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76
17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The exploring of type of the birth by transformation boy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陳俊吉 Chen Chi-Chun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 摘要 中國化生童子圖騰源於佛教藝術中的裝飾圖案,在北朝時期已經在石窟中開 始運用,到唐代時化生童子除了在佛教藝術中使用外,也擴及到世俗的器物上使 該類童子圖騰的運用範圍更加寬廣。 關於北朝至唐代時期化生童子的類型有那些?如何遞變?目前並未有專論 探討之,故引發筆者探究的動機,本文將透過類型學、風格學的研究方法,來釐 清筆者將欲探究之議題。 經過本文探討後得知,此階段的化生童子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為「飛 天型」,化生童子以飛天形貌展現,故又名「童子飛天」,該類造型於北朝時開始 運用,但於唐代時逐漸衰落。其二為「蓮生型」,化生童子展現從蓮花中誕生的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皆有使用,為三種化生童子類型中數量比例佔最多數的一類。其三為 「嬉戲型」,該類化生童子以嬉戲形貌體態展現,主要於唐代時才開始大量運用。 【關鍵詞】童子飛天、蓮花童子、蓮花化生、嬰戲圖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Jun-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7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The exploring of type of the birth by transformation boy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陳俊吉

Chen Chi-Chun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

摘要

中國化生童子圖騰源於佛教藝術中的裝飾圖案,在北朝時期已經在石窟中開

始運用,到唐代時化生童子除了在佛教藝術中使用外,也擴及到世俗的器物上使

該類童子圖騰的運用範圍更加寬廣。

關於北朝至唐代時期化生童子的類型有那些?如何遞變?目前並未有專論

探討之,故引發筆者探究的動機,本文將透過類型學、風格學的研究方法,來釐

清筆者將欲探究之議題。

經過本文探討後得知,此階段的化生童子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為「飛

天型」,化生童子以飛天形貌展現,故又名「童子飛天」,該類造型於北朝時開始

運用,但於唐代時逐漸衰落。其二為「蓮生型」,化生童子展現從蓮花中誕生的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皆有使用,為三種化生童子類型中數量比例佔最多數的一類。其三為

「嬉戲型」,該類化生童子以嬉戲形貌體態展現,主要於唐代時才開始大量運用。

【關鍵詞】童子飛天、蓮花童子、蓮花化生、嬰戲圖

Page 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78

一、前言

化生童子源於佛經典故,北朝時依此成為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一種裝飾圖案,

此種裝飾圖騰的特點通常為童子貌並且配上蓮花元素,唐代時逐漸轉為世俗上運

用,且與世俗嬰戲題材相混,而繪製出蓮花童子紋的裝飾,該類影響至今。

對於北朝至唐代的佛教藝術中不乏出現化生童子的身影,北朝時主要出現於

石窟裝飾空間中。到隋、唐時候裝飾空間中的化生童子漸少,主要出現於淨土經

變中,象徵著往生淨土的蓮花化生眾生,但仍有部分出現在石窟裝飾帶中或主尊

像身旁,作為嚴飾角色。但自唐代以降佛教藝術中的化生童子便逐漸沒落,故本

文將探討北朝至唐代此時期的化生童子發展,並且釐清其造像類型。

筆者將透過相關圖案資料的蒐集,借用「類型學」的手法對其分析排序分類,

以了解各類型的造像特徵與時代性,並釐清各類化生童子造像的遞變發展。接著

利用「風格學」進一步探討各類型有何差異,解析各類造型轉變成因,並且輔以

相關文獻史料強化例證。期藉由上述的研究方法探究此項議題,至於何謂「類型

學」與「風格學」實有必要簡略說明之。

類型學(typology)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使用的方法論之一,在自然

科學中主要用於生物學的分類上,而人文社會科學主要用於考古學、文化人類

學,乃至藝術類型學的分類上。而在考古界,有時會稱呼為「形態學」或「標型

學」,乃研究物品外部形態遞變順序的方法論,將物件歸類出不同型態後,對於

其發展次序與流變才能清楚的釐清。1至於藝術類型學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其

一,為藝術種類的類型分類學;其二,為藝術的風格類型體系,所以完整的藝術

1 俞偉超,〈「考古類型學」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概況〉,收錄俞偉超主編,《考古類型學的理

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頁 1。

Page 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79

類型學體系應包含此二項。2類型學將相關案例進行連續性的「次序」或「序列」,

可以發現該類物品的造像類型種類,及各類型造像本身具有的漸進變化性質,而

後再依序闡釋各變異性的過程與成因。談論各變異的過程與轉換,並未屬於類型

學觸及的領域範疇,必須以相關歷史證據來驗證其思想歷程,此部分也觸及詮釋

與解析,將可利用歷史學、圖像學、宗教學…等方法來釐清之。

藝術風格學的研究,又簡稱為「風格學」,該類學科在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

世紀初期才誕生出來,此派由布克哈特、施普林格(Anton Springer,1825-1891

年)、李固爾(Alois Riegle,1858-1905 年)、沃爾福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

年)…等人所建構完成,爾後成為今日藝術史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方式。藝術風格

學試圖以美術品建構成人類觀看的歷史,強調客觀批評性的觀看與敏銳的風格分

析,對藝術的發展提供出一條風格發展脈絡。3風格學的使用上,首先研究者必

須有判定藝術品真偽之能力,而傳世之作品是否無誤且真實,乃研究者必須有時

代風格釐清的能力。此外如單純只使用風格判斷,雖然要求研究者客觀判斷,但

當判定藝術作品時,主觀架構出的意識體系已經開始運作,如何精確無誤的判斷

使人不解費神。故中國書畫藝術史學界專家方聞(Wen C. Fong)提出解決時代

風格斷定的問題,即必須從傳世作品、考古資料、文獻資料,三者相互比對而得

出較接近歷史真相的結果。4這種方式對於藝術史研究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但

往往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此種研究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羅世平便指出方聞提倡的

研究法,是以宏觀的角度來建立時代風格,如以歷史上著名的畫家為主軸,這些

畫家開展出當時繪畫的代表主流風華,但他卻忽略非主流的價值,此外考古出土

的歷史材料多為匠師所作,是否能深切反映當時的藝文潮流也是值得關注。5但

2 李心峰主編,《藝術類型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年),頁 15-16。

3 錢初熹,《美術鑑賞及其教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年),頁 45。

4 〔美〕Wen C. Fong “Toward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 Art Journal,

vol.28, no. 4(New York:College A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69),pp.388-397. 5 羅世平,〈《夏山圖》—方聞繪畫史方法得失辨〉,收錄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象

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7 年),頁 605-607。

Page 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80

本文所探究的為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發展議題,該類作品並非文人畫(自宋代

發展)的系統,其屬於宗教藝術品的相關產物,即為信仰與世俗文化的領域,乃

上自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生活信仰文物,故能跳脫出文人畫體系主流與非

主流的框架。

目前所遺存北朝至唐代的化生童子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原、敦煌一帶石窟案

例,以及相關出土的文物,而中國南方的案例目前甚少,由其江南一帶幾乎無存,

故在本論文相關案例取得方面也是如此,無法將之推展至大江南北所有區域中,

且因案例之侷限無法排序出各時期各地域性是否具變異性的比較,實乃研究之憾

事。雖然如此,但北朝至唐代時中國北方中原一帶,無可諱言實乃佛教藝術發展

的重點區域,該地風格與帝王、權貴品味有著莫大關係,並且影響著世俗生活品

味,至於中原外圍敦煌一帶,也受其造像風格的若干影響,藉由這些案例的遺存,

大體上仍可窺知當時化生童子的造像類型發展,乃藝術史研究上於有限的真實材

料,論其藝術發展脈絡之可能。

二、經典世界的化生童子

源自於宗教文化中的「化生童子」,此語彙由「化生」與「童子」所組成,

關於「化生」為佛教用語,在大乘佛教輪迴觀常道「四生十類」、「六道四生」有

情眾生,所謂「四生」,在《長阿含經》云:「謂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6在《增壹阿含經》更進一步說明: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

化生。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鵲、孔雀、蛇、魚、

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畜生,

6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卷八,《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冊(東京:

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頁 50 下。

Page 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81

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

如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

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

丘捨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7

可知六道一切有情眾生有四種誕生方式:由卵殼出生者,即稱為卵生,例如鳥、

龜、蟻…等;從母胎而出生者,即稱為胎生,又作腹生,例如人與哺乳類動物眾

生等;由潤濕或腐敗環境所誕生者,稱為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例如

飛蛾、蚊蚰、蠓蚋蟲…等;無所託而忽有,稱為化生,例如諸天、地獄中之眾生,

四生之中以化生數量為最多。8關於化生者在《俱舍論》闡釋:「化生者染處故生,

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處有淨穢。」9此類眾生依業

力而生,本無而忽生而生,諸根不缺,死不留遺形,即頓生而頓滅。在六道中地

獄道及天道為化生,人道(於劫初時)、餓鬼道(鬼通胎)、畜生道(龍、金翅鳥

之類)、阿修羅道(限於部分阿修羅)中也有部分為化生。

既然因緣業力有別,故化生者生處則有所差異,其化生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例如未來佛彌勒菩薩於兜率天宮寶座中忽然化生,等待因緣成熟才下生南閻浮

提。10西方極樂國土的教主為阿彌陀佛,其左右二大弟子為觀音、大勢至菩薩,

在彼國土也是以化生而生。11既然化生是新的生命忽然而生,除了上述諸大菩薩

化生呈現莊嚴菩薩貌外,多數的化生皆以童子貌的形象展現。例如在《四童子三

昧經》中記載,西方八億百千佛剎,有佛名號樂音如來,佛土中有位無攀緣菩薩,

7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十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頁 632 上。

8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第 2 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 年),

頁 1680-1681。 9 〔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九,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9 冊,頁 47 上。

10 〔劉宋〕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頁

418 中、420 下。 11 經云:「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曹

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頁 273 中。

Page 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82

從彼佛剎隱滅身已,在閻浮提地的波羅奈國大城之善鬼宿居士家中忽化生,無攀

緣童子生後便能說妙偈,度化眾生。12另在《大寶積經》另載昔勇郡王,為轉輪

聖王,其兩位夫人沐浴後,各有一位化生童子由夫人膝上結跏趺坐而生,二童子

分別名為法意、法念,其童子像貌莊嚴無比,誕生後便會說佛法偈語。13

化生雖然可忽然而生如上述的彌勒、無攀緣菩薩等,不透過化生的載體而自

生,但多數的化生童子需透過某種媒介載體來呈現,例如上述的法意與法念童

子,便透過二位夫人的膝上而化生。另外也有仙人取自牛糞,滿足數月後,於牛

糞內有雙童子化生的神話。14但佛經中多數的化生是以童子貌呈現,且透過蓮花

的載體來誕生,而蓮花化生的眾生,不經父精母血的愛染所著,乃清淨的象徵。

例如在《大寶積經》中云:「云何不處胎,化生蓮花中。」15而在他方佛國淨土中

往生眾生多屬化生,例如人們所熟悉的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在《阿彌陀經》、《觀

無量壽經》也都指出往生極樂世界者,皆由七功德水、八寶池中的蓮花中而誕生。

16既然往生佛國淨土中的眾生,由蓮花中所化生出,在經變圖中常以孩童的樣貌

展現,顯示出轉換新的生命與身體(化生線畫 2-13〜2-18),故化生童子與蓮花

之間產生密切的聯繫,也表示新生命的潔淨。而佛教藝術中於蓮花中配置人物的

裝飾傳統,從印度佛教已經有之,蓮花視為俱有生命、繁榮、豐饒的象徵。17中

國佛教也大量運用蓮花圖騰,蓮花化生為生命最潔淨、永恆的表現,而中國造像

12 〔隋〕闍那崛多譯,《四童子三昧經》卷上,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頁 933 中-下。

13 〔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卷九,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頁 51 上。

14 唐代釋圓測(613-696 年)撰《仁王經疏》云:「仙人取置牛糞中,著甘蔗園內,滿足數月,

於牛糞內,有雙童子化生,因續釋種,今現釋種,並從此生。若好心嘆者,言是日天種,或

云甘蔗種;若惡心毀者,言是泥土種,或云牛糞種。言牟尼者。即是名也。」〔唐〕釋圓測

撰,《仁王經疏》卷上,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冊,頁 376 中。 15 〔西晉〕聶道真譯,《大寶積經》卷一百,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頁 560 中。

16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頁 346 下-347

上。〔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頁

342 中-下。 17 郭乃彰,《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0 年),頁 23-24、33-37。

王鏞,《印度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44-54。〔日〕岩宮武二,

《ボロブドゥール:岩宮武二写真集》(東京都:岩波書店,1990 年),頁 261-262、圖版頁

24。

Page 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83

藝術表現童子化生時,一般皆使用蓮花化生,某種程度上受到佛教淨土思想的極

大影響。

三、化生童子的造像表現類型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究竟有那些類型?如何遞變?有待釐清與分析,本文此

處將透過圖片資料案例的蒐集,擇選相關個例進行分析排序,藉此洞悉其發展流

變。從「北魏至唐化生童子比較圖例簡表」(表 1),可以得知此時的化生童子主

要可以分為三個類型:飛天類型(簡稱:飛天型)、蓮生類型(簡稱:蓮生型)、

嬉戲類型(簡稱:嬉戲型)。

北魏至隋代的化生童子常出現於龕楣、龕楣附近、龕壁,或者有些出現於窟

頂,常與背景裝飾融為一體,此時的化生童子尚強調化生的歷程,而唐代時期淨

土經變盛行,化生童子轉為出現於淨土變相圖中大量運用。18化生童子既然是由

蓮花中所誕生出來,其表現的類型究竟有那些?筆者將對北朝至唐代的化生童

子,分為三大類型逐一的探討。

(一)飛天類型的化生童子

此類化生童子造型,以童子貌呈現飛天體態,關於中文字彙中「飛天」一詞,

最早出自東魏時楊衒之(生卒年不詳)的《洛陽伽藍記》中,表示天宮中禮佛、

散花、供養、舞樂、演奏音樂…等的特殊天人。19佛教飛天的造像,最早源自於

印度佛教。20伴隨著佛教而傳入中國與漢文化融合,產生「中國式的飛天」。21飛

18 楊雄,〈莫高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敦煌研究》總 16 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年),頁 83-86。 19 關於《洛陽伽藍記》的記載:「飛天伎樂,望之雲表。」出自〔元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卷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頁 5 下。 20 關於中國飛天的來源,學界有二說:一為,西來傳入說;二為,中西融合說,目前學者以後

者為多。朱巍,〈飛天圖像流變考論〉,《東南文化》總第 208 期(南京:南京博物院,2009

年 6 月),頁 121-124。 21 早在印度笈多王朝大乘佛教初期時,一尊刻於五世紀著名的〈轉法輪像〉,背光處便刻了一對

Page 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84

天通說指乾闥婆與緊那羅,但此說仍有爭議。22此處「飛天類型的化生童子」只

限定於童子造型的飛天,關於北朝時期飛天如何從蓮花誕生,及其變化歷程,日

本學者吉村怜已有多篇文章論述,此處將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唐代

以前的飛天大多皆有明確從蓮花誕生的歷程;但唐代以後並不明確表示飛天的誕

生歷程,換而言之,唐代已經不明確表示飛天誕生歷程的情況。23

筆者所分類的「飛天類型」,除了以童子展現飛天形貌以外,在造型上具有

二個重要特徵:其一,此類型的飛天並非處於誕生階段歷程之圖像,而是展現出

獨立完整的個體面貌(如果表現其誕生歷程屬於蓮生類型一類,文後將另討論

之);其二,此類型的飛天並不站、蹲、跪、坐於蓮花之上(如果是此表現,則

屬於蓮生類型與嬉戲類型的內容,文後將另討論之)。

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童子飛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其一,為童子貌帶有

翅膀,其造型源自犍陀羅、小亞細亞地區的造像藝術,流傳於天山南北二路,但

在甘肅敦煌以及中原地區,不流行此種造型,目前發現此種造型都位於今日新疆

一帶為主(化生線畫 1-1、1-2、1-10)。24其二,乃童子貌,呈現飛動之姿,上身

散花飛天,在西元四至六世紀傳入中國佛教的前哨站克孜爾石窟,窟中便發現飛天中的供養

天與伎樂天出現有男有女的造型,此時的飛天仍保有印度之色彩,強調身體的肉感與體魄。

〔日〕宮治昭,《仏像学入門:ほとけたちのルーツを探る》(東京都:春秋社,2004 年),

頁 38-39、257。 22 中國學者普遍認為飛天源自於印度神話,其兩個系統分別為「乾闥婆」與「緊那羅」。首先,

乾闥婆(梵語 Gandharva)為美男子貌,於雲霧間能歌善舞,故又稱為香神、音樂之神,或

者半人半獸貌,為空中的守護神,在初期大乘佛教造像中被吸收;其次,緊那羅(梵文

Kipnara)為諸天伎人,其能歌善舞,有傳說其為乾闥婆之妻。但日本學者宮治昭指出,從初

期的佛教藝術表現上來看,飛天表現的乾闥婆相當的多,而一般來說把飛天分為乾闥婆與緊

那羅是沒有明確證據。參見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第 15 冊,頁 5。

段文杰,〈飛天:乾闥婆與緊那羅〉,《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378。〔日〕宮治昭,《仏像学入門:ほとけたちのルーツを探る》,頁 256。 23 〔日〕吉村怜,《天人誕生図の研究:東アジア仏教美術史論集》(京都:東方書店,1999),

頁 154-155。 24 此類有關翼人男童的形貌人物,其身分為何?學界至今仍無定論,主要出現:乾達婆、迦陵

頻伽、有翼天使、飛天等說法,筆者此處採廣義的看法,認為翼人男童具有飛翔的特質,且

具有供養、讚嘆、演奏、散花等行為,故將其視為飛天的一類,至於此類飛天是否由天蓮花

所誕生,情況不明,須待考證。霍旭初,〈米蘭「有翼天使」問題的再探討〉,收錄霍旭初

著,《西域佛教考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年),頁 196-218。朱巍,〈飛天圖像

Page 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85

通常披著天衣飄帶為主,下身著褲,而有少數不著褲呈現裸姿,此種造型為中原

畫家所喜用,在北朝至隋代時仍可發現不少的案例,但到了初唐以後此種案例就

逐漸減少,飛天造型轉為女性為多(化生線畫 1-3~1-9、1-11~1-16)。

(二)蓮生類型的化生童子

「北魏至唐化生童子比較圖例簡表」(表 1)的「第二類:蓮生類型」的化

生童子,具有二個特點:第一,化生童子呈現出從蓮花中誕生的歷程,其身體全

部或部分為蓮花所包籠;或者全身已從蓮花誕生出來,但並未離開蓮花,或坐、

跪、站、蹲於蓮花之上,強調其生命的潔淨不染。第二,化生童子通常呈現出手

持蓮花、蓮蕾供養之貌,或者雙手合十的恭敬之貌,頗具善根福德之相;亦有以

音樂、舞蹈來供養諸佛菩薩,表現出淨土世界的天音妙漫、無量莊嚴。

蓮生類型的化生童子,身體以裸體或者著衣表現呈現,身上時常配有天衣薄

帶。唐代以前的佛龕門楣、窟頂及裝飾空間紋飾帶的化生童子,喜用蓮花包籠身

體局部(化生線畫 2-1~2-4、2-6~2-7、2-9),亦有些以全身表現於蓮花中(化生

線畫 2-5、2-8、2-10)。初唐以後此種蓮花包籠身體局部的表現逐漸式微(化生線

畫 2-12、2-13、2-22、2-27),在佛教藝術中與世俗器物上的化生童子圖案,轉以

全身像來表現(化生線畫 2-11、2-14~2-21、2-23~2-26、2-28、2-29)。但在淨土

經變世界中的化生童子,為表現其往生後的誕生歷程,仍使用全體像為主(化生

線畫 2-14~2-21、),但亦有案例為身體局部受蓮花所包藏的情形(化生線畫 2-13、

2-22、2-27)。

唐代佛國淨土世界中有些化生童子的表現特徵極為特殊,乃北朝未曾出現的

流變考論〉,《東南文化》總第 208 期,頁 121-124。王嶸,〈關於米蘭佛寺「有翼天使」壁

畫問題的討論〉,《西域研究》總第 39 期(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2000 年 9 月),頁

50-58。邱陵,〈新疆米蘭佛寺壁畫:「有翼天使」〉,《西域研究》總第 19 期(烏魯木齊:

新疆社會科學院,1995 年 9 月),頁 105-112。

Page 1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86

情況,即有些蓮生型的化生童子會站、坐於蓮花上(筆者稱為下層蓮花),除此

之外童子身體外圍又被一層透明蓮所包覆(筆者稱為上層蓮花),即等於有兩層

蓮花包覆著童子的身體,其是想展現化生童子由天蓮花中所誕生(下層蓮花),

但源於因緣尚未成熟無法誕生,僅能在透明蓮蕾中聽聞佛法(上層蓮花),等待

因緣成熟(化生線畫 2-14~2-16、2-27)。而佛國淨土的蓮花會放出種種光明,因

此有些上層蓮花中還會繪製出光束,表示其大放光明(化生線畫 2-27)。25此種具

有雙層蓮花與放光束的化生童子,具有宗教上的特定意涵,故不會在世俗器物裝

飾圖騰出現之。另外唐代時極樂淨土信仰,經過善導大師(613-681 年)推廣後

極為盛行,當時流傳不少相關淨土經變圖。26在極樂世界往生者分為九品蓮臺,

蓮品越高者花開見佛的速度越快,反之則相反,例如上品上生往生彼國即花開見

佛,下品下生卻要歷經久遠劫才可見佛。27有些唐代淨土經變的化生童子繪製,

將蓮品高的以「菩薩貌」表示(化生線畫 2-20、2-21),其餘的都以「童子貌」

的化生童子展現。雖然唐代淨土圖中,以菩薩貌來呈現化生童子的並不多,多以

童子貌的樣式出現,但菩薩貌的出現反映出其經典教理思維轉換為圖像的落實,

體現出九品蓮臺的等級差異性。

在中唐時開始大量出現全身像,身披天衣薄帶,或著俗服,跪、坐、站於蓮

花上,手持蓮蕾(或其他物)呈現出供養造型的化生童子,此種造型於佛教繪畫

中,常安置在尊像圖像邊隅,或作為畫面的裝飾(化生線畫 2-23~2-25)。28此時

25 在佛經中云極樂世界蓮花:「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

光,微妙香潔。」〔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頁 347 上。 26 〔日〕大西磨希子《西方净土変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2007 年),頁 159-187。

27 《佛說觀無量壽經》為例在上品上生的行者:「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

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中品中生:「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

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下品下生:「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

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劉宋〕畺良耶

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頁 344 下-345 上、345 中、

436 上。 28 敦煌研究院稱此類型為「供養童子」,但此名稱會與一般認知的「供養童子」產生混淆,故筆

者在此說明,敦煌研究院所稱的「供養童子」,實乃指化生類型的供養童子;至於諸佛菩薩

身旁「供養童子」,便是一般所指供養人物中的供養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

Page 1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87

化生童子也成為世俗生活的吉祥裝飾圖案,運用於器物的裝飾上,而化身童子本

具有淨土信仰的生命轉化,隨業力自由幻化的特質,成為嶄新的生命,被世俗運

用為「多子多孫」的吉利祥瑞。29例如在「長沙窯」的窯品出現不少化生童子的

圖案器物。30長沙窯位於湖南省,屬於唐代民窯體系,窯品除在國內銷售外也外

銷至亞洲與非洲。31迄 2006 年時湖南已經發現燒製窯址 19 處,占地達 30 萬平方

公尺。32目前所發現窯品最早的紀年為唐貞元十七年(801 年),可見從中唐時已

經有大量燒製的現象。33主要以燒製青瓷為主,於唐憲宗(778-820 年,805-820

年在位)元和年間(806-820 年)釉下彩繪開始燒製,為了配合大量生產的需求,

爾後又發展出模印貼花的技術。34在模印貼花的作品中,發現數例有關化生童子,

手持蓮蕾,坐、蹲、站於蓮花之上的圖像(化生線畫 2-28、2-29)。

(三)嬉戲類型的化生童子

嬉戲類型的化生童子是在初唐開始才大量運用,此類型的造像有幾個特點:

第一,化身童子的造型必須是全身像為主。第二,可立於蓮花上(表示由蓮花誕

生),或不立於蓮花中(表示其離開蓮花)。第三,童子呈現出嬉戲玩耍的面貌。

童子呈現出嬉戲貌,又可以細分為兩種類別:其一,此類化生童子可立於蓮

集:服飾畫卷》第 24 冊,頁 10。

29 在通俗上孩童戲蓮的造型,明清時稱為「蓮生貴子」,在年畫中大量運用,但此種造型的母題

源自於唐代,並於宋代開展,明清通俗之,明清時畫面象徵的通俗意趣,越顯濃厚,孩童除

了與蓮花相關外,外加笙、桂花等物。參王艷霞,〈「蓮生貴子」的象征性造型研究〉,《魅

力中國》總第 27 期(鄭州:魅力中國雜誌社,2008 年 12 月),頁 119-120。 30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長沙銅官窯、石渚窯…等,其中通稱以長沙窯較為普遍,而長沙銅

官窯更具有學術上的定名。蕭湘著;長沙市博物館編,《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

實錄》(長沙:岳麓書社,2011 年),頁 8。 31 中國許多地方均有發現長沙窯器物(湖南、江蘇、河北、山西…等省,均有發現長沙窯器

物),更透過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長沙窯器物甚至運輸至東北亞(朝鮮、日本)、東南亞

(越南、印尼、泰國…等)、中亞(伊朗、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非洲(埃及、

肯尼亞、坦桑尼亞…等)等一帶。李輝柄主編,《長沙窯》綜述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4 年),頁 7-26。 32 劉美觀,《解讀長沙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頁 180。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

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重印),頁 224-225。 33 蕭湘著;長沙市博物館編,《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實錄》,頁 23。

34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 2011 年),頁 168-169。

Page 1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88

花上,或者離開蓮花,呈現出世俗的遊戲玩耍,例如跑跳、舞蹈、演奏音樂…等,

但其活動的目的並非為供養或讚嘆諸佛、菩薩之勞動,而是呈現出獨自嬉戲的主

題,筆者稱此類為嬉戲類型的亞型「世俗類型」;其二,孩童離開蓮花,呈現出

遊戲玩耍,其嬉戲內容與佛教善根涵養有關,例如跪拜禮佛、戲沙蓋佛塔、供養…

等,筆者稱此類為嬉戲類型的亞型「善根類型」。至此或許會令人產生疑惑,「善

根類型」與之前談論「第二類:蓮生類型」,都有供養的情況出現,二者有何不

同?「善根類型」是在遊戲下展開,畫面呈現出孩童稚趣的樣貌,而「第二類:

蓮生類型」畫面中童子,並沒有遊戲的意圖,表現出較為成熟、穩健的樣貌。

1.世俗嬉戲的展現

唐代嬉戲類型的化生童子如何運用?除了在佛教繪畫中之淨土圖、龕楣、裝

飾紋帶…等出現外,也出現在世俗的裝飾圖案中,在唐代的器物中仍有發現嬉戲

造型之嬰戲題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型:第一種,孩童著俗服,或不著衣,呈

現嬉戲貌。此種造像延續著三國以來的嬰戲圖傳統。35第二種,為受佛教文化所

影響的化生童子,在器物上呈現嬉戲題材。然而,化生童子若未立於蓮花之上,

將會產生與前者嬰戲圖相似,或者雷同的造型,導致無法區別究竟是中國嬰戲圖

的傳統延續,還是化生童子呈現嬉戲題材。此種情況也反映出嬉戲類型的化生童

子,逐漸地世俗化、通俗化成為一種裝飾的吉祥語彙,與中國嬰戲圖的傳統融為

一爐。但受到化生童子的影響,唐代世俗器物上的嬰戲題材,便發現不少是手持

蓮花或蓮蕾的童子造型,顯然是受到佛教化生童子影響下的產物,例如有些銅鏡

背面浮雕裝飾,呈現出的童子嬉戲於蓮花上,手上持蓮枝或蓮蕾,具有世俗的吉

祥語彙(化生線畫 3-9、3-13);唐代長沙窯的器物中有不少於蓮花上嬉戲的童子

(化生線畫 3-14)。

35 中國嬰戲圖起源於何時,據筆者考證在三國時期已經有誕生萌芽的案例,此議題詳參拙著。

陳俊吉,〈嬉戲童顏:三國時期嬰戲題材的獨立發展與歷史解讀〉,《藝術論文集》第 18 期

(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2 年 4 月),頁 1-28。

Page 1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89

此類型的線描圖排序,詳參「北魏至唐化生童子比較圖例簡表」(表 1)的

「第三類:嬉戲類型」之亞型「世俗類型」,可看出此類型的化生童子,在隋代

以前案例不多,唐代開始才大量運用在佛國淨土、佛教裝飾、世俗裝飾中(化生

線畫 3-1~3-15)。唐代也是中國嬰戲題材開始大量普及化的時刻,例如〈舞踏童

子像〉(圖 1)、〈玉梳樂舞人〉(圖 2),而化生童子活潑體態的出現,是受到傳統

嬰戲題材喜愛展現出孩童天真無邪,活潑嬉戲體貌的影響,使化生童子更加具有

親和力,除了可以在佛教藝術中使用外,也轉換至世俗器物裝飾中,顯示源於佛

教裝飾中的化生童子,到了唐代逐漸世俗化,有些化生童子逐漸與傳統嬰戲題材

產生合流的現象。36

圖 1 〈舞踏童子像〉,佚名繪,

木板敷彩,6×6cm,晚唐,新疆考

古出土,〔德國〕柏林博物館藏。

圖 2 〈玉梳樂舞人〉(部分),佚名雕,玉質雕刻,尺寸不

詳,中唐至晚唐,〔日本〕大和文華館藏。

2.善根嬉戲的展現

在北朝時化生童子幾乎未曾出現善根類型,但佛教藝術中有時候會出現「佛

教故事中的童子造像」,這些故事通常具有宣揚佛教的意涵。37例如「因緣故事」

中的「阿育王施土因緣故事」,闡述阿育王過去世曾為孩童時以土供佛,使得未

來世獲帝王之果報,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北魏《四面石幢殘片》的其中一

36 關於唐代化生童子如何在佛教藝術與世俗藝術中的轉換議題,並非筆者本文探討的重點,故此

處暫略,待他日將以專文探討。 37 「佛教故事中的童子造像」其內容不少與佛教故事有關,「佛教故事」主要可分為:佛傳故事、

本生故事、東傳故事、因緣故事、譬喻故事、傳記故事…等類型。

Page 1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90

面便刻有〈阿育王施土〉(圖 3)。38〈阿育王施土〉作品中,佛的右側隅有三位

裸體的男童,一童趴在地上,其中兩位男童踏其背上,將手中的土交給佛,供土

施佛的男孩便是阿育王前生,佛下垂右手臂,展開手掌,歡喜受納。於河北省邯

鄲市的水浴寺石窟,也有北齊所雕刻的〈阿育王施土〉(圖 4),其為三位男童裸

體,一男童趴臥於地,另一位踩其肩,將缽裝滿了土供養佛,佛伸手受納,此童

即阿育王前生,而另一位童子站其後方,也是呈現手持缽的供養貌。

圖 3 〈阿育王施土〉,出自《四面石幢殘段》的一

面,佚名雕,石窟雕刻,高 50cm,北魏,〔日本〕大

阪市立美術館。

圖 4 〈阿育王施土〉,佚名雕,石窟雕刻,

北齊,河北省邯鄲市的水浴寺石窟第 1 窟

左甬道後壁。

雖然在北朝時因緣故事中有些童子呈現出善根類型的樣貌,然而此時化生童

子出現善根類型卻鮮少發現,可是到唐代的大型淨土經變中,卻可以發現此類童

子的身影。但唐代有些善根類型的化生童子,卻與北朝時因緣故事中善根形貌的

童子有著相似體態,顯示因緣故事善根形貌的童子造型挪用至唐代該類化生童子

38 北朝時雲岡石窟也雕有數例的「阿育王施土因緣」故事,其石窟內容以及有關阿育王施土因緣

的經典記錄,詳參潘亮文,〈有關雲岡石窟中所見本生、因緣故事之相關問題:以儒童本

生、阿育王施土與羅睺羅因緣為主〉,《南藝學報》第 2 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1

年 6 月),頁 107-108。

Page 1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91

身上運用。唐代雖然使用善根類型的化生童子,可是以現存敦煌石窟遺例來看,

整體上除在淨土經變中使用外,此類化生童子較其他類型的化生童子而言並不多

見(化生線畫 4-1~4-5)。

表 1 北魏至唐化生童子比較圖例簡表

年代

類型 北魏 北齊至隋 初唐 盛唐 中唐至晚唐

第一類

飛天

類型

化生線畫 1-1

(附圖表 1 圖 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2

(附圖表 1 圖 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3

(附圖表 1 圖 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4

(附圖表 1 圖 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5

(附圖表 1 圖 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6

(附圖表 1 圖 4)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7

(附圖表 1 圖 4)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8

(附圖表 1 圖 5)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0

(附圖表 1 圖 7)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1

(附圖表 1 圖 8)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2

(附圖表 1 圖 9)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4

(附圖表 1 圖 1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5

(附圖表 1 圖 1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6

(附圖表 1 圖 13)

佛教藝術使用

Page 1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92

化生線畫 1-9

(附圖表 1 圖 6)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1-13

(附圖表 1 圖 10)

佛教藝術使用

第二類

蓮生

類型

化生線畫 2-1

(附圖表 2 圖 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

(附圖表 2 圖 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3

(附圖表 2 圖 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6

(附圖表 2 圖 6)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7

(附圖表 2 圖 7)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8

(附圖表 2 圖 8)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1

(附圖表 2 圖 10)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2

(附圖表 2 圖 1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3

(附圖表 2 圖 1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7

(附圖表 2 圖 15)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8

(附圖表 2 圖 16)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9

(附圖表 2 圖 17)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0

(附圖表 2 圖 18)

化生線畫 2-23

(附圖表 2 圖 20)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4

(附圖表 2 圖 2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5

(附圖表 2 圖 22)

佛教藝術使用

Page 1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93

化生線畫 2-4

(附圖表 2 圖 4)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5

(附圖表 2 圖 5)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9

(附圖表 2 圖 9)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0

(附圖表 2 圖 9)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4

(附圖表 2 圖 1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5

(附圖表 2 圖 1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16

(附圖表 2 圖 14)

佛教藝術使用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1

(附圖表 2 圖 18)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2

(附圖表 2 圖 19)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6

(附圖表 2 圖 2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7

(附圖表 2 圖 24)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8

(附圖表 2 圖 25)

世俗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2-29

(附圖表 2 圖 26)

世俗藝術使用

Page 1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94

化生線畫 3-1

(附圖表 3 圖 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2

(附圖表 3 圖 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3

(附圖表 3 圖 2)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5

(附圖表 3 圖 4)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6

(附圖表 3 圖 5)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7

(附圖表 3 圖 5)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10

(附圖表 3 圖 8)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11

(附圖表 3 圖 9)

世俗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12

(附圖表 3 圖 10)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13

(附圖表 3 圖 11)

世俗藝術使用

Page 1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95

化生線畫 3-4

(附圖表 3 圖 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8

(附圖表 3 圖 6)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9

(附圖表 3 圖 7)

世俗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14

(附圖表 3 圖 12)

世俗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3-15

(附圖表 3 圖 1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4-1

(附圖表 4 圖 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4-3

(附圖表 4 圖 2)

佛教藝術使用

Page 2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96

化生線畫 4-2

(附圖表 4 圖 1)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4-4

(附圖表 4 圖 3)

佛教藝術使用

化生線畫 4-5

(附圖表 4 圖 4)

佛教藝術使用

2012.09.10,陳俊吉繪圖製表。

2013.10.20,陳俊吉繪圖一修。

說明:

◎造像表現僅舉重要圖例,故並非完整。

◎圖表中「化生線畫」專指化生童子相關的描圖,並且附上編碼。

◎圖表中括弧內部編號,乃論文後所附圖表之編號,內有該圖的原始圖片,以及相關解說。

◎圖表中各案例,如在佛教藝術中發現,則以「佛教藝術使用」標示;如在世俗藝術中發現,

則以「世俗藝術使用」標示。

Page 2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97

四、小結

從本文中探討可以得知,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一共可以分為三大類:

飛天類型、蓮生類型、嬉戲類型(世俗類型與善根類型),並將其造型表現與特

色,排序製作出簡表「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類型比較表簡表」(表 2)。

首先飛天類型的化生童子,乃童子貌呈現出飛天體態,於北朝時已經開始出

現,此類造型常運用於佛教裝飾中,童子飛天呈現於天空中飛翔體態,並且持物

供養、伎樂讚嘆諸佛菩薩,乃至手持天蓮花象徵著又將有化生誕生。而北朝以來

的童子飛天造型,主要有兩種體態:其一,為男童身著天衣,裸體或下身著褲的

樣貌,此類造型為童子飛天中的多數;其二,男童並非身著天衣,而是在背部出

現翅膀,宛如西方的小愛神邱比特(Cupid)模樣,身上裸體或著衣,此類造型

在中土及敦煌地區較少被佛教藝術運用,而中亞與天山南北路的佛教遺例中,卻

發現有數個案例。童子飛天自唐代開始,於飛天中的數量漸低,逐漸由女性飛天

所統攝,使得後代所見的飛天清一色都以女性飛天為主力,展現女性的柔美舞

段,至於天真爛漫的男童飛天則極少見之。

其次蓮生類型的化生童子,展現出男童於蓮花中誕生的歷程,因此童子位於

蓮花之上,呈現裸體貌為主,亦有些以著衣表現,其體態多為合掌、持物,乃至

舞蹈伎樂供養諸佛菩薩,樣貌都以端莊、嚴飾為主,從北朝至唐代的遺例來看,

多以裸體合掌或持蓮蕾的造型為主。該類童子造型在北朝時主要為石窟的裝飾圖

案,到了唐代時大多的使用卻是在淨土圖中的化生表現,與往生淨土思想有著密

切關係。其化生童子造型,北朝時有半數以全身像展現,另有半數以半身展現(即

下半身由蓮花所包覆),但到了唐代時半身表現數量大減,改由全身像展現表現

為中,反映出化生童子由天蓮花誕生歷程的表現弱化,但淨土圖中為了闡釋其由

蓮花中所誕生,有時會使用雙層(不同朵)蓮花包覆(即童子下層為實心蓮花,

Page 2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198

童子身上另一層僅勾勒出線條的透明蓮花)來呈現。而化生童子持蓮蕾的造型是

該類的最大宗表現,此乃延續著化生童子不斷由天蓮花中化生之意象傳統而來,

但唐代該類圖騰除了主要於淨土圖中使用外,世俗器物上也出現該類圖騰,反映

出佛教藝術文化世俗化的結果。

最後嬉戲類型的化生童子,該類作品主要又可細分為兩個亞型:世俗嬉戲類

型與善根類型,此二類造型主要從唐代開始發展。世俗嬉戲類型源於化生童子而

來,但又受到世俗嬰戲圖的嬉鬧體態,故轉為活潑嬉鬧的體態,可立於蓮花中,

或者離開蓮花,身上以裸體或著俗服為主,其造型主要運用於佛教裝飾、淨土圖,

以及世俗的裝飾圖案之中。至於善根嬉戲類型的化生童子,由遊戲中呈現佛教種

種善根的行為,該類造型並不多見,僅用於淨土圖或者佛教故事之中。

化生童子在中國藝術史而言,唐代是個重要的階段該類造像除了在佛教藝術

中使用外,有些圖像也轉換到世俗上使用,打破二者的鴻溝。唐代以後佛教藝術

中化生童子的造型雖然逐漸沒落,但卻在民間世俗藝術中保留至今,乃至今日常

見過年使用的「蓮生貴子」、「年年有餘」圖像,其源自於化生童子演變而來。

Page 2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199

表 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類型比較表簡表

化生童

子類別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第一亞型 第三類第二亞型

化生童

子屬性 飛天類型 蓮生類型

嬉戲類型

(世俗類型)

嬉戲類型

(善根類型)

化生誕

生歷程 誕生完成 誕生至誕生完成 誕生至誕生完成 誕生完成

肢體活

動目的

供養、讚嘆

諸佛菩薩

供養、讚嘆

諸佛菩薩 童子嬉戲玩耍

童子嬉戲玩耍

培植善根福德

是否立

於蓮花 否 有 皆可 否

肢體動

作表現 呈現飛姿為主

跪坐姿表現供養貌

為主

遊戲呈現出跑跳、站

姿為主,亦有坐姿

遊戲呈現禮佛、跪

拜、供養為主

主要造

型表現 手持物供養 手持蓮蕾、合掌 手持蓮蕾 無

主要衣

著表現 天衣薄帶為主

著衣或裸體為主

少數著俗服 俗服或裸體 裸體為主

佛教藝

術運用

北朝至唐,

唐代逐漸沒落 北朝至唐皆有使用 唐代逐漸普遍

唐代才開始使用,

但並不普及

世俗文

化運用 唐代時偶爾 唐代時經常 唐代時經常 唐代時鮮少

圖像樣

式舉例

化生線畫 1-15

(附圖表 1 圖 12)

化生線畫 2-18

(附圖表 2 圖 16)

化生線畫 3-9

(附圖表 3 圖 7)

化生線畫 4-3

(附圖表 4 圖 2)

2012.09.10,陳俊吉繪圖製表(初稿)。

2013.10.15,陳俊吉繪圖製表(一修)。

Page 2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00

附圖表 1、北魏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飛天類型圖例

號 圖片 作品資料與解說 備註

1

圖 1-1(部分)

圖 1-2(部分)

品名:童子飛天殘片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

1-2。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尺寸:上幅寬 53.4cm;下幅寬 101.6cm

年代:鄯善國西元三世紀

出土:新疆若羌米蘭第三號遺址

藏地:〔印度〕新德里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鄯善國位於新疆柏格達山南麓的吐魯番

盆地東段、天山東段,西漢時稱樓蘭國,

西元 77 年改名鄯善國,此國在西元三至

四世紀時為當時佛教盛行的國家之一。

2. 圖表中兩幅有翼的天人,為童子裝扮,

亦可稱為童子飛天,此種造型在犍陀羅

時常見之,曾傳至新疆米蘭一帶,但在

中國境內並不流行之,在敦煌與中原地

方尚未發現此種造型。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

全集:繪畫篇 13 寺觀壁畫》(臺北:錦

繡出版,1994 年),彩圖 3、4、圖版說

明頁 2。

2

圖 2-1(部分)

品名:童子飛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3、

1-4。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西魏

藏地:敦煌莫高窟 285 窟南壁、窟頂

筆者說明:

1. 上圖出自 285 窟南壁,畫面的童子飛天

呈現出裸體的造型,腋下披長條的天衣

薄帶,而敦煌遺存的裸體飛天數量不

多,顯得相當罕見。

2. 下圖出自 285 窟的窟頂北披,童子飛天

Page 2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01

圖 2-2(部分)

頭上梳雙鬟髻,上半身裸體,腋下披長

條的天衣薄帶,手持幡旗,下身著長裙,

呈現舞動飛躍姿勢。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

畫卷》第 1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80-83。

3

圖 3-1(全圖)

圖 3-2(部分)

品名:平棊裸體飛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5。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北周

藏地:敦煌莫高窟 428 窟窟頂

筆者說明:

1. 畫面繪製交錯的方格平棊,中央為一朵

盛開蓮花圖案,平棊的最外岔角四隅的

三角形空間中繪製四位男童飛天。

2. 飛天的造型為裸體,頭上蓬髮,身披天

衣飄帶,彎曲、扭動身體,呈現舞姿飛

躍之態。

3. 此外,四尊飛天頭後配有頭光,飛天配

置頭光的表現,在敦煌壁畫中隋代以前

的飛天時而有之,但隋代以後鮮少有飛

天配置頭光。

4. 畫面用筆豪放,不注重小細節的刻劃,

人物受西亞所傳入的凹凸花表現方式之

影響。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

畫卷》第 1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108-109。

4

圖 4-1(部分)

品名:童子飛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隋

藏地:敦煌莫高窟 398 窟西壁龕內

筆者說明:

Page 2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02

圖 4-2(部分)

1. 童子飛天的造型,為頭大、身材短小,

具有隋代造型特色。

2. 上圖的飛天,圓頂童子面,著偏袒右肩

袈裟,右手持炳香爐,左手持淨瓶,呈

現飛翔貌;下圖的飛天與上圖的飛天相

對應,其造型為圓頂童子面,著寬袖大

袍,右手持炳香爐,左手持缽,呈現飛

翔貌。

線畫

1-6、

1-7。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

畫卷》第 1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140。

5

圖 5-1(全圖)

圖 5-2(部分)

品名:乘象入胎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8。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隋

藏地:敦煌莫高窟 322 窟西壁龕北側

筆者說明:

1. 畫面中表現出補處菩薩乘白象,從兜率

天宮下生人間的場景,為釋迦如來本生

故事中的「白象入胎」內容。

2. 此西壁龕南側繪製〈夜半逾城〉的場景,

為悉達多太子離城出家修道的故事內

容,與此幅〈乘象入胎〉成為並列作品。

3. 〈乘象入胎〉畫面有四位飛天,其中補

處菩薩右下隅,有一位造型中性的飛

天,額上梳單髦髫,與其他飛天有異(其

他飛天為頭上雙髻),且著犢鼻褲(其他

飛天著長裙),故此尊應為童子飛天,此

飛天上身赤裸著天衣飄帶,左手上握天

衣,左腿屈膝,右腿伸展,呈現舞動跳

躍之姿,立於虛空祥雲之上。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佛傳

故事畫卷》第 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82。

Page 2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03

6

圖 6-1(全圖)

圖 6-2(部分)

品名:三兔蓮花紋藻井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9。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隋

藏地:敦煌莫高窟 407 窟窟頂

筆者說明:

1. 藻井為單一方井,井中設置雙層四叢八

瓣蓮花;蓮肉中心,繪製三白兔,兔頸

上套環,奔跑跳躍成逆時鐘旋轉;蓮瓣

外繪製飛天八尊,四男、四女,交錯排

列。

2. 畫面中四位男性飛天,兩位為比丘造

型,身著偏袒右肩袈裟裝扮;另外兩尊

飛天,為童子造型,頭上梳三髦髫,上

身赤裸,著天衣薄帶,下身著犢鼻褲,

飛躍於天空中。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

卷(上)》第 13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164-165。

2. 楊東苗、金衛東,《再現敦煌:大型敦煌

壁畫復原精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02 年),頁 3。

7

圖 7-1(全圖)

品名:龜茲樂舞舍利盒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0

作者:佚名繪

材質:木盒彩繪

年代:初唐

年代:高 31.2cm

處土:新疆昭怙釐佛寺出土

藏地:〔日本〕東京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此盒於 1903 年由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

於中國新疆發掘出土,爾後被帶往日本

典藏,1957 年發現外層顏料內部繪製圖

案。

2. 此盒上方盒蓋繪製四位裸體演奏樂器的

「迦陵頻伽」,其中兩位童子背部有翅

Page 2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04

圖 7-2(部分)

膀,另外兩位童子披彩帶式天衣。

3. 透過此圖可以了解早期傳入中國的童子

飛天的另一種形貌。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王嶸,《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人民

出版社,2006 年),頁 209-233。

2. 穆舜英、張平,《西域藝術》(臺北:淑

馨出版社),頁 83、192。

8

圖 8-1(部分)

品名:飛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1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 322 窟主室南壁

筆者說明:

1. 此壁畫中央繪製倚坐說法圖一鋪。

2. 佛像後方繪製寶樹,樹上左右兩側各有

兩尊飛天,呈現對稱構圖。

3. 兩側飛天各分上下兩尊,上尊飛天為女

性造型手持蓮花作供養狀。下尊飛天體

格較小為男童造型,圓頂,袒胸,上身

披天衣,下身著犢鼻褲,呈現飛翔動感。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

畫卷》第 1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168-169。

9

圖 9-1(部分)

品名:飛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2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 334 窟南壁

筆者說明:

1. 此尊飛天出自彌勒淨土經變中,於七寶

樹上方出現,飛天周圍有如意紋祥雲環

繞。

2. 飛天上身裸體,胸前披瓔珞,手臂、腕

上、足處配戴有釧,手收舉至頭前持瓔

珞供養。飛天的外觀中性,性別身分顯

現不明,但下身著犢鼻褲,露出小腿,

Page 2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05

由此推斷此飛天可能為男性的童子飛

天。

3. 初唐開始男性的童子飛天逐漸減少,飛

天大多轉為女性,展現女性的婀娜多姿。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彌勒

經畫卷》第 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頁 31。

10

圖 10-1(部分)

品名:彈阮飛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3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 331 窟西壁龕頂

筆者說明:

1. 龕頂繪製對稱排列 23 尊飛天,飛天造型

呈現出中性化,由頭上丸髻未配帶裝飾

來看,應該是男性的童子飛天。

2. 畫面此尊飛天手上彈著阮,上身裸體,

披著天衣薄帶,下身著長裙。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

畫卷》第 1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75。

11

圖 11-1(全圖)

圖 11-2(左側部分)

作品:阿彌陀佛說法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4

作者:佚名繪、刻、拓

材質:原為石碑線刻(此圖為拓本)

年代:盛唐

藏地:私人黃鏡涵藏

筆者說明:

1. 王樹文指出此幅畫面為阿彌陀佛說法

圖,但畫面中並無法有明確的西方三聖

造像特徵,故筆者認為稱為佛會圖可能

更為適切。

2. 畫面中有一尊坐姿佛像,佛的左右兩

側,分別雕六尊菩薩(內側有三尊菩薩

為坐姿體態、外側有三尊菩薩為站姿形

貌),佛上方有華蓋,於華蓋外兩側各有

Page 3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06

圖 11-3(右側部分)

一尊飛天;佛下方有兩尊化生童子;站

姿菩薩後方有寶樹。

3. 飛天的身分應為童子飛天,其上身赤

裸,著天衣薄帶,下身著犢鼻褲。左、

右側飛天皆手持似柄狀之物,即可能是

柄香爐。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

全集:繪畫篇 19 石刻線畫》(臺北:錦

繡出版,1994 年),圖 55、圖版說明頁

19。

12

圖 12-1(全圖)

圖 12-2(部分)

品名:童子飛天殘片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5

作者:佚名繪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長 12.2cm

年代:中唐-晚唐

出土:新疆吐峪溝洞出土

藏地:旅順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畫面童子飛天呈現全裸造型,雙手持蓮

花苞,身披天衣薄帶,呈飛行貌,在五

彩祥雲之中。

2. 畫面呈現唐代中原地區人物畫的風格,

應受内地風格影響之作。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

全集:繪畫篇 2 隋唐五代繪畫》(臺北:

錦繡出版,1993 年),彩圖 49、圖版說

明頁 25。

13

品名:彩繪地坪圖案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1-16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尺寸:222x237cm

年代:中唐晚期至晚唐

出處:伯孜克里克第 62 窟主室地坪

藏地: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此窟壁畫中,出現類似山西五臺山中唐

Page 3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07

圖 13-1(全圖)

圖 13-2(部分)

南禪寺的建築物,故此窟應為中唐晚期

至晚唐之物。

2. 此圖地坪繪製一大水池,中央繪製一大

方格供桌,桌上放置樂器與香爐。

3. 在供桌上下兩邊的池水,有水鴨、海螺、

寶花、摩尼寶珠……等,充滿吉祥語彙。

4. 在供桌左右兩側的池水各繪製一尊嬉戲

的童子,呈現對望姿態。

5. 畫面方格左側的童子,胸前有頸圈,手

腕戴金環,胸穿肚兜,身披天衣薄帶,

右手持花,應為飛天童子造型。

6. 畫面方格右側的童子為化生童子,詳參

附圖表 3 圖 13。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

全集:繪畫編 16 新疆石窟壁畫》(臺北:

錦繡出版,1994 年),彩圖 242、圖版說

明頁 97。

2012.08.10,陳俊吉製表。

2013.04.30,陳俊吉一修。

2013.05.29,陳俊吉二修。

2013.10.20,陳俊吉三修。

Page 3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08

附圖表 2、北魏至唐代化生童子的蓮生類型圖例

號 圖片 作品資料與解說 備註

1

圖 1-1(部分)

圖 1-2(部分)

品名:窟頂平棊方格雕刻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窟雕刻

年代:北魏

藏地:鞏縣石窟第 4 窟中央塔柱上方平棊

筆者說明:

1. 鞏縣石窟的窟頂平棊雕刻,以此窟保存

最為完整。

2. 近中央塔柱的平棊方格內,分別交錯刻

製飛天人物與化生人物,人物外圍的平

棊方格則雕刻蓮花圖案。

3. 畫面中的化生童子頭梳雙髻,上身著無

領衣、天衣薄帶,天衣飄至頭上,雙手

合十,表情嚴肅,端坐於蓮花之中,蓮

花兩側有捲曲的忍冬紋。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

石窟雕塑全集第六卷:北方六省》(重

慶:重慶出版社,2001 年),彩圖 25、

圖版說明頁 9。

2

圖 2-1(部分)

品名:童子化生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窟雕刻

年代:北魏

藏地:鞏縣石窟第 5 窟西壁主龕外雕刻

筆者說明:

1. 童子身披天衣,雙手合十坐於蓮花中,

其造型與附圖表 2 圖 1 相似。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

國石窟雕塑全集第六卷:北方六省》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年),彩圖

37、圖版說明頁 13。

Page 3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09

3

圖 3-1(全圖)

圖 3-2(部分)

品名:釋迦與彌勒像龕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3。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材雕刻

尺寸:100×47×13.5cm

年代:北魏太昌元年(532 年)

出土:陝西省文物部門蒐集

藏地:山西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筆者說明:

1. 此龕為釋迦、彌勒信仰思想的組合體;

石龕上半部為釋迦信仰,在佛龕門楣使

用雙龍盤繞裝飾,為中國式的裝飾,下

方則為彌勒信仰,此龕門楣使用階梯式

拱門,此種裝飾源自於犍陀羅,及中亞

一帶。

2. 釋迦如來坐像,右手為無畏印,左手為

與願印;彌勒菩薩,頭戴高冠,坐姿呈

現交腳坐,右手為無畏印,左手放至左

膝上。

3. 於釋迦如來的佛首兩側,各刻有一尊化

生童子,童子造型裸體,袒胸露肚,雙

手合十於胸前,下半身並未刻出,而在

蓮花之中,顯示童子從蓮花中誕生的歷

程。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

集,《中国国宝展 2004 年》(東京:朝日

新聞社,2004 年),頁 119。

4

品名:合宗并諸鄉秀士等造佛碑像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4。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窟雕刻

尺寸:329×83.8cm

年代:西魏大統十年(551 年)

藏地:〔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藏

筆者說明:

1. 碑陽正面碑額開一佛龕,碑身開五佛

龕,碑身中段的佛龕刻普賢菩薩坐像,

應該是依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刻。

Page 3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10

圖 4-1(碑陰全圖) 圖 4-2(碑陽全圖)

圖 4-3(部分) 圖 4-4(部分)

2. 菩薩戴寶冠,身後有背光及身光,身光

上有三尊化佛,菩薩倚坐下方兩側各刻

一頭象,兩側象頭與菩薩身體交接處,

長出蓮莖,蓮莖上方開出蓮花,蓮花中

有一童子,為化生童子。

3. 化生童子圓頂,身著薄衣,雙手合十,

下半身為蓮花所包籠。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

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年),頁 97。

2. 孫曉崗,《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

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年),

頁 37。

5

圖 5-1(全圖)

圖 5-2(部分)

品名:永□寺尼僧造石思惟菩薩像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5。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材雕刻

尺寸:高 48.3cm

年代:東魏武定二年(544 年)

藏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石雕中央主尊為彌勒菩薩的思惟像,右

手托頤,左手放置在翹起的腳上,為典

型的「半跏思惟像」。

2. 菩薩的頭光外圍,最上方有佛塔;兩側

各有裸體披著天衣的童子飛天各兩尊,

手持物供養,童子飛天的下方各有一尊

化生童子。

3. 兩尊化生童子的造型相似,皆圓臉、裸

體,身披天衣彩帶,天衣飄繞頭頂上方,

天衣與背景寶樹的葉片紋融為一體。化

生童子皆雙手合十,坐於覆瓣蓮花之

上,彌勒菩薩右側的化生童子為跪坐,

左側的為散盤而坐。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

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年),頁 122。

Page 3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11

6

圖 6-1(全圖)

圖 6-2(部分)

品名:如來坐像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6。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材雕刻

尺寸:高 163cm

年代:北齊(六世紀)

藏地:上海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本件雕像為北齊時期經典樣貌,且背光

保存完整相當罕見。

2. 當時作品完成時應有敷色填彩的跡象,

目前僅剩些許的顏色殘跡。

3. 雕像的背光呈現蓮瓣形,在頭光部分內

圈由蓮花瓣組成,外圈由唐草紋組成。

身光的部分由火焰紋,加上五尊的化生

童子所組成。

4. 化生童子的位置,於佛頂上方一尊,佛

兩側各兩尊,故一共出現五尊。其造型

皆為:圓頂、裸體,上身著天衣薄帶,

天衣飄繞頭上與火焰紋融為一體,童子

雙手合十於胸前,童子下身為仰覆蓮花

所包籠。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上海博物

館展》(東京:中日新聞社,1993 年),

頁 162、249。

7

品名:彌勒七尊像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7。

作者:佚名雕

材質:石材雕刻

尺寸:高 55.5cm

年代:北齊(六世紀)

藏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筆者說明:

1. 此雕像正面中央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

像,菩薩兩側,各有剃髮比丘、螺髻比

丘、菩薩各一尊,跣足站立於蓮臺之上

(彌勒菩薩右側的脅侍菩薩殘缺)。

2. 彌勒菩薩背後的圓形頭光,頭光上雕有

Page 3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12

圖 7-1(背面全圖)

圖 7-2(部分)

唐草紋、化生童子、寶珠的結合圖案。

3. 彌勒菩薩背後兩側刻有寶樹各一株,菩

薩左側寶樹的葉紋上有殘缺的飛天二

尊。

4. 此雕像的背面,頭光部分雕二佛並坐,

左右各有一尊脅侍菩薩,二佛即《法華

經》中的多寶佛與釋迦佛。兩側寶樹前

方皆各站立一佛像,佛像旁有童子禮拜

供養如來。右側寶樹上方有殘存葉紋三

片,每片葉紋雕刻有人物,最上方的葉

紋中雕一坐佛,外側上、下兩片葉紋中

皆雕出化生童子。

5. 化生童子上身裸體,雙手合十,下身為

仰瓣蓮花所包藏。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

国国宝展 2000 年》(東京:朝日新聞社,

2000 年),頁 210-211。

8

圖 8-1(部分)

品名:化生樂伎彈五弦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8。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隋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398 窟西壁龕楣

筆者說明:

1. 畫面中的化生童子,圓臉,頤塗嫣紅,

頭頂剃梳成單髦髫,上身赤裸披天衣薄

帶,下身著短褲,坐於蓮花之上。

2. 化生童子橫抱琵琶彈奏,此種琵琶種類

屬於北琶,故童子右手拿著撥片揮弦,

彈著樂器讚嘆、供養諸佛菩薩。

3. 畫面整體的裝飾趣味十分濃厚,背景圖

案融為一體性,這與繪製於龕楣裝飾位

置有關。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

畫卷》第 1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134。

Page 3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13

9

圖 9-1(部分)

圖 9-2(部分) 圖 9-3(部分)

品名:化生樂伎擘箜篌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9、

2-10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隋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420 窟西壁龕楣

筆者說明:

1. 畫面中出現三尊化生童子,左右兩尊上

身赤裸著天衣,頸下配戴瓔珞,手上彈

著箜篌,下身為蓮花所包覆。

2. 中間的化生童子,呈現出全身像,著圓

領白衣,足穿靴,手掌相扣舉至頭上,

右腳抬起,扭腰呈現出舞動之姿,立於

蓮花之上。

3. 童子的背景佈滿忍冬紋與蓮花紋的裝飾

圖案,具有視覺上的律動感。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

畫卷》第 1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134。

10

圖 10-1(全圖)

圖 10-2(部分)

品名:色輪蓮花套斗藻井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1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隋-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380 窟窟頂

筆者說明:

1. 藻井為四層套斗式,最內兩圈為圓形圖

案,外圈繪製十葉色輪,內圈繪製化生

童子坐姿一尊。

2. 化生童子上身赤裸,身披天衣薄帶,雙

手舉起至胸前,左掌上似持一物,下身

著犢鼻褲,露出大腿與小腿,散盤於覆

瓣蓮花之上。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

卷(上)》第 13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180。

Page 3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14

11

圖 11-1(部分)

品名:蓮荷童子紋邊飾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2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57 窟西壁

筆者說明:

1. 在佛龕的龕楣處繪製蓮荷童子紋為裝

飾,紋飾是延續隋代的樣貌,此種樣式

初唐已少繪製。

2. 畫面中的童子裸身,手腕著腕釧,手上

持蓮花,下身為蓮花紋所包藏,此類童

子屬於化生童子的一種類型。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

卷(下)》第 1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30-31。

12

圖 12-1(部分)

圖 12-2(部分)

品名: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3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331 窟北壁

筆者說明:

1. 在敦煌發現許多唐五代時期所繪製的阿

彌陀淨土相關變相圖,此窟的壁畫主要

為依據《無量壽經》所繪製而成的無量

壽經變。

2. 在此幅的七寶池中,繪製許多蓮花,有

些盛開的蓮花中呈現化生童子的誕生,

其形貌有嬉戲貌、供養貌、聽法貌…等,

例如在上圖寶池中有三位化生童子,畫

面的下方兩尊呈現嬉戲貌;上面的那尊

呈現供養貌。

3. 畫面中供養貌的化生童子,上身赤裸,

雙手持蓮花作供養貌,童子下半身為蓮

花所包覆。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Page 3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15

書館,2003 年),頁 47。

13

圖 13-1(部分)

圖 13-2(部分) 圖 13-3(部分)

圖 13-4(部分)

品名: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4

2-15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南壁

筆者說明:

1. 上圖畫面為〈無量壽經變〉的八寶池局

部,此畫面一共出現五尊化生童子,三

尊於蓮花中,二尊於池中。

2. 在蓮花中的化生童子,呈現出全身像,

立於蓮肉之上,蓮肉上方又有一層透明

蓮花包覆著化生童子,表示蓮花還未

開,童子尚在蓮花中等待花開見佛。

3. 於蓮花中的化生童子,三尊造型皆不

同,畫面左邊的化生童子,裸體合掌坐

於蓮肉上(附圖表 2 圖 13-3)。中間的童

子合掌站立於蓮肉上,袒露上身,下穿

彩條帶暈繝長褲,此種服裝與新疆 1972

年阿斯塔那墓 187 號墓出土的〈雙童絹

畫〉中的孩童服裝相同(附圖表 2 圖

13-2)。39

右邊男童裸體,用掌撐起身體,

呈現頭下腳上的嬉戲狀(附圖表 2 圖

13-4)。

4. 於池中的兩位化生童子,並未站於蓮花

上,顯示已從蓮花中的誕生處離開,身

著俗服呈現出寶池中遊戲嬉鬧之姿。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35。

39 參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

年),頁 26-27。

Page 4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16

14

圖 14-1(全圖)

圖 14-2(部分)

圖 14-3(部分)

作品: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6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末期至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北壁

筆者說明:

1. 此壁中央繪製《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西側與下方繪製「未生怨」,東側繪製

「十六觀」圖。

2. 在中鋪極樂世界畫面,中央主尊為阿彌

陀佛,佛右側平台上描繪觀世音菩薩,

左側平台上為大勢至菩薩,平臺上多描

繪佛菩薩說法,度化眾生的場面。

3. 淨土世界畫面中繪製許多化生童子,位

於平臺樓閣以及樓閣間空處的水池

中,在平臺中的化生童子多為遊戲貌展

現,有些為單純嬰戲展現(附圖表 3 圖

3-1),有些嬰戲畫面則表現出禮佛的場

景(附圖表 4 圖 1-3)。

4. 至於樓閣間空處的水池中的化生童

子,有些為在蓮花中涵養準備因緣成熟

即將誕生的畫面。例如在此幅觀無量壽

經變相圖的左側,畫面中便有兩位化生

童子(附圖表 2 圖 14-2)。此二尊化生童

子造型為全身裸體,雙手合十於胸前,

跪坐於紅蓮花內,十分專注聆聽佛法,

童子外圍還有一層透明蓮花所包覆,象

徵其還未誕生之歷程(附圖表 2 圖

14-3)。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林保堯,《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

家出版社,2005 年二刷),頁 314-315。

2.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3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106。

Page 4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17

15

15-1(全圖)

15-2(部分)

15-3(部分)

品名:觀無量壽經變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7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44 窟北壁

筆者說明:

1. 此幅畫屬於小型的〈觀無量壽經變〉,畫

面雖小但有其獨特之處。

2. 畫面中的七寶池中,共有七位往生極樂

世界的眾生,已經華開見佛,並得一生

補處。

3. 七位化生眾生,共分兩排,上排三位,

下排四位,上排中間的人物造型最為特

殊,有身光、頭光,著天衣薄帶,顯然

成為菩薩的特徵,應為往生蓮品較高

者;其餘的六位人物並無身光、頭光,

而是呈現出裸體的化生童子造型,顯示

其往生時蓮品較低。

4. 在極樂世界中往生的蓮品,共分九個等

級由高至低依序為:上品上生、上品中

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

下生。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57。

16

品名:報恩經變相圖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18

作者:佚名繪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177.6×121cm

年代:盛唐

出土:敦煌藏經洞出土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報恩經》是中國人所撰的偽經,出於

Page 4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18

圖 16-1(全圖)

圖 16-2(部分)

何時並不可考,但至少在北周已有出現

之,強調「孝道」思想,以契合儒家倫

理精神。

2. 畫面兩側繪製《報恩經》中的故事,畫

面左側描繪「須闍提太子的故事」;右側

描繪「鹿母本生故事」、「善惡太子故

事」。

3. 此《報恩經》變相圖中央描繪佛國淨土,

釋迦如來於畫面中心,左右各一尊脅侍

菩薩,四周有眾菩薩與弟子圍繞。佛陀

後方有樓閣高房,前方寶池上方繪製有

平臺。

4. 畫作中央為一佛二菩薩說法圖,表現出

淨土世界的樣式,畫面中的寶池兩側繪

有化生童子。化生童子坐於蓮花之上,

全身裸體,僅足上著靴,手持蓮蕾,呈

供養貌。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

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頁 2-9。

2.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報恩

經畫卷》第 9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頁 96-172。

3. 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

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頁 188。

4.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

第 1 卷:戰國至唐代》(北京:文物出版

社,2005 年二刷),頁 108。

17

圖 17-1(全圖)

作品:阿彌陀佛說法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作者:佚名繪、刻、拓

材質:原為石碑線刻(此圖為拓本)

年代:盛唐

藏地:私人黃鏡涵藏

筆者說明:

1. 關於作品簡介與說明詳參附圖表 1 圖

Page 4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19

圖 17-2(部分)

11。

2. 化生童子位於佛像下方,左右兩側各一

尊,其造型皆裸體,雙手合十,全身赤

裸,跪坐於蓮花之上。

2-19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

全集:繪畫篇 19 石刻線畫》(臺北:錦

繡出版,1994 年),圖 55、圖版說明頁

19。

18

圖 18-1(全圖)

圖 18-2(部分)

圖 18-3(部分)

品名: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0

2-21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48 窟東壁南側

筆者說明:

1. 淨土圖畫面中心為西方三聖說法,周圍

圍繞諸菩薩大眾,尊像後方有樓閣,前

方有水池與平臺。畫心兩側繪製十六觀

的圖像。

2. 畫面寶池中繪製極樂世界的往生者,在

極樂世界的往生者分為九個等級,其依

序將九品蓮臺繪製出來。

3. 此鋪壁畫寶池的九品往生者,蓮位越高

者的化生童子呈現出菩薩的裝扮,例如

畫面榜題書寫「上品上生」(附圖表 2

圖 18-2)、「中品上生」(附圖表 2 圖 18-3)

的往生者,呈現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

胸前配瓔珞、下身著長裙、跣足、單膝

跪坐於蓮花上方。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188-191。

Page 4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20

19

圖 19-1(全圖)

圖 19-2(部分)

圖 19-3(部分)

品名:藥師淨土變相圖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2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48 窟主室東壁北側

筆者說明:

1. 莫高窟第 148 窟東壁北側的壁畫為〈藥

師淨土變相圖〉,與南側的〈觀無量壽經

變相圖〉(附圖表 2 圖 18)相對,畫面

的結構方式十分相似。

2. 畫面中央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左右配置

日光、月光菩薩,以及周圍圍繞聽法大

眾。下段平臺中繪製有十二藥叉與無數

伎樂天眾。畫心的左右兩側,即淨土圖

的外圍,描繪有藥師佛十二大願與九橫

死的經典內容。

3. 觀無量壽經變相圖該壁畫中的化生童

子,都由寶池中的蓮花所誕生出來,其

形貌多為裸體童子貌,雙手合十,端坐

於蓮花之上(附圖表 2 圖 19-2、19-3)。

但未出現像極樂淨土圖中,把欲往生其

國者分為九個等級,其中蓮品越高的化

生童子,有時並非以童子貌展現,而是

以菩薩貌呈現(附圖表 2 圖 18-2、18-3)。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36-38、頁 222-223。

Page 4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21

20

圖 20-1(全圖)

品名:化生童子與供養菩薩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3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59 窟主室西壁龕頂

筆者說明:

4. 此圖畫面中上位者為「供養菩薩」,下位

者為「化生童子」。

5. 化生童子身形裸體、圓頂、身上披天衣

薄帶,彩帶呈飄盪狀,雙手捧盤(盤上

擺放花卉),跪坐於蓮花上,呈現供養

貌。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2.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92。

21

圖 21-1(全圖)

品名:普賢變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4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敦煌榆林窟第 25 窟主室西壁南側

筆者說明:

1. 此窟西壁北側為〈文殊變〉;西壁南側為

〈普賢變〉,〈文殊變〉的部分參附圖表

2 圖 22。

2. 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菩薩後方有三位

菩薩,兩位持幢,另一位為合掌。菩薩

正前方配置有馭者崑崙奴馴象,以及左

側隅配置有一位蹲跪於蓮花之上的化生

童子。

3. 化生童子,裸體,呈現跪姿,身披彩帶

飄繞,雙手合十持含苞蓮花,作供養狀。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

發現一百年》(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

年),頁 35。

2.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

Page 4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22

圖 21-2(部分) 京:文物出版社,1996 年),頁 213-214。

22

圖 22-1(全圖)

圖 22-2(部分)

品名:文殊變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5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敦煌榆林窟第 25 窟主室西壁北側

筆者說明:

1. 〈文殊變〉與〈普賢變〉並置,〈普賢變〉

的部分參附圖表 2 圖 21。

2. 此鋪〈文殊變〉壁畫與上一幅〈普賢變〉

相對,人物配置也十分相似,文殊菩薩

端坐蓮臺上,由白獅所背載。文殊菩薩

身旁有三位立姿菩薩,文殊菩薩左前側

為崑崙奴馴獅。

3. 文殊菩薩右側下隅有一位供養人物,裸

體,呈現跪姿於蓮花上,胸前配有瓔珞,

手腕配戴手環裝飾,身披彩帶飄繞,推

論極可能是化生童子。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

發現一百年》(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

年),頁 36。

2.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

頁 213-214。

23

品名: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6

作者:佚名繪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168×123cm

年代:中唐

出土:敦煌藏經洞出土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畫面中央繪製西方極樂淨土圖,畫面左

右兩側繪製十六觀。

2. 畫面中央左、右下隅,繪有平臺立於寶

池之上,平臺上方有佛菩薩演說妙法,

Page 4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23

圖 23-1(全圖)

圖 23-2(部分)

平臺通往寶池的臺階上,有聽法的化生

童子,畫面右下隅的化生童子因畫面剝

落而不清,僅存畫面左下隅的化生童子。

3. 畫面左下隅的兩尊化生童子,呈現上下

排列,皆為合掌、裸體的造型,上位化

生童子坐於蓮花之上,屬於蓮生類型,

下位化生童子單膝跪姿於臺階之上,屬

於嬉戲類型中的善根類型。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

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頁 26-28。

24

圖 24-1(全圖)

圖 24-2(部分)

品名: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7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敦煌榆林窟第 25 窟主室南壁

筆者說明:

1. 此幅淨土經變的畫面相當大方簡潔,畫

心為極樂淨土圖,兩側為十六觀。至於

畫心的淨土世界,中央為阿彌陀如來說

法,兩側配置觀音、大勢至菩薩,以及

諸位聽法菩薩眾,佛身後繪製華梵寶閣。

2. 淨土圖中的平臺樓閣,以及寶池水中繪

製數尊化生童子,相當活潑、稚趣、可

愛,例如圖例的化生童子全身赤裸,雙

手合十,端坐於紅蓮之上,紅蓮上又繪

製一層透明蓮花包覆,蓮花中繪製三道

光束,表示蓮花放出光明。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編著,《中國石窟:安西榆林

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年),圖

31、頁 231。

2.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210。

Page 4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24

25

圖 25-1(全圖)

圖 25-2(部分)

品名:長沙窯青釉貼花童子坐蓮壺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8

作者:佚名塑

材質:青瓷貼花

尺寸:高 21.7cm、口徑 11.4cm、底徑 12.5cm

年代:中唐至晚唐

出土:推測可能湖南省長沙窯一帶出土

藏地:私人收藏

筆者說明:

1. 唐代湖南長沙窯是當時著名的外銷瓷

器,主要的裝飾圖案有釉下彩繪,以及

貼花。

2. 此壺上方有貼花圖案,內容為一名童子

坐於蓮花之上,雙手托著一朵蓮蕾,與

佛教繪畫中化生童子相似,可見世俗生

活受到佛教文化影響。

3. 畫面此尊童子極可能為化生童子,在世

俗的生活器物上作為裝飾圖案,應有吉

祥語彙的象徵,可能代表百子千孫的意

義。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

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頁 188。

2. 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唐陶瓷裝

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

社,2008 年),頁 104-105。

26

品名:青釉童子單膝跪蓮花紋模印貼花壺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2-29

作者:佚名塑

材質:青瓷貼花

尺寸:高 25cm,底徑 9.8cm

年代:中唐至晚唐

出土:推測可能湖南省長沙窯一帶出土

藏地:私人收藏

筆者說明:

1. 此長沙窯的化生童子貼花與上圖〈長沙

窯青釉貼花童子坐蓮壺〉(附圖表 2 圖

25)相似,都為化生童子手持蓮蕾,坐

於蓮花之上。

2. 原本於佛教藝術中使用的化生童子,唐

Page 4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25

圖 26-1(全圖)

圖 26-2(部分)

代時已經轉為世俗器物可使用的吉祥語

彙圖案,打破宗教與世俗的使用界線,

此代表著化生童子即將世俗化的傾向。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唐陶瓷裝

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

社,2008 年),頁 104。

2012.08.15,陳俊吉製表。

2013.10.15,陳俊吉一修。

Page 5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26

附圖表 3、唐代化生童子的嬉戲類型之世俗類型圖例

號 圖片 作品資料與解說 備註

1

圖 1-1(部分) 圖 1-2(部分)

作品: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1。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329 窟西龕帳門外側

筆者說明:

1. 畫面蓮花由盤錯的蓮莖所構成,為蓮花

變化彎曲任意生長的想像畫面,於大朵

盛開的荷蓬上方站有化生童子。

2. 初唐時,出現化生童子站於蓮花上嬉

戲,身著漢服的打扮(圍嘴、肚兜),

顯示化生童子已經完全的中國化,爾後

此種圖案被世俗廣泛使用,具有吉祥,

多子多孫的語彙象徵,沿用至今。

3. 化生童子是佛教繪畫中的一種常見裝

飾圖案,童子由天蓮花中所孕育而生,

童子又手持蓮花,當蓮花成長茁壯,將

孕育新的化生童子,並不斷的延綿不

絕。化生童子由蓮花化生,代表著生命

的潔淨、再生與永恆不息。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

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頁 98。

2.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服

飾畫卷》第 2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頁 110。

2

作品: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南壁

筆者說明:

Page 5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27

圖 2-1(部分)

圖 2-2(部分)

圖 2-3(部分)

1. 此鋪壁畫說明與簡介詳參附圖表 2 圖

13。

2. 此幅畫面出自淨土經變中,畫面中三位

男童為化生童子,於寶池呈現出嬉鬧

態。畫面右邊男童雙手相扣,站立於荷

葉上,身著漢式服裝。畫面左側兩位兒

童呈相疊貌,上位著漢式服裝,站立於

下位童子肩上嬉戲;下位童子著波斯背

帶條紋小口褲,站立於荷葉上(附圖表

3 圖 2-2)。

3. 童子的服裝有西式、中式,顯示出當時

唐代開放的國風,與傳統兼容並蓄(附

圖表 3 圖 2-2)。

4. 畫面中的化生童子,位於覆瓣盛開蓮花

之上,上方又有一朵透明的蓮蕾,蓮蕾

中有一位化生童子,裸體,呈現出倒立

嬉戲貌(附圖表 3 圖 2-3)。

線畫

3-2、

3-3。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

彌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

印書館,2003 年),頁 35。

2.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

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頁 98。

3

作品: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末期至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北壁

筆者說明:

1. 關於此壁《觀無量壽經》變相圖的介

Page 5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28

圖 3-1(部分)

紹,參附圖表 2 圖 14 的介紹。

2. 淨土圖畫面繪製許多化生童子於平臺

樓閣中遊戲穿梭,表中此圖出自大勢至

菩薩左側平臺上(附圖表 3 圖 3-1)。童

子的造型為裸體,大多足上穿靴,呈群

體嬉戲玩耍之形貌。

3. 畫面孩童姿勢各異:左邊男童依著欄

杆,右側三位男童玩疊羅漢,下方男童

鼓掌。

3-4。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3.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

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頁 96-97。

4.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3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103。

5. 林保堯,《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

家出版社,2005 年二刷),頁 314-315。

4

圖 4-1(部分)

品名:普賢變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5。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盛唐大曆十一年(776 年)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48 窟北壁東側

筆者說明:

1. 南壁東側為文殊變,北壁東側為普賢

變。

2. 普賢變中普賢菩薩乘坐白象,前方有崑

崙奴與一位童子,此童子身著華服、瓔

珞、金釧,為化生童子。

3. 畫面中的化生童子在菩薩身旁,手抱蓮

葉,葉中有數朵蓮蕾,呈現跑跳之姿,

其臉部雖然朝望菩薩,但畫面中無法顯

示出童子供養的意圖,因此筆者將其嬉

戲内容稱為「世俗類型」,而不列入「善

根類型」。

4. 值得注意的是,此幅普賢變相對的文殊

變畫面中,文殊菩薩所配置的童子是以

善財童子為眷屬,至於此幅普賢變卻是

Page 5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29

圖 4-2(部分)

配置化生童子,此種情況反映出盛唐

時,文殊與普賢菩薩有些造像並非皆同

時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而文殊菩薩配

置善財童子的傳統應早於普賢菩薩。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34-35、頁 222。

5

圖 5-1(部分)

圖 5-2(部分) 圖 5-3(部分)

品名:千佛和供養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6、

3-7。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79 窟主室龕頂

筆者說明:

1. 窟頂四披畫滿千佛圖騰裝飾,天井四坡

面的邊隅間,尚有繪製蓮花、化生童

子、摩尼寶珠等。

2. 畫面中的化生童子,為裸體男童,足部

穿靴,手持含苞蓮花,童子呈現追逐嬉

戲的供養姿態。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25。

2.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年),頁 32。

Page 5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30

6

圖 6-1(部分)

圖 6-2(部分)

品名: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8。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48 窟東壁南側

筆者說明:

1. 該圖的化生童子出自敦煌莫高窟第 148

窟的〈觀無量壽經變相圖〉(附圖表 2

圖 18),其於該畫中西方三聖說法前段

的水池上方平臺。

2. 平臺上描繪出種種奇妙種鳥,宣說著佛

法微妙之音,除此之外平臺上也發現有

化生童子,圖例中的化生童子,身著俗

服,足上著靴,手持物(一尊持直笛演

奏,另一尊手持一物但因氧化不明,推

測或許為蓮花之物),呈現歡樂的場面。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

彌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

印書館,2003 年),頁 35。

7

圖 7-1(全圖)

品名:童子持花銀平脫鏡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9。

作者:佚名製

材質:銅質鑲嵌銀貼金

尺寸:直俓 29.7cm

年代:盛唐

出土:出土地不明

藏地:〔日本〕千石唯司私人收藏

筆者說明:

3. 銅鏡背面雕刻線畫,運用鑲嵌銀條技術

填平,局部畫面運用貼金,畫面分為四

組,每組由一個内環與兩個外環的蓮枝

紋組成,在外環的部分表現出一站姿,

一坐姿嬉戲貌的化生童子,化生童子使

用貼金表現。

4. 唐代銅鏡運用銀平脫鏡技術,目前相當

罕見,而表現此種化生童子的母題更是

稀少,此物應為貴族或者特權人士使用

的貴重器物。但化生童子的母題卻在唐

Page 5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31

圖 7-2(部分)

圖 7-3(部分)

代長沙窯器物中出現不少的案例(參見

附圖表 2 圖 25、26;附圖表 3 圖 9),可

見在盛唐以後,化生童子在世俗的裝飾

上大量運用,具有吉祥的語彙。

5. 坐姿化生童子,裸體,胸前佩戴瓔珞,

左手持蓮花枝,腕戴腕釧,右手放於膝

蓋上,足上穿靴,散坐於蓮花上。

6. 站姿的化生童子,裸體,頭頂戴荷葉

帽,雙手各持蓮花枝,足上穿靴,呈現

跑跳姿勢於蓮花上方。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頁

82-83。

8

圖 8-1(部分)

圖 8-2(部分)

品名:觀無量壽經變相 相 關

線 描

圖 擬

參 本

論 文

化 生

線 畫

3-10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59 窟主室南壁中鋪

筆者說明:

1. 南壁中鋪繪製《觀無量壽經》變相圖的

淨土莊嚴相,下面繪製屏風畫三幅,中

鋪表現極樂世界圖,屏風畫表現「十六

觀圖」。

2. 中央西方三聖於聖像頂繪有講堂,堂內

坐一佛二菩薩為一種新形式的表現,反

映出佛說法必集於講堂的情節,但此情

節卻不是出自《觀無量壽佛經》,而是

出自《無量壽經》中。顯示當時在造觀

無量壽經變相時,參酌其他西方淨土典

籍而會通。

3. 佛前段平臺上描繪出種種奇妙種鳥,與

化生童子,呈現歡樂的場面,關於化生

童子參附圖表 4 圖 4。

4. 至於寶池中繪製多尊裸體的化生童

Page 5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32

圖 8-3(部分)

子,多為已從蓮花中誕生,而離開蓮花

在水中嬉戲或爬往平臺的臺階上。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

彌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

印書館,2003 年),頁 218-219。

9

圖 9-1(全圖)

品名:青釉褐彩童子蓮紋壺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11

作者:佚名製

材質:陶器青釉線繪

尺寸:殘高 19.5cm,底徑 11.8 cm

年代:中唐至晚唐

出土:湖南省長沙窯窯址出土

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40

筆者說明:

1. 湖南長沙窯遺址出土,器物上圖案屬於

黑褐線青釉下彩繪。

2. 畫面中的童子,呈現走動姿態,右手持

蓮花,左手抓著彩帶,上身穿肚兜,下

身著褲,身披薄帶,在地上行走,並非

呈現飛天姿勢,顯然並非童子飛天。

3. 童子的身分究竟是一般世俗嬰戲題材

的童子圖,還是化生童子的嬉戲類型,

或者是摩喉羅童子,顯得十分難以斷

定。41此三類的造型有時會產生十分相

似的情況,並且互用,加上器物本身未

書寫榜題說明其身分,使其判斷更顯困

難。一般而言呈現在雕塑中的童子像,

稱為摩喉羅童子,至於繪畫中的該類持

蓮童子,二者原本屬於化生童子有關的

40 此處館藏地使用李輝柄主編的《長沙窯》說法,另在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指出

藏於長沙市博物館。李輝柄主編,《長沙窯》作品卷第 1 冊(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年),頁 337。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

頁 187。 41 近來學界有揚之水提出畫面的人物可能為《唐歲時紀事》中所記載的佛教「摩喉羅」(或作「摩

睺羅」、「魔合羅」、「磨喝樂」)的假說。摩喉羅具有多子多孫的吉祥語彙,此種圖騰文

化在唐代萌芽,宋代時曾經流行之。揚之水,〈摩睺羅與化生〉,收錄於《古詩文名物新證

(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年),頁 274-781。

Page 5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33

圖 9-2(部分)

佛教裝飾,但唐代時該類化生童子有些

轉換為世俗題材裝飾。42

4. 化生童子與蓮花本生具有生命潔淨的

「再生」的思維,傳統嬰戲圖具有「多

子多孫」、「天真無邪」的意涵。故此畫

面童子結合佛教化生童子的持蓮,以及

世俗嬰戲題材的嬉鬧體態,呈現出多子

多孫,蓮生貴子的世俗吉祥語彙。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

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頁 187。

2. 李輝柄主編,《長沙窯》作品卷第 1 冊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年),

頁 337。

10

品名:蓮上的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12

作者:佚名繪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14.3×18.4cm

年代:中唐至晚唐

出土:敦煌藏經洞出土

藏地:〔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畫面的化生童子,共分為三段,上段部

分殘缺,僅存半身像。中段與下段的化

生童子保存良好,中段與下段分別有三

位化生童子。

2. 畫面中僅中段左側的童子裸體,足上穿

靴,其餘的化生童子皆為上身著肚兜,

下身赤裸,足上著靴。所有童子皆由蓮

花所化生,故皆站立於蓮花之上,蓮花

由蓮枝蜿蜒而生。

3. 中段化生童子,手持樂器演奏;下段化

生童子呈現出嬉戲貌。

42 另在唐代長沙窯的貼花,也出現多尊化生童子的造型(附圖表 2 圖 25、26),與佛教藝術中

使用的化生童子(附圖表 2 圖 16、21、22),二者十分相似皆是童子持蓮蕾的表現,而〈青釉

褐彩童子蓮紋壺〉此器物乃長沙窯之民器使用圖案,故推知應也為佛教化生童子轉為世俗化使

用之結果。

Page 5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34

圖 10-1(全圖)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法〕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

耶斯,Jacques Giès)編;秋山光和等訳,

《西域美術第 1 巻:ギメ美術館ぺリ

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

1994 年),彩図 28、頁 320。

11

圖 11-1(全圖)

圖 11-2(部分)

圖 11-3(部分)

品名:蓮生貴子銅鏡拓片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13

作者:佚名製

材質:鑄銅雕刻

尺寸:直俓 14.4cm

年代:中唐至晚唐

出土:推測可能開封一帶出土

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筆者說明:

1. 銅鏡中的圓心畫面左右兩側各有一尊

童子像,站立於蓮花之上,呈現舞蹈體

態,頭上戴荷葉,其中一尊童子手持蓮

花莖。

2. 畫面中化生童子源於佛教產物,唐代開

始影響世俗器物上的圖騰運用,但其造

型更加的活潑具有親和力。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郭玉海,《故宮藏鏡》(北京:紫禁城出

版社,1996 年),頁 101。

Page 5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35

12

圖 9-1(全圖)

圖 9-2(部分)

品名:青釉蓮花童子紋模印貼花壺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14

作者:佚名製

材質:陶器青釉貼花

尺寸:高 19cm,口徑 6cm,底徑 10cm

年代:中唐至晚唐

出土:推測可能於湖南省一帶出土

藏地:中國私人藏

筆者說明:

1. 此作品屬於唐代長沙窯的產品,目前發

現不少有關於化生童子的貼花壺,此物

為其中之一。

2. 畫面中的化生童子上身赤裸,手持一棍

狀之物,下身著犢鼻褲,露出腿部,足

上著靴,立於蓮花上,呈現嬉戲貌。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唐陶瓷

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

版社,2008 年),頁 102-103。

10

品名:彩繪地坪圖案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3-15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尺寸:222×237cm

年代:中唐晚期至晚唐

出處:伯孜克里克第 62 窟主室地坪

藏地: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此鋪壁畫全圖說明與簡介詳參附圖表 1

圖 13。

2. 畫面方格右邊的童子,胸前有頸圈,手

腕戴金釧,上穿肚兜,左手持楊柳枝,

Page 6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36

圖 10-1(部分) 應為化生童子。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

術全集:繪畫編 16 新疆石窟壁畫》(臺

北:錦繡出版,1994 年),彩圖 242、圖

版說明頁 97。

2012.08.15,陳俊吉製表。

2013.04.30,陳俊吉一修。

2013.05.29,陳俊吉二修。

2013.10.23,陳俊吉三修。

Page 6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37

附圖表 4、唐代化生童子的嬉戲類型之善根類型圖例

號 圖片 作品資料與解說 備註

1

圖 1-1(部分)

圖 1-2(部分)

圖 1-3(部分)

作品: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4-1、

4-2。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初唐末期至盛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北壁

筆者說明:

1. 關於此鋪壁畫的簡介與說明部分,詳參

附圖表 2 圖 14。

2. 上圖畫面中的化生童子,全身裸體,足

上著靴,站立於七寶鋪地的地面,面向

菩薩合掌恭敬貌。

3. 中圖與下圖畫面中的前後二尊化生童

子,對於前方一佛二菩薩,進行禮拜,

前面童子跪地稽首,後面童子彎腰合十

(附圖表 4 圖 1-2)。化生童子的造型皆

全身裸體,足上著靴(附圖表 4 圖 1-3)。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頁 130-131。

Page 6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38

2

圖 2-1(部分)

作品: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4-3。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敦煌莫高窟第 197 窟主室北壁

筆者說明:

1. 此壁繪製《觀無量壽經》變相圖一鋪,

兩側繪製未生怨、十六觀圖。

2. 在《觀無量壽經》變相圖,畫面右側平

臺上,繪製站姿一佛二菩薩像。

3. 佛菩薩前方繪製兩位從寶池中蓮花化生

出來的童子,登上臺階平臺上禮佛的場

面(附圖表 4 圖 2-1)。

4. 圖畫兩位童子皆裸體,足著靴,一位童

子合掌彎腰,另一位童子五體跪地參拜

(附圖表 4 圖 2-1)。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

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97。

3

3-1 圖(部分)

品名: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4-4。

作者:佚名繪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168×123cm

年代:中唐

出土:敦煌藏經洞出土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筆者說明:

1. 關於此畫面的簡介與說明部分,詳參附

圖表 2 圖 23。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

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頁 28。

Page 6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39

4

4-1 圖(部分)

4-2 圖(部分)

作品:化生童子 相關

線描

圖擬

參本

論文

化生

線畫

4-5。

作者:佚名繪

材質:壁畫敷彩

年代:中唐

藏地:莫高窟 159 窟主室南壁中鋪

筆者說明:

1. 南壁中鋪繪製《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下面繪製屏風畫三幅,中鋪表現極樂世

界圖,屏風畫表現「十六觀圖」,關於淨

土變相圖參附圖表 3 圖 8。

2. 在極樂世界圖中,寶池中有平臺,上方

有珠寶裝飾。小橋上方繪製兩尊化生童

子,全身裸體,身無裝飾器物,跪坐於

地,一手舉起,一手下放,歌詠讚嘆諸

佛菩薩。

圖片出處與文獻相關資料:

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圖 84。

2012.08.15,陳俊吉製表。

2013.04.30,陳俊吉一修。

2013.10.21,陳俊吉二修。

Page 6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40

圖片出處

圖 1。〈舞踏童子像〉。〔日〕東京囯立博物館、京都囯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

集,《西域美術展:ドイツ‧トウルアン探検隊》(東京都:朝日新聞社,

1991 年),頁 172。

圖 2。〈玉梳樂舞人〉。劉青戈主編,《中國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圖錄卷》(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年),頁 250。

圖 3。〈阿育王施土〉。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太

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53。

圖 4。〈阿育王施土〉。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

六卷:北方六省》(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年),頁 149。

附圖表 1 圖 1。〈童子飛天殘片〉。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篇 13 寺觀壁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 年),彩圖 3、4。

附圖表 1 圖 2。〈童子飛天〉。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第

1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80-83。

附圖表 1 圖 3。〈平棊裸體飛天〉。出處同上,頁 108-109。

附圖表 1 圖 4。〈童子飛天〉。出處同上,頁 140。

附圖表 1 圖 5。〈乘象入胎〉。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

第 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82。

附圖表 1 圖 6。〈三兔蓮花紋藻井〉。楊東苗、金衛東,《再現敦煌:大型敦煌壁

畫復原精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3。

附圖表 1 圖 7。〈龜茲樂舞舍利盒〉。王嶸,《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

社,2006 年),頁 230。

附圖表 1 圖 8。〈飛天〉。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第 15 冊

(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68-169。

附圖表 1 圖 9。〈飛天〉。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彌勒經畫卷》第 6

Page 6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41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31。

附圖表 1 圖 10。〈彈阮飛天〉。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第

1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75。

附圖表 1 圖 11。〈阿彌陀佛說法〉。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篇 19 石刻線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 年),圖 55。

附圖表 1 圖 12。〈童子飛天殘片〉。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篇 2 隋唐五代繪畫》(臺北:錦繡出版,1993 年),彩圖 49。

附圖表 1 圖 13。〈彩繪地坪圖案〉。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 16 新疆石窟壁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 年),彩圖 242、圖版

說明頁 97。

附圖表 2 圖 1。〈窟頂平棊方格雕刻〉。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

石窟雕塑全集第六卷:北方六省》(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年),彩圖

25。

附圖表 2 圖 2。〈童子化生〉。同上出處,彩圖 37。

附圖表 2 圖 3。〈釋迦與彌勒像龕〉。〔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

国国宝展 2004 年》(東京:朝日新聞社,2004 年),頁 119。

附圖表 2 圖 4-1、4-2。〈合宗并諸鄉秀士等造佛碑像〉。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

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97。

附圖表 2 圖 4-3、4-4。〈合宗并諸鄉秀士等造佛碑像〉。孫曉崗,《文殊菩薩:圖

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年),頁 37。

附圖表 2 圖 5。〈永□寺尼僧造石思惟菩薩像〉。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藏歷代

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122。

附圖表 2 圖 6。〈如來坐像〉。〔日〕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上海博物館展》(東

京:中日新聞社,1993 年),頁 162。

附圖表 2 圖 7。〈彌勒七尊像〉。〔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国

Page 6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42

国宝展 2000 年》(東京:朝日新聞社,2000 年),頁 210-211。

附圖表 2 圖 8。〈化生樂伎彈五弦〉。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

卷》第 1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34。

附圖表 2 圖 9。〈化生樂伎擘箜篌〉。出處同上。

附圖表 2 圖 10。〈色輪蓮花套斗藻井〉。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

卷(上)》第 13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80。

附圖表 2 圖 11。〈蓮荷童子紋邊飾〉。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卷

(下)》第 1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30-31。

附圖表 2 圖 12。〈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

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47。

附圖表 2 圖 13。〈化生童子〉。出處同上,頁 35。

附圖表 2 圖 14-1。〈觀無量壽經變相圖〉。林保堯,《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

家出版社,2005 年二刷),頁 314-315。

附圖表 2 圖 14-2。〈觀無量壽經變相圖局部〉。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

寶庫》第 3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圖 106。

附圖表 2 圖 14-3。〈觀無量壽經變相圖中的化生童子〉。出處同上。

附圖表 2 圖 15。〈觀無量壽經變〉。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

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57。

附圖表 2 圖 16。〈報恩經變相圖〉。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敦煌

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頁 2、9。

附圖表 2 圖 17。〈阿彌陀佛說法〉。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篇 19 石刻線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 年),圖 55。

附圖表 2 圖 18。〈觀無量壽經變相圖〉。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

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88、191。

附圖表 2 圖 19。〈藥師淨土變相圖〉。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

3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圖 36、37。

Page 67: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43

附圖表 2 圖 20。〈化生童子與供養菩薩〉。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

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圖 92。

附圖表 2 圖 21。〈普賢變〉。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年》

(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 年),頁 35。

附圖表 2 圖 22。〈文殊變〉。出處同上,頁 36。

附圖表 2 圖 23。〈觀無量壽經變相圖〉。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頁 26、

28。

附圖表 2 圖 24-1。〈觀無量壽經變相圖〉。敦煌研究院編著,《中國石窟:安西榆

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年),圖 31。

附圖表 2 圖 24-2。〈觀無量壽經變相圖之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

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210。

附圖表 2 圖 25。〈長沙窯青釉貼花童子坐蓮壺〉。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

唐陶瓷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年),頁 104、105。

附圖表 2 圖 26。〈青釉童子單膝跪蓮花紋模印貼花壺〉。出處同上,頁 104。

附圖表 3 圖 1-1。〈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98。

附圖表 3 圖 1-2。〈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服飾畫卷》第

2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10。

附圖表 3 圖 2-1。〈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

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35。

附圖表 3 圖 2-2。〈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98。

附圖表 3 圖 2-3。〈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

Page 68: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44

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35。

附圖表 3 圖 3-1。〈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96。

附圖表 3 圖 4。〈普賢變〉。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 4 冊(臺

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圖 35。

附圖表 3 圖 5。〈千佛和供養童子〉。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圖 25。

附圖表 3 圖 6。〈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

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35。

附圖表 3 圖 7。〈童子持花銀平脫鏡〉。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頁 82。

附圖表 3 圖 8。〈觀無量壽經變相〉。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

經畫卷》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218-219。

附圖表 3 圖 9。〈青釉褐彩童子蓮紋壺〉。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

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頁 187。

附圖表 3 圖 10。〈蓮上的化生童子〉。〔法〕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耶斯,

Jacques Giès)編;秋山光和等訳,《西域美術第 1 巻:ギメ美術館ぺリオ・

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94 年),彩図 28、頁 320。

附圖表 3 圖 11。〈蓮生貴子銅鏡拓片〉。郭玉海,《故宮藏鏡》(北京:紫禁城出

版社,1996 年),頁 101。

附圖表 3 圖 12。〈青釉蓮花童子紋模印貼花壺〉。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

唐陶瓷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年),頁 102-103。

附圖表 3 圖 13。〈彩繪地坪圖案〉。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 16 新疆石窟壁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 年),彩圖 242。

附圖表 4 圖 1。〈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

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30-131。

Page 69: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45

附圖表 4 圖 2。〈化生童子〉。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97。

附圖表 4 圖 3。〈化生童子〉。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敦煌藏經

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頁 28。

附圖表 4 圖 4。〈化生童子〉。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 4 冊(臺

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圖 84。

Page 70: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46

參考書目

外文資料

〔日〕大西磨希子《西方净土変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2007 年)。

〔日〕吉村怜,《天人誕生図の研究:東アジア仏教美術史論集》(京都:東方書

店,1999)。

〔日〕岩宮武二,《ボロブドゥール:岩宮武二写真集》(東京都:岩波書店,1990

年)。

〔日〕東京囯立博物館、京都囯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西域美術展:ド

イツ‧トウルアン探検隊》(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91 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国国宝展 2000 年》(東京:朝日

新聞社,2000 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国国宝展 2004 年》(東京:朝日

新聞社,2004 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上海博物館展》(東京:中日新聞社,1993 年)。

〔日〕宮治昭,《仏像学入門:ほとけたちのルーツを探る》(東京都:春秋社,

2004 年)。

〔法〕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耶斯,Jacques Giès)編;秋山光和等訳,

《西域美術第 1 巻:ギメ美術館ぺリ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

1994 年)。

〔美〕Wen C. Fong “Toward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

Art Journal, vol.28, no. 4(New York:College A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69).

古籍資料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京:

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Page 71: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47

〔元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東京:大

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東京:大

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東京:

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

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冊(東

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劉宋〕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隋〕闍那崛多譯,《四童子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京:

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9 冊(東京:

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唐〕釋圓測撰,《仁王經疏》,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冊(東京:大藏

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中文書籍資料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六卷:北方六省》(重慶:

重慶出版社,2001 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 13 寺觀壁畫》(臺北:錦

Page 7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48

繡出版,1994 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 19 石刻線畫》(臺北:錦

繡出版,1994 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 2 隋唐五代繪畫》(臺北:

錦繡出版,1993 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 16 新疆石窟壁畫》(臺北:

錦繡出版,1994 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重印)。

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王嶸,《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30。

王鏞,《印度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

年)。

李心峰主編,《藝術類型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年)。

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

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唐陶瓷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8 年)。

李輝柄主編,《長沙窯》作品卷第 1 冊(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年)。

李輝柄主編,《長沙窯》綜述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年)。

林保堯,《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年二刷),頁 314-315。

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俞偉超主編,《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

孫曉崗,《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年)。

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

重慶出版社,2010 年)。

Page 73: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49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

館,2008 年)。

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象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

出版社,2007 年)。

郭乃彰,《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0 年)。

郭玉海,《故宮藏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年)。

揚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 3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 4 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第 2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第 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服飾畫卷》第 2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第 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第 1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第 15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卷(上)》第 13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卷(下)》第 14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3 年)。

Page 74: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50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彌勒經畫卷》第 6 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

館,2003 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年》(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

年)。

敦煌研究院編著,《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年)。

楊東苗、金衛東,《再現敦煌:大型敦煌壁畫復原精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02 年)。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 2011 年)。

劉青戈主編,《中國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圖錄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年)。

劉美觀,《解讀長沙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

蕭湘著;長沙市博物館編,《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實錄》(長沙:岳

麓書社,2011 年)。

蕭湘著;長沙市博物館編,《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實錄》。

錢初熹,《美術鑑賞及其教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年)。

中文期刊資料

王嶸,〈關於米蘭佛寺「有翼天使」壁畫問題的討論〉,《西域研究》總第 39 期(烏

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2000 年 9 月)。

王艷霞,〈「蓮生貴子」的象征性造型研究〉,《魅力中國》總第 27 期(鄭州:魅

力中國雜誌社,2008 年 12 月)。

朱巍,〈飛天圖像流變考論〉,《東南文化》總第 208 期(南京:南京博物院,2009

年 6 月)。

邱陵,〈新疆米蘭佛寺壁畫:「有翼天使」〉,《西域研究》總第 19 期(烏魯木齊:

新疆社會科學院,1995 年 9 月)。

Page 75: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251

段文杰,〈飛天:乾闥婆與緊那羅〉,《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

社,2007 年)。

陳俊吉,〈嬉戲童顏:三國時期嬰戲題材的獨立發展與歷史解讀〉,《藝術論文集》

第 18 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2 年 4 月)。

楊雄,〈莫高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敦煌研究》總 16 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

社,1988 年)。

潘亮文,〈有關雲岡石窟中所見本生、因緣故事之相關問題:以儒童本生、阿育

王施土與羅睺羅因緣為主〉,《南藝學報》第 2 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

學,2011 年 6 月)。

霍旭初,〈米蘭「有翼天使」問題的再探討〉,收錄霍旭初著,《西域佛教考論》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年)。

中文文章資料

羅世平,〈《夏山圖》—方聞繪畫史方法得失辨〉,收錄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

野—圖象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7 年)。

揚之水,〈摩睺羅與化生〉,收錄於《古詩文名物新證(一)》(北京:紫禁城出版

社,2004 年)。

俞偉超,〈「考古類型學」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概況〉,收錄俞偉超主編,《考古類

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

Page 76: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tweb.cjcu.edu.tw/journal_abstract/2015_02_03_11_36_28.330.pdf · 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