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33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

Upload: denton-thornton

Post on 30-Dec-2015

17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主讲:杨远美. 是艺术家手持球面镜, 还是镜中人在看艺术家?. 手与球面镜(铜版画 1935 )(荷兰) ( 艾舍尔). 以我观物, 物与我同为一体。. 情感的投射. 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 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 星空(油画 布面  1889 )(荷兰)凡高. 月华图 ( 中国画 绢本 ) ( 清 ) 金农. 画面的形式分析 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 : 表现夜晚的景象, 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主讲:杨远美

Page 2: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手与球面镜(铜版画 1

93

5

)(荷兰)(

艾舍

尔)

是艺术家手持球面镜,还是镜中人在看艺术家?

以我观物,物与我同为一体。

Page 3: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情感的投射情感的投射

Page 4: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月华图 ( 中国画 绢本 ) ( 清 ) 金农

星空(油画 布面  1889 )(荷兰)凡高

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

Page 5: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画面的形式分析 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 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不同点:材质 :水墨; 油画 构图 :空虚; 饱满

笔触 :轻松; 急促、运动感 色彩 :单纯; 丰富

意境 :孤寂、冷漠; 狂躁不安

Page 6: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7: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文森特 ·凡 ·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3.30-

1890.7.29 )

    …… 凡高割耳及自杀经过凡高,荷兰人。印象派画大师,他的画风独树一帜,是公认的世界级画家。同时,他又是一个传奇人物,一生悲惨,生前备受社会冷落,因忧愁和烦闷而身患精神疾病。由此,就有了他荒诞不径的行为,令人惊骇的举止和对艺术的狂热追求。凡高相貌丑陋,大脑袋,红头发,大鼻子,高颧骨,小眼睛。额头布满了皱纹,走路还驼背。他在伦敦居住时,曾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厄休拉,却遭到了对方的冷嘲热讽,伤心的凡高离开这里去了巴黎,但强烈地思念又使他返回伦敦,但此时厄休拉已为他人妻。绝望的他接受了教会的邀请,在贫民窟做义工,在与生 活在最底层到人群接触后,他萌发用画笔 反映心中体会的愿望。 1880年在其弟弟的资助下, 27岁的凡高开始学习绘画。 并渴望去布鲁塞尔美术 院学习。在这个期间,他曾收留了一个怀孕的妓女做模特,并答应对方有钱后就娶她,但这个妓女恶习难改,偷凡高的钱酗酒、偷乐。最终凡高的弟弟帮他赶走了这个女人。 1885年,凡高进入安特卫普美术院学习,但他不满学院的清规戒律,上课大声说话,随意吸烟。在一次画维纳斯雕像时,他给这位女神画了一 付荷兰主 妇般的大胖腿,被教师夺去了画笔。为此 种种原因,凡高被赶出了学校大门。

凡高自残一只耳朵,与他的 朋友保罗 .高庚奇特有关系。 1888年凡高邀高庚奇特到阿尔与自己同住。高庚奇特骄狂傲人,生活放荡,还好恶作剧。他就怂恿凡高去妓院,而他又给妓女串通好,捉弄凡高。这个妓女就对凡高说:“你若给我五个法朗,我就好好侍候你。否则要用你大耳朵送给我做圣诞节礼物。”凡高很不高兴,一次喝酒到半醉,抓起一把锋利的剃刀,割下了自己的右耳朵,用画布 包了,派人送到了妓院。 由于长期压抑和愁闷,凡高患上了精神病。 1889 年 5 月 9 日被弟弟送入圣雷米疯人院。但凡高仍坚持到院外的田野里坚持绘画, 最爱画灿烂阳光下的麦田。 1890年病情好转,准备去国外写生,不料旧病复发,不得不继续治疗。 6 月 27日的这天下午,在田野作画时,他 掏出手枪,向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然后收拾画夹,回到旅店。两天后,与世 长辞。当时,凡高的嘴上还叼着燃烧的烟斗,当时他才 37岁。

Page 8: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 油画和国画 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 在清代画家金农的笔 下,月亮中央隐隐约约的像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 古老的传说有关。而在凡 ·高的视线里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 亮的周围是一些旋涡在流动,在似乎是大气运动。形象地诠释了当时对西方宇宙天体运动的新发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他们的视线在哪里?

小结:面对同 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Page 9: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阿诺芬尼夫妇像( 1434)(尼德兰) 扬 .凡 .爱克

高士图

(绢本)(五代)卫

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

Page 10: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 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是和谐,而在扬· 凡 · 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 儒家文化的差别。

Page 11: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在《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画家大 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你能正确指出画面中的各个 部分象征什么吗? 男子举起右手( );镜中有 许多人像( );蜡烛( );小狗( );镜子,水 晶,珠链,妇人衣袖和内裙的蓝色( );橘子和苹果( );新娘与新郎均未穿鞋( );孕妇装( ) 1.忠诚 ; 2.纯洁 ; 3.财富与地位 ;4.伊甸园的纯真 ;5.有证婚人在场 ; 6. 地板是神圣的地方 ; 7.耶酥基督出席了婚礼 ; 8.承诺

思考与交流 :

Page 12: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小结:       以上介绍的这两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 )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Page 13: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在这两幅作品中,拉斐尔和 丢勒的着眼点在哪里?

圣母子(约 1505 )(德国)丢勒 小考佩尔圣母( 1505 )(意大利)拉斐尔

Page 14: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德国画家 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 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 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丢勒眼中的圣母似乎微胖而俊朗,圣子似乎难逃偷吃禁果的干系。

拉斐尔是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 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在拉斐尔的眼中,他们就如附近乡村中的凡间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一个光环而已。

拉斐尔

(意大

利)

丢勒

(德

国)

Page 15: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

风格:古典主义规格: 208×264.5厘米 质地: 布油彩存藏处:巴黎,奥赛美术馆 乡间音乐会(约 1505 –1511 ) (意大

利)乔尔乔内 提香

草地上的午餐(油画 布面 1863 )(法国)马奈

Page 16: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马奈以女模特取代了乔尔乔内、提香的仙女,体现了艺术家对主题的创造性改变;而以游移不定的视线取代了那种偶然而来的视线,这种克制使得画面的意 味显得颇为复杂,更是视觉上的突破。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 ”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印象派画家 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 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 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这件作品包含着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

艺术家的着眼点

Page 17: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课堂活动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找出艺术家的视线在哪里?并比较二者的不同,在班上交流。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题材;形体;表情、动作或姿势;人物的神情气质。

地中海(圆雕 铜 1901 )(法国)马约尔 斜倚的女人体(圆雕 铜 1932 )(英国)亨利 .摩尔

Page 18: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19: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美术

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Page 20: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21: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爬虫的平面镶嵌( 1939 )

Page 22: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鸟的规则平面镶嵌(木刻 , 1949 )

Page 23: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天鹅的规则平面镶嵌

Page 24: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骑马的人:平面的 规则镶嵌

Page 25: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26: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昼与夜( 木刻 , 1938 )

Page 27: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28: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天与水 之一( 1938 )

Page 29: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爬 虫(版画 , 1943 )

Page 30: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31: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四面体小行星( 木刻 , 1954 )

Page 32: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Page 33: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