著重美觀因素。旗袍

起於實際功能,卻因社會功能而延續,造就它屹立不搖的地位。面對旗袍的

脫序演出,政治力量介入的舉動因而發生。政府頒布的禁令使旗袍首當其

衝,但禁令的關注點並非旗袍本身,而在於女性穿著旗袍的形象,因此政府

以風化問題的名義處理干預,展現國家的政治力介如民間的強制行為,掀起

軒然大波。

旗袍在現代中國女裝的發展脈絡中異軍突起,並成為民國女裝的代

表,絕非偶然,欲探究箇中之因,筆者認為應先探討旗袍出現之前的社會

背景,本文的第二章即從晚清的中國開始寫起。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長

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之下,作為文化面向之一的服飾正體現救亡圖存的

社會風氣,交織著西風與焦慮,在劇變的洪流中刻不容緩地展開變化,體

現在多種款式的變遷上。同時,自晚清開始醞釀的服中改良風氣,隨著五

四運動走向高峰而鼎沸。本章鎖定兩條主線,從女裝演變與女裝改良兩個

主題上進行探討,剖析自甲午戰爭與庚子事件以來的中國社會下,婦女服

裝如何因應瞬息的社會變遷?並如何滿足國人求新求變的訴求?作為旗

袍興起之前的社會背景,旗袍又是在如何的發展脈絡下被期待?它將面臨

哪些困境?需解決哪些問題?符合哪些需求?本文的第二章將檢視旗袍

初興前二十年的環境因素與女裝現象。

呼應社會上服裝改良的討論,旗袍的興起提供婦女一種新的選擇。中國

Page 2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社會在1920年代吹起了旗袍的流行風潮,由沿海的都會城市向內陸與城鎮逐

漸傳播擴散,並在1930年代大放異彩,形成旗袍鼎盛的黃金時期。第二章已

論述關於女性服裝改良的風氣作為旗袍興起的背景,本文的第三章欲以旗袍

為研究主體,試圖分析旗袍為什麼會在此時興起?旗袍為什麼能夠受到以漢

人為主體的社會廣泛青睞?旗袍外表形象與內在意涵有哪些象徵意義?此

時的旗袍與過去又有什麼不同?它加入了什麼新的元素?筆者依然延續兩

條主線,先從女性服裝的發展脈絡下考證旗袍的淵源與形成,重新探究旗袍

與滿族文化以及漢族文化三者的關係。再從女性服裝改良的討論中,探究旗

袍從興起到流行的過程。

旗袍與滿族文化以及漢族文化的結合如同一場動人的邂逅,更增添旗袍

神秘的風采,但為旗袍追本溯源始終是一個難解而複雜的問題。無可避免

地,世人對於旗袍淵源的成見已經形成,它究竟是源自於滿人還是漢人的問

題,已少有人關注,旗袍的根源為何似乎也不再重要,這完全不會構成它走

向流行的阻礙。無論如何,旗袍在眾所期待下奪得最終的勝利,躍升為都會

女性最普遍的服裝,獨領風騷地襲捲流行的巨浪。旗袍站穩了它在服裝界的

腳步,奠定了它的地位,在近代中國的社會打造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全盛

時期的旗袍不斷受到西方的時尚潮流、服裝改良的輿論,以及官方的控制力

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因素各自發揮影響力,在旗袍的發展脈絡中扮演舉足

輕重的角色,究竟旗袍在它們的影響之下是風雨飄渺或是屹立不搖?旗袍在

面臨衝擊與誘惑之後,是否還能謹守本分,堅持自己的價值?本文的第四章

依舊鎖定女裝發展與女裝改良兩條主線,欲處理旗袍流行以後的發展情形,

包括探討旗袍走向流行的因素、旗袍款式的演變,以及旗袍遭受的批評。最

重要的,是再次檢視旗袍與女性服裝改良原則的互動關係。

Page 2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列強的不斷入侵

以及清政府在軍事、外交上的挫敗,激起知識份子的焦慮,並促成一連串

求新求變的言論與措施。作為文化面向之一的服飾正體現劇變的社會風

氣,近代中國的婦女服飾交織著西風、焦慮與尚武的精神,在劇變的洪流

中刻不容緩地展開。旗袍在近代中國女裝的發展脈絡中異軍突起,並成為

民國女裝的代表,絕非偶然,欲探究箇中之因,筆者認為應從清末開始寫

起,因為民國以來的社會文化正是晚清的延續。本章鎖定兩條主線,從女

裝演變與女裝改良兩個主題上進行探討,剖析自甲午戰爭與庚子事件以來

的中國社會下,婦女服裝如何因應瞬息的社會變遷?並如何滿足國人求新

求變的訴求?作為旗袍興起之前的社會背景,旗袍又是在如何的發展脈絡

下被期待?它將面臨哪些困境?需解決哪些問題?符合哪些需求?本章將

檢視旗袍初興前二十年的環境因素,即晚清的最後十年,以及民國最初十

年的女裝現象。

第一節 甲午—庚子時尚

晚清的動盪超過半個世紀,其中又以世紀末的兩次事件最為震撼。先

是甲午戰爭慘敗給蕞爾小國日本,之後則是庚子事件引發八國聯軍更直接

攻陷首都,皇室倉皇西逃,兩次事件再再重擊搖搖欲墜的清帝國,也直接

引沸知識份子的普遍焦慮—一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意識。透過赫胥黎(Thomas

Page 2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Henry Huxley,1825-1895)《天演論》的轉譯,嚴復(1854-1921)引介「物競天

擇,適者生存」觀念,1幾經闡述,「保種圖強」的救國言論不脛而走。同時,

庚子後的清政府推行一連串的新政改革,創辦新式軍隊,社會上形成尚武

的風氣,不斷深化。世紀交替的中國,在惶恐不安中開展,1890至1910年

代的中國服飾也反映此種社會風氣,高聳的衣領削過臉頰,劃過頸部,窄

瘦的衣裳緊緊包裹身驅與四肢,呈現頭重腳輕的不平衡與焦慮感,此時的

服飾拋棄寬衣大袖,也不再欣賞繁複的裝飾,轉而走向簡潔、俐落的風

格。筆者將此風格的服飾稱為「甲午—庚子類型」(以下簡稱「甲庚類型」),2

以甲午戰爭與庚子事件為起點,泛指光緒晚期至清王朝結束之間中國的服

裝風格。甲庚類型的中國女性服飾,呼應焦慮與尚武的社會風氣,可由以

下幾種面向檢視。3

西風流行元素影響的深化:從同光過度到甲庚

自從晚清開港以來,西方人挾帶西方文化,從沿海城市湧現,向內陸各地

擴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不再陌生,對西方文物的態度也從好奇轉為欣賞,

甚至推崇,隨處可見其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影響。西方服飾也在此時流入,

社會上出現完全改穿著西式服裝的女性。這些女性大多有留洋的經驗,深受

外國風俗影響而改穿西服,例如曾任駐法公使的滿族親貴裕庚(?-1905),他

1 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頁428。 2 關於晚清時期的服飾現象的探討,多數服裝史的論著並無明顯的分期,只統稱為「清代末

年之服飾」,然而晚清七十年間的服裝表現並非完全相同。筆者以為,自鴉片戰爭以來至

清王朝結束(1840-1911)的中國服飾可約略分為兩種類型:「同光類型」與「甲庚類型」。

二者以甲午戰爭至庚子事件為分界的依據,前者泛指同治至光緒前期,約1860年至1890年代;後者泛指光緒晚期至清王朝結束,約1890年代中後期至1911年。同光類型與甲庚類型

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前者重尚奢華,後者簡潔俐落。此分期的初步想法得自於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3 呂美頤將20世紀初的中國女裝發展分為以下三種趨勢:女尚男裝、洋式服飾受到女性青

睞、女學生裝的出現。筆者借用呂美頤的分類,繼續深入探討晚清甲庚類型的女裝特色。

見呂美頤,《走出中世紀: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的變遷》(廣州:廣東人民,1996) ,頁

93-94。

Page 2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19.

的兩個女兒容齡(1883-1973) 與德齡(1885-1944),從小即在歐洲成長,早已

習慣穿著西服,回國後對滿族女裝的高底鞋和鈿子尤其不習慣,慈禧太后

(1835-1908)要求召見,容齡與德齡還為應穿著滿裝或西服而困擾,後來慈禧

准許兩人穿著習慣的西服覲見。4

甲庚類型是中西服裝融合的展現,以中式服裝為基礎,摻入西方元素相

互揉合,呈現傳統又創新的新面貌,從沿海城市開始捲起潮流。徐珂

(1869-1928)的著作《清稗類鈔》中,呈現同光類型過渡到甲庚類型的服裝深

刻的對比:

然而,此時的中國完全改穿西式女裝者,畢

竟只有極少數的人,但將西式裝飾品融入服飾搭配的穿戴法,則廣受中上層

社會的喜愛,成為炫耀的工具。清末最後的十年,西方流行元素不只是作為

搭配陪襯的裝飾,更是深入影響中國服裝的款式,產生新的中西相容設計風

格。

同、光間,男女衣服務尚寬博,袖廣至一尺有餘。及經光緒甲午、庚

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變更,衣飾起居,因而皆改革舊制,短袍窄

袖,好為武裝,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5

同治、光緒時期服飾風格,是寬衣大袖的極致表現,寬敞的服飾不但穿著輕

鬆舒適, 寬大的布料面積更適於多重繁複的鑲滾裝飾,「十八鑲」正是同光

類型的典型,

6更體現崇尚奢侈的社會風氣。但歷經甲午與庚子之後,一轉奢

靡文弱的社會風氣為窮兵尚武,寬衣大袖不適於行動而顯得累贅不便,服裝

於是轉趨於緊身合體,窄服開始流行,衣袖也由寬大改為狹窄。自稱為「崇

德老人」,曾國藩(1811-1872)的么女曾紀芬(1852-1942)在自訂年譜中記下這

些變化:「往時袖寬至尺三四寸,或至尺有六寸,至是裁及數寸」,7

4 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頁19。

改趨緊

窄的衣袖包覆著手臂,袖管略為裁短,露出半個手掌,縱使在型式上依舊不

5 (清)徐珂,〈闊袖〉,《清稗類鈔》(收入新文豐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

新文豐,1985)。 6 《清稗類鈔》:「咸、同間,京師婦女衣服之滾條,道數甚多,號曰十八鑲」。「十八」

未必是確切的數字,卻反映此時對多重鑲滾裝飾的重視。見(清)徐珂,〈十八鑲〉,《清稗

類鈔》。 7 聶其杰(編),《崇德老人自訂年譜》(臺北:廣文,1971),頁44。

Page 2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夠方便,卻也是因應尚武風氣所作的改變。同時,服裝的下擺長度也產生變

化:

光緒中葉以降至宣統,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長可覆足,馬褂背心之

短不及臍,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8

男性的服裝整體縮短,長衫與長袍的下襬只到足背,上身外罩的馬褂與馬甲也

趨短,原本長過腰際的款式如今裁短只到肚臍以上,無法覆蓋住整個腹部。衣

袖趨緊竟只剩剛好容納手臂的空間。甲庚類型的緊、窄、短風氣不僅只侷限於

男性服裝,女性的服裝也深受影響,民國以後的文學家張愛玲對晚清的甲庚類

型女裝也有生動的描寫:

衣服再緊些,衣服底下的肉體也還不是寫實派的作風,看上去不大像

個女人而像一縷詩魂。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

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鉛筆一般瘦的

褲腳妙在給人一種伶汀無告的感覺。9

8 (清)徐珂,〈江浙人之服飾〉,《清稗類鈔服飾》。 9 張愛玲,〈更衣記〉,收於《流言》(臺北:皇冠,1994),頁70。

圖 2-1~2 「同光類型」與「甲庚類型」比較:同光類型(左圖)崇尚寬大,甲庚類型(右

圖)崇尚緊窄是兩者最大的差異,甲庚類型服裝的紋飾也比同光類型樸素。

Page 2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21.

甲庚類型的女裝,上衣依然長至膝蓋附近,下半身穿褲比穿裙更為流行,傳統

的中式女裝雖然穿著裙裝,在裙之下還會穿著套褲,如今長裙漸被捨棄,只留

下裙下的褲,而且原本寬大的長褲也裁短改窄,露出腳上的鞋,加上放足的鼓

吹,長褲下遮不住的天足更為明顯。晚清的婦女依舊保有束胸的習慣,縱使穿

著緊窄的服裝依然無法顯現身體曲線,清瘦而直線型身形,在內憂外患遽增的

動盪環境下更顯惶恐不安,無怪乎張愛玲形容此時的婦女像是一縷不具形體的

伶仃詩魂。

因應社會風氣轉趨尚武,服裝除了外觀轉向緊窄短的趨勢發展外,面料

的花色與裝飾也有變化,張愛玲接著說:「闊滾條過了時,單剩下一條極窄

的。扁的是『韭菜邊』,圓的是『燈果邊』,又稱『線香滾』」,10甲庚類型

的婦女服裝偏重於行動性與便利性,裝飾也趨於簡單樸素,不再重視繁複而多

重的鑲滾,只留下一條細滾邊,露出大部分的空白,十八鑲的盛況已趨過時。

事實上,緊窄短的服裝使得過去使用的大量布料迅速減少,裝飾的空間縮少

了,留白反而成為時尚。張愛玲形容此時服裝的演變趨勢就是點綴品的逐漸減

去。11

元寶領是甲庚類型顯著的特色,它展現在衣領高聳的程度上。根據崇德

老人曾紀芬回憶:「庚子以後,風氣彌開,男女皆尚高窄領」,

甲庚類型的變化趨勢一來深受尚武的社會風氣所致,一來是則是西式服

裝影響的結果。緊窄短的新款式雖是因應社會背景所作的調整,卻是取經於西

方服飾的款式。西式服裝無論是男裝、軍服或女裝都採取緊窄合身的款式,西

方國家的先進也促使中國從各方面向西方文化借鏡參考而進行自身的改良,當

然包括服飾文化的模仿。更明顯的例子即是元寶領的流行。

12

10 張愛玲,〈更衣記〉,收於《流言》,頁70。

窄服上的衣

領可高達四寸,從頸部末端聳立而起,直到臉部,領緣劃過雙頰在前頸交匯,

形狀如同銀碇,因此稱為「元寶領」,或「馬鞍領」。元寶領作為甲庚類型的

典型,也普遍存在於女裝之中,張愛玲為其寫下貼切的詮釋,它充分反映中國

處於世紀交替下的焦慮與驚惶:

11 張愛玲,〈更衣記〉,收於《流言》,頁70。 12 聶其杰(編),《崇德老人自訂年譜》,頁44。

Page 2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一向心平氣和的古國從來沒有如此騷動過。在那歇斯底里的氣氛

裡,「元寶領」這東西產生了—高得與鼻尖平行的硬領,像緬甸的一

層層疊至尺來高的金屬項圈一般,逼迫女人們伸長了脖子。這嚇人

的衣領與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稱。頭重腳輕,無均衡的性質正

象徵了那個時代。13

元寶領透視中國人對西方世界傾慕又不信任的心態,卻成為中國傳統服飾受到

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直接產物。其實,西方服飾早在五口通商之後就傳入中國,

並逐漸成為新的流行趨勢,但1890年代以前的服裝仍是傳統的中式風格,只是

襯托一些新潮的西式裝飾或配件,作為富者炫耀財富的工具,社會上掀起崇尚

「洋貨」的熱潮,卻沒有形成改穿「洋服」的普遍風氣,中式傳統服裝的款式

也少有改變。1890年代之後則不然,甲庚類型是近代中國服飾受西方流行因素

影響而改變款式首次的顯著結果。高領與緊窄短的風尚正是模仿自西方服飾的

直接表現。考察清代北京地區風俗生活的叢書《北平風俗類徵》中記載:

近今新式衣服,窄幾纏身,長能覆足,袖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一

蹲,動至綻裂,或謂是慕西服而為此者。14

13 張愛玲,〈更衣記〉,收於《流言》,頁71。 14 李家瑞(編),〈窄服〉,《北平風俗類徵》(上海:上海書局,1996)。

圖 2-3 元寶領:高聳的衣領削過臉頰,

劃過頸部,展現「甲庚類型」的時尚。

Page 2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23.

甲庚類型是以中式服裝為基礎,融入西方流行元素,呈現亦中亦西的新式產

物。中式的服裝隨處可見西方流行的影響,窄服反映西式服裝合身俐落的剪

裁,高聳的元寶領背後,則有西式男裝「船領」的影子。15

自然難以被習慣寬衣大袖的人士接受,特色濃厚的元寶領款式更是倍受非議,

晚清的畫報將穿著元寶領的窘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緊窄短的服裝優

點在於方便肢體的活動,使人行動自如,利於體育發展,鍛鍊體魄,在尚武的

社會風氣下,頗受歡迎。然而,風潮捲起之時卻也招致批評的聲浪。緊窄短的

款式風格使身形的體態顯露無遺,「腰身極窄,臀臀徒肚聳,已不雅觀」,

好男兒,衣領高,高高竟與下頜齊,不可回頭不可咳。好女兒,衣領

高,高高欲將髮髻包,見郎難作低首羞。

另一則報導則寫著:

又有高領頭之男女出現,其領竟有高三四寸者。男子服之,點首回頭,

已多不便。而婦女復於領口壓住髮髻,幾有此頸若僵,無從轉側之致。

元寶領具有高度時尚的美感,卻忽略衣服的舒適性與實用性,高聳的衣領架開

頭部與頸部,使人難以轉頭擺頸,功能性受到質疑。縱使如此,元寶領與緊窄

的服飾作為此時期的典型款式,在各大都會與城鎮中捲起時尚潮流,到民國成

立後依然持續未衰。

跨越性別的藩籬:女尚男裝

中國傳統儒教思想的性別觀,是建立在男女有別的性別差異之上,男

性與女性各自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二者的界限涇渭分明。儒家禮教不容

許跨性別的易裝行為,將之稱為「服妖」,並視為不祥的異象。中國的社會

即建立在禮教的基礎上,強調男尊女卑,性別不對等的從屬關係,男性享

有壓倒性的社會資源,女性則作為男性的附屬。面對不對等的待遇,女性

必需隱瞞自己的性別,穿著男裝以掩人耳目,假扮為男性,才能獲得男性

15 卞向陽,〈論晚清上海服飾的時尚〉,《東華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01年10月,

頁30。

Page 2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獨享的特權。晚清社會出現一些家庭,他們以對待兒子的方式養育自己的

女兒,將女兒打扮成男孩到學堂求學。16

顛覆傳統禮教,破除男女不平等,女尚男裝成為女性追求解放的直接表

現,「女尚男裝」指女性崇尚穿著男性的服裝,展現性別混淆的形象,最廣

為人知的例子就是秋瑾(1875-1907)。作為中國女權運動者的先驅,秋瑾改穿

男裝展現向男性看齊的決心,表現自己從心智到外觀都與男性無異。一位日

籍的友人描述秋瑾男裝的樣貌:

女性地位不如男性,正反映禮教社

會下男尊女卑的觀念。甲午、庚子以後,「中體西用」的嘗試宣告失敗,對

傳統立國之道的儒家禮教更是沉重的打擊,西方的女權思想獲得填補的空

間,提供新的思考模式。與西方國家的對比之下,中國人意識到女性亦是

推動西方國家富強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社會輿論倡導「強國必先保種」,

中國欲富強不能只仰賴於男性,女性同樣也身負重任,這種想法促使了近

代中國開啟婦女解放的風氣。

穿著西式男裝,橫戴著的鴨舌帽掩蓋了半個耳朵。藍色的中世紀西

裝,因為西裝袖子太長,纖細的手只露出一點在袖口外。手中帶著一

根細手杖,從又肥又大的西服褲下面,可瞧見茶色的靴子,胸部的領

帶鬆鬆地往下垂。17

留學日本時的秋瑾已改穿著男裝出現在公開的場合,回國之後,秋瑾依舊維

持男裝的形象,終其一生。光復會的革命黨員回憶慷慨就義前夕的秋瑾,描

述她另一種男裝的形象:

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綢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

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青年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18

秋瑾改穿男裝的行為在留學的時候確立,當時她穿著西式男裝,之後她不但

留起長辮,更時常穿著中式的長袍馬褂,與男性的打扮沒有差別。女尚男裝

是女性要求兩性平權直接的表現,秋瑾為了顛覆中國女性傳統柔弱的形象,

16 Elisabeth Croll, Chang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 wome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38-40. 17 呂美頤,《走出中世紀—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的變遷》,頁93。 18 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頁131。

Page 3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25.

學習男性陽剛之氣,藉由穿著男裝表現自己與男性並無差別,追求與男性平

等的地位。

女權運動者透過穿著男裝的方式,展現等同於男性的意圖,但晚清的社

會也有其它女尚男裝的情形,她們未必是為了追求男女平權,更直接的目

的,她們為求標新立異,引起人們注意。滿族親貴肅親王善耆的長女保書航,19

經常以男裝的形象公然出現在各種場合,引發關注討論。另外,青樓妓女身

為被消費者的職業角色,更需要輿論大量的關注,以增加知名度,招攬生意。

她們總是以新奇特殊的服裝款式,樹立自我形象吸引人們注意。根據《清稗

類鈔》記載:「光、宣間,滬上衏中人競傚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20

19 保書航為肅親王善耆的長女。善耆(1866-1922)曾參與晚清的立憲運動,出任內閣,擔任

民政大臣一職,但此內閣被譏諷為「皇族內閣」,僅維持不到半年。滿清崩潰後,善耆將

其第十四個女兒過繼給日本友人。此女即是日後著名的

清上海的妓女也有以男裝打扮吸引嫖客,達到成功的宣傳廣告效果,在力求

奇特的訴求下,中式的長袍之外,西式男裝也可作為她們選擇的工具:「又有

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

川島芳子(1906-1948)。 20 (清)徐珂,〈妓傚男裝〉,《清稗類鈔》。

圖 2-4~5 秋瑾男裝形象的比較:左圖為秋瑾穿著中式男裝,長髮梳辮,身穿長袍搭

配馬甲,手持雨傘崇尚寬大。右圖為秋瑾穿著西式男裝,頭戴鴨舌帽,身穿西裝外套、

西裝長褲與皮靴,手持文明棍。

Page 3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幾不辨其為女矣」。21

服裝可以作為性別分類的工具,男性與女性透過服飾傳達兩者在社會上

不同的角色,男性薙髮長辮,長袍短褂;女性「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一

截與兩截穿衣雖然只是細微的差異,卻是男性與女性服裝上的重大區別,也

是區分性別角色的象徵。改穿男裝的女性簡直與男性無異,欲從外觀上判斷

她們的真實性別,則必須透過其他特徵著手證明,例如隆起的胸部或纏足。

但這些特徵也是她們極力隱藏的部分。清末民初研究中國服飾的屈半農寫下

針對華南地區女尚男裝的現象:

偶然出現在社會上的男裝妓女,乍看之下雌雄莫辨,

卻又格卻又格外醒目,成功引起注意,宣傳效果十足。

粵中女郎早不纏足,而外衣都與男子彷彿,足登皮鞋,髮梳長辮,矯

矯不群,別有一種丰緻。22

女尚男裝作為社會上的奇聞異事,成功獲得輿論的注意,卻也引發困惑。晚

清的女性普遍具有束胸的習慣,刻意遮掩女性第二性徵與身體形狀之下,纏

足與否成為分別兩性顯著的象徵,但廢除纏足的風氣興起,女性放了足又穿

著男裝,簡直無法辨認真實的性別,形成男女的界限模糊地帶。女權運動者

穿著男裝以彰顯男女平權的決心,青樓妓女穿著男裝則以奇異吸引關注。無

論動機或關懷,女尚男裝在晚清的社會中已經成為一種顯著的時尚。民國以

後,女性穿著男裝的表現將面臨更寬容的對待。

21 (清)徐珂,〈滬妓之服飾〉,《清稗類鈔》。 22 屈半農,〈近數十年來中國男女裝飾之異同〉,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

集》(香港九龍:中國政經研究所,1972),頁37。

Page 3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27.

圖 2-6~7 「願效雄飛」與「花樣一新」:願效雄飛(上圖)描繪上海地區的妓女穿

著男性服裝,引起街上行人的議論。花樣一新(下圖)描繪青樓女子為吸引客人,

從事各種不同標新立新的打扮,有穿著男裝搭配深色墨鏡者,有穿著西式女裝者,

兩者都顯示青樓女子穿著奇裝異服的表現。

Page 3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文明與女權的展現:女學生的服裝

近代中國興辦女學的言論早在1870年代的社會輿論中出現,論者肯定西

方國家普遍興辦女學是國家富強的必要因素之一。甲午與庚子之後,救亡圖

存、強國保種成為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男性與女性均無法擺脫對國家的責

任,興辦女學的觀念被激化,知識份子深刻體認女學不興已為國家積弱的根

源之一,由中國人自行興辦女學應運而生,20世紀初的中國女學已是雨後春

筍。23女學創辦的目的,是要將中國的女性鑄造成能夠強國保種的國民之母,

強種與尚武的觀念便成為形塑國民之母的內容主軸,女性不但必須具備足夠

的知識,還須擁有強健的體魄,因此她們到學堂求學不能只偏重於知識的學

習,還要從事身體的鍛鍊,著重於智能與體育二者的教育內容,成為新式女

學的教育方針。24

女學興辦之後,女學生應該穿著什麼服裝攸關女學生的形象,以及社會

對她們的期許,女學生的服裝已經在社會輿論中被熱烈地討論。

25

按西人女服,惟美國最為簡便,且亦雅觀,窄衣瘦袖,操作便也;長

裙拖地,儀表彰也;盤髮為妝,首飾簡也;柔皮作靴,足履輕也。此

固西人之標準,而吾中國之佳模範也。取彼之所最便者,而參以吾之

所長,材料不必盡同,而規模大可定也。

事實上,

此時的中國已出現為數不少海外留學歸國的學生,他們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一

股新的勢力,其中也包含女性。女留學生已改變了穿著的習慣,回國後依舊

穿著西式服裝,或從事日本女學生的裝扮,在社會上廣泛引起注意。她們也

是介入中國興辦女學的主要力量,中國的女學生服,也藉由女留學生的引

薦,從外國的女學生服中獲取靈感。八旗學堂師範班的學生劉仲元尤其推薦

美國的女學生服裝具備的完善設計:

26

23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頁113-167。

24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2009),頁24-35。 25 如在天津發行的《大公報》即在頭版刊登「中國女學生服制議」的徵文廣告,欲徵求討論

女學生服裝的文章。見天津《大公報》,1906年9月7日。 26 劉仲元,〈女學生服制議〉,天津《大公報》,1906年9月9日。

Page 3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29.

美國女學生服呈現簡單素雅的美感,並且講究穿著舒適,行動便利的特色受

到肯定。美觀、便利以及衛生三者也是當時女學生服普遍的訴求原則,其他

西方國家的女學生服也都具有這些優點,另一位八旗學堂師範班的學生于天

澤更強調,這些優點背後的精神意義:

而女學之良善,又以女學生尚武為精神,苟服制不良,所謂形式不存,

精神將安附也。…頂其冠,避光線也;革其靴者,勤運動也;瘦其服

者,趨便利也;長其裳者,尚文明也。凡如是之目的何,曰尚武也。27

西方女學生服訴求實用與便利的功能,背後是強身、尚武的觀念。緊身和體

的服裝款式有利於從事體育活動,穿著輕便的皮鞋也利於行動方便,這些設

計都注重女學生的活動性,配合此時的女性教育發展體育的趨勢。于天澤同

時又舉出斯巴達尚武教育的例子,作為提倡女性體能教育的佐證。

斯巴達之教育,以個人尚武為宗旨,其言曰:有強健之母,始產強健

之兒。歐洲今日國民之強悍,實受其影響也。28

女性藉由從事體育活動鍛鍊身體,才能產下強建的胎兒。強國保種的觀念

下,國民之母的言論油然而生。

中國的社會輿論討論女學生服也採取西方元素的優點,融入中式女學生

服之中。劉仲元主張:「今若定為此制,上衣欲瘦,操作無妨;長裙欲寬,

外觀斯雅。」29

敢下一斷語曰長服惟適宜,而尤以操衣下裳為宜。平素服長衣,亦未

為不可,旅行運動,非操衣下裳不便。…按之公理,此等制度,不惟

便於運動,而且嚴其威儀。

中式女學生服採用傳統上衣下裙的兩件款式,融和西式的優

點,採用較合身剪裁,強調操作方便,也注重外觀素雅,緊窄的設計風格正

是甲庚類型的典型款式。為落實女性體育,于天澤認為應該將女學生服分為

兩種,一般上課時穿著長服,從事體育活動時則穿著運動服,稱為「操衣」:

30

時人對操衣喜愛可由當時女學生的反應見得。另一位曾國藩的後人,其曾孫

27 于天澤,〈中國女學生服制議〉,天津《大公報》,1906年9月25日。 28 于天澤,〈中國女學生服制議〉,天津《大公報》,1906年9月27日。 29 劉仲元,〈女學生服制議〉,天津《大公報》,1906年9月11日。 30 于天澤,〈中國女學生服制議〉,天津《大公報》,1906年9月28日。

Page 3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女曾寶蓀(1893-1978)回憶,1903年她在長沙的自家私塾求學,每天下午四點

放學後,都要做十幾分鐘的瑞典柔軟操,他和兩位表姊妹都沒有排斥,因為

有操衣可穿,還覺得很有趣。31

女學生服的討論終於得到確認與落實。1907年,由甫成立的學部頒佈《女

子師範學堂章程》,其中包含關於女教員與女學生的服裝規範:

學堂教員及學生,當一律布素,不御紈綺,不近脂粉,尤不宜規撫西

裝,徒有形式,貽笑大雅。女小學堂亦當一律遵守。32

法令中對女學生服的規範相當簡易,僅提供原則性框架,並未詳細約束服裝

的細節,這給予無論官方或私立的女學自行發揮的空間。女學生服的提倡是

清政府因應救亡圖存的動機與尚武的社會風氣下,推動女裝改良的積極表

現,也間接增強民間對改良婦女服裝的討論。

為了因應女性體育的需求,操衣講求操作的實用性愈來愈明顯,有

些學校甚至開始採用褲裝作為女性操衣的款式。褲裝的女學生服為中式女裝

的突破,過去除了下階層的女性因為勞動的需求,平時穿著褲裝之外,女性

沒有單獨穿著褲子的習慣。褲被視為女性的褻服,女性僅穿著褲子為不雅之

行為,只能作為家居穿著,因此,在家接客或出門都必須在褲子之外另圍上

裙子,以表端裝。女學生開啟穿褲不穿裙成為新趨勢,晚清女裝流行褲裝與

女學生不無關係。放學之後的女學生也經常穿著學生裝,活潑、自由的形象

令同年齡的女性羨慕,開始仿效女學生的穿著,以奇裝異服著稱的青樓妓女

也有打扮為女學生者:

自女學堂大興,而女學生無不淡妝雅服,洗盡鉛華,無復當年塗粉抹

脂之惡態,北里亦效之。故女子服飾,初由北里而傳至良家,後則由

良家而傳至北里,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33

31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收入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1輯(臺北:

龍文,1989),頁20。 32 (清)端方,《大清光緒新法令》。 33 (清)徐珂,〈江浙人之服飾〉,《清稗類鈔》。

Page 3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31.

放足、淡妝、褲裝成為女學生服的明顯風格,也成為社會上對女學生的既定

印象。女學生服的流行,反映作為社會新秀的女學生躋身於時尚界,成為流

行的先鋒,在時尚界中獨樹一格,逐漸形成與青樓妓女分庭抗禮的新勢力。

甲午、庚子以後,中國服飾的變化更加快速,款式更加多元,反映晚清

社會最後一個十年的劇烈變化。傳統社會的約束力薄弱,政府制止的法令與

社會輿論譴責難以對個人行為束縛,越來越多人在服飾上講求變化趨新,挑

戰時人的接受程度,社會難以遏止,服飾因此由一元走向多元發展,中式服

裝與西式服裝並行,更有中西合璧的混搭穿法,跨越階層界線的僭越穿著,

跨越性別藩籬的易裝行為等層出不窮,呈現複雜而混亂的情形。這是社會劇

烈變遷下的產物,舊制度遭受質疑,逐漸崩解,新制度仍在摸索,尚未形成,

新舊交替的過度下必經的混亂,服裝的混亂與迅速變遷的現象直的現象直到

民國以後,依然持續進行。

晚清服飾的變化趨勢,也是時人對社會劇變的回應,反映出人們對服裝

訴求與喜好。尚武的社會風氣顯現救亡圖存的焦慮與危機感,危機之下牽引

出服裝風格的轉變,對中式女裝而言別具意義。甲庚類型充斥鮮明的時代

圖 2-8 女學生裝:1911 年上海清心女學校的學生穿著女學生裝進行水輪舞表演。

Page 3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性、都市性,與女性的主體性,其設計衝破傳統女裝的禁錮,吸取西式女裝

的剪裁理念,融合傳統與創新於一體的新傾向。西式流行元素的採納,也反

映中國社會已由蔑視洋人走向崇洋,甚至吹起崇洋之風。西式服裝較合身的

設計,確實利於肢體活動,而且顯得更為精神俐落。過去中式女裝著重於遮

身蔽體,至此也開始講究行動方便的實用性,女學生裝更是明顯朝此方向發

展,並且更深入地對寬衣大袖的否定,與鼓吹放足相互呼應。女尚男裝是女

性仿效男性的直接表現,突顯女性地位的轉變,反映女性要求突破性別界

限,與男性共同擔負社會責任。民國成立以後,這些訴求將更為清晰,條理

也逐漸分明,等待有朝一日被實現的機會,服裝改良的風氣正在醞釀。

第二節 改裝易服

晚清的婦女服飾在時代洪流中已出現少見的變化,別具特殊意義。民國

新共和的建立,廢除帝制時代的服裝等級制度,人們的穿著卻迷茫在解禁後

的混亂之中。為了因應亂象,新服制的制定倉促地展開立法,內容倍受社會

各界的期待,婦女尤其關注這項新的成果,她們渴望也能與男性共同享受革

命勝利的果實。本節即在探討婦女在民國服制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新中國

是否給予婦女新的地位?婦女的服裝在新舊中國究竟有無不同?是因循延

續抑或破舊立新?是獲得解放抑或繼續被迫犧牲?

建立新形象

政治與社會動盪,使混亂持續惡化。民國成立後,服飾穿著多元而雜亂

的情況比清政府崩潰之前更為嚴重。清帝國的崩潰意謂著新的共和國應該拋

棄過去舊有的陋習,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於是新中國的人民該穿著什麼衣

服,開始在社會上展開激烈的辯論。有些人主張恢復漢式服裝,束髮於頂,

臥領長袍,回歸清朝統治以前的穿著,34

34 〈服式芻議〉,上海《申報》,1912年1月7日。

還出現了穿著明代小說《水滸傳》

Page 3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33.

內所記載的服裝樣式。35然而,人們對小說中服裝的印象大多是藉由戲劇所

認知,於是有人穿著戲服,配戴長劍,打扮成武打演員的樣貌。這種穿著標

新立異,又不失尚武的精神,格外引人注意,但過於奇異,少有響應者。與

此同時,有更多人主張全面改穿西服,36形成一股「洋服熱潮」。他們堅持擺

脫長期被西方列強恥笑的辮子與長袍馬褂,宣示中國欲蛻變成現代化國家的

企圖,並且主張穿著西服以取法西人方的文明與精神,如此西服可以「振工

藝、可善外交、強兵、強種」的功用,於是城市居民爭相從事西服裝扮,這

股熱潮由沿海城市開始,逐漸向其他城鎮蔓延影響。37

新政府對於人民外表的形象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辮子。早在辛亥革命

之後,革命黨已迫不及待切斷與清政府的連結,強迫人民以改變外表的方式

與清政府劃清界線,剪去辮子以解除對清廷的效忠。1911年末,在臨時政府

尚未成立之前,宣布獨立的省分已出現剪辮的現象。1912年3月,剪去長辮

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1859-1916)發布命令,命令全國男子必須在二

十天內剪去象徵腐敗清朝的辮子,否則必須受罰,

無論動機為何,在新

的規範頒布之前,人們穿著自己偏好的服飾,歡迎新的共和國建立,社會上

難得出現了少見的「自由」,但自由的背後卻充斥著混亂與不安。

38

伴隨剪辮而來了,便是易服。新政府必須再次塑造國民的外表形象,並

藉由立法控制人民的穿著,確立人民對自己的忠誠,進而統治國家,於是服

制的制定成為必要。不僅是利於政府,民間社會同樣對服制規範迫切需求,

人民渴求政府制定法令,終止混亂的情形,讓生活有所依據,穿著有所適從。

剪辮運動迅速在各地強

勢的展開,政府甚至指示地方軍隊在城鎮或市區強行為抵抗的路人剪辮。如

同兩百六十年前,滿人入主中國時推行的薙髮令,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同樣以

強制的手段逼迫人民服從剪辮的法令。

35 〈黃帝魂.論髮辮原由〉,收於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60)卷一,下冊,頁749。 36 〈心直口快〉,上海《申報》,1912年5月14日。 37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臺北:南天,1998),頁255。 38 葛凱(Karl Gerth)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

京大學,2007),頁91。

Page 3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1912年6月,已經遷往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布了服制草案,揭示政府

改革服飾的方針與目標:

今世界各國趨用西式,自以從同為宜,然使竟用西式,於習慣上一時

尚未易通行。日本維新以來,和服至今猶與洋服並用,而女子則用洋

服者更少。今民國新定禮服,若概為更易,匪惟滋擾,亦且糜費,故

定新式禮服外,舊式袍掛,亦得暫行適用。女子禮服,則更無多變,

料俱用絲織品或呢,所以寓國貨之意也。39

政府表明應順應國際趨勢,改採用西式禮服,但有鑑於國人穿著西服者微乎

極微,一時習慣難以更改,縱使強制下令,也難以確切落實,因此提出折衷

的辦法,制定出中西兩式禮服並行的方案,既保留了傳統中國式長袍馬褂,

又引進了新的西式禮服的形式,兩者並行共用,不相悖駁。女性穿著西服者

較之男性又更加稀少,於是女子禮服只採取中式一種,並明定應由國產原料

製成。在以男性為主的新政權中,女性改著西式服裝的契機從一開始就遭受

犧牲。

7月9日,臨時參議院針對國務院初擬的服飾草案進行一讀,會議從男子

禮服開始討論,但僅討論了開頭的一部分便草草結束。結束之前,參議院議

決將服制草案送請庶政重新審查,待下次開會將服制草案與審查報告一併討

論。408月13日,進行服制草案二讀,此次會議期間,參議院將草案(以下簡

稱「原案」)與審查報告(以下簡稱「新案」)兩者同時審核。兩案中有關女

性服飾的內容整理為下表:41

39 〈服制草案理由〉,上海《民立報》,1912年7月17日。 40 〈新服制草案圖說〉,上海《民立報》,1912年6月23日。 41 本表參考整理自〈新服制草案圖說〉,上海《民立報》,1912年6月23日;〈服制草案〉,

上海《民立報》,1912年7月17日。

Page 4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35.

服制草案(原案) 1912年6月 審查報告(新案) 1912年7月

第二章 女子禮服

十七 女子禮服為套裙

十八 套式如第九圖,質用素寧綢

或緞,週身繡花不定。裙式

如第十圖,前後不□,質色

繡花與套仝。

十九 前條禮服無論何種禮式均

通用之。

第三章 便服

二十一 女子便服如十一圖,不限色

料。

二十二 本制自公布日施行。

第九圖 套式:長與膝齊。對襟,五

鈕。領高一寸五分,用暗

扣。袖與手脈齊,口廣六

吋。後下端開。

第十圖 裙式:前後不開,上端左右

開。

第十一圖 女子便服式:長與膝齊。

襟右,鈕用五。領高一寸

五分,用暗扣。袖與手脈

齊。

第二章 女子禮服

第五條 女子禮服如第四圖,質用絲

織品,色青天,週身得加繡

飾,但裙得用紅色。喪服用

布,色純黑,不加繡飾,弔

式於胸際綴以黑紗結。

第六條 女子禮帽、禮靴不定式。

第七條 本制自公布之日起,三個月

後施行。

Page 4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本次議會才首次討論到女子服飾的內容,討論過程中辯論不斷。大致分為以

下三項討論議題:

(一)女子禮服的基本形式

首先,對於女子禮服的形式進行辯論,李國珍主張採用原案,並作細微

的修改,明定禮服採用「套裙」形式,並在週身加上繡飾。李並且指出,「衫」

僅單指夏衣而已,認為禮服形式不適宜使用「衫」字,應該使用「套」字以

包含夏衣與冬衣。鄭萬瞻反駁之,其認為「衫」並不單指夏衣,而且禮服週

身加繡繡飾有封建腐敗遺味,主張採用新案。叚宇清贊成李所提的修正案,

並謂倘若禮服週身不加繡飾,則與常服沒有區別,無法辨識兩者的差異。

谷鍾秀提出另一與李國禎不同的修正案,亦是以原案為基礎再作修正。

谷反對新案,因為新案並未明定顏色與形式,過於簡略,並謂「衫」字也可

改為「褂」字。谷鍾秀與李國禎修正案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提出下身的裙

應採用紅色。彭允彜則認為現今女界不流行紅色,主張不應加以規定顏色,

並且反對李的修正案,認為週身加繡飾並不適宜。陳通熙贊成新案,張華瀾

與王家襄均贊成李的修正案,主張必須在週身加繡繡飾。

(二)西式女禮服的提議

圖 2-9 1912 年服制草案圖:服制草案將女性服裝分為正式禮服與便服兩式,正

式禮服為對襟,質料使用綢緞;便服為大襟,不限色料。兩者的鈕扣數量、領高、

袖長等都有規範。

Page 4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37.

禮服形式尚在討論之際,秦瑞玠突然提出,有鑑於中式女禮服無禮帽,

無法落實禮制中男性脫帽而女性不脫帽的規定,提出一律改用西式禮服的主

張。此為參議院首次出現女禮服採用西方款式的建議,同時否定了舊案與新

案兩者。張伯烈立刻表示附議,議長遂請秦瑞玠將其修正案寫出並交付表

決,不料秦反而推拖,謂不希望自己的提議通過,拒絕提出修正案。盧士模

反駁之,謂既然不希望通過,又何必提議,提議既然已經提出,不可取消。

宋汝梅則替秦辯護,謂不希望通過而不提出修正案,猶如自己取消自己的提

議,並無不可。眼見西式女禮服的主張將遭到否決,張伯烈於是提議,女禮

服可仿照男禮服,制定一中一西兩式,作為折衷。

討論至此,女禮服在形式的問題上已出現重大的意見分歧,議長乃宣布

進行表決,首先表決張伯烈主張中西女禮服並行的修正案,得到的響應不

大。議會接著表決谷鍾秀主張禮服採褂式、禮裙用紅色的修正案,贊成者亦

少。最後,議長將李國禎主張禮服採套式,並在週身加繡繡飾的修正案進行

表決,結果獲得最多數通過,決議採用中式,而新式女禮服採用西服的主張,

正式被否決。

(三)女尚男裝、使用國貨與其它

禮服的形式決定之後,金鼎勳提出臨時動議,主張明令禁止女性穿著男

性的服裝,彭允彜表示附議,但劉崇佑表示反對。於是議長乃宣布此動議進

入表決程序,金鼎勳又自行取消動議,討論再次流案。議會緊接著討論女禮

服的顏色及禮帽、禮靴等議題,陳時夏表示必須在服制中明定禮服顏色,彭

允彜則反對,表示不應規定,倘若要規定也應避免紅色。表決後,贊成以明

文規定顏色者獲得少數。張伯烈提出對禮帽與禮靴進行規範,但無人附議。

議會接著將男便服與女便服同時討論,卻因為沒有討論出具體結果,決議刪

除對便服的規定,連同便帽與便靴也一併刪除。過程中,谷鍾秀與谷芝瑞認

Page 4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為規定便服的用意是為維持國貨而計,議會乃決議於附則當中明定若有適當

之國產毛料應予以優先使用。最後,議會並決定,服制自公布該日起正式施

行。42

42 〈參議院討論服制問題〉,上海《申報》,1912年8月19日。

圖 2-10 1912 年服

制草案宣傳圖:服制

於 1912年 6月公布草

案,並於 10 月 4 日正

式頒布。這篇在 10 月

10日出版的宣傳畫中

出現了兩項錯誤:第

一,隨圖附上的服制

條例為草案的內容,

而正式的法令已在六

天以前公布;第二,

第九點的「套式」為

女性禮服的規範,附

圖卻誤畫成男性。

Page 4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39.

1912年10月4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按照臨時約法第32條,正式公布由

臨時參議院所議決的服制,一共三章十二條。43其中關於女性服裝的規定如

下:44

服制 1912年10月4日

第二章 女子禮服

第九條 女子禮服式如第八圖,週身得加繡飾。

第十條 凡遇喪禮應服前條禮服時,於胸際綴以黑紗結。

第八圖(一)女子禮服式: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對襟。用領。左右及後

下端開。

第八圖(二)裙式:前後中幅平。左右有襇。上緣兩端用帶。

43 〈十月初四日臨時大總統命令〉,上海《申報》,1912年10月5日。 44 〈服制〉,《政府公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第157號,1912年10月4日。

圖 2-11 1912 年服制圖:服制於 1912 年 10 月正式公布,其中女性服裝的部分只 剩正式禮服,便服遭到刪除。

Page 4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服制包含男子禮服、女子禮服與附則三類,其中男子禮服共有八條,占了全

部服制內容的三分之二,並細分為大禮服與常禮服,大禮服採用西式,常禮

服則採用一中一西兩式並行,西式的大禮服與常禮服又分為日用禮服與晚用

禮服兩種,禮靴與禮帽也有中式西式與不同場合多種的區別,規範詳盡。反

觀女子禮服僅剩下區區兩條,不但屏除西式禮服,只剩中式一種,也無大禮

服與常禮服的差別,除了喪禮必須在胸際綴以黑紗結之外,任何場合均穿著

同一種禮服,更無禮帽禮靴的規定,與男子禮服相較之下,顯得格外粗糙。

引進西服是民國服制具有指標性的進展,但這種進步僅限於男性,女性徹底

被排除。

參議院立法猶如兒戲,荒謬的過程刊登在報章中淪為茶餘飯後的笑話,

社會各界對於女子服飾的內容大失所望,不但規範簡陋,樣式更直接承襲前

清的舊款。在共和建立之後,男性順理成章改穿西裝的同時,女性卻被迫維

持象徵帝制的符號,革命的果實,全由男性獨享,女性被拒絕分享,男性在

革命前後同樣都是權力的主導者,更是既得利益者,革命並未動搖男性的社

會地位,反而更確立了這個事實。在北京發行的報刊上出現了批評聲浪:

咄!咄!咄!男女之不平等,於服制宣布見之…所惡於制定禮服者,

以其簡單鄙陋,一仍前清之舊習耳。…乃觀對於女子之所謂制定禮服

者,衣裙一仍舊式。…意欲滿清我女子耶。亡國之衣,男子之不欲服

者,而欲我女子仍舊被服之,何不恕之甚也。…女同胞!女同胞!其

速醒!其速醒!參議院之不利於女子也,將不僅一衣服之制度也。

噫!吁!嘻!45

男性社會制定的服制,對女性服飾的忽視表露無遺,也徹底展現男女不平等

的事實,作者還引用老翁納妾的寓言故事,暗諷男性立法的盲點。田舍翁欲

納妾卻遭妻子反對,田舍翁謂男子娶妾、婦不二夫本是古代聖人周公所制之

禮,不該反對,妻子反謂周公為男子,周公之禮為男性之禮,倘若是周婆制

禮則未必贊同男子納妾與婦不二夫。

46

45 〈時評二〉,《亞東叢報》,第一期,1913年1月31日,頁2-3。

周公制禮由如參議院立法,男性立法

46 〈時評二〉,《亞東叢報》,第一期,1913年1月31日,頁2-3。

Page 4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41.

的結果是女性意識遭受犧牲,藉由服制一事便可知參議院無法為中國的女性

發聲。

面對各界的批評聲不斷,1913年1月5日,中華國貨維持會會長伍廷芳

(1842-1922)與副會長王介安、呂葆元召集女界代表,在伍廷芳上海的住所集

會,打算商討女子禮服的式樣,藉以推動政府修改服制內容。出席人員包括

神州女界協濟社代表舒蕙禎、青樓進化團代表葛澤、葛志雲,以及徐曼仙、

徐逸仙、俞植槎、吳鏡三、潘承衡、劉可青等人。伍廷芳在會議一開始隨即

表明集會的目的,鑒於女界所穿著的服裝未能一致,殊欠雅觀,期許能藉由

此次會一研議出具體方案,改良現行的女子禮服。47

以革命黨與北洋軍閥為主體的新政府領導者,他們之中絕大多數擁有國

外留學的經驗,對西裝並不陌生,甚至已有改穿西裝的習慣。身為共和的締

造者,他們急於建立一個富強而現代化的新中國,意圖鏟除一切與腐敗的清

帝國相關的任何事物,他們以「剪辮易服」為口號,主張全面改穿西服,並

排除象徵封建遺毒的傳統服飾—長袍馬褂,但經過伍廷芳等人的遊說請願,

扭轉了這個情形發生。伍廷芳指出,中國自從開港通商以來,價格低廉的洋

布挾著關稅的保護下強勢進入中國市場,已經嚴重衝擊中國傳統的絲織產業

與棉紡織業,尤有甚者,製造西服最主要的原料—毛呢工業,中國尚在起步

的階段,中國對西服的需求增加將更強化對西方國家的依賴,尤其當下的中

國已經喪失經濟利權,這將無法遏止中國的財富源源不絕地外流,侵蝕著雪

上加霜的經濟。他並且強調,穿著中國自產的傳統服飾才是愛國的表現。伍

廷芳點出了中國切身面臨的危機,終於打消了政府全盤採用西裝的念頭,接

受了他們的建議。

然而,這項飽受批評的

服制條例,正是伍廷芳與中華國貨維持會努力遊說政府的結果。

48

服制定出男子禮服採用中西兩式並行的政策,確保傳統服飾得以維持延

續,服制並且以強制的言詞明定西式禮服與配件的原料,也必須使用中國國

47 〈會議女服式紀要〉,上海《申報》,1913年1月7日。 48 有關中華國貨維持會的請願,見葛凱(Karl Gerth),《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

建》,頁94-108。

Page 4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產的絲綢、棉布或麻布,在最後的附則當中,還明令對中國國產毛料的優先

使用。伍廷芳的任務達成了,他成功地阻止新政府在剪去辮子的同時也改變

服裝,同時他也讓政府下令中國的服飾必須使用國產的原料製造,保障了中

國的紡織產業。這些具體的條文規範可以說是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巨大勝利,

縱使伍廷芳拒絕一切外國貨物進入中國的理想尚未達成,但至少在現階段,

他的工作應是確保自己勝利的成果得到落實,他必須支持擁護剛頒布的服制

條例確切實行,但各界對女服規範的不滿,迫使伍廷芳再次背負修改服制的

使命。然而,比起對男子服飾得關注,伍廷芳並不在乎女子的服飾,倘若女

子禮服也要求新增西式的款式,只會對他使用國貨的理想添增變數,距離完

全屏除西服的理想又更加遙遠。此次伍廷芳集會的用意,也僅在落實現行服

制的內容而已。49

由吳廷芳所召集的會議進行良久,依然討論不出新的解決辦法,最後便

以此事攸關全體社會大眾,非少數人所能擅自決定,提議邀請其他社會各界

人士參與討論,旋即草率散會。

50

女子常禮服,近來奇形怪狀,非但礙國貨銷路,更損國體,本會已邀

集女界,從事研究改良方法,鄙人更希望同胞咸抱一振興國貨之思

想。

1月12日,伍廷芳在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宣講

會上,再次宣傳振興國貨的思想,並且提到其對女子服飾的憂心:

51

經過各界的討論,中華國貨維持會終於公布最終的草議結果:女子禮服長度

過膝一吋,袖寬六吋,袖長齊手腕,出閣者與未出閣者所使用的禮服顏色也

有差別。女子便服長度齊膝,袖寬四吋,袖長齊手腕,腰前身稍寬,領高不

過二吋。

52

49 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頁18。

草議僅可視為服制的補充,並未重新改寫內容,雖然內容細分為

禮服與常服兩種,但兩者皆是中式服裝,而且差異並不大,西式服裝依舊被

拒絕採用,中國傳統的女裝形式再次受到肯定,用料當然是中國自產的絲

綢,國貨獲得最終勝利。政府對草議沒有表示同意或反對,始終維持著曖昧

50 〈會議女服式紀要〉,上海《申報》,1913年1月7日。 51 〈國貨維持會第二十五次宣講記〉,上海《申報》,1913年1月14日。 52 〈女子服飾之商量〉,《神州女報》,第2期,1913年,頁105。

Page 4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43.

不明的態度,至於是否確切執行則不得而知,社會大眾對這樣的結果無論是

否滿意,卻已是最後妥協的權宜之計,服制條例與它的爭議至此告一段落。

第三節 女子服裝改良芻議

服制與女裝的爭議稍停,新中國的婦女服裝再度回歸原本的路線,持續

中式女裝的發展脈絡,卻無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時尚潮流的不斷刺激,傳統與

改良的拉鋸再次回應在瞬息的轉變之上。本節的討論著重於兩個焦點,其一

為民國成立初的十年之間,中式女裝持續演變的經過,另一方面,演變後的

新結果也伴隨女裝改良的論爭,在沸沸揚揚的五四運動中掀起高潮。

辛亥過度到五四

服制的頒布,遏阻了婦女服裝以政府立法的方式,改用西方款式的契

機,延緩西式女裝在中國流行的時間。兩三年之後,洋服熱潮逐漸消退,女

裝依舊維持傳統的形式,卻無法阻隔來自西方源源不絕的影響。1910年代以

降,中式女裝款式的變化愈來愈快,正是向西方時尚逐步靠攏的表現,在「辛

亥類型」與「五四類型」的女裝風格中綻放光采。53

民國成立之初,婦女服裝流行的「辛亥類型」與上個年代的「甲庚類型」

差異不大,可視為清末時尚的延續。高聳而削過兩頰的元寶領,緊窄的上衣,

由胸部平直到腰部以下,下擺長約至膝蓋附近,有時長不及膝。上衣兩側是

露出手指的窄袖,袖口只在五吋之間。下半身穿著緊窄的褲子比穿著裙子更

為普遍,褲與裙的長度也有略為縮短,可露出鞋尖。民國以後,放足的風氣

更為盛行,崇尚時髦的婦女更可嘗試西式高跟皮鞋,縱使高跟皮鞋要到1920

53 辛亥類型(xinhai fashions)與五四類型(May Fourth style)的區分方法始見於澳洲墨爾本大學

歷史系教授Antonia Finnane的著作,她將「辛亥類型」泛指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約1910年代服飾風格 ,尤以1910年代的前半期最為明顯;「五四類型」則泛指五四運動前後,約

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的服飾風格。見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69-100, 139-176.

Page 4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年代中期以後才大量流行,54

辛亥類型受西方時尚影響持續深化,上衣繼續縮短,下擺不斷上升,到

了1920年左右,發展成「五四類型」。五四類型的上衣只有二尺二三長,

但此時的嘗試更助長了廢除纏足的風氣。

55長

度僅及腰際。衣領不斷下降,逐漸變小,甚至變成無領,並向胸口內挖,形

成圓形、方形、雞心形(愛心形)、鑽石形、葫蘆形等不同的形狀,56這和清

代以來流行的立領差別頗大。從有領到無領的變化可視為突破,開啟從頸部

到胸部展現女性身體的先風,但無領也曾被譏諷為「禿領」,反應出對新式

領型的批判。衣身呈現A字型,胸口的部分緊窄,下襬略寬,有時將下擺的

邊緣修成圓弧狀,再延伸至上衣兩側的開衩。圓弧愈大,開衩也愈大,隱約

露出腹部的肌膚或內衣的部分也愈多。除了圓弧狀之外,亦有半圓弧、方形

等款式。與衣身同步,上衣的兩管衣袖也朝著A字型發展,袖管上窄下寬,

袖口約口約有七吋寬,57袖長則愈來愈短,約到手肘,露出手臂的下半截,

有時也露出手肘,由於形狀類似喇叭,一度被稱為「喇叭嘴袖」或是「倒大

袖」。58

上半身的衣與袖不斷縮短,下半身的褲與裙也不遑多讓,長度縮短至

小腿中段,甚至直逼膝蓋,露出下半截小腿,腳上穿的鞋完全顯露在外。

值得注意的變化,裙裝再次流行,不同的是,西式套裙逐漸取代傳統中式

的圍裙廣受婦女的歡迎。西式與中式裙款的差異頗大,穿著方式也不同。

前者為立體剪裁的套式裙款,順著兩腳由下往上套在腰際,再用扣子固

定,避免滑落。後者則為平面剪裁的圍式裙款,穿著時順著腰際圍繞之

後,再加用細帶纏繫。兩者相較之下,西式裙在穿著與行動各方面都比中

54 鐫冰女士,〈婦女裝飾之變化(下)〉,上海《民國日報》,1927年1月8日。 55 景庶鵬,〈近數十年來中國男女裝飾變遷大勢〉,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

論集》,頁32。 56 一庵,〈婦女應改良的〉,廣州《民國日報》,1925年10月7日。 57 景庶鵬,〈近數十年來中國男女裝飾變遷大勢〉,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

論集》,頁32。 58 二手研究著作習慣將喇叭嘴袖稱為「倒大袖」。事實上,當時對此種衣袖的名稱並未一

致,或稱「大袖」,或稱「闊袖」等,其中卻以「喇叭嘴袖」一詞最為傳神。見屈半農,

〈近數十年來中國男女裝飾之異同〉,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集》頁47。

Page 5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45.

式裙方便,所需的布料也比較少,59自然倍受青睞,造成流行。裙內也不再

多穿著褲,直接露出小腿,或改穿襪遮掩露出的部分,襪有布襪、絲襪等

種類,顏色多為白色或黑色,妓女則喜用鮮豔的顏色。襪以下是天足,纏

足用的弓鞋已不能再穿,西式高跟鞋尚未普遍,平底鞋在五四時期最為流

行。60

A字型的倒大風格成為「五四類型」的典型代表,縮短的上衣、衣袖以

及裙,上窄下寬地外放開啟,微風吹拂過,胸部、腰部、手臂與雙腿隱約

外現。

61

59 羆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二)〉,《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5。

整體而言,由辛亥類型到五四類型的過度展現以下特色。第一、縮

短與外露:服裝的長度普遍縮短,外露的身體部位愈來愈多,遮蔽用的服

60 有關「辛亥類型」與「五四類型」款式的描述,可參見1924年初版之《清末民初中國各大

都會男女裝飾論集》。 61 權伯華,〈近二十五年來中國西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19。

圖 2-12 五四類型:上衣下裙都有明顯地

縮短,並直接搭配西式高跟鞋,成為 1920 年

代流行的穿法。

Page 5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飾愈來愈少。辛亥類型講求合身,緊窄的款式略顯女性的曲線,五四類型

則進一步顯露女性局部的身體。第二、並非復古:五四類型的款式較辛亥

類型略為寬鬆,時人以為有回歸同光類型的趨勢,但其實不然。五四類型

與同光類型明顯不同,同光類型呈T字型,胸圍與腰圍同寬,衣袖上下同

寬,整體寬闊肥大,穿著的時候在兩側腋下形成大片皺褶。五四類型呈A字

型,上窄下寬,相對合身。另外,同光類型的上衣長可覆膝,五四類型則

短不掩腹,又為一明顯差異。事實上,從辛亥到五四,中式女裝向西方時

尚靠攏的傾向遠勝於從中國傳統服飾尋求靈感,五四類型的轉變不宜稱為

復古,反而應該視為創新,62

五四類型流行的時期正是五四運動如火如荼開展之時,五四運動的內

涵也在近代中國女裝的演變過程中奏出一段插曲。五四運動作為近代中國

第一波女權運動,伴隨女性解放的思潮,以爭取女性的獨立人格,追求男

女平權為基本訴求。為提升女性地位,女權運動者首先要擺脫淪為男性的

附屬,她們主張廢除無意義的裝飾,反對奢侈華麗的裝飾性女裝,更視一

切奇裝豔服為取悅男性的惡習,改為提倡簡單樸素的服飾成為追求個性解

放的具體表現。作為社會新秀的女學生也因應女權的精神,發起一種新的

穿著方式—「文明新裝」,她們穿著素色的短襖,襯著黑色不加任何繡紋的

長裙,秉除服裝上所有的裝飾,只在邊緣保留一些簡易的鑲邊,呈現簡潔

素雅的風格。

典型的五四類型—倒大袖與下擺修角—都是此

時首創,創新的靈感來源正是取材於西方的流行元素。

63

62權伯華,〈近二十五年來中國西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19。

文明新裝成為五四時期新女性的標準穿著,它是近代女裝改

良的再次嘗試,其主旨是針對晚清以來奢侈風氣的反撲,更揹負新時代婦

女解放的使命。但文明新裝仍然有其侷限性,這種強調簡樸風格的新裝,

只著重於廢除裝飾,反對崇奢的風氣,並未涉及服裝基本形式的改良,它

依舊維持上衣下裙兩件式的傳統女裝款式,改良的成果倍受限制。文明新

63 文明新裝一詞並未普遍見於當時的報刊,但二手研究中常出現此名稱。見江南、談雅麗

(編),《旗袍》,頁19;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94;袁仄、胡月,《百年衣裳:

20世紀中國服裝的流變》,頁101。

Page 5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47.

裝為五四類型的其中一種表現風格,這種風格在女性知識分子間漫延,尤

其在女學生圈的迴響巨大,造成「小眾流行」,卻只是五四時期的一小段插

曲,未能譜成整部樂章,影響範圍無法擴及至其它階層的婦女大眾,而杜

絕奢侈之風的理想也難以達成。作為女裝改良嘗試的文明新裝並未取得普

遍的成功,距離目標依舊遙遠,這是自從服制頒布以來的再次挫折。不

過,只要五四運動的熱潮持續,女裝改良的風潮將再次奮起。

女子服裝改良芻議

服裝改良的意見並非民國以後才出現,早在晚清已有剪去髮辮與改革服

裝建議,主要由提倡戊戌變法的維新派支持,64但這些改革的對象大多著眼

於男性,少有針對女性改革的言論。直到清帝國崩潰以前,除了伴隨女學興

辦的女學生服之外,服裝改良的討論多難以直接涉及一般女性。民國成立以

後,婦女服裝改革的契機又在服制中遭受犧牲,政府沒有誠意修改服制內

容,民間的集會討論也沒有結果,社會上對現行的婦女服飾普遍不滿意,批

評的聲浪不絕,逐漸形成一股婦女服飾改良的討論風氣,伴隨五四運動的催

化而成熟沸騰。從晚清到民國,婦女服飾經歷同光類型到五四類型的轉變,

速度之快前所未見,多變的款式都在服裝改良的討論下受到檢視,但這些變

化終舊無法完全滿足改良的訴求,改良的討論繼續進行,服裝也持續變化,

二者同步並行,相互影響。1921年9月,《婦女雜誌》將向全國各地徵文所得

的女裝改良討論匯集,作為此期的專題報導,總共選錄七篇專文,內容多指

向現行女裝的缺失與建議改良的方法。徵選上的文章作者還可獲得面值不等

的贈書券,這是《婦女雜誌》首開懸賞徵文的風氣。65

64 維新派人士如康有為、宋恕等人,留學生、新軍、外交人員,如伍廷芳、載振等人,多

主張放棄象徵國族認同的長辮,給予晚清的男性形象新的闡釋。見葛凱(Karl Gerth),《製

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頁85-89。

改良訴求的內容,著

重於以下幾個項目:

65 《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39-51。

Page 5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一) 便利 VS. 衛生

中國傳統女性服裝的形式,在接受西方流行元素影響下,首先展現在逐

漸走向合身的趨勢上,與過去寬衣大袖的風格截然不同。合身的服裝能使穿

著者行動便利,精神抖擻,又能突顯出婦女性的身材,廣受歡迎喜愛,但日

趨緊窄的款式同時也引起針對身體健康的質疑:

如女子的衣衫,胸部格外狹窄,其意以為這樣才能顯出嬝娜的身材,

哪裡曉得胸部狹窄足以妨礙呼吸,減弱人的康健,促短人的壽命,害

處非常之大。…過於狹窄,則容易束縛筋肉的發展,血液的流行,而

且穿在身上也不大舒服。66

緊窄的服裝對人體造成過度的束縛,不但肌肉難以伸展,還會影響呼吸與血

液輸送,對健康嚴重傷害。除了服裝的寬窄之外,不斷縮短上衣下襬,與縮

短後在側邊的形成的開衩也倍受批評:

近來往往見時式女衣的衩口,開得很高,而且衣身很短,因此就要露

出腰部的肉,…所以我主張衩口要開得低。至於冬衣,是因為保持溫

度,所以不宜開衩。67

66 勞澤人,〈女子服裝的改良(四)〉,《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8。 67 莊開伯,〈女子服裝的改良(一)〉,《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0。

圖 2-13 :1921 年 9 月號的《婦女雜誌》上刊登一系列的女性服裝改良討論,不但

文字內容豐富,多篇幅還附上插圖說明。莊開伯以女性身體的正面與側面圖像剖析人

體的立體感,並說明服裝的裁製不應只是直線剪裁,而是納入曲線考量,才能使裁製

的服裝更加貼體合身。

Page 5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49.

上衣趨短與開衩趨大,使女性顯露出更多部分的身體,尤其寒冷的冬季,更

喪失禦寒保暖的功能。同樣地,縮短的衣袖、褲擺與裙襬,也面臨相同的批

評:

女子的服裝,第一個條件要合於衛生。現在女子的服裝,大都未曾顧

到這層。冬天的時候,袴腳高高拽起,有的幾乎過膝,於是如剪刀一

般銳利的冷風,乘機侵入,便會發生凍瘡。袖口也是這樣,她們以為

這樣打扮才算是漂亮時髦,至於合不合於衛生,她何嘗顧到,所以發

生凍瘡之後,行步維艱,總不願說服制的不良,卻都歸咎於天氣的太

冷,這不是很奇怪嗎?68

文中提及「衛生」,意指身體衛生,可理解為今日所謂的「健康」一詞。五

四類型的顯著風格是A字倒大型設計,上窄下寬的開口向外綻放,正是寒風

直接灌入身體的主要原因。女性為求時髦的款式,不惜與寒風對峙搏鬥,在

凜冽的寒冬,穿著無法禦寒的服裝,強忍凍瘡之苦,也要美麗。

傳統的中式女裝,以寬大的直線剪裁為主要設計風格,目的是遮掩婦女

的身體,尤其是女性的性徵部位,更要徹底地掩飾。寬大的服裝確實能提供

身體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卻也帶來其他不便之處,最顯著的就是行動不

便。寬衣大袖使人行動受阻,無法方便自如地運動與做事,緊窄的服裝卻可

以避免這個缺點,但過於窄小,則在衛生上倍受質疑。服裝穿著的原則,便

利與衛生二者都是重要的考量,如何才能享受便利,又能同時兼顧衛生?

從衛生上講起來,衣服的製法不可失之寬大,否則做事不便,而且容

易散失體溫,也不可太狹窄,因為身體強受壓迫,就要阻礙四肢血脈

的流通。所以定要寬窄適中,方纔合於衛生的目的。69

服裝過長、過短、過寬大、過緊窄都不合適,應該講究符合人體的尺寸,長

短寬窄都應因人而異,不應該是同一件衣服多人輪流穿,畢竟每個人的身材

68 勞澤人,〈女子服裝的改良(四)〉,《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8。 69 徐鹿坡,〈女子服裝的改良(三)〉,《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50。

Page 5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都不盡相同。70

時髦衣服,有短至一尺六七寸者,有大如男子之馬褂者,有緊束胸腹,

使其受壓迫而不能發達者。吾謂女子外衣,宜長二尺二三寸,最長至

二尺五寸,而寬則稱其身驅之大小,總以胸腹部不受束縛,能盡量發

育為度。

尺寸適中的服裝,才能確實遮蔽身體,發揮保護作用,又不

會阻礙四肢運動而影響身體的發育。但什麼尺寸的服裝才能符合適當的標

準?

71

來自貴陽的紉茝女士對服裝的適當長度,提供了參考的數值:二尺二三寸至

二尺五寸之間為最佳長度,長過腰際的上衣至臀部,才能完整復蓋住腹部,

免於受寒。衣寬則以合身為理想,避免過於寬鬆或緊窄。

(二) 衛生 VS. 經濟 VS. 美觀

服裝的主要功能可分為實用性與社會性兩種,實用性功能在於完成服裝

最基本的首要目的,即遮蔽身體、禦寒保暖,使人免於遭受寒風的直接侵襲,

維護身體衛生。達到實用功能的需求之後,還需滿足社會性功能,如經濟實

用、舒適美觀等。傳統中式的服裝過於寬大,縱使能夠徹底遮蔽身體,但耗

費的布料遠大於身體所需的面積,造成無謂的金錢花費。72

現在的婦女,往往一衣之費動輒數十金,祇求時髦好看,不管他奢侈

不奢侈,適宜不適宜。社會上真是受害不淺。

相對於此,合身

的服裝只需少量的布料,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浪費,較符合經濟的原則,但奢

侈風氣盛行之下,婦女爭相追求服裝的華麗時髦,即使是合身的服裝,也動

輒數十金,耗費鉅資。這種情形當然不容於服裝改革的討論中:

73

造成奢侈消費的主要原因在於服裝的質與量。服裝所需的材料與裝飾愈多,

質料愈講究,費用則愈高:

70 勞澤人,〈女子服裝的改良(四)〉,《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8。 71 紉茝女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三)〉,《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7。 72 紉茝女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三)〉,《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6-47。 73 徐鹿坡,〈女子服裝的改良(五)〉,《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9。

Page 5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51.

邇來復崇尚絲織之品,一衣之值,動輒數十金,而衣上之緣飾(如沿

邊之絲邊及鈕等),亦昂貴異常。74

五四類型的服裝都已經大幅縮短,不如過去使用大量的布料,價格卻依舊昂

貴,最直接原因是使用高級的布料,使價格無法下降,而服裝上講究裝飾與

細節,亦是造成奢侈的因素。

符合經濟原則的服裝,不只要節省布料,還要節省金錢。綢緞呢絨之類

的高級的布料價格必定昂貴,卻未必比廉價的布料更為實用。75事實上,使

用廉價的布料也能夠禦寒保暖,達到服裝基本訴求的實用性功能,更能符合

經濟的原則。較之昂貴的高級布料,更勝一籌。布料的選擇應注重布料的實

用原則,值得留意的重點包括能否保暖、透氣,容易清洗。76

大抵衣以棉布、麻布、毛布、及呢製者為佳。裙以紗或他絲織物製者

為佳。帽宜以草製、紗製、絨呢製。履宜以布製、緞製、或革製。其

他附屬於服裝內者,如襪、圍頸、手套、被辱等類,亦無不當此標準

以為改良,庶可收實用之效,而矯奢侈之風矣。

時人對服裝布

料的選用也有建議:

77

選擇布料的標準,應該首先考量實用性,其次才是美觀。高級的布料雖然以

美觀取勝,卻未必比較實用,堅持高級美觀而捨棄實用性是本末倒置的行

為,來自香港的羆士認為:「…愚竊以為衣服不在綾羅,寬大端整為上。…

亦當選其色樣大方,質地耐用者為之。」

78

74 羆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二)〉,《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4。

縱使廉價的布料不如高級布料美

觀,但只要選擇大方端裝的花色,簡單俐落款式,一樣能夠端正儀態,不只

可以避免奢侈浪費,而且也甚美觀,更能達到物美價廉的目標,同時滿足經

濟與美觀的雙重考量。

75 勞澤人,〈女子服裝的改良(四)〉,《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9。 76 紉茝女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三)〉,《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7。 77 紉茝女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三)〉,《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7-48。 78 羆士,〈女子服裝的改良(二)〉,《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4。

Page 5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三) 美觀 VS. 女權

五四類型的A字倒大經典款式,展現在上窄下寬的設計風格,縮短的衣

襬與袖口,微風吹拂之下,隱約外露出局部的身體,成為時下流行的美感標

準,但時人對於裸露身體的行為,未必都能接受,有些人批判是輕挑的行為,

失之莊重:

近來往往見時式女衣的衩口,開得很高,而且衣身很短,因此就要露

出腰部的肉,實在覺得不太雅觀。79

美觀與否牽涉個人的主觀感受,有人以為顯露身體為新時代女性展現美感的

行為,也有人以為新時代女性也必須符合端裝雅觀的美感。面對兩極化的觀

感,女權運動者的言論態度對女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針對盛行於時尚界的

短衣,她們首先對於增添服裝美感的各種裝飾進行批判:

現在女子的服裝,務求新奇,光怪陸離,實在不成樣子。如果女子是

衹供男子的玩物,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那末,這種無謂的裝飾,

自有她的目的—博男子的歡心,我便不反對他。可是女子明明是個

人,有獨立的人格。因此我覺得要保女子的人格,先要改良女子的裝

飾—無意識的裝飾。女子既不是男人的玩品,有獨立的人格的,所以

不該打扮得像花朵一樣,以博得男子的歡心為目地。所以現在女子的

服裝,實在有改良的必要。80

女性愛好裝飾的惡習是為了供男性賞玩,所以崇尚裝飾的女性就是賣弄風

騷,自甘墮落,無怪社會輕視女性,女性地位低下不無原因,女性其實是咎

由自取。此外,女權運動者還指出裝飾的其他各種缺點,包括耗費時間、浪

費金錢、有害衛生等,

81

天然的美是什麼?便是不假修飾自然的美麗。這種美是應該保存的,

這些受到批判的論點與服裝改良的訴求趨於一致。

為了否定裝飾存在的必要性,女權運動者提出一種新穎的美的觀點-天然

美。文學作家胡懷琛(1886-1938)為天然美寫下簡單扼要的註解:

79 莊開伯,〈女子服裝的改良(一)〉,《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0。 80 勞澤人,〈女子服裝的改良(四)〉,《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8。 81 胡懷琛,〈女子當廢除裝飾〉,《婦女雜誌》,第6卷第4號,1920年4月,頁2-4。

Page 5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53.

保存的法子也很簡便,便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任其自然,切不

可有一毫勉強的態度,這便是天然的美。82

另一位作者也對天然美的主張補充說明:

女子本來有天然的美,再加以合宜的服裝,那天然的美自然益加明顯

娬媚。但是這裡所謂審美,是合於自然的美,不是上面所說無意識的

裝飾,刻意求新失去本恉的裝飾。因為無意識的裝飾,不但不足使固

有的美格外顯明,反足以掩滅固有的美。83

天然美即是自然美,它重視女性最自然原始的面貌,反對一切人為手段矯作

的裝飾,呈現最直接、最自然的美感。女權運動者是提倡天然美的主要力量,

她們主張簡單樸素的服飾,才能襯托女性簡潔的自然美感,回歸天然的本質。

小結

跟隨西方流行而演變的中式女裝展現新潮的美感,更附有合乎新時代的

優點。合身的設計使女性的行動更為方便,有利於女性參與各式社會活動,

使女性的地位獲得提升。同時,使用的布料又比過去大為減少,可以降低過

度的浪費。但日趨緊窄短小的設計也產生其他缺點,過於緊窄的短衣束縛身

體與四肢,影響女性的發育,又喪失禦寒保暖的功能,危及身體健康。而奢

侈華麗的女裝不但耗費鉅資,又有奴化女性的疑慮。這些缺失再度激化社會

上女裝改良的討論,改良的訴求漸趨清晰明朗。另一方面,報紙期刊等大眾

傳播媒體大量的出現,也為服裝改良的議題提供交流討論的空間,人人都可

以自行發表各種心得與意見。綜合以上改良的討論,可歸納出當時人們對女

性服飾訴求的原則。第一、衛生:女性服裝除了具有遮蔽禦寒的功能之外,

還要避免體溫散失,維持身體的舒適溫度。此外,女性服飾亦不能阻礙身體

的運作生長,尤其不應束縛女性的胸部,以免影響發育。第二、便利:女性

服飾穿著時方便容易,穿著後不阻礙肢體活動,使女性行動自如,不影響從

82 胡懷琛,〈女子當廢除裝飾〉,《婦女雜誌》,第6卷第4號,1920年4月,頁5。 83 勞澤人,〈女子服裝的改良(四)〉,《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8-49。

Page 5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事運動與各項事務的操作。第三、經濟:女性服飾應注重實用功能,節省多

餘的金錢與布料,避免浪費。同時,選用耐用、舒適,又廉價的布料製作服

飾,可以增加穿著期限。第四、美觀:女性服飾應追求簡潔的天然美,提倡

簡單樸素的服飾,塑造女性素雅大方的美感,反對追求奢侈華麗的裝飾而造

成浪費。第五、男女平權:過度裝飾是取悅男性的行為,華麗的服裝將女性

淪於男性玩物的地位,女性穿著簡單樸素的服飾有助於女性地位的提升。

熱烈的討論在報刊中激起廣泛回響,但這些女裝改良的討論大多只是泛

論簡易的穿著原則,探討的深度有限,更缺乏具體的服裝設計,內容未免流

於空泛,實際上的執行卻充滿困難。84

清末以來,伴隨多次改良的呼籲,中國的婦女服裝經歷多變,此時的中

國婦女,亟需借鏡於其它種類的服裝尋求靈感,創造一種新的女裝以滿足所

有的改良訴求。改穿著西式女裝或許可以成為解決的方法,然而1920年代中

期以前,中國的婦女使用西式配件的比例很高,但全面改穿西式女裝者卻始

終稀少,縱使中式女裝充滿各種缺點,婦女對西式女裝仍無青睞,接受的程

度尤低,全面改穿西式女裝的目標終究是擦身而過。受到五四運動與婦女解

放的影響,女裝改良秉持理性的精神,並且以男性作為借鏡。就今日的眼光

看來,這樣的改良缺乏女性自我的聲音,未必符合女性真正的需求,但此方

自從晚清社會風氣的轉變,使中國女

裝的款式也發生轉變,更以前所未見的迅速進行,女裝改良的討論也開始醞

釀。民國成立吹起的洋服熱對女裝改良具有增溫的影響,但政府頒布的服制

卻給予沉重的打擊,因此延緩女裝改良的趨勢。之後洋服熱逐漸退卻,但中

式女裝受到西方時尚持續影響,女裝改良在社會輿論中繼續醞釀,衍成風

氣,直到五四時期才又再度達到鼎盛。文明新裝可視為五四時期女裝改良下

的嘗試,但其重點在於廢除無意識的裝飾,並未改變基本形式,改良後的女

裝仍然呈現上衣下裙的兩件式款式,在形式上並未造成突破,也道出改良的

侷限性。簡單地說,文明新裝只完成了經濟、美觀、女權等方面的改良,卻

無法同時滿足衛生、便利其他方面的需求條件,這也反映從當時現有的中式

女裝的範疇中,缺乏符合所有改良原則的服裝,也難以造就改良的有利條件。

84 《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51。

Page 6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以來中國的女性服裝 .55.

向為卻符合五四運動的潮流,也為日後出現的新女裝奠定基礎,立下確切的

角色與模式。換言之,當下的中國社會必須產生一種針對中國婦女而設計的

新服裝,於是,一種既包含中式精神又具備西式優點,卻非中式女裝也非西

式女裝的新嘗試,因此誕生。

Page 6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Page 6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7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呼應社會上服裝改良的討論,旗袍的興起提供婦女一種新的選擇。1920

年代,中國社會吹起了旗袍的流行風潮,由沿海的都會城市向內陸的城鎮逐

漸傳播擴散,並在1930年代大放異彩,形成旗袍鼎盛的黃金時期。本文的上

一章已論述關於女性服裝改良的風氣作為旗袍興起的背景,本章欲以旗袍為

研究主體,試圖分析旗袍為什麼會在此時興起?旗袍為什麼能夠受到以漢人

為主體的社會廣泛青睞?旗袍外表形象與內在意涵有哪些象徵意義?此時

的旗袍與過去又有什麼不同?它加入了什麼新的元素?筆者依然延續兩條

主線,先從女性服裝的發展脈絡下考證旗袍的淵源與形成,重新探究旗袍與

滿族文化以及漢族文化三者的關係。再從女性服裝改良的討論中,探究旗袍

從興起到流行的過程。

第一節 旗女袍曇花一現:1920-1921

目前關於民國以後旗袍出現的時間點,可歸納為兩種觀點,一為1920年

代初期說,另一為1920年代中期說。前者主張旗袍在1921年即已出現,1後者

則主張旗袍於1924—1926年之間始問世。2

1 如周汛、高春明、呂美頤、郭慧娟、盛羽、華梅、袁仄、胡月等人,參見本文緒論。

目前支持後者的研究成果較前者為

多。「初期說」與「中期說」兩種觀點各持己見,並且徵引廣泛的史料支持

2 如周錫保、黃能馥、陳娟娟、包銘新、卞向陽、吳昊。台灣的學界多主張此派,始於王宇

清,之後輔仁大學、實踐大學等服裝科系的研究也多延續王宇清的觀點,參見本文緒論。

Page 6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各自的論述。既然兩派學說皆依據史料作為佐證,回歸歷史事實必須再次回

歸這些史料本身,重新檢視史料的確切性,判讀史料的可用價值,對史料重

新分析詮釋。另一方面,盡可能發掘更多的史料,使論述更有可信度與可讀

性。

旗女袍重現江湖

關於現代中國旗袍的興起,主張「初期說」的研究著作廣泛地徵引張愛

玲的散文作為論述的依據。3

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長袍。發源於滿洲的旗裝自從旗人入關之後

一直與中土的服裝並行著的,各不相犯,…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

突然一致採用旗袍。

1943年12月,小說家張愛玲在《古今》半月刊上

發表的散文〈更衣記〉,其中包括自己對旗袍觀察的心得:

4

張愛玲將民國以後旗袍的出現,給予明確的時間點,她標記這種淵源自

滿族婦女的長袍,自1921年再次捲起流行。同樣的看法,也可以從崇德老人

的自訂年譜中獲得印證:「九、十年以後,盛行旗袍,可免短衣之醜與長裙

之煩,未嘗非善法。」

5

3 如郭慧娟,〈民初京城旗袍流變小考〉,《飾》,1999年第1期;盛羽,〈旗袍的歷史演變

及社會價值初探〉,《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6卷第3期,2003年9月;羅蘇文,

《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頁322-323;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

120。

崇德老人即是曾國藩的么女曾紀芬,她所指的「九、

十年」為民國紀年,即1920至1921年之間,這樣的記載似乎與張愛玲的小說

不謀而合。這兩段史料廣泛出現在討論旗袍興起的研究著作中,似乎成了「初

期說」無庸置疑的如山鐵證。然而,筆者必須從史料分析著手,重新檢視這

兩段史料的可用性。出生於1920年的張愛玲不可能對1921年旗袍開始流行有

任何印象,當時身為嬰兒的她也絕對無法對於未滿周歲的事情形成記憶,〈更

衣記〉是她23歲時創作的作品,縱使張愛玲對旗袍興起的時間進行事後的考

4 張愛玲,《流言》,頁73。 5 聶其杰(編),《崇德老人自訂年譜》,頁44。

Page 6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59.

證,卻不是即時觀察的結果。6

研究專著倘若只徵引張愛玲與曾紀芬的說法,作為旗袍興起的依據,僅

能當作間接證據,欠缺足夠的說服力。筆者必須回歸當下的即時報導,尋找

更有力的直接證據。1920年代初的期刊報紙中,確實發現旗袍的蹤跡。1920

年1月,上海《時報》中出現一則報導:

不同於張愛玲,1921年的曾紀芬已過古稀之年,

對於旗袍是否出現必定親身經歷,但自訂年譜也不是當下的即時記錄,而是

事後追憶的回憶錄,這種記載容易造成與事實之間的落差,也無法提供明確

的依據。兩段原始史料都不是時人當下的即時記錄,客觀性皆有待更進一步

的深入考證。

近來海上女界旗袍盛行,閨秀勾欄,各競其艷。夫人之裝飾原無一定,

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黨之臭味,豈清社屋後故國公□多□□為報恩之

具,今南朝金粉亦欲以此示其不忘舊主之心耶。故我以為袍可著,惟

不可以旗名,無已,其改稱為暖袍其改稱為暖袍乎,娼□者盍起而倡

之。7

1920年初,旗袍已在上海的時尚界中出現,並在上層社會中展開流行。作者

並未明確指出此時旗袍的淵源為何,但由改名的提議中,或許可以嗅出旗袍

與清代滿族女性的服裝有關。然而,此時旗袍在上海興起是否也與滿族有

關,作者也沒有說明。僅管動機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絕對不是為了效忠

滿清,因此作者主張替這種女性長袍改名,不贊成再使用具有政治意涵的「旗

袍」一詞,對象徵清王朝的「旗」字尤其反對。

一年之後,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流行動機,出現另一份史料提供更完整的

線索:

滿清入關以後,她們婦女的衣服,寬袍大袖。雙鑲闊滾,只有貴族可

穿,民間若要仿造,便犯大罪。「庚子」年聯軍入京,光緒逃難,宮

中寶貴物品,流散在外,細毛皮貨,到處拍賣,衣莊店裡,纏敢收買,

現在還有掛在門前的。那時(按:庚子以後)戲子和妓女,都效他們

6 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142-143. 7 暖袍,上海《時報》,1920年1月18日。

Page 6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的服飾,以為可以出風頭。「辛丑(按:疑是作者筆誤,應為「辛亥」)」

革命,排滿很烈,滿州婦人因為性命關係,大都改穿漢服,此種廢物,

久已無人過問。不料上海婦女,現在大製旗袍,什麼用意,實在解釋

不出來。有人說:「她們看遊戲場內唱大鼓書的披在身上,既美觀,

到冬天又可以禦寒,故而愛穿」。又有人說:「不是這個道理,愛穿

旗袍的婦女,都是滿清遺老的眷屬」。近日某某二公司減價期內,來

來往往的婦女,都穿著五光十色的旗袍,後說若確,我又不懂上海哪

來這些遺老眷屬呢?8

這是一則漫畫史料,它同時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源,漫畫中清楚地繪出當時

旗袍的樣貌,與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如出一轍,證明兩者同屬一源,1921年

的旗袍正是清代滿族女袍的延續。關於此次旗袍的流行可以追溯至清代末

年。20世紀初,義和拳與八國聯軍襲捲帝都,皇室倉皇西逃,皇宮中的服飾

輾轉流入民間,妓女與戲子開始仿效宮中女性的長袍(因為是由宮中流出,

以下簡稱為「宮袍」),表現標新立異的穿著風格,這種違反服裝等級的穿著

情形在當時是被禁止的行為,因此吸引了社會的關注。事實上,服裝等級僭

越的情況正值晚清社會的劇變,政府的威信下降,對民間社會的控制力衰

落,縱使一再重申法令也難以阻止違法的僭越行為。當時更有人穿著宮袍到

相館拍照留念。無論如何,宮袍在清末民間社會的使用都只是少數的個別案

例,並未形成流行風潮。民國初年,排滿風潮劇烈,滿族的服飾也遭到強烈

排斥,迅速沉寂,直到1920年代初,宮袍重現而捲起流行。這次流行並非由

滿族領導,而是由娛樂場所的女藝人開啟風氣,她們在演藝的時候穿著宮

袍,一來可以擋風禦寒,二來可以吸引關注,外型亮眼美觀,於是被上層社

會的女性模仿,在上海引起流行風潮。禦寒與保暖的實際功能取向是這次旗

袍再興的主要動機,這也可以從一年前的上海時報,提出改名為「暖袍」的

建議中獲得呼應。為什麼上海婦女此時忽然開始模仿滿族穿著宮袍呢?作者

感到疑惑,沒有進一步解釋,最後留下讓後人思考的問題。

8 病鶴,〈旗袍的來歷與時髦〉,《解放畫報》,第7期,1921年1月26日,無頁碼 。

Page 6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61.

圖 3-1 旗袍的來歷與時髦:1921 年刊登在《解放畫報》上探討旗袍淵源的漫畫,可以說

是現存最早關於旗袍的圖像史料。

Page 6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1924年,先施公司為慶祝成立二十五週年,出版的紀念冊,特別聘請當

時研究服裝的專家,將1900年至1924年之間,橫跨晚清至民國以來服飾變遷

的經過撰寫成五篇論文,置於紀念冊中。此時距離1921年旗袍再現的時間尚

不遙遠,依舊記憶猶新,在紀念論文集中當然也有深入的描寫。論文集再次

肯定旗袍在1921年的再現,9既然是在冬季興起,旗袍以新款冬裝的姿態,現

身於時尚界。「…惟北方酷寒,雖著皮衣,而上衣與裙袴皆太短,但尚肥大,

不能取暖…」10因為中國傳統的冬裝呈現多種缺點,無法滿足禦寒保暖的基

本需求,人們需要尋找新的替代品,才給予旗袍興起的機會。旗袍初興之時,

是作為新款冬裝的外套使用,它罩在所有服裝之上,外套正是寒冬中最基本

的服裝。「外套之形式,有一口鐘、旗袍、大衣三種,先專為冬季禦寒之用。」11

一口鐘為傳統的中式冬裝,表面常用鮮豔華麗的綢緞製成,內裡則鋪棉或鋪

毛,無袖,僅用細帶繫於頸下固定,類似今日之斗篷,深受青樓妓女喜愛;

大衣為西式毛呢外套,長可過膝,袒胸束腰,以鈕扣及腰帶固定;旗袍則「內

襲細茸皮毛,外面則用極豔麗之綢緞」,12款式如同上衣,具有兩袖,立領

之下以盤扣固定。西式大衣與旗袍,都亟獲上層社會的青睞。13各式外套的

流行與中國的氣候關係密切,大抵皆由寒冷的華北地區開始盛行,再向華

中、華南地區逐漸傳遞擴散,遂形成流行風潮。14

整本論文集總共收錄五篇論文,均未明確表示旗袍與滿族服裝是否具有

關聯性,但由北向南展開流行的記述,似乎也暗示旗袍具有滿族文化的淵

9 「十年春,滬粵京漢蘇杭各埠…冬日,女界旗袍,由北而流行於南」。見屈半農,〈近數

十年來中國男女裝飾之異同〉,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集》,頁40。 10 權伯華,〈近二十五年來中國西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19。 11 李寓一,〈近二十五年來中國南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9。 12 權伯華,〈近二十五年來中國西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19。 13 李寓一,〈近二十五年來中國南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9。 14 李寓一,〈近二十五年來中國南北各大都會之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

裝飾論集》,頁9。

Page 6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63.

源,這樣的推論也與1920至1921年的現象吻合。1920年代初,旗袍作為滿族

女性長袍的延續,在滿族舊勢力較強的華北地區開啟流行,再向華中與華南

地區傳遞擴散,尤其在上海捲起流行風潮。然而旗袍果真是滿族服飾的復興

嗎?旗袍的本質確實為滿族服飾的延續嗎?欲討論這些關於旗袍的問題,有

必要從滿族的服飾開始追溯。

滿族女袍、旗袍、旗女袍

滿族的傳統服裝與漢族有明顯的差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無論男女

老幼,都穿著長袍。長袍作為滿族最主要的服裝,是為了因應嚴寒的生活環

境與騎射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服飾文化。早期滿族的長袍具有以下基本特

徵:圓領(無領)、大襟、右 袵,15袍長接近腳背;袍身上半部較緊身,兩腋

的部位收縮,有時以帶繫於腰際,可預防體溫散失,助於保暖;袍身下半部

較寬大,並在下擺的前後左右四面開衩,便於騎馬;16袍袖較窄,並在袖口

形成半圓形的袖頭,稱為「箭袖」,因為形狀類似馬蹄,又稱為「馬蹄袖」。17

箭袖的使用也是為了適應騎射生活而設計,放下的袖頭覆蓋在手背上,可免

於雙手受到寒風侵襲而凍僵。滿族的長袍多以毛皮作為基本材料,取其禦寒

的特性,而紋飾樸素,款式簡單等特色,皆與自然環境有關。18早期的滿族

女性的長袍的特色可由孝莊文皇后(1613-1688)的常服畫像可以看出。目前現

存最早的滿族長袍,內蒙的康熙之女,固倫榮憲公主(1673-1728)墓所出土的

文物。19

15 滿族的長袍承襲自女真族的傳統服飾,又受到蒙古族服飾的影響,理應與遊牧民族的服

飾相同,均為左袵,但滿族的生活型態並非全然游牧,而是半農半牧,其與農業民族早

有接觸。現今流傳的文獻、圖像與實物皆顯示滿族服飾已呈現右袵,與漢族相同,推測

是受到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但由左袵轉變為右袵的確切時間並不明確。

16 許多研究成果只用「緊身」或「寬大」一詞描寫滿族袍服的特色,不甚精確。滿族的長袍

應包含緊身與寬大兩種特色,上半緊身,腰繫以帶,助於保暖;下半寬大,配合開衩,

便於騎射。 17 (清)徐珂,〈馬蹄袖〉,《清稗類鈔》。 18 關於滿族服裝的研究,參見王云英,《清代滿族服飾》,頁4-21。孫彥貞,《清代女性服

飾文化研究》,頁31-34,76-77。 19 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頁33。

Page 6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1644年夏,入關的滿族人開啟了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也將滿族的服飾

傳入中原。清廷對新統治的臣民強制推行薙髮易服的政策,男性無論滿漢,

一律薙髮蓄辮,並改穿滿式長袍,但女性卻不受此令規範,漢族女性的服飾

傳統因此得到完整的保留。這形成清代服飾的特殊現象:男性無論滿漢皆

同,女性則呈現滿漢二元並立,分途發展的情況。滿族與漢族女性的服飾明

顯不同,滿族婦女身穿長袍,腳踩高底鞋,頭上頂著高聳的髮髻。漢族婦女

則維持明代以來上下兩件式的服裝,上衣為襖,下身則穿著裙或褲,「一件

式」的長袍與「兩截穿衣」成為滿漢女性服飾最顯著的差異。漢族婦女還有

纏足的習慣,以穿著弓鞋為美,滿族婦女則為天足,穿著高底鞋。

滿族入關以前,女性與男性的長袍幾乎沒有差異,款式寬鬆,紋飾樸素

簡約。入關以後,滿族婦女的服裝無可避免地受到漢族女裝的直接影響,發

生局部的轉變。漢族女裝的色彩豐富,種類繁多,不僅兼具服裝的實用性,

更注重高度美感的觀賞性。作為促使滿族女裝改變的主觀因素,華麗的漢族

圖 3-2~3 孝莊文皇后的服裝與固倫榮憲公主墓出土的服裝皆展現早期滿族女性長袍

的特色:圓領(無領)、大襟、右 袵,袍長接近腳背,袍身上半部較緊身,下半部較寬

大,惟右圖的箭袖已消失,袍身也增加大量紋飾,反映滿人入關以後受到漢人服飾文化

的影響。

Page 7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65.

女裝對滿族婦女有強烈的吸引力,雖然朝廷一再立法禁止滿族婦女模仿漢族

的服飾,卻無法阻止滿族對漢族服飾的學習仿效。20同時,客觀因素的轉變

也促使服裝發生變化。入關之後的滿族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與型態,原本

因應關外生活需求而形成的服裝元素也不再必要,於是逐漸減少、消失或發

生轉變。窄袖與箭袖除了在正式場合的禮服依然使用之外,燕居時穿著的常

服已逐漸不見蹤影,女性常服袍的袖子轉變為平直寬大,形成與漢族同樣的

「挽袖」或「平袖」等不同款式,袖寬可達一尺以上。21袍身則越顯寬大,呈

現上下皆寬,整體肥短的款式。面料改以絲綢為主要製作材料,顏色趨於鮮

艷,紋飾日益繁複,原本樸素的滿族女裝也染上注重裝飾的風格,形成層層

鑲滾,鑲滾最盛行時曾有「十八鑲」的說法。22立領的使用更是滿族服裝受

到漢族文化影響最顯著的證明,滿族長袍原本為無領的圓領款式,漢族服裝

則自晚明開始出現立領的造形,23

20 清廷嚴格禁止滿族婦女仿效漢族服裝與妝飾,並多次頒布法令,重申禁令。《清稗類鈔》

記載:「列朝鑒於北魏之崇效漢俗,因以自弱,故力欲保存其固有尚武之俗。康熙以後,

八旗子弟漸有不習騎射即於文弱者。聖祖迭加申飭,垂為厲戒,後且及於婦女。乾隆己卯,

高宗諭曰:『此次閱選秀女,竟有倣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

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此一事也。乙未又

諭曰:『旗婦一耳帶三鉗,原係滿洲舊風,斷不可改節。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

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此又一事也。嘉慶甲子,仁宗

諭曰:『今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此次傳諭後,仍有不

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此又一事也。」清廷的態度顯示政府對此現象的

重視與焦慮,而重申禁令也反映滿族婦女仿效漢裝的情形防不勝防,難以根絕。見(清)徐珂,〈高宗仁宗垂意服飾〉,《清稗類鈔》。

晚明立領的使用並不普遍,僅在少數服裝

中出現,並以小型的金屬鈕釦固定,清代漢族女裝盛行立領的款式,滿族婦

女也引以為尚,裁製附有立領的長袍,成為之後滿族長袍最顯著的特色。立

領成為今日人們對滿族服飾最直接的印象,甚至以為立領是滿族服飾的傳統

元素,殊不知其實卻是源自於漢族服飾。清代滿族女裝受到漢族文化的影

響,逐漸在款式、面料、顏色、紋飾等各方面形成鮮明的新特色,為滿族服

飾注入新的元素,也為其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21 (清)徐珂,〈闊袖〉,《清稗類鈔》。 22 (清)徐珂,〈十八鑲〉,《清稗類鈔》。 23 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93.

Page 7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圖 3-4~5 漢族女性服裝與滿族女性服裝比較:左圖為漢族女性的服裝,呈現兩截式的

穿著方式,上身為襖,下身為裙,具有立領、平袖、纏足等特色。右圖為滿族女性的服裝,

呈現一截式的穿著方式,身穿的旗女袍外觀平直,具有大挽袖,搭配大拉翅的髮型。

圖 3-6~7 立領:立領並非滿族傳統服裝獨有的特色,晚明時期的漢族女性服裝已發展

出立領的造型。左圖為晚明著名的奇裝異服—水田裝,由多種顏色的零星織錦拼合縫成,

其中已出現立領以兩顆小型金屬釦固定。右圖為清初穿著漢族女裝的婦女,圖中立領與金

屬釦顯而易見。

Page 7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67.

至此,筆者並未直接使用「旗袍」一詞稱呼滿族女性的長袍,一來因為

這個名稱出現甚晚,二來容易將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與自1920年代中期襲捲

流行風潮的上海女裝造成混淆。時至今日,一旦提及旗袍,立刻聯想到清代

滿族婦女所穿著的長袍,學界也普遍認為旗袍與滿族女性的服飾習習相關。24

然而旗袍究竟所指為何,定義必須嚴謹慎重。「旗袍」若按照字義上解讀,

是泛指旗人所穿著的長袍,包括正式場合的朝袍、蟒袍,以及日常生活的常

服袍等,男女無別,包羅萬象。之後才又縮小範圍,專指「旗女袍」,25侷侷

限至八旗婦女平時所穿著之常服袍,26但不僅只有八旗婦女,其他未入八旗

的滿族婦女也都穿著這種長袍, 27

旗女袍發展至清代中葉已臻成熟,並流行於滿族婦女之間,雖然晚清時

政府的控制力日益衰微,滿漢兩族的女性服裝相互融和影響的情形也日益明

顯,但二元分途並立依然為基本的趨勢,這種情形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才

出現轉變。「民國成立,一反清之服裝」,

故旗袍應指滿族婦女平時所穿著之常服

袍。倘若根據以上的定義,旗袍的範疇屏除了男性的服裝與女性的正式禮服

兩種類別,專指滿族婦女的日常服裝。定義經過一再地修正,足見旗袍淵源

的混亂不明。簡而言之,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即旗袍就是旗女袍的簡

稱,旗袍等同於旗女袍。

28滿族的服飾被視為舊時代的遺毒,

迅速衰落而消聲匿跡,成為被唾棄的對象,多數的滿族人也在輿論的壓力

下,紛紛換下長袍,改穿漢族的服飾,社會上出現「大半旗妝改漢裝,宮袍

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式先融化,說到蓮鈎六寸長」的現象。 29

24 如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高春明,《中

國古代平民服飾》;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

命(1911-1935)》;許星、廖軍,《中國服飾百年》等,參見本文緒論。

滿族婦女換下

25 「旗女袍」為筆者所使用的名詞,意為「旗人婦女的長袍」,專指滿族婦女平時家居所穿

著之常服袍。 26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1。蔡素貞,〈近百年中國祺袍之研究〉,頁1-37。戴

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最詳盡者見包銘新(編),《中國旗袍》與江南、

談雅麗(編),《旗袍》。 27 華梅,《中國服裝史》,頁117。 28 凌伯元,〈婦女服裝之經過〉,廣州《民國日報》,1928年1月4日。 29 李家瑞(編),〈滿婦改裝〉,《北平風俗類徵》,頁480。

Page 7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旗女袍,改穿兩截式的漢族女裝,「後此滿漢種族不分,亦猶昔時漢、胡、

羌、戎、契丹、女真之不能別敢也。」30改裝的滿族婦女乍看之下與漢人毫

無區別,已無法從服裝上分辨滿漢。雖然大多數的滿族婦女換上漢族的女

裝,但在滿族舊勢力較強盛的北京、天津地區,還可見到少數的滿族婦女苟

延殘喘地維持前清時期裝扮。1921年前後,沉寂了十年的旗女袍竟然興起於

時尚界,北京地區的竹枝詞中顯現這個特殊的現象:「髻鬟釵朵滿街香,辛

亥以還盡棄藏。卻怪漢族家婦女,旗袍個個鬥新裝。」31

任何新的物件進入原本的認知體系,人們常根據物件的性質、特色為其

命名,新名詞「旗袍」的使用也顯示旗女袍新的呈現方式。因為是模仿自「旗

女」穿著的長袍,因此形成「旗袍」的名稱,人們開始使用「旗袍」一詞稱

呼旗女袍。然而此時的「旗袍」與清代的旗女袍在穿著方法上也略有差異:

旗女袍不再專屬於

滿族婦女,也受到漢族婦女的青睞,她們以穿著旗女袍為時髦的表現。如前

所述,上海地區也由娛樂場所的女藝人開啟一股旗女袍的風潮。此時的報刊

媒體普遍稱呼旗女袍為「旗袍」。事實上,這正是「旗袍」一詞使用的開端,

在此之前沒有出現過這種名稱。

在天氣寒冷之際,海上衣旗袍者至夥,而實則其式款,與真正之旗袍

(按:指旗女袍)實以變化而有不同,蓋旗婦之衣袍,且加馬褂背心,與

男子之衣服相同,惟緣邊及領袖均加花錦而已,至今日海上之旗袍,

則袖口大而袍身較小,左方已無開衩,亦復不加馬褂背心等。…足徵

海上服飾,但有改頭換面之旗袍,而無真正與男裝相等之旗袍者。32

除了服裝的寬窄、開衩的差異之外,最大的差異在於旗袍只能作為穿著在最

外層的外套使用,旗女袍則還可在外面加上其他背心或外套。無論如何,旗

女袍在消沉之後,忽然再次重現,而且在漢族社會中襲捲流行浪潮,可視為

特殊的現象。它雖然是清代滿族服裝的直接延續,卻是藉由漢族女性穿著而

呈現。事實上,只有少數滿人穿著旗女袍是無法引起流行的,若是沒有漢人

30 李家瑞(編),〈滿婦改裝〉,《北平風俗類徵》,頁480。 31 雷夢水(編),《北京風俗雜詠續編》(北京:北京古籍,1987),頁101。 32 龍ㄏ,〈近二十五年來之中國各派裝飾〉,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集》,

頁28。

Page 7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69.

帶頭,它不可能被社會普遍接受,更不可能引發流行。民國成立以來,少數

的北京滿族婦女一直維持旗女袍的穿著習慣,卻始終沒有造成流行風潮,直

到1921年前後,才由漢人帶動起新的流行趨勢。如此看來,漢族人才是創造

旗女袍復興的流行先鋒,而非滿族人。這次旗袍的捲土重來只是偶然的新嘗

試,絕不是滿族勢力的復辟。

1921年前後意外捲起的旗袍風潮到底激起多少的迴響,多大的流行程

度,令人好奇。事實上,此時的報刊媒體沒有留下太多旗女袍復興的證據,

婦女穿著旗女袍的圖像也乏善可陳,反而是五四類型的服裝最為普遍,也難

怪1924年先施公司的論文集仍視旗袍為別出心裁的穿著,將之歸於「別裁

派」,以區別與一般女裝的不同。33

第二節 過渡時期:1924-1926

旗女袍的流行推測只是一個特殊而偶然的

個別現象,事前的徵兆不明顯,持續的時間也不甚久,流行的程度亦不廣泛。

此次旗女袍的再現風潮僅如同一陣旋風,忽驟即逝。

1921年的旗女袍猶如曇花一現,春光乍洩一般隨即消逝,沒有留下太多

足跡,卻使旗女袍獲得「旗袍」之名。幾年之後,「旗袍」一詞再次出現在

報刊雜誌中,而且使用越來越普遍,展現了這種同樣被稱為「旗袍」的女裝

風行的程度。1926年起,旗袍捲起流行風潮,34

33 「別裁派」指旗袍之於其他兩件式女裝的別出心裁,之後有多著作又將特殊款式的旗袍稱

為別裁派,實為誤用原著的本意。見龍ㄏ,〈近二十五年來之中國各派裝飾〉,收於《清

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集》,頁28。

它橫跨整個1930與1940年代,

甚至在二戰之後依舊歷久不衰,成為經典,更被視為代表中國的象徵符號。

但1926年的旗袍是1921年的延續嗎?1926年的旗袍與1921年同為一物嗎?

1926年的旗袍也和1921年的一樣,都與清代的滿族婦女的長袍有關係嗎?以

下筆者將1921年左右再現的滿族婦女長袍稱為「旗女袍」,1924至1926年間

作為討論對象的女裝稱為「女裝長衫」或「旗袍」以作區別,也方便行文。

34 旗袍伴隨國民黨發動的北伐革命(1926-1928)捲起流行,筆者暫且將此波旗袍的潮流定為

1926年。見〈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Page 7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旗袍是旗女袍的延續?

目前的研究成果當中,關於旗袍的淵源與流行,普遍遵循同樣的觀點:

滿族婦女平常穿著長可掩足的長袍作為其傳統服裝,這種長袍後來演變成為

旗袍。35民國初年,漢族婦女穿著旗袍的人數還不多。到了1920年代,旗袍

忽然又興起,逐漸流行,這是清代滿族婦女長袍的再起。探究其因,自從民

國成立以後,北京一帶的滿族婦女仍然保存她們的傳統長袍,這應該是此後

旗袍普遍再興的導源。36旗袍開始流行之初,它的樣式與清末滿族婦女的服

裝沒有多少差別。37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

當時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

徵、時尚的先導,以致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8

這些關於旗袍的研究成果當中,無論是「初期說」或是「中期說」,均

未區分1921年與1926年的差異,都將這兩者視為相同一體,而且都將源頭指

向滿族婦女的服裝。也就是說,目前的研究現況普遍將旗袍與清代滿族的傳

統服裝連結,認為旗袍源自於滿族的典型服裝—旗女袍。民國以後,清代的

旗女袍演變為新式的「改良旗袍」,

旗袍於是逐漸獲得流行,以後成為一種普遍的女性服裝。

39民國的新式是相對於清代的舊式,新式

源於舊式,但款式已經改變而不同,故稱新式為舊式的「改良」,強調二者

為相同根源的延續關係。現代意義的旗袍多指為民國以後出現的改良旗袍。

廣義而言,旗袍歷經清代的旗女袍(清代旗袍)與民國以後的新旗袍(民國

旗袍)。狹義地說,旗袍僅指民國旗袍。40

35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頁494。

上述的觀點並不完善,筆者同意旗

36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25。 37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頁228。 38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5。 39 「改良旗袍」一詞大量出現在二手研究之中,但定義卻不盡相同。有認為民國以後的旗袍

承襲於清朝,但款式卻不同,因而稱為「改良」;也有認為改良旗袍的重點在旗袍之後加

入指標性的西式特徵,亦可稱為「改良」。不同的定義使改良旗袍出現的時間呈現分歧,

但都指向民國成立以後的旗袍發展。此處所指的「改良」,強調民國以後旗袍異於清代旗

女袍的改變。關於「改良旗袍」的內涵詳見第四章第三節。 40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11-12。

Page 7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71.

袍即是民國旗袍的說法,並試圖對旗袍源自旗女袍的論述提出澄清與補充。

換句話說,旗袍並非只有「旗」的根源,尚有其他脈絡有待釐清。

(一)「旗袍」之名

「旗袍」一詞所指為何,關係著人們對這種服裝的定義與理解。目前的

研究成果當中,對於旗袍的起源均指向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然而滿人卻未

曾稱呼自己的傳統服裝為「旗袍」。滿文「衣介」(或「介衣」)一詞,為滿

族袍服的總稱,無論男性或女性的長袍,都可稱為衣介。41但衣介只是統稱,

今人追溯旗袍的根源,不全指向滿族所有的服裝,只鎖定其中的單一類別,

認為旗袍是由滿族婦女日常生活的常服袍(滿文發音sijigiyan)-旗女袍演

變而來。旗女袍又分為「襯衣」(滿文發音camci)與「氅衣」兩種,滿族婦

女日常起居可單穿襯衣,或在襯衣外加罩馬甲(背心),倘若外出或見客則

在外多穿氅衣。42襯衣先穿於內,再罩氅衣於外,作為旗女袍的基本組合,

更有直接認為旗袍源自於襯衣與氅衣的觀點。43

「旗袍」顯然是由漢人創造與使用的語彙,意思是「旗人的長袍」。滿清

建立八旗制度統治軍民,漢人因此習慣將滿人稱為「旗人」,

但無論是「衣介」或「襯衣」、

「氅衣」,清代滿族語彙中並未出現「旗袍」的名稱。

44旗袍則用以泛

指滿族的服飾。但「旗袍」名稱的使用已經是相當晚的事了,直到民國以後

才出現,並且被廣泛運用。「旗袍」一詞在清代未曾出現過,更不用遑論會

被使用。45

41 「衣介」與「介衣」兩種名稱皆有研究著作使用,前者如楊錫春,《滿族風俗考》(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頁64;後者如孟祥義,〈滿族服飾淺析〉,《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3年第3期,無頁碼;夏權威,〈單一民族服飾文化與多元服飾文化的兼容—以旗袍為例〉,

《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5期,頁120。

清人以各種不同的名稱為滿族的服裝命名,建立起各自的認知與

42 廖君、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32-35。 43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頁616。 44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96。 45 盛羽在其文章〈從旗袍的流行變化看中國服裝的現代性轉型〉中指出:「清代並沒有旗袍

這樣的叫法」。筆者嘗試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搜尋,也

無法查考「旗袍」一詞,因此肯定「旗袍」的名稱直到清末仍尚未出現。見網址

Page 7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理解。晚清的福格(1796?-1870?)將滿族與漢族婦女的服裝作出簡單的比較:

短衣長裙,為賤人之服。古婦人衣曳地,其不曳地者,則史表著之。…

古婦人服飾之制,與本朝悉合。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

衣通長掩足,輕裾大擺,亦與古裝無異。46

清代滿族與漢族婦女的服裝具有明顯的差異,短衣長裙為漢族典型的兩截式

女裝,

47而滿族婦女則是長衣曳地,通長掩足,與中國古代的女性的袍服較

相似。其實漢族將袍服作為女裝的歷史遠比滿族久遠,早在周代,漢族已使

用袍服作為服裝,起初僅為內衣使用,袍外必須另罩外衣。戰國以後,袍逐

漸成為外衣,不必再外罩別的服裝。48

袍服作為女用的傳統早在春秋戰國以

前也已形成,據《周禮》記載,女用正式禮服裝皆為上下連屬的袍服形式。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1182123229。

46 (清)福格,《聽雨叢談》,收入陳恬、谷曙光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8.筆記與其他(南京:鳳凰,2011),頁160。

47 清代漢族婦女服裝的短衣稱為「襖」,襖又有長短之分,長者可至大腿與膝之間,短者僅

至腰際,但與動輒長至足踝或足背的「袍」相比,襖確實為短衣。見吳欣,《中國消失

的服飾》,頁56-59。 48 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濟南:山東畫報,2010),頁29-30、59-60。

圖 3-6~7 滿族女性的常服袍-旗女袍:左圖為襯衣,右圖為氅衣,滿族的女性的日常

起居先穿襯衣於內,再罩氅衣於外,作為旗女袍的基本組合。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氅衣

腋下的兩側具有雲頭紋,代表左右開衩,襯衣則不開衩,沒有雲頭紋。

Page 7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73.

袍服的等級高於兩截式的衣裙,中國歷代的服制多以長袍為禮服,兩截式的

衣裙為常服。但至隋唐以後,兩截式的上衣下裙逐漸轉為流行,甚至也將衣

裙增為正式禮服的款式,但袍服依然在服制之中繼續保留,直至清代依舊如

此。49

今世婦人,上衣下裙;旗籍婦人,則深衣曳地而不裙。

不同的是,雖然袍服與上衣下裙並列,但衣裙的使用卻遠盛行於袍服,

袍服未被取消,卻形同消失。游牧民族也有穿著袍服的傳統,似乎是受到漢

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滿族的袍服亦同,當漢族女裝的袍服衰落之後,滿族依

舊以袍服作為基本服裝。福格稱兩截式的漢族女裝為下等的賤人之服,而長

衣曳地的滿族女裝則為遵循古制,與中國文化道統遙望呼應,藉由服裝的強

烈對比,突顯滿族服裝比漢族更為復古,更接近中國文化的淵源,強調滿高

於漢的優越地位。滿族作為中原王朝的征服者,尤其重視王朝正統性的塑

造,在服裝的詮釋上比附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古代的服飾制度中尋求契合

之處,也尋找利於統治的證據,為其繼承的正統性背書。福格貶漢揚滿的作

法,強調承先啟後的意味濃厚。《北平風俗類徵》收錄晚清的政府官員,喬

年松(1815-1875)對當時婦女服裝的描述,直接為長衣曳地的滿族女裝尋獲明

確的根源: 50

喬年松將長衣改稱為「深衣」,深衣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其特點為長衣大

袖,上衣與下裳分裁而製,並未通縫,看似合二為一卻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

線。深衣是中國袍服的前身,袍服正是在深衣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可視為漢

族袍服的根源。

51

49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12-32。

滿族將自己的傳統服裝溯源至上古時期的深衣,用以證明

滿族袍服承襲中國袍服的傳統發展而來,與中原的道統一脈相承。當漢族婦

女拋棄袍服改穿兩截衣裙之時,滿族婦女仍堅持延續著傳統,傳承道統的使

命。上下連署的長袍,猶如深衣,曳地不裙,象徵繼承正統的身分,為清王

朝的統治再添合法與正當。

50 原文出自(清)喬年松,《蘿藦亭札記》,收入李家瑞(編),〈旗婦衣〉,《北平風俗類徵》,

頁478。 51 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頁28-30、59-63、84-88。

Page 7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滿族女裝除了與漢族比較之外,也出現與男裝之間的比較。清末民初的

徐珂(1869-1928)所著述的《清稗類鈔》中,關於滿族婦女服裝的描述,即與

古代的男裝呈現強烈的對比,再次呼應古制:

八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蓋即古人男子有裳、婦人無裳之遺制

也。52

中國傳統服裝有衣與裳的分別,上半身的穿著為「衣」,下半身的則為「裳」。

男性服裝以衣裳分裁而製的型式為尊貴,女性服裝則為無衣裳之分的袍服,

滿族婦女穿著衣皆連裳的長袍,猶如無分上衣與下裳,與古制的記載相同。

清人再次從中原的傳統文化出發,尋找與古代的呼應。這段敘述在李家瑞

(1895-1975)主編的《北平風俗類徵》中也出現幾乎一樣的記載:

滿俗婦人衣皆連裳,不分上下,此古制也。古人男子有裳,婦人無裳,

蓋正如是。53

清代的漢人記載滿族婦女服裝,並未使用固定的專有名詞,只是描述其外觀

樣式,再搭配漢人已有的服裝詞彙形容會意,認知後再鑑入原本的知識體

系。1920年代,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1887-1964),

54利用在中國訪學期間,

考察北京的風俗與名物並繪製成圖,這本手繪的畫冊日後獲得出版,成為珍

貴的一手史料。畫冊中清楚繪出滿族婦女長袍的樣貌,並在旁邊標記名稱為

「女大衫」。55

身為外籍人士青木,自然地保存中國人對自己傳統服裝的稱呼

方式。無論是「深衣曳地」、「衣皆連裳」,或是「女大衫」,無論是滿族或是

漢族,清代未曾出現過「旗袍」的名稱。

52 (清)徐珂,〈旗女衣皆連裳〉,《清稗類鈔》。 53 原文出自(清)震鈞,《天咫偶聞》。收入李家瑞(編),〈旗婦衣〉,《北平風俗類徵》,頁

478。 54 青木正兒為日本著名的漢學家,研究範圍擴及中國的飲食、風俗、名物與文學,尤其以

中國戲曲研究為代表,曾任教於京都帝國大學、山口大學等。青木於1922年及1925-1926年兩度訪問中國,除了發表相關的學術論文之外,還留下一些旅行筆記與繪圖記

錄,《北京風俗圖譜》即是其中之一;這也影響青木日後在原有的文學研究之外,轉

向名物學的研究。 55 (日)青木正児、內田道夫,《北京風俗図譜》(東京都:平凡社,1986),頁100。

Page 8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75.

「旗袍」一詞首次出現,民國已經成立超過十個年頭。1921年前後,旗

女袍再現之時,人們發明了「旗袍」的名稱,稱呼這種曇花一現的滿族女裝,

才開啟「旗袍」的用法。此時的「旗袍」指的就是旗女袍,「旗袍」一詞作

為專有名稱獻給了旗女袍。1921年的旗袍正是清代旗女袍的延續與重現,二

者可視為等同一體。縱使清代尚未出現「旗袍」一詞,但以「旗袍」直接指

稱旗女袍卻是望文生義,少有爭議。56

可否也適用「旗袍」的名稱?這些問題必須從其起源與性質重新探討。

然而,旗袍一詞也如同旗女袍曇花一

現一般,風潮過後即迅速消沉,再次被廣泛使用則是四、五年之後,用於1926

年前後出現的另一種新的女裝。至此,旗袍一詞出現的時間尚短,期間又經

歷斷裂,相同的名稱使人們以為不同時間的兩種女裝同屬一物,兩者相同無

異,1926年的旗袍被視為1921年旗女袍的延續,更是清代滿族女裝的復興。

但是這種1926年也也被稱為「旗袍」的女裝是否仍是旗女袍的延續?

56 爭議並非完全沒有,如1920年1月18日的上海《時報》就出現主張改名為「暖袍」的言論。

見本章第一節。

圖 3-8 女大衫:青木正兒所繪製的旗女袍,

並標示名稱為「女大衫」,反映中國社會傳統的稱

呼法,也顯示清代並未出現「旗袍」的名稱。

Page 8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二)旗袍興起

1926年以後,一種被冠上旗袍之名稱的女裝在中國興起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純粹將其視為旗女袍的延續,未免過於武斷。首先,從興起的時代背景

與時間點分析。早在清代末年,維新派與部分開明人士已經針對中國的傳統

服飾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包括服飾在內的傳統風俗是阻礙中國進步的原因之

一,開始對傳統服裝進行批判與改革,服裝改良的議題不斷在社會輿論中被

廣泛地討論。民國成立以後,新的共和政府推動剪辮與易服的政策,更廢除

帝制時期的服飾等級制度,否定一切前清的舊式朝服,57

其次,從崛起的地點觀之。1926年,旗袍從沿海城市—上海—肇始,再

向內陸地區輻射傳播,逐步拓展流行風潮。

社會上甚至出現排

滿風潮,滿族的傳統服飾遭到排斥,急速衰落,幾乎消失無蹤。五四新文化

運動的展開,更鼓吹全面西化,對舊有的傳統文化嚴厲抨擊。在這樣全面更

新的風氣之下,傳統服飾自然缺乏復興的機會,更沒有理由流行。到了1920

年代,旗女袍在清王朝結束後,已經消沉長達十年之久。雖然1921年旗女袍

乍現,卻只是偶然的曇花一現,旗女袍復而未興,沒有引起流行風尚。1926

年起,旗袍卻異軍突起,一枝獨秀,迅速風靡時尚界,造成廣泛的流行,甚

至成為中國女性主要的服裝之一。對於這種清王朝結束超過十年以後才竄起

的女裝,倘若只將其源頭追溯至清代的滿族女裝,或完全歸因於旗女袍的再

興,似乎有待商榷。旗女袍在五年前捲土重來,卻出師未捷身先死。五年後

出現的旗袍不盡然只是旗女袍的延續,更不全然是滿族婦女服裝的復興。

58上海是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的現代化大城市,市民早已習慣西方的事物與文化,服裝穿著也融入濃郁的

西式風格,高跟皮鞋、金絲眼鏡等西方物品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59

57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頁254。

事實

上,上海作為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中介者,新款的西方服飾傳入中國最早即由

上海引進,在上海造成流行之後,再傳到中國各地。民國以後,上海逐漸躍

58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20。 59 《申報》記述了清末民初上海地區時髦人士的必備行頭,其中西式風格的配件已占半數。

見〈時髦派〉,上海《申報》,1912年1月6日。

Page 8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77.

身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時尚指標,海派風格成為引領中國時尚的典範,而享有

「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正是西方時尚潮流的翻版,海派風格的基調正是

以西方時尚的元素為主軸。倘若說旗女袍於上海復興,卻無法解釋西式色彩

濃厚的現代化城市,何以產生複製傳統服裝的條件。倘若說旗袍是由滿族婦

女穿著傳統服裝旗女袍所帶動的風潮,又無法解釋京城以外的沿海城市,會

有如此大量而具影響力的滿族人口。相對地,上海地區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

漢族人口,似乎更有實力引領時尚風潮,她們才是創造時尚流行的主力。

最後,再探討穿著者的身份,據說最早穿著旗袍的女性是一群上海的女

學生。60自清末以來的女學運動興起之後,女學生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一股新

興的勢力,她們身為女性在知識界的代表,其穿著裝扮更被視為文明社會的

象徵,進步的指標,成為其他女性爭相模仿的對象,於是上流社會的名媛淑

女、娛樂場所的妓女和時尚界的女明星紛紛仿效,再傳播至廣泛的城市女

性,最後才向城鎮與鄉村散布。事實上,當筆者爬梳史料發現,青樓妓女與

女明星對時尚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女學生。無論旗袍最早是由誰開啟,這些群

體都可以視為當時引領時尚的代表人物,她們都有共同的特色,這些居住在

城市的女性,對西方文化熟稔,對西式風格的服飾也使用自如,她們有相當

多數接受西式教育,甚至出國留學,而且絕大多數是漢人。她們是當時先進

社會的女性代表,就西方思潮與民族情節的原因,她們也沒有再次接受保守

的前清服飾的可能。若說此時,旗袍超越了滿漢之分,甚至成為廣受漢族婦

女歡迎。61

由上述的分析顯示,1920年代的中國社會缺乏復古的理由,旗女袍並不

具備重出江湖的條件。二手研究的論述呈現諸多矛盾的集合,上海、旗袍、

旗女袍三者難以相容,顯示旗袍源自於旗女袍的說法不夠完善。「清代旗袍」

延續成為「民國旗袍」的論述更容易造成對旗袍的認識不清,畢竟清代不稱

「旗袍」,旗袍也不是繼承旗女袍而來。過去的著作研究不甚詳細,執意將二

卻無法解釋何以漢族婦女具有復古的動機。

60 多部研究著作都有相同的論述,如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5;王宇清,《歷代婦女

袍服考實》,頁98-99。 61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頁494。

Page 8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者視為一體,已難令現今的讀者信服。根據各種角度的質疑,筆者因此假設

推論:旗袍與旗女袍之間未必存在絕對傳承或延續的關係,旗袍可視為一種

新的產物。然而,縱使旗袍與旗女袍無緣,卻不代表旗袍與「旗」絕緣,旗

袍作為一種「新」的呈現,卻不敢貿然高舉著「全新」的招牌,新產物之中

似乎還蘊含著絲毫「舊」的元素,「舊」即是「旗」的所在。筆者接下來欲

解決的問題是:旗袍的「旗」到底所指為何?

旗袍的先驅:從女尚男裝到女效男裝

欲解決種種關於旗袍的疑惑,直接的辦法是就旗袍的根源與本質進行探

討,才能直接破解旗袍與旗女袍之間的糾纏,澄清兩者的關係。關於旗袍起

源的探討,必須再次回歸以服裝改良風氣為背景的1920年代,旗袍在此時崛

起並非偶然的現象,它正是這股風氣下的產物,而它的流行更是搭著這波改

良討論的順風車。

中國傳統婦女服裝設計的重點,即是寬鬆與重疊。寬鬆的女裝展現出沉

著平穩的氣質,卻刻意遮掩女性的曲線與性徵,避免身形外露。重疊的用意

則在徹底覆蓋女性的身體,以防肌膚外露,這些都是儒家禮教之下男性思惟

所設計出來的女裝,無怪張愛玲說女性得主體在層層衣衫的重壓下消失了,

不過只是衣架子。62

女性服裝改良的討論在五四運動中如火如荼地展開,討論的內容也深受

五四思惟的影響。五四運動高喊婦女解放,破除男女不平等,女性不再附屬

於男性,也不再是男性的他者,而是作為等同於男性個體。但此時女性解放

如此拘束的穿著讓女性無法方便自如地行動與做事,無

庸置疑地使她們對男性的依賴性增加,無形中再次地弱化女性。民國成立以

後,女裝的縮短與變窄的趨勢有利於女性參與社會的事物與活動,卻徒留奢

侈華麗的裝飾。女界因此提倡廢除裝飾,文明新裝即是一種鼓吹自然簡樸的

嘗試與反省。但文明新裝沒有獲得熱烈的迴響,只在學生圈與教育界中流

行,於是出現另一種更加極端、新穎的主張:女性穿著男性的服裝。

62 張愛玲,《流言》,頁68。

Page 8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79.

的途徑卻是力圖將女性轉變成男性,過去男性能做的,如今女性也要做,男

性獨享的,女性也要分享。女性仿效男性的穿著打扮,使女裝向男裝靠攏,

刻意去除性別的象徵符號,這是女性證明自己與男性並無差異的表現方式。

中國的男性普遍穿著一件式的長衫或長袍,而女性則是兩件式的襖裙,一截

與兩截穿衣成為男性與女性外表形象的區別,「一截穿衣」具有深刻的意涵,

為男性的象徵,五四運動時期鼓吹女性改穿一截式的男裝,除了著眼於實際

功能之外,更強調其背後的女權意涵。

1920年3月,上海滬江大學的學生朱榮泉(1898-1969)在《民國日報》上

發表女性改裝的建議,他主張女性應該改穿與男性一樣的長衫,並且列舉女

性穿著長衫的各項優點:第一、便利:女性服裝可分為上身的衣與下身的裙,

女性穿了衣還要再穿裙,相當不方便。倘若女性也效仿男性穿著的一件式的

長衫,不但可以免除「兩截穿衣」的麻煩,還可節省時間和力氣,更加方便。

第二、衛生:女性服裝的短上衣無法禦寒,裙子也難以保暖,使女性在寒冷

的冬季飽受寒凍的痛苦。倘若女性穿著男性的長衫,可以免於受到寒風侵

襲,確保全身暖和,自然有助於身體衛生與健康。第三、美觀:倘若女性改

穿長衫,將比起當時穿著短衣與裙子的婦女裝扮美觀得多。作者雖然沒有具

體描寫當時的女裝樣式,但顯然對其樣貌與款式相當不滿。第四、省錢:倘

若女性穿著一件式的長衫,必然比兩件式的服裝更為節省布料與金錢,縱使

二者所使用的布料差不多,但至少也節省一份工錢。第五、女權:這一點作

者並沒有明確列出,只是作為附帶一提的說明:

還有一層,女子剪了髮、著了長衫,便與男子沒有什麼分別。男子看

不出是女子,就不起種種的壞心思了。或者,女子在社會上的位置,

要高的多呢。63

朱榮泉所論述的都是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的服裝差異,他大力列舉所有

關於一件式服裝優點,主張一截穿衣,並選擇男性的長衫可以作為女性服裝

的新選擇。朱榮泉主張的重點都是呼應女性服裝改良的討論而來,他所列舉

的優點也都是討論中普遍訴求的原則。然而,女性改穿長衫的言論引起其他

63 朱榮泉,〈女子著長衫的好處〉,上海《民國日報》,1920年3月30日。

Page 8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讀者的關注,迅速引發爭論。首先,回應與討論指向長衫的便利性與衛生性,

一位筆名為瀞谷的人士認為一件式的長衫比兩件式的服裝穿著更為方便,也

節省時間,但在工作行動上依然不方便,女性廢除了裙子卻改穿長衫,猶如

穿上了變形的裙,並不具有改革的意義。64長衫不僅不利於工作,當時正在

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俄文的學生曹靖華(1897-1987),還指出長衫是惰性的象

徵:「我認定著長衫的人,都是敗類的份子(也有好些的,只是占最少數罷

了)。不是政客官僚,就是騙子闊少爺。…中國的事都叫穿長衫的鬧壞了!…

穿長衫就是表明他有一種惰性!」65

有人說:「女子穿長衫,與男子一樣,可以增高男子的人格。」這是

什麼人格?怎麼衣服一變,這人格就可以增高呢?難道別的做人的條

件通通可以不管麼?這個話太看不起女子了。有人說:「女子剪了髮

著長衫,與男子沒有什麼分別。男子看不出是女子,就不起種種的壞

心了」。難道這世間的男子,見了女子,都會起壞心的麼?看不出是

女子就不起壞心,難道他看出是女子仍就要起壞心麼?這種話,又太

看不起男子了。

曹靖華反對長衫,他認為長衫與女性原

本所穿的裙子並無差別,並且逐一反對朱榮泉所列舉的五項優點,強調長衫

既不便利,又不衛生,還不美觀,也不省錢,更不平等。其次,回應與討論

指向長衫背後的女權意涵,另一位回應的人士馬建東對於長衫象徵的男女平

權思想提出強烈的質疑:

66

馬建東反駁改穿長衫以提升女性地位的言論過於簡陋,只從外在服裝判定女

性在社會上的地位,這樣的邏輯畢竟過於簡化女性解放的議題,反而難以提

升女性的地位。

反對長衫的人,提出另一種新的替代品—短衫。短衫與當時流行的女性

短襖不同,它是下層男性常見的服裝,下層階級由於工作勞動的需求,穿著

長衫不夠方便,便習慣以短衫作為日常的穿著。女性的短襖過於短小,束縛

64 瀞谷,〈服裝問題〉,上海《民國日報》,1920年4月12日。 65 曹靖華,〈男子去長衫女子去裙〉,《青年》,第5期,1920年4月。 66 馬建東,〈女子剪髮與服裝的討論〉,上海《民國日報》,1920年4月10日。

Page 8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81.

驅幹又露出身體,論者覺得不夠端裝美觀,因此主張女性改穿的短衫,長度

必須比短襖更長,以能否覆蓋過膝為標準。67相對於長衫代表充滿惰性的上

層社會,短衫則象徵勤奮、努力、踏實的下層階級。曹靖華也對短衫持有高

度評價:「平素我最欽佩的就是那頭腦簡單、人格高尚、著短衣的勞動界」。68

無論是長衫還是短衫,這種取材自男性服裝的改良靈感,顯示中式女裝

本身的侷限,女裝改良的議論紛紛,但各種的嘗試依舊無法同時滿足與兼顧

多種層面的考量,眾多根本問題仍然存在,難以解決。為求突破女裝改良的

困境,必須捨棄中式女裝的保守框架,跨越至中式女裝以外的選擇,取材自

非中式女裝的新主張於是出現。這項大膽又具有建設性的嘗試正是向中式的

男性服裝尋求靈感。在以五四運動為背景的1920年,女效男裝的風氣下更加

合理化女性改穿男性長衫的行為。隔年,婦女雜誌上刊登女性服裝改良的系

列徵文,總共徵得六篇文章,構成這一期主要的專題報導,其中也出現主張

婦女穿長衣的類似言論。蘇州地區的攝影師顧伯英主張女性不用著裙而單穿

長褂,作為外套的褂,下擺被拉長至小腿或腳踝,進而取代被遮蓋住的裙。

論者同時一致強調短衫的衛生性與便利性比長衫更佳,但在美觀的原則上有

些分歧。瀞谷認為短衫的形式不夠美觀,仍需要繼續改良,曹靖華則認為只

要自然、舒服、便利、幽雅、潔淨,不阻礙身體的發育就是天然的美觀,再

次肯定短衫,給予高度的價值。

69

只著長褂而不著裙的穿法,其實也與男裝長衫的意義相同。女性模仿男性穿

著長衫、長袍,或是將褂或襖的下襬拉長,形同長衫,長衫原本並不是中式

女裝的範疇,而是專屬於男裝的種類。筆者將這些以長衫之類的服裝作為女

裝的現象,統稱為「女裝長衫」。女裝長衫是「女效男裝」的表現,它與先

前所提及「女尚男裝」的意義不同,女尚男裝是指女性直接穿著男性的服裝,

女效男裝是指女裝依據男裝進行改良翻新,前者穿的是男裝,後者則仍為女

裝。70

67 馬建東,〈女子剪髮與服裝的討論〉,上海《民國日報》,1920年4月10日。

女效 男裝具備充分標新立異的性質,有足夠的新鮮感與話題性,已成

68 曹靖華,〈男子去長衫女子去裙〉,《青年》,第5期,1920年4月。 69 顧伯英,〈女子服裝的改良(七)〉,《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 70 「女尚男裝」與「女效男裝」雖然是女性模仿男性的行為,但在意義上卻不盡相同。以清

Page 8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為一種新的趨勢,在時尚界中緩緩展開。

長衫=旗袍?旗袍詞意的轉變

女裝長衫是1920年代初期不折不扣的新產物。當時的人們該如何看待女

性穿著長衫的行為?女性身上穿著象徵的男性長衫,又該如何稱呼命名?

1924年至1926年之間,長衫經歷過一段曖昧不明的時期,人們嘗試為長衫尋

找適當的定位。此時女性穿著長衫的用法尚未固定,社會上也出現各種不同

的名稱,有的人直接稱呼為「衣」,也有的人稱呼為「長衫」、「長袍」,甚至

之後更直接稱為「旗袍」。

(一) 稱為「衣」或「長衫」、「長袍」

最簡單又安全的方法就是直稱「衣」,當女裝長衫尚未寫入時人的認知

體系時,只能用一種籠統的名稱,泛指任何不知名的服裝概念:

衣的長短更宜研究。我意長須到膝,或依手長,這樣可以省出束裙的

麻煩,又沒不穿裙子的不雅觀,而冬季的天氣,也可以保護腿的溫度。

也不宜過長,否則又將不便於做事。71

這種不用搭配裙子,可以單穿的「衣」畢竟與過去認知的上衣有所不同,「衣」

的概括用法顯得含糊不清,意旨模糊,需要更確切的名稱界定這種新的女

末的女權份子秋瑾等為例的女尚男裝,是徹底對女性自身的否定,轉而崇尚男性,秋瑾

希望自己就是個男性,她借由男裝的打扮展現其想成為男性的強烈欲望。然而,女性穿

著長衫卻是作為女裝之用,並非為了女性想變性成為男性。必竟任何一種服裝要在時尚

界生存,不能只唱男女平權的高調,倘若學男人穿衣服就要變成男性,這代價也未免太

大,自然難獲時尚界接受,換句話說,一個男性化的男人婆是無法在時尚界長久生存

的,時尚界在乎美觀遠在乎女權的性質。1920年代初的女裝長衫具備標新立異的話題,

已成功獲得時尚界的關注,也擄掠眾多新時代女性的芳心,這是為了與男性一分高下,

而非讓自己變成男性,所以不應將女裝長衫直接視為男裝,女裝是長衫的前提,長衫已

經轉化為女裝了,它的特殊性在於具有女裝的性質,卻是男裝意義的展現。這是「女尚男

裝」朝向「女效男裝」的過渡,事實上此二者的界線非常模糊,常指同一種現象。 71 姜麟,〈女學生服裝問題〉,《婦女雜誌》,第10卷第4號,1924年4月。

Page 8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83.

裝。因為外型類似,原本只適用於男裝的「長衫」一詞開始被借用。長衫之

名本來用於稱呼男性的長衣,北京地區沿用男裝的名稱,將其套用在女裝

上。1924年冬季,初到中國的外籍人士費子智C. P. FitzGerald(1902-1992)對

北京居民的穿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4年,滿清王朝滅亡已有十二的年頭了…北京並沒有多大變化。…

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穿著中式服裝,也就是自從十七世紀滿清入主

中原以來那種傳統服裝。男人們穿的是從膝蓋開衩到腳踝的長袍,外

面再套一件高領馬褂。…那時女人不穿這種服裝。她們還是穿著那種

肥大的長褲和略長一點的外套。穿著從膝蓋以上部位開衩的男用長袍

-長衫-是上層中國婦女剛開始流行的新款式,這是婦女解放的標

誌。72

北京地區的《晨報》也提及婦女改穿長衫的現象。不同的是,這則報導則將

女裝長衫稱為「長袍」:

從前的女子都梳髻、纏足、短衣,與男子的服飾完全不同,我們一看

便可斷定他是男是女。現在的女子髮也剪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

穿長袍了。我們乍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所以我說,按照這種趨

勢,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73

放足、剪髮,以及模仿男性穿著長衫,是近代中國婦女追求解放的表現之一,

她們欲從外表逐步向男性靠攏,直接展現與男性毫無區別的形象,達到男女

平權的目的。但這樣逐步漸近的轉變也同時引來時人的擔憂,惟恐男女平權

的下一步果真造成男女同化的窘境。

無獨有偶,女裝長衫的風氣傳到華南地區,廣州也稱作「長衫」。廣州

72 原文為The use of chang sheng, the long male gown, adapted with a higher slit above the knee,

was just beginning to be the new fashion, a mark of emancipation, among the upper-class Chinese women. 原文中的「chang sheng」應譯為「長衫」,2004年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中

譯本使用「旗袍」的名稱乃是後見之明,畢竟1924年的北京尚未以「旗袍」稱呼女裝長衫

的現象。見C. P. FitzGerald, Why China? Recollection of China,1923-1950(Carlton, Vic: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30-31;中譯本見郇忠、李堯譯,《為什麼去中國:

1923—1950年在中國的回憶》(濟南:山東畫報,2004),頁33。 73 北方的馬二,〈男女裝束勢將同化〉,北京《晨報》,1925年4月14日。

Page 8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並非沒有婦女解放運動,但婦女改穿長衫的現象卻是由外地傳入的,由京滬

地區開始的女裝長衫傳至廣州已是一兩年後之事了。1926年的廣州《民國日

報》上寫著:

吾粵風俗向來只有男界穿長衫,未有女界穿長衫者。入民國後,女界

日求解放,爭參政合校,倡平等自由,在社會上靡不欲與男界並駕齊

驅,男女平權之說,日倡日盛,即服飾一端,亦駸駸乎,有與男界平

等之象。前數年女界穿大褸裳(?)日多(長衫女之濫觴),仍罕有長

衫者,即在道上偶遇一二穿長衫之女界,亦必以為外省之眷屬,非吾

粵人之眷屬也,即為粵人之眷屬,亦由富貴家習染京滬之風俗而來者

也。乃過(?)一二年,穿長衫之女界,逐漸噌多,遞至今日,在廣州

市通衢大道之中,其穿長衫之女界,觸目皆是,長衫女大有與長衫老

抗衡之勢。74

廣州稱為長衫,除了女效男裝的考量之外,或許也與傳統中國服飾的分類有

關。中國服飾中,從肩膀至足背,上下通直不斷的長衣,統稱為「通裁」,

通裁又依據不同的特徵與內涵分為各種類別,每一種類別接有各自的名稱。

無夾裡者稱為「襌」,俗名為「長衫」、「大衫」;有夾裡而未鋪棉絮者稱為「袷」,

或作「裌」;有夾裡並鋪棉絮者稱為「袍」。但嚴格來說,鋪設舊棉絮者才稱

為「袍」,鋪設新棉絮者應稱為「繭」,或作「襺」。

75

74 〈長衫女〉,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2月3日。

由此看來,內含夾裡並

鋪棉絮的「袍」較厚重,作為冬裝;不含夾裡也不鋪棉絮的「衫」較輕薄,

作為夏裝。廣州位於中國最南邊的地區,終年氣候炎熱,即使是二月天也是

暑熱如夏,較於華北,華南地區使用袍的機率少之又少,當長袍傳至廣州,

很容易被改良成輕薄的長衫,以適應華南地區炎熱的氣候類型。至今廣東與

香港等地區,仍然以「長衫」稱呼旗袍,似乎也影響西方世界對旗袍的認知,

旗袍的英文名稱「cheongsam」即為長衫的粵語譯音。同樣的,位於華南的

福建與臺灣地區也以「長衫」一詞稱呼旗袍,臺語中的旗袍,也作「長衫」,

至今亦然。

75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6-7。

Page 9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85.

(二)開始稱為旗袍:旗袍詞意的擴大延伸

就在長衫、長袍的等名稱充斥,互相爭奪女裝長衫的命名權之時,「旗

袍」一詞已悄悄地再次出現,也混入女裝長衫命名的行列之中。女裝長衫被

冠上「旗袍」的名稱,使原本專指旗女袍的「旗袍」一詞發生轉變,1925年

前後正是轉變的關鍵期。這一年的九月,北京工業大學76

大襟長衣就是現在通行的男衣,大襟短衣就是現在通行的女衣;不過

近來已有許多婦女穿大襟長衣(有人叫作「旗袍」,因為滿婦女向來就

興穿長袍)。尤其是在冬天,以前同現在鄉間的男子,常常做短的大襟

褂當襯衣,所以我只照長短分類,不用男女自樣來區別。

的講師趙稼生在《婦

女雜誌》上發表介紹衣服的裁剪與製作方法的文章,這篇文章實際寫作於

1924年4月,其中針對男裝長衫與女裝長衫進行對比,更對女效男裝而產生

的女裝長衫作出解釋:

77

76 北京工業大學於1927年改制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一工學院,由化學家俞同奎(1876—1962)擔

任院長。本文所指的北京工業大學與今日創校於1960年的北京工業大學無關。 77 趙稼生在文章開始的介紹之後與全文最後結束之處,兩次標記時記寫作的時間為1924年4

月27日。見趙稼生,〈衣服裁法及材料計算法〉,《婦女雜誌》,第11卷第9號,1925年9月1日,無頁碼。

圖 3-9 大襟長衣與大襟短衣:趙稼生在 1925年的《婦女雜誌》上發表服裝的剪裁

方法,將男裝長衫稱為大襟長衣(右圖),女裝長衫則稱為大襟短衣(左圖),並著名女性

改穿長衣,是女效男裝的結果。

Page 9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男裝為大襟長衣,女裝為大襟短衣,但如今女性也穿長衣,這正是女效男裝

而產生女裝長衫的結果。面對男女都興穿長衣的現象,趙稼生認為性別已難

以作為服裝分類的要件,不如改以長短區分。趙稼生並且說明,大襟長衣又

稱為「旗袍」,僅是因為它具備與旗女袍相似的外型,按士著兩者並不具有

相同的根源。北京大學的哲學教授張競生(1888-1970)更試圖為女裝長衫尋找

根源。1925年5月,張競生出版他的新著作《美的人生觀》,其中談及美的服

裝,展現了他的主張:

在家或出外會客時則穿我國的「改良的古裝」,古女裝極有雅趣,我

現在不必把古裝的做法詳詳細細描寫於此。「改良的古裝」,即是不

用穿了襖後又穿掛與裙,只要穿一襖就夠了。…襖的長度僅夠遮住「衣

裳連合」的內衣末處即足,腳上穿長襪約間可以見。…但長衣的做法,

當然不可如現在滿州婦女及北京女子所穿的一樣…78

張競生並未繪出這種「改良的古裝」的確切圖象,但從他所繪製的女用內衣

圖像可推測,它的長度約至足踝,這種長及足踝的長襖取代褂與裙的組合,

正與女裝長衫的意思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張競生沒有使用長衫或長袍等詞

彙,而是稱呼為「改良的古裝」,因為他認為這種服裝是延續自中國古代的

婦女長袍,是漢族傳統袍服的改良結果。

79

內衣之外,冬天加新式旗袍最便當(張先生不甚贊同旗袍,其實旗袍

張競生並未使用旗袍作為名稱,

因為旗袍指的是旗人的旗女袍,張不只否定了這種女裝與旗女袍之間的關

聯,更間接否定旗女袍的價值,他強調「改良的古裝」不能作得像北京的滿

族女裝那樣。張競生將女裝長衫與漢族袍服連結的努力在當時似乎少有回

響,社會關注的焦點仍在女裝長衫與男裝,或旗袍與旗人之間的關係。半年

之後,《申報》上出現一篇回應張競生新書的文章:

78 張競生,《美的人生觀》(北京:北大出版社,1925),頁23-28。 79 中國傳統服飾的分類中,襖本為上衣,長度在腰際至膝上之間徘徊不定,故稱「短襖」,

屬於短衣的範疇,下半身必須加穿裙或褲,不可單穿,但張競生所指之襖,長度增長至

小腿末端,為長衣之型式,內又可不再加穿裙或褲,實與袍服無異。見吳欣,《中國消失

的服飾》,頁56-59。

Page 9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87.

不過是一個名稱,與旗人所穿的長袍並不同)。80

張競生刻意避免使用旗袍的主張,似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申明,為女裝長

衫投下一枚未爆彈,越是刻意與旗袍切割,就越容易引發聯想。不同於張競

生,明暉直接使用「旗袍」作為女裝長衫的新名稱,為了避免與旗女袍混淆,

還強調為「新式」,以表相對於旗女袍為「舊式」的區分。明暉甚至在文章

中附加說明,旗袍不過只是名稱,與旗女袍並無關聯,他提出對張競生的反

駁(張先生即指張競生)。除了文字之外,明暉還繪出當時旗袍的款式,乍

看之下與男性的長衫卻實沒有差別。張競生與明暉的主張使得女裝長衫與旗

女袍的關聯越來越遠,但旗袍名稱的轉借與運用似乎又拉近兩者間的關係,

1925年的旗袍與旗女袍正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曖昧之間。

80 明暉,〈談談新裝束〉,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

圖 3-10~11 張競生與明暉對旗袍的看法:張競生刻意避免使用「旗袍」一詞,而稱

之為「改良的古裝」,雖然沒有繪出旗袍的樣貌,但由女用內衣的插圖(左圖)可以想見

當時旗袍的長度。明暉則不避諱地直接使用「旗袍」一詞,他認為只是名稱罷了。明暉

並且繪製兩種款式的旗袍,說明身材較矮胖的女性適合穿著旗袍,可達到修飾身形的效

果,但身材高瘦的女性則不適合,因為旗袍會更加顯現瘦長的缺陷。

Page 9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關鍵的1925年決定了旗袍的歸處,「旗女袍」與「女裝長衫」似乎在爭

奪何者應該擁有對「旗袍」的所有權。約與《美的人生觀》問世的同時,一

篇介紹新興的上海時裝的報導專欄中,再次出現了新名詞,將女裝長衫稱為

「旗衫」:

旗衫之製,仿自旗袍,質取輕,綢色尚淺淡,御之可省著裙之勞。同

中女子所著,式樣新奇,旗袍下襬方角,此則圓角無稜;旗袍不開衩,

而此衩口特長,襯妃色中衣,若浴日芙蓉,艷美絕倫。81

女裝長衫中混入了「旗」的概念,仿自旗女袍(文中所指的「旗袍」為旗女

袍)而來的新裝甚至出現「旗衫」的新名稱,此名稱被刊登在以上海為發行

地的《國聞周報》上作為時裝報導,顯示混淆已經形成。既然說旗衫是仿自

旗女袍而製,報導中著實地比較兩者的差異。圖中的旗衫除了倒大袖與隱約

的腰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即是右側開著高衩,這也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

別。旗衫裂著高衩,直逼膝蓋以上的大腿,衩尾與下襬呈現圓角的造形;旗

女袍則左右密合,沒有開衩,

82

81 必冷、文農,〈海上新粧(四)〉,《國聞周報》, 1925年5月31日。

兩側與下襬呈現方角的造形。旗衫兩側的開

衩或許是受男裝長衫的影響,男裝長衫開有短衩,以方便穿著者行動,這似

乎漸接證明了旗衫是女效男裝下的結果,真正的淵源與旗女袍反而較無關

聯。由女效男裝而來的旗衫,與其說是頂著旗女袍的光環,倒不如說是拖著

旗男袍的影子,畢竟自從清代延續至民國的男性服裝,就是繼承滿族男性的

傳統服飾而產生的,雖然民國以來的中國社會缺乏復古的動機,但漢人穿著

滿族男裝的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長衫、女裝長衫以及旗衫三者之間的

聯繫紐帶因而成立。然而旗男袍與旗女袍都與旗人相關,都屬於「旗」的範

疇,也就容易造成混淆了。不過,旗衫開著罕見的高衩,只能視為少數例外

的個案,事實上旗袍在1920年代初興之時,少有開衩的款式,男裝長衫開有

82 旗女袍是否開衩的分法非常籠統。滿族袍服本來都有開衩,或左右兩側開衩,或加上前

後共四面開衩。入關之後,滿族袍服發生局部特徵的變化,甚至出現四面都沒有開衩的

款式,稱為「一裹圓」,又稱「小袍」。一裹圓作為日常家居的常服,旗女袍也不乏這

種款式。旗女袍於開襟與接縫處共有五個盤扣,由上而下依序位於領的末端一個、開襟

右胸前一個、右腋下一個、腰際兩個。見王云英,《清代滿族服飾》,頁4-21。

Page 9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89.

短衩,旗袍則是不開衩遠比開衩的多,因為此時旗袍的袍身寬大,縱使無開

衩也不會影響行動。換句話說,此時的旗袍缺乏開衩的必要性,自然少見高

衩的款式。至於高衩旗袍流行又是1930年代的後話了。

「旗衫」作為新名稱暗示著旗袍與旗女袍的混淆,如果去除了開衩的差

異,旗衫與旗女袍將喪失區別的方法。1926年,一篇刊登在Vogue雜誌上,

標題為「初夏旗袍」的時裝介紹,附帶著參考圖片,似乎解決了旗衫、旗袍

與旗女袍的問題:

用箔灰印度綢成之,亦可稱為旗衫,照普通旗袍無甚差別,僅領袖及

下際緣以黑白坎線,白綢大盤香花周綴,大襟及袖口鈕則隱藏大襟

內,鞋如能照衣一色更有相得益彰之妙,雅潔無塵,新艷可愛。箔灰

印度綢用料(連鞋)計一丈三尺,白綢(坎線盤花用)計五尺,元色

綢(坎線用)約三尺半。83

83 〈初夏旗袍〉,Vogue(Shanghai),1926. 引自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142.

圖 3-12~13 旗衫與旗袍:左圖的旗衫裂著高衩,直逼膝蓋以上的大腿,衩尾與下襬呈現

圓角的造形。右圖的旗袍由領下向右胸延伸至腋下的開襟,順著服裝的右側向下延伸至下

襬,這條讓人誤以為是開衩的開襟其實是緊密縫合的。開衩的缺乏,使「旗衫是仿自旗女

袍而製」的說法,被取代為「旗衫與旗袍無甚差別」。時裝介紹的文字說明當中,顯示兩者

的界線全無,旗衫已與旗袍完全混稱,沒有任何差異,旗衫成為旗袍的別名,但「旗衫」

名稱沒有持續,卻沿用了「旗袍」之名,由旗袍完全取代旗衫與女裝長衫的用法。

Page 9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由領下向右胸延伸至腋下的開襟,順著服裝的右側向下延伸至下襬,這條讓

人誤以為是開衩的造形其實是緊密縫合的,服裝的兩側並無開衩分離的特

徵。開衩的缺乏,使旗衫與旗女袍的唯一的差別消失了,「旗衫是仿自旗女

袍而製」的說法,也被取代為「旗衫與旗袍無甚差別」。時裝介紹的文字說

明當中,充分顯示兩者的界線全無,旗衫已與旗袍完全混稱,沒有任何差異,

旗衫成為旗袍的別名,但「旗衫」名稱沒有持續,卻沿用了「旗袍」之名,

由旗袍完全取代旗衫與女裝長衫的用法。

「旗袍」到了1926年已經俯拾即是。《申報》上多數關於女性服裝的介紹

與報導,普遍地反映這項特殊的轉變:

現在上海女子的裝束,大半都帶些歐化色彩。寒季最流行的,當然要

算是旗袍和披肩,旗袍似乎更是來的普及,因為取它適意而大方…旗

袍的式子,本是和男子的袍子彷彿,腰部到臀部,並不分出寬窄,因

此著旗袍的人,就不能顯出她天賦的形體美,所以應該將旗袍的腰

部,做的略為比臀部小些,方才覺得體態婀娜,舉止活潑。84

「旗袍」取代長衫、長袍的用法,在作為時尚發源地的上海普遍出現,特別

具有指標性意義。這種命名的結果將影響中國的時裝界,將這種服裝永久定

名為「旗袍」,成為範本。女裝長衫終於獲得正式的永久名稱,卻無可避免

地與旗女袍混淆不清。筆名為挹奇女史的作者再次指出旗袍與旗男袍的確切

關係,呼應此時的報導一再強調旗袍源自於男裝長衫的事實。而旗袍與旗女

袍關係的澄清也出現在另一篇筆名為逍遙生,討論女性服裝的文章中:

旗袍就是婦女穿的如同長袍式的一種衣服,因為與前清旗人婦女所穿

的衣服相仿,所以取名叫「旗袍」。85

文中再次聲明,女裝長衫被稱為旗袍的原因只是在於其與旗女袍的外型相

仿,而獲得同名,也因為旗男袍與旗女袍的外觀類似而難以分辨,容易造成

印象的轉移,將旗袍視為旗女袍的延續也因而被合理化,而「旗袍」一詞的

轉借則使情感投射的印象更顯合理。自從女裝長衫被冠上旗袍之名,作為女

84 挹奇女史,〈女子新裝譚〉,上海《申報》,1926年3月10日。 85 逍遙生,〈婦女服裝談〉,《婦女雜誌》,第13卷第1期,1927年1月。

Page 9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91.

裝的旗袍源自於旗女袍的論述不脛而走,兩者的關係也就愈來愈糾纏不清。

1927年初,這篇澄清的文章被刊登在《婦女雜誌》上為時已晚,牢不可破的

混淆已經形成。逍遙生並且在文章中呼籲:「女子的便服,當以長袍式的—

就是北京俗乎為「旗袍」的—為合宜。」86

無論是旗男袍的直接影響,抑或旗女袍的間接傳承,兩者都扎根於「旗」

的概念,都是旗袍存在的先決條件,倘若完全否定旗袍與旗人的關連,旗袍

將難以成立。筆者不能斷稱旗袍與旗女袍毫無關聯,但堅持肯定旗袍受到旗

男袍的影響更為深遠,畢竟旗男袍如同旗女袍具備「旗」的根源,不應切斷

旗袍與旗女袍或旗男袍任何一者的聯繫。換句話說,只主張旗袍根源自旗女

袍或旗男袍兩者之一的論述都是過於簡化的結果,不但流於片斷,更不足以

代表全面完整的事實。然而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普遍地強調

旗袍與旗女袍的根源,忽略另一條旗袍與旗男袍的發展脈絡,造成旗袍根源

的片面性,欲追溯這種現象形成的經過,筆者必須再次回歸旗袍在現代中國

現身的場景重新探索。

呼應兩年前北京的趙稼生已經引

用的旗袍之名。

女裝長衫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都有出現,並非北京獨有的現象,

然而「旗袍」名稱的使用則推測是從北京開啟的風氣。京津地區的旗人比例

較高,容易形成以區分滿漢為用途的詞彙。1921年前後,「旗袍」一詞出現,

指稱再現的旗女袍;到了1924年,將「旗袍」一詞轉介指稱女裝長衫的情形

已經在北京出現。京津地區的居民未必會感到混亂不清,他們對旗女袍的熟

知遠勝於其他地區的居民,更能夠區分旗女袍與女裝長衫之間的差異,縱使

使用同一個名稱,也不會將旗女袍、長衫、長袍、大襟長衣等不同的服裝混

淆。上海地區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上海向來缺乏旗人居住,上海居民對旗

女袍的認知自然遠不及京津,又旗女袍已消沉了十年之久,人們對旗女袍的

印象逐漸淡忘,只剩下殘存的模糊記憶,早已不記得它的具體細節,於是更

很容易將旗袍直接當作旗女袍的延續,認為純粹只是旗女袍的復興,重新捲

起復古風潮,而忽略其他形成的因素。「旗袍」作為一個新名詞在北京出現,

86 逍遙生,〈婦女服裝談〉,《婦女雜誌》,第13卷第1期,1927年1月。

Page 9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起先指稱旗女袍,之後又借代女裝長衫,這在京津或許不會產生矛盾。但北

京產生的新名詞,傳到陌生的上海,就會發生問題與混淆。這是因為旗袍一

詞的使用尚未熟悉,定義尚未明確,內涵尚未定型,任何不熟悉的新事物出

現在社會上,人們容易用有限的知識與經驗進行解讀,加上原本就對旗女袍

認知不清,而造成印象的任意投射,將旗袍直接地理解為旗女袍。女裝長衫

沿用了「旗袍」之名,使旗袍與旗女袍發生混淆,「旗袍」一詞的使用也更

為混亂,造成難以澄清的混用。針對這個混淆的現象,雖然有報刊雜誌一再

澄清,力圖回歸真相,87

旗袍與旗女袍因混淆而結合,構成一段美麗的邂逅。複雜的源頭問題一

時難以理清分明,久了也就將錯就錯,而且習慣難改。作為時尚中心的上海,

同時也是混淆的發生地點,日益牢固的簡化論述也從上海源源不絕地散播至

中國各地,影響其他的地區對旗袍的認知。責任的歸屬上海難辭其咎。1940

年初,《良友》畫報上一篇關於旗袍發展史的回顧報導中,已明言旗袍正是

滿清的旗女袍,畫報版面的右上角還有清代婦女穿著旗裝的手繪人偶,她的

頭上頂著巨大鈿子的大拉翅髮髻,身穿覆蓋著腳背的旗女袍,腳上還踩著高

底鞋。典型旗裝打扮的人偶,置於所有旗袍款式的變化圖片之上,展現傳承

的意味不言可喻。雖然作者強調旗袍早已脫離了滿清服裝的桎梏,卻未曾否

認旗袍直接簡化為旗女袍的過程,也未曾說明旗袍由旗男袍到男裝長衫、女

裝長衫的發展脈絡。

卻無力回天。旗袍簡化成為旗女袍的使用程度遠超

過於想像,除了少數從事服裝相關產業,或對服裝有較深入了解研究的人

士,明白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趨於片斷之外,絕大多數的人們只是霧裡看

花,或是不求甚解,大量濫用旗袍之名,造成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的渲染,

使得混淆與簡化的現象更加嚴重,持續惡化,直到今日亦然。

88

87 如前已述之逍遙生1927年刊登在《婦女雜誌》的文章。隔年,李寓一同樣在《婦女雜誌》

上再次澄清,此次使用的名稱為「女衫子」。見李寓一,〈美裝、新裝與奇裝異服〉,《婦

女雜誌》,第14卷第9號,1928年9月,頁25。

同樣的簡化過程散布中國各地。1935年6月,出任香港

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的許地山(1894-1941)在《大公報》的「藝術週刊」上連續

發表關於中國近代服裝研究的論文,其中也明確指出,當時的旗袍就是由二

88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Page 9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93.

十年前清末的旗裝演變而來,如今旗裝已消失,只剩下旗袍繼續存在。89

地山對旗袍的認知自然深受上海觀點的影響,他作為學術文化界的權威代

表,在流行於京津地區的《大公報》上發表論著具有格外說服力,他將上海

地區對旗袍形成的簡化過程又傳回京津地區,甚至取代原本確切的認知,使

得片斷取代全面,成為主流的看法。旗女袍與「旗袍」一詞發源地的京津尚

堪如此,其它地區災情的漫延可想而知。

小結

旗袍在現代中國初露頭角,由沿海到內陸,由都會到城鎮吹起流行的號

角,在時尚的伸展台引人注目,也使人對這項富有傳奇的服裝充滿好奇。針

89 許地山,〈近三百年來中國底女裝〉,天津《大公報》,1935年6月22日。

圖 3-14 旗袍的淵源遭到簡化:1940 年初《良友》畫報上一篇關於旗袍發展史的回 顧報導中,已明言旗袍正是滿清的旗女袍,畫報版面的右上角還有清代婦女穿著旗裝的 手繪人偶,她的頭上頂著巨大鈿子的大拉翅髮髻,身穿覆蓋著腳背的旗女袍,腳上還踩 著高底鞋。典型旗裝打扮的人偶,置於所有旗袍款式的變化圖片之上,展現傳承的意味 不言可喻。

Page 9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對旗袍的追本溯源可歸納出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復古還是創新?旗袍這

種冠有旗人之名,又極具現代感的服裝,到底是復清朝的古,作為舊的延續?

抑或創民國的新,成為新時代下的新產物?事實上旗袍兩者兼具,呈現新舊

並存的雙重面貌,「舊」根基於旗人,旗袍繼承清代滿族長袍的形式,尤其

受到旗男袍的影響遠大於旗女袍;「新」則代表女效男裝的新思維,摻入男

女平權與服裝改良的現代元素,才能捲起新時代的流行浪潮。倘若由現代中

國女性服裝發展的軌跡觀之,旗袍乘著服裝改良的順風車駛入,構成的新元

素遠大於舊的延續,它強烈地扣緊新思維的聯結,因應新時代的需求,卻又

與舊傳統藕斷絲連,使得旗袍不只是「再現」,也是「初聲試啼」;不只是

「復興」,也是「一鳴驚人」;不只是「舊的延續」,也是「新的開啟」;

不只是「老酒新瓶,推陳出新」,更是「一舉成名天下知」。

第二,袍而不旗?既然旗袍的「旗」象徵與舊時代的藕斷絲連,那麼「旗」

所指為何?自從旗袍問世以來,就擺脫不了與旗女袍、旗男袍牽絆著剪不斷

理還亂的纏綿糾葛。事實上,由女裝長衫的脈絡演變而來的旗袍尤其是女效

男裝下的產物,與其說旗袍頂著旗女袍的光環,倒不如說旗袍拖著旗男袍的

影子更為貼切,畢竟清代至民國以來的男裝,就是由滿族男性的長袍延續而

來。無論是旗男袍的直接影響,抑或旗女袍的間接傳承,兩者都扎根於「旗」

的概念,這是旗袍存在的先決條件,倘若完全否定旗袍與旗人的關連,旗

袍將難以成立。筆者不能斷稱旗袍與旗女袍毫無關聯,但堅持肯定旗袍受

到旗男袍的影響更為深遠,因為旗男袍如同旗女袍具備「旗」的根源,不應

切斷旗袍與這兩者任何之一的聯結。換句話說,只主張旗袍根源自旗女袍

或旗男袍的論述都是過於簡化的結果,不但流於片斷,更不足以代表全面

的事實。然而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普遍地強調旗袍與旗女

袍的根源,忽略另一條旗袍與旗男袍的發展脈絡,造成旗袍根源過於片面

的簡化結果。

簡化的影響所及包括將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時至今日,研究旗袍的學

者專家,無不徵引張愛玲的小說:

Page 10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復古還是創新:旗袍與旗女袍的糾葛 .95.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長袍。發源於滿洲的旗裝自從旗人入關之後一直

與中土的服裝並行著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婦女嫌她們的旗袍,也想

改穿較嫵媚的襖袴,然而皇帝下詔,嚴厲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後,全

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滿清,提倡復辟運動,

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

綹梳頭,兩截穿衣」。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

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1920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們初受

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

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

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90

這篇於1943年問世的作品,無形中已經受到簡化論述的影響,來日已久的簡

化使張愛玲將旗袍順理成章地與1921年曇花一現的旗女袍直接連結。難得的

是,雖然張愛玲也論及旗袍與女效男裝的關係,可惜卻解釋不清穿上旗女袍

的女性哪裡會像個男人。她的觀點已經陷入旗女袍的窠臼,難以逃脫,卻為

過度簡化寫下背書,成為典型範例。張愛玲活躍於現代中國,她不僅是旗袍

鼎盛時期的當代人士,其對旗袍的情有獨鍾更被直接視為旗袍的代言人,她

的發言具有充分的指標性與代表性。但人們往往忽略了旗袍興起之時,張愛

玲只是個孩童,這篇文學作品展現的後見之明也缺乏其它引用資料的註解,

對旗袍的起源的分析終究不足以作為第一手史料。或許張愛玲對旗袍的理解

也受到許地山的啟發,當她進入香港大學求學之時,許地山正任職於該校並

擔任文學院教授。

91

然而,張愛玲的言論無疑地使簡化更加深化,影響更加

廣泛。旗袍轉借的結果是造成混淆愈來愈來深入,簡化愈來愈嚴重,當旗袍

與旗女袍的界線愈來愈越模糊,旗袍與旗男袍、女裝長衫的淵源也就愈來愈

難以追尋。

90 張愛玲,〈更衣記〉,收於《流言》,頁73。 91 陳惠芬,〈《更衣記》和許地山〉,《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7月。

Page 10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Page 10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7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旗袍與旗女袍的混淆如同一場邂逅,更增添旗袍神秘的風采,但為旗

袍追本溯源始終是一個難解而複雜的問題,旗袍源自於旗女袍的簡化就像

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造就了無以挽回的結果。無可避免地,世人對於旗袍

的認知已經形成,但旗袍究竟是源自於滿人還是漢人的問題,已少有人關

注,旗袍的根源為何似乎也不再重要,這完全不會構成它走向流行的阻

礙。無論如何,旗袍在眾所期待下奪得最終的勝利,躍升為都會女性最普

遍的服裝,獨領風騷地襲捲流行的巨浪。旗袍站穩了它在服裝界的腳步,

奠定了它的地位,在近代中國的社會打造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全盛時期

的旗袍不斷受到西方的時尚潮流、服裝改良的輿論,以及官方的控制力等

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因素各自發揮影響力,在旗袍的發展脈絡中扮演舉足

輕重的角色,究竟旗袍在它們的影響之下是風雨飄渺或是屹立不搖?旗袍

在面臨衝擊與誘惑之後,是否還能謹守本分,堅持自己的價值?本文的最

後一章依舊鎖定女裝發展與女裝改良兩條主線,欲處理旗袍流行以後的發

展情形,包括探討旗袍走向流行的因素、旗袍款式的演變,以及旗袍遭受

的批評。最重要的,是再次檢視旗袍與女性服裝改良原則的互動關係。

第一節 新產物-旗袍:1926

1925年以後,旗袍的詞意發生轉介而產生混淆,正當簡化形成之際,旗

袍在上海又有新的發展,這項發展奠定日後旗袍在上海發展的基礎,卻也使

Page 10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已經充滿複雜的旗袍根源更增添混亂。

新的發展是由另一種毫無關聯的服裝-馬甲-開始的。自從明清以來,

中國漢族婦女的服裝依循兩件式的上衣下裙作為最普遍的基本款式,上身穿

著短襖,下身穿著裙或褲,縱使到了1920年代出現了女裝長衫,短襖與長裙

的搭配依舊是主流的穿著方式。就是這種穿著在1920年代中期產生了變化,

發展出革命性的重大突破:「中國就是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

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1

馬甲即是今日所稱之背心,為無袖的外套,穿著在一般上衣之外,功能

與馬褂類似,常作為禦寒的秋冬裝使用。由於馬甲的肩部挖空,可露出裡頭

上衣的兩袖,比穿著馬褂更方便行動。背心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東漢,當時稱

為「裲襠」。訓詁學者劉熙的《釋名》云:「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

以名之也」。晚清的王先謙(1842-1917)為其補充:「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

亦兩當之義也。」可見背心的形式簡單,通常裁成兩片,一片遮胸,一片擋

背,並在肩部以繩帶相連,這種只遮蓋住身體前後兩面的構造成為背心的基

本形式。宋代以後,背心廣為流行,無論男女老幼尊卑都常穿著。由於普遍

的關係,背心出現多種不同的名稱,宋代多稱「綽子」、「搭擭(答忽)」,元

代稱為「比肩」、「背褡(搭背)」,明清以後則出現「坎肩」、「緊身」、「馬甲」

等名稱。

。據《良友》畫報記載,這

項女裝革命發生在北伐的前一年,即是國民黨發動國民革命前夕的1925年,

「旗袍馬甲」正是此次突破的革命性產物,暗示它將取代上衣下裙的兩件式

女裝,成為日後流行風潮的先驅。究竟「旗袍馬甲」是旗袍還是馬甲?此三

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將它視為革命性的轉變?欲解決這些疑慮,不

得不再次回到中國服飾史中,尋找馬甲的來歷,才能釐清何謂馬甲的問題。

2由以上可知,馬甲作為漢人的傳統服裝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清代

的滿人穿著馬甲,正如同旗女袍上的立領一樣,都是漢化的結果。3

1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馬甲的使

用在晚清相當普遍,此時的馬甲早已突破民族與性別的界限,成為跨越滿漢

2 高春明,《中國名物服飾考》(上海:上海文化,2001),頁563-369。 3 參見本文第三章第一節。

Page 10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99.

男女老幼的一般服裝,但滿式與漢式的馬甲在型式上卻略有差異,兩者最明

顯的區別在於長度,漢族婦女穿著長至膝蓋左右的馬甲,能夠剛好蓋住上身

的短襖,露出下身的裙。滿族婦女則將馬甲罩在旗女袍之外,長度直及足背,

完全遮蓋住裡頭長袍的下襬。4

民國以後,馬甲的風潮不減,依舊處於時裝的行列,正因為馬甲在穿著

上較馬褂更為方便,造就其廣受歡迎的主因。

不同於女性的馬甲,男性的馬甲長度較短,僅

及腰際,但在清帝國崩潰的前夕,中國的女性也開始穿著這種只到腰際的馬

甲,緊窄的短馬甲包裹著單薄的上半身,束縛著平胸,卻再也遮蓋不住從下

方露出來的短襖與長袍。

5

4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頁223。

1924年的春夏之交,印度詩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應梁啟超

(1873-1929)、林長民(1876-1925)等人之邀造訪北京,並且在中國度過六十四

歲生日。此趟行程由徐志摩(1896-1931)陪同並擔任翻譯,林徽因(1904-1955)

與未婚夫梁思成(1901-1972)也參與接待其中。曾在英國留學的林徽因對於當

時的時裝必相當熟悉,此時的她並未穿著西式女裝,而是穿著傳統中式的短

襖與裙子,還罩著一件短馬甲,短馬甲僅及腰際,有時短襖的下襬微微露出。

一身中式的打扮,腳下卻踩著一雙西式的高跟皮鞋,這是當時最流行的穿搭

5 屈半農,〈近數十年來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之異同〉,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

女裝飾論集》。頁39。

圖 4-1~3 馬甲:馬甲即是背心,為無袖的外套,穿著在一般上衣之外,常作為

禦寒的秋冬裝使用。上圖的三件馬甲分別呈現三種不同的開襟方式,由左而右為一

字襟、對襟、大襟。

Page 10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方法。6

正因為馬甲在民國之後持續存在,才能在旗袍發展的脈絡中扮演關鍵的

角色。1925年前後,馬甲的款式與穿著方法均產生了變化。首先,馬甲的長

度被拉長了,《申報》記錄下這項女裝特殊的轉變:「自旗袍以後,到了去

6 林徽因所留下的圖像照片廣受徵引,卻少有著作給予正確的解讀,Antonia Finnane稱林徽

因穿著中式襖裙與無袖的馬甲,見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149。但有更多的著作誤以為林徽因穿著的是旗袍馬甲,如袁仄、胡月,

《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126。由圖像資料顯示,林徽因在接待泰戈爾的行

程中,曾以不只一套的造型現身。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服裝都是襖裙與馬甲的組合,絕非

長馬甲,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馬甲與裙的花色不同,並非同屬一件。許多研究不查,只是堆

砌,造成誤解愈滾愈大,這種情形在之後的旗袍上還會不斷出現。

圖 4-4~5 林徽音與泰戈爾:1924年的林徽因穿著中式襖裙與無袖的馬甲,但有

更多的研究著作誤以為林徽因穿著的是旗袍馬甲。由圖像資料顯示,林徽因在接待

泰戈爾的行程中,曾以不只一套的造型現身。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服裝都是襖裙與

馬甲的組合,絕非長馬甲,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馬甲與裙的花色不同,並非同屬一

件。左圖最左側為梁思成。

Page 10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01.

年(按:1924年),忽又變為長背心了。」7

上海服裝,千變萬化,極盡光怪陸離之能事,就其所以,女子無非欲

得男子之青睞,而男子亦不過欲得女子之垂盼,非此不足以引起對方

之注意也。…今新妝多穿旗袍於裡,而披長背心於外。

拉長後的馬甲可以直接延伸至足背,

遮蓋裡頭的上衣與整件裙子,只從肩部露出兩管短襖的衣袖,類似背心裙的

形式,稱為「長馬甲」或「長背心」。其次,長馬甲的搭配穿法也很多元:

8

婦女可以在兩件式的短襖與長裙之外再罩上長馬甲,也可以直接穿著女裝長

衫於裡,再披長馬甲於外,後者的時髦穿法一度成為吸引異性的穿著表現,

文中的旗袍指的就是女裝長衫。無論是穿著長裙或是女裝長衫,倘若再外罩

長馬甲,下半身便形成雙層的重疊,在講求輕便與婦女解放的女裝改良風氣

之下,女裝日漸縮短與減化是變化的主要趨勢,長馬甲所造成的重疊顯得多

餘而不必要,於是長裙逐漸被取代是必然的結果:

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

裙。十五年前(按:1925年)的梁賽珍,穿的就是這麼一件初期的長馬

甲。9

新的穿法省略了下半身的裙子,只留下上身的短襖,再外罩上長達腳踝的長

馬甲,兩管只到手肘的倒大袖從兩側露出。這樣的新穿法迅速流行,而且更

被視為時尚。

從季節轉換的角度或許也可以解釋長裙省略的原因,長馬甲本為禦寒用

的秋冬裝,下半身重疊的效果有助於保暖的需求,但寒冬過後天氣轉暖,原

本保暖的考量卻流於悶熱與不便利,於是保留長馬甲而省略長裙的作法成為

兩者的折衷方式。這也足以顯示長馬甲的流行程度,它所捲起的流行風潮,

並不會因為季節的影響而結中斷。雖然長馬甲的風靡魅力跨越季節而不衰,

但厚重的冬裝若要繼續風行,必須調整轉型為春裝,甚至夏裝的型態。長馬

7 徐郁達,〈衣服的進步〉,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此則報導所標示長馬甲出現

的時間為1924年,雖然比《良友》畫報所言之北伐前夕的1925年略早,但仍符合與旗袍出

現的先後順序,並不影響之後的發展。 8 俊超,〈服裝的色澤〉,上海《申報》,1925年9月11日。 9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Page 10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甲的改良勢在必行,當時的報紙期刊揭示了長馬甲突破氣候的侷限,成功轉

型的結果。良友畫報將長馬甲作為春季的新裝介紹。10《國聞周報》則報導

為夏季新裝,其中短襖上的倒大袖還呈現半透明的薄紗狀,11

如同馬甲一樣,流行後的長馬甲也出現各種不同的名稱,申報又稱長馬

甲為「長馬夾」或「長背心」,上海畫報稱之為「長半臂」,這些差別僅在於

過去馬甲固有的別稱,並不會使人混淆,而「長馬甲」仍是最普遍的用法。

《國聞周報》曾使用「聯背衫」一詞稱之,呼應長馬甲由後背連接下著的形

式。最特別的是,良友畫報則出現「旗袍馬甲」的名稱,這使得長馬甲與旗

袍糾纏在一起,同時又混入「旗」的概念,使三者的關係更為複雜。如前所

述,晚清的滿族婦女可以穿著兩種款式的馬甲,一種長及腰際,與男性同;

另一種長及足背,覆蓋整件長袍。由於後者的款式與1925年流行的長馬甲相

同,人們自然地以為長馬甲是旗女袍的其中一種配件,即「旗人穿著旗(女)

袍外罩的馬甲」。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因為對滿族婦女的服飾不甚了解,無

論滿族婦女單穿長袍還是外罩馬甲,都是長及足背,長裙曳地的樣貌。對大

多數的漢人而言,滿族婦女所穿的所有服裝都是旗女袍,他們很容易忽視長

袍與馬甲的區別,因此將這種長馬甲解釋為「長得像旗(女)袍的馬甲」。

前者著重於長馬甲與旗人的直接關係,後者則主張長馬甲與旗女袍只是外觀

相似罷了。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長馬甲因此增添了旗袍的名稱,也附加了旗

袍的內涵,有時候甚至被直接稱為旗袍,長馬甲與旗袍也種下了不解之緣。

然而,這種解讀一旦出現,都忽略一個事實,即馬甲本來就是漢人的服裝,

滿人穿著馬甲也是經過漢化的結果。

改良後的長馬

甲展現克服季節限制出的新樣貌。

流行風潮既然已經形成,追溯根源似乎並非趨新者所在乎的重點,她們

關注的反而是社會上一群時尚先鋒的走秀與示範,就如同其它時裝一樣,長

馬甲能夠成功捲起時尚的潮流,身為主要穿著者的時尚先鋒功不可沒,上流

社會的富家千金正是長馬甲重要的支持者:

10 清河,〈新妝雜談〉,《良友》,第3期,1926年4月,頁15。 11 〈聯褙衫〉,《國聞週報》,1925年6月14日。

Page 10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03.

春光明媚之際,正妙齡女郎服裝爭妍鬪勝之時。中國女子服裝大都趨

於單調,每一新妝出,爭相仿效,不論燕瘦環肥,服飾均驅一致。…

近歲以還,又盛行旗袍馬甲,娉婷嬝娜,最適宜於閨女派。12

《良友》畫報在介紹春季新裝的專欄裡,清楚地為富裕家庭的閨女介紹長馬

甲。一個月後,隔一期的《良友》畫報又為不同年齡與社會階層的婦女作出

分類,分別介紹當時上海婦女的時裝:

長馬甲為現今海上最時髦之衣裝。旗袍,全衣繡以龍梅貴而艷。短衣

長裙為海上婦女普通裝束。短衣寬褲為海上最時髦裝束,中年婦女多

穿之。長旗袍,大家閨秀多穿之,春冬季多穿之。13

所有的時裝中,襖裙的搭配仍是當時最為普遍的,但上層社會的大家閨秀已

悄悄地換上更為時髦的旗袍與長馬甲,中年的婦女則傾心於短襖與寬褲的搭

配,使行動較為方便。除此之外,一向被視為走在潮流尖端的青樓妓女也趕

上這波風潮,卻飽受批評:

12 清河,〈新妝雜談〉,《良友》,第3期,1926年4月,頁15。 13 上海婦女衣服時裝,《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2。

圖 4-6~7 長馬甲與旗袍:1926年刊登在《良友》畫報的婦女時裝介紹,展現當時

最時髦的兩種女裝—長馬甲與旗袍。長馬甲的立領、袖緣、下襬與襟衩都有精緻的鑲

邊;旗袍則是整件繡上龍紋,呈現豔麗而華貴。

Page 10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半臂連裙貼地圓,明星意匠總翩翩,時妝時到青蓮閣,一上雞身不值

錢。昔日海上新妝,多創始於青樓,浸及閨閣,近來新衣奇飾,皆出

於電影明星手造。近日最流行者,惟長半臂,雋逸有致,客有過福州

路青蓮閣,見雛妓亦有衣長半臂者,預料長半臂不久將為高級社會所

唾棄,蓋時妝一入青蓮區域,是其末日也。14

妓女的穿著打扮在晚清的社會深具時尚指標的意義,閨秀貴婦名媛淑女等皆

仿效之,如今青樓妓女卻反作為被動的模仿者,可視為流行傳播模式的轉

變,也可看出各種時尚勢力的消長。不同於時尚界,學術界一向為時尚的絕

緣體,學者專家與文化人士並非時尚潮流主要的創造者與追隨者,自然對長

馬甲缺乏興趣。

15

14 白雲,〈上海打油詩〉,《上海畫報》,1925年9月12日,無頁碼。 15 徐郁達,〈衣服的進步〉,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

圖 4-8 馬甲的改良:1931年2月刊登在《文化藝術月刊》,由插畫家胡亞光有描繪關

於馬甲的演進過程,由左而右分別為:穿著馬甲的漢族女性服裝,馬甲下襬長至膝蓋,

約屬於晚清到民初之際的款式(左一);女尚男裝並穿著馬甲,由馬甲長度只到腰際,推

測約是辛亥至五四之間的款式(左二);上襖與下裙搭配馬甲,馬甲下襬呈圓角,以及短

襖的倒大袖,約為五四類型的款式(中);長馬甲搭配短襖,又稱為「旗袍馬甲」,約是

1925年的款式(右二);旗袍搭配馬甲,旗袍縮短至膝蓋,搭配燙髮,約是1930年的款式,

唯此旗袍下襬短至膝上,未必符合實情,顯示畫家的誇張手法(右一)。

Page 11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05.

長馬甲的穿法雖然依舊是兩件式的款式,卻改變了原本上下分離的形

式,短襖與長馬甲的搭配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倘若只單穿長馬甲不搭

配短襖,則使得兩支手臂與肩膀完全暴露,單穿短襖而不穿長馬甲更猶如沒

穿任何下著,兩者都未能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長馬甲與長裙合而為一,形

成一種新的服裝,這種「一加一等於一」的模式充分表現簡化與合併的精髓,

更成為服裝改良的範例,此後將還會繼續出現。

旗袍誕生

1926年,就是長馬甲出現的隔年,剛開始流行的長馬甲又走向了突破的

發展:

長馬甲到了十五年(按:1926)把短襖和馬甲合併,就成為風行至今的旗

袍了。當時守舊的中國女子還不敢嘗試,因為老年人不很贊成這種男

人裝束。16

原本是兩件式的長馬甲,突破了背心的形式,在兩側的肩膀接上了原本屬於

短襖的兩管衣袖,形成一件單獨又完整的服裝,一件女裝的長袍。往後婦女

穿著這種長袍的時候,內部不用再搭配一件短襖以防兩隻胳臂外露。回顧一

年前,長馬甲取代裙子,省略女性下半身的重疊,為一次女裝簡化合併的改

良;隔年的旗袍則繼續完成上半身的簡化,短襖與長馬甲合而為一,成為一

件式的新服裝,為再一次簡化合併的成果。兩次改良的精神都是採取簡化合

併方式,將原本重疊的部分進行折衷融合,保留禦寒保暖的優點,又使其更

加輕巧方便,同時兼顧功能及美觀的雙重需求,才能持續流行,成就新的浪

潮。這兩次突破締造了旗袍的誕生。

《良友》畫報清楚地標示旗袍問世於1926年的上海,這個確切年份成為

後世廣為徵引的重要依據,也暗示旗袍的名稱在此年正式確立。17

16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然而這種

17 諸多關於旗袍的研究都將1926年標示為旗袍出現的關鍵年份,參見包銘新(編),《中國旗

袍》,頁22;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

頁38;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頁263;江南、談雅麗(編),《旗

Page 11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像是男人裝束一般的長袍,並未得到立即而廣泛的響應,立場較為保守的婦

女對於旗袍過於男性化的形象接受程度尤低。就這樣「女裝長衫—旗袍」與

「長馬甲—旗袍」匯流了,一種以女效男裝為精神,歷經馬甲的蛻變為過程

的新服裝被創造而問世。前者強調男裝對旗袍內涵的影響,後者則著重旗袍

純粹的女裝脈絡,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發展途徑,卻同時指向同一種服裝。

這也反應旗袍初興時的形象,正如張愛玲所說的冷嚴方正,與男裝的款式差

異不大。18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使人更難判斷「女裝長衫」與「長馬甲」何

者才是旗袍真正的源頭。如果強調長衫、長袍與旗袍的連結,則長馬甲的意

外出現只能算是一段插曲;如果著重長馬甲演變成旗袍的過程,則長馬甲亦

可視為另外一種開端。強調「女裝長衫—旗袍」的意義前文已述,另一方面,

聚焦於「長馬甲—旗袍」的關連則支持兩個重點。首先是肯定旗袍與女裝的

關係,重新將旗袍置於女裝的脈絡中,因為旗袍是由作為女裝用的馬甲改良

而生,因此將注意力再次拉回到女裝的範疇,使旗袍與其原有的男裝精神產

生裂痕,可能忽略旗袍與男裝的淵源。並且,過度偏重於這個觀點,純粹以

女裝的脈絡檢視旗袍又容易產生誤解,即是直接將旗袍與旗女袍錯誤地畫上

等號。其次是突顯上海對於旗袍具有的重要性地位,既然長馬甲演變成旗袍

的過程,被刊載在創刊於上海的良友畫報上,間接肯定上海對旗袍的影響

力,提升上海之於時尚流行的地位,往後一旦提及旗袍便直接與上海連結,

無形中也就支持旗袍從海上來的說法,「海派旗袍」不逕而走。19

兩個脈絡都有其意義,難以二擇一,畢竟歷史現象本來就難已從單一脈

絡去追尋。因為缺乏固定單一的答案,卻也使得旗袍的根源更加複雜混亂。

面對長馬甲在上海的風行,內陸地區也對旗袍的演變過程提供不同的觀點,

廣東大學的教授成仿吾(1897-1984)寫下他的觀察:

袍》,頁22。

18 張愛玲,《流言》,頁73。 19 「海派」一詞本指文化的分派,上海的文化稱為「海派文化」,是以江南地區的吳越文化

為主體,融入開港通商以後來自西方的歐美地區文化,逐漸形成的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

風格。海派文化常被對比於以北京為首,象徵中國傳統正統文化的「京派文化」。包銘新

將旗袍的發展脈絡套入海派與京派文化的分派之中,作為旗袍與旗女袍差異的解釋,本

文之後有進一步的分析。見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71-77。

Page 11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07.

上海這地方有點特別,不論你什麼時候跑了來,你總可以發現一些新

奇的東西,感到一種新鮮的情調。這次經過這裡所看見的幾種新奇的

東西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the beautiful sex 的服飾的變化。旗袍已經

是遍地皆是得了;我們湖南的纖弱的婦女們不是已經在街頭陌上掃來

掃去了嗎?這旗袍的流行真比什麼學術教育的普及還傳得快。這事情

大約不是流行的起點地方那半數同胞所能忍受的。現在她們為第一步

的革命,先把旗袍的兩袖不要了。這是中華民國的女國民一年以來的

第一大事業,第一大功績。…20

旗袍的演變,在成仿吾筆下呈現完全相反的過程,他推測長馬甲並非由馬

甲,而是由旗袍演變而來。這種認知與實際情況完全顛倒,錯誤的觀點由今

日佐證並不符合事實,然而作出如此結論或許與作者本身的生長環境有關。

成仿吾來自內陸省份湖南,內陸地區的時尚潮流一向以上海時尚為指標,跟

隨上海地區的傳播而轉變,湖南自難例外,但上海時尚瞬息萬變,內陸省份

常常跟不上變化的腳步,造成同樣款式的服裝在不同地區掀起流行的時間有

所差距,旗袍在湖南風行的時間一定比上海要晚。1926年才在湖南出現的長

馬甲款式,或許早在一兩年前的上海已經流行過了,而此時長馬甲與女裝長

衫正在上海發生匯流,成為最新款的時裝,湖南地區則尚未開始。地域的差

異,提供不同觀點的時空因素,來自外地的成仿吾,未必能了解上海時尚的

內在轉換,也未必清楚旗袍完整的發展脈絡,遂造成不同於主流的認知,這

種認知來自一位上海之外的局外人。

成仿吾的推測乍看符合邏輯,去除兩袖的長袍的確與長馬甲沒有明顯差

異,一般人也很容易直接賦予想像連結,將長馬甲與女裝長衫混為一談,並

不覺得顛倒的順序有什麼奇怪,然而錯誤的認知正反映這些時尚訊息的混

亂。雖然成仿吾並未明指旗袍為何,但推測他指為旗女袍的機率頗大,於是

無可避免地,旗女袍、旗袍、女裝長衫、旗袍馬甲等又再次混淆不清了。上

海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系教授包銘新試圖釐清這些疑惑,替旗袍分類流

派。他認為民國初年以來的北京婦女依然沿用清代的旗女袍,稱為「京派旗

20 成仿吾,〈嬌艷欲滴的圍頸〉,《洪水》,第2卷第1期,1926年12月。

Page 11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袍」,而旗袍在時尚中心的上海展現出變幻無常的時裝樣貌,稱為「海派旗

袍」,隨後海派逐漸成為各地模仿的典範,取代京派成為主流。21

這種將旗袍分派的學說漏洞百出,無法解釋的疑問太多。探究其因,包

銘新強調京派與海派只是款式上的差異,他的論點立基於兩者原本就屬於同

一物,旗袍源於京派,盛於海派,二者一脈相承,延續中國古代袍服的傳統。

包銘新運用

一連串的對比分析京派與海派的屬性,例如古典之於浪漫、守舊之於創新、

內陸文化之於海洋文化、本位本土之於中西合璧等。這些看似成理的對比其

實毫無意義,因為它們並無法掩飾論點的粗劣。包銘新首先就從款式著手進

行比較,款式是兩種派別最顯著的差異,京派的袍身平直,不顯露形體,海

派則開省收腰,充分呈現體態曲線。但旗袍最初在上海出現之時,也是平直

寬鬆的款式。其次,包銘新又分析穿著的方法,京派需在袍內著褲,袍身開

衩露出褲腳,海派則不需要。但五四類型的女裝已不見在裙下加穿褲子的現

象,而海派時尚也偶爾出現過高衩旗袍搭配絲綢蕾絲長褲的穿法。另外,京

派與海派如何形成,京派如何影響海派,海派如何取代,兩派平型的發展脈

絡又如何相互交流,所有的說明包銘新都只有含糊帶過。

21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71-77。

圖 4-9 旗袍內搭配長褲:這張由中

國山東煙草公司出品的廣告月份牌,內

容描繪中產階級小家庭的幸福樣貌,由

家庭的各個成員圍繞著女主人,使她儼

然成為全圖的主角。身穿旗袍,打扮時

髦的女主人,長旗袍開著高衩直到大

腿,露出旗袍內的長褲,長褲滾著細緻

的花邊,與旗袍的花色相輝映,展現女

主人賢妻良母的形象,塑造雍容華貴的

女性形象。

Page 11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09.

換句話說,京派與海派的分法不如說是旗女袍與旗袍的區分。前文已述,旗

袍與旗女袍的並未具備絕對傳承的關係,包銘新的論述還是受到旗袍源於旗

女袍的傳統觀念影響,他的分法依然陷入長期簡化的窠臼當中。京派與海派

的分類只是傳統觀點的延伸解釋,但倘若無法跳出既有框架,再多的解釋也

是徒勞無功。22

包銘新的努力最後流於無止境的矛盾,意義有限。數年之後,石磊也試

圖還原旗袍發展過程的真相,他主張旗袍在1920年代歷經了兩次瞬間的重大

轉變,第一次是長馬甲的形成,第二次則是長馬甲轉型成為旗袍。石磊將此

兩次轉變稱為突破性的飛躍,歸因於純粹以審美的角度出發而掀起的流行浪

潮,並視為近代上海服裝文化觀念的進步。

23關於旗袍演變的過程,石磊大

致說對了,但仍有嚴重缺失,問題都出在第一次飛躍,他將長馬甲出現的時

間錯誤地標記為1921年,更錯誤地以為長馬甲是以旗女袍為基礎而作出滿漢

融和的突破。石磊嘗試整合1980年代以來的爭議,將初期說與中期說融和成

為一體,24

原本根源於女裝長衫的旗袍,起初總是難以脫離男裝的影子,經歷長馬

甲的洗禮之後,旗袍逐漸由男裝向女裝靠攏,沒料到只是旁支的長馬甲最終

還是與女裝長衫匯流了,甚至取而代之,讓人誤以為才是主流,於是旗袍在

上海發生性質的轉變。長馬甲的意義在於將旗袍的主導權轉到上海,畢竟上

海作為此時中國的時尚中心已經發展成熟而完備。後來旗袍又從上海傳播到

並搭配長馬甲作為插曲,但他再次錯誤地將旗女袍、旗袍與長馬

甲串成一氣,最後也就只能得到失敗的結論。無論是包銘新還是石磊,他們

的重要性在於肯定長馬甲轉型為旗袍的經過,這是過去的研究中少見的突

破,然而這只是旗袍發展過程的其中一環,並非完整的脈絡,他們都忽略了

其它的面向,另一條其來有自的脈絡-女裝長衫。因為遺忘了旗袍具有男裝

元素的發展脈絡,一味將旗袍視為純粹的女裝檢視,也就更容易誤將旗袍與

旗女袍直接連結掛勾,再次為簡化的見解增添背書。

22 Finnane也批評這種論點,她主張與其劃分地區流派,不如著眼於時間、社會階層等因

素。見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152. 23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頁38。 24 關於「初期說」與「中期說」的比較,參見本文第三章第一節。

Page 11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北京與其它各地,也更奠定了「上海旗袍」的基礎,上海因而獲得旗袍絕對

的主導地位與發言權。

第二節 走向流行

旗袍在1926年正式誕生是既定的事實,就像任何新的服裝一樣,旗袍出

現在時裝界令人耳目一新,瞬間引起關注,然而新服裝都必須通過服裝改良

原則的檢驗,否則頂多只是曇花一現,風潮難以持續,無法引發廣泛的流行。

本節欲探討何以旗袍能夠捲起流行的浪潮?到底旗袍流行的原因為何?為

什麼旗袍可以得到以漢人為主體社會的廣泛青睞?旗袍代表什麼樣的社會

意涵?或暗示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女性穿著旗袍又象徵什麼樣的社會形

象?筆者欲回歸女性服裝改良的原則開始談起,重新檢視旗袍的內涵與改良

的關係。

旗袍與女性服裝改良

任何一種出現在時尚界的新興服裝,只需著重美觀的要求,達到別出心

裁、特立獨行的目標即可,女尚男裝絕對符合標新立異的原則,成為長衫在

女性時尚界生存的充分理由。然而,時尚與流行並非一線之隔,二者之間還

有相當的差距。新興的服裝要突破時尚界的象牙塔,走向普遍流行的大眾社

會,必需在美觀的原則之外,加入更大量的大眾化元素,才能適合大多數人

的品味,讓它能被廣大的群眾接受。換句話說,服裝要突破時尚界的侷限,

發展成流行服裝,必須透過改良,它不可能保有在時尚界完整的面貌,卻又

不能完全忽視美觀的需求,它摘取部分元素,加以改造,成為大眾化的款式,

才能被大量推廣與接受。而少量時尚的元素,使它又不脫時尚的色彩與風

味,又能符合大眾追求趨新與吸睛的心態。改良過後獲得推廣的服裝,採取

大眾化的布料材質與大規模的生產,價格自然低廉許多,又是再次促成流行

普及的有利因素。

Page 11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11.

女性穿著長衫到了1926年已非新鮮事,這項獲得新名稱「旗袍」的服裝,

若想要繼續生存,甚至引發流行風潮,不能只是一成不變地模仿男裝,它必

須加入更多符合大眾口味的新元素,因此也開始出現改良的意見,這又是呼

應多年以來女裝改良的風氣與努力。

(一) 禦寒保暖

如同旗女袍的再現,初興時的旗袍也是作為冬裝使用,禦寒保暖便成為

首要訴求的實際功能。兩截穿衣的缺點之前已述,縮短的上衣下擺與兩側開

衩,以及縮短露出小腿的裙襬,難以阻擋寒風侵襲身體,對身體的保護缺失

極大,功能也倍受質疑。一截穿衣的女裝長衫可以克服這個缺陷,由女裝長

衫的脈絡演變而來的旗袍當然也繼承這些優勢。1925年底,明暉在申報上回

應張競生的文章中,肯定旗袍具有禦寒保暖的功能,他說:「在冬天真不如

穿旗袍,比兩截的衣裝溫暖的多。」25

現在上海女子的裝束…寒季最流行的,當然要算是旗袍和披肩,旗袍

似乎更是來的普及,因為取它適意而大方…

另一篇介紹上海流行女裝的文章中,

將旗袍與披肩並列為冬季最流行的服裝,反映旗袍身為冬季時尚單品廣受歡

迎的程度:

26

(二) 行動便利

一截穿衣的旗袍除了具備禦寒保暖的優勢之外,也比兩截穿衣更具有便

利性。旗袍可免除上下兩件式的穿著,以一件代替兩件,不必穿了上衣之後

又要加穿裙子與外套,只要同時穿著一件上下相通的旗袍即可。張競生所言

「改良的古裝」,即是強調這種方便的特色。27

25 明暉,〈談談新裝束〉,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

報紙上的自由投稿作家也呼應

張競生的論點,肯定旗袍的優點:

26 挹奇女史,〈女子新裝譚〉,上海《申報》,1926年3月10日。 27 張競生,《美的人生觀》,頁22-33。

Page 11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去年(指1926)有兩個主要的變遷…而長衣服卻十分盛行。…長衣服,

還是旗袍和長半臂兩種,差不多變成了家庭普遍的服裝,因為穿了旗

袍可以省得穿裙子,家居固然沒什麼不變,就是見外人不算難看,不

比穿短衣服的非得穿上裙子不能見陌生人。28

旗袍的便利性促使它幾乎成為家庭中普遍的服裝,無論是家居穿著,或是招

待來訪的客人,都比過去兩件式的女裝更為合適。已過古稀之年的曾紀芬回

憶:

九十年以後,盛行旗袍,可免短衣之醜與長裙之煩,未嘗非善法。但

袍僅過膝,袖不及腕,脛肘並裸,實非余所樂觀也。29

曾紀芬主張穿著旗袍可避免上半身衣過短之醜與下半身裙過長的麻煩,旗袍

可同時免除雙重的麻煩,實在方便。她對旗袍的便利功能表示贊同,但對顯

然對款式相當不滿,守舊的老年人對於時下流行的「短袍」,露出四肢不以

為然,顯示旗袍的穿著也必須符合時人對美觀條件的要求。

(三) 外表美觀

曾紀芬認為旗袍比時下的上衣下裙較為美觀,但依舊過短,在美觀上還

要繼續改進,但也有人覺得恰如其分。每個時代對於審美的標準各不相同,

美觀的感覺因人而異,旗袍該如何穿著才能顯得美觀,最主要的關注點還是

圍繞在服裝的長度與寬度等老問題上。張競生對於旗袍的推廣不遺餘力,為

了鼓吹將旗袍作為外出會客及家居的標準服裝,他對於旗袍的款式與製作方

法也有一套主張與說明:

28 鐫冰女士,〈婦女裝飾之變化(下)〉,上海《民國日報》,1927年1月8日。 29 文中所稱之「九十年」,指民國九、十年(1920-1921年),理應為旗女袍再現之時,但崇

德老人所記述之內容「袍僅過膝,袖不及腕,脛肘並裸」的特徵卻是旗袍的款式,與下襬

附足蓋地的旗女袍明顯不同,推測是崇德老人事後回憶旗袍的興起,錯將1926年前後的旗

袍與1921年的旗女袍混淆的結果。另一方面也顯示旗袍源於旗女袍的誤解已經形成。見聶

其杰(編),《崇德老人自訂年譜》,頁44。

Page 11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13.

…襖的做法需要妥貼身體,使骨骼的美處能夠表現出去,而襖外束一

花樣宮縧帶,以顯示一種風韻態度。又改良的古裝,襖的長度僅夠遮

住「衣裳連合」的內衣末處即足,腳上穿長襪約間可以見。襖袖不必

過長且不可寬。…我前已說我國女子身材短小窈窕,當穿古裝與長衣

裝以烘托身材苗條和裊娜的姿態。但長衣的做法,當然不可如現在滿

州婦女及北京女子所穿的一樣,應該做得有韻致,又不可過長,腰間

須有微束的姿勢,胸間或開或不開,但當使頸部露出,免有「縮龜頭」

的醜態。30

張競生首先對旗袍的尺寸對做出說明,他主張旗袍的長度不可過短,應該超

過膝蓋,並且蓋過連身的長內衣,直到小腿與足踝之間,可露出鞋襪,衣袖

也不可過長或過寬。這樣的款式或許可以同時滿足保守與趨新人士的訴求,

取得互相的平衡點。關於旗袍的寬度,張競生則要求合身,貼妥身體,突顯

骨骼的美感,才能烘托身材苗條與裊娜的姿態。具體的作法是在旗袍的腰際

間稍微束起,使旗袍有腰身的設計,但此時中國的服裝依舊採用傳統的平面

裁剪技術所製成,在技術尚未突破之下,旗袍不可能達到完全貼體的目標,

看起來依舊相當寬鬆。正因為無可避免的寬鬆,張競生刻意區分旗袍與旗女

袍,並以旗女袍作為借鏡,不得作的像是旗女袍,避免旗袍重導旗女袍覆轍。

二者的差別正在於長度與寬度的些微差異。

長度不可過長,寬度力求貼體是旗袍美觀普遍的共識,然而不同體型身

材的人穿起來仍有差異,關鍵點就在旗袍的寬度,它的重點性遠勝於長度。

至於衣服的大小則與年齡無關,而和姿態卻有很大的關係,大抵身長

玉立的人,宜服旗袍及長馬夾等。粗肥的人穿了,就覺得更顯其粗肥,

而不見苗條之致。…如旗袍則下擺必須撐出,方覺美觀,肥胖的人臀

部較下襬為大,自然臃腫得可笑了。31

身材高挑的女性適合穿著長馬甲與旗袍,這種修長的款式使她們看起來玉樹

臨風,更顯苗條,此時的旗袍貼體的程度有限,並不會顯得單薄。但相對地,

30 張競生,《美的人生觀》,頁23-28。 31 人王,〈真善美的女性衣服〉,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

Page 11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服貼與曲線不足的旗袍,對身材的修飾效果也有限,倘若肥胖或是壯碩的女

性穿上,只會顯得更加臃腫而已。貼體的訴求也與旗袍的演變過程有關,旗

袍源自女性仿效男性的服裝,卻又不能完全與男裝無異,最大的差別還是在

寬度。

旗袍的式子,本是和男子的袍子彷彿,腰部到臀部,並不分出寬窄,

因此著旗袍的人,就不能顯出她天賦的形體美,所以應該將旗袍的腰

部,做的略為比臀部小些,方才覺得體態婀娜,舉止活潑。32

將旗袍與男裝進行對比是十分貼切的作法,使得旗袍貼身合體的訴求更為明

確,縮小的腰線與略寬的臀線形對比,以襯托女性身材之美。事實上,旗袍

貼體的訴求也不是全然只為求美觀,還有其它實際的功能考量:

衣服本為蔽體之用,此固人盡皆知,為蔽體而不得實益者,此固我國

歷來之惡習也….因其違反自然之姿勢,而無以進於活潑玲瓏之域也,

故我人凡一裝束,必先研究其適合身體之姿勢,然後能得此蔽體之效

用。近來滬上盛行之旗袍,竊以為尚有可改良之點,蓋旗袍之格式,

手、胸、臀、足等部,亦有不能適合自然之姿勢者。33

服裝的主要功能在遮蔽身體,使其禦寒保暖,卻又不能阻礙肢體運動,才是

符合自然的原則。換言之,自然的背後還是合身貼體的概念。何以旗袍一再

強調貼身,反映這是一個難以達成的理想,事實上中國傳統的服裝裁縫方法

確實無法克服技術上的缺陷,平面剪裁的技術無法裁製出立體的服裝,完全

符合身體確切的形態,只能力圖緊窄,合身的程度有限。此時的旗袍無法作

到完全合身,只是相對貼體,依舊寬鬆,直到1930年代西式剪裁技術的普遍

運用才能突破目前的局限 。

32 挹奇女史,〈女子新裝譚〉,上海《申報》,1926年3月10日。 33 少飛,〈女子裝束談(二)〉,上海《申報》,1926年2月17日。

Page 12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15.

突破冬裝,進軍夏裝

自從晚清以來,中國女裝的款式瞬息萬變,歷經同光、甲庚、辛亥到五

四類型等多次演變,同時也伴隨女裝改良的議論交織其中。1912年(民國元

年)所頒布的服制明確拒絕中國女裝向西方看齊的路線,為了避免女性的服

裝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禁臠,政府刻意掃除西式女裝取代中式女裝的契機,卻

難以根絕中式女裝持續向西方取經的行為,中式女裝無可避免地持續受到西

方時尚的影響,跟隨西式女裝的潮流演變。女裝改良的風氣在五四時期達到

高峰,文明新裝可視為此時因應多方改良意見所作的嘗試,可惜成果有限,

文明新裝並未突破中式女裝上下兩件式的基本型態,只完成了經濟、美觀、

女權等方面的改良,卻無法同時滿足衛生、便利其他方面的訴求條件,顯示

從現有的中式女裝的範疇中,缺乏改良的有利條件,更無法造就符合所有改

良原則的服裝,這是中式女裝自身的局限,難以突破。

民國元年的服制在荒唐的議會過程中草草通過,參議員在臨時動議上一

度爭論是否該禁止女尚男裝的社會風氣,此議案最終不了了之。34

34 參議員金鼎勳臨時動議提出「禁止女子服男子服」,當議長擬付表決時,金又自己撤除提

議。見〈參議院討論服制問題〉,上海《申報》,1912年8月13日;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所幸議案

沒有通過,因為正是「女尚男裝」替坐困愁城的女裝改良開啟了一扇窗,這

諷刺的成為新服制最大的貢獻。在不改穿西式女裝的前提之下,中國的男裝

提供了另一條女裝改良可行的途徑,女性仿效男性穿著而產生的「女裝長衫」

造就旗袍的誕生。旗袍通過了女裝改良原則嚴格的檢驗,兼具禦寒保暖、衛

生便利、經濟美觀等優勢,又作為女效男裝的呈現,背負的女權意涵更是不

證自明,它比文明新裝擁有更多優勢,不但能夠襲捲流行的風潮,也更加具

備歷久不衰的條件。1925年,眾望所歸的旗袍作為新潮的女裝橫掃秋冬時尚

界,社會上已出現興穿旗袍的風氣,如同長馬甲一樣,隨著日趨流行的結果,

旗袍突破冬裝的行列,發展初夏裝的款式已是指日可待的結果。

Page 12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1926年5月,上海的《良友》畫報介紹當季的時裝,將旗袍標註為春冬

季流行的服裝,特別適合上層社會的少女名媛穿著。35

用箔灰印度綢成之,亦可稱為旗衫,照普通旗袍無甚差別,僅領袖及下際緣

以黑白坎線,白綢大盤香花周綴,大襟及袖口鈕則隱藏大襟內,鞋如能照衣

一色更有相得益彰之妙,雅潔無塵,新艷可愛。箔灰印度綢用料(連鞋)計

一丈三尺,白綢(坎線盤花用)計五尺,元色綢(坎線用)約三尺半。

大約同一時間與地區,

Vogue雜誌則將旗袍介紹為初夏的新裝:

36

初夏旗袍,又可稱為「旗衫」,根據中國服飾的分類,材質輕薄的長衣稱為

「衫」,多作為夏裝,反之,材質厚重的長衣稱為「袍」,多作為冬裝,

37

去年(按:1926)有兩個主要的變遷,就是小圓角衣服,已經有淘汰之

勢,而長衣服卻十分盛行。…長衣服,還是旗袍和長半臂兩種,差不

多變成了家庭普遍的服裝,因為穿了旗袍可以省得穿裙子,家居固然

沒什麼不變,就是見外人不算難看,不比穿短衣服的非得穿上裙子不

能見陌生人。長半臂的長處就是可以增加胸背和腿部的溫暖,卻並不

影響到兩隻手臂的動作,所以也受人歡迎。可是最近又盛行在旗袍上

加一件小背心。

旗袍

的流行突破季節的時效性,從冬裝轉變為夏裝,展現它的流行程度並未因為

季節轉換而中斷。因應從冬裝到夏裝的過度,製作旗袍的面料也有所轉變,

新裝簡介中建議使用質地輕薄柔軟的印度綢裁製,就是常見使用於夏裝的衣

料。除此之外,轉變為夏裝的旗袍,穿著方式也有發生轉變:

38

突破季節限制的旗袍由冬裝轉變為夏裝,由外套變成外衣,夏裝旗袍以單穿

的形式延續它的流行浪潮,旗袍內部不用加穿褲或裙,旗袍外部也無需外罩

其它服裝,形成一種輕薄簡約的典型夏季服裝。但是,當季節再次遞嬗,輕

薄的夏季旗袍到了冬季顯然無法勝任禦寒保暖的基本要求,而之前外套形式

35 〈上海婦女衣服時裝〉,《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3。 36 〈初夏旗袍〉,Vogue(Shanghai),1926. 引自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142. 37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飾》,頁50-54。 38 鐫冰女士,〈婦女裝飾之變化(下)〉,上海《民國日報》,1927年1月8日。

Page 12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17.

的冬裝旗袍又顯得笨重過時,於是便以夏裝旗袍為基礎作出改良,加入冬季

的元素,塑造出新的冬裝。為延續夏季旗袍的風采,新的冬裝即是在旗袍外

增添秋冬服裝,如背心、外套、大衣、披風等,不但可以保留旗袍的輕便功

能,還能增加旗袍搭配的選擇,無論是中式馬甲、或是西式的翻領長大衣,

還是毛線針織外套,都可以輕易而巧妙地與旗袍結合,呈現不同時期對旗袍

的新詮釋,如此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的新裝旗袍,更增加旗袍中西文化揉合

的特色。旗袍完全超越時效性的限制,由冬裝轉為夏裝,再由夏裝回歸冬裝,

以舊的素材為主體,以新的方式呈現,才能始終位居時裝的行列,不被取代

淘汰。

走向流行

旗袍誕生在思潮與政治相互醞釀的1920年代,這是一個近代中國歷史上

民族主義風起雲湧,充滿激情與悲憤的時代,無論在各個層面,中國人的行

為受到強烈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所支配,導致一連串與外國警察、雇傭軍團

之間的暴力衝突,而且經常遭受到高壓而殘酷的鎮壓手段,造成多起憤怒的

圖 4-10~11 長旗袍:1926年的《良友》畫報由模特兒展現長旗袍的正面與背面外觀,

並註明旗袍屬於大家閨秀的春裝與冬裝。

Page 12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中國人稱為「慘案」的事件。39

在旗袍初興之時,婦女穿著旗袍的現象並不普遍,從時人的穿著不難觀

察出女裝流行的趨勢,宋慶齡(1893-1981)流傳至今的圖像照片規律地紀錄下

她的服裝轉變。1920年代,晚年的孫中山(1866-1925)依舊在政界相當活躍,

在他人生的最後十年,小他27歲的妻子宋慶齡總是與他如影隨形,陪伴他出

席各項活動。同是出身為海外華僑的孫氏夫婦,早已習慣西式的服裝,從他

們在1915年的結婚照中顯露無疑,宋慶齡穿著西式套裝,裙襬不到腳踝,踩

著高跟皮鞋,上衣敞開著大片皺摺的蕾絲領口,最引人注目的是頭上的闊邊

女帽,上面插著的羽毛裝飾是判斷使用於慶典場合的唯一線索,顯得簡潔而

端莊。孫中山則穿著三件式西裝,白色的襯衫襯著深色的領帶,手中還握著

文明棍。完全西式取向的裝扮說明孫氏夫婦致力於中國的革命,並追求進步

與現代化的特徵。

同時,1920年代也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

過程,民族主義正燃燒熊熊烈焰,並且交織反帝國主義與反軍閥運動的潮

流,催促興起於最南端的國民革命軍展開北伐,將中國從帝國主義和軍閥混

戰的苦難之中拯救出來。旗袍伴隨這些高漲的潮流,由興起到流行,由誕生

到壯大,逐漸在風雨之中站穩腳步,奠定它成為國服的地位。

40

結為連理之後的孫中山夫婦似乎意識到他們的穿著必須適合自己高聲

望的政治地位,他們應該穿著一種象徵獨特的「中國」形象,又能體現「進

步」與「現代」意涵的服裝,這種服裝應該擁有中國的色彩,又要能與迂腐、

保守的中國形象切割,更不能只是一味地抄襲西方的服飾,於是孫中山開始

廣泛地穿著自己改良的男士套裝—中山裝,而宋慶齡則選擇兩件式的中式女

裝,擁有不算高的立領上衣,以及下擺至小腿中段的裙子,其中宋慶齡所選

39 1925年春夏間,上海日商棉紗工廠的工人罷工,遭日籍職員槍擊,導致中國工人傷亡,

上海學生將此作為反帝國主義宣傳,組織演講隊,又遭英國巡捕射擊,死11人,傷20多人,為「五卅慘案」。隔月,漢口市民舉行反英反日示威為響應,又被英軍擊斃8人,傷

11人。廣州各界民眾也為抗議上海、漢口慘案,發起示威遊行,又為沙面英軍擊斃80餘人,負傷500餘人,為「沙基慘案」,之後激起連續18個月的省港大罷工。見張玉法,《中

國現代史》,上冊(臺北:東華書局,1985),頁220-221。 40 Verity Wlison, “Dressing for Leadership in China: Wives and Husbands in an Age of

Revolutions (1911-1976)”, Gender & history, Vol. 14, No. 13, November 2002, p.611.

Page 12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19.

擇的服裝都在中國的都會區廣為流行。孫氏夫婦從服裝上改變的形象與婚前

有明顯的差別,從1922年5月孫中山在廣東韶關誓師北伐,到1924年6月黃埔

軍校的開學典禮上,宋慶齡跟隨在孫中山身旁,都是以兩件式上衣下裙造形

出席,41

41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週年紀

念文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94),頁78。秦孝儀(編),《史畫史話》(臺北:近代

中國,1990),頁98。

甚至到1924年底,孫中山應北京政府之邀請北上共商國是,在永豐

圖 4-12~15 孫中山夫婦的改裝: 上圖由左而右分別為:西式服裝 (上左)、中山裝與中式襖裙(上 中)、西式毛皮大衣與中式長袍馬 褂(上右)。左圖為1925年宋慶齡在 孫中山的靈堂中已改穿旗袍,這 或許是她改穿旗袍的開始,也是 最早留下她穿旗袍的圖像史料。

Page 12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艦的甲板上所留下來的照片,宋慶齡依舊穿著上衣與下裙,42但在假道日本

赴天津、北京的時候發生轉變,宋慶齡在神戶一改傳統中式的服裝,改穿長

及全身的毛皮大衣,頭上還搭配毛皮帽,或許是日本氣候嚴峻的原因,使她

選擇不同以往的服裝,43

因,影響了宋慶齡在酷寒的北國選擇西式毛皮大衣。

根據顧維鈞(1888-1985)的夫人黃蕙蘭(1883-1983)的

說法,孫氏夫婦在此次旅途中曾經短暫停留上海,並接受他們的接待,宋慶

齡有機會一睹黃蕙蘭的衣櫥收藏。顧維鈞身為中華民國之外交官,黃蕙蘭又

是活躍於社交圈中的名媛,對於西式服裝的使用並不陌生,或許就是這個原 44是否真如黃蕙蘭所言

不得而知,但宋慶齡的服裝確實在1925年前後發生轉變。該年3月,孫中山

病逝北京,在鐵獅子胡同設置的靈堂中,宋慶齡穿著一身深色的旗袍,正是

1920年代中期的款式,過肘倒大袖,下擺寬大,長及小腿與腳踝之間,這或

許是宋慶齡改穿旗袍的開始,也是最早留下她穿旗袍的圖像。45此後的宋慶

齡幾乎都以旗袍的姿態現身,她選擇深色而素雅的款式,彰顯身為孫中山夫

人的尊貴形象,並繼承孫中山革命的理念,以旗袍建立起象徵中國民族主義

與反帝國主義的新形象。在她之後,中國已難以見到穿著西式服裝的女性,

縱使在西化色彩最濃厚的通商口岸也是如此。46

宋慶齡改穿旗袍的時間早於她的妹妹宋美齡(1897-2003),然而要說帶領

旗袍流行的代表人物,絕對不能忽視宋美齡的貢獻,宋美齡作為蔣介石的夫

人,在諸多公開場合均是以旗袍造型現身,直到晚年依舊,旗袍成為宋美齡

的標誌與象徵。縱使她選擇旗袍作為她終其一生的代表服裝,如同她的姐

姐,一開始中式服裝並未使宋美齡傾心,自1917年由美國返回中國以來,宋

美齡始終情有獨鍾於西式服裝,尤其是1927年12月,她與蔣介石在上海舉行

的結婚典禮。這是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的第二年,勢如破竹的革命軍從廣州

42 《良友》,第2期,1926年3月25日,頁12。 4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與蔣中正先生》(臺北:近代中國,

1994),頁167。 44 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p.144-145. 45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與蔣中正先生》,頁170。 46 Helen Snow, Women in Modern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pp.130-133.

Page 12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21.

出發,如今已橫掃長江流域,並挺進中國東南沿海的江浙精華區。宋美齡偋

棄中國傳統的大紅新娘嫁衣,也捨棄剛興起的旗袍,她刻意地採用西式的習

俗與服裝,選擇穿著白色的西式新娘禮服,拖著延長的裙襬,並覆蓋蕾絲頭

紗,手裡捧著粉紅色的康乃馨花束使整體的造型更加完整。蔣介石則穿著精

緻的燕尾服,搭配燕尾領的白襯衫與領帶,還有條紋西裝褲,這是他終其一

生罕見的以西式服裝的造型現身。相較於孫氏夫婦的結婚照,這場世紀婚禮

被認為更加新潮,卻也更加奢侈、不愛國。婚禮結束之後,新婚夫婦隨即應

美國福斯電影公司(Fox Movietone News)之邀拍攝一則有聲的動態新聞片,

圖 4-16~18 蔣介石夫婦的改裝:由左而右、由 上而下分別為蔣宋聯姻,兩人皆穿著西式結婚 禮服(上左);婚後接受電影公司採訪,兩人分別 穿著中山裝與中式服裝(上右);以及北伐完成謁 靈孫中山,蔣介石穿著軍裝,宋美齡則穿著旗 袍,並手持洋傘(左) 。

Page 12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宋美齡以流利的英語闡述協助丈夫繼續北伐革命的決心,以成就中國的統一

大業,共築未來國家民族的美好前景。蔣介石端坐在其身旁,穿著一件中山

裝,專注地望著受訪中的宋美齡,宋美齡則穿著中式的服裝,立起的高領扣

著兩顆扣子,大花、長袖,由於新聞片只拍攝上半身,無法觀察到下半身的

穿著,但推測此時的宋美齡應是穿著一襲旗袍。結婚以後的宋美齡跟隨蔣介

石改穿中式服裝是她人生中的重大轉變,呼應她在受訪中的宣示,往後的生

活中,宋美齡幾乎放棄了過去傾心的西式的服裝,改以大量的旗袍造型現

身,展現中國民族主義及反帝國、反軍閥的象徵。透過旗袍,宋美齡欲建立

起一個符合現代中國發展的新女性形象,同時也塑造自己身為蔣介石夫人的

典範形象。

1928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克定北京(隨即易名為「北平」),蔣介石

與各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 (1883-1960) 、馮玉祥 (1882-1948) 、李宗仁

(1891-1969)共同前往北平西山碧雲寺謁靈孫中山,宋美齡也一同隨行前往,

她穿著一襲淺色旗袍上面有中國文字圖騰的花紋,在一群男性軍人之中顯得

特別醒目,值得留意的是,她還帶著一把陽傘,這將與旗袍一樣,成為宋美

齡永久的標誌。47

另一位蔣介石的夫人的服裝轉變也可以反映旗袍流行的情形。身為前任

蔣夫人的陳潔如(1906-1971)也留下傳世照片作為證據,其中最被後人所知悉

的莫過於她與蔣介石的合照,將近一個世紀之後,她的回憶錄還使用這張照

片作為封面。

同樣嫁給中國政治領導人物的宋氏姊妹,都在結婚之後展

現服裝傾向的轉變,她們必須選擇一種合乎現代與進步意味的中式服裝,並

且能夠作為象徵中國民族主義的強建力量,以助於塑造現代中國的新形象。

1920年代中期以後,宋氏姊妹在初興起的流行風潮下選擇旗袍,與她們改裝

同時並進的,則是旗袍的浪潮也將步上高峰。

48

47 陳鵬仁、劉維開(編),《蔣夫人宋美齡畫傳》(臺北:近代中國,1998),頁44。

1926年5月,即將年滿20歲的陳潔如與蔣介石和影於黃埔軍

校,當時兩人已結婚5年,蔣介石穿著一身軍裝,他是國民黨中新興崛起的

年輕軍官,陳潔如則是外界公開承認的蔣夫人,她穿著兩件式的中式女裝,

48 見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臺北:傳記文學,2011)的封面。

Page 12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23.

短衣的衣袖呈現喇叭狀蓋過手肘,是當時最流行的倒大袖款式,圓弧形的下

襬劃過在腹部連到兩側,開著短衩露出若隱若現腰際,短衣的四周還有講究

的鑲邊;下半身則是過膝的裙子,裙襬已縮短至小腿中段,腳下搭配的是一

雙平底皮鞋,這是都會女性最典型的造型。1926年,正是《良友》畫報標記

旗袍在上海誕生之時,上海籍的陳潔如也悄悄地發生服裝上的轉變。該年7

月的廣州長沙車站前,陳潔如一改兩件式的上衣下裙,而是穿著一襲旗袍,

出現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歡送行列中。49

49 〈鄭州會議中之要人〉,《良友》,第18期,1927年8月,頁3。

不同於宋氏姊妹,陳潔如鮮少在公

開場合上露面。一年之後,身為江南財閥的孔宋家族急於拉攏公開與中國共

圖 4-19~21 陳潔如的改裝: 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分別為穿 著中式服裝的陳潔如與穿著軍 裝的蔣介石(上左),北伐送行中 的陳潔如穿著旗袍 (上右),以 及前往美國的輪船甲板上,陳 潔如穿著旗袍並手持洋傘(下 圖左一) 。

Page 12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產黨決裂的蔣介石,而促成蔣宋聯姻,陳潔如因此被迫離開中國,501927年8

月,陳潔如搭乘輪船「傑克遜總統號」前往美國,接受當地國民黨支部的歡

迎,但她始終神情黯淡,其中旗袍的造型相當引人注目,依舊具有當時最流

行的倒大袖,下襬過膝,但長度比前一年些許提高。51一個月後,蔣介石登

報否認他與陳潔如的婚姻關係,52

這三位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性都在1920年代之間不約而同地換

上旗袍,雖然時間略有先後,改裝的動機也不盡相同,但都是大環境的流行

趨勢使然,也反映旗袍風靡的程度。1929年6月,國民政府將孫中山的靈柩

移往南京紫金山下葬,在舉行奉安典禮的過程中,已經改裝的宋氏姊妹都穿

著深色旗袍,下襬過膝,袖長過肘,

當年年底,他就與宋美齡舉行結婚典禮,

陳潔如則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長達五年。相較於宋氏姊妹,沒有直接證

據顯示陳潔如的服裝轉變同樣具有政治意涵,卻也反映此時旗袍流行的程

度,她的改裝或許可以作為時裝轉換的一個例證。

53這是當時政府所規定的禮服款式。事

實上,國民政府為了因應移靈的奉安大典,早在兩個月前的4月16日頒布新

的〈服制條例〉,54其中關於女性禮服的規範如下:55

服制條例 1929年4月16日

第二條 女子禮服依左列甲、以兩種之規定

甲種

50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全譯本: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臺北:傳記文學,1992),

頁342-354。 51 〈鄭州會議中之要人〉,《良友》,第18期,1927年8月,頁3。 52 〈蔣中正啟事〉,上海《申報》,1927年9月28日。 53 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編輯委員會 (編),《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 》(臺北:近代中

國,1984),頁64。 54 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臺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頁357。 55 〈服制條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臺北:成文,1972),第143號,1929年4月16

日。

Page 13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25.

一、 衣 式如第四圖。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之中點,與褲下

端齊。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質用絲、麻、棉、毛織品。

色藍。鈕扣六。

二、 鞋 質用絲、棉、毛織品,或革。色黑。

乙種

一、 衣 式如第五圖。齊領。前襟右掩。長過腰。袖長過肘與手脈之

中點。左右下端開。質用絲、麻、棉、毛織品。色藍。

鈕扣五。

二、 裙 長及踝。質用絲、麻、棉、毛織品。色黑。

二、 鞋 質用絲、棉、毛織品,或革。色黑。

新服制是繼1912年(民國元年)頒布後的第二次,兩者已相隔十八年之久,

政府也由袁世凱主導的北京政府,更替為由國民黨所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

與前一次的服制相較,新服制可謂中式服裝的大勝利,政府以長袍馬褂定為

男性禮服的形式,女性禮服則分為旗袍及兩件式的上衣下裙兩種,中式服裝

成為唯一入選的內容,完全取代西式服裝的存在,縱使政府並未將西式禮服

列入官方核可的內容,但是為了因應西方社會的禮儀,服制中也明定「因國

際關係服用禮服得採用國際間通用禮服」,56作為變通之處,也為西式禮服保

留一定的空間。新服制的內容包括禮服、制服與附則三章,其中並無關於便

服的規定,這一點與民國元年的服制相同。另外,新服制針對公務人員的制

服也有特別規範,男性公務員一律穿著中山裝,女性公務員則穿著旗袍,57

56 〈服制條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第143號,1929年4月16日。

視為對中式服裝的再次肯定。然而,服制中避免使用「旗袍」一詞,而刻意

使用「衣」稱呼這種一件式的長袍,似乎有意切斷國民政府與清王朝的聯結,

即使這時的旗袍與前清的旗女袍並無直接關係,但唯恐引起誤解而刻意避

諱,畢竟國民政府的領導主體正是推翻滿清政權的國民黨,切割的意味不言

可喻。因應旗袍在1920年代後期的興起,其實國民政府將其定為國民禮服,

57 〈服制條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第143號,1929年4月16日。

Page 13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只是順應民情,因俗制禮的結果。58

衫須用裙,但須全校一律。…長達膝與踝之中點。」

值得留意的是,服制中規定女性穿著旗

袍時,必須在袍內加穿長褲,長度需與旗袍的下擺同齊,這種保守的穿法似

乎又回到清代女性穿著旗女袍的情形,早已難被社會大眾接受,執行的程度

更備受質疑,事實證明女性單穿旗袍並露出雙腿的情形相當普遍。大約在同

時,教育部也因應民情的作法,頒布〈學生制服規程〉,也將原本已在諸多

女學校流行的旗袍列為學生制服的形式之一:「衣分長袍與短衫式兩種,短 59

旗袍初興之時,只是中國時尚界其中一項標新立異的產物,之後卻能夠

走向流行,持續漫延它的風潮而不衰退。探究箇中原因,首先,旗袍符合女

性服裝改良的標準,它通過一連串實用功能、便利、美觀等改良原則嚴格的

其中對於旗袍制服的

規範內容與新頒布的服制如出一轍,之後中國各地的學校先後效法實行,連

私立學校也紛紛仿效,以旗袍為制服。

58 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頁26。 59 〈教部最近公布之幾種重要規程〉,《教育雜誌》,第20卷第3號,1929年3月20日。

圖 4-22 1929年孫中山的移靈奉安典禮:因應服 裝條例的規範,正式場合應穿著式當的禮服,在典 禮當中,蔣介石(右四)穿著長袍馬褂,宋慶齡(左二) 與宋美齡(中)皆穿著旗袍。 圖 4-23 1929年服裝條例:女性禮服分為兩式,一 為旗袍(上),一為襖裙(下),皆為大襟右衽立領的款 式,旗袍首次被定為國民禮服。

Page 13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27.

檢驗;其次,旗袍更具有深厚的社會意涵,它代表男女平權、民族主義、愛

國心等意識形態,能夠與時代氛圍充分結合。旗袍兼具女性服裝改良的精

神,又象徵熱愛民族國家、反帝國、反軍閥,女性穿著旗袍是進步的體現。

透過旗袍,女性塑造出屬於新中國的新形象,旗袍也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形象

的典範。1920年代,旗袍正捲起它的風潮,並且受到官方的立法承認,對旗

袍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罷了。1930年代,所向披靡的旗袍已成為都會女性最普

遍的穿著,造就屬於它的黃金時期。

第三節 旗袍款式的演變與發展

旗袍在1920年代問世,只是眾多流行之一,直到1930年代大盛,獨領風

騷地捲起流行的巨浪,旗袍已經取代了上衣下裙,成為城市中最普遍的女

裝,可堪稱旗袍的黃金時期,其中款式的千變萬化正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也是最令女性著迷之處。旗袍款式變化的焦點不外乎圍繞在其長度與寬度之

上,長度包括下擺、袖長、領高等,寬度則牽涉旗袍合身的程度。款式的改

圖 4-24 三種類型的婦女同胞:插畫家黃嘉音以演化論的筆法呈現三種類型的女性 形象,由右而左分別為:不知不覺者—長髮、兩截式上衣與褲、束胸、天足但赤足; 後知後覺者—短髮、旗袍、束胸、天足穿布鞋;先知先覺者—燙髮、旗袍、天乳、 天足穿高跟鞋。其中旗袍象徵現代女性的形象不言可喻。

Page 13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變是長度先於寬度,畢竟服裝的增長或裁短總是比起放寬或縮緊較為簡單,

寬度所牽涉到技術層次遠比長度更高深。整體而言,1920年代的旗袍款式首

先從長度開始發生轉變,這是最顯而易見也是最容易改變的地方。1930年代

則著重於寬度的變化,從裁製方法的革新著手,加入立體剪裁,走向適體合

身。此二者改變的趨勢,都與西方時尚界的流行風潮習習相關。

1920年代:縮短

縮短是女性解放的象徵,代表著進步與平權。1926年,由蔣介石領導的

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展開北伐,同時也率領著旗袍流行的先鋒。伴隨一路反帝

反軍閥的聲浪,旗袍也趕上了這波自由解放的風潮,比起去年的長馬甲略微

地向上縮短。1927年,聲勢如虹的革命軍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北伐的任

務完成一半,但在政局尚未完全平穩的情況下,想要展現解放風潮的女性只

敢作試探性的嘗試,她們「雖想提高旗袍的高度,」60索性將旗袍的下襬與

衣袖剪短,卻又加上三到四吋的蝴蝶摺邊,「用蝴蝶摺的衣邊和袖邊來掩飾

她們的真意。」61這種似短非短的旗袍,似乎暗示之後流行趨勢的走向。1928

年,國民革命軍克定北京,易名北平,自成立以來始終紛擾不已的中華民國

終於完成全國性的統一,因應未來美好的前景,女性大膽地去除了過渡時期

的蝴蝶摺,將旗袍的下襬縮短至膝蓋下方,幾乎露出了整雙小腿,62縮短的

袍身呈現短而直的圓筒形狀套在女性的身體上,縱使兩側沒有開衩,也不至

於覺得過於寬鬆或狹窄,卻能讓女性的行動更為便捷。63

1920年代末期,旗袍的下襬繼續縮短,最後在膝蓋打住了,袍下的雙腿

上只穿著輕薄的絲襪,縱使寒風刺骨,依舊不改縮短的決心。國民政府在1929

年頒布的服制當中,規定女性在旗袍之內必須加穿長褲,但少有人理會,畢

60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61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62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63 耕飧,〈現代婦女的旗袍〉,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5日。

Page 13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29.

竟西方社會正是流行短裙,中國也緊跟隨在後,深受其影響。64仿照西方流

行的還有旗袍的兩管衣袖,不但縮短至上手臂,袖口也拋棄寬闊的倒大袖,

趨於緊縮。在一切都縮短之後,女性該如何面臨寒冬的挑戰,新的禦寒服飾

因運而生,圍巾成為因應降低的領子的替代品,但事實上大多的女性只是將

圍巾披在背上,只圖裝飾而已。651930年,由女學生帶起一波短旗袍的流行

風潮,她們穿著下襬僅到膝蓋的旗袍,自在地跑跳行動,正象徵新時代的新

女性形象。66

1920年代,旗袍由初興到逐步流行,再到日新月異的款式變化,始終圍

繞著一個主要的趨勢—縮短:

女子的服裝,卻是日異月新,愈趨愈奇,單近最近兩年,已不知變了

多少花樣:原先是飄飄底裙兒,套著短短底襖兒;換上一件萎地底長

袍;近來又變為短纏過膝的旗袍了。這種飛躍底進步,能不令人嘆服

嗎?67

64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65 蘇鳳,〈漂亮小姐(五)〉,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8日。 66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67 葉家弗,〈女子的服裝〉,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1月21日

圖 4-25 旗袍之變遷:1927 年刊登在《上海畫報》上,由插畫家葉淺予繪製旗袍的演

變過程,可看出下襬與袖子有縮短的趨勢。其中最右側的旗袍款式下襬縮短至膝蓋,袖

子縮短至手肘,是 1930 年的款式,應是畫家的推測與想像,未必符合實情。另一方面,

插畫家同時是時裝的設計者,葉淺予的預測或許也影響之後旗袍款式的走向,似乎也能

反映真實。

Page 13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1930年代:縮緊

1930年代是旗袍盛行的時期,它徹底取代了兩件式的上衣下裙,成為城

市中最普遍流行的女裝。在歷經1920年代的縮短之後,1930年代的旗袍變化

表現的另一個主要趨勢:走向適體合身。寬度是這個年代主要的改變目標,

旗袍愈趨合身,甚至走向緊窄。另一方面,旗袍的長度並未停滯發展,與寬

度的變化相較更是不遑多讓,先是縮短,然後放長,又再次縮短。變化萬千

的旗袍款式,背後似乎又按照著一定的規律進行。

(一) 增長與開衩

受到高腰長裙橫掃西方時尚圈的影響,1931年的旗袍一反之前縮短的趨

勢,瞬間放長,不但下擺再次下垂到腳踝,衣袖也跟著增長至手肘。68長旗

袍所使用的布料大為增加,也更加著重裝飾性的設計,1932年的旗袍流行在

四周邊緣都鑲上了一圈花邊裝飾,吹起了旗袍的「花邊運動」。69

現在所謂盛行的式樣,就是短袖,它的長在腳板的上面,開跨也開得

很高,有的差不多竟到膝蓋,此即所謂1933年最摩登的格式。

1933年,

旗袍再次增長,幾乎蓋住了穿著高跟皮鞋的腳背:

70

長旗袍的流行卻也帶來新的問題,首先是女性必須穿著高跟鞋方可行走,其

次,增長的旗袍使行動不甚便利,開衩於是成為必要,從旗袍下擺的左側開

啟了衩,直到小腿,有的甚至開到膝蓋,露出整隻小腿。不只是下襬開衩,

縮短回手肘以上的短袖也開了半尺的大衩,前一年流行的花邊則繼續盛

行。

711934年的旗袍又增長,幾乎拖地,只露出高根鞋的鞋尖,衩也開得更

高,向上延伸直到膝蓋以上的大腿部分,露出了裡面的襯馬甲的下襬花邊,72

68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69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70 〈旗袍的沿革〉,上海《時報》,1934年2月27日。 71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72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Page 13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31.

這使得女性除了注重外在美之外還要注意「內在美」。無論是旗袍下擺上升

或是開高衩,女性的雙腿無疑是外露的:

幾年以前,短裙運動風靡了全世界,中國女裝的旗袍也截短到膝蓋以

上,於是長筒絲襪便開始流行起來,富有曲線美的大腿便浮動到每個

城市上,絲襪的色素也漸漸地由雜色集中到肉色來。…查中國的女

人,原先是纏足制度下的民族,乃自纏足廢止之後,二十年來,還不

住地為了這腿部的解放和舊社會奮鬥著。從前長垂到足趾下的褲管,

竟不住的縮短,直到看不見褲子了,於是急急地把長裙和長旗袍來蓋

住腿部,藉以維持祖傳的禮教。不料久後又逐漸提高,得寸進尺,居

然又曾一度短到膝蓋之上來。現在雖然重新把旗袍放長,可是兩邊的

開裾很高,而且甚至於出現了無襪的裸腿,憧憧來往的,全是原裝的

白肉腿,毫無遮蓋。73

裸露的雙腿展現女性的曲線美,同時也為了追求身體的曲線美,與旗袍放

長、開衩並行的是袍身的日益緊縮,走向適體合身的趨勢。1930年代的長旗

袍不是回歸玉樹臨風的男裝型態,而是追求緊身的原形畢露。

(二) 由「貼身」到「合身」

早在1920年代末期,旗袍已有變緊的趨勢:

以前旗袍下擺,左右皆用直縫,和男子長衫式樣無異。…現今都會風

靡一時者,短而緊,成一直筒形,左右缺叉口,貼身無分毫寬與狹。

這種狀態,對與姿勢上確然窈窕綽約…74

短而緊的旗袍像是一管直筒,套住女性的身體呈現苗條而纖細,卻少了曲線

之美。而且舒適程度也備受挑戰:

73 嘉謨,〈關於裸腿的出現〉,《婦人畫報》,第19期,1934年6月。 74 耕飧,〈現代婦女的旗袍〉,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5日。

Page 13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旗袍卻不能不做得愈緊愈好,假使做得不緊,不是不能把她身上豐滿

的部分顯露出來麼?所以雖然有時候感到呼吸也有些兒困難,不過為

了「美」,正也管不了這許多!75

緊窄的服裝,使女性的身體原形畢露,備受壓迫,領子升高而堅硬,影響頭

頸的轉動。週刊上也反映出窘迫的狀態:

旗袍一襲,長僅過膝,下擺不張,…加之緊束嚴縛,臀部畢露,岡巒

聳現,而嬰兒命脈之雙乳,亦復強力壓迫,領高及頷,硬而且堅,頭

頸轉側,失其自由。76

縮緊旗袍的作法在於減少所使用的布料,使它呈現窄小的款式,然而只是減

少布料未必能適合有弧度的人體,但礙於此時服裝的剪裁與製作方法上和過

去並無太大改變,全面的變窄只會讓應該加寬的胸部過窄,應該縮窄的腹部

地方過寬,在剪裁方法上為突破之前,一味地縮緊,只能做到「貼身」卻未

必「合身」,這樣的剪裁技術對於身體的發育並不適當。

面對這種問題,服裝剪裁技術的革新勢必在行,西式剪裁於是成為極欲

參考的典範。對旗袍款式的發展而言,1934年絕對是關鍵的轉捩點,這一年

設計師無疑地是「屏除著模仿式的傾向而漸趨於在我國原有的旗袍美上發展

了一部西服之特點者。」77於是「改良旗袍」問世了。針對改良旗袍的定義,

過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分歧,分歧的爭議在於改良的依據為何,其中一派主

張改良旗袍出現在1920年代,以天津師範大學的華梅為代表,其主張旗袍改

良自清代的旗女袍而來,故稱旗袍為「改良」。前文已述,這樣的觀點欠缺

公信力,而且容易流於片面。78

75 梅麗,〈美的漫談〉,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13日。

另一派則主張改良旗袍出現在1930年代之後,

以上海東華大學的包銘新為代表,其認為改良的重點在於引用更多的西式裁

製方法,取代之前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法,以西式方法改良中式女裝。這種

以裁製技術的轉變,作為改良依據的觀點較可採信,然而包銘新的說法依然

76 《女光周刊》,第1卷第38期,1930年。 77 〈三四年趣味〉,《婦人畫報》,第17期,1934年4月。 78 參見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頁73-76;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

《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頁38。

Page 13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33.

有所缺失,他同樣誤將旗袍與旗女袍混為一談,又說旗袍在改良之前已加入

的西是剪裁法的開省道等工藝,這些都使他自己的論點呈現前後矛盾。79

所謂「改良旗袍」,指將西式剪裁的手法加入既有的旗袍結構中,裁製

出具備立體剪裁,適體合身的旗袍:

近年服裝變化的總結帳,就是限於不裸體的範圍以內,要顯出身體的

美麗來,所以材質要柔軟,質地要單薄,至於裁剪上近來效法西服,

線縫不一定是直線的,也是顯著之進步。…大小式樣的變化,今日已

到了相當的境界,要表現人體之美,現代的服裝,也確有相當的成功。80

西式剪裁的方法帶動新的剪裁突破,縫線由直線改為曲線,強調開省收腰,

使旗袍更為合身適體。之後還引進裝袖、裝墊肩和拉鍊等新的裁製方法。以

往的服裝裁製方法著重於身長、出手、掛肩、腰圍、下擺、袖口、領圍與領

高,僅完成平面的剪裁,如今還加上胸圍與腹圍,

81針對胸部、腹部、腰部

三者的考究,才能裁製出立體剪裁的旗袍,豐滿的胸線、極窄的腰身,完全

襯托女性身體的曲線美,使得穿著者更加纖細修長,這是時尚產物的一大創

舉。穿著改良旗袍的婦女,不只看起來更加纖細修長,收腰的效果彰顯女性

曲線,尤其是胸部與乳房等女性的特徵更加明顯,在詩人鷗外鷗(1911-1995)82

包裹今日的貼身的旗袍內的含彈性的肢幹的吹氣的橡膠獸型玩具樣

的,我邦的女兒的體態的美,一躍而前的躍出來世間了。過去的若干

年前,我邦女兒的體態的美是不可詢問之在何處匿伏著的,腰與臀與

胸次妳不能得到嚮導員一一嚮導出其所在來,不知何處腰何如的臀

呢。這樣沒有部落的美的,甚且我們會駭訝是沒有乳房的女人之國家

吧。沒有乳房為男人的生理的狀態而已,沒有乳房的狀態可能見諸女

的筆下生動地描繪:

79 參見包銘新(編),《中國旗袍》,頁30;黃能馥(編),《中國服飾史》,頁240;袁仄、胡

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124。 80 〈半世紀來中國婦女服裝變遷的總檢討〉,上海《時報》,1934年2月27日。 81 〈時裝、美容漫談〉,《婦人畫報》,第24期,1934年12月。 82 鷗外鷗,原名李宗大,廣東東莞虎門人,香港作家。1920 年代積極參與學生運動,1930 年

代開始發表詩作,先後在廣州、香港擔任中學教師。

Page 13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體否?乳房不獨為女性的mark,而且亦為母的mark,又為男性的欲念

的最初的鵠最後的渴也。若干年前我們的女體是確確實沒有乳房的,

把乳房長期拘囚了的,但我們的乳房生長起來倍發起來,大赦釋放出

獄了。我們也有著世界凡女人皆有凡女人必備的乳房了呢。輔佐了我

邦女體的乳房的美出來的旗袍,這款女服是立了不朽的功業了。83

改良旗袍成為1930年代旗袍成為典型,也是往後人們對旗袍認知的形象。改

良旗袍從根本上融入西方元素,展現重大的突破,使旗袍不僅只是中國傳統

服裝的象徵,更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1934年的中國婦女穿著改良旗袍,頂著一頭燙髮,腳踩高跟皮鞋,高而

硬的衣領直抵下顎,長而窄的旗袍開著高衩,露出修長的雙腿,挺著高聳的

雙峰,還有一張濃妝豔抹的面孔,除了一襲長旗袍還有中式的影子,其他裝

飾與西式風格已無不同:

從前,女子剪髮是為便利,而現在捲燙頭髮在時間和金錢上,比前浪

費的多。從前他們反對穿耳戴耳環,而現在是用了不同的方法卻同樣

的痛苦和浪費地把大而累墜用螺旋夾著耳朵。沒領敞胸的衣衫和短裙

已沒有人要穿了,因為大家都要穿上有高而硬的領子的又長又窄的旗

袍了。高跟鞋已代替了平底鞋的地位,雖然大家心裡都曉得平底鞋舒

服得多。蔻丹的廣告占滿了每天的報紙,而塗脂抹粉的時間已比從前

變本加厲地特別嚴長。…於是女子的頭髮更要蓬鬆,口紅和蔻丹得更

紅一點,長而窄旗袍使奶部和臀部更為高聳,旗袍的開衩一直開到把

大腿腳踝露了出來,高跟鞋的高度更高,使走起路來更覺得裊娜生

姿。84

長而窄的改良旗袍結合立體剪裁,緊緊包覆著女體,襯托女性的曲線美,兩

側的長衩開置大腿,隱約露出穿著襯馬甲的兩條腿,這是1934年改良旗袍的

典型。隔年,高衩隨即發生逆轉。1935年開啟了低叉旗袍的流行風潮,這是

長旗袍發展的極限,下擺長度比以往的又更長,直接覆蓋住雙腳,簡直連鞋

83 鷗外鷗,〈中華兒女之隔別審判〉,《婦人畫報》,第17期,1934年4月。 84 馬國亮,〈時代女性生活之解剖〉,《婦人畫報》,第15期,1934年2月。

Page 14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35.

子都看不見。兩側僅開低衩,或到腳踝或到小腿末端,甚至也有將開衩全部

縫合,像是一管長直筒掃過路面,時人揶揄為「掃地旗袍」。低衩與無衩的

旗袍畢竟造成行動不方便,這樣的流行風潮自然難以持續太久,1936年旗袍

的下擺回升了一些,露出足背,同時開衩也提高了一寸,同時,袖長也有所

縮短。85

無論是高衩、低衩還是無衩,1930年代是長旗袍鼎盛的時期,與下擺同

樣增加的是衣領的高度,1930年代流行包覆女性的頸部的高領,這和30年前

流行過的立領不同,立領呈現元寶形狀,寬而高聳削過女性的臉頰,高領則

像一個小圓筒套著頸部,領緣直抵下顎。長旗袍搭配高領的設計相得益彰,

女性的身體從頭到腳被緊緊包覆者,似乎與五四時期以來追求女性解放的風

氣大相徑庭,展現1930年代保守風氣下的面貌。自從1928年起,國民政府名

義上統一全中國以來,民國史進入另一個階段,開啟十年建設的時期。在國

民政府的統治之下,為求政治的穩定與社會問題的減少,諸多的限制與保護

85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圖 4-26 旗袍款式的演變:1934 年刊登在上海《申報》的插圖呈現旗袍款式的演變趨

勢:先縮短後增長,由寬鬆走向適體合身,由無開衩、開低衩,到開高衩,再到開低衩。

Page 14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措施,促使社會風氣趨於保守復古,甚至發起新生活運動,一反五四時期破

舊立新的精神,以法令規範的方式,重新塑造女性的穿著、言行、生活標準

的形象。在保守復古的風氣下,政府再次歌頌宣揚傳統儒家的思想價值,標

榜大家閨秀或賢妻良母的婦女形象,主張婦女應回歸家庭、相夫教子,引舊

更新,成就所謂的「新」時代婦女。在這樣的風氣下,裸露被視為傷風敗俗,

促使旗袍再次恢復長度,女性穿著長旗袍,將短髮留長,展現出雍容華貴、

賢淑端裝的氣質。86除了保守風氣盛行之外,1930年代同時也是個極端艱難

的年代,國民政府只促成中國名義上的統一,隨即為了復員與裁軍問題,引

發民國成立以來最大型的內戰,而與政府敵對的共產黨已在各地發起暴動,

尤有甚者,日本更加緊腳步對中國進行侵略,攻占東北,成立傀儡政權,更

持續進軍上海、熱河等地區,並試圖引爆全面的中日戰爭。在內憂外患交錯

發生之下,國民政府以「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全力征剿共產黨,任憑日

本在華的積極侵略,社會上對此政策強烈不滿,抗議與示威活動不斷,表現

人民悲憤的心情,對政局的無奈與失望也出現即時享樂、遊戲人間的心態。87

原本為了追求適體合身,引進立體剪裁的改良旗袍,如今更日趨緊縮束縛,

雖然是長袍包覆,卻使女性的性徵完全顯露無遺,如同沒穿任何衣服一樣,

比直接曝露更引人遐想,更突顯女性的曲線美與性感魅力,其他高領、高衩、

低衩甚至無衩,多種不符合人體需求的設計反而能引起流行,正反映極端而

矛盾的社會心態,追求享樂、奢靡的社會風氣,造成長旗袍流行的交際舞風

潮也是此時的產物。88

政治上,對內對外陸續發生的不幸事件使民眾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

總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時裝開始緊縮。喇叭管袖子收小了。1930年,

袖長及肘,衣領又高了起來。往年的元寶領的優點在它適宜的角度,

對於旗袍款式的演變,獨具見解的張愛玲也回憶自己

中學時期的情景:

86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學系,2003),頁311-313。 87 關於1930年代的中國政局,參見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下

冊,頁543-567。 88 毓白,〈談談提倡短衣問題〉,上海《申報》,1932年11月4日。

Page 14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37.

斜斜地切過兩腮,不是瓜子臉也變了瓜子臉,這一次的高領卻是圓筒

式的,緊低者下頷,肌肉尚未鬆弛的姑娘們也生了雙下巴。這種衣領

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徵了十年前那種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氣--直挺挺

得衣領遠遠隔開了女神似的頭與下面豐柔的肉身。這兒有諷刺,有絕

望後的狂笑。89

(三) 再次縮短

事實上,長旗袍自1935年的「掃地」款式發展至極限,之後開始向上縮

短,接下來的兩三年縱使又有所縮短,但終究屬於長旗袍的範疇,下擺依舊

在腳踝、腳背左右,縮短的程度有限,並無大幅改短的趨勢。相較於下擺,

袖長的縮短倒特別可觀,1937年大幅縮短只到肩下二三寸,90約與腋下同齊,

露出大半的手臂。1938年更直接把衣袖完全取消了,可以說是回到了十四年

前旗袍馬甲風行的昔景,不同的是,如今的女性無需在旗袍內搭配有衣袖的

短襖,而是直接嶄露自己兩隻完整的手臂,象徵了近代女性的健康美。91

自從盧溝橋事件爆發之後,中國被迫捲入長期的對日戰爭中,生活的步

調劇烈轉變,遷徙、避難、跑空襲…成為不可避免的生活瑣事。為配合戰時

的生活型態,社會上再次出現了改變穿著或改良服裝的呼籲,輕便簡單的訴

求、經濟節約、衛生健康成為優先考慮的原則:

嗚…嗚…嗚…警報來了!…大家免不了到防空洞裡去躲一下,甚至跑

郊外。這時候也會詛咒或暗恨兩條腿跑得不快,特別是穿著長旗袍的

姊妹們,真正不得了。為什麼這時候還不改裝?在戰區工作的婦女,

都和男子同樣穿軍裝,不然也穿得是短衣長褲,或穿短衣裳。總之衣

服要力求方便,能夠配合工作與行動。後方雖然不及前面緊張,但是

接二連三的警報,也夠緊張了。同時為了加緊抗戰□□工作,各種生活

89 張愛玲,《流言》,頁73-74。 90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91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頁14。

Page 14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方式,都需要力求簡單方便,長旗袍實在太累人,不如改裝。…長旗

袍太好看了,特別我們中國女子身體短小,長旗袍可以使你的身子看

去似乎長些,而且顯得身子苗條。…現代美,特別是戰時,我們不需

要那種文弱的苗條美,而且需要活潑、矯健、堅強,因此奉勸你們將

你們的旗袍剪短吧。你們當然也愛趨時髦的,現在上海已經通行短旗

袍了。…倍倍爾說:婦女的衣服可以表現時代。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

後方姊妹能和在前方的一樣。92

跑空襲到防空洞避難是戰時社會首先遇到的問題,婦女穿著下襬飄逸的長旗

袍,這在戰時的生活下顯得格外不方便,在戰區工作的婦女已經率先改穿軍

裝,或是改穿短衣長褲,這是為了適應行動簡便的生活需求。相對於穿著長

旗袍展現女性的文弱美與纖細美,剪短的旗袍則體現戰時女性活潑、矯健、

堅強的形象,保守的1930年代不講究女性身體的直接裸露,到了抗戰時期,

裸露的肢體再次與健康美結合,而健康美又再次符合戰時的女性形象。整體

而言,1930年代都屬於長旗袍當道的時期,直到末期因應剪短旗袍的呼籲,

旗袍的下擺不斷上升,到了1940年瞬間剪短了六寸,僅到膝蓋。

93

今年的小姐們,因為她們的旗袍剪短了六吋,看著越格外漂亮了,「六

吋」雖不算長,但比起過去掃地長服,已全然不同,這種服裝不僅方

便,而且衛生,絕不會拖帶汙塵,而且是那麼輕盈,飄妙;流露她豐

滿的肌肉,在加上布料的色彩和花樣的高尚,我們真是不由得不仿做

了,因此以治風行了全程,由為一般學校小姐們所先穿著。

94

帶領時尚風潮的來源發生逆轉,以往時尚都是由經濟繁榮、文化程度較高的

地區影響經濟較落後的地區,但在戰爭時期,一切以軍事為重,連服裝的流

行都是由前線的婦女所帶動,藉由呼籲與倡導逐漸影響後方的女性,吹起短

旗袍的流行浪潮。袖子則持續著1930年代末無袖的款式,1940年代正是無袖

旗袍當道的時期。綜觀1940年代,中日戰爭已經進入全面激化的最後階段,

92 珍妮,〈剪短你的褀袍吧〉,《婦女生活》,第8卷第1期,1939年9月16日。 93 趙若谷,〈婦女短裝運動在洛陽〉,《婦女生活》,第8卷第9期,1940年11月20日,頁21。 94 啟真,〈婦女的新裝〉,《婦女雜誌》,1940年,頁15。

Page 14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39.

強調輕便簡捷的服裝訴求更加強烈,旗袍延續剪短的趨勢,進行巨幅改短,

形成的短擺、無袖、低領的短旗袍:

近年來最重要的變化是衣袖的廢除。(那似乎是極其艱危險的工作,小

心翼翼地,費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同時衣領矮了,袍身短

了,裝飾性質的鑲滾也兔了,改用盤花鈕扣來代替,不久連鈕扣也被

捐棄了,改用攢鈕。總之,這筆帳完全是減法——所有的點綴品,無

論有用沒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緊身背心,露出頸項、兩臂

與小腿。95

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女性服裝的發展趨勢不斷朝著展現女性的身體的

方向進行,反映在1920年代的縮短與1930年代的縮緊嘗試上。然而,展現的

方式卻有所不同,五四類型的女裝透過縮短的衣領、上衣下襬、裙襬,以及

衣緣的開衩顯露出女性局部的身體,這是最容易達成目標的展現方式。1930

年代的旗袍未必是繼續縮短減少,而是走向貼體合身,這是展現身體更進階

的方式。關鍵就在於西式立體剪裁方法的引進,造就「改良旗袍」的問世,

不僅可以適應身體曲線,又確實顯露身材,同時配合輕柔單薄的衣料材質,

雖然包覆不露,卻形同裸露,更加提升女性對於展現身體之美的追求層次。

五四類型的女裝與旗袍都是中國自身的產物,卻也都深受西方時尚的影響,

尤其是旗袍所受到的薰陶更加深厚,除了本體仍是中式的題材之外,從內在

的剪裁製作,到外在的搭配穿著,旗袍幾乎與西式服裝無異,它超脫了原有

中式服裝的格局,成為一種徹底融合中國與西方文化的新產物。就精神而

言,旗袍象徵中國文化的延續,尤其肩負民族主義的重責大任;但就呈現而

言,旗袍則幾乎屬於西式服裝的體現,使得崇尚西式洋裝的中國女性也能夠

接受旗袍,而間接促成流行。旗袍「舊的延續,新的呈現」,使它身兼中國

的精神與西式的元素,成為中西合璧之下的新生兒,更是流行狂潮之下的新

寵兒。

95 張愛玲,《流言》,頁74。

Page 14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第四節 反對旗袍

追求標新立異的美觀因素是造就時尚的先決條件,然而光是憑藉美觀是

無法讓時尚持續發展成為流行,旗袍的流行有賴於保留時尚美感的元素,更

結合女性服裝改良的原則,使它兼具禦寒、方便、衛生等服裝的實際功能,

以及進步、美觀、時髦等社會功能,才能襲捲流行的浪潮。然而,站穩了腳

步之後的旗袍仍然能夠在符合標準的前提之下持續發展嗎?在西方時尚源

源湧入的背景下,旗袍無可避免地受其影響而造成款式的轉變,轉變下的旗

袍還能在女性服裝改良標準的脈絡下進行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由配角晉

身為主角的旗袍逐漸忘卻原本的初衷,將服裝改良的原則拋諸腦後,而引起

社會的批評與質疑。眾所皆知,旗袍的發展有其社會背景的脈絡,但主導旗

袍轉變的最終原因終究是功能取向因素,抑或純粹美觀因素呢?本文的最後

一節欲探討在旗袍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其與女性服裝改良原則之間互動的

關係,並且從中嘗試回答以上的問題。

初興時的干預

1926年,女裝長衫與長馬甲在上海匯流,造就旗袍正式的問世,就在旗

袍初興之時,反對的聲音已悄然出現。這一年春初,權傾一時的五省聯軍總

司令孫傳芳忽然發布命令,禁止女性穿著旗袍:

女子服裝,時有不同,此所謂時髦也。昔者衣短衣,穿短襖,以赤胸

露臂為時髦極矣,美觀極矣。然而在上者不獨不以此為美觀,反謂此

裝妖冶有傷風化,遂令而禁之。曾幾何時,女子之衣長袍大袖,堂堂

表表,傷風敗俗何?竟而孫總司令又以此為敗傷風化,下令禁穿。然

而女子之服裝何者為適宜,吾不得而知也。或將以裸身露體為最時髦

乎,若是吾恐在上者再不令而禁之矣。96

禁令在旗袍流行的上海地區發布引起譁然,孫傳芳以危害風化的名義禁止旗

96 〈孫傳芳禁止女子穿旗袍〉,《良友》,第2期,1926年3月,頁7。

Page 14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41.

袍,然而女性穿著旗袍既非袒胸露背,也不顯露身形,實在難以服眾。根據

魯迅(1881—1936)的解釋,孫傳芳所謂的風化問題與此時的旗袍款式有關。

旗袍源自女裝長衫演變而來,女性穿著寬衣大袖、腰線平直的旗袍,與男性

的長衫簡直難以辨識,使得男女的界線混淆不清,這是旗袍稱為「服妖」的

風化問題。97事實上,孫傳芳保守的傾向不僅針對旗袍而已,為了整飭學風,

提倡禮教,他同時也禁止女性剪髮與人體模特兒的寫生藝術,尤其以後者的

抗爭最為激烈。98

在廣泛的撻伐當中,上海《民國日報》上刊登一則肯定禁止旗袍的意見,

少見的贊同顯得特別醒目:

無論如何,孫傳芳只是以維護綱常禮法之名,刻意搬出禮

教的枷鎖,強制加諸於日益開放的社會風氣之上,在他眼中不存在的問題都

可以風化之名加以整肅,才能建立徹底的社會控制,以利於統治。

旗袍者,八旗婦女所穿之袍也。翎以折,頂已砸,孔雀補變為坐墊,

紅纓帽只有馬伕,旗袍何得盛行一時,孫傳芳先生之禁,禁得不差。

然而旗袍脫,褲子出,單衩褲,使不得,到不如,改袍名,存袍式,

"中華袍",如令勅。 99

雖說是肯定,其實另有主張。如今旗袍的擁護者已從滿人轉為漢人,因此主

張將旗袍改名,以新名稱重新出發,爭取官方合法的承認。換句話說,旗袍

的問題在於名稱,不在風化,顯然政府主張的風化問題並不存在。這次由孫

傳芳所發布的禁令只聞雷聲不見雨點,畢竟方興的旗袍浪潮難以嚴禁,執行

的效果令人質疑。此時正是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前夕,面對南方蓄勢待發的壓

力,孫傳芳必須全力以赴,同時也為了收攏失散的人心,社會關注的焦點已

97 華梅在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上表示,女性因為穿著旗袍顯露優美的身姿,成為孫傳芳禁止

旗袍的根本原因。根據筆者查閱圖像史料顯示,此時的旗袍款式寬大,深具女裝長衫的特

色,並無突顯女性身材的疑慮。關於華梅的論點可參見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頁

76。 98 針對人體模特兒的禁令,上海圖畫美術院的校長劉海粟首當其衝,他的據理力爭造成社

會上廣泛的關注,更得到蔡元培、魯迅、夏丏尊、周作人等學者的支持,正面肯定裸體藝

術的價值,造成社會一時的轟動。見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

頁207-215。 99 〈袍而不旗〉,上海《民國日報》,1926年,2月27日。

Page 14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模糊轉移,禁令遂無疾而終。

變調的旗袍

孫傳芳的禁令無法遏止旗袍的流行,國民政府的公開提倡更助長旗袍的

氣燄,旗袍的發展呼應多變的款式,已捲起滾滾狂潮,不可一世。在流行風

潮的帶動之下,追求美觀、視覺刺激與標新立異成為服裝的先決條件,旗袍

原本訴諸服裝改良的初衷,似乎已默默轉調。受到西方時尚的影響,旗袍款

式的變化展現在縮短與縮緊兩個方面最為明顯,同時領、袖、配件等部分也

有所轉變,這些轉變雖然不無優點,卻也引來質疑,批評的聲音又再次出現:

這種新近改變的旗袍,穿起來可說是時髦極了!美麗極了!可是一雙

肥滿而圓滑底大腿,暴露在冷冽的天氣之中,緊緊裹著一層薄薄底絲

襪,便能抵禦寒氣的侵襲嗎?如果說她們是不怕冷的,那末為什麼上

身又穿著很厚的衣服,連那短短底頸項,都要用茸茸底毛巾緊緊圍著

呢?…現在一般時式女子,專門注重妝飾,而忽略了衛生的重要,時

髦是時髦的了,其如受寒何?我希望專修邊幅的女子,一面果然要顧

到美觀,同時也要求其適合衛生,如果在這種原則之下,另外製出一

種新式的服裝,那就更加好了。100

短旗袍是1920年代末最流行的款式,女性穿著下擺縮短的旗袍,露出雙腿,

展現自信的曲線美,卻在嚴寒的冬季備感窘迫,隔著若有似無的絲襪,雙腿

在寒風中努力地顫抖,短旗袍顯然無法克服寒冬的考驗,完全喪失服裝禦寒

保暖的實際功能。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衣領上,短領雖然難以禦寒,索性有

圍巾可以補足缺失,但縮短的旗袍下擺導致裸露的雙腿無以遮蔽,只能任其

顫抖,以致受寒,這種服裝有害於人體健康,是不符合衛生原則的。除了縮

短之外,越來越縮緊的短旗袍也備受批評:

女子服裝的變遷,我認為無所謂改進,她們目標中的時髦,大多數側

重潮流趨向。即如旗袍的式樣,就有若干種之多。…至於適合身心與

100 葉家弗,〈女子的服裝〉,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1月20日。

Page 14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43.

否,並不是好時髦者所願顧及的。…現今都會風靡一時者,短而緊,

成一直筒形,左右缺叉口,貼身無分毫寬與狹。這種狀態,對與姿勢

上確然窈窕綽約,其於身體發育上面,及提倡天乳運動的意理,總覺

得不妥適吧。101

短而緊的旗袍缺乏寬狹之分,像是一管直筒套住女性的身體,對身體的發育

沒有助益反而是束縛,女性欲身形曲線反而是對身體的束縛,與服裝改良的

本意不符。在「改良旗袍」問世以前,過緊的旗袍不但造成身體無形的負荷,

對於行動也有阻礙:

…再有一回,在某處參觀遊藝會,瞥見某校一群學生,參加表演,適

值後台無路可通,於是在前面安置了一張扶梯,以便她們出入,可是

各位穿直筒式旗袍的女士們,大受其窘,上下扶梯,譬是「履虎尾」、

「涉春冰」一般,我不禁嘆到!102

直筒式旗袍不但縮短,還省略兩側的開衩,平常的行動已經不甚方便,若要

上下樓梯更是困難重重,有如步履在薄冰之上,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受傷,

對於服裝保護身體的實際功能再次否定。其它女性服裝的問題諸如短而大的

袖子、低領、圍巾、絲襪等也都浮上檯面,成為批評的對象。

103

這些關於縮短或縮緊的爭議在旗袍初興的1920年代後期紛紛出籠,到了

1930年代問題的解決有限,針對旗袍的批評只是延續舊有的問題。1930年代

的旗袍下擺雖然一度增長至足背,但為了行動方便而開啟直通大腿的高衩,

透過開衩女性的雙腿依舊裸露在外:

…全都是原裝的白肉腿,毫無遮蓋。這無怪一班八股先生們搖頭嘆息

了。查女腿的裝束,據說是關係中國的社會風化極大。在先前,八股

先生如果在近視眼鏡裡發現一分寸的女子白腿,使往往搖頭擺尾地大

哼其文章:什麼「悲世風日下,嘆道德之淪亡」。如果在內地發現了,

那些紳士和鄉長便往往將召集緊急會議,討論要用頭水或活埋的刑法

101 耕飧,〈現代婦女的旗袍〉,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5日。 102 耕飧,〈現代婦女的旗袍〉,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5日。 103 蘇鳳,〈漂亮小姐(五)〉,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8日。

Page 14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來處置這多野女人了。記得去年(按:1933年)明星影片公司攝影對到

山東曲阜去拍戲時,那位標準女人徐來把那雙原裝的裸腿出現在孔廟

裡,一時大遭夫子的七十幾代孫的聖裔的反對,險乎鬧了亂子。104

裸露的雙腿隔著旗袍的高衩忽隱忽現,顯得更加神秘與挑逗。在保守人士的

眼中卻是道德淪喪,傷風敗俗的行為,甚至罪可致死。孔子的後代激烈撻伐,

造成裸腿的旗袍在儒家發源地幾乎引發騷動。不同在都會地區的反應,保守

的山東曲阜著眼於風化問題,衣不蔽體的意義未必是無法提供身體的保護,

而是有傷風化,這樣的批評重視的反而是服裝的社會功能。除此之外,1930

年代的旗袍的實際功能也遭受批評,融入西式裁製方法的改良旗袍雖然克服

了行動便利的問題,但過於貼身的剪裁依然束縛女性的身體,高而且硬的旗

袍領子,也有礙於頸部的轉動。

105張愛玲認為這種領子是罪不可赦的,她說

圓筒式的高領緊抵者下頷,硬生生地在女性的臉上擠出一層雙下巴,而直挺

挺的衣領就像是一堵高牆,遠遠隔開了女性的頭部與身體。106

19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期,它徹底成為都會中最普遍流行的女裝,並

且結合其他搭配的方式,發展出高度的美感,此後的旗袍款式都是在此時的

基礎上發展。長而窄的改良旗袍結合立體剪裁,緊緊包覆女性的身體,襯著

高領,踩著高跟鞋,兩側的開衩露出雙腿,女性的曲線美在旗袍下充分地展

現。這是此時旗袍的典型,也是女性追求外在美觀的典型,然而這種美觀卻

是建立在不符合服裝改良的條件之上。文藝作家馬國亮(1908-)在《婦人畫報》

寫下他對追求時髦美感的諷刺:

在外型的美上,也絕不會有高而硬的領子,長而窄的旗袍,和背平常

情的高跟鞋。只有輕鬆而簡單的、便利的服飾,一切美的標準將根據

科學為出發點,絕不會像現代這樣的無理的事情發見。遙想著後代的

子孫們,將在博物院裡面,看著和纏足小腳、緊身小馬甲等同擺在一

起的高跟鞋,高領旗袍,與及(按:以及)蔻丹脂粉等時,他們會笑指

104 嘉謨,〈關於裸腿的出現〉,《婦人畫報》,第19期,1934年6月。 105 〈新裝〉,《婦人畫報》,第46期,1937年3月。 106 張愛玲,《流言》,頁73。

Page 15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45.

這些東西說:「這是前代人自以為文明的所用的東西」。我們將被指

為「前代人」的「現代人」呵!107

高領、窄身、高跟鞋猶如是現代束縛女性的刑具,女性在追求美觀的前提之

下犧牲其它自由,就像是清朝的婦女纏足與束胸一般,成為古代人的象徵,

在女權高漲的時代似乎本末倒置,顯得諷刺。馬國亮的關注焦點仍然是旗袍

的社會功能,他的批判使人重新思考旗袍的進步意義。

整體而言,以上各種對於旗袍的批判都可以歸納於兩個層面,即是「衛

生」與「風化」:

確實的,近年來婦女的裝束之標奇立異,差不多是到了難以形容的境

地,時而膀膊畢露,倏爾粉腿悉陳,以極時髦摩登之能事。…既然婦

女裝束已經風靡一時的孳求於「盡態極妍」的考究,勢必違乎「衣以

護體」的主旨,流於令人肉麻的現象,所謂「炫奇鬥巧,不但妨害衛

生,而且有傷風化」者正是。108

衣不蔽體的旗袍為了炫奇鬥巧,卻造成衛生與風化雙重的缺失,而歸咎問題

的根源都來自於旗袍款式的演變,縮短與縮緊的旗袍違背服裝應該具備的實

際功能與社會功能,展現在「妨害衛生」及「有傷風化」的問題之上。針對

質疑旗袍的意見討論,依舊是將旗袍置於女性服裝改良標準中持續檢視所得

的結果。既然款式的改變是造成批評的主因,又為什麼堅持旗袍要縮短又縮

緊呢?答案令人費解的指向為一的因素—美觀。「她們為了漂亮,為了要時

髦,寧願不要舒服些,…腿可斷,衣裳不可不短,絲襪不可不穿。」

109「雖

然有時候感到呼吸也有些兒困難,不過為了「美」,也管不了這些。」110

107 馬國亮,〈時代女性生活之解剖〉,《婦人畫報》,第15期,1934年2月。

性對於外在美感的追求成為影響旗袍發展演變的先決條件。旗袍遭受的質疑

都不是新的問題,都是本來就普遍存在女性服裝中的老問題,在五四時期這

些問題早已被充分討論。原本旗袍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而興起,然而興起之後

的旗袍卻為了追求時髦美觀,再次步入老路,使得旗袍成為社會爭相撻伐的

108 宸,〈取締婦女奇裝異服〉,上海《申報》,1934年6月14日。 109 蘇鳳,〈漂亮小姐(五)〉,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8日。 110 梅麗,〈美的漫談〉,上海《民國日報》,1928年12月13日。

Page 15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眾矢之的。事實上,關於女性服裝改良的批判與討論自始自終都持續存在,

卻也扼止不了旗袍作為流行服裝的發展趨勢。

政府干預的再次嘗試:新生活運動

1930年代的中國人民正享受著建國以來難得統一的美好前景,然而這個

統一只是徒具表面罷了,位於南京的國民政府沒有一天不遭受到內部紛爭與

外來入侵的困擾,幾乎沒有安寧的一刻。自從成立以來,國民政府就不斷受

到內部不同派系的政客與桀敖不馴的軍閥挑戰,還有兩個更重大的威脅與這

種混亂交織在一起:共產黨在華中、華南地區的持續壯大,與日本在東北、

上海、華北地區日益加劇的侵略。內憂外患之下,政府為確保這些問題的解

決,打算從恢復國民的道德素質開始著手,欲再次建立對人民思想的控制。

政府以重新提倡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為手段,強調禮義廉恥等儒家禮教思想

的內涵,浩浩蕩蕩地發起全體國民生活方式的改革措施—新生活運動。111

新生活運動是蔣介石對軍事化社會的憧憬,在這樣的社會下,性別角色

必須遵守再次被標榜的傳統禮教思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

責顧好當下,女人則必須防患未然。又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齊家」之前必須先「齊婦女」,「齊婦女」作為「齊家」的先決條件,然

後方可「治國」,因此強制規範女性的衣著言行其實與治國習習相關,這是

「平天下」必經的過程。

是一場與五四運動所揭櫫的價值完全相反的運動,它勢必導致保守勢力的復

興。中央與地方政府保守的文化傾向致力於提倡大家閨秀以及賢妻良母的形

象,並且亟欲杜絕摩登女性所體現的非傳統價值,她們過短的旗袍下襬、腳

下的高跟鞋、燙過的頭髮,乃至於衣服的材料都引來輿論的撻伐,這些服裝

被統稱為「奇裝異服」,而身穿奇裝異服的摩登女性也將被運動中的波濤洶

湧的巨浪衝撞得體無完膚。

112

111 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下冊,頁543-574。

既然新生活運動的目的是在重新塑造國民的美德,

112 陳立夫,〈新生活運動與父母之責任〉,《革命文獻》,第68輯(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

Page 15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47.

人民的言行舉止也必須合乎美德的規範,當然包括舉目所望的服裝。為了符

合美德的標準,新生活運動確保女性的頸部、手臂,以及雙腿必須得體地覆

蓋完善。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以強勢的政治力量介入人民的日常穿著,干

預人民的服裝的舉動因此展開。

1934年初,在新生活運動的發源地南昌所頒布的綱要中,就已將女性的

服裝的規定列於其中,要求「老少婦女…衣服務求整潔,扣帶不准放鬆,不

許歪帽拖鞋。」113之後蔣介石更有鑑於女性服裝的「炫奇鬥巧,不但妨害衛

生,而且有傷風化」,114

特別手令江西省政府規定取締的辦法。為了呼應運

動倡導的衣著樸素的原則,將有傷風化及不合乎衛生的女性服裝加以取締。

6月7日由位於南昌的江西省政府擬定「取締婦女奇裝異服辦法」,明確列出

官方認可的服裝標準:

取締婦女奇裝異服辦法 1934年6月7日 江西省政府擬訂

第二章 衣著

三、衣服分旗袍、短衣兩種,其長短大小,以左列為準。

(一)旗袍最長須離腳背一寸。

(二)衣領最高須離顎骨一寸半。

(三)袖長最短須齊肘關節。

(四)左右開衩:旗袍不得過膝蓋以上三寸,短衣須不見褲

腰。

(五)凡著短衣者均須著裙,不著裙者衣服須過臀部三寸。

(六)腰身不得繃緊貼體,須稍寬鬆。

(七)褲常最短須過膝四寸,不得露腿赤足,但從事勞動工

委員會,1975),頁175。

113 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新生活運動綱要(初稿)〉,《民國二十三年新生活運動總報告》,

頁108。 114 〈取締婦女奇裝異服〉,上海《申報》,1934年6月10日。

Page 15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作時不在此限。

(八)裙子最短須過膝四寸。115

其中的規範也包括當時最流行的旗袍,旗袍的長度、領子、袖長,甚至開衩

的高度都有具體的限制,尤其尺寸更是具體明確分明,唯一的標準。尺寸是

禁止的重點,過長是奢侈浪費,有違簡單樸素的原則;過短有失風化,有違

善良保守的社會風俗。無論過長或過短都是標新立異的奇裝異服。目的是攸

關風化、合乎健康。先從公務人員、教員、學生等開始實行,再擴及各界婦

女。禁令由警察負責執行,如果有反抗,警察可逮捕並懲處。116

11月15日,

內政府正式頒布「取締奇裝異服辦法」,即是以6月的為藍本,但有鑑於規

範的條款過於瑣細嚴苛,關於尺寸數據一律被刪除。自南昌與國民政府頒布

取締婦女奇裝異服的禁令之後,南京、福州、濟南、漢口、蚌埠、北平、廣

州等城市亦先後頒布相關禁令,其中又以華北的山東地區與華南的廣東地區

執行最為徹底,此二省分別位居一北一南,與暫時駐紮在南昌的中央政府遙

相呼應。

取締婦女奇裝異服辦法 1934年11月15 內政部頒布

(一)長袍不得拖靠腳背。

(二)領高不得靠頰骨。

(三)袖長最短齊肘。

(四)衣衩需近膝蓋。

(五)短衣須著裙。

(六)胸腰臀不得繃緊。

(七)褲裙長須過膝。117

115 〈取締婦女奇裝異服〉,上海《申報》,1934年6月10日。 116 〈取締婦女奇裝異服〉,上海《申報》,1934年6月10日。 117 〈內政部規定取締奇裝異服〉,天津《益世報》,1934年11月16日。

Page 15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49.

山東地區取締奇裝異服的執行一時風聲鶴唳,省長韓復榘 (1890-1938)

親自率領大批警力站崗取締,尤其對於最流行的長袍短袖勢在必禁,因為她

們「招搖過市,顛倒行人,不但有礙觀瞻,亦有傷風化」。118當他發現兩名

服裝不合標準的女性時,立刻下令警察逮捕她們並送往公安局辦理。119同一

時間的其他地點則傳出引發眾怒的新聞事件,緝私處主任率員前往津浦車站

查緝走私,卻遭到日本警察的羞辱,並毆打成傷,還強將私貨運送出境,面

對中國人無力捍衛經濟利權與國家尊嚴,政府卻只是忙於嚴格取締不符合標

準的奇裝異服。省長親自取締的舉動造成人民極差的觀感,批評及諷刺的文

章在報刊雜誌此起彼落,有人將這兩件事件被放在一起共同討論,政府只管

對國內的女性同胞施壓,著眼於微不足道的服裝問題,卻無力制止來勢洶洶

的外國勢力,簡直是大長敵人的威風,是政府向帝國主義妥協的軟弱表現。120

小說更是極盡諷刺之能事,不但反諷韓復榘為「包公」、「青天」、「鐵面無私」,

更暗指他只能取締民間的百姓,卻無能約束自己家眷藐視禁令的行為。121

118 遙,〈奇裝異服與走私〉,《婦女生活》,第2卷第6期,1936年。頁1。 119 遙,〈奇裝異服與走私〉,《婦女生活》,第2卷第6期,1936年。頁1-2。 120 遙,〈奇裝異服與走私〉,《婦女生活》,第2卷第6期,1936年。頁1-2。 121 齊水,〈抓摩登〉,《婦女生活》,第3卷第7期,1936年10月16日,頁49-53。

圖 4-27 鴻翔時裝公司的服裝廣告:因應新生活 運動針對奇裝異服的禁令,鴻翔時裝公司作為中國 最早的女性時裝公司,推出符合政府允許條件的服 裝。廣告中不但付上規範的條例,並且強調以國貨 為使用面料製成新裝。

Page 15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新生活運動的服裝規範在日本對華北不斷施壓時發起,促使了人們風趣

地嘲弄新生活運動只是想用「釦好扣子救國」。然而省長親自取締的情形卻

愈演愈烈,甚至將穿著奇裝異服的女性由公安局送往軍法處,與乞丐共同辦

理,再由省長個別加以訓斥,並通知家長送換合宜的服裝並領回。民間更以

法治的立場質疑政府取締的合法性,一來省長無須親自取締,二來送往軍法

處也有失妥當,三來刻意將牴觸服裝禁令的女性與乞丐為伍更有辱人格尊

嚴,可見政府戲弄法律,紊亂司法原則,展現人治而非法治的精神,這在急

於爭取向列強收回治外法權的背景下顯得格外諷刺。122

同樣的文化保守傾向也出現在華南地區,奇裝異服的取締在廣東如火如

荼地展開,人稱「南天王」的廣東軍閥陳濟棠(1980-1954)也發起了傳統儒家

思想的復興運動

123,致力於提升全體人民的道德素質,矯正國民的兩性關

係,例如禁止男女在同一個泳池游泳、禁止跳舞,以及禁止情侶在街上並肩

行走124。保守的文化取向,使得陳濟棠對於取締奇裝異服不遺餘力,將服裝

管制作為提倡道德規範的重點舉動,他必須確保女性都穿著放長下擺、蓋過

雙腿的旗袍。1251935年9月1日,廣東省公安局派出大批警力分別前往各裁縫

店調查,只要發現奇裝異服一律沒收焚毀。之後還舉辦「日常服裝樣式展覽

會」、「服裝標準巡行」,以宣導政府取締的政策,並主動示範合格服裝,讓

各界更明瞭具體的服裝標準。126隔年夏季,強制取締的措施再次出動,廣東

省公安局組織「維持風紀隊」共三十多隊,分別在市區各地臨檢取締,每遇

到穿著不合乎規定的婦女則強行拘捕至公安局,在其衣袖上蓋上「違反標準

服裝」字樣的印記,並聲明再犯則要拘留懲戒。原本規定旗袍的袖子必須長

過手肘一寸,但有鑑於這條規定明顯窒礙難行,因而妥協為「袖與肘齊」127。

另外,裁縫店也受到警察監視,禁止裁製不符合法令標準的奇裝異服。128

122 蕙,〈關於「親擒摩登婦女」〉,《婦女生活》,第3卷第5期,1936年,頁1。

123 蕭自力(編),《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頁373-377。 124 蕭自力(編),《陳濟棠》,頁392 125 蕭自力(編),《陳濟棠》,頁389 126 〈粵取締奇裝異服本月一日起嚴厲執行〉,《中央日報》,1935年9月8日。 127 蕭自力(編),《陳濟棠》,頁390 128 蕭自力(編),《陳濟棠》,頁389

Page 15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51.

服裝取締的執行在山東與廣東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地也頻傳關於取締女

性奇裝異服的報導,這些取締行為的關注焦點顯得過分挑剔,取締的方式更

是充滿暴力野蠻,杭州地區出現「摩登破壞團」,專門潑灑鏹水損毀時髦女

性的服裝。129長沙地區有穿著短袖長旗袍的婦女,旗袍上常被塗上黑漆,或

直接在手上塗白漆,穿著高跟鞋的,鞋跟必須被敲除,燙髮的女性有時會被

剃成光頭,130山西地區的禁令推行更為持久,還在1935年頒佈特例條款。太

原市公安局規定:妓女可以穿著高跟鞋跟燙髮,但必須配戴桃花胸,作為與

一般良家婦女區別。131換句話說,燙髮與穿著高跟鞋的女性都是妓女,然而

妓女也是女性,卻因為職業得以享有豁免的特權,特例條款的邏輯令人質

疑。事實上,禁令往往是三令五申,推行的效果並不如預期的理想。達官顯

貴的女眷作為奇裝異服真正的擁護者,卻鮮少在取締的行列之中,廣州曾發

生過一個案例,當公安人員取締一位官夫人的服裝時,他不但沒有完成取

締,自己反而受到處分。132

政府的禁令的過分挑剔,取締過程的暴力行為,以及執行程度不力等,

都造成民間的批評聲浪不斷。面對突如其來的服裝取締,民眾最初的反應都

是錯愕多於憤慨,婦女界表示「嘆服蔣委員長的盛意」:

上層社會是奇裝異服的主要淵源,卻明顯成為政

府忽略的對象,這種有階級區別差異的法令,缺乏一視同仁的標準,只許官

府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自然難以服人,服裝禁令的執行程度再受考驗。

當此國難關頭,而注意到我們婦女界的服裝與頭髮,且規定了式樣及

大小長短的尺寸,這種「明察秋毫」的精神,確實難得!…目前當務

之急,並不是婦女的服裝與頭髮的問題,而是整個的民族解放的問

題。133

國難當頭的處境之下,政府無力抗拒來自日本源源不絕的攻擊侵略,也無法

剷除共產黨苟延殘喘的勢力,更無法遏制政府內部派系的鬥爭,只能將女性

129 曾迭,〈「摩登破壞」的重演〉,《人言周刊》,第2卷第23期,1935年8月17日,無頁碼。 130 養愚,〈為長沙婦女請命〉,《婦女共鳴》,第5卷第6期,1936年6月20日,頁24-25。 131 〈太原妓女益將摩登化〉,天津《大公報》,1935年5月1日。 132 衛,〈談談奇裝異服(座談會紀錄)〉,《婦女新生活月刊》,第1期,1936年11月,頁15。 133 光,〈取締婦女奇裝異服〉,《女聲》,第2卷第19期,1934年7月10日。

Page 15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的服飾及髮型等微不足道的瑣事列為全力整飭的目標,對政府毫無傷害能力

的女性反而成為遭受整肅的頭號對象,在一般民眾眼中簡直是本末倒置,顯

示政府欲轉移施政焦點的無能表現,在內憂外亂交迫的國家現狀顯得諷刺。

政府藉由干涉外表的作法,其實只是表象,難以掩飾執政者欲進行思想控制

的詭計,更引發民眾的不滿,激起知識分子著眼於禁令對人權的迫害,他們

不滿政府透過禁令干涉人民生活,更憤怒對女性的人格與自尊的嚴重侮辱。

1936年7月,上海《婦女生活》雜誌的創辦人兼主編沈茲九(1898-1989)指出:

中國大多數婦女過的生活,一向都是地獄的生活,囚徒的生活,奴隸

的生活。…現在婦女新生活運動,雷厲風行於全國,我們十二分地期

望著:中國婦女真能從此得享受真正的新生活。然而根據新聞雜誌的

紀載,以及口頭的傳言,則是某地因厲行長袖,忙煞了裁縫,某地因

警察檢驗婦女的內褲,至起糾紛。…凡此種種,對於真正陷於水深火

熱的姊妹,究竟給予了多少恩怨,多少害益。134

沈茲九原本希望女性也能藉由新生活運動提升女性的權利與地位,但顯然她

認為新生活運動對於女性沒有助益反而是傷害。

1930年代中期,凡是不合乎規範標準的奇裝異服,皆成為政府干預整肅

的對象,旗袍再度被視為風化問題。然而奇裝異服問題的根源,有一定的社

會背景作為基礎,女性穿著奇裝異服絕對不是「天賦人格的低賤,而是物質

的環境趨使她這樣的作為」:135

至於奇裝異服、赤足露臂,我們卻也有兩種感想,…在現在的中國,

能夠奇裝異服的人物可以說是很少的少數,他們的所以如此,也各有

他們社會的原因,和生活的需要。一部分飽食安居的有閒階級,假使

不讓她們趕趕流行,也許會悶損壞她們的身體。一部分靠容姿來博取

生活資源的,不準她們爭奇鬥勝,實質上就等於剝奪了她們賺錢的資

本。…所以我們以為當局假使有徹底澄清之意,那麼最初應該取締的

倒並不是中下階級的中國女性,而只是孔雀般的外國太太和有錢人的

134 茲,〈婦女的新生活〉,《婦女生活》,第3卷第1期,1936年12月,頁2。 135 衛,〈談談奇裝異服(座談會紀錄)〉,《婦女新生活月刊》,第1期,1936年11月,頁14。

Page 15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53.

中國夫人小姐。在這兒我們熱烈地希望官所能夠雷厲風行地來取締一

下中外有錢人太太小姐的裝飾。136

穿著奇裝異服的女性在社會上並非絕大多數,她們只占很少部分的人數而

已。事實上,這些奇裝異服的擁護者來自有兩個差距甚遠的社會階層,一為

有錢有閒的上層階級,另一為靠容姿維持生計的下層階級,兩者穿著奇裝異

服的動機也不同,前者為了趕流行,後者則為了討生活。另一則刊登在申報

上的文章也贊成此種看法,而且寫得更加生動精闢:

上之是養尊履厚驕奢淫佚的生活,…至於無數打入飢餓群中的婦

女,…一方面則因這許多婦女感於經濟的壓迫而被提到人肉市場來,

供一般「色情狂」的去洩慾。前者為要爭奪「三大兩小」的專房寵幸,

後者為要將貨色打扮得以廣招來,於是便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此婦女

奇裝異服之所由風靡也。所以欲求婦女奇裝異服之取締禁絕,首先得

根本消滅婦女用此以取媚逢迎男子的心理,欲求婦女這一心理的除

去,則賴乎事先將造成婦女縱慾享樂和肉體拍賣的社會基因與以廢

止。137

無論是上層社會追求時髦、縱慾享樂,或是下層社會維持生計、拍賣肉體,

女性穿著標新立異的奇裝異服都是為了取媚逢迎男性。尤其政府的禁令,亦

是由男性社會所主導制定的產物,因此男性必須為此種社會現象負責。可笑

的是,政府的取締似乎只針對下層社會的奇裝異服,而刻意忽略上層社會的

罪行,完全無視於她們違反自己的規定:

現在各地都在取締奇裝異服,尤其是廣州和濟南,還懸為施政禁令之

一。然而在事實上,禁者自禁,而穿者自穿。尋其癥結,雖然有不少

社會的習尚力。然而提倡的人,也許便占了大半的原因—尤其是閨閣

中人,簡直在取締的標準以上呢。138

冠冕堂皇的取締只不過是「拿老百姓開玩笑的官樣文章」,

139

136 蕙,〈雜談風化〉,《婦女生活》,第3卷第2期,1936年,頁13。

政府要想根除

137 宸,〈取締婦女奇裝異服〉,上海《申報》,1934年6月14日。 138 常瀛,〈新生室夜讀鈔〉,《新運月刊》,第34期,1936年6月15日。 139 丁尼,〈廣州取締奇裝妖服〉,上海《申報》,1936年5月6日。

Page 15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問題,就應從解決根源著手,不但要考量根本的社會經濟因素,也要一視同

仁地確切執行,倘若基礎沒有改變,只作表面的取締現象也是徒勞無功的。

政府的取締行動過分注重「袖子如何長,褲子腳如何短」等細碎的事項,

卻留下「徒顧皮毛,吹毛求疵,給予人民不少惡劣的印象」,140

長沙婦女新運僅有婦女新生活勞動服務團之組織,工作計畫雖已訂

定,但未見諸實行。蓋因當地婦女對於新生活不了解,且當地人士之

心目中認婦女新生活運動只在於取締奇裝異服等事,致引起當地婦女

對新生活之反感。

社會大眾對

政府難以諒解,甚至官方負責新生活運動的推行人員也有牴觸的情緒。禁令

與取締造成社會普遍不滿,使得一些地方上的女性新生活運動團體被夾在一

般民眾與中央的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之間,難以開展工作。1936年6月,新

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為考察各地方婦女推行新生活運動的成

績,特別派遣總幹事管梅瑢前往視察,她在長沙地區視察工作時發現:

141

過分的取締反而混淆視聽,模糊了民眾對於新生活運動的認識,造成社會的

誤解,也使得地方組織在推行中央既定政策時窒礙難行,導致中央與地方雙

層官方態度的分歧,中央新生活運動總會與長沙的新生活運動組織團體內部

執行不一。然而,這畢竟不是政府的本意,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

員會嚴正聲明政府認可的服裝標準:「衛生、舒服、簡單、整齊為標準,不

該專以奇形怪狀的裝飾引人注意」,

142

140 〈歡迎婦女指導會〉,《婦女生活》,第6卷第10期,1938年12月16日,頁1。

內容不外乎回歸服裝應具備的禦寒保

暖、行動方便、衛生健康…等實際功能,並且同時兼顧新生活運動提倡簡單

樸素的生活方式,以補足其社會功能。相對地,過於合身、裝飾過多、展現

性感、時髦、奢華的服裝則象徵道德的墮落與沉淪。平心而論,這些標準絕

非新意,依然繼承服裝改良的精神,正是女性服裝改良的延續,政府的政策

依舊是追隨民間的步調,並無不合理之處。至於社會激烈的反彈,則屬於強

制與過分執行所造成的負面結果罷了。整體而言,最令社會大眾難以接受的

141 管梅瑢,〈視察報告〉,《婦女新生活月刊》,第1期,1936年11月,頁37。 142 衛,〈談談奇裝異服(座談會紀錄)〉,《婦女新生活月刊》,第1期,1936年11月,頁14。

Page 16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155.

莫過於兩點爭端—「國難當頭」之時,政府只會一味地找「小老百姓」的麻

煩,卻無能制裁上位者的囂張氣燄,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作為:

本來我不反對人家穿奇裝異服,以發展各自的審美觀念。不過目前的

中國,有多少人沒有飯吃,有多少人連衣服都沒有穿,而只是少數有

錢有錢的女子穿奇裝異服,我是反對的。尤其是當這國難嚴重的時

候,我們該埋頭苦幹,那有閒功夫來從事於個人外表的裝飾!143

小結

襲捲流行浪潮的旗袍終於站穩了它的腳步,躍升為都會女性的首選,卻

也逐漸變了調。為了追求時髦與美觀,旗袍犧牲了原本應該具備的實際功能

與社會功能,因而成為社會批評的眾矢之的,卻也反映出時尚界的普遍生

態。一種服裝因為其含有實際功能而興起,但造成流行以後,能夠帶領它持

續發展的關鍵原因,反而是美觀因素。旗袍起於實際功能,卻因社會功能而

延續,造就它屹立不搖的地位。服裝遭禁,莫過於風化問題,這在孫傳芳發

布禁令與新生活運動之中表露無疑。兩次的風波,旗袍皆首當其衝,更同為

政治力量介入民眾生活方式的舉動。孫傳芳禁止旗袍是為了澆熄五四運動的

餘火,因為女效男裝的風氣盛行,使得穿著旗袍的女性與男性難以分辨,形

成風化的問題。新生活運動對旗袍的約束,意在與崇尚時髦奢靡的摩登女性

切割,並且塑造另一種合乎於古典與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同樣是端正風

俗,整頓風化,以利於進行思想與社會的控制。事實上,兩波的禁令皆與旗

袍本身無關,而是攸關於女性穿著旗袍的形象,雌雄莫辨抑或時髦奢侈都不

是政府所允許的女性形象,故以風化問題的名義處理,展現國家的政治力介

如民間的強制行為。然而,兩次禁止的行動都掀起軒然大波,卻未能獲得成

功,政府不但沒能全身而退,反而落得罵名,旗袍依舊屹立不搖,絲毫沒有

遭受撼動,顯示民間服裝的流行風氣難以禁止,不是政府為所欲為所能控制

的。

143 衛,〈談談奇裝異服(座談會紀錄)〉,《婦女新生活月刊》,第1期,1936年11月,頁14。

Page 16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Page 16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7

第五章 結論

筆者藉由三個疑問詞的標題說明本文所探討的問題與行文脈絡。首先,

筆者欲探討旗袍的本質問題,解釋何謂旗袍(What is 旗袍),釐清旗袍與旗

女袍錯綜複複雜的糾葛,追溯旗袍確實的根源,並重建混淆與簡化在社會上

形成的軌跡。接著,因應旗袍流行的既定事實,筆者將藉由兩條主軸探討旗

袍興起的背景與發展演變的過程。本文先以現代中國服裝的發展演變為一縱

軸,將旗袍置於現代中國服飾史的發展脈絡當中檢視,分析為什麼是旗袍

(Why 旗袍)作為現代中國女裝集大成的角色,它繼承了哪些元素?又如何

蛻變轉化?最後開花結果?本文再以女性服裝的改良為另一縱軸,分析旗袍

如何興起又如何發展(How is 旗袍),探討旗袍在現代中國劇烈轉變的社會

背景中,與女裝改良的訴求產生如何的互動關係,並從兩者相生相剋的拉扯

過程中檢視民眾如何期待旗袍的出現?又旗袍解決了什麼問題?藉由兩條

主軸的探討,重建旗袍在現代中國的服裝發展脈絡中,從初啼問世到廣泛流

行的過程,回溯旗袍從原型到流變的發展軌跡,期許能夠回歸旗袍的本質與

內涵,給與旗袍更適當的定位與評價。

What is 旗袍:旗袍與旗女袍錯綜複雜的糾葛

1920年代初,滿族傳統服裝旗女袍原本隨著清王朝的崩解而消沉,卻在

此時又忽然湧現。這次意外捲起的風潮事前的徵兆不明顯,持續的時間也不

Page 16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甚久,流行的程度亦不廣泛,如同一陣旋風,忽驟即逝。曇花一現的旗女袍

沒有留下太多足跡,卻使旗女袍獲得「旗袍」之名,這正是「旗袍」一詞使

用的開端。幾年之後,「旗袍」一詞才又再次出現,而且使用越來越普遍,

展現了另一波同樣被稱為「旗袍」的女裝風行,自1920年代中期捲起新的流

行風潮。

新一波的旗袍風潮持續進行,不但突破了1920年代,還橫跨整個1930與

1940年代,甚至在二戰之後依舊歷久不衰,成為經典,更被視為代表中國的

象徵符號。兩波風潮的時間接近,又都以「旗袍」為名,讓人以為是旗女袍

的延續與再現。事實上,後一波旗袍浪潮不全然僅是前一次的延續,清代旗

女袍是否再現,抑或旗袍是現代中國不折不扣的新產物,都有賴於對旗袍現

象進行分析。若從名稱考證,「旗袍」一詞首次出現,民國已經成立超過十

年,這一名詞的發明就獻給了旗女袍,成為旗女袍獨享的專有名稱。縱使清

代尚未出現「旗袍」一詞,但以「旗袍」直接指稱旗女袍卻是望文生義,少

有爭議。然而,旗袍一詞也如同旗女袍曇花一現一般,風潮過後即迅速消沉,

再次被廣泛使用則是四、五年之後,用於指稱另一種新的女裝。至此,旗袍

一詞出現的時間尚短,期間又經歷斷裂,若說是旗女袍的捲土重來理由並不

充分,為了探究旗袍的起源,本文再就旗袍興起的現象分析。

1920年代中期以後,一種被冠上旗袍之名稱的女裝在中國興起是不爭的

事實,若將其純粹視為旗女袍的直接延續,未免過於武斷。首先,回顧旗袍

興起的背景,早在清代末年已有人認為包括服飾在內的傳統風俗是阻礙中國

進步的原因之一,開始對傳統服裝進行批判與改革,服裝改良的議題不斷在

社會輿論中被廣泛地討論。民國成立以後,新的共和政府推動剪辮與易服的

政策,更廢除帝制時期的服飾等級制度,否定一切前清的舊式朝服,社會上

甚至出現排滿風潮,滿族的傳統服飾遭到排斥,急速衰落,幾乎消失無蹤。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展開,更鼓吹全面西化,對舊有的傳統文化嚴厲抨擊。在

這樣全面更新的風氣之下,傳統服飾自然缺乏復興的機會,更沒有理由流

行。到了1920年代,旗女袍在清王朝結束後,已經消沉長達十年之久。雖然

1921年旗女袍乍現,卻只是偶然的曇花一現,旗女袍復而未興,沒有引起流

Page 16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結論 .159.

行風尚。1926年起,旗袍卻異軍突起,一枝獨秀,迅速風靡時尚界,造成廣

泛的流行,甚至成為中國女性主要的服裝之一。對於這種清王朝結束超過十

年以後才竄起的女裝,倘若將其源頭追溯至清代的滿族女裝,全然歸因於旗

女袍的再興,似乎有待商榷。旗女袍在五年前捲土重來,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五年後出現的旗袍不盡然是旗女袍的延續,更不全然是滿族婦女服裝的復

興。

其次,從崛起的地點觀之。1926年,旗袍從沿海城市—上海—肇始,再

向內陸地區輻射傳播,逐步拓展流行風潮。上海是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

現代化大城市,市民早已習慣西方的事物與文化,服裝穿著也融入濃郁的西

式風格。事實上,上海作為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中介者,新款的西方服飾傳入

中國最早即由上海引進,在上海造成流行之後,再傳到中國各地。民國以後,

上海逐漸躍身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時尚指標,海派風格成為引領中國時尚的典

範,而享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正是西方時尚潮流的翻版,海派風格

的基調正是以西方時尚的元素為主軸。倘若說旗女袍於上海復興,卻無法解

釋西式色彩濃厚的現代化城市,何以產生複製傳統服裝的條件。倘若說旗袍

是由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服裝旗女袍所帶動的風潮,又無法解釋京城以外的沿

海城市,會有如此大量而具影響力的滿族人口。相對地,上海地區大量接受

西方文化的漢族人口,似乎更有實力引領時尚風潮,她們才是創造時尚流行

的主力。

最後,再探討穿著者的身份,開啟旗袍流行風潮的是崛起於都會區的青

樓妓女、女明星,以及女學生。這些居住在城市的女性,對西方文化熟稔,

對西式風格的服飾也使用自如,她們有相當多數接受西式教育,甚至出國留

學,而且絕大多數是漢人。她們是當時先進社會的女性代表,就西方思潮與

民族情節的原因,她們也沒有再次接受保守的前清服飾的可能。若說此時,

旗袍超越了滿漢之分,甚至成為廣受漢族婦女歡迎。卻無法解釋何以漢族婦

女具有復古的動機。1920年代的中國社會缺乏復古的理由,旗女袍並不具備

重出江湖的條件,旗袍可視為一種新的產物,它與旗女袍之間並無直接地傳

承關係。

Page 16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旗袍之於旗女袍似乎不是唯一的傳承延續,尚有其他元素揉合牽成。在

旗袍初興的19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正燃燒著熊熊烈焰,女性為了追求解

放而力圖將自己轉變成男性的形象,因而刻意仿效男性的穿著打扮,使女裝

向男裝靠攏。五四運動時期鼓吹女性改穿一件式的長衫,因為「一截穿衣」

不同於女性的兩件式的衣裙,作為男性的象徵。女裝長衫作為五四類型下的

新產物,因而展開流行風潮,人們嘗試為這種新式的女裝尋找適當的定位,

社會上也出現各種不同的名稱用法,就在長衫、長袍的等名稱充斥,互相爭

奪女裝長衫的命名權之時,「旗袍」一詞已悄悄地再次出現,也混入女裝長

衫命名的行列之中。1925年前後,女裝長衫也被冠上「旗袍」的名稱,使原

本專指旗女袍的「旗袍」一詞發生轉變。以旗袍之名指稱女裝長衫並未覺得

唐突,畢竟效仿男性的服裝,就是改穿一截穿衣的長袍,這是源自清王朝建

立以來滿族男性穿著的傳統服裝,在中國流行已將近三百年之久。若說旗袍

傳承自旗女袍,倒不如說旗袍受旗男袍的影響更大。

「旗袍」起先指稱旗女袍,之後又借代女裝長衫,這在京津或許不會產

生矛盾。但北京產生的新名詞,傳到陌生的上海,就會發生問題與混淆。這

是因為旗袍一詞的使用尚未熟悉,任何不熟悉的新事物出現在社會上,人們

容易用有限的知識與經驗進行解讀,加上原本就對旗女袍認知不清,而造成

印象的投射,遂將旗袍直接地簡化為旗女袍。女裝長衫沿用了「旗袍」之名,

使旗袍與旗女袍發生混淆,造成難以澄清的簡化結果。除了少數對服裝有較

深入了解研究的人士,明白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趨於片斷之外,絕大多數的

人們只是霧裡看花,或是不求甚解,大量濫用旗袍之名,造成以訛傳訛、積

非成是的渲染,使旗袍簡化為旗女袍的現象更加嚴重,持續惡化,直到今日

亦然。旗袍與旗女袍因混淆而結合,複雜的根源問題一時難見明朗,久了也

就將錯就錯,而且習慣難改。作為時尚中心的上海,同時也是混淆的發生地

點,日益牢固的簡化論述也從上海源源不絕地散播至中國各地,影響其他的

地區對旗袍的認知。旗袍淵源遭到簡化,上海難辭其咎。旗袍轉借的結果是

混淆愈來愈來深入,簡化愈來愈嚴重,旗袍與旗女袍的界愈來愈越模糊,旗

袍與女裝長衫的淵源也愈來愈難以追尋。

Page 16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結論 .161.

Why 旗袍:從甲庚類型到五四類型

旗袍在近代中國女裝的發展脈絡中異軍突起,並成為民國女裝的代表絕

非偶然,欲探究箇中之因,需將旗袍置於近代中國女性服裝的發展脈絡中檢

視,分析旗袍繼承晚清到民國的女裝現象,回溯旗袍從出現到興起的過程。

晚清以來的中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之下,作為文化面向之一的服飾正

體現救亡圖存的社會風氣,交織著西風與焦慮,在劇變的洪流中刻不容緩地

展開變化,體現在「甲庚類型」、「辛亥類型」,以及「五四類型」三種款式

的變遷上。

1890年代流行的甲庚類型服裝在世紀交替的惶恐不安中開展,高聳的元

寶領削過臉頰,劃過頸部,窄瘦的衣裳緊緊包裹身驅與四肢,呈現頭重腳輕

的不平衡與焦慮感,此時的服飾風格已經拋棄寬衣大袖,也不再欣賞繁複的

裝飾,轉而走向簡潔、俐落的風格。尚武的社會風氣與焦慮的社會心態,牽

引出晚清服裝風格的轉變,對中國女性服裝而言別具意義,這是中國歷史上

少見的變化趨勢,也是時人對社會劇變的回應,反映人們對服裝的訴求與喜

好。首先,甲庚類型的設計衝破中國傳統女裝的禁錮,吸取西式女裝的剪裁

理念,展現融合傳統與創新於一體的新傾向。西式流行元素的採納,也反映

中國社會已由蔑視洋人走向崇洋之風。事實上,西式服裝較合身的設計,確

實利於肢體活動,而且顯得更為精神俐落,補足過去中式女裝只著重於遮身

蔽體,而忽視行動方便性與實用性的缺失,女學生的服裝更是明顯朝此方向

發展,並且更深入地對寬衣大袖的否定,與對鼓吹放足的肯定。其次,跨越

性別藩籬的易裝行為層出不窮,「女尚男裝」是女性仿效男性行為的直接表

現,突顯女性地位的轉變,反映女性要求突破性別的界限,與男性共同擔負

社會責任的決心。近代中國的女性服裝在甲庚類型的遞嬗中更顯得變化迅速

與款式多元,反映晚清社會最後一個十年的劇烈動盪,傳統社會的約束力薄

弱,政府制止的法令與社會輿論譴責已難約束個人的行為,越來越多人在服

飾上講求變化趨新,挑戰時人的接受程度,社會難以遏止,服飾因此由一元

走向多元發展,呈現複雜而混亂的情形。這是社會劇烈變遷下的產物,舊制

度遭受質疑,逐漸崩解,新制度仍在摸索,尚未形成,新舊交替的過度下必

Page 16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經的混亂,服裝的混亂與迅速變遷的現象直到民國以後,依然持續進行。

民國以降,社會上一度吹起洋服熱潮,知識分子期待完全以西式女裝取

代中式女裝,建立起民國女性的新形象,可惜未竟成功。之後洋服熱潮逐漸

退卻,女裝回歸傳統的中國樣式,卻已無法阻隔西方時尚源源不絕的影響,

變化愈來愈快的中式女裝,正是向西方時尚逐步靠攏的表現,在「辛亥類型」

與「五四類型」的風格中綻放光采。20世紀初期的辛亥類型與上個年代的甲

庚類型差異不大,可視為清末時尚的延續。高聳而削過兩頰的元寶領,緊窄

而稍微縮短的上衣,由胸部平直垂到腰部以下,兩側是露出手指的窄袖,下

半身穿著緊窄的褲子比穿著裙子更為普遍,褲與裙的長度也有略為縮短,可

露出鞋尖,放足的風氣也更為盛行。辛亥類型受西方時尚影響持續深化,上

衣繼續縮短,下擺不斷上升,到了1920年左右,發展成「五四類型」。A字型

的倒大風格是五四類型的典型代表,縮短的上衣、衣袖以及裙,上窄下寬地

外放開啟,使得女性的胸部、腰部、手臂與雙腿隱約外現。由辛亥類型到五

四類型的過度下,展現女性服裝縮短而外露的特色,服裝的縮短導致身體外

露的部位愈來愈多,遮蔽用的服飾愈來愈少。不同於辛亥類型講求合身、緊

窄的款式,只是略顯女性出的曲線,五四類型則進一步展現女性局部的身

體,以呼應日趨昂揚的女性解放風氣。從辛亥到五四,中式女裝向西方時尚

靠攏的傾向遠勝於從中國傳統服飾尋求靈感,創新的素材就是來自西方的流

行元素。

晚清以來的中國女裝歷經多變,正以前所未見的迅速瞬間萬變,其中尤

其深受西方時尚潮流的影響。另一方面,女尚男裝的嘗試也為當時的女裝提

供另一種新的選擇,這將在五四類型中蛻變成一枝獨特的分支:女裝長衫。

這種捨棄女裝的範疇,而取材自男性服裝的靈感,也呼應五四運動提倡婦女

解放的精神,女性為了展現自己擁有與男性相同的能力,證明自己與男性並

無差異,於是產生了這種更加極端、新穎的服裝,以達成追求自身解放的目

標。延續自晚清而來的女尚男裝之風,女性仿效男性的穿著打扮,使女裝向

男裝靠攏,刻意去除性別的象徵符號,這是女性證明自己等同於男性的表現

方式。這項大膽又具有建設性的嘗試在以五四運動為背景的1920年代湧現,

Page 16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結論 .163.

不但充分具備標新立異的性質,更能符合時代風氣,已兼具足夠的新鮮感與

話題性,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趨勢,在時尚界中緩緩展開。然而這個巧妙的根

源卻令人遺忘,當逐漸流行的女裝長衫也獲得「旗袍」的新名稱,變得與旗

女袍混淆不清,讓人單方面地誤以為滿族女性的長袍是旗袍唯一的淵源,因

而忘卻女裝長衫也是眾多來源之一的事實。

就在旗袍與旗女袍纏綿糾葛之時,又一條插曲寫入旗袍的樂章,使得已

經複雜的根源更加混亂。根源於女裝長衫的旗袍,起初總是難以脫離男裝的

影子,經歷長馬甲的洗禮之後,旗袍逐漸由男裝向女裝靠攏,沒料到只是旁

支的長馬甲最終還是與女裝長衫匯流了,甚至取而代之,讓人誤以為才是主

流,於是旗袍在上海發生性質的轉變。「女裝長衫—旗袍」與「長馬甲—旗

袍」的匯流,代表一種以女效男裝為精神,歷經馬甲的蛻變為過程的新服裝

被創造而問世。前者強調男裝對旗袍內涵的影響,後者則著重旗袍純粹的女

裝脈絡,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發展途徑,卻同時指向同一種服裝,使人更難

判斷「女裝長衫」與「長馬甲」何者才是旗袍真正的源頭。如果強調長衫與

旗袍的連結,則長馬甲的意外出現只能算是一段插曲;如果著重長馬甲演變

成旗袍的過程,則長馬甲亦可視為另外一種開端。兩個脈絡都有其意義,難

以二擇一,畢竟歷史現象本來就難已從單一脈絡去追尋。因為缺乏固定單一

的答案,卻也使得旗袍的根源更加複雜混亂。

旗袍終究在現代中國的時裝界問世了,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雖然

它的源頭依舊耐人尋味,但隨著流行的程度日益普及,旗袍的重要性與日俱

增,它充斥著謎樣的身世,反而不再是令人關切的重點。人們在乎的是如何

將旗袍穿出時尚感,穿得與西方的流行的浪潮接軌,穿出體現中國民族意識

又兼具西式流行的色彩。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女性服裝的發展趨勢不斷朝

著展現女性的身體的方向進行,反映在1920年代的縮短與1930年代的縮緊嘗

試上。然而,展現的方式卻有所不同,五四類型的女裝透過縮短的衣領、上

衣下襬、裙襬,以及衣緣的開衩顯露出女性局部的身體,這是最容易達成目

標的展現方式。1930年代的旗袍未必是繼續縮短減少,而是走向貼體合身,

這是展現身體更進階的方式。關鍵就在於西式立體剪裁方法的引進,造就「改

Page 16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良旗袍」的問世,不僅可以適應身體曲線,又確實顯露身材,同時配合輕柔

單薄的衣料材質,雖然包覆不露,卻形同裸露,更加提升女性對於展現身體

之美的追求層次。五四類型的女裝與旗袍都是中國自身的產物,卻也都深受

西方時尚的影響,尤其是旗袍所受到的薰陶更加深厚,除了本體仍是中式的

題材之外,從內在的剪裁製作,到外在的搭配穿著,旗袍幾乎與西式服裝無

異,它超脫了原有中式服裝的格局,成為一種徹底融合中國與西方文化的新

產物。就精神而言,旗袍象徵中國文化的延續,尤其肩負民族主義的重責大

任;但就呈現而言,旗袍則幾乎屬於西式服裝的體現,使得崇尚西式洋裝的

中國女性也能夠接受旗袍,而間接促成流行。旗袍「舊的延續,新的呈現」,

使它身兼中國的精神與西式的元素,成為中西合璧之下的新生兒,更是流行

狂潮之下的新寵兒。

How is 旗袍:一場旗袍與女裝改良的拉鋸戰

晚清以來的中國女性服裝,歷經甲庚類型到五四的類型的遞嬗,呈現一

元到多元的迅速發展,正是受到社會上一股巨大勢力影響的結果,它存在於

社會輿論之中,默默地醞釀成形並且發揮影響,促成女性服裝一連串的轉

變。關於旗袍興起與發展的探討,絕對不能忽視服裝改良風氣的影響力,旗

袍的崛起並非偶然的現象,它正是這股勢力的產物,它的流行更是搭著這波

改良討論的順風車。

女性服裝改良在晚清已開始醞釀,中國人開始檢討包括服裝在內的風俗

制度,但這些改革的內容侷限於剪辮易服,對象也大多著眼於男性,少有針

對女性改革的言論。直到清帝國崩潰以前,除了伴隨女學興辦的女學生服之

外,服裝改良的討論多難以直接涉及一般女性。民國新成立的共和政府急於

廢除帝制時代的服裝等級制度,新服制也倉促地展開立法,婦女期待透過新

服裝的確定,賦予她們新的社會地位,建立民國女性的新形象,然而結果卻

令她們大失所望。女性服裝改革在服制中完全被犧牲,荒唐的決議過程遏阻

了政府以立法的方式改採用西方女裝的契機,這次沉重的打擊無疑地延緩女

裝改良的趨勢。雖然女裝再次回歸中式的發展脈絡,卻無可避免持續受到西

Page 17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結論 .165.

方時尚潮流的刺激影響,傳統與改良的拉鋸再次回應在女裝瞬息萬變的現象

之上。

政府沒有誠意修改服制的內容,社會上對現行的女性服裝普遍不滿意,

批評的聲浪不絕,逐漸形成一股婦女服飾改良的討論風氣,伴隨五四運動的

催化而成熟沸騰,達到鼎盛。與此同時,跟隨西方流行而演變的中式女裝正

展現新潮的美感,更附有合乎新時代的優點:合身的設計使女性的行動更為

方便,有利於女性參與各式社會活動,但日趨緊窄短小的設計也造成肢體的

束縛,損及身體健康;奢侈華麗的女裝不但耗費鉅資,又有奴化女性的疑慮。

這些缺失再度激化社會上女裝改良的討論,改良的訴求漸趨清晰明朗:先決

條件是符合衛生,女性服裝除了具有遮蔽禦寒的功能之外,亦不能阻礙身體

的運作生長,尤其不應束縛女性的胸部,以免影響發育。其次是便利原則,

穿著時方便容易,穿著後不阻礙肢體活動,使女性行動自如,不影響從事運

動與各項事務的操作。再來,開銷也必需經濟實惠,注重實用功能,節省多

餘的金錢與布料,避免浪費,並選用耐用、舒適,又廉價的布料,增加穿著

期限。當然,服裝勢必兼顧美觀的訴求,追求簡潔的天然美,提倡簡單樸素

的服飾,塑造女性素雅大方的美感,反對追求奢侈華麗的裝飾而造成浪費。

最後,服裝應該彰顯男女平權的意識,過度裝飾是取悅男性的行為,華麗的

服裝將女性淪於男性玩物的地位,女性穿著簡單樸素的服飾有助於女性地位

的提升。

熱烈的討論在報刊中激起廣泛回響,民間出現種種回應與主張,文明新

裝即是一種鼓吹自然簡樸的嘗試與反省,可惜文明新裝的重點僅在於廢除無

意識的裝飾,並未改變基本形式,改良後的女裝仍然呈現上衣下裙的兩件式

款式,在形式上並未造成突破,也道出改良的侷限性。綜觀晚清至民國以來,

中國的女裝歷經多變,各種款式都在服裝改良的討論下受到檢視,但這些變

化終舊無法完全滿足改良的訴求,改良的討論繼續進行,服裝也持續變化,

二者同步並行,相互影響。此時的中國婦女,亟需借鏡於其它種類的服裝尋

求靈感,創造一種新的女裝以滿足所有的改良訴求。改穿著西式女裝或許可

以成為解決的方法,然而1920年代的中國婦女對於全面改穿西式女裝的機會

Page 17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終究是擦身而過。另一方面,1920年代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女性服裝改良

的討論也在婦女解放與男女平權的風氣中如火如荼地展開。秉持理性的精

神,女裝改良以男性作為借鏡,就今日的眼光看來,這樣的改良缺乏女性自

我的聲音,未必符合女性真正的需求,但此方向為卻符合五四運動的潮流,

也為日後出現的新女裝奠定基礎,立下確切的角色與模式。換言之,當下的

中國社會必須產生一種針對中國婦女而設計的新服裝,於是,一種既包含中

式精神又具備西式優點,卻非中式女裝也非西式女裝的新嘗試—女裝長衫,

因此誕生。

女裝長衫,本意是女性穿著男性的服裝,或是女性仿效男性的穿著打

扮,使女裝向男裝靠攏,刻意去除性別的象徵符號,證明女性自己與男性並

無差異的表現方式,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極端而新穎的主張,除了強調其背後

的女權意涵之外,女裝長衫更著眼於衛生、便利、經濟等實際功能。這種取

材自男性服裝的改良靈感,顯示中式女裝本身的侷限,為求突破女裝改良的

困境,必須捨棄中式女裝的保守框架,跨越至中式女裝以外的選擇。這項大

膽又具有建設性的嘗試在以五四運動為背景的1920年代出現,更加合理化女

性改穿男性長衫的行為。女裝長衫具備充分標新立異的性質,有足夠的新鮮

感與話題性,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在時尚界中緩緩展開。

新興形成的女裝長衫風潮隨即獲得「旗袍」之名,雖然無可避免地與昔

日的旗女袍發生混淆的誤解,卻無以阻止旗袍邁向鼎盛巔峰的事實,旗袍在

眾所期待下奪得最終的勝利,躍升為都會女性最普遍的服裝,獨領風騷地襲

捲流行的巨浪。就像任何新的服裝一樣,旗袍出現在時裝界令人耳目一新,

瞬間引起關注,然而新服裝都必須通過服裝改良原則的檢驗,否則頂多只是

曇花一現。旗袍能夠走向流行,持續漫延它的風潮而不衰退,探究箇中原因,

首先,旗袍源於女裝長衫標新立異的美觀;其次,旗袍符合女性服裝改良的

標準,它通過一連串實用功能、便利、美觀等改良原則嚴格的檢驗;第三,

旗袍更具有深厚的社會意涵,它代表男女平權、民族主義、愛國心等意識形

態,能夠與時代氛圍充分結合。旗袍兼具女性服裝改良的標準,又象徵熱愛

民族國家、反帝國、反軍閥的精神,穿著旗袍的女性則是進步與時髦摩登的

Page 17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結論 .167.

體現。透過旗袍,體現中式風格與西式元素的兼容並蓄,女性塑造出屬於新

中國的新形象,旗袍也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形象的典範。1920年代,旗袍正捲

起它的風潮,並且受到官方服制的立法承認,對旗袍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罷

了。1930年代,所向披靡的旗袍已成為都會女性最普遍的穿著,締造屬於它

的黃金時期。

追求標新立異的美觀因素是造就時尚的先決條件,然而光是憑藉美觀是

無法讓時尚持續發展成為流行,旗袍的流行有賴於女效男裝的新奇美感,更

結合女性服裝改良的原則,使它兼具禦寒、方便、衛生等服裝的實際功能,

以及進步、美觀、時髦等社會功能,才能襲捲流行的浪潮。然而,由配角晉

身為主角的旗袍站穩了腳步之後,逐漸忘卻原本的初衷。為了追求時髦與美

觀,變調的旗袍犧牲了原本應該具備的實際功能與社會功能,將服裝改良的

原則拋諸腦後,因而成為社會批評的眾矢之的,卻也反映出時尚界的普遍生

態。一種服裝因為標新立異的美感而出現問世,因為具備的實際功能而興

起,但造成流行以後,能夠帶領它持續發展的關鍵原因,最終反而回歸美觀

因素。旗袍起於實際功能,卻因社會功能而延續,造就它屹立不搖的地位。

但也因為它背離實際功能的傾向導致遭禁。

實際功能是服裝的基本訴求,也是服裝存在的先決條件,當服裝無法滿

足人們的基本訴求,卻只偏重於社會需求的時候,社會輿論反而會以社會功

能的名目加以批判,政府的約束力量有時也會干涉介入。服裝遭禁的理由,

莫過於風化問題,在孫傳芳發布禁令與新生活運動之中表露無疑。這兩波發

生在現代中國著名的服裝禁令,旗袍皆首當其衝,更同為政治力量介入民眾

生活方式的舉動。孫傳芳禁止旗袍是為了澆熄五四運動的餘火,女效男裝的

風氣盛行,造成穿著旗袍的女性與男性難以分辨,形成的風化問題。新生活

運動運動對旗袍的約束,意在切割崇尚時髦奢靡的摩登女性形象,塑造出另

一種合乎於古典與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同樣是端正風俗,整頓風化,以利

於進行思想與社會的控制。事實上,兩波的禁令皆與旗袍本身無關,而是攸

關於女性穿著旗袍的形象,雌雄莫辨抑或時髦奢侈都不是政府所允許的女性

形象,故以風化問題的名義處理,展現國家的政治力介如民間的強制行為。

Page 17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然而,兩次禁止的行動都只掀起軒然大波,卻未能獲得成功,政府不但沒能

全身而退,反而落得罵名,旗袍依舊屹立不搖,絲毫沒有遭受撼動,顯示民

間服裝的流行風氣難以禁止,不是政府為所欲為所能控制的。

正名與否:試論旗袍之名的去留

1926年,「中華袍」的改名主張不了了之,往後未見任何呼應支持之聲。

1974年,王宇清發起的「祺袍」正名運動成果也有限,王宇清其實同意旗袍

就是旗女袍的再興,也贊成旗袍與旗女袍的傳承關係,但他主張旗袍應為中

國悠久的袍服脈絡的延伸,因此他反對的只是「名稱」而已,並非旗袍的本

質。此二者都贊同旗袍與旗人的關聯,卻也都在旗人勢力衰退之後提出改名

的主張,這樣的立場與本文並不完全相符。

正名與否?首先回歸旗袍的本質探討,筆者必須解決兩個基本的問

題:第一,復古還是創新?旗袍這種冠有旗人之名,又極具現代感的服裝,

到底是復清朝的古,作為舊的延續?抑或創民國的新,成為新時代下的新產

物?事實上旗袍兩者兼具,呈現新舊並存的雙重面貌,「舊」根基於旗人,

旗袍繼承清代滿族長袍的形式,尤其受到旗男袍的影響遠大於旗女袍;「新」

則代表女效男裝的新思維,摻入男女平權與服裝改良的現代元素,才能捲起

新時代的流行浪潮。倘若由現代中國女性服裝發展的軌跡觀之,旗袍乘著服

裝改良的順風車駛入,構成的新元素遠大於舊的延續,它強烈地扣緊新思維

的聯結,因應新時代的需求,卻又與舊傳統藕斷絲連,使得旗袍不只是「再

現」,也是「初聲試啼」;不只是「復興」,也是「一鳴驚人」;不只是「舊

的延續」,也是「新的開啟」;不只是「老酒新瓶,推陳出新」,更是「一

舉成名天下知」。

第二,袍而不旗?既然旗袍的「旗」象徵與舊時代的藕斷絲連,那麼「旗」

所指為何?自從旗袍問世以來,就擺脫不了與旗女袍、旗男袍牽絆著剪不斷

理還亂的纏綿糾葛。事實上,由女裝長衫的脈絡演變而來的旗袍尤其是女效

男裝下的產物,與其說旗袍頂著旗女袍的光環,倒不如說旗袍拖著旗男袍的

影子更為貼切,畢竟清代至民國以來的男裝,就是由滿族男性的長袍延續而

Page 17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結論 .169.

來。無論是旗男袍的直接影響,抑或旗女袍的間接傳承,兩者都扎根於「旗」

的概念,這是旗袍存在的先決條件,倘若完全否定旗袍與旗人的關連,旗

袍將難以成立。筆者不能斷稱旗袍與旗女袍毫無關聯,但堅持肯定旗袍受

到旗男袍的影響更為深遠,因為旗男袍如同旗女袍具備「旗」的根源,不應

切斷旗袍與這兩者任何之一的聯結。換句話說,只主張旗袍根源自旗女袍

或旗男袍的論述都是過於簡化的結果,不但流於片斷,更不足以代表全面

的事實。然而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普遍地強調旗袍與旗女

袍的根源,忽略另一條旗袍與旗男袍的發展脈絡,造成旗袍根源過於片面

的簡化結果,也影響了主張旗袍正名運動的思維方式。

其次,從旗袍命名的角度切入探討,旗袍之所以稱為「旗袍」,或許只

是形式上的名稱罷了,當女性穿著旗袍的情形在社會上日益普遍,民眾急著

為旗袍命名之時,人們習慣用自己少有的歷史經驗理解新的事物,因為長得

像旗人的長袍,所以稱為旗袍。任何一種新服飾出現在時尚界之中,命名成

為首先的要務,也是引領流行的先鋒先鋒的難題,然而服裝的命名未必具有

高深的含意,常是為了方便快速又容易記住,時尚先鋒通常取自日常生活中

容易理解的事物作為服裝命名的靈感,第一印象往往由服裝最令人矚目的外

貌所決定,因而形成「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規則,倘若遇到外於人生經

驗的事物,也就只好發揮想像力,塑造想像空間了。「旗袍」作為一種特定

服裝的名稱,或許也只是命名者主觀的靈感乍現罷了,與其說它就是旗女

袍,倒不如說它長得像旗女袍。

相似未必等於相同,縱使旗袍與旗人的服裝有關,卻也不是唯一的關聯。

旗袍風潮的湧現絕對不是為了效忠大清,畢竟此時的中國社會缺乏復古的需

求,也未必是全然為了呼應女性解放的意識,旗袍根源自於女裝長衫的事實

並非廣大的民眾都熟知。事實上,高尚的女權意識只能成就小眾運動,就像

文明新裝一樣,改良的陳義過高,民眾的感應卻相當冷淡,顯然只靠女性解

放的主張發起大眾流行並不容易,一般的群眾被旗袍吸引的最初原因純粹是

它標新立異的外表。標新立異的美觀因素成為服裝初踏入時尚界的指標因

素,但美觀只是服裝改良其中的一環,之後它必須向其它改良原則妥協,融

Page 17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入部分改良的條件,使其符合服裝改良的標準與訴求,等到站穩腳步,開創

流行風潮之後再繼續追求標新立異的款式變化。時尚先鋒開啟新的流行只是

為了標新立異,但只講美觀又有言不成理的顧慮,只好高喊服裝改良的口

號,用改良原則的實際功能的名義包裝原本美觀取向的服裝。只好舉的婦女

解放的名義,讓這種服裝有理由被大量推行,被大眾接受。

無論如何,正名與否都無法掩蓋旗袍的光芒,旗袍之名早已約定俗成,

難以更動,無論是要改名為中華袍,或是祺袍,正名的爭論似乎不再重要。

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重建旗袍在現代中國的服裝發展脈絡中,從初啼問世到廣

泛流行的過程,回溯旗袍從原型到流變的發展軌跡,期許能夠回歸旗袍的本

質與內涵,給與旗袍更適當的定位與評價,僅是研究物質文明史的一環。以

旗袍為主題的研究,還可以延伸出旗袍與流行文化的文化史、旗袍與消費文

化的社會史,旗袍與流行產業的經濟史、商業史、科技史,以及旗袍與女性

認同的婦女史等,皆為本文所不足之處,期待未來將出現更加精闢的研究成

果。

Page 17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1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一) 報紙

《大公報》,天津,1906年—1935年。

《中央日報》,南京,1935年。

《民立報》,1912年。

《民國日報》,上海,1920—1930年。

《民國日報》,廣州,1926—1928年。

《申報》,上海,1926—1940年。

《時報》,上海,1934年。

《益世報》,上海,1920—1930年。

《晨報》, 1925年。

(二) 期刊

《人言周刊》,1935年。

《上海畫報》,1925年。

《女光周刊》,1930年。

《女聲》,1934年。

《女鐸》,1912年。

《文化藝術月刊》,1931年。

《民權畫報》,1912年。

Page 17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良友》,1926—1945年。

《亞東叢刊》,1913年。

《青年》,1920年。

《洪水》,1926年。

《神州女報》,1913年。

《國聞周報》,1925年。

《婦女生活》,1936—1940年。

《婦女共鳴》,1936年。

《婦女時報》,1913—1914年。

《婦女畫報》,1934年。

《婦女新生活月刊》,1936年。

《婦女雜誌》,1915—1940年。

《教育雜誌》,1911—1929年。

《新運月刊》,1936年。

《解放畫報》,1921年。

(三) 檔案

(清)端方,《大清光緒新法令》,合肥:黃山書社,2008。

國民政府文官處編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臺北:成文出版社,1972。

國務院印鑄局編著,《政府公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羅家倫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臨時政府公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

料編纂委員會,1968。

(四) 文集(包括全集、小說、回憶錄)

(清)徐珂,《清稗類鈔》,收入新文豐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

1985。

(清)福格,《聽雨叢談》,收入陳恬、谷曙光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8.筆記與

Page 17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173.

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1994。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1。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全譯本: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92。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收入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1輯,臺北:

龍文出版社,1989。

聶其杰編著,《崇德老人自訂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

(五) 專書

(日)青木正兒,張迅齊譯,《北平風俗圖》,臺北:長春樹書坊,1978。

(美)Susan B. Kaiser,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美)葛凱(Karl Gerth)著,黄振萍譯,《製造中國 : 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7。

(澳)菲茨杰拉爾德(C. P. FitzGerald),郇忠、李堯譯,《為什麼去中國 : 1923-1950年在中國的

回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Alisor Lurie,李長青譯,《解讀服裝》,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週年紀念文

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9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與蔣中正先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

社,1994。

王云英,《清代滿族服飾》,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5。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

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臺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

王宇清,《萬古中華服飾史》,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

王宇清,《歷代婦女婦女袍服考實》,臺北:中國旗袍研究會,1975。

包銘新,《近代中國女裝實錄》,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包銘新,《暴露還是遮羞:中西服飾的當代解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Page 17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4.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編輯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臺北:近代中國出

版社,1984。

江南、談雅麗編,《旗袍》,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 大可堂版》,上海:上海大可堂文化,2001。

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呂芳上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

呂美頤,《走出中世紀—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的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宋家麟,《老月份牌》,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

李廷芝編,《中國服飾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徵》,上海:上海書局,1996。

李寓一等,《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集》,香港九龍:中國政經研究所,1972。

李歐梵,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聯書

店,2008。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

周汛、高春明編,《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周敘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孟悅、羅鋼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林淑瑛編,《輔仁服飾辭典》,臺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

胡銘、秦青編,《民國社會風情圖錄:服飾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Page 18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175.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師永剛、林博文編,《宋美齡畫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徐中約,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徐華龍,《上海服裝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時影編,《民國時尚》,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秦孝儀編,《史畫史話》,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0。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常淑君、沈叔儒編著,《衣:中國傳統時尚》,臺北:三民書局,2009。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85。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60。

張清平,《遇見林徽音:愛、建築、文學的一生》,臺北:五南圖書,2013。

張敬瓊,《西「服」東漸:20世紀中外服飾交流史》,合肥:安徽美術社,2002。

張競生,《美的人生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25。

曹聚仁,《上海春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7。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

許慧琦,《故都新貌 : 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學生書局,

2008。

陳廷一,《宋慶齡畫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板橋:稻

香出版社,2005。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陳鵬仁、劉維開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畫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黄能馥,《中國服飾通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黄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Page 18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運動圖像:1937年前的歷史照片與漫畫》,臺北:博雅書屋,2008。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2009。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

游鑑明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2003。

華梅,《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黃強,《衣儀百年—近百年中國服飾風尚之變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楊錫春《滿族風俗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0。

葉文心等,《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升文化,2001。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雷夢水編,《北京風俗雜詠》,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雷夢水編,《北京風俗雜詠續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9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歐陽云梓,《秋瑾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潘君祥編,《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蕭自立編,《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戴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羅久蓉、呂妙芬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2003。

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羅檢秋,《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

Page 18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177.

(六) 文章

卞向陽,〈論中國服裝史的研究方法〉,《中國紡織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00年8月。

卞向陽,〈論晚清上海服飾時尚〉,《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27卷第5期,2001

年10月。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第127期,2003年11月。

卞向陽、陸立鈞、徐惠華,〈民國時期上海報刊中的服飾時尚訊息〉,《福州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尹偉琴,〈民國時期江南婦女服飾的變化〉,《觀察與思考》,1999年第8期。

包銘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海派旗袍〉,《藝術設計雙月刊》,第97期,2005年5月。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研究及上海市檔案館的相關資料〉,《檔案與史學》,2001年第1期。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

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呂逸華、俞紅、羅瑩,〈租界文化與服飾-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服飾初探〉,《飾》,

1994年第1期。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反應〉,《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

月。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

月。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0期,2000年8

月。

李麗,〈解讀民國時期旗袍變化的意義〉,《科教文化》,2007年12月。

李躍乾,〈論辛亥革命前後的服飾改革〉,《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83期,1999年第2期。

周慧玲,〈「性感野貓」之革命造型:創作、行銷、電影女演員與中國現代性想像

(1933--193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孟祥義,〈滿族服飾淺析〉,《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3期。

Page 18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上與「服妖」風尚〉,《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

年9月。

林麗月,〈傳統中國社會的「禁奢」與「反禁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

年。

金炳亮,〈民初女子服飾改革述論〉,《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

施素筠,〈以西式剪裁看民國二十年以後之旗袍演變〉,《實踐家政學報》,第四期,1973

年3月。

洪宜嫃,〈新生活運動與婦女組織〉,《政大史粹》,第13期,2007年12月。

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

夏蓉,〈20世紀30年代中期關於「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華南師範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12月)。

夏權威,〈單一民族服飾文化與多元服飾文化的兼容—以旗袍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6年第5期。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國史館館刊》,復刊

第26期,1999年6月。

張敏,〈試論晚清上海服飾風尚與社會變遷〉,《史林》,1999年第1期。

盛羽,〈旗袍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價值初探〉,《寧波大學學報》,第16卷第3期,2003年9月。

許慧琦,〈一九三○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

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第4期,2002年7月。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0期,2002年12月。

許慧琦,〈訓政時期的北平女招待(1928--1937)--關於都市消費女性職業的探討〉,《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年6月。

許慧琦,〈超越服飾改革的改革論述—紀爾曼的〈女性的服飾〉及其批判意涵〉,《歐美研

究》,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

許慧琦,〈過新生活、作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

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

Page 18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179.

許慧琦,〈關於女性服務業中的情、色、慾—從民國時期北平女招待談起〉,《亞洲研究》,

第53期,2006年7月。

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近

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

郭慧娟,〈民初京城旗袍流變小考〉,《飾》,1999年第1期。

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黃金麟,〈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

年6月。

葉文心,〈歷史圈套與文化困境—中西對話之下對「中國婦女」的建構〉,《近代中國婦女

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翟興娥,〈簡析1911—1935年《申報》女性服飾的傳播〉,《新聞界》,2009年第3期。

蔣雪靜,〈民國西化運動中的女性服飾風尚〉,《裝飾》,1998年第8期。

鄭永福、呂美頤,〈論民國時期影響女性服飾演變的諸因素〉,《中州學刊》,第161期,2007

年9月。

鄭永福、呂美頤,〈關於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山西師大學報》,第32

卷第4期,2005年7月。

(七) 學位論文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系碩士論文,2006。

王之瑜,〈從《良友畫報》看近代中國女性服飾變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沈淑綺,〈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1896—1945)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

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以京滬地區女子流行服飾為重點)》,吉林大學碩

士論文,2004。

胡至倫,〈「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1911-1935)〉,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

Page 18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0.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文,2004。

夏士敏,近代臺灣婦女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2。

蔡素珍,〈近百年中國婦女祺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蘇旭珺,臺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化(1860—1945),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3。

二、 外文部分

(一) 專書

(日)青木正児、內田道夫,《北京風俗図譜》,東京都 : 平凡社,1986。

Croll, Elisabeth, Chang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 Women: Rhetoric, Experience and Self-percep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1995.

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FitzGerald, Charles Patrick, Why China?: Recollections of China, 1923-1950, Carlton, Vic: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now, Helen, Women in Modern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二) 文章

Verity Wlison, “Dressing for Leadership in China: Wives and Husbands in an Age of Revolutions

(1911-1976)”, Gender & history, Vol. 14, No. 13, November 2002.

Page 18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1

圖片來源

圖2-1: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21。

圖2-2: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48。

圖2-3: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46。

圖2-4:歐陽云梓,《秋瑾評傳》,無頁碼。

圖2-5:歐陽云梓,《秋瑾評傳》,無頁碼。

圖2-6: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 大可堂版》,第11冊,頁36。

圖2-7: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 大可堂版》,第13冊,頁20。

圖2-8:《教育雜誌》,第3年第12期,1911年12月,無頁碼。

圖2-9:上海《民立報》,1912年6月23日。

圖2-10:《民權畫報》,1912年10月10日,無頁碼。

圖2-11:《政府公報》,第157號,1912年10月4日。

圖2-12: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94。

圖2-13:《婦女雜誌》,第7卷第9號,1921年9月,頁40。

圖3-1:《解放畫報》,第7期,1921年1月26日,無頁碼。

圖3-2:江南、談雅麗編,《旗袍》,頁6。

圖3-3: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頁33。

圖3-4: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頁81。

圖3-5: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頁84。

圖3-6: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頁167。

圖3-7: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頁165。

圖3-8: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33。

圖3-9: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33。

圖3-10:(日)青木正児、內田道夫,《北京風俗図譜》,頁100。

圖3-11:《婦女雜誌》,第11卷第9號,1925年9月,無頁碼。

Page 18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2.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圖3-12:張競生,《美的人生觀》,頁24。

圖3-13: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

圖3-14:《國聞周報》,1925年5月31日。

圖3-15:Vogue(Shanghai),1926.

圖3-16:《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圖4-1: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38。

圖4-2: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38。

圖4-3: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頁38。

圖4-4:張清平,《遇見林徽音:愛、建築、文學的一生》,無頁碼。

圖4-5:張清平,《遇見林徽音:愛、建築、文學的一生》,無頁碼。

圖4-6:《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2。

圖4-7:《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2。

圖4-8:《文化藝術月刊》,1931年2月,頁37。

圖4-9:宋家麟,《老月份牌》,頁37。

圖4-10:《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3。

圖4-11:《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3。

圖4-12:陳廷一,《宋慶齡畫傳》,頁54。

圖4-13:陳廷一,《宋慶齡畫傳》,頁69。

圖4-1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與蔣中正先生》,頁167。

圖4-1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與蔣中正先生》,頁170。

圖4-16:師永剛、林博文編,《宋美齡畫傳》,頁37。

圖4-17:截圖自記錄片《其介如石:蔣中正大事記》。

圖4-18:陳鵬仁、劉維開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畫傳》,頁44。

圖4-19: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封面。

圖4-20:《良友》,第18期,1927年8月,頁3。

圖4-21:《良友》,第18期,1927年8月,頁3。

圖4-22: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編輯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頁64。

圖4-23:《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第143號,1929年4月16日。

Page 18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圖片來源 .183.

圖4-24:《傀儡家庭》,第1卷第6號,1936年,頁7。

圖4-25:《上海畫報》,第304期,1927年12月,無頁碼。

圖4-26:上海《申報》, 1934年。

圖4-27:上海《申報》, 1934年6月10日。

Page 18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4

附錄:旗袍款式的演變

1920年代:縮短

上左:《良友》,第7期,1926年8月。

上右:《北洋畫報》,第40期,1926年11月24日。

下左:《北洋畫報》,第32期,1926年10月27日。

Page 19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附錄 .185.

左上:《良友》,第37期,

1929年7月,頁20。

右上:《良友》,第40期,

1929年10月,頁18。

左下:《良友》,第41期,

1929年11月,頁22。

右下:《良友》,第42期,

1929年12月,頁7。

Page 19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6.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1930年代:縮緊

下左:《良友》,第80期,

1933年9月,頁31。

下右:《良友》,第105期,

1935年5月,頁15。

上左:《良友》,第47期,1930年5月,頁26。

上右:《良友》,第52期,1930年12月,頁14。

Page 19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附錄 .187.

上左:《良友》,第103期,

1935年3月,頁20。

上右:《良友》,第103期,

1935年3月,頁48。

下左:《良友》,第105期,

1935年5月,頁20。

下中:《良友》,第105期,

1935年5月,頁5。

下右:《良友》,第106期,

1935年6月,頁26。

Page 193: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8.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上左:《良友》,第106期,1935年6月,頁41。

上中:《良友》,第106期,1935年6月,頁41。

上右:《良友》,第106期,1935年6月,頁42。

下左:《良友》,第127期,1937年4月,頁38。

Page 19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政大機構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20/1/009101.pdf · 感謝阿嬤,每當您在外人面前光榮地訴 說著自己的孫子,我的內心尤其充滿無上的感激。最後,感謝舒淳,無數個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附錄 .189.

1930年代後期—1940年代:再次縮短

上:《良友》,第167期,1941年6月,頁16。

左下:《良友》,第167期,1941年6月,頁13。

右下:《良友》,第168期,1941年7月,頁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