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 ngis.forest.gov.twngis.forest.gov.tw/download/book/3/1_台灣的植群.pdf · 011...

12
資料來源: 台灣植物誌 (Flora of Taiwan 2nd. ed.) 006

Upload: lenhu

Post on 18-Feb-2018

24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

TRANSCRIPT

資料來源:台灣植物誌 (Flora of Taiwan 2nd. ed.)

006

台灣的植群

台灣,這座小小的島嶼,位在亞熱帶與熱

帶交界地區,受到洋流及季風調節,氣候

溫暖潮濕,適合植物生長。由於南北兩

地溫差,全島地形崎嶇使氣候呈現垂直分

布,加上複雜的地理親緣關係,台灣的植

物相因此變化豐富。台灣現生植群清楚顯

示了台灣植物分布深受海拔高度、地形、

坡度、雨量、溫度及人類活動影響。

台灣的植物

植物的生活應用

植物的潛在價植

植物資源經營

植物與生態保育

植物與生態系

008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台灣位於北緯約21∼25°間,處於亞熱帶

與熱帶交界,氣候深受洋流及季風調節,潮濕

溫暖,森林生長茂密。地理位置,造成南北部溫

差;季風吹拂,山脈阻隔,亦使得東西部雨量深

受影響。每年冬季,台灣東北部直受東北季風吹

拂,形成高濕與低溫,西南部平原因中央山脈從

中阻擋,氣候較為溫暖乾燥,落葉性樹種因而多

分布於此。而當多颱風的夏季來臨,東部又常為

颱風登陸地區,受創最劇,森林冠層因受到慣性

強風吹颳,顯得低矮且破碎,與西部森林的茂密

景象有所不同。

除了氣候及雨量影響植群形相外,台灣還

因地處歐亞大陸東側,受菲律賓板塊擠壓,使這

座不及36,000平方公里的島嶼,從水平面到海拔

3,952公尺的玉山山頂,地形變化崎嶇。台灣全

島約有三分之一的區域超過海拔1,000公尺,氣

溫隨著海拔高度遞減,使得氣候呈現垂直分布,

接近熱帶的台灣於是也出現了相似於暖溫帶、溫

帶、寒帶等氣候環境。

垂直分布的氣候,使得台灣原生植群亦呈現

垂直分布變化,這樣的現象在從事山區旅遊時十

分容易發現。秋冬時由台灣西部平原出發,經埔

里、霧社往清境農場,一路上會發現景色越來越

有北歐氣氛,路旁可變色及落葉性喬木的比例上

升,樹種也從闊葉樹轉變為針葉樹。學者將台灣

的天然植群自低海拔至高海拔,區分為低海拔榕

楠林、中海拔樟櫟林、針闊葉混淆林 (雲霧帶或

上、下部櫟林帶)及針葉林等不同類型。

縱貫台灣的中央山脈地形,不僅對東西部

兩側的氣候以及植群型態造成垂直分布影響,特

別的是,中央山脈高度於台灣南北兩端下降,也

使得植群垂直分布發生下移現象。譬如台灣八角

(Illicium arborescens Hayata) 在中部生長在海拔

800公尺的山區,在南部恆春半島卻下降到350公

尺的丘陵;在海拔400至500公尺的北部陽明山區

隨處可見的昆欄樹 (Trochodendron aralioides Sieb.

& Zucc.),在中部山區得爬升到1,000公尺以上才

能見到。這樣的分布位移現象使得台灣南北端的

植群呈現差異變化。

台灣豐富的植物資源與多樣的植群種類,除

了受氣候與地形影響外,與鄰近地區的地理親緣

關係也有相關。學者歸類台灣的物種起源,發現

除了南部恆春半島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區域外,

物種與大陸東南地區及琉球群島最為相似;而恆

春半島及蘭嶼、綠島的物種,則與馬來西亞、菲

律賓較為相近;至於高山地區的物種,則與大陸

西南青藏高地有密切關係。

地形、氣候以及地質時期與鄰近陸塊相連,

造就了台灣豐富的植物資源,贏得西班牙航海冒

險家「Formosa (美麗之島)」的美名盛讚。明末清

初,大批移民進駐台灣,首先於西部平原開墾。

人類對環境的開發清除了原有植群,栽培種、外

來種不斷移入,甚至入侵原生植物群落,影響原

有植群的分布及組成,特別是西部平原海拔600

公尺以下的人口密集區域改變最為劇烈。人類活

動的方式、規模及頻度,猶如在大地上羅織不同

花色的百衲拼布,人工植群加上不同演替階段的

次生環境,低海拔區域的植群景象因此而塊塊鑲

嵌。自日治時期開始,政府還進行了台灣林業經

營、原始檜木林伐採和柳杉造林,人工林相開始

大幅往中海拔山區推移,因而台灣現生植群的分

布狀況,除了原始植群種類外,人工植群也成為

重要的一部份。由台灣現生植群的類型來看,可

知台灣植物的分布深受海拔高度、地形、坡度、

雨量、溫度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009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雲霧繚繞的櫟木林 吳聖傑攝

中海拔地區常見的樟櫟林 吳聖傑攝低海拔地區的次生林 吳姍樺攝

010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海岸植群位於海陸域交界的海岸,是陸域環境

的第一線。經年海風吹拂加上含鹽量高的

基質,這樣的生長逆境篩選了一群能忍受

高鹽度及強風的植物,成為特殊的海岸植

群。其中又因海岸地形的不同及河口泥沙

淤積的有無,使得植群組成有所差異。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西部河口泥灘地

仍生長著特殊的紅樹林植物。部分紅樹林

植物具有氣生根,且能於特定胞器累積鹽

分並排除,因而能適應河口淡鹹水交界、

鹽度變化劇烈的環境。

台灣的紅樹林總面積小於500公頃,

種類從高緯度到低緯度由少而多,種類至

今記錄有6種,其中有2種已因高雄港區的

開發而絕滅,現僅存水筆仔、海茄苳、紅

海欖以及欖李。

低海拔地區植群

台南四草紅樹林,為台灣主要僅存的紅樹林之一 吳聖傑攝

河海交接的紅樹林是水鳥重要的棲地環境之一 吳聖傑攝

水筆仔 (Kandelia obovata Sheue, H. Y. Liu & J. W. H. Yong)

紅海欖 (Rhizophora stylosa Griff.)

苦林盤 (Clerodendrum inerme (L.) Gaertn.)

林投 (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

草海桐 (Scaevola taccada (Gaertn.) Roxb.)

海茄苳 (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馬鞍藤 (Ipomoea pes-caprae (L.) R. Br. 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棋盤腳 (Barringtonia asiatica (L.) Kurz.)

黃槿 (Hibiscus tiliaceus L.)

蓮葉桐 (Hernandia nymphiifolia (C. Presl) Kubitzki)

蔓荊 (Vitex rotundifolia L. f.)

濱刺麥 (Spinifex littoreus (Burm. f.) Merr.)

欖李 (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海岸植群常見原生植物

011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榕楠林

榕楠林常見原生植物

大葉楠 (Machilus japonica Siebold & Zucc. var. kusanoi (Hayata) J. C. Liao)

水同木 (Ficus fistulosa Reinw. ex Blume)

白榕 (Ficus benjamina L.)

正榕 (Ficus microcarpa L. f.)

茄苳 (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紅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old & Zucc.)

香楠 (Machilus zuihoensis Hayata)

雀榕 (Ficus superba (Miq.) Miq. var. japonica Miq.)

菲律賓榕 (Ficus ampelas Burm. f.)

稜果榕 (Ficus septica Burm. f.)

澀葉榕 (Ficus irisana Elmer)

遠離受海風及鹽分影響的環境,

進入內陸未受人為干擾的低海拔丘陵平

原地,會見到以桑科榕屬及樟科楨楠屬

植物為主的榕楠林。榕楠林分布全島,

是台灣低海拔最優勢的原始森林植群類

型。

然而,隨著緯度南移,榕楠林的組

成植物種類出現變化。北回歸線以南的

恆春半島,由於親源地理關聯與北台灣

不同,呈現出桑科榕屬、大戟科以及楝

科優勢森林,形成當地特殊的低海拔森

林林相,亦是台灣僅存的原始低海拔森

林。

台灣低海拔榕楠林溫暖潮濕,附生植物隨處可見 吳聖傑攝

012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次生林

九芎 (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山黃麻 (Trema orientalis (L.) Blume)

白匏子 (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üll. Arg.)

血桐 (Macaranga tanarius (L.) Müll. Arg.)

野桐 (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üll. Arg.)

刺杜密 (Bridelia balansae Tutcher)

構樹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ér. ex Vent.)

羅氏鹽膚木 (Rhus javanica L. var. roxburghiana (DC.) Rehder & E. H. Wils.)

次生林常見原生植物

台灣的低海拔區域由於人口

集中活動,耕地取代了森林,原始

植群多遭移除或變更,造林、農耕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進入養地

階段或任由荒廢。此時人為干擾不

再,植群則進入植物社會自然演替

階段而成林,像這種環境受到干擾

或破壞之後所形成的森林,稱之為

「次生林」。

次生林所生長的植物多半是需

要大量陽光的陽性樹種,這樣的次

生林若能持續演替,則會有上述榕

楠林的物種進駐,漸漸地回復成原

始林舊觀。

處於植群演替初期的次生林,在全島低地隨處可見 吳姍樺攝

次生林地常被開闢為檳榔園 吳姍樺攝

013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草生地

草生地常見植物

大花咸豐草 (Bidens pilosa L. var. radiata Sch. Bip.)

大黍 (Panicum maximum Jacq.)

巴拉草 (Brachiaria mutica (Forsk.) Stapf)

五節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 Warb. ex Schum. & Laut.)

加拿大蓬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L.) P. Beauv. var. major (Nees) C.E.

Hubb. ex Hubb. & Vaughan)

田菁 (Sesbania cannabiana (Retz.) Poir)

空心蓮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

兩耳草 (Paspalum conjugatum Bergius)

牧地狼尾草 (Pennisetum polystachion (L.) Schult.)

昭和草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紅毛草 (Rhynchelytrum repens (Willd.) C. E. Hubb.)

甜根子草 (Saccharum spontaneum L.)

藿香薊 (Ageratum conyzoides L.)

無論是耕地、平原、低地

及陡峭山坡或丘陵山頭,在未形

成森林前,亦常見草生地零星散

布。

草生地常由路邊、田間、荒

廢地形成,其組成一般是以草本

植物為主,草生地在沒有干擾的

情形之下,會慢慢有一些陽性樹

種的小苗生長,經過一段時間演

替,會慢慢恢復成次生林及榕楠

林。可惜的是,目前台灣地區的

草生地多半成為外來物種生長的

溫床。 都市一隅的草生地 吳姍樺攝

014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植物小百科

植物的學名植物的學名一般是指拉丁學名,依照國際命名法規,用拉丁文描述該植物的特徵。

學名主要由兩個部份組成:屬名及種名。屬名描述的是該屬的特徵,種名則是描述該種

的特徵,或可能是一位偉大植物學家的姓氏。在拉丁文的屬名及種名之後,緊跟著就是

命名者的姓氏了。如果懂得命名法規或是拉丁文的話,一看到學名,大概就能想像該植

物的長相。不過,植物分類學發展百年以來,仍然有許多植物因為鑑定上的爭議,而被

重新歸類至其他屬,或兩、三種合併為一種,又或是學名被訂正的情形發生。因此,許

多植物的學名並非單純由屬名及種名組合而成,而是還包括變種或亞種的描述,以及更

動學名的學者姓氏。結構簡單的學名,訴說的是植物的特徵及命名者,而複雜的學名,

往往訴說著一段學名沿革的歷史。以下,就以一個複雜的學名為例來進一步解釋: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subsp. thomsonii (Benth.) H. Ohashi & Tateishi 大葛藤

屬名 種名 亞種名 中文名

西元1803年時,有ㄧ種植物被當時的植物學家 Willdenow 命名為 Dolichos lobatus,

"lobatus" 是葉子有淺裂的意思。其後,在西元1867年時,植物學家 Bentham 在林奈植物

學會上發表了另ㄧ種植物,名為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其種名 thomsonii,是引用其所

紀念的植物學家 "Thomson"。然而,1985年時,植物學家 Van der Maesen 認為這兩個不

同名字的植物,其實應該是都是 Pueraria lobata 的變種,於是將學名重新定為 Pueraria

lobata var. thomsonii (Benth.) van der Maesen,其中的 "var." 就是變種的意思。不過,故事

並沒有這樣就結束,1988年的時候,日籍植物學家大橋 (Ohashi) 與立石 (Tateishi) 又將這

個種的分類地位重新更動為亞種,也正式將學名改為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subsp.

thomsonii (Benth.) H. Ohashi & Tateishi,學名當中保留了學名變更歷史中所有的命名者,

並用 "subsp." 來表示這個種是 Pueraria lobata 的亞種,亞種名是 "thomsonii",這兩位日

籍的學者也同時把植物學家大井 (Ohwi)在1936年,命名為 Pueraria chinese Ohwi 的植物

歸併入大葛藤此種中。

015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中海拔地區植群台灣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山地區域,

植群型依高度而變化,可區分為6類。

海拔500∼1,500公尺為樟櫟林,接著隨

著海拔增高,殼斗科植物比重上升,成

為常綠櫟木林帶。常綠櫟木林亦常與樟

櫟林混生,加上有時伴生針葉樹,因而

界線不明顯。台灣南北兩端因為下移現

象,使得樟櫟林帶能在海拔300∼800公

尺區域出現,但中部山區因為大山塊加

熱效應形成較為溫暖的環境,使得樟櫟

林生長區域向上推移到海拔800∼2,000

公尺。

中海拔的森林林相十分壯觀,成熟

林中,徑級1公尺的大樹隨處可見,有些

樹冠高度甚至可達40公尺。而在北部的

台北及新竹山區,海拔1,300∼2,000公

尺的山脈稜脊上還存在著台灣唯一的闊

葉落葉山毛櫸林 (Fagus hayatae Palib. ex

Hayata),簡而言之,台灣山區可以說是

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的天下。而超過海拔

2,000公尺的區域,針葉林開始取代闊葉

樹林,成為針闊葉樹混淆的狀態,這就

是著名的雲霧森林,也是孕育巨大檜木

(Chamaecyparis spp.) 的故鄉。

在檜木林下層,也有著以殼斗科為

主的各色闊葉樹種,和喬木及灌木型的

杜鵑;然而這樣的海拔高度,在坡度陡

峭、容易崩塌的地區,或是當火災造成

森林損害時,首先形成的先驅植群會是

台灣赤楊林或台灣二葉松林。

山毛櫸林隨季節轉換變色,充滿北國風情 吳聖傑攝

檜木林下鬱鬱森林,空氣中瀰漫著檜木的清香 吳聖傑攝

中海拔地區常見原生植物

山毛櫸 (Fagus hayatae Palib. ex Hayata)

台灣赤楊 (Alnus formosana (Burkill ex Forbes & Hemsl.) Makino)

台灣二葉松 (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台灣黃杉 (Pseudotsuga wilsoniana Hayata)

青楓 (Acer serrulatum Hayata)

紅檜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扁柏 (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old & Zucc. var.

formosana (Hayata) Rehder)

森氏櫟 (Cyclobalanopsis morii (Hayata) Schottky)

毽子櫟 (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 (Blume) Schottky)

瘤足蕨 (Plagiogyria spp.)

016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高海拔地區植群隨著海拔往上推移,鐵杉、雲杉伴生

的檜木林開始出現,逐漸演變成為針葉樹

的天下。海拔2,800公尺附近首先出現的

是鐵杉、雲杉森林,冷杉林則是台灣海拔

最高的林木界限。另外,在海拔3,000公

尺以上的森林破空處,常形成玉山箭竹草

坡。玉山箭竹具有相當廣大的生態幅度,

從1,300公尺的中海拔區域到超過3,600公

尺高海拔區域的林木界線都能生長,因

此松林下常見玉山箭竹伴生。但玉山箭竹

的地下莖生長方式緻密,往往造成其他草

本、灌木植物萌發生長的障礙,延遲植群

的演替進展。

在針葉林生存的高海拔區域,發生

坍崩或火災後的次生環境會形成稀落的

高山灌叢草生地。高山灌叢草生地在海拔

高海拔地區常見原生植物

台灣馬醉木 (Pieris taiwanensis Hayata)

台灣華山松 (Pinus armandii Franch. var. masteriana Hayata)

玉山箭竹 (Yushania niitakayamensis (Hayata) Keng f.)

刺柏 (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

紅毛杜鵑 (Rhododendron rubropilosum Hayata)

褐毛柳 (Salix fulvopubescens Hayata)

3,500公尺以上的區域常常出現,因為環

境乾燥低溫加上災後生長季的限制,僅

有草本植物及灌木能適應並建立族群,

有時亦有樹型特殊的玉山圓柏鑲嵌其

間。

高大筆直的冷杉林下,玉山箭竹叢生 吳聖傑攝

017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II 綠色大地

台灣的植物

台灣的植群

人工植群

人工植群常見植物

木瓜 (Carica papaya L.)

木麻黃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

芒果 (Mangifera indica L.)

芭樂 (Psidium guajava L.)

相思樹 (Acacia confusa Merr.)

柳杉 (Cryptomeria japonica (L. f.) D. Don)

柿 (Diospyros kaki Thunb.)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桂竹 (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

麻竹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綠竹 (Bambusa oldhamii Munro)

稻 (Oryza sativa L.)

橘子 (Citrus tachibana (Makino) Tanaka)

龍眼 (Euphoria longana Lam.)

檳榔 (Areca catechu L.)

由於經濟目的,台灣有相當廣泛的區

域種植了各色竹林。這些竹林可能依田畦

或田埂成排的方式與農地及梯田相間,或

是被成簇栽植於丘陵山區。據估計,由海

平面到海拔1,500公尺處,約有130,000公

頃的竹林,這些人為栽植的竹林種類為麻

竹、綠竹、桂竹等。

低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區域,主要

的耕作活動為開闢熱帶性的果樹園及各式

農作。因為土壤及乾濕季長度等區域性差

異,各區所栽植的果樹皆不同。中部地區

的果樹多為荔枝、橘子、柳丁、高接梨、

柿等等,南部地區則主要為芒果、龍眼、

木瓜、檸檬、芭樂等種類,另外還有許多

位於低海拔山區的農家開闢檳榔園。

在山區,果樹的栽培可達海拔2,200

公尺,主要在中部梨山大甲溪上游區

域;該地區,光線充足、冬季雨量少加

上年均溫13∼15度,因而相當適合溫帶

水果栽培,是水蜜桃、梨、蘋果的著名

產地。

青翠茂密的孟宗竹是中海拔山區常見的人工植群 吳聖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