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25
一樓演講廳

Upload: oistat

Post on 05-Apr-2016

2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 讓藝術回歸人民 :: 文化地標 x 在地社群 - 2014年藝術管理國際論壇Cultural Landmark and Its Communities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邀請國內外重量級藝術文化管理人一同分享激盪、深入了解藝術文化場館可以如何跳脫傳統框架思考、如何拉近文化藝術與社群之間的距離,讓人民參與場館營運,讓場館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份。

TRANSCRIPT

Page 1: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一樓演講廳

Page 2: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劇場愛好者

不可錯過的經典珍藏

《世界劇場設計

1975-1990》

榮獲 美國2013

金筆獎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出品www.oistat.org [email protected]

Page 3: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目錄

目 錄

什麼是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2

論壇議程表 3

講者簡介 5

與談人簡介 11

劇場觀景窗

鹿特丹劇院的漢堡計畫 14

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淺談保加利亞劇場 16

「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18

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21

Organized by

Supported by

Sponsor

中華民國外交部

Partners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總部執 行 長∣洪凱西

經   理∣魏琬容

專案經理∣陳盈蓁

秘   書∣葉潔如、王詩淳

主視覺設計∣小子 排 版設計∣洪伊奇

識別證書法∣王崇齊 實 習 生∣陳韋屏、曾泓瑋

Page 4: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2 什麼是 OISTAT 國際劇場組織?

什麼是 OISTAT 國際劇場組織?

OISTAT(唸法:歐伊 -思塔)是串連全球劇場人的國際網絡平台。它的全名是「國

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 平易近人的稱謂則為「國際劇場組

織」。

1968年於捷克創立,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旨在促進劇場設計師、建築師、 教育者與技術人員交流, 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外圍組織。四十多年來累積全球 53個國家的龐大會員人脈與專業資源,成為全球劇場人的網絡平台。在台灣政府的支持下,總部於 2006年從荷蘭移設台北,是第一個將總部移設台灣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透過國際會議、展覽與競賽,激盪創新火花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每年在不同國家舉行的國際會議、工作坊、講座等活動,是由教育、劇場技術、表演設計、研究、建築、出版與資訊六個

專業委員會所策劃執行。定期舉辦的大型國際活動如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國際劇場藝術節 (Scenofest)、國際劇場建築競賽(Theatr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劇場創新發明獎(Technical Invention Prize),皆為齊聚國際劇場人激盪創新火花、交流新知與經驗的盛事。

各式劇場出版品,跨越語言分際,推動文化交流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重視劇場資訊的保存與傳播,主要出版品有世界劇場設計年鑑(World Scenography)、數位劇場詞彙(Digital Theatre Words),《新劇場詞彙》(New Theatre Words)、《了解國際劇場組織:把世界劇場人連起來》(Understanding OISTAT: Network of Global Theatre Professionals)。因應數位科技普及和跨國合作的需求,數位劇場詞彙更開發電腦版與手機應用程式。◢

www.oistat.org

Page 5: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3議程表

2014.10.5 (日)文化地標╳在地社群—2014藝術管理國際論壇

時 間 活 動 內 容

09:00-09:20 報到

主題:當藝術回歸到人與人之間 Arts Back to Its People

09:30-10:10 專題演講:藝術文化中心不打烊

主講人|王孟超 (台灣) / 臺北藝術中心 主任

10:15-11:00 專題演講:從城市藝文策略談市民參與

主講人| Jane Crawley (澳洲) / 澳洲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 經理

11:00-11:10 中場休息

11:10-12:00 座談討論:藝術的力量,無可限量

主持人|洪凱西 (台灣) /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執行長

與談人| Jane Crawley (澳洲) / 澳洲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 經理

    王孟超 (台灣) / 臺北藝術中心 主任

    王榮裕 (台灣) / 金枝演社 藝術總監

    陳午明 (台灣) / Vocal Asia執行長

12:00-13:30 午餐

主題:換個角度推廣藝術參與 Advocating the Arts

13:30-14:15 專題演講:大型文化機構跟你想的不一樣

主講人| Andrew Taylor (美國) / 美國大學藝術管理系 副教授

14:15-15:00 專題演講:數位劇場的獨特迷人之處

主講人| Tom Shaw (英國) / Digital Theatre數位劇場 共同創辦人暨製作人

15:00-15:15 中場休息

15:15-16:10 座談討論:文化藝術生力軍的養成

主持人|劉麗婷 (台灣) / 臺北藝術三節 副執行總監

與談人|Andrew Taylor (美國) / 美國大學藝術管理系 副教授

    Tom Shaw (英國) / Digital Theatre數位劇場 共同創辦人暨製作人

    李慧珍 (台灣) / 臺北藝術中心 專案經理

    周東彥 (台灣) / 狠主流多媒體公司 負責人

議程表

Page 6: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4 議程表

2014.10.6 (一)文化地標╳在地社群—2014藝術管理國際論壇

時 間 活 動 內 容

09:10-09:30 報到

圓桌討論 -藝術文化觸及社群的互動管道Roundtable - The Approach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Communities

09:30-11:10 圓桌討論:藝術文化觸及社群的互動管道

主持人| 魏琬容 (台灣) /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 經理

參與者|Jane Crawley (澳洲) / 澳洲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 經理

    Jeff Khan (澳洲) / 雪梨跨界表演藝術機構 Performance Space 藝術總監

    Jan K. Rolník (捷克) / 布拉格 SIGNAL燈光藝術節 策展人

    Tom Shaw (英國) / Digital Theatre數位劇場 共同創辦人暨製作人

    Andrew Taylor (美國) / 美國大學藝術管理系 副教授

    陳午明 (台灣) / Vocal Asia執行長

    黃本婷 (台灣)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企劃行銷部 代理經理

    陳紹元 (台灣) / 高雄春天藝術節策劃團隊暨駁二正港小劇場策展人

    廖心彤 (台灣) /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表演藝術組企劃行政

    陳品秀 (台灣) / 雲門舞集 文獻室主任暨文字編輯

    林人中 (台灣) / 獨立劇場策展人

11:10-11:20 中場休息

11:20-12:00 世界劇場設計年鑑 1990-2005 World Scenography II 1990-2005主編 Eric Fielding(美國) 和 Peter McKinnon (加拿大) 分享國際出版合作之經驗

12:00-13:30 午餐

主題:藝術沒有圍牆 --經營在地社群的創意實踐 Creative Communities

13:30-14:15 專題演講:燈光、空間、人與城市

主講人| Jan K. Rolník (捷克) / 布拉格 SIGNAL燈光藝術節 策展人

14:15-14:30 中場休息

14:30-15:15 專題演講:當空間跳脫水泥牆—解放藝術自由力量

主講人| Jeff Khan (澳洲) / 雪梨跨界表演藝術機構 Performance Space 藝術總監

15:20-16:10 座談討論:策展與公共連結

主持人|洪凱西 (台灣) / OISTAT 國際劇場組織 執行長

與談人|Jan K. Rolník (捷克) / 布拉格 SIGNAL燈光藝術節 策展人

     Jeff Khan (澳洲) / 雪梨跨界表演藝術機構 Performance Space 藝術總監

    石佩玉 (台灣) / 超親密小戲節 藝術總監暨製作人

    鄭嬋琦 (香港) / 社群藝術網絡與藝術在醫院 總監

Page 7: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5

舞台設計師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出版與資訊委員會主席

臺北藝術中心 主任

講者簡介

王孟超

王孟超為臺灣知名舞台設計師,深耕臺灣劇場 30年,將許多優秀劇場作品引薦國外,對臺灣舞台設計國際化貢獻良多。2014年獲頒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美國南加州大學舞台燈光設計碩士。曾任美國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舞台

助理設計,返台後擔任台北國家劇院舞台監督。曾為台灣許多知名劇團或

舞蹈家設計舞台、燈光,及擔任國際巡演技術指導,並擔任雲門舞集技術

顧問、 TATT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長。2004年於波蘭華沙總統官邸獲頒「雪樹國際成就獎」。

2007年擔任布拉格劇場四年展評審委員及台灣參展召集人,該年台灣館獲頒劇場技術金牌大獎;2009年任台北聽障奧運會開幕的舞台設計總監;2010年任台北花博常態演出計畫主持人。2013年接任臺北藝術中心籌備辦公室主任。

臺北藝術中心

將於 2016年啟用營運,「劇場魔術方塊」的創意建築結構讓內含的三個劇場各自獨立,其中兩個劇場可打通創造出第四個表演空間,空間運用的

彈性給予創作者更多想像與發揮,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各項管理服務機

制,將是臺北藝術中心的特色。期待成為劇場人、觀眾和一般大眾,在工

作與家庭外的第三個生活空間的最佳選項。

講者

簡介

Page 8: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6 講者簡介

澳洲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 經理

Jane Crawley

Jane Crawley自 1985年開始從事社群文化藝術的經營發展,尤專長藉由各個藝術平台和活動來連結藝

術家和民眾,以現代藝術帶動社群發展。其經驗橫跨藝術與

社區、政府部門、藝術組織、藝術節和社群媒體,也發表多篇關於藝術與

社會的文章。Jane Crawley於 2010年接下澳洲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經理一職,在她的領導和策略規劃下,墨爾本的文化藝術發展不僅令人驚艷,

且更逐步邁向創意城市的目標。她目前主要掌管三年期和年度藝術補助計

畫、 各種不同的藝術製作計畫,以及墨爾本文化設施與資產管理和運用規劃。

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日前甫發表 2014-2017年的藝術發展策略便由Jane Crawley主導。藉由與市民共同研擬的發展策略,將在地市民的聲音與建議落實於未來城市發展規劃藍圖,將墨爾本打造成一個對藝術家和觀眾

來說極富創意和充滿動能的藝術之都。

講者

簡介

Page 9: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7講者簡介

美國大學藝術管理系 副教授

E. Andrew Taylor

Andrew Taylor目前在美國大學藝術管理所教授藝術管理課程,研究組織架構、組織策略以及藝術與

文化的管理實務。他曾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商學院 Bolz藝術管理中心主任超過十年。除了是藝術管理領域的作家、講師、研究者,

美國與加拿大眾多知名的藝術機構皆曾聘請 Andrew Taylor擔任顧問,包含ISPA國際表演藝術平台、美國芭蕾舞團、創意奧斯丁、TCG劇場交流組織以及下曼哈頓文化諮詢議會等。他曾協助規劃總預算超過 2億 500萬美元的威斯康辛首府麥迪遜的Overture藝術文化中心,並協助該中心從公有轉為非營利機構。

Andrew Taylor是美國知名藝術行政教育協會的前任主席,更是現任全美最大的藝術贊助機構 Fractured Atlas的董事會成員,該機構為藝術家與藝術組織提供行政支援,觸角伸及全美各地超過 25萬藝術家與藝術組織。

著述方面,他目前是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以及Artivate兩大期刊之編輯顧問。美國著名 ArtsJournal網站 2003年起,亦邀約開設「Artful Manger」部落格,文章涵蓋藝術與文化商業經營,十分受到歡迎 。www.artfulmanager.com

講者

簡介

Page 10: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8 講者簡介

英國數位劇場 共同創辦人暨製作人

Tom Shaw

Tom Shaw是英國知名線上數位劇場 Digital Theatre 的共同創辦人暨製作人,主掌線上數位劇場和數位劇場學習資源(Digital Theatre Plus)的營運方向、組織策略與內容資源規劃。

Tom Shaw擁有在傳播媒體產業超過十年的豐富資歷,曾任大型演唱與表演活動、廣播電台、商業影片等製作人。在創辦數位劇場之前,他共同創

辦了一家主要製作廣告與廣播的公司。他任職於國際特赦組織的創意小組

期間,負責籌劃各項於文學、電視、喜劇、戲劇和藝術等領域的計畫。

線上數位劇場是第一個英國的線上劇場影音資料庫,和多個劇團合作為

劇場表演拍片,並於線上供全球訂閱觀眾隨時隨地欣賞英國的經典劇碼。

其數位劇場學習資源提供老師和學生獨特的劇場影音資源,作為劇場學習

資源的導讀,其中包含導演、演員和製作人的專訪,以及劇本剖析等。

講者

簡介

Page 11: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9講者簡介

策展人、藝術經理人、製作人

Jan K. Rolník

Jan Rolník曾於捷克布拉格以及墨西哥主修財務管理與美學(藝術哲學)。他充分結合務實和美學於

他廣泛涉獵的文化工作,包括表演藝術製作、藝術管理、文

化遺產地圖建構、燈光設計、燈光藝術的策展等。

Jan Rolník曾創設、製作、策展與管理過許多專案與計畫,其中包括 2007年布拉格劇場四年展、中歐劇場建築專案的書籍、展覽、網路資料庫、布

拉格燈光設計機構、布拉格 SIGNAL燈光藝術節、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捷克展館的互動多媒體裝置、「視差 Parallax」立體影展、2008捷克跨文化對話歐洲年等大型專案。

他畢生尋覓新挑戰和各式各樣的機會,現致力探索燈光藝術、燈光設計

的可能性,新興科技的創意用法、以及科技的持續發展性和彈性。

講者

簡介

Page 12: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雪梨跨界表演藝術機構 Performance Space 藝術總監

10 講者簡介

Jeff Khan

涉獵表演、舞蹈、視覺藝術,本身既是策展人也

是作家的 Jeff Khan,尤致力於跨界、特定場域、與大眾發生關聯的文化藝術實踐。他曾任職於多所當代藝術機構

與藝術節。自 2006年至 2010年, Jeff Khan擔任墨爾本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藝術總監,策劃 2008年以「Close Together」為題,以及2010年「No Risk Too Great」為題的兩屆下一波藝術節。

Jeff Khan曾任澳洲當代藝術中心、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展覽的策展人,現任雪梨跨界表演藝術機構 Performance Space藝術總監。他在 Performance Space策劃展覽包含 Sonic Social (2013)、Local Positioning Systems (2012)以及 SEXES藝術節 。

Jeff Khan亦曾任職於墨爾本葛楚當代藝術中心、伯斯當代藝術中心、伯斯約翰庫丁畫廊, 和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他更發表許多文章於澳洲的藝術節、展覽、現代藝術雜誌和國際專刊。2009至 2011年,Jeff Khan擔任澳洲文化藝術委員會舞蹈類董事成員之一,目前則為澳洲知名的塊動舞團

(Chunky Move)之董事,可謂澳洲當代文化藝術圈的前瞻影響人物。

Performance Space

Performance Space是多元的當代表演藝術空間和策展機構,除了讓藝術家進駐創作表演、展覽之外,也有跨文化跨界的活動模式,訴求與觀眾建

立緊密互動,開發各種場域的可能性,包含劇場、非劇場空間、藝廊、特

定場域等。◢

講者

簡介

Page 13: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1與談人簡介

臺北藝術中心 專案經理

PANDA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 理事長

狠主流多媒體公司 負責人

2013年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得主

李慧珍

周東彥

資深藝術行政管理工作者。專長表演藝術活動製

作管理,受許多場館單位邀請,擔任劇場服務管理、

製作管理等相關培訓計畫講師。與許多表演藝術團體長期以

專案方式合作,引薦國外演出來台並推薦國內優秀團隊赴國際演出。

臺北藝術中心

將於 2016年啟用營運,「劇場魔術方塊」的創意建築結構讓內含的三個劇場各自獨立,其中兩個劇場可打通創造出第四個表演空間,空間運用的

彈性給予創作者更多想像與發揮,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各項管理服務機

制,將是臺北藝術中心的特色。期待成為劇場人、觀眾和一般大眾,在工

作與家庭外的第三個生活空間的最佳選項。

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

士。創作以影像與劇場為核心。 劇場作品《空的記憶》獲 2013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創作之外,連續三年執行數位表演藝術節幕後紀實及專書編輯,並統籌跨界創

作者聯繫網絡、籌辦相關議題討論,致力於台灣數位表演藝術推廣與教育。

狠主流多媒體

2010年由周東彥創立,以影像為核心,延伸出多元的設計與藝術創作相關製作,包含展演多媒體設計、數位表演藝術企劃以及影片製作等。

與談人

簡介

Page 14: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2 與談人簡介

Vocal Asia 執行長

神秘失控人聲樂團 團長

金枝演社 創立人/藝術總監

王榮裕

陳午明

承襲臺灣歌仔戲世家豐厚薰陶,接受西方現代

劇場的專業訓練與思維,兼容傳統與現代、東方與

西方的戲劇文化素養。1988年蘭陵劇坊表演人才培訓結業。同年加入優劇場,1991-1992年擔任訓練指導。1998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學金赴紐約研習。1993年創立金枝演社, 作品致力深探台灣文化內涵,融合對現代劇場的探索,展現有別西方劇場的創作特質。歷年編導作

品 20部,更以創作台灣原生的音樂歌舞劇,獲雲門舞集林懷民盛讚:「開啟台語音樂劇的時代!」

曾演出多部音樂劇,並擔任劇場製作人,2002年與友人共組神秘失控人聲樂團,2004年奧地利國際阿卡貝拉大賽獲流行組冠軍,2005年入圍金曲獎流行類最佳重唱團體。2011年加入Vocal Asia,對於推動阿卡貝拉音樂以及台灣中小型演出場館開發深具期待與夢想。多元專長的背景為台灣表演藝術推廣開

發,增加更多可能。

Vocal Asia

成立於 2010年底,是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整合平台,整合亞洲地區的阿卡貝拉音樂資訊,並創辦阿卡貝拉音樂節。Vocal Asia同時為全亞洲第一個阿卡貝拉入口網站,致力阿卡貝拉的藝術推廣、教育、市場發展乃

至於慈善事業。

www.vocalasia.com

與談人

簡介

Page 15: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3與談人簡介

超親密小戲節 藝術總監/製作人

飛人集社劇團 創辦人/團長

社群藝術網絡 總監

藝術在醫院 總監

石佩玉

鄭嬋琦

資深製作人和偶戲導演,戲偶設計。曾任鞋子兒

童劇團專職行政、創作社劇團經理、製作人以及獨立

專案製作人。現任飛人集社劇團團長以及超親密小戲節藝術

總監與製作人。2004年起發表多齣現代偶劇作品,曾獲誠品戲劇節、皇冠藝術節、兩廳院新點子邀約製作,作品多次獲邀參與國內外藝術節,並獲

台新藝術獎提名。

超親密小戲節

2010年起由石佩玉策畫,推廣迷你偶戲概念「以物件為介面、使用非劇場空間為表演空間的近距離演出」,強調生活與表演藝術的聚集。

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香港獨立策展人。鄭嬋琦致力將藝術帶到社群的

不同層面。2009年在香港藝術館策劃「尋.樂經驗」展覽,讓觀眾以不同感官去享受藝術。2010年及 2011年策劃大型公共藝術活動─「藝綻冬日」及「藝綻公園」,透過在公園展示公

共藝術以培育年輕藝術家。

鄭嬋琦現為「藝術在醫院」及「社群藝術網絡」總監、 「香港展能藝術會」及 「全人藝動」 的委員。2009年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頒發嘉許狀,肯定其對香港文化藝術推廣的貢獻。◢

與談人

簡介

Page 16: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4 鹿特丹劇院的漢堡計畫

拉攏觀眾是每個劇院、每個表演團隊日夜思索的課題。荷蘭鹿特丹劇院

(Rotterdamse Schouwburg)有個暱稱「漢堡」(Schouwburgers)的會員計畫,將觀眾權益提昇到另一層次。

鹿特丹劇院是鹿特丹的市民劇院,駐院劇團豐沛的創作能量、多觸角合

作的電影節、詩歌節等活動,外加節目豐富的固定演出季,劇院一年到頭

天天上演好戲。劇院人員忙著穿梭劇場各角落時,總能遇到些熟面孔。從

發展忠誠顧客的角度,這些熟面孔無庸置疑是鹿特丹劇院的重度使用者及

忠實顧客。

「除了熱絡招呼之外,如何進一步拉攏熟客的心?」他們問自己。

/本文照片由鹿特丹劇院 提供

鹿特丹劇院的漢堡計畫

劇場

觀景窗

Page 17: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5鹿特丹劇院的漢堡計畫

「漢堡計畫」從 2007年起,先是邀請劇院的重度

使用者加入的特殊會員制。

該會員計畫是要年繳 75歐元入會的「精選」小圈圈。

劇院管理階層經常與這小

圈圈內的會員們互動,了

解他們對劇院節目的想法

與喜好。由於這些暱稱「漢

堡們」(the Burgers)的會員不僅熱愛鹿特丹劇院,

也是多個文化設施如其他劇院、美術館、博物館的重度使用者,因此培養

獨特的口味與見解。交流分享中,劇院管理階層由這些會員們獲知更多劇

碼或劇團的作品與觀眾反應,無形中成為劇院節目企劃的重要資訊管道之

一。

逐漸地,鹿特丹劇院將節目企劃的部份掌控權交給漢堡們,由漢堡們挑

選及建議節目給劇院。獲得劇院採納企劃的節目,漢堡們自然號召大批親

友到現場助陣,不僅秀出漢堡們自己獨特品味,增添對劇院的忠誠度,更

為劇院保障觀眾入席比例。

近年漢堡計畫的會員們更能隨劇院藝術總監或節目組到世界各地的藝術

節觀賞節目、進一步參與買節目的過程。雖然漢堡們需要自費負擔其行程,

然而如此特殊權益已大幅增加會員認同感與向心力,使得漢堡計畫擁有強

力膠似的黏性。

「漢堡計畫」延伸到今日,開展出由漢堡們的下一代所組成的「小漢堡計

畫」(Young Schouwburgers)。小漢堡們自幼隨父母輩進出劇場,耳濡目染,對於演出節目也有番見解。劇院與小漢堡們互動頻繁,經常聚會辦趴聊天,

傾聽他們對於劇院節目的喜好與建言。小漢堡們帶領劇院團隊了解年輕族

群的流行與關注議題,間接協助劇院思考適合年輕族群的節目企劃。

聽來有如世襲DNA的大小漢堡計畫,從辨識潛力顧客、培養互動,到成為合作無間的夥伴,無疑是培養觀眾與保持觀眾黏性的高明計畫。回頭

想消費者市場的經驗法則:「兩成的忠實顧客造就八成的業績」,對應鹿特

丹劇院漢堡計畫似乎不無道理。◢

劇場

觀景窗

Page 18: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6 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淺談保加利亞劇場

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淺談保加利亞劇場

位於東歐的保加利亞,其首都蘇菲亞(Sofia)是該國表演藝術集合之地,舉凡國家歌劇與芭蕾(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國家藝廊(National Art Gallery)均座落於此。其中保加利亞國家劇院(Ivan Vazov National Theatre)更是劇場聖地。有志成為劇場設計師的學子,可選擇大學的劇場科系就讀,其中以國家藝術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Art)最受推崇。

國家藝術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Art)創校於 1896年,前身為國立美術學校(The State Drawing School) ,並於 1921年擴編為國家藝術學院,分為美術與應用美術兩大學門,訓練扎實教師精良,一躍成為保加利亞藝術

家的搖籃。知名舞台設計師Marina Raychinova即畢業於該校舞台美術系

/保加利亞國家藝術學院 Marina Raychinova 提供

劇場

觀景窗

Page 19: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7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淺談保加利亞劇場

(Department of Scenography) 。

保加利亞曾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長達五百年,這段期間,由於跟西

歐各國聯繫較少,保加利亞以土耳其與亞洲美學為基礎,發展獨一無二的

保加利亞風格。19世紀保加利亞獨立運動展開,保國力圖擺脫鄂圖曼帝國的影響,轉而與西歐接軌。

1940年代之後,保加利亞受到俄國風氣影響,珍視藝術家的價值,在60-70年代,國家藝術學院的舞台美術學系競爭激烈,數百名考生爭取六名錄取名額。作為劇場設計師,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或是文字轉化成視覺情境

是重要的能力,國家藝術學院重視學生「視覺化」場景與文本的能力,舉

例而言,如何將簡單的「寒冷」轉化成視覺,即可看出未來設計師的潛質。

隨著時代發展, 保加利亞越來越多年輕人立志投向金融商業等「可賺大錢」的行業,走劇場設計這一行的學子不若以往來的多,和許多其他國家

一樣,劇場設計的學生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保加利亞市場上沒有足夠的工

作讓劇場設計師發揮,商業演出與劇場設計兩個領域亦涇渭分明,許多新

一代的劇場設計師選擇出國深造。

在保加利亞,戲劇與舞蹈各有固定觀眾群,傳統舞蹈則另有支持觀眾,

除了戲劇之外,偶戲也是保加利亞頗受歡迎的劇種,保加利亞的偶戲歷史

可上溯至中古世紀農村祭神儀式,近年來逐漸開拓不同戲路,並向外發展。

音樂劇則為這兩年逐漸風行的節目類型。

據統計,1980年代每年約有六百萬名觀眾曾經走入戲院觀賞演出,但 20世紀以降在電影與電玩等大眾娛樂夾擊下, 如何培養觀眾成為保加利亞的挑戰。保加利亞是否能維持劇場藝術的獨特價值不被資本主義洪流所淹沒,

考驗新一代藝術經理人的創意與智慧。◢

劇場

觀景窗

Page 20: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8 「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城市的臨時惡所 讓觀眾快樂「參與遊戲」

「公寓聯展」、「超親密小戲節」、「開房間計畫」、「臺北藝穗節」⋯⋯林林總總走出正

規劇場、開發另類演出空間的「微型劇場」,在台灣劇場界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這

些演出觀眾人數甚少,甚至是一人體驗,各式生活物件堂皇入戲,演員一天可能要

演個十場⋯⋯這樣的劇場, 開啟了觀眾另類的觀戲空間體驗,找到角色扮演的參與

感,及在遊戲中秘密品嚐到的、破壞常規的樂趣。

文字/郭亮廷 文字工作者

※ 本文節錄自 PAR表演藝術雜誌第 253期 2014年 1月號

劇場

觀景窗

/《不會有人受傷》河床劇團提供

Page 21: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19「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劇場

觀景窗

去年七月廿二日晚上八點, 「公寓聯展」、 「超親密小戲節」、 「開房間計畫」、「臺北藝穗節」的策展人和創作者們齊聚一堂,舉行「微型劇場?台

北小劇場的新親密觀演美學」座談會。「微型劇場」(micro-theatre)後面打上問號,可見這個概念不是容積大小可以計算得出,創作者以比小劇場更

小的劇場,違反愈大愈好的建商邏輯,去探勘像是咖啡館、書店、美術館

過道、自家公寓這些日常空間的獨特性。那天晚上,大家就從這個問號後

頭繼續追問:當劇場變成微型,究竟改變了什麼?

眾家手法各有不同,我粗略歸納成以下四點。

空間、物件、身體與勞動

首先最令人驚奇的不外乎,當表演空間縮限到不可預期的小,表演的可

能性反而拓展到超乎想像的寬。這方面,劇場工作者吳思鋒當晚補充的《汽

車劇闖》,一上路就模擬綁架案把觀眾五花大綁,綁匪解釋犯案的苦衷變成

說故事,乘客的回話變成參與說故事的人,車廂變成綁匪和人質交換故事

的空間,應該是目前最極端的例子了吧?說「變成」有點太超過,其實無

論在車廂、客廳還是旅館,跟在劇院演戲最大的差別在於,劇院的舞台會

變成無數的他方,可是微型劇場裡的公寓就是公寓,客房就是客房,「空間」

不再是表演的容器或背景,而是主題和主體。

第二,當觀眾和演員的關係被拉近到不能再近,場上的物件就不再只是

被擺放、被使用的道具,而是和身體一樣有自己的質感、動感、觸感、味

道和語言,有自己的話要說。走入第四屆的「超親密小戲節」等於編纂了

一部可觀的物件語法書, 從瓶罐、 紙張、 麵粉、 陶土到 iPhone應有盡有,「開房間計畫」裡郭文泰有如強迫症般一再使用的透明塑膠管,以及「公寓

聯展」裡曾彥婷把洋娃娃肢解成電燈開關,也屬此類。

第三,在微型劇場裡, 演員與觀眾、 看與被看的關係親密到隨時可能互換,甚至像《汽車劇闖》和「開房間計畫」一次只限一人參加,嚴格來說

根本沒有「觀眾」可言,只有個別的表演參與者。如果玩得更大膽,例如

乘客一上車就蒙住他的眼睛,或是像河床劇團的《六呎之下,十呎之上》,

讓人體驗自己像死去一樣被蓋上被單、像下葬一樣躺進木床裡被推入一片

Page 22: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20 「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劇場

觀景窗

黑暗,那麼就連「觀看」也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其餘的感官、皮膚毛孔

都被打開。那已經不是等著看好戲的身體了,而是提高警覺到接近演員的

備戰狀態。

最後,當表演和觀看變得難以區別,演員和觀眾只能以勞動來區分。也

就是說,為了個別觀眾的私密體驗,演員必須重複、加倍、密集的勞動,

一個下午搞不好演個十場。當然, 劇場無分哪個型號, 本來就是一再重複的,微型劇場只是放大了表演的勞動性格。◢

Page 23: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21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在新舊震盪之間 尋找文化新局

文化部誕生將近六百天,龍部長說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線」,讓過去彼

此脈絡不清、接連不上的政策與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讓行政步上正軌。當然對表演

藝術領域來說,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

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

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眾對文化部的期許,還是能成為提出更高文

化格局的舵手。

文字/于國華 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

※本文摘錄自表演藝術雜誌第 253期 2014年 1月號

民國一○三年一月十日,文化部成立六百天。

台灣社會期待文化部,由來已久。二○一一年六月行政院組織法修法通

過之前,最接近「達陣」是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四日、第二次全國文化會議

閉幕式,兼任行政院長的副總統連戰到場致辭,振臂高呼「文化部一定要

成立」。礙於行政院組織改革牛步,這聲高呼到文化部終於掛牌,又等了將

近十五年。

台灣為什麼需要文化部?過去的討論,意見並不一致。文建會是行政院

幕僚,沒有實權,統一事權是最主流的思維。相反的意見是,文化事務跨

域廣泛,不可能集中一個單位;原本「文建會」仿效「經建會」設計,將

文化事務由行政院層級跨部會分派執行,即是基於這樣思考。有意見認為,

文化應該自由發展,事權、資源集中文化部,恐怕損失多樣性。也有主張,

一旦文化事務被定義是「文化部業務」,各部會從此解脫,跨部會合作難度

更高。

劇場

觀景窗

Page 24: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22 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劇場

觀景窗

查找地下管線 文化政策重新盤整

龍應台日前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指出,文化部成立前五百多天,忙著

查找「地下管線」 ; 過去的政策和制度, 如同密布地下的管線,彼此脈絡不清、接連不上。文化部成立,她自許「做下水道工程」,盤點失落的管線,

重建或修復機制,讓行政步上正軌。

龍應台面對的困難,應在預料之中。分屬不同單位的人與事,合併本就

不易;文化政策涉及的資源分配原則,往往出自主觀的價值認定,向來難

以引用數據調查和科學論證。即使資深文化官員,也難稱是「技術官僚」,

缺乏長期研究和經驗的累積,始終在發生問題時摸索著解答。

扶植團隊升級 非「國家品牌」不可?

文化部的成立,是台灣文化行政系統,包括組織、制度、思維和工作方

式的重新建構,工程浩大。相對而言,原本即屬於文建會的業務,例如表

演藝術,在組織調整過程中,受到影響較小。

「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是文化部成立以來,表演藝術領域最

突破的作為。這個被視為分級獎助計畫「升級版」的補助機制,第一年選

出五個表演藝術團隊、得到總額近一億元補助款。新制度對於談論多年的

問題:資深扶植團隊如何「畢業」?給了「繼續升學」的漂亮答案。

「國家品牌」強調挹注資源於團隊營運,協助經營體質穩健提升,是分級

獎助計畫精神的延伸。同時,五個團隊升級「國家品牌」之後,可以讓更

多年輕團隊得到進入分級獎助機會。

良善計畫延續 提供表演藝術穩定環境

執行三年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文化部補助經費協助

地方劇場提高服務品質和行銷能力,轉型成為專業劇場,同時依據各劇場

的需求給予輔導。這項計畫對過去資源缺乏的南部地區如高雄市、台南市、

屏東市、嘉義縣,以及台東縣文化中心劇場和桃園展演中心「鐵玫瑰劇場」,

都發生明顯的效益,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直接受惠,感受到這些劇場在服務

Page 25: OISTAT 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

23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和行銷方面的積極。

執行四年的「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透過對表演團隊補助,間

接活化場館,也將表演藝術演出和教育活動帶到偏遠地區,包括離島和花

東。由地方文化節慶活動轉變而來的地方藝文特色發展計畫,經過幾年摸

索,在屏東、澎湖、台南等地方,都看到地域性傳統文化特色和教育結合,

達到廣泛的保存和推廣效果。民國九十九年開始的「華山藝術生活節」舉

辦四屆,其中包含的同業交流、市場拓展、觀眾培養等,為表演藝術與觀眾,

都帶來新的視野和可能;尤其國際連結,已經逐漸打開台灣表演藝術工作

者和國際連接的管道。

以上計畫,都出自文建會時期,但在組織轉型過程中得到延續,並且也

納入未來文化部的計畫中,提供表演藝術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

期許文化部 成為提出文化格局的舵手

二○一三年,在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未止爭議、雲門舞集歡慶四十歲的

欣喜、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的唏噓、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修法可

望成功的期待、新舞臺死生未明的懸疑中結束。如何讓服貿協定帶來新市

場而不是焦土競爭,如何讓雲門再有四十年、以及屏風可以再起,如何開

創國家劇場經營的新模式,以及其他更多挑戰:協助年輕藝術家創作、建

立順暢國際交流平台、改善小型團隊經營困境、開創都市內中小型表演和

排練空間、不穩定就業環境的藝術工作者保障等,在等待龍部長盤點完地

下管線,和表演藝術社群通過對話,建立新政策。

台灣社會對文化部應有的期許,不是行政執行良好的機關,而是提出文

化格局的舵手。面對未來挑戰,文化部需要視野和魄力,不能只從盤點過

去得到答案。文化政策必須有理念先行,但過去文建會「文化行政化」經

驗顯示,理念必須落實在可被實踐的計畫中,才能產生效益。面對變化快

速的世界,文化部必須回應台灣社會的文化發展需求,透過文化政策提出

藍圖,號召民間共創新局。◢

劇場

觀景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