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64
ISSUE 丙申年五月 2016 Jun + + 6 0 尋找粵曲古典味 —— 謝曉瑩專訪

Upload: prism-creation-ltd

Post on 31-Jul-2016

24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唱出人生精彩-香港話劇團迷你音樂劇《嗚啦啦啦啦你的歌》/另類與簡約之旅-Jason Robert Brown的套曲音樂劇/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是麼?See More!愈看愈多!/康城影展兩睇:活地阿倫與堅盧治/由新浪潮說起-初探利維特/尋找粵曲古典味-謝曉瑩專訪/「半農半X」有d野-慢藝術/用垃圾創作 重整人與自然的關係-武田哲《The Sound of Nature》/瑪麗蓮.夢露的「夢」與「露」-訪中國藝術家陳可/跟住矛盾去剪紙-李寶怡/寫生是一種修行 黃進曦

TRANSCRIPT

Page 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ISSUE

丙申年五月2016Jun 文 化 + 藝 術 + 報 道

ISSUE 60/丙申年五月

Jun 2016

60

尋找粵曲古典味—— 謝曉瑩專訪

唱出人生精彩——香港話劇團迷你音樂劇《嗚啦啦啦啦你的歌》

另類與簡約之旅——Jason Robert Brown 的套曲音樂劇

康城影展兩睇:活地阿倫與堅盧治由新浪潮說起——初探利維特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是麼? See More !愈看愈多!

Page 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海事博物館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海事博物館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事博物館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油街實現 OI!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油街實現 OI! /香港海事博物館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油街實現 OI!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文化博 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油街實現 OI!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N MUSEUM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海事博物館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FIREBOAT ALEXANDER GRANTHAM EXHIBITION GALLERY / 香港鐵路博物館 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 三棟屋博物館 SAM TUNG UK MUSEUM / 上窰民俗文物館 SHEUNG YIU FOLK MUSEUM / 香港文物探知館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PING SHAN TANG CLAN GALLERY CUM HERITAGE TRAIL VISITORS CENTRE / 文物修復辦事處 CONSERVATION OFFICE / 藝術推廣辦事處 ART PROMOTION OFFICE / 古物古蹟辦事處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 / 香港海事博物館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 孫中山紀念館 DR SUN YAT-SEN MUSEUM / 茶具文物館 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 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 油街實現 OI!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 葛量洪號滅 MUSEUM / 香港教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EDUCATION / 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 香港歷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 香港文化博物館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 香港太空館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EBOAT

Page 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3 編者的話

04 演前預報Preview

唱出人生精彩——香港話劇團迷你音樂劇《嗚啦啦啦啦你的歌》 另類與簡約之旅——JasonRobertBrown的套曲音樂劇

08 節目精選Highlights

09 藝@書籍 /音樂Arts@books/cds

10 專題故事Feature

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 是麼? SeeMore !愈看愈多!

14 現在上映NowShowing

康城影展兩睇:活地阿倫與堅盧治 由新浪潮說起——初探利維特

22 藝人談@粵劇Interview@ CantoneseOpera

尋找粵曲古典味——謝曉瑩專訪

26 藝民公社People'sCommune

減 ˙減無可減──評陶身體劇場《6》、《7》 音樂、文化融合的創意與浪漫──評法國五月 ParisCombo 音樂會

30 藝術人隨筆Artist'sColumns

【仁云亦云】又見人龍 【雕文嵐女】藝術家的壓力 【創作雜記】學睇譜有用嗎?

目錄Contents △志「視藝版」 請從另一邊翻閱 #60

Jun 2016

14

26

22

Page 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香港 - 港島區 - 10 Chancery Lane Gallery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Amelia JohnsonAsia Art ArchiveBackstage Live RestaurantCais GalleryCD Warehouse ( 太古城中心 )CD Warehouse ( 時代廣場 )ColorLiving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Culture ClubGallery 27 Gallery ECGallery Ora-OraHKBU SCE (Causeway Bay Centre)HKID gallery (The Peak)Karin WeberKeng Seng Book StoreLes Artistes CaféMadhouse ContemporaryMusic Land International Music CentreOMY ARTParasite 藝術空間Plum BlossomPopaArtThe Fringe ClubThe Photocrafters 黑點Think caféTWGHs i-d artVenus CoffeeYan GalleryYo Bago上環文娛中心伯樂音樂學院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城邦書店 天地圖書 ( 灣仔 )季豐軒油街實現 ( 北角 )富德樓 ( 藝鵠 )尚書房方圓 SR GALLERY書得起樹仁大學 ( 學生會 )相惜鐵娘子雲峰畫苑青年廣場音樂事務處(總辦事處、香港區音樂中心)

順泰祥瓷莊香港傳藝中心 ( 天后總校 )香港大學 ( 學生會、藝術系 )香港大會堂香港故事館香港演藝學院學生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校 ( 筲箕灣校舍 )香港藝術學校 ( 藝術中心校舍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黑麥 ( 銅鑼灣、天后 )

- 九龍區 - 1908 書社1a Space22NA&P Book Store ( 浸會大學 )Art Vacation 自助畫室BespokeC&G 藝術單位Café GoldenCCDC 舞蹈中心CD Warehouse ( 創紀之城 )CD Warehouse ( 朗豪坊 )CD Warehouse ( 荷里活廣場 )CD Warehouse ( 黃埔花園 )Commercial Press ( 美麗華、德福 )GOOD LABHidden agendaHKBU SCE (DLB、SCE Tower)HKID gallery (apm)HKID gallery (K11)HKID gallery (MegaBoxz)HKID gallery (The ONE)HKID Gallery @Amoy PlazaHulu CultureK11-Art MallKubrick ( 油麻地 )Kubrick ( 觀塘 Apm)Livecoal LimitedLoft StageMetrobooks (Elements)Metrobooks (Langham Place)Metrobooks (Mikiki)Pause Rewind & Fast ForwardT2 Café and WorkshopThe Grand Cinema (Element)UniartVideotage友生昌向日葵文化良品 ( 香港文化中心 )夢藝坊尚書房

序言書室文博軒東方寶藏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活化廳熊熊兒童音樂教育 ( 時運中心 )牛棚藝術村牛池灣文娛中心田園書屋茶藝樂園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電影文化中心音樂事務處(旺角區音樂中心、觀塘區音樂中心)音樂農莊教室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大樓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浸會大學 ( 學生會、視覺藝術學院、大學會堂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宿舍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中心香港藝術學校 (JCCAC)香港藝術館高山劇場黃埔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 新界區及離島 - CD Warehouse (POPCORN)CD Warehouse ( 新城市廣場 )CD Warehouse ( 綠楊坊 )CD Warehouse ( 青衣城 )HKID @ TsuenWan PlazaY-Space元朗劇院向日葵文化良品 ( 香港文化博物館 )尚書房屯門大會堂嶺南大學 ( 視覺研究系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沙田青少年綜合發展中心恒生管理學院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沙田大會堂珠海學院荃灣大會堂葵青劇院音樂事務處(沙田區音樂中心、荃灣區音樂中心)香港中文大學 ( 建築系、通識教育部、藝術系)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 ( 設計系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科技大學 ( 藝術中心 )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

香港 借閱點CAFE HABITU (Elements)CAFE HABITU (The ONE)CAFE HABITU ( 中信大廈 )CAFE HABITU ( 又一城 )CAFE HABITU ( 告士打道 )CAFE HABITU ( 和記大廈 )CAFE HABITU ( 太古城中心 )CAFE HABITU ( 太古廣場三期 )CAFE HABITU ( 理工大學 )CAFE HABITU ( 蘭桂坊 )CAFÉ HABITU(HYSAN)Deli and WineYWCA 天水圍綜合社會服務處CPCE Libraries ( 油麻地 )上水公共圖書館中央圖書館九龍圖書館保安道公共圖書館元朗公共圖書館北葵涌公共圖書館北角公共圖書館南葵涌公共圖書館土瓜灣公共圖書館大埔公共圖書館大會堂圖書館大興公共圖書館天比高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天瑞青年空間將軍澳公共圖書館康城青年空間新蒲崗公共圖書館杏花村青年空間東涌公共圖書館柴灣公共圖書館油麻地公共圖書館牛池灣公共圖書館牛頭角公共圖書館獅子會大埔青年空間瑞和街公共圖書館石塘咀公共圖書館粉嶺公共圖書館花園街公共圖書館荃景青年空間荃灣青年空間荔枝角公共圖書館

蒲窩青少年中心西貢公共圖書館賽馬會乙明青年空間賽馬會坪石青年空間賽馬會天悅青年空間賽馬會天耀青年空間賽馬會將軍澳青年空間賽馬會建生青年空間賽馬會橫頭磡青年空間賽馬會祥華青年空間賽馬會筲箕灣青年空間賽馬會紅磡青年空間賽馬會茵怡青年空間賽馬會葵芳青年空間賽馬會農圃道青年空間長洲公共圖書館隆亨青年空間青衣公共圖書館香港仔公共圖書館馬鞍山公共圖書館駱克道公共圖書館鰂魚涌公共圖書黃寬洋青年空間

澳門 學術專業圖書中心 ( 澳門 ) 有限公司旅遊學院澳門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創意產業空間澳門博物館澳門牛房倉庫澳門藝術博物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兒童圖書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

澳門 借閱點IM LOFT SHOP下環圖書館何賢公園圖書館氹仔黃營均圖書館

深圳深圳何香凝 OCT 當代美術館華.美術館深圳市創福美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白鴿巢公園黃營均圖書館紀念孫中山公園黃營均圖書館

廣州 皇瑪拍賣有限公司陳家祠五行科技創意園暢想號美術天地集美齋

《△志》免費派發及借閱地點

Page 5: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常言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本書,然而有些人的「書」或因為際遇問

題,或性格使然,總是格外精彩。近日因楊絳先生的離去,想找回《我

們仨》來看。非常感謝楊絳先生,當日已屆九十二歲高齡,仍能孜孜

不倦去寫,用文字回憶生命中兩位離開了的摯愛——丈夫錢鍾書和女

兒錢瑗,「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了這個家六十三年的經歷,

三人生活中的點滴,温馨動人,讀到其傷心處亦令人不禁掩卷默然,

書中亦令人細味那一代文人的風骨。楊絳一生活在時代巨輪底下,從

她身上一方面看到當日中國知識份子的生活與及精神面貌,同時又一

再被提醒中國人其實可以如此高貴可敬。對於已然消逝的一代,實令

人嘆息,而今我們能否仍然尋得著如此令人著迷的高尚品格和魅力?

小編

出版人 林達生 George Lam [email protected]

高級編輯 吳嘉慧 Michelle [email protected]

助理編輯 劉錚 Zoe [email protected]

設計及插圖師 鍾凱飛 Chung Hoi [email protected]

編務、廣告聯絡 高慧明 Olivia [email protected]

廣告代理葉飈 Billy Yip(中國內地)(86) 130 0517 5393

名譽顧問 謝宏中 Philip Tse

刊號ISSN 2221-8041

版權屬仨思有限公司所有 。歡迎轉載引用 ,敬請註明出處 。

印刷 基亞印刷有限公司 Gear Printing Ltd

發行 青揚書報社有限公司 Great Expect Development Ltd

出版 、編輯及廣告 稜創意有限公司 Prism Creation Ltd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1B 室  電話:(+852) 2111 1192  傳真:(+852) 2975 3146  電郵:[email protected]

03 Editorial編者的話

Page 6: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身兼編劇及導演的林澤群有感近年都市人繁忙勞碌,疲憊不堪,生活過得不如意,大家都有太多壓抑,希望透過音樂為觀眾帶來歡樂,放鬆日常的繃緊,減減壓,消消氣。林澤群具有多年劇場經驗,今次夥拍一手包辦作曲填詞的郭靜雯創作《嗚啦啦啦啦你的歌》迷你音樂劇。二人在討論初期,談到生命是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便抽取人生裡最具代表性的時刻,串連成一個音樂劇場。

《嗚》比較著重故事主題多於劇情,以片段式劇場將一首接一首 MV 呈現於觀眾眼前。 故事以一間音樂劇公司為主軸,隨著每個客人一邊細說故事,一邊抽絲剝繭將之編寫在旋律中,借歌抒情。題材包羅

萬有,例如戀愛、結婚、生日、喪禮等等。全劇共有十首歌曲,由郭靜雯包辦曲詞創作。林澤群透露曲調類型都是為每個故事度身訂造的,當中更包括探戈。

喜怒哀樂、甜酸苦辣,人生百態俯首皆是,但有些階段卻不是人人必經的,例如結婚產子。林澤群除了用自身經歷取材撰寫劇本,亦曾訪問朋友初為人父的心情。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即使自己沒有生兒育女,亦能從朋友的經驗中找到共鳴。原來好多事情未必要親身經歷過才會明白,現代人有時忘記了我們天生有種能力叫「同理心」。

林澤群談及演員們初次聚首讀劇的時候,大家年紀不同,要面對的事都不一樣,所

星期一至星期七朝九晚十一的打工仔生活,日忙夜忙庸庸碌碌,

若然有空檔觀賞一齣話劇,你會希望是哪個劇種?

你可曾細心想過人生裡面哪些時刻是最重要、最值得紀念?香

港話劇團全新音樂劇《嗚啦啦啦啦你的歌》將於六月中旬正式公演,

務求用音樂為觀眾送上歡樂,消除壓抑;同時分享編劇對人生不同

階段的解讀,引發你的共鳴。

■ 文:Yung Sin Ting

■ 圖:香港話劇團

唱出人生精彩——香港話劇團迷你音樂劇《嗚啦啦啦啦你的歌》

a 《嗚啦啦啦啦你的歌》導演及編劇林澤群萬分期待是次演出。

b 第二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配 樂 得 主 的 Frankie Ho 擔 任

《嗚啦啦啦啦你的歌》的音樂總監。

a

b

音樂劇

05 04 Preview演前預報

Page 7: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嗚啦啦啦啦你的歌》日期:14-18/6, 21-25/6/2016(20:00) 18-19/6, 25-26/6/2016(15:00)地點: 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票價: HK$200/$180(不設劃位)

以對於《嗚》最感同身受的歌曲都不盡相同。他相信觀眾入場,也定必找到共鳴。隨著年紀越大,他最感慨喜事和喪事的比重越見極端,白事開始佔多數。 演員之一的朱柏康也覺對喪禮體會最深,有些儀式對死者其實是毫無意義的,但對某些人來說是一個必需的過程,是一個空間讓他整合思緒,釋放內心的哀傷。

問到朱柏康在黑盒劇場和大舞台表演的分別,他說單單在開場時已經感受很深。大劇場的觀眾多數會抱著「我是來看表演」的態度,坐姿端莊,氣氛比較嚴肅。相反地,在黑盒裡與觀眾互動就像跟對方在咖啡店談天,手托著腮,觀眾營造的氛圍似是在問︰「喂,點呀?今日你想講咩呀?」。在淺窄的空間,短時間內建立如此親密關係,演員要赤裸地展現自己,哪

怕是思緒遊走了半步都經已非常明顯。加上《嗚》以音樂為主,將臨場感大大提升 ,一邊要顧及觀眾觀感,一邊要演得收放自如,如此精準地演出輕鬆愉快的劇本難度相當高。

人生是一個接一個劇本無休止地演,若然你受夠了重甸甸的日子,不如試試放慢腳步,入場品嚐郭靜雯和林澤群一眾來自香港話劇團的演員為你準備的治癒良方 - 《嗚啦啦啦啦你的歌》,輕輕鬆鬆,細味人生。

《嗚啦啦啦啦你的歌》綵排照

05

Page 8: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Song Cycle(套曲)可追溯到十三世紀,歌曲類型並沒有限制。一般而言是將一系列的歌曲結集在一起演出(或發行),數量可以少至兩首歌,也可以多達數十首以上。套曲中的歌曲必需在主題上或音樂上有所連貫,例如是發展自同一個文本、詩歌、故事、旋律主題或具相近的歌曲結構等。以流行音樂為例,殿堂樂隊 Pink Floyd 概念大碟 The Wall 中的歌曲均有關遺棄、孤立及隔離;Beyoncé 最新大碟 Lemonade 以女性的自覺及治療之旅程為題,也可以理解為套曲的一種。

套曲音樂劇的簡約除了指其製作規模和觀感外,還見於主題上的「簡」。就一般讀者較熟識,以法國革命、香港淪陷或女巫前傳等故事背景的大型音樂劇,均有跨越時間較久、人物關係複雜和場面較宏大的特點。相反,套曲音樂劇會集中於個人感受和經歷細節上,而且每個片段一般只佔一首歌曲,因此不會造成長篇大論的感覺。Janet Hood 作曲,Bill Russell 填詞的Elegies For Angels, Punks and Raging Queens 可 算 是 最佳例子,全劇的獨白及歌曲,均由愛滋病患者及其親友的角度出發,呈現愛滋病為他們帶來的影響,以及失去親人的傷痛。可見套曲音樂劇的「簡」是精簡和集中於細緻的人物、感情和

將「套曲音樂劇」(Song-cycle Musical Theatre) 說成「另

類」或許有點牽強,相比其他音樂類型,套曲音樂劇的受歡迎

程度絕對不低。只是目前香港音樂劇,特別是原創劇目都比較

著重交代完整故事,才令套曲音樂劇帶了點小眾的味道。而不

論是跟港式音樂劇還是百老匯相比,用「簡約」來形容套曲音

樂劇,最為貼切。

■ 文:Seth Chan

■ 圖:音樂劇作

另類與簡約之旅——JasonRobertBrown的套曲音樂劇

音樂劇

Jason Robert Brown

Songs for a New World 原聲大碟

Elegies For Angels, Punks and Raging Queens 原聲大碟

Parade 原聲大碟

07 06 Preview演前預報

Page 9: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JASON ROBERT BROWN 小檔案:

JASON ROBERT BROWN 集作曲、填詞、指揮、編曲、配器師、導演和表演者於一身。突破傳統敘事方式的外百

老匯音樂劇 The Last Five Years 於 2015 年上映電影版《留給最愛的情歌》,並由安娜.姬妲妮及謝洛美.佐敦

主演。其他主要作曲及填詞音樂劇包括 Honeymoon In Vegas 及 13 等。

事件之上。香港大型音樂劇往往由於資源所限,只好用上電腦製作的錄音伴唱,套曲音樂劇的這份簡約或許可令香港音樂劇「重回正軌」,即使是現場小樂隊也可以營造更強的感染力,為觀眾帶來另一清新體驗。

今 次 要 介 紹 的 套 曲 音 樂 劇 Songs for a New World,當然也具備以上特點。作曲及填詞的Jason Robert Brown 被 Philadelphia Inquirer 譽 為「 百 老 匯 繼 Stephen Sondheim 之 後 最聰穎和細膩的作曲家」,並分別憑 Parade 及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兩 度 獲 得 東尼獎最佳作曲獎。Songs for a New World 是他首個公演作品,於 1995 年在外百老匯首演。說 Songs for a New World 是音樂劇界的「新文本」也不為過,作品只有四名演員,卻演成十多個角色和故事。「故事」結構可謂完全將Rodgers and Hammerstein 的傳統置之不理,

但歌曲之中卻保留著同樣的戲劇作用。眾多角色和故事的共通之處,是他們都正在作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Jason Robert Brown 自己形容為「將要碰壁的一刻,你要做一個決定,換一個立場,還是轉身逃跑?」作者透過歌曲捕捉這一瞬間,探討生命、愛和抉擇,呈現角色如何開展自己生命中的新世界。

本地獨立藝團音樂劇作快將上演的 Songs for a New World,請來了近年從澳洲回流並活躍於各大音樂劇的劉榮豐主演,相信沒人會異議。但憑《男親女愛》和《大丈夫》而廣受家庭觀眾歡迎的原子鏸,卻未必有太多人知道她是從紐約音樂劇戲劇學院主修音樂劇畢業的,今次可謂是回歸本業。另外兩位則是剛從演藝學院畢業的年輕演員。由兩派來自不同世代和背景的演員,合演一套描繪步入新世界的音樂劇,未知這是否正是導演李頴康要以此為當前社會現況下一註腳?

《Songs for a New World》日期:21-24/7/2016 (20:15) 23-24/7/2016 (15:15)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票價:HK$260 /$190

原子鏸 Marsha Yuan

黃雪燁 BonBon

劉榮豐 Rick Lau

魚旦 Ronny Yuen

07

Page 10: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假像?還是 ...... 藉著一個既奇妙,

荒誕同時又如此真實的一個情況,

重新思考究竟人生中甚麼是最重

要,最怕失去的又會是甚麼?

日期:30/6-9/7/2016(20:00,逢星期一、三至六)

3-10/7/2016(15:00,逢星期日)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香港管弦樂團巨匠系列:阿殊堅納西阿殊堅納西曾於香港的非常時期義

務為港人演出,被譽為「與人們良

知緊緊相扣⋯⋯恍如天籟」,感動

人心。這次他帶來對其意義深遠的

艾爾加第一交響曲,為本樂季劃上

完美句號。阿貝都萊默繼去年廣獲

好評的演出後載譽回歸,於鋼琴大

師的指揮棒下奏出激情的浦羅哥菲

夫鋼協三。兩代鋼琴驕子的合作,

絕對不容錯過。

日期:1-2/7/2016(20:00)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難得一見的演出,以獨特的創作想

像,配以九位舞者的精湛演繹,帶

領觀眾走進異色舞蹈旅程。

日期:17-18/6/2016(20:00) 19/6/2016(15:00)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與安妮.奎佛萊克的音樂旅程@法國五月藝術節法國著名鋼琴家安妮.奎佛萊克

(Anne Queffélec)將在香港舉辦

一場鋼琴演奏會。安妮被譽為當

代最出色的鋼琴家之一,她的音樂

生涯豐富而獨特,獲得法國及海

外觀眾一致好評,蜚聲國際。奎佛

萊克的演繹將帶出法國經典鋼琴

曲目的獨特韻味,定能為觀眾帶

來驚喜。是次節目靈感來自奎佛

萊克在 2013 年推出的專輯《Satie

& Compagnie》。奎佛萊克將彈奏

20 世紀早期的法國音樂,包括薩

提 (Erik Satie)、Claude Debussy、

Maurice Ravel、Francis Poulenc 及

Reynaldo Hahn 等音樂家的作品,

帶領大家走過精彩而靈動的音樂

旅程。

日期:24/6/2016(20:00)地點:香港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

劇院

《逆蹈場》求異 反常蹈

泝回 破羈束

四位迥然不侔的著名資深編舞家

— 羅凡、江上悠 、龐智筠、李咏

靜,舞弄靈感萬變花筒,穿梭異想

世界深處,獨闖獨創別樹一幟舞台

作品。

日期 :8-9/7/2016(20:00)地點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票價 :$120東邊舞蹈團主辦www.esidehk.com

起跳 SpringboardShowcase2016由香港舞蹈聯盟主辦的舞蹈演出

《起跳 2016》將於 6 月 17-19 日

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舉辦,呈獻三

位舞風別樹一格之本地得獎編舞家

的作品。兩個世界首演作品──林

波的《That Day》和李思颺的《見

習人類》,加上香港首演的阮日廣

作品《Cham's Soul》,炮製出一場

非凡管樂派Viva!Pipers 親子音樂會飛躍演奏香港首次舉辦全廣東話

親子音樂會,令孩子們愛上活潑

有趣的音樂!「非凡管樂派 Viva!

Pipers」將會演出多首耳熟能詳的

金曲:由傳統民謠、到古典音樂、

加上電影經典配樂及生動的動畫主

題曲,讓市民能好好享受周日樂趣

無邊的家庭樂。非凡管樂派(Viva!

Pipers)是一隊由全女班本地音樂

家組成的木管樂五重奏。她們都有

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分享她們最

喜愛的木管樂器及室內樂,正在不

同校園及社區作巡迴演出。

日期:5/6/2016(15:00)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被消失的人Whereismybatman》舞台劇這是王耀祖第一個自導自演獨腳舞

台劇,故事講述一個被消失的賤

男,當一覺醒來,發現被捉到一個

不知明的地方,只有自己一個人。

在這個神秘世界,記憶逐漸被清

洗,到底是甚麼因素令他「被消

失」?是政治?人為?是真實?是

09 08 Highlights節目精選

Page 1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半步詞——由音樂劇到跨媒界的填詞進路》作者:岑偉宗 出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譜詞是門手藝,需要踏實的文字功夫及音樂知識相配合,持久創作、刪減、修正,才創出成品。當中的技巧和靈感就如零

存整付,需要積累、學習、改進、體會。多數是走一步走半步,跌跌碰碰中得奇遇。本書作者岑偉宗為資深填詞人,尤以

音樂劇、舞台劇、電影、電視等的作詞和譯詞見長。他以個人創作經驗述說作詞的技巧和思維,例如粵語填詞中語感的

「雅、妙、趣、俗、鄙」、甚麼是「人話」、譯詞練習等。更憶述創作各類詞作的靈感來源和邊作邊修的故事。書中既有

豐富的填詞知識,兼及欣賞歌詞的方法。

《愛的進化論》作者:艾倫.狄波頓 譯者:陳信宏 出版: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一本誠實的愛情奮鬥史,探索長長久久的關係,以及背後的酸甜苦辣。

狄波頓將試圖回答史上最難的兩性問題:愛了,然後呢?

愛,才不是什麼一頭栽進去的「熱情」,

而是緩慢地、苦痛地學會的「生存技能」。

當愛情誕生,經歷一連串的驚喜與無聊之後,要如何保持浪漫的鮮度?在生存的壓力之下,愛的面貌會如何幻化(請注意:

不是幻滅)?從哲學與心理學的細膩洞察,狄波頓告訴我們,浪漫主義總是幫倒忙,現實裡極少有任何事物能夠達到完美。

度過人生需要極大的勇氣,即使再平庸的人生也不例外,這時身邊若有個人,是否就能給予我們足夠力量面對人生的種種

要求?

草東沒有派對《醜奴兒》要說今年最有話題性的華語樂隊,必數來自台灣的草東沒有派對。還未有正式出唱片,便已在網絡上備受注目,歌曲《山

海》的 MV 發佈 3 個多月便累積了 80 多萬點撃,而在台灣各大 live house 的音樂會,每次也在開票後火速完售。要了解

他們的火速又帶點神秘的崛起,或許必先要相信,搖滾音樂還是屬於年輕人的。

乍聽草東,很難不想起中國的萬能青年旅店 – 彷如雙生兒的曲風、寫實而具文學性的歌詞,同樣以抒發年輕人的鬱悶為

主 (《爛泥》:我想要說的 前人們都說過了 / 我想要做的 有錢人都做過了;《山海》:我聽見那少年的聲音 在還有未來

的過去 / 渴望著 美好結局 卻沒能成為自己 ),歌手甚至有點點的河北腔,跟平日聽到的台灣樂隊截然不同。但草東又有與

別不同的地方 – 不時在曲風上加入 Dance Rock 元素,讓人禁不住起舞。但年輕人的抑悶,不就是需以舞動與流汗揮發出

來,從而療癒嗎? / Rachel

新褲子《生命因你而火熱》不知不覺北京樂隊新褲子已經成軍二十年,當年愛上他們《龍虎人丹》的復古潮童形象和 Synth-Pop/ New Wave 曲風,今

年推出新專輯《生命因你而火熱》,靈魂人物彭磊也「反璞歸真」,穿起黑皮褸留起長髮來,專輯曲風也回歸傳統的搖滾

曲式,但彭磊始終是優秀的創作人,思想也「貼地」( 應該說是心境年輕吧 ),祭出一張充滿著優美旋律、動人歌詞的專輯。

《關於夜晚和失眠的世界》描寫在都市失去靈魂的年輕人 ( 午夜的時候有人去吃飯 / 飯館裡坐滿無家的靈魂 / 他們好像剛

離開了地獄 / 他們也可能剛剛死去 ),末段男女對唱美得令人心痛;《每一次我們開始爭吵》以木結他引入,表現出樂隊

溫婉細膩的一面。樂隊當年像長不大的頑童,今天卻平實得彷如坐在街角觀察人生百態的平凡人。但都沒有所謂,他們寫

出了悅耳、令人共鳴的作品就好了。/ Rachel

CD

書09 藝@書籍 / 音樂

Arts @ books/cds

Page 1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Interview @ Theater藝人談 @ 戲劇Feature專題故事

■ 資料整理:小米

■ 圖:香港藝術發展局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已經圓滿舉行,共頒發七個獎項類別,包

括「終身成就獎」、「傑出藝術貢獻獎」、「藝術家年獎」、「藝術新秀獎」、「藝術教育獎」、「藝術推廣獎」

及「藝術贊助獎」。藝術界有不少前輩將豐富的藝術經驗傳承下一代,而年輕藝術家亦努力創新,在藝壇上大放異

彩。以下想為大家介紹兩位藝壇新力軍,分別是今年「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界別得主陳偉基(肥力)及音樂界別

得主楊欣諾。

藝術新秀獎 ( 藝術評論 ) 陳偉基(肥力)

陳偉基筆名「肥力」,2004 年畢業於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2006 年投身藝術評論

工作,主要撰寫劇場及舞蹈評論,作品散見

於兩岸四地的報章、雜誌和網上平台。他在

2014/15 年度發表多篇戲劇及舞蹈評論、分

別撰寫及編輯《躍動的交鋒:閱讀新文本》

與《幕後起底》,並擔任各地藝術節的藝評

人。

陳偉基形容藝評人是「沒法支持生計的

職業」,但他強調:「那只是以金錢衡量,

絕不代表它不專業。這行業需要平台也需要

磨練,藝評人的身份不是自己標榜的,他們

是要得到報章、雜誌及業界的認同,才能真

正成為藝評人。即使今天有網上平台,但不

是寫得多就可稱為藝評人。」

作為一個藝評人,他表示必須努力觀

摩和學習,雖然他主要撰寫舞蹈及戲劇評

論,但不能只吸收表演藝術的養分。回看

2014/15 年度的作品,為荷蘭藝術節所寫的

評論〈《Extremalism》/《未來的想像》〉是

陳偉基特別難忘之作。《Extremalism》薈萃

了傳統芭蕾舞者和最前衛的舞者,展示了舞

者渴求挑戰極限的過程,成功牽動觀眾情緒。

而《未來的想像》是第一個歐洲藝術節邀請

香港人作海外藝評人,讓陳偉基有機會把當

地的表演藝術介紹給香港人,重要性不言而

喻。他認為是次獲獎是對表演藝術評論予以

肯定,確立了在業界的位置。

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

11 10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藝術新秀獎 ( 音樂 ) 楊欣諾

楊欣諾為管風琴演奏家、合

唱指揮及音樂總監。他畢業於香港

中文大學音樂系,其後於英國皇家

音樂學院取得合唱指揮音樂碩士學

位,現為聖約翰座堂、香港聖公會

教 省 及 Die Konzertisten 的 音 樂 總

監。

由於母親為香港雅樂社成員,

楊欣諾三歲起便開始在李建真指導

下接觸合唱團。跟很多香港小孩一

樣,他小時候第一種接觸的樂器就

是鋼琴。但到中學時,他有機會學

習揚琴,從中認識中樂之餘,更發

掘了他的指揮潛能;其後更接觸到

管風琴,打開了他的聖樂與古樂世

界。「聖樂的作曲家都是教徒,他

們不會以次等音樂來歌頌上帝,其

作品很多都非常出色。同時,彈奏

管風琴的人都喜歡巴哈,其音樂令

人驚嘆。」

楊 欣 諾 在 2014/15 年 度 參 與

了多個管風琴及指揮演出,包括

與著名假聲男高音戴維士(Iestyn

Davies) 於「『 對. 弦 』 音 樂 節

2014——永恆之音」同台演出。「那

次的經驗很特別。那是戴維士第一

次來亞洲,能與一位國際知名的音

樂人同台演出,感覺很神奇。而那

個音樂會本身亦很有趣,在演奏每

一段樂曲前,文學院院長都會朗讀

一段艾略特的詩。」

一 直 積 極 推 動 聖 樂 和 古 樂

的 他, 計 劃 在 未 來 兩 年 透 過 Die

Konzertisten 舉辦一連串巴哈清唱

劇音樂會,亦準備將獎金投放在製

作這音樂會系列上。「我和我的合

唱團也想繼續發展早期音樂。在香

港,雖然有聽古典音樂的人,但他

們大部分對其了解並不深入。」長

遠來說,他希望能成立一個屬於香

港的古樂團,「很多大城市都有自

己的古樂團,但香港還沒有,我們

覺得有需要填補這缺口。」

獎項 得主終身成就獎 盧瑋鑾 ( 小思 )

傑出藝術貢獻獎黎海寧

阮兆輝

藝術家年獎

藝術評論 洛楓 ( 陳少紅 )

舞蹈 余仁華

戲劇 榮念曾

電影 翁子光

文學藝術 鍾國強

音樂 余其偉

視覺藝術 何兆基

戲曲 李奇峰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陳偉基 ( 肥力 )

舞蹈 徐奕婕

戲劇 朱栢康

電影 陳浩倫

文學藝術 何麗明

媒體藝術 黃炳

音樂 楊欣諾

視覺藝術 徐沛之

戲曲 謝曉瑩

藝術教育獎

( 學校組 )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靈實恩光學校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雋匯幼兒學校

藝術教育獎

( 非學校組 )

賽璐珞影像文化

音樂兒童基金會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藝術推廣獎

香港建築中心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一舖清唱有限公司

藝術贊助獎 太古地產有限公司

「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得獎名單

相片提供:MartinLee

11

Page 1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第二屆香港博物館節將於 6月 25 日至 7月 10 日舉行,不知道大家對博物館節有甚麼認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市場

及業務拓展總監毛詠仙為我們介紹了博物館節的理念﹕「博物館每天都有節目,但我們籌辦博物館節,是希望整個

城市有個聚焦點,藉豐富密集的節目吸引市民參加,把博物館節變成一個期待、去博物館變成一個習慣!」

那麼,今年的博物館節有甚麼特別?「今年博

物館節的主題信息是『是麼? See More』,我們

的節目大多都提供一個另類角度給市民。」毛詠仙

補充:「博物館本身的理念也是想市民進來接觸一

些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讓他們在參觀展覽或在參

加活動的過程中,看到一些他們從前沒有想過的東

西,令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我們鼓勵他們來參觀

時多問『是麼?』,當離開博物館時,希望他們會

覺得自己看多了點、視野擴闊了點、生命厚度增加

了點,就是 See More。」她強調 See More 不是眼

睛看到多少東西,而是指一個人的閱歷、對世界的

體會。

博物館節的連串節目將為觀眾帶來不少特別體

驗,揭開序幕的「是夜——情迷莫奈」,讓參加者

以多角度認識莫奈的藝術與人生。而「一碗 ‧ 一

故事」、「碗然一新」、「館長廚房」邊食邊講系

列可讓市民開闊眼界,連繫生活的不同範疇。「總

館長是沸青」,以及「百足咁多爪撈亂骨頭話館長」

講座以輕鬆對談啟迪生涯規劃,特別適合青年人。

上年大受歡迎、今年載譽歸來的「珍藏上醫館」加

強陣容,幫助市民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傳之寶,並更

曉得如何珍惜。而「無聲戲動.與地球同行」和「無

聲科學工作坊」,讓參加者體會聽障人士的溝通敏

銳;香港海防博物館亦特別舉辦口述影像導賞團,

讓視障人士也能享受博物館。

博物館節還有很多不同活動,想 See More,可

上香港公共博物館網頁 : www.museums.gov.hk

■ 文:橙

■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市場及業務拓展總監毛詠仙(攝:橙)

是麼? See More !愈看愈多!

13 12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5: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藝術館出動!」X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一碗‧一故事」快閃散學禮「藝術館出動!」先導計劃轉眼快走完一個學年,在學期結束前,香港

藝術館將舉行一次快閃散學禮。1,000 位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同學,把他

們各自的生活故事繪畫在 1,000 個碗上,拼湊出獨特的香港滋味。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

日期﹕10/7/2016 (15:00-17:00)

費用﹕免費

碗然一新日本知名設計師三宅一生曾說:「不是為哲學而設計,而是為生活而設

計!」只有貼近生活的設計才能感動人心,引起共鳴。香港視覺藝術中

心於 2 月至 6 月期間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作舉辦《碗然一新》工作坊。

活動以香港 18 區的文化為主題。30 多位知專設計學員與陶瓷家梁冠明

互相交流,從生活中觀察、沉澱,再將港式元素運用在設計上。這批「從

心出發」的作品配合香港博物館節公開展出,與大眾分享。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日期﹕29/6-26/9/2016

開放時間:10:00-21:00,逢星期二

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費用﹕免費

「總館長是沸青」講座─生涯規劃館長在成長及求學階段也有探索自己方向的時間,有迷失、有與父母持

不同意見,一路尋索,憑着堅持,找到一生摰愛作為事業。藝術推廣辦

事處總監劉鳳霞博士、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香港科學館總館

長薛雯將與青年人分享如何建立抗逆、向上的韌力。她們的故事曲折動

人,笑中有淚。

地點﹕油街實現

日期﹕26/6/2016(16:00-17:30)

語言﹕粵語

名額﹕25人、名額先到先得、 額滿即止

費用﹕免費

「館長廚房」邊食邊講系列館長廚房,吃了再講!館長策展甚具專業表現,未知在廚房又是什麼一

個模樣?有「小福建」之稱的北角是福建社群聚居的地方,藝術推廣辦

事處總監劉鳳霞博士將會示範手藝接近失傳的福建湯丸。古物古蹟辦事

處執行秘書蕭麗娟會即場製作 XO 醬,並分享策展心路歷程。香港科學

館總館長薛雯及館長陳淑文特別為大家準備了非一般的下午茶,利用科

學創製出口感獨特的食物。

地點﹕油街實現

日期﹕26/6, 2,7/7/2016 (14:00-15:30)

語言﹕粵語

名額﹕每節20人、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費用﹕免費

「百足咁多爪撈亂骨頭話館長」講座─生涯規劃一個人要有不同面向,陶冶自己成為一個 all-round ( 多才多藝 ) 的人,

才會發現生命多姿多采。不要以為博物館的館長終日只埋首自己的專業,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香港電影資料館館長楊可欣、市場及業務拓

展總監毛詠仙,表述如何將對方之專長運用於自己的領域,原來自有一

番心得。人,不要只獨沽一味,生活才有深度,生命才色彩繽紛。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

日期﹕9/7/2016(15:00-16:30)

語言﹕粵語

名額﹕125人、名額先到先得、 額滿即止

費用﹕免費

13

Page 16: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 文:阿角

每年五月舉行的法國康城影展,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之一。來自世界各地最出色

的電影人與明星在兩周間全聚於這個地中海小城之中,星光熠熠。但康城重要,

不只因為名人明星大駕光臨,更是因為每年選映與競賽作品,把大量出色的非商

業電影帶到世界眼前。由美國活地阿倫的小品《Café Society》到英國堅盧治的

《I, Daniel Blake》,為電影描繪未來藍圖。

康城影展兩睇:活地阿倫與堅盧治

I, Daniel Blake©Joss Baratt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15 14 Now Showing現在上映

Page 17: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重新詰問愛情本質:活地阿倫《Café Society》

對奧斯卡等電影競賽嗤之以鼻的活地阿倫,

對康城影展倒是非常寬容(雖然他從不參與競賽部

份)。今年康城選了他的新作《Café Society》為開

幕電影,他與一眾演員走上紅地毯,為一連兩星期

的影展掀開序幕。勤力多產的活地阿倫堅持一年一

片,令觀眾每年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是他即使

已屆高齡仍靈感不斷,害怕是他的水準忽高忽低,

前一年仍拍出一齣叫人拍案叫絕的佳作,後一年卻

突然有點平庸有點陳腔濫調,如多年前《情迷巴塞

隆拿》與《情迷午夜巴黎》,前者尖銳有趣又浪漫,

後者卻顯得有點過於賣弄巴黎的文藝氣息。至於

《Café Society》倒是好壞參半。

電影前半段是一個普通至極的錯摸故事。對

荷里活抱持幻想的青年 Bobby(Jesse Eisenburg)

離開紐約到加州投靠在電影圈風山水起的舅父 Phil

(Steve Carell),卻愛上他美麗年輕的秘書 Vonnie

(Kristin Stewart)。怎料 Vonnie 原來暗地裡是 Phil

的情人,兩舅甥在不知情下成為情敵。Vonnie 則

要在兩人之間二揀一,Phil 是深深吸引她的最愛,

Bobby 是無所不談的靈魂伴侶。故事在後半漸入佳

境,活地阿倫獨有的甜酸苦辣慢慢滲出。揀現實還

是揀理想?無論選了哪一邊,捨棄的東西最後也會

成為遺憾。因為得不到,所以才念念不忘。是不是

愛?無從得知。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15

Page 18: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質疑愛情本質早是活地阿倫電影的老命題。《安妮

荷爾》刺探戀人之間矛盾:既嫌棄對方不夠好,又害怕

對方變得太好,最後難以掌控;《開羅紫玫瑰》直接劃

破愛情童話之無情真相;《遇上塔羅牌殺手》嘲諷以為

愛情是命中注定的幻想;以至《情迷巴塞隆拿》辯證當

真愛面對現實中柴米油鹽時,原來相當無能。這次《Café

Society》比上述幾齣電影來得溫柔,它相信真愛存在,

只是叫我們魂牽夢縈恐怕不只一人。得不到的,永遠比

得到的更美。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Cafe Society©Gravier Productions, Inc., Photographer- Sabrina Lantos

17 16 Now Showing現在上映

Page 19: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拒絕,以及各種荒謬條例與無理要求。堅盧治把被

數字與政策掩蓋的社會現實放到大銀幕,不是為了

唱衰自己家鄉,而聚焦於被社會犧牲的大眾,還他

們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為他們作出有力控訴。

從活地阿倫的愛情觀到堅盧治的社會性,電影

要拍得好,本來就與社會中各式各樣的人與生活密

不可分。說它只是膚淺娛樂的人,不是太無知就是

太無恥。技術與美學再重要,也不過是載體,電影

背後帶出之說話,才是觸動人心的靈魂。

經濟緊縮下,人命何價:堅盧治《I, Daniel Blake》

相較往年,今年康城競賽部份社會性較重,如

羅馬尼亞導演 Cristian Mungiu《Graduation》和菲律

賓導演 Brilliante Mendoza《Ma'Rosa》等等,其中包

括向來關注社會低下階層的英國導演堅盧治的作品

《I, Daniel Blake》。電影講述在英國經濟緊縮環境

下,木工 Daniel 因心臟病發停工,主診醫生認為他

身體狀況未適合回去工作。申請傷殘津貼被拒,卻

因政府部門各種繁複的規例久久未能上訴。手停口

停,無計可施下想申請失業救濟金,被告知只能上

網申請,只是一直靠一雙巧手維生的老木工對著電

腦卻束手無策。另一方面,Daniel 在勞工處遇上同

樣為生活所困的年輕單身母親 Katie,出於同理心,

便在生活大小事上幫助她重回正軌。兩人互相照顧,

逐漸建立起既像父女又像愛情的微妙關係,只是肚

子仍會餓,賬單仍要交,生活依舊迫人。

縱然傳出多次退休之說,已屆 80 高齡的堅盧

治似乎仍未放得下英國勞工階層,近年仍孜孜不倦

地創作,差不多每兩年便有新作上映。近年歐洲經

濟持續疲弱,英國數十年前強勢經濟又已風光不再,

為了開源節流,經濟緊縮似乎難以避免。賬面數字

也許顯示緊縮成果,但活在這個社會下的人又如

何?戲中 Daniel 勞碌大半生,年年交稅,腳踏實地,

熱心助人,是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但當他在人生低

谷,回報他的是甚麼?就只有政府部門機械式無情

I, Daniel Blake©Joss Baratt

I, Daniel Blake©Joss Baratt

17

Page 20: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 文:何阿嵐

■ 圖:網上圖片

放映時間: 《修女》 11/06/2016 (19:00) 18/06/2016 (14:30)

《巴黎是我們的》 10/07/2016 (14:15) 31/07/2016 (16:30)

放映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 / 又一城 Festival Grand Cinema /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猶記起上年 11 月的巴黎恐襲,在遠方的我們,透過網絡,也感到一片愁雲慘霧,

作為二戰後、也是查理周刊槍擊案之後歷來對巴黎最大型的襲擊,這無因無果的

炸彈,驚醒了沉睡已久的歐洲人。在網絡上,人人換上法國的三色國旗,貼上

Pray For Paris 的字句,在云云的哀思裡,其中有一張海報,特別引人注意——有

一男子在屋頂上慢步,遙望巴黎遠景,而海報上寫著,Paris nous appartient——

巴黎是我們的。

19 18 Now Showing現在上映

由新浪潮說起——初探利維特

Page 2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新浪潮革命份子利維特應該萬萬也想不到,他的首部長片會

以此方式,重新映入人們眼簾。在拍攝首部作品

《巴黎是我們的》之前,他已經是有名的健筆,與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伊力盧馬(Éric Rohmer)和查布洛(Claude

Chabrol),在當時最辛辣的電影評論雜誌——「電

影筆記」,與外界引發筆戰,在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帶領下,攻擊傳統法國電影,擁抱意大利新

寫實主義,重提美國電影中的作者意識和電影語言

價值。

其後,他更聯同杜魯福等人,將時為總編輯的

盧馬拉倒下來,只因覺得後者保守,右傾的電影評

論亦違反了「電影筆記」應有的取態。利維特就如

同他的同代人一樣,在評論以外亦實踐拍攝電影,

他也是五人當中,最早開拍處女作的影評人。但當

查布洛以《美男子沙治》(Le Beau Serge)打響新 浪潮第一炮,杜魯福的半自傳體《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和高達強烈虛無主義的《斷了

氣》(À bout de soufflé)都在評論和票房上也有所

獲,《巴黎是我們的》卻花了四年時間,遲至 61 年

才能公映,而當時已經是新浪潮尾聲,他與盧馬一

樣,首作亦慘遭滑鐵盧。五子的電影路各走異路:

查布洛維持在高產量的製作,但時而迷失於中產階

級的焦慮上;杜魯福投入了他曾猛烈抨擊的傳統法

國電影模式當中;高達將電影當成實行革命理想的

工具;盧馬後來也成功了,在他自己的道德園地裡,

取得票房和評論雙收,從而能持續製作電影。

而 利 維 特 呢? 第 二 部 作 品《 修 女 》(La

religieuse)被禁;他那極具野心、反映 68 學運後

年青人世態的《Out 1》,亦只在當地放映過一兩次

就無影無蹤,或許那嚇壞人的片長——接近 13 小時

的長度,確實令觀眾、甚至影評人有所卻步。從電

影片長或可看到他絕不妥協的態度,終其一生,他

也堅持著新浪潮時的信念,以低成本來保障拍攝時

的自由度、模糊紀實與虛構的敘事方式。他每一部

電影,也要觀眾共同經歷一次神秘、瘋狂、迷幻的

旅途。

《修女》

19

Page 2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巴黎並不屬於我們今天重溫《巴黎是我們的》,也確實比任何一

部新浪潮首作來得適合:女大學生無意間被捲入種

種陰謀詭計,徘徊在劇場與現實環境的白色恐怖裡 ;

充滿神秘而性感的女子,看似熱情單純的劇場導演,

以及為尋求政治庇護,遠走至法國的美國作家,均

為電影添上迷霧。假若觀眾想從中探究到一絲真相,

也注定徒勞。看似是平安無事的巴黎日常,成為女

主角的心理迷宮,在她周邊也充斥著自殺、失蹤事

件,所有事情也不能確定,眼前人的身份有可能假

冒,甚至經常提到的人物,其實從不存在,更無法

得到完滿答案。利維特比起以上任何一位新浪潮同

輩,所展示的巴黎更為絕望,籠罩在冷戰底下,人

人也沒有出路。利維特也確實深得他的精神導師希

治閣真傳,將「陰謀論」轉化成主角的情感和道德

焦慮,要各種人物跌入迷霧裡。

熟知法國新浪潮的讀者或會問,利維特的創

新性在那裡?高達以輕巧的攝錄機拍下巴黎街頭眾

生,電影裡創下的「跳剪」(Jump Cut),也比不

上戲中具時尚感的人物和情感瓜葛,令當年觀眾驚

訝;杜魯福挖空內心展現小男孩的孤獨心靈,最後

一幕的定鏡成就一位演員的誕生;就算是查布洛,

也比當時的法國電影,更早點明出法國城鄉之間衝

突問題。至於盧馬,他的《獅子星座》在氣質上,

或許與《巴黎是我們的》最為貼近,但手法和形式

的創新,也要到「六個道德的故事」系列才收成正

果。他們身為影評人,對於電影模式的變革更為自

覺,五子的電影也深受不同電影形式、文學手法,

以至哲學思潮影響,從新寫實主義、尚・胡許的人

類學紀錄片、「直接電影」、新小說、存在主義等,

要了解利維特,必須回到他其中一個創作源頭,

也就是開創新寫實主義的意大利導演——羅塞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身上。

羅塞里尼與《意大利之旅》但我們先將鏡頭拉近一點,1960 年的康城電影

節,其時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從

反映社會面貌的寫實主義,走入人物內心,開展他

的情感三部曲——《情事》(L'avventura),在電影

節裡猶如炸彈一樣,引發影評人和觀眾爭議,在首

演場內,吵鬧聲四起,其中一位角色在電影中離奇

消失(同年,希治閣也完成《觸目驚心》,同樣環

繞一位角色失蹤),而原本有關尋人的情節,慢慢

地轉變至描寫男女主角的內心變化。對於普遍觀眾

而言,電影必需有起承轉合,他們固然接受不到戲

中看似毫無邏輯的轉變,有關失蹤者的段落慢慢淡

21 20 Now Showing現在上映

Page 2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出,開放式的結局,更教人措手不及。電影裡,一

向不能有「意外」發生,一切要在情理之中,人物

之間的關係和經歷,到最後必須要有完滿解決。

然而無因無果的「意外」,其實早在十年前已

經發生,羅塞里尼比安東尼奧尼更早意識到「新寫

實主義」運動所堅持的信念,將會走到盡頭。與大

明星英格烈.褒曼(Ingrid Bergman)合作,正是他

踏出的改變,一方面能確定票房保證,另一方面褒

曼毫無保留的信任,還有對電影事業的野心,令他

大膽採取更激進的風格。羅塞里尼是最先背叛「新

寫實主義」運動的人,他在「戰爭三部曲」所獲得

的名聲,也因為與褒曼之間的婚外情,而被抄得熱

騰騰,幾乎每一部合作也被人指責。他在一系列作

品中,以週邊事物狀態暗示出人物內心情緒,1950

《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中,我們未從人物

的行為、對白得知他們的內心變化,但即將爆發的

火山,這極象徵性的意象,借助女主角身處的空間、

週邊發生的狀況,處處暗示出女主角的轉變;當中

一幕,女主角跟隨漁夫到海中心捕魚,魚群空群而

出的畫面,接下女主角的表情,羅塞里尼要運用視

覺上所帶來的震撼,還有剪接交替、聲音的引導,

取代傳統直白的描述人物方式。

六年後的《意大利之旅》(Viaggio in Italia),影

片刻劃了一對面臨婚姻危機的中產夫婦,而現實生

活裡,褒曼和羅塞里尼的婚姻早已響起警號,其中

具自傳成份也反映在電影裡頭,啟發了杜魯福等人

拍攝自身狀況。高達的《輕蔑》(Le mépris),不

論拍攝的動機和手法,幾乎可以說是厚著面皮來重

拍(而他竟然說「以希治閣手法拍攝安東尼奧尼的

題材」!)。《意大利之旅》也同樣面臨《情事》

時的劣評,影片一直描述他們的婚姻走下波,男女

雙方在旅程甚至有意出軌,但直到最後一刻,因為

一場意外發生,二人突然間重拾對對方的情感,影

片也正在濃煙爆發的一刻完結,同樣開放式的結局,

令當時觀眾大呼不解。利維特是當時少數維護羅塞

里尼的人,他直言,這是現代主義電影誕生的一刻。

利維特從羅塞里尼的電影裡,發現世界裡的不

確定性,事情發展往往並非以線性來了解,而電影

原來同樣可以將這種不穩定的感覺表達出來,情節

可以中斷下來,意外不斷,仍然無損電影的完整性。

同樣繼承這種觀念,安東尼奧尼的冷酷情感,也顯

得具邏輯和理性,而利維特的人物總是看似平靜,

但背後相當瘋狂而執著;利維特將社會狀態,隱藏

內心的情緒,藝術形式之奧妙,隱藏在一連串懸念、

陰謀之中,同時要揭開背後不可言說的一面。至於

他的電影,是如何散發出神秘性,以至如德勒茲

(Gilles Deleuze)所說「將國際性共謀的一貫課題,

沈浸於一種童話或兒戲的氛圍裡」,下期再續。

21

Page 2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看上月《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新秀戲曲獎」,新秀是該

年輕的,戲曲是古老的,得獎者謝曉瑩一襲白底寶藍花紋的短旗袍,

古典優雅而不失俏皮,這樣的矛盾在她身上竟有一種微妙的調和。

自小跟著媽媽看大戲的小孩很多,因此而欣賞戲曲的卻不多,而像

謝曉瑩一般愛上戲曲的更是少之又少。要引小孩子讀書,誘餌一定

是小孩子心頭最愛,當年謝曉瑩讀書的動力就是看戲曲,直到會考

後更哭鬧著要學。「我做所有事情都有悶場,唯一就是和粵劇有關

的東西,無論辛不辛苦,我都有一種很高興的感覺,所以我認清了

自己喜歡,一直都喜歡,沒有變過心。」謝曉瑩雖因現實的考量、

身邊人的建議而走過幾段冤枉路,做過電視節目主持,又做過生意,

但最後還是回到自己的夢想。

尋找粵曲古典味——謝曉瑩專訪

■ 文:橙

■ 圖:由受訪者提供 a 2014 年香港靈宵劇團成立首年演出,紅磡高山劇場《黃飛虎反五關》謝曉瑩飾黃夫人賈氏

a

23 22 Interview @ Cantonese Opera藝人談 @ 粵劇

Page 25: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3

Page 26: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尋夢的資本雖然是因為媽媽對戲曲的喜愛,謝曉瑩才認識

戲曲,但最初謝太卻不希望謝曉瑩成為戲曲演員。

「我媽媽跟我說,若我真的很喜歡這事,未來再去

想,但我沒有讀好書,將來便轉不了工作,擁有高

學歷,將來的人生才沒那麼辛苦。她還覺得讀書明

理,人生思維邏輯、文化水平會高一點,才不會被

別人欺負。」她形容媽媽受舊日香港女性的啟發,

覺得學業很重要,又以母親的心態,覺得粵劇未必

賺得了生活,於是,謝曉瑩在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畢

業,攻讀香港大學文學士、港大中文學院哲學碩士,

卻始終不忘戲曲,讀的一切都圍繞著戲曲研究。為

母親努力去學的竟也成全了她的夢,讓她成為了戲

曲界能編能演的才女。

追夢的勇氣在香港,要追一個戲曲夢要投入多少勇氣?

別人看謝曉瑩,或許會覺得她已經得到比別人多的

機遇,比如那時汪明荃找她出演《德齡與慈禧》,

然而即使她早能出演正印花旦、參與劇本創作,她

還是一再強調,要成為全職戲曲演員需要很大的勇

氣。「因為做粵劇入行前你要肯定自己能拿一筆資

金出來,置一身自己的戲服,而且那年戲服開始漲

價,那些大靠,即是武唱那四支旗,從前三、四千

元,我買的時候已是人民幣萬多元一套,兩年後我

再回頭問北京方面,已經變成萬八元了,手綉的嘛,

我要置一批質素比較好的,尤其是因為我不是從低

做起,空降在一個正印花旦的位置。有很多人會質

疑我如此好運,實力是否足夠,所以我更要想清楚

是不是真的要入行。」

丈夫的支持在這段掙扎的時間,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慮,

丈夫高潤鴻是做粵劇音樂領導的,都是晚上工作,

謝曉瑩要考慮和丈夫共處的時間,另一方面她知道

自己很愛戲曲,只是她總在擔心自己是否真的會成

功。於是,丈夫一番話讓她下定了決心。「他跟我

說,如果你覺得不做、人生沒試過是個遺憾,你就b

25 24 Interview @ Cantonese Opera藝人談 @ 粵劇

Page 27: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試吧,既然那麼喜歡,試過,不行就算了,為

甚麼一定要計較輸多少贏多少?」就這樣,謝

曉瑩入行了。

後來她要顯示自己入行的誠意,要改變

從前業餘的形象,便辦了香港靈宵劇團和金

靈宵。高潤鴻和謝曉瑩在藝術上追求的相當

契合,她愛古老曲藝,丈夫也對戲曲的傳統

很是熟悉,就按她的需要為她找了不同的師

傅,教她規範的演戲技巧,尤其是在唱方面,

而這時謝曉瑩陷入了低潮期,無法適應新唱

法,連過去自己歌聲中引以為傲的感覺都失

去了,讓她飽受抨擊。直到她遇見幾次唱紅

線女作品的機會,丈夫鼓勵她去試,她竟忽

然得到啟發,直到今年年頭已經唱得穩定下

來,加上丈夫在設計他們劇團演出的音樂時,

也按著她的歌喉編排,取長補短,於是她的

演出漸漸得到觀眾的欣賞。

本土懷舊風味在風格方面,謝曉瑩堅持要追求古老曲

藝的感覺。「藝術的事,無論怎樣革新,重要

的是要知道根本所在,之後才可以改。」她

提到有人問她為甚麼不學現時流行的內地發聲

方法。「我很欣賞他們的藝術,但他們的藝術

是他們的,香港的粵曲卻保留了一種古老的味

道。」我們常以為中國文化最傳統、最正宗的

都應該在內地而不在香港,就如普通話,有人

覺得比廣東話文雅,原來是我們不懂尋根,香

港才是保留了不少美麗傳統的福地。「因為廣

州文革嘛。」她回答得理所當然。

談到香港戲曲的風格,她一臉嚮往。「香

港的演員有一種很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們的

行腔都是很古老的。」她提到梁素琴,梁素

琴的媽媽瓊仙,爸爸梁以忠,都是那個年代

的名唱家,他們古老的風格謝曉瑩從小就聽,

也能輕易唱得出來。「或者我唱得不是最好,

和這些老前輩比,我差了十條街,但在同輩

之中,我走的路線是一種不同的風格。為甚

麼當日我堅持不學內地發聲,就是很想試試,

本土老倌都能找到一種很耐唱的發聲方法,

為甚麼我不能呢?」

謝曉瑩,一個本土戲曲才女,連演戲也

特別愛演才女,要堅持獨特的風格不容易,還

好,她已經熬出頭來了,加油。

c

d

e

b 2014 年香港靈宵劇團成立首年演出,紅磡高山劇場,謝曉瑩新編劇劇目

《十一郎與玉面狐》飾徐凬珠(玉面狐)

d 2015 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謝曉瑩榮獲藝術新秀戲曲獎,左為謝曉瑩丈

夫高潤鴻

e 2015 年八和會館賀誕戲《香花山大賀壽》謝曉瑩飾觀音

c 2014 年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謝曉瑩最愛的角色之一,《夢斷香

銷四十年》唐琬

25

Page 28: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歡迎各位讀者向《△志》投稿、發表藝術創作、報道或評論:

電郵 : [email protected]電話 : +852 2111 1192傳真 : +852 2975 3146地址 :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1B 室

減 ˙ 減無可減── 評陶身體劇場《6》、《7》

2014 年筆者在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看過陶身體劇場的《4》和《5》。前者節奏明快、動作齊一;後者動作有機、渾然一體。兩個作品雖風格各異,都能從中感受到強烈的身體意識及舞者間的緊密連結。這教筆者一直期待再次觀賞陶身體劇場作品。今年的澳門藝術節邀得陶身體劇場,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上演「數字系列」的《6》和《7》。

■ 文:馮顯峰

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協助統籌,該

會由專業藝評人組成,網址:

www.iatc.com.hk

觀賞場次:陶身體劇場《6》&《7》2016 年 5 月 15 日 8pm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照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27 26 People's Commune藝民公社

Page 29: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減去手腳陶冶在演後藝人談時分享他的方法論——減法。他希

望藉著減法回到舞蹈的主體,甚或是生命的主體:身體。

並透露這次《6》和《7》的動作設計減去了手和腳的動作。

《6》有六位舞者,他們身穿黑色全身裙,雙手全程固定在

盤骨前提著裙。從舞台後方的濃霧裡背著觀眾開始,舞者們

四十分鐘無止盡地重複著仰後、搖擺、俯前、跪下,全不離

於舞者頭、肩、肘、臗的劃圓運動,探索脊椎運動的可能。

《6》的燈光十分微弱,配合著黑衣,加上不停的舞動,幾

近與地上的黑影無異。 筆者基本上不能分辨六位舞者各自

的身份。昏暗的舞台,教筆者必需更專注台上重複的動態。

舞者們重複的動作沒有教人沉悶,也不像舞蹈劇場藉著重

複 (repetition) 賦予新意義,反而像漩渦把觀眾捲到動作的

中心:舞者的身體。配上小河的弦樂,觀眾享受著舞者身體

動能的不斷累積與膨脹。即便是幕下、中場休息,舞者的動

作都如鬼魅般在筆者腦海繼續重複發展下去。

減無可減如本地舞評人李海燕在澳門藝術節製作的演前導賞短

片所說:《6》和《7》就像孖生兄弟一樣。舞者增至七人,

同樣排成一橫行,雙手依舊捉著盤骨前的裙布,如《6》般

做著各種脊椎和關節的劃圓運動。不過,燈光、服裝、舞台

與聲音也作了不一樣的處理。燈光、服裝和地板由《6》的

黑色主調改成了白色,令眾舞者的一動一靜變得更有形實

在。對比在昏暗裡進行的《6》,白光下的七位白衣舞者的

動作不是以肘或臂起始時,雙手便只隨著其他身體部分郁動

而搖擺,以致眾舞者的手臂姿勢位置各異,削弱了本來重複

一致的動作累積著的動能。這是在上半場黑色的《6》所隱

藏了的。

貫徹陶冶的減法,在《7》之中他減去了音樂。

然而,減去音樂不代表舞者在一片寂靜裡起舞。除了

舞者在重複動作時伴隨的呼吸聲,雙足在白色地膠上移動時

的磨擦聲外,舞者更刻意發出「啊」、「呵」、「唵」等低

喃語聲。時聞男吟,時聞女喃,時聞合詠。這安排令《7》

更考驗舞者的能力。舞者除了要兼顧重複的舞步外,還需照

顧聲音的表達。吟詠本確能令觀眾從聽覺與舞者的身體產生

共鳴,若然舞者間的呢喃並不和諧,反成加添舞者與觀眾負

擔的元素。也許,這次兼任編舞及人聲設計的陶冶,可找合

作已久的小河協助重新編訂《7》的人聲部分。更可惜的是,

這次舞台上方還垂下了不少吊咪用作收音。人聲經放大從喇

叭放出,令聲源不再只是舞者的身體。一條條垂吊的咪亦破

壞了「數位系列」一貫舞台上除了身體便空無一物的簡約設

計。這種由人聲而起的種種也分散了筆者觀賞舞者身體的注

意力。

結果《7》減去了音樂卻增加了瑕疵,模糊了觀眾藉舞

者的律動回到舞者的身體本身的動機。

隨著數字增加的身體除上述《7》增加的元素外,陶身體劇場的「數位系列」

還有一直增加的元素:身體。從《2》的兩人開始,「數位

系列」的舞者數量也除著舞作名稱增加至《7》的七人。縱

使「數位系列」意味著運動與經驗的累積,運動與經驗的載

體卻是舞者的身體。每一個新作,至少會增加了一位新舞

者、新的身體。這個身體能否與其他舞者配合成為一個新的

整體,也影響著陶身體劇場舞作的水平。

翻看筆者 2014 年在香港看的《4》與《5》的場刊,

這次《7》的七位舞者中有五位是 2014 年或之後才加入陶

身體劇場。雖然《6》與《7》的舞者們也有著柔軟的身體,

但對比兩年前筆者看的《4》時,舞者同樣在重複著相同的

動作,《6》與《7》舞者們的協調和一體感略遜於《4》。

尤其《6》左三的舞者與《7》正中間的舞者(應該是同一

人),她的脊椎動作明顯不及其他舞者般釋放,以致一排人

的劃圈動作幅度參差。當然《6》與《7》舞者排成一橫排

且人數有所增加,上述的兩方面自然也比排成菱形的四人舞

《4》難得多。

翻看資料,陶身體劇場的「數位系列」的最新作品《8》

已在去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進行首演。

參考錄像

《4》:https://youtu.be/6vjd32-HNqE

《5》:https://youtu.be/m64OI1KIkJo

《6》&《7》:https://youtu.be/YxbG18DVSbo

《8》:https://youtu.be/UWfE-P42Cis

27

Page 30: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歡迎各位讀者向《△志》投稿、發表藝術創作、報道或評論:

電郵 : [email protected]電話 : +852 2111 1192傳真 : +852 2975 3146地址 :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1B 室

音樂、文化融合的創意與浪漫── 評法國五月 Paris Combo 音樂會

五月的微風,送來了莫奈的畫,繽紛點彩間的情韻,與這邊廂法國樂隊ParisCombo 音樂會的眾樂紛陳,竟有微妙的契合。

載譽重來的 ParisCombo 由五位成員組成,分別是 BelleduBerry、David Lewis、Potzi、EmmanuelChabbey 和 François Jeannin。由於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加上其音樂糅合了不同地方的元素,令樂隊予人世界性的感覺。而這晚 ParisCombo 於演藝學院的演出,更邀得本地Fusion 樂隊 SIU2 作為嘉賓,合力打造了一場融合不同文化的音樂會。

■ 文:Haidee

■ 圖:法國文化協會

觀賞場次:法國五月——ParisCombo與特約嘉賓演唱會20/5/2016(20:00)

香港演藝學院

29 28 People's Commune藝民公社

Page 3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序幕翩然而至 一串清脆的下行音階為音樂會揭開序幕,主音 Belle 一連唱

出幾首情歌。隨着中等至稍快、以爵士樂混合拉丁舞曲風格的音

樂,Belle 以佻皮可愛的情態,道出渴求愛情的希望與幻想。其

間她又以法語和觀眾交流對愛情無疆界的看法;又請觀眾拍和,

並以“Olé”( 西班牙歡呼語 ) 為“Irenée”中愛跳舞的西班牙少

女歡呼。

樂隊負責伴奏的四子,由 David 負責小號和鋼琴,更經常一

手執小號一手彈琴同步演奏;Potzi 以細膩的木結他,襯托出典

雅而樸素的鄉郊氣氛;Emmanuel 以低音大提琴的雄渾低迴營造

低聲部;而 François 則以多元化的敲擊樂音色,主導歌曲的節奏。

中西樂的創意火花 熱身過後,加入了 SIU2 的中樂部成員:伍卓賢的笙、劉瑞

中的古箏和林天惠的三弦,主客雙方似先來一個見面禮,演出兩

首主家的歌曲,同樣從女子的角度看男女愛情的種種。《Señor》

中,笙和結他約兩分鐘的合奏猶如對話,其即興效果與技巧贏得

掌聲。如果大家聽過陳中申《雞同鴨講》裏面的雞鴨爭鳴,相信

不難想像這種情景。而《Chaque fois》突破地混合了中國新疆民

歌。原曲本以小號、鋼琴和結他為主的段落加上了箏和三弦,非

常熱鬧。然後過門帶出《送我一支玫瑰花》,全場氣氛頓時熱烈,

樂曲此時已變成一首醉人的舞曲,加上 Belle 隨心而輕鬆的舞步,

是為上半場的火花。

然後 Paris Combo 唱出首本歌之一《Living Room》,比起以

往的演繹,開首人聲的原野味道稍減,鋼琴和結他為主的伴奏,

加強了 Pop song 的味道。

步向浪漫的間場 隨後氣氛漸轉浪漫,由鼓手 François 唱出《I saw stars》,

這是三十年代的搖擺歌曲,講述主角對星空回憶愛情的感覺而入

夢,最後 Lewis 的小號獨奏,猶如歌詞中把主角喚醒的天使。而

《Chez Nous》則讓各成員施展渾身解數逐一獨奏,炫技之餘,

成員間的默契也令人目眩。

舞台上下的陶醉 Belle 重新出場後,唱出了柔和而稍慢的冧歌,其內容或講

述愛侶在月光下輕輕起舞,或以玻璃纖維比喻愛侶互相依存的關

係。當觀眾陶醉於浪漫情歌,猶如淺酌紅酒之際,氣氛卻隨即變

得歡欣雀躍,因為熱門歌曲《Je te vois partout》 (意即無論你在

哪裏,我都能見到你)唱出時,大家都被少女的熱情獨白所感動。

而 Belle 更邀請觀眾到台前跳舞,令音樂會進入另一個層次:寫意、

隨意,卻讓人心情興奮。

中西樂的熱情對話 然後,SIU2 再度出場,大家期待兩個樂隊再操出火花。這時

Belle 出動「貓紙」,以普通話唱出八十年代的台灣流行曲《熱情

的沙漠》。樂曲中的和聲編配很別緻,例如笙常與其他樂器合奏

和弦,卻不會過於突出,反而十分和諧。隨着舞動、拍和的觀眾

情緒高漲,氣氛漸漸推向高峯。

音樂會以《Homeron》作結,這首合奏曲經伍卓賢重新編配

後,中西樂器的融合淋漓盡致,例如箏的固定樂句(ostinato),

笙的半音音階,三弦的游走自然,鼓的層次感,小號的即興感覺,

真的是一場繽紛的音樂盛宴。

後記 Paris Combo 以有趣的手法糅合各地音樂元素,讓音樂變得更

好玩。這晚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環節,就是 Lewis 把小號放到水

中吹奏,彷彿營造了一種 DIY 的電子音效。再看由 Belle 包辦創作

的歌曲,多以故事、對話的方式描述愛情,其中天馬行空的比喻,

襯托出天真、浪漫的感覺。但說到樂隊這種佻皮的魅力,卻容易

令人以為它就如信手拈來般易得,那恐怕不對。就以音樂會的音

響為例,整晚於空間不大的劇院內,無論獨唱或合奏,音響的控

制很有層次。原來領隊 Philippe Moja 親自擔任音響工程師。因此,

看似輕描淡寫的背後,原來有着非常認真的製作態度。恰如捕捉

瞬間印象的畫作,那繽紛之間,實蘊含了認真的經營。

29

Page 3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仁云亦云

王天仁生於香港,2000 年畢業

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

將撿來的廢木卡板創作

卡通動物造型的木雕,

超過十年藝術教育工作

經驗,游走於不同類型

跨界合作,熱愛知識、

信念、創意和實踐。

聽到博物館這三個字,不知大家第一時間會有甚

麼感覺?是知識的寶庫?是大開眼界的場地?還是悶

出鳥來的空間?無論如何,比起商場或戲院,博物館

在香港該不算是熱門的假日去處,甚至小弟懷疑有多

少香港人能準確說出文化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分別位

於哪兒,有無人知道海事博物館和海防博物館是兩所

不同的博物館;藝術館已展開翻新工程而閉館了,你

又知道嗎?太空館呢?多少年沒入過去了?可見博物

館和大部份香港人的關係並不密切,但為何一年到晚

總有些時候,特別多人突然想前往參觀博物館?甚至

出現罕見人龍輪候入場?

貴嘢咪執輸

無論是甚麼館,即使免費入場也不一定能吸引大

家前往參觀,但如果展覽冠以「國寶」、「大師」、「殿

堂」等名字,甚至直接標榜展品價值連城的話,在媒

體的推波助瀾下,總是很容易便能變身為城中熱話,

甚至連娛樂圈藝人或名流紳士之輩都會把展覽掛在口

邊,在社交媒體上固然要表示到過展覽欣賞作品,更

要說說自己好喜歡某某藝術家或作品等等,刻意地製

造不經意流露涵養的機會。至於一般大眾市民,人去

我去、貴嘢咪執輸的亦大不乏人,不用買機票飛往外

國就能「朝聖」,何樂而不為?但為何不是「國寶」

或「大師」,大眾就沒興趣入場?展品不屬天價的話,

是否就不值一看?

為何總是印象派?

最近因一年一度,名為「法國五月」的藝術節而

來港展出印象派大師莫內之十七幅作品,早已成媒體

焦點,網上相關的褒貶文章、甚至「偽評」(即欠缺

實際理據,純口舌之欲的疑似藝評)已多不勝數,小

又見人龍弟無謂東施效顰。換個話題,筆者有興趣想想,為何

在香港談到法國藝術,總是印象派?為何每次印象派

來港展出都見人龍?話說二 OO 五年香港藝術館亦曾

展出印象派名作,那次展出的作品有四十多件,涵蓋

的藝術家亦更多,媒體標榜是價值逾五十億的作品,

入場人次逾廿萬,平均每天入場人次五千人,十多年

後的今天雖展出作品少得多,但盛況依然,原來香港

有這麼多印象派 fans ?

反叛的法國藝術

或許因印象派的作品老少咸宜,內容直接易懂,

加上學校多年來都必然會教到,得以成為大眾寵兒;

不過印象派在藝術史當中具有的份量,除了因技法和

風格上帶來的衝擊,還帶著挑戰當時藝術界線的反

叛,當繪畫不再是躲於室內的閉門造車而是戶外寫

生;描繪的對象不再是皇室貴紂而是尋常百姓,繪畫

的可能性因而拓闊。扯遠一點離開印象派,再後來的

美籍法裔藝術家杜象(Duchamp),更以一個簽了名

的男廁尿兜,為世界帶來現成物(ready made)、甚

至概念都可以是藝術的新一頁。所以,欣賞法國藝術

作品之時,更要思考世界的種種進步和可能性,或許

都是出於種種想當年被視為叛逆的思想和行徑。今天

大家認為是「搞搞震」的事情,他朝能成就到甚麼,

在印象派的筆觸之間,可有露出端倪?

31 30 藝術人隨筆Artist's Columns

Page 3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雕文嵐女

藝術家的生活浪漫嗎?可以做自己喜愛的事,

自由表達情感,和那些朝九晚五、營營役役的辦公室

人員相比,藝術家不可能有壓力吧?入行日久,我

以為身心的壓力只是個人多餘的要求,連哼一聲也

不敢太用力。直至最近再遇台灣藝術家侯俊明,我

才知道藝術家的壓力可以達到如此竭斯底里的程度,

如不解決,梵高割耳之事並非不可能在當代重演。

二十年前,我有幸成為侯氏駐港的學生助手,

跟著他刻厚紙皮,撕呀,塗呀,滿街再去貼。侯俊

明是第一位讓我強烈感受到 「體力」這回事的藝術

家。他沉醉於真實的勞動感而形成了體力創作模式,

那並非單純的行為表演,而是呈現在現實創作的過

程中:半祼甚至全裸蹲地,趴在地上長時間作畫,

呈現最原始生物的四腳爬行狀態。以前我總是不明

白,這個看上去滿頭蓬鬆,面帶腼意的男人怎麼會

將粉紅色的女性蕾絲內褲套在石頭上,那率性的狂

野,讓我幾乎聞到直入中樞神經的性氣味。作品的

呈現面貌完全不像他外表看上去的樣子。直到聽了

他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學近乎向粉絲表白的三個半小

時講座後,我才知道,那些隱藏在害羞背後的情緒

是那麼激烈:那喪禮般的喜事表演原以為只是不滿

政治的表達,原來是人性妒恨的出口;那些蔑視道

德的原始版畫原來一直都是自身在道德線中糾纏的

表白;那一舉成名之作「搜神記」,既是璀璨事業

的起點,也是突破創作的枷鎖。

我腦塞了良久,無名疚意漸起,作為粉絲,我

怎麼不知道,但知道又如何。他離婚後,人生頓失

分寸,幾年後才從人生低谷走出來,精神靠著創作

自癒,頭髮不再蓬鬆,眼眉之間多了幾分爽利。以

此經驗透過創作再與參與者分享,幫助別人將難以

啟齒之事以藝術之名公諸於世。藝術家也是人,活

藝術家的壓力在這世界上,總要和其他人交往,至少是家人。理

解最好,不理解就變成至親決裂戰。現時的侯氏似

乎想得更長遠了,正在為與至親溝通而鋪路,探討

父親的角色亦順理成章成為利人利己的藝術計劃。

藝術家的心情有誰明?同業最有共鳴:作品不

賣,別人笑你孤芳自賞;少年得志,作品大賣,那

又如何突破?作品攀上顛嶺,如何維持水準?作品

求精,長期作戰,別人說你一成不變;作品求變,

別人說還是之前的好,一動不如一靜;偶現畫廊,

朋友笑你低頭飲水;遠離商業,投身教育,落得非

專業之名;慎挑計劃,無人敢邀;廣接展覽,終日

奔波,年終無休;閉門苦作,親

友眾怒,說你自私,不理世事;

獨身一人,父母擔心,自己也怕

孤獨終老。 難怪莘莘藝術學子紛

紛先打退堂鼓,大部份做藝術行

政,教書,日後能成為藝術家的

一直寥寥可數。感嘆一句:藝術

家與藝術好壞,關係並不直接。

能成「家」者,只因為身經百戰,

能屈能伸,靭力十足。做藝術家

難,做城市的藝術家更難,做金

融中心的藝術家更是難上加難。

希望同業們早日找到卸壓良

方,並襄扶持。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

系列,「香港篇」同志父親邀請

展作品。六月始在香港中文大學

許氏文化館展出。

林嵐中大畢業,師承張義。

從事女紅,木工,創作,

教育。喜歡人類,更愛

萬物。喜歡合作,享受

獨處。不愛分是非,只

愛思考,漫遊於理性和

情性之間。

31

Page 3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創作雜記

伍卓賢音樂創作人,喜歡旅遊,

愛好新鮮事物,曾於日

本及荷蘭留學。

好多不是讀音樂的朋友都說,睇譜好難。由

於我是從小學習鋼琴和笙,習慣了睇譜,所以沒法

理解有何難。就好像外國人說學廣東話好難,但我

們香港人從小就每天講,已沒法知道如果要重頭學

起有多艱辛。說睇譜,其實也有很多種類,學西方

古典音樂的用五線譜、學結他的用記指法的六線譜

(TAB)、學中樂的用數字簡譜、流行樂和爵士樂要

懂 chord 譜、古琴用記指位手勢的減字譜等等,五

花八門。

要睇那一種譜要看樂器或樂種本身的實際需

要。例如睇簡譜的話,隨時轉調方便,因為用同

一份譜,轉樂器或轉思維就可以,而且中樂一般沒

有很多臨時升降符號,所以用簡譜很方便。結他六

線譜就是表示在結他的六條線上,手指應放在那一

格。所以指法一目了然,但在表示音高方面就困難

一點了。最廣泛使用的五線譜好像很複雜,但好處

是精準清晰,一眼就能看透音樂的高低起伏。亦有

很多歌手完全不懂睇譜但唱得很好,但就要把歌曲

聽多遍記熟再唱出來。如果遇到複雜而篇幅長的音

樂作品就很困難,而且沒有 demo 或錄音就學不了。

所以流行曲和爵士樂的話基本上沒有大問題。

當然,如果你想深入理解樂理,識睇譜就很重

要了,否則很多樂理書籍都看不懂,而自己分析樂

曲時也不知如何記錄來研究。至於創作音樂須不須

要識睇譜?事實上有些創作人不懂睇譜和寫譜,但

學睇譜有用嗎?

會用電腦軟件 / 樂器來記錄和製作他們所想要的音

樂。而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把音樂在記在心中,有需

要時就自己演繹出來。所以各有各方法,看自己需

要吧。

33 32 藝術人隨筆Artist's Columns

Page 35: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33

Page 36: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7

“H

ello Stranger” K

lara Kristalova

香港個展@貝浩登

Klara Kristalova,這名字在瑞典語解作

「應付」,而她所創造的人物,也確實要

應付各種生存問題,就如藝術家自己一樣。

把名字與行動連繫起來,看似無關重要,

卻自有深層意義。自小克拉拉便要應付生

存問題,這自然也反映在她的藝術裏。可

以說,她所創造的人物、作品,都是過往

經歷的傳遞者。塑造一個個難民、移民人

像的,不單是克拉拉的雙手,更是她的命

運和夢想;這些作品與藝術家緊密相連,

就如蠟燭與燭光一樣。

展期:即日至25/6/2016

(開放時間:11:00-19:00

,星期二至六)

獨立異行的葉世強Joan

Cornella

亞洲首次個展

@Connecting Space

Hong K

ong

是次展覽為著名西班牙插畫/

漫畫家

Joan Cornella

於香港舉行其亞洲首次的

個人作品展覽。Joan

現居巴塞隆納,他

的漫畫充滿黑色幽默,風格超現實中帶著

神秘詭異。無對白的六格漫畫,以日常男

女為主角,關於現代生活中的光怪陸離,

其黑暗帶點暴力的風格與明亮活潑的顏色

形成強烈對比,引領我們反思生活。展期

為期十天,於北角Connecting Spaces

舉行,香港觀眾可一次過欣賞Joan

多幅

作品及其最新繪本《Zonzo

》。Joan

更會

親臨展覽與各位見面簽名,有興趣的朋友

不容錯過!

展期:17-26/6/2016

(開放時間:12:00-22:00

偽.集藝——

藝術人的收集物

@1a

空間

人人都有收集物件的習慣,因為戀物、紀念,

或種種原因。當收集非為儲備作日後生活所

需,而是志在長久保存,分門別類,用以賞玩

或紀念——

認真的系統地而長久的收集,謂之

收藏。現代社會中,除了有購藏收矜貴藝術品

的收藏家,平民大眾都能負擔不同程度的收

藏,普及如快餐店換購的紀念品系列,到各式

限量版玩具、球鞋等,這些物件非價值連城卻

別具意義,見証某些個人和某一社群的生活品

味和文化。當今天收藏文化和藝術博覽會普

及,我們可以對「收藏」有更多的想像和實踐

方式嗎?是次展覽概念由跨界別藝術工作者

張康生發起,策展人、藝術行政人梁展峰為展

覧執行,希望通過展示九位藝術人的收集 /

藏,顯示「收藏」的更多可能和想像。

展期:即日至22/7/2016

(開放時間:11:00-19:00

,星期二至日)

alleryFocus藝廊焦點G

Page 37: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6

覺。但每次和一個朋友去,我記

得有朋友是第一次上山,見到他

對環境感到陌生,行得很吃力,

這種對比越來越強烈。」他每一

次上到大東山,也是揾一間石屋,

在石屋內畫畫,每一次也是大汗

淋漓,「然而每次你出完一身汗

之後,你會覺得好愉快,你每次

帶走了一幅畫,也像收藏了一次

行山經驗。」

黃進曦認為作為一個風景畫家的

要訣,「你要將風景看成一個你

想去認識的人,或者當你畫得多

的時候,你會把他看待成一個朋

友,當他是一個portrait

(人像)

來畫,這樣的話,畫作會來得更

吸引,更具人性。」

都覺得是一樣的東西,也沒有所

謂。這一種重複,我覺得是一個

快樂的過程,因為你好像與這風

景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每一

次你回去,令你與這地方之間越

來越熟稔,甚至有一些風景能夠

背出來的。這些經驗讓我覺得,

創作不一定要想一個概念出來,

為表現甚麼而去做,我將這個也

越來越放輕。」

畫風景如畫人

談及香港自然風景,他畫城門水

塘的次數最多,其次是海下灣,

每一次去到,在某一些熟悉的位

置也要將之畫一畫。若然要數有

特別深刻的回憶,就一定是大東

山。「我上去差不多有十次。有

一段時間每逢星期日便上山,每

一次我和不同的朋友上去,由第

一次到第十次,我感到我的身體

越來越駕輕就熟,對這條山路越

熟悉,甚至有一種『回來』的感

黃進曦《臥遊》日期:3/6-9/7/2016(開放時間:11:00-18:00,星期二至六)地點:Gallery Exit

《大東山山景(由 22 號石屋望出)》,塑膠彩紙本,36x75cm,2013

《海下灣》,水彩紙本,18x24cm,2015

黃進曦小檔案生於 1986 年,零八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文學士)。作品主題圍繞自然風景繪畫,早年以

電玩遊戲中的景觀作寫生,突顯虛擬映像於視覺的

衝擊。近年專注到香港郊野寫生,加入想像,描

繪人和自然之間的角力和共存。曾舉辦多次個人展

覽,包括「視乎距離」、「保留的迷失」、「退步

自然」及「過客」。

黃進曦在作品中以極具個人特色的筆觸為大自然風

景添上彷如自身走過的痕跡,訴說着人與自然之間

的絲絲觸動,互相依存。

Page 38: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5 nterview人物專訪I

以繪畫的風景來遊山玩水

一邊畫畫一邊行山是他的習慣,

寫生讓他與自然所建立的這一種

關係,亦發展出他近期在安全口

畫廊舉行的個人展「臥遊」的概

念——

以繪畫想像的風景來遊山

玩水。

平日不去登山寫生的日子,在他

的腦海中依然會不斷浮現一幅幅

不同的風景,可能是透過行山=

觀察所得,也可能是透過主觀想

像,於是出來的作品,可以是熟

悉又陌生的景象,也可以是理想

化的景色。「我喜歡幻想自己在

風景中站立的位置,然後延伸出

一條路,漸漸去幻想道路兩旁的

景觀,沒有太多前設的,就像人

在郊外,你並不知道下一秒會看

到甚麼風景。」是次展覽中,有

舉木參天的道旁樹,隨風搖擺,

被一朵朵巨型綿花糖般的白雲包

圍;縱是崎嶇山路卻被畫得圓潤

討喜,用色奪目,這些不太寫實

的筆觸為觀者對風景畫的印象帶

來一種全新感受。

「這可說是畫風景畫最吸引我的

地方。我在寫生時畫下,返回

studio

我再想像這風景,由一條

路開始去諗我會看見甚麼,一路

鋪展到整幅畫作完成,過程就是

一個遊覽。」

他說現時的創作時間不定,卻隨

身有工具在身,因為越知道自己

不定時,越要令自己能隨時進入

狀態,他會自製一些工具來畫,

可能是自家製的水彩盒,一拎出

來便可以畫,不用再開顏色。「每

個人有自己的局限,於是你要想

辦法去突破這些局限,令自己能

做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寫生使我與風景之間越來

越親密」

「關於寫生,我開始在想,過往

是即時看著一個環境來畫來寫生,

但我假設將這時間拖長一點,我

看過,在腦海裡記下一點細節,

稍遲一點再出現,可能它不是一

致的,會有變動,是一個拖長了

的過程,然而嚴格來說亦是一種

寫生。有一些地方我會不停地,

每一次到訪也將之畫下,畫的時

間不定,畫畫時的感覺或心態也

有不同,環境的季節不同,畫出

來的就會不一樣。即便每次畫的

d

e

Page 39: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4

寫生是創作的養分

「我覺得藝術是一種看待事情的

方式,是一個不停問自己會否用

新角度來看事物的工具。有時候

我不為意義而做一些作品,純粹

用創作使自己經常保持一種新鮮

感。」

對於風景畫家這個名稱,他甘之

如飴,「目前的感覺是,對以往

覺得傳統或老套的事情,我竟在

裡面發現了很多可能性。」對於

本地風景畫的發展,他留意到一

些老前輩如歐陽乃霑、江啟明、

沈平的風景畫,其筆下的舊唐樓、

廟宇、街巷或自然景色,處處流

露一種情懷及人情味,「我相信

這必須經過很長的時代轉變、環

境轉變,才有這一種滲透。」他

們使用西方媒介,卻蘊蓄著很強

的國畫能力,成功將中西文化糅

合在一起。回顧香港風景畫的脈

絡,他感到一種斷層,沒有很多

人接續下去,雖然坊間畫會也會

有專門做風景寫生,作品卻比較

像跟隨一些規範,缺乏一種反思

或體會。他指出本地藝術家如林

東鵬、周俊輝早期作品也算畫風

景,畫的卻也不全然是自然風景。

「然而近年的行山熱,我發覺多

了一些人去畫風景寫生,我覺得

或多或少有人意識到它的必要

性。總之,在我而言風景寫生是

必然要做的事,可能是一種習慣,

由始至今我沒有要將之成為我的

signature

,只是我覺得它很重

要,給予我很多創作養分,以致

我畫的風景有一種想像的時候,

都是來自一些對寫生的印象。」

a 《山居》,油彩布本,30 x40 cm,2016 年

b 《路彎》,油彩布本,30 x40 cm,2016 年

c 《大風景與小風景》,油彩布本,30 x40 cm,2016 年

d 《過橋》,油彩布本,30 x40 cm,2016 年

e 《爬山》,油彩布本,30 x40 cm,2016 年

a

b

c

Page 40: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道旁樹》油彩布本,30 x40 cm,2016 年

23 nterview人物專訪I

回歸畫畫的原點

自小已喜歡畫畫,把喜歡的東西

畫出來便自覺擁有了它的黃進曦,

進入中大藝術系以後卻極少畫畫。

「當時我受到很大的衝擊,因為

一時間接觸了很多不同的創作媒

介,選擇太多,於是我想,是否

一定要畫畫呢?」嘗試不同的創

作方法,做過很多概念的作品,

卻感到自己像很費力做一些噱頭

的東西,並且不是由心而做。畢

業以後,人不在學院內,不用面

對人的critique

,他又開始思考

自己真正想做甚麼,「結果是畢

業以後我開始畫畫,並且專注在

風景畫裡頭。」

不過,黃進曦開頭畫的是一些遊

戲機裡面的風景,早期作品「電

玩虛擬風景」系列也是以概念出

發,後來他卻慢慢像抽絲剝繭一

般,變得越來越純粹,甚至想做

一些以前在學院不會想做的東

西——寫生,「因為這其實是一

件很老套的事。」縱是老套卻也

是至愛,他立下心回到自然中寫

生和創作,透過行山以及豐富的

想像力重塑自然風光。

Page 4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2

文:小米

圖:受訪者提供

寫生是一種修行

黃進曦

「我小時候對畫家的印象,就是在大

自然裡畫畫。」本地年輕藝術家

黃進曦自言,這印象一直深印腦海中。一

個畫家認真地畫,一定是畫風景,這亦是

他鍾情風景寫生的原因。

黃進曦喜歡走進大自然,過去幾年的個展

「視乎距離」、「保留的迷失」、「退

步自然」、「過客」以及最近在G

alleryExit

的個展「臥遊」,都是以寫生作品探

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畫筆下是要比現實還

美的山林景色,流動的風景和光影被凝定

在某一時刻,被畫家細意收藏;同時作品

亦超越了寫生純記錄風光的特性,盛載了

藝術家的個人視點、反思與想像。

都說畫如其人,看黃進曦的作品中那明朗

的色感,畫面予人的純淨透明和平靜的感

覺,與藝術家自然淡泊及隨遇而安的性情

真有點不謀而合。

黃進曦自製的寫生工具。

Page 4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Mu

nch

au

sen

syn

drom

e

by p

roxy

「人類越來越接受到和大自然的

分隔。我們其實很需要大自然,

但偏偏又不斷鏟走花草樹木。我

們日常所見的大自然,所謂綠化

都市,皆是人工製造。」Bovey

細說她對城市的觀察,聽起來似

是在形容一個患了代理型孟喬森

症候群(M

unchausensyndrome

byproxy)

的病人。不斷對外製造

李寶怡小檔案李寶怡,1969 年生於香港,1991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

大學藝術系,後赴笈美國,先後於 1991 年獲加州大

學伯克利分校藝術碩士(專修繪畫),及於 2000 年

獲紐約普拉特學院藝術碩士(數碼藝術)。李寶怡透過

剪紙虛實的相互作用,講述對自然、人類與科技的質疑。

其剪紙作品為各學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倒.敍——李寶怡個人展覽》日期:即日至 11/6/2016 (11:00-19:00, 週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展覽地點:嘉圖現代藝術 Grotto Fine Art

混亂的場面,然後扮演英雄救美

來彰顯自己的能力以博取同情。

其他矛盾的行為,亦反映在《倒.

敍》系列中一幅充滿閉路電視的

作品裡。城市裡四周都有閉路電

視監視路人行蹤,即使是朋友之

間都會互相監察,但如果升降機

沒有錄影監視,壞人便可為所欲

為。令人不安的閉路電視,同樣

是保護大眾的器材,到底該如何

取捨?Bovey

曾被不少朋友質疑

剪紙的圖紋過份複雜,但萬物之

間的關係本來就複雜,作品不過

是現實的寫照。

Rorsch

ach

Ink

blo

t Test

每幅作品的背景皆配以題材有關

的不同顏色做襯托,但所有剪紙

圖紋都是一致地雪白。Bovey

為顏色是個非常主觀的層面,她

不希望觀眾受顏色主導,只著眼

於討好自己的部份,而是從吸引

的構圖、線條或圖紋開始細賞。

情況像精神醫生羅夏克編制的

墨漬測驗(RorschachInkblot

Test

),從對一個圖像的解讀,

揭露人的潛意識。就如好些觀眾

乍看《倒.敍》時會篤定剪紙是

靠鐳射機械燒焊以成,而實情是

一條條不到一毫米的幼線,除了

人手以外,沒有機器能做到相同

效果。機器尚未超越人類,但不

少人類已輕易舉手投降,妄自菲

薄。

藝術家透過不同媒介分享他們的

經歷和情感,觀者則可從藝術品

觀照內心。剪紙家李寶怡在宣紙

上用刀鋒寫下一段段穿州過省的

體會、對城市與大自然的反思和

人類在行為以至思想上的矛盾,

複雜而細膩的剪紙作品背後帶著

無數訊息,等待大家從《倒.敍》

中慢慢細味解讀。

d

e

21 nterview人物專訪I

Page 4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20

歸一

Bovey

在三藩市完成大學後搬到

匹茲堡,因工作輾轉從紐約返回

加州。自學的年月中,她遊走佛

山、瑞士和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等

地拜訪不同剪紙高手。每趟異鄉

旅程,都讓她留下深刻印像,因

此從她作品中勾勒的線條總能感

受到這種生命的流動。在《倒.

敍》系列裡,都能找到行李箱、

貨車和私家車的蹤影,正正就是

Bovey

在美國經常接觸到的物件。

除了汽車的剪影,大部分作品都

隱藏了一個努力平衡的人物——

跳躍中的摘星者、行綱線的人,

巧妙地貫穿整個系列的主題——

「平衡」。觀眾欣賞每幅剪紙之

時,不妨細心留意那個默默用力

平衡的身影。

談及平衡,Bovey

笑言自己很

幸運,能夠將傳統書法和電腦繪

圖技巧純熟運用在剪紙作品中。

Bovey

會先在電腦挑選近百張圖

片,隨心編排修改,這種彈性是

書法和剪紙所缺的。完成電腦草

圖後,就在紙上揮刀,以暗勁雕

繪圖案,Bovey

沒想過能在剪紙

創作中施展渾身解數,多年習字

苦練運筆的功力總算沒有白費。

a

b

c

a 《The Feather Runner 在羽毛上賽跑》 Cut Paper, Chinese xuan (rice) paper on silk, 35.6 x 27.9 cm, 2016

b 《Ring - The Hiker 登峰》( 局部 ) Cut paper, Chinese xuan (rice) paper on silk, 30.5 x 30.5 cm, 2016

c 《Surveillance–Hummingbirds 監視蜂鳥》 Cut paper, Chinese xuan (rice) paper on silk, 53.3 x 48.2 cm, 2015

d 《The Star Catcher 追星》 Cut Paper, Chinese xuan (rice) paper on silk, 90.2 x 80 cm, 2016

e 《The Moon Holder 抱月》( 局部 ) Cut Paper, Chinese xuan (rice) paper on silk, 61 x 61 cm, 2015

Page 4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nterview人物專訪I

《Eternity-The Inspector 檢閱永恆》Cut Paper, Chinese xuan (rice) paper on silk78.7 x 142.9 cm2015

19

Page 45: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8

跟住矛盾去剪紙

——

李寶怡

文:YungSinTing

圖:G

rottoFineArt

民間工藝往往予人難登大雅之堂的

感覺,願意授徒的師傅不多,有

心人入行無門,而且作品創作需時極

長,以致甚少備受重視。偏偏有位香

港藝術家自幼執筆習字,在大學鑽研

油畫及電腦繪圖,繼而自學剪紙,以

刀代筆,在宣紙上刻劃不一樣的世界。

當代剪紙家李寶怡(B

ovey

)的《倒.

敍》系列有別於傳統民間剪紙以喜慶

為題的牆上裝飾,反而以剪紙說故事,

裁剪出個人經歷和世態的矛盾。從她

的作品,讀者或會發掘到這門手藝的

吸引之處。

Page 46: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e 《1955 ·紐約 ·29 歲》,布面油畫, 200 x 130 cm,2016 ( 攝影:楊超工作室 )

△:這系列作品你只用了最基本

的素材——

畫布與顏料,這對你

的創作有何影響嗎?

陳:我從2007

年之後重新回到布

面,而且去掉了媒介劑,嘗試用

最簡單的材料——畫布和油彩來

表達。怎麽說呢,可能也是一次

對傳統的回歸。年輕的時候更急

於去標新立異,反叛既有的東西。

年歲漸長之後,心態平和了,也

更能發現過往文化的價值。在現

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種種「繪畫」

形態中,我也更喜歡樸素的東西

了。但這樣的選擇也是給自己出

難題吧,因為去掉了一切修飾物,

一筆一劃都得老老實實去畫,作

為一個「畫家」的合格度,也從

畫面中一眼能看出來,所以挑戰

也是很大的。

另一個女人,是否是你創作上的

一個方向?

陳:這兩個人物都是女性,應該

是一種無意識的巧合,或者是潛

意識裏對於同性更有感同身受的

體驗。但應該不會成為一個定式。

我不喜歡把自己框在一個範疇裏,

創作也不喜歡刻意地標榜一種「風

格」。

△:

你曾經說過越關注自己,越

難受,這是否也影響你創作方向

的改變?

陳:當然,其實做藝術這件事最

重要的是幫助自己,能以一種自

己喜歡的方式活下去,消耗時間。

如果這個工作帶來的更多是難受,

就沒甚麽意思了,不如幹點別的。

△:

在創作這一系列作品的過程

中,有否令你覺得困難或者挑戰

的時候?

陳:有幾張大畫在創作過程中反

覆修改過多次,尤其是夢露與米

勒站在樹下那一張,幾乎是在第

一張畫上面塗掉,重畫了一遍。

但這種修改到後面,並不是疊加,

反而是希望畫面越來越松弛,去

掉一切不必要的因素,盡量簡潔。

通過這批作品的磨礪,特別是大

畫兒,我覺得對於未來自己的繪

畫語言,有了更清楚的方向。

△:你曾經在作品中呈現過弗里

達、吳爾芙,從一個女藝術家的

視角去呈現另一位女藝術家,或

者說從一個女人的角度,去呈現

陳可小檔案1978 年生於四川省通江;2002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

學院油畫系;2005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北京。曾舉辦過的個展包括:

密林——陳可近作展(星空間,北京,2015)、弗里達·

一個女人——陳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3)、和「你」

在一起,永遠不孤單(今日美術館,北京,2012)、世界盡頭與冷酷仙

境(星空間,北京,2010)、世上的另一個我(菲恩海姆藝術館,德國,

2009)、一個人的戰爭(星空間,北京,2008)、和你在一起,永遠不

孤單(星空間,北京;瑪蕊樂畫廊,米蘭,2007)。

「夢.露」時間:即日至 25/6/2016(星期二至六 11:00-20:00)地點:貝浩登畫廊

所以這種轉移也是一種自保吧,

避免陷入自我的囫圇中,的確這

樣做了以後,更能有思維上的冷

靜度和情緒上的平靜感。

e

17 nterview人物專訪I

Page 47: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6

△:三角志

陳:陳可

△:你從何時開始關注瑪麗蓮.

夢露?對你而言,夢露是一個如

何的人呢?

陳:就是看到少女時期夢露的照

片後,我才開始關注她的。但真

正著手去研究她,是從去年下半

年開始的。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

後來走入她的世界,夢露的形象

c 《1932 ·洛杉磯 ·6 歲》,布面油畫, 150 x 200 cm,2016 ( 攝影:楊超工作室 )

d 《1955 ·紐約 ·29 歲 ·和迪馬喬在一起》,布面油畫,60 x 50 cm,2016 ( 攝影:楊超工作室 )

也在我心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淺薄的性感尤物變成了一個有

著豐富複雜內心世界的人。因為

她童年「愛」的缺乏,尤其父愛,

讓她內心極其缺乏安全感,而且

極其渴望外界的認同。她是一個

好演員,因為她出色地演繹了「夢

露」這個角色,塑造了一個所有

人都喜歡的人,而把自己精神上

的殘缺隱藏起來,最後還是不快

樂地早逝。所以我在她身上也看

到一種悲劇性的東西,人生的努

力以及宿命的難違,最後的結果

都是空,但若不做點甚麽,更難

以對抗內心的空洞。

△:

展覽中的大幅繪畫是對夢露

內心風景的呈現,而小幅肖像更

多是對夢露現實生活狀態的呈現,

為何在尺幅與內容方面會作這樣

的安排?

陳:這種呈現一開始完全是不自

覺的,因為小幅肖像更忠實於所選

用的夢露的肖像圖片,而且夢露

年齡和心情的變化更加明顯,所

以我覺得是真實的「露」,只在

太陽出來之前折射出美麗的光芒,

一如人生或者美好的事物,短暫、

遺憾的美;而大幅作品更傾向於

「景」,因為發揮的自由度比較

大,而且我想畫的景並不是真實

的景,而是人物內心的風景,記

憶裏某一特定時間地點的風景,

夢中的風景。在我看來,世界並

非只有我們身處的由實體組成的

世界,也包含了人腦海中的世界,

一個想像的世界,它是所謂現實

世界的並行物,既反映現實也有

別於它。

△:

今次的作品大多呈現了夢露

的日常生活,你為何選擇在作品

中呈現夢露的這些人生瞬間?此

外,作品較少去呈現她作為演員

的部分,為甚麼呢?

陳:夢露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大

眾偶像,她的照片也是被過度消

費的,容易審美疲勞。所以在圖

片的選擇上我也避開那些大家過

於熟悉的夢露形象。在我看來,

那些所謂「經典」的夢露形象,

更多只是一個無靈魂的殼,一個

她表演出來的人物。而那些被無

意中拍下的生活中的夢露更真實,

更打動我。她作為演員的劇照,

我也沒怎麽選,也是基於同樣的

原因,不夠真實,無法打動我。

在整個展覽中,有一幅作品是取

自她的劇照,但也做了非常大的

變化,把我對於她內心情緒的理

解加入其中。

d

c

Page 48: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5 nterview人物專訪I

Page 49: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4

訪問/整理:小亂

圖片提供:貝浩登畫廊

a 《1944 ·洛杉磯 ·18 歲》,布面油畫, 41 x 32 cm,2016 ( 攝影:楊超工作室 )

b 《1956 ·紐約 ·30 歲 ·和米勒在一起》,布面油畫,160 x 200 cm,2016 ( 攝影:楊超工作室 )

瑪麗蓮.夢露的「夢」與「露」

——

訪中國藝術家陳可

日前,中國藝術家陳可的個展「夢.露」在貝浩登畫廊展出,展覽

的誕生源自一本瑪麗蓮.夢露的照片集。陳可在無意中買到了一

本夢露的照片集,裏面有著夢露從小嬰兒直至去世前的照片,少女夢露

的照片讓陳可感到吃驚,與她印象中的夢露相去甚遠。在她印象中,夢

露就是一個擺出各種迷人姿態的「尤物」,這並非她感興趣的女性形象。

但照片集中的少女夢露却有著一種難得的清純,而且隱隱有些陰鬱的影

子,令陳可產生了去「畫她」的衝動。今次的展覽,陳可就如同一位紀

錄片導演,用最簡單的材料——

畫布和油彩,去呈現夢露不同人生階段

的日常瞬間和內心風景。

a

b

Page 50: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3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人與自然結合

整個展覽中,無論是雕塑還是畫

作,我都留意到武田哲的作品中

常常出現一團黑色仿似黑雲形狀

的物體,它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

污染物,亦可能有觀眾會聯想到

原子彈爆炸的相片。那團黑色物

體配上不規則的眼睛,幾乎成為

了展覽的「吉祥物」,愈看愈可

愛。武田哲畫作中另一個常出現

的四邊形,仿似堆疊起的石頭,

展現出一種難以名狀的生命力。

這些抽象的符號就如大自然般捉

摸不透,仿佛是藝術家吸收了大

自然的靈氣後,不自覺流露出來

的生命痕跡。

受紐約塗鴉藝術薰陶

在美國居住多年,武田哲的作品

或多或少受到八十年代紐約文化

的薰陶,尤其當時的嘻哈丶饒舌

丶龐克丶爵士樂,及塗鴉和街頭

文化,都對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場內的三幅用塑膠彩畫的大畫,

流暢的筆觸與對比強烈的光暗都

帶有美國街頭的塗鴉色彩,其他

畫作混合水彩、水墨和油粉彩,

線條輕鬆,雖則畫作內容大同小

異,以抽像的線條為主,但都表

現出不同層次,展現了藝術家受

多元文化滋養的創作背景。

大自然擁有一種癒療人心的魔力,

能為悲傷的心靈灌輸正能量,同

時也控訴它正在生病,要人類為

一己之私慾付上沉重的代價。武

田哲以人類的立場與自然對話,

若想知道他如何利用創作跟大自

然修補關係,務必親身來看,因

為圖片實在無法替代現場作品的

感染力!

武田哲小檔案生於 1961 年,日本神戶市。曾旅居美國紐約 20 年,

於 2010 年回流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武蔵野美術大

學美術學院,畢業後兩年移居紐約,後就讀於紐約視

覺藝術學院修讀版畫。武田哲曾於日本及英國等地舉

辦展覽。

武田哲現居住於日本一個鄰近海邊的小鎮,透過大自

然找到了安定下來的方向。每天持續到海邊散步讓藝

術家在在大自然的懐抱中得到了心靈的慰藉,而大自

然也成為了他作品中的主題。自 2011 年福島核爆意

外發生以後,讓武田哲重新思考大自然和人類的關

係,透過創作畫作及立體作品發表自己的聲音。

《TheSoundofNature》 展期:即日至 11/6/2016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11:00-18:00 地點:藝術創庫畫廊

Page 5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2

海邊垃圾的二度生命

在門口左邊的大牆,可細閱武田

哲創作的心路歷程——

牆上掛滿

的是大大小小的畫框、草稿、文

字拼貼和相片等。策展人Fion

到日本拜訪武田哲,她說牆上面

的東西全是由藝術家的家中搬過

來再重新展現於觀眾眼前。武田

哲居住在東京近郊的小鎮,他每

天都到海邊散步,觀察並收集被

海浪沖上岸的垃圾,如一些塑膠、

木頭、化學物質等。逐一細看,

就像跟隨著武田哲的腳步,看他

看過的風景,參與他的日常創作,

你或許會驚訝,垃圾原來也有這

麼多元的形態和質感。

武田哲平日做的,便是將收集所

得的垃圾帶回家,將它們放於水

中浸幾天,經過簡單的清潔步驟

後,便將物料重新黏合成不同的

雕塑,製作過程中並沒有加工或

染色,雕塑是全天然的藝術品。

那些我們視為污染物,並投以嫌

棄目光的爛銅、塑膠、化學物,

在他眼中卻有一種溫暖愉悅的美。

他一方面做了大海的清道夫,一

方面又能將垃圾轉化,這個過程

猶如將內心的負能量釋放出來,

再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Page 5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11

Page 5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10

文、攝:月亮

用垃圾創作

重整人與自然的關係

日本藝術家武田哲旅居美國二十

年,於2010

年回到家鄉,一年

後便發生了福島核爆意外事故。核爆對

海洋造成嚴重污染,幅射外泄更引起日

本全國及鄰近地區的人民恐慌。大災難

為無數日本人埋下心理陰霾,國內彌漫

一片愁雲慘霧。武田哲由此開始反思人

與自然的關係:生命的本質是甚麼?人

與自然該如何共處?

踏入寬敞的展覽場地,場內播放的是聲

音藝術家坂本直先生為這個展覽創作的

配樂,一段段洗滌心靈的樂章,恍若讓

觀眾更易進入武田哲作品的世界。

——

武田哲《The Sound of N

ature

Page 5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9

a 作 品 I was walking through the fields( 右 ),紀錄了觀眾在莫奈展覽中的舉動行為。

b Madame Berthe Morisot, Manon Recordon, 2015.

c After Monet II, Manon Recordon, 2016.

d I was Walking through the Fields, Manon Recordon, 2016.

ManonRecordon「漫步於田野間,我愕然看著一幢大樓從泥裡聳立而出……」

日期︰即日起至 11/6/2016開放時間︰ 12:00-18:00,星期二至六地點︰ Mur Nomade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展覽中有個作品令我感覺甚深

刻,是置於入口旁邊的M

adame

BertheMorisot

。它乃與M

onet

同是印象派大師M

anet

的一幅

名作,在這展覽中似乎象徵著印

象派的經典。但是在作品中,

BertheMorisot

的頭卻被藝術家

用手指圈住了,難以看到整個人、

整幅作品,只能看到作品局部的

面貌。這似乎表現著觀眾視野的

限制——

我們欣賞作品,無可避

免只能遵循自己固有的經驗與觀

念,藉著一己視野,看到作品、

藝術家眼中的冰山一角,但更多

的地方,只能埋藏在作品的深處,

無能被人看見或發現。觀者畢竟

與作品和藝術家間,有著難以跨

越的距離。

聽來令人傷感嗎?如此,觀賞展

覽究竟還有甚麼意義呢?也許我

們要做的不是強求能完全代入作

品的完美與設身處地,而是珍惜

觀賞間必然存在的距離——

通過

想像、反思,觀賞作品將能生成

新的可能。如Recordon

,就因著

觀賞的空隙,創造出這全新的展

覽。沒有人說漫步田野間,只能

欣賞田內花草;縱然不自然,但

一幢大樓從泥裡聳立而出,還是

會帶來新的衝擊。

c

d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55: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8

「漫步於田野間,我愕然看著一

幢大樓從泥裡聳立而出……」展

覽名稱長,描述的是一種情境,

想表達的卻是一種情緒︰身為觀

眾,在觀賞過程中的難以投入——

既是田野與城市、時代的對比、

也似乎是對展覽空間能否表現出

作品意境的懷疑。

作品與現實的距離

「他鄉情韻」中,莫奈筆下的田

園春色,縱吸引且美麗,卻毋庸

置疑地與現實有著明顯的距離。

於城市裡的石屎森林、顯而易見

的白盒子展場裝潢裡,這些田野

風景顯得明顯而突兀,感覺頗為

超現實。白盒子展覽雖能助觀眾

集中在作品上,但同時令作品與

觀眾的距離拉遠,突出其作為藝

術品被觀賞的特質,卻教人難以

投入或感覺親近。似乎是欲突出

這情形,Recordon

在展場中將部

分作品置於地上,令觀眾可在作

品之間遊走;如AfterM

onetII

打印紙上是莫奈筆下馳名的荷塘

景致,觀眾走在旁邊,應當有漫

步田野間的感覺;但其平面亮面

打印,使荷塘失去了立體感,似

乎變得平平無奇。即便漫步其中,

與作品甚為接近,還是明顯感覺

到難以翻越的藩籬;作品裡的優

美意境,與觀眾所處的畫廊,似

乎是互不相干的兩個世界。

茫然失措的觀視

在另一個長達7

分鐘的錄像作品I

wasw

alkingthroughthefields

中,Recordon

用鏡頭紀錄了在莫

奈作品展中,觀眾們的反應。一

些觀眾在作品前走來走去、有的

駐足觀賞,但更多觀眾只是坐在

展場內的長椅上休息。他們似乎

有些茫然失措、神色彷徨,臉上

看不出明顯的情緒,更多的彷彿

是距離感——

在展場裡被置身事

外,似是難以安然在找著自己的

位置,無法代入到作品之中欣賞。

要能進入作品,真心地欣賞,似

乎是一個難題。觀賞是一個需要

觀眾想像的過程,需要在思維上

跨越地域、文化上的限制,試著

去觀察一個陌生人——

藝術家嘔

心瀝血的創作;若觀賞的是經典

大師級藝術作品,有時更需克服

時代的距離。像香港的觀眾,生

a

b

活環境一早已被發展,每天遊走

於石屎森林間,可能連真正的荷

塘都不曾見過、或印象不深。那

莫奈筆下的荷花,就變成了生活

經驗以外之物,才教人有超現實

之感。

Page 56: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7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57: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6

文︰無花果

圖︰網上圖片、無花果

ManonRecordon

「漫步於田野間,我愕然

看著一幢大樓從泥裡聳立而出……」

有去看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的「他鄉情韻─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嗎?展

覽中,大都離不開一種田園景致,班駁、色彩瑰麗的筆觸,不同觀者會看

出不同的感受。有人會將展後感寫下來,或是記在日記本上;但藝術家M

anon

Recordon

卻選擇用多媒體展覽「漫步於田野間,我愕然看著一幢大樓從泥裡聳立

而出……」來回應,當中有攝影、錄影等多種形式的作品,既是以莫奈的作品為創

作基礎,另一方面卻突顯出展覽觀眾的視角,與莫奈展覽展開一種微妙的呼應。

觀者之難——

Page 58: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5

「有

d

野」

這是談話中麗麗常說的,談到創

作,總是「有d野」般難以名

狀。作品中雖然關乎自然、土地

和耕作,卻不是以宣揚土地價值、

慢活精神為前提,「有d野」的

「野」是她的個人情感和對生活

的看法。「我前幾年的情緒不是

很好,甚至有厭食的情況出現,

這些作品都是用來梳理我自己的

情緒,並不像一些藝術家以創作

去喚起大眾關注某一議題。我的

創作亦不是密集式的,作品是我

個人的情緒出口,我相信不一定

很多人明白錄像在做甚麼,但可

能在他們看這『漫慢電視』時,

剛巧順便梳理他們想要處理的情

感。」放眼看過去正在投影的畫

面,是麗麗錄了一段片段給一個

朋友,教他如何自己幫自己焗製

蛋糕慶祝生日,看着有點悲哀,

便按下轉台的按鈕,看着田野的

花朵在搖曳,伴隨旁白在慢慢地

報道田間的天氣狀況,有一種漫

不經心,不急不燥的感覺。另一

邊廂,布簾上播放着插秧到收割

的稻田錄像(跟「慢電視」不

同的是它不是直播,而是經過剪

接),觀看者在室內,面對觸手

不可及的自然,農作物自顧自的

生長速度和城市人的生活節奏,

形成的一種對比,像是一種不可

觸碰的慢。

漫慢生活,

正如魯迅所言,時間是

生命,「忙」字中部首為心,右部

是亡,

以免因忙而心死。倒不如聽

心而行,尋找自己的「X」。

f勞麗麗小檔案勞麗麗是一位「退役」旅遊記者,專注於與旅遊

及大自然生態有關的藝術創作,卻不斷分心。 麗

麗現時在生活館學習務農之餘並探索「半農半 X」

生活方式。她近期主要硏究的課題跟食物、農耕、

醞釀、慢駛、監視、冥想相關。

e

c 觀眾可按下桌面的按扭自選節目頻道(陳列品攝)

d 漫慢電視中所播放的生活館稻米生長到收割的情況 (照片由據點提供)

e 錄像裝置「漫慢電視」(陳列品攝)

f 麗麗「半農半 X」的起始點,元朗石崗菜園村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eature專題故事F

Page 59: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4

所謂「半農半X」,就是一方面親手

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

的糧食(農);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

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

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X)。目

的是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

而回歸人類本質的平衡生活。*

這是日本人鹽見直紀所提倡的慢革命,

「順從天意經營簡單的生活,並將上天

賦予的才能活用於社會」;而「X」是

對生活的開闊想像,包含各項已知或未

知的特長。對麗麗來就,她的其中一個

X便是作為藝術家的存在,去創作及

與社會交往,而「半農」除了是種植自

己的食物外,更是一個她慢下來去思考

生活、創作和工作的一個安全點,在務

農的時候,可以與城市中川流萬變的資

訊中稍作抽離,去重整被打亂的步伐,

沉澱個人思緒和梳理內在的困惑。

* 鹽見直紀:《半農半 X 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 (台灣:天下文化,2006)

c

d

Page 60: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3

a 穀種經碾米機處理成糙米(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b 插秧後浸水稻田,烈日當空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b

eature專題故事F

富蘭克林在寫於1748

年的《給

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中說:「切

記,時間就是金錢。」我們的生

活深受即食文化影響,時間即成

本,我們要求、被要求甚麼都要

快:回訊息要快,5

天要減重9

公斤,「兩星期學會外語」之類

的廣告隨處可見,電器用品型號

日新月異,潮流一個接一個,處

處小撇步。就如旺福的歌詞中所

提到的「慢慢來

比較快/瘋狂的

年代

甚麼都要快/一秒幾十萬上

下的節拍」。

看勞麗麗五月於據點舉行的個人

展覽,標題「漫慢電視」卻令人

聯想起亞洲電視於93

年深夜播

放的直播節目《魚樂無窮》,和

近年於挪威國營電視台NRK的

「慢電視」。你可以想像自己坐

上幾小時看着電視,只看柴火辟

啪辟啪的燒、看着織針錯落有致

地編出圖樣?坐上7

小時14

看畢《卑爾根鐵道之旅》後,除

了跟着火車前進觀看自然風光,

心裏讚嘆一聲「很美」外,更多

的會不會是「不知道為了甚麼」、

「浪費時間」、「無『得著』」

之類的想法?過於習慣接受來自

他者又急又快又有目的性的海量

訊息,當我們有空間去放空心神

時,竟是感到一絲不自在,甚至

一點點的愧疚。

我們都習慣去證

明自己的時間沒有白過,當「快」

總是比較好時,我們沒有耐心去

「慢」下來。

「慢」的思維從米蘭昆德拉的

《慢》、意大利的慢食運動、英

國的慢活族到流行文化四處可見,

在勞麗麗的個展中,慢於是亦成

為我深感興趣的重點。她前些年

在轉換工作的空擋期間發生了高

鐵菜園村事件,加入了當時在元

朗石崗菜園村租地耕種本地有機

菜的生活館,從而開始了她「半

農半X」的生活方式。

Page 61: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02

a

「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

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文:Yung▪

圖:部分由藝術家提供

「半農半X」有d野

——慢藝術

Page 62: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60Jun 2016目錄Contents

10.....................用垃

圾創作重整人與自

然的關係——武田哲《

TheSoundofNa

ture》Exhibition

展覽全記錄

14....................

..瑪麗蓮.夢露

的「夢」與「

露」——訪中國

藝術家陳可 Intervie

w人物專訪

18.............

..................

..................

..................

..................

..................

..............跟

住矛盾去剪紙

——李寶怡Interv

iew人物專訪

22...................................................寫生是一種修行黃

進曦Interview

人物專訪

27............................................GalleryFocus藝廊焦點

06......................觀者之難——

ManonRecordon「漫步於田

野間,我愕然看著一幢大樓從泥

裡聳立而出……」Exhibition展

覽全記錄02............................................................... 「半農半 X」有 d野——

慢藝術Feature專題故事

isual視 藝 版Art

從 這 邊 讀 起

Page 63: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承接海報、書刊印刷

查詢(852) 21111 1192

[email protected]

Page 64: 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半農半X」有d野

——

慢藝術

ISSUE 60/丙申年五月

Jun 2016

文 化 + 藝 術 + 報 道

觀者之難

——M

anon Recordon

「漫步於田野間,

我愕然看著一幢大樓從泥裡聳立而出……」

用垃圾創作

重整人與自然的關係

——

武田哲《The Sound of N

ature

瑪麗蓮.夢露的「夢」與「露」

——訪中國藝術家陳可

跟住矛盾去剪紙

——

李寶怡

寫生是一種修行

黃進曦

#60Jun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