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68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

Upload: mark1993m

Post on 31-May-2015

1.148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4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歷史二 第三篇歷史二 第三篇

第七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一節 近世的經濟發展 第二節 人口與移民問題

Page 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七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第一節 近世的經濟發展

經濟重心的南移

由唐到宋的經濟變革

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清白銀資本的形成

Page 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時間 文化重心

南向發展 備註

遠古至西晉末

在華北

1.秦漢 :也注意南方經營。2.三國 :吳、蜀對東南﹒西南開發。3.西晉末 :大量南遷

永嘉之禍結束第一階段

中國經濟與文化重心南移三階段一

Page 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東晉至北宋末

華北與東南半壁江山互為依存

1. 東晉 :晉室及豪族南渡,政治文化重心播於南方。2. 隋唐 :建立之初經濟已賴南方支持,溝通運河即為證明3. 安史亂後 :遭兵災蹂躪與藩鎮割據,南北經濟文化易位4. 北宋末 :唐宋時代華北的生存實與東南互為依存。靖康之難宋室南渡,歷史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1. 安史之亂是轉捩點。2.靖康之難結束第二階段。

中國經濟與文化重心南移三階段二

Page 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南宋至近 代

南方全盛

1. 經濟繁榮,表現在手工業發達、絲織業、陶瓷業重心南遷與發展。2.人才輩出,文化鼎盛。北宋宰相已有過半是南方人。

宋室南渡南移完成。

中國經濟與文化重心南移三階段三

Page 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A. 五代與北宋定都汴京(開封),即以 考量經濟(漕運)便利,易取得南方

物資 B. 靖康之難亡國後,宋室南渡,經濟重心 徹底南移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深受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

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禍

Page 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1. 時代背景:

A. 北方久經戰亂B. 南方相對和平C. 數次大規模移民南遷D. 政治中心南移

2. 關鍵因素:宋朝南方經濟生產力大幅提升A. 農業:南宋時,江南已成全國穀倉 B. 手工業:占絕對優勢

Page 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蘇常熟,天下足」這句話出自南宋詩人陸游,說明最遲到北宋末年,蘇州、常州(今江蘇)生產的糧食已不僅能提供當地人口需要,還有大量剩餘供應外地。但江南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已逐漸難完全依靠糧食生產來供應繼續增加的人口。所以大批勞動力逐漸轉向生產經濟作物 ( 如棉花 )和從事手工業 ( 如絲紡織、棉紡織 )、商業及其他服務業。轉由其他地區輸入糧食,結果經濟發展沒有受到影響,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不斷增加和擴大,商業手工業持續繁榮。至明朝,糧食生產供應地轉由「湖廣熟,天下足」的局面取代。

Page 9: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宋代:「蘇常熟,天下足」的蘇常指長江下游─太湖流域

•明代:「湖廣熟,天下足」的湖廣指長江中游─洞庭湖流域

Page 10: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意義1.使南方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南方邁入重賦時代

2. 明 清時期北方經濟得以恢復,南方仍然維持經濟優勢地位

3. 南方人口、縣邑超過北方→文化、教育程度隨之提升

4. 中國歷史文化重心也移至南方─南方人文活動、中舉人數增加、政治人才活躍

Page 1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南北文化消長的例子:經濟發展促成了文化上的進步

1. 到宋代,南方的文化已在北方之上。司馬光與歐陽修曾為貢院逐路取士有過爭議,即表現出當時南北文化水準的差異。司馬光認為貢院應按路取人,歐陽修不以為然,他認為國家應用人唯才。2.南方士大夫在唐朝居相位者僅約十分之一,在北宋真宗時,宰相中有超過半數是南方人。明朝相當於宰相的內閣大學士中,更有三分之二是南方人。

Page 1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由唐到宋的經濟變革田制稅法的調整

1. 土地制度土地制度::A. 唐朝前期:均田制B. 安 史亂後: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 a.社會動盪,戶籍散亂,難以辦理田地授還 b. 人口增長而耕地有限,均田制無法繼續施行

Page 1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唐朝的稅制前期─租庸調法A.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施B.按田畝(租)、男丁(庸)、戶(調),徵糧 食、力役、布帛─徵收實物後期─兩稅法A. 唐德宗採宰相楊炎的建議B. 依據每戶資產多少分等級課稅C.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概以錢計─ 徵收仍以實物為主

Page 1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戶無主客」、「人無丁中」 ( 各州縣不分主戶、客戶,都按現住地立戶籍,不分中男、丁男,都按貧富定等級 )。

•分夏、秋兩季納稅,按錢計算。•資產 ( 土地財產 ) 多的稅重;資產少的稅輕,過去租庸調以人丁為主課稅 (「租」是每丁每年納粟二石;「庸」是每丁每年為公家,服力役二十天;「調」是每戶每年隨鄉土所產,繳納定量的織品。「租」「庸」都是以人丁為單位 ),兩稅以土地財產多少來確定稅額,意味唐朝官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

•不再「以丁身為本」,而是「以資產為宗」。

Page 1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兩稅法優缺點

優 點 缺 點1.政府量出制入,國用不虞匱乏2.徵收項目僅以錢算,徵收過程簡易

1.貧富等級不易客觀認定。實物折賣容易受損,負擔往往變相加重。2.兼併之風無法遏止。

實物折賣容易受損,負擔往往變相加重:例:起初 3200文的稅額折以時價要繳一匹絹;後來錢漲價了、物價跌了,一匹絹僅值 1600文,同樣的稅額,百姓必須折交兩匹絹才能完稅,無形中負擔加倍。

Page 1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2.賦稅制度賦稅制度::A. 唐朝: a.前期─租庸調法 b. 後期─兩稅法B. 宋朝:維持「兩稅法」精神 a.課稅改為田畝,徵收貨幣比例提高 b.佃農須出售商品繳稅,促進商品流通C. 中唐以後:商業稅漸成政府大宗稅源 ─鹽、酒、茶專賣收入

Page 1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貨幣經濟的再興1. 唐朝唐朝::

A. 初期─屬自然經濟支配地位,糧食、 布帛與銅錢為主要通貨B. 唐憲宗─出現「飛錢」: a. 唐中葉後,商貿繁榮,銅錢成主要 貨幣,但銅錢始終不敷所用 b. 有如今日匯票

Page 1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2. 宋朝宋朝::A.金、銀的貨幣機能增強B. 宋真宗時─四川發行「交子」 a.四川 16家富商合夥發行,屬區域性 b. 為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發行的紙幣

→全中國通行的紙幣始於元朝

宋朝銀

Page 19: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北宋的「交子」 南宋的「會子」

Page 20: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農工商業的進展農業:農業:

A. 中唐以後:南方普遍發達B. 宋朝:糧食產量遠超過前代 a. 大規模興修農田水利 b. 發展水田精耕細作 c.推廣來自占城的早熟稻→梯田的形成 d.推廣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

Page 2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Page 2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元 王楨《農書》圍田圖築這類田地

期王安石變法之後,開始大量興

在浙東多稱「湖田」。自北宋中

圩田」,在江西多稱「圍田」,

堤圍起的新生地。在江東多稱「

這是疏排溪、湖、沼澤之水,築

Page 2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元 王楨《農書》秧馬圖

宋朝發明,用於插秧移栽的輔助農具。陸游代鄉鄰作插秧歌有生動描繪:「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載秧把,往來疾如鴻。」

Page 2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3. 國內商業國內商業::A.城市商業機能強化: a. 取消坊市制度與夜禁制度 b.草市、墟市與舊軍鎮發展新興 工商 「鎮市」B.區域貿易網路形成C. 商業技術創新: a. 營業方式、商業組織、宣傳手法創新 b.各工商行業設有同業組織「行會」

Page 2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唐代 唐代實行坊市制,在規定的地點經商,經營同類的商店和手工業作坊集中在一起,形成行的組合。隨著經濟發展,同業內部以及行與行之間,必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協調,行會組織就應運而生。

宋代 行會逐漸成為官府管理商業和手工業的組織,行會權力甚大,對內涉及組織貨源、分配貨物和貨幣,對外排斥非 行戶,壟斷市場

明代 沿宋制,出現了會館組織,成為清代商幫的前身清代 行會性質出現變化,除了管理職能外,還具備類似

幫會性質,形成商幫。有以同業為幫,如鹽幫、茶幫、票幫、錢幫、典當幫;有以同籍為幫,如鹽幫有南幫(江南)、西幫(江西)、湖北(北幫)、本幫(湖南)。同行業的幫會各自祭祀祖師神主,作為幫的崇拜偶像,如紙業祀蔡倫為祖師

Page 2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清會館、公所的興起與功能 • 明清早期的會館、公所大部分設於北京,以地域關係為基礎,為特定地域範圍的同鄉官僚、縉紳和科舉之士提供居停聚會之處,隨著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會館從單純的同鄉組織向工商業組織發展,但這些工商業會館仍有濃厚的地域觀念,絕大多數是工商業者的同鄉會館,例如廣東的嶺南會館、河南的中州會館、湖南的禹王宮等,這些會館也有保護工商業者利益的作用,例如會館條規有資金互助、救死扶傷、賑濟貧困的條文。功能包括:訂立規約(包括開業、職員、貨幣、會議、制裁、善舉、祭祀等)、調停與訴訟、同盟絕交、事業獨占與債務排除 。

Page 2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山西商人興起的原因與特色 •山西的地理條件地少人多、土地貧瘠,不利農業發展,當地居民不得不另謀生路,而山西礦產豐富,有鐵、煤、鹽等,為商業活動提供了資源。晉幫之興,當遠溯明朝,明廷為了供應九邊軍糧,創「開中」制度,以「鹽引」(亦即販鹽許可證)為報酬,招募商戶運糧邊塞,供應戍軍。清人入關,范姓等八家晉商,取得皇商身分,縱橫蒙古商道。山西商人發展出「票號」這種生意,從事類似 現代匯票和支票的金融服務業,掌控了當時全中國的金融發展。清朝末葉,晉商票號,已儼然掌握當時金融業的大部分。

Page 2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新安(安徽)商人的興起與特色 •安徽山多地少、土壤貧瘠、人口眾多的地區,徽民無法務農為生,只能仰賴經商為生。安徽商人的特徵為:安徽地區物產、資源豐富,如鹽、茶、墨、硯等,尤其盛產木材,其中杉木為安徽輸出的重要貨源。在安徽人觀念中,商賈是第一等生業,商人多前往江南各地,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安徽商人讀書人多,而且推崇儒家思想,尤其重視理學。

Page 29: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濟南 劉家針鋪廣告

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商標廣告。上方橫寫店鋪字號,下方豎寫廣告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

Page 30: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4. 國外貿易國外貿易::A. 陸路─與周邊鄰國關係緊張發展有限B.海外─超越漢、唐,並持續到元末 a. 在各港口設有「市舶司」

(始於唐代:廣州 )

b. 與 50多國進行貿易─以大食人最多

Page 3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根據 1225 年成書的《諸蕃志》記載,南宋時到泉州貿易的商人來自五十多個國家,中國商人前往貿易的國家也有二十多個。中國出口貨物多為陶瓷、絲綢等手工業產品;進口貨物多為香料等特產或奢侈品

Page 3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1.主要因素─區域分工擴大:

A. 農業方面農業方面:: a. 明 清各地農戶為市場提供手工業原料 商品─棉花、蠶絲、甘蔗、菸草… b. 經濟作物專區向糧食作物區購買米糧 (a) 宋朝─「蘇 常熟,天下足」 (b) 明朝─「湖 廣熟,天下足」 c.新興 工商業城鎮對糧食與其他農產品 的需求與日俱增

Page 3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B. 手工業方面:手工業方面: a. 宋 元時期:區域分工不明顯 b. 明朝: (a) 出現原料生產與成品製造的地域分工 ─顯示手工業逐漸脫離農村副業型態 (b)專業化細緻分工,生產技術顯著進步 (c)專業市鎮興起─廣東 佛山鎮鐵器業 江西

景德鎮陶瓷業

Page 3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插圖

 彈棉

圖瓷器過釉

Page 3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宋應星《天工開物》花機圖

Page 3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生熟煉鐵爐圖

Page 3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 永樂青花一束蓮大盤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景德鎮燒造。高 7.2公分,口徑 38.3公分,底徑 28.5公分。

Page 3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2.其他助力─市場交易:A. 在行商、商賈的經營、競逐下,產品 經長途販運,銷售國內外B. 明 清江海航運業興盛、白銀流通量大 ,有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Page 39: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朝 寧波船

船長 30餘公尺,大、穩、安全,設備完善,不但中國客商喜歡乘坐,宋、元時代外國客商來往中國,也都喜歡搭乘

Page 40: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唐宋海上絲路

Page 4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Page 4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代的一條鞭法 1.內容:(1)把原來徭役合併為一,一律徵銀。一般人民不再親自出力役,官府需要的力役,則拿錢雇人應差。(2) 把丁役部分攤到土地裡徵收。2.意義:(1)不必親自服力役,使得地少或無地的貧苦農民可以減輕一些力役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2) 使人民獲得更多的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為發展中的城市手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力來源。(3) 無土地的工商業者,雖有「千金之資」,但「無壟畝之田」,可以不納丁銀,雖有不公,卻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後進一步發展。(4)以計畝徵銀為主要原則,一些富豪權貴要隱瞞財產、逃避賦役負擔就比較困難,貧苦農民「產去稅存」的不合理現象也可減輕,可緩和貧富間對立。

Page 4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攤丁入地 1.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清初賦役的徵派是按地畝、人丁兩重標準進行的,導致不少弊端。為了穩定稅收額數,清政府於康熙五十一年( 1712 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 1711 年)全國的丁銀額為準,以後額外增丁,不再多徵。

2.清代的攤丁入地(亦稱「地丁合一」、「地丁制」) 清初沿襲明制,一條鞭法實行並不徹底,丁銀未廢止。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攤丁入地首先在廣東實行。康熙末年,四川亦實行。大多數省分在雍正四年至七年之間實行,少數邊區省分如貴州、臺灣、東北則到乾隆以後才實行,最晚的吉林在光緒八年( 1882 年)也完成了攤丁入地。攤丁入地是一條鞭法的發展,簡化繳稅項目和稽徵手續,取消豪強地主不負擔丁賦的特權,減輕農民負擔,有積極意義。但之後清政府改以加徵方式增加財源,卻反而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Page 4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清白銀資本的形成1. 近世使用白銀的情形:

A. 唐朝以後:白銀使用漸多B. 宋 元以來:白銀貨幣功能日益顯著C. 明朝: a.前期─以銅錢和紙鈔為主要貨幣 (a)紙鈔發行不當,嚴重貶值 (b)銅錢太少,不能滿足需求,白銀廣 受歡迎 b. 後期─取消銀禁令,推行折銀徵收 制度,白銀成為法定貨幣

Page 4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姑蘇繁華圖》(局部)

生動描繪了江南重鎮蘇州的盛世繁華圖景,是乾隆中葉蘇州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清 徐揚繪

Page 4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 清通用的銀錠 大明通行寶鈔

Page 4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3. 白銀成為主要貨幣之ㄧ:A. 白銀多來自美洲與日本B. 形成「銅銀雙本位」貨幣制度

Page 4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曾在美洲和中國等地流通的西班牙銀幣

Page 49: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清朝官鑄銀幣

Page 50: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七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二節 人口與移民問題 移民的趨勢與成因

移民的廣泛影響

明清人口增長所衍生的問題

Page 5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時代 移民的主要趨勢

秦漢至元末 ‧從黃河流域遷往長江流域

明初至太平天國起事之前

‧從狹鄉遷往寬鄉‧從平原遷往山區

太平天國之亂以後‧向邊疆、海島、海外遷移‧向城市遷移

歷史移民的主要趨勢

Page 5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移民的趨勢與成因1. 秦 漢至元末:

A. 移民趨勢:從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B. 移民原因: a. 自然環境變化─西漢末年,北方年均溫下降 ,河流氾濫 b. 南方農業提升─唐 宋以來,南方農田水利灌 溉技術提升 c. 北方戰爭動亂 d. 政府決策─被強制遷入首都或邊疆地區 e.其他─北方或週邊民族,趁中原動亂和軍事 失利之際,向黃河流域遷徙

Page 5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堰」

這是一種人工開鑿的擋水低壩

Page 5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高轉筒

車」 田

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運用

這是一種灌溉用的提水機具,如

Page 5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

唐朝中葉─安 史之亂

北宋末年─靖康之難

蒙 元入主中原初期─引發南遷移民潮

促使大規模移民的戰爭動亂

Page 5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2. 明初至太平天國起事之前:A. 中國人口增長至 4億B.紓解人口壓力之措施: a.鼓勵移民邊區─湖 廣、四川

(a)從狹鄉遷往寬鄉 (b) 由平原向山區遷徙 b. 開闢湖田→造成「湖 廣熟,天下足」 c.引進新作物─美洲的玉米、番薯

Page 5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古代 北方種小米為主;南方種稻米為主

商周以後 麥類為重要作物

宋元時期 從越南 (占城 )引進早熟稻

明代以後 玉米、番薯自美洲傳入

傳統農業的糧食作物

Page 5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汲縣移民碑(拓本)原碑於洪武 24 年( 1391 )立於河南 汲縣 雙蘭池村。碑文記述明初山西 澤州 建興鄉 大陽都農民集體遷往河南 汲縣墾荒的史實,並表明明初移民是由政府組織,按里甲編制進行

Page 59: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直隸開墾事帖

這是明初政府發給徽州

府 祁門縣農民黃玄生開

墾荒地的產業憑證。

帖中明訂:農民開墾荒

地,三年免除稅糧

Page 60: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3.太平天國之亂以後: A. 向邊疆、海島等人口相對稀疏區遷移: a. 遠赴東北、臺灣 b.甚至移民海外B. 向城市遷移:通商口岸與新興 工礦城 市提供就業機會

Page 61: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清人口增長所衍生的問題1. 人口增長情形:

A. 明神宗時期:約一億五千萬人B.乾隆晚期:高達三億人C.道光年間:突破四億人

Page 62: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中國人口增長趨勢圖

Page 63: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2. 人口增長所衍生的問題: (1) 經濟問題: A.耕地不足,農業生態惡化 B.耕地不足→引發地價與糧價飛漲, 以及糧食供應短缺 a.乾隆年間全國性糧荒嚴重 b. 清朝鼓勵商人自暹羅進口米糧 C.延緩手工業部門的工業化進程: 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投入棉紡織業 為家庭副業

Page 64: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清朝每人平均耕地面積

資料來源:王育民( 1995 )《中國人口史》。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Page 65: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中國歷代人口與耕地比例

Page 66: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明清時期的戶口管理

明朝:明太祖設立里甲制A.編定「黃冊」與「魚鱗圖冊」─確實 掌握每戶的人口與土地,作為徵派賦 役之依據B. 後來里長與甲首職責日增─得負擔徵 收賦稅、維持地方治安工作清朝:A.沿襲明朝的里甲制─徵收地方賦役B.另設保甲制─維護地方治安

Page 67: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2)社會問題: A.戶口管理制度,無法遏止流民問題 B.流民為謀生而引發社會衝突: a. 常為生存鋌而走險,群聚起事 b.或因吏治敗壞,官逼民反引發民變: (a) 明中葉浙 閩、荊 襄山區的農民起事 (b) 清中葉白蓮教之亂、太平天國之亂 c.流遷外地的移民常與土著為爭奪生存 空間而引發「土客械鬥」

Page 68: 子教案 第7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清朝中葉以後民變次數

資料來源:本圖依據楊慶堃對清朝歷朝實錄所載「民變」統計數字繪製。詳見《劍橋中國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