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82
7 7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Upload: stacey-morris

Post on 30-Dec-2015

10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 回目录.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第三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与理论模型 第四节 货币失衡与调整途径 第五节 通货膨胀 第六节 通货紧缩.  至下章.  回本章.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 至下节.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第 77 章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衡

第第 77 章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衡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第三节 第三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与理论模型货币均衡的含义与理论模型

第四节第四节 货币失衡与调整途径货币失衡与调整途径

第五节第五节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

第六节第六节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

回目录

至下章

Page 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威廉 · 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就模糊地提到了货币需要量的问题。

2.18 世纪的斯图亚特曾明确提出:“一国的货币数量,和世界上其他部分相比,不论有多大,能够留在流通中的,只能是同富者的消费和贫者的劳动几成比例的数量,而这个比例不是决定于国内实际存在的货币量。”

3. 亚当 · 斯密也指出,“一国每年所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货币流通量“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量 ”。

4. 大卫 · 李嘉图指出:“一国所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

1. 威廉 · 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就模糊地提到了货币需要量的问题。

2.18 世纪的斯图亚特曾明确提出:“一国的货币数量,和世界上其他部分相比,不论有多大,能够留在流通中的,只能是同富者的消费和贫者的劳动几成比例的数量,而这个比例不是决定于国内实际存在的货币量。”

3. 亚当 · 斯密也指出,“一国每年所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货币流通量“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量 ”。

4. 大卫 · 李嘉图指出:“一国所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

Page 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5. 交易方程式  费雪公式:   MV=PT 式中: M 表示货币的数量, 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P

表示物价水平, T 表示交易总量。 并得出: 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 , 可视为常数; T 与产

出水平保持一定比例,相对稳定;因此, P 和 M 的关系最重要。

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 , 就必须使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

5. 交易方程式  费雪公式:   MV=PT 式中: M 表示货币的数量, 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P

表示物价水平, T 表示交易总量。 并得出: 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 , 可视为常数; T 与产

出水平保持一定比例,相对稳定;因此, P 和 M 的关系最重要。

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 , 就必须使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

Page 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        Md =KPY

式中, Md —— 货币需求量;

    P—— 物价水平;     Y—— 总收入;    PY—— 名义总收入;     K——PY 与 Md 的比,即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        Md =KPY

式中, Md —— 货币需求量;

    P—— 物价水平;     Y—— 总收入;    PY—— 名义总收入;     K——PY 与 Md 的比,即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6. 剑桥方程式6.剑桥方程式

Page 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对比

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媒介交易功能 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

货币需求量 = 价格总额以收入 Y 代替了交易量 T ,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 代替了 V

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

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预期和收益等不确定性因素

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实际的货币需求

Page 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公式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 ,集中表

现为公式        M=PT/V  

1. 公式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 ,集中表

现为公式        M=PT/V  

式中, M 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P 代表商品价格水平;    T 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PT 代表商品价格总额;    V 代表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式中, M 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P 代表商品价格水平;    T 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PT 代表商品价格总额;    V 代表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Page 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这一公式表明, M 与 PT 成正比,与 V 成反比。 并表明,在金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流通量总是等于货

币必要量。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数量的增减成为商品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

这一公式表明, M 与 PT 成正比,与 V 成反比。 并表明,在金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流通量总是等于货

币必要量。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数量的增减成为商品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

 3. 理论指导意义 揭示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本质; 反映了货币需要量的基本原理。

 3. 理论指导意义 揭示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本质; 反映了货币需要量的基本原理。

 2. 观点 2. 观点

Page 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 1. 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 凯恩斯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三个方面:交易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预防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凯恩斯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三个方面:交易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预防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Page 1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M=M1+M2=L1( Y) +L2( r)

式中, M1 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 Y 的函数;

   M2 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 r 的函数;

   L 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M=M1+M2=L1( Y) +L2( r)

式中, M1 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 Y 的函数;

   M2 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 r 的函数;

   L 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Page 1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a)图所示,曲线 L1 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 L2则与利率有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所以是一条向右向下倾斜的曲线。

 ( b)图为 L1 与 L2 相加,表现为货币总需求曲线 L 。

 ( a)图所示,曲线 L1 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 L2则与利率有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所以是一条向右向下倾斜的曲线。

 ( b)图为 L1 与 L2 相加,表现为货币总需求曲线 L 。

Page 1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中表明: ( 1)既然 L 因 收入多少而增减, 那么 L曲线也应随着 收入的变化而移动。 ( 2)当利率降 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图中,当利率降至 r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

Page 1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论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同

样也是利息率的函数。

(2) 发展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1)论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同

样也是利息率的函数。

(2) 发展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3. 凯恩斯的后继者从两个方面推进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凯恩斯的后继者从两个方面推进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Page 1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f (Y,W;rm ,rb ,re,1/P·dp/dt;U) = f (Y,W;rm ,rb ,re,1/P·dp/dt;U)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 代表人物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该学派也称货币学派。 1. 代表人物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该学派也称货币学派。

2.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2.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

PMPM

Page 1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M/P= f (Y,W;rm ,rb ,re,1/P·dp/dt;U)式中,M—— 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 一般物价水平;M/P—— 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

实际的货币需要量;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 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 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收益债券(股票)的收益率;1/P·dp/dt—— 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

U—— 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

 M/P= f (Y,W;rm ,rb ,re,1/P·dp/dt;U)式中,M—— 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 一般物价水平;M/P—— 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

实际的货币需要量;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 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 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收益债券(股票)的收益率;1/P·dp/dt—— 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

U—— 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

Page 1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 Y 作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推测货币存量与 Y 的比值(也可称 V)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 ( 2)W 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 3) rm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 4) rb 和 re说明人们可以持有多种货币形式,其机会成本就由相对于货币的各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和由分别相对于货币的债券和股权的预期报酬率来表示。

( 1) Y 作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推测货币存量与 Y 的比值(也可称 V)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 ( 2)W 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 3) rm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 4) rb 和 re说明人们可以持有多种货币形式,其机会成本就由相对于货币的各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和由分别相对于货币的债券和股权的预期报酬率来表示。

3. 这一公式认为:3.这一公式认为:

Page 1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5 ) 1/P·dp/dt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 6) U 指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7)若将上式中括号内的决定因素用符号 K 表示,则

有:    M/P=KY 或 M=KPY 或 MV=PY

其中 V=1/K ,意即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

( 5 ) 1/P·dp/dt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 6) U 指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7)若将上式中括号内的决定因素用符号 K 表示,则

有:    M/P=KY 或 M=KPY 或 MV=PY

其中 V=1/K ,意即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

Page 1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考察对象的演变是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考察范围从宏观总量到既宏观又微观。 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的深化过程,就是从 f(Y) 发展为 f(Y , r) ,并不断纳入更多自变量的过程。

考察对象的演变是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考察范围从宏观总量到既宏观又微观。 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的深化过程,就是从 f(Y) 发展为 f(Y , r) ,并不断纳入更多自变量的过程。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1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济范畴的联系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济范畴的联系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2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出自银行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货币出自银行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2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  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

(一)货币出自银行(一)货币出自银行1. 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1.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

2.社会各单位手持货币的来源 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全部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行。  

2.社会各单位手持货币的来源 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全部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行。  

  对个人和社会各单位货币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货币只能由银行发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Page 2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货币供给量的来源图示 货币供给量的来源

Page 2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 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①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②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③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④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 (2)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

(1) 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①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②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③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④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 (2)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

  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

  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

3. 两点修正

Page 2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

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 银行的负债和货币1.银行的负债和货币

2.银行负债的表现形式2.银行负债的表现形式

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

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

Page 2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 1

984 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的负债。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

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 1

984 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的负债。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

Page 2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

资金来源(负债)甲 资金运用(资产)乙A1各项存款 L1各项贷款A2银行自有资金 L2 金银库存占款 其中:当年结益 L3外汇库存占款A3 流通中货币 L4 上缴财政款A4 其他 L5财政透支合 计 合 计

Page 2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  A1+A2+A3+A4=L1+L2+L3+L4+L5

(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 ( 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 = 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  A1+A2+A3+A4=L1+L2+L3+L4+L5

(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 ( 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 = 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Page 2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

终是存款”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

中的作用” 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

终是存款”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

中的作用” 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2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现金运行机制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现金运行机制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3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将我国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图。将我国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图。

(一)现金运行机制(一)现金运行机制

Page 3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

( 2)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 1)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

( 2)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

Page 3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 1)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 2)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

  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 1)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 2)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

所谓原始存款( 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 Derivative Deposit),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所谓原始存款( 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 Derivative Deposit),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Page 3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 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 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

 ( 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 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 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

Page 3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1. 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1.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  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即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银行对存款保持 100% 的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 10 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 T形账户表示为 ( 单位:元):  

  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即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银行对存款保持 100% 的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 10 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 T形账户表示为 ( 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 10 000 存 款 10 000

  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 10 000元存款正好用作 10 000元的现金准备,这时的比率是 1:1 ,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

  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 10 000元存款正好用作 10 000元的现金准备,这时的比率是 1:1 ,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

Page 3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2 000

8 000

存 款 10 000

  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 1:1 。

  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 1:1 。

  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 T形账户中保留 2 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其余 8 000元用于贷款或投资。 T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

  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 T形账户中保留 2 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其余 8 000元用于贷款或投资。 T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

Page 3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 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2.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  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如下假设:

 ( 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 ( 2)法定准备率为 20% ;  ( 3)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

 ( 4)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 

  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如下假设:

 ( 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 ( 2)法定准备率为 20% ;  ( 3)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

 ( 4)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 

Page 3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200 000

800 000

存 款 1 000 000

合 计 1 000 000 合 计 1 000 000

  上表说明,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20/100) ×100% =2

0% ,符合法律规定,其余 80万元用于放款,至此,甲银行便处于均衡状态,无超额准备金,不能继续扩大贷款。

  上表说明,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20/100) ×100% =2

0% ,符合法律规定,其余 80万元用于放款,至此,甲银行便处于均衡状态,无超额准备金,不能继续扩大贷款。

设甲银行在开始时的 T形账户为(单位:元): 设甲银行在开始时的 T形账户为(单位:元):

Page 3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300 000

800 000

存 款 1 1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此时,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30/110) ×100%=27.3 %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 8万元 (30- 110×20%)。这意味着甲银行的均衡被打破了。由于超额准备金不会给甲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所以,从盈利出发,甲银行势必将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

  此时,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30/110) ×100%=27.3 %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 8万元 (30- 110×20%)。这意味着甲银行的均衡被打破了。由于超额准备金不会给甲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所以,从盈利出发,甲银行势必将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

  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 10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了 10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 10万元,甲银行的 T形账户变为账户 B(单位:元):

  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 10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了 10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 10万元,甲银行的 T形账户变为账户 B(单位:元):

Page 3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220 000

880 000

存 款 1 1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在账户 C 中,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22/110) ×100%

=20% ,符合法律规定,超额准备金消失,银行又处于均衡状态。

  在账户 C 中,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22/110) ×100%

=20% ,符合法律规定,超额准备金消失,银行又处于均衡状态。

  假设,甲银行决定将 8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T形账户则变为账户 C(单位:元):  假设,甲银行决定将 8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T形账户则变为账户 C(单位:元):

Page 4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150 000

600 000

存 款 750 000

合 计 750 000 合 计 750 000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 15/75) ×100%=20% ,符合法律规定,无超额准备金,处于均衡状态。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 15/75) ×100%=20% ,符合法律规定,无超额准备金,处于均衡状态。

  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 8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 设乙银行在 8万元未流入前的情况为(单位:元):

  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 8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 设乙银行在 8万元未流入前的情况为(单位:元):

Page 4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230 000600 000

存 款 830 000

合 计 830 000 合 计 830 000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 23/83) ×100%= 27.7 %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 6.4万元( 23- 83×20%),均衡被打破。基于同一理由,乙银行从盈利出发,也势必会将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则乙银行账户变为(单位:元):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 23/83) ×100%= 27.7 %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 6.4万元( 23- 83×20%),均衡被打破。基于同一理由,乙银行从盈利出发,也势必会将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则乙银行账户变为(单位:元):

  当甲银行流出的 8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单位:元):

  当甲银行流出的 8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单位:元):

Page 4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166 000

664 000

存 款 830 000

合 计 830 000 合 计 830 000

  乙银行贷出的 6.4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 20% 的准备金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 5.12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备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 1

0万元现金,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 50

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为:

  乙银行贷出的 6.4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 20% 的准备金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 5.12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备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 1

0万元现金,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 50

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为:

Page 4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00 000+80 000+64 000+…

  = 100 000×[1+(4/5)+(4/5)2+…]  = 100 000×{1/[1-(4/5)]}  = 500 000

  100 000+80 000+64 000+…

  = 100 000×[1+(4/5)+(4/5)2+…]  = 100 000×{1/[1-(4/5)]}  = 500 000

这一过程可用“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来表示。

这一过程可用“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来表示。

Page 4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银行 增加存款 法定准备金 增加放款第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第三家银行第四家银行第五家银行第六家银行

::

100 000

80 000

64 000

51 200

40 960

· · · · · ·

:

:

20 000

16 000

12 800

10 240

8192

· · · · · ·

:

:

80 000

64 000

51 200

40 960

32 768

· · · · · ·

:

:

总 计 500 000 100 000 400 000

Page 4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120/10020/100  D=100 000×     = 500 000  D=100 000×     = 500 000

   上表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此一扩张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原始存款量越多,创造的存款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法定准备率越高,扩张的数额越小;反之,则越大。此一关系 ,如以 D 代表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 ,A 代表原始存款量, r 代表法定准备金比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如把上例代入公式,则为:

   上表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此一扩张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原始存款量越多,创造的存款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法定准备率越高,扩张的数额越小;反之,则越大。此一关系 ,如以 D 代表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 ,A 代表原始存款量, r 代表法定准备金比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如把上例代入公式,则为:r

AD1

Page 4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显然,这里的存款乘数是 1/r =5 ,即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 5倍。存款乘数的含义是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变动。

3. 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 其原理和前述的累积扩张过程完全相同,所不同者仅在于:在扩张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正数;在紧缩的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负数。

  显然,这里的存款乘数是 1/r =5 ,即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 5倍。存款乘数的含义是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变动。

3. 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 其原理和前述的累积扩张过程完全相同,所不同者仅在于:在扩张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正数;在紧缩的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负数。

Page 4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100 000

800 000

存 款 900 000

合 计 900 000 合 计 900 000

  甲银行的一客户提现 10万,使甲银行的存款和准备金同时减少 10万元 ,则此时准备金应为( 20/100) ×90万 =1

8万,缺少 8万。假设甲银行只能靠收回贷款,即减少放款来弥补准备金不足,则需收回贷款的计算 :

  甲银行的一客户提现 10万,使甲银行的存款和准备金同时减少 10万元 ,则此时准备金应为( 20/100) ×90万 =1

8万,缺少 8万。假设甲银行只能靠收回贷款,即减少放款来弥补准备金不足,则需收回贷款的计算 :

设甲银行的 T形账户为(单位:元): 设甲银行的 T形账户为(单位:元):

Page 4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

100 000

400 000

存 款 500 000

合 计 500 000 合 计 500 000

  提现 10万后资产或负债的合计为; 10/负债= ( 20/10

0)负债= 50万,放款数变为4 0万( 50- 10),则应收回贷款 40万。假设 40万是客户从乙银行提取的,如果乙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则也将面临甲银行一样的信贷收缩。依次类推,经过各银行的不断收缩,将使整个银行体系减少 50万元。

  提现 10万后资产或负债的合计为; 10/负债= ( 20/10

0)负债= 50万,放款数变为4 0万( 50- 10),则应收回贷款 40万。假设 40万是客户从乙银行提取的,如果乙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则也将面临甲银行一样的信贷收缩。依次类推,经过各银行的不断收缩,将使整个银行体系减少 50万元。

设甲银行的 T形账户为(单位:元): 设甲银行的 T形账户为(单位:元):

Page 4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1. 法定存款准备率 (r )1. 法定存款准备率 (r )

2. 现金漏损率 (c )2. 现金漏损率 (c )

   存款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其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  

   存款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其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  

  r 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 ;反之,越大。    r 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 ;反之,越大。  

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Page 5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3. 超额准备率 (e ) 3. 超额准备率 (e )

4. 定期存款准备金4.定期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率大,则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超额准备率大,则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rt·t 提高,银行信用扩张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综合四个因素的影响,存款乘数( K)的公式可修正为:            1

  K= —————— r+c+e+ rt·t

   rt·t 提高,银行信用扩张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综合四个因素的影响,存款乘数( K)的公式可修正为:            1

  K= —————— r+c+e+ rt·t

回本章

至下节

以上因素只是抽象分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得依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阶段而定。

Page 5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基础货币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货币乘数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基础货币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货币乘数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5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1. 货币乘数与信用扩张乘数的区别1.货币乘数与信用扩张乘数的区别

货币乘数说明增加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供给可相应引起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增加,而信用扩张乘数通常指商业银行存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货币乘数是包括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包括现金在内的中央银行对社会总负债的改变量;而信用扩张乘数只反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改变量,是中央银行全部负债量的一部分。

货币乘数说明增加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供给可相应引起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增加,而信用扩张乘数通常指商业银行存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货币乘数是包括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包括现金在内的中央银行对社会总负债的改变量;而信用扩张乘数只反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改变量,是中央银行全部负债量的一部分。

Page 5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要从总体上找出存款派生的初始点,必须换一个角度。 要从总体上找出存款派生的初始点,必须换一个角度。

  如果作一次理论的抽象,从整个中央银行系统考察,设Ms 为货币供给量, m 表示货币乘数, B 是基础货币,那么,整个货币供给计量模型为:

Ms = m · B

  从动态看,基础货币增量△ B 与货币乘数决定着即将增加的货币供给量△M ,用公式表示为:

△M = m · △B

  如以 M 代表前期货币供给量, M′ 代表计划期货币供给总量,用公式表示为:

M′= M + m · △B

  如果作一次理论的抽象,从整个中央银行系统考察,设Ms 为货币供给量, m 表示货币乘数, B 是基础货币,那么,整个货币供给计量模型为:

Ms = m · B

  从动态看,基础货币增量△ B 与货币乘数决定着即将增加的货币供给量△M ,用公式表示为:

△M = m · △B

  如以 M 代表前期货币供给量, M′ 代表计划期货币供给总量,用公式表示为:

M′= M + m · △B

Page 5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基础货币,则表示放松银根,货币政策趋于扩张;反之,减少基础货币,则表示收缩银根,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基础货币,则表示放松银根,货币政策趋于扩张;反之,减少基础货币,则表示收缩银根,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Page 5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High Powered Money)。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High Powered Money)。  

(二)基础货币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二)基础货币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

(1)杰丽 ·M.罗斯伯里在《银行金融词典》中说,基础货币是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基金以及会员银行在各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所组成的货币量。 (2)弗 ·伊 ·佩里在《金融术语选编》中说,一般把基础货币定义为银行的现金余额( Cash Base)——通常指普通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存款余额加上保险柜里的钞票和硬币——与银行存款总额之间的关系。

(1)杰丽 ·M.罗斯伯里在《银行金融词典》中说,基础货币是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基金以及会员银行在各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所组成的货币量。 (2)弗 ·伊 ·佩里在《金融术语选编》中说,一般把基础货币定义为银行的现金余额( Cash Base)——通常指普通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存款余额加上保险柜里的钞票和硬币——与银行存款总额之间的关系。

Page 5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4)借鉴学者们使用“基础货币”这一概念时的语言环境和含义,我们把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5) 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① 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 流通性很强;③ 具有派生性;④ 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⑤ 具有可控性。基础货币最本质的特征是②和③两点。

(4)借鉴学者们使用“基础货币”这一概念时的语言环境和含义,我们把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5) 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① 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 流通性很强;③ 具有派生性;④ 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⑤ 具有可控性。基础货币最本质的特征是②和③两点。

(3)朱利安 ·沃姆斯利在《国际金融词典》中说,强力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总量(钞票与硬币之和)加上商业银行持有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储备。

(3)朱利安 ·沃姆斯利在《国际金融词典》中说,强力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总量(钞票与硬币之和)加上商业银行持有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储备。

Page 5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 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1)根据西方学者们的不同意见,可以把基础货币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依次排列如下: ① 基础货币 =银行准备金; ② 基础货币 =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 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 ③ 基础货币 =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

 法定储备; ④ 基础货币 = 手持现金 +库存现金 +法定储备 + 超额储备。 (2) 在分析基础货币时,西方学者习惯于用一个方程式,即基础货币方程式来表示。

2. 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1)根据西方学者们的不同意见,可以把基础货币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依次排列如下: ① 基础货币 =银行准备金; ② 基础货币 =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 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 ③ 基础货币 =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

 法定储备; ④ 基础货币 = 手持现金 +库存现金 +法定储备 + 超额储备。 (2) 在分析基础货币时,西方学者习惯于用一个方程式,即基础货币方程式来表示。

Page 5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因为 L=A,即:L1+L2+L3+L4= A1+A2+A3+A4

又因为, B=L1+L2 ,而 L1+L2=( A1+A2+A3+A4)-( L3

+L4),则 B=( A1+A2+A3+A4)-( L3+L4)

Page 5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B—— 基础货币; 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C——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3. 对基础货币的再探讨 ( 1 )基础货币是不是货币? ( 2)为什么将公众手持的现金看作是基础货币?

 ( 3 )为什么将超额准备金纳入基础货币?

  B—— 基础货币; 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C——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3. 对基础货币的再探讨 ( 1 )基础货币是不是货币? ( 2)为什么将公众手持的现金看作是基础货币?

 ( 3 )为什么将超额准备金纳入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量”的组成通常用公式表示为: B=R+C

基础货币“量”的组成通常用公式表示为: B=R+C

Page 6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1.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1.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1) 存款准备金比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少,基础货币量就减少。   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 Ms 的影响不同,由下表可见。存款准备率位于低水平区间,法定存款准备率 r 的轻微变动,会引起货币供给量 Ms 的剧烈波动;存款准备率位于高水平区间, r 大幅度变动, Ms则徐徐增减。

(1) 存款准备金比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少,基础货币量就减少。   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 Ms 的影响不同,由下表可见。存款准备率位于低水平区间,法定存款准备率 r 的轻微变动,会引起货币供给量 Ms 的剧烈波动;存款准备率位于高水平区间, r 大幅度变动, Ms则徐徐增减。

Page 6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 Ms 的影响

  1.低水平状态下 r 的调整效应r △r Ms △Ms

1010.51115

—+0.5+1+5

10 0009 523.89 090.96 666.7

—-476.2-989.1

-3 333.3

  2.高水平状态下 r 的调整效应40

40.5414550

—+0.5+1+510

10 0009 876.59 756.18 888.98 000

—-123.5-243.9

-1 111.1-2 000

Page 6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 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增加,反之亦然。

(3) 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得数量。 (4)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 2. 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1) 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 (2) 物价变动状况; (3) 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 (4) 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 (5)信用开展程度。

(2) 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增加,反之亦然。

(3) 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得数量。 (4)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 2. 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1) 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 (2) 物价变动状况; (3) 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 (4) 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 (5)信用开展程度。

Page 6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3.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是央行的一项基本任务;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的困难: (1)会抵消存款准备率的部分作用; (2) 调整存款准备率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3) 调整存款准备率是一副“烈药”,作用面大、

影响也大。 同时,影响基础货币的诸因素,并非都是由中央银行决定。

3.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是央行的一项基本任务;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的困难: (1)会抵消存款准备率的部分作用; (2) 调整存款准备率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3) 调整存款准备率是一副“烈药”,作用面大、

影响也大。 同时,影响基础货币的诸因素,并非都是由中央银行决定。

Page 6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四)货币乘数(四)货币乘数

1. 货币乘数原理 1. 货币乘数原理

  乘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 R.F.卡恩于 1931年提出的,后被凯恩斯用来研究投资对总收入的倍增原理。概括地讲,乘数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变动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  所谓货币乘数 (Monetary Multiple),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乘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 R.F.卡恩于 1931年提出的,后被凯恩斯用来研究投资对总收入的倍增原理。概括地讲,乘数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变动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  所谓货币乘数 (Monetary Multiple),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Page 6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正如货币供给模型 Ms=m·B 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表达式一样,货币乘数模型 m=Ms/B也只是一个一般的表达式,在实际运用时还需将它具体化。

  正如货币供给模型 Ms=m·B 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表达式一样,货币乘数模型 m=Ms/B也只是一个一般的表达式,在实际运用时还需将它具体化。

  Ms  Ms

  B  B  m =  m =

  C—— 现金 ;

  R—— 存款准备金 ;

  D—— 由 R引起倍数增加的存款货币。

  C—— 现金 ;

  R—— 存款准备金 ;

  D—— 由 R引起倍数增加的存款货币。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关系图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关系图

2. 货币乘数模型 2. 货币乘数模型

  C   R

  D  C+D  C+D

  C+R  C+R  m =  m =

  C/D+1  C/D+1

  C/D+R/D  C/D+R/D  m =  m =

Page 6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法定存款比率 (r)。在经济运行中, r 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

 ( 1)法定存款比率 (r)。在经济运行中, r 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

3. 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 3. 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

 ②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 S)。当定期存款比例高,则 r 低;当活期存款比例高,则 r 高。

 ③ 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实行差别的 r 政策。

 ②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 S)。当定期存款比例高,则 r 低;当活期存款比例高,则 r 高。

 ③ 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实行差别的 r 政策。

 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   ) 。当 放松,则 r

低;当 紧缩,则 r 高;当 平衡,则 r 不变。 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   ) 。当 放松,则 r

低;当 紧缩,则 r 高;当 平衡,则 r 不变。P P

P P

Page 6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在经济运行中, h 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Y),应该说 h 是 Y 的递增函数;

②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 Pn),应该说 h 是 Pn

的递减函数; ③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Fm),应该说 h 是 Fm 的递减函数;

④ 其他非经济因素( u)。一般情况下,社会不稳定,h 上升;社会稳定, h 平稳。

在经济运行中, h 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Y),应该说 h 是 Y 的递增函数;

②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 Pn),应该说 h 是 Pn

的递减函数; ③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Fm),应该说 h 是 Fm 的递减函数;

④ 其他非经济因素( u)。一般情况下,社会不稳定,h 上升;社会稳定, h 平稳。

( 2)现金比率( h)。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 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 D)之间的比例关系。

( 2)现金比率( h)。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 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 D)之间的比例关系。

Page 6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在经济运行中, t 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Y),应该说 t 是 Y 的递增函数;

② 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 Pt),应该说 t 是 Pt 的递减函数;

③ 定期存款的利率( i),应该说 t 是 i 的递增函数。

在经济运行中, t 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Y),应该说 t 是 Y 的递增函数;

② 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 Pt),应该说 t 是 Pt 的递减函数;

③ 定期存款的利率( i),应该说 t 是 i 的递增函数。

( 3)定期存款比率( t)。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 3)定期存款比率( t)。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Page 6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在经济运行中, e 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商业银行持有 e 的机会成本( Pe ),应该说 P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② 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 ie ),应该说 i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③ 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 Ce ),应该说 Ce 是 e

的递增函数;

  在经济运行中, e 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商业银行持有 e 的机会成本( Pe ),应该说 P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② 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 ie ),应该说 i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③ 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 Ce ),应该说 Ce 是 e

的递增函数;

 ( 4)超额准备比率( e)。所谓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 r 超过应当保留的 r 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 4)超额准备比率( e)。所谓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 r 超过应当保留的 r 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Page 7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④ 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 Te),应该说 T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④ 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 Te),应该说 T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⑥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 t ),应该说注重安全,则 e 较多; t敢于冒险, e 较少。

 ⑥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 t ),应该说注重安全,则 e 较多; t敢于冒险, e 较少。

 ⑤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即央行采取紧缩政策, e 上升,相反,采取放松政策, e 下降;

 ⑤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即央行采取紧缩政策, e 上升,相反,采取放松政策, e 下降;

PP

Page 7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因素法。这一方法是根据计算公式,先求出影响货币乘数变化的诸因素数值。

(2) 倒推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存款准备率的倒数乘企业存款占银行各项存款和现金的比率等于整个货币的创造乘数。

(1)因素法。这一方法是根据计算公式,先求出影响货币乘数变化的诸因素数值。

(2) 倒推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存款准备率的倒数乘企业存款占银行各项存款和现金的比率等于整个货币的创造乘数。

回本章

至下节

4. 货币乘数的计算 4. 货币乘数的计算

Page 7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7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所确定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所确定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1.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涵义 1.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涵义

   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依据世界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少数国家和地区虽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这种宏观调控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依据世界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少数国家和地区虽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这种宏观调控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Page 7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货币供给的一般调控模式图示 货币供给的一般调控模式

Page 7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直接型。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 197

9 年以前均采用直接型模式,如下图所示。 ( 1)直接型。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 197

9 年以前均采用直接型模式,如下图所示。

2.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类型 2.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类型

图示 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图示 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

Page 7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2)间接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示 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图示 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

Page 7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以上两种类型的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在终极目标确定、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形式诸方面的差异可见下表 :

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

Page 7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3)过渡型。过渡型即由直接型调控模式向间接型过渡,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我国现阶段已经处于市场经济阶段,对宏观经济应主要采取一些间接控制手段 ,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也由直接型转换为间接型。

 ( 3)过渡型。过渡型即由直接型调控模式向间接型过渡,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我国现阶段已经处于市场经济阶段,对宏观经济应主要采取一些间接控制手段 ,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也由直接型转换为间接型。

Page 7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1. 调控主体1. 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可以用下图表示。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主体因素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主体因素

Page 8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见下图。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见下图。

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基本因素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基本因素

2. 基本因素2. 基本因素

Page 8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如下图所示: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如下图所示:

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

3.若干金融变量3.若干金融变量

Page 8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剖析,可将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各组成部分合为一体,如下图所示:  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剖析,可将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各组成部分合为一体,如下图所示:

图示 货币供给间接型调控总模型图示 货币供给间接型调控总模型

Page 8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1.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 1.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

  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直接的调控权,同时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来调控基础货币。   这里,中央银行调控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直接的调控权,同时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来调控基础货币。   这里,中央银行调控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Page 8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 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作用 2. 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作用  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乘数)的诸因素(亦称若干金融变量)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所决定。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然,这不等于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现状,促使其意图得以实现。  

  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乘数)的诸因素(亦称若干金融变量)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所决定。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然,这不等于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现状,促使其意图得以实现。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8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利率、汇率变动与供给

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利率、汇率变动与供给

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回本章

至下章

Page 8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一)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1. 从全社会货币供求角度考察,财政收支本身所代表的也是货币供求的一部分。

2.研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 实质上重点是研究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3.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 (1) 增税与货币供给 ; (2) 发行债券与货币供给 ; (3)向中央银行借款与货币供给。

1. 从全社会货币供求角度考察,财政收支本身所代表的也是货币供求的一部分。

2.研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 实质上重点是研究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3.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 (1) 增税与货币供给 ; (2) 发行债券与货币供给 ; (3)向中央银行借款与货币供给。

    

Page 8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二)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

1.利率与货币供给 通常解释中利率与货币供给呈反方向变化 ; 利率变动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路径 (1)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减少或增加投资需求 ,

从而紧缩或刺激货币供给 ; (2)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货款需求减少或增加 ,

从而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 ; (3)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流动性强的货币减少或

增加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相对减少或增加。 但理解利率和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特别注意市场

发育程度以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

1.利率与货币供给 通常解释中利率与货币供给呈反方向变化 ; 利率变动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路径 (1)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减少或增加投资需求 ,

从而紧缩或刺激货币供给 ; (2)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货款需求减少或增加 ,

从而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 ; (3)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流动性强的货币减少或

增加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相对减少或增加。 但理解利率和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特别注意市场

发育程度以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

    

Page 8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汇率与货币供给是因为: (1)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 ; (2)本国货币供给与外汇汇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但这不是一种纯理论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否

变成现实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2.汇率与货币供给是因为: (1)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 ; (2)本国货币供给与外汇汇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但这不是一种纯理论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否

变成现实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Page 8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三)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其对货币供给影响越来越大。

1. 对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影响。如在股市涨跌时 : (1)新股发行时,股民保证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

(2)开发式基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其对货币供给影响越来越大。

1. 对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影响。如在股市涨跌时 : (1)新股发行时,股民保证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

(2)开发式基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Page 9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 对货币供给量有效性影响。如商业银行资产经营行为货币流通速度,股市财富效应等因素影响。促使货币供给量指标效力减退,央行对货币乘数难以准确做出预期。

由此,建议对我国货币政策至少作出两点调整 : (1)将虚拟资产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纳入货币供

给量目标 ; (2) 交虚拟资产价格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参照

指标。

2. 对货币供给量有效性影响。如商业银行资产经营行为货币流通速度,股市财富效应等因素影响。促使货币供给量指标效力减退,央行对货币乘数难以准确做出预期。

由此,建议对我国货币政策至少作出两点调整 : (1)将虚拟资产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纳入货币供

给量目标 ; (2) 交虚拟资产价格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参照

指标。

    

至下章

回本章

Page 9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三节 货币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9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用公式来表示,即:

   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用公式来表示,即: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1. 货币供求均衡的简单定义 1. 货币供求均衡的简单定义

Ms = Md

式中, Ms 为名义货币供给量, Md 为实际货币需要

量。必须指出,这里的“=”并非纯数学概念。

Ms = Md

式中, Ms 为名义货币供给量, Md 为实际货币需要

量。必须指出,这里的“=”并非纯数学概念。

Page 9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银行部门的信贷收支可转化为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货币收支,而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货币收支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转化为银行的信贷收支。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最终都可以通过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出来。

( 1)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银行部门的信贷收支可转化为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货币收支,而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货币收支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转化为银行的信贷收支。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最终都可以通过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出来。

( 2)区别:① 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运动的状况,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而信贷收支平衡反映的是银行信贷资金的运动,受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制约。

( 2)区别:① 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运动的状况,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而信贷收支平衡反映的是银行信贷资金的运动,受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制约。

2. 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的联系与区别 2. 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的联系与区别

Page 9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② 信贷收支运动主要与生产过程相联系,即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与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货币收支运动主要与商品流通过程相联系,即与商品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呈正相关。

 ② 信贷收支运动主要与生产过程相联系,即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与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货币收支运动主要与商品流通过程相联系,即与商品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呈正相关。

 ③ 信贷平衡反映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对银行信贷资金需要量与银行信贷资金供给量的协调平衡关系;而货币均衡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货币收支协调平衡关系,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需要量与银行体系提供给社会的货币量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③ 信贷平衡反映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对银行信贷资金需要量与银行信贷资金供给量的协调平衡关系;而货币均衡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货币收支协调平衡关系,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需要量与银行体系提供给社会的货币量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Page 9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1. 社会总供求的涵义 1. 社会总供求的涵义

●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合称。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

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合称。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

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Page 9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①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

②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市场的总体均衡。

③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动态的均衡。

①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

②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市场的总体均衡。

③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动态的均衡。

2.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含义 2.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含义

Page 9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 1)联系:( 1)联系: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任何需求都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任何需求的实现,都必须支付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收支流量就构成了当期的社会总需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任何需求都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任何需求的实现,都必须支付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收支流量就构成了当期的社会总需求。

Page 9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2)区别: ①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 ② 货币供给量由现实流通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大部分构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所以,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能是流通性货币。 ③ 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变动在时间上也不一致。

  

( 2)区别: ①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 ② 货币供给量由现实流通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大部分构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所以,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能是流通性货币。 ③ 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变动在时间上也不一致。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Page 9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商品供求和货币供求的四方关系图商品供求和货币供求的四方关系图

如果把总供求平衡放在市场的角度研究,它包括了商品市场的平衡和货币市场的平衡,也就是说,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平衡,其关系可用下图来简要描述。

如果把总供求平衡放在市场的角度研究,它包括了商品市场的平衡和货币市场的平衡,也就是说,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平衡,其关系可用下图来简要描述。

Page 10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① 商品的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② 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 ③ 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 ④ 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应保持平衡。 在这个关系图中,货币供求的均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关键。

① 商品的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② 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 ③ 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 ④ 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应保持平衡。 在这个关系图中,货币供求的均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关键。

图中包括了几层含义: 图中包括了几层含义:

Page 10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三、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

1.简单的货币均衡模型1.简单的货币均衡模型  模型中,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相对于货币需求,如果供给偏多,利率下降;供给偏少,则利率上升。同时,利率对于货币供求也具有调节作用:利率下降会抑制货币供给,刺激货币需求;利率上升会刺激货币供给,抑制货币需求。而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见 9-2 图)。但事实上均衡利率很难求出,故只能用经验进行判断。

  模型中,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相对于货币需求,如果供给偏多,利率下降;供给偏少,则利率上升。同时,利率对于货币供求也具有调节作用:利率下降会抑制货币供给,刺激货币需求;利率上升会刺激货币供给,抑制货币需求。而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见 9-2 图)。但事实上均衡利率很难求出,故只能用经验进行判断。

Page 10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图示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

Page 10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如果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即完全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政策,而不是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因素所决定,并且货币当局不是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来调节货币供给,那么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见图 9-3)。

如果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即完全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政策,而不是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因素所决定,并且货币当局不是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来调节货币供给,那么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见图 9-3)。

Page 10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图示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

Page 10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为了说明货币供求均衡与商品供求均衡(即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复杂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提出了著名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模型,即 IS-LM 模型。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国际收支平衡,一国经济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实质上反映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在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下实现的(见图 9-4)。

  为了说明货币供求均衡与商品供求均衡(即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复杂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提出了著名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模型,即 IS-LM 模型。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国际收支平衡,一国经济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实质上反映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在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下实现的(见图 9-4)。

2.IS-LM 模型 2.IS-LM 模型

Page 10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一般经济均衡理论: LS-LM 模型图示 一般经济均衡理论: LS-LM 模型

Page 10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将两条曲线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 E点。在该点上的收入 Y0

和利率 i0 ,是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收入和利率水平。

  将两条曲线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 E点。在该点上的收入 Y0

和利率 i0 ,是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收入和利率水平。

Page 10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LS-LM 模型:均衡过程的动态调节图示  LS-LM 模型:均衡过程的动态调节

Page 10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在图 9-5 中的 LS-LM 模型表明,当经济处于Ⅰ区和Ⅲ区的非均衡点(如 A点和 B点)时,政府可以通过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付通货膨胀和需求过剩,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付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使经济趋于均衡。但是如果经济处于Ⅱ区和Ⅳ区(如C点和D点),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同紧同松,而应根据经济不均衡的具体情况采取松财政、紧货币或松货币、紧财政的搭配方法,才能使经济趋于均衡。

  在图 9-5 中的 LS-LM 模型表明,当经济处于Ⅰ区和Ⅲ区的非均衡点(如 A点和 B点)时,政府可以通过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付通货膨胀和需求过剩,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付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使经济趋于均衡。但是如果经济处于Ⅱ区和Ⅳ区(如C点和D点),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同紧同松,而应根据经济不均衡的具体情况采取松财政、紧货币或松货币、紧财政的搭配方法,才能使经济趋于均衡。

Page 11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在价格水平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可以判定货币供求失衡; 货币均衡与否并不直接决定价格: ( 1)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应都构成市场需求; ( 2)市场供给要通过货币来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是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内容。

 在价格水平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可以判定货币供求失衡; 货币均衡与否并不直接决定价格: ( 1)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应都构成市场需求; ( 2)市场供给要通过货币来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是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内容。

价格变动与货币均衡的关系价格变动与货币均衡的关系

Page 11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 1)由于中国的信用制度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利率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不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然变动,所以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极为微弱,利率很难对货币供求发挥调节作用; (2)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特征,由此导致社会经济经常处于投资扩张过度、货币供给偏多的失衡状况。图 9-6和图 9-7说明了中国的简单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特征。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 1)由于中国的信用制度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利率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不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然变动,所以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极为微弱,利率很难对货币供求发挥调节作用; (2)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特征,由此导致社会经济经常处于投资扩张过度、货币供给偏多的失衡状况。图 9-6和图 9-7说明了中国的简单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特征。

3. 货币供求均衡的现实论证 3. 货币供求均衡的现实论证

Page 11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中国的简单货币均衡模型图示 中国的简单货币均衡模型

Page 11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回本章

至下节

图示 中国总供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模型图示 中国总供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模型

Page 11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四节 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一、一、货币失衡的原因

二、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一、一、货币失衡的原因

二、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11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 2)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 1)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 2)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一、货币失衡的原因一、货币失衡的原因

1. 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1. 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Page 11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在纸币流通时代,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即从整个国民经济看,价值形态的分配超过了使用价值(实物)形态的分配。 

  在纸币流通时代,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即从整个国民经济看,价值形态的分配超过了使用价值(实物)形态的分配。 

2. 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2. 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Page 11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财政支大于收。 ●财政收支虚假。 ●财政应支未支。 ●信贷自身膨胀。( 3)国际收支的影响。

(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财政支大于收。 ●财政收支虚假。 ●财政应支未支。 ●信贷自身膨胀。( 3)国际收支的影响。

3. 货币失衡的深层原因 3. 货币失衡的深层原因

Page 11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1. 供应型调节1.供应型调节

措施 :(1) 中央银行银行(2)商业银行(3)财政(4)税收 积极性与消极性

措施 :(1) 中央银行银行(2)商业银行(3)财政(4)税收 积极性与消极性

Page 11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2. 需求型调节 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

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2. 需求型调节 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

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3.混合型调节 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3.混合型调节 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措施:财政部门、物资部门、商业部门、银行、外贸部门、物价管理等部门通过吸收资金、增加商品供应和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增加货币需要量。   

措施:财政部门、物资部门、商业部门、银行、外贸部门、物价管理等部门通过吸收资金、增加商品供应和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增加货币需要量。   

Page 12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至下节

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中央银行不是采取釜底抽薪之策──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火上浇油之法──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的起点均衡。

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中央银行不是采取釜底抽薪之策──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火上浇油之法──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的起点均衡。

4.逆向型调节4.逆向型调节

回本章

Page 12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五节 通货膨胀第五节 通货膨胀第五节 通货膨胀第五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效应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12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对通货膨胀的涵义的界定: ( 1)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划等号。 ( 2)不能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划等号。 ( 3)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划等号。 定义: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

总的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对通货膨胀的涵义的界定: ( 1)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划等号。 ( 2)不能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划等号。 ( 3)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划等号。 定义: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

总的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一、通货膨胀的涵义 通常的涵义: 通常的涵义:

Page 12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需求拉动型。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由于工会力量或行业垄断引起工资水平或利润水平的提高超过物价上涨水平而推动通货膨胀。结构型。由于部门性经济结构不均衡引起的通货膨胀。混合型。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引起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由于工会力量或行业垄断引起工资水平或利润水平的提高超过物价上涨水平而推动通货膨胀。结构型。由于部门性经济结构不均衡引起的通货膨胀。混合型。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引起的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一、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发生原因分1.按发生原因分

Page 12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信用扩张型。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国际传播型。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信用扩张型。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国际传播型。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型。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引起的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型。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引起的通货膨胀。

Page 12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开放型。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抑制型。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开放型。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抑制型。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2.按表现状态划分2.按表现状态划分

Page 12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爬行式。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

跑马式。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

飚升式。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即货币急剧贬值,物价指数甚至可达到天文数字。 

爬行式。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

跑马式。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

飚升式。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即货币急剧贬值,物价指数甚至可达到天文数字。 

Page 12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即零售价格指数,它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许多国家通常用它来代表通货膨胀率。但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公营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及进出口商品、劳务的价格变化。  

即零售价格指数,它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许多国家通常用它来代表通货膨胀率。但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公营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及进出口商品、劳务的价格变化。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1.消费物价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

   人们一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是通货膨胀率。测量物价指数的主要指标有:     人们一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是通货膨胀率。测量物价指数的主要指标有:  

Page 12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批发物价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

指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这一指数对商业循环较为敏感,但由于它不包括各种劳务,所以其变化对一般公众生活的影响也不如消费物价指数那样直接。  

指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这一指数对商业循环较为敏感,但由于它不包括各种劳务,所以其变化对一般公众生活的影响也不如消费物价指数那样直接。  

Page 12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它既包括私营部门和公营部门的消费,也包括生产资料与进出口商品、劳务的价格,因此比较全面。但对一般家庭来说,投资品和出口商品的价格与他们并无直接关系。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它既包括私营部门和公营部门的消费,也包括生产资料与进出口商品、劳务的价格,因此比较全面。但对一般家庭来说,投资品和出口商品的价格与他们并无直接关系。

3.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 3.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

Page 13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通货膨胀的效应二、通货膨胀的效应

1. 经济增长效应1. 经济增长效应 有益论的观点:

①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因此,政府可通过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增加赤字预算,扩大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有益论的观点:

①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因此,政府可通过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增加赤字预算,扩大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Page 13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② 通货膨胀有利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向富裕阶层倾斜,而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会提高储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③ 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时滞过程,在此期间,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的增长。

② 通货膨胀有利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向富裕阶层倾斜,而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会提高储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③ 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时滞过程,在此期间,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的增长。

Page 13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有害论的观点: 长期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成长。

① 纸币贬值,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② 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③ 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预期利润率降低,不利于调动生

产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④ 企业先期积累的各种折旧准备金和公积金贬值,从而使

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下降,影响生产发展;

有害论的观点: 长期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成长。

① 纸币贬值,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② 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③ 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预期利润率降低,不利于调动生

产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④ 企业先期积累的各种折旧准备金和公积金贬值,从而使

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下降,影响生产发展;

Page 13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⑤ 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缩减银行信贷业务,使流向生产性部门的资金比重下降,流向非生产性部门的资金比重增加,导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⑥ 阻碍本国商品的出口,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同时还会鼓励外国商品进口,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并导致贸易收支逆差。

⑦ 当政府实施全面价格管制时 ,会削弱经济的活力 .

⑤ 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缩减银行信贷业务,使流向生产性部门的资金比重下降,流向非生产性部门的资金比重增加,导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⑥ 阻碍本国商品的出口,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同时还会鼓励外国商品进口,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并导致贸易收支逆差。

⑦ 当政府实施全面价格管制时 ,会削弱经济的活力 .

Page 13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中性论的观点:

通货膨胀对实际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其理由是公众会根据对通货膨胀发展的预期,按照物价上涨水平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作用会相互抵消。

中性论的观点:

通货膨胀对实际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其理由是公众会根据对通货膨胀发展的预期,按照物价上涨水平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作用会相互抵消。

Page 13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实证分析的结论:

基本定论是: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即使对经济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也是短时期的,并以积累更大矛盾为代价。据对全世界 170 个国家的统计,长期处于双高型(高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几乎没有,即使有,暂时出现的正效应也是以有效需求的不足为前提条件的。而且,短期双高之后,有的国家则长期陷入滞胀状态而不能自拔。

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实证分析的结论:

基本定论是: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即使对经济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也是短时期的,并以积累更大矛盾为代价。据对全世界 170 个国家的统计,长期处于双高型(高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几乎没有,即使有,暂时出现的正效应也是以有效需求的不足为前提条件的。而且,短期双高之后,有的国家则长期陷入滞胀状态而不能自拔。

Page 13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关系 ( 单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关系 ( 单位: %)

Page 13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979—1988 年 ) 单位: %

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979—1988 年 ) 单位: %

Page 13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定义:所谓强制储蓄是指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

行借债透支,直接或间接增大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以满足政府的支出,因此又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定义:所谓强制储蓄是指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

行借债透支,直接或间接增大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以满足政府的支出,因此又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2.强制储蓄效应2.强制储蓄效应

Page 13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有害论:强制储蓄可以扩大政府投资,但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和实际利率的下降,其结果会使民间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减少,导致民间资本积累速度下降,并使企业历年所累积的折旧不能满足设备更新需要,从而减少民间资本存量。民间资本和投资的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强制储蓄的部分。因此,强制储蓄的结果不会带来社会总投资的扩大。

有害论:强制储蓄可以扩大政府投资,但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和实际利率的下降,其结果会使民间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减少,导致民间资本积累速度下降,并使企业历年所累积的折旧不能满足设备更新需要,从而减少民间资本存量。民间资本和投资的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强制储蓄的部分。因此,强制储蓄的结果不会带来社会总投资的扩大。

Page 14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有益论:虽然一般货币持有者因通货膨胀而失去的货币价值等于政府所获得的通货膨胀税,但如果政府的储蓄倾向高于货币持有者的一般储蓄倾向,整个国家的平均储蓄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投资总额。尤其是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政府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强制储蓄来增加有效需求,并不会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有益论:虽然一般货币持有者因通货膨胀而失去的货币价值等于政府所获得的通货膨胀税,但如果政府的储蓄倾向高于货币持有者的一般储蓄倾向,整个国家的平均储蓄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投资总额。尤其是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政府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强制储蓄来增加有效需求,并不会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Page 14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中国的实际:对于中国来说,利用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却未必能促进经济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供给相对短缺和总需求经常过大的国家,如果不适当地运用强制储蓄政策,将会导致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和其他各种消极经济效应。

中国的实际:对于中国来说,利用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却未必能促进经济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供给相对短缺和总需求经常过大的国家,如果不适当地运用强制储蓄政策,将会导致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和其他各种消极经济效应。

Page 14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定义: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发生

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占有财富的价值会发生不同变化,有些人的收入与财富会提高和增加,有些人则会下降和减少。

定义: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发生

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占有财富的价值会发生不同变化,有些人的收入与财富会提高和增加,有些人则会下降和减少。

3.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3.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Page 14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固定收入者与变动收入者之间: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固定收入者的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因而会使其实际收入减少;而一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和非固定收入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入,因而可从通货膨胀中获利。但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发展,员工工薪和原材料价格相应上调,企业利润的相对收益会逐渐消失。政府由于其实行的累进税制度使其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惠者。但政府是否真正从通货膨胀中受益还要看政府的名义收入增长是否快于物价上涨。

固定收入者与变动收入者之间: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固定收入者的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因而会使其实际收入减少;而一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和非固定收入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入,因而可从通货膨胀中获利。但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发展,员工工薪和原材料价格相应上调,企业利润的相对收益会逐渐消失。政府由于其实行的累进税制度使其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惠者。但政府是否真正从通货膨胀中受益还要看政府的名义收入增长是否快于物价上涨。

Page 14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通货膨胀时期,面值固定的金融资产如债券和票据等,其价值会下跌,而各种变动收益的证券和实物资产如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价值会增大。因此债权人是受害者,债务人是受益者。通货膨胀在减少债务性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的债务负担。最易受通货膨胀打击的往往是小额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因为大的债权人不仅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避免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更大的债务人。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通货膨胀时期,面值固定的金融资产如债券和票据等,其价值会下跌,而各种变动收益的证券和实物资产如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价值会增大。因此债权人是受害者,债务人是受益者。通货膨胀在减少债务性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的债务负担。最易受通货膨胀打击的往往是小额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因为大的债权人不仅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避免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更大的债务人。

Page 14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支出倾向相对大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支出倾向,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上涨和人们名义收入的提高,会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相对大于高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低收入 ( 主要是工薪收入 )阶层实际收入的增加相对小于高收入 ( 主要是利润收入 )阶层实际收入的增加,因此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再分配会向高收入 ( 利润收入 )阶层一方倾斜。

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支出倾向相对大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支出倾向,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上涨和人们名义收入的提高,会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相对大于高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低收入 ( 主要是工薪收入 )阶层实际收入的增加相对小于高收入 ( 主要是利润收入 )阶层实际收入的增加,因此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再分配会向高收入 ( 利润收入 )阶层一方倾斜。

Page 14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原因: 通货膨胀使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发生很大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配置低效和浪费;

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通货膨胀使人们增加持有更多的实物资产,在交易、维护、处置和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原因: 通货膨胀使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发生很大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配置低效和浪费;

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通货膨胀使人们增加持有更多的实物资产,在交易、维护、处置和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 资源配置扭曲效应4. 资源配置扭曲效应

Page 14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加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使资本积累的速度降低;

在通货膨胀期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滞后,使金融机构的正常融资渠道受阻,而民间高利贷则得以盛行,因而会改变正常的利率结构,阻碍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加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使资本积累的速度降低;

在通货膨胀期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滞后,使金融机构的正常融资渠道受阻,而民间高利贷则得以盛行,因而会改变正常的利率结构,阻碍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Page 14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主要表现为: 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并使政府的政策操作变得无

所适从,增大了失误的可能性; 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流通中从事投机交易,使商品流通秩序发生混乱,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

劳动者的工资所得赶不上投机活动的利润所得,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助长投机钻营、不劳而获恶习,败坏社会风气,激化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

助长贪污腐败,损害政府信誉。

主要表现为: 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并使政府的政策操作变得无

所适从,增大了失误的可能性; 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流通中从事投机交易,使商品流通秩序发生混乱,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

劳动者的工资所得赶不上投机活动的利润所得,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助长投机钻营、不劳而获恶习,败坏社会风气,激化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

助长贪污腐败,损害政府信誉。

5. 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5. 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至下节

回本章

Page 14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15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需求拉动说。通俗的说法就是“太多货币

追逐太少的商品”,使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出了在现行条件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加以说明。

 ( 1)需求拉动说。通俗的说法就是“太多货币

追逐太少的商品”,使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出了在现行条件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加以说明。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1.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1.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

Page 15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图示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Page 15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图示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 2)成本推进说。 ( 2)成本推进说。          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说明。

         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说明。

Page 15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图示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 3)供求混合推进说。认为只有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见下图。

( 3)供求混合推进说。认为只有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见下图。

Page 15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需求转移型。外部输入型。部门差异型。

需求转移型。外部输入型。部门差异型。

 ( 4)部门结构说。 ( 4)部门结构说。

Page 15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预期心理引致或加快通货膨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预期心理引致或加快通货膨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名义利率。提高对货币工资的要求。

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名义利率。提高对货币工资的要求。

 ( 5)预期说。 ( 5)预期说。

Page 15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财政赤字说。政府在发生财政赤字时如果增发纸币或发行公债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说。政府在发生财政赤字时如果增发纸币或发行公债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信用扩张说。信用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信用扩张说。信用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说。顺差使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量减少,而外汇市场则供过于求,国家不得不增加投放本币以收购结余外汇,因此会导致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说。顺差使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量减少,而外汇市场则供过于求,国家不得不增加投放本币以收购结余外汇,因此会导致通货膨胀。

2.我国理论界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2.我国理论界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Page 15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摩擦说。由于计划者追求的经济高速度增长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追求的高水平消费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产生矛盾和摩擦,引起货币超发、消费需求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

摩擦说。由于计划者追求的经济高速度增长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追求的高水平消费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产生矛盾和摩擦,引起货币超发、消费需求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

混合说。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分成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三类。

混合说。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分成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三类。

体制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完善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度积累,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

体制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完善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度积累,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

Page 15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1. 宏观紧缩政策1.宏观紧缩政策    又称为抽紧银根,即中央银

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又称为抽紧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 1)紧缩性货币政策。 ( 1)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①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②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或政府直接提高利率;③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①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②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或政府直接提高利率;③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Page 15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生产性支出主要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是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国防支出、债息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

生产性支出主要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是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国防支出、债息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

   增加税收包括提高个人的所得税或增开其他税种,可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个人消费水平;而提高企业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率则可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抑制投资支出。 

   增加税收包括提高个人的所得税或增开其他税种,可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个人消费水平;而提高企业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率则可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抑制投资支出。 

 ( 2)紧缩性财政政策。 ( 2)紧缩性财政政策。

Page 16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从需求方面加强管理,通过控制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和总需求,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国家根据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关关系(见下图)制定需求管理政策,用以治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从需求方面加强管理,通过控制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和总需求,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国家根据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关关系(见下图)制定需求管理政策,用以治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菲利普斯曲线与宏观紧缩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与宏观紧缩政策。

图示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相关关系

图示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相关关系

Page 16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图示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图示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Page 16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政府以法令或政策形式对社会各部门和企业工资的上涨采取强制性的限制措施。办法包括:① 道义规劝和指导;② 协商解决;③ 冻结工资;④ 开征工资税。

   政府以法令或政策形式对社会各部门和企业工资的上涨采取强制性的限制措施。办法包括:① 道义规劝和指导;② 协商解决;③ 冻结工资;④ 开征工资税。

  收入紧缩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限制工资的提高和垄断利润的获取,抑制成本推进的冲击,从而控制一般物价上升幅度。

  收入紧缩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限制工资的提高和垄断利润的获取,抑制成本推进的冲击,从而控制一般物价上升幅度。

 ( 1)工资管制。  ( 1)工资管制。

2.收入紧缩政策 2.收入紧缩政策 

Page 16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措施,防止大企业或垄断性企业任意抬高产品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办法主要包括: ① 管制利润率;② 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一些国家还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并对公用事业和国营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直接价格管制。

    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措施,防止大企业或垄断性企业任意抬高产品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办法主要包括: ① 管制利润率;② 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一些国家还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并对公用事业和国营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直接价格管制。

( 2)利润管制。( 2)利润管制。

Page 16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又称指数连动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其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1)能借此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杜绝其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 2)可以消除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3)可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微观主体的消费行为,避免出现抢购囤积商品、贮物保值等加剧通货膨胀的行为;( 4)可割断通货膨胀与实际工资、收入的互动关系,稳定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又称指数连动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其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1)能借此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杜绝其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 2)可以消除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3)可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微观主体的消费行为,避免出现抢购囤积商品、贮物保值等加剧通货膨胀的行为;( 4)可割断通货膨胀与实际工资、收入的互动关系,稳定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收入指数化政策 3.收入指数化政策 

Page 16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  货币主义学派强调,在已发生滞胀的情况下,只有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才能使物价稳定,总体经济和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尽管货币供应量的降低在短期内会引起失业增加、经济衰退加重,但付出这一代价将换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下降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回落,并最终根除滞胀。

  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  货币主义学派强调,在已发生滞胀的情况下,只有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才能使物价稳定,总体经济和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尽管货币供应量的降低在短期内会引起失业增加、经济衰退加重,但付出这一代价将换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下降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回落,并最终根除滞胀。

4. 单一规则──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4.单一规则──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

Page 16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都认为,总供给减少是导致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影响供给的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理经济滞胀必须从增加供给着手,对策主要包括: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改进就业信息服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结构等。  供给学派则认为,政府税率偏高是总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滞胀必须首先降低税率。

  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都认为,总供给减少是导致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影响供给的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理经济滞胀必须从增加供给着手,对策主要包括: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改进就业信息服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结构等。  供给学派则认为,政府税率偏高是总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滞胀必须首先降低税率。

5. 增加供给──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政策5.增加供给──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政策

Page 16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总之,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其治理的过程也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各个产业部门、各个企业、社会各阶层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治理对策。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大局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治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其治理的过程也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各个产业部门、各个企业、社会各阶层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治理对策。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大局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治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回本章

至下节

结论: 结论:

Page 16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六节 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第六节 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第六节 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第六节 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分类

二、通货紧缩的理论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分类

二、通货紧缩的理论

回本章

至下节

Page 16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下降”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对通货紧缩定义的三种说法: ( 1)单要素说,即价格总体水平下降。 ( 2)两要素说,价格水平下降+货币供应幅度下降。 ( 3)三要素说,前两要素同时伴随经济衰退或增长缓慢。 判断标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可作为判断和衡量

通货紧缩的辅助指标,但不能作为主要标准,主要的判断和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即持续性的商品价格水平下跌,或者说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率持续为负数。

        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下降”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对通货紧缩定义的三种说法: ( 1)单要素说,即价格总体水平下降。 ( 2)两要素说,价格水平下降+货币供应幅度下降。 ( 3)三要素说,前两要素同时伴随经济衰退或增长缓慢。 判断标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可作为判断和衡量

通货紧缩的辅助指标,但不能作为主要标准,主要的判断和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即持续性的商品价格水平下跌,或者说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率持续为负数。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一、通货紧缩的涵义 通常的涵义: 通常的涵义:

Page 17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影响因素:通货存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 )/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 =(通货存量×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数量

影响因素:通货存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 )/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 =(通货存量×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数量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分类一、通货紧缩的涵义、分类

Page 17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分类一、通货紧缩的涵义、分类

按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中长期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状况可分为增长型通货紧缩与衰退型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分类,可分为政策紧缩型、产业周期型、需求拉下型、成本压低型、体制转轨型、外部冲击型和混合型。 

按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中长期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状况可分为增长型通货紧缩与衰退型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分类,可分为政策紧缩型、产业周期型、需求拉下型、成本压低型、体制转轨型、外部冲击型和混合型。 

Page 17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马克思在分析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和收缩问题时指出,通货的膨胀和收缩可能由产业周期引起,可能由投入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也可能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还可能由于技术因素产生。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和紧缩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货币流通规律,尤其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基

础上。  

   马克思在分析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和收缩问题时指出,通货的膨胀和收缩可能由产业周期引起,可能由投入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也可能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还可能由于技术因素产生。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和紧缩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货币流通规律,尤其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基

础上。  

二、通货紧缩的理论二、通货紧缩的理论

1. 马克思的论述1. 马克思的论述

Page 173: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凯恩斯于 1923 年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一文中联系 1914—1923 年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货币政策讨论了通货紧缩问题。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仅是关于通货膨胀的经典文献,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经典之作。他针对 30 年代大危机中存在的大量非自愿性失业和严重通货紧缩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论断,确实抓住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失衡和发生通货紧缩的症结所在。

   凯恩斯于 1923 年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一文中联系 1914—1923 年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货币政策讨论了通货紧缩问题。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仅是关于通货膨胀的经典文献,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经典之作。他针对 30 年代大危机中存在的大量非自愿性失业和严重通货紧缩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论断,确实抓住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失衡和发生通货紧缩的症结所在。

2. 凯恩斯的论述2. 凯恩斯的论述

Page 174: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欧文·费雪于 1933 年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导致“过度负债”,而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家为了清偿负债又会被迫降价倾销商品因而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即通货紧缩。该理论实际上将通货紧缩过程看作是商业信用被破坏的过程和经济危机的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促使货币当局采取收缩政策与收缩行为。

   欧文·费雪于 1933 年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导致“过度负债”,而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家为了清偿负债又会被迫降价倾销商品因而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即通货紧缩。该理论实际上将通货紧缩过程看作是商业信用被破坏的过程和经济危机的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促使货币当局采取收缩政策与收缩行为。

3.费雪的论述3.费雪的论述

Page 175: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弗里德曼和施沃慈 (1963 年 )认为,银行恐慌和信用收缩的产生也许加重了通货紧缩,并引发了信用危机。

   萨缪尔森、布坎南和瓦格纳则认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都是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失当的产物。萨缪尔森和诺得豪斯在《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货币收缩(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会提高利息率。这将压缩投资支出,并且通过乘数抑制总需求,并以此降低产量和价格。”

   弗里德曼和施沃慈 (1963 年 )认为,银行恐慌和信用收缩的产生也许加重了通货紧缩,并引发了信用危机。

   萨缪尔森、布坎南和瓦格纳则认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都是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失当的产物。萨缪尔森和诺得豪斯在《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货币收缩(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会提高利息率。这将压缩投资支出,并且通过乘数抑制总需求,并以此降低产量和价格。”

4.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等人的论述4.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等人的论述

Page 176: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克鲁格曼将近年来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过剩,并特别强调,需求不足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根源。他证明了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不再是中性的,因而主张用“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他还认为,实行联系或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货币汇率发生高估时,易受到其他出口国家货币突然贬值的冲击而导致国内价格突然下降,从而引起通货紧缩。

   克鲁格曼将近年来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过剩,并特别强调,需求不足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根源。他证明了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不再是中性的,因而主张用“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他还认为,实行联系或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货币汇率发生高估时,易受到其他出口国家货币突然贬值的冲击而导致国内价格突然下降,从而引起通货紧缩。

5. 克鲁格曼的论述5. 克鲁格曼的论述

Page 177: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回本章

至下节

   格林斯潘指出,导致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资产泡沫的破裂对经济产生的致命的消极影响。正是资产泡沫的破灭摧毁了本已问题重重的金融中介,导致了长期性的通货紧缩。他还指出,由技术革命推动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反映的世界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再加上其他一些结构性因素(例如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破除),使价格的抑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加强,这也是促使通货紧缩发生的重要因素。

   格林斯潘指出,导致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资产泡沫的破裂对经济产生的致命的消极影响。正是资产泡沫的破灭摧毁了本已问题重重的金融中介,导致了长期性的通货紧缩。他还指出,由技术革命推动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反映的世界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再加上其他一些结构性因素(例如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破除),使价格的抑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加强,这也是促使通货紧缩发生的重要因素。

6.格林斯潘的论述6.格林斯潘的论述

Page 178: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回本章

至下章

Page 179: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三、通货紧缩的成因

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政策紧缩型通货紧缩

经济周期的变化→周期型通货紧缩

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 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 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外部冲击型通货紧缩

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转轨型通货紧缩 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型通货紧缩

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政策紧缩型通货紧缩

经济周期的变化→周期型通货紧缩

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 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 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外部冲击型通货紧缩

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转轨型通货紧缩 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型通货紧缩

Page 180: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1. 通货紧缩的危害1. 通货紧缩的危害   首先,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其次,物价的下

跌还会提高实际利率,加重债务人的负担。银行则出现大量坏账,甚至因“金融恐慌”和存款人挤兑而被迫破产,使金融系统濒临崩溃。个人因担心银行倒闭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从而导致“流动性陷阱”的产生,并因而造成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进一步提高。由于需求的持续下降使进口萎缩,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和资本外流,使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偿债能力削弱,甚至发生债务危机。

   首先,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其次,物价的下跌还会提高实际利率,加重债务人的负担。银行则出现大量坏账,甚至因“金融恐慌”和存款人挤兑而被迫破产,使金融系统濒临崩溃。个人因担心银行倒闭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从而导致“流动性陷阱”的产生,并因而造成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进一步提高。由于需求的持续下降使进口萎缩,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和资本外流,使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偿债能力削弱,甚至发生债务危机。

Page 181: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 2)改进汇率机制,真正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 3)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 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 2)改进汇率机制,真正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 3)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2.我国采取的通货紧缩治理措施2.我国采取的通货紧缩治理措施

Page 18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回本章

至下章

( 4)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 4)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 5)定期及时地向社会披露财政、货币政策信息,公布规范的金融统计数据,提高政策透明度,主动引导和影响公众对经济走势的预期。

  ( 6)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国企改革与经济体制转轨,大力推进财政、金融等各项改革,为促进需求扩大和改善供给清除制度障碍。

案例 18、 19

( 5)定期及时地向社会披露财政、货币政策信息,公布规范的金融统计数据,提高政策透明度,主动引导和影响公众对经济走势的预期。

  ( 6)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国企改革与经济体制转轨,大力推进财政、金融等各项改革,为促进需求扩大和改善供给清除制度障碍。

案例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