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深聚焦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与寻找的过程 高等外语教 育当勇...

1
5 5 教育 教育 2019 12 8 日 星期日 ■凭栏处 R ■在一线 R ■行与思 R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获取知识 的工具,更是价值观的载体,体现 了文明的多样性,让不同文明之 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成为可能。正 是借助语言的功能,人类文明从 冲突排斥、非此即彼走向和平合 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 赢。进入近代以来,对语言的探 究成为科学界孜孜求索的问题之 一,作为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特征的语言学科, 在世界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占 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今 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 央,语言在促进民心相通、服务中 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作用,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回顾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 展的历史,高校对语言的教学、研 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外语 教育办学模式。以上海外国语大 学为例,学校在新中国建设之初 应运而生,创校宗旨即培养“革命 的外语人才”,服务国家建设。经 过大约 30 年时间,学校从单语种 的俄文学校发展为多语种的全国 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重点 是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改 革开放后,响应国家对涉外复合 型人才的紧缺需求,学校增设非 语言类专业,培养复合型特色专 业人才。再经过大约 30 年时间, 学校初步实现了从单科性向多科 性外国语大学的转型,着重提升学 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注 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 办学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轨 迹,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的演变历程也折射了语言学学科的变迁。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 球,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 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 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 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参与和推动全 球治理,赋予语言更大的责任和全新的历史使命。教育 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我们学外语,不是为了跟随,也不是 为了模仿,而是要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在全球背景 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参与议题 设置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这就亟须加强人才培养和 学科建设。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高等外语教育 要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抓住新机遇,勇担新使命。 我们把学校的定位调整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 领域”的卓越人才,致力于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 语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多语 + ”方案,即倡导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培养, 倡导跨语际、跨国别、跨文化的学术研究,倡导骨干培养、 团队协同构架、梯队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倡导多元、交 融、合作的国际视野,倡导跨课堂、跨校区、跨社会的校园 文化,倡导整体性、实践性、特色性的党建思政,倡导师生 中心、制度建设、内涵质量的学校治理,积极探索中国特 色的高等外语教育发展之路。 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外国语言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推动语言学与神 经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要聚焦中 国的全球话语能力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国别区域研究、全 球知识构建方面积极作为,站稳前沿,以特色建设实现内 涵式发展。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使周末陪表妹逛书店,本想在书店“泡”一下午,可仔细一 看,书架上除了五花八门的教辅书,就是中小学生必读书, 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则是少之又少,着实让人败了 不少兴致。 有人说,如果孩子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 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 的。的确,孩童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视 野的扩展、知识的获取,更影响能力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 然而现实中,青少年阅读状况并不乐观。一份有关“阻 碍你阅读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问卷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孩 子表示“学业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三成左右的孩子表 示“不知道看什么书”,还有的认为“爸妈推荐的书枯燥难 懂” “看书太累”等等。 调查结果反映出青少年阅读缺乏的部分原因。从客观 方面看,当前童书市场看似繁荣丰富,但实际上,不少书只 是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而已,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高质量 原创作品还很不足;此外,书店在销售中,也往往选择需求 量大、获利较多的教辅类书籍。从主观方面讲,很多孩子的 阅读时间是没有保障的,一方面学校的课业压力以及校外 的培训辅导,已经大大压缩了孩子的自主支配时间;另一方 面有些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也就导致孩子难以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与智者的沟通。让孩子有书读、 爱阅读,这将让他们受益一生。 让孩子有书读、爱阅读 丁雅诵 “你推别人时,别人也在推你。”“给一个 支点,我们真能撬动地球吗?”陈征深入浅出, 引导孩子们思考力的原理。 11 26 日,山西汾阳南垣村寨小学的孩 子们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用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可以隔空托起撕 成“水母状”的塑料绳;一根摩擦后的 PVC 管,可以隔空操控空易拉罐……演示各种力 学小实验,让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间不足 30 平方米的教室里,架起了两 台摄像机,这是一堂“给力”的科学课,授课者 是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陈征。除了三到六年 级的 12 名孩子,教室里还挤进了 6 位学校老 师,用老师们的话说,“孩子们跟科学家学知 识,我们跟科学家学习如何教孩子学知识”。 这堂科学课,还同时面向 22 个省份的 150 所乡村小学进行直播。这是“给乡村孩子 的科学课”系列课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用 10 堂直播课程,将包括航天、海洋深潜、南极 科考、天文、气象、古生物、动植物等学科在内 的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带到乡村。 对陈征来说,来到南垣村寨小学这样的 乡村学校,同步通过网络直播方式给农村孩 子讲课,是一次新鲜的科普体验。课堂上的 每一个细节,陈征都动了一番脑筋,他特意找 来孩子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降低参与实验的 门槛。气球、水管、易拉罐、塑料绳……不起 眼的小东西,居然变成了生动的教具,电视屏 幕上的课件,也配有一张张卡通插图。 为了通俗地解释压力和压强,陈征拿出 两个粗细不同的针管推水装置,让孩子们选 出了班上力气最大和力气最小的两位同学进 行比赛。力气大的男孩子用两只手,全力都 推不动粗针管里的水,而力气最小的女孩却 手握细针管轻松赢得了比赛。 原本 40 分钟一堂课,讲着讲着就拖堂了。 “这些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祖辈生活在一 起,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教不了他 们什么科学知识。”南垣村寨小学校长任旺清 说,“到博物馆、科技馆看一看玩一玩,对城市 孩子来说寻常,但对于乡村孩子来说,科学往 往还是课本上的概念。” 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捉襟见肘。 现在,南垣村寨小学全校仅 17 名学生、 6 名老 师,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6 名老 师中,仅有一位有本科学历的在编老师。这 不是个例。据了解,参加该公益课的 150 所乡 村学校中,师资紧张情况比较普遍。 在致力于科普的陈征看来,凭借直播技 术和即时互动优势,包括“给乡村孩子的科学 课”在内的网络平台直播公益课,把一线城市 的优质资源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带到乡村课 堂,“乡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需 要呵护,希望他们把对科学的兴趣‘种子’保 存好,将来生根发芽”。 南垣村寨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文强的课后 作业上,画了一架天文望远镜。两个月前,刘 文强在直播间里第一次见识了天文望远镜。 班主任说,“爱看星星”的刘文强迷上了望远 镜,“想看看月亮上的环形山长什么样子”。 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观摩直播科普课 后说:“科普的意义不在于一次传播了多少 知识,而是在孩子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这 样的一次课,很有可能影响孩子们很久,甚至 一生。” 直播科普课走进乡村 在心中播下一颗科学“种子” 本报记者 “描述一下你口中榴莲糖的味道。” “回味无穷”“刚开始似乎有点臭,但很 快就能品尝到甜甜的味道。人生不正是如 此吗?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品尝甘 甜”…… “如果让你向朋友介绍这款榴莲糖,你 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 11 29 日,北京中学六年级 3 班的语文 微写作课堂上,同学们分享品尝榴莲糖的感 受,授课教师杲振洪创设的真实学习情境, 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促进写作思维的发展。 与语文微写作课堂同时进行的,还有讲 述“旋转与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数学专题 课,不同于常规的从知识点切入,教师通过 一段短视频展示中国航天事业成就,让学生 在视频中寻找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合作、探究、启发、探讨、对话,让 学生感知真实的生活”,北京市教委基础教 育一处处长魏旭斌评价,“课程通过跨学科 整合,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并建立今 日学习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为终身学习 打下基础。” “全国教育大会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 出重大部署。北京市努力强化基础教育的 高质量发展,以北京中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 努力探索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学,让学生感知 真实生活,实现了将学生放在正中央。”北京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介绍。 “五育”并举培养“有根的人” 一堂以“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为主题的 道德与法治课,从一则新闻报道展开: 2019 5 月底,朝阳区某小区多名业 主致电媒体,呼吁业委会履职,公开物业收 支及公共收益账本。经记者了解,该小区公 共收益结余数十万元。这些收益是返还业 主抵作物业费,还是另做他用,业委会表态 会听从大多数业主意见。” “业委会怎样产生?如何推进共建共治 共享的社区治理?”通过提问和讨论,授课老 师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思考,提升 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之后,学生们以 小组为单位,设计学校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及 校长小助理的选举方案,体会自主管理与民 主治校,增强民主意识、培育民主素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立德树人,就要不断地帮助孩子们拥有良好 的志趣,并让他们在生活本身、活动体验、实 际行动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他们才可能真正 成长为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北京中 学校长夏青峰介绍,“北京中学坚持德智体 美劳‘五育’并举,致力于让孩子成长为有大 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成为‘有根的人’。” 为此,学校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建立了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潜能课程相融合的立 体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志 趣”,引导学生实现“在志趣中学习”。 比如,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让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学生心中,学校不是 局限于让学生熟记 24 个字,而是让学生深入 体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例 如,为体会诚信、友善,鼓励学生投入社会服 务,帮助孤寡老人、到边远地区支教,在帮助 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成长。 “品德与修养一定基于具体的行动和体 悟,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不少老师谈道。 教学相长打造“成长中心” 八年级的金愷暄喜欢研究定格动画,将 美术、信息技术、数学、语文等不同学科融 合,再进行分镜头创作,乐此不疲; 八年级的江若增喜欢数学建模,把中华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更好地保护我 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他心中的“小目标”; 七年级的李学桥和魏莱在生物课上“突 发奇想”,能不能用信息技术模拟人体信息 处理的过程?于是,建构一个神经结构反射 模型成为他们近几个月孜孜以求的方向。 …… 这是北京中学几位学生的“日常”,也折 射出北京市在探索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方 面的实践成果。 “评价一所学校,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 学校能否倡导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构建 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采访中,有不少家长 深有感触,有孩子喜欢写诗,学校就举办诗 歌会,鼓励他们写下去;有孩子喜欢科学,学 校就想办法购买仪器设备,帮助孩子开展研 究;有孩子喜欢观鸟,学校就配上高倍望远 镜,带孩子们观鸟……学校课程的开设,是 在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需求基础上进行的, 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实际获得感,促进了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积极落实以学 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学生的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 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市朝 阳区教委副主任孙迅介绍。 以北京中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会学 习,学校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采 用自修、研修、导修、讲修的不同方式学习。 “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学校倡导整体框架 下的学习系统构建,引导学生建立学科间的 系统联系。例如,将历史、地理与思想品德 学科整合成社会课程,将物理、生物、化学整 合成科学课程等,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特 点去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 习,需要学校在教学上进行整体设计、大胆 改革。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也是 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李奕介绍。 知行合一致力“找到自己” “我代表七年级陈述我们年级设计的活 动方案,我们设计的路线是……” “如何确保用餐的卫生和安全?”“是否 已经考虑到堵车的因素?”…… 这是一年一度的“亲近自然日”之前,活 动方案现场答辩的场景。每名年级代表都 要面对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 校长共同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答辩。 每年的 3 28 日是北京中学的“亲近自 然日”。在这项活动中,学生需自主选择活 动地点、自主设计行程安排、自主组织活动、 自主设计安全预案、自主邀请老师参与。 “学生自主确定的班级活动方案,经过 班级竞选、学校答辩以后才可以实施。有些 班级方案在第一轮答辩没被通过,还需要进 行第二轮答辩。在方案形成与答辩之前,很 多孩子会利用休息日去现场踩点考察,反复 思考,这一套程序走下来,活动的意义已经 实现了一大半。”李志清老师介绍。 把课堂搬进祖国山水间,让广袤大地成 为学习成长的最好素材。记者了解到,北京 市多所中小学开展了社会实践性综合课程, 学生既带着有形任务,如学习单、研究课题、 旅行日志等,还带着无形任务,如安全意识、 规则意识、文明素养、团队合作等。 “学习过程、教学关系都重新进行了建 构,同学、师生,变成了伙伴、导师,平等探 讨、互助共享。”夏青峰介绍,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过程实现了 4 个机制的优化,一是动力 机制的优化,做到了让孩子不是被动学习, 而是主动学,学自己想学、做自己想做;二是 管理机制的优化,学校变规定为约定,让孩 子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思辨和讨论;三是活 动机制的优化,让活动落到实处,让孩子走 上前台,实现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评 价、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四是诊断机制的 优化,在真实情境中,不仅给孩子评价,更要 帮助孩子进行诊断,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 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出建议与方向。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与寻找的过 程,让孩子找到自己,提升自己。”李奕说。 题图: 北京中学学生在课堂上。丁柏明余冰玥参 与 采 写) 北京市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与寻找的过程 本报记者 赵婀娜 ■深聚焦 R 入冬以来,不 少学校开展了滑 雪、滑冰、雪地足球 等冰雪运动,使学 生们在快乐运动中 锻炼坚强意志、提 高身体素质,促进 了青少年冰雪运动 的普及发展。图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七师 131 团中学 学生在训练“雪地 足球”。 张西安 摄(人 民 视 觉)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an-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R 深聚焦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与寻找的过程 高等外语教 育当勇 …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2/08/05/rmrb2019120805.pdf · 展的历史,高校对语言的教学、研

55 教育教育2019年 12月 8日 星期日

■凭栏处R

■在一线R

■行与思R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获取知识

的工具,更是价值观的载体,体现

了文明的多样性,让不同文明之

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成为可能。正

是借助语言的功能,人类文明从

冲突排斥、非此即彼走向和平合

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

赢。进入近代以来,对语言的探

究成为科学界孜孜求索的问题之

一,作为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特征的语言学科,

在世界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占

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今

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

央,语言在促进民心相通、服务中

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作用,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回顾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

展的历史,高校对语言的教学、研

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外语

教育办学模式。以上海外国语大

学为例,学校在新中国建设之初

应运而生,创校宗旨即培养“革命

的外语人才”,服务国家建设。经

过大约 30 年时间,学校从单语种

的俄文学校发展为多语种的全国

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重点

是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改

革开放后,响应国家对涉外复合

型人才的紧缺需求,学校增设非

语言类专业,培养复合型特色专

业人才。再经过大约 30 年时间,

学校初步实现了从单科性向多科

性外国语大学的转型,着重提升学

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注

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

办学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新 中 国 高 等 外 语 教 育 的 发 展 轨

迹,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的演变历程也折射了语言学学科的变迁。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

球,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

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

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

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参与和推动全

球治理,赋予语言更大的责任和全新的历史使命。教育

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我们学外语,不是为了跟随,也不是

为了模仿,而是要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在全球背景

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参与议题

设置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这就亟须加强人才培养和

学科建设。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高等外语教育

要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抓住新机遇,勇担新使命。

我们把学校的定位调整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

领域”的卓越人才,致力于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

语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多语

种+”方案,即倡导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培养,

倡导跨语际、跨国别、跨文化的学术研究,倡导骨干培养、

团队协同构架、梯队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倡导多元、交

融、合作的国际视野,倡导跨课堂、跨校区、跨社会的校园

文化,倡导整体性、实践性、特色性的党建思政,倡导师生

中心、制度建设、内涵质量的学校治理,积极探索中国特

色的高等外语教育发展之路。

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外国语言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推动语言学与神

经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要聚焦中

国的全球话语能力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国别区域研究、全

球知识构建方面积极作为,站稳前沿,以特色建设实现内

涵式发展。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高等外语教育当勇担新使命

周末陪表妹逛书店,本想在书店“泡”一下午,可仔细一

看,书架上除了五花八门的教辅书,就是中小学生必读书,

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则是少之又少,着实让人败了

不少兴致。

有人说,如果孩子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

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

的。的确,孩童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视

野的扩展、知识的获取,更影响能力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

然而现实中,青少年阅读状况并不乐观。一份有关“阻

碍你阅读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问卷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孩

子表示“学业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三成左右的孩子表

示“不知道看什么书”,还有的认为“爸妈推荐的书枯燥难

懂”“看书太累”等等。

调查结果反映出青少年阅读缺乏的部分原因。从客观

方面看,当前童书市场看似繁荣丰富,但实际上,不少书只

是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而已,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高质量

原创作品还很不足;此外,书店在销售中,也往往选择需求

量大、获利较多的教辅类书籍。从主观方面讲,很多孩子的

阅读时间是没有保障的,一方面学校的课业压力以及校外

的培训辅导,已经大大压缩了孩子的自主支配时间;另一方

面有些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也就导致孩子难以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与智者的沟通。让孩子有书读、

爱阅读,这将让他们受益一生。

让孩子有书读、爱阅读丁雅诵

“你推别人时,别人也在推你。”“给一个

支点,我们真能撬动地球吗?”陈征深入浅出,

引导孩子们思考力的原理。

11 月 26 日,山西汾阳南垣村寨小学的孩

子们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用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可以隔空托起撕

成“水母状”的塑料绳;一根摩擦后的 PVC 水

管,可以隔空操控空易拉罐……演示各种力

学小实验,让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间不足 30 平方米的教室里,架起了两

台摄像机,这是一堂“给力”的科学课,授课者

是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陈征。除了三到六年

级的 12 名孩子,教室里还挤进了 6 位学校老

师,用老师们的话说,“孩子们跟科学家学知

识,我们跟科学家学习如何教孩子学知识”。

这 堂 科 学 课 ,还 同 时 面 向 22 个 省 份 的

150 所乡村小学进行直播。这是“给乡村孩子

的科学课”系列课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用

10 堂直播课程,将包括航天、海洋深潜、南极

科考、天文、气象、古生物、动植物等学科在内

的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带到乡村。

对陈征来说,来到南垣村寨小学这样的

乡村学校,同步通过网络直播方式给农村孩

子讲课,是一次新鲜的科普体验。课堂上的

每一个细节,陈征都动了一番脑筋,他特意找

来孩子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降低参与实验的

门槛。气球、水管、易拉罐、塑料绳……不起

眼的小东西,居然变成了生动的教具,电视屏

幕上的课件,也配有一张张卡通插图。

为了通俗地解释压力和压强,陈征拿出

两个粗细不同的针管推水装置,让孩子们选

出了班上力气最大和力气最小的两位同学进

行比赛。力气大的男孩子用两只手,全力都

推不动粗针管里的水,而力气最小的女孩却

手握细针管轻松赢得了比赛。

原本 40 分钟一堂课,讲着讲着就拖堂了。

“这些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祖辈生活在一

起,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教不了他

们什么科学知识。”南垣村寨小学校长任旺清

说,“到博物馆、科技馆看一看玩一玩,对城市

孩子来说寻常,但对于乡村孩子来说,科学往

往还是课本上的概念。”

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捉襟见肘。

现在,南垣村寨小学全校仅 17 名学生、6 名老

师,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6 名老

师中,仅有一位有本科学历的在编老师。这

不是个例。据了解,参加该公益课的 150 所乡

村学校中,师资紧张情况比较普遍。

在致力于科普的陈征看来,凭借直播技

术和即时互动优势,包括“给乡村孩子的科学

课”在内的网络平台直播公益课,把一线城市

的优质资源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带到乡村课

堂,“乡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需

要呵护,希望他们把对科学的兴趣‘种子’保

存好,将来生根发芽”。

南垣村寨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文强的课后

作业上,画了一架天文望远镜。两个月前,刘

文强在直播间里第一次见识了天文望远镜。

班主任说,“爱看星星”的刘文强迷上了望远

镜,“想看看月亮上的环形山长什么样子”。

全 国 政 协 委 员 朱 定 真 观 摩 直 播 科 普 课

后说:“科普的意义不在于一次传播了多少

知识,而是在孩子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这

样的一次课,很有可能影响孩子们很久,甚至

一生。”

直播科普课走进乡村——

在心中播下一颗科学“种子”本报记者 乔 栋

“描述一下你口中榴莲糖的味道。”

“回味无穷”“刚开始似乎有点臭,但很

快就能品尝到甜甜的味道。人生不正是如

此 吗 ? 只 有 经 历 了 风 雨 ,才 能 品 尝 甘

甜”……

“如果让你向朋友介绍这款榴莲糖,你

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

11 月 29 日,北京中学六年级 3 班的语文

微写作课堂上,同学们分享品尝榴莲糖的感

受,授课教师杲振洪创设的真实学习情境,

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促进写作思维的发展。

与语文微写作课堂同时进行的,还有讲

述“旋转与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数学专题

课,不同于常规的从知识点切入,教师通过

一段短视频展示中国航天事业成就,让学生

在视频中寻找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合作、探究、启发、探讨、对话,让

学生感知真实的生活”,北京市教委基础教

育一处处长魏旭斌评价,“课程通过跨学科

整合,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并建立今

日学习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为终身学习

打下基础。”

“全国教育大会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

出重大部署。北京市努力强化基础教育的

高质量发展,以北京中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

努力探索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学,让学生感知

真实生活,实现了将学生放在正中央。”北京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介绍。

“五育”并举培养“有根的人”

一堂以“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为主题的

道德与法治课,从一则新闻报道展开:

“2019 年 5 月底,朝阳区某小区多名业

主致电媒体,呼吁业委会履职,公开物业收

支及公共收益账本。经记者了解,该小区公

共收益结余数十万元。这些收益是返还业

主抵作物业费,还是另做他用,业委会表态

会听从大多数业主意见。”

“业委会怎样产生?如何推进共建共治

共享的社区治理?”通过提问和讨论,授课老

师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思考,提升

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之后,学生们以

小组为单位,设计学校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及

校长小助理的选举方案,体会自主管理与民

主治校,增强民主意识、培育民主素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立德树人,就要不断地帮助孩子们拥有良好

的志趣,并让他们在生活本身、活动体验、实

际行动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他们才可能真正

成长为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北京中

学校长夏青峰介绍,“北京中学坚持德智体

美劳‘五育’并举,致力于让孩子成长为有大

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成为‘有根的人’。”

为此,学校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建立了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潜能课程相融合的立

体 化 课 程 结 构 ,培 养 学 生 形 成 自 己 的“ 志

趣”,引导学生实现“在志趣中学习”。

比如,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让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学生心中,学校不是

局限于让学生熟记 24 个字,而是让学生深入

体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例

如,为体会诚信、友善,鼓励学生投入社会服

务,帮助孤寡老人、到边远地区支教,在帮助

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成长。

“品德与修养一定基于具体的行动和体

悟,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不少老师谈道。

教学相长打造“成长中心”

八年级的金愷暄喜欢研究定格动画,将

美术、信息技术、数学、语文等不同学科融

合,再进行分镜头创作,乐此不疲;

八年级的江若增喜欢数学建模,把中华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更好地保护我

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他心中的“小目标”;

七年级的李学桥和魏莱在生物课上“突

发奇想”,能不能用信息技术模拟人体信息

处理的过程?于是,建构一个神经结构反射

模型成为他们近几个月孜孜以求的方向。

……

这是北京中学几位学生的“日常”,也折

射出北京市在探索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方

面的实践成果。

“评价一所学校,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

学校能否倡导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构建

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采访中,有不少家长

深有感触,有孩子喜欢写诗,学校就举办诗

歌会,鼓励他们写下去;有孩子喜欢科学,学

校就想办法购买仪器设备,帮助孩子开展研

究;有孩子喜欢观鸟,学校就配上高倍望远

镜,带孩子们观鸟……学校课程的开设,是

在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需求基础上进行的,

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实际获得感,促进了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积极落实以学

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学生的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

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市朝

阳区教委副主任孙迅介绍。

以 北 京 中 学 为 例 ,为 了 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学校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采

用自修、研修、导修、讲修的不同方式学习。

“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学校倡导整体框架

下的学习系统构建,引导学生建立学科间的

系统联系。例如,将历史、地理与思想品德

学科整合成社会课程,将物理、生物、化学整

合成科学课程等,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特

点去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

习,需要学校在教学上进行整体设计、大胆

改革。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也是

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李奕介绍。

知行合一致力“找到自己”

“我代表七年级陈述我们年级设计的活

动方案,我们设计的路线是……”

“如何确保用餐的卫生和安全?”“是否

已经考虑到堵车的因素?”……

这是一年一度的“亲近自然日”之前,活

动方案现场答辩的场景。每名年级代表都

要面对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

校长共同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答辩。

每年的 3 月 28 日是北京中学的“亲近自

然日”。在这项活动中,学生需自主选择活

动地点、自主设计行程安排、自主组织活动、

自主设计安全预案、自主邀请老师参与。

“学生自主确定的班级活动方案,经过

班级竞选、学校答辩以后才可以实施。有些

班级方案在第一轮答辩没被通过,还需要进

行第二轮答辩。在方案形成与答辩之前,很

多孩子会利用休息日去现场踩点考察,反复

思考,这一套程序走下来,活动的意义已经

实现了一大半。”李志清老师介绍。

把课堂搬进祖国山水间,让广袤大地成

为学习成长的最好素材。记者了解到,北京

市多所中小学开展了社会实践性综合课程,

学生既带着有形任务,如学习单、研究课题、

旅行日志等,还带着无形任务,如安全意识、

规则意识、文明素养、团队合作等。

“学习过程、教学关系都重新进行了建

构,同学、师生,变成了伙伴、导师,平等探

讨、互助共享。”夏青峰介绍,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过程实现了 4 个机制的优化,一是动力

机制的优化,做到了让孩子不是被动学习,

而是主动学,学自己想学、做自己想做;二是

管理机制的优化,学校变规定为约定,让孩

子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思辨和讨论;三是活

动机制的优化,让活动落到实处,让孩子走

上前台,实现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评

价、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四是诊断机制的

优化,在真实情境中,不仅给孩子评价,更要

帮助孩子进行诊断,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

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出建议与方向。

“让 学 习 的 过 程 成 为 发 现 与 寻 找 的 过

程,让孩子找到自己,提升自己。”李奕说。

题图:北京中学学生在课堂上。丁柏明摄

(余冰玥参与采写)

北京市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与寻找的过程本报记者 赵婀娜

■深聚焦R

入 冬 以 来 ,不

少 学 校 开 展 了 滑

雪、滑冰、雪地足球

等冰雪运动,使学

生们在快乐运动中

锻炼坚强意志、提

高身体素质,促进

了青少年冰雪运动

的普及发展。图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七师 131 团中学

学生在训练“雪地

足球”。

张西安摄(人

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