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64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传统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dard

Post on 22-Jan-2016

1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第二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研究货币的需求有两个视角: 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将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的货币;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将货币视为与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实物资产相同,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还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探讨在拥有一定财富总额的约束条件下,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第二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第四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

Page 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研究货币的需求有两个视角:

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将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的货币;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将货币视为与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实物资产相同,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还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探讨在拥有一定财富总额的约束条件下,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和数量关系的解释,是货币需求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论渊源。20世纪 30年代以来的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继承和发展。

Page 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货币需求: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

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货币需求的特点:

是个存量概念; 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不仅指现金,而且包括存款货币; 既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Page 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二、名义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需要量。 实际货币需求: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以后的货币需要量。

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可能性。 名义货币需求决定于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增加,名义货币需求增加,而物价水平也呈正方向变化。

物价水平又与货币供给量呈同一比例同方向变动。 名义货币需求与货币价值 (即货币购买力 )按同一比例呈

反向变动; 货币价值与物价水乎成反比。

Page 5: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呈正比;收入间隔时间越长,货币需求越大,反之亦然。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决定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作环境,这种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货

币需求行为。尤其是在经济转轨时期。 (三)营业因素 这是引起企业货币需求行为变化的一个直接因素。当企业产品销售、从而货币

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时,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 货币需求与之呈反比。 (五)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 居民资产选择的目的有二:保值、生利。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除收入

外,还有其他三个方面: 1 、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信用的发达程度)。 2 、市场利率,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呈反比。 3 、预期及心理偏好。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时,该因素很重要。如预期物价

上升,会减少货币需求。

Page 6: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说(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 1911 年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 M×V = P×T 即:一定期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

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价值总和。 M 代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数量, V 代表货币的平

均流通速度, P 代表所有交易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T 代表一定时期内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

Page 7: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也在于国民收入,而不在于总交易量,所以交易议程式通常被写成下面的形式:

MV=PY 即:货币数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名义收入。 上述两式子显然是恒等的。 费雪有两个假定:

首先、货币流动速度在一定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缓慢,在一段时间内可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

其次、假定实际国民收入 Y 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

Page 8: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由此得出两个结论: 1 、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 2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

假设货币供给 (M) 与货币需求( Md )相等, 于是有:

货币数量论的不足之处: 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媒介,人们持有它还可能是作为一种财富

的组成形式。要是从后者出发,就不应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稳定的量,换言之、货币流通速度未必是常数。

Page 9: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马歇尔( A. marshall )、庇古( A. C.Pigou )和罗伯逊。

该理论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它讨论的是在财富总额给定的前提下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

他们认为,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

Page 10: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剑桥学派人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 首先是个人的财富总额。 其次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货币以外的各种资产的收益。 最后是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等的预期。

尽管考虑到了多种影响因素,但他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财富总额,并认为货币需求同财富名义值成比例,财富又同国民收入成比例。即:

Md=kPY

其中 k 为比例系数,表示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比例。假定货币市场是趋于均衡的 ,因此:

M=kPY

Page 1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只要假定 K 是常数,那么在现金交易数量说中得出的关于货币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出( K=1/V )。

事实上,现金余额数量论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另一个版本。 虽然剑桥方程式与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很相近的形式,但

是剑桥学派认为人们所以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还具有价值储藏的职能。使用货币储藏财富的意愿取决于其他储藏财富形式的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如果其他储藏财富的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 k 也可能发生变化。实际上承认利率可能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但是,在作结论时却把其他因素忽略了。。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是“面纱”,货币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货币供应增加只能引起物价和货币工资的同比例上升,对就业量和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Page 1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传统的货币说量说主要是价格水平学说,将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直接联系起来。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灵活的工资物价和利率的假设和“供给能够自动创造对自己的需求”的萨伊( T. B. Say )定律,经济有一种自发调节机制,充分能够持久保持,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

三、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可略)

Page 1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1. 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货币工资可以随劳动的供求状况波动,均衡工资率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

实际工资 (W/P) NS

N*

(W/P)*

劳动量

Nd

(W/P)1

(W/P)2

N1

图 8.1

Page 1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在图 8.1中, Ns 代表劳动的供给曲线,它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Ns = Ns(W/P) ,表示实际工资越高,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越多。 Nd 表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追逐利润极大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实际上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劳动边际产量线 Np = Np (W/P) ,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劳动需求线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均衡实际工资 (W/P)*和充分就业的就业量 N*。 “自愿失业” N*N1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工资 (W/P)1超过了边际生产力。如果他们愿意接受较低的实际工资水平,比如 (W/P)2就可以找到工作。

Page 15: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2. 商品市场 在假定的资本数量下,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充分就业量,按照现有技术生产的全部商品,能够全部实现。一种商品的超额供给为其他商品的超额需求所抵消,通过价格调整,最后全部市场都出清。3. 资本市场 在古典理论中,利率是一个实际值,由资金的供给(储蓄)和资本的需求(投资)共同决定的,通过利率的调整,储蓄实现向投资的顺利转化。图8.2 中, SS 代表资本的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表示利率越高,储蓄人愿意提供的资本越多。 II代表资本的需求线,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所以II 线向右下方倾斜。

Page 16: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投资和储蓄

利率 SS

S’S’

II

I* I1

i*i1

图 8.2

投资与储蓄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利率 i*。如果人们的储蓄倾向提高,对于每一利率水平,储蓄的水平提高,储蓄与投资的重新相等时通过利率下降实现的。在实际产量给定的前提下,消费与投资是竞争性的,只有当消费下降时,投资才会上升。

Page 17: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的宏观经济模型可以概括如下: 劳动力市场 Ns (W/P) = Nd (W/P) 决定充分就业量N*,实际工资 (W/P)*; 生产函数 Y = F(K , N*) 决定实际产出 Y*; 资本市场 S (r) = I (r) 决定利率 r*储蓄和投资水平 S*、 I* ; 货币市场 Ms = MD = k P y*决定物价水平 P*从而名义工资 W = P*(W*/P) 。 故:货币市场的唯一作用就是决定绝对物价水平,与实际部门无关。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就是关于价格水平的学说。 大多数人承认,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是有影响的。 ——费雪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350

Page 18: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由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共同决定。

Page 19: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需求):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由货币的交易媒介作用而来。虽然受其他因素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寡。

谨慎(预防)动机(需求):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也与收入成正比。

投机动机(需求):人们为了在未来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持有财富:货币或生息资产。生息资产可以用长期政府债券

作代表。 持有货币还是债券,取决于持有货币的预期收益和债券的预期收益。货币的预期

收益为零,而债券的预期收益来自利息和资本利得。 如果利率较高,持有债券的利息收入增加;同时,由于利率较高,在未来时

期下跌的可能性增大,持有债券的价格上升可能性也跟着增大,资本利得增加。人们更愿意持有债券而非货币。

反之,当利率水平很低时,持有债券的利息收入减少 , 利率提高的可能也增大,资本损失的可能性也增大了,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而非债券。

极端情况下,当利率降到无法再降的时候,无人愿意持有债券,每人都只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变为绝对的,货币需求曲线变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形成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量的增加很可能被流动性陷阱吸收而对物价没有影响。

Page 20: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1 2 1 2( ) ( ) ( , )M M M L Y L i L Y i

货币需求

利率

i0

M=L (Y, i)

Page 2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首先、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

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较大,受此影响,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波动较大。

其次、在货币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必然有较大的波动 。 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

V=PY/ M =Y/[f ( i,Y ) ]

只有当货币投机性需求等于零时, V=Y/[f ( Y ) ]

货币流通速度才可以被看作主要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在短期内变化很小的量。

Page 2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可略)

至此,我们对凯恩斯货币理论中有关货币需求方面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理解,但货币与整个产业、就业之间的作用机制与过程,尚未有清楚的阐述,必须回到凯恩斯《通论》”有效需求”原理,它的就业理论: ( 1)在技术、资源与资本状况不变时,总收入(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决定于就业量 N。 N Y ( 2)总收入与消费量 D1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倾向,如果消费倾向不变,则消费取决于总收入,从而就取决于总就业量 N。 N Y D1 ( 3)雇主愿意雇用的工人数 N,取决于有效需求 D,有效需求包括预期的总消费量 D1 ,以及预期的总投资量 D2 。 ( 4) D1 + D2 = D = Φ(N) 。 Φ称为总供给函数;

Page 2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由第( 2)条知, D1为 N的函数,记作 D1 = X (N), X 的形式与消费倾向有关,所以Φ(N) — X (N) = D2 。 ( 5)因此,均衡就业量由下列因素决定:①总供给函数Φ, ②消费倾向 X,③投资量 D2 ,这就是就业理论的要点。 当就业量增加时, D1增加,但由于消费倾向小于 1, D1增加得没有收入快。总供给超过消费需求的部分必须由相应的投资需求加以弥补,否则就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就业量不会增加,从而引起失业。 投资需求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若前者高于后者,投资需求增加;反之,投资需求减少。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的重置成本,在短期内,它上、下波动;在长期中,它则趋于下降。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供给有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即流动性偏好,由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决定。

Page 2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因此,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货币供应量改变对有效需求,从而对就业量的影响,“是由货币数量可以左右利率这一点产生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趋于下降,投资需求上升,从而就业量上升,产出和收入增加。

•货币量对就业、产出发生作用的机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如果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比货币数量增加得更快,则利率不会减低”;(流动性陷阱)

②”如果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下降得更快,则投资量不会增加”;(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

③”如果消费倾向下降,则就业量未必增加“。

Page 25: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可以概括如下:货币市场 : M = M1 + M2 = L1(Y) + L2(r)投资函数 : D2 = D2(r)商品市场 : Φ(N) — X (N) = D2 生产函数 : Y = Φ(N)

从该模型可以得出均衡的收入 Y、利率 r、投资量 D2 、就业量 N。 可以引申出汉森( A.H. hansen)等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的 IS—LM模型。

Page 26: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发展

一、鲍莫尔模型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的交易性需求被假定

为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但是,鲍莫尔和托宾模型证明交易性需求同样受到利率影响。

鲍莫尔模型假定: ( 1)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收入 Y;支

出则是连续和均匀的。 ( 2)生息资产一律采用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因为这种

形式最安全。 ( 3)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出售的时间间隔及每次的出售量 K 都相等。

Page 27: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认为,企业或个人持有现金的成本有两项: 1. 将债券变现时必须支付的手续费 b。设每次变现额为 k,而支出总额为 y ,故在一个支出期间内,全部手续费为 by/k; 2. 持有现金而牺牲的利息(机会成本)。在支出期间的平均交易余额为 k/2 。设利率为 r,从而利息成本为 rk/2 。 若持有较多的交易余额,则所需变现次数少,手续费降低,但牺牲的利息多。反之,持有较少的交易余额,利息成本低,但手续费增加。所以必须选择适当的 k,使得总成本最小。若以 C代表现金存货的总成本,则有:

2

kr

k

ybC

Page 28: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根据数学原理, C 的最小值在其一阶导数为零处取得

得到

即每次变现量为 ,平均手持现金余额为

若将物价因素考虑在内,实际平均交易余额为

或改写为

20

2

dc by r

dk k

2byk

r

2bY

r1 2

2

bY

r

1 2

2

M bY

P r PrYbM 5.05.05.05.02

Page 29: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就是“平方根公式”。它表明:在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现金存货余额将增加;而当利率上升时,这一余额会下降,从而将利率与交易性余额联结起来。 从上式可以看出,最适度现金存货与交易量、手续费以及利率的变化不是成比例的关系,对其弹性分别是 0.5、 0.5和 -0.5。由于现金余额与交易量的平方根成比例,所以在最适度现金余额的决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作用。

1 2

2

M bY

P r

Page 30: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模型问世以后,对货币需求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论证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为凯恩斯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进一步提供了支撑; 第二,如果利率和物价不变,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才能使公众吸纳新增的货币,因此,在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比预期的要大; 第三,鲍莫尔模型虽然以国内经济单位的货币需求为基础,但基本结论可适用国际金融领域,例如国际储备也由规模经济的特点,国际储备未必与国际贸易同比例增加,使用一种货币,可以节省国际支付和交易成本。

Page 3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二、惠伦模型 1966年惠伦及米勒和奥尔良先后发表文章,论证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为利率的减函数。代表是惠伦模型。 人们基于预防动机的而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是为了避免因流动性资金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当个人或企业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时,或者设法借入资金、或者设法变卖手中的非流动性资产。否则将陷入破产境地。 惠伦认为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现金需要而造成的后果而支付的成本,包括因陷入支付困境而破产,此时非流动性成本最高;为了得到银行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将所持资产转换成现金而需要支付的手续费。

Page 3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持有这些现金而须放弃的利息收益。 第三,收入和支出的间隔和变化情况。 建模思想:如果人们为预防不测持有较多货币,就减少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但却增加了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反之,如果减少预防性货币余额,就减少了机会成本,却提高了非流动性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将会选择适当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使两种成本之和降到最低。

Page 3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惠伦模型的假设如下: 第一,设一定时期内,净支出(支出减去收入) N 大于预防性货币持有量 M,公司就要将其他资产变现,费用为 b,净支出的概率分布以零为中心(由于长期内收入等于支出,净支出为零),净支出大于预防性货币持有量的概率为 P,那么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为 r×M,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为 b×P。则:预期总成本为: C=r×M+b×P

第二,假设企业和家庭都是风险回避者,作最保守的估计,取P = Q2/M2,其中 Q为净支出的标准差(根据切比晓夫不等式推导, 363 )。

Page 3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将 P = Q2/M2 代入 C=r×M+b×P,得根据数学原理, C 的最小值在其一阶导数为 0处取得

得到 或写作 其中

2

2

QC r M b

M

2

3

20

dC bQr

dM M

2

32Q b

Mr

2 1 1

3 3 3M aQ b r

3 2a

•上述表明,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 Q2 、非流动性成本 b正相关,与利率 r负相关。•结论同鲍莫尔模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惠伦模型中预防性现金余额对手续费、利率的弹性分别是 1/3 、 -1/3 ,而鲍莫尔模型中分别是 1/2 、 -1/2 。

Page 35: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惠伦模型缺陷 惠伦模型对货币持有者的行为指导是模糊的。因为实际的货币持有额本身是一个随机变量,很可能出现的尴尬情况是:当期净支出 N 大于平均最适度货币持有额 M,而实际货币持有额却大于 N,相反,当期净支出 N 小于平均最适度货币持有额 M,而实际货币持有额却小于 N。 米勒—奥尔模型的结论 米勒—奥尔模型与惠伦模型相似,但它却给出了一个确定的行为准则。其结论:当货币余额降为 0(或银行要求的最低补偿性余额 L)或达到上限 H时,人们通过货币与其他生息资产之间的转换,使货币余额重新回到 M。

或改写为 其中

2

33

4

Q bM

r

2 1 1

3 3 3M aQ b r

33

4a

3H M上限

Page 36: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结论几乎与惠伦模型完全相同。在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米勒—奥尔模型中现金余额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tt

K

M

O

鲍莫尔模型

M

O t惠伦模型

H

M

O米勒—奥尔模型

这些模型论证了即使是纯碎作为交易工具的货币,也对利率相当敏感,并且随收入提高,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根据这些模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应修正为

1 2 1 2( , ) ( )M M M L Y r L r

Page 37: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三、托宾模型 按照凯恩斯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理论,除非在极其偶然情况下,即货币与债券的预期收益率相等时,人们才会同时持有两种形式资产。否则,人们将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非此即彼)。显然与现实不符。

托宾对凯恩斯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发展,在维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关系的基本结论的前提下,分析了人们在同一时间同时持有包括货币在内的多种不同收益率的金融资产这一客观情况,这就是托宾模型。托宾模型主要研究在对未来预计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所以又称为“资产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依据。

Page 38: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一)模型假设 1.托宾模型中,资产的保存形式有两种:货币和债券。

持有债券可以得到利息,但要承担由于债券价格下跌而受损失的风险,因此债券是风险资产;

持有货币没益,也没有风险,所以称作安全性资产。 将资产按不同比例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其预期收益率 µR与风险 θR存在线性关系 µR=kθR。

其中 k为债券预期收益率与其收益率标准差的比值。债券预期收益率 R越大, k值越大。

2.托宾认为典型的投资者都是风险回避者。 当投资风险增加时,其相对的预期收益率必须相应增加作为补偿,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表示。

Page 39: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二)模型分析

预期收益率r

风险 R

预期收益率Ru

OR

AB

C

1I2I

3I 3 3( )C r

2 2( )C r

1 1( )C r

1b2b3b

X

1a2a3a

公债构成比例 货币持有比例

3r

2r

1r

O3b 2b 1b

将收益与风险之间的线性关系与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投资决策:资产中债券比例为多少,货币比例为多少。

Page 40: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在上图中,上半部纵轴表示预期收益率 µR ,横轴表示风险 θR , θR的最大值为 θg 。下半部左纵轴表示风险资产的构成比例;右纵轴则表示无风险资产现金的比例。根据定义 a+b=1 。 I1,I2,I3为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 OC1(r1) 、OC2(r2) 、 OC3(r3) 为对应于不同预期收益率的投资机会线,µR=kθR ; OX 是风险和资产构成率的关系轨迹 , θR = aθg 。

当债券预期收益率为 r1时,无差异曲线 I1与 C1相切于 A 。投资者资产中现金比率为 b1。当债券与其收益率上升为 r2时无差异曲线 I2与 C2相切于 B ,投资者资产现金比率下降为 b2,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债券预期收益率与现金持有比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其划在右图,得到一个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称之“托宾曲线”,该曲线证明了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的反向关系。

Page 4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托宾曲线明确肯定了不确定性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能解释现金与其它风险资产同时持有,即资产分散的现象。托宾模型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解释虽然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进步,但也存在不足: 1.托宾模型只包括两种资产,即货币及公债,而不包括其它金融资产。 2.由于信息及其他交易费用的存在,分散化投资策略事实上只能由一些庞大的投资基金或少数富人采取,普通投资者难以运用。 3.托宾模型忽略价格波动因素。从名义价值看,货币是无风险资产,但用实物价值衡量,货币价值随物价波动而升降。

(三)托宾模型缺陷

Page 4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三)托宾模型缺陷 托宾曲线明确肯定了不确定性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而

且也能解释现金与其它风险资产同时持有,即资产分散的现象。

托宾模型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解释虽然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进步,但也存在不足:

1.托宾模型只包括两种资产,即货币及公债,而不包括其它金融资产。

2.由于信息及其他交易费用的存在,分散化投资策略事实上只能由一些庞大的投资基金或少数富人采取,普通投资者难以运用。

3.托宾模型忽略价格波动因素。从名义价值看,货币是无风险资产,但用实物价值衡量,货币价值随物价波动而升降。

Page 4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 4)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 战后西方金融业高度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出现了许多风险低、有收益、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若将这些资产引进资产组合模型,则货币需求能否用避免风险的动机解释,顿生疑问。

F C A OE

EMUB

MUE MUBMUE

MUAB D

Page 4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希克斯( J. R. Hicks)用几何图形来阐述此观点。 在上左图中,设投资者可将其财富分配于三种资产:公债、股票和现金。 公债的相对比重由原点 OB向右计算,股票的相对比重由原点 OE向左计算,衡量风险收益以后,公债、股票对投资者的边际效用都随比重的增加而降低。现金无收益,故边际效用为零;但亦无风险,故不会递减。所以现金的边际效用线是横轴。

三种资产的最佳分配比例是使其边际效用相等。即最理想的投资比例是公债 OBC、股票 OEA、现金 AC。

但如果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或估量发生变化,则上述组合也将随之变化。 如果投资者的态度比以前更加乐观,较愿承担风险。则 MUB向右旋转, MUE向左旋转,两者相交于 E。

最理想投资比例变为:公债 OBF、股票 OEF、现金则减为零。

Page 45: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如果引入另一种无风险,但略有收益的资产(如短期国库券、可转让存款单),(上右图中)其边际效用线MUA高于横轴。最佳投资比例为:公债 OBF 、股票 OEE 、无风险收益资产 EF 。

即:在投资对象中增加了一种无风险的有息证券后,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可能降为零。因此,经济单位经常持有现金的现象,只能由交易动机或预防动机来解释。

因此,在金融体系高度发达,存在无风险收益资产的社会中,无论凯恩斯的投机动机或托宾的避免风险的动机,都不能对货币的需求做出充分的解释。

交易成本才是货币需求的必要条件。此外,市场缺陷也是另一重大因素,如投资者信息不充分,达不到规定的投资规模等,使得经济单位只能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

Page 46: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四、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模型(可略)(一) IS-LM 模型 凯恩斯学派对其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在货币对就业、产出的作用方面,其主要利用汉森的 IS-LM 模型为工具。 IS曲线代表商品市场上的均衡,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上的均衡,两者结合决定一组利率 R 和收入水平 Y ,使得这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当货币量增加时,利率降低从而货币需求增加;同时利率降低导致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机制”,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收入增加反过来又提高货币需求。(二) IS-LM 模型的两个极端情况 凯恩斯学派片面强调了凯恩斯指出的货币量在作用时可能遇到的两重难关:

Page 47: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1.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比货币量增加得更快,利率不会降低,从而 LM曲线为水平。

2. 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下降得更快,则投资量不会增加,从而 LS曲线垂直。

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量对产出、就业都不会发生影响。(见下图)

r

O Y

IS

LM1 LM2 ISr

O Y

LM1

LM2

Page 48: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学派认为引起这种特殊情况的环境是很普遍的。即使不是这两种极端形式,它们相信 LM 的斜率也很小,而 IS曲线斜率很大,因此,认为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方面一般来说是无效的。在经济萧条时,保证恢复充分就业的唯一有效的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直接刺激总需求使 IS曲线右移,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见上图)

r

O YY*

IS1 IS2 LM

Page 49: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三) IS-LM模型的理论基础 IS-LM模型是以瓦尔拉( L. Walras )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当价格和工资可以自由升降时,通过“凯恩斯效应”和“庇古效应”经济能够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 这与凯恩斯的观点相背离,《通论》中凯恩斯将经济均衡与非自

愿失业同时并存视为经济常态,而充分就业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的极限点,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效应”指的是工资和价格下降后,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意味着 L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就业、产量扩张。

“庇古效应”指价格下降后,消费水平也会提高,从而 IS曲线右移。这两种效应统称“实际余额效应”。

Page 50: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效应在出现流动性陷阱或投资对利率不敏感的作用下不起作用 ,但庇古效应可以解决这两个难题,从而将凯恩斯学派模式中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归于价格刚性的结果。在理论上反对庇古效应的理由有:略( 369-370 )。

IS-LM模型一个更大的弱点是,它忽略了凯恩斯在《通论》中反复前代噢的货币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人们未来预期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Page 5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一、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继承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把货币需求作为财富所有者的资

产选择行为加以考察。同时将可替代货币的资产范围扩大到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资产。那么,对持有货币的影响就进一步扩大了。 第一,财富。在实际生活中财富很难估计,因此用收入替代。但是,使用当期收

入,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应该使用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就是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内所能获得的平均收入。

第二,人力资本(财富)。是个人的谋生能力。人力财富是流动性最差的财富。所以当人力资本占总财富的比重较大时,说明总财富的流动性就比较低,因此对流动性高的资本的需求就大。如果人力资本在其财富总额中占的比重较高,将持有较多的货币。

第三,持有货币的预期收益率。持有货币获得的利息和银行为支票存款提供的各种服务。弗里德曼认为,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常数,它会随着其它资产收益的变动而变动。

第四,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包括利息(红利)收入和资本利得。

第五,其他因素。如财富所有者的特殊偏好,在短期内是不变的。

Page 5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通过上述分析,弗里德曼得出如下需求函数: Md/p=f[Yp,W, rm, rb, re, (1/p)(dp/dt), u]

Md/p=实际货币需求; Yp =持久性收入;W=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的比率;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b=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e=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1/p)(dp/dt)=物价变动率; U=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反映主观偏好、社会风尚和客观技术、

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

Page 5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不同点: 首先、凯恩斯考虑的仅仅是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的选择,而弗里德曼所考虑的资产选择范围要广泛得多。

其次、凯恩斯把货币的预期报酬率视为零,而弗里德曼则把它当作一个随着其它资产预期报酬率变化而变化的量。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稳定的,是可以预测的。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分析:我们假定货币需求: Md/p=aYp+bi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指系数 a 和 b本身稳定,且 Yp变化是

缓慢的、 b 的绝对值较小。b 的绝对值较小,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

弗里德曼在他的理论中假定货币收益并不始终恒等于零。他认为,事实上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往往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

V = Y/(Md/p) =Y/f[Yp]——货币流通速度稳定!( 373)

Page 5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点不同: 第一,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固定常数,而是一个稳定

的可预测的变量; 第二,放弃关于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货币供给变化、实际产

出不变,价格和货币供给同方向同比例变化的观点,认为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也将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Page 55: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者的传导机制(从理论上说明货币量到名义收入、价格水平之间的传导过程)

货币主义者的传导机制主要是资产组合效应 货币是资产之一,也有其收益率;经济单位的资产构成在各种资

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达到均衡状态。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者认为资产的范围不应局限在货币

等少数金融资产上,还应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但货币量增加时,其边际收益下降,资产所有者会把货币转化为其他资产,包括购买各种消费品和资本品,导致其价格上升、生产扩张。因此,货币在金融领域内的替代程度是很低的,因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因此,货币学派认为货币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直接而迅速,不需要通过投资乘数效应的诱发,故不重视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Page 56: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一、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函数是否具有稳定性一直是学术界和货

币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他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

货币主义鼓吹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但西方国家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失踪货币问题”,到了 80年代, M2 也变得不稳定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出现了问题。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超额货币”的问题,即: M=P+y

Page 57: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式中,M为货币供给增长率, P为物价变化率, y为真实经济增长率。我国自 1978 年 -1997 年间, 货币供应( M2 )增长速度超过实际 GDP增长率 10%以上。即从表面上看,中国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货币需求总是等于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减慢。

关于货币需求稳定性,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 改革打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增长速度对 GDP的增长

速度和通货膨胀率呈现正向前导作用,因此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性;

2.在一般货币论中加入制度变量,则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货币内生性并未因改革的冲击而有所减弱,因此货币对宏观经济的超需求调控作用是暂时的和相当有限的。

Page 58: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规模变量 主要指收入和财富等表现经济活动规模的变量。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规模变量与货币需求之间是正向关系,货币收入弹性大于 1 。

2.机会成本变量 机会成本是指持有货币,尤其是持有现金和活期存款等狭义形式货

币所放弃的收益。机会成本变量主要有:利率、通货膨胀率、交易成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还有预期外国短期利率和汇率变动。

3. 制度变量 制度变量是指社会经济体制和生产组织结构等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制度因素有:货币化进程、软预算约束、价格管制和被迫储蓄。

Page 59: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二、中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 对于中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我们从定性的角度着重分析经济行为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基于各种持币动机的货币需求。

1. 居民的货币需求 在现代货币理论中,按照需求动机不同,货币需求被划分

为三类,即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 1 )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与交易费用、货币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和迅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储蓄营业网点增多使交易费用下降,因而现金持有量下降;货币收入的增长从而交易量增长使现金和活期存款持有量增长;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交易型货币需求。

Page 60: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 2 )居民预防性货币需求 第一,常规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即源于日常收支不确定性

所引致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常规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净支出变动成正相关,净支出变动越大,收支结构的不确定性越强,则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多;常规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发生流动性不足时的交易费用成正相关,即非流动性成本越高,则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多;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有息资产的收益负相关。

第二,体制性预防性货币需求。这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变迁引发的一种较为特殊的预防性货币需求。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养老金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行,使居民对未来的收支结构变化与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强。

Page 61: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由于这些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在提高个人收入的前提下增加个人对这些项目的支出,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这类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预期未来收入下降,则当期消费倾向下降,并且把储蓄较多地投入到高收益、低流动性的债券和较长期储蓄存款即M2中的准货币上。

( 3 )居民投机性货币需求。居民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是方向关系。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上,具有理性的居民总会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在货币、股票、债券及外币资产之间进行资产选择。

Page 62: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2. 企业的货币需求 ( 1 )企业交易性货币需求 企业交易性货币需求是企业追求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目标时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的需要。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关系,与交易费用和交易规模呈正向关系。一个理性的企业总是在不生息的现金或活期存款与债券等生息金融资产之间资产组合,以实现对交易性货币余额的最适量控制。 在中国,由于金融资产选择范围窄,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充分,导致

企业不能有效地安排资产结构。 企业将渗入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存款和现金形式持有。因此,中国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包含以降低企业外部和内部交易费用为目的的货币需求,而且还包含有维持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供应,直接进入生产与交易过程,起到货币资本作用的部分。它们受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实企业经营过程内外因素的综合反映。

Page 63: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 2 )企业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收支的非常规变化、应付不时之需的货币支出,以避免资金周转不灵或丧失有利购买时机而持有的货币。

中国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包含两个部分: 1.狭义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以流动性最高的狭义

货币形式持有,旨在应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则的货币支出需要。这与凯恩斯的“谨慎动机”的流动性偏好一致。

2.广义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以企业存款等广义货币形式存在,流动性稍低,其目的是应付企业营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的投资需要。

Page 64: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3. 政府的货币需求 ( 1 )政府的职能性货币需求,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收

入分配和稳定经济三个方面。 ( 2 )政府的行政性货币需求,主要源于行政管理费用开支的需要。政府的寻租行为也扩大了行政货币需求。

( 3 )政府的预防性和资产性货币需求。 政府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源于对社会生活中突发事件的防范(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这种货币支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支出规模通常又较大,因此,一般以存款形式保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这些预防性货币便通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迅速转化为各种救济物资和特殊补贴。

政府的资产性货币需求因行政机构缺乏动机而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