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播种者的郑克鲁先生 - dzb.whb.cndzb.whb.cn/images/2018-04/23/ds7/ds2-7-23c.pdf ·...

1
我对诗歌所知甚少沈 健著 杭州出版社 (2017 10 月版) · 诗心如玉 · 浮生只合诗前老 章佳萍 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 蠹鱼。《我对诗歌所知甚少与其说 是一部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抒情风 同时又论证严密的学术性专 不如说是一所独家珍藏的诗学 记忆馆一面折射个人心智升华的 审美历险的镜子全书涵盖了沈健先生 30 年来 在学术工作交游中与诗相遇自我相遇的体验共分四辑分别 迷宫来访细读名家》《我们的 眼帘被针线缝合半解诗学》《就梦中往外跳伞述评浙江》《一起 醒来多么美妙诗评片语》。 这些独 具匠心的名字彰显出一个博览群 对诗歌艺术保持着热情同时又 谦逊恭谨的作者这种热情来自对 的推崇而谦卑则是对隽永玄 妙的诗歌的永恒敬意现代诗歌以现代社会与个体 心灵的复杂性为表现对象具有 晦涩费解与玄奥莫测的诗学特 矛盾解构扭曲中成为无限 的少数人的寂寞狂欢沈健在品 读诗的智性时以独立而自由的 思想锻炼了内心感受力与理解 肯定了诗歌首先是一套独特 的话语体系超语言的语言”, 从而发掘出诗歌的审美奥秘通过语言的陌生化而更新世界 产生一种疏离间隔效果来解放 人类的感受性和想象力同时他 以自身的审美深入悟出诗人创作 现代诗的艺术内核即在孤独的 自由中 通过语言和幻想对宇 时间 死亡 梦幻和生命加以 迷宫式的组合与重建使时间消 失或固定使空间倒置或穿插而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 正是这样的发现为其品味 诗歌奠定了基础在对国内外名家帕斯勃莱博尔赫斯叶芝佩斯沈泽宜维等的细读中沈健更就经典诗歌 进行细致入微层层深入的意象与 主题剖析从而将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诗意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 动地表现出来全书既充满生动的 妙喻和灵性的主观情感抒发又有 着精神分析美学诗歌理论等专业 角度下旁征博引的全面客观性小弄春秋翟笃钧著 文汇出版社 (2018 3 月版) 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周 斌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3 月版) · 学术前沿 · 创通地域文学 与主流文学研究 查清华 通常来说一部断代的中国 文学史著作能够容纳著名作家 二三百位 已属不易 而其中能 获得较深论述的大作家大体只 三五十位这使很多二三流作家 难获关注遑论名不见经传的其 他作家但一部文学史如果缺少 了对那些更广大写作群体的关 显然是不完整甚至欠客观的30 年来学界对地方区域 文学的研究非常活跃 拓垦了非 主流文学 领地 使原来被忽视 的地方 家族文学得以纳入中国 文学研究视阈饶龙隼教授的新 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 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 在此基 础上更进一阶 从区域文学的视 角切入 既深究区域内文学活 又关注与其他地域文学的互 动消长将地方区域文学连通庙 堂文学使地域文学纳入主流文 学发展进程之中这样既避免名 作家独擅文学史话语权而致大量 名位不高作家的成就被忽略之 又不至于让地域文学研究囿 限于方隅而消解与庙堂文学 他区域文学互动关联的客观事 地方文苑作为主流文学的流 转之地应与馆阁翰苑同时并行互补联动地方文学为庙堂文学 提供了腾挪的空间而庙堂文学 则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以说这是一部创通地域文学与 主流文学研究的力作该著紧扣元末明初南北文化 被隔裂东南文人呈地域群落分 布这两大表征通过地域文学个 描述该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 格局及文学走向全书分三部分导论主要描述晚唐五代以来国家 文化重心偏转东南的进程上编 考察东南文坛格局重点研讨金 吴中岭南和闽中等地的文学 群落下编描述明初文学走向在研讨西昌故家的文化基质 右儒学别派之弘传西昌文学的 雅正特质及其生长作为一部学理和文献兼融兼 善的厚重著作作者在表述方式 上亦颇为用心语言整饬雅驯用偶句联翩而出当然饶教授若 能更上层楼比如将书中所及而 未见展开的宣徽文学淮甸文学金陵文学等群落也进行深研 将会给学界带来更大的惊喜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 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饶龙隼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11 月版) 2018 4 23 7 责任编辑/ 朱自奋 E-mail:[email protected] 全国新书发布厅重点推荐 用书法讲好 24 节气的故事 曹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雪雪冬小大寒”, 短短 28 个字总结了我国古代农耕智慧的24 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16 ,“24 节气被正式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24 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 5 大发明”。其实24 节气不仅和农 耕文化紧密相关也深深地融入 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春风和煦大地回暖如今 已过春分时节春分是一年中 的第四个节气在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的白天和夜晚时间一 样长之后北半球的白天日渐越 夜晚日趋缩减春分时节棠花开草长莺飞燕子归来飞纸鸢雷乃发声春耕农忙恰巧春天万物复苏的蓬勃 生机通过追溯象形文字的起 也可以从的甲骨字形中 见得。“的甲骨字形由象征 林野太阳及发芽的种子的部件 组合而成意指在太阳的照耀 草木萌发春天到来而经过大篆小篆隶书的 演变,“的楷体字形是如何呈 又该怎样书写呢上海交大- 南加州大学教 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所所长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 先生的书法老师—— 周斌教授通过一套精心编制的24 节气传 统文化特色读本”— — 风调雨 》, 为大家示范和指导 24 节气 中楷体字的书写方法全套风调雨顺系列读本立春这一节气开始以人物 故事的形式展开图文并茂地介 24 节气的气象文化农事特 民俗风尚以及相关汉字的 构字起源篆书字形楷书字形书写方法等并配以剪纸绘画 等多种艺术形式向大家充分展 示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读本在兼顾知识学习文化 传承审美提升的同时更强调 实践与运用扫描书中的二维 便可以直接观看书法教学视 跟随周斌一起学书法从横点等书法中的基本笔 画入手逐渐掌握 24 节气相关 汉字的书写方法除了书法教学 视频外读本还附赠一册练字 为读者掌握 24 节气的汉字 写法提供指导和便利切实提高 书写能力更有意思的是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书法有学习兴趣的外国读 者们也可以跟随周老师一起来 学习关于 24 节气的传统文化和 汉字书写因为这套24 节气传 统文化特色读本”— — 风调雨 是中英文双语读本便于双语 阅读为读者向外国朋友们介绍 关于24 节气的传统知识提供 指导和帮助这套读本最终的内容选择 和艺术呈现实际是基于长期的 教学实践和广泛调研 早在 2014 作者便已经启动了法小联合国文化特色教材的编 制工作。“书法小联合国是在联 合国总部挂牌成立的国际书法 文化交流机构致力于中国书法 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而编写 海外书法文化启蒙教材便是其 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看起来 只是一本几十页的小书但编制 书法文化启蒙教材实际是一件 很困难的事首先要找到一个好 的素材之后要在不同的文化语 境中反复进行教学实验咨询各 方专家的意见最后方能定稿本套风调雨顺春夏秋冬书法 文化启蒙读本从酝酿到动笔撰 写就花费了近 5 年的时间在北 美和南美部分学校进行教学实 一方面以中国妮妮和美国杰 瑞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情节介绍 有关 24 节气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讲解汉字的构字 特点和书法练习指导来帮助不 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认知书法文 并帮助读者在绘画剪纸等 艺术形式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 整体理解同时为了让中外读 者对书法有更强的艺术感受力提升读本的审美趣味和古韵本中的故事文字都由书法家盛 兰军老师手写完成目前风调雨顺春季分册 已正式出版后续夏季秋季季分册也将陆续面世相信这套 用心编制的读本能陪伴中外读 者感受一年四季的更迭流转接中华大地的风调雨顺· 好看文丛 · 十六铺街后小 弄的市井传奇 龚心瀚 小弄春秋是一部以一幢民 国时期招商局建造的被后人称为 十六铺街后小弄的职工住宿大楼 为背景描述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 岁月中那条小弄堂邻里百姓故事 的长篇小说小说用秤店水手警察等在那 条街后小弄出现过的人物为主线把整条小弄堂的故事串在一起说运用通俗的笔触和百姓的语言辅之以这些人物的上海宁波潮汕绍兴等地的方言再现小 弄当时的情景读来使人感到亲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妨说这是一 次大胆的语言艺术上的尝试整篇小说场景描写不太多物对白之中的心理描写笔墨颇为 用心人物的个性能凸显出来述中有议论对话中有个性人物 中有心态的勾勒显示出各种人物 的内心世界使人觉得贴切上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被称之为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 但那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却生 活在陋棚简屋土墙板房或没有卫 生间和厨房的旧城区和老式里弄多少年来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移 民城市移民带来了他们原有的 生活习性而又定居上海渐渐被 上海本土的生活方式所融化过几代人的融合渐渐形成了具有 上海特色的市井文化在这市井 小弄上演着的有的是鸡毛蒜皮的 生活琐事有的却轰轰烈烈令人难 以忘怀这些故事反映出平头百 姓和睦相处的生活气息和爱憎怒 恨的精神状态在上海发展史上留 下了痕迹和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城市建设 有了崭新的布局和规划于是陋 棚简屋推倒了老巷小弄消失了那些朝夕相处开门见邻的人们怀 着深深的眷恋搬走了而曾经在那 朝夕相处的地方出现过平凡的折离奇的值得赞颂讴歌的甚至丑 陋肮脏的事儿不应随着那些棚屋 弄堂的推倒消失而湮灭而是应该 将其记载下来以文学艺术的笔墨 描述成文以示后人。《小弄春秋正是这样一次有益的尝试上接第一版 某些人不搞研究他们做做 作家介绍写写作品内容当然这样也可以但这远远不够应该让读者知道作品好在 哪里其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对欠缺的资料进行补遗是郑克鲁的 与众不同之处他举例说比如左拉的短 篇小说苏尔蒂太太》,很多人因不了解其 创作背景而认为它不过是画家太太为画 家代笔的故事读了法文材料后郑克鲁 才知道左拉写的是都德这在与左拉关系 密切的龚古尔兄弟的文章里有明确记录法国专家也考证无误谁会想到左拉用画 家影射都德呢 只读作品怎么会知道这 所以他在序言里提供这样的资料读者知道写的是都德呀都德原来是 这样一个人 郑克鲁的序言一般都比较 原因之一便是他有一些别人没有的可 靠材料而有时候翻译作品的序跋也体现了 的意境比如郑克鲁在基督山 恩仇记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非常抓人眼 :“古往今来世界上的通俗小说多如恒 河沙数但优秀作品寥寥无几其中大仲马 基督山恩仇记可说是数一数二的佳 。”提到为什么用恒河沙数这个词来比 郑克鲁说,“恒河沙数是个跟宗教相关 的外来词不像多如牛毛”“汗牛充栋类词那样常用这些词虽然很常用但没新 而无论翻译还是写作选用不常用的词 都是为了更有文采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悲惨世界》,人们说福来主教把老百 姓放在心上如果我这么译那就太普通 谁都能译没味道于是我用了恫瘝在 ’, 它的意思就是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 既契合原文又不落俗套有人以为这样 的词没有生命力是生僻词然而并非如 我们应该发掘它的价值如果读者是个 中学生不认识就去查下词典看看是什么 意思然后记住它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样的词在几十万字的书中可以出现几个为什么不能用呢一本书总要在不同层面 给读者一些东西有的人认为用了成语就 有文采了却忽视了成语也是分层次的用的并不稀奇那些贴切的但一般人不常 用的当然可以采用如何选词不仅是对译 者词汇量的考验更是基本功的一种所以 要想翻译得更好还是要补课把中文补上 。”郑克鲁表示翻译这个工作太难了为太难所以谁都不敢保证一点错误都没 要做得更好还是要注重基本功的训 努力做到”,至于与否还要看读者如何评价传道授业 把所知道的 倾囊相授 在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中时刻想着读 者的感受 希望读者知道得更多 也许源 于郑克鲁大半生的主业—— 教师他愿意 把自己的学识 经验倾囊相授 这让无数 学生对这位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如今的 郑克鲁可谓桃李满天下几代郑门弟子都成了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的栋梁郑克鲁主持编撰的外国文学史等教材也成了许多高校的必读参考书目郑克鲁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他认为要做好翻译最基本的一条当然是 先把外文和中文功底搞好先把基本功练 再来做翻译那么不管翻译哪本书都会 翻译得更好无论翻译对象是老人与海》, 还是新出版的书效果都是一样的外文和 中文水平提高了译出来的效果就明显不 所以他在翻译相关专业授课的同时会督促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他说如果学生 法文不行中文水平也存疑怎么能做出好 的翻译不要以为我们说中文中文就一定 每个人的语言表达是不一样的语言基 础的好坏从日常表达中就能感觉到对于青年学子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困惑郑克鲁指出无论英文翻译还 是法文翻译关键并不是加减字在翻译过 程中对文字进行处理在所难免但它们不 是关键所在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原 文中独特的句式尤其是中文里没有的关 系从句郑克鲁举例说大家评价傅雷的 翻译 认为他译得好 但傅雷也不是从一 开始就优于其他译者的上世纪 30 年代傅雷的译文可以说与同时期其他译者的 质量差不多但到了 1940 年代尤其从 高老头 约翰 · 克利斯朵夫 开始 翻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质量有了 飞跃这是因为他找到了翻译的窍门提出 了一套有效的翻译方法遵循先译从句后 译主句的原则解决了关系从句的翻译问 傅雷的这一翻译技巧被很多人应用被证明非常有效郑克鲁认为在讲翻译的 时候应该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东西为人处世 质朴低调 淡泊名利 凭借翻译蒂博一家以及为中法教育 交流作出的贡献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金 棕榈勋章法国国家一级教育勋章), 凭借 翻译第二性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得 中国资深翻译家 称号 在翻译 教学上成绩卓著的郑克鲁 在生活中 却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上海师范大学副 校长陈恒记得有一次他上郑克鲁家想看 看那枚法国一级勋章郑先生和夫人找了 半天却没找到……很多人不知道郑克鲁出 身名门其曾祖父郑观应学贯中西是晚清 著名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其祖产澳 门大屋现在仍是澳门的标志性文化景观谈起自己的家世和求学历程郑克鲁 都是淡淡的不炫耀门第也不炫耀学历他说 他学生时代喜欢俄罗斯和法国文 因为考大学那年 北京大学的俄文专 业不招生才转而报考了法文专业在北 大求学的五年中他以出色的文字能力崭 露头角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 师从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起导师郑克鲁至今感慨万千:“ 我从李先 生这里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扎扎实实地 从材料中求取真知所以我特别注重搜集 材料从而才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观。”克鲁也同样感激他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 时的 顶头上司 卞之琳先生的教诲 :“ 轻人也要搞一点当代文学。” 于是郑克鲁 开始研究当代外国文学 ,“ 这些为我后来 从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打下了基 大师的先见之明让我受益匪浅。” 诗经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60 一个甲子 郑克鲁先生在自己认定的 道路上孜孜以求砥砺前行他曾说过我如果放弃研究放弃翻译那我人就不 在了。”耄耋之年的他仍旧在伏案工作他说他正在翻译雨果 16 岁时写的一部小 是描写海地黑奴起义的现在已经翻 译了近 270 万字还剩 30 万字在郑克鲁学术与翻译思想研讨会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讲了这样一个 故事 他在贵州插队时 遇到过一种养在 深闺人未识的酒叫黔台酒 黔台酒的传 人世世代代都践行一条家训:“ 倾一生一事 ”, 一直以来都潜心研究酿酒 如今 已是第七代 这条家训仍高高地挂在他 们的祖屋中 郑先生在整整一个甲子的 岁月里也是倾其一生成就一事不为名 一心治学他的翻译作品无疑为中国 读者打开了一扇窗 影响如美酒 历久弥 醇香至美2018 4 23 2 稿 稿 一版本版责任编辑/ 蒋楚婷 E-mail:[email protected] 作为播种者的郑克鲁先生 黄福海 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大概 没有不知道郑克鲁先生的我是 改革开放后几年考进大学的 多年的思想禁锢使我们的求知 欲达到了顶点一下子爆发出来那时候正值所谓 书荒 ”, 凡是古 今中外的书我们都会想方设法 地买来读买不到的就借来读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 复旦外文系主攻英国文学但是 我跟法语专业的同学特别要好 他们向我推荐过法国作家马丁 · 伽尔的一部长篇小说 蒂博一 》。 图书馆里这套书不多我们 就借来轮着读这部小说译文流 优美于是我记住了一位叫郑 克鲁的法语翻译家当时外国文 学翻译作品只有几十种有些还是 以前旧译本的再版所以没几年就 读完了随着阅读面的拓展我开 始接触到外国现代派作品学校的 新华书店只有很小的铺面但是每 周新书一到门口就挤满了不同年 龄的教师和学生装了一车的几 百本书十几分钟就全部卖完了其中最抢手的有一套上海文艺出 版社出版的装帧精美的外国现 代派作品选》。 这套书当时已经出 到第三册共六本同时第一第二 册因为供不应求还在加印上海 福州路各家书店的供应情形也与 学校的新华书店极为相似货到 即售罄这套现代派作品集我们 是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经典来读 因为它代表了当时最新的文 学理念这套书有三位主编郑先 生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大学里主攻英国文 但是欧洲文学史的常识告诉 我们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 文学潮流都与法国文学密不可 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到莎士比亚戏剧再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20 世纪初期居 住或流浪在巴黎伦敦等城市的 英法现代派作家和诗人之间 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艾略特的荒原中读到 波德莱尔的 恶之花 》, 于是对照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本硬着头 皮读起了法语的波德莱尔碰巧 我的第二外语是法语于是便开 始阅读法国诗歌这次冒险为我 打开了英国诗歌之外的广阔视 法国诗歌跟英国诗歌有诸多 不同但在精致优美方面各有千 我一直苦于没有一本系统地 介绍法国诗歌的专著我在学校 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过一部 1940 年代编写的法国文学史》, 也读过一部 1970 年代编写的国文学史》, 但总觉得不太满意直到毕业后很久我读到郑先生 著的那本 法国诗歌史 》, 才觉得 真正挠到了痒处这是一本专门 介绍法国诗歌的书从法国中世 纪英雄史诗开始讲起详述七星 诗社拉马丁与浪漫派诗歌再讲 到维尼雨果巴那斯派特别是讲 到波德莱尔以及兰波魏尔伦拉美这几位法国诗歌史上的核心 人物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书的最 后以法国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作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就是作家 和作品文学史的写作应该注意 横向比较纵向关联有些作家虽 然属于一个流派但他们可能是 貌合神离的要注意分析同时期 作家之间的区别比如兰波和魏 尔伦他们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诗 风是各有特色的同样不同时期 的作家有些表面上属于对立的但其实却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比如拜伦他虽然属于浪漫主义 时期的诗人但他和古典主义有 着密切的关联有些文学史只注 重材料的堆积没有作者自己的 观点缺少分析郑先生的这本 法国诗歌史有史料有分析人以深刻的启发郑先生具有这 样敏锐的史观跟他亲身从事诗 歌翻译有关我读过郑先生翻译 的波德莱尔诗选他在译诗方面 不仅注重译意的准确而且还尽 可能保留了原诗的形式他认为 原诗押韵的译诗也最好是押韵 波德莱尔的诗十分整齐那么 译诗就不能长长短短犬牙差互郑先生翻译的波德莱尔在做到 语言流畅之外基本上做到了每 行字数都比较齐整这些是郑先 生在译诗方面的特色郑先生的 文学史有译诗作为坚实的基础 所以也相当厚重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架 每当我在思考英国诗歌史上 涉及法国诗歌的一些问题时 先会捡出这本书来翻阅然后再 按图索骥查找各种诗集中的作 将法国诗歌作为英国诗歌的 参照加以研究郑克鲁先生的学问博大精 我读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郑先生无论是在著作还是翻译方 都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前列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就像一片肥 沃的土地沐浴着阳光雨露但如 果缺少一位给我们播种的人 片土地就会逐渐变得荒芜就我 个人而言郑先生等老一辈翻译 家为我播撒了最初的文学种子 这些种子在我的心里成长发育 开花结果现在我也从事一点文 学翻译工作回想起来还真的要 向郑先生等老一辈翻译家说一 —— 谢谢上图 2012 郑克鲁获颁 傅雷翻译 出版奖”。 右图郑克鲁先生与夫人朱碧恒女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l-2020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作为播种者的郑克鲁先生 - dzb.whb.cndzb.whb.cn/images/2018-04/23/DS7/ds2-7-23c.pdf · 妙喻和灵性的主观情感抒发,又有 着精神分析美学、诗歌理论等专业

《我对诗歌所知甚少》沈 健著

杭州出版社

(2017 年 10 月版)

·诗心如玉·

浮生只合诗前老

■章佳萍

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

蠹鱼。 《我对诗歌所知甚少》与其说

是一部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抒情风

格, 同时又论证严密的学术性专

著,不如说是一所独家珍藏的诗学

记忆馆,一面折射个人心智升华的

审美历险的镜子。全书涵盖了沈健先生 30 年来

在学术、工作、交游中与诗相遇、与自我相遇的体验,共分四辑,分别

为《迷宫来访:细读名家》《我们的

眼帘被针线缝合: 半解诗学》《醒,就梦中往外跳伞:述评浙江》《一起

醒来多么美妙:诗评片语》。 这些独

具匠心的名字彰显出一个博览群

书、对诗歌艺术保持着热情同时又

谦逊恭谨的作者。 这种热情来自对

“美”的推崇,而谦卑则是对隽永玄

妙的诗歌的永恒敬意。现代诗歌以现代社会与个体

心灵的复杂性为表现对象, 具有

晦 涩 费 解 与 玄 奥 莫 测 的 诗 学 特

征,矛盾、解构、扭曲中成为“无限

的少数人”的寂寞狂欢。沈健在品

读诗的智性时, 以独立而自由的

思 想 锻 炼 了 内 心 感 受 力 与 理 解

力, 肯定了诗歌首先是一套独特

的话语体系,是“超语言的语言”,从而发掘出诗歌的审美奥秘———通过语言的陌生化而更新世界,产生一种疏离间隔效果, 来解放

人类的感受性和想象力。 同时他

以自身的审美深入悟出诗人创作

现代诗的艺术内核, 即在孤独的

自由中 “通过语言和幻想, 对宇

宙、时间、死亡、梦幻和生命加以

迷宫式的组合与重建, 使时间消

失或固定,使空间倒置或穿插,从而 形 成 扑 朔 迷 离 的 艺 术 境 界 ”———正是这样的发现, 为其品味

诗歌奠定了基础。在对国内外名家帕斯、 勃莱、

博尔赫斯、叶芝、佩斯、沈泽宜、潘维等的细读中,沈健更就经典诗歌

进行细致入微、层层深入的意象与

主题剖析,从而将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诗意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

动地表现出来。 全书既充满生动的

妙喻和灵性的主观情感抒发,又有

着精神分析美学、诗歌理论等专业

角度下旁征博引的全面客观性。

《小弄春秋》翟笃钧著

文汇出版社

(2018 年 3 月版)

《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周 斌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3 月版)

·学术前沿·

创 通 地 域 文 学与主流文学研究

■查清华

通常来说, 一部断代的中国

文 学 史 著 作 能 够 容 纳 著 名 作 家

二三百 位 ,已 属 不 易 ;而 其 中 能

获得较深论述的大作家, 大体只

三五十位。这使很多二、三流作家

难获关注, 遑论名不见经传的其

他作家。 但一部文学史如果缺少

了 对 那 些 更 广 大 写 作 群 体 的 关

注,显然是不完整甚至欠客观的。近 30 年来,学界对地方区域

文学的研究非常活跃,拓垦了非

“主流文学”领地,使原来被忽视

的地方、家族文学得以纳入中国

文学研究视阈。 饶龙隼教授的新

著《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

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在此基

础上更进一阶:从区域文学的视

角 切 入 , 既 深 究 区 域 内 文 学 活

态,又关注与其他地域文学的互

动消长, 将地方区域文学连通庙

堂文学, 使地域文学纳入主流文

学发展进程之中。 这样既避免名

作家独擅文学史话语权而致大量

名 位 不 高 作 家 的 成 就 被 忽 略 之

弊, 又不至于让地域文学研究囿

限于方隅而消解与庙堂文学、其

他 区 域 文 学 互 动 关 联 的 客 观 事

实。 地方文苑作为主流文学的流

转之地,应与馆阁翰苑同时并行、互补联动, 地方文学为庙堂文学

提供了腾挪的空间, 而庙堂文学

则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 可

以说, 这是一部创通地域文学与

主流文学研究的力作。该著紧扣元末明初南北文化

被隔裂、 东南文人呈地域群落分

布这两大表征, 通过地域文学个

案, 描述该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

格局及文学走向。全书分三部分:导论主要描述晚唐五代以来国家

文化重心偏转东南的进程; 上编

考察东南文坛格局, 重点研讨金

华、吴中、岭南和闽中等地的文学

群落;下编描述明初文学走向,重在研讨西昌故家的文化基质、江

右儒学别派之弘传、 西昌文学的

雅正特质及其生长。作为一部学理和文献兼融兼

善的厚重著作, 作者在表述方式

上亦颇为用心,语言整饬雅驯,多用偶句联翩而出。当然,饶教授若

能更上层楼, 比如将书中所及而

未见展开的宣徽文学、淮甸文学、金陵文学等群落也进行深研,那

将会给学界带来更大的惊喜。

《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

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饶龙隼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年 11 月版)

2018 年 4 月 23 日 7新新阅阅读读 责任编辑/朱自奋

E-mail:[email protected]

“全国新书发布厅”重点推荐

用书法讲好24节气的故事

■曹 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短短 28 个字,总结了我国古代农耕智慧的“24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16 年,“24 节气” 被正式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24 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 5大发明”。其实,24 节气不仅和农

耕文化紧密相关,也深深地融入

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春风和煦,大地回暖,如今

已过春分时节。 春分,是一年中

的第四个节气。 在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的白天和夜晚时间一

样长。 之后北半球的白天日渐越

长,夜晚日趋缩减。 春分时节,海棠花开,草长莺飞,燕子归来,放飞纸鸢,雷乃发声,春耕农忙。

恰巧,春天万物复苏的蓬勃

生机, 通过追溯象形文字的起

源,也可以从“春”的甲骨字形中

见得。 “春”的甲骨字形,由象征

林野、太阳及发芽的种子的部件

组合而成, 意指在太阳的照耀

下,草木萌发,春天到来。而经过大篆、小篆、隶书的

演变,“春”的楷体字形是如何呈

现,又该怎样书写呢?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教

授、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所所长、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

先生的书法老师———周斌教授,通过一套精心编制的“24 节气传

统文化特色读本”———《风调雨

顺》, 为大家示范和指导 24 节气

中楷体字的书写方法。全套《风调雨顺》系列读本,

从“立春”这一节气开始,以人物

故事的形式展开,图文并茂地介

绍 24 节气的气象文化、 农事特

点、民俗风尚,以及相关汉字的

构字起源、篆书字形、楷书字形、书写方法等,并配以剪纸、绘画

等多种艺术形式,向大家充分展

示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读本在兼顾知识学习、文化

传承、审美提升的同时,更强调

实践与运用。 扫描书中的二维

码,便可以直接观看书法教学视

频,跟随周斌一起学书法,从横、竖、撇、捺、点等书法中的基本笔

画入手, 逐渐掌握 24 节气相关

汉字的书写方法。 除了书法教学

视频外, 读本还附赠一册练字

本, 为读者掌握 24 节气的汉字

写法提供指导和便利,切实提高

书写能力。更有意思的是,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书法有学习兴趣的外国读

者们, 也可以跟随周老师一起来

学习关于 24 节气的传统文化和

汉字书写,因为这套“24 节气传

统文化特色读本”———《风调雨

顺》是中英文双语读本,便于双语

阅读, 为读者向外国朋友们介绍

关于“24 节气”的传统知识提供

指导和帮助。这套读本最终的内容选择

和艺术呈现,实际是基于长期的

教 学 实 践 和 广 泛 调 研 。 早 在

2014 年,作者便已经启动了“书法小联合国”文化特色教材的编

制工作。 “书法小联合国”是在联

合国总部挂牌成立的国际书法

文化交流机构,致力于中国书法

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而编写

海外书法文化启蒙教材,便是其

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虽然看起来

只是一本几十页的小书,但编制

书法文化启蒙教材实际是一件

很困难的事。 首先要找到一个好

的素材,之后要在不同的文化语

境中反复进行教学实验,咨询各

方专家的意见, 最后方能定稿。本套《风调雨顺:春夏秋冬》书法

文化启蒙读本,从酝酿到动笔撰

写就花费了近 5 年的时间,在北

美和南美部分学校进行教学实

验。 一方面以中国妮妮和美国杰

瑞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情节,介绍

有关 24 节气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讲解汉字的构字

特点和书法练习指导来帮助不

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认知书法文

化,并帮助读者在绘画、剪纸等

艺术形式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

整体理解。 同时,为了让中外读

者对书法有更强的艺术感受力,提升读本的审美趣味和古韵,读本中的故事文字都由书法家盛

兰军老师手写完成。目前《风调雨顺》春季分册

已正式出版,后续夏季、秋季、冬季分册也将陆续面世。 相信这套

用心编制的读本能陪伴中外读

者感受一年四季的更迭流转,迎接中华大地的风调雨顺!

·好看文丛·

十 六 铺 街 后 小弄的市井传奇

■龚心瀚

《小弄春秋》是一部以一幢民

国时期招商局建造的、被后人称为

十六铺街后小弄的职工住宿大楼

为背景,描述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

岁月中,那条小弄堂邻里百姓故事

的长篇小说。小说用秤店、水手、警察等在那

条街后小弄出现过的人物为主线,把整条小弄堂的故事串在一起。 小

说运用通俗的笔触和百姓的语言,辅之以这些人物的上海、 宁波、天津、潮汕、绍兴等地的方言,再现小

弄当时的情景,读来使人感到亲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妨说这是一

次大胆的语言艺术上的尝试。整篇小说场景描写不太多,人

物对白之中的心理描写笔墨颇为

用心,人物的个性能凸显出来。 叙

述中有议论,对话中有个性,人物

中有心态的勾勒,显示出各种人物

的内心世界,使人觉得贴切。上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被称之为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

园,但那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却生

活在陋棚简屋、土墙板房或没有卫

生间和厨房的旧城区和老式里弄。多少年来,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移

民城市。 移民带来了他们原有的

生活习性,而又定居上海,渐渐被

上海本土的生活方式所融化。 通

过几代人的融合,渐渐形成了具有

上海特色的市井文化。 在这市井

小弄上演着的,有的是鸡毛蒜皮的

生活琐事,有的却轰轰烈烈令人难

以忘怀。 这些故事反映出平头百

姓和睦相处的生活气息和爱憎怒

恨的精神状态,在上海发展史上留

下了痕迹和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城市建设

有了崭新的布局和规划。 于是陋

棚简屋推倒了,老巷小弄消失了,

那些朝夕相处开门见邻的人们,怀着深深的眷恋搬走了。而曾经在那

朝夕相处的地方出现过平凡的、曲折离奇的、值得赞颂讴歌的甚至丑

陋肮脏的事儿,不应随着那些棚屋

弄堂的推倒消失而湮灭,而是应该

将其记载下来,以文学艺术的笔墨

描述成文,以示后人。 《小弄春秋》正是这样一次有益的尝试。

(上接第一版)某些人不搞研究,他们做做

作家介绍,写写作品内容,当然这样也可以,但这远远不够。 应该让读者知道作品好在

哪里,其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对欠缺的资料进行补遗,是郑克鲁的

与众不同之处。 他举例说,比如左拉的短

篇小说《苏尔蒂太太》,很多人因不了解其

创作背景而认为它不过是画家太太为画

家代笔的故事。 读了法文材料后,郑克鲁

才知道左拉写的是都德。 这在与左拉关系

密切的龚古尔兄弟的文章里有明确记录,法国专家也考证无误。 谁会想到左拉用画

家影射都德呢? 只读作品怎么会知道这

些? 所以他在序言里提供这样的资料,让

读者知道:哦,写的是都德呀,都德原来是

这样一个人。 郑克鲁的序言一般都比较

长,原因之一便是他有一些别人没有的可

靠材料。而有时候,翻译作品的序跋也体现了

“信、达、雅”的意境。比如郑克鲁在《基督山

恩仇记》 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非常抓人眼

球:“古往今来, 世界上的通俗小说多如恒

河沙数,但优秀作品寥寥无几,其中大仲马

的 《基督山恩仇记》 可说是数一数二的佳

作。 ”提到为什么用“恒河沙数”这个词来比

喻,郑克鲁说,“恒河沙数”是个跟宗教相关

的外来词,不像“多如牛毛”“汗牛充栋”这

类词那样常用。 这些词虽然很常用但没新

意,而无论翻译还是写作,选用不常用的词

都是为了更有文采。 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悲惨世界》,人们说福来主教把老百

姓放在心上, 如果我这么译, 那就太普通

了,谁都能译,没味道。 于是我用了‘恫瘝在

抱’, 它的意思就是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

上,既契合原文又不落俗套。 有人以为这样

的词没有生命力, 是生僻词, 然而并非如

此,我们应该发掘它的价值。 如果读者是个

中学生,不认识就去查下词典,看看是什么

意思,然后记住它,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这

样的词在几十万字的书中可以出现几个。为什么不能用呢? 一本书总要在不同层面

给读者一些东西。 有的人认为用了成语就

有文采了,却忽视了成语也是分层次的。 常

用的并不稀奇, 那些贴切的但一般人不常

用的当然可以采用, 如何选词不仅是对译

者词汇量的考验,更是基本功的一种! 所以

要想翻译得更好,还是要补课,把中文补上

去。 ”郑克鲁表示,翻译这个工作太难了,因为太难, 所以谁都不敢保证一点错误都没

有。 要做得更好, 还是要注重基本功的训

练,努力做到“信”与“达”,至于“雅”与否,还要看读者如何评价。

传道授业:把所知道的

倾囊相授

在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中时刻想着读

者的感受,希望读者知道得更多,也许源

于郑克鲁大半生的主业———教师,他愿意

把自己的学识、经验倾囊相授,这让无数

学生对这位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今的

郑克鲁可谓桃李满天下,几代“郑门弟子”都成了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的栋梁。 而

郑克鲁主持编撰的《外国文学史》等教材,也成了许多高校的必读参考书目。

郑克鲁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他认为,要做好翻译,最基本的一条当然是

先把外文和中文功底搞好。 先把基本功练

好,再来做翻译,那么不管翻译哪本书都会

翻译得更好。 无论翻译对象是《老人与海》,还是新出版的书,效果都是一样的。 外文和

中文水平提高了, 译出来的效果就明显不

同。 所以他在翻译相关专业授课的同时,更会督促学生提高语言水平。 他说,如果学生

法文不行,中文水平也存疑,怎么能做出好

的翻译? 不要以为我们说中文,中文就一定

好,每个人的语言表达是不一样的,语言基

础的好坏从日常表达中就能感觉到。对于青年学子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困惑,郑克鲁指出,无论英文翻译还

是法文翻译,关键并不是加减字。 在翻译过

程中对文字进行处理在所难免, 但它们不

是关键所在, 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原

文中独特的句式, 尤其是中文里没有的关

系从句。 郑克鲁举例说,大家评价傅雷的

翻译,认为他译得好,但傅雷也不是从一

开始就优于其他译者的。 上世纪 30 年代,傅雷的译文可以说与同时期其他译者的

质量差不多, 但到了 1940 年代, 尤其从

《高老头》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其

翻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质量有了

飞跃。 这是因为他找到了翻译的窍门,提出

了一套有效的翻译方法, 遵循先译从句后

译主句的原则, 解决了关系从句的翻译问

题。 傅雷的这一翻译技巧被很多人应用,并被证明非常有效。 郑克鲁认为,在讲翻译的

时候,应该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东西。

为人处世: 质朴低调,淡泊名利

凭借翻译《蒂博一家》以及为中法教育

交流作出的贡献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金

棕榈勋章(法国国家一级教育勋章),凭借

翻译《第二性》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得

“中国资深翻译家” 称号……在翻译 、学

术、教学上成绩卓著的郑克鲁,在生活中

却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 上海师范大学副

校长陈恒记得,有一次他上郑克鲁家,想看

看那枚法国一级勋章, 郑先生和夫人找了

半天却没找到……很多人不知道郑克鲁出

身名门,其曾祖父郑观应学贯中西,是晚清

著名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其祖产澳

门大屋现在仍是澳门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谈起自己的家世和求学历程,郑克鲁

都是淡淡的, 不炫耀门第也不炫耀学历。他说, 他学生时代喜欢俄罗斯和法国文

学,因为考大学那年,北京大学的俄文专

业不招生,才转而报考了法文专业。 在北

大求学的五年中,他以出色的文字能力崭

露头角。 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

生,师从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先生。 说

起导师,郑克鲁至今感慨万千:“我从李先

生这里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扎扎实实地

从材料中求取真知。 所以我特别注重搜集

材料,从而才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观。 ”郑克鲁也同样感激他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

时的“顶头上司”卞之琳先生的教诲:“年

轻人也要搞一点当代文学。 ”于是郑克鲁

开始研究当代外国文学,“这些为我后来

从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打下了基

础。 大师的先见之明,让我受益匪浅。 ”《诗经》曰: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 60

年,一个甲子,郑克鲁先生在自己认定的

道路上孜孜以求, 砥砺前行。 他曾说过:“我如果放弃研究,放弃翻译,那我人就不

在了。 ”耄耋之年的他,仍旧在伏案工作,他说他正在翻译雨果 16 岁时写的一部小

说,是描写海地黑奴起义的。 现在已经翻

译了近 270 万字,还剩 30 万字。在郑克鲁学术与翻译思想研讨会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讲了这样一个

故事:他在贵州插队时,遇到过一种养在

深闺人未识的酒叫黔台酒 , 黔台酒的传

人世世代代都践行一条家训:“倾一生,为

一事 ”,一直以来 都 潜 心 研 究 酿 酒 ,如 今

已是第七代, 这条家训仍高高地挂在他

们的祖屋中。 郑先生在整整一个甲子的

岁月里,也是倾其一生,成就一事,不为名

利,一心治学。 他的翻译作品无疑为中国

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影响如美酒,历久弥

新,醇香至美。

2018 年 4 月 23 日2 特特 稿稿一版、本版责任编辑/蒋楚婷

E-mail:[email protected]

作为播种者的郑克鲁先生■黄福海

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 大概

没有不知道郑克鲁先生的。 我是

改革开放后几年考进大学的,十

多年的思想禁锢, 使我们的求知

欲达到了顶点,一下子爆发出来。那时候正值所谓“书荒”,凡是古

今中外的书, 我们都会想方设法

地买来读,买不到的就借来读。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

复旦外文系主攻英国文学, 但是

我跟法语专业的同学特别要好,他们向我推荐过法国作家马丁·杜

伽 尔 的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蒂 博 一

家》。 图书馆里这套书不多,我们

就借来轮着读。 这部小说译文流

畅、优美,于是我记住了一位叫郑

克鲁的法语翻译家。 当时,外国文

学翻译作品只有几十种,有些还是

以前旧译本的再版,所以没几年就

读完了。 随着阅读面的拓展,我开

始接触到外国现代派作品。 学校的

新华书店只有很小的铺面,但是每

周新书一到,门口就挤满了不同年

龄的教师和学生。 装了一车的几

百本书,十几分钟就全部卖完了。其中最抢手的有一套上海文艺出

版社出版的、装帧精美的《外国现

代派作品选》。 这套书当时已经出

到第三册,共六本,同时第一、第二

册因为供不应求,还在加印。 上海

福州路各家书店的供应情形也与

学校的新华书店极为相似, 货到

即售罄。这套现代派作品集,我们

是 作 为 西 方 现 代 文 学 经 典 来 读

的, 因为它代表了当时最新的文

学理念。这套书有三位主编,郑先

生就是其中之一。虽 然 在 大 学 里 主 攻 英 国 文

学, 但是欧洲文学史的常识告诉

我们, 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

文学潮流, 都与法国文学密不可

分。 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到莎士比亚戏剧,再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而 20 世纪初期居

住或流浪在巴黎、 伦敦等城市的

英法现代派作家和诗人之间,更

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艾略特的《荒原》中读到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于是对照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本, 硬着头

皮读起了法语的波德莱尔。 碰巧

我的第二外语是法语, 于是便开

始阅读法国诗歌。这次冒险,为我

打 开 了 英 国 诗 歌 之 外 的 广 阔 视

野。 法国诗歌跟英国诗歌有诸多

不同,但在精致、优美方面各有千

秋。 我一直苦于没有一本系统地

介绍法国诗歌的专著。 我在学校

图 书 馆 的 角 落 里 发 现 过 一 部

1940 年代编写的《法国文学史》,也读过一部 1970 年代编写的《法国文学史》, 但总觉得不太满意。直到毕业后很久, 我读到郑先生

著的那本《法国诗歌史》,才觉得

真正挠到了痒处。 这是一本专门

介绍法国诗歌的书, 从法国中世

纪英雄史诗开始讲起, 详述七星

诗社、拉马丁与浪漫派诗歌,再讲

到维尼、雨果、巴那斯派,特别是讲

到波德莱尔,以及兰波、魏尔伦、马拉美这几位法国诗歌史上的核心

人物,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书的最

后以法国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作

结,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就是作家

和作品。 文学史的写作应该注意

横向比较、纵向关联。有些作家虽

然属于一个流派, 但他们可能是

貌合神离的, 要注意分析同时期

作家之间的区别。 比如兰波和魏

尔伦,他们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诗

风是各有特色的。同样,不同时期

的作家,有些表面上属于对立的,但其实却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比如拜伦, 他虽然属于浪漫主义

时期的诗人, 但他和古典主义有

着密切的关联。 有些文学史只注

重材料的堆积, 没有作者自己的

观点, 缺少分析。 郑先生的这本

《法国诗歌史》有史料、有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郑先生具有这

样敏锐的史观, 跟他亲身从事诗

歌翻译有关。 我读过郑先生翻译

的波德莱尔诗选, 他在译诗方面

不仅注重译意的准确, 而且还尽

可能保留了原诗的形式。 他认为

原诗押韵的, 译诗也最好是押韵

的。波德莱尔的诗十分整齐,那么

译诗就不能长长短短,犬牙差互。郑先生翻译的波德莱尔, 在做到

语言流畅之外, 基本上做到了每

行字数都比较齐整, 这些是郑先

生在译诗方面的特色。 郑先生的

文学史有译诗作为坚实的基础,所以也相当厚重。

这 本 书 一 直 放 在 我 的 书 架

上, 每当我在思考英国诗歌史上

涉及法国诗歌的一些问题时,首

先会捡出这本书来翻阅, 然后再

按图索骥, 查找各种诗集中的作

品, 将法国诗歌作为英国诗歌的

参照加以研究。郑 克 鲁 先 生 的 学 问 博 大 精

深,我读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郑先生无论是在著作还是翻译方

面,都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前列。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就像一片肥

沃的土地,沐浴着阳光雨露,但如

果缺少一位给我们播种的人,这

片土地就会逐渐变得荒芜。 就我

个人而言, 郑先生等老一辈翻译

家为我播撒了最初的文学种子,这些种子在我的心里成长发育、开花结果。 现在我也从事一点文

学翻译工作, 回想起来还真的要

向 郑 先 生 等 老 一 辈 翻 译 家 说 一

声———谢谢!

上图 :2012 年 ,郑克鲁获颁 “傅雷翻译

出版奖”。右图:郑克鲁先生与夫人朱碧恒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