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55
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 《》 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 《》 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

Upload: nichelle-brown

Post on 02-Jan-2016

1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语出于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 《 内经 》 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篇解 ]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 “ 阴阳应象 ”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2: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3: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解 ]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藏象、

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

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

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Page 4: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学习要求 ]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5: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Page 6: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2 、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3 、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4 、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Page 7: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5 、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6 、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7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8 、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Page 8: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9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 、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Page 9: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1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 、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

13 、月真 (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14 、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 、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Page 10: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16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17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液濡养于五脏。

18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 ,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糟粕内归于六腑。

Page 11: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1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Page 12: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2 、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Page 13: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Page 14: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3 、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地气上为云

Page 15: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4 、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Page 16: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2 一级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Page 17: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2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Page 18: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3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气,正气。之,作使、令解。 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Page 19: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4 、壮火食气,气食 (sì)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即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正气,而人体的正气赖药食的温和作用来滋养;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正气。“壮火食气”的“食”字,是消蚀的意思,“气食 (sì) 少火”的“食”字,音义同饲,供养。5 、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Page 20: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1 、论述了人体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21: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

味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

薄:阴中之阳——通:泽泻、木通

气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Page 22: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2 、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

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亢盛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和平的阳气,即生理之火。

壮火、少火的理论,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

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Page 23: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节选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Page 24: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3 一级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Page 25: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晕目眩。2 、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肿,痈肿。3 、燥胜则干:干,干燥,干涸。燥邪过胜伤人,就会导致人体内外津液干涸的病证。4 、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5 、濡泄:濡泄,又称湿泄。由湿邪伤脾所致的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Page 26: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6 、五气:五脏之气。即五脏的功能。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即七情太过,损伤脏腑气机;六淫外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喜怒,泛指七情过激。寒暑,泛指六淫外邪。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阴,指肝。阳,指心。9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指逆行之气上行,邪气亢盛,充斥脉体,正气损伤。厥气,逆行之气。去形,神气浮越,脱离形骸。10 、痎虐:疟疾的总称。

Page 27: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1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五气偏胜(即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 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若:风邪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皮毛干燥,尿少便干;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腹泻便溏。

Page 28: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2 、论述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提出了“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情志致病规律。若伤阴、伤阳,则人体内阴阳逆乱,平衡失调,导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的病理状态。由此提示我们,要做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内调情志。

故本段经文最后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29: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3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 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 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Page 30: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4 、论述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病证( 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

Page 31: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2)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季感受风邪,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病;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

临床常见: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宜用痛泻要方加减。(防风、白术、陈皮、白芍)

Page 32: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3)夏伤于暑,秋为痎虐 痎虐,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病。 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虐。

Page 33: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4)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湿盛时节。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即病,则发为湿邪困脾的濡泻等证。

若当时不病,湿邪蕴积于体内,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则发为咳嗽(热嗽)。

若湿伏体内,聚而成痰饮,至冬季又感受寒邪,内引痰饮,则发为咳嗽(寒嗽)。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34: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4 一级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Page 35: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人体气血的根本。男女,根本。2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运转是自东向西旋转,称右旋。日月星辰不断地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的变迁。《内经》受此影响,认为左右为阴阳升降之道路。3 、能始:即原始、本始的意思。能,通“胎”。

Page 36: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 进一步概括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本句的意思是:阴为阳而镇守于内,阳为阴而役使于外。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

此句原文阐明了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

对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

Page 37: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5 二级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Page 38: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法阴阳:取法阴阳的规律。法,取法。2 、喘麤为之俛仰:指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同“粗”。俛,同“俯”。3 、烦冤:即烦闷不舒。4 、能:音义同“耐”。5 、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6 、数慄而寒:即频频战慄而恶寒。数,频繁、多次之义。慄,战慄。7 、更胜:即阴阳胜负交替。更,更换之义。8 、形能:即形态。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而言。能,同“态”。

Page 39: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1 、本节阐述了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阳气偏胜,则身体发热、无汗而喘;阳极阴竭,故齿干、烦闷,腹满,预后不良。

阴气偏胜,则身体恶寒,汗出,身寒战慄,四肢厥冷;阴极阳衰,故腹部胀满,预后凶险。

阴阳失调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Page 40: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2 、指出阳胜病“能冬不能夏”,阴胜病“能夏不能冬”的观点: 即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 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有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寒会更伤阳气,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

Page 41: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在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而人体内的阴阳与之相互通应。因此,阴阳偏胜偏衰的病人,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而往往因四时变更使病情加重或死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属于阳证的疾病,一般在白天或夏天加剧,夜间或冬天减轻;属于阴证的疾病,一般在夜间或冬天加剧,白天或夏天减轻。 临床诊治应当把疾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Page 42: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3 、指出阳胜病、阴胜病的预后转归 原文指出若阳胜病、阴胜病出现 “腹满”一症时,表明脾胃之气衰败,则预后不良。 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病虽重,若脾胃之气尚存,当有可生之机;若脾胃之气衰败竭绝,必不免于死。 这对于临床上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age 43: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6 二级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Page 44: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二者:指阴阳。2 、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精气的做法。3 、节:节次、阶段的意思。4 、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萎。5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即懂得七损八益之道,则阴阳调和,故身体强壮。不懂得七损八益之道,则阴阳难调,故易衰老。

Page 45: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 本段原文指出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

的道理。 遵照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聪目明,身体轻巧强健;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阴阳二气不能调和,反会损耗精气,过早衰老。

强调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是智者养生的关键。

Page 46: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马王堆汉墓帛书》载七损八益

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寺(待)赢,八曰定顷(倾)。

七孙(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

Page 47: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7 一级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Page 48: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从阴分而引阳分之邪,从阳分而引阴分之邪。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2 、用之不殆:运用上述诊治方法,就不会发生延误病情的危险。殆,危也。

Page 49: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1、指出根据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确定治法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诊治疾病时,即要辨其阴阳各自的盛衰变化,以阳病治阳,阴病治阴;又要注意阴阳之间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阴阳互治。

Page 50: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2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句的涵义: 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 本句的意思是:针刺阴分可以引阳分之邪,针刺阳分可以引阴分之邪。 因为人体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

Page 51: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原文 ] 208 一级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Page 52: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注释 ]1 、审清浊而知部分:审察颜面色泽清浊,可测知疾病部位。2 、苦:疾病的痛苦。3 、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此喻脉象,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4 、尺寸:概言尺肤和寸口。

Page 53: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分析 ] 本段原文指出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 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

法原则• 此句意思是: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

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 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

• 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Page 54: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自学要点 ] 了解阴阳化生五行的基本观点 掌握“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 了解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了解阴阳升降出入运动理论,对分析

生命运动、养生保健、临床治疗等的指导意义

Page 55: 《 黄帝内经 》 原文选读

[ 思考题 ] 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

真胀”之机理及临床意义。 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中“清

阳”、“浊阴”的含义。 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药物是如何分阴阳的?其临床意义和作用如何? 何谓“壮火”、“少火”?对后世影响如何? 五气偏胜致病的机理如何? 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参考教材 55页)。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