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48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 康康康

Upload: thane-harrington

Post on 31-Dec-2015

6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

DESCRIPTION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康晓光.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文化与结构:马克思与韦伯. 韦伯认为,个人先于社会,社会现象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只有通过了解个人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 。个人行动是 考察社会行动的分析单位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中国文化与公民社会初探

康晓光

Page 2: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目 录

Page 3: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Page 4: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文化与结构:马克思与韦伯

• 韦伯认为,个人先于社会,社会现象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只有通过了解个人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个人行动是考察社会行动的分析单位。

• 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有动机的行动。社会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发观支配社会行动的一般规则,它还应当去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向和动机,通过对社会行动意义的理解,达到一种关于它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说明。

•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个人主义方法论和解释性研究的典范。

• 韦伯试图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产生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从而为资本主义起源寻找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完全相反的解释。

• 韦伯运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个人观念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建立了“新教—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揭示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而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

Page 5: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韦伯建立的研究范式启发我们去探索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寻找那种足以支持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立一种与“新教—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相似的逻辑。

个人观念 & 社会结构

新教

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

韦伯的研究范式

文化支持

公民社会

托克维尔、普特南

文化 & 公民社会

公民文化

公共精神公民共同体

公民社会

Page 6: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现实中的公民文化

Page 7: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权利导向公民文化的负效应

福利依赖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Page 8: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权利导向

福利依赖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 自由主义的公民观是一种“权利导向”的公民文化,更确切的说是“自我利益导向”的公民文化

• 公民是“理性的人”,作为“孤立的原子”组成社会,社会中,公民之间的关系由法律界定,除此以外每个人对他人没有权利和义务

• 公民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但法律不强制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 自私自利的公民参与政治是为了追名逐利,扩大维护自己的权利

Page 9: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权利导向

福利依赖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 当代宪政是一种“权利导向”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结构

• “ 权利导向”的“气质”催生出“福利国家体制”

• “ 福利依赖”问题日趋严重

• 共和主义者将“福利依赖”问题归咎于“权利导向”的自由主义公民文化以及代议制民主制度

Page 10: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权利导向

福利依赖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 自由主义的发展导致传统道德的破坏。共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消失,导致极其排他的个人主义行为方式

• 随着普遍伦理文化的消失与个人主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所谓“权利”

• 在美国,从义务和责任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权利文化”意味着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难以妥协的、无法均衡的利害关系——福山

Page 11: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权利导向

福利依赖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 “ 公共精神”——人们参与共同体行动的一种愿望,即在考虑个人利益之外,能够更多地融入共同体和社会的愿望

• 自由民主制度大力推进个人主义的发展,抑制公民的共同体行为

• 在自由民主的概念中,自由凌驾于民主之上。自由主义是绝对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于塑造了民主的特征。以上是自由民主制度下,公民对于政治生活参与率低的源头

Page 12: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为自由主义公民文化辩护——马赛多

“宽容、自我批评、节制、对公民身份活动的适度参与。从本质上说,享有自由同时必须具有维护和支持自由的意愿,意味着对他人自由的认可。从负面来说,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厌恶冷漠和偏执。冷漠之所以不被接受,因为确保现代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的关键基础必然在于公民的警醒,这种合理性表现在体制运行的效率、公正和清廉上。”……

Page 13: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公民教育

为年轻人提供公民教育

公民宗教(卢梭)

如何培育共和主义公民精神?

• 公民对共同体忠贞不二• 强烈的公民责任感,好公民必须全心全

意、充满效率的通过其思想和行动为共同体的福祉做出贡献

• 公民之间紧密团结• 积极参与共同体政治生活• 公民受益的同时,国家也受益• 公民成为道德上更加成熟的个体• 关注公民财产权的保护

特征

古典时代(西塞罗、卢梭、亚里士多德……)

Page 14: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自由主义传统中存在的弱点以及公民共和主义具有的内在价值,共和主义公民传统再度复兴

对自由主义主导的现实政治的批判

对自由主义公民理论的批判

新共和主义的特征

公民的政治冷漠——“稀薄的民主”

自由主义公民理念倡导自私自利的精神,破坏了共同体精神

Page 15: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对共和主义公民文化的批判

乌托邦 父权主义 精英主义

大部分人都过着一种非常充实的生活,但是,除此之外,共和主义的公民还必须为参与公共事务而分配时间、积蓄精力和唤起忠诚。个人生活方式的弹性是有限的,为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他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正是这种要求产生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

使个体参与公共领域,而且动员教育和宗教资源服务于这种目的,这种做法带有父权主义的味道。

这种做法将使个体失去个人自由特别是独立自主的判断。而且,会导致精英主义的后果,因为只有有钱、有闲、有知识的人,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现实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Page 16: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现实中的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与维巴的公民文化实证研究——公民政治文化是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三种典型文化的混合体。

村民政治文化

臣民政治文化

参与者政治文化

现实中的公民政治文化

许多人在政治中是积极的,但也有许多人充当消极臣民的角色。甚至在扮演积极的公民政治角色的那些人中,也没排除臣民和村民的角色

Page 17: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西方公民文化——现实中的公民文化

现实与“理性 - 主动性模型”偏离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的解释

阿尔蒙德、维巴的解释

差距的存在是因为标准定得过高。

鉴于个人的非政治的兴趣,为达到“理性—主动性”模型(的要求),而在政治活动方面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不合理的

民主政治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民主不成其为民主;公民参与性过高,民主系统也将陷入混乱、低效、甚至可能被过度参与压垮

Page 18: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大学》之道

个人操守

人际交往准则

儒家的宗教精神

公与私

人性与教化

Page 19: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性与教化

德性天赋

人之性善

修养德性

•孔子:天生德于予•孟子:“四端”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

•孔子的“性与天道”就是“仁”,在天为“道”,在人为“仁”•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孔子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与天道”是不可言说的,而是需要“默而识之”,“下学而上达”。•孔孟荀皆认为,放任自流不可能达到“天人合一”,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人之性善使人具备了追求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Page 20: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公与私

《礼记 · 礼运》中,儒家描绘了两种典型的社会形态——“小康”和“大同”,讨论了“小康社会”的治理,描述了“大同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形仁讲让,示民有长。如有不如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Page 21: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公与私

儒家怀抱天下,其心胸抱负超越一人、一家、一姓、一国。儒家的社会理想不止于“小康”,而是“大同”。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行,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确立了“公”和“为公”的至尊地位,为儒家公共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age 22: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大学》之道

《大学》确立了中国人献身公共利益的途径。所谓“《大学》之道”,即君子的人生之路(三纲八目)。庄子概括为“内圣外王”。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儒家君子来说,利他、造福社会、使全人类达于至善,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

Page 23: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起点是“人之为人的条件”。

• 洛克认为,自利、理性是人的本性,而生命、自由、平等、财产权是“人之为人的条件”。

• 他从个人本位论出发,根据“人之为人的条件”,建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借助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为这一论证提供道德依据。

• 儒家也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孟子曰仁义礼智与生俱来。

• 儒家坚决反对为政者滥杀无辜。• 儒家认为自然状态中人如同野兽一样自由。• 儒家谈人之平等具有更深的意蕴,即孟子所言

“人皆可以为尧舜”。• 儒家从未否认财产权的正当性,不但反对政府

“与民争利”,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而且要求政府“置民之产”。

• 可见,洛克所宣称的“人之为人的条件”儒家都承认。

• 但是,儒家认为,洛克仅仅指出了人之为人的部分条件,仅有这些还不足以使人成其为人。人之为人的条件,人之异于禽兽的条件,还在于“人之有道”,即按照德性的要求生活。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大学》之道——责任与权利

Page 24: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大学之道》——德性权利

• 中西文化各成一家,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如,一为社会本位,一为个人本位;一个追求社会和谐,一个追求个人自由。由社会和谐得出德性权利,由个人本位得出个人自由。

• 西方的自然权利,体现了市场中的“买卖人”的要求,是使买卖得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条件”。中国的德性权利,体现了“君子”的要求,是使人成为人的条件,使人异于禽兽的条件。

• 如果接受儒家的学说,如以《大学》为演绎的起点,那么完全可以推演出非常完整的个人权利清单。不但可以“间接地”推出公民拥有政治权利,更可以“直接地”推出公民拥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

• 君子要完成《大学》设定的人生使命和人生规划,就必须拥有公民和政治权利。但是,这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再加上自身持续不断的“修身”努力,才能满足成为君子的充分条件。在儒家看来,(1)公民和政治权利、(2)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3)修身与教化,三者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 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最高使命之一就是使人成其为人,所以政府有义务保障公民的上述权利。

Page 25: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 夏勇指出:“按照中国传统,推行人道,追求大同,不是借重个人的权利,而是借重个人的义务;不是借重法治,而是借重德治。……所谓借重个人义务和德治,说到底,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积极的相爱相让,而不是消极的相约相制,来推行人道,实现大同。”

• “ 权利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表示人与人的一种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又是以权利主体的相对分离和独立为前提的。……在西方历史上,权利制度的发达,不仅以一般意义上的人我界限为前提,而且以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分裂和对抗为前提。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独立、对抗越强,权利要求就越强,法制就越发达。”“中国文化里的个体人,是内省的、让与的、利他的、与人和谐的道德主体,不是外制的、索取的、利己的、与人争斗的利益主体。这种个体容易成为普遍的义务主体,不大可能成为普遍的权利主体。 ”

《大学之道》——德性权利

Page 26: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个人操守指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身)落实到个人为人处事层面的具体德目。

格致:“学而不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下学而上达” ——《论语》

Page 27: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诚正:“士志于道”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固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论语》

Page 28: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诚正:“士志于道”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固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论文》

Page 29: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 修身为本”

修身为本 如何“修身” “ 修身”的目标

“修身”是沟通内圣和外王的枢纽。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孔子:“ 为仁由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孟子:“居仁由义”

《大学》:“ 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最高德目:“中庸”

Page 30: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 见利思义”

儒家不是平均主义者,也不反对“富”与“贵”。但是,孔子反对“不义而富且贵”。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见利不亏其义”, “见死不更其守”,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儒行》

Page 31: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 大丈夫”与“浩然正气”

现代性的根本要素之一,即人的自主性。儒家对此有明确的主张。

何为浩然之气? 何为大丈夫?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Page 32: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人际交往准则指大学之道(群与社会层面的外王之道)落实到人际交往层面的具体德目。

平等忠恕

忠信能群(合作)

和而不同

Page 33: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平等

结果平等 机会平等 人格平等

• 儒家不要求结果平等,但要求社会和国家要保证每个人能够平等地获得基本福利。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运》

• 儒家要求机会平等。

• 参政议政:孟子曰:“惟贤者宜在高位”

• 教育:孔子“有教无类”

• 儒家主张人格绝对平等。

• 孔子:“性相近也”

•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Page 34: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忠恕:为仁之方

仁:“仁者爱人”

忠恕:“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雍也》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熹

通过“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境界。

Page 35: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忠恕:为仁之方

仁爱与博爱

“亲疏有别”,“差序格局”

对于君子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互助并不止于亲属和朋友,而是包容了社会的全体成员甚至是所有的人。

君子行善,不是“额外的付出”,而是个人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是“成贤”、“成圣”的必要条件,是君子、贤人、圣人的“天命”。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Page 36: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忠信

儒家要求君子做忠信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礼记 ·儒行》:“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对亲近的人: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对陌生人:《大学》曰:“与国人交止于信。”诚信是现代社会社会资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Page 37: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能群(合作、团结) •荀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能群”。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合作原则: “非义不合。”——《儒行》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以德报德,以直抱怨。” “ 君子有九思:视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合作原则:“慕贤而容众” ——《儒行》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乡原,德之贼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患难相恤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Page 38: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和而不同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礼记 ·儒行》:“同弗与,异弗非也。”

《中庸》:“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Page 39: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儒家的宗教精神

君子为善的激励机制——不朽

•生与死:与其它宗教不同,儒家认为人生是有限的!

•如何超越“死亡”?不朽!

个体繁衍后代。个体要做出有利于集体的事情。没有永生的生命,但有永恒

的事业!天人合一。

Page 40: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三不朽

入世:“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历史的记录

Page 41: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天人合一:君子的最高境界

• 《周易 · 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 ·乾卦 · 文言》:“大人者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孟子 ·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

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

同流。”“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 天命不在别处,天命即在人性之中,天道与人道是相同的东西。天道是人道

的根源,人道是天道的再現。因为天人是合一的,所以要认识天理,只要认

识人性就行了。所以孟子提倡通过“尽心”、“知性”,然后“知天”。

Page 42: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君子文化——儒家的宗教精神

中国思想的最可贵之处则是能够不依赖灵魂不朽而积极地肯定人生。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三不朽信仰,也是中国人‘永生’的保证。这一信仰一直到今天还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这是一种最合于现代生活的‘宗教信仰’。

儒家通过入世,而不是出世,超越生死。通过此生的积极作为,践行天道,超越生命的有限,达到永恒。永恒不在彼岸,不再天堂之中,而在此岸,在社会之中,在活人的心中,在历史之中,所谓“三不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最积极的宗教,最负责任的宗教,也是最理性的宗教精神,达到了“极高明”的境界。

Page 43: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Page 44: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返本开新

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是“公共精神”的唯一来源

“洋为中用”,“全盘西化”是重建文化的唯一出路 ? 在中国这样的有着数千年历史、伟大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十多亿人口、独特发达的语言体系的民族国家中,要想构建健康社会的精神基础,采取彻底割断传统、完全依赖舶来文化的策略是绝对行不通的。相反,必须把新体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立足传统博采众长,才是唯一的坦途。

Page 45: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返本开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共精神 ”资源

文人的诗社 东林党人的故事 吕氏兄弟的乡约文献 儒家文化

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价值、道德准则、为人处事的规范,足以支持现代中国

人的公共行动

仁与利他主义精神没有矛盾,而利他主义是公共精神的根本灵魂。

儒家从来不反对自由结社,而且儒家受益于自由结社。•……

Page 46: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返本开新

君子文化蕴涵的公共精神的本质

• 利他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相互信任,合作精神,团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 既讲求个人权利,又讲求社会责任;义务导向,个人权利也是德性权利,而不是逐利权利、利己权利;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足以支持市场,并使市场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足以支持公民社会中的个体行动;足以支持高效的民主政治;足以整合中华民族,并支持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足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全球竞争,构成中国的软实力,适应全球公民社会,适应无国家的世界,并为无国家时代中国的霸权奠定基础。

Page 47: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返本开新

……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以后对於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我们要将来能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

——孙中山

Page 48: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