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生 活 - lyrb.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9-06/06/010/20190606010_pdf.pdf ·...

1
2019 6 6 日 星期四 编辑田中够 校对俊峰 组版思雨 10 婚礼的变迁 寇俊杰 办公室里“小确幸” 冯海鹏 粽子飘香邻里情 张亚玲 耳背 春雨 本版联系方式 本版联系方式65233683 65233683 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lydaily lydaily618 618@ @163 163.com .com 选稿基地 选稿基地洛阳网 洛阳网 · · 河洛文苑 河洛文苑 选图基地 选图基地河图网 河图网 洛阳网 洛阳网 · · 摄影天地 摄影天地 两桶清水 冯梅英 (全景网供图) 婚礼是人一辈子的大事,从新中国 成立到现在,我们家陆续办了几次婚 礼,正好可以代表一般人家的情况, 也算是时代的缩影吧! 先说我的父母,他们是20世纪 50年代初结的婚。那时,吃饱肚子 还是个难题。听说,结婚那天,父亲 和生产队赶马车的人把母亲接过来, 买挂最短的鞭一放,给看热闹的人撒 些瓜子和糖果,在大门口拜过天地, 就算完事了。 我大哥是20世纪70年代结的 婚。那时,我还小,只记得嫂子是骑 着自行车来我们家的,家里来了很多 人,有好吃的,晚上还有闹洞房的。 哥哥嫂子唯一的结婚照一直夹在相 框里,是去照相馆照的,本来是黑白 照,只是他们俩人的脸被涂成了粉红 色,虽然不太自然,但比黑白照漂亮 多了。 二姐三姐都是20世纪80年代 结的婚。那时,已改革开放,人们 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二姐嫁到 了邻村,三姐嫁在本村,虽然离得 都不远,但结婚时已经用上了吉普 车。当时,二姐夫在摩托车厂工 作,结婚当天,他的几个同事骑着 摩托车在前面开路,吸引了不少人 围观。两对新人的结婚照,是有人 拿着照相机在现场拍的,现在我们 家的相框里还留有当时拍的五六 张照片,都是彩色的。那时的婚宴 上,有鸡有鱼,过去,这些都是过年 也难吃上的东西。 二哥和我是在20世纪90年代 结的婚,二哥是在 90 年代初,我是 在90年代末。不同的是,我结婚 时,不但有照相的,还有录像的, 所以,哥哥姐姐都很羡慕我,我们 几人中只有我把结婚的场面用音 像完整地保存下来。还有就是, 只有我是在县城结的婚,那时虽 说借了不少钱,但我和妻子工作 在县城,就在县城买了一套两室 一厅的房子,在酒店设的宴席,当 时还有专业的司仪,我们还拍了 整套的婚纱照。 我们这辈人都结完了婚,就轮到 下一辈人了。我外甥是在新世纪结 的婚,姐姐、姐夫提前半年就为他们 在县城的酒店定下了宴席。他们宗 亲一大家子人,结婚那天更是热闹非 凡,不管是车队还是酒席,不管是仪 式还是场面,都比我们这辈人强得太 多了。 2010 年后,我的侄女、外甥女、 侄子等陆续结婚,他们的婚礼又上了 一个新台阶,录像设备更先进了,视 频能传到我们的手机上。此外,他们 这一辈人结婚也更“讲究”了,自己的 婚礼自己做主,勇于“移风易俗”,一 切从简,不比排场比文明,不比彩礼 比誓言,婚礼恢复应有的底色,温馨 祥和,极富时代特色。 70年来,婚礼的变化只是人们 生活越来越幸福的一个缩影,试想一 下,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哪一样没有翻 天覆地的变化呢!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小 时候,我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父亲 见多识广,眼光长远,母亲更是我们 那里出名能干的女性,勤俭持家。但 母亲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认字,我们倒 也感觉正常,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女性大多不认字,但这竟是性格要强 的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正因为此,我 们小时候,母亲对我们学习非常重 视,她对我们期望很高。 那年冬天,天特别冷,滴水成 冰,一连下了一个星期的大雪,水管 都冻住了,村里吃水都成了难题。 母亲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梦到从 我家院子的井里舀起两桶清水,这 两桶清水是全村所有井水中最清澈 最晶莹的水,而她解释她梦中的两 桶水是我和姐姐在村里所有女孩子 中最有出息的象征。 母亲总是不断述说她的这个梦, 时间久了,母亲的梦在我们心中,竟渐 渐滋生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我们 为了母亲的梦而努力读书,母亲的梦 更成了我们为了未来而奋斗的动力。 每次父亲从外面回家前写信问 母亲家里需要什么,母亲总会告诉他 家里什么都不缺,她把我们喜欢读的 书和学习资料一一罗列下来告诉父 亲,父亲也会千方百计从书店买后给 我们捎回来。 为了母亲,我和姐姐更加努力学 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姐考上拖厂 技校,第二年,我也顺利考上师范学 校。我刚入学的时候需要一笔昂贵 的学费,而弟弟恰巧又上初三,姐弟 三人的学费压得这个家有点喘不过 气来。那时,家里的亲戚都劝母亲不 让我上学了,说女孩子家迟早是婆家 的人。而母亲态度坚决,她说再难也 得供我们上学。 学费终于凑齐了,那些年,父 亲拼命挣钱,母亲更是省吃俭用, 没舍得添置衣服。如今,姐姐在上 海拼搏,她虽然貌美如花,但总能 克制住都市生活的喧嚣和诱惑,事 业有成,家庭幸福。我师范毕业后 成为一名教师。小时候为了母亲 而努力读书的愿望还在延续,从教 后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进修,自学 考试获得本科文凭。直到现在,我 还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母亲则是 我迈向成功的灯塔。当我孤独迷 茫时,当我的心漂泊无依时,当我 心情浮躁时,母亲依旧是我心灵最 好的归宿。 母亲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双鬓 已生白发,可每次提及我们姐妹俩, 总是很欣慰,她总说,她的那个梦应 验了,她心中的两桶水是那样清澈, 那样晶莹。 晚饭后,我正在客厅看电视,听到一阵 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对门邻居。 他端着一个小盆,里面盛着几个粽 子,笑着说:“我们包的粽子,送给你们尝 尝。”哦,快到端午节了。我连声说着“谢 谢”,双手接了过来,把粽子端进厨房,倒 在了案板上。 看着邻居高兴地离去,去年端午节的 事又浮现在眼前。 去年端午节前,我学着包了粽子。邻 居大娘已经90多岁了,我给她送了几个粽 子。老人很开心。隔了一天,傍晚我下班 刚到家,邻居就叫开了我家门,他端着粽子 说:“我们自己包的粽子,也给你们尝尝。 你们家里一天没有人,刚才我听到你们开 门的声音,就赶快过来了。” 我把他让进房间,指着桌上的粽子说: “你看,我们还有这么多呢,孩子们都不 吃。你们的就不要了。”他说,他们以前是 卖粽子的,包的粽子可好了,让我们尝尝他 们家的粽子味道怎样。我连连推辞,他只 好端着粽子离开了。 他一出门,我就后悔了,为啥不接住他 家的粽子呢?他们等了一天,等着我们一 家人回来,他们满心热情却被我拒绝了,心 里会难受吗?邻居说是大娘一定要给我们 送粽子的。大娘是个善良的老人,我这样 拒绝她,不是伤了她的心吗?礼尚往来是 人之常情,他们接受了我的礼物,我却拒绝 了他们的好意。我的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愧 疚,挥之不去。 现在,邻居家的粽子成了“解铃人”,三 角形的粽子躺在案板上,一个个精巧有致, 一阵阵清香从棕绿色粽叶中散发出来。我 轻轻剥开一个,撒上白糖,咬上一小口,甜 甜香香的味道在舌尖上弥漫。 我慢慢品尝着,小小粽子,邻里情深, 压抑在心中一年之久的愧疚烟消云散了, 我如释重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赠 与接受之间,我们传递着一份美好与快乐。 我老家和强家是邻居,说是邻居,其实就在一 个大院里。因为中间没垒界墙,所以,两家锅碗瓢 盆碰撞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强媳妇英,很贤惠。强则是个愣头青,常常找 英的不是。每当两口子发生口角,英总是有理有 据地柔声与强辩论,强则声嘶力竭,但也说不住人 家。理屈词穷时,强就轻声说几句狠话:“我实在 与你过够了,真想与你离婚!”边嘟囔边走开。英 则像啥事都没发生似的,该干啥干啥。我妻子与 母亲说起此事,母亲说可能英耳背,没听见。 有一天,强和英又在争吵。英说:“你没看见 我刚刚把地拖干净,累得半死吗?烟灰、烟头会放 到烟灰缸子里吗?”“你不会再拖拖吗?我娶你是 干啥的?”“我也在鞋厂干着活啊!还得做饭、洗 衣、辅导孩子做作业!”哐当一声,强摔门出去了, 走到院子里说: “累死活该!” 那时,我妻子正在扫院子,全听见了,实在气 不过,就悄悄告诉英。英说她也听见了,可强就是 这么一个混人,要与他一个样儿,这日子还咋过下 去?我妻子非常感动,把这话学给母亲,母亲便以 长辈的身份,暗暗地对强开导了一番。强静静地 听着,当他知道英为了一家的日子,故意装聋作哑 不与他一般见识时,竟然号啕着说: “大娘呀,我不 是个人呀!”母亲继续说: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你 娶了个这么好的媳妇,要懂得珍惜。” 第二天,英来感谢母亲,说强对她说了很多道 歉的话,要她看他以后的表现。母亲说:“这就 好!这就好!” 强的变化如初春的天气晴晴阴阴,英也不和 他计较,仍然装作没听见,该做啥还做啥。后来, 我们全家搬到城里居住,便不知道他们两口子的 情况了。直到30年后,我退休了,有时间回老家 看看,顺便去看望他们。他们也老了,相互说话变 得轻声细语的,那种恩恩爱爱的样子,让我情不自 禁地提到了他们当初的情形。强说: “英的宽容给 了我宽裕的成长时间!”英说:“强长得帅,出外干 活又肯下力。只有嘴上这个毛病,我怎么能不包 容他呀!” “可是,他现在没这个毛病了!这究竟是为什 么呀?”我似乎是在问他们,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办公室是一个小社会,里面也会演绎喜怒 哀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更多的 是属于大家的“小确幸”。 我们的办公室旁边是主任室和打印室,打 印室和主任室一墙之隔。到打印室印东西看 到好多印废了的纸张,主任心疼。但这次他却 没有板着脸严肃地批评,而是打印了一张纸, 贴在打印室的门上,上面写到:印刷技术不熟, 请到主任室请教!地址:出门左转左转再左 转。大家突然发现,主任除了严肃,还有温情 可爱的一面啊,于是,笑了好长时间,顿时温情 满心,整个办公室都幸福起来。 近段时间,水果的价格出奇地高。上午休 息时间,大丽拿出一个硕大的西红柿低头猛 啃,大家发现,哈哈大笑:“原来你也吃西红柿 啊!”大丽抬头:“啊,没办法啊,水果贵啊,西红 柿还能承受得起,从营养价值上讲,都一样!” 大家这回谁也不用藏着掖着了,都从包里拿出 西红柿,啃起来。一办公室人低头啃西红柿, 成了一景。 办公室里我们组十二个人,十个女的,只 有两个男的。过节,我们要求男人们发红包来 庆贺,俩男子也挺识趣,每人发红包十元,均 包,每人一元。完了,后面还加一句话:来而不 往非君子,要回报哦。于是,十个女同志每人 两元又发给俩男人。转了一圈,平了,但乐趣 却因为两元钱而来。 办公室里养了一盆绿植,一年来,谁也说 不清是谁照料它的,它居然枝叶茂盛,我们走 进办公室都会看一眼它,然后心里就莫名地温 暖安然。其实,这绿植是大家共同照看的,每 一个人都会悄悄地看看它是否需要水,是否需 要养料,它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植物,所以,我们 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大家”。我们都会说,哦, 大家又长高了。 真是这样,办公室总会有很多很多“小确 幸”,很小很小,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 办公室“小确幸”很小很小,但一点点一滴滴 地串起来,却是挺大的温暖和幸福,温暖了办 公室,也温暖了每个人。 6 月 2 日,小记者“走进洛邑古城,体验洛 阳非遗”系列公益研学活动正式启动,40名小 记者和爸爸妈妈一起体验手工扎染和手工绳 艺,在欢乐氛围中感受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魅力。 “挑、压、绕、穿、抽、拉,编绳过程中的每个 步骤都有重要作用。”在手工绳艺体验环节,编 绳老师给小记者们讲解了手链编制的技巧后, 给大家发放了彩绳。 彩绳在手中缠绕着、变幻着,他们很快就 编好了七彩手链,大家纷纷高兴地展示着自己 的作品。“编绳实在太神奇了,两根彩绳就可以 编出这么漂亮的手链。”“我和妈妈配合默契, 编得最快了……” “我喜欢青蓝色,做的是放射性图案。”“妈 妈,快来帮我把手帕扎紧一点。” “我要用最多的 颜色,染出最漂亮的手帕。”在扎染项目体验环 节,小记者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从设计图 案、扎花、脱浆,到上色、拆线……完成了复杂的 扎染步骤。最后,小记者们纷纷将作品放到室 外花坛上进行晾晒,并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洛邑古城如今已正式成 为小记者实践活动基地。洛邑古城负责人 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出小记者们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小记者 们在接下来的系列公益研学活动中能学到更 多非遗知识, 更好地将非 遗文化传承 下去。 李丽影/文 刘嘉仪/图 小记者“走进洛邑古城,体验洛阳非遗”系列公益研学活动正式启动 编手链、做扎染,感受非遗魅力 看我的扎染作品漂亮吧 扫二维码, 了解小记者 精彩活动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Nov-2019

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编辑:田中够 校对:俊峰 组版:思雨生 活10

婚礼的变迁□寇俊杰

职 场场

办公室里“小确幸”

□冯海鹏

粽子飘香邻里情

□张亚玲

家 事事

耳背

□春雨

真 情情

本版联系方式本版联系方式::6523368365233683 电子信箱电子信箱::lydailylydaily618618@@163163.com.com选稿基地选稿基地::洛阳网洛阳网··河洛文苑河洛文苑 选图基地选图基地::河图网河图网 洛阳网洛阳网··摄影天地摄影天地

趣味﹃龙舟﹄赛

晓东

家 风风

两桶清水□冯梅英

(全景网供图)

婚礼是人一辈子的大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家陆续办了几次婚礼,正好可以代表一般人家的情况,也算是时代的缩影吧!

先说我的父母,他们是 20 世纪50 年代初结的婚。那时,吃饱肚子还是个难题。听说,结婚那天,父亲和生产队赶马车的人把母亲接过来,买挂最短的鞭一放,给看热闹的人撒些瓜子和糖果,在大门口拜过天地,就算完事了。

我大哥是 20 世纪 70 年代结的婚。那时,我还小,只记得嫂子是骑着自行车来我们家的,家里来了很多人,有好吃的,晚上还有闹洞房的。哥哥嫂子唯一的结婚照一直夹在相框里,是去照相馆照的,本来是黑白照,只是他们俩人的脸被涂成了粉红色,虽然不太自然,但比黑白照漂亮多了。

二姐三姐都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结的婚。那时,已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二姐嫁到了邻村,三姐嫁在本村,虽然离得都不远,但结婚时已经用上了吉普车。当时,二姐夫在摩托车厂工作,结婚当天,他的几个同事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开路,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两对新人的结婚照,是有人拿着照相机在现场拍的,现在我们家的相框里还留有当时拍的五六张照片,都是彩色的。那时的婚宴上,有鸡有鱼,过去,这些都是过年也难吃上的东西。

二哥和我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结的婚,二哥是在 90 年代初,我是在 90 年代末。不同的是,我结婚时,不但有照相的,还有录像的,所以,哥哥姐姐都很羡慕我,我们几人中只有我把结婚的场面用音像完整地保存下来。还有就是,只有我是在县城结的婚,那时虽说借了不少钱,但我和妻子工作在县城,就在县城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在酒店设的宴席,当时还有专业的司仪,我们还拍了整套的婚纱照。

我们这辈人都结完了婚,就轮到下一辈人了。我外甥是在新世纪结的婚,姐姐、姐夫提前半年就为他们在县城的酒店定下了宴席。他们宗亲一大家子人,结婚那天更是热闹非凡,不管是车队还是酒席,不管是仪式还是场面,都比我们这辈人强得太多了。

2010 年后,我的侄女、外甥女、侄子等陆续结婚,他们的婚礼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录像设备更先进了,视频能传到我们的手机上。此外,他们这一辈人结婚也更“讲究”了,自己的婚礼自己做主,勇于“移风易俗”,一切从简,不比排场比文明,不比彩礼比誓言,婚礼恢复应有的底色,温馨祥和,极富时代特色。

70 年来,婚礼的变化只是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的一个缩影,试想一下,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哪一样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我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父亲见多识广,眼光长远,母亲更是我们那里出名能干的女性,勤俭持家。但母亲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认字,我们倒也感觉正常,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性大多不认字,但这竟是性格要强的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正因为此,我们小时候,母亲对我们学习非常重视,她对我们期望很高。

那年冬天,天特别冷,滴水成冰,一连下了一个星期的大雪,水管都冻住了,村里吃水都成了难题。母亲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梦到从我家院子的井里舀起两桶清水,这两桶清水是全村所有井水中最清澈最晶莹的水,而她解释她梦中的两桶水是我和姐姐在村里所有女孩子中最有出息的象征。

母亲总是不断述说她的这个梦,时间久了,母亲的梦在我们心中,竟渐渐滋生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我们为了母亲的梦而努力读书,母亲的梦更成了我们为了未来而奋斗的动力。

每次父亲从外面回家前写信问母亲家里需要什么,母亲总会告诉他家里什么都不缺,她把我们喜欢读的书和学习资料一一罗列下来告诉父亲,父亲也会千方百计从书店买后给我们捎回来。

为了母亲,我和姐姐更加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姐考上拖厂技校,第二年,我也顺利考上师范学校。我刚入学的时候需要一笔昂贵的学费,而弟弟恰巧又上初三,姐弟三人的学费压得这个家有点喘不过气来。那时,家里的亲戚都劝母亲不让我上学了,说女孩子家迟早是婆家的人。而母亲态度坚决,她说再难也得供我们上学。

学费终于凑齐了,那些年,父亲拼命挣钱,母亲更是省吃俭用,没舍得添置衣服。如今,姐姐在上海拼搏,她虽然貌美如花,但总能克制住都市生活的喧嚣和诱惑,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小时候为了母亲而努力读书的愿望还在延续,从教后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进修,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直到现在,我还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母亲则是我迈向成功的灯塔。当我孤独迷茫时,当我的心漂泊无依时,当我心情浮躁时,母亲依旧是我心灵最好的归宿。

母亲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双鬓已生白发,可每次提及我们姐妹俩,总是很欣慰,她总说,她的那个梦应验了,她心中的两桶水是那样清澈,那样晶莹。

晚饭后,我正在客厅看电视,听到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对门邻居。

他端着一个小盆,里面盛着几个粽子,笑着说:“我们包的粽子,送给你们尝尝。”哦,快到端午节了。我连声说着“谢谢”,双手接了过来,把粽子端进厨房,倒在了案板上。

看着邻居高兴地离去,去年端午节的事又浮现在眼前。

去年端午节前,我学着包了粽子。邻居大娘已经90多岁了,我给她送了几个粽子。老人很开心。隔了一天,傍晚我下班刚到家,邻居就叫开了我家门,他端着粽子说:“我们自己包的粽子,也给你们尝尝。你们家里一天没有人,刚才我听到你们开门的声音,就赶快过来了。”

我把他让进房间,指着桌上的粽子说:“你看,我们还有这么多呢,孩子们都不吃。你们的就不要了。”他说,他们以前是卖粽子的,包的粽子可好了,让我们尝尝他们家的粽子味道怎样。我连连推辞,他只好端着粽子离开了。

他一出门,我就后悔了,为啥不接住他家的粽子呢?他们等了一天,等着我们一家人回来,他们满心热情却被我拒绝了,心里会难受吗?邻居说是大娘一定要给我们送粽子的。大娘是个善良的老人,我这样拒绝她,不是伤了她的心吗?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他们接受了我的礼物,我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我的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挥之不去。

现在,邻居家的粽子成了“解铃人”,三角形的粽子躺在案板上,一个个精巧有致,一阵阵清香从棕绿色粽叶中散发出来。我轻轻剥开一个,撒上白糖,咬上一小口,甜甜香香的味道在舌尖上弥漫。

我慢慢品尝着,小小粽子,邻里情深,压抑在心中一年之久的愧疚烟消云散了,我如释重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赠与接受之间,我们传递着一份美好与快乐。

我老家和强家是邻居,说是邻居,其实就在一个大院里。因为中间没垒界墙,所以,两家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强媳妇英,很贤惠。强则是个愣头青,常常找英的不是。每当两口子发生口角,英总是有理有据地柔声与强辩论,强则声嘶力竭,但也说不住人家。理屈词穷时,强就轻声说几句狠话:“我实在与你过够了,真想与你离婚!”边嘟囔边走开。英则像啥事都没发生似的,该干啥干啥。我妻子与母亲说起此事,母亲说可能英耳背,没听见。

有一天,强和英又在争吵。英说:“你没看见我刚刚把地拖干净,累得半死吗?烟灰、烟头会放到烟灰缸子里吗?”“你不会再拖拖吗?我娶你是干啥的?”“我也在鞋厂干着活啊!还得做饭、洗衣、辅导孩子做作业!”哐当一声,强摔门出去了,走到院子里说:“累死活该!”

那时,我妻子正在扫院子,全听见了,实在气不过,就悄悄告诉英。英说她也听见了,可强就是这么一个混人,要与他一个样儿,这日子还咋过下去?我妻子非常感动,把这话学给母亲,母亲便以长辈的身份,暗暗地对强开导了一番。强静静地听着,当他知道英为了一家的日子,故意装聋作哑不与他一般见识时,竟然号啕着说:“大娘呀,我不是个人呀!”母亲继续说:“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你娶了个这么好的媳妇,要懂得珍惜。”

第二天,英来感谢母亲,说强对她说了很多道歉的话,要她看他以后的表现。母亲说:“这就好!这就好!”

强的变化如初春的天气晴晴阴阴,英也不和他计较,仍然装作没听见,该做啥还做啥。后来,我们全家搬到城里居住,便不知道他们两口子的情况了。直到30年后,我退休了,有时间回老家看看,顺便去看望他们。他们也老了,相互说话变得轻声细语的,那种恩恩爱爱的样子,让我情不自禁地提到了他们当初的情形。强说:“英的宽容给了我宽裕的成长时间!”英说:“强长得帅,出外干活又肯下力。只有嘴上这个毛病,我怎么能不包容他呀!”

“可是,他现在没这个毛病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呀?”我似乎是在问他们,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办公室是一个小社会,里面也会演绎喜怒哀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更多的是属于大家的“小确幸”。

我们的办公室旁边是主任室和打印室,打印室和主任室一墙之隔。到打印室印东西看到好多印废了的纸张,主任心疼。但这次他却没有板着脸严肃地批评,而是打印了一张纸,贴在打印室的门上,上面写到:印刷技术不熟,请到主任室请教!地址:出门左转左转再左转。大家突然发现,主任除了严肃,还有温情可爱的一面啊,于是,笑了好长时间,顿时温情满心,整个办公室都幸福起来。

近段时间,水果的价格出奇地高。上午休息时间,大丽拿出一个硕大的西红柿低头猛啃,大家发现,哈哈大笑:“原来你也吃西红柿啊!”大丽抬头:“啊,没办法啊,水果贵啊,西红柿还能承受得起,从营养价值上讲,都一样!”大家这回谁也不用藏着掖着了,都从包里拿出西红柿,啃起来。一办公室人低头啃西红柿,成了一景。

办公室里我们组十二个人,十个女的,只有两个男的。过节,我们要求男人们发红包来庆贺,俩男子也挺识趣,每人发红包十元,均包,每人一元。完了,后面还加一句话:来而不往非君子,要回报哦。于是,十个女同志每人两元又发给俩男人。转了一圈,平了,但乐趣却因为两元钱而来。

办公室里养了一盆绿植,一年来,谁也说不清是谁照料它的,它居然枝叶茂盛,我们走进办公室都会看一眼它,然后心里就莫名地温暖安然。其实,这绿植是大家共同照看的,每一个人都会悄悄地看看它是否需要水,是否需要养料,它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植物,所以,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大家”。我们都会说,哦,大家又长高了。

真是这样,办公室总会有很多很多“小确幸”,很小很小,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办公室“小确幸”很小很小,但一点点一滴滴地串起来,却是挺大的温暖和幸福,温暖了办公室,也温暖了每个人。

6月2日,小记者“走进洛邑古城,体验洛阳非遗”系列公益研学活动正式启动,40名小记者和爸爸妈妈一起体验手工扎染和手工绳艺,在欢乐氛围中感受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魅力。“挑、压、绕、穿、抽、拉,编绳过程中的每个

步骤都有重要作用。”在手工绳艺体验环节,编绳老师给小记者们讲解了手链编制的技巧后,给大家发放了彩绳。

彩绳在手中缠绕着、变幻着,他们很快就编好了七彩手链,大家纷纷高兴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编绳实在太神奇了,两根彩绳就可以编出这么漂亮的手链。”“我和妈妈配合默契,编得最快了……”

“我喜欢青蓝色,做的是放射性图案。”“妈妈,快来帮我把手帕扎紧一点。”“我要用最多的颜色,染出最漂亮的手帕。”在扎染项目体验环节,小记者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从设计图

案、扎花、脱浆,到上色、拆线……完成了复杂的扎染步骤。最后,小记者们纷纷将作品放到室外花坛上进行晾晒,并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洛邑古城如今已正式成为小记者实践活动基地。洛邑古城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出小记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小记者们在接下来的系列公益研学活动中能学到更多非遗知识,更好地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李丽影/文刘嘉仪/图

小记者“走进洛邑古城,体验洛阳非遗”系列公益研学活动正式启动

编手链、做扎染,感受非遗魅力

看我的扎染作品漂亮吧

扫 二 维 码 ,了解小记者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