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12

Upload: -

Post on 17-Mar-2016

2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臺大醫訊》轉雙輔議題特刊

TRANSCRIPT

Page 1: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Page 2: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今年七月,台大醫學系系辦增修 101 學年度起,本系學生雙主修、輔系、轉系的轉出規定,並於教務處網頁上公布。其中,雙主修之轉出規定,由原本沒有規定改為「歷年成績未有不及格,且必修科目應在 B+ 以上。」;輔系之規定亦有所限縮,改為「歷年成績未有不及格。」這樣的規定,使得醫學生之雙主修、輔系相形更加不易,未來如有轉出意願,將面臨比以往更嚴苛之要求。

    轉出新規則的頒布,讓許多學生感到詫異與不滿。在數位醫學院學生代表和有心同學的號召下,十多位學生在暑假期間組成了「反台大醫學系轉雙輔轉出規則小組」,希望能夠調查新規定的影響,並且反映學生的看法,與系方溝通,協調是否有轉圜的餘地。

    據醫學院學代、同時也是「反台大醫學系轉雙輔轉出規則小組」召集人之一的李昕陽同學表示:新制最大的影響在於「歷年」之規定。對於一個醫學生而言,只要在七年的求學過程中稍有失誤,無法符合「必修科目 B+ 以上」或是「所有科目及格」的要求,就無法在大學生涯申請雙主修或是輔系。同時,這樣的限制,也有違現代醫學教育中非

轉出規定限縮過嚴?醫學生有話要說

    《醫訊》復刊後,上學期因為人力拮据,僅與台大校園媒體《意識報》合作出刊「紹興南街拆遷案」專題,探討台大校方和紹興社區居民的恩怨情仇。暑假期間,本刊重新招兵買馬、勵精圖治,進行多項訪談和專題計畫,希望在新學期帶給您不一樣的《醫訊》。

    第一刊熱騰騰出爐,本期主打「雙輔轉出新制」。首先帶您回顧整起事件經過,呈現系方和學生不同觀點的駁火。雙輔小組投稿反對新制聲明,本刊全文照登。再者是「我的雙輔人生」經驗分享單元,深描橫跨 B92 到 B97 多位同學的精采經驗,也一揭雙修輔系的真實面貌。本刊亦由系學會這幾年來戮力推動的「學生自評」去切入事件,也希望藉此反思:如何讓學生自評的功能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最後是大三李昕陽同學的投稿,他回顧了自己過去兩年的學習經驗,也對本系整體課程規劃提出自己的見解。無論您認同他的觀點與否,都希望各位讀者能作夥激盪,讓醫學系變得更好。這也無非是《醫訊》的初衷!

    最近最火紅的醫療事件當屬「台大醫院誤植愛滋病患器官」了。《醫訊》將在第二刊帶來相關報導、採訪和評論。我們特別希望聽聽台大醫學生的聲音,歡迎投稿發表自己的意見(請來信 [email protected]):事件該如何課責?制度該如何改進?十月十日截稿,若經錄取備有微酬!

常注重的適性發展、多元人文素養。李盺陽說:「有很多表現傑出的教授,也都是在醫學系求學的過程之中轉換跑道或是向外發展,今天也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這代表橫加限制顯然並不合理。」

    八月一日,張上淳教授接任醫學系系主任。在與學生代表的溝通之後,張教授也可以認同學生的見解。他認為新制的合理性尚有討論空間,也承諾在 100-1 學期初的系務會議中與系上其他教授討論此事。該會議將會納入學生代表的聲音。「反台大醫學系轉雙輔轉出規則小組」則呼籲,這個規定影響醫學系同學權益甚廣,希望更多同學一起來關切。

    而前系主任黃天祥教授則表示,這些規定在先前審核轉出資格時,就已是系內共識;這次規則頒布,只是將這樣的限制明文化,並且公布上網。黃教授也認為,許多醫學生在申請雙主修之後,因為系內課業繁重,往往放棄雙主修或改為輔系;再者,雙主修或輔系常使得同學成績下滑,招致家長抗議。這樣的規則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替醫學生著想」。

雙輔特刊:編輯室手記

1

Page 3: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反台大醫學系轉雙輔轉出規則小組】

  近日,本校醫學系系辦頒布了關於 101 學年度醫學生的轉出規定,明令自 101 學期開始,欲輔系者需「歷年成績未有不及格」,而申請雙主修則必須達到「歷年成績未有不及格,且必修科目應在B+以上」此一標準(官方公告上是 B-,經查證後證實為 B+),遠較以往的成績規定更為嚴格。

    經學生代表詢問,醫學系主任黃天祥表示,對轉出申請的審核其實早已是醫學系的內規,而這樣的規定是為了避免學生因雙主修他系而荒廢正業,成績下滑,招致家長反彈。他並表示:許多學生最會因課業壓力放棄雙輔,不如及早擋下。然而,對於學校最新頒布的「雙主修由他系畢業」之規範,以及其他科系對於轉出的規定 [1][2],主任卻表示一概不知,只強調現行的作法都是「為了學生好」,並且要求來訪詢問的同學,自行去和下屆系主任張上淳討論此事。

    本小組對此儼然「潛規則」的限制措施,嚴正表達詫異與不滿。系方「站在家長立場著想」或是「為避免同學荒廢課業」之遁辭,在在透露出家父長式的思維在校園場域中的恣意氾濫。系方為何對於醫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涯規劃判斷如此缺乏信心?為何要對學生在多元的領域中自主學習加諸多重的限制?退一步說,轉系、雙主修、輔系在轉入端本已有各自的成績資格限制。轉入端已經嚴格篩選的學生,轉出端憑什麼不讓他過去?

    我們從不認為以台大醫學系的身分,應該受到特別的待遇與關注;而同樣的,面對這「獨享」的壓迫,我們也和其他任何一個系的人一樣有資格站出來反對到底,捍衛和爭取屬於學生的權利和自主性。正因為我們明白自己所肩負的使命,以及享受著社會大眾賦予我們如此豐厚的期待與資源,才使我們對自己未來的想像更多於僅僅一個具有醫療能力的醫匠,使我們在系內課程之外還願意熱忱地汲取來自不同學門的知識──這正是台灣大學這所殿堂有異於職業訓練所之處。我們努力往本系教育目標:「培育良醫、服務社會、領導醫界、貢獻人類」的進程前去,卻沒想到系方會出手設置路障。

    近年來,醫學教育越來越提倡「醫學人文」素養的重要性。然則,在最新調查完成的《九十九學年度醫學生自評》中,數據卻明確的指出,在「基礎醫學課程的時間配置對學生選修外系課程或參與社團活動造成「不便」[3] 這一項,有將近八成三的同學表示「認同」,而其中更有四成七的同學「非常認同」此一敘述,顯見官方對於目前多元素質養成教育著力仍然嚴重不足。在此前提下,醫學系本應放寬雙修與輔系限制,鼓勵同學追求多元人文與學術素養,卻在此時強加枷鎖於學生之上,並且完全沒有參考學生的之意見,我們殊難信服。

    在此,本小組提出兩點訴求,期待獲得系方切實回應:

1. 系方應該審慎思量學生之需求與當代醫者之素質養成,修改雙、輔、轉之轉出規定,保障學生基本權益。

2. 系方應立刻召開會議討論此議題,其中需有各年級醫學生代表,並在決策中確實納入醫學生之意見。

反台大醫學系轉雙輔轉出規則小組2011/7/30

註 [1]:101 學年度,本校各科系對於雙主修之限制,除了中文系與人類系(本系學生申請他系雙主修,仍應修習本系必修與群組必修科目)、物理學系(修習大一系定必修課程)、化學系(前一學年百分制學業平均成績 75 分或等第績分平均 GPA 達 2.92 以上)、大氣科學系(該學年百分制學業成績平均 70 分或等第績分平均 GPA 達 2.43 以上)之外,其他科系沒有任何規定。

註 [2]:101 學年度,本校各科系對於輔系之限制,化學系與大氣科學系之限制與雙主修之規定相同,物理治療學系需經導師確認,其他科系沒有任何規定。

註 [3]:99 學年度下學期,全國各醫學系進行聯合自評活動,其中台大醫學系之自評傳統已有一年基礎,本年度乃針對「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生支持」、「師生行政關係」、「總體課程評估」、「等第制評估」、「自我要求評估」七項指標做評鑑。

反對「醫學系轉系、雙修、輔系轉出規則新制」聯合聲明全文

2

Page 4: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林志豪 B92雙主修:法律系 輔系:經濟系

    我是從 2008 年暑假,開始正式雙修輔系。目前距離畢業學分只剩下醫院的實習。今年是我在台大的第九年。

    某天外科實習結束後的星期天早上,在考OSCE 中的某一站,兩位監考老師一邊看我縫合,一邊互相討論著手上實驗研究的統計方法。兩位主治醫師為了如何將主要想探討的變因,透過設計成虛擬變數 (dummy variable) 來納入多變量回歸的方程式中,進行一番討論。剛好我在修經濟系的課時,修過也是討論多變量迴歸的計量經濟學,同時在課程的期末報告中使用過類似的統計學方法,此外對於外科手術相關風險因子的意義有大致了解,於是當場就提出一些意見與經驗給兩位老師參考,令老師們感到對自己學弟的成長,似乎可以有超出預期的期待。

    相信很多人會有同感,知識是沒有界線的。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分野,顯然是人為的畫分。凡念過高中的人都知道,物理中有化學,化學中有物理。同樣的,法律條文背後,最常有的除了隱含的道德價值外,再來就是立法決定背後的經濟分析。而醫學這條路,更是在科學與經驗法則交會之中,又參雜了許多社會生活的複雜面在裡頭,包括了醫學倫理、醫病關係、法律問題,甚至是管理學,包括流程管理、財務管理等等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人來妥善的處理。

    從大一開始,我對於現代社會高度分工之下,充斥各種自己不理解的知識與規則,特別是與未來切身相關的衛生政策與法律規定,感到很多好奇與焦慮。在當時的想像中,認為社會上所有發生的事情如果說得出一個道理的話,那這個道理必然應該可以在台大的某個角落被研究或被述說著。於是開始試圖在校園、在課堂裡尋找。但是當時台大跨系、跨學院之間的修課充滿保護色彩,常常用許多限制來保障自己學生修習本系非常受歡迎的課程,例如限本院或本系學生含雙修輔系,而雙修輔系門檻常常很高,例如法律系要求要參加雙修考試的資格是各系前百分之五,國企系、財金系則是向來都非書卷不收的。加上醫學系課程的特色,要修課不衝堂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大一到大三勉強零星修了一些選修課程。但是在不斷與外界互動中發現,這些零星的努力,都還未達到所謂的臨界質量 (critical mass) 的程度。特別是在參加幾個百人以上的商業競賽活動,廣泛接觸台大、甚至是台灣各地大學生、研究生之後,更感受到自己社會生活基本知識

的不足,已經到達無法自我表達的境界,與中風後的失語症無異。於是決定在第一階段國考完後,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面對自己的好奇心與焦慮感。

    第一年,我把法學院、社科院、管院等學院多數的必修修過一輪,包括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財政學、產業經濟學、公共政策分析,策略管理、作業管理、行銷管理、財務賽局等等。接下來第二年,才挑選出法律與經濟做為主要的知識架構,以便做為未來更進一步認識其他事物的探針。在修習這些課的過程中,常常未必很能了解到這些知識對於未來醫學生涯有什麼影響,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拿來給自己好奇心與焦慮感的一個交代,並未考慮太多。然而在 2009 下半年到現在,經歷兩年半的見習與實習,才開始漸漸了解醫師工作的複雜性,過去不務正業所學的知識反而給我在醫學知識之外增加了許多的提示。很感謝當初幾位不斷鼓勵我朝自己想去的方向發展的師長們。

    近來聽聞系辦主動將本系學生雙修輔系其他科系的門檻向上修正,我認為這個決定顯然是降低部分同學(特別是那些對於培養自己能力有特別想法的同學)發展的自由度,這件事無論從哪個方面論述也都不會有有利於本系同學的效果,甚至隱含了幾項錯誤與傷害。一方面,如果雙修輔系審查目的是在於確保同學不至於因為過度延長修業年限而反而無法畢業,或是在於確保同學有能力同時兼顧不同學門的課程而不至兩頭皆落空,把這兩個目的與是否曾經有某一門課程不及格此一標準畫上等號,似乎稍嫌武斷,也缺乏足夠的邏輯關聯。試想,曾有一門課被當掉的原因可能太多,想像如果有一位數學很好的同學(這種人醫學系當中不乏有之)大一大二喜歡自我挑戰很難的課程,結果修了一門研究所的高等微積分被當,那這個規定顯然無法區分哪一種被當的原因,等於是叫大家不應該挑戰太難的東西。在另一方面,這個規定的改變很可能會釋放出系辦試圖限制同學修課的訊息,對於有心自我探索的同學無疑是一大打擊。相較於其他各系反而提高修課自由度,公開鼓勵學生多方發展的態度,以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醫學系的新規定很可能僅僅彰顯出系辦管教多於協助的心態,並且顯然在各系鼓勵學生主動自我發展的潮流中,儼然是一枝獨秀。

    自由的價值,除了在於對人性尊嚴的保障外,自由也提供個人就個人所需最大化自己效用;當每個人都能夠在一定的前提之下極大化自己的效用,那麼整個社會的效用做為個人效用的總合,也會是其極大值。過度的限制政策,無論是實質上的或是心態上的門檻,都可能是不效率的來源。

知識沒有界線

我的雙輔人生

3

Page 5: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哲學與醫學的雙重變奏◎許自呈 B93輔系:哲學系

高中時就對哲學有興趣。大二時自己讀過一點西洋哲學。大三時因為讀唐君毅先生的書,對中國哲學產生了興趣,遂於大三下開始利用一點點的空堂在哲學系修課。後來決定輔修哲學,寄望能啟發自己對宇宙人生的反省。由於醫學系課業繁重,因此決定空出大五這年,修畢輔修的學分,順便修點其他系的課。

    決定延畢的原因:1. 想多修點哲學的課,2. 興趣廣,想修點其他系的課,3. 台大學術資源豐富,科系齊全,不能多加利用可惜,尤其 2.。(醫學生礙於系上課業繁重不及備載,往往很難有機會多伸出知識的觸角。)

這一年我做了些什麼

    大三和大四時我完全沒有更動系上排定的課表,只在有限的空堂中塞入哲學的課。這段期間完成的:1. 修了介紹儒家(先秦和宋明)和佛學的課,以及 German Idealism,2. 旁聽了西哲史二上 (Continental Rationalism & British Empiricism)、宗教哲學、及中國通史,3. 自修了介紹老莊的書、一些新儒家學者寫的書、一些佛學的書、跟著課程進度讀過Copleston 的西哲史,讀了雜阿含經一半,以及一些介紹中國歷史(錢穆、余英時)、演化、前世催眠 (Brian Weiss) 的書。4. 參加醫學院羽球隊、拉拉小提琴調劑身心。

    大五包括 08 年暑假完成的:1. 修畢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2. 旁聽了哲學所的課(主要是佛學的),3. 修了心理系、社會系、經濟系、歷史所的課,乃至幾門通識,4. 旁聽了氣功和太極拳,5. 自修了一部份Copleston、幾本介紹當代歐陸哲學家的書、佛學的 paper 若干、幾部大乘經典、西洋史、史學方法、社會問題、社會學理論、宗教哲學及介紹宗教的書、神秘主義、後現代理論及史學、超心理學、輪迴研究及瀕死經驗的書,6. 讀了一些靈啟的資料,包括方智出版的與神對話三部曲、幾本賽斯書、及介紹吸引力法則的書,7. 被醫學院的合唱團拉去當鋼琴伴奏,8. 在總區認識許多新朋友,享受了總區的花草蟲魚鳥獸、以及正妹。9. 參加了幾個很不錯的營隊。

一年下來的收穫與心得

1. Philosophy(哲學)只是 Philo-sophy(愛好智慧),並不就等於智慧。讀哲學的過程有

時很像撿破銅爛鐵,不過哲學理論的缺陷可以引致深刻的反省,因此還是有它的功用。

2. 理論總是有其缺陷,不過這不表示它全是錯的或不能帶來啟發。但也不要過度期待在哲學中找到永恆的真理;哲學中若有這玩意兒大概哲學家們都要失業了。事實上,我認為外在的書籍或老師都只是參考,最終還是得回歸內在的經驗與感受,那兒才是真理之源。

3. 哲學宣稱運用理性找出問題的答案及理由,但事實上哲學論證參雜了許多直覺與情感的要素。人是合直覺及理性的存有,二者不可偏廢,而理性有其侷限。太多問題理性無以答覆。

4. 特別的,東方的哲學體系強調實踐,可以對人生路向及規劃有所啟發。儒釋道三教皆深刻影響了我待人接物的心態。

5. 醫學和哲學有許多可能的結合方式,如bioethics、neuroethics、甚至佛法精神醫學等等。承 4.,東方的傳統頗重性靈層面的探討,而一個人的身體要健康,必得她的心和靈也要健康,可惜當今台灣的主流醫學並不能正視心和靈的重要性;身心靈整合醫療很可能會是我自己往後探究的重要課題。

6. 社會及心理的課程與書籍幫助我拓寬視野,也讓我更有條件以 biopsychosocial 的眼光來看問題。

7. 氣功和太極拳成為我的養生處方。

8. 性靈層面有所提升。應該能幫助我渡過實習及住院醫師的階段。

9. 讓我覺得收穫最大的反而是來自超自然的靈啟資料,其中如與神對話及賽斯資料,探討的議題廣博、文字清晰、思想深刻、推論過程具說服力,在各方面都帶給我相當大的助益,也顛覆我許多既定的想法。

10. 逐漸形成自己對宇宙人生重要問題的看法。

收穫和心得難以盡數,只能舉其犖犖大者數端如上,給有志一同的學弟妹做參考。

我的雙輔人生

4

Page 6: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劉昱亞 B93雙修:外文系 輔系:工管系企管組(管院已不開放輔系)

    在醫學系打滾三年之後,因緣際會我參加了德國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並且在德法兩地旅遊。在那裡突然覺得自己的視野很狹隘,便心生去別的領域拓展視野的想法。當時便出現了交換學生的念頭,因為申請不易,我便將展延學業去雙修輔系列為備胎方案。因為後來有去 UCLA交換學生,便只修了外文系一門課與工管系兩門課,可是這三門課對我的影響是遠超過任何一門醫學系的課。而我覺得更大的收穫是來自於同學師長所帶來的刺激與機會,我能參加交換學生與 YEF 創業競賽,是因為在這幾門課中認識了幾位貴人。透過與他們的交流與請益,我也找到了一些原本不曾思考過的未來可能性。透過他們所帶來的刺激與可能性,我又認識了更多人,找到了更多機會,直接地改變了我未來的方向與思維。我在大七下的時候,一邊實習一邊夜修,雖然很瘋狂也很辛苦,但是我從來沒有在晚上上課時感到疲倦或無聊。

    系上的新政策無疑是在扼殺多樣性,成績誠然很重要,但是在等第制的精神上,很多人根本就拿不到 B+。最後就會造成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專心念醫學可以拿好成績,但也許並不想去雙修輔系。反而那些對醫學興趣一般,希望能夠多元發展的人沒辦法拿到好的成績,卻無法雙修輔系,便成一個死局。我覺得人生是一個機運的遊戲,在有餘力的時候,都該為自己多開幾面窗、幾扇門,讓自己有機會在不同領域悠遊,發展更完善的自我。

為自己多開幾面窗

◎陳彥奇 B96雙主修:物理系 輔系:數學系

事出必有因 XD

    我高中的時候其實對於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都相當感興趣,若要追溯到更小的時候的話,那我應該是對計算機科學感興趣才對。小時候其實對於醫學系所要學的東西和所處的工作環境並不是非常了解,倒是聽到許多長輩訴說念醫學系有多威猛。我那時看過電影《羅倫佐的油》,因此對於成為一個神經生物學家非常嚮往,不覺得念醫學系有甚麼奇怪,而且台大醫學院也有些老師的研究主題看起來滿有趣的,於由於我同時對於其他科學領域也很感興趣,才會想說念台大的話,還可以去別系修修課,我那時對於大家所說的跨領域非常嚮往。那時我很喜歡化學實驗,很想進台大之後雙主修化學系,實際上沒有想到今天所做的事跟當初想的完全不同。

遊戲開始…

    我在 2007 年進入台大醫學系,因為我一直沒有忘記我認真念書的初衷,所以我升大一的暑假就很認真念書,包含把 Campbell 幾乎念完一遍(很有用, 這對於我後來念其他原文書或科學論文影響很大)。很多人覺得我精神不正常,因為不會有人考完指考去 K書中心一天念十個小時以上的書。但我知道

跟著感動走,全力以赴 我不能對自己不誠實,如果我不認真學習,那我又何必費那麼多力氣參加考試?

    大一的時候我都很用功念書,我希望獲得好成績申請雙主修跟輔系。我研究了一下化學系的規定,發現規定相當嚴格,申請前必須要先修過很多化學系必修課,學分很多,我知道我一定修不完,就算申請上了,要面對很多實驗課,我那時雖然對於實驗有些興趣,但是課表並不容許我修那麼多課。我也很喜歡物理,那時候的想法是雙化學輔物理,發現雙化學比登天還難之後,目標調過來變成雙物理輔化學。

暫離?

    對於一個醫學生要雙主修,並且想要修完另一系的學位,延畢幾乎是個無法避免的結果。我那時無法與家人在這個面向取得共識,另一方面是家人也不希望我花太多時間學習醫學以外的知識,他們覺得醫學知識浩瀚無邊,都學不完了怎麼還去學其他東西?我曾嘗試在大一下學期開始修些物理系的課,因為前列原因被家人阻止所以失敗。

    一般來說,要學會一樣東西,不一定需要修課。實際上以我從高中以來的經驗也確實是如此。那時就先把雙主修這件事情擱著。我大一寒假的時候加入解剖學科謝松蒼教授的研究團隊,謝教授是非常好的老師,溫文儒雅的學者。你可以在老師身上看到一位學術研究卓越的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對學生很熱心的老師。我們知道要驅使一位學生努力有兩種途徑 :1. 嚴師出高徒 2. 老師真心幫助學

我的雙輔人生

5

Page 7: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生,讓學生覺得不認真努力對不起老師的好意。我很幸運的是遇到後者。

    投入實驗研究之後,我暫時忽略了雙主修這件事。實際進入科研前線之後,讓我了解到跨領域知識的重要(我們做的是傳統的生物醫學實驗,不過在閱讀文獻的過程裡面,我發現缺少數學、物理、化學甚至計算機的能力對於延伸觸角有很大的阻礙)。我嘗試要再去學習數學、物理、化學還有寫程式,但是因為實驗忙碌的關係就有一餐沒一餐,那時實驗做得算是愉快,因此也沒有想太多就是了。

    升大二的時候因為家人攔阻還有我進入實驗室的關係,就沒有申請雙主修物理。大二上是醫學生的黃金修課學期,同學都分頭選修各種不同的課,我因為待實驗室的關係,就沒修外系的課了。現在想想,那時應該去物理系數學系修修課才是。雖然那時覺得應該投入所有時間做實驗,以求趕快做出成果。但是經過後來的學習經驗,如果要我重新選擇的話,我會選擇不要埋首實驗室,而是去多修課多看書增廣見聞。

    排二下課表的時候,多虧「選課輔助程式」的幫助,我發現二下醫學本科的課雖多,但是仍能排進物理系的應用數學一,基本上就是線性代數啦。順便排了一下之後可能的課表,發現展延兩年可以修畢物理系雙修學分。我心中轉向物理的小惡魔又蠢蠢欲動了XD

    我二下跑去修應用數學滿愉快的,反倒是在醫學系的科目修得很慘。我在應用數學期中期末都拿到滿分,但是寄生蟲學都只有六十幾,重點是念寄生蟲的時間好像還比較多,實在令人非常洩氣。我漸漸發現我不是個念醫學的料,而且我感覺到我對數學跟物理的興趣是遠在醫學之上,而且也超過實驗研究。在加上學期中我在實驗室遇到一些讓我極度困擾的事情,雖然教授很挺我,但是我想了很多,我想我終究不會當個生物學家。我大三之後就沒有繼續做實驗了,但是以前在實驗室學習的那些「怎樣學新東西」其實滿有用的,就算我後來跑去念別的領域,還是常常用以前學習的經驗。雖然放棄了實驗,但是似乎也沒有完全白費啦~

    與家人經過一番協商,我總算在升大三的時候申請雙主修物理輔系數學。我很幸運獲得錄取。但其實我心中是比較想轉系,我根本就不想再念那些東西了,當然要面對的壓力也不是說要克服就能克服的。

黑暗時代?

    大三上要修解剖組織生理,沒有辦法修任何物理數學課,在醫學系念到快崩潰。考完期末考受不了,就去拿了一本代數的書來念,結果發現數學比我想像的還要有趣。我很喜歡數學和物理,但是我不喜歡實驗,也對應用的東西沒興趣(實際上我不太喜歡做一件事情之前想說他有啥用?能賺錢否?),所以我打算做理論物理。三下修了數學系的密碼學更加讓我確信。

    大四要修病理藥理內外科一堆東西,沒辦法修數學物理課,只能靠平常自修,但是沒修課再加上一堆惱人的考試讓我效率變得很差。最後變成在休養生息居多。

    中間有一個插曲,因為醫學系念完大四可以用同等學力考碩士班,我在考試報名前才決定要考,但是我平常念數學比較多,所以準備不及,我同時念好幾本大書,不過沒念完,再加上寒假的時候感情出了點問題,我最後根本沒辦法去考試,計畫因此失敗。

    我本來想考物理所,一方面是想直接越級,一方面是要逃避雙主修物理必修的一些物理實驗課。因此我在這邊提供一個想法,就是如果決心轉換領域的話,可以趁早準備直攻碩士班,反正念完能回醫學系繼續念(或是直接用碩士學歷去申請出國)。

    後來想想是件好事,因為我只是想做數學物理跟弦論,若是教授不願意收我的話(我那時念的物理還很少)我就得去做實驗或是生物物理,我的下場會比原來還慘XDDD

新階段~

    物理所計畫告吹之後,就照原定計畫大四念完延畢兩年。原因是:

1. 數學物理越年輕學越好,我覺得念過解剖這種東西之後,明顯變笨,如果再拖下去的話就甭念了。

2.先念完兩年,到時候如果回去醫學系的話,還能繼續做數學物理的專題,畢竟,理論的東西不像生物論文查查英文單字就能看懂。

    大四結束之後,我沒有參加國考。我選擇認真的自修數學跟物理,準備即將到來新學期的挑戰。

    另外要說的就是,去雙輔不是只有修修

(接下頁)

我的雙輔人生

6

Page 8: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走路草 B97雙主修:人類學系

    現在的我座落在求學時間軸上的大四,在醫學系和我雙修的科系─人類系─兩個科系中已有粗淺的接觸與認識,剛好是回首過往與前視未來的絕佳時刻。藉由這個機會,我整理出三年中與雙主修相關的種種關鍵,悉心推敲他們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乃至於呈現出如今的樣貌,加以思考另一科系影響下的我未來願走的道路。

人類學與「反省」精神

    而如今想來,我只能說一切都是巧合和機緣。我將一上原已臃腫不堪的課表硬是塞入一個下午的「人類學」,同與人類系大一同學初探此領域。起初我只特別鍾情人類學家至異地探索的浪漫情懷,認為人的一生中都該有數次冒險,並以冒險換取成長。人類學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成為滿足我浪漫幻想的出口,然而這樣的想像不久便形告破滅,回省當時的想法,我現在認為我對人類學家的浪漫想像充其量只是自得其樂的幻想,同時在現實生活裡亦無行動力可言。除去了自我耽溺的幻想,人類學還有什麼值得學習或借鏡的理論與知識吸引那時的我?我會說:「反省」精神。舉例而言,瑪格莉特‧米德在 1928 年出版的《薩摩亞人的成長》一書中寫下在薩摩亞當地的田野調查資料,發覺當地青少年鮮少出現叛逆期,這

雙主修我學到「反省精神」個民族誌成果挑戰了當時美國社會科學普遍將叛逆期視為青少年成長的必經過程。以一個民族誌成果挑戰自身社會所認為的普遍真理,進而剔除霸權文化的偏見,這是當時我最為欣賞的特色,也是我認為我們普遍缺乏的精神。

知識累積 v.s. 社會實踐

    升上二年級的暑假,我申請雙主修人類系,通過後便開始陸陸續續地修課,每學期約二至三門課,至大三結束已累積二十五學分,大約是必選學分的三分之一。若想要修到學位,免不了須延畢一年,很多人得知後問我的問題不外乎下列幾種:為了另外一個科系延畢一年值得嗎?這個和醫學有什麼相關?我必須承認:起初我也難拿定主意,左思右想也盼不到一把丈量得失的尺。但越了解人類學後,我越覺得是否向別人回答上述問題已不甚重要,答案留給自己就好,留給未來不同時間點的我反覆問答也好。另一方面,醫學和人類學同樣處理人的問題,雖然研究方向和目的全然不同,但對我而言,結合兩者的關鍵便在此,而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法,有機會獲得不同面向的觀點和說法。累積的知識是為了能社會實踐,並試圖解決各種現代社會隱微難察的權力問題,特別是未來極可能擁有醫療制度及文化賦予各種權力的本系學生,而雙主修絕對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

課滿足畢業要求。而是實際去了解那個系的精神。台大很多老師都很棒,不太會因為你原來的系這種背景而歧視你,當然我也有踢到鐵板過,不過很少,大部分的教授都滿熱心的,樂意與學生討論問題,我就相當幸運的遇到了幾位。

    整個過程中不斷的有迷惘,我想這是相當正常的,因為台灣的教育一向不太鼓勵學生有甚麼自己的意見,只會叫大家跟著潮流走。不過我認為,我們都太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了。我們常常不是活出我們應該有的樣式,而是活出別人要你活的樣式。更可憐的是,往往那些對我們人生貢獻最少的人,卻是意見最多的。而我,到目前的學習,越來越肯定自己該走甚麼樣的路,信心也漸漸加增。

    一般來說,大學應該是要鼓勵學生發現

自己的潛力和恩賜,把能力用在適當的地方,而不是設立種種的限制來阻礙學生發展。這次規定最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方在於,它完全不給學生機會。設想有同學大一上因為還不了解念書方式,普通生物學拿了 70 分,他就永遠喪失雙主修的資格了,就算他之後都拿書卷獎也無法挽回。一般來說,教育的立場應該是希望學生經由一個學習的過程漸漸進步,漸漸掌握學習的方法。教育者應該經由這個過程,來給學生較多的正向回饋,增加學生的信心,會比藉由種種規條來箝制學生來得有用。

總結過去經驗,我並不是一個能夠一步到位的人,常常是隨著遇到的狀況不斷轉彎。比起那些走直線的來說,似乎浪費許多時間,不過換個角度想,沒有這些經驗又怎麼知道自己究竟喜歡甚麼、或不喜歡甚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跟著感動走,全力以赴。

(承上頁)

我的雙輔人生

7

Page 9: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陳宗延 B97雙修:社會學系 輔系:經濟學系

    其實遠在進入醫學系以前,我就打算要雙修社會學系了,甚至還很不知天高地厚地寫在申請入學備審文件裡(笑),幸好老師們不以為意。我在高中時主編校刊,主持一個關於野百合學運的專題,其中好幾站駐足台大社會系和中研院社會所。多位前學運分子如今成為以社會學為志業的教授,讓我好奇這是怎樣的一個學門啊?那時起,課業之餘,我的興趣由自小熱愛的文學「分心」到社會學和社會運動上。會念醫學系,多半是半推半就的結果;因此雙輔的最大動機,其實無非帶有自我實現的印記。

    在醫學之境的邊界,我看到社會學的可能性。當我們把眼光侷限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時,忘記患者其實是一個完整的人;當我們為個人對症下藥時,又往往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作為整體的社會,隱藏著更為基礎的社會病理。弔詭的是,在社會系所學,促使我努力完成醫學系課業的決心。依據我極為侷限的經驗,我想成為一個能從制高點看問題的,無論是醫學生、醫者或(醫學社會學)學者。

    而我所輔系的經濟系,採用與社會系幾乎徹底對立的起手式和立足點。不過,正因如此,對於健康體系的運作,我在兩個學科習得的分析方式,有助於我反覆激盪辯證,

醫學之境的邊界 其他的可能從而慢慢思索是否悖反的立場具有調和的可能性。我也在思索,或許對於我個人的生涯而言,公衛領域會是醫學、醫學社會學和健康經濟學之間一個適合的連接點。

    三年修課,雙輔學分修完近半。我目前打算在大五展延學業一年,打好基礎。醫學系的必修課總是把課表填得滿滿,我排課只能被動地「見縫就塞」。說來有點可惜,不能和其他系特定年級的同學一起從頭到尾修課,有時也必須犧牲由基礎而進階的學習原則。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我因此也多認識了橫跨多系和多年級的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別社會系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系,我很輕易就能融入學生們課堂內外的公共討論和實踐之中。

    我認為這次系方政策的改變(或延續?)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不同學問的激盪,能擦出怎樣的火花,我們期待都來不及了,怎會反對呢?以成績作為轉出標準更是荒謬。不過,更深層的問題或許與醫學專業的定位有關。借鏡國外,如果基礎醫學課程研究所化,預醫 (pre-med) 階段的雙主修也就順理成章了。

    對雙修社會系有興趣的學弟妹們,我只有幾句話要說:倒不一定要拘泥於修完學分,請盡量享受仁愛路大學缺少的另一種大學風貌吧。不過若真想修完,也請務必提早排好課表,其實拿到雙修學位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我的雙輔人生

8

Page 10: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社評:學生自評應該主動出擊【文刊部】

    2009 年末,在喧騰一時的洪蘭事件之後,本系系學會舉辦了「力挽洪蘭」討論會,其中一項結論便是「試辦醫學教育自我評鑑制度」。去年春天,系學會組成自評小組,首開國內醫學院學生自評的先例 ;評鑑結果撰成<醫學院教育之學生自評—台大試辦經驗>一文[1],刊登於《醫學教育》期刊(劉子弘、何明蓉 2010)。而今年,學生自評堂堂邁入第二屆,在醫聯會及各校系學會的通力合作下擴大舉辦。這次全國性規模的自評,(本刊截稿前)刻正如火如荼進行資料分析。

    學生自評雖然尚處於萌芽階段,卻已小有成效,且也頗受師生肯定。透過自評的佐證,不僅有助於系方瞭解輿論對於「資源應該如何配置?」、「政策是否受到歡迎?」等議題的風向,更成為學生直接反映民怨和訴求不滿的籌碼。在自評加持下,沈滯多年的課程改革和空間規劃重新成為可能,且可望一年比一年更進步。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公共討論的過程中不再無聲,甚至掌握了相當程度的主導權。正是在這個意義下,學生自評與學生權益的維護和提昇相互扣連。

    就以這次「雙輔事件」為例,我們可以利用自評結果及其他線索來推敲系方和同學對雙輔之間的認知落差。不可諱言的,系方態度正如黃天祥前系主任在多年前的採訪[2]中表示的:「不建議醫學生修輔系或雙學位,因為醫學系一到七年級的課程實在太重」。此與自評事實上若合符節:根據第一屆自評,分別有 75.2% 和 90.5% 的學生認為共同通識課程(大一二)及基礎醫學課程(大三四)「時間配置對選修外系課程或參與社團活動造成不便」。而本刊搶先取得的第二屆自評原始資料亦顯示,大一至大四分別有 71%、91%、75%、90%持相似立場。

    然而,對於同一個現實,我們可以當作無奈的必要之惡,可以視為有待推倒的大牆,也可以更開闊地以「山不轉路轉」的方式調和。重點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心裡怎麼想?他們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是否有著迥異於傳統的想像呢?若有,我們主張這些藍圖不僅應受尊重,更應得到系方鼎力支持,因為這誠然是創新和科際整合的重要源泉。可惜,在有限的題數侷限下,過去兩次自評無法窮盡呈現學生的完整意向。

    事實上,「雙輔小組」也作了一項網路問卷調查,截至九月十七日止,寄送問卷 919 份,回收 158 份(回收率 17.2%)。結果顯示:各年級回答問卷者計有約 93% 對雙輔轉有興趣,卻有86%以上的人曾經系必修課成績為 B+ 以下;41 位曾經不及格的同學中有 40 位感興趣,137 位曾經必修課 B+ 以下的同學有 131 位感興趣。不過,因為調查期間正值暑假,又因事態過於緊急倉促,儘管二三年級皆已有約 40 人填達,但整體回收率還是過低。雙輔小組面對的劣勢恰恰是學生自評的優勢。來者猶可追,我們鼓勵自評小組隨時關注時事和輿論,據以更新問卷題型,以期更真實地呈現學生的聲音。

    正如 <醫>文指出的:「醫學生透過自評關注周遭的教學環境,一方面可以凝聚學生對系上的向心力,促進學生自省、珍惜、運用既有的學習資源,一方面透過與師長研擬自評問卷的設計與後續延伸的各項改進措施,營造院系與學生的正向互動」。學生不再只是口出「反動性的」(reactive) 怨言,期待下情能夠上達天聽;更要學會雙向對話,主動設定議題,並研擬建設性的方案。這正是學生自評所能,也所應扮演的主動角色。這是我們對自評和台大醫學生所抱以的厚望。

[1] http://homepage.ntu.edu.tw/~b94401076/Self-study.pdf[2]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128

9

Page 11: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醫學三/李昕陽】

    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在大一大二時,上完系所必修課後,最常聽到的一句評論是什麼?

    「以後當醫生又用不到,幹嘛學這個!?」

    過去,我覺得這代表的僅僅是醫學系學生狹隘的視野,是「進醫科就想拿刀」的傲慢心態使然。然而,或許可以有另一個角度的解讀。

    在「多元發展」的大纛底下,台大醫學系系方將多數大一、大二的課程「委外經營」。諸如普通生物學、心理學等,都直接交由生命科學系或心理系這些開課系所規劃,系方甚少(雖非沒有)與開課系所溝通那些東西是適合教給醫學新生的?於是,這些各系所的大師們(師資確實都是一時之選!),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教給醫學生該領域最廣博豐富的知識。結果,醫學系的新生因此無端增加了不少課業壓力,甚者,連學習的胃口都被弄壞了。

    「多元發展」的空間,是台大做為一個綜合大學的優勢,也是台大醫學系賴以迥異於其他醫學大學的珍貴資產之一。是以,我無意否定這樣的基本教育方針。問題在於,台大醫學系要怎樣踐行「多元發展」?

    透過這幾年來的實驗,由系方廣泛地指定各領域的系所必修,包括普通物理、微積分、普通心理、普通生物學等,已經被學生不斷的反映造成課業負擔過重、學習成效低落、甚至排擠了醫學系的學生選修其他課程的空間。

    這就是問題所在!為了學生多元發展的課程設計,反而壓縮了學生多元發展的空間!?

    我認為合理的課程規劃如下:在大一上學期時,提供醫學心理、醫療資訊與實證醫學、衛政健保等介紹性質的必修課程,使得學生知道醫學系與其他領域連結的關節所在。學生對於其中一些領域感到興趣後,並想要深入探究時,就可以利用大一下到大二這長達一年半時間,選修台大其他系所相關的課程。至於普通物理、普通心理這種要廣不廣、要深不深的雞肋課程,自然可以予以刪除。若學生在大一上時對物理學或心理學有特別的興趣,可以在其他系所的必修課程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學習。或許有人會質疑,大一新生怎麼有可能在半年的介紹性質課程中就知道自己未來要往哪個醫學以外的領域多元發展?我的回答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在經過國、高中的基礎教育以後,不少人都已經對於自己的興趣、性向有一定的認識。大一上的課程,不過是把國高中時期沒有被介紹的、未來醫學生涯的面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如此,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將能更充分的發揮台大做一所綜合大學的優勢,能與更多其他領域的學生交流學習。國內的其他醫學大學,只能有限的聘用其他領域的教師,其學生雖然可以透過通識課程接觸不同領域(如電機、法律),但卻沒有更進一步的管道可以深入學習。台大的優勢在於,我們可以透過選修、雙修、輔系等成熟的管道,跨科系的深入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甚至思考方法、研究方法:這是其他醫學大學無法企及的重大優勢!

    「多元發展」,系所指定必修課程不是唯一的方法。由系方制定友善的制度,讓學生有更多空間自行選修、雙修、輔系;或由系方透過學程等套裝課程讓學生在更濃厚的醫學色彩中進行多元發展,都是值得考慮的選項。這些台大學子獨有獨享的制度,才是台大醫學系在未來能夠繼續延續百年老店招牌的關鍵優勢。

投稿:回首大一大二醫學教育

10

Page 12: 《臺大醫訊》 復刊一號

    八零年代初,台灣由威權體制掙脫而出的契機浮現。街頭抗爭和文宣口號等種種社會運動的劇碼 (repertoire),在歷史舞台上得到演出的機遇。鑲嵌在大歷史中,台大醫學院延續自白色恐怖以來的反抗傳統,當時著名的刊物性社團「台大醫訊社」扮演了相當突出的角色。《醫訊》刊物之出版,標舉批判大旗,以醫學生之姿廣抒異議,直是威權洪流下之一股橫逆;而於其時學生生涯中活躍的人物,如今散落各地延續著醫訊精神,堅守醫學職志,投身公共參與。

    解嚴後的今日,社會漸趨自由,威權與獨裁為法理所取代,校園乍似廣開言論之渠,學生也能夠擁有更多暢達聲息的管道。但反觀現今校園場域之中,仍顯見校方與學生之間存在著難以破除的權力階差,家父長式的規訓幽靈籠罩不散:近則暑假期間系方以學生利益之名獨斷提高本系轉出門檻,遠則例如實習醫師工時爭議與勞動權益之論辯。威權破除──又或僅僅是以一種更加細緻多元的面貌登場,而我們還在理想的半路。

    在種種社會病理的結構問題面前,醫學生又怎能對自身的社會責任視若罔聞?當國光石化案鬧得沸沸揚揚,醫學生自當正視開發主義帶來的環境和健康公害,勇於發自良知與專業表達己見。臺大醫院誤植愛滋病患器官一案,更值引以為訓:除了檢視醫療體系闕陋下「鬆了螺絲」之弊害,亦應重新思維後續「健保IC卡加註」爭議中「醫療工作者安全 vs. 病患隱私權與疾病汙名化」的道德兩難。前述「醫訊世代」所傳承的批判精神,恰似提醒醫學生不能在體制化的規訓之下淪失了「反骨」。

    《醫訊》作為公共討論平台,除了客觀詳實的報導,也不忘直言而大膽的評述。透過議題之引介、爭議之凸顯,我們期待能激起讀者受眾的討論,進而成為下一步行動和實作的基礎。這並非只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更是對你的邀請。理想的種子若要能在白牆內得以萌芽,甚而深耕,還需要更多的養分與滋蔭。

編後語

部長:陳宗延 (97)、卓聖里 (96)成員:王彥欽 (95)、郭蕾旻 (96)、黃澤祺 (97)、金寧煊 (98)、陳亮甫 (99)、鄭龍驊 (00)

台大醫學系學會文刊部暨《醫訊》

本院器官移植「誤植」事件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你,是否也有話想說,不吐不快?針對課責和制度,請寫出醫學生的心聲。10/10(一)前寄到 [email protected]數額不明、點數浮動神祕小稿費一筆,或許就會成為你的囊中物!

徵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