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的讲述 我和中国的故事 ·...

1
TELL+JAPANTELL ”。 20 10 2020 5 8 www.jfdaily.com WEEKEND TELL 1997 1997 1997 :“ 。” :“ 。” ,“ ”。 1997 8 :“Are you student?Yes !40 200 :“ ?” GDP 4 1998 —— ”。 2003 5 2005 3 3 :“ !” 2009 GDP 2005 8 GDP GDP 2009 30 GDP 2012 2014 2014 2017 :“ ?” ”。 :“ 。” 2017 20 2019 2019 40 40 :“ 。” :“ !” :“ 。” 20 GDP 1/4 2009 GDP 2019 GDP 3 20 100 200 :“ 。” 。“ ”, 2020 。” —— 5G5G 5G 5G 5G 。” —— 5G 。” —— · · 。” —— 600 180 600 14 10 1912 1924 ”。 1925 1931 1933 13000 13427 64 3 13000 10 1947 1 2000 13000 3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一个日本人的讲述:我和中国的故事演讲 奥田圣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TELL+JAPAN”是 TELL公众演讲会和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演讲活动,旨在推动两国人民的“理解、改变和共赢”。在演讲中,任职于日本福冈市政府国际课主查的奥田圣先生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中国 2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10 言讲2020年 5月 8日 星期五

www.jfdaily.com

编辑:徐蓓 执行编辑:张克伟WEEKEND

图片由“TELL公众演讲会”提供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外音话历史上的国宝大迁移

讲座听

■ 章剑华

1997年,我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是黑车司机

我叫奥田圣,我的普通话是在广州学的,

所以带有南方口音。 我的故事就从广州开始说起吧。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 1997年。 那一年,

我是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

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我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有几个好朋友,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也不算很差。但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太过平淡,于是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

去一个之前没有去过、没有朋友和熟人、语言不通的地方过一段日子。1997年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当时我读了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香港回归后, 中国从南方开始发生变化。”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去中国的南方亲眼看看中国的变化。因此,我决定去广州留学。

我大学的专业是社会学, 当我告诉大学教授我要去中国留学时, 他说:“你怎么去中国?研究社会学还不如去德国。”我的同学们也都没有去过中国, 他们告诉我,“中国的街上全都是自行车”。说实话,当时我和他们一样,对中国其实没有太大的兴趣,去中国的目的只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

1997年 8月,我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香港坐火车到广州后,我突然发现马路上没有人会说英语。当时没有人来接我,我开始着急。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人在背后说:“Are you student(你是学生吗)?”我马上说“Yes(是的)!”其实他是一个黑车司机,

打的从火车站到学校, 现在也不过 40元左右,但那时候我花了整整 200元。

到大学门口下了车,保安不会讲英语,我找不到留学生宿舍,又开始着急。就在那个时候, 又有人在背后问我:“你是日本人吗?”原来这个男生是日语系的学生, 他带我去了留学生宿舍。 他是我来中国后接触的第二个中国人,对我非常友好。

我在中国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当时日本的泡沫经济已经崩溃, 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依然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日本的 GDP大概是中国的 4倍。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的日本街上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但是来到中国以后,我对中国的印象只有灰色。街上飘浮着很多灰尘,很多大楼还在建设,露出了内部的混凝土。最可怕的是广州火车站,我记得那时有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广州, 却找不到工作, 无处可去, 就在车站前的广场上露宿,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当时的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把中国介绍给日本,

把日本介绍给中国”

我在大学里交了一个中国朋友, 我和他每周有一两次一起学习。他出身农村,他说,

为了他上大学, 父母借了村里亲戚、 朋友的钱,所以毕业后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还钱。

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们学习都非常努力,

早上一大早他们就开始朗读课本,晚上很晚还在教室里自学。 当时的中国学生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打电话要去电话亭排队,生活很朴素。

相比之下, 我在日本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一部手机,有一辆二手车。我学习很不认真,

经常旷课,每天都拼命玩游戏。我周围很多的日本学生都是这样。说实话,我是来了中国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是这样学习的,我开始为我的大学生活感到羞愧。当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既然中国大学生这么认真地学习,中国肯定是会迅速发展起来的。两个国家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差距这么大, 其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1998年,我回到了日本。我发现原来的同学们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人搭理我,就好像他们都坐前一列火车走了, 把我一个人留在站台上。我非常郁闷,于是认真地进行了自我分析和规划,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要做的事就是“把中国介绍给日本,把日本介绍给中国”。

我查了广州的友好城市,竟然是福冈市。

我是福冈县人,我觉得这就是命运。于是,我决定参加公务员考试。 日本的公务员考试非常难,我的朋友都劝我不要参加公务员考试,

因为成功率很低。但我心想:只要像中国学生那样拼命地学习,机会总会有的。结果,我抓住了这个机会。

我终于明白,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勤奋好学

进入福冈市政府工作后的第三年, 我被选为福冈市派遣到广州中山大学的研修生,

去进一步学习汉语。 就这样,2003年我又回到了广州。

虽然仅仅隔了 5年, 但是广州有了很大的变化:地铁开通了,公交车上有了空调,城里建了很多新的大楼,色彩也明显丰富了,大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

我在大学里认识了一个男同学。 他说他想学习日语, 他的女朋友是日本人, 但已经回国了, 所以要找新的学习伙伴。 为了增加学习时间,他想住在我的宿舍里。当时我的宿舍里有两张床,一张是空的,于是我就答应他一起共同生活两个月。

他是潮州人,家境不太好,有一个读高中的弟弟,成绩很好,他希望将来让弟弟出国留学,

由自己来解决弟弟留学的费用。他告诉我,他本来在别的大学上学,但认识日本女朋友后,了解到和外国交流的重要性, 下决心改行从事和日本有关的工作。于是,他发奋学习日语。我看见他从早到晚一直在学日语, 每天等我下课一回来,他就拉着我一起练习口语。我对他的毅力感到非常佩服。

2005年的春节, 他的女朋友从日本来了。

我们 3个人一起去潮州过年。 他的家虽然房子不大,却充满着温暖与幸福。他母亲做的年夜饭很丰盛很好吃,他的父亲平时不爱说话,却因为我们的到来显得非常开心,喝了很多酒。他的弟弟则不断向我们打听日本的情况。

白天, 我们 3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去逛潮州市。潮州人爱喝茶,每次拜访亲戚、朋友时,坐下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泡茶。 我喜欢这里的独特文化,生活节奏比较慢,感觉挺不错的。但我的潮州朋友并不这么认为,我们离开的那一天,他望着潮州市对我们说:“我真不想回这个地方发展,我一定要脱离这个地方!”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用功、这么勤奋好学,因为他有着很强的进取心。

2009年,

中国的 GDP超过了日本

2005年夏天,我第二次留学结束了。回日本之后, 我主要从事与广州之间开展友好交流的工作。我感觉到,身边的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和 8年前差不多, 于是我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每周免费开一次讲座,包括初级汉语班和解读中国班。虽然有很多人来听我的讲座,但我觉得真正了解中国的人还是不多。

当时,日本的 GDP一直保持平稳,没有上涨,也没有下降。而中国的 GDP则迅速上升,一年比一年更快地追赶着日本。

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在两个城市的友好交流上。比如两个城市之间的青少年交流,

之前,中国来访者的所有费用均由日方负担,否则中方就无法参加访日活动。后来,日本主办方的预算渐渐减少,举办这些活动越来越难。而中国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情况越来越好, 只要家长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有意义, 他们都愿意自己负担费用来参加交流活动。

2009年,迎来了福冈市与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 30周年。 广州市邀请世界各国的城市代表,举办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活动。我也来到广州参加活动,我被广州的巨大变化震惊了!

这一年,中国的 GDP终于超过了日本。

2012年,中日关系开始恶化。日本媒体报道了很多有关中国的负面信息。 我的有关中国的讲座虽然没有停,但来听讲座的人少了一些。

还有人会带着异样的眼光对我说中国的坏话。

我对他们说,我相信中日关系对日本极为重要,

怎么能轻易放弃中日友好的未来呢? 我的中国朋友对我依然很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信得过他们。

邮轮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2014年, 机会又来了。2014年到 2017年,

我被派到上海担任福冈市驻上海代表处所长。

福冈市位于日本的西南部, 离上海只有一个半小时的飞机航程。自古以来,福冈就是以中日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商人、使者包括遣隋使、遣唐使,都是经福冈往来于中国和日本。

所以,福冈和上海的关系非常重要。

不久, 我发现中日经济关系已经完全逆转了。 我在上海的街上看到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高级轿车和各种各样漂亮的物品, 经常有人问

我:“为什么日本的车那么小?”

我来上海之后,中日关系渐渐好转了,最明显的现象是邮轮旅游。 大批中国游客坐邮轮来到福冈, 他们上岸之后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买买买”。但是,从当地福冈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中国人怎么一下子爱上了日货?每天早上,大型邮轮一进港,几千个中国人就下船来,乘大巴到处去买东西,等到他们晚上离港后,福冈又会突然变得平静。

我亲自参加了中国的邮轮旅游团, 和中国游客一起体验福冈之旅, 然后写了一份报告发给福冈市民。 我在报告里写道:“中国游客并不一定是日本商品的爱好者, 他们只是觉得日本的东西性价比高,所以发生‘爆买’现象。其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你们来上海亲眼看看中国市场,自然就会有答案。”很多福冈人读了我的报告, 但真正来上海考察的并不多,也没有多少人真正行动起来。所以,福冈的邮轮市场虽然非常活跃, 但只是给当地的中国人带来了机遇,大部分的福冈人袖手旁观,错过了商机。

2017年,我离开了上海。说实话,我心里是有些沮丧的。上海发展迅速,天天发生着新的变化。 但日本人这 20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他们根本想不到中国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发展。

我和中国的故事,

也是日本和中国的故事

2019年,我又被派到广州。

2019年是福冈与广州结为友好城市 40周年,我的工作是筹备 4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活动中,福冈市长来到了广州,很多福冈人也来到了广州, 他们纷纷说:“没想到广州发展得这么好,超乎我的想象。”日本的新闻媒体也做了客观、详细的报道。庆祝晚宴上,广州市长举杯对我说:“奥田, 感谢你为我们两市的友好关系做出的努力,你的功劳是第一的!”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一年前,我又去找了那个潮州朋友。他现在住在深圳,他和女朋友已经结了婚,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他大学毕业之后, 发挥自己的日语特长,从事中日贸易,取得了成功。他在深圳有房子,在日本也有房子,他的资产比我多很多。我到深圳时,他弟弟开车来接我,他弟弟已经从美国留学回来,开的是日本产的高级车。和他们全家人一起吃饭,和以前一样,感到温暖和幸福。

他不断对我说:“因为有你帮忙, 才有了今天的我。”但我知道努力奋斗的是他。我高兴得连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这就是我和中国的故事, 也是日本和中国的故事。

20年前, 中国的 GDP只有日本 1/4的规模;2009年, 中国的 GDP首次超过日本;2019

年,中国的 GDP是日本的近 3倍。有些人可能感受不到这些数字背后的变化, 但是从中日关系的历史来看,我认为这 20多年的历程,从未来 100年、200年回过头来看,也许是中日关系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这个过程,我可以用“变化”与“无变化”这两个词来形容。

我是通过广州的变化来体验中国的变化的。现在,如果你晚上去珠江散步,可以看到两岸的夜景流光溢彩,非常美;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跑步、跳舞、唱歌、聊天,他们笑容满面,很享受生活。看到他们的笑容,我就会想起我的朋友们当年的梦想, 他们一定也像我的朋友们那样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对中国的发展和人们的努力奋斗感到深深敬佩!

但是,日本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是“无变化”

的。当然日本人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进入老龄社会之后,我感到人们越来越保守。我经常听到有中国人这样评价日本:“社会稳定,工匠精神、

百年企业非常可贵。”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特别复杂。未来,中日经济合作的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日本人准备好迎接这个变化了吗?

我一时无法回答。但是我知道,如果日本希望今后能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重新实现经济腾飞,

那就需要努力学习、 努力奋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中国告诉我的。

“由于新冠疫情,2020 年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同时它也见证了在线教育的空前发展。毫无疑问,疫情过后,基于校园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面对关乎人类未来的严峻挑战,

大学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 教书育人是学校不可放弃的职责。”

———在由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全球大学特别对话:新冠疫情下的大学在线教育及展望”在线会议上,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这样表示。

“这次疫情带热了网络教育培训和智慧医疗,如果用上 5G,效果会更好。5G 的到来,带来了超高清视频、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的机会, 但 5G的超宽带、高可靠、低时延与大连接特性的发挥不仅仅限于这些应用。 随着 5G网络建设规模和用户规模的发展,将会开发出结合 5G

特点的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展望 5G的应用。

“疫情大流行和随后的复苏将加速工作数字化和自动化趋势。在零售、酒店、旅游、教育、医疗和政府等领域,面对面服务的比例将下降。许多低工资、低技能、面对面的服务工作, 特别是那些由小公司提供的工作, 并不会随着经济的最终复苏而回归。然而,对诸如警察、消防、医疗保健、物流、 公共交通和食品等基本服务的需求将会增加,这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教授劳拉·德安德里亚·泰森这样预测疫情之后的经济前景。

“我们的球队这些年经历的那些关键比赛,很像是一段人生的浓缩。我自己常常在想,如何看待困难甚至是绝境,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拿出怎样的气魄才能挣脱枷锁,

变不可能为可能。我认为,我们的一举一动将带动更多的年轻人。 我们能做到重压之下无惧色,越挫越勇,永不放弃,就会有更多的中国青年相信努力的价值和坚持的意义。”

———不久前刚获得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中国女排队长朱婷这样表示。

—年是故宫建成 600 周年。

故宫现有藏品 180 多万件, 这些国宝是如何在封建王朝轰然崩塌后被保留下来的? 战乱期间这些文物又经历了怎样的大迁移?请听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讲坛上,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从紫禁城到博物院

今年是故宫建成 600周年。明朝有 14

位皇帝,清朝有 10位皇帝,再加上慈禧太后,都住在故宫。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 袁世凯和清王朝达成一个协议,让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里。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想要把溥仪赶出紫禁城。那么,派谁去把溥仪赶出去呢?

当时有一个社会知名人士叫李石曾,是清朝大臣李鸿藻的儿子。李石曾是清朝通过考试选拔后第一个派到法国的留学生,被称为“留法第一人”。到法国留学后,他接受了新思想,并在法国认识了孙中山,做了许多进步工作。他还把中国造豆腐的技艺带到了法国,在法国办了豆腐工厂,赚了很多钱,并用这些钱资助中国人到法国去留学。

李石曾在留法期间, 有一次去卢浮宫参观,他发现,卢浮宫原来是法国国王的皇宫,后来变成了博物院。于是他立下了一个志向: 有朝一日也要把紫禁城变成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院。回国后,他一直想要把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正好冯玉祥和他的想法一拍即合,就派他去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1925年,紫禁城终于变成了故宫博物院,向公众开放。过去,老百姓在外面看一看紫禁城都是不允许的;变成博物院以后,

故宫成了老百姓能够自由进出的一个文化场所。

国宝踏上南迁路

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略中国。这时候,故宫人感到了很大的危机,开始讨论对策。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要把故宫的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这个想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表示坚决反对,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文化人都反对将故宫文物迁出北京。

为什么?他们认为,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故宫的文物迁出北京,一是会动摇军心,老百姓会人心惶惶;二是文物南迁后,北京就不是北京、故宫就不是故宫了。但故宫人认为,

不迁出去非常危险, 因为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教训, 所以他们强烈要求把文物迁出北京。最后,国民政府同意了将文物迁出的方案。

故宫的文物太多了, 不可能全部迁走,要进行挑选、包装。就这样,准备工作做了一年多。 一直到 1933年, 山海关沦陷,日本人马上就要攻进北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实施故宫文物南迁。

13000多箱文物一件也没有丢失

这些南迁文物一共有 13427 箱又 64

包。文物南迁原来的目的地是南京,但是上了火车,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土匪的抢劫。当时正好有张学良派的护卫队保驾,才保住了文物。到了南京的浦口火车站,由于找不到存放的仓库, 只好把文物在火车站里放了几个星期。后来决定,先运到上海,

在法租界里租一个仓库存放。所以,文物南迁第一站到了上海。

与此同时, 在南京开始修建一个地下仓库,也就是南京朝天宫的文物仓库。仓库建好后, 又把在上海法租界的故宫文物运到了南京,存放入地下仓库,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但是, 刚刚放进仓库没多久,日本人就打到了南京。不得已,故宫人又做出了一个决定, 把这些文物运到大西北安全的后方去。于是,冒着炮火,国宝分3路分别被运往重庆、贵阳和西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 这 13000多箱文物历经 10多年的时间、行程几万公里,终于在 1947年又回到了南京。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政府仓皇出逃之际,挑了一部分故宫文物,并把它们带到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 剩下的 1万余箱南迁文物,大部分又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留下 2000多箱存放在南京博物院。

现在,13000 多箱文物虽然没有全部回到北京,被分在了 3地存放,但是,这些中华民族的国宝都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不光是要占领我们的土地, 还觊觎我们的文物和国宝。在日本军队所有师一级的部队中,都设有文物搜查队,一旦占领一个城市,文物搜查队就先去搜查一番,想方设法要把中国的文物占为己有。而故宫的百万件文物一件也没有毁损、丢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