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ile #02】 living architecture i 活著的建築

1
蠶絲館 Silk Pavilion (MIT Media Lab) 小型打印機械人 Minibuilders (IAAC) 在蠶蟲的頭頂放置了小磁鐵,用 Motion Tracking 的方式追蹤和解構造繭的原理 ProtoHouse by Softkill Design1:3301 03 02 01 Vacuum Robot 02 Foundation Robot 03 Grip Robot http://robots.iaac.net http://matter.media.mit.edu/environments/details/silk-pavillion LIVING ARCHITECTURE I 活著的建築 Minibuilders PROTO- HOUSE 3D PRINTING 1:33 西INSTITUTE FOR ADVANCED ARCHI- TECTURE OF CATALONIA IAAC 3D PRINTING FOUNDATION ROBOT GRIP ROBOT VACUUM ROBOT MICROWAVE 2014 LIVING ARCHITECTURE JOEL KWONG GOOD HOPE FORM FOLLOWS FUNCTION 便Silk Pavilion SILK PAVILION 6500 MIT MEDIA LAB MEDIATED MATTER CNC 仿使穿26 6500 MEDIATED MATTER NERI OXMAN 3D PRINTING 3D MOTION TRACKING 150 250 2

Upload: honhim

Post on 06-Apr-2016

2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Milk Magazine #696

TRANSCRIPT

Page 1: 【XFILE #02】 LIVING ARCHITECTURE I 活著的建築

蠶 絲 館 Silk Pavilion (MIT Media Lab)

小 型 打 印 機 械 人 Minibuilders (IAAC)

在 蠶 蟲 的 頭 頂 放 置 了 小 磁 鐵 , 用 Motion Tracking 的 方 式 追 蹤 和 解 構 造 繭 的 原 理

ProtoHouse by Softkill Design(1:33)

01 0302

01 Vacuum Robot02 Foundation Robot

03 Grip Robot

http://robots.iaac.net

http://matter.media.mit.edu/environments/details/silk-pavillion

LIVINGARCHITECTURE I

活 著 的 建 築

小型打印機械人 M

inib

uild

ers

曾介紹過用骨骼生長算式設計出的未來家居P

RO

TO

-

HO

US

E

,礙於3

D P

RIN

TIN

G

所限,只能造出1

:33

的拼合模型,但最新的建造科技術又有可能幫上一忙

。在西班牙IN

ST

ITU

TE

FO

R A

DV

AN

CE

D A

RC

HI-

TE

CT

UR

E O

F C

AT

AL

ON

IA

︵IAA

C

︶的研究團隊

就突破3

D P

RIN

TIN

G

的限制,設計了三部小型打印

機械人用於建造更具彈性的建築上。首先登場的有

FO

UN

DA

TIO

N R

OB

OT

,用於打印最基礎層的底部

。然後就到G

RIP

RO

BO

T

,它可以卡在底層延伸打

印牆身的位置。而V

AC

UU

M R

OB

OT

用於加固工程

,由於它的機身有真空吸盤,可游走於建築打印各部

份以加強結構的承托力。集合三部小型打印機械人就

可以打印出一些龐大的建築物,在他們的網站有更多

的制作過程,不容錯過。由以上兩個有趣的項目可見

建築的道路不斷革新,在下一期會再帶來更多未來建

築的藍圖。

今年M

ICR

OW

AV

E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

01

4

主題

為好望閣L

IVIN

G A

RC

HIT

EC

TU

RE

,策展人鄺佳玲

JO

EL

KW

ON

G

以人為載體,以不同的作品敘述人與

城的故事,打造一個擁有G

OO

D

HO

PE

的理想烏托邦

。切入點非常好,皆因二十世紀

FO

RM

F

OL

LO

WS

FU

NC

TIO

N

的建築法則在近年已經過時,而背後原因

是後數位時代賦予我們習多樣功能於一身的方便,未

來的空間建構不再講究功能性,反而著重空間的靈活

性和可持續性。在今年的主展覽區中,我最期待的作

品並沒有出現,在此我作延伸平台,展示更多未來的

建築。

蠶絲館 S

ilk P

av

ilion

把SIL

K P

AV

ILIO

N

轉譯成蠶絲館,因為這個圓拱型頂

的建築確實動用了6

50

0

隻桑蠶去吐絲編織。這個項目

由MIT

M

ED

IA

LA

B

的ME

DIA

TE

D

MA

TT

ER

專研團

隊設計。他們利用C

NC

編程令機器臂模仿桑蠶吐絲造

繭的方式,使用每條一公里長的絲纖維穿過多角形扁

平的金屬框架作基本結構,打造成2

6

個面板再拼合成

圓拱型的建築,將其懸掛在天花板上。最後階段,

65

00

隻桑蠶出動吐絲本領,加固第二層結界,可見完

成品建構成一個非常有機的外形。據M

ED

IA

TE

D

MA

TT

ER

總監

NE

RI

OX

MA

N

解說,因為現時3

D

PR

INT

ING

存在打印大型結構的上限,但當3

D

打印結

合在機器臂上即可解決問題。這個項目的嘗試,有望

可突破在建築上的限制。在研究初期,他們放置了小

磁鐵在蠶蟲的頭頂,用M

OT

ION

T

RA

CK

ING

的方式

追蹤和解構造繭的原理。他們發現蠶繭中的質量取決

於外在環境的因素,即越暗的地方織絲的密度越高,

相反受光的地方則偏稀疏。藉此,他們可分析生物建

築結構的自然定律。他們亦有思量建築的成本效益,

比如說一隻飛蛾可生產1

50

萬隻蠶蟲,這數量就足夠

築起2

50

個蠶絲館,建材可相應減少。而且建築是自

動生成,可大大減低人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