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亩10分钟! 无人机喷药好轻松 -...

1
YAOWEN 2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责编/申亚美 编辑/王丹 美编/贺晓瑜 校检/温馨 重庆巫溪县地处秦巴山区,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在当地乡村走访时不难发现,一些易地扶贫搬迁 集中安置点颇有“心意”:两户房屋连在一起呈 U 形, 正门相对,共用同一个院坝和沟渠。一问原因,当地扶 贫干部解释,一是可以节约山区本就不多的平整地块, 提高公共空间利用效率;二是门对门、户连户,低头不 见抬头见,能让住在一起的老乡多来往多交流。 已经住下的贫困户,脸上都带着笑,直说新房子不 仅交通更方便,还拉近了邻里关系。走进一瞧,原来用 心的地方不止屋外:除了农户家常见的大堂屋和卧室, 屋内一侧还围出带楼梯的小间。家里没孩子的,大多 用作储藏室;以后添了人口,可以将其改成卧室。这样 既不超出易地搬迁面积标准,又能有效地将老乡未来 生活的变化考虑进来,在功能设计上更显灵活。 易地搬迁,在深度贫困山区很常见,是解决“两 不愁三保障”问题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有效方式。 但同样是山多坡陡的深度贫困地区,一些地方的工 作还少了一点换位思考。比如,有的集中安置点房 子一字排开,一排房屋的后院对着二排房屋的前门, 串个门得绕一大圈,生活起来不太方便。还有的希 望老乡也能享受城市便利生活,却未考虑他们的生 产实际,比如直接让老乡搬到城区,但产业还在山 上,老乡得两头跑。 挪出穷窝,搬进新房,好的硬件让贫困户“搬得 出”。但是,能否做到功能实用、住得舒心?这关乎易 地搬迁能否“稳得住”,直接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搬 迁是手段,扎实提高老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 真正目的。 再如,有的地方为让贫困户知道自己享受哪些政 策,直接在安置点醒目处张贴政策明白卡,“某户拿了 多少元补贴” “某某得了什么大病”等等。试想,刚搬进 新家,却整天面对拉拉杂杂的表格,老乡会咋想?巫溪 的扶贫干部出了一招:除家庭基本情况,工作性较强的 各类表格都化繁为简,制作成记事本大小的二维码卡 牌,贴在门口;手机一扫,就能了解帮扶政策、脱贫进展 等。如此,既照顾到老乡的面子,又让居住环境保持美 观,还增强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 帮扶要讲求方式方法,不仅要精准,也要精细。易 地扶贫搬迁工作是细活,干部用不用心,老乡在生活细 节处就能感受到。只有时刻怀着为民之心,下足“绣花 功夫”,才能让帮扶落地入户,让工作更人性化、精细 化。无论是选址、规划,还是设计、装饰,让离开老房搬 进新屋的人有“里”也有“面”,才能更好提振贫困地区 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据《人民日报》) 百家宴 邻里情 本报通讯员刘雄飞 申阳摄影报道 百家宴是一 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近日,米脂县颐和智慧养老服务 中心通过举办“颐和百家宴·欢乐一家亲”活动,让辖区 老年人展示自我,结交朋友,增进邻里情。 活动现场,老人们陆陆续续将自己的拿手好菜摆 上了餐桌,各式各样的家常菜很快就摆满了,有高阿姨 做的五色面、吕阿姨做的土豆饼、常伯伯做的特色红烧 茄子等,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老人们还为自家的菜 取了“鸿运当头”“蒸蒸日上”等寓意吉祥的名字,现场 氛围温馨融洽,其乐融融。 陕西地电绥德供电分公司 完成 15000 多户 智能电表改造 本报通讯员张东红 霍雪峰报道 今年,陕西 地电绥德供电分公司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城乡居民 户表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15000多户智能电表改 造工作。 居民用电户表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能有效 改善供电环境,保障电力充足供应,而且能有效减少 用电纠纷,减轻居民用户电费负担,提升用电的可靠 性。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该公司靶向施策,针对 户表改造工程点多面广,工期紧任务重,按照“先易后 难”的原则,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时间安排,做到改 造任务和责任细分到人。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 泛宣传,确保今年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本报通讯员樊悦报道 8月,正 是荞麦花开的季节,靖边县白于山 区的王渠则镇万亩富硒荞麦地成了 一片缤纷的花海,但最吸引人眼球 的却不是花,是花海上空的一架架 农用无人机。只见它们正飞翔在花 海上空,忙碌地喷洒着生物农药。 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从起飞到 喷洒,近10亩土地的任务就轻松完 成了。 据悉,荞麦种植是王渠则镇的 传统产业,但是一直处于自给自足、 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随着土地 流转的不断推进,这里曾经零散的 地块被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农业基 地,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的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今 年,该镇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 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镇 发展万亩富硒荞麦产业的同时,采 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传统优势更加 凸显。农用无人机的引进无疑为传 统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无人机的管理负责人熊斯介 绍,无论是在山区或平原、水田或旱 地,农用无人机都可以顺利、高效地 完成作业,与传统农用机械相比,农 用无人机成本是传统机械的一半,作 业效率是传统机械的2—4倍、人工的 100倍。而且农用无人机采用的高雾 化喷洒技术,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给 土地造成的污染,更加安全环保。 2017 年,吴堡县委组织部调派了三名“老”同志到 岔上镇的3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不少村民心 里犯起了嘀咕:他们几个人现在都五十多岁了,还有年 轻人的闯劲吗?还能带领村子走出贫困、闯出致富道 路吗? 现在两年过去了,这三位第一书记用他们晒得黝黑 的皮肤和村民越来越甜蜜的日子“回答”了人们的质 疑。在驻村期间,他们用实干和担当让村民们的钱袋子 一天天鼓起来。 宋维平驻出一个“团结村” 走进岔上镇叶家园沟村村民中心,大厅墙壁上的一 块展板格外醒目:这是今年村“两委”会承诺及目标落实 进度表。第一书记宋维平说,任务目标上墙,让群众来 监督,让干部有压力。 曾经,叶家园沟村是岔上镇出名的软弱涣散村,如 今,村子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团结村”,靠的就是筑牢 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在叶家园沟村,村“两委”干部坚持 每周召开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 宋维平介绍,只要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首先要听取村 民的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形成决策,把好事办 好,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短短两年间,叶家园沟村累计筹资434万元,用于基 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站在村里,就可远远望见山上 的150亩中药材;每次新民风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村 民都在增加……“你看,这又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这是村 民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啊!”宋维平指着不知道哪位 村民偷偷“塞”进办公室里来的蔬菜,笑着说。 王德荣前畔村成了“三变”改革示范村 王德荣是前畔村的第一书记。在村里工作时,他兢 兢业业,发扬“老黄牛”精神,用他的话说:“不为村里办 点实事,实在愧对组织和村民的信任。” 前畔村有村民191户5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48 户 104 人。“单打独斗难致富,必须搞产业,抱团发 展。”王德荣一直盘算的就是如何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 于是他瞄准了山地苹果产业,并召开了10多次村民会议 讨论后,制订出了吴堡县第一套折股量化分红方案。 2018 年,前畔村集体栽植 300 亩山地苹果和 130 亩花 椒,并借助“爱心大礼包”实施了林下种植,仅务工收入 一项就使村民实现收入23万元,前畔村也因此成为市级 “三变”改革示范村。 在村民收入有了增加后,王德荣和扶贫干部们更加 有信心了,他们一鼓作气为村里争取资金新修起了村 “两委”会阵地、开办了村幸福院、办起了粉条加工厂、盖 起了养殖场……两年来,前畔村项目总投资至少在1500 万元以上。 当问起王德荣担任第一书记的最大感悟时,他说: “驻村的每一天,我一刻也没闲着,看着村里的变化,打 心底里高兴。” 慕明虎老慕是村里的义务“快递员” 在这三位第一书记当中,慕明虎是年龄最大的,人 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慕”。由于樊家畔村距县城较远,交 通不便,为了方便村民,家住县城的老慕每天担任着村里的义务“快递员”,大 包小包地为大家捎东西,乐此不疲。 在老慕的工作信条里,不变的一条就是:为村民服务就要将心比心、以心 换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扶贫“四支队伍”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充满 正能量的新民风得到了大力弘扬。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村 里都会举行新民风建设活动,村民们积极响应,大家自发地扭秧歌、“打”月 饼、打扫村道。 两年来,樊家畔村实施了红枣降高塑形整村推进项目;争取资金6万多 元,修通田间道路 2 公里;村集体栽植了山地苹果 468 亩、小杂粮 300 亩、艾草 50亩,盖起日光温室3座近2000平方米;争取资金41万元建起了养羊场;投 资20万元配套建设了沼液池……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变 化,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分红利,大伙儿心里都美滋滋的。 易地搬迁,多些换位思考 周珊珊 / 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养殖业 针对李念胜家的实际情况,驻村 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多次入户与 他沟通交流,从思想上激发了他发展 产业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 2016 年,为了让李念胜“短期能增收、 长期能致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他 获得了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利用 这些资金,他修建羊舍、买羊子,开始 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李念胜心想,喂养两只羊和一群羊 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就是多费点功夫, 还能多挣点钱。只是自家的情况哪有 钱去买羊子,不如把左邻右舍的羊全部 集中起来饲养。心动不如行动。他挨 家挨户沟通协商,并给出了优惠的条 件,等羊子出栏,以每只 800 元计价,对 方可以要羊,也可以要钱。在他的努力 下,两年下来,他创办的养殖场羊子存 栏量从 2 只达到了 70 余只。 任劳任怨,辛勤劳动摘穷帽 李念胜每天清扫圈舍卫生、整理圈舍 杂物、喂养羊子、查看羊子的生长情况,就 像照看孩子一样悉心照顾着他的致富 羊。然而,在饲养的过程中,他还总是遇 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于是,李念胜积极联系帮扶干部邀 请畜牧局技术员上门为其提供技术指 导和支持,并多次参加镇里和县里举办 的技术培训,他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 验,现在已经掌握了圈舍选址建设、疫 病防治、繁殖选配等方面的技术,成了 一名“土专家”,不少乡邻前来向他学习 取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念胜用不 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饲养羊子的过 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2017 年,羊子出栏后,李念胜净赚 5 万多元, 一下子实现了脱贫,他也更加坚定了发 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敢于尝试,幸福生活不等靠 李念胜虽然脱贫了,但并没有停下 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017年,李念胜 建起了 22 亩花椒基地。 李念胜从小就喜欢营务花草树木, 但受家庭条件限制,这个梦想就被搁浅 了。现在摆脱了生活困境,李念胜决定 重新拾起自己的梦想,营务树木,心里 就萌生了种植花椒致富的念头。于是 他就前往富平、阎良、韩城、府谷、杨凌 等地实地考察,只要是种植花椒的地 方,都有他留下的脚印。经过考察后, 他发现花椒同样适合在子洲种植,且产 量高、效益好,前景可观。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李念 胜在种植花椒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技 术的重要性。他一有空就在网上学习 种植花椒的技术,不断解决种植中的技 术难题。现在他的手机上,收藏最多的 就是关于花椒的种植、修剪以及注意事 项等。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踏上了 脱贫致富路,今后,我要通过自己的辛 勤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李念 胜说。 靖边县王渠则镇 靖边县王渠则镇 10 10 10 10 分钟 分钟无人机喷药好轻松 无人机喷药好轻松 子洲县林场村村民李念胜脱贫不等靠 勤劳摘穷帽 文图/本报通讯员付宏丽 杜娜 走进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林场村花椒种植基地,村民李 念胜正在为花椒嫁接,虽已累得满头大汗,却丝毫没有停歇 的念头。 今年56岁的李念胜,家住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林场 村。过去,他一边务农一边打零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 活。2014年,子洲县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确定 李念胜一家为贫困户。 李念胜(右)向第一书记王金玉介绍花椒育苗情况。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Aug-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亩10分钟! 无人机喷药好轻松 - szb.ylrb.comszb.ylrb.com/page/1/2019-08/26/A2/20190826A2_pdf.pdf · 2017年,吴堡县委组织部调派了三名“老”同志到 岔上镇的3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不少村民心

YAOWEN2 要 闻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责编/申亚美 编辑/王丹 美编/贺晓瑜 校检/温馨

重庆巫溪县地处秦巴山区,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当地乡村走访时不难发现,一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颇有“心意”:两户房屋连在一起呈U形,正门相对,共用同一个院坝和沟渠。一问原因,当地扶贫干部解释,一是可以节约山区本就不多的平整地块,提高公共空间利用效率;二是门对门、户连户,低头不见抬头见,能让住在一起的老乡多来往多交流。

已经住下的贫困户,脸上都带着笑,直说新房子不仅交通更方便,还拉近了邻里关系。走进一瞧,原来用心的地方不止屋外:除了农户家常见的大堂屋和卧室,屋内一侧还围出带楼梯的小间。家里没孩子的,大多用作储藏室;以后添了人口,可以将其改成卧室。这样既不超出易地搬迁面积标准,又能有效地将老乡未来生活的变化考虑进来,在功能设计上更显灵活。

易地搬迁,在深度贫困山区很常见,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有效方式。但同样是山多坡陡的深度贫困地区,一些地方的工作还少了一点换位思考。比如,有的集中安置点房子一字排开,一排房屋的后院对着二排房屋的前门,串个门得绕一大圈,生活起来不太方便。还有的希望老乡也能享受城市便利生活,却未考虑他们的生产实际,比如直接让老乡搬到城区,但产业还在山上,老乡得两头跑。

挪出穷窝,搬进新房,好的硬件让贫困户“搬得出”。但是,能否做到功能实用、住得舒心?这关乎易地搬迁能否“稳得住”,直接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搬迁是手段,扎实提高老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真正目的。

再如,有的地方为让贫困户知道自己享受哪些政策,直接在安置点醒目处张贴政策明白卡,“某户拿了多少元补贴”“某某得了什么大病”等等。试想,刚搬进新家,却整天面对拉拉杂杂的表格,老乡会咋想?巫溪的扶贫干部出了一招:除家庭基本情况,工作性较强的各类表格都化繁为简,制作成记事本大小的二维码卡牌,贴在门口;手机一扫,就能了解帮扶政策、脱贫进展等。如此,既照顾到老乡的面子,又让居住环境保持美观,还增强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

帮扶要讲求方式方法,不仅要精准,也要精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细活,干部用不用心,老乡在生活细节处就能感受到。只有时刻怀着为民之心,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帮扶落地入户,让工作更人性化、精细化。无论是选址、规划,还是设计、装饰,让离开老房搬进新屋的人有“里”也有“面”,才能更好提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据《人民日报》)

百家宴 邻里情

本报通讯员刘雄飞 申阳摄影报道 百家宴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近日,米脂县颐和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举办“颐和百家宴·欢乐一家亲”活动,让辖区老年人展示自我,结交朋友,增进邻里情。

活动现场,老人们陆陆续续将自己的拿手好菜摆上了餐桌,各式各样的家常菜很快就摆满了,有高阿姨做的五色面、吕阿姨做的土豆饼、常伯伯做的特色红烧茄子等,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老人们还为自家的菜取了“鸿运当头”“蒸蒸日上”等寓意吉祥的名字,现场氛围温馨融洽,其乐融融。

陕西地电绥德供电分公司

完成15000多户智能电表改造

本报通讯员张东红 霍雪峰报道 今年,陕西地电绥德供电分公司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户表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15000多户智能电表改造工作。

居民用电户表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能有效改善供电环境,保障电力充足供应,而且能有效减少用电纠纷,减轻居民用户电费负担,提升用电的可靠性。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该公司靶向施策,针对户表改造工程点多面广,工期紧任务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时间安排,做到改造任务和责任细分到人。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确保今年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本报通讯员樊悦报道 8 月,正是荞麦花开的季节,靖边县白于山区的王渠则镇万亩富硒荞麦地成了一片缤纷的花海,但最吸引人眼球的却不是花,是花海上空的一架架农用无人机。只见它们正飞翔在花海上空,忙碌地喷洒着生物农药。在不到 10分钟的时间里,从起飞到

喷洒,近 10亩土地的任务就轻松完成了。

据悉,荞麦种植是王渠则镇的传统产业,但是一直处于自给自足、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这里曾经零散的地块被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农业基地,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的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该镇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镇发展万亩富硒荞麦产业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传统优势更加凸显。农用无人机的引进无疑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无人机的管理负责人熊斯介

绍,无论是在山区或平原、水田或旱地,农用无人机都可以顺利、高效地完成作业,与传统农用机械相比,农用无人机成本是传统机械的一半,作业效率是传统机械的2—4倍、人工的100倍。而且农用无人机采用的高雾化喷洒技术,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给土地造成的污染,更加安全环保。

2017年,吴堡县委组织部调派了三名“老”同志到岔上镇的3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不少村民心里犯起了嘀咕:他们几个人现在都五十多岁了,还有年轻人的闯劲吗?还能带领村子走出贫困、闯出致富道路吗?

现在两年过去了,这三位第一书记用他们晒得黝黑的皮肤和村民越来越甜蜜的日子“回答”了人们的质疑。在驻村期间,他们用实干和担当让村民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宋维平——驻出一个“团结村”

走进岔上镇叶家园沟村村民中心,大厅墙壁上的一块展板格外醒目:这是今年村“两委”会承诺及目标落实进度表。第一书记宋维平说,任务目标上墙,让群众来监督,让干部有压力。

曾经,叶家园沟村是岔上镇出名的软弱涣散村,如今,村子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团结村”,靠的就是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在叶家园沟村,村“两委”干部坚持每周召开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宋维平介绍,只要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首先要听取村民的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形成决策,把好事办好,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短短两年间,叶家园沟村累计筹资43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站在村里,就可远远望见山上的150亩中药材;每次新民风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村民都在增加……“你看,这又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这是村民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啊!”宋维平指着不知道哪位村民偷偷“塞”进办公室里来的蔬菜,笑着说。

王德荣——前畔村成了“三变”改革示范村

王德荣是前畔村的第一书记。在村里工作时,他兢兢业业,发扬“老黄牛”精神,用他的话说:“不为村里办点实事,实在愧对组织和村民的信任。”

前畔村有村民191户5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 104人。“单打独斗难致富,必须搞产业,抱团发展。”王德荣一直盘算的就是如何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于是他瞄准了山地苹果产业,并召开了10多次村民会议讨论后,制订出了吴堡县第一套折股量化分红方案。2018年,前畔村集体栽植300亩山地苹果和130亩花椒,并借助“爱心大礼包”实施了林下种植,仅务工收入一项就使村民实现收入23万元,前畔村也因此成为市级

“三变”改革示范村。在村民收入有了增加后,王德荣和扶贫干部们更加

有信心了,他们一鼓作气为村里争取资金新修起了村“两委”会阵地、开办了村幸福院、办起了粉条加工厂、盖起了养殖场……两年来,前畔村项目总投资至少在1500万元以上。

当问起王德荣担任第一书记的最大感悟时,他说:“驻村的每一天,我一刻也没闲着,看着村里的变化,打心底里高兴。”

慕明虎——老慕是村里的义务“快递员”

在这三位第一书记当中,慕明虎是年龄最大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慕”。由于樊家畔村距县城较远,交

通不便,为了方便村民,家住县城的老慕每天担任着村里的义务“快递员”,大包小包地为大家捎东西,乐此不疲。

在老慕的工作信条里,不变的一条就是:为村民服务就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扶贫“四支队伍”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充满正能量的新民风得到了大力弘扬。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举行新民风建设活动,村民们积极响应,大家自发地扭秧歌、“打”月饼、打扫村道。

两年来,樊家畔村实施了红枣降高塑形整村推进项目;争取资金6万多元,修通田间道路2公里;村集体栽植了山地苹果468亩、小杂粮300亩、艾草50亩,盖起日光温室3座近2000平方米;争取资金41万元建起了养羊场;投资20万元配套建设了沼液池……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变化,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分红利,大伙儿心里都美滋滋的。

易地搬迁,多些换位思考周珊珊

面对质疑,并不年轻的他们如何用实干和担当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我们一起—

听三位第一书记讲村里的事

文/

本报通讯员

郭娇娜

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养殖业针对李念胜家的实际情况,驻村

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多次入户与他沟通交流,从思想上激发了他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2016年,为了让李念胜“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他获得了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利用这些资金,他修建羊舍、买羊子,开始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李念胜心想,喂养两只羊和一群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就是多费点功夫,还能多挣点钱。只是自家的情况哪有钱去买羊子,不如把左邻右舍的羊全部集中起来饲养。心动不如行动。他挨家挨户沟通协商,并给出了优惠的条件,等羊子出栏,以每只800元计价,对方可以要羊,也可以要钱。在他的努力下,两年下来,他创办的养殖场羊子存栏量从2只达到了70余只。

任劳任怨,辛勤劳动摘穷帽李念胜每天清扫圈舍卫生、整理圈舍

杂物、喂养羊子、查看羊子的生长情况,就像照看孩子一样悉心照顾着他的致富羊。然而,在饲养的过程中,他还总是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于是,李念胜积极联系帮扶干部邀请畜牧局技术员上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多次参加镇里和县里举办的技术培训,他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现在已经掌握了圈舍选址建设、疫病防治、繁殖选配等方面的技术,成了

一名“土专家”,不少乡邻前来向他学习取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念胜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饲养羊子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2017年,羊子出栏后,李念胜净赚5万多元,一下子实现了脱贫,他也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敢于尝试,幸福生活不等靠李念胜虽然脱贫了,但并没有停下

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017年,李念胜建起了22亩花椒基地。

李念胜从小就喜欢营务花草树木,但受家庭条件限制,这个梦想就被搁浅了。现在摆脱了生活困境,李念胜决定重新拾起自己的梦想,营务树木,心里就萌生了种植花椒致富的念头。于是他就前往富平、阎良、韩城、府谷、杨凌等地实地考察,只要是种植花椒的地方,都有他留下的脚印。经过考察后,他发现花椒同样适合在子洲种植,且产量高、效益好,前景可观。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李念胜在种植花椒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一有空就在网上学习种植花椒的技术,不断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现在他的手机上,收藏最多的就是关于花椒的种植、修剪以及注意事项等。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踏上了脱贫致富路,今后,我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李念胜说。

靖边县王渠则镇靖边县王渠则镇

1010亩亩1010分钟分钟!!无人机喷药好轻松无人机喷药好轻松

子洲县林场村村民李念胜——

脱贫不等靠 勤劳摘穷帽文图/本报通讯员付宏丽 杜娜

走进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林场村花椒种植基地,村民李念胜正在为花椒嫁接,虽已累得满头大汗,却丝毫没有停歇的念头。

今年56岁的李念胜,家住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林场村。过去,他一边务农一边打零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2014年,子洲县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确定李念胜一家为贫困户。

李念胜(右)向第一书记王金玉介绍花椒育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