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93
第三篇 生態篇 323 第三篇 生態篇 鄭漢文 李元和 鄭混元 第一章 文化與自然共構的生態環境 .......................................................................... 326 第一節 從人地關係談起 ...................................................................................... 326 第二節 鳥巢蕨的故鄉 .......................................................................................... 327 第三節 鹿野與野鹿 .............................................................................................. 328 第二章 住家的生態環境 .............................................................................................. 332 第一節 阿美族的的植物文化 .............................................................................. 332 第二節 移民村的住宅建材 .................................................................................. 333 第三節 漢人的植物文化 ...................................................................................... 334 第三章 老樹與名樹的巡禮 .......................................................................................... 336 第一節 老樹 .......................................................................................................... 336 第二節 特稀有的植物 .......................................................................................... 343 第四章 鹿野地區的植生型態 ...................................................................................... 348 第一節 亞熱帶雨林 .............................................................................................. 348 第二節 泥火山特殊環境及崖岸植被 .................................................................. 350 第三節 低地造林 .................................................................................................. 357 第五章 土地經營與生態 .............................................................................................. 366 第一節 鹿野三寶見證移墾的聚落生態 .............................................................. 367 第二節 強制栽種甘蔗製糖 .................................................................................. 368 第三節 鳳梨專業區 .............................................................................................. 369 第四節 茶葉 .......................................................................................................... 370 第五節 工商綜合區的生態環境 .......................................................................... 370 第六章 環境的變遷 ...................................................................................................... 372 第一節 行道樹的變遷 .......................................................................................... 373 第二節 校園植物的變遷 ...................................................................................... 375 第三節 鹿野鄉的動物資源 .................................................................................. 377

Upload: luye-library

Post on 16-Mar-2016

2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9 download

DESCRIPTION

台灣台東縣鹿野鄉鄉志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TRANSCRIPT

Page 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23

第三篇 生態篇

鄭漢文 李元和 鄭混元

目 錄

第一章 文化與自然共構的生態環境 .......................................................................... 326

第一節 從人地關係談起 ...................................................................................... 326

第二節 鳥巢蕨的故鄉 .......................................................................................... 327

第三節 鹿野與野鹿 .............................................................................................. 328

第二章 住家的生態環境 .............................................................................................. 332

第一節 阿美族的的植物文化 .............................................................................. 332

第二節 移民村的住宅建材 .................................................................................. 333

第三節 漢人的植物文化 ...................................................................................... 334

第三章 老樹與名樹的巡禮 .......................................................................................... 336

第一節 老樹 .......................................................................................................... 336

第二節 特稀有的植物 .......................................................................................... 343

第四章 鹿野地區的植生型態 ...................................................................................... 348

第一節 亞熱帶雨林 .............................................................................................. 348

第二節 泥火山特殊環境及崖岸植被 .................................................................. 350

第三節 低地造林 .................................................................................................. 357

第五章 土地經營與生態 .............................................................................................. 366

第一節 鹿野三寶見證移墾的聚落生態 .............................................................. 367

第二節 強制栽種甘蔗製糖 .................................................................................. 368

第三節 鳳梨專業區 .............................................................................................. 369

第四節 茶葉 .......................................................................................................... 370

第五節 工商綜合區的生態環境 .......................................................................... 370

第六章 環境的變遷 ...................................................................................................... 372

第一節 行道樹的變遷 .......................................................................................... 373

第二節 校園植物的變遷 ...................................................................................... 375

第三節 鹿野鄉的動物資源 .................................................................................. 377

Page 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24

第四節 結語一從鳥類資源看鹿野地區的環境變遷 .......................................... 387

第七章 生態復育 .......................................................................................................... 391

第一節 蝴蝶的復育 .............................................................................................. 391

第二節 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的復育 .................................................................. 406

參考文獻 .......................................................................................................................... 413

Page 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25

表 次

表 1:鹿野溪鐵橋東岸木本植物 IVI 值一覽表 ........................................................... 356

表 2:鹿寮溪鐵橋北岸木本植物 IVI 值一覽表 ........................................................... 360

表 3:鹿野鄉各校校園植物胸徑大於 80cm 的老樹 .................................................... 375

表 4:鹿野鄉各校樹種及數量表 ................................................................................... 376

表 5:臺東縣鹿野鄉龍田社區蝴蝶調查名錄 ............................................................... 403

表 6:永康山野生茶樹樹高及幹圍分群 ....................................................................... 410

表 7:永康山野生茶樹成熟葉的性狀 ........................................................................... 411

圖 次

圖一:鹿寮溪鐵橋北岸十種草本植物平均覆蓋度比較圖 .......................................... 362

圖二:校園重要數種總斷面積圖 .................................................................................. 376

圖三: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分佈圖(4.76 公頃) ...................................................... 410

Page 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26

第一章 文化與自然共構的生態環境

鄭漢文

第一節 從人地關係談起

鹿野地區原為無人居住的原住民獵場,直至大約清代中期才陸續有平埔族、恆

春阿美族和漢人的開墾1。鹿野鄉行政區西側,沿襲日治時期的隘勇線,與延平、海

端鄉為界,東側以海岸山脈的第一道稜線,與東河鄉及延平鄉鸞山地區為界,南側

以鹿野溪(pasikau)2和卑南鄉相望、北側以清水溪、加拿典溪和關山鎮相鄰,中間

由卑南溪(palimulung)及鹿寮溪(masuutay)呈「┤」交叉穿過,並匯聚上源沖刷

物堆積成廣大的平原。山脈與河流交匯下的自然環境,在不同時期移墾形成聚落,

並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對自然環境加以順應或運用,因而形成人與自然共

構下的生態。

《臺東州采訪冊》3:「由埤南西北十里至白石口,又沿溪行十五里至擺那擺社,

又北七里至鹿寮,又六(八?)里至鹿寮埔,又七里至雷公火社」。當時其沿著卑

南溪岸而行,是唯一而且方便的路。緊逼著溪岸的是蓊鬱的森林及強悍的卑南和布

農族人,傍水而居的是自恆春八瑤灣的阿美族人,之後日人、漢人陸續遷徙過來。

不同的族群,以自身的文化系統操作著土地的脈動,同時也影響著生態的變化。

1 陳國彥,1999。《臺灣原住民與土地關係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 Pasikau 為卑南族語「竹子」之意,音譯為「北絲鬮」溪。

3 胡傳,1960(1894)。《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 8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Page 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27

第二節 鳥巢蕨的故鄉

阿美族人一直以 urekat 稱呼鹿野這塊地方;rekat 是指「河床」之意,這個河床

早年佈滿著一種附生於陰濕環境下的樹幹或岩塊上的蕨類植物,中名稱之為「鳥巢

蕨」或「山蘇」(Asplenium antiquum)4。阿美族人的語辭中,常對高大或繁多的事

物加個讚嘆詞 u,因而 urekat 就被音譯成「務祿干」了5。現今永昌溪的玉龍泉,阿

美族人稱之為 tawa’lan urekat,就是長滿鳥巢蕨的溪流源頭之意。蕨類的種類和數量,

顯現著環境的濕地及自然度,滿是鳥巢蕨的地方,當然也說明了當時鹿野地區,是

一個濕度高、水氣充沛的自然環境。

永隆分校一帶的地名,阿美族人以族語 sangliu 稱之,意指這一帶佈滿山棕

(Arenga tremula)。這裡原來是鹿寮溪下游沖積的河床地,臺灣光復後,住在 urekat

的人來此開墾田地,因此處離部落稍有一段距離,個個便在田間搭了工寮,做為休

息、避雨或存放工具之所。當時工寮的屋頂,多半以就地取材的方式,用山棕的巨

型葉片搭蓋。另外,現在的和平,阿美族語稱之為「擺仔擺 palayapay」,取自

malayapay,意指狩獵之後彼此「以雙手交換東西」。這個地名,點出了當時採集狩

獵以物易物的生活型態。

4 本篇文中提到的動植物中名之後所附的斜體拉丁學名,僅以第一次出現者為之,第二次之後出現

者,學名一併省略。

5 訪問自永昌部落阿美族之高忠勇(1932-2004),享壽 72 歲。

Page 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28

第三節 鹿野與野鹿

鹿野的名稱雖然來自於日本民族風的殖民命名,倒也符合當時荒野之地鹿隻成

群的景像,其它如鹿鳴、鹿寮,其名稱也都是在移墾時對環境的呼應。一如永昌部

落當阿美族人移墾時這個地方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很多6,因而稱永昌

為’aningul;住瑞源的涂先生民國 36 年(1947)從臺中大甲到移墾時,也直呼這裡的

楓樹很多,鹿隻會來吃他剛種下的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地瓜等雜糧作物;

住在高台的翁先生,其在民國 40 年(1951)移墾時,也稱高台飛行傘的基地一帶為

「枋仔林」;在這些移墾初期的老人家記憶裡,鹿野是一個楓樹與鹿群繁多之地;

因此,將務祿干與「楓樹與鹿群繁多之地」這兩回事給糾葛在一起。

楓香自生於臺灣的二期森林或在溪岸地區多成純林,鹿野鄉中央山脈一側,就

是典型的溪岸環境,其春芽、夏綠、秋黃、冬藎四季分明的形態,提供阿美族人做

為季節物候指標的訊息,並做為與鹿互動的季節指標。當楓樹泛紅時,是鹿的繁殖

期;初春長滿綠葉時,是插秧過後閒暇之時,也是鹿隻成群出來活動的時機,當然

也是捕鹿的時機。鏢捕與網捕野鹿分成不同的年齡層,並各有不同的職司。當日本

人未將內本鹿的布農族人集體移住鸞山(kanaaba)之前7,附近的山陵及鹿寮溪岸是

6 目前稱得上老樹的楓香,僅見於通往永昌村路上。因道路拓寬時,怪手司機挖了幾下之後突然身體

不適而被留存下來。

7 昭和十三年(1938)開始移住,昭和十六年完成。

Page 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29

和平永安部落傳統的獵場,高台、龍田則是永安與和平兩個部落相互爭奪的獵場與

種植煙草的耕作地。8

「大原」是日治時期對瑞豐、瑞源、瑞和、瑞隆、新良、后湖這一大片由鹿寮

溪、加拿典溪及卑南溪所形成的一大片草原。草原上的情形,胡鐵花光緒 19 年(1893)

11 月 12 日在其臺東廳誌所述:

「埔在防營北 8 里,寬廣約 5、6 里,昔為南北社每歲打鹿之所,草甚茂。

營勇往來經此,不得遺火燒其草,否則,番必索賠鹿價。為臺東第一大平

原。而尚未開墾者,緣番佔以為養鹿之場故也。予去年經此,已佑此地之

大。今先喻番以『現已無鹿;荒而不開誠可惜。』番以為然,又語以『地

大非數十百家所能開,宜招各地處之人皆許其來不准爾等阻止。』番亦不

敢違抗,故自往相變焉!」9

不同的族群,以不同的生態模式,經營出不同的地貌。土地/楓樹/野鹿/草

原/住民的歷史變遷,構成了早期鹿野地區的人文自然生態體系。

明治 29 年(1896)6 月 4 日,臺東撫墾署長曾根俊虎自臺東新街出發,沿卑南

溪循牛車路北上至北絲鬮溪(今鹿野溪)。

「有溪自西來會,渡溪水深沒膝者百公尺,河寬五百公尺,上岸抵擺仔擺

社,稍事休息再出發,下午四時三十分抵鹿寮。翌日由鹿寮出發,行數百

公尺,徒涉一河(鹿寮溪),水淺及膝,河寬四百餘公尺,上岸再行千餘

公尺即抵大埔原野。路旁有社,即埔尾社。由其傍西行,西方有一部落,

名曰大埔。」10

8 周黃秀文,1935 年生,阿美族人。永安村永昌社區。

9 胡傳,1960(1894)。《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 8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施添福,2002。《關山鎮誌(下冊)》。臺東:臺東關山鎮公所。

Page 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30

6 月 15 日返程「踏入無水砂礫河床,行約一里餘而出大埔原野,於十時十分抵

大埔社,沿途路傍皆高約丈餘之繁茂萱草,路徑難辨。」116 月 16 日其自擺仔擺出

發,在阿美族人的導引下渡北絲鬮溪「向西南行,入山澗,左右高山巍峨大樹鬱蒼

而遮天日,行處無路,步行艱難。行約半里(約二公里),出山間平地,而抵北絲

鬮社(初鹿)」(同上引)。明治 32 年總督府八戶技師調查東部森林:

「自鹿寮出發,沿溪北上,兩溪匯流,河身廣闊成網流狀,徒涉頻繁。附

近一帶沖積層淺薄,深僅二、三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var. major)

等遍佈。附近山地山腹以下皆光禿,以上則樹木蒼蒼,但缺乏巨木,所見

皆楠木及錯雜其間的樟樹。之後抵里壠,村內多株臺灣欒樹。」12

昭和 10 年 3 月,臺東製糖株式會社依「官有林野豫約賣渡規則」開墾成功,許

可放領新開園、網綢、鹿野區鹿野村、月野村(昭和 12 年改歸關山庄管理)、老吧

老吧、鹿寮等面積 1424.193 甲的土地。

大正 2 年(1913)9 月中村啟次郎、藤川類藏、櫻井貞次郎獲准在臺東廳里 山

製腦,樟腦原料採取區域位於卑南溪右岸,北自新武呂溪,南至北絲鬮溪,此為臺

東廳製腦事業之嚆矢13。當時在鹿野地區經營製腦事業的不乏其人。

明朝的《東番記》就出現過敘述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的身影:臺

灣「山最宜鹿,漉漉俟俟,千百為群」14,就可以想像悠游自在的鹿群身影,在林間

11

同註 10。

12 同註 10。

13 同註 10。

14 陳第,1959(1603)。〈東番記〉。刊於沈有容著:《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 56 種。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24~27。

Page 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31

穿梭奔馳的景象。荷領時期的鹿隻納貢,鹿隻大量減少,因此 1645 年時曾全面禁止

漢人捕鹿,當時由原住民獵捕的梅花鹿年產量約五萬多頭;但是事隔五年,荷蘭人

又作了規定,限制原住民的捕鹿方式,以免梅花鹿迅消逝而失去一項重要的外貿產

業資源15。清朝知州的手稿雖「先喻番已無鹿」,但以日治時期鹿野小學校裡,設有

養鹿場做為公共造產;戰後初期龍田村仍有十多戶人家養鹿,瑞源、新豐地區也有

少數幾戶人家養鹿,當時鹿野地區仍有野鹿可供捕抓飼養。甚至戰後據村民口述:

「以前我住家開設雜貨店,都有原住民會帶著獵物過來交換獸夾或民生物

品,在我小時候養牛時,也曾看過一群約 30 隻的鹿群在大原一帶奔竄。」16

「我民國 36 年搬到瑞源來耕作,土地貧瘠乾旱,只能種花生、玉米及地瓜

等短期作物為生,經常有鹿半夜來偷吃我種的東西。」17

「以前我們每年在第一期插秧完畢之後,全社的男丁就會到卑南溪畔的草原

用網子圍捕野鹿,每次至少都有十幾隻可以抬回部落。」18

然而,在永安阿美族耆老的記憶裡,民國 42 年(1953)在鹿野進行圍捕野鹿行

動,總共捕獲了 8 隻梅花鹿,但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的獵捕記錄。鹿野地的野鹿,

在時代的更迭下,民國 45 年(1956)臺灣北部山區,最後一次出現臺灣梅花鹿19。

之後,到了民國 58 年(1969),東部最後一隻梅花鹿,在臺灣的野地消失殆盡。如

果梅花鹿能在鹿野野放成功,再讓鹿野成為野鹿之所,應是不錯的舉措。

15

江樹生,1985。《臺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6 曾子明口述 2001/7/24,曾任鹿野國中校長。

17 瑞源徐接順先生 76 歲男。2004/7/25 口述。

18 2004/2/23 走訪永昌村與高忠義及頭目周黃秀文的野外對談。

19 陳世一,1998。《陽明山之旅》。臺北:晨星出版社。

Page 1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32

第二章 住家的生態環境

鄭漢文

住家附近栽種之植物反應出不同族群運用植物的特殊方式及其生活型態。以永

昌及和平兩個較多阿美族人居住的聚落,其住家附近之植物以月橘(Murraya

paniculata)、檳榔(Areca catechu)為籬,並於前庭空地栽植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破布子(Cordia dichotoma),其經營型態以供應日常生活方便所需;

龍田、鹿野、瑞源、瑞豐等漢人聚落,則以專種變葉木(Codiaeum variegatum)、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等純觀賞用的園藝植物為樹籬,或在前庭栽種一兩株

提供乘涼之欖仁(Terminalia catappa)等園景樹種,生命儀式或生活禮俗等具特殊

用途之植物則較不多見。

第一節 阿美族的的植物文化

從永昌部落阿美族人現今留存的木造房舍及其生活器具的樹材來看,反應出當

時當地的森林資源,如以臺灣櫸(Zelkova formosana)製成的牛車輪及桁架;以筆筒

樹(Cyathea lepifera)、小葉桑(Morus australis)為主的木柱;以大葉楠(Machilus

kusanoi)製成的木臼、橫樑、木板;以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做為火種、木板;

以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i)製成磨稻穀的木磨等等;以無患子的果實和木鱉子

Page 1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33

(Momordia cochinchinensis)的根做為肥皂,這些臺灣低海拔闊葉林的常見樹種,與

其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住家後院或庭園旁,以栽植食茱萸、香蕉(Musa spp.)、毛柿(Diospyros discolor)、

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山蘇花、假酸漿(Trichodesma calycosum)、月橘、艾納

香(Blumea balsamifera)、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等多年生且可做為食物

材料的植物。空地的經營則栽種多樣的時令蔬菜,其間自然生長於田圃的龍葵

(Solanum nigrum)、山萵苣(Lactuca indica)、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亦採摘食用。

第二節 移民村的住宅建材

永安及龍田移民村內仍有幾戶人家的房舍依然完好。當時龍田村內的神社供奉

造化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能久親王20,屋頂為銅瓦,結構則是

由檜木和櫸木建造而成。其它幾棟日式房舍,亦多以檜木為主要建材。檜木的來源,

則取自與鹿野相鄰的武陵、永康山陵的「料仔山」21(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住在瑞和村仙山的一戶人家,其住家當時是請瑞源的師傅到山上施做,材料以

就地取樑的方式興建,雖然門窗當時都以高級檜木並加上細緻的刻工施作,其它的

建材則以當時仙山的樹材為主。

20

位於崑慈堂的左側,目前為一水泥涼亭,但其基座仍保留神社的舊觀。

21 係指出產木料的山頭。

Page 1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34

日治時期以檜木做為住屋建材的景況,日治末期以迄戰後即不復存在,導致後

期住民以常見的闊葉林做為興建房舍的用材,說明了檜木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再生性

的困難,即便低海拔的闊葉林,至今仍難以在高台、二層坪等原生環境恢復其蓊鬱

的舊觀,當房舍改成水泥建築之後,傳統上仰賴自然、向山取材的生活方式也隨之

改變,留下的不過是零星散置的幾棵老樹。

第三節 漢人的植物文化

鹿野地區客家族是主要的人口結構,客家傳統的美食,不論是粿、糕、粄、餅

的製作,都與植物習習相關,如艾草粄、南瓜粄;客家住家周圍也栽種了其與生活

相關的植物,最典型的莫過於為了安全上栽植刺竹(Bambusa stenostachya)做為屏

障;龍眼樹則是家居庭院中重要的果樹。除了食用植物外,有些原生植物具有經濟

價值,有些則做為日常所需,如:

「以前我們所出售的植物以黃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為大宗;也曾

把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樹皮、蓪草(Tetrapanax papyiferus)的

髓心賣去做紙;其它如月桃(Alipinia zerumbet)的葉鞘則用來綁蔗田甘蔗

的繩索、葉片用來包粽子。楓香的樹材則用來鋸成床板,如果能取到櫸木,

則是當柱子的好材料。菅蓁用來蓋屋頂、做牆壁,家家戶戶都需要。也因為

以前房屋都是木造的,所以民國 40 年(1951)的大地震,未有什麼大損失。

至於茅草根加上抹草(Desmodium caudatum)22是用來參加喪事做為除穢用

的植物。」23

22

抹草又稱銳葉小槐花,閩南人經常於喪禮結束時於門前將其葉片置於裝水的大臉盆內,供參與喪禮

的人淨身之用;亦或是將其葉片置於上衣口袋內用以辟邪。

23 徐振武,客家人。男,1932 年生。

Page 1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35

「以前楠仔24和九芎仔滿滿是,楠仔銼來做板仔,九芎仔拿來燒火炭;九芎

仔炭比相思仔炭更加好,流血樹(血桐 Macaranga tanarius)也得燒火炭;

枋仔鋸來種香菇(Lentinus edodes),烏心石(Michelia compressa)和赤楠

仔(臺灣赤楠 Syzygium kusukusense)柴很硬,九欑仔25不得做柱仔,拿來做

鋤頭柄和刀柄。」26

再從植物的俗諺、故事、歌謠上,可以看出漢人在植物運用上的精髓,如客家

俗諺以「好田毋插蔗,好男毋入社(入贅)」來激勵男人要努力;以「契哥滿庄,

屐耳安狗薑」27來貶抑多情女性的窘境;以「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來和節

氣相配合;以「苦瓜雖苦連皮食,甘蔗雖甜愛吐渣」來形容事物的有利有弊。另外,

如閩南俗諺的「生母打子用菅芒,後母打子用刺棇28」訴說生母與後母對待子女的態

度;以「蔭芋不會倒,蔭女兒不會好」形容男丁在傳統社會的重要性;以「一枝草

一點露」象徵生命的韌性;以「芎蕉吐穗為子死」形容母愛;以「一樟、二瓊、三

相思、四苦楝,那拔仔冇路用」傳達製作陀螺用材的順序;「冇菜煮刺莧,冇柴剖

戶蹬(門檻)」形容生活艱苦下不得不的施為等等。

24

楠仔泛指大葉楠(Machilus ichangensis)、豬腳楠(又名紅楠 Machilus thunbergii)、臺灣雅楠(又

名火炭楠 Phoebe formosana)、小梗木薑子(又名黃肉楠 Litsea hypophaea)及香楠(Machilus

zuihoensis)等樟科植物。

25 九欑仔泛指殼斗科的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錐果櫟(Cyclobalanopsis longinux)。

26 陳來勝,1921 年 12 月 5 日生,閩南人。

27 意指一位婦女到處都是情夫,卻一點好處都沒沾到,落得只好用用月桃莖來繫木屐。

28 「菅芒」係指五節芒的花穗,「刺棇」係指全身長滿銳刺的食茱萸。

Page 1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36

第三章 老樹與名樹的巡禮

鄭漢文

第一節 老樹

不論是傳統信仰對樹靈敬畏29的因素,亦或是自然位置得以生息的機緣,留存木

及老樹是返照過去生態環境的重要證據,並得以用來推斷原生環境與人類互動的關

係。老人記憶中已經不再的巨木,是他們生命中津津樂道的生活殘蹟,例如:二層

坪相傳曾有一棵 20 人合抱的老榕樹,就如一把大雨傘撐起一片天,一到傍晚,所有

的鳥都來這裡棲息,可惜在廿多年前被一位曾姓人士砍斵火燒而死;另外二層坪有

三棵 3-4 人合抱的楓香,日治時期開闢新源路時,是用來當做開路端點的方向指標,

戰後因為農場的開墾而被砍伐;永昌部落的上方曾有一棵 6 人合抱的楓香,在 1970

年代被砍倒做為香菇的椴木;瑞豐派出所後方土地公廟,有一棵被列為珍貴老樹的

正榕(Ficus microcarpa),由於水泥舖面讓其根系發育不良,在幾次的颱風下,枝

斷樹倒,去年也消失了。每一棵巨木的消失,都附帶著某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不

是砍樹的人瘋了或意外死亡了,要不然就是禍延他的下一代。姑且不論其間的因果

關係,但具體可見的是,巨木的凋零,不只土地養分的流失,同時也流失彼此共同

29

榕樹在臺灣的漢人神靈觀中,視之為有神靈居住的樹種,禁忌隨意剷除大榕樹;其開墾之初常以石

頭做為土地公加以供奉,如經濟情況許可,便擴大其建築興建道觀雕塑金身加以供奉,進而形成聚

落的信仰中心而建構成信仰圈。

Page 1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37

的記憶。當老樹愈見稀少,則愈顯得彌足珍貴。珍貴的特性顯現在時間上是大樹的

培養與共同的記憶無法躁進,同時也無法大量的複製。

一、龍田神社舊址旁的老樹群

日治時期的神社基地即為當今的龍田村辦公室、老人活動中心、崑慈堂及其周

圍的涼臺公園用地。戰後日本人撤走,神社被拆除,社址逐步被佔用,周圍的樹木

雖不復舊觀,但日治時期栽植的樹種,樹齡都在 80 年以上,這些老樹群包括苦楝、

茄苳(Bischofia javanica)、樟樹、鐵刀木(Cassia siamea)、臺東蘇鐵及森氏紅淡

比(Cleyera japonica var. morii)。家住神社旁,也常到神社玩的耆老30,帶著我走訪

神社一圈,並說:

「當時神社的後方苦楝很多,都已經被鋸走了,剩下廣場右側這一棵。廣場

上的茄苳、樟樹,圍牆邊開著黃花的大樹31,都是在我少年仔的時候就已經

有的。」

整個龍田神社的舊址內,一棵苦楝殘存在圍牆的角落,苦楝樹上爬滿抱樹石葦

(Pyrrosia adnascens)、海洲骨碎補(Davallia mariesii)和風不動(Psychotria

serpens),植物牌上寫著高齡 80 以上,相傳其與慈濟證嚴法師有著一段因緣32。茄

苳被水泥包覆,興建活動中心前死了四棵;唯一的一棵樟樹胸徑不到 50 公分,在茄

冬樹群中顯得瘦骨嶙峋;圍牆邊的鐵刀木日前被鋸掉一棵,目前僅剩三棵;臺東蘇

30

2004/7/29 訪問謝長,現年 70 歲,男,龍田村。

31 係指日治時用來做為槍托用材的鐵刀木。

32 臺東縣珍貴老樹編號 21 號的苦楝位於老人會館空地前,平日經常有人在這棵樹下歇息。相傳慈濟

證嚴法師當時在崑慈堂出家修行時,需到社區的下方之公共水池挑水供大家使用,這棵苦楝樹也是

其歇腳休息之處。

Page 1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38

鐵被偷走一棵,現在所見株高 3 公尺最大的這棵為其子代,日前根系已被挖開,被

挖走的前夕所幸被村民發現而得以保存下來;森氏紅淡比33原有兩棵,位於神社基座

前,其中一棵被颱風吹倒後,乏人照顧因而死亡,另一棵則被截頭,基座被水泥包

覆,所幸生命力依然旺盛。

殘存的老樹中,以茄苳的數量最多。茄苳是日本人最喜歡種植的樹種,不論是

永安的行道樹、鹿野尋常小學校及公學校34的分界線,亦或是神社的入口廣場,茄苳

成了避暑,也是二次大戰時做為防空避難的遮蔽物。

二、永安路上的楓香

這棵楓樹在臺東縣珍貴老樹編列為 23 號,樹齡約 100 年。日治時期被編定為日

本神社的財產。當時神社的社址即現今的永安活動中心。十多年前進行道路工程拓

寬時,居民認為砍掉這棵老樹會帶來災禍,因此反對挖除而保留了下來。

「阮 19 歲從臺中出來時,楓樹就有了當時日本人還在,只有少數的客家人、

山地人和恆春來的人居住在這裡,生活條件很差,許多人得到瘧疾,身體

忽冷忽熱,真是可憐哦!當時到處都有楓樹,因為開墾之故,幾乎砍伐殆

盡。」35

33

紅淡比(Cleyera japonica)為日本人民間信仰祭祀神祗時所採用的樹枝,多見其栽植於神社旁,臺

灣地區的神社,則多見栽植林氏紅淡比(C. japonica var. morii)。

34 現址為龍田的甘蔗原料區仍在龍田國小左側。

35 林韻梅等,1995。《臺東縣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36-55。

Page 1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39

三、龍田國小的老樹群

大正 6 年(1917)日本人於龍田創設專供日人子弟就讀的鹿野尋常小學校。校

門入口前庭的 3 棵竹柏(Decusscarpus nagi)36與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

叢,右側一棵白榕、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與十來棵的楓香,操場邊 3 棵日本

黑松(Pinus thunbergii)及沿著駁崁邊栽植成排的茄苳。

楓樹、黃連木、白榕、金毛杜鵑與臺灣櫸37,應為設校時即已存在的樹種,這些

樹種是未開墾前鹿野地區溪岸自然狀態的植生環境。庭園主題樹的竹柏、馬尾松、

日本黑松38及成排的茄苳,則是日人移墾遷徙過程及設校時引進栽植的樹種。

「以往校門右側這一片校園有十數棵楓樹,比校門口這棵楓樹還大的至少還

有四、五株,日治時代以前就有。」

「日本籍的校長,都十分偏愛松樹,因此,早期校園這一側有多棵馬尾松由

小朋友負責照顧,當時校園內有菜圃、養雞、養鹿,都是小朋友生活的一部

分。」--徐木清

楓樹是鹿野地區早年的優勢樹種,龍田國小的楓樹群在建校前即已存在自不待

言。馬尾松則自生於臺灣的火炎山及東部海岸山脈一帶,其與金毛杜鵑散生於溪岸

礫岩層的環境,以苗栗火炎山最為典型;日本黑松則是日人遠從祖居地帶來臺灣種

36

竹柏被臺灣人稱之為「日本艾草」,係因日本人喜歡在神社、寺廟前植之,做為驅邪納福之物。每

當過年時,則會摘取榕樹枝、竹柏三枝,綁上白紙插在門前祈福。

37 原位於校園前庭的左側的臺灣櫸與馬尾松已枯死,臺灣櫸樹材已處理乾淨,馬尾松則仍可見到一截

枯幹及一塊臺東縣珍貴老樹編號 29 號的樹牌橫躺於校園中。

38 日本黑松散見於臺東日治時期的各廳舍、學校,如忠孝國小、臺東縣政府縣長公館及臺東氣象站等

地都可見。

Page 1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40

植的樹種;竹柏則可能挖自本島中低海拔的闊葉林區;而臺東蘇鐵的唯一故鄉就在

鹿野溪的中游;茄苳則散生於低海拔山區,成排的種植則是人為的特殊目的。

四、散置各聚落的老榕樹

老榕樹除了二層坪相傳的巨木外;龍田五十戶茶園的聚落旁,鑲嵌一棵正榕巨

木,由部落39的鄉人於其旁供奉著福德正神40。

臺東縣珍貴老樹編號 31 號樹齡 110 年座落於永安部落聖安宮旁的正榕;編號 32

號位於永安茶園內樹齡高達 150 年,與另一棵不同的樹木共生的正榕。瑞豐村大原

段的農地上編號 24 號的老榕樹,以及新豐樹齡約 180 年的老雀榕(Ficus wightiana),

當時樹旁設有甘蔗原料區辦事處的,由日人 Yanakisan 在此監工。此外,新良村民都

有著共同的記憶,那就是

「以前廖來仔厝前有一棵大榕,樹形像一把傘,差不多有五層樓高,雖然沒

有立廟,但卻是獵人打獵時拜拜的地方,日本時代,開闢現在的松林路,就

是從七腳川對著這棵大榕樹開闢過來的,可惜現在也被砍掉了。」

──潘添五

「榕樹有神,不可以隨便砍」的傳統信仰,讓移墾者面對生活的困境、身體的

疫疾及當下的危急時,得以求得心靈的寄託,老榕樹/神社/土地公(福德正神)

互為一體的糾纏下,讓老榕樹得以見證當時的環境。

39

1915 年日本人新潟縣民抵臺移墾,當時本島籍移民的漢人不能住在移民村內,於是就居住在移民

村外不遠處,稱為五十戶。

40 黃東良先生將自生於屋前的小榕樹移植到屋後的瀧上所長成。不同的族群對不樹種的對待。

Page 1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41

白榕(Ficus benjamina)、正榕、雀榕等等形成巨大樹冠幅的榕樹,加上九丁榕

(Ficus nervosa)、澀葉榕(Ficus irisana)、稜果榕(Ficus septica)、豬母乳(Ficus

fistulosa)等等林下的榕樹,這種以桑科榕屬的植物組成,是高台、寶華、龍田、馬

背、二層坪等丘陵地的原生環境。以榕屬植物的果實為食的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大赤鼯

鼠、(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等哺乳動物

及烏頭翁(Pycnonotus taivanus)、白環鸚嘴鵯(Spizixos semitorques)及紅嘴黑鵯

(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這三種鵯科鳥類主要的食源與棲地;當然也為移墾者

提供了一個常綠、永生的原初信仰中心。

五、高台的大葉楠

「我全家搬到馬海來開墾,當時整個山坡攏是雜木仔,其中楠仔、枋仔(指

楓香)很大棵。有空時幫親戚燒火炭,九芎仔(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最多,九芎仔柴燒的火炭鏗鏗響最好,再來就是九欑仔(青剛櫟

(Cyclobalanopsis glauca)。山坡邊最陡的地方則滿是狗骨仔(Tricalysia

dubia)。──翁清源41

「高台以前有很多楓香、大葉楠及樟樹,也有櫸木,但比較大棵的樹都被鋸

走了。其中有一棵徑級達 70 多公分的大葉楠42,其樹冠幅太大影響曬茶的

工作,我年輕的時候,受老闆之託上去截掉枝枒,所以現在看起來沒有那麼

大棵。」──高忠勇

高台茶葉的種植是在燒炭、香茅(Cymbopogon nardus)、鳳梨(Ananas comosos)

之後。茶葉長期種植的結果,形成老株發芽情形不佳,土壤的地利也消耗殆盡,現

41

住址高台路 92 巷 12 號,年約莫 65 歲。大葉楠目前仍迄立在家屋旁。

42 這棵大葉楠迄今仍位在高台路 98 巷 12 號的住屋旁。

Page 2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42

在又輪回來種鳳梨了。當時這棵樹冠幅太大的大葉楠不只影響曬茶,同時也影響隔

壁鄰居的視野,因而被鄰居要求截斷枝椏,但被仍住在高台的翁先生嚴辭拒絕了。

「厝邊這種楠仔,阮爸爸 92 歲快臨終時還跟我說:『這棵樹千萬不可以隨

便亂砍。』」

老樹伴隨時間的流逝而消逝,留存的老樹則記錄著土地上各種事物的記憶,甚

至毫無分由的演變成神聖或禁忌。

六、瑞和村的刺桐

刺桐為平埔族的歲時的指標植物,其廣泛分布於全臺低海拔河岸及海岸地區。

據耆老43口述,大原地區未開墾前,區內散生刺桐,隨著土地翻耕為水田之後,刺桐

一一的放倒。倖存的位於瑞和村瑞祥路這棵刺桐,是為臺東縣編號第 25 號的珍貴老

樹,牌子上寫著「樹齡約 82 年」,樹下供奉著福德正神的金身。

七、瑞源派出所庭園內的老茄苳

派出所內有兩棵茄苳,是日治時期就已經栽植的樹木,以前在派出所的正前方

的道路兩側,也是遍植茄苳樹。

「我昭和 11 年七歲時隨祖父及父親從屏東萬丹搬到瑞隆,那時派出所只有

兩個警員,閩南人有五戶、客家人有二戶,其它都是阿美族人,我來的時候,

茄苳樹已經有了,因為那兒都是石礫地,所以茄苳長得慢。光復後鄉公所派

人把茄苳和苦楝樹砍去賣了。後來種木麻黃,但前幾年道路拓寬,木麻黃也

不見了。三、四十年前,在老村長家屋前,原有兩棵巨大的刺桐和木棉,但

這些大樹都在戰後就被砍除了。」44

43

張修文,男性,1914 年生,瑞隆村。

44 潘添五,男性,1929 年生,現住瑞隆村新良。

Page 2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43

八、新良土地公廟前的楓香

新良村的土地公廟旁,矗立著一棵胸徑達 52cm 的楓香,這棵碩果僅存的楓香在

村民的口中,亦發顯得珍貴。

「這棵應該不會被砍了,現在有土地公在這裡保護著它。以前整個山坡都是

楓樹,最大的一棵就在新良村的第二公墓旁,那棵樹少說也上百年,當時砍

下來的斷面超過六尺45寬,有夠可惜,如果留下來多好。」

「以前這裡的楓樹,光復後政府成立義勇大隊,這些楓樹就提供給義勇大隊

砍來做為他們的基金,當時一大堆人來砍,整整砍了二、三個月。」

第二節 特稀有的植物

鹿野地區的稀有樹種,大都與「臺東」之名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故以「名

樹」相稱。至於目前留存下來的老樹,主要以榕樹為主,其它則有大葉楠、茄苳等,

這些樹種說明了榕楠林是低地淺山並帶有熱帶特性的環境。另外,楓香、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及苦楝(Melia azedarach),則指出部分地區是乾生型的河岸

沖積環境。其它未被列為珍貴老樹,但判斷樹齡在移墾之前可能已經存在的樹種,

包括高台的鐵冬青(Ilex rotunda)。從這些留存木拼湊出來的自然環境圖像,不難

理出鹿野地區早期存在的幾種植生型態。

一、臺東蘇鐵(Cycas taitungensis)

臺東蘇鐵產於鹿野溪延平鄉境的陡崖邊,每當山洪暴發,臺東蘇鐵的植株被溪

水沖到鹿野鄉或卑南鄉境。鹿野鄉日治時期設立的的龍田、鹿野國小46,其校門口都

45

每臺尺 33 公分,六臺尺約莫二公尺寬。

Page 2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44

有一株上百年的臺東蘇鐵。日本人對臺東蘇鐵的喜好,並以之做為各廳舍的入口,

其意義何在,為何以臺東蘇鐵做為鎮宅的地標,倒是耐人尋味。當時的永昌山胞會

館、鹿野尋常小學校、鹿野公學校、大原公學校等,都於門口前植有臺東蘇鐵。

大正 9 年(1920)佐佐木舜一曾路經鹿野到蘇鐵自然保留區採集蘇鐵標本,但

一直被學者認定是臺灣蘇鐵(Cycas taiwaniana),而 19 世紀末採於廣東鄰近地區的

某種蘇鐵標本,亦在本世紀初已普遍被鑑定為 C. taiwaniana。植物學者沈中桴等人

經過查驗 C. taiwaniana 的正模式標本及考證其採集地點,認為 C. taiwaniana 的中文

標準名應為廣東蘇鐵;而產於臺東的蘇鐵,其學名應為 Cycas taitungensis,中文標準

名應為臺東蘇鐵。47

雖然清咸豐 11 年(1861):英國人斯文豪(Robert Swinhoe,1836-1877)48,曾

來臺採集研究,雖以採集動物為主,惟其所採集之植物亦極多;如斯氏清風藤(Sabia

swinhoei)、斯氏懸鉤子(Rubus swinhoei)、斯氏榕(Ficus tinctoria),均以紀念斯

文豪命名,另著名之臺灣蘇鐵亦是其首先發現,但這份標本應該是來自於大陸,而

不是臺灣。

46

民國 93 年(2004)據聞乾枯死亡已將其枯幹移走,徒留圈住臺東蘇鐵的水泥基座。 47

Shen, C.F., K.D. Hill, C.H. Tsou, and C.J. Chen 1994. Cycas taitungensis C.F. Shen, K.D. Hill, C.H.

Tsou & C.J. Chen, sp. nov.(Cycadaceae), a new name for the widely known cycad species endemic in

Taiwan. Bot. Bull. Acad. Sin. 35:133-140。

48 亦有譯文「史溫候」,18 世紀以英國領事身分駐在臺灣高雄,先後在臺灣擔任領事工作 20 年間,

對臺灣各類的生物都有廣泛的研究。

Page 2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45

二、臺東火刺木(Pyrachantha koidzumii)

以前鹿野、瑞源一帶,椬梧(Elaeagnus oldhamii)、臺東火刺木的數量繁多,

是小朋友們假日的零食,也是阿美族人重要的藥用植物。49耆老張修文說:

「以前阮來時大原冇幾戶,歸也攏是茅仔、刺仔佮菅蓁50。」

耆老口中的刺仔就是指臺東火刺木,長年未受干擾的高位河灘地,是其主要的

生長環境。當土地逐漸開墾,河道逐漸壓縮,臺東火刺木逐漸淡出它的舞臺。

「卅多年前,我常帶學生到河床摘火刺木、椬梧的果實來吃,但前些日子我

在高台看到一棵野生的椬梧,我好高興喔!不過臺東火刺木在野外卻是絕跡

了。」--鄧子髜

1970 年代,西部流行盆栽,臺東火刺木、椬梧首當其衝,加上河道的壓縮,寬

廣的河床被開闢為作用地,臺東火刺木及椬梧已消逝在河川礫地的生長環境,轉而

在住家庭院、苗圃及行道,可以見到諸多園藝雜交種的栽培。當植物從野生狀態進

到馴化栽培時,不難想像整個地景生態已產生劇大的轉變。

家住龍田的一位苖木商,1998 年為了繁殖原生的臺東火刺木,至新武呂溪的支

流大崙溪摘取種子,經人舉報送往關山派出所,在警局製作筆錄足足 3 個小時,最

後經林務局人員說明,「其為稀有但非屬保育類樹種」,因而免受責罰。臺東火刺

木從普遍分布到野外幾近絕跡的現象,說明了卅年來大原地區環境的變遷。

49

阿美族人挖取椬梧與月桃的根一起水煮,用來洗浴治療身體的疲累和酸痛。

50 冇為「沒有」之意,佮為「和」之意;刺仔是指「臺東火刺木」,菅蓁為「五節芒」。

Page 2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46

三、臺東石楠(Photinia ardisifolia)

海岸山脈的末稜是臺東石楠的主要分布地,就野外的觀察,也以寶華山一帶的

山坡地較為常見。2004 年第八河川局於沿鹿寮溪下游,沿著鹿寮溪末端左轉至卑南

溪的防汛道路旁,以高密度的種植方式,種了近一千棵臺東石楠,其間穿插海岸樹

種的棋盤腳(Barringtonia asiatica)及臺灣淺山低地的大頭茶(Gordonia axillaris)。

臺東水利會則在 2004 年新良 29 號至 51 號之間的道路兩旁,密植原生於蘭嶼的樹種,

如枯里珍(Antidesma pentandrum var. barbatum)、密脈赤楠(Syzygium densinervium

var. insulare)、蘭嶼赤楠(Syzygium simile)、臺灣棒花蒲桃(Syzygium taiwanicum)

及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等。新良 51 號宅前 4 棵胸徑達 30cm 的山埔姜(Vitex

quinata),則呈獨樹一格的成排挺立著。

四、臺東柿(Diospyros oldhamii)

臺東柿亦稱俄氏柿,位於瑞源火車站庭園與瑞源街道接壤的馬路旁,一棵胸徑

不到 40 公分,但樹齡已超過 50 年以上的臺東柿,見證這塊原野的開發。根系周圍

柏油路面包封的處境,也讓這棵唯一倖存的臺東柿長得相當辛苦51。

五、恆春楊梅(Myrica adenophora var. kusanoi)

「恆春楊梅其生育地多屬火燒跡地之草生地,或為衝風之灌叢區域,屬陽性之

先鋒植物」(徐國士,1980:74)。分佈地狹隘的恆春楊梅,在鹿野鄉僅零星見於

51

2005/9/9 複查時發現其已日漸枯萎。

Page 2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47

海岸山脈的西側的寶華山區、泡泡等利吉層的河岸溝谷或道路邊坡,其分佈地極為

狹隘。恆春楊梅之放射菌 Franhic 親和性,其與寄主共生,具有固氮肥沃土壤的作用。

六、鹵蕨(Acrostichum aureum)

一般可見於熱帶地區海岸沼澤或盬水區(brackish zone),在受到降水沖刷而土

壤鹽度降低的地方可形成小群落。立地基質為淺層土壤潤濕處,根部長期浸泡在水

中,其限制因子可能為土壤之含鹽度、濕度及光照良好的地方,社會結構單層,高

約 1.5 公尺至 2 公尺,藉掉落在水中之孢子繁殖。鹵蕨分布甚為狹隘,目前所知為草

生地排水不良處的特殊指標植物。本省之分布僅見於花蓮富里北端之羅山泥火山地

區、墾丁國家公園巴丹、蛇入及佳洛水三處。小苗發育於植株之空隙地。本區其生

長環境為噴泥盾外圍西側之漫流處及水塘等蓄積泥水較為豐沛的區域。總植株數為

150-200 株,新芽之出現率相當低,更新情形不佳,部分分布點除遭人為挖除外,有

些區域已漸被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所取代。其伴生種是周圍社會入侵之開

卡蘆(Phragmites karka)、過長沙(Bacopa monnieri)等。

Page 2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48

第四章 鹿野地區的植生型態

鄭漢文

第一節 亞熱帶雨林

茄苳、白榕為這種森林環境的指標植物,巨大的茄苳、白榕分佈於溝谷附近,

並形成大面積覆蓋的亞熱帶雨林的植物社會,木質藤本主要有黃藤、血藤、印度鞭

藤(Flagellaria indica)等;蕨類植物包括筆筒樹、崖薑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

山蘇花(Asplenium antiquum);主要樹種包括樟樹(Cinnamommum camphora)、

大葉楠、山棕、咬人狗(Laportea pterostigma)。一如普萊士(W. R. Price)於大正

元年(1912)從花蓮經臺東縱谷往恆春半島時,其在東部的行程曾提出「沿途多見

低地山區熱帶林,組成為大量之榕與楠類。」這種型態的植相,目前僅殘存於接近

延平鄉溝谷溪岸的陡坡環境中。

潘富俊(1978:94)指出,海岸山脈植物之垂直分布,於「400-700m 之間者為

熱帶二期雨林。……其構成林相之份子極為複雜,……組成樹種,主要為樟科及桑

科之榕屬植物,幹生花及板根現象極少。」

一、榕楠林的變遷

原始林的環境,當時與相鄰的鸞山、榕山一帶的植生環境相似,日治時期還保

持其原生的狀態,當人口逐漸遷入時,櫸木、烏心石等闊葉一級木先被擇伐,漸次

Page 2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49

的有人移入定居,以塊狀皆伐的方式利用腐植土種植雜糧短作,隨之人口漸多人力

漸豐後,則擴展成大面積的坡地農業經營型態,以種植梅、李、柑橘等果樹而形成

果園,或隨著市場經濟的脈動,將樹木全面皆伐,栽植棉花、香茅等;或近來年來

的經濟果樹如:番荔枝(釋迦 Annona squamos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鍚

蘭橄欖、香蕉、紅龍果(Hylocereus undatus)、水晶楊桃(Averrhoa carambola)、

檳榔、芒果(Mangifera indica)等。

近年來坡地的農業經營無法從自然環境獲得生計的平衡或利潤,需不斷的施

肥、打藥,加上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造成人口大量外移,坡地的荒廢使得目前鄉

內較為完整的次生林,主要分佈於鹿野鄉水利工作站周圍及寶華山區。謝建泉等

(1993:32)年調查本區 420 高地的植物記錄如下:

本區主要冠層樹高約八公尺,樹冠幅以錐果椆之覆蓋度最廣,林下幼苖出現

最多者為小梗黃肉楠(Litsea hypophaea)、樹杞(Ardisia quinquegona)。

有刺藤本以雙面刺(Zanthoxylum nitidum)、斯氏縣鉤子、三葉五加(Schefflera

octophylla)及臺灣柘樹(Cudrania cochinchinensis var. gerontogea)為主,

其它藤本則有伊立基藤(Erycibe henryi)、耳葉菝契、三葉崖爬藤(Tetrastigma

formosanum)等。主要樹種除林緣破空處有構樹、白匏子(Mallotus

paniculatus)等次生林散生外,另有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黃杞

(Engelhardtia roxburgiana)等原生喬木;林下小喬木及灌木則多山棕、月

桃、樹杞、臺灣天仙果(Ficus formosana)等。地被植物則以竹葉草

(Oplismensus compositus)居多,另散生細梗絡石(Trachelospermum

gracilipes)、白鶴蘭(Calanthe triplicata)等。

目前,寶華山區的留存木大於 20 公分,推測樹齡達 30 年以上的有山菜豆、大

葉楠、紅皮(Styrax suberifolia)、山肉桂(Cinnamomum insularimontanum)、澀葉

榕、臺灣朴樹(Celtis formosana)、黃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接近慈惠

Page 2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50

堂地區的林相則以大面積的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和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純林為主,除林緣出現血桐、羅氏鹽膚木(Rhus chineensis var. roxburghii)、

蟲屎(Melanolepis moluccanum)、粗糠柴、構樹、小葉桑、破布烏(Ehretia dicksonii)

等先驅樹種外,其林下除部分禾草或於破空處以鑲嵌的方式出現月橘、小葉桑等小

灌木外,要回復原先物種多樣的環境,可能需要上百年。

永豐餘公司廿多年前承租土地進行銀合歡造林做為紙漿材料,之後發現其成長

速度不如預期,七年前以全面皆伐的方式將銀合歡連根挖起,連同 420 高地52上的原

生植被也全面剷除,形成將近有 60 公頃大面積的草生地,幾次的大雨也造成表土的

大量流失。目前則種植原產於澳洲的赤桉及臺灣原生的櫸木為主要的造林樹種。

第二節 泥火山特殊環境及崖岸植被

謝建泉等(1993)以寶華山區泥火山附近進行自然景觀及生態調查指出:在泥

火山調查範圍約三公頃的裸地區內,「本區土壤中之硫及磷含量不豐富常阻止先驅

植物之生長但隨演替之進行,則漸有增加土壤肥力之趨勢,且「因透氣性差,土壤

空氣含量不足,加以電導度太高,植物細胞不易維持正常之滲透壓,亦屬『問題土

壤』」,故而不利於一般作物之生長。

52

本區謝建泉等 1992 年調查,森林植被面積可謂相當殘破,僅於調查區東北側殘留一塊面積約有 0.5

公頃未被墾植的坡,坡度 35 度。其稜線背後及兩側之植被均已被人工栽植之銀合歡所取代。但尚

可從這塊殘留的坡地,管窺本區天然林之風貌。

Page 2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51

整個環境粗略的可分為水生植被及陸生植被兩大類。水生植被以分布在水塘及

噴泥盾周圍低地之沼澤、水塘及泥流河沿線。上述之水源,主要來自泥火山之泥水

及自然降水,仍含有鹽份,故而其植被種類組成之植物社會類型(community type)

迥異於淡水環境,亦不同於多風多鹽霧的海岸植被。

區內重要植物社會隨鹽份遞增分布的有沼塘附近的水燭(Typha oricntalis)──

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耳葉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植物社會、大

莞草(Scirpus ternatanus)──天蓬草舅(Wedelia prostrata)植物社會;泥灘地的鹵

蕨優勢植物社會、開卡蘆植物社會;噴泥口附近的彭佳嶼飄拂草(Fimbristylis

ferruginea)及鯽魚膽(Maesa perlarius)植物社會。

陸生植被則兩耳草──耳葉鴨跖草植物社會、五節芒單叢的草生環境;次生灌叢

則包含飛龍掌血──羅氏鹽膚木植物社會、恆春楊梅植物社會;次生木本植物則包括

杜虹花、銀合歡、羅氏鹽膚木、山黃麻等;人工植被則以銀合歡為主,其它包括檳

榔、相思樹及麻竹等。

一、崖岸次生林

本鄉鹿野溪、鹿寮溪及卑南溪三條水系的河階崖相當發達,由於河階崖屬乾生

環境、水分有限、坡度陡峻、人為干擾少但邊坡不穩定而造成自然干擾頻繁。除部

分形成崩塌裸地外,長期未受干擾的主要植群以無患子、黃連木、紅皮、青剛櫟、

臺灣朴樹、車桑子(Dodoneae viscosa)、小梗黃肉楠為主,干擾頻繁處則以羅氏鹽

Page 3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52

膚木、血桐、構樹等次生先驅樹種形成優勢;林下或崩塌地則以臺灣蘆竹(Arundo

formosana)覆蓋度最高。

以永昌部落荒廢之河道為調查路線,高約 30 公尺之河階崖形成 2 公里之帶狀調

查:崖邊主要優勢之樹種為青剛櫟、臺灣朴樹、紅皮、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

粗糠柴、澀葉榕、臭辣樹(Evodia meliaefolia)、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長梗

紫苧麻(Voreocnide pedunculata)、咬人狗、九丁榕、構樹、小葉桑。干擾跡地之樹

種主要為血桐、蟲屎、鹽膚木,林下灌木及小苖另有山刈葉(Melicope

semecarpifolia)、月橘、藤本植物為酸藤(Ecdysanthera rosea)、血藤(Mucuna

macrocarpa)、葛藤(Pueraria lobata)、山素英(Jasminum hemsleyi)、三葉崖爬

藤、黃藤、盤龍木(Malaisia scandens)、腺果藤(Pisonia aculeata)、土防己(Paracyclea

gracillima)、扛香藤(Mallotus repandus);蕨類植物有地耳蕨(Quercifilix zeylanica)、

日本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粉葉蕨、箭葉鳳葉蕨(Arachniodes rhomboides)、

筆筒樹、大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斜方複葉耳蕨(Arachniodes rhomboides)、

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鞭葉鐵線蕨(Adiantum caudatum)、薄葉三叉蕨(Tectaria

devexa)、全緣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海金沙。草本植物以月桃、臺灣蘆竹、

山棕、竹葉草。另外,人為的因素包括於階崖刺竹、長枝竹(Bambusa dolichoclada)

及麻竹栽種,刻意保留腺果藤做為固堤之用,端點引水口處以刺竹為界,河床則已

被狼尾草大量盤據。

Page 3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53

此區動物之記錄,蛇類出現茶斑蛇(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龜殼花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訪問紀錄另有雨傘節(Bungarus multicinctus)、

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鳥類有麻雀(Passer montanus)、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紫嘯鶇(Myiophoneus insularis)、赤腹鶇(Turdus chrysolaus)、

臺灣小鶯(Cettia fortipes)、黑枕藍鶲(Hypothymis azurea)、白環鸚嘴鵯、紅嘴黑

鵯、尖尾文鳥(Lonchura striata)、烏頭翁、竹雞(Arborophila crudigularis)、紅

鳩(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綠繡眼(Zosterops japonica)。訪問紀錄另有大卷

尾(Dicrurus macrocercus)、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二、河階崖乾生植物社會

河階崖指兩不同時期所產生之高差,因地形位差不勻經常崩陷不適耕作而保留

下來之植群。鹿野地區的河階崖發達,這些階崖是區內最慢墾殖,也是最少受到干

擾的線狀區域,其包括有鹿寮溪鹿野溪北側及卑南溪東側等。吳志昇(1994)在鹿

野工商綜合區的調查指出:本區以構樹、苦楝、羅氏鹽膚木、厚殼樹、相思樹(Acacia

confusa)等為主之優勢社會,構樹為社會之主要單元,此顯示本區屬發育中之早期

森林,其它伴生樹種有樟樹;石朴(Celtis formosana)、黃連木、蟲屎、土蜜樹(Bridelia

tomentosa)等,業有演替中期之樹種侵入,地被以大黍(Panicum maximum)、求米

草(Oplismenus hirtellus)為優勢。

Page 3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54

羅氏鹽膚木為熱帶二期林的先驅樹種,常出現於火燒跡地、墾植荒地或乾河床

中,本種植物耐旱、嗜光,伴生樹種常以山黃麻為主,山黃麻為濕地元素不耐蔭的

先驅植物對土壤要求較白匏子嚴格,因此在水塘、泥流河及漫地流所形成的沼澤濕

地向陽處為其主要生育地。「其族群一俟成林則林下不復有其小苗,此為單代波次

植物的特徵之一;演替系列傾向榕樹類為主的森林,亦可為熱帶雨林的早期不耐蔭

指標種」(徐國士,1988)。

另外,鄭漢文、施炳霖(2002)以鹿野溪東岸的一個 10×10m 的範圍做為樣區,

區內為一卑南溪河流攻擊坡近 75 度的崖壁,第八河川局已於本樣區放置巨型消坡

塊,邊坡常年穩定,植生覆蓋情形良好。由於崖壁坡度極陡,以雙筒望遠鏡估量及

計數區內出現之物種及木本植物之胸徑。草本植物僅記錄其種類,無法測量其覆蓋

度。樣區微環境差異大,包括河階面的平坦坡地、河階崖的崖被植物及基腳的陰濕

環境,區內木本植物社會組成如下表:

草本植物則以臺灣蘆竹及盤龍木為優勢種類。全區之紀錄共有 20 種,包括藤本

植物 8 種,計有三葉崖爬藤、扛香藤、雀梅藤(Sageretia thea)、盤龍木、小花蔓澤

蘭(Mikania micrantha)、雞屎藤(Paederia scandens)、菝契(Smilax china)、假

菝契(Smilax bracteata);蕨類植物 6 種,計有日本金粉蕨、粗齒革葉紫萁(Osmunda

banksiaefoli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薄葉三叉蕨、小毛蕨(Cyclosoeus

acuminata)、鱗蓋鳳尾蕨(Pteris vittata);其它草本植物 6 種,計有野塘蒿(Erigeron

Page 3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55

bonariensis)、月桃、臺灣蘆竹、水丁香(Ludwigia octovalvis)、金絲草(Pogonatherum

crinitum)、鱧腸(Eclipta prostrata);其中後 3 種及粗齒革葉紫萁(Osmunda

banksiaefolia)為典型的濕生環境的指標植物。

Page 3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56

表 1:鹿野溪鐵橋東岸木本植物 IVI 值一覽表

樹種 相對密度 相對優勢度 相對頻度 重要值 豐富度

九 芎 1.8 0.0 4.8 6.5 5

土 蜜 樹 3.5 0.2 4.8 8.5 6

山 柚 3.5 0.7 4.8 9.0 7

羅氏鹽膚木 3.5 1.7 9.5 14.7 8

白 埔 姜 1.8 0.0 4.8 6.5 10

血 桐 1.8 1.1 4.8 7.7 11

刺 裸 實 1.8 0.6 4.8 7.1 12

厚 殼 樹 1.8 1.0 4.8 7.5 13

桶 鈎 藤 3.5 0.7 4.8 9.0 14

細葉饅頭果 3.5 0.4 4.8 8.7 15

番 木 瓜 1.8 0.0 4.8 6.5 16

番 石 榴 1.8 0.0 4.8 6.5 17

黃 連 木 26.3 71.1 9.5 106.9 18

楝 樹 1.8 1.0 4.8 7.5 20

臺 灣 海 桐 5.3 11.5 4.8 21.5 21

銀 合 歡 24.6 2.2 9.5 36.3 22

篦 麻 1.8 0.1 4.8 6.6 24

蟲 屎 10.5 7.6 4.8 22.9 25

100.0 100.0 100.0

另外,楓香(Liquidamber formosana)純林的植物社會在過去的環境應普遍可見,

但目前本種植物社會僅見於龍田村的第二公墓旁,公墓用地緊鄰溪岸的邊坡,由於

長期未受干擾,因而細帶狀小面積自生的楓樹純林得以發育。然而隨著開墾壓力,

這些楓樹純林的景觀也隨之消逝。

Page 3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57

第三節 低地造林

低地地區的造林早在日治時期業已進行,例如:稻葉(即今之嘉豐村)則稱之

為 kali tu’od53,意指很多相思樹之意,日治當時種植相思樹是做為燒炭之用,當時的

火車軌道,需要大量的枕木,燃料需要大量的木炭,缺乏木炭時則直接以薪柴為之。

因此,日治時期,日人就在鹿野地區海岸山脈一側進行相思樹的造林。戰後林業政

策未有多變,以單一樹種之造林為主,目前區內之人工林依其使用方式及目的,主

要分成:

一、山坡地特殊用途之人造林

人造林係指因人為目的而進行大面積栽種,日後得以量產供應事業特殊用途之

林地。在鄉內最主要的林班地,為臺東林區所管轄,寶華山區的丘陵地大面積承租

給永豐餘紙業有限公司,早期以栽植薩爾瓦多合歡做為紙槳用材,但由於生長緩慢,

近年來主要改植赤桉。單一林相的產業經營,以符合工業上的成本效益,但就社會

生態學來看,不論景觀休閒、水土保持、生物棲息、森林副產、水力資源等,其所

付出的社會成本可能遠高於造紙所得。

53

Kali 為「多」之意,tu’od 是指相思樹。

Page 3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58

二、多樣樹種的園藝林

鄉內從事苗木栽培的主要區域以龍田、永安及瑞和為主,栽植之樹種為了提供

園藝市場需求,種類繁多,包括牛樟、椬梧、筆筒樹54、楓港柿(Diospyros vaccinioides)

為主的單一樹種經營,也有以多種樹種經營的農林地,樹種包活蘭嶼肉桂

(Cinnamomum kotoense)、臺東龍眼(Pometia pinnata)、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

賽赤楠(Acmema acuminatissima)、欖仁、蘭嶼烏心石(Michelia formosana subsp.

lanyuensis)、烏心石、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formosana)、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杜英。其樹種的轉換隨著市場的需求與銷售而有所更迭。

三、指定樹種的農地造林

除了水源豐沛的地區做為一年兩期的稻作生產外,較為乾旱的地段,則以高莖

蔗作、休耕荒地及造林為主。造林為農民配合政府林業政策進行農地植林計畫,主

要區域以臺東農場鹿野分場及瑞源農場之土地因國際糖價低迷後,原先栽植之甘蔗

荒埔地全面整理,進行大面積的種植臺灣櫸,部分區段則將自行生長的苦楝加以撫

育。臺糖公司瑞源農場配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農委會的政策,分別在民國 87 年

(1998)及 88 年(1999)進行造林,面積 2404 公尺*20 公尺,及 4.2 公頃。在瑞源

到瑞豐的道路兩側,以綠蔭大道之名種植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石栗

(Aleurites moluccana)、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小葉欖仁(Terminalia

54

從野地自生到園藝栽培的尚有筆筒山莊的筆筒樹,其由前永安國小潘校長的兒子潘整衛所經營,區

內栽植 1300 多株的筆筒樹,堪稱國內一絕。

Page 3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59

mantaly)、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樟樹、瓊崖海棠(Calophylum inophyllum)、

臺灣欒樹、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楓香等樹種。民國 90 年(2001)又擴大

栽種面積,主要樹種為臺灣櫸、臺灣光蠟樹(Fraxinus formosana)、樟樹及少部分

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等指定造林樹種。其間刻意留存苦楝。

四、榛莽疏原植物社會

鹿野鄉境溪流密布,不論是古卑南溪所形成的第四紀堆積層,亦或是卑南溪主

要支流的鹿野、鹿寮溪聯合沖刷堆積的平原,其初始環境都是乾濕度差異極大的砂

礫地,早年寬闊的河道,尚能提供高灘地較為長期的穩定環境,乾生型的泛濫平原

以甜根子草(Saccharum spontaneum)、白茅形成的高莖禾草,伴生臺東火刺木、椬

梧、飛龍掌血(Toddalia asiatica)、魯花樹(Scolopia oldhamii)、刺裸實(Maytenus

diversifolia)、南嶺蕘花(Wikstroemia indica)、小葉黃鱔藤(Berchemia lineata)等

等具刺耐旱的灌叢,其間疏生苦楝、楓香等等大樹,建構了大原地區的植物社會。

在日治初期(1909~1910)的調查,當時的鹿寮及大埔尾移民收容適地調查分別有

2159.76 及 1946.46 甲。55

1970 年代寶華橋未興建前,當夏日水位較高時,要渡河到對面山工作,必須靠

撐船的人撐渡過河,冬天水位較低時,則搭有渡溪竹橋做為往來的孔道。沼塘是河

川的靜水水系,其在人為經營下,改變了另一種生態系。以寶華橋下新闢的一塊干

55

鄭全玄,1995。《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Page 3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60

擾程度沼塘調查結果,其水生植物以青萍(Lemna aequinoctialis)、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小花水丁香(Ludwigia perennis)、香蒲(Typha orientalis)為主,沼塘

的水質優養化的情形主要社區污水排放,河川水系的水量大量減少所致。

近年來河堤的構築,河床壓縮高灘地採砂的結果,長期穩定的環境則不復再現。

就以鹿寮溪鐵橋北岸的樣區為例,本樣區為鹿寮溪與卑南溪的會流處,由於鹿寮溪

自中央山脈攜帶大量堆積物於會流處淤積,因而形成大面積的泛濫平原,並促使卑

南溪的水流往東岸的山壁沖刷。本樣區為河川回春作用所形成的泛濫平原,早年為

當地住民墾作瓜果等短期作物,目前呈休耕/廢耕狀態,礫石堆積的田埂依稀可見。

全區圓果雀稗以全覆蓋的方式曾生長期間,調查期間可能因為久未下雨導致全部枯

死。區內木本植物小苖僅見銀合歡及羅氏鹽膚木,可見本區環境仍處於河床乾礫地

的疏原植物社會,除了廣適性的銀合歡及馬纓丹(Lantana camara)兩種外來植物得

以侵入外,原生的植物只有九芎、土蜜樹及羅氏鹽膚木三種木本植物,憑藉其深根、

耐旱、耐瘠的的特性得以更新演替外,其它物種仍然難以侵入。

表 2:鹿寮溪鐵橋北岸木本植物 IVI 值一覽表

樹 種 相對密度 相對優勢度 相對頻度 重要值 豐富度

九 芎 0.7 0.2 14.3 15.2 5

土 蜜 樹 0.7 0.3 14.3 15.3 6

馬 纓 丹 1.4 1.2 14.3 16.9 13

羅氏鹽膚木 41.4 10.8 28.6 80.8 7

銀 合 歡 55.7 87.5 28.6 171.8 14

100.0 100.0 100.0

Page 3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61

本樣點之草本植物共出現 11 種,包括霍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雞屎藤、

大花鬼針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野塘蒿、毛西番蓮(Passiflora foetida var.

hispida)、長柄菊(Tridax procumbens)、紅毛草(Phynchelytrum repens)、馬唐(Digitaria

sangguinalis)、莠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馬纓丹、美洲闊苞菊(Pluchea indica);

這些種類清一色的都是路緣及干擾跡地常見的外來種。普遍這類外來植物,常以高

密度、高頻度及高覆蓋度的方式盤佔干擾跡地,本樣點呈現的是這些指標都相當的

低,主要是覆蓋全區的圓果雀稗長期乾旱枯死的時間不長,其枯枝及葉片都未腐化,

這些以菊科及禾本科的外來物種尚無法全面的侵入。平均覆蓋度最高的以美洲闊苞

菊 8%最高,再其次為大花鬼針草<6%,其它種類則均在 2%以下。56

0%

1%

2%

3%

4%

5%

6%

7%

8%

9%

1

雞屎藤

白花鬼針

野塘蒿

毛西番蓮

長柄菊

紅毛草

大馬塘

葉狗尾草

馬纓丹

南美闊苞菊

56

曾晴賢等,2004。《卑南溪河系河川情勢調查》。中華民國魚類學會調查。臺北:經濟部水利署。

Page 4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62

圖一:鹿寮溪鐵橋北岸十種草本植物平均覆蓋度比較圖

河道的壓縮改變了河床的環境,原本具有邊際效應(edge effect)的環境,其生

物龐雜度應為最高的河岸,被高大的堤防切割,隔斷了生物的通廊,也抹除了湍、

瀨、灣、潭的生境,一切顯得孤寂。

河川工程與生態的相關,其不僅顯現於地景的破壞,亦顯現於生物棲地。姜英

本等(1992)鹿寮溪水中生物調查結果指出:本溪共記錄 8 科 20 種魚類,各科魚類

種數,以鯉科為最,佔本次調查總數的 45%,次為蝦虎科及慈鯛科。特有種有赤斑

吻蝦虎及高身鏟頷魚。愈往上游則種數顯得貧乏,主要為攔砂壩的阻隔。

五、河岸草生環境

靠近溪流環境的河灘低地,由於河水高漲時時會淹沒低地成為行水區,除部分

區域做為種植冬瓜、西瓜等短作之外,大部分為以甜根子草、白茅草及菊科植物為

優勢的草生地。這類型的環境包括鄉內的主次要溪流靠近堤岸的兩側,不過近年來

低水護岸的施工,已大量破壞干擾其原生環境。這類環境中,極適合環頸雉、棕三

趾鶉(Turnix suscitator)等地棲型的雉科鳥類,其它鶯科鳥類如褐頭鷦鶯(Prinia

subflava)、灰頭鷦鶯(Prinia flaviventris)、錦鴝(Cisticola juncidis),鵐科鳥類如

黑臉鵐、金鵐(Emberiza aureola)等,其它如小雲雀(Alauda gulgula)、白鶺鴒、

樹鷚等都極為常見。兩棲爬蟲類則以日本樹蛙(Buergeria japonicus)為主。至於灌

Page 4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63

溉水渠的溝岸,則提供了木賊(Equisetum ramosissimum)、小毛蕨等植物的生長空

間。

溪岸環境開墾作為農作地,主要依其栽種作物之內容而有著不同方式和干擾的

強度,同時也在動態的經營下,營造了不同的環境棲地。

(1)休耕地

在鄉內普遍可以看到不同時間長度的休耕地,其休耕的目的可能是產業的轉

型,也可能是地力的再蓄積。民國 92 年(2003)5 月,在永安調查一塊 140×120 的

鳳梨園休耕地,以 3 條穿越線全區普查的方式,紀錄區內的植物物種,並推斷其演

化方向。全區共紀錄 75 種植物,其中包括原生種 36 種,外來種 39 種,除了可以看

出原生種與外來種在這塊土地激烈的競爭之外,初期演替的狼尾草和五節芒這兩種

高莖禾本科植物,佔據了整個區域覆蓋面積的 76%;其它則是菊科的小花蔓澤蘭、

香澤蘭、大花鬼針草、加拿大蓬的天下。木本植物則以速生樹種的小苖(DBH<1)

出現,如血桐、羅氏鹽膚木、蟲屎、小葉桑、土蜜樹、烏臼(Sapium sebiferum)、

苦楝等,其數量以<5 的方式散生於區內,區內邊緣則留存黑板樹(Alstonia

scholaris)、春不老(Ardisia squamulosa)等人為栽植旳庭園樹種和行道樹。全區環

境仍以高莖之草本植物社會為優勢,如休耕的時間愈長,其將朝著單代闊葉樹種的

方向演替。區內鳥類有環頸雉、褐頭鷦鶯、烏頭翁、棕三趾鶉、紅鳩及棕背伯勞(Lanius

schach),族群數量均<3。昆蟲則有臺灣紋白蝶(Pieris canidia canidia)、臺灣波

Page 4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64

紋蛇目蝶(Ypthima multistriata)、青銅金龜(Anomala expansa)、赤星椿象(Dysdercus

cingulatus)、義大利蜂(Apis mellifera)等,除義大利蜂族群數量>50 之外,餘均

<5。

(2)短作農田

農田主要以一至多年生的作物不斷的隨著市場需求及栽作技術的變遷而轉換,

如玉米。這樣的環境提供赤腹鶇、白腹鶇(Turdus pallidus)、樹鷚(Anthus hodgsoni)、

赤喉鷚(Anthus cervinus)、黃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等候鳥的棲息環境,也讓紅鳩、珠頸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棕

三趾鶉等留鳥得以繁生。

(3)稻作

大埔圳、豐源圳的開鑿,讓瑞源地區的稻作面積急劇增加,引水的渠道及稻作

四季的更迭,創造出不同棲地的環境。尤其是每年春秋兩季候鳥遷徒時,稻田成了

提供候鳥棲息覓食的主要環境。候鳥中數量較為龐大的有花嘴鴨( Anas

poecilorhyncha)(86)57、小水鴨(Anas crecca)(237)、黃鶺鴒(Motacilla flava)

(322)、黃頭鷺(Bubulcus ibis)(98)、鷹斑鷸(64)等;其它如白鶺鴒(Motacilla

alba)、灰鶺鴒(Motacilla cinerea)、燕鴴(Glareola maldivarum)、蒼鷺(Ardea cinerea)、

白腰草鷸(Tringa ochropus)。留鳥則以水生或傍水的鳥種居多,如紅冠水雞(Gallinula

57

括弧內的數字代表在 2004 年中,筆者在鹿野地區調查時單日所見的量。

Page 4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65

chloropus)、白腹秧雞(Amaurornis phoenicurus)、栗小鷺(Ixobrychus cinnamomeus)、

黃小鷺(Ixobrychus sinensis)、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大卷尾等。

Page 4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66

第五章 土地經營與生態

鄭漢文

目前鹿野鄉境內的土地使用類型,依其經營及干擾頻度,大致可以區分成溪流

環境、次生林、人工林、農地及聚落。

後山乃清政府有計畫移民之區,故官府之政策亦為影響農作經營之因素。如光

緒元年(1875)臺灣道夏獻綸曾命戍兵種棉以興地利,光緒三年(1877)所擬之撫

番開山善後章程中對作物之栽培大指導,該章程云:「靠山民番除種植薯芋、小米

自給外,膏腴之土,栽種無多,以致終身貧苦,應選派就地頭人及覓妥通事,帶同

善於種植之人,分投各社,教以栽種之法,令其擇避風坡山,種植茶葉、棉花、桐

樹、檀木以及麻、豆、咖啡之屬,俾有餘利可圖,不復以游獵為事,庶幾漸底庶良。」

(張永禎,1986:222)胡鐵花巡視臺東直隸州(今花、東兩縣)之後寫道:「臺東

各處,土曠而沃。勸爾居民,各求富足。多開荒地、多種五穀、多養牛羊、多栽竹

木。」(胡傳,1960:208)

日治時期日人有意探採里壠一帶山區的樟腦,臺東廳長提出平地應增加警察的

配置,以保護農耕、畜牧與交通的安全,因此大正 2 年(1913)年將警戒線往南延

伸至北絲鬮溪之馬里(mate),防止布農族人的侵擾。但當年 11 月一名日籍伐木工

人及 2 名巡查被殺,大正 3 年(1914)年底,德高班寮一帶採煉樟腦的日籍工人亦

Page 4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67

遭攻擊,造成一死一傷,其餘日籍工人 100 餘人全數逃散。大正 4 年(1915)為了

防止布農族人的持續反抗,因而設置通電鐵絲網的隘勇線,沿北絲鬮溪至花蓮港廳

界(孟祥翰,1998)。瘧疾/山豬/布農族人是移墾者最大的困擾,但同時也是悍

衛山林最為盡力者。隘勇線內的生活獲得了安全上的保障,高台、永安、新豐山區

的樟腦,也因此一棵棵倒下,森林裡的櫸木、烏心石等臺灣闊葉一級木,也成了隘

勇線下的祭品。

大樹的砍伐形成了鬱閉森林的逐步破空,採獵的文化轉而朝向塊狀皆伐的游耕

農墾,地利流失耗盡時,便進而發展到土壤磽薄的河川礫地利用,水利工程及水稻

栽培變成了生產的主力。民國 42~44 年間鹿野圳、擺仔擺圳58及豐源圳的相繼完成,

永安、和平、瑞源一帶農田灌溉 200 餘公頃(梁俊良,1991:44-45)。

第一節 鹿野三寶見證移墾的聚落生態

目前高台、龍田一帶的河階群,其階崖的植生環境自然干擾大於人為干擾,此

種環境自生的黃連木、紅皮、青剛櫟不難看見;干擾較為頻繁的坡地已被大面積的

桂竹林取代,或河階面臺地則從早期的甘蔗、鳳梨到今日的茶園。茶的種植由 30 多

年前的阿薩姆紅茶、武夷茶到今天的金萱及烏龍茶為主。

58

後來改名和平圳,避其諧音擺仔擺壞了壞。

Page 4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68

臺灣有三寶,甘蔗、茶葉和樟腦,為臺灣的經濟創造了另一種可能,也為臺灣

的土地進行了一番的註解。龍田地區除了沒有樟腦的經營外,另外兩寶至今依然是

重要的產業,至於鳳梨則是歷史及社會結構下發展最為持久的產物。

第二節 強制栽種甘蔗製糖

大正 4 年(1915)起臺東製糖株式會社先後建立鹿野、鹿寮及大原移民村,從

日本新潟縣及臺灣西部招募移民前來墾地種植甘蔗。會社為保障製糖原料供應,強

迫墾地的 2/3 必須種植甘蔗,甘蔗成了這個時期的重要經濟作物。

張修文說:「我九歲時隨父親來瑞源,當初製糖會社的土地隨你高興,要做哪

裡就做哪裡,可是當時土地貧瘠,都是草茅、菅蓁,又沒有肥料,無法耕作。於是

就到對面山(都蘭山)開墾 28 甲種甘蔗,甘蔗一樓高且粗。後來有進口的西德肥料、

後來又有硫銨,父親繼續拓墾耕作甘蔗 100 多甲,除對面山的 28 甲外,七腳川路旁

兩側 40 甲,瑞豐國小後方 30 多甲,當時牛 13 隻,一隻徵用軍用牛,4 張 4 輪車,

都是用來拖甘蔗,全村幾乎都做我們的工作。一年生產約 80 萬噸,米一個月食用 15-6

包。」

「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渾語,笑稱種甘蔗的人幾乎成了株式會社

的奴工,當國際糖價大跌之後,池上糖漿廠及臺東糖廠陸續於 1980 年代關廠,大原

地區的蔗作地幾乎全部休耕。不論早年用來製糖的甘蔗園,或是自埔里引種栽培成

功,現在已打出名號的瑞源紅甘蔗;其蔗作從整地、扦插、培土、剝葉到收成,其

Page 4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69

時間長達兩年,而干擾的程度及頻度較低。在區內的生物主要有鬼鼠、環頸雉、燕

鴴、白腹秧雞。

民國 44 年(1955)大同農場正式成立,退役官兵來此從事開發,至民國 50 年

(1961),開發面積達 767 公頃,是當時縱谷地區開發面積最大的區域59。隨著土地

的大面積開發,因應市場的農業經營機制也隨之而起。

第三節 鳳梨專業區

日治時期,龍田就有人栽種鳳梨,鳳梨的高度可以達到一人高,葉緣的銳刺密

佈60,所結的聚合果雖小,每個孔目也需要切割,但風味極香。民國 44~59 年(1955

~1970)行政院經濟安全委員會為發展東部臺灣經濟,由於駐臺美軍對於鳳梨罐頭

需求甚殷,於是利用美援由臺灣糖業公司在臺東設立鳳梨工廠,推廣鳳梨栽培,並

在瑞源、龍田設立專業區。多刺的鳳梨,不止悍衛了自己,同時也悍衛了環頸雉、

棕三趾鶉等地棲性鳥類避免天敵危害的主要生境。

59

廖中勳,2004。《鹿寮歲月》(2)。鹿野:永安社區發展協會,P.30。

60 因其與林投外觀相近,難怪唐山過臺灣時看到林投果時說了:「臺灣好光景,鳳梨生在林投頂(閩

南語)。」

Page 4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70

第四節 茶葉

雖然緊鄰的永康山區分佈自生的山茶61,但是茶葉的種植則遲至民國 48 年

(1959)住在高台的蘇天成,其自西部購買第一批阿薩姆紅茶來高台種植。民國 52

年(1963)龍田、高台開始種植大葉系統的阿薩姆紅茶,之後種植烏龍、金萱及因

為小葉綠蟬為害茶樹而發展出來的「蜜種綠茶」62等茶種,茶作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展

到 300 多公頃,1980 年代甚至設置茶改場做為東部茶葉的推廣中心。1990 年代則逐

步發展成以茶業為主軸的農業觀光。茶園是近卅年高台、龍田一帶的主要產業,從

早年的阿薩姆紅茶到最近的烏龍金萱,茶園的經營以約十年休耕或輪作的方式在區

內形成動態的棲地改變。單一樹種的茶園經營,加上殺蟲及殺草農藥噴劑的強力干

擾,區內的生態體系顯得貧乏。

第五節 工商綜合區的生態環境63

近年來,鹿野地區的區域發展,也影響著環境的變遷。從紅葉溫泉延伸而來的

旅遊發展在本鄉逐步成型,如布農部落屋、憶柏飯店、紫熹山莊及各種民宿隨之興

起,以吸引/迎合觀光客的各項設施,必然衝擊自然環境。本地農作類型因水源供

應量的多寡,而有旱田和水田之分,水田分布於鹿野溪沿側,以栽種水稻為主,旱

61

呂勝由與楊遠波(1987)曾於 1986 年分別調查高雄縣茂林鄉多納村及臺東縣鹿野永康山(800-1000

公尺)之野生茶樹,提出臺灣的野生茶樹一種武葳山茶(Camellia sinensis subsp. buisanensis)

62 新竹、苖栗一帶發展出來外銷到英國的「東方美人茶(又稱椪風茶)」,就是使用遭小綠葉蟬為害

過的青心大冇為茶青材料醱酵而成。

63 鹿野工商綜合區因尖美集團財務發生問題而停止開發,其地已由台灣區各農會投資興建鹿鳴酒店。

Page 4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71

田則分佈於公路兩側,地勢位置較高,以種植鳳梨、甘蔗為主,在旱田與水田的中

間地帶,則有小面積零星分布的果園和雜木林,果園以種植釋迦、枇杷、水梨、小

蕃茄為主,雜木林則為演替前期的血桐、構樹、臺灣欒樹等次生林。基地內的環境

現況為鳳梨園。植被的複雜度極低,除作物外,僅有草本植物雜生其間。由於植被

環境單調,可提供給動物的生態棲位有限。

空地草生區:主要組成種類為金午時花( Sida rhombifolia)、龍爪茅

(Dactyloctenium aegypti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大黍、毛畫眉草(Eragrostis

ciliaris)、四生臂形草(Brachiaria subquadripara)、長柄菊、野塘蒿、白花牽牛(Ipomoea

sinensis)等。此區屬於不安定之過渡區,隨水份、人為干擾等將產生變化,中心空

地休耕已一段時間,致一些陽性先驅種類之灌木已侵入,如白匏子、山黃麻、羅氏

鹽膚木、血桐、銀合歡與構樹等。

鳳梨園區:白茅、冇骨丹(Buddleja asiatica)、五節芒、紅毛草、龍葵、昭和

草、紫花霍香薊(Ageratum houstonianum),其種類、數量之,與人為清除之頻度有

關,此區為人工維持之植群型,少部分荒地者,由於先驅樹種侵入有轉變成次生林

之趨勢。

Page 5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72

第六章 環境的變遷

鄭漢文

大地氣候的變遷影響著全球的生態體係,鹿野地區當然也不能例外。全球氣候

暖化的現象,讓動植物的分布產生垂直與水平的推移。動物的水平推移當屬紅鳩和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這原本以緯度較南的鳥種,目前在臺灣大量繁生。

另外,原本屬於第四紀低海拔堆積層馬尾松的主要生長環境,如苗栗的火焰山,嘉

豐山里一帶以及鹿野地區的山麓地帶,現在則向緯度更高的環境推進。

俄羅斯的科學家觀察馬尾松的北遷現象,發現馬尾松逐步向寒冷的北疆推進,

印證了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在鹿野地區,變暖的結果,也讓馬尾松不適而退出,

轉而由過去較為少見的臺灣光蠟樹取代。

從永昌部落阿美族民族植物的調查中發現,早期山區咬人狗很多,甚至乾旱時,

部落的男女老少,每人都要手持咬人狗到頭目家揮舞手中的枝條祈雨,未參加者將

受到長者以咬人狗拍打其身體,讓他癢得受不了一直抓癢抓到像跳起舞來。咬人狗

為蕁麻科典型濕度較高的指標植物,如今高台、永安一帶僅殘存於河階崖的角落。

在濕度尚高的環境,樟、櫧、楠、榕這類的樹種自成優勢,而且林下木質藤本及附

生植物種類繁多;但是在乾旱環境,大戟科的血桐、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蟲

Page 5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73

屎、白匏子、菲律賓饅頭果(Glochidion philippicum),桑科的構樹、小葉桑,漆樹

科的羅氏盬膚木、山漆(Rhus succedanea)等則構成開闊地的主要樹種。

第一節 行道樹的變遷

鄉內縣道以上之公路兩旁,自日治時期以來普遍栽植行道樹。年代最為久遠的,

當屬龍田村的光榮路,路樹在多次的路面拓寬之後消失殆盡。目前僅殘存光榮路一

戶黃姓人家宅前的龍柏(Juniperus chinensis var. kaizuka),286-288 號之間有一棵樹

瘤佈滿根部,樹上結滿澄黃果實的麵包樹;其對面的住家 255 號,有一棵種了四十

多年的臺東龍眼64,這棵臺東龍眼的種源也是取自於對面一棵直徑約 1 公尺的大樹,

但在道路拓寬之後大樹已經不見了。果樹是當時光榮路的主要行道樹,龍田國小宿

舍前及蔗作原料區各有一棵胸徑 70 公分的荔枝樹(Litchi chinensis)、日治時期龍田

地區的馬場65有一棵胸徑約一公尺的鍚蘭橄欖(Elaeocarpus serratusl)、220 號前留

有一截胸徑 75 公分的龍眼(Dimocarpus longan)樹頭,一一印證了居民所說的:「當

時路面坑坑洞洞,僅足供牛車行駛的石子路面,兩旁則散佈了各種路樹,有芒果、

柚子(Citrus grandis)、荔枝、龍眼、楓樹、樟樹和紅雞油,還有一種最多的就是燈

仔花。」燈仔花就是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也叫做扶桑,日本也稱做扶桑,

種植扶桑也象徵這塊土地所具有的日本風格。

64

當地附近人家都稱之為日本龍眼或大號龍眼,這種植物未見分布於日本,其主要以中南半島太平洋

群島為主要分佈地,臺灣的花蓮、臺東、蘭嶼及綠島亦見栽植。臺東龍眼、麵包樹可能係新七腳川

的南勢阿美族人被強迫遷村時帶來新豐一帶種植,然後被採種種植,亦有可能自南洋引入栽植。

65 現為龍田村南一路 80 號斜對面一處荒廢堆放雜物的樹林。

Page 5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74

永昌社區則以永安路的茄苳行道樹最為顯眼,緣於鹿寮社因火車經過,其煙燼

造成當時木造草屋焚毀,因而於昭和 10 年(1935)集體移遷至永昌現址後,日警發

動村民所栽植。

再其次為臺九線通往武陵路段的永嶺路,目前為公路局規劃為景觀道路的樟樹

林道,其間之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為戰後初期栽植。龐大的樹冠幅,連

結路旁的樹林,形成長達約二公里的帶狀棲地與生活空間。

20 多年前,新豐至鹿野一帶栽植艷紫荊(Bauchinia blakeana)、金鐘花(Forsythia

viridissima)等外來樹種,近年來多已相繼死亡;近十年來公路局養工處持續經營行

道樹,在境內從四維到月眉間的主要樹種為樟樹及小葉欖仁。

鄭烈縣長任內,以小葉欖仁為臺東縣樹,從四維到鹿野的路段,以及高台、龍

田(iming)及永安村,路樹普遍栽植小葉欖仁;徐慶元縣長任內,重新選訂樟樹為

縣樹,並以樟樹為主要行道樹種,逐步取代枯死的艷紫荊和金鐘花。

另外一類行道樹則是水利署第八河川局的傑作,其斥資大筆的經費沿著卑南溪

河岸及其支流兩側不斷興建水泥堤防,之後又為了美觀及近自然工法的推動,在河

堤兩側填土構築低水護岸並進行植栽,同時也在堤防外側的防汛道路高密度的種植

各種外來樹種。

Page 5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75

第二節 校園植物的變遷

學校機關為主要的公共空間,校園植物反應了不同時代下的政經型態。以龍田

為例,其設校年代較為久遠,日治時期校址內的楓香、苦楝、金毛杜鵑等等樹種被

留存了下來。另外,日本黑松的移民樹種,臺東蘇鐵的鎮邪樹種66,茄苳做為掩蔽樹

種,都是當時的作品。另外瑞豐國小日治時期校園四周普遍種植木棉,惟公路拓寬

及校舍翻修後,這些高大參天的樹種已不見其蹤影。

光復後黃順興縣長時代,各校以栽種桃花心木、紅楝子(Toona calanthas)67、

印度紫檀、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等樹種;蔣聖愛縣長任內,則大力推展會開

花的樹種,如阿勃勒及鳳凰木,杜俊英當任局長時期,則推動各校種植鳳凰木。

廖聖福(1994)進行全臺東縣校園植物的每木調查68,其中鄉內二所國中、五所

國小的校園植物中,共紀錄 90 種 1043 棵胸徑達 1 公分的木本植物,其中胸徑達 1

公尺的老樹有三棵,包括龍田國小兩棵白榕和鹿野國小的茄苳;其它胸徑大於 80cm

的老樹如下表 3:

表 3:鹿野鄉各校校園植物胸徑大於 80cm 的老樹

樹種(胸徑)

校名 白榕 茄苳 桃花心木 苦楝 印度紫檀 黑松 正榕 楓香 種數/株數

永安國小 91 1/1

龍田國小 148、113 98、81 98、83 89 81 80 6/9

鹿野國小 109、90 83 90、85 3/5

66

鹿野國小校門入口的臺東蘇鐵,已在民國 92 年(2003)死亡,徒然留一個銅像和基座。

67 外觀似桃花心木,其可能為育苗時誤認為桃花心木而栽植,臺東縣境僅見於少數幾所國小校園,如

北源國小、瑞豐國小。

68 每木調查意指胸徑 1 公分,株高 1.5 公尺以上的木本植物。

Page 5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76

各校樹種及數量如表 4:

表 4:鹿野鄉各校樹種及數量表

校名 瑞源國中 鹿野國中 瑞源國小 鹿野國小 龍田國小 瑞豐國小 永安國小

數量 223 341 97 53 182 50 97

種數 30 45 17 17 47 14 13

總斷面積 91614 110677 47004 81416 280122 40974 116459

校園重要樹種總斷面積圖(單位:平方公分)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鳳 凰 木

椰 子

白榕

木麻黃

楓 香

相 思 樹

桃花心木

重陽木

印度紫檀

圖二:校園重要數種總斷面積圖

校園植物在總斷面積中,以苦楝、印度紫檀及茄苳居前,三種樹種佔所有植物

斷面積和的 34.48%,前十種的斷面積和佔了所有樹種的 69.76%;在各校不同樹種的

斷面積中,龍田國小的苦楝、重陽木及楓香分居 1~3 名,鹿野國小的印度紫檀、鹿

野國中的苦楝、永安國小的相思樹居次。可惜的是在前十種重要樹種中,除了苦楝、

茄苳、楓香及白榕外,其它都是外來樹種。

Page 5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77

近年來在縣樹的推廣及原生樹種的生態觀點的導引下,校園植物的種類則迴歸

到原生樹種的栽培,這多少是件可喜的事,其至少提供了臺灣原生動物的食物、棲

地或築巢的空間,也為學校做為原生物種基因池的任務負起一份責任。如永安國小

的青剛櫟、山櫻花(Prnus campanulata)。

第三節 鹿野鄉的動物資源

一、哺乳動物

從耆老的口述資料可以得知在其生活圈中,野生動物提供鹿野地區部份的生計

產業,但這種生計產業僅是少部分人家的副業,亦或是後期則發展成有錢有閒人家

的遊獵活動:

「祖父莊苟,日本人喜其體格壯碩,派其擔任隘勇仔,阿公也在七腳川做番

仔生意,賣鐵貓、賣酒、鹽和番仔火,賣給原住民,他們則拿獵物來交換。

當時我們家的肉吃不完,肉醃了很多缸,有山猴、山豬。父親在武陵的林班

砍大樹做木料,當現場的工頭。」「以前平地有花鹿,山上有水鹿(Cervus

unicolor swinhoei)、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果子狸、山猴、山豬、

穿山甲,鳥有山雞(藍腹鷴),有人抓下來會送到我家賣,我們只蒐集鹿鞭、

鹿皮及羌皮,每 3~4 個月一次送到臺東,數量平均約有 20 多件;剛光復時,

西邊山曾蒐集過一次熊膽。車站有一戶彭姓人家,曾養 5-6 隻鹿一段期間。」69「以前大原鹿很多,也有野牛70」。──莊瑞光

禁獵前,每一年過年時,我都會隨同雲林林姓縣長到臺東游獵,從知本農場、

臺東機場、鹿野、加拿典一路打到花蓮,主要以環頸雉、臺灣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us)、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花嘴鴨為主,一天最多

曾在鹿野地區打過環頸雉十六隻。山豬、鹿、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狐狸(係指白鼻心)及臺灣鯪鯉(Manis pentadactyla),臺灣

69

張修文所述,男,1915 年生。

70 徐振武所述;此處所指野牛,應為阿美族人所放牧的牛隻。永昌周黃秀文(1935 年生)說:「以

前阿美族人家家戶戶都養牛,少則 3 頭,多則 10 幾頭。」

Page 5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78

鯪鯉則以寶華山一帶較多。廿卅年前71,在擺仔擺看過水獺,廿年前武陵明

野橋下射殺過一隻魚鷹並做成標本;當時蛇類有龜殼花、青竹絲、飯匙倩(眼

鏡蛇(Naja nara atra)、雨傘節、水蛇(Enhydris plumbea)。

二、水生動物

以前溪流有著很多的何氏棘魞(Spinibarbus hollandi)、高身鯝魚,近年來

溪哥引進之後,整個溪流環境已大不如前。曾捕獲過大鰻魚,直徑約 30 公

分,長約 1.4 公尺,在瑞和一帶。在鹿野地區,斑剝龜(Ocadia sinensis)、

鱉(Pelodiscus sinensis)、白鰻(Anguilla japonicus)、花鰻(鱸鰻 Anguilla

marmorata )、土虱(塘虱魚 Clarias fuscus )、泥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在曾晴賢(2004)卑南溪調查中發現,分布於溪流中主要的魚種為純淡水性魚

類鯉科的臺灣石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高身鏟頷魚(Scaphesthes alticorpus)

和粗首鱲(Zacco pachycephalus)這三種魚類之分布最廣,從河口區附近的中華大橋,

一直到上游的初來橋及卑南溪之支流都有其紀錄,但其中又以高身鏟頷魚所紀錄的

數量最多、體型也最大,推斷高身鏟頷魚應為卑南溪之優勢魚種。

調查中亦發現,由於人為從西部河川所引進的臺灣石 與粗首鱲兩種外來魚種

的數量也不少,且分佈範圍廣泛,顯示其已經完全適應東部溪流環境,對於其對當

地原生魚種有威迫其生存空間之影響。除了高身鏟頜魚外,卑南溪另一較大型的魚

種何氏棘鲃的數量均不如保育類的高身鏟頜魚多,是棲息環境的問題或是調查季節

的影響,有待後續觀察。各種洄游性的魚類中,於主流主要的優勢魚種為明潭吻鰕

虎(Rinogobius candidianus)和日本禿頭鯊(Sicyopterus japonicus);但以明潭吻鰕

71

民國 78 年(1989)野生動物保護法頒佈,全面禁止狩獵。根據第十七條規定「非基於學術研究或

教育目的,獵捕一般類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野生動物,應在地方主管機關所劃定之區

域內為之,並應先向地方主管機關、受託機關或團體申請核發許可證。」

Page 5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79

虎的分布最廣,其主要分布的範圍從臺東大橋一直到初來橋都有記錄;而於支流優

勢魚種則為大吻鰕虎的分布最廣,日本禿頭鯊與大吻鰕虎(Rinogobius gigas)在主

流調查時可達到中游的電光大橋河段,而支流調查結果在鹿野溪與鹿寮溪之上游皆

可見到,「廣鹽性魚類」泛指能忍受鹽度變化較大之魚類稱之,在主流主要的優勢

廣鹽性魚類為鯔科的鯔魚(Liza dussumieri)和粗鱗鮻(Chelon dussumieri),鯔魚

溯河地點可達山里的調查點。但溯河能力最遠的則是湯鯉(Kuhlia marginata),可

遠至寶華大橋,由卑南溪魚類調查名錄中發現,整個卑南溪主流的魚類相組成明顯

偏向洄游性魚類,許多生活史與黑潮有關的洄游性生物仍然會藉著漲潮或洪水進入

河川中,這是卑南溪以及東部河川淡水生物的最大特色。

根據以往之採集紀錄,卑南溪原有「菊池氏細鯽」(Aphyocypris kikuchii)的特

有魚種,但目前未發現,有可能是因為粗首鱲引入東部河川,由於其食性相近,因

而造成異種間的生存競爭,使得菊池氏細鯽的生存倍受威脅,有絕種之虞。蝦類主

要的棲息環境是以中下游的河域為主。從調查紀錄中可知,不論從分布或數量而言,

大和沼蝦(Macrobrachium japonicum)為卑南溪主流河域內之優勢蝦種,分布範圍

可從河口的中華大橋到初來橋皆有其分佈。而另一種分布也很廣的蝦種為粗糙沼蝦

(Macrobrachium asperulum),不過由於其生殖型態為淡水域之陸封型蝦類,因此

從山里以上的河域內才有較多的紀錄,蝦類的上溯能力有明顯的差異,分佈可達到

新武呂溪與大崙溪上游,淡水蝦以大和沼蝦上溯能力最強,去年主流調查時可達到

中游的電光大橋河段,支流則在鹿野溪與鹿寮溪上游皆可見到,不過其分佈並未達

Page 5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80

到最上游的新武呂溪流域。值得注意的是,大和米蝦(Caridina japonica)的上溯能

力亦可達到鹿野溪上游的卑南上圳。卑南溪主流河域內蟹類調查中,僅記錄了臺灣

絨螯蟹(Eriocheir formosa)及字紋弓蟹(Varuna litterata)兩種;優勢蟹種為字紋弓

蟹,其分布僅達中游山里之河域而已,主要出現在河口到臺東大橋的河域內。而其

他非洄游型淡水蟹類,例如拉氏清溪蟹(Candidiopotamon ratbbunj),因為多分佈

於支流或較上游河段,因此並未在主流調查之河域內記錄到。

於支流調查中發現,優勢蟹種為臺灣絨螯蟹及拉氏清溪蟹兩種,與主流比較,

多了拉氏清溪蟹,但所紀錄到的兩種蟹類的數量皆不多,但在最上游的大崙溪河段

有紀錄到臺灣絨螯蟹的蹤跡,可見其上溯能力不弱。鄉內溪流主要以卑南溪為主軸,

匯流中央山脈的鹿寮溪、鹿野溪及海岸山脈的泥水溪,溪水向南出海,傍水維生而

且移棲能力弱的純淡水魚類、兩棲類長期演化成中央山脈以東的特有種。

在本鄉可以發現的特有種,卻不見於中央山脈以西的物種包括烏頭翁、臺東間

爬岩鰍72、高身鯝魚、臺灣絨螯蟹等。原本只分布於臺西部的特有種臺灣鬚鱲(也叫

臺灣馬口魚),東部目前也僅發現於卑南溪;粗首鱲(溪哥 Zacco pachycephalus),

以藻類為食,成魚肉食性嗜食昆蟲小魚及蝦;高身鏟頷魚(鮸仔 Varicorhinus

alticorpus)食用藻類之專一性高。何氏棘魞(鯁仔),善跳躍,以水生昆蟲小魚蝦

為食;大吻蝦鯱(魽仔魚 Rhinogobius gigias)則為典型降海型魚種。

72

臺東間爬岩鰍俗名石貼仔,主要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以石頭上之藻類為生,細斑吻蝦虎,屬陸封

型或非必要降型的魚種,臺東間爬岩鰍為曾晴賢 1981 年在其碩士論文中記載之新種。模式標本採

自臺東的利稻的新武呂溪,本鄉境內的鹿野溪、鹿寮溪及卑南溪亦有分布。

Page 5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81

臺東間爬岩鰍(Hemimyzon taitungensis)與臺灣間爬岩鰍(Hemimyzon

formosanum);高身鏟頷魚與臺灣鏟頷魚(Varicorhinus barbatulus);臺灣絨螯蟹與

日本絨螯蟹(Eriocheir japonica),這種生物的地理分佈,一如鳥類烏頭翁與白頭翁

(Pycnonotus sinensis)的地理分布上,形成東西兩塊大地構造上地理區隔的有趣案

例。

三、鳥類資源

在泥火山區共記錄 22 科 56 種。族群數量以留鳥居多,冬候鳥居次。其中以畫

眉科為主要鳥種。夜行性鳥類記錄到領角鴞(Collared scops)及黃嘴角鶚(Otus

spilocephalus)2 種。鳥種豐度單次最高記錄以繡眼畫眉 80 隻最多,其次為綠繡眼

52 隻次;再者為山紅頭(Stachyris ruficeps)、小彎嘴(Pomatorhinus ruficollis)、

頭烏線(Alcippe brunnea),各約在 20 隻次。出現頻度以烏頭翁為 100%最高,繡

眼畫眉(Alcippe morrisonia)、山紅頭及小彎嘴 90%居次。在本區留鳥的繁殖記錄,

發現築巢的計有尖尾文鳥、烏頭翁、山紅頭發現幼雛的計有白腹秧雞、小彎嘴、烏

頭翁及樹鵲(Dendrocitta formosae)。(謝建泉,1993:39-40)

根據廖聖福民國 93 年(2004)1 月 25 日之卑南溪的鳥類調查紀錄,在寶華橋下

為長期記錄點,發現花嘴鴨 152、小水鴨 76,分別位於寶華橋上下游流水區之溪岸

及礫灘,鹿寮溪岸新闢的水田,農田有一隻梟首示眾的花嘴鴨。民國 78 年(1989)

江明亮及廖聖福在卑南溪調查的鴨子有 418 隻(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s

Page 6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82

Research Bureau, 1989:78)。另外,依廖聖福的目擊記錄,寶華橋下的尖尾鴨(Anas

acuta)曾發現上百隻,且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的族群數量特別多。

鄭淑華(1993:169)在民國 81 年(1992)10 月底至 82 年(1993)3 月底間,

計五個月的〈卑南溪寶華段冬季水鴨群之調查研究〉指出:「本區發現的水鴨種類

有小水鴨(83.11%)、花嘴鴨(9.21%)、尖尾鴨(6.3%)、琵嘴鴨(1.2%)、綠頭

鴨(0.04%)、赤膀鴨(0.14%)六種;於 10 月份起陸續在此棲息渡冬,而在翌年 1、

2 月份,其停留的數量達到最高峰,持續至 3 月始陸續北返。」在其計錄表中顯示了

小水鴨單日之記錄出現高峰在於 1 月 9 日的 644 隻,明顯的遠高於 11、12 及 3 月三

個月份各次記錄的都在 300 隻以下的數值。花嘴鴨全期的最高紀錄於 2 月 27 日的 54

隻,這個記錄顯然遠低於個人在野外的觀察經驗及上述廖聖福 2004 年的記錄。

臺東鹿野工商綜合區環境影響說明書委託之調查陸域生態鳥類 23 科 49 種(山

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97)。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鳥類有松雀鷹(Accipiter gularis)、

環頸雉、畫眉(Garrulax canorus taiwannus)3 種,其它應予保育之野生鳥類計有黃

嘴角鴞、領角鴞、烏頭翁、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4 種。

鹿野村從中油加油站對面的溪底,在鹿野堤防及鐵道中間,向南沿伸至妙善寺、

溪底二號橋、福鹿橋南側,夾雜著一條有如脊椎狀的一長串長約 1.5 公里寬約 300 公

尺的沼塘。

Page 6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83

沼塘提供雁鴨科、鷺科等候鳥覓食的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記錄過的鳥種鷺

科有池鷺(Ardeola bacchus)、蒼鷺、大白鷺(Casmerodius alba)、中白鷺(Mesophoyx

intermedia)、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栗小鷺、黃小鷺;雁鴨科有小水鴨、花嘴

鴨、綠頭鴨、白眉鴨(Anas querquedula)等。兩棲爬蟲類則以金線蛙(Rana plancyi)、

白頜樹蛙(Polypedetes megacephalus)為主。

寶華橋、鸞山橋、武陵橋等等水泥橋的興建,提供小雨燕(Apus nipalensis)及

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的繁殖棲息空間,在寶華橋的觀察紀錄,最高紀錄到 350

隻的群聚現象。至於以沙丘集體營巢的棕沙燕(Riparia paludicola),在卑南溪河道

壓縮,河川沙石的採集壓力下,族群數量已大不如前,僅見其 3、5 隻零星的在卑南

溪岸附近飛翔。

從電話訪問到鄧子髜,其敘述到在民國 62 年(1973)11 月 7 日那天,其把 67

種73103 件製作好的標本送到瑞豐國小,在其回憶瑞源野外的環境時說:

「瑞源當時很多甘蔗園和草生地,山猴(鬼鼠 Bandicota indica)、啼雞(環

頸雉)、暗光鳥(夜鷺)、放蚊鳥(夜鷹)很多;當時並未禁獵,校長也常

去打水鴨,我也製做過很多水鴨的標本,像小水鴨、綠頭鴨啦!上課的時候,

曾有小朋友被躲在抽屜裡的青竹絲咬到。附近的魚池有很多的牛屎鯽仔,有

一年一位臺北的老師來電,問起為什麼他養的牛屎鯽仔不會繁殖,原來是他

的池子裡沒有臺灣蜆(Corbicula fluminea);他不知道牛屎鯽仔的卵必須產

在臺灣蜆裡才能孵化。」

「瑞源以錦蛇、南蛇和飯匙倩最多,而瑞豐則以龜殼花和青竹絲較多。還有

一種鎖鍊蛇74這種毒蛇,他都棲身在河川礫地的石縫中。有次工友翻起學校

73

2004/7/26 電話訪問鄧子髜(1932~ )。另有棕簑貓(Herpestes urva)、狐鼠、華南鼬鼠(Mustda

sibiric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山羌、鬼鼠(Bandicota indica)、天竺鼠(Cavia

aperea porcellus)、大赤鼯鼠、雞(Gallus domestiaus)、臺灣野兔。

Page 6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84

的大石頭時,一條鎖鍊蛇竄出來,我趕緊用樹枝壓住,然後裝入布袋,後來

校長拿去賣了。」

一段話道出了卅年前大原的生態環境,鄧子髜在 1960 年代於瑞源國小服務 9 年

期間,課餘就在宿舍製作標本,並以其所作的標本為藍本,編有文圖並茂的〈臺灣

常見的鳥類圖鑑〉一書。當時鄰校瑞豐國小蘇校長珍視其標本,特別製作玻璃櫥櫃

加以保存,之後因校舍新建,殘餘的標本於民國 81 年(1992)轉寄國立自然科學博

物館保存。75在瑞豐國小的標本名錄裡,鳥類標本如下:五色鳥(Megalaima oorti)、

番鵑(Centropus bengalensis)、筒鳥(Cuculus saturatus)、臺灣雉(環頸雉)、深

山竹雞(Arborophila crudigularis)、竹雞、長耳虎斑鴞(長耳鴞 Asio otus)、草鴞

(Tyto capensis)、赤足木葉鴞、木葉鴞、棕三趾鶉、綠鳩(Treron siebooldii)、緋

秧雞(Porzana fusca)、栗小鷺、白頸花鳥、大秧雞(灰腳秧雞 Rallina eurizonoides)、

印度秧雞、白腹秧雞、燕鴴、小環頸鴴(Charadrius dubius)、彩鷸(Rostratula

benghalensis)、山鷸(Scolopax rusticola)、夜鷺、大緋鳥(朱鸝 Oriolus traillii)、

山家麻鷺(大麻鷺 Botaurus stellaris)、翠鳥(Alcedo atthis)、八色鳥(Pitta brachyura)、

赤翡翠(Halcyon coromanda)、臺灣藍鵲(Urocissa caerulea)、紅尾伯勞、巨嘴鴉

(Corvus macrorhynchos)、棕背伯勞、栗腹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白耳畫眉

74

鎖鍊蛇(Vipera russellii formosensis)是臺灣產唯一一種蝮蛇科蝮蛇亞科的毒蛇,體背為灰棕或灰

褐色,棲息於海岸平地至低山區,僅分布於臺灣東部及南部。號稱臺灣第六大毒蛇。1913 年日人

羽鳥重郎(J. Hatori)將 1905 年採自花蓮港廳豐田村的新種毒蛇命名為鎖鏈蛇。為印度產 Daboia

russellii 之變種。

75 當時由廖聖福老師處理相關事宜,並透過張勝雄校長與鄧子髜老師聯絡,科博館則由沈青松先生負

責。

Page 6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85

(Heterophasia auricularis)、紅嘴黑鵯、大卷尾、紅隼(Falco tinnunculus)、鳳頭

蒼鷹(Accipiter trivirgatus)、松雀鷹、野鴝(Erithacus calliope)、大冠鷲、白面白

鶺鴒(Motacilla alba leucopsis)、赤腹鶇、虎鶇(Turdus dauma)、斑文鳥(Lonchura

punctulata)、白環鸚嘴鵯、珠頸鳩。

四、寶華山區的生態環境

原始林──擇伐──燒墾──香茅──梅李──荒廢──造林是寶華山區近五十年來的生

態變化。寶華山瑞源村 14 鄰木坑 39 號從雲林舉家遷來,路經這裡發現這兒的土壤

肥沃,因此而定居下來。至今吳憨(90 歲)及陳菊(四年前過世)及其單身的長子

吳祥海(70 歲)居住山區已五十年。

想當年,經常有人在其庭院焢猴膠,當時以一包二圓之吉祥香煙,換取一隻

猴子想要煮來食用,結果滾燙的熱水一直冒出白色的泡泡,嚇得他不敢吃。

這一帶的猴子很多,最大族群一次看過二百多隻。以前這裡有幾戶人家,雷

公火那一帶比較多人。現在大家都搬走了,動物則回來了。猴子對農作的損

害很嚴重,當李子梅子快採收時,他們比人還快的來採收,桂竹林也是如此,

當年生長出來的嫩筍,大部分被猴子、山豬折去吃了,變成桂竹林更新不良,

最後只好任其荒廢了。

當時住家附近的珍貴樹種如臺灣櫸、烏心石早已被盜採一空,剛到時以種植

雜糧作物為生,由於土壤肥沃,山下的人還得上山來工作,近年來大樹沒了,

表土大量流失,這幾年來「種冇吃」,二者年輕人口流失自己體力不再,目

前配合政府造林政策,種植臺灣櫸、烏心石及樟。早年種植的相思樹經不起

颱風,由於其根系很淺、臺灣光蠟樹則不斷得病死亡,看起來這裡的樟樹也

種不活,大概一個人的大腿粗就死掉了。

用手鋸放倒的雜木,我們把它們堆聚在溪坎邊放火燒,燒掉之後的灰燼,厚

達一二尺,有一次我發現怎麼有人的魚掉到灰燼中,而且還活著呢?當上前

去抓時,還滑溜的很,原來是鱸鰻。原來鱸鰻經常上溪澗邊的園地覓食,尤

其是比較大隻的,當它鑽進到灰燼中時,身體的黏液變無法發揮作用,導致

被困在灰燼中。灰燼作了我經常去尋找鱸鰻的地方。我曾最長的我抓過比手

Page 6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86

臂粗,長約 60 公分的大鱸鰻。當時山上有一種整隻體肥都是白白的螃蟹76,

我們有抓來吃但肉不多。瑞和村 pakaraac 地名由來是這裡一下雨會出現白

螃蟹,白如河中的小白石石一樣,小白石 raac,因此故名。

這裡山豬特別多,以前沒有路的時候,山豬常常成群的大豬帶著小豬十幾隻

到處覓食。路開了之後,我看過有人帶著一群狗來打山豬,在五分鐘內抓了

七隻大山豬,小的怕狗,狗追來就跑了,大的不怕狗和狗對峙,當獵人趕上,

用長矛一射,就這樣一隻隻的倒下。

再從謝建泉(1992)的資料顯示:

從訪問臺東縣卑南鄉南王里前里長陳欽銘先生的口中得知,日據時代及光復

初期,泥火山原本是其「卑南族」人的獵場之一,主要獵物以臺灣山豬為主,77其它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則族人相約成習,不得獵捕。據其所云︰「五十年

前本區除臺灣山豬外,尚有水鹿、果子狸、臺灣黑熊、食蟹蒙、石虎、臺灣

獮猴、臺灣鯪鯉及山羌等哺乳動物出沒,珍稀鳥類則有藍腹鷴、臺灣藍鵲、

朱鸝等。」

兩棲類於本調查區共記錄 4 科 9 種,計有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小雨蛙(Microhyla inornata)、澤蛙(Rana limnocharis

limnocharis)、拉都希氏蛙(Rana latouchii)、斯文豪氏蛙(Rana swinhoana)、

日本樹蛙、莫氏樹蛙( Rhacophorus moltrechti )及白頷樹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其中種數上以樹蛙科及赤蛙科較多,族群數量則以澤蛙為最。爬

蟲類於本區記錄到赤尾青竹絲、南蛇(Ptyas mucosus)、麗紋石龍子(Eumeces elegans)

及箕作氏攀蜥(Japalura mitsukurii)。

76

其所稱之「白白的螃蟹」,應為俗稱白憨仔的「黃灰澤蟹(Geothelphusa albogilva)」,其為臺灣

特有種,生長於潮濕的林下。

77 民國 80 年(1991)10 月,在調查區與來自花蓮市的陳市昆仲不期而遇。據陳氏云︰「其曾於 80

年 1 月份內於本區獵獲大小山豬 12 頭,大的重達 120 斤。」

Page 6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87

第四節 結語一從鳥類資源看鹿野地區的環境變遷

「日本人回去之後,烏鴉78也跟著回去了。」不過事實上是最嚴重的是「DDT

之後,蚯蚓少了,烏鴉也少了,後來白鷺鷥很多,養鴨和養魚人家附近很多

暗光鳥79。」80

不同的文化,有著對相同鳥種不同的看待,不同文化對土地的經營及造成環境

的變遷當然各互其異。就目前的觀察,鶺鴒科、鷺科及雁鴨科鳥類在每年南來北返

的遷徒過程,恰與稻作春耕秋耘的季節密切的契合,形成稻作田特有的景觀,遷徒

鳥類的「白」與當地留鳥的「黑」81,爭搶以前是耕牛現在是耕機翻起的蠕蟲。

另外,秀姑巒溪流域生態調查為害水稻防治技術研究指出,卑南溪上游關山鹿

野段為受雁鴨為害地區(徐保雄、林貴春,1993)。雁鴨為害的主觀論點,指涉了

諸多不同的訊息,一者是原本雁鴨棲息的水域,被堤防壓縮為河川新生地,做為農

地使用;二者是自然提供雁鴨棲息的環境不足或被破壞,雁鴨進逼到水田,三者是

農作的環境適合雁鴨棲息覓食,讓雁鴨的數量得以繁生;甚至花嘴鴨成為留鳥,已

經在當地產卵育雛。四者是雁鴨的族群數量的增加,造成稻作生產環境的壓力,到

底真相為何,應加以釐清,免得在趕盡殺絕之後,再回過頭來進行保育的工作。

黑頭文鳥(Lonchura malacca)、斑文鳥及尖尾文鳥三種雀科鳥類,都以禾本科

的穎果為主要食物,是草澤/田野/灌叢間的小型鳥種,其棲地在長期演化下有了

78

烏鴉又名巨嘴鴉(Corvus macrorhynchos),常發出枯燥「啊-啊」的連續聲,臺灣人認為烏鴉飛

近家門鳴叫是不吉利徵兆,而日本人則視烏鴉為吉祥的鳥種。

79 暗光鳥係指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夜行性的鷺科鳥類,多出現在池塘、河岸濕地。

80 耆老座談莊先生;

81 常見羽色白色的候鳥鳥種包括小白鷺、牛背鷺、中白鷺、大白鷺及部分的白鶺鴒等等;羽色黑色的

候鳥包括大卷尾、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等。

Page 6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88

明顯的隔離。黑頭文鳥只分布在河岸的草澤,多見於甜根子草叢;斑文鳥則多出現

於耕地、休耕地、荒廢地及溝岸的草叢,尖尾文鳥則出沒於林緣、灌叢間。三者族

群數量的消長,在土地的利用開發之後,在數量顯現為稀有/普遍/常見。過去溪

岸邊常見的黑頭文鳥,在面對環境不再時,其情形迥異於花嘴鴨的處境。

在實際的田野經驗中,我們發現紅鳩、珠頸鳩、金背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

綠鳩、翠翼鳩(Chalcophaps indica)的數量變化,清楚的說明著人文生態環境的變

遷。這五種鳩鴿科的鳥類,雖然都分布在低海拔的區域裡,但其各有不同的棲地,

其棲息的環境依序是由旱而濕;由開闊地、灌叢至密林的陰濕地;由干擾愈嚴重的

耕地到低度干擾的環境。如今僅在新良、馬海及四維附近各發現一隻翠翼鳩,綠鳩

已不復再見;相反的,在廿年前82不曾記錄過的紅鳩,現在則泛濫成災,族群數量直

逼住家附近的麻雀。

住家附近的鳥類變化,近年來數量改變最大的是烏頭翁、麻雀和八哥,烏頭翁

以荒廢的草生灌叢為主要棲地,麻雀則以稻作和昆蟲為主要糧食,八哥近年來數量

直線增加,從廿年前的難得一見,到現在變成普遍可見,主要原因在於居住環境的

變遷,尤其電線桿林立之後,每一支頂端無蓋的水泥電桿,提供一對八哥產卵育雛

的安全環境。麻雀的數量則明顯減少,過去糧倉、瓦屋等等會呼吸的房子,換成了

水泥、玻璃、空調的密閉建築,加上稻作面積的縮減,同時也造成食物來源的減少。

82

作者 1983-1986 服務於瑞源國小,當時住在宿舍的觀察記錄。

Page 6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89

「烏頭翁」83所面臨的是宗教儀式中白頭翁的放生行為。雖然,這是東南亞國地區流

傳已久的祈福儀式;但是,根據高斯定理,利用相同資源的生物間會產生競爭排擠

的作用;競爭力較弱的物種,往往會有族群滅絕的危險。目前,兩者的生態棲位在

時間與空間上有相當程度的重疊,雖然不見得烏頭翁的競爭力較弱,但若長此以往,

人力的介入,白頭翁族群數量的增加,或雜交中間型的出現,烏頭翁的前景堪慮。

如果再以鹿野地區的環境變遷來看,雉科鳥類的族群數量與分布也產生了社會

與空間的位移。早年永昌部落阿美族人頭飾的會以藍腹鷴的尾羽做為裝飾,並設計

陷阱抓捕林下的竹雞,如今藍腹鷴不見了,傳統衣飾消失了,長者徒然留下對這種

大型雉科鳥類的意象,雖然密林下偶爾傳來一陣陣高吭的竹雞叫聲,但藍腹鷴的身

影從鹿野地區隨著梅花鹿走入歷史。再以過去河川浮覆地、草生地、蔗園及鳳梨園

來看,低莖灌叢及栽培作物的環境,提供了環頸雉、棕三趾鶉、小鵪鶉(Coturnix

chinensis)的良好棲境,是手持獵槍身帶土犬者的標靶,現在不論在武陵外役監獄、

瑞源農場、鹿野/鹿寮溪畔等等區域,這些地棲性早熟型的鳥類現在依然普遍可見,

但數量已大不如前。

人類以鳥類做為動物蛋白質來源,在過去狩獵時期比比皆是。在鹿野地區從長

者的說辭裡可以知道,除了鷺科鳥類不食用外,不論棲息在寶華橋一帶緩灘區的花

嘴鴨、小水鴨、尖尾鴨,亦或是架設在田埂上張網抓捕來回翻飛的燕子,亦或是以

83

Pycnonotus taivanus,1893 年英國鳥類學家史坦音在整理來自臺灣的類標本無意間發現,並在朱鷺

雜誌(Ibis)發表這種新鳥種。

Page 6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90

套索陷阱抓捕甘蔗田爬的紅尾伯勞,亦或以霰彈槍/彈弓打下竹叢間的麻雀,亦或

是以魚鉤鉤住花生插在旱田誘食珠頸鳩,這些不一而足的狩獵方式,是人類/鳥類

/環境長期衍生的互動關係。

這種互動關係近年來也有著明顯的改變,而且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方

面是當野生的數量逐漸稀有之後,養殖便成了繼續獲得穩定資源的手段,一如山豬、

梅花鹿轉化成家畜,也一如環頸雉轉化成家禽一般。最近在和平和四維部落之間的 9

號公路旁,有戶人家以以環頸雉的招牌做為禽肉來源,以及鹿鳴路的雉雞場打出「雖

是保育類,但都有身份證」的招牌,提供饕客享用。另一方面則是當人類視為數量

過多,造成對作物的侵擾且又無法加以控制時,則以「害鳥」的罪名加以驅離或殺

害。稻田上滿佈選舉人廢棄的旗海,田埂上灑上一撮撮浸過農藥的稻穀,田埂旁插

上懸吊著雁鴨用以「懸首示眾」的竹竿,池畔旁的鳥網佈滿無端闖入的領角鴞、烏

頭翁、斑文鳥和家燕(Hirundo rustica)等等鳥類的乾屍。從鹿野地區人與鳥或人與

地的互動關係,似乎隱約可以看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命,在當下面臨著不同意

識型態各自片斷的堅持,但這同時也說明了人類在運用環境、改變環境的過程中,

隨著環境的變遷,其它生物與人類進行著可回復與不可回復的動態變遷。

Page 6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91

第七章 生態復育

李元和、鄭混元

第一節 蝴蝶的復育

一、民國六十年代鹿野蝴蝶生態

民國六十年代,鹿野及附近地區尚有許多未開發的荒野之地,蝴蝶資源極為豐

富。

以龍田社區為例,從臺灣茶改場臺東分場往高台的產業道路,兩旁山坡地皆未

開發,雜木叢生,藤蔓到處攀爬,在泥土道路的兩旁,甚至就在路中央,長滿各式

各樣的雜草。其中屬於蝴蝶蜜源植物的有長穗木、馬纓丹、鬼針草、紫花霍香薊等,

而蝴蝶食草植物種類更是繁多,有飛龍掌血,賊仔樹、食茱萸、澀葉榕、盤龍木、

青苧麻、歐蔓、篦麻、葛藤、桶鉤藤、麻六甲合歡、假含羞草、桂竹、葎草、拔葜、

臺灣山棕、臺灣朴樹、樟樹、山黃麻、颱風草、五節芒等。

道路因雜草叢生很難行走,但蝴蝶種類及數量卻十分豐富。根據撰者的長期觀

察,鳳蝶科至少有烏鴉鳳蝶、臺灣烏鴉鳳蝶、琉璃紋鳳蝶、大鳳蝶、玉帶鳳蝶、無

尾鳳蝶、柑橘鳳蝶、黑鳳蝶、臺灣鳳蝶、青帶鳳蝶、青斑鳳蝶、綠斑鳳蝶、臺灣白

紋鳳蝶、無尾白紋鳳蝶等。

Page 7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92

粉蝶科則有端紅蝶、斑粉蝶、臺灣粉蝶、淡紫粉蝶、銀紋淡黃蝶、水青粉蝶、

紅點粉蝶、黑點粉蝶、臺灣黃蝶、江崎黃蝶、荷氏黃蝶、端黑黃蝶等。

蛺蝶科有細蝶、石牆蝶、黑擬蛺蝶、琉球紫蛺蝶、雌紅紫蛺蝶、孔雀蛺蝶、黃

蛺蝶、琉璃蛺蝶、眼紋擬蛺蝶、豹紋蝶、樺蛺蝶、黃三線蝶、琉球三線蝶、臺灣三

線蝶、單帶蛺蝶、臺灣單帶蛺蝶、琉球青斑蝶、姬小紋青斑蝶、小紋青斑蝶、淡紋

青斑蝶、青斑蝶、小青斑蝶、小紫斑蝶、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黑

脈樺斑蝶、紫蛇目蝶、樹蔭蝶、黑樹蔭蝶、環紋蝶、長鬚蝶等。此外尚有小型的弄

蝶、小灰蝶等。

這些蝴蝶或在紫花長穗木、鬼針草,馬纓丹等蝴蝶蜜源植物上飛舞採蜜,或在

地上吸水及吸食掉在地上的構樹果實汁液。一有人路過此地,這些蝴蝶立刻群起飛

舞,十分壯觀。

在布農部落旁鹿鳴溪的中游,本地人稱之為蝴蝶谷,蝴蝶資源更加豐富。當時

的鹿鳴溪雖有一座攔砂壩及取水口,但整個溪流環境仍然保持原始狀態,除了原住

民小孩及鹿野當地少數人偶而到此玩水之外,幾乎沒人會到此地。那時路很小車子

進不去,必須停在外面,再步行進入,整個溪谷佈滿植物,非常涼快,溪水更是清

澈冰冷,即使是夏天的中午也必須在陽光直接的照射之下,才能下去泡水。

當時溪流兩旁分佈最多的植物是細蝶的食草植物青苧麻和水雞油,其他蝴蝶的

食草植物還有飛龍掌血、賊仔樹、食茱萸、雙面刺、澀葉榕、白肉榕、臺灣天仙果、

Page 7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93

盤龍木、篦麻,葛藤,桶鉤藤、拔葜、山黃麻、臺灣鱗球花、假含羞草、小刺山柑、

烏心石、樟樹、葎草、臺灣山棕、臺灣朴樹、桂竹、颱風草、五節芒等,而蝴蝶的

蜜源植物則有長穗木、鬼針草、紫花霍香薊、田代氏澤蘭、冇骨消等。

鹿鳴溪蝴蝶谷是屬於生態型的蝴蝶谷,因為在這個溪谷裡有一大群的細蝶定居

此地,並在此繁衍生活,故隨時都可輕易的觀察到細蝶的卵、各齡幼虫、蛹及成虫,

整個細蝶一生的生活史及牠的各種生態行為,都可同時觀察到。因為在溪流中到處

都是青苧麻、水雞油、鬼針草、長穗木等植物,提供了細蝶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

加上周圍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適合細蝶的需求,所以他們就年復一年的在這裡生

活繁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因為細蝶的卵有群聚性,也就是細蝶產卵時會倒掛在青苧麻或水雞油的葉片下

一段很長的時間,慢慢的將卵一顆一顆的產在葉下表面,經常是數十顆甚至一、兩

百顆的卵整齊的排列在葉下表面。而細蝶的幼蟲同樣具有群聚性,也就是孵化出的

幼蟲會緊緊的靠在一起,共同啃食同一片樹葉,直到吃完這片樹葉,再集體排隊爬

到另一片樹葉啃食,所以到處可見青苧麻或水雞油的葉片上密密麻麻的幼蟲聚在一

起啃食,有些地方整棵甚至整片的青苧麻或水雞油的葉片都被吃光光,旁邊的五節

芒長長的葉片下則掛滿了細蝶的蛹,色彩艷麗隨風擺盪。除非天氣不良,否則在這

裡隨時都可見到細蝶的成蝶在飛舞、採蜜、追逐、求偶、交配、產卵。細蝶一生的

Page 7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94

變化及各種生態行為,每天都在溪谷中上演著,整個溪谷就是一座大自然的蝴蝶生

態教室。

鹿鳴溪蝴蝶谷也是屬於蝶道型的蝴蝶谷。因為在溪旁及兩側的山腹,大多為未

開發的荒野之地,種類眾多的植物在此自然生長繁殖,其中有許多是屬於蝴蝶的食

草植物,而這些食草植物培育出的蝴蝶會不斷的沿著溪流從上游往下游飛,溪流就

像是蝴蝶的道路一般,所以將這一類的蝴蝶谷叫做蝶道型蝴蝶谷。

鹿鳴溪蝴蝶的食草植物種類及數量都非常豐富,氣候及自然環境也非常適宜,

所以能培育出大量的蝴蝶。尤其在春夏季天氣良好的上午,在溪谷中幾乎每隔數秒

鐘即會有一隻蝴蝶通過,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青斑鳳蝶和青帶鳳蝶,其次是臺灣白紋

鳳蝶及烏鴉鳳蝶。在溪旁的溼地或潮濕的岩壁,則是東一堆西一群的蝴蝶群集吸水,

少則十餘隻多則數十隻,而從上游往下游飛行的蝴蝶,看到群聚吸水的同類,往往

也飛下來加入吸水的行列,以致於群集的數量越來越多。如受干擾則群起飛舞,有

些即刻向下游飛去,有些則會再回到原處繼續吸水。

根據撰者長期觀察,鹿鳴溪群聚吸水的蝴蝶,比較常見的有:

鳳蝶科的黑鳳蝶、臺灣鳳蝶、烏鴉鳳蝶、臺灣烏鴉鳳蝶、臺灣白紋鳳蝶、無尾

白紋鳳蝶、白紋鳳蝶、玉帶鳳蝶、大鳳蝶、琉璃紋鳳蝶、青斑鳳蝶、青帶鳳蝶及寬

青帶鳳蝶等。

Page 7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95

粉蝶科的端紅蝶、斑粉蝶、雌白黃蝶、臺灣粉蝶、淡紫粉蝶、黑脈粉蝶、銀紋

淡黃蝶、水青粉蝶、雲紋粉蝶、紅點粉蝶、黑點粉蝶、紋白蝶及臺灣紋白蝶等。

蛺蝶科的石牆蝶、黑擬蛺蝶、姬雙尾蝶、枯葉蝶、環紋蝶及長鬚蝶等。

此外常見的還有以臺灣黃蝶為主的小黃蝶上百隻群集吸水,更小型的臺灣琉璃

小灰蝶也經常數十隻群聚吸水。

鹿鳴溪谷曾經出現的蝴蝶,尚有:

鳳蝶科:黃裳鳳蝶、大紅紋鳳蝶、紅紋鳳蝶、臺灣麝香鳳蝶、綠斑鳳蝶、柑橘

鳳蝶、無尾鳳蝶。

粉蝶科:江崎黃蝶、荷氏黃蝶、端黑黃蝶、淡色黃蝶。

蛺蝶科:

斑蝶亞科的樺斑蝶、黑脈樺斑蝶、琉球青斑蝶、姬小紋青斑蝶、小紋青斑蝶、

淡紋青斑蝶、青斑蝶、小青斑蝶、小紫斑蝶、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

大白斑蝶。

蛇目蝶亞科:紫蛇目蝶、樹蔭蝶、黑樹蔭蝶、白條斑蔭蝶、永澤黃斑蔭蝶、玉

帶蔭蝶、雌褐蔭蝶、玉帶黑蔭蝶、單環蝶、圓翅單環蝶、切翅單環蝶、小波紋蛇目

蝶、臺灣波紋蛇目蝶。

蛺蝶亞科:豹紋蝶、臺灣黃斑蛺蝶、樺蛺蝶、黃三線蝶、琉璃蛺蝶、黃蛺蝶、

紅蛺蝶、紅擬豹斑蛺蝶、雌紅紫蛺蝶、琉球紫蛺蝶、孔雀青蛺蝶、孔雀蛺蝶、眼紋

Page 7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96

擬蛺蝶、黃帶枯葉蝶、小三線蝶、琉球三線蝶、臺灣三線蝶、金三線蝶、白三線蝶、

單帶蛺蝶、臺灣單帶蛺蝶、紅星斑蛺蝶、臺灣小紫蛺蝶、細蝶、環紋蝶、長鬚蝶。

小灰蝶科:紅邊黃小灰蝶、沖繩小灰蝶、臺灣黑星小灰蝶、白波紋小灰蝶、波

紋小灰蝶、墾丁小灰蝶、凹翅紫小灰蝶、銀班小灰蝶、紫燕蝶、姬黑星小灰蝶、姬

波紋小灰蝶、達邦琉璃小灰蝶、埔里波紋小灰蝶。

弄蝶科:臺灣絨毛弄蝶、鐵色絨毛弄蝶、褐鸞弄蝶、淡綠弄蝶、白弄蝶、大黑

星弄蝶、黑弄蝶、玉帶弄蝶、蘭嶼白裙弄蝶、臺灣黃斑弄蝶、竹紅弄蝶、黑星弄蝶、

狹翅弄蝶、竹內弄蝶、黃紋褐弄蝶、達邦褐弄蝶、褐弄蝶、臺灣單帶弄蝶、臺灣大

褐弄蝶等種

(以上有關鹿鳴溪蝴蝶谷中蛇目蝶亞科、小灰蝶科和弄蝶科的資料大部分是由

趙仁方博士提供)

二、九十年代復育前的狀況

在從前尚未大量開發的年代,在鹿野及附近地區,像前述的茶改場往高台的產

業道路或鹿鳴溪蝴蝶谷這樣的地方其實很多,只要是未開發的荒野之地,都能看到

這種景象。但是從八十年代開始,臺東也步上西部快速開發的後塵,大量的推土機

進駐,於是荒野之地一塊一塊的消失,道路不斷的往山裡延伸,樹木不斷的被砍掉,

蝴蝶的棲地及食草快速減少,涼快的溪谷也變熱了。整個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造成蝴

Page 7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97

蝶資源迅速減少的主因,雖然也有不少人看到此一現象而一再提出呼籲,但是幾乎

毫無效果,而且開發的速度是越來越快。

像從茶改場到高台的產業道路,兩旁的山坡地被開發來種植梅子、檳榔、桂竹

等,泥土路也改成水泥路,加上水泥護牆和水溝,路中央不再有野花野草,路旁的

植物也經常被砍,並時常被噴灑殺草劑。雖然道路變得較容易行走,但包括蝴蝶在

內的各種昆蟲則大量減少,昔日豐富的生態資源逐漸消失。

龍田社區主要幹道光榮路,原本兩側有許多大樹、綠籬、花園,但經過數次的

拓寬後都被清除掉,加上改建為鋼筋水泥屋時,又經常把原為泥土地的庭院改鋪水

泥,整個生態景觀改變,蝴蝶無花蜜可採,自然就少來造訪了。

龍田社區的農路原本也是泥土路,路旁有許多野花野草,田地的耕種較粗放,

所以野花野草生存的空間還蠻大的,尤其果園的周圍一般皆種上金露花或扶桑花當

綠籬,這些蜜源植物經常引來許多蝴蝶採蜜,較常見的有端紅蝶、玉帶鳳蝶、大鳳

蝶、淡綠弄蝶等。後來泥土路逐漸改成柏油路,泥土溝改成水泥溝,綠籬也越砍越

少,加上殺草劑的大量使用,壓縮了野花野草的生存空間,蝴蝶的能見度自然越來

越低。

鹿鳴溪更慘,因擁有涼快的樹蔭,清澈的溪水,漫天飛舞的蝴蝶,吸引很多遊

客前來玩水烤肉。蝴蝶谷的名氣越來越大,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一到假日大批

遊客蜂擁而至,塞爆整個溪谷。溪中的野花野草逐漸減少,樹木也被砍來當柴火。

Page 7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398

道路不斷拓寬改善,最後並鋪上水泥,甚至還建造橋樑,方便遊客開車長驅直入。

溪谷的入口處更立了一個大石頭,上書「蝴蝶谷」,可是整個自然環境完全改變了,

生態型的蝴蝶谷從此完全消失,蝶道型的蝴蝶谷也因蝴蝶稀少而不成形了,這個「蝴

蝶谷」的標誌反而成了一大諷刺。

三、蝴蝶復育工作

(一)緣起和經過

蝴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撰者雖曾大聲疾呼,但起不了任何作用,無奈之下,

才反向思考,改在自家庭院中營造蝴蝶花園,進行蝴蝶的復育工作。

撰者因經常上山觀察蝴蝶,收集了許多蝴蝶的食草植物,民國 85 年調到臺東農

工之後,因得到農經科陸集珊老師熱心的協助,培育出許多蝴蝶食草植物的幼苗。

這些食草植物除了在農工種植及送給布農部落之外,筆者也帶回龍田自家庭院中種

植。一年後,這些食草植物已長的相當茂盛,因此吸引各種蝴蝶前來產卵繁殖。其

中最成功的食草植物就是港口馬兜鈴,它首先引來了紅紋鳳蝶,接著是大紅紋鳳蝶

和臺灣麝香鳳蝶,最後連保育類的黃裳鳳蝶也來繁殖。而馬兜鈴含有毒性很強的馬

兜鈴酸,蝴蝶幼蟲攝食馬兜鈴時會將毒物積聚體內,以致這四種蝴蝶在龍田幾乎沒

有天敵,所以在很短時間內就繁殖出大量的蝴蝶。只要天氣良好,都會有一大群的

蝴蝶在花園中飛舞、採蜜、追逐、產卵,而馬兜鈴上的蝶卵、幼蟲及蛹則終年不斷。

其次是馬利筋,它不但是蝴蝶的蜜源植物,也是樺斑蝶的食草植物,只要種上一小

Page 7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399

區,除了寒冷的冬天之外,整年都可看見牠在馬利筋上面採蜜繁殖。其他的蝴蝶雖

也前來繁殖,但因天敵眾多,所以數量較少,效果沒那麼突出,但整體來說已成功

的營造出一座開放式的蝴蝶花園。

民國 90 年的秋天,撰者的蝴蝶花園引起龍田社區十多位年輕人的興趣,於是大

家開會討論,決定組成「龍田蝴蝶工作坊」,嘗試蝴蝶復育工作,並訂每週二晚上

集會討論工作事項,及學習有關蝴蝶的知識,週六下午則做義工,培育蝴蝶的食草

及蜜源植物,並將龍田國小日式校長宿舍周圍庭院營造成蝴蝶花園。

蝴蝶工作坊經過約半年的努力,在 91 年的春天,才以龍田社區發展協會的名義,

向文建會申請「鹿野鄉龍田蝴蝶村營造計畫」,獲准補助一百萬元,透過「社區總

體營造」,在鹿野公園設立蝴蝶公園,同年並以南島社區大學的名義,向農委會林

務局申請「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執行「龍田蝴蝶村營造計畫第一

期」,獲准補助 9.8 萬元。到年底計劃執行完畢,龍田村的蝴蝶花園已增加至十座,

因主要推廣的食草植物為馬利筋和港口馬兜鈴,所以到第三年(民國 92 年)食草植

物長大後,即培育出大量的樺斑蝶、紅紋鳳蝶、大紅紋鳳蝶和保育類的黃裳鳳蝶,

這一年龍田村培育出的黃裳鳳蝶,根據筆者的估算最少有五千隻以上。

「龍田蝴蝶工作坊」在民國 92 年改組為「臺東縣鹿野鄉龍田蝴蝶保育推廣協

會」,並接受政府委託四個計畫案:

Page 7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00

文建會的社區「培力計劃」──「龍田社區蝴蝶生態資源調查計畫」,補助 25 萬,

經過約四個月的初步調查,總共紀錄到五科 90 種的蝴蝶(詳如附件),因調查時間

太短及調查範圍侷限於七座蝴蝶花園,所以還有許多種類未被紀錄。

農委會林務局的「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龍田蝴蝶村營造第

二期計劃」,補助 10 萬,設置育苗場擴大育苗規模,培育大量的蝴蝶植物,提供村

民種植,營造更多的蝴蝶花園,以利早日將龍田社區營造成蝴蝶村。

農委會的「龍田蝴蝶花園示範區營造計畫」,補助 15 萬。在李萬枝的庭院設立

規模較大的示範蝴蝶花園,提供社區居民營造蝴蝶花園的參考之用。

教育部的「環境教育推廣活動計──生態保育教育」,補助 20 萬。辦理全鹿野鄉

的國民中小學的蝴蝶生態環境教育,將蝴蝶復育的理念推廣出去,對全鄉的國中小

學生進行紮根工作。

民國 93 年「龍田蝴蝶保育推廣協會」,接受政府委託五個計劃案,繼續進行蝴

蝶的復育及蝴蝶村的營造。

民國 94 年「龍田蝴蝶保育推廣協會」,繼續接受政府委託計劃案,廣開課程,

提升社區居民對復育蝴蝶的共識,增加蝴蝶花園的數量,培育種植更多樣性的蝴蝶

植物,以復育更多種類及數量的蝴蝶。

Page 7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01

(二)復育成果

自從民國 91 年,「龍田蝴蝶工作坊」在龍田社區,開始大量種植港口馬兜鈴和

馬利筋之後,社區到處都可看到樺斑蝶,紅紋鳳蝶,在各個蝴蝶花園中幾乎整年,

只要天氣良好,皆可看到數十隻的紅紋鳳蝶、大紅紋鳳蝶及黃裳鳳蝶,偶而可見一

兩隻臺灣麝香鳳蝶,在產卵或採蜜追逐。在光榮路旁和鹿野國中對面的蝴蝶公園中,

大量種植的繁星花、馬纓丹、矮仙丹、馬利筋等花朵上,只要天氣良好即可看見各

式各樣的蝴蝶在採蜜追逐。

民國 92 年,「龍田蝴蝶保育推廣協會」在各蝴蝶花園種植的港口馬兜鈴,已經

長得非常茂盛,這一年光是復育出的黃裳鳳蝶,根據筆者估算就達五千隻以上,小

紅紋和大紅紋鳳蝶數量更多,至少有黃裳鳳蝶的 2~3 倍以上。9 月 15 日在「萬曄蝶

坊」的馬利筋花圃上,突然有大約五百餘隻的青斑蝶和紫斑蝶類聚集在馬利筋的花

朵上採蜜,顯然這些遷移性的蝴蝶,在遷移的過程中發現「萬曄蝶坊」中有許多花

蜜可採,而集體飛下來採蜜。

民國 93 年蝴蝶花園已增加至 15 座,有些蝴蝶花園再加種的爬森藤、華他卡藤

和魚木逐漸長大,所以大白斑蝶較常來產卵,淡紋青斑蝶則已形成一族群定居在此,

而臺灣粉蝶及黑點粉蝶經常來產卵,端紅蝶有時會來產卵。在 7 月 8 日「和香蝶坊」

的一棵正在開花的賊仔樹上,突然聚集了大約 1500 隻的青斑蝶類和紫斑蝶類在花朵

上採蜜,這些遷移性的蝴蝶,受到賊仔樹花蜜的吸引,而飛下來群集採蜜。

Page 8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02

民國 94 年因社區裡種植蝴蝶的食草植物和蜜源植物,不斷的增加並長大,整個

社區蝴蝶的種類和數量不斷的增加。尤其是加種的田代氏澤蘭和高士佛澤蘭深獲紫

斑蝶類和青斑蝶類的喜愛,幾乎每天在這兩種植物的花朵上,都有數十到上百隻的

斑蝶在上面採蜜。而大白斑蝶從三月開始也形成一個族群定居下來,每天在蝴蝶花

園中飛翔、追逐、採蜜、產卵。

顯然在社區裡大量種植蝴蝶的食草和蜜源植物,來復育蝴蝶,營造蝴蝶村是可

行的。龍田社區的蝴蝶經過三年多的復育之後,蝴蝶種類及數量明顯的增加許多,

尤其是在各個蝴蝶花園中,蝴蝶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更是非常的顯著。所以只要能獲

得更多村民的認同,有更多的村民願意來加入蝴蝶復育的行列,種植更多的蝴蝶植

物,營造更多的蝴蝶花園,龍田社區因復育蝴蝶而形成漫天蝶舞的蝴蝶村是指日可

待的。

Page 8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03

附錄:龍田地區蝴蝶資源調查名錄

1.調查日期:92/07/25~92/11/18

2.調 查 者:李元和、李萬枝、余春霞、邱鈺真、馮振芬、蕭建興、黃敏、邱清

駿、羅崴

3.調查地點:

(一)和香蝶坊: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光榮路 129 號〈5 科 57 種〉

(二)萬曄蝶坊: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光榮路 608 號〈5 科 41 種〉

(三)耀霞蝶坊: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南二路 55 號〈5 科 32 種〉

(四)煥邦蝶坊: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光榮路 206 號〈5 科 43 種〉

(五)茶業改良場: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北二路 66 號〈5 科 56 種〉

(六)緣來蝴蝶花園: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光榮路 573 號〈5 科 34 種〉

(七)龍田國小: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光榮路 236 號〈5 科 31 種〉

表 5:臺東縣鹿野鄉龍田社區蝴蝶調查名錄 共 5 科 90 種

科 名 中 名 學 名

弄蝶科 白 弄 蝶 Abraximorpha davidii

狹翅黃星弄蝶 Ampittia virgata

淡 綠 弄 蝶 Badamia exclamationis

臺灣單帶弄蝶 Borbo cinnara

玉 帶 弄 蝶 Daimio tethys

香 蕉 弄 蝶 Erionota torus

沖繩絨毛弄蝶 Hasora chromus

Page 8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04

科 名 中 名 學 名

臺灣絨毛弄蝶 Hasora taminatus vairacana

狹 翅 弄 蝶 Isoteinon lamprospilus formosanus

姬 單 帶 弄 蝶 Pamara bada

單 帶 弄 蝶 Parnara guttata

尖 翅 褐 弄 蝶 Pelopidas agna

臺灣黃斑弄蝶 Potanthus confucius angusta

臺灣大褐弄蝶 Pelopidas conjuncta

黃 紋 褐 弄 蝶 Polytremis lubricans

臺灣黃斑弄蝶 Potanthus confucius angusta

黑 星 弄 蝶 Suastus gremius

熱 帶 紅 弄 蝶 Telicota colon

竹 紅 弄 蝶 Telicota ohara formosana

大 白 紋 弄 蝶 Udaspes folus

鳳蝶科 臺灣麝香鳳蝶 Byasa impediens febanus

大 紅 紋 鳳 蝶 Byasa polyeuctes termessus

綠 斑 鳳 蝶 Graphium agamemnon agamemnon

青 帶 鳳 蝶 Graphium sarpedon connectens

紅 紋 鳳 蝶 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無尾白紋鳳蝶 Papilio castor formosanus

無 尾 鳳 蝶 Papilio demoleus libanius

臺灣烏鴉鳳蝶 Papilio dialis

琉 璃 紋 鳳 蝶 Papilio hermosanus

大 鳳 蝶 Papilio memnon heronus

臺灣白紋鳳蝶 Papilio nephelus chaonulus

烏 鴉 鳳 蝶 Papilio polyctor thrasymedes

玉 帶 鳳 蝶 Papilio polytes pasikrates

黑 鳳 蝶 Papilio protenor amaura

臺 灣 鳳 蝶 Papilio thaiwanus

柑 橘 鳳 蝶 Papilio xuthus

黃 裳 鳳 蝶 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

粉蝶科 雲 紋 粉 蝶 Appias indra aristoxemus

臺 灣 粉 蝶 Appias lyncida formosana

銀 紋 淡 黃 蝶 Catopsilia pomona pomona

水 青 粉 蝶 Catopsilia pyranthe

紅 紋 粉 蝶 Delias hyparete

淡 色 黃 粉 蝶 Eurema andersoni

Page 8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05

科 名 中 名 學 名

臺 灣 黃 蝶 Eurema blanda arsakia

星 黃 粉 蝶 Eurema brigtta

荷 氏 黃 蝶 Eurema hecabe

端 黑 黃 蝶 Eurema laeta

紅 點 粉 蝶 Gonepteryx amintha

端 紅 粉 蝶 Hebomoia glaucippe formosana

黑 點 粉 蝶 Leptosia nina niobe

臺 灣 紋 白 蝶 Pieris canidia

紋 白 蝶 Pieris rapae crucivora

小灰蝶科 琉 璃 小 灰 蝶 Celastrina argiolus

蘇 鐵 小 灰 蝶 Chilades pandava

白波紋小灰蝶 Jamides alecto dromicus

臺灣黑星小灰蝶 Megisba malaya sikkima

姬波紋小灰蝶 Prosotas nora formosana

沖 繩 小 灰 蝶 Zizeeria maha okinawana

迷 你 小 灰 蝶 Zizula hylax

微 小 灰 蝶 Zizina otis

蛺蝶科 樺 蛺 蝶 Ariadne celtis formosana

臺灣黃斑蛺蝶 Cupha erymanthis

樺 斑 蝶 Danaus chrysippus chrysippus

黑 脈 樺 斑 蝶 Danaus genutia

紫 蛇 目 蝶 Elymnias hypermnestra hainaan

圓 翅 紫 斑 蝶 Euploea eunice

端 紫 斑 蝶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斯 氏 紫 斑 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小 紫 斑 蝶 Euploea tulliolus koxinga

琉 球 紫 蛺 蝶 Hypolimnas bolina kezia

雌 紅 紫 蛺 蝶 Hypolimnas misippus

大 白 斑 蝶 Idea leuconoe clara

琉 球 青 斑 蝶 Ideopsis similis similis

孔 雀 擬 蛺 蝶 Junonia almana

眼 紋 擬 蛺 蝶 Junonia lemonias aenaria

琉 璃 蛺 蝶 Kaniska canace drilon

黑 樹 蔭 蝶 Melanitis phedima polishana

剪 翅 單 環 蝶 Mycalesis zondta

琉 球 三 線 蝶 Neptis hylas luculenta

Page 84: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06

科 名 中 名 學 名

臺 灣 三 線 蝶 Neptis nata

三 線 蝶 Neptis philyra

姬小紋青斑蝶 Parantica aglea maghaba

小 青 斑 蝶 Parantica melaneus swinhoei

青 斑 蝶 Parantica sita

紅 擬 豹 斑 蝶 Phalanta phalantha

黃 蛺 蝶 Polygonia c-aureum lunulata

淡 紋 青 斑 蝶 Tirumala limniace limniace

小 紋 青 斑 蝶 Tirumala septentrionis

黃 帶 枯 葉 蝶 Yoma sabina

大波紋蛇目蝶 Ypthima formosana

第二節 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的復育

一、臺灣野生茶樹記載及調查年代

臺灣野生茶樹相關的記載及調查年代很早,清朝康熙 36 年(1697)郁永河所著

之《裨海遊記附冊番境補遺書》中,即有描述中部水沙連山區有野生茶樹84,康熙

56 年(1717)發行的《諸羅縣志》及雍正元年(1723)的《臺灣使槎錄》所引用之

《赤崁筆談》也記載水沙連有野生茶樹85。水沙連為現在南投埔里、日月潭附近山區。

臺灣野生茶樹的科學調查開始於日治時代,大正 5 年(1916)的田代安定、科

正忠,大正 8 年(1919)的松田英二,大正 14 年(1925)的渡邊,昭和 10 年(1935)

的佐佐木舜一,昭和 11 年(1936)的正宗嚴敬,昭和 12 年(1937)年的鈴木重良,

84

郁永河,1697,《番境補遺》,臺灣文獻委員會 39 年重印,方豪校注,Pp.6。

85 周鍾渲,1717,《諸羅縣誌》,大通書局,Pp.194、295。

Page 85: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07

這些日籍學者都曾對臺灣野生茶樹進行調查及研究。戰後日籍學者持續來臺調查,

主要的有北村四郎(民國 39 年),1966 及 1969 年橋本實(民國 55 年、58 年)86。

其後臺灣茶業改良場研究人員,於民國 58 年(1969)開始在臺灣做原生茶的調

查, 民國 77~80 年(1988~1991)開始在臺東鹿野附近延平鄉的永康山進行野生

茶樹調查87。臺東永康山為臺灣野生茶樹分佈之最東緣,但其自然景觀已遭破壞,分

佈也不完整,臺灣野生茶樹分佈之高度為海拔 700 至 1650 公尺88。

二、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分佈

民國 89-91 年間,茶改場臺東分場的研究人員鄭混元、范宏杰、陳信言、陳惠藏

等人,持續前往永康山(北緯 22 ∘ A’, 東經 121 ∘B’,海拔 850-950 m,為避免

盜採或破壞,以代號 A 及 B 表示緯度與經度之調查資料)調查野生茶樹植株性狀及

分佈情形,利用衛星定位儀(GPS eTrex Vista)調查野生茶樹之分佈範圍及編號標記,

並調查樹高及幹圍、分佈株數。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在海拔 860 m 之延平事業區第

十五林班地原始林中發現較多的野生茶樹,其林相與地被植物大多保持良好,屬於

野生狀態之群落。海拔 900 至 950 m 處僅於產業道路旁,有少數幾株砍伐後再生長

之小株野生茶樹,由此結果顯示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之群落正急遽減少中。

86

林木連、罹淑卿,1998,《茶樹之野生種》,農業試驗所作物種源簡訊,第三卷第二期。

87 鄭混元、范宏杰、陳信言、陳惠藏,2003,《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調查及復育與製茶品質之研究》,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1-16。

88 王兩全、何信鳳、陳右人、馮鑑淮、邱再發,1989,《臺灣野生茶樹種源保存與利用(一)》,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 78 年生態研究第 033 號;王兩全、何信鳳、陳右人、馮鑑淮、邱再發,1990,《臺

灣野生茶樹種源保存與利用》,Ⅰ.臺灣眉原山野生茶樹調查,臺灣茶業研究彙報,9:1-6。

Page 86: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08

呂及楊曾於民國 75 年間(1987)在永康山調查野生茶樹,當時主要分佈於海拔

800-1000 m 的西南坡向原始林及次生林中,數量還相當多,當時尚發現幹圍 84 cm,

最大直徑 27.5 cm,樹齡達 101 年之大茶樹,然而大多為大株茶樹砍伐後之萌芽株,

據說係當地居民為了方便採春茶,把高大野生茶樹砍倒89。民國 79 年再調查時最大

的僅有樹高 10 m,幹圍 71 cm 一株,大部分為 60 cm 以下,以 40 cm 以下居多(馮

等,1991)90。上述調查之林相為延平事業區第十四林班地。最近前往調查昔日景象

已不見,僅於第十五林班地發現野生茶樹之分佈,其面積與數量明顯少於前述之第

十四林班地,目前之第十四林班地均已開墾為造林地。

民國 91 年 5 月 14 日完成永康山第十五林班地野生茶樹位置標記及衛星定位

(GPS)工作,並繪製分佈圖,野生茶樹分佈於北緯 22 ∘ A’40.3”至 45.8”, 東經

121 ∘B’49.3”至 56.2”,海拔 866 至 875 m,面積為 4.76 公頃。總共標記位置 69 處,

有 121 株茶樹(圖一),因為有些相鄰之野生茶樹距離相當近,造成衛星定位儀判

別為同一點,因此圖一分佈點只有 44 處,茶樹編號記錄則有 69 處。主要病虫害為

椿象及茶蠶為害幼葉,全區並未發現較高大之野生茶樹91。民國 73 年何及王調查野

生茶樹,發現主要病蟲害有茶餅病、煤病、茶天牛、紅頸斑蛾、紅落象鼻蟲、黑姖

捲葉蛾、盲椿象、捲葉蛾,王及何(1997)並指出野生茶樹因天牛危害,其樹齡很

89

呂勝由、楊遠波,1987,《臺灣的野生茶樹-武威山茶》,中華林學季刊,20:101-107。

90 馮鑑淮、王兩全、林木連、陳右人、張清寬、邱再發,1991,《臺灣野生茶樹種源保存與利用(三)》,

八十年度自然文化景觀報告第 005 號。

91 鄭混元、范宏杰、陳信言、陳惠藏,2003,《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調查及復育與製茶品質之研究》,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1-16。

Page 87: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09

難超過 200 年。由於人為墾伐的影響,高大之野生茶樹群落已遭破壞,現存之永康

山野生茶樹為年代較輕之群落。臺灣之野生茶樹除眉原山保存較為完整之自然生態

外,其餘已不完整92。野生茶樹為臺灣特有之遺傳資源,其保育與復育為刻不容緩之

重要工作。

永康山野生茶樹自根部萌發吸芽的現象極為普遍,但天然實生苗很少,大多以

根部發出吸芽來更新93。野生茶樹經人工栽培後也發現葉形(長:寬)、闊位距及葉

面反轉度最為穩定,不易受自然環境影響94。永康山野生茶樹大部分具中等光澤,葉

型多為披針形,少數為長橢圓形。據呂及楊(1987)曾於民國 75 年(1986)年分別

調查高雄縣茂林鄉多納村及臺東縣延平鄉永康山之野生茶樹,提出臺灣的野生山茶

僅有一種(亞種),學名為 Camellia sinensis(L.)O.Ktze.subsp.buisanensis(Sasaki)

Lu & Yang 中文為武威山茶95。

92

王兩全、何信鳳,1997,《臺灣野生茶樹調查與利用》,Pp.71-80,特用作物試驗成果研討會專刊,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第 74 號。

93 馮鑑淮、王兩全、林木連、陳右人、張清寬、邱再發,1991,《臺灣野生茶樹種源保存與利用(三)》,

八十年度自然文化景觀報告第 005 號。

94 吳振鐸、馮鑑淮、蔡俊明,1972,《臺灣眉原山野生茶樹形態之觀察(Ⅱ)》,臺灣農業季刊,8:

133-160。

95 呂勝由、楊遠波,1987,《臺灣的野生茶樹-武威山茶》,中華林學季刊,20:101-107。

Page 88: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10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東經(121° B')

北緯

(22°

A')

圖三: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分佈圖(4.76 公頃)

表 6:永康山野生茶樹樹高及幹圍分群

樹高

(m)

株數 幹圍

(cm)

株數

>3 75 >10 48

3-5 42 10-20 60

<5 4 <20 13

資料來源:鄭混元、范宏杰、陳信言、陳惠藏 2003,《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調查及復育與製茶品質

之研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2:1-16。

註:>:小於、<:大於

三、野生茶樹的利用

由延平鄉永康村居民口述,得知 30 年前(約民國 60 年),當地民眾曾入山採

集野生茶。野生茶樹芽葉經採製後其滋味頗佳,在高雄縣六龜鄉已有少量人工栽培

之野生山茶,為近期利用野生茶樹的例子。

由於原生之野生茶具有特殊之滋味及香氣,為保有原有之特性,直接利用製茶

可成為另類新產品,其中以臺東永康山之野生茶比其他地區之野生茶更具特殊性,

為值得開發之茶產品。而且利用老葉製造茶葉也極具特色,別有一番風味。野生茶

Page 89: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11

樹樹形高大直立,為臺灣原生之古茶樹,若做為行道樹、庭園造景、盆栽觀賞或綠

籬景觀,則更具特殊的懷古思情之意境96。

四、茶改場臺東分場野生茶樹種原蒐集及保存

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及保存野生茶樹種原,作為試驗研究材料及新產品之研發,

茶改場臺東分場於民國 75 年、89 年自永康山第十四林班地蒐集之野生茶樹種原,民

國 89 年及 90 年冬,又自永康山第十五林班地蒐集野生茶樹,做為種原保存及田間

經濟栽培。目前保存於臺東分場苗圃及自然生態園區。臺東分場同時也收集地方品

種及新育成品種臺茶 1 號至 20 號,合計保存種原 117 個,依其茶類適製性分為綠茶、

部分醱酵茶及紅茶品種區。

表 7:永康山野生茶樹成熟葉的性狀

芽葉 葉色 芽葉茸毛 葉尖形態 葉基形態 齒形大小 葉形 葉緣 葉面皺紋 葉面光澤

綠帶紅 深綠 極少 漸銳狀 鈍形 小 披針形 平直 中 中

五、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人工栽培及復育

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復育試驗內容,包括剪取野生茶樹枝條扦插育苗,定植於

田間,以人工栽培方式逐步建立野生山茶經濟栽培生產模式,了解平地栽培野生茶

樹之適應性及其改善措施,進行野生與栽培型茶樹生長情形比較,及不同行株距(行

96

王兩全、何信鳳,1997,《臺灣野生茶樹調查與利用》,Pp.71-80,特用作物試驗成果研討會專刊,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第 74 號;鄭混元、范宏杰、陳信言、陳惠藏,2003,《臺東永康山野生茶

樹調查及復育與製茶品質之研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1-16。

Page 90: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12

距 2.0、1.8、1.6 m,株距 30、40、50、60 cm)與遮蔭程度(70%、50%)對野生茶

樹生長之影響,作為有機野生茶樹復育及經濟栽培模式之研究。

試驗結果顯示,三年生幼木期野生茶樹之樹形比栽培種茶樹矮小,其生長較為

緩慢,因此樹勢的培育顯得相當重要。由於冠面逐漸成形,產量隨年有增加之趨勢,

但還是低於栽培種。由不同遮蔭程度之氣象因子日變化顯示,架設高架式水平黑色

遮蔭網設施栽培,能夠達到降低氣溫且減少光度,經長期遮蔭處理之野生茶樹,樹

冠擴展及產量高於無遮蔭區,製茶品質同樣呈現較佳之趨勢,顯示在遮蔭環境下有

利於野生茶樹的生長。二年生野生茶樹不同行株距處理間之樹高及樹冠沒有顯著的

差異,樹形繼續培育中(鄭,未發表)。人工栽培之野生茶樹幼木芽葉性狀與永康

山之野生茶樹也呈現明顯差異,其葉厚及葉面積較低於永康山之野生茶樹。其次於

雜木林內混植野生茶樹,建立野生茶樹生態觀察園區,已於樹林內自然生態園區 0.4

公頃分散種植 100 株野生茶樹,目前生長良好。可做為自然生態茶園觀察區,兼具

復育、休閒、教育及生態旅遊之功能。

六、結 語

發展永續農業,更需要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的永續利用,臺

東分場希望建立一處有機野生茶園,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性的茶產品,讓消費者有更

多樣的選擇,同時妥善利用休閒茶園之教育功能,以達寓教於樂之目的,期讓東部

茶業永續發展。野生茶樹之經濟栽培要注意其對環境之適應性,從育苗時就必須培

Page 91: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13

養強壯的根系,種植前之扦插苗可先進行馴化以適應定植後之環境。東部茶區夏季

炎熱有缺水現象,定植後給予適度的遮蔭可提高成活率,植株生長也較佳。野生茶

樹生長速度低於栽培種茶樹,種植後不要過度採摘,先培養樹勢擴大採摘面。臺灣

野生茶樹生長環境因人為的開發逐漸減少中,其保護工作相當重要。永康山野生茶

樹具特殊風味,為值得研發利用之另類茶產品。

參考文獻

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s Research Bureau,1989.《Asian Waterfowl Census 1989》。

Slimbridge:International Waterfowl Research Bureau.

Shen, C.F., K.D. Hill, C.H. Tsou, and C.J. Chen 1994. Cycas taitungensis C.F. Shen, K.D. Hill,

C.H. Tsou & C.J. Chen, sp. nov.(Cycadaceae), a new name for the widely known cycad

species endemic in Taiwan. Bot. Bull. Acad. Sin. 35:133-140

山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97,《臺東鹿野工商綜合區環境影響說明書(修訂本)》,尖美

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P.6-19。

王兩全、何信鳳,1997,〈臺灣野生茶樹調查與利用〉,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第 74 號(特

用作物試驗成果研討會專刊)。

王兩全、何信鳳、陳右人、馮鑑淮、邱再發,1989,《臺灣野生茶樹種源保存與利用(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78 年生態研究第 033 號。

江樹生,1985。《臺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吳振鐸、馮鑑淮、蔡俊明,1972,〈臺灣眉原山野生茶樹形態之觀察(Ⅱ)〉,臺灣農業季

刊,8:133-160。

呂勝由、楊遠波,1987,《臺灣的野生茶樹-武威山茶》,中華林學季刊,20:101-107。

孟祥翰,1998/5,《臺東文獻》第 3 期,臺東:臺東縣政府。

林韻梅等,1995,《臺東縣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pp.36-55。

姜英本、林煌崇、徐春園,1992,《臺東縣鹿寮溪水中生物調查及鄉土教材研究》,臺東:

永安國民小學。

Page 92: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鹿野鄉志

414

施添福,2002,《關山鎮誌(下冊)》,臺東:臺東關山鎮公所。

胡傳,1960(1894),《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 8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胡傳,1960(1894),《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 7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

徐保雄、林貴春,1993,《秀姑巒溪流域生態調查暨雁鴨為害水稻防治技術研究》花蓮區研

究彙報,9:35-44。

徐國士,1980,《臺灣稀有及有絕滅危機之植物》,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徐國士,1988,《太魯閣國家公園植物生態資源調查報告》,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p.40-49。

張永楨,1986,《清代臺灣後山開發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大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俊良,1991,《臺灣省臺東農田水利會會誌》,臺東:臺東農田水利會。

陳世一,1998,《陽明山之旅》,臺北:晨星出版社。

陳國彥,1999,《臺灣原住民與土地關係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第,1959(1603),〈東番記〉,刊於沈有容著:《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 56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24~27。

曾晴賢等,2004,《卑南溪河系河川情勢調查》,中華民國魚類學會調查,臺北:經濟部水

利署。

馮鑑淮、王兩全、林木連、陳右人、張清寬、邱再發,1991,〈臺灣野生茶樹種源保存與利

用(三)〉,八十年度自然文化景觀報告第 005 號。

廖中勳,2004,《鹿寮歲月》(2),鹿野:永安社區發展協會,P.30。

潘富俊,1978,《臺東海岸山脈之植群及植相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鄭全玄,1995,《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鄭淑華,1993,《卑南溪寶華段冬季水鴨群之調查研究》,臺東:臺東師院學報。

鄭混元、范宏杰、陳信言、陳惠藏,2003,〈臺東永康山野生茶樹調查及復育與製茶品質之

研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1-16。

謝建泉、鄭漢文、姜國彰、廖聖福、董華澤,1993,《臺東縣電光泥火山自然景觀及生態調

查研究》,臺東:臺東縣關山鎮電光國民小學。

Page 93: 鹿野鄉志-第三篇 生態篇

第三篇 生態篇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