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 與「地理資訊系統」(gis)...

37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 與「地理資訊系統」(GIS) 於臺灣史研究上的結合應用 ─以後村圳灌溉區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為例─ 發表人: 臺大數位典藏中心第二期研究生計畫獎助研究生 李進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Sep-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與「地理資訊系統」(GIS)

    於臺灣史研究上的結合應用

    ─以後村圳灌溉區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為例─

    發表人:臺大數位典藏中心第二期研究生計畫獎助研究生

    李進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 )

  • 報告大綱

    一、研究旨趣 二、 THDL及GIS對後村圳灌溉區社會經濟

    史研究的幾項幫助 三、對「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的

    幾點建議 四、結語

  • 一、研究旨趣

  • 研究旨趣

    從人群與環境之互動關係的視角切入,觀察大漢溪及淡水河西岸平原一帶長時期的區域發展,藉以描繪該地「區域性」的內涵。

    在爬梳史料以探尋其區域性的過程中,發現對於串連起區域內的人群、聚落及國家力量的灌溉水圳之歷史考察,可作為研究該地區域性的切入點。

    因此,將眼光聚焦於後村圳的水利社會史研究。

  • 後村圳

    「後村圳」是清治時代以來新莊平原上的最大水利灌溉系統。流灌的地區為臺北縣之樹林鎮、鶯歌鎮、新莊市、泰山鄉、三重市、蘆州市及五股鄉等鄉鎮市。

    事實上,「後村圳」為明治34年公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後始出現的名稱,臺灣總督府將清治時代開鑿的劉厝圳(萬安埤)、張厝圳(永安埤)及草埤等三大水利設施,整編合併為「公共埤圳後村圳」。

  • 臺灣歷史數位博物館(THDL)

    THDL乃一專為服務台灣史研究者而建的全文資料庫,提供全文檢索與詮釋資料檢索,讓研究者得以在大量的史料中查找所需資料。

    THDL亦發展了多項分析資料、輔助觀察、進行探索的工具。這些工具或許能夠協助研究者,在大量的史料中,挖掘以人力閱讀時不易察覺的現象,甚至協助研究者深入史料的叢林進行探索。

    透過資料與工具的結合,THDL不僅是台灣史研究者查找資料的必經之地,更成為一個能讓史家盡情探索史料、發現議題的「研究環境」。

    --- 項潔、陳詩沛、杜協昌,〈台灣古契約文書全文資料庫的建置〉,《第三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2009年3月14日),頁2。

  •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地理資訊系統」主要用於製作地圖資料,興起於1960年代,原本用於輔助土地管理及國土規劃,近年來其觸角伸至各種學科領域,並逐漸在社會科學及史學界受到重視。

    從1990年代開始,歷史研究者逐漸對這個工具發生興趣,借助GIS以明確掌握史料中所包含的地理資訊,開創了一個再現與認知、解釋歷史的新方法。

    事實上,不論是研究史料或是研究議題,都包含了相當多空間資訊,透過GIS加以空間化、視覺化並加以分析後,便能進行更進一步的歷史解釋。

    --- 李宗信,〈淺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臺灣史研究上之應用〉,收錄於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台灣史系列講座專輯(一)》(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8.12),頁1。

  • 二、THDL及GIS對後村圳灌溉區社會經濟史研究

    的幾項幫助

  • THDL及GIS對後村圳灌溉區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幾項幫助

    以下將介紹如何結合THDL及GIS研究後村圳灌溉區的社會經濟史,並提出幾項研究的方法及步驟,試加說明之。

  • (一) 利用THDL及GIS重建古圳道流路圖

    重建後村圳古圳道的流經路線之目的:

    1.確定灌溉區─研究區界的範圍

    2.瞭解沿線的聚落有哪些,其座落位置為何

    因此圳道流路對於探研後村圳的社會經濟史相當重要。以下即略述如何將THDL與GIS加以結合,以重建後村圳的圳路。

  • STEP 1

    輸入THDL後,採取「詞頻與全文」的呈現模式,得出相關「地名」。

    為重建後村圳的流路,需搜尋後村圳流經的聚落,因此先以「永安埤」為關鍵字輸入THDL系統,藉以探知與後村圳相關的地名。

  • STEP 2 找出與這些地名的「df」(詞彙t於此次檢索結果中被提及的篇數)及「t→g」值 (詞彙t僅出現於此次檢索結果的比例)等數據,並回頭爬梳相關契書內容,以考證這些地名與後村圳的相關性─是否為後村圳流經的聚落。

  • STEP 3 確定與後村圳有關的地名之後,利用內政部建置的「地名檢索系統」 (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及相關二手研究論著,確立這些古地名的現在位址。

  • STEP 3例如:輸入df值為50的關鍵字「三重埔」,可以得到該古地名現今的位置及歷史沿革。

  • STEP 4-1 進行實地田野調查工作,以GPS測量儀採集經緯度座標及海拔高度。

    例如從THDL中可得知後村圳的源頭為「彭厝庄」,再從地名檢索系統中瞭解到彭厝庄現在的地名為「彭福」,位址在樹林市水源街一帶。

    至當地訪問耆老之後,探知後村圳的圳頭在水源路上的水源公園。

    再以GPS探測儀測得圳頭的經緯度座標為北緯25度58分40.15秒、東經121度25分37.48秒;海拔高度為9公尺。

  • STEP 4-2 並可拍攝實地照片,取得當地的地形地貌資訊,及訪問耆老瞭解古地名的現地位置、開發源流及相關史事,作為研究上的佐證及推測之基礎。

    後村圳重修沿革碑 後村圳開設者劉彰之碑 現存的後村圳圳道

  • STEP 5 將取得的經緯度座標資訊代入GIS軟體,配合如《臺灣堡圖》、《臺灣地形圖》等古地圖的套疊,藉以繪製後村圳的圳道流路圖。

  • STEP 5 重覆以上步驟,將所有點入GIS的相關地名連結起來,初步繪製而成的後村圳流路圖如下。與尹章義示意圖式的圳路圖相較更符合現代地圖的精確性要求。

    資料來源:尹章義,《新莊發展史》(臺北縣新莊市:新莊市公所,1980.07),頁21。

  • 透過上述的簡介,我們可能發現THDL的詞頻分析功能,可使歷史研究者探知契書中與水圳相關的地名,對水圳流路的研究發揮了指引線索的功能。

    再結合地名檢索系統、田野調查、GPS及GIS ,即可逐步考證重建一條水圳的圳道路線及沿線的聚落史,有助於臺灣水利史及區域開發史的研究。

  • (二) 將灌區聚落位置空間化,觀察後村圳通水前後聚落數量及位置的變化情形

    在THDL的「明清行政檔案」文獻集中,可搜尋到不同年代纂輯的各種方志,其中載有後村圳灌溉區內在不同時點發展而成的聚落名稱(如表一)。

    以相關史料、古輿圖及二手研究考證聚落的座落位置,再利用GIS將之空間化後,繪成各年代的灌溉區聚落分布圖。

    可觀察1763年後村圳通水前後聚落的數量及位置是否有所變化,藉以瞭解後村圳對灌溉區區域發展的具體影響。

  • 表一:各方志所載後村圳灌溉區聚落名稱及數量表

    年代 聚落名稱 聚落數量 出處

    乾隆6年(1741) 興仔武朥灣莊、興直莊、加里珍莊、山腳莊、海山莊

    5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乾隆12年(1747) 興仔武朥灣莊、興直莊、加里珍莊、山腳莊、海山莊

    5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

    乾隆29年(1764) 海山莊、中港厝莊、塭仔莊、新莊街、山腳莊、加里珍莊、頭重埔莊、和尚洲莊

    8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同治10年(1871) 風櫃店莊、潭底莊、山仔腳莊、陂角店莊、新莊街、中港厝莊、中塭莊、頭重莊、和尚洲莊、

    三重埔莊、洲仔尾莊、山腳莊

    8 陳培桂,《淡水廳志》

    明治38年(1904) 溪洲庄、沙崙庄、潭底庄、圳岸腳庄、西盛庄、桕仔林庄、埤角庄、頂坡角庄、下坡角庄、貴仔坑庄、營盤庄、海山頭庄、新庄、中港厝庄、頂田心仔庄、中港厝庄、義學庄、崎仔腳庄、山腳庄、水碓庄、楓樹腳庄、頭前庄、二重埔庄、三重埔庄、樓仔厝庄、中路庄、水湳庄、南港仔庄、溪墘庄、更寮庄、石土地公庄、洲

    仔庄、五股坑庄

    32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堡圖》

  • 利用「表一」之資料,可繪成以下三幅聚落分布圖

    乾隆12年(1747)淡水河及大漢溪西岸聚落分布圖

  • 1764-1871年後村圳灌溉區聚落分布圖

  • 明治38年(1904)後村圳灌溉區聚落分布圖

  • 從上列三圖中,可以大致觀察到後村圳灌區的聚落發展概況。

    在後村圳於1763年全面通水之後,水利未興時期原本零星的聚落數量,逐漸沿圳道的開展而增加,且多位於圳道之旁。

    顯現水圳促使灌溉區內的農田水田化,稻米增產得以生養較多人口,聚落數量及規模因而擴張。

  • (三) 製作埤圳主住居地之分布圖,分析埤圳主與水圳及土地之關係

    在THDL的「古契書」文獻集中可搜尋到下圖之文件(如下圖),為臺灣總督府為整頓劉厝圳而向其埤圳主提出購買業主權的契約書。

    其中羅列了劉厝圳36位埤圳主的姓名及居住地址。 此筆史料擁有詳細的空間資訊,可將其居住地址點在先前繪成的後村圳圳道圖上,作為進一步分析埤圳主與水圳及土地之關係的切入點。

  • 明治42年(1909)劉厝圳埤圳主住居地分布圖

  • 在將史料空間化後的上圖中,可大致看出兩個現象:

    1.明治初期劉厝圳的埤圳主,集中居住在興直堡頭前庄的第二劉厝支圳之旁,且皆姓陳。

    2.有9位埤圳主居於遠離劉厝圳灌溉區的社子、大龍峒、大稻埕、艋舺及板橋街等地。

    由此空間分布所呈現出的態勢,可進一步考察為何劉厝圳在明治初期的業主權,會從開圳初期的更寮劉家轉移至頭前陳家之手。

    而居於遠離灌區的非在地埤圳主,為何取得該圳的業主權,是如何取得的,亦為將史料空間化後所發掘出的課題。

  • 三、對「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的幾點建議

  • (一) 地名權威檔的建立

    除了「人物權威檔」的建置外,建議可否在THDL中,融入內政部建置的「地名檢索系統」或是出版品如《臺灣地名辭書》或《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等著作的古地名詮釋內容,建立「地名權威檔」。

    讓使用者瞭解契書中出現之古地名的現在位置及簡要的歷史沿革,作為古契書空間化的第一步。

  • (二) 臺灣古碑文的納入

    碑文集名稱 編者 出版項 出版年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

    項潔主編、吳密察審、邱婉容等執行編輯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005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何培夫主編; 林文睿監修 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4-1999

    明清台灣碑碣選集 黃耀東編 臺北:新文豐 1986台灣北部碑文集成 邱秀堂編著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

    員會1986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臺灣古碑文似未納入THDL的包羅範圍,建議數位典藏中心考慮納入,因碑文蘊含許多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及聚落開發等面向的歷史現象,是極富價值的一手史料。

    歷史學界對臺灣古碑文的蒐羅整理已行之有年,出版品亦有一定數量,加以電子全文化應是可行的,納入THDL 後將可嘉惠更多歷史研究者。

  • (三) 《總督府抄錄契約文書》缺字的補足

    THDL納入的《總督府抄錄契約文書》缺字很多,可能是因採用的文本是國立台中圖書館最初製作的電子全文檔,與文建會於近期出版的《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之版本有所差異,後者顯然有經過進度校訂補缺,全文較為完整,建議THDL可參考該版本加以比對修正。

  • 四、結語

  • 由上述的討論可知,結合THDL的搜尋史料功能及GIS的資料空間化特性,提供後村圳的社會經濟史研究新的視野及分析工具。

    在重建古圳道、探討開圳前後灌溉區聚落的發展情形及分析埤圳主住居地與水圳的關係等面向,開拓了對傳統歷史研究有所突破的可能性。

  • 除前述之外,尚可採用以下幾個想法將THDL與GIS加以結合運用:

    1.使用「上下手契」功能,建立土地的產權轉移系譜。

    2.以「+地名 +圳」為關鍵字輸入THDL系統,挑出與後村圳有關係的土地,以GIS在圳道圖中點出其地理位置,以觀察土地與水圳的關係。

    3.將後村圳流經的各個地名作為關鍵字,輸入THDL系統中,並挑選與水圳有關的契字作成各個「個人文件集」,再進入文件集中分析各區域土地分布與水圳流路的關連性。

  • THDL與GIS如何進一步發揮整合功能,應是未來學界可共同探索發展的領域,在此期待更多先進的投入。

  • 報告完畢

    敬請不吝指教!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臺灣史研究上的結合應用報告大綱一、研究旨趣研究旨趣後村圳臺灣歷史數位博物館(THDL)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二、THDL及GIS�對後村圳灌溉區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幾項幫助THDL及GIS�對後村圳灌溉區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幾項幫助�(一) 利用THDL及GIS重建古圳道流路圖STEP 1STEP 2STEP 3STEP 3STEP 4-1STEP 4-2STEP 5STEP 5投影片編號 19(二) 將灌區聚落位置空間化,觀察後村圳通水前後聚落數量及位置的變化情形 表一:各方志所載後村圳灌溉區聚落名稱及數量表 利用「表一」之資料,可繪成以下三幅聚落分布圖1764-1871年後村圳灌溉區聚落分布圖 明治38年(1904)後村圳灌溉區聚落分布圖 投影片編號 25(三) 製作埤圳主住居地之分布圖,分析埤圳主與水圳及土地之關係 明治42年(1909)劉厝圳埤圳主住居地分布圖 投影片編號 28投影片編號 29 (一) 地名權威檔的建立 (二) 臺灣古碑文的納入 (三) 《總督府抄錄契約文書》缺字的補足 投影片編號 33投影片編號 34投影片編號 35投影片編號 36報告完畢�� 敬請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