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7
LOGO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brett-potter

Post on 02-Jan-2016

10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1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2 .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3 .理解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4 .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学习建议: 1 .对学前儿童在音乐、美术及游戏活动中的各项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有整体的把握。 2 .学习时,应善于将学前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的各项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与学前教育实际结合,学会应用有关知识指导学前儿童的各项活动。. 第一节 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LOGO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Page 2: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1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

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2 .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

其特点。 3 .理解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4 .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学习建议: 1 .对学前儿童在音乐、美术及游戏活动中的各项能力的

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有整体的把握。 2 .学习时,应善于将学前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的各项能力

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与学前教育实际结合,学会应用有关知识指导学前儿童的各项活动。

Page 3: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节 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

音乐的感知者

表现者

欣赏者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

音乐的感知者

表现者

欣赏者

Page 4: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感知能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以及音高辨别能力等。

Page 5: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作为一个音乐的表现者,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另外他们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Page 6: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儿童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能力。

音乐欣赏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建立在学前儿童对音乐感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分辨音乐音响效果的能力,体会乐曲表现的情绪情感的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等。

Page 7: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第二节 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造型、美术欣赏等方面,其中儿童绘画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动。

儿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造型、美术欣赏等方面,其中儿童绘画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动。

Page 8: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涂鸦期( 1-2 岁);象征期( 2-3 岁);定型期( 3-7 岁)。

涂鸦期:

无控制的涂鸦,杂乱无章

主要是波型图和乱丝图。

涂鸦期:

无控制的涂鸦,杂乱无章

主要是波型图和乱丝图。

Page 9: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只有躯干的“蝌蚪人”只有躯干的“蝌蚪人”

Page 10: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 0-2 岁)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时期( 2-7 岁)两个阶段。

本能直觉期:在事物的形状方面,婴儿喜欢看复杂、轮廓清晰、结构鲜

明的图形;在颜色方面,喜欢中心色,如红色;喜欢浓度深的颜色。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的特点是:儿童更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作品的形式;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Page 11: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节 游戏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Page 12: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原因。2.注意力集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游戏上,没有什

么外在的干扰可以阻碍他们,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避免沉迷游戏。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尽情体验游戏的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

4.自由性:他们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无拘无束的,没有外在的、多余的规则,游戏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压力。

5.假象与真实的转换: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6.人与人(物)的交流:人与人(物)的交流游戏中非常普遍。

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一个发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Page 13: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很多,如: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可分为机能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

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分为动作技能游戏、认知游戏、社会戏剧游戏、结构游戏等。

Page 14: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社会性游戏的发展: 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

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独自游戏( 2-2.5岁):儿童独自一个人游戏,即使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而且儿童之间从事着不同的游戏活动。

平行游戏( 2.5-3 岁):儿童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

联合游戏( 3.5-4.5岁):儿童们在一起游戏,彼此的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合作。

合作游戏( 4.5岁以上):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

Page 15: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2 .操作性游戏的发展

学前儿童通过操作物体而进行的游戏称作操作性游戏。经历了从简单的摆弄到能够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从无意识的摆弄到有效的探索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中:无目的的游戏、功能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

无目的的游戏( 0-1 岁):皮亚杰认为处于 1岁以前的婴儿的游戏本质是唯乐的,没有目标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控制玩具获得快感。使用方法也是没有目的、随心所欲、无法预测的。

功能性游戏( 1-3 岁):儿童能慢慢关注玩具或物体的特征,慢慢知道玩法,因此能根据特征和功能来使用。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使用的刻板化。

结构性游戏( 3-6岁):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即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到了 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了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结构性游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想象构造、模拟构造和创造构造三个阶段。

Page 16: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3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根据象征性游戏的水平可分为装扮游戏和角色游戏。

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是儿童装扮的行为指向的是自己,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

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是儿童把其他物体或人当作装扮行为的行动者。

序列性装扮游戏:当儿童的装扮行为具有连贯性时的游戏被称为序列性装扮游戏。

角色游戏: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Page 17: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