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12
ISSN 1726-9350 print / 1811-3109 onlin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 三期 (20119)199-209 199 r 書評: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通往自由廣場之路〕by Tarek Masoud〔塔瑞科.馬索得〕(Journal of Democracy, 2011, Vol. 22, No. 3:20-34The Democratic Domino Theor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民主骨牌理論 —一項經驗性的研究〕by Peter T. Leeson and Andrea M. Dean〔彼得.黎 森、安車.丁〕(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9, Vol. 53, No. 3:533-51After Egypt: The Limits and Promise of Online Challenge to the Authoritarian Arab 〔埃及之後—網際網路挑戰阿拉伯威權主義國家的限制與希望〕 by Marc Lynch〔馬克.林胥〕(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11, Vol. 9, No. 2:301-10Whither Internet Control?〔網路控制該何去何從?〕by Evgeny Morozov ?〕by Evgeny Morozov by Evgeny Morozov 〔依傑尼.摩洛柔〕(Journal of Democracy, 2011, Vol. 22, No. 2:62-74阿拉伯之春的啟示與反思 * 蔡秀勤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 張佑宗 國立臺灣大學 蔡秀勤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研究員與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專長領域包括:資訊 系統管理、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管理與應用、數位學習以及大眾傳播。 Lydia (Hsiu-Chin) Tsai is currently a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 research fellow in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digital content design, multimedi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digital learning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張佑宗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專長領域包括比較民主化、選舉研究與東亞研究。 Yu-tzung Ch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is current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omparative democratization, election studies, and East Asia studies. * The English title i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Arab Spring.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ISSN 1726-9350 print / 1811-3109 onlin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199-209 199

臺灣民主季刊

r 書評: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通往自由廣場之路〕by Tarek Masoud〔塔瑞科.馬索得〕(Journal of Democracy, 2011, Vol. 22, No. 3:20-34)

The Democratic Domino Theor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民主骨牌理論

—一項經驗性的研究〕by Peter T. Leeson and Andrea M. Dean〔彼得.黎

森、安車.丁〕(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9, Vol. 53, No. 3:533-51)

After Egypt: The Limits and Promise of Online Challenge to the Authoritarian Arab〔埃及之後—網際網路挑戰阿拉伯威權主義國家的限制與希望〕

by Marc Lynch〔馬克.林胥〕(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11, Vol. 9, No. 2:301-10)

Whither Internet Control?〔網路控制該何去何從?〕by Evgeny Morozov?〕by Evgeny Morozov〕by Evgeny Morozov〔依傑尼.摩洛柔〕(Journal of Democracy, 2011, Vol. 22, No. 2:62-74)

阿拉伯之春的啟示與反思*

蔡秀勤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

張佑宗國立臺灣大學

蔡秀勤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研究員與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專長領域包括:資訊

系統管理、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管理與應用、數位學習以及大眾傳播。

Lydia (Hsiu-Chin) Tsai is currently a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 research fellow in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digital content design, multimedi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digital learning and mass communication.張佑宗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專長領域包括比較民主化、選舉研究與東亞研究。

Yu-tzung Ch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is current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omparative democratization, election studies, and East Asia studies.* The English title i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Arab Spring.

Page 2: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始於2010年12月突尼西亞

(Tunisia)民眾對其政府的示威抗議活動。統治突尼西亞將近25年的班阿里

(Ben Ali),最終遭到罷黜的命運(2011年1月14日)。接著,埃及(Egypt)

民眾的抗議迫使將近30年威權統治的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

於2011年2月11日辭職下台。最近,利比亞(Libya)反抗軍在起義對抗格

達費(Muammar Gaddafi)政權六個月後,於2011年8月攻佔首都的黎波

里(Tripoli)。此外,公民集體抗議運動發生在巴林(Bahrain)、敘利亞

(Syria)以及葉門(Yemen)等回教主義國家。相關的示威抗議活動,在中

東地區其他12個國家,尤其是阿爾及利亞(Algeria)、伊拉克(Iraq)、約旦

(Jordan)、摩洛哥(Morocco)和阿曼(Oman)等,也相當激烈。

突尼西亞的重大轉折,少數的觀察家早已料到這是遲早會發生的問題。即

使突尼西亞班阿里政權仍然保有秘密警察機關的支持,並且曾在2008年成功防

止一波民眾的抗爭。然而,民眾最後只花了28天的時間,就迫使23年的獨裁者

放棄權力並離開國家。專家雖然無法正確預測班阿里政權何時崩潰,但政治與

經濟的指標已經指出其內在緊張。Shraeder與Redissi(2011)指出,突尼西亞

2010年的整體失業率為14%,其中15到24歲民眾達30%。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影

響更大,有超過45%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算有工作,突尼西亞民眾仍

然要面對生活條件的惡化,尤其是物價與其他基本生活條件的上揚壓縮了所得

收入。伴隨經濟條件的惡化,突尼西亞反而越來越走向威權統治,越來越與中

下階層的民眾脫節,而統治集團內部貪府的情況,也不斷被披露出來。上述這

些因素,都是造成班阿里倒台重要的中短期因素。

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權在許多情況,與突尼西亞十分類似。大量增加的失業

青年、物價攀升、以及猖獗的政治腐敗。還有,穆巴拉克高齡82歲,超過班阿

里近10歲,健康狀況明顯不佳。不過,當突尼西亞的班阿里政權崩解後,埃及

的觀察家對其可能發生劇變的看法仍然保守。學者們認為穆巴拉克仍由兩個形

Page 3: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書評 201

臺灣民主季刊

式上的制度所支持,一個是執政的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另一個是週期性選舉,但僅為橡皮圖章的人民議會(People’s Assembly)。可是

一旦抗爭開始,政權很快就崩潰了。穆巴拉克無法再回到統治的位置,這與做

為威權統治來源的軍隊不再支持有關(Masoud, 2011)。

至於推翻統治利比亞40年的格達費政權,不但需要更多時間,而且過程更

加血腥。利比亞就像埃及與突尼西亞,國內充滿著掠奪性腐敗的現象,大量青

年失業,以及滿足基本生活要件的價格不斷攀升。在班加西(Benghazi)警察

總部前的抗議活動後,警方逮捕人權律師法蒂特比爾(Fathi Terbil),成為群眾

抗議的開端,故2011年2月17日就被稱為「憤怒日」。2月18日,警察與軍隊被

迫自眾多抗議者的班加西撤離。接踵而至的內戰,格達費政權陸續被指控從事

違反人權的行為,包括使用狙擊手、火砲、直升機、戰鬥機、防空武器,以及

軍艦,對付遊行者與出殯隊伍,並且以酷刑對付反對格達費政權的知識份子,

以及其他著名的反對者。眾多支持者的倒戈,以及外國軍事的介入,使得格達

費政權持續弱化。2011年8月23日,首都的黎波里落入反對派手中,至今尚未

發現格達費的下落。

儘管抗爭幾乎擴及整個阿拉伯世界,但僅有三個國家確實發生了政權的移

轉。根深蒂固的獨裁者,例如敘利亞的阿薩德(Bashar al-Assad),以及葉門的

沙雷(Ali Abdullah Saleh),在面對民眾持續的抗爭下,依舊緊握權力不放。

即使在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就算舊政權已經倒台,他們的民主前景仍然

不確定。但是,阿拉伯之春,已經顯露出阿拉伯世界對經濟失敗,以及威權統

治普遍性的不滿。

阿拉伯之春目前仍在持續發展當中,對第三波民主化研究的理論意涵,主

要是對過去主流的觀點提出挑戰。首先是阿拉伯之春,挑戰過去幾年多數學者

認為威權主義國家具有韌性(authoritarian resilience)的主張;第二個是阿拉伯

之春,是否就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開端;第三個是阿拉伯之春,引發學界對

數位媒體的研究興趣,特別是數位科技如何成為弱化威權主義統治的工具。

Page 4: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2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

貳、威權主義的脆弱性

面對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全世界仍有不少威權主義國家居然可以屹立不

搖,甚至持續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羅斯(Russia)、中國(China)與中

東地區伊斯蘭文明的國家。如何解釋這些威權主義國家的持續與發展?Minxin

Pei(2011)最近指出,我們可以從威權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條件(特別是其豐

富的天然資源,例如石油),政治體制的調適(regime adaption),以及權力平

衡(特別是執政者擁有鎮壓的能力)這三種理論來解釋有些威權主義國家具有

韌性的能力。其中,以第二種解釋看法,在學界獲得最多人的支持。

部份威權主義國家為何擁有調適的能力,足以應付民主化的潮流?目前

學者普遍認為,威權體制得以適應新的政經情勢變遷,得自這些國家透過

各種選舉操控的手法,讓它們能持續掌握政權(Gandhi and Lust-Okar, 2009;

Krastev, 2011:10)。Schedler(2006)稱這種體制為「選舉式的威權主義」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Levitsky與Way(2010)則稱為「競爭型的威權

主義」(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三位學者的共通點,就是不認為這種國

家屬於民主國家。Schedler(2006)認為目前世界上約有60個左右的政權,屬

於選舉式的威權主義國家,這些國家限制人民自由行使公民的權利。但是,他

們又定期舉行多黨的選舉,以此來鞏固其執政地位,並獲取國內和國際的合法

性。然而,這些政權的統治者不願意在選舉中冒失敗的風險,所以他們會通過

操縱選舉的方式來確保其繼續執政。選舉式的威權主義在中亞地區、撒哈拉以

南的非洲、北非和中東地區是最常見的政治體制。Levitsky與Way(2010)針

對若干競爭型威權主義國家的研究後,得出幾個有趣的研究發現。如果西方國

家的利誘(leverage)有限,以及與西方國家的連結(linkage)不深,則威權

主義國家比較有機會生存下來。如果威權主義國家有鎮壓的能力,以及有效率

的政黨,也比較能夠繼續生存下來。Brownlee(2007)則針對埃及、馬來西亞

(Malaysia)、伊朗(Iran)與菲律賓(the Philippines)進行研究後,得出這樣

Page 5: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書評 203

臺灣民主季刊

一個有趣的結論:偽裝的民主(fake democracy)可以強化威權統治,但也可

能會弱化威權統治,中間的關鍵因素就在執政黨制度化的程度。

阿拉伯之春的爆發與其後的發展,正好成為主張威權主義韌性的反例。

Masoud(2011:22-25)的文章就以埃及為例,指出過去學者都認為埃及有兩個

偽民主機構:執政的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和具有橡皮圖

章的人民大會(the People’s Assembly),是延續埃及威權體制兩個非常重要的

政治制度。然而,當埃及一發生大規模的群眾抗議運動後,執政的國家民主

黨立即崩解,而人民大會也沒有扮演任何阻撓作用,穆巴拉克最後只能依賴

安全單位的支持。從埃及的例子顯示,威權體制內部其實是不穩定的,要是

不能減緩群眾的苦情(grievances),或是成功壓制群眾運動,否則連一件不

起眼的小事(例如突尼西亞一位青年的自殺事件),就有可能撼動威權體制的

正當性,甚至發生民主轉型的結果。在威權體制裡「有限度自由化」(limited

liberalization)的作用,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的多。埃及的例子告訴我們,

原本執政者要裝裝樣子(shams)故意半開放而不管制的地方(例如讓數位媒

體部份自由化),有可能包含自我摧毀的種子,如同房子蓋到一半而不完成,

是很容易垮下來的。

參、第四波民主化

有些學者認為第三波民主化有如骨牌效應(the domino effect),從1970年

代中期後在南歐開始發酵,1980年代初期就轉到拉丁美洲國家,80年代中期

影響東亞部份國家的民主化。進入1990年代後,蘇聯(Soviet Union)的解體

與東歐國家的民主化,以及非洲部份國家的民主化。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在2011年的統計,在全球194個政治實體(polities)中,有87個國

家屬於自由民主體制(佔世界人口43%),有60個國家屬於半自由民主體制

(佔世界人口22%),而47個國家屬於非自由民主體制(佔世界人口35%)

Page 6: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4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

(Puddington, 2011)。然而,第三波民主浪潮在2006年達到高峰後,之後連續

五年呈現民主發展衰退的現象。

「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指的是當一個轉變發生,會引起周邊類似

的改變,然後再引發其他相關的變動,依此類推。造成民主骨牌效應的機制,

一般認為可透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良性競爭、自由民主觀念的擴散、區域經濟

合作的模式,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模仿等,讓某國的民主轉型結果,能感染

其鄰近的國家。然而,儘管骨牌現象經常被提起,卻很少有人針對這個問題進

行實證的研究。Leeson與Dean(2009)兩人就利用Polity IV的資料,追蹤130個

國家的民主發展,時間從1850年一直到2000年。按照他們兩人的研究發現,民

主骨牌效應遠比理論預期的要小多。鄰國民主的轉變,只有11%的解釋效力。

他們嘗試解釋民主骨牌效應不佳的原因,認為當一個國家鄰國的數目越多,此

時會同時傳來推動民主改革的正面與負面力量,在相互抵銷後減低民主骨牌的

效應。

就在此時,貪腐嚴重的中東與北非獨裁者,突然面臨阿拉伯之春的衝擊,

一個接一個獨裁政權受到民眾的反抗。很快地學者把這阿拉伯之春,和1989年

在東歐形成的民主骨牌類比起來,預測北非與中東的獨裁政權,會不會一個接

一個的垮臺。現在,在阿拉伯世界,終於出現民主轉型骨牌效應的可能性。雖

然Leeson與Dean兩人的研究具有啟發性,但非洲的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

中東的巴林等相繼爆發抗議政府的群眾運動後,「第四波民主化」(the fourth

wave)的說法再度被提出來討論。Gilley(2010)重新審視過去20年來民主化

研究的重要著作,認為學者太傾向悲觀。多數學者認為新興民主是建立在不穩

定的基礎上,如果有一些不穩定的變動,可能很快的重回到過去威權主義的情

境。21世紀後重要的著作,都關切在威權主義的復甦或韌性,而非民主的進

步。如果要說民主有一段輝煌勝利的時期,也可能只是很短暫的而已。然而,

2000年後世界的民主發展仍有令人興奮的結果出現,例如日本(Japan)在2009

年反對黨(民主黨)獲得執政,同年,一個超過7億人民的印度(India),經由

Page 7: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書評 205

臺灣民主季刊

自主、和平的參與選舉定執政政府,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阻

擋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持續執政。Huntington所言第四波民主

推進也將隨之而來,即便未來仍可能伴隨著不利於民主發展的情況,但可能不

會如同先前那麼糟。埃及?伊朗?伊拉克?馬來西亞?辛巴威(Zimbabwe)?

還是占有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等地?世界將繼續推進著民主進步,推進到有一

天我們會願意稱之為勝利。

雖然未來穆斯林世界是否能民主化,仍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觀察,但是可以

確定的,這些地區獨裁統治將來必定會面臨群眾力量嚴峻的挑戰。數位媒體削

弱了國家對公共領域的控制能力,讓民眾開始對政府課責(accountability)、

要求透明性與公民權。

肆、數位媒體與抗議運動

數位媒體的發展究竟對威權體制產生何種作用,目前在學界是有爭議的。

Morozov(2011)不相信網路必然是民主的,或是有利於被壓迫者用來對抗專

制者的科技烏托邦主義。相反的,他認為網路可能更有利於統治者,讓政府可

以利用網路監控、傳播、逮捕人民。社群網路提供了較其他更便宜的方式,和

更簡便的途徑去辨識異議者。他討論「獨裁者的兩難」時,認為審查管制的科

技,已足以封鎖政治敏感的議題,而不致於妨礙經濟活動。例如在中國,網路

可以提供非常有效的散佈宣傳,也可用來支持政府政策,或去質疑批評者的論

點(中國政府製造了一批支持政府的部落客網軍)。的確,在沒人信任官方媒

體的政權下,藉由網路傳播的親政府的宣傳,會被更多人認知而更加的信任。

作者還提到,獨裁政府被認為對網路一無所知,但他們常常遠比西方對手更了

解它的政治用途。Morozov相信科技確實可以促進民主(假設用在正確的方法

上),強調應考量科技所被運用的社會和政治背景,因為每個獨裁政體都是不

同的。更重要的是Morozov質疑倡導「網路自由」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問題(政

Page 8: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6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

治、社會、經濟層面等),是否能在實質上達到促進民主的實質效益,並廣泛

的探討「網路自由」的黑暗面。

然而,隨著伊朗數千名的年輕人以Twitter彼此聯繫,並走上街頭抗議總統

選舉的作票,吸引大批西方媒體報導,以及埃及民眾透過Facebook號召串連把

執政29年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趕下台,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整合活

動被視為網路革命,被認為是推翻極權國家的重要推手。根據Lynch(2011)

的分析,數位媒體對群眾抗議事件的演變發展,至少有幾種挑戰阿拉伯國家威

權統治的結果。首先,數位媒體能推動集體的抗議行動的產生,因數位媒體可

降低集體行動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讓原子化的個人集結起來。數位

媒體也能使不同的資訊串聯(informational cascades)起來,集結社會上不滿的

人走上街頭。數位媒體也提高獨裁者鎮壓的代價,增加國際對事件的關注力。

數位媒體也增加集體抗爭的規模,以及擴散的速度。其次,數位媒體可賦予集

體行動的力量,並抑制統治者暴力血腥的鎮壓。阿拉伯之春的經驗顯示,數位

媒體打開了政治機會結構,成為抗爭者有利的工具。第三,藉由數位媒體的傳

播,讓國際社會瞭解阿拉伯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尤其是在這個區域最有影

響力的美國。

古典的社會運動理論,著重經濟條件的惡化、高失業率、民眾的苦情等因

素。但是,當行動電話與網路逐漸在北非與中東國家普及開來,讓反政府的力

量透過數位媒體加以組織起來對抗政府。雖然北非與中東地區的民眾在網路科

技發展以前就對政府不滿,但數位媒體讓原本個人化、地方化和社區化的不

滿,變成有組織的集體行動。Howard與Hussain(2011:41-42)指出,數位媒體

和阿拉伯之春的結合經過五或六個階段:首先是準備階段(preparation),行

動者透過數位媒體找尋支持者,團結具有共同痛苦經驗的人,並確認集體行動

的目標。第二個階段是點火(ignition),經由一個被國家經營的媒體所忽略的

突發事件,透過網路讓廣大的民眾知悉,並引起群眾的憤怒。第三個階段是引

發街頭抗議(street protests),由網路所串連與聯繫。當街頭抗議活動繼續出

Page 9: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書評 207

臺灣民主季刊

現,這些訊息就會吸引國際的關注(international buy-in)。當政府試圖採取鎮

壓的手段,群眾抗議事件的發展就達到高峰(climax),最後造成部份政府的

垮台。

伍、結語

阿拉伯之春的經驗顯示,過去被認為穩如泰山的北非與中東威權主義政

權,必須被重新修正,選舉固然可以被操縱,但從某些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

轉型經驗,選舉的次數有助於民主程度或公民意識的提昇。Bunce與Wolchik

(2009)以東歐與中亞後共產主義國家為研究對象,發現經歷幾次選舉後,在

民主指標上有明顯的進步。Lindberg(2009:9)總結選舉對民主發展的角色,

指出「一般而言,更多的選舉,將使政體與社會更為民主」。Lindberg認為選

舉具有以下幾項重要的政治後果:第一,選舉打開了政治參與或政治機會結

構,刺激了政體必須回應民意,以及民主改革的訴求,同時也能為支持民主的

行動者提供學習的機會。此外,不論是執政菁英或在野菁英,都能在民主中得

到未來政治利益的累積(Lindberg, 2009:4-11)。

第二,過去學者依據伊斯蘭教義與民主相互對立性的主張,得出所謂「中

東例外論」(Middle-Eastern exceptionalism),也就是民主和民主化,在中東地

區是難以推行和無法實施的觀點,目前也正面臨考驗。西方學者完全把伊斯蘭

教與民主對立起來是錯誤的,伊斯蘭教與民主之間有著各自不同的內涵和特

性,要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應當從不同的層面加以分析,結果有可能會不

同。土耳其半個多世紀的民主實踐,證明伊斯蘭教與民主之間是可以相容的。

土耳其的發展道路,和土耳其模式,不僅說明了在伊斯蘭世界可以實現政教分

離,而且能夠在堅持伊斯蘭教信仰的前提下,建立現代民主政體。

第三,阿拉伯之春的經驗顯示,政府在發覺人民使用數位媒體進行政治動

員時,立即採取關閉、搜查、處分、判刑等措施,試圖阻止人民的反抗意識與

Page 10: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8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

行動。但是,某些民眾仍可透過衛星電視、手機簡訊與影像、網路翻牆等技

術,獲取行動所必要的資訊。這些管制措施的效果如何,仍有待日後觀察。

最後,我們也必須反省:北非及中東地區的反政府或推翻舊政權運動,最

終是否會為他們帶來民主結果?推動這股阿拉伯之春的力量,究竟是隨著經濟

發展而自然產生的公民力量,還是比過去親西方的獨裁政權,更加保守的伊斯

蘭基本教義派,或是經濟民族主義?根據許多第三波民主國家的發展經驗,北

非與中東伊斯蘭國家在這時期的政治轉變,不會很快就呈現民主的果實。在未

來的數年裡,有時會往民主邁進幾步,有時又會往威權主義走幾步,我們將看

見它們的持續起伏與奮鬥的軌跡,這將造就阿拉伯世界未來的政治體制。

Page 11: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 2011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書評 209

臺灣民主季刊

參考書目

Brownlee, Jason (2007). Authoritarianism in an Age of Democrat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nce, Valerie J., and Sharon L. Wolchik (2009). “Oppositions versus Dictators: Explaining Divergent Electoral Outcomes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and Eurasia.” In Staffan I. Lindberg (ed.),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s: A New Mode of Transition (pp. 246-68).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andhi, Jennifer and Ellen Lust-Okar (2009). “Elections under Authoritarianism.”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2: 403-22.

Gilley, Bruce (2010). “Democracy Triumph, Scholarly Pessim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1, No. 1:160-67.

Howard, Philip N. and Muzammil M. Hussain (2011). “The Role of Digital Media.”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3:35-48.

Krastev, Ivan (2011). “Paradoxes of the New Authoritaria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2:5-16.

Levisky, Steven and Lucan A. Way (2010).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Hybrid Regimes after the Co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dberg, Staffan I. (2009). “Introduction: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s: A New Mode of Transition?” In Staffan I. Lindberg (ed.),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s: A New Mode of Transition (pp. 1-22).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ei, Minxin (2011).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in China: Resiliency vs. Frag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an International on Democracy in East Asia and Taiwan in Global Perspective. Taipe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uddington, Arch (2011). “Democracy under Dures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2:17-31.Schedler, Andreas (ed.) (2006).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 The Dynamics of Unfree Competition.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Schraeder, Peter J. and Hamadi Redissi (2011). “Ben Ali’s Fal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3:5-19.

Page 12: The Road to (and from) Liberation Square ·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00 《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 三期(20 1年9月) 壹、前言 眾所矚目的阿拉伯之春(The

Vol. 8, No. 3 / September 2011

210 《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三期三期期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