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读书 -...

1
7 7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文化 周刊 责任编辑:赵美宁 电话:(010)59598083 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承 家风 在江西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 里,珍藏着这样一封红色家书:“我的绝命书 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十二时 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 革命的敬礼……”文笔流畅,字迹潇洒,这是 1935年3月,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王 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 刘伯坚,原名刘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 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6岁入私 塾,后就读于国民小学。他聪明好学,靠家中 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 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前 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 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 想。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后,接受了共产 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 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 青团),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 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1926年,刘伯坚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 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应到苏联“考察” 的冯玉祥之邀,回国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 长,他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 挖出来的部队,发展党的力量,对国民联军的 一些官兵有不小的影响。如赵博生、董振堂等 都受到刘伯坚的影响而倾向革命,致使这支军 队在进入陕甘、进军豫西、配合北伐军作战 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27年4月,他在西 安同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 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我党 活动转入地下。刘伯坚奉命离开国民联军,前 往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不久,党又派他去 苏联军政大学学习。1928年7月,刘伯坚出 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1930年,刘伯坚回国后,党派他到 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次年任中华苏维埃 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策划、领导了赵博生、董振 堂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 中央军委将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5军 团,并任命刘伯坚为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对红 5军进行整顿和训练,使其在以后的反“围剿”、 围攻赣州等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 征后,刘伯坚被任命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留在苏区老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1935年 初,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军区被敌人 包围在于都南部一狭小地带。3月初,刘伯坚 随同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率2000余人,从 于都南部向赣粤边界的油田方向突围。在突围 战中,阮啸仙中弹牺牲,刘伯坚左腿负伤,被 敌人俘虏,囚禁在大余监狱。3月11日,敌 人又将他押往驻大余的国民党第六绥靖区绥靖 公署提审。 粤军军阀为了炫耀所谓的胜利,故意押着 身负重伤又拖着沉重脚镣的刘伯坚从热闹的青 菜街(今建国路)走过,借此威吓群众,瓦解 刘伯坚的斗志。但在移狱路上,刘伯坚昂首挺 胸,大义凛然,不断向街道两旁的群众微笑点 头,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接 着,粤军军阀又进行刑讯逼供,刘伯坚抱定了 以身殉主义的信念,拒不开口。粤军一些军官 自称“爱惜人才”,劝说刘伯坚暂时脱党以便 获得自由,刘伯坚严词拒绝,坚称自己的世界 观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可动摇。 3月20日,刘伯坚被国民党军法处宣布 了死刑。行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交 待。刘伯坚说:“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 我的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后 要葬在梅关。”“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 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刘伯坚 在监狱中总共写下四封家书,其中三封写给兄 嫂,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把自己被捕的事扩散 出去,并叮嘱他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三个儿 子。最后一封是写给妻子的绝命书。 刘伯坚、王叔振二人结婚后,革命工作使 他们聚少离多,但无论走到哪里,刘伯坚总习 惯给妻子写上一封家书。家书的内容反复说着 两件事,一是鼓励妻子继续坚持革命,二是希 望妻子能够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但随着局势 的紧迫,二人联系越来越少。 这封写于3月20日的绝命书,成了刘伯 坚生前最后的文字。短短一百多字,饱含着对 未来革命事业的期待、对亲人的牵挂、对个人 生死的淡然。“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 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 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事 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伯坚内心的信念 毫无动摇,仍在嘱托自己的结发妻子继承遗 志,继续革命;期盼三个儿子长大成人,仍然能 继续他的光荣事业。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 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 40 岁。 刘伯坚并不知道,他的妻子王叔振没有看 到他的书信,也没有再看到他们的孩子。 1934年5月,夫妻二人从江西于都分手之 后,王叔振就去了福建工作。在刘伯坚就义前 夕,王叔振带领闽西游击队突围成功,转移到 福建长汀四都乡。不久后,被错误地秘密处 死。然而,有幸的是,刘伯坚的三个儿子都存 活下来。1936年,长子刘虎生被大嫂梁凤笙 交给了周恩来。1949年,二儿子刘豹生在江 西瑞金找到。1953年刘熊生在闽西找到。 刘伯坚的遗书流传下来。1936年,他的 书信被辗转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此一直缅 怀不忘,直至60年代,回忆起来还动情地 说:“这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 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 1938 年 毛 泽 东 为 刘 伯 坚 碑 文 题 词 :“ 刘 伯 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 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 政治工作第一人”。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正如刘伯坚 在给凤笙大嫂的绝命书上所言,刘伯坚用短暂 的一生捍卫着自己的诺言。他无私无畏的革命 精神、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将与山河同在,与 日月同辉。 凡读书,先贵识字之声韵画数,务各精心辨 析。大抵遵《洪武正韵》,合符于本书音释之为 当耳。其一。 此是读书第一义。 凡读书,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不 可贪多,只要精熟,须静室危坐,读二三百遍, 字字句句,须要分明。又每日须连三五授,通读 五七十遍,只要极熟不必记数务令成诵,不可一 字放过,此读书最妙之法。其二。 读一般书,譬如读 《论语》,只读 《论语》, 不可又兼读他书。俟读完此书,再读别样,要使 用心专一也。连三五授,通读极熟,更是兼读兼 理之妙法。 吾有记书之法:取文一篇,分为三四度,一 度四五行,须要清心肃志,最要心到心依口、口 依眼、眼依书,打成一片,立求一遍即记。一遍 未能,再读数遍,比既成诵,遂掩卷于几上,心 口暗诵约十余遍,至于纯熟轻快,口若悬河而后 止。尝试挑灯读之,漏下数刻,而三四度俱遍记 矣。盖读之之时,虽少而记之之念甚切,自然之 故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若泛然对书而读, 其初与书尚不相熟,口之所到,目亦到焉;目之 所到,心亦到焉。十遍以后,目口虽到,而心已 横飞,读至百遍,真黄粱之一梦而已。斯则愈烦 而愈厌,愈读而愈生矣!如得此法而读之,反愚 为明,反钝为敏,岂不至快哉!其三。 此读书极妙心法,谁肯传人?乃先生不秘家 珍,尽泄底蕴,真圣人无我之心也。 读书贪多,未免读前忘后,读后忘前。或暂 虽强记,而未久遗忘,须得此法,方为尽善。在 予资性愚钝,所见如此。若果聪明超人,方不以 此为则。 王阳明先生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 熟。量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 其精神力量有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要专心一志,口诵心维,字字句 句,细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 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此读书极妙之法,义 同乎前,是以附此。 孟子曰:“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 几希?”又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夫平旦 鸡鸣之时,日在寅神气清明,志意安定,当此时 而能回思日前所读之书,反复而诵,则熟者愈 熟,而生者亦熟。曾记幼年尝用前记书法,约以 鸡鸣钟响之际,半醒半梦之中,努力振起,复诵 前记。时方眼未能睁,口未能开,而心舌默诵, 其响若雷,从前记忆到此,更觉亲切。此记书之 妙诀,犹炼丹之火候。夫火候到而丹自熟,夫丹 熟而仙自成。此时悟道而道明,参禅而禅透。当 鸡鸣钟响而念书者,亦记诵之火候,读书之神仙 也。其四。 已试之良方,而且效验捷速。 — 摘 自 《传 家 宝》(清 · 石 成 金) 动态 记忆 方寸寄怀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 ■江瑞晋 传家宝 · 石成金 # # 居官者当慎入 官箴 集安营造家庭助廉良好氛围 读书 吉林省集安市纪委监委日前围绕领导干部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组织全市领导干部 配偶参加廉政教育培训班、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 地、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参与“我的好家风” 主题研讨座谈等系列活动,发挥家庭助廉作用, 旨在以良好的家风推动党风政风建设。 (李 承 育) “想当初勤劳为本将你教养,到如今身荣贵 豪华自享……”这是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湖 阳 农 民 京 剧 团 表 演 的 京 剧 《罢 宴》 中 的 选 段 , 说的是宰相寇准遵从母训勤俭家风,戒除奢华成 为一代贤相的故事。剧团同时演出的还有《赤桑 镇》《铡 判 官》 等 廉 政 剧 目 。 全 县 近 万 名 干 部 群 众观看,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方 玲 玲) 当涂举办廉政戏曲演出 “迎新春、颂党恩、脱贫好……”江西省信 丰县近日编创了“脱贫歌”系列主题采茶戏,依 托县乡村三级文化场所,在群众家门口开展通俗 易懂、寓教于乐的文化扶贫活动。营造“劳动最 光荣、脱贫靠奋斗”的良好氛围,助推贫困群众 “脑袋”和“口袋”一起富起来。 (施 卫 东) 信丰采茶戏唱响“脱贫歌”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 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 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 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 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 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 我的光荣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 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 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我和父亲一起生活、朝夕相处的时间,满 打满算,不过十余年。印象中,父亲似乎没有 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平凡的背后,却有着过往 的殊荣。只是,那些荣誉连同几枚军功章,一 直被他压在箱底。 父亲出生于上海浦南重镇朱泾。1947年 参军,在一次战斗中,右小腿韧带被敌人子弹 打断。1952年,身为排级干部、残疾军人的 父亲复员后,为遵守婚前之约,来到母亲的家 乡福建莆田,当起了农民。不少村里人都说, “老张真傻,有上海大城市不回,偏要来穷乡 下 。” 父 亲 听 后 , 只 是 低 头 一 笑 。 1965 年 , 父 亲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支援山区建设”,举家 从莆田沿海,移民闽北一个山高水长、交通不 便的小山村—建阳县黄坑公社鹅峰大队。后 来,一些不习惯山区生活的移民,举家“回流” 到原籍莆田,而父亲却像阵地上的哨兵一样,一 直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沿海莆田到山区 建阳,几十年间,父亲从不曾提出分配工作的要 求,始终在农村陪伴着患有慢性疾病的母亲、抚 养着年幼的孩子,默默无闻、无怨无悔。 平凡的父亲,也曾有过“血染的风采”。 父亲去世后,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箱底 发现一本用褪色红布包裹着、印制于1953年 的《福建省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 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代表模范事 迹 汇 辑》。 其 中 第 73 页 , 有 父 亲 的 事 迹 介 绍:“张涌良,男,四十三岁,在部队期 间,先后立过一等功二次,三等功四次,并 在工作上、学习上,都受过上级的表扬与奖 励。复员回乡后,不居功,不骄傲……”让 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父亲好像全然忘了这 些。在那本已被虫蛀、发黄的《代表模范事迹 汇辑》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他回乡后, 将领回的补助粮20担及人民币30万元,大都 用于农副业生产,剩余的410斤大米借给7户 贫困户,不取利息。在发动群众修理公路中, 上级发下的工资,他都发给了民工,自己尽义 务不取一文……” 父亲的这种精神,始终延续着。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因家境贫寒,我们兄弟几个常常饿 着肚子上学。一些“知情”的邻居不止一次劝 说父亲:“你是有功之臣,去找找政府吧。”可 父亲总是一笑了之,从不拿功劳做资本,向政 府开口、向组织伸手,硬是挺直腰杆,顽强地 支撑着整个家,直到他的生命画上句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我记忆 中,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脚踏实 地、不事张扬、甘于清贫的行为,让我懂得了什 么叫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什么是积极进取、乐 观向上。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始终努力上进,曾 多次受到表彰嘉奖,但我将这些看成是鼓励和 鞭策。与父亲的荣誉相比,我实在微不足道。 从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身 份变了,地位变了,但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 恳做事的作风始终没变。这些,都与父亲的影 响不无关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纪委监委) 压在箱底的荣誉 ■张桂辉 居官者当慎入。凡不沁游之 地、不当至之所皆不可诣。 — 《权 力 忠 告》(元 · 张 养 浩) ■译文 为官者进入某些场所当慎重。 凡是不应当游玩的地方、不应当前 往的场所都应该避免前往。 ■解读 《权 力 忠 告》 是 元 朝 名 臣 张 养 浩撰写的一部官箴奇书,是张养浩 从政经验和为官智慧的总结。 俗话说:水清沙自洁,官贤弊 自绝。为官者要清廉自律、洁身自 好、谨慎自守。这就要管住自己的 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手, 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 去的地方不去。如果稍有放松,就 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腐 蚀,陷入人情陷阱、金钱陷阱。 近年来,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但依然有少数党员干部律己不严, 放松自我要求。有的认为吃一点、 拿一点不是什么大事,不必在意; 有的认为“被抓的是少数”,自己 运气没那么差;还有的认为“世人 皆醉,我何独醒”,别人贪得我也 贪得,别人捞得我也捞得。错误的 认知导致错误的言行,任由小错发 展成大错,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受 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 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否做到严 以律己、自胜自强,考验着党员干 部的初心和意志。清代文人张潮在 《幽梦影》 中有句格言,“律己宜带 秋风,处事宜带春风”,意思是说 约束自己要严格,待人处事宜温 和。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党员领导 干部,要做干事创业中的奋斗者、 权钱诱惑前的清醒者,必须以“带 秋风”的严格来要求自己,做到自 律、自控、自胜、自强。 (夜 华) 在山东省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 陈列着余志远烈士唯一的一张照片以及他的绝 命诗。 余志远,原名张汉卿,1917年出生于乐陵 县黄夹镇邸家村。抗战爆发时,担任当地某县 立初级小学校长的张汉卿,参加了杜步舟的抗日 救国军第六团,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多人见校长都当了兵,也纷纷加入革命 队伍。他每天早起晚睡,帮助各村建立抗日自 卫队,使乐陵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 装迅速发展,把当地的抗日活动推向了高潮。 1939年6月,气急败坏的敌人把张汉卿 的父母抓到黄夹据点,妄图借此威逼他投降。 张汉卿心急如焚,但坚持不投降。为保证他的 安全,组织上把他调离,并谎称他已牺牲,为 他出假殡、造假坟,迷惑敌人,诱使敌人放了 他的父母。从那时起,他取“志向远大”之意 将自己名字改为余志远,继续抗日。 1941年1月,上级委任他为乐陵县县长 兼县大队长。他深受当地人民爱戴,老人们亲 切地叫他“志远”,青年们称他“老余”,小孩 们称他“余叔”。 1942年底,在他的带领下,乐陵县抗日 工作成绩显著,余志远被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 员会评为“模范县长”。 1943 年 2 月 ,日 本 侵 略 者 调 动 沧 州、盐 山、 惠民、宁津等地的敌人长途奔袭,对乐陵进行大 规模的“铁壁包围”。4月,余志远带领部队转 移到邢官庄时被敌人扫荡队包围。为了掩护同 志们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到一座土 房子里。余志远数了数剩下的子弹,又把身上 带的文件和笔记本烧掉。有三个敌人冲进院 内,端着刺刀往屋里冲,余志远连开三枪,敌人 当场毙命。在院外的敌人声嘶力竭地叫喊: “余 志远,投降吧,皇军会给你个县长做!”余志远无 动于衷。敌人从侧面爬上房子,扒开屋顶,举着 手榴弹逼他投降。他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 了泣血革命诗篇: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 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 然后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以身殉国。 那一年,余志远年仅 26岁。 (作者单位:山东省乐陵市纪委监委)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齐月娇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772019年2月 15日 星期五

文化 周刊责任编辑:赵美宁电话:(010)59598083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承

家风

在江西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

里,珍藏着这样一封红色家书:“我的绝命书

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十二时

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

革命的敬礼……”文笔流畅,字迹潇洒,这是

1935年 3月,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王

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

刘伯坚,原名刘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

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6岁入私

塾,后就读于国民小学。他聪明好学,靠家中

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

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 (今四川大学前

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

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

想。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后,接受了共产

主义思想;并于 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

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

青团),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

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1926年,刘伯坚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

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应到苏联“考察”

的冯玉祥之邀,回国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

长,他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

挖出来的部队,发展党的力量,对国民联军的

一些官兵有不小的影响。如赵博生、董振堂等

都受到刘伯坚的影响而倾向革命,致使这支军

队在进入陕甘、进军豫西、配合北伐军作战

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27年 4月,他在西

安同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

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我党

活动转入地下。刘伯坚奉命离开国民联军,前

往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不久,党又派他去

苏联军政大学学习。1928年 7月,刘伯坚出

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1930年,刘伯坚回国后,党派他到

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次年任中华苏维埃

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策划、领导了赵博生、董振

堂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

中央军委将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

团,并任命刘伯坚为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对红

5军进行整顿和训练,使其在以后的反“围剿”、

围攻赣州等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

征后,刘伯坚被任命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留在苏区老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1935 年

初,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军区被敌人

包围在于都南部一狭小地带。3月初,刘伯坚

随同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率 2000余人,从

于都南部向赣粤边界的油田方向突围。在突围

战中,阮啸仙中弹牺牲,刘伯坚左腿负伤,被

敌人俘虏,囚禁在大余监狱。3月 11日,敌

人又将他押往驻大余的国民党第六绥靖区绥靖

公署提审。

粤军军阀为了炫耀所谓的胜利,故意押着

身负重伤又拖着沉重脚镣的刘伯坚从热闹的青

菜街 (今建国路) 走过,借此威吓群众,瓦解

刘伯坚的斗志。但在移狱路上,刘伯坚昂首挺

胸,大义凛然,不断向街道两旁的群众微笑点

头,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接

着,粤军军阀又进行刑讯逼供,刘伯坚抱定了

以身殉主义的信念,拒不开口。粤军一些军官

自称“爱惜人才”,劝说刘伯坚暂时脱党以便

获得自由,刘伯坚严词拒绝,坚称自己的世界

观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可动摇。

3月 20日,刘伯坚被国民党军法处宣布

了死刑。行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交

待。刘伯坚说:“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

我的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后

要葬在梅关。”“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

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刘伯坚

在监狱中总共写下四封家书,其中三封写给兄

嫂,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把自己被捕的事扩散

出去,并叮嘱他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三个儿

子。最后一封是写给妻子的绝命书。

刘伯坚、王叔振二人结婚后,革命工作使

他们聚少离多,但无论走到哪里,刘伯坚总习

惯给妻子写上一封家书。家书的内容反复说着

两件事,一是鼓励妻子继续坚持革命,二是希

望妻子能够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但随着局势

的紧迫,二人联系越来越少。

这封写于 3月 20日的绝命书,成了刘伯

坚生前最后的文字。短短一百多字,饱含着对

未来革命事业的期待、对亲人的牵挂、对个人

生死的淡然。“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

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

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事

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伯坚内心的信念

毫无动摇,仍在嘱托自己的结发妻子继承遗

志,继续革命;期盼三个儿子长大成人,仍然能

继续他的光荣事业。1935年 3月 21日,刘伯坚

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40岁。

刘伯坚并不知道,他的妻子王叔振没有看

到他的书信,也没有再看到他们的孩子。

1934 年 5 月,夫妻二人从江西于都分手之

后,王叔振就去了福建工作。在刘伯坚就义前

夕,王叔振带领闽西游击队突围成功,转移到

福建长汀四都乡。不久后,被错误地秘密处

死。然而,有幸的是,刘伯坚的三个儿子都存

活下来。1936年,长子刘虎生被大嫂梁凤笙

交给了周恩来。1949年,二儿子刘豹生在江

西瑞金找到。1953年刘熊生在闽西找到。

刘伯坚的遗书流传下来。1936年,他的

书信被辗转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此一直缅

怀不忘,直至 60 年代,回忆起来还动情地

说:“这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

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

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碑文题词:“刘伯

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

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

政治工作第一人”。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正如刘伯坚

在给凤笙大嫂的绝命书上所言,刘伯坚用短暂

的一生捍卫着自己的诺言。他无私无畏的革命

精神、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将与山河同在,与

日月同辉。

凡读书,先贵识字之声韵画数,务各精心辨

析。大抵遵 《洪武正韵》,合符于本书音释之为

当耳。其一。

此是读书第一义。

凡读书,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不

可贪多,只要精熟,须静室危坐,读二三百遍,

字字句句,须要分明。又每日须连三五授,通读

五七十遍,只要极熟不必记数务令成诵,不可一

字放过,此读书最妙之法。其二。

读一般书,譬如读 《论语》,只读 《论语》,

不可又兼读他书。俟读完此书,再读别样,要使

用心专一也。连三五授,通读极熟,更是兼读兼

理之妙法。

吾有记书之法:取文一篇,分为三四度,一

度四五行,须要清心肃志,最要心到心依口、口

依眼、眼依书,打成一片,立求一遍即记。一遍

未能,再读数遍,比既成诵,遂掩卷于几上,心

口暗诵约十余遍,至于纯熟轻快,口若悬河而后

止。尝试挑灯读之,漏下数刻,而三四度俱遍记

矣。盖读之之时,虽少而记之之念甚切,自然之

理故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若泛然对书而读,

其初与书尚不相熟,口之所到,目亦到焉;目之

所到,心亦到焉。十遍以后,目口虽到,而心已

横飞,读至百遍,真黄粱之一梦而已。斯则愈烦

而愈厌,愈读而愈生矣!如得此法而读之,反愚

为明,反钝为敏,岂不至快哉!其三。

此读书极妙心法,谁肯传人?乃先生不秘家

珍,尽泄底蕴,真圣人无我之心也。

读书贪多,未免读前忘后,读后忘前。或暂

虽强记,而未久遗忘,须得此法,方为尽善。在

予资性愚钝,所见如此。若果聪明超人,方不以

此为则。

王阳明先生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

熟。量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

其精神力量有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要专心一志,口诵心维,字字句

句,细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

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此读书极妙之法,义

同乎前,是以附此。

孟子曰:“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

几希?”又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夫平旦

鸡鸣之时,日在寅神气清明,志意安定,当此时

而能回思日前所读之书,反复而诵,则熟者愈

熟,而生者亦熟。曾记幼年尝用前记书法,约以

鸡鸣钟响之际,半醒半梦之中,努力振起,复诵

前记。时方眼未能睁,口未能开,而心舌默诵,

其响若雷,从前记忆到此,更觉亲切。此记书之

妙诀,犹炼丹之火候。夫火候到而丹自熟,夫丹

熟而仙自成。此时悟道而道明,参禅而禅透。当

鸡鸣钟响而念书者,亦记诵之火候,读书之神仙

也。其四。

已试之良方,而且效验捷速。

——摘自《传家宝》(清·石成金)

动态

记忆

方寸寄怀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

■江瑞晋

传家宝·石成金

##

居官者当慎入

官箴

集安营造家庭助廉良好氛围

读书

吉林省集安市纪委监委日前围绕领导干部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组织全市领导干部

配偶参加廉政教育培训班、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

地、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参与“我的好家风”

主题研讨座谈等系列活动,发挥家庭助廉作用,

旨在以良好的家风推动党风政风建设。(李承育)

“想当初勤劳为本将你教养,到如今身荣贵

豪华自享……”这是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湖阳农民京剧团表演的京剧 《罢宴》 中的选段,

说的是宰相寇准遵从母训勤俭家风,戒除奢华成

为一代贤相的故事。剧团同时演出的还有 《赤桑

镇》《铡判官》 等廉政剧目。全县近万名干部群

众观看,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方玲玲)

当 涂 举 办 廉 政 戏 曲 演 出

“迎新春、颂党恩、脱贫好……”江西省信

丰县近日编创了“脱贫歌”系列主题采茶戏,依

托县乡村三级文化场所,在群众家门口开展通俗

易懂、寓教于乐的文化扶贫活动。营造“劳动最

光荣、脱贫靠奋斗”的良好氛围,助推贫困群众

“脑袋”和“口袋”一起富起来。 (施卫东)

信丰采茶戏唱响“脱贫歌”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

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

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

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

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

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

我的光荣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 二 时 快 到 了 , 就 要 上 杀

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

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刘伯坚与王叔振合影

我和父亲一起生活、朝夕相处的时间,满

打满算,不过十余年。印象中,父亲似乎没有

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平凡的背后,却有着过往

的殊荣。只是,那些荣誉连同几枚军功章,一

直被他压在箱底。

父亲出生于上海浦南重镇朱泾。1947年

参军,在一次战斗中,右小腿韧带被敌人子弹

打断。1952年,身为排级干部、残疾军人的

父亲复员后,为遵守婚前之约,来到母亲的家

乡福建莆田,当起了农民。不少村里人都说,

“老张真傻,有上海大城市不回,偏要来穷乡

下。”父亲听后,只是低头一笑。1965年,父

亲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支援山区建设”,举家

从莆田沿海,移民闽北一个山高水长、交通不

便的小山村——建阳县黄坑公社鹅峰大队。后

来,一些不习惯山区生活的移民,举家“回流”

到原籍莆田,而父亲却像阵地上的哨兵一样,一

直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沿海莆田到山区

建阳,几十年间,父亲从不曾提出分配工作的要

求,始终在农村陪伴着患有慢性疾病的母亲、抚

养着年幼的孩子,默默无闻、无怨无悔。

平凡的父亲,也曾有过“血染的风采”。

父亲去世后,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箱底

发现一本用褪色红布包裹着、印制于 1953年

的 《福建省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

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代表模范事

迹汇辑》。其中第 73 页,有父亲的事迹介

绍:“张涌良,男,四十三岁,在部队期

间,先后立过一等功二次,三等功四次,并

在工作上、学习上,都受过上级的表扬与奖

励。复员回乡后,不居功,不骄傲……”让

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父亲好像全然忘了这

些。在那本已被虫蛀、发黄的 《代表模范事迹

汇辑》 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他回乡后,

将领回的补助粮20担及人民币30万元,大都

用于农副业生产,剩余的410斤大米借给7户

贫困户,不取利息。在发动群众修理公路中,

上级发下的工资,他都发给了民工,自己尽义

务不取一文……”

父亲的这种精神,始终延续着。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因家境贫寒,我们兄弟几个常常饿

着肚子上学。一些“知情”的邻居不止一次劝

说父亲:“你是有功之臣,去找找政府吧。”可

父亲总是一笑了之,从不拿功劳做资本,向政

府开口、向组织伸手,硬是挺直腰杆,顽强地

支撑着整个家,直到他的生命画上句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我记忆

中,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脚踏实

地、不事张扬、甘于清贫的行为,让我懂得了什

么叫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什么是积极进取、乐

观向上。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始终努力上进,曾

多次受到表彰嘉奖,但我将这些看成是鼓励和

鞭策。与父亲的荣誉相比,我实在微不足道。

从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身

份变了,地位变了,但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

恳做事的作风始终没变。这些,都与父亲的影

响不无关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纪委监委)

压在箱底的荣誉■张桂辉

图为《代表模范事迹汇辑》

居官者当慎入。凡不沁游之

地、不当至之所皆不可诣。

——《权力忠告》(元·张养浩)

■译文

为官者进入某些场所当慎重。

凡是不应当游玩的地方、不应当前

往的场所都应该避免前往。

■解读

《权力忠告》 是元朝名臣张养

浩撰写的一部官箴奇书,是张养浩

从政经验和为官智慧的总结。

俗话说:水清沙自洁,官贤弊

自绝。为官者要清廉自律、洁身自

好、谨慎自守。这就要管住自己的

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手,

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

去的地方不去。如果稍有放松,就

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腐

蚀,陷入人情陷阱、金钱陷阱。

近年来,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但依然有少数党员干部律己不严,

放松自我要求。有的认为吃一点、

拿一点不是什么大事,不必在意;

有的认为“被抓的是少数”,自己

运气没那么差;还有的认为“世人

皆醉,我何独醒”,别人贪得我也

贪得,别人捞得我也捞得。错误的

认知导致错误的言行,任由小错发

展成大错,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受

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

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否做到严

以律己、自胜自强,考验着党员干

部的初心和意志。清代文人张潮在

《幽梦影》中有句格言,“律己宜带

秋风,处事宜带春风”,意思是说

约束自己要严格,待人处事宜温

和。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党员领导

干部,要做干事创业中的奋斗者、

权钱诱惑前的清醒者,必须以“带

秋风”的严格来要求自己,做到自

律、自控、自胜、自强。 (夜华)

王阳明像,图出自《三才不朽图赞》。王

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

学家,世称﹃阳明先生﹄。

在山东省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

陈列着余志远烈士唯一的一张照片以及他的绝

命诗。

余志远,原名张汉卿,1917年出生于乐陵

县黄夹镇邸家村。抗战爆发时,担任当地某县

立初级小学校长的张汉卿,参加了杜步舟的抗日

救国军第六团,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多人见校长都当了兵,也纷纷加入革命

队伍。他每天早起晚睡,帮助各村建立抗日自

卫队,使乐陵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

装迅速发展,把当地的抗日活动推向了高潮。

1939 年 6月,气急败坏的敌人把张汉卿

的父母抓到黄夹据点,妄图借此威逼他投降。

张汉卿心急如焚,但坚持不投降。为保证他的

安全,组织上把他调离,并谎称他已牺牲,为

他出假殡、造假坟,迷惑敌人,诱使敌人放了

他的父母。从那时起,他取“志向远大”之意

将自己名字改为余志远,继续抗日。

1941 年 1月,上级委任他为乐陵县县长

兼县大队长。他深受当地人民爱戴,老人们亲

切地叫他“志远”,青年们称他“老余”,小孩

们称他“余叔”。

1942年底,在他的带领下,乐陵县抗日

工作成绩显著,余志远被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

员会评为“模范县长”。

1943年 2月,日本侵略者调动沧州、盐山、

惠民、宁津等地的敌人长途奔袭,对乐陵进行大

规模的“铁壁包围”。4月,余志远带领部队转

移到邢官庄时被敌人扫荡队包围。为了掩护同

志们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到一座土

房子里。余志远数了数剩下的子弹,又把身上

带的文件和笔记本烧掉。有三个敌人冲进院

内,端着刺刀往屋里冲,余志远连开三枪,敌人

当场毙命。在院外的敌人声嘶力竭地叫喊:“余

志远,投降吧,皇军会给你个县长做!”余志远无

动于衷。敌人从侧面爬上房子,扒开屋顶,举着

手榴弹逼他投降。他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

了泣血革命诗篇: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

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

然后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以身殉国。

那一年,余志远年仅26岁。

(作者单位:山东省乐陵市纪委监委)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齐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