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19
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 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專 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2002 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2002

Upload: todd-rosario

Post on 01-Jan-2016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2002. About. Helping Students Write the Best Research Reports ever Author: 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 譯者:林心茹 ,2002 出版社:遠流出版 作者、譯者都是小學老師. 簡介. 運用簡易的迷你課程、策略以及讓研究有趣、易管理的創意形式 梁雲霞博士推薦 http://www.ylib.com/search/rec_show.asp?BookNo=A6022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專書導讀:專書導讀: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2002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2002

Page 2: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AboutAbout

Helping Students Write the Best Research Reports ever

Author: 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

譯者:林心茹 ,2002出版社:遠流出版作者、譯者都是小學老師

Page 3: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簡介簡介

運用簡易的迷你課程、策略以及讓研究有趣、易管理的創意形式

梁雲霞博士推薦http://www.ylib.com/search/rec_show.asp?BookNo=A6022

讓研究有趣有意義http://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A6022

Page 4: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第一章:讓研究有趣有意義第一章:讓研究有趣有意義

將學生天生的好奇心與研究聯結克服閱讀障礙探索寫作形式

Page 5: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第二章 迷你課程:認識基本資第二章 迷你課程:認識基本資料來源與蒐集技巧的教學料來源與蒐集技巧的教學迷你課程:探索書中的工具迷你課程:索引的使用迷你課程:目錄的使用迷你課程:搜尋參考資料迷你課程:挑選可用材料

Page 6: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第三章 迷你課程:培養優秀的第三章 迷你課程:培養優秀的研究者研究者迷你課程:做筆記的策略迷你課程:聽口頭報告做筆記的策略迷你課程:資料增補表.筆記方格表迷你課程:將筆記放入內文迷你課程:學習訪談的技巧迷你課程:學習日誌回應

Page 7: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第四章 把高山夷為小丘:第四章 把高山夷為小丘: 100100%成功的%成功的研究報告、產出研究主題的概念、選擇研究主題並使之明確化、列出報告將解答的明確問題

整合資料、執行每日的自我評鑑、書寫筆記訂出完成日期組織筆記、發展書寫報告的標準書寫草稿、修改草稿、校訂草稿、出版報告提供持續性評鑑

Page 8: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第五章 從詩趣到節慶:適合各第五章 從詩趣到節慶:適合各種風格學習者十種專題研究計畫種風格學習者十種專題研究計畫 用詩表達研究的結果 出版字母書 訪談歷史人物 創作問與答書 製作有聲投影片 將事實轉化成歷史小說 透過半大的肖像讓傳記式素描創作栩栩活現 出版小冊子 使用網際網路及當地顧問做為個人研究的催化劑 以博物館及節慶讓專題研究活起來

Page 9: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第六章 發展並維續能與教學結第六章 發展並維續能與教學結合的有效評量合的有效評量 軼事紀錄 檢核表 評分指標 學習進展檢核表 教師協談會議 學生評鑑 學習檔案 家長評論與評鑑 結語:研究是一趟旅程

Page 10: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11 )) 一、跨越侷限,引導孩子做研究  我問過自己這些問題:「孩子如何做研究?孩子能做什麼研究報告?」我很清楚的是,教導孩子做研究,絕不是教孩子「開大車」。那麼,到底什麼是「研究」( research)?怎麼引導孩子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拿出自己很喜愛的一本英文字典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cArthur, 1981, Longman Group Limit.)。首先,翻到索引部分,找出 research這個字,它編在N361的位置。然後,我翻到 N361,看到 research這個字所指的意思是:「仔細地檢視一個主題,以找出有關該主題的新事實,或者找出一個新方法來描述、理解或使用它」( P.782)。看到這段文字,我非常高興,原來,「研究」是這樣!我也鬆了一口氣,原來,指導孩子做研究可以是這樣:「讓孩子仔細地檢視一個主題,以找出有關該主題的新事實,或者,找出一個新方法來描述它、理解它或使用它」。如果順著這個界定來看,那麼,孩子的研究發表與呈現,其實可以不用自我侷限在「傳統的報告形式」,應該有更多不同形式和風貌可以表達他們的學習成果。

  因此,當我讀著這本書《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的內容時,發現兩位作者排除了劃地自限的束縛,和我的想法有許多共通和相互激勵的地方。我不禁要猜想,這本書的兩位原作者是否和我同樣查過同一本字典!

Page 11: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22 ))  本書的原作者是美國兩位傑出的小學教師, Lois Laase 和 Joan

Clemmons,她們以多年的教學實務經驗,不斷地嘗試、修改引導學生的方法,和學生一起體驗過多次的研究歷程,並且在其中探索什麼是有效、什麼是無效的策略之後,最後才循序漸進地發展出一系列的有效課程。

  在書中第一章一開頭,她們便以小男孩查爾斯和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說出面對「做研究」、「做報告作業」的挫折與無力感。當我讀到這裡時,不由得會心一笑,因為查爾斯的故事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班級中和家中。在現在台灣的學校教育中,形形色色的教育目標、十大基本能力培養、科展競賽等的需求,讓老師、家長也經常看到台灣的查爾斯男孩。這本書中有趣、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對台灣的老師與家長來說,值得一讀。

  在這本書中文版本現身的過程裡,擔任譯者的林心茹老師,延續了原作者的教學研究與發展精神,除了翻譯外,也運用書中的方法和同事們合作,在台灣小學教學現場中試用,結果發現,學生的表現令人十分感動。所以,這一本翻譯書不是一本外國人的書變成中文字而已,事實上她帶著編輯群與譯者的心意,這本書不僅傳遞觀念,也經過實地試用,確認它能夠在本土教室中發揮效用。

Page 12: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33 )) 二、大問題,小而美的解法  做為一本引導孩子做研究、呈現研究結果的書,這本書沒有說教,反

而充滿小故事、例子和親身的經驗。同時,很有趣地,本書沒有用任何一章一節敘述嚴肅的理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兩位作者不重視理論。在我的閱讀中,我發現每一章都充分地表現出他們對「以學習者中心」的信念、深刻瞭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歷程,並且細膩的引用維高斯基「鷹架觀念」引導學生學習。

  在全書六章的內容中,第一章便直接以「讓研究有趣有意義」定下全書中心觀點:「關懷學生的需求和困難」,讓學生做研究報告的過程享有求知的喜悅和成就感。而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主要著重在培植孩子做研究的基本功夫,從標題來想像,可能你會擔心孩子如何能接受看似枯燥的「基本功」?然而,兩位作者不僅不馬虎任何一項小基本功,並且在教學實務操作上,用趣味的方式包裝,例如,第二章中引導學生使用參考書籍時,便以孩子最喜歡的「參考書籍小偵探」方式來執行,再配上帶孩子用網狀圖整理搜索結果,用大型視覺化的圖表彙整等(參見第44頁)。再舉一個例子,在教學生做訪談時,他們瞭解到,「原來學生需要看到並聽到現場進行的有效訪談」,於是老師便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將訪談實際演出,同時在訪談時,將事先預備好的問題投射在投影布幕上,讓學生知道訪談的進度,老師如何寫下受訪者的回答,以及訪談時老師為何有時候脫離原先計畫的訪問問題(參見第 81~83頁)。

Page 13: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44 ))  我認為這是一種「小而美」的精神 - 重視孩子的趣味,也融入謹慎的、理性的思考教學技巧。這種小而美的精神,在基隆市深美國小林心茹老師和她的夥伴們試用書中所介紹的方法時,發揮相當大的啟示作用。當他們在教學生學會做研究的方法時,例如, KWL策略、做筆記的策略、筆記方格表、訪談的技巧等等,也都謹記要掌握「趣味 + 鷹架引導」的觀念,因此實施後,老師們欣喜地看到學生的亮眼表現,證實這些方法能夠「小兵立大功」。

  因此,只要老師掌握住「小而美」的精神,這本書中所引用這些有趣又細膩的方法,就是台灣的現場老師可以用的。我也用了本書第二章中介紹的方法之一 - 「索引的使用」(參見第 46頁) - 來回答最前面我提出來的問題呢!

  其實這些根植於學習理論,卻沒有背負沈重負擔的小技巧,非常重要、好用,能夠回答大問題,但卻像空氣一樣的存在,使我們經常忘了它。還好,本書的兩位原作者並沒有忘記。

Page 14: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55 )) 三、用紮實的方法引導,是給好奇心的最佳尊重  我相信大部分孩子天生好奇,樂於探索外在世界。然而,不是帶孩子逛博物館或看新奇的東西,就能發展孩子的智慧。孩子的好奇心需要適切的協助,因此,我想進一步在這些豐富的方法中,根據我對本土教室試用過程與經驗提出一些看法,供未來有興趣引用這本書的人參考。

  在第一章中,本書的作者開宗明義提出的「讓研究有趣有意義」,是一個非常值得台灣老師反思的理念。因為我們經常希望孩子做「重要的研究」優先於做有趣的研究。其實,當孩子自己做不感興趣的研究時,做起來辛苦的味道會從教室的書桌,跟著孩子走回家裡的餐桌,最後還是回到老師的辦公桌。但是,孩子的興趣是非常虛無飄渺的東西,孩子們常常被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牽引,東南西北的注意一件事情,但是如何讓孩子在東南西北之後定下心來,有興趣做一件事呢?

  本書作者提出四種讓學生對投入研究產生興趣的方法,使孩子的好奇心能落地生根(參見第 30頁)。在這四種方法中,我認為第三種方法「讓學生浸淫在一個單元的學習中」是非常關鍵、不能錯失的步驟(參見第 31~32頁)。就像要做出一道美味的燉肉,食材必須充分細火燉煮浸漬在醬汁中一樣。以林心茹老師在深美國小的經驗來說,也都會先將重心放在學生做研究之前,運用多元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對於一個學習主題有足夠程度的「浸淫」,學生有了一張知識的背景網,那麼接下要做 KWL策略或概念圖,或讓學生選擇投入的主題,才有可能。

Page 15: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66 ))  另外,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具體的成就或具體的表現或具體的作品

,比較容易讓孩子找到投入的興趣之所在。孩子做得好的事,他就更容易願意再去做,進一步去做,甚至接下來挑戰一下略高的難度。因此,除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善用「親自動手做」( hands-on)的方式外,本書很聰明地直接對於孩子容易遭受到的閱讀困難問題著手,先幫助孩子讀得懂、讀得通各種說明文的內容。他們所用的方法相當容易,值得老師參考使用,例如朗讀、夥伴閱讀等。而放聲思考策略,較適合於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同時最好老師先行自己示範做一次放聲思考的方法,再讓學生做。

  我也非常認同兩位原作者在暢談「引發學生好奇心」之後,進一步處理「閱讀說明文的困難」和「各種資料來源的寫作形式」兩項問題。因為目前的教室中,雖然重視兒童大量閱讀書籍,但仍然集中於故事性較強的圖畫書,對於文字濃度較高的說明文,或者各種不同形式、體裁的書籍,學生的接觸與吸收程度稍嫌不足。我認為,接觸不同形式題材的書籍資料,不僅是為孩子做報告時提供表達的形式範本,也可能因此擴大了孩子發揮創意的範疇。這是我們在教學上應該努力的方向。

Page 16: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77 ))  在第二章中,除了運用索引、目錄等基本功之外,我認為老師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引導學生探索各種資料來源,並且和學生討論如何挑選可用的資料。誠如作者所言,這兩項都是學生不容易自己做到的事,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親自體驗這種經驗。我看到有些老師以「讓學生學會自己收集資料」為名,讓學生盲目地、大量地影印資料以獲取高分,或者只知道從網路上擷取資料,這樣反而讓學生輕視資料的價值,失去了孩子做研究的意義。另外,除了文字形態的資料之外,老師也應該鼓勵孩子去覺察許多資料是在真實的人和場所中,例如,在台灣中年級孩子常做的社會領域主題「保護稀少動物」,如果只侷限孩子上網找資料或書面找資料,不如讓孩子實地訪問從事稀少動物保護的人員,不論是親自訪問,或以電子郵件訪談,或邀請專家來校,都更能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是真實存在、可以對話、可以知道更多有趣的事情的!

Page 17: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88 ))  從第二章到第五章,兩位老師不論是在迷你課程中,或是讓學生以不同形式呈現報告的過程中,都是以學生為主,卻也不放任學生。雖然兩位作者沒有引用任何理論為他們的架構背書,但是我們可以從文中看到,兩位老師常用的方式和David Perkins等人提出的「示範、說明、互動、回饋」( 參考思考的教室 ) 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通常老師會精心設計示範和說明兩部分(巧妙運用演戲、放聲思考、實際例證等方式來做示範),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針對研究工作進行互動,然後老師和學生共同灌溉回饋的部分。這種用心的引導,確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尤其在目前中小學中,學生背景經驗差距不容忽視,家庭參與學校作業的能力也各自不同,更需要老師善用「示範、說明、互動、回饋」的模式,使得家庭文化弱勢、學習速度較慢的孩子,可以看到學習的影像,打開心中學習的一扇窗。

Page 18: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99 ))  第五章中,兩位作者舉出十種例子,豐富了研究結果的呈現形式,也讓學生也各種機會體會不同的能力和趣味。這些方法,我相信在台灣具有相當高的可行性。在深美國小,我們曾經試用過製作小書、畫時間線、偶戲、戲劇、說明書、圖表、真人博物館、探索博物館、口頭報告等方式,每一個活動都使孩子的眼睛發亮,趣味盎然,成就感十足。

  不過要注意的是,一到三年級的「小小研究者」,較適合以小組形式為發表團體,但在四年級之後,慢慢地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多以兩人夥伴或個人的發表,以便讓學生對於群體合作和自我獨立兩種工作形式,都有機會品嘗其中的甘苦滋味。我從現場經驗中看到,老師若能體察到中高年級學生在性格與社會互動形式的多元之後,不僵化拘泥於小組的構成模式,將研究成果發表的形式加以微調,更能使學生的學習成效表現出來。

Page 19: 專書導讀: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用紮實漸進的方法,調製兒童的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研究報告/梁雲霞博士 ( 1010 )) 四、將別人的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學  我想引用作者在書中的結語所說的話:「本書的目標,是幫助你引導學生,讓他們看到研究不是只在堆積關於一個論題的所有事實而已。……研究要求學生篩選、分類、反思,並在某種意義的基礎上整合資料,將粗糙的資料轉化成專屬自己的東西。」這段話經過略微修改,我想,對於每一個有心啟發、關懷學生發展的老師而言,這本書的內容,經過你的篩選、分類和反思,並且做整合,一定也能轉化成你自己的東西,讓你對於學習者的世界有更宏觀的視野。

  本書的譯者林心茹老師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她也帶動了許多老師和她共同思考和研發,從外文資料中,擴大自己的視野,然後親自試用,找出能夠讓孩子享有更高品質的教育方法。這本書是她的第三本譯作,也是她送給自己最佳的生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