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57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Upload: sage

Post on 26-Jan-2016

7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行為:動物受到刺激後,產生和骨骼肌或腺體有關的反應 骨骼肌和腺體須受神經系統的控制而活動 動物經由各種刺激所產生的行為,會隨著神經系統的複雜性而表現不同 人類的行為類型多又複雜,且大多數可經學習而改變. 9-6.1 學習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行為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動物行為的最終目的:維持生存及繁衍後代. 研究動物行為時 以生理學的基礎來解釋行為如何產生,亦即以受器如何察覺環境的改變和如何產生反應 以環境適應的角度,探討為何某些行為能一直存在且被其他生物所接受,亦即行為的天擇及演化機制. 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有嘗試錯誤的行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Page 2: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行為:動物受到刺激後,產生和骨骼肌或腺體有關的反應

2. 骨骼肌和腺體須受神經系統的控制而活動3. 動物經由各種刺激所產生的行為,會隨著神

經系統的複雜性而表現不同4. 人類的行為類型多又複雜,且大多數可經學

習而改變

Page 3: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9-6.1 學習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行為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動物行為的最終目的:維持生存及繁衍後代

Page 4: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研究動物行為時1)以生理學的基礎來解釋行為如何產生,亦即以受器如何察覺環境的改變和如何產生反應

2)以環境適應的角度,探討為何某些行為能一直存在且被其他生物所接受,亦即行為的天擇及演化機制

Page 5: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有嘗試錯誤的行為2. 碰到障礙物時,會不斷的倒退再前進,最後

終能避開障礙物

圖 9-33  草履蟲的嘗試錯誤行為 1. 遇到障礙→ 2. 退後→ 3. 轉向前進→ 4. 又遇到障礙→ 5.退後→ 6. 轉向前進→ 7. 找到通道。

Page 6: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草履蟲是單細胞

1. 沒有神經細胞的分化2. 每一活細胞膜上都有離子通道,都可測量出

靜止膜電位(範圍約在 - 9 ~ - 100 mV 之間)

3. 研究草履蟲的科學家發現,草履蟲進行試誤行為時,細胞內離子濃度會改變,也有去極化及再極化的膜電位變化

Page 7: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多細胞動物

1. 從腔腸動物水螅開始就有神經組織的構造2. 其行為也隨著神經構造的複雜性而有許多

變化

Page 8: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其他有關行為的研究

• 1904 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俄國生理學家巴弗洛夫 ( 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 ~ 1936 )

如果在給狗餵食肉塊之同時伴隨著鈴聲,幾次之後,雖單獨搖鈴便能讓狗產生流出唾液的行為反應,稱為條件反應( conditional response )或稱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Page 9: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這是首次以生理學的角度探討學習和生理運作的關係

圖 9-34  巴弗洛夫的條件反應實驗過程: A. 實驗前,鈴聲不會使狗流出唾液; B. 實驗過程中,鈴聲伴隨食物出現並重複多次; C. 實驗後,只要有鈴聲,狗就流出唾液。

A

Page 10: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1973 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動物行為科學家洛倫士( Konrad Lorenz, 1903 ~ 1989 )

2. 以生理學的角度探討行為產生時神經及內分泌的變化,他同時也探討行為的意義

Page 11: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藉著各種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及憂鬱症等的研究

2. 對某些行為的產生、記憶的形成與神經傳遞物質及突觸間的關係,有著較多的了解

Page 12: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目前已知行為都和細胞膜產生去極化、再極化有關

2. 從無脊椎動物的研究得知,即使是簡單的反射行為,也會隨著刺激頻率的增加,使反應增強或減弱,並引起突觸的改變

Page 13: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人類的學習和記憶,也有突觸的變化

Page 14: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行為的類型

• 科學家以行為是否可經學習而改變:1)本能行為2)學習行為  

Page 15: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本能行為

1. 先天上已定型的行為模式( fixed action pattern ; FAP )

2. 與生俱來的,由基因所掌控,是一組序列性的行為

3. 通常是簡單的刺激而引起

Page 16: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本能行為

例如:1)人類的眨眼2)打噴嚏和唾液的分泌及嬰孩的微笑等

Page 17: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嬰孩在某一發育階段,只要受一個白圈圈上畫兩個黑點的刺激就會有微笑的反應

圖 9-35  嬰孩對類似母親眼睛的兩個黑點會有正面愉悅的本能反應。

Page 18: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有些反射行為,牽涉的神經元較多較複雜• 例如:1)蛙的視網膜細胞感受到移動飛行的物體時,會反應出固定模式的行為,如以追蹤及舌頭彈出,以進行覓食

Page 19: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2) 但若將蛙放在一群已死亡不動的蒼蠅環境中,蛙沒有感受到動的刺激,不能產生一連串的攝食行為,因而餓死

Page 20: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這種接受特定刺激,產生固定路徑的訊息傳遞及反應的模式,可使行為的產生迅速有效

Page 21: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學習的行為

1. 習慣化2. 條件反應3. 試誤學習4. 印痕5. 頓悟

Page 22: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學習行為

1. 指對特定的行為產生修飾的反應2. 根據經驗、模仿而產生,且有遺傳上的限制

Page 23: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今日絕大多數研究動物行為的學者同意:1.許多行為是遺傳與環境共同影響所形成2.如人類的語言能力3.除了遺傳因素外,和學習環境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4.經由學習而改變的行為,若要效果顯著則必須要有學習的動機

Page 24: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有些行為的產生是和神經、肌肉的漸進發育有關

2. 若發育未成熟,提早學習未必是有效,如鳥類的飛行及人類嬰兒的走路等

Page 25: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習慣化( habituation )

1. 是指個體對於連續的刺激,或沒有提供適切迴饋的刺激,不再產生反應的現象

2. 這種學習行為的例子很廣泛

Page 26: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習慣化( habituation )

• 例如:1)水螅在水流干擾太頻繁時會停止收縮2)灰松鼠及其他許多動物,都有認出同種個體在受到捕食或受驚擾時,發出之呼叫聲的能力,一旦學習到並沒有真正攻擊發生時,牠們會停止對呼叫聲的反應 (放羊的小孩效應)

Page 27: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習慣化( habituation )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以相似的狀況刺激小鴨子

1)小鴨子在幼鳥時就有敏銳的視覺,會被飛在牠頭上的捕食者所驚嚇

2)當人造的鷹型物體掠過上方時,小鴨會倉皇的找尋掩護

Page 28: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習慣化( habituation )

1. 重複實驗後,小鴨習慣這個刺激物,最後會完全的忽略它

2. 但若給予另一個造型奇特的人造捕食者飛過頭上,小鴨仍會快速地找尋掩護

3. 牠們對捕食者的反應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學習所修正而已

Page 29: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條件反應( conditional response )

1. 指某種刺激,原本只產生某種反應,但若同時伴隨著另一種不同的刺激

2. 如:巴弗洛夫的肉塊與鈴聲,則最後單獨以鈴聲或單獨以肉塊刺激,都會產生相同的反應

Page 30: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條件反應( conditional response )

1. 自低等動物如扁形動物的渦蟲,至人類都會發生

2. 如有人懼怕某些事物如黑暗或雷聲,因為他們對此曾經有過不愉快的遭遇

3. 人們喜愛某些事物,因為他們將這些事物與愉快的經驗連繫起來

Page 31: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試誤學習( trial-and-error learning )

1. 必須將同一經驗重複數次,行為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 例如:草履蟲避開障礙物的行為

Page 32: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試誤學習( trial-and-error learning )

• 試誤學習在低等動物很普遍,在人類的生活中也很常見

• 例如:人們的旋轉魔術方塊遊戲及尋找新路等

圖 9-36  人手旋轉魔術方塊。

Page 33: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一再重複,經過多次嘗試與錯誤的學習2. 以蝸牛、老鼠、海豚和猩猩等比較,可發

現神經系統愈複雜的動物,學習愈為快速

Page 34: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印痕( imprinting )

1. 是一種較特殊的學習方式,目前發現只在哺乳類及鳥類有此行為。

2. 這一型的學習,通常僅有一次經驗(或最多數次)便對動物的行為有長遠的影響。

Page 35: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科學家洛倫士在實驗室中用溫箱孵卵,孵出的小鵝從未見過母鵝

2. 小鵝孵出後,牠們看到的第一件事是洛倫士在慢慢行走,洛倫士學習鵝的叫聲,這些剛孵出的小鵝便追隨他,將他當做鵝媽媽直至長大成熟

圖 9-37  印痕行為:A. 洛倫士與把他當成鵝媽媽的小鵝;

Page 36: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印痕

1. 在其他鳥類也都會發生,幼鳥在孵出後數小時內(最多三十小時 ),對行動緩慢並發出母鳥般叫聲的物體都會當作印痕母親

2. 除鳥類外,羊、鹿及牛等的幼獸也有印痕行為

圖 9-37  印痕行為: B.小鵝追隨母鵝的情形。

Page 37: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人類也有類似的印痕行為2. 十八個月至三歲的幼兒,對失去母親的照顧

極為敏感,會影響其一生的行為發展

Page 38: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頓悟( insight )

1. 動物在沒有先前的直接經驗,卻在第一次嘗試就有良好表現或有正確的行為

2. 根據以前不相關的經驗,解決新問題的學習方式(有些科學家稱之為理解或創新而不歸為學習)

Page 39: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頓悟( insight )• 例如:1)將黑猩猩放在一個高掛著香蕉,即使牠伸直手臂也還拿不到香蕉的房間中

2)房間的地上堆放著幾個空箱子,黑猩猩最後會評估狀況並堆疊箱子而拿到香蕉

圖 9-38  黑猩猩以頓悟方式拿到香蕉。

Page 40: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頓悟學習:1)在哺乳類發展最好2)尤其是靈長類,但個別差異還是很大

Page 41: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行為和神經細胞產生記憶的研究

1.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2. 神經系統愈發達的動物,記憶及學習的能力

就愈強

Page 42: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科學家發現人類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和海馬迴等處和情緒、記憶及學習有很密切的關係

2. 不具大腦的低等動物也有學習及記憶的行為

Page 43: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記憶的生理機制一直是人類想解開的秘密

• 1970 年代科學家以神經系統細胞數目少且易觀察的海蝸牛(又稱海兔),研究記憶形成的機制

1)刺激海兔的水管,水管及鰓會很快的縮回2)但若進行連續性、無傷害的刺激,會使牠產生如小鳥對稻草人一樣的習慣化行為

Page 44: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進階知識

• 肯德爾( Eric Kandel 1929 ~)用海蝸牛研究記憶在細胞學上的機制:

• 獲得西元 2000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肯德爾

1)早年選擇軟體動物的海蝸牛( Aplysia californica )實驗

2)海蝸牛的神經細胞約二萬個,有些神經纖維很粗,直徑可達 1 毫米( mm ),容易實驗並測量其膜電位,適合學習和記憶機制的基礎研究

  

Page 45: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海蝸牛

• 長得像蝸牛,但無殼,頭上有兩個短觸角,故也被稱為海兔( sea hare )

• 海蝸牛的鰓在背部,被兩大片外套膜包覆著,海水經由水管流入,進到背部的鰓進行呼吸,刺激水管會使其產生縮回反應,且將鰓隱入外套膜內,以免被攻擊 

Page 46: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肯德爾的實驗

1. 刺激海蝸牛的水管,鰓會有輕微的收回退縮,測得的神經膜電位變化小

2. 若刺激尾部則會有比較強的鰓退縮現象,測得膜電位的變化較大

圖:刺激水管,引發水管及鰓縮回,且套膜會合起來,將鰓蓋住以保護鰓。

Page 47: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3. 若先刺激尾部,再刺激水管,鰓的退縮比單獨刺激水管的退縮反應大(膜電位變化大)

4. 若將「先刺激尾部,再刺激導管」的配對,連續重覆多次,並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刺激牠的水管,結果仍是比較大的鰓退縮反應,好像海蝸牛「記得」之前的「尾巴─水管」刺激配對

Page 48: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記憶的產生和突觸間的物質產生有關

Page 49: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果蠅為研究記憶的對象

• 探討至今還不完全了解記憶的編碼、儲存等問題

Page 50: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 人類的記憶若依維持時間的長短:1)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 )2)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

Page 51: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短期記憶• 在數秒鐘內可以回憶事物的能力1)這種記憶能力使我們可在看到或聽到一個電話號碼後,記住並正確的撥號,也可以讓我們一面看文件一面打字

2)若要將短期的記憶轉變為長期的記憶,則必須集中注意力、分類歸納整理、重複溫習或加上情緒的連結等

Page 52: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長期記憶的形成

和神經元突觸產生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Page 53: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突觸的變化

1. 神經元接受刺激,神經衝動傳到大腦邊緣葉之海馬迴處的神經軸突末端,釋出神經傳導物質 ── 麩胺酸

2. 麩胺酸與突觸後神經元膜上的受體結合,遂引發細胞內一連串的變化

Page 54: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突觸的變化

• 例如: • 酵素及基因的活化、膜上麩胺酸受體的增加和突觸型態的變化等

Page 55: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1. 科學家發現長期記憶所持續的時間和突觸改變後的持續時間相吻合

2. 若突觸的變化,不能產生或變化消失得太快,則和記憶有關的學習行為就無法正常進行

Page 56: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記憶也受情緒的影響

1. 有時強化,有時會妨礙記憶的形成。2. 大腦邊緣葉之杏仁核受損的人,喪失了以情緒輔助提高記憶的能力

Page 57: 第六節     學習與行為

增加學習效果

1. 要增加學習效果,營造良好的情緒是很好的方法

2. 大腦邊緣葉的杏仁核與海馬迴:在記憶與學習過程是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