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酸 二核酸的化学成分 三 核酸的理化性质 四 dna 的一级结构 五 dna...

85
核核 核核核核核核核核 核 核核核核核核核 核 DNA 核 核核核 核 DNA 核核核核核 核 DNA 核核核核核 核核核核核核核 核核 核核

Upload: tanisha-patrick

Post on 03-Jan-2016

1.2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一章 核酸-遗传物质. 一 核酸 二核酸的化学成分 三 核酸的理化性质 四 DNA 的一级结构 五 DNA 的二级结构 六 DNA 的高级结构 七基因与基因组. 一 核酸. 1 核酸的发现. * 1925 - 1930 年, Levene 确定核酸是由 4 种核苷酸组成; Chargaff 发现四种核苷酸并不是简单的 1 : 1 的关系。. * 1968 年, Miescher 发现核素,是一类在白细胞中富含磷酸酸性的物质。. * 1889 年, Altmann 在酵母中制备了不含蛋白的核素,称之为核酸( Nucleic acid )。. * 转化实验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一 核酸二核酸的化学成分三 核酸的理化性质四 DNA 的一级结构五 DNA 的二级结构六 DNA 的高级结构七基因与基因组

第一章 核酸-遗传物质

一 核酸

* 1925 - 1930 年, Levene 确定核酸是由 4 种核苷酸组成; C

hargaff 发现四种核苷酸并不是简单的 1 : 1 的关系。

1 核酸的发现

* 1968 年, Miescher 发现核素,是一类在白细胞中富含磷酸酸性的物质。

* 1889 年, Altmann 在酵母中制备了不含蛋白的核素,称之为核酸( Nucleic acid )。

*转化实验 1928 年, Griffith 等人肺炎双球菌实验(图 1 - 1 ); 1944 年, Avery 提出转化因子是 DNA (图 1 - 2 )。

* Blendor 实验 1952 年, Hershey 进一步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图 1 - 3 )。

噬菌体模式图

2 核酸的分类与分布

90% 以上分布于细胞核,

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

分布于胞核、胞液。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脱氧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 RNA)

核糖核酸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 (genotype)。

参与细胞内 DNA 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 RNA 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二 核酸的化学成分 磷酸 核糖 → →核酸 核苷酸 { 戊糖 → { 核苷 → { 脱氧核糖 嘌呤碱 含氮碱— — — — — — — — → { 嘧啶碱

嘧啶碱嘧啶碱

嘌呤碱嘌呤碱

*碱基

β-D- 核糖 β-D-2- 脱氧核糖

*戊糖

腺苷 (AR) 脱氧胞苷 (dCR)

β1’,N9- 糖苷键 β1’,N1- 糖苷键

β1’β1’

N9 N1

β, N糖苷键主要核苷有八种*核苷

*核苷酸

*核酸

P P

5'

3' 3'

5'

P P

5'

3'

P

5'

3'

A C G T

5' pA pC pT pT pG pA pA pC pG 3' DNA

5' pA pC pU pU pG pA pA pC pG 3' RNA

5' pACTTGAACG 3'

5' pACUUGAACG 3'

核酸的简写式:

5’→3’

5’→3’

三 核酸的理化性质

*溶解性 均溶于水

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在70%乙醇中形成沉淀

*晶形 DNA 为白色纤维状固体 RNA 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两性解离 呈酸性 在中性溶液中带负电荷

*沉降速度: RNA > 环状 DNA > 开环、线状 DNA

*粘度 DNA 粘度大 RNA 粘度小

*旋光性 均很强

*密度 RNA> 双链 DNA ; 环状 DNA > 开环、线状 DNA

单链 DNA > 双链 DNA

*核酸的紫外吸收 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 240~290nm 的紫外波段有强烈的光吸收, λmax=260nm

1OD260dsDNA=50μg/ml

1OD260ssDNA=33μg/ml

1OD260 RNA=40μg/ml

纯 DNA

A260/A280=1.8

纯 RNA

A260/A280=2.0

*核酸的酸解和碱解 DNA 和 RNA 对酸或碱的耐受程度有很大差别

RNA 的碱解

*酶水解 核酸水解酶 : 水解磷酸二酯键。 DNA 水解酶( DNases ) : 以 DNA 为底物 RNA 水解酶( RNases ) : 以 RNA 为底物的。 核酸外切酶 : 从一端( 3′- 端或 5′- 端)开始 核酸内切酶 : 从中间开始

四 DNA 的一级结构

1 、 DNA 的一级结构

DNA 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NA 顺序(或序 列)

DNA 分子主要由 dAMP 、 dGMP 、 dCMP 和 dTMP

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所组成

DN

A

一级结构模式

1 ) DNA 结构的特点:

* DNA 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的。

*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它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2 ) DNA 分子的多样性

* 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 100bpDNA分子可能排列方式就是 4100

* DNA 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DNA 分子的重要属性

*基因的功能取决于 DNA 的一级结构

五 DNA 的二级结构

1 、 DNA 二级结构特征

* Watson 和 Crick 在 1953 年根据 DNA 纤维 X射线晶体衍射图,提出了 DNA 为右手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假设。

*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通常情况下, DNA 二级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右手螺旋, 如 A - DNA , B - DNA ;一类是左手螺旋,即 Z - DN

A 。

2 、 DNA 双螺旋的稳定性

• 氢键• 疏水作用• 碱基堆积力• 离子

3 、 DNA 结构的多态性

目前已知 DNA 双螺旋结构可分为 A 、 B 、 C 、 D及 Z 型等数种,除 Z 型为左手双螺旋外,其余均为右手双螺旋。

B 型 A 型 D 型

C 型 E 型

92 %相对湿度 75 %相对湿度DNA - RNA杂交分子

66 %相对湿度

碱基对减少

1) 右手螺旋

DNA 结构类型和螺旋参数

结构类型

螺旋( nm )

螺旋对称性

每个核苷酸残基轴( h )和扭角轴( I )

沟的宽度( nm )

沟的深度( nm )

h ( nm ) I (度) 小沟 大沟 小沟 大沟

A 2.82 11 0.256 32.7 1.10 0.27 0.28 1.35

B 3.38 10 0.338 36.0 0.57 1.17 0.75 0.85

C 3.10 9.33 0.332 38.6 0.48 1.05 0.79 0.75

D 2.43 8 0.304 45.0 0.13 0.89 0.58

E 2.43 7.5 0.325 48.0

Z 型 : 在 DNA 单链中存在嘌呤与嘧啶( CGCGCG 或 CACA

CA )交替排列的顺序时,就会出现左手双螺旋结构。在主链中各个磷酸根呈锯齿状排列,犹如“之”字形一样,因此叫做 Z 型沟象。

2) 左手螺旋-- Z 型

特点:每圈螺旋 12 个碱基,螺距 4.46 - 4.47nm , h

为 0.74nm , -60 度旋转,碱基负倾斜 -7 度,直径 1.81-1.84n

m ( B 型 DNA 为 1.93nm ),只有小沟,且窄而深(宽 0.88n

m ,深 1.38nm ),嘌呤糖苷键呈顺式( B 型所有糖苷键均为反式)。

不同螺旋形式 DNA 分子主要参数比较

双螺旋 碱基倾角(度)

碱基间距( nm)

螺旋直径( nm)

每轮碱基数 螺旋方向

A-DNA 20 0.26 2.6 11 右

B-DNA 6 0.34 2.0 10 右

Z-DNA 7 0.37 1.8 12 左

3 ) Z 型 DNA 与生物的基因调控有关

A 邻近调控

控制区-启动子 转录区

Z-DNA

B-DNA

不转录

转录

B 远距离调控

● ●

● ●

控制区

Z-DNA

B - DNA

可能转录

负超螺旋程度高,有扭转能力

不转录

负超螺旋程度低,无扭转张力

六 DNA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结构是 DNA 分子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

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类。

负超螺旋 松弛 DNA 正超螺旋拓扑异构酶溴乙锭

拓扑异构酶溴乙锭

A :正超螺旋; B :环状双链DNA ; C :负超螺旋

用电话线说明 DNA 链中的螺旋与超螺旋

1 、超螺旋特点

I 型 DNA共价闭合环状

II 型 DNA开环,松弛型

Ⅲ型线状

I° 型开环,松弛型

pH11.3 pH11.3 pH11.3 pH11.3

I

溴化乙锭( ethidium bromide , EB ),通过嵌入到配对碱基之间的方式与 DNA 结合,导致 DNA 双螺旋的局部解旋( untwisting )

沉降系

EB浓度

CsCl 密度梯度(含 EB )离心: 超螺旋〉开环、线性

环状 DNA 分子常以超螺旋结构存在,并以负超螺旋为主,有利于转录的起始。 DNA超螺旋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拓扑学变化及其调控对于 DNA复制和 RNA 转录过程具有关键作用。

七核小体与染色体

1 、 核小体

DNA 双螺旋链,等距离缠绕组蛋白(见表 2-5 )( H2A 、

H2B 、 H3 、 H4 )各二分子,组成八聚体,形成众多核心颗粒,外绕 1.75圈左右的 DNA 链,每圈约 85bpDNA ,各颗粒之间为带有 H1 组蛋白的连接区 DNA 。

1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修饰作用;组蛋白富 H5含赖氨酸 .

核小体单位

核心颗粒

染色小体

2

3

H2A 、 H2B 、 H3 和 H4各两分子组成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心组蛋白,双螺旋 DNA(146b

p) 以左手超螺旋的方式绕核心颗粒 1.75 圈,缠绕在核心组蛋白表面,构成核心颗粒,两端各有 11bp 与 H1 结合,形成完整的核小体连接区 DNA (平均 55

bp )将相邻的核小体连接。

4

5

其他非组蛋白:• HMC 蛋白;

• DNA 结合蛋白;

• A24非组蛋白 .

DNA ( 2nm, 200bp )

核小体链( 11nm, 每个核小体 200bp )

纤丝( 30nm, 每圈 6 个核小体)

突环( 150nm, 每个突环大约 75000bp )

玫瑰花结 ( 300nm ,6 个突环)

螺旋圈( 700nm, 每圈 30 个玫瑰花)

染色体

( 1400nm 每个染色体含 10 个玫瑰花)

核小体核小体

螺线管螺线管

超螺线管超螺线管

染色单体染色单体

压缩 7 倍

压缩 6 倍

压缩 5 倍

压缩 30-40 倍

DNA

共压缩 6300-8400 倍

八、基因与基因组

1、基因 DNA 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合成有功能的多肽链或 RN

A 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通常是 DNA 序列)。

类型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不转录的基因

只有转录而没有翻译功能的基因

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

酶和结构蛋白

阻遏蛋白

tRNA 基因rRNA 基因启动基因

操纵基因调节控制作用

2 、基因组

指某种生物所包含的全套基因。

不同生物体中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大小。

3 、 原核生物基因组

*基因组很小,且大小相差较大*单倍体(逆转录病毒除外)*基因重叠*结构简练*转录单元(多顺反子结构)*基因多是连续的(真核细胞病毒除外)

基因组大小 编码蛋白质 乙肝病毒 3Kb 4 种 痘病毒 3000Kb 几百种大肠杆菌 4600Kb 3000 - 4000

ΦX174 :单链 DNA 病毒编码 11 个蛋白质分子,总分子量为 25万左右,相当于 6

078 个核苷酸所容纳的信息量,但其 DNA 本身只有 537

5 个核苷酸,最多能编码总分子量为 20万的蛋白质分子,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基因重叠。

基因重叠的几种情况: ( 1 )完全重叠 ( 2 )部分重叠 ( 3 )两个基因只有一个碱基重叠 一个基因终止密码子的最后一个碱基是另一个基因起始

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

*读框不同

5’……GAAGGAGUGAUGUAAUGUCUAAAGGU……3’5’……GAAGGAGUGAUGUAA……3’ Glu Gly Val Met Stop 基因 D 5’……AUGUCUAAAGGU……3’ Met Set Lys 基因 J5’……GAAGGAGUGA……3’ Lys Gly Stop 基因 E

ΦX174mRNA D 、 J 、 E 基因重叠

5’……GCTGGTGGAAAATGAGGAAATTCAAT……3’ DNA 序列 Leu Val Glu Asn Glu Glu Ile Gln K 蛋白 Ala Gly Gly Lys Ter A 蛋白 FMet Arg Lys Phe Asn C蛋白 噬菌体 G4 一段 DNA 序列内 A 、 C 、 K 基因三重重叠

* 基因读框相同,只是起始部位不同

4 、真核生物基因组

1 ) C值 单倍体基因组中的 DNA 含量

同类生物不同种属之间 DNA总量变化很大 从编码每类生物所需 DNA量的最低值看, C值具有从低等到高等增加的趋势

A 基因组大,含有多种序列组分B 染色体C 重复序列 D 断裂基因E 单顺反子 

  

2 )特点

C 重复序列(序列组分)

• 快复性成分 高度重复序列• 中复性成分 中度重复序列• 慢复性成分 不重复序列

• 高度重复序列:重复频率高,复性速度很快 ,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随种属而异。常被称为卫星DNA

特点 2-100bp 成串排列 着丝粒区和端粒区 约占 5-6%根据长度 卫星 DNA: 100bp左右 小卫星 DNA: 15-70bp 微卫星 DNA:2-5bp功能 与染色体稳定性有关 

• 中度重复序列

特点*在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 <105 )次*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慢于高度重复顺序*所占比例在不同种属之间差异很大*大多不编码蛋白质*大多数与单拷贝基因间隔排列 ,少数在基因组中 成串排列在一个区域*具有种特异性

● r RNA

♦ 真核生物 rRNA 基因的重复次数多♦ 真核生物有四种 rRNA ( 18S 、 28S 、 5S 、 5.8S )

♦ 基因组中 18S 、 28S 和 5.8S rRNA 基因在同一转录单位 5S rRNA 在低等真核生物(如:酵母)中也和 18S 、 18SrRN

A 在同一转录单位;而在高等生物中, 5S rRNA 是单独转录 ,而且其在基因组中的重复次数高于 18S 和 28S rRNA 基因

● 组蛋白基因

• 不重复序列

*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复性速度很慢*在基因组中占 50-80 %*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蛋白质*尚不清楚确切数字*断裂基因

D 断裂基因

•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不仅在两侧有非编码区,而且在基因内部也有许多不编码蛋白质的间隔序列( intervening sequenc

es ),称为内含子( intron ),编码区则称为外显子( exo

n )• 内含子与外显子相间排列,转录时一起被转录下来,然后内

含子被切掉,外显子连接在一起成为成熟的 mRNA 作为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 内含子的共同特征: 5’ 端以 GT 开始 ,3’ 端以 AG 结束,成为 GT/AG 规则。

E 单顺反子

真核生物中每个基因都单独构成一个转录单位,产生单顺反子 m RNA ,编码一种蛋白质

编码两种以上的 mRNA 可通过拼接方式来完成

两种拼接方式产生肌钙蛋白 a 或 b

▲ 基因家族

来自一个祖先基因,通过扩增形成多个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成为基因家族。

所编码的蛋白质是同源的,如组蛋白基因家族,有 5 个成员,即 H1 、 H2A 、 H2B 、 H3

、 H4 。

▲ 假基因或自私基因

在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编码顺序。这些顺序中,只有很小一部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绝大部部分都没有什么特殊功用。在这些 DNA 序列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缺失,重复或其他突变,但对生物并没有什么影响,它们的功能似乎只是自身复制,所以人们称这类 DNA 为自私DNA 或寄生DNA ( parasite D

NA )。自私DNA 也许有重要的功能,但目前我们还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