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25
1 1975 年「南越亡國之戰 南越亡國之戰 南越亡國之戰 南越亡國之戰」研析 研析 研析 研析 何世同 何世同 何世同 何世同 * 「戰力」,是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包括了「有形」與「無形」兩項要 素;前者以「物質力」為依據,後者以「精神力」為憑藉。而「精神力」是以「人」 之「思想」、「武藝」、「武德」為核心所形成,支配運用「物質力」;「物質 力」則以軍隊數量、武器、裝備為基礎所形成,支持與增益「精神力」。兩者之 關係,並非相加之「和」,而是相乘之「積」,故必須相輔為用,方能創造最大 「戰力」,贏得戰爭勝利。 1975 4 月的「北越擊滅南越之戰」中,完全接受美援的南越軍,不論 兵員、飛機、火砲、戰車等數量及武器裝備效能上,都遠超過以游擊戰為主軸的 北越共軍。但在戰爭的全過程中,真正的戰鬥並不多,南越軍不是還沒有跟敵人 接觸即崩潰了,就是搶著逃亡或投降敵人;百萬大軍就此未戰而灰飛煙沒。探究 其因,關鍵即在南越軍「精神戰力」之淪喪,優良武器裝備竟致無用,故而不堪 一擊,快速亡國,提供了歷史的教訓。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越戰 越戰 越戰 越戰、精神戰力 精神戰力 精神戰力 精神戰力、中央高原之戰 中央高原之戰 中央高原之戰 中央高原之戰、越戰越南 越戰越南 越戰越南 越戰越南化 * 37 66 69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1975 年年年年「「「「南越亡國之戰南越亡國之戰南越亡國之戰南越亡國之戰」」」」研析研析研析研析

    何世同何世同何世同何世同∗∗∗∗

    摘摘摘摘 要要要要

    「戰力」,是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包括了「有形」與「無形」兩項要

    素;前者以「物質力」為依據,後者以「精神力」為憑藉。而「精神力」是以「人」

    之「思想」、「武藝」、「武德」為核心所形成,支配運用「物質力」;「物質

    力」則以軍隊數量、武器、裝備為基礎所形成,支持與增益「精神力」。兩者之

    關係,並非相加之「和」,而是相乘之「積」,故必須相輔為用,方能創造最大

    「戰力」,贏得戰爭勝利。

    在 1975年 4月的「北越擊滅南越之戰」中,完全接受美援的南越軍,不論

    兵員、飛機、火砲、戰車等數量及武器裝備效能上,都遠超過以游擊戰為主軸的

    北越共軍。但在戰爭的全過程中,真正的戰鬥並不多,南越軍不是還沒有跟敵人

    接觸即崩潰了,就是搶著逃亡或投降敵人;百萬大軍就此未戰而灰飛煙沒。探究

    其因,關鍵即在南越軍「精神戰力」之淪喪,優良武器裝備竟致無用,故而不堪

    一擊,快速亡國,提供了歷史的教訓。

    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越戰越戰越戰越戰、、、、精神戰力精神戰力精神戰力精神戰力、、、、中央高原之戰中央高原之戰中央高原之戰中央高原之戰、、、、越戰越南越戰越南越戰越南越戰越南化化化化

    作者何世同:陸軍退役少將,陸軍官校 37 期,三軍大學陸軍指參學院民 66 年班,戰爭學院民69 年班,淡江大學法學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博士;現任崑山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國立嘉義大學國防與國家安全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 2

    1975 年年年年「「「「南越亡國之戰南越亡國之戰南越亡國之戰南越亡國之戰」」」」研析研析研析研析

    壹壹壹壹、、、、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戰力」,是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包括了「有形」與「無形」兩項要

    素;前者以「物質力」為依據,後者以「精神力」為憑藉。而「精神力」是以「人」

    之「思想」、「武藝」、「武德」為核心,支配運用「物質力」;「物質力」則

    以軍隊數量、武器、裝備為基礎,支持與增益「精神力」。兩者之關係,並非相

    加之「和」,而是相乘之「積」,故必須相輔為用,方能創造最大「戰力」;1此

    亦當代美國學者克萊恩(Cline)的「國力評估」概念。2

    因此,「戰力」又有「有形戰力」與「無形戰力」之分。「有形戰力」受到

    「無形戰力」的支配,「精神力」可使「物質力」效能發揮至極致,亦可使「物

    質力」趨於無用;故「無形戰力」之培養,尤較「有形戰力」之整備為重要。進

    一步看,「戰爭」以「人」為主體進行,而「人」之意識與行動受「精神力」支

    配;軍隊唯在愛國情操、責任感、榮譽心、甚至意識型態之激發與催化下,人人

    深切明瞭「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方能表現堅毅韌強,發揮無畏無懼之戰鬥意

    志,在戰爭中克敵制勝。

    若軍隊素質低劣或喪失戰鬥意志,縱有現代化之武器裝備,亦難發揮應有之

    戰力。又若軍隊投降敵人,則「有形戰力」更以「負號」計算。反之,若軍隊具

    有優秀之素質與堅強之戰鬥意志,雖武器裝備落後,僅憑白刃格鬥,亦可發揮相

    當戰力。凡此,皆可說明「精神戰力」實是戰場決勝之最重要因素;1975 年 4

    1 有關「精神戰力」的概念,參考陸軍總部《陸軍作戰要綱─聯合兵種指揮釋要》,上冊(龍潭:陸軍總部:1991 年 6 月),第 1 篇,〈總綱〉,頁 1─9~13。

    2 克萊恩(Cline)「國力評估」之計算公式:Pp=(C+E+M)×(S+W)。Pp 代表國力;C 為結構,包括人口與領土;E 為經濟力量;M 為軍事力量;S 為戰略目標;W 為尋求目標的國家領導與全民意志。其中,C、E、M 為「有形國力」,S、W 為「無形國力」。根據克氏說法,如果國與國之間「有形條件」概等,則強弱之勢即取決於「無形因素」,而兩者具有「相乘」關係。見 Ray S. Cline ,“World Power Trend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83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0。

  • 3

    月,北越之擊滅南越,就是能發揮「精神戰力」所致。

    此戰,完全接受美援的南越軍,不論兵員、飛機、火砲、戰車等數量及武器

    裝備效能上,都遠超過以游擊戰為主軸的北越共軍。但在戰爭的全過程中,真正

    的戰鬥並不多,南越軍不是還沒有跟敵人接觸即崩潰了,就是搶著逃亡或投降敵

    人;百萬大軍就此未戰而灰飛煙沒。探究其因,關鍵即在南越軍「精神戰力」之

    淪喪,故而不堪一擊,快速亡國,值得警惕。

    貳貳貳貳、、、、南越亡國之戰的歷史背景南越亡國之戰的歷史背景南越亡國之戰的歷史背景南越亡國之戰的歷史背景

    「越南戰爭」(簡稱「越戰」),起自 1945年的法國重掌殖民政權,止於 1975

    年的南越戰敗亡國,一共打了三十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規模最大、牽

    涉最廣、持續最久、影響最深、損失也最慘重的一場戰爭。本戰,概可區分為三

    大階段。一是「法國時期」:由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國人接收越南,

    到 1945年法軍在「奠邊府之戰」3慘敗於越共之手,退出中南半島止;二是「美

    國時期」:由 1954 年南北越分裂,美國逐漸介入越南事務,並直接出兵參戰,

    至 1973 年「巴黎協定」簽約,美國開始撤軍止;三是「越戰越南化時期」:由

    1973 年美國將戰爭責任交給南越政府,而全面自越南撤軍,至 1975 年 4 月 30

    日西貢(今胡志明市)陷共,南越投降,越共統一越南止。

    回顧這段歷史:1954 年 5 月,法國殖民政權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共擊滅後,

    交戰雙方於是年 7月 21日簽訂「日內瓦協定」(Geneva Accords),法國撤出中南

    半島,結束其對「印度‧支那三邦」(即越南、高棉﹝柬埔寨﹞與寮國﹝老撾﹞)

    的殖民統治。越南則自北緯 17 度線(非軍事區)為界,分割為南、北兩部。北部

    為胡志明所領導的共黨政權「越南民主共和國」,簡稱「北越」或「越共」,首

    都河內;南部則於 1955年 10月 26日,由美國主導,廢黜法國殖民時期的傀儡

    政權「保大王朝」,成立親美民主政體的「越南共和國」(簡稱「南越」),首都

    3 有關「奠邊府之戰」發生原因、作戰經過、結果與影響,見何世同〈論奠邊府之戰〉,刊於《中華戰略學刊─九十六年冬季刊》(台北:中華戰略學會,2007 年 12 月 31 日),頁 278~304。

  • 4

    由中部的順化,遷至南部的西貢。

    1960 年,北越在「國際共黨」的支援下,開始南侵,進行所謂的「解放越

    南」戰爭。其手段,就是以北越為基地,建立一條能避開「停戰線」、而又能直

    接支援南越共黨游擊隊長期作戰的「補給線」。這條「補給線」,全長約 600~800

    哩,以北越南部靠近 17度線附近為起點,向西進入寮國東面的寮共(即所謂「自

    由寮」,Free Laotain Party)控制區後,轉向南行,再進入高棉東部的棉共(及「赤

    棉」)控制區;也就是,「補給線」繞過「非軍事區」,概沿寮、柬兩國東面與

    南越國境線不遠處,平行蜿蜒而下,到達所望位置後,再折向東行,進入南越,

    成立「游擊區」;並以此「游擊區」為「前進基地」,對美國所支持的南越,展

    開持久游擊作戰。

    到了 1966年底,越共在南越的兵力經常能保持在 30至 40萬間,而且還建

    立了 9個軍區,並控制了南越大部分的鄉村與三分之一的人口。這條穿過崎嶇山

    地與原始密林、能躲過美國空中偵察的作戰與補給路線,就是俗稱的「胡志明小

    徑」(Ho Chi Minh Trail,或稱「胡志明走廊」)。4

    由於北越的南侵,越南情勢日益惡化,美國在「圍堵」共黨勢力擴張的戰略

    考量下,早在艾森豪總統時代,即已對南越實施軍、經援助。51964年 8月,北

    越快艇在東京灣(北越與海南島之間海域)公海上攻擊美國軍艦,是謂「東京灣事

    件」。本事件激起美國的舉國震憤,國會乃通過「東京灣決議案」(Tonkin Gulf

    Resolution),授權詹森總統派遣戰鬥部隊至南越。61965年 2月 27日,詹森總統

    4 有關「胡志明小徑」狀況,載述甚多,筆者之資料取自:Stanley Karnow, “Vietnam: A History –The

    First Complete Account of Vietnam At War”,(N.Y.: Penguin Books Ltd,1984),pp.231,330,331。其後,越共又在高棉共黨控制區內,開闢了一條由高棉金榜遜港通往湄公河三角洲的叢林「補給線」,作「胡志明小徑」的支線,以接收來自「國際共黨」的海上援助,名為「施亞奴小徑」(Sihanouk Trail)。見 John Pimlott , “Vietnam :The History and The Tactics,” (N.Y.:Grescent Books,1980), p.90;及 Steven Cohen (ed), “Vietnam: Anthology and Guide to a T.V. History”, (N.Y.: Alfred A Knopf, Inc.1983),pp286~88。 5 George Doneleson Moss,“Vietnam : An American Ordeal”,(N.J. :Englewood Cliffs, 1990) ,pp59~60。

    6 Stanley Karnow, , op. cit., pp.344~45;及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144~47。不過,《紐約時報》2005 年 10 月 31 日報導,美國歷史學家艾德,根據一份解密文件,揭露 1964 年 8 月的「東京灣事件」,是美國情報部門為「擴大越戰」,而精心策劃的一場騙局;他指出,在美國歷史上,從一百多年前的美西戰爭,到四十多年前的越戰,再到兩年多年前的伊拉克戰爭,這樣編造理由發動戰爭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實,美國捏造「東京灣事件」,在此之前也早有人質疑;見《聯

  • 5

    發表「越南白皮書」(State Department White Paper);7至此,美國乃決定一肩承

    擔在越南對抗共黨的戰爭。於是,大量美軍與作戰物資,開始源源進入越南;到

    了 1966年底,駐越美軍人數已達 38萬,而在 1969年 4月 30日美軍在越南的人

    數,更達 54萬 3千 4百人的最高峰。8

    但是,美國自介入越戰以來,雖然不惜投入大量的軍力與物資,去進行一場

    遙遠國度的戰爭,惟始終堅持「圍堵政策」下的「有限戰爭」。9按照美國的想

    法,美軍只要能在北緯 17度線以南「圍住」越共游擊隊而消滅,即是戰略成功,

    也就是勝利,就可以凱旋榮歸了。10然而,懷抱「有限戰略」理想的美國,卻也

    因此掉進泥淖,陷入一場漫無止境的「消耗戰」(war of attrition)中,造成師老兵

    疲、經濟衰退、社會不安與人心反戰的嚴重連鎖惡性反應。11

    1968年 1月 20日,正當南越民眾正準備歡度中國農曆春節之時,越共動用

    了 24 萬軍隊,同時對南越的 35 個主要都市發動攻擊。這場代名為「Tet」的所

    謂「春季攻勢」,一共有兩波,第二波的攻擊目標更擴大到 46 個城市,美國幾

    乎無法招架。12雖然,越共的「春季攻勢」於 3月 30日終於被美、越及南韓(按,

    南韓曾派遣青龍、白馬兩個步兵師援越)聯軍所擊退;但是,在越南戰場上,兇

    悍的越共、原始的森林、駭人的沼澤、四面殺機的村莊、無所不在的陷阱,一幕

    幕殘酷的殺戮景象,一具具慘死的美軍遺骸,透過媒體的現場轉播,直接經由電

    視,活生生地呈現在千萬美國家庭中,讓全美國都籠罩在一片憂愁、哀戚與反戰

    氣氛中。越共的這次行動,也讓詹森總統猛醒,這樣的仗已經打不下去了;這個

    合報》(台北:1995 年,4 月 13 日),版 39。 7 白皮書內容:見 U.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Legislative History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88th Cong., 1st-2nd Sess, 1963-1964,p34。 8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77。

    9 此即所謂的 “The Strategy of Limited War”;見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176~80。

    10 胡璉《出使越南記》(台北:中央日報社,1978 年 1 月),頁 82。胡璉,國軍一級上將,1958年「金門砲戰」時之金門防衛司令官,後任我國駐南越大使(1964~1972)。

    11 Robert J. McMahan, “Major Problem in History The Vietnam War”,(Florida, D. C. Health and

    Company,1990),pp.227~30。有關越戰造成的美國政治經濟危機與社會心理動亂問題,論者甚多,世人記憶亦猶新,不再贅引資料。 12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s Longest War”, (N.Y.: John Wiley & Sons,1979),pp183~89。按,自美軍介入越戰後,越共每年都在雨季來臨前的春天,對南越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性攻擊,稱為「春季攻擊」。

  • 6

    時候,美國政府與人民真正想做的一件事,已不再是如何「拯救越南」,而是趕

    緊從越共這頭老虎的背上下來,亦即要從越南的泥淖中儘快脫困。13

    1968年 3月 22日,詹森為了緩和國內的壓力,先撤換了駐越美軍司令,再

    於 31 日揮淚宣佈其本人退出年底的總統大選,停止轟炸北越,而要以所餘之任

    期,透過和談,致力謀求戰爭的結束。14

    1969 年 1 月 20 日,尼克森就任美國的 37 任總統,為「順應民心」,開始

    尋求自越戰中抽身的方法。5月 8日,尼克森與南越總統阮文紹在中途島舉行會

    談,會談之後,宣佈立即自越南分批撤軍,將戰鬥的任務交還給南越政府與人民;

    這也就是尼克森的「越戰越南化」政策。15

    1972 年 3 月 30 日,正當美軍如火如荼自越南撤軍之際,越共又動員了 30

    萬配有俄製火箭、飛彈、坦克與重砲的北越正規軍,在南越境內共黨游擊隊的配

    合下,於南越發動了被稱為「Nguyen Hue Offensive」的另一次更大規模「春季

    攻勢」。16此一行動震動華府,也不啻給甫於 2 月 21 日「意氣風發」訪問北京

    歸來的尼克森一記悶棍,等於在其就任以來全力推動的「越戰越南化」政策上,

    澆了一盆冷水。4月 6日,尼克森下令恢復先前已停止的轟炸北越,5月 8日再

    對北越各港口佈雷,並協助南越軍隊反擊。由於當時南越境內尚有 13 萬美軍與

    3萬 2千南韓軍,戰力尚稱堅強,越共之攻勢遂在五月下旬以後逐漸退潮,但零

    星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九月才完全結束。17

    在這場混戰中,南越軍隊因有美韓盟軍助戰,尚有不錯的表現。而北越則由

    於受不了美國長期的 B-52轟炸與港口的佈雷封鎖,終於透過「巴黎和談」(Paris

    Peace Talks),同意全面停火。181973年 1月 27日,由美國、南越、北越及 PRG

    13

    George C. Herring , op. cit., pp.145~82,189。 14

    George C. Herring , op. cit., pp.201~9。按,原任司令魏斯摩蘭(Westmoreland)調陸軍參謀長,遺缺由副司令艾布蘭(Abrams)接任,並晉升上將。 15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295~315;及“Richard M. Nixon on Vietnamization, 1969 ”,See:Robert J. McMahan, op. cit., pp.447~52。 16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31~33。 17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36。 18

    George C. Herring , op. cit., pp.207~49。

  • 7

    (Provision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即共黨在南越境內建立的「南越共和國臨

    時革命政府」),四方面在巴黎簽訂「協定」,規定次(28)日起越南全面停火,60

    天內美軍完全撤出越南,同一時限內越共釋放所有美軍俘虜,美國負責清除北越

    各港口的水雷,設立國際監督委員會監督停火,南北越協商舉行大選,以和平方

    式統一越南。19

    尼克森宣稱,這是「越戰越南化」政策下的一項「光榮和平」,而一手促「巴

    黎協定」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季辛吉,且因此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

    平獎」。20然而,統計美國直接以軍事介入越戰九年,在越南戰場上付出的代價

    是,56361 名美軍的陣亡,1500 億美元(當時幣值)的花費;21此一足以「動搖國

    本」的慘重代價,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為他國事務所能付出的最大限度。諷刺的是,

    原本以美國「國家利益」為考量的海外用兵,結果卻演變成破壞其「國家安全」

    的最大錯著。

    參參參參、、、、戰前態勢戰前態勢戰前態勢戰前態勢

    惟儘管「巴黎協定」規範了越南的停火,但越共並未遵守,使得在美國為了

    從越南脫身所營造的和平氣氛假象下,另一場大戰也正悄悄醞釀。從 1973 年 1

    月停火生效,到 1974年 12月越共發動「福隆之戰」,在這段不到兩年的時間裏,

    河內又透過「胡志明小徑」,向南越滲透了正規軍 30餘萬、戰車 6百餘輛、122

    及 130釐米火砲 1千餘門、軍用物質十餘萬噸,越共戰力大幅提昇,作戰規模與

    模式,也已由小部隊的「小米加步槍」游擊戰,演進為團級部隊步、砲、戰協同

    的正規戰層級;22所謂的「停火協定」,早就成為一張徒具虛名的廢紙。

    1974年 12月中旬,越共在 Tran Van Tra(譯音)的率領下,以北越正規軍與南

    19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275~76,287~88,249,329,337~38,342;及 Robert J. McMahan, op. cit., pp.558~60。 20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43~44。 21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79。 22

    陳堅高〈對最近越南戰爭之檢討〉,刊於《三軍聯合月刊》,13卷,5 期(台北:三軍聯合月刊社,1975 年 7 月),頁 37。按,作者為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陸軍學院院長、副參謀總長。

  • 8

    越境內游擊隊所混編的兩個師,攻擊位於南越首都西貢北方靠近高棉邊境的貧窮

    省份福隆(按,南越一共分為 21 個省,每省面積略大於台灣的縣),意圖以直接

    攻擊南越領土的方式,破壞「停火協定」,以試探華府的反應與南越在沒有美軍

    助戰下的作戰能力。231975年 1月 7日,福隆省會福平被越共攻陷,南越情勢又

    告緊張。

    觀察歷時三週的「福隆之戰」,南越軍隊作戰效能極差,對北越的攻擊束手

    無策。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不敢低空炸射,直昇機機員不會裝載吊掛,地面部隊更

    是亂作一團;面對這樣一個「意志堅定敵人」(determined enemy)的攻擊,又沒有

    美軍的幫助,南越軍所表現的竟是如此毫無章法與缺乏鬥志。這個時候,阮文紹

    總統也預測到未來情勢的悲觀,向美國控訴越共破壞「停火協定」,並請求美國

    立即給予援助,以對抗共黨的侵略。

    但是當時美國認為越共的攻擊福隆,只不過在擴大地盤與人口罷了,尚不致

    公然撕毀「停火協定」,去掀起一場大戰。況且當年主導「巴黎和談」的尼克森

    總統已因「水門」(Watergate)事件而去職,繼任的福特總統亦不願再掉進越戰的

    泥淖,故未應允阮氏的要求。這使得原本僅是一場試探性的攻擊,在南越不堪一

    擊、美國不願插手的狀況下,越共戰果愈擴愈大,最後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恐怕也是美國始料所未及者也。

    越南情勢繼續惡化,一直到 4月 10日,福特總統才發覺事態嚴重,遂向國

    會發表演講,要求提供 7億 2千萬美元的軍援與 2億 5千萬美元的經濟及人道援

    助給南越。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並未同意,僅於 4月 16日通過了 2億美元人道

    援助的撥款,算是給了總統面子;由此看來,美國國會對南越撒手不管的心意,

    似乎早已決定。241975年 3月,越共發動「中央高原之戰」25前,南越與越共雙

    23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61。 24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61~62。 25

    按,「中央高原」是位於南越西北部的一片廣大縱走高地,其西即為高棉與寮國國境線,見圖1 所示位置。

  • 9

    方之兵力狀況,概略如下:26

    (一一一一)南越軍南越軍南越軍南越軍::::

    陸軍陸軍陸軍陸軍

    步兵師 11

    其他師 4 (空降、特戰、陸戰隊)

    戰車 1250輛

    火砲 1500門

    海軍海軍海軍海軍

    約 4萬 5千人

    空軍空軍空軍空軍

    作戰飛機 1700架 (為當時世界第四大空軍國)27

    直昇機 500架 (UH-1H為主)

    總兵力總兵力總兵力總兵力

    56萬 (尚未包括地方自衛武力 150萬)

    (二二二二)北越軍北越軍北越軍北越軍(部署於南越者部署於南越者部署於南越者部署於南越者)

    陸軍陸軍陸軍陸軍

    步兵師 16

    預備師 6

    砲兵師 1

    防空師 2 (防空火砲 6千門)

    地對空飛彈營 40 (俄製薩姆 2式)

    戰車團 3 (600輛)、

    26

    前引陳堅高〈對最近越南戰爭之檢討〉,頁 38~9。 27

    前三大為:美國、蘇聯、中共。

  • 10

    海軍海軍海軍海軍

    3千人、

    空軍空軍空軍空軍

    各型飛機 350架,

    總兵力總兵力總兵力總兵力

    37萬 5千人。

    以上兵力數據,並未包括隨時可越過「非軍事區」,南下支援南越境內游擊

    隊作戰之北越正規軍,及寮共、棉共「庇護區」內之共軍預備隊。不過,儘管如

    此,北越若撇開無形的「精神戰力」不談,僅就「有形戰力」而論,根本不能跟

    南越相比;也就是說,南越軍在兵力、火力上,均佔了極大的優勢。

    肆肆肆肆、、、、作作作作戰經過概要戰經過概要戰經過概要戰經過概要

    南越之地理形狀,東西窄、南北長,兵力部署由北向南並列為四個「作戰

    區」。第一作戰區最北,與 17 度線緊鄰,包括廣治、順化、蜆港等省市;第二

    作戰區在第一作戰區之南,包括中央高原與濱海的歸仁、綏和、芽莊、金蘭灣等

    地方;第三作戰區在第二作戰區之南,以首都西貢為中心;第四作戰區在最南端,

    也就是所謂的「湄公河三角洲」。各作戰區概略位置,見圖 1示意。

    1975年 3月 3日,越共繼「福隆之戰」的勝利,開始「擴張戰果」,以第 3

    師與 95團截斷歸仁與中央高原間南越軍之連絡線,以 968師直接攻擊中央高原

    北邊的「戰略要點」百里居省城,佔領了附近 6 個縣城。3 月 10 日,越共 320

    師在 1 個戰車團的支援下,向達樂省省會邦美蜀發起攻擊,17 日攻陷該城。接

    著,越共第 10師、第 316師及第 25團,又合圍中央高原南面的要點廣德;戰火

  • 11

    有燎原之勢。1975年 3月「中央高原之戰」狀況,如圖 1示意。28

    圖 1:1975 年 3 月「中央高原之戰」狀況示意圖

    28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62~63。

    四、0303,越共第 3師、第 95團截斷歸仁百里居間南越軍連絡線 中中中中 央央央央高高高高 原原原原 二、越共擴 張戰果 南南南南

    中中中中

    國國國國

    海海海海

    六、0317,南越阮文紹總統宣佈放棄廣治省與中央高原三省

    寮寮寮寮 國國國國

    高高高高

    棉棉棉棉

    一、0107,越共攻陷福隆 五、0310,越共 320師攻擊邦美蜀,並於 17日佔領之

    三、0303, 越共 968師攻擊百里居省城 胡胡胡胡 志志志志 明明明明

    小小小小 徑徑徑徑

    東京灣

    南越第 4軍區 南越第 3軍區 金蘭灣

    大叻 芽莊

    西貢(南越首都) 福隆(福平省會)

    廣德 達達達達樂樂樂樂省省省省 百百百百 里里里里 居居居居 省省省省 崑崑崑崑 嵩嵩嵩嵩 省省省省 南越第 1軍區

    南越第 2軍區

    施亞努小徑施亞努小徑施亞努小徑施亞努小徑

    崑嵩 百里居 1

    號號號號

    公公公公

    路路路路 歸仁

    綏和 廣治

    ↑國境線

  • 12

    3 月 14 日,當邦美蜀遭受越共攻擊之時,阮文紹總統正在芽莊召開軍事會

    議,為因應當前「危機」,決定放棄中央高原上的達樂、崑嵩與百里居等三個省,

    及最北端靠近「非軍事區」的廣治省,以「縮短陣線」,俾集中兵力確保綏和以

    南之線,再依狀況發展,相機與越共決戰。3 月 17 日,阮文紹總統向全國廣播

    這項決定,並宣佈上述撤退命令立即生效。29

    第一軍區方面:在接到阮文紹總統「廣播」的命令後,3 月 19 日倉促撤出

    廣治與順化,沿濱海的 1 號公路,向南退卻。3 月 25 日,越共攻陷廣義,截斷

    南越軍退路,並驅使大批難民擁塞於途,迫使第一軍區撤退的部隊只得擠在蜆港

    一地,動彈不得。3 月 26 日,阮文紹下令死守蜆港;當時南越在蜆港的兵力,

    計有步兵第 1師、第 2師、陸戰師、突擊兵群、裝甲旅等美式裝備部隊,本有一

    戰實力。但是,第二天軍區司令吳廣長中將就帶著他的參謀人員,坐軍艦向海上

    逃亡(一說吳遭槍傷,用直昇機載送到港外美艦上治療,越共造謠吳臨陣脫逃),

    軍心動搖,指揮體系整個瓦解。3 月 31 日,蜆港南越軍未作任何抵抗,即向越

    共投降;30至此,南越第一軍區的部隊,除稍早奉命調回西貢的空降師及步兵第

    2師的一部,共約 2萬人外,可以說全軍覆沒。1975年 3月 19日至 31日,南越

    第一軍區作戰狀況,如圖 2示意。

    29

    前引陳堅高〈對最近越南戰爭之檢討〉,頁 41。 30

    前引陳堅高〈對最近越南戰爭之檢討〉,頁 40。

  • 13

    圖 2:1975 年 3 月 19 日至 31 日,南越第一軍區作戰狀況示意圖

    第二軍區方面:3 月 17 日,接到撤退命令後,軍區立即在毫無準備的狀況

    下,放棄中央高原上的崑嵩、達樂、百里居三個省。軍區司令范文富中將率先逃

    到芽莊,致以步兵 22 師為主的退卻部隊,在無人指揮之下,紀律蕩然,潰不成

    軍;越共第 3及第 320師則是一路追擊,如入無人之境。31迄 4月 7日,歸仁、

    綏和、芽莊、金蘭灣、大叻等地區,皆未經戰鬥而放棄。32這個時候,福特總統

    31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62。 32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64。

    北越北越北越北越

    高棉高棉高棉高棉

    寮國寮國寮國寮國 南南南南 中中中中 國國國國 海海海海

    二、北越正規軍越過停火線,配合游擊隊,全面進攻 (示以實線箭頭) 一、0319南越第 1軍區倉促退出廣治與順化

    (示以虛線箭頭)

    三、0325越共攻佔廣 義,並以難民擁塞於途,截斷南越軍退路

    胡 志 明 小 徑 廣治 順化 蜆港 廣義

    崑嵩 百里居 1 號

    公 路

    北緯 17º 停火線

    南南南南越越越越 南越 第 1軍區

    南越 第 2軍區

    四、南越第 1軍區部隊退卻至蜆港,0326阮 文紹下令死守蜆港,0331南越軍投降 國境線

  • 14

    雖向國會提案要求緊急援助南越,但南越已無可挽救;美國所考慮的重點,已不

    是如何再對南越提供「起死回生」的援助,而是如何處理尚留在南越的美國人,

    以及與美國關係密切的越南人,包括他們的安全與撤退問題。33

    4月 17日,高棉 1970年 3月 18日推翻親共施亞奴政權所建立的親西方龍

    諾政府,在彈盡援絕下,向高棉共黨宣佈「無條件投降」,一時「骨牌效應」甚

    囂塵上;唇亡齒寒,對親美的西貢政權而言,無異又是一項沉重的精神打擊。4

    月 20 日,越共以 10 個師(約 14 萬人)的兵力,發動代號為「胡志明攻勢」(Ho

    Chi-minh Offensive)之作戰,兵分十路,進軍西貢;34其兵力部署與進攻路線,概

    如圖 3示意。35

    按,當時南越在西貢及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尚有完整的 6個步兵師、3個空

    降旅,及數百架戰鬥機;如奮力一搏,前途仍有可為;36可惜這時候南越軍民鬥

    志全失,西貢一片風聲鶴唳。4月 21日,阮文紹被迫辭去總統職位,出走台北,

    副總統陳文香繼任總統。4月 27日,西貢戰況緊急,惟一連外的「新山一機場」

    不斷受到攻擊,達官顯要紛紛乘砲火間隙,趕搭美國飛機一走了之,南越精神武

    裝完全瓦解。

    4 月 28 日,陳文香又被迫去職後,楊文明臨危受命,繼任總統。但楊文明

    也沒有一戰的決心,反而派人去向越共求和;惟立即遭到越共拒絕。4月 30日,

    楊文明以不願西貢毀於戰火為由,向越共宣佈「無條件投降」;南越遂亡,綿延

    三十年的越戰也就此落幕。1976 年 7 月 2 日,越共正式宣佈越南歸於統一,更

    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設於河內,並將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

    以象徵共產主義的勝利,並紀念胡志明一生對越南統一戰爭的貢獻。37

    33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366。 34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65~70。 35

    參考《中國時報》,1995 年 4 月 30 日(南越亡國 20 年紀念專刊),版 10,筆者自繪。 36

    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42~3。 37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68~70。

  • 15

    圖 3:1975 年 4 月 24~30 日西貢陷共之戰狀況示意圖

    伍伍伍伍、、、、檢討與評論檢討與評論檢討與評論檢討與評論

    從 1975年 3月上旬開始的「中央高原之戰」,到 4月 30日的西貢陷落,「南

    越亡國之戰」歷時僅僅兩個月,南越百萬裝備精良的現代化部隊,未經一戰而全

    軍覆沒,誠為古今戰史中所罕見。南越軍雖然建軍歷史不長,但卻在戰爭中成長,

    南中國海南中國海南中國海南中國海

    4月 20日,越共以 10個師,約 14萬人,十路進攻西貢 4月 30日南越無條件投降 西貢西貢西貢西貢

    湄公河湄公河湄公河湄公河口口口口 芹略 福禮 新山一機場

    鵝貢 美拖 新安 隆安 牙皮

    隆城 隆平 邊和

    平陽 檳吉

    富強 古芝

    南越軍防線

  • 16

    其中亦不乏驍勇善戰之師,如以華裔儂族子弟為主編成的步兵第 5師。38但為何

    1972 年尚有死守安樂、光復廣治的傑出表現,然而事隔三年,卻是棄甲曳兵,

    不堪一擊!何以如此?39約可由三個方向檢討:其一是,南越政治與社會的腐

    化;其二是,阮文紹總統「縮短陣線」決心的錯誤;其三是,南越政府與軍隊表

    現的低劣;其四是,越共的不屈不撓精神。第二項是「危機管理」與「決策過程」

    問題,第一、三、四項則是「精神力」的問題。概略分析評述如下:

    一一一一、、、、南越政治與社會的腐化南越政治與社會的腐化南越政治與社會的腐化南越政治與社會的腐化

    南越從吳廷琰(死於美國人主導的政變)、阮慶時代以降,政局始終混濁不

    清,政變之頻繁,難計其數,政府之更迭,就像走馬燈,不但國家元氣大傷,也

    給了越共坐大的機會。到了阮文紹時代,雖然權力歸於統一,維持了表面的安定,

    惟領導人私心自用,高層間勾心鬥角,加上官吏貪瀆成風,社會因而動盪不安,

    間接破壞了政府的形象,減低了民眾的向心,削弱了軍隊的戰力,也影響了美國

    人的信心與支持意願。40

    另一方面,如蔣百里先生所說:「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則強,相離則弱,

    相反則亡。」南越鄉村在長期戰爭中所造成的哀鴻遍野,到處斷垣殘壁,令人觸

    目驚心;但是以西貢為首的大都市官員與居民,卻始終以過美國式生活為追求目

    標,紙醉金迷,歌舞昇平,心中並無戰爭影子;影響所及,人民也缺乏鬥志,得

    過且過。以 1971年指揮「寮南之戰」(代號「藍山 719」(Lam Son 719),以截斷

    「胡志明小徑」為作戰目的)41的南越第一軍區將領們為例,他們在戰事最吃緊之

    際,仍每天早上乘直昇機到前線「上班」,晚上又坐直昇機「下班」,回到蜆港的

    司令部,陪家人晚餐,或參加應酬。當時南越高層風氣之頹廢,大體如此。42

    38

    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143。 39

    1972 年「廣治之戰」,見 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31~33,336。 40

    南越政局之亂,可參胡璉〈南越興亡〉,收入前引《出使越南記》,頁 3~41。 41

    有關藍山「719號作戰」狀況,見 John Pimlott ,op. cit., p94;George Doneleson Moss, op. cit., pp.315~27。雙方之兵力部署,參甘棠〈論寮南戰役〉,刊於《三軍聯合月刊》9卷,5 期(台北:三軍聯合月刊社,1971 年 7 月),頁 85。 42

    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50。

  • 17

    二二二二、、、、阮文紹總統阮文紹總統阮文紹總統阮文紹總統「「「「縮短陣線縮短陣線縮短陣線縮短陣線」」」」決心的錯誤決心的錯誤決心的錯誤決心的錯誤

    就戰爭的特質而言,越戰是一場典型的「游擊戰」對「反游擊戰」的戰爭。

    由於越共一方面以北越為後方基地,利用「胡志明小徑」及其支線「施亞奴小徑」,

    向南越實施滲透。另一方面,又在南越建立 9個軍區,部署數十萬武裝游擊兵力,

    對南越全境,廣泛的進行游擊作戰。在這種狀況下,雙方並沒有固定的「陣線」,

    亦無前方與後方之分。而越共居暗處,南越居明處;越共掌握主動,南越軍則須

    處處防守,但又處處薄弱。這就是實施「游擊戰」的最大戰略利益。

    再就「退卻」以「縮短陣線」的作戰程序言,應先針對敵情、地形、我軍能

    力、撤退路線、持久方式、使用工具、掩護部隊派遣、可能造成的難民問題及應

    變措施等因素,訂定行動計畫。當主動在敵,而守者所擁有之兵力不足以防衛廣

    大地區時,實施「縮短陣線、集中兵力」之行動,並無不當。但阮氏面對「危機」,

    在倉促「決策」的過程中,顯然忽略了以下關鍵問題:

    (一一一一)不瞭解不瞭解不瞭解不瞭解「「「「游擊戰游擊戰游擊戰游擊戰」」」」的本質的本質的本質的本質

    這既是一場沒有前後方之分、沒有固定陣線、沒有作戰正面的戰爭,敵人可

    能來自北方、西方、內部、甚至海上;南越軍之陣線如何縮短?而縱能縮短,其

    新陣線又該如何選定?這是一個須要慎重思考的問題。阮氏身為南越最高決策

    者,又長期置身於戰爭之中,居然不懂「危機處理」,不知用兵基本原則,也不

    瞭解所進行戰爭的本質;如此攸關國家存亡的大事,竟輕率決策,貿然實施,令

    人錯愕!

    (二二二二)忽略敵前撤退行動的困難性忽略敵前撤退行動的困難性忽略敵前撤退行動的困難性忽略敵前撤退行動的困難性

    一個成功的撤退,其困難度往往遠超過一次對堅固陣地的攻擊,或一次面對

    強敵的防禦。一個真正的將才,不但要會攻、會守、更要懂退卻。大軍退卻,必

    須要有周詳的計畫與充分的準備;計畫中,應律定一切與撤退有關的人、事、時、

  • 18

    地、物、如何、為何(即「六何」)。43尤其何者為掩護部隊?何者為側翼安全部

    隊?使用何道路?如何管制交通?如何疏導難民?中途如何進行持久作戰?行

    動如何保密?…等等,凡是可能出現之狀況與須要協調連絡的事務,均應納入算

    計。為了驗證計畫的可行性,必要時還須實施「現地偵察」;如果時間不允許,

    最低限度也應該做一次圖上或沙盤推演。

    然而,阮式 3月 17日在毫無預警狀況下,透過廣播,公開宣佈撤退命令,

    不但沒有給予下級部隊計畫作為時間,還昭告敵人自己的未來軍隊調動與下一步

    的作戰計畫,毫無「保守軍機」概念,授敵以追擊機會,在在都犯了極嚴重的戰

    略錯誤。

    (三三三三)對中央高原地略之戰略無知對中央高原地略之戰略無知對中央高原地略之戰略無知對中央高原地略之戰略無知

    南越地形狹長,北高南低。「中央高原」就位於南越中部的蜂腰地帶,南北

    走向,形成了一條由寮國與高棉東部山區向東、向南緩降的「縱走廊」,可以瞰

    制西貢與整個湄公河三角洲,並封鎖金蘭灣至廣治之間的帶狀濱海低地。南越若

    喪失「中央高原」,不但等於放棄了芽莊以北的半壁江山,同時西貢中樞亦門戶

    洞開,再無險可守;尤其甚者,更嚴重衝擊了本已脆弱的民心士氣。影響所及,

    人民消散了對政府的信心,軍隊失掉了求勝意志,國家精神武裝全面崩潰;謂其

    為「戰略無知」,可也。

    筆者以為,當時南越猶具「空優」條件,阮文紹應可在「中央高原」上,仿

    傚 1972年的「安樂之戰」,選擇若干要點以守之,就地吸引越共主力而決戰;44

    自助人助,只要創造幾場像樣的會戰勝利,美國的態度就會轉變,南越的情勢就

    能改觀。

    43

    有關「六何」之概念,可參拙著《戰略概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2006 年 6 月,再版),頁 24~25。 44

    「安樂之戰」,為 1972 年越共「春季攻勢」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本戰,南越以第 5師守安樂,吸引越共第 1、5、7師圍攻後,迅速集中第 18、21、25師主力,及第 7、9師的一部,在數百架直昇機支援下,發動反擊,造成越共甚大傷亡。見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50~51。

  • 19

    總之,1975年 3月 17日南越總統阮文紹在芽莊所下達的放棄最廣治省與中

    央高原,是一項倉促、草率、違反用兵原則的「決心」(即「決策」),是戰略上

    極嚴重的錯誤;而其所付出的代價,就是亡國。

    三三三三、、、、南越政府與軍隊表現的低劣南越政府與軍隊表現的低劣南越政府與軍隊表現的低劣南越政府與軍隊表現的低劣

    綿延垂三十年的越南戰爭,竟在一次「縮短陣線」的錯誤決心下,使政治混

    亂、社會不安的南越丟掉了江山。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混亂政局與

    錯誤決心,只是南越亡國的催化劑與導火線,真正關鍵的因素,還是政府官員之

    喪失氣節與軍隊在戰場上的離譜脫序表現。檢討如下:

    (一一一一)過度依賴美國過度依賴美國過度依賴美國過度依賴美國、、、、不會獨立作戰不會獨立作戰不會獨立作戰不會獨立作戰

    南越軍隊長期在美國呵護下,養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1970 年以前,由於

    與美軍「並肩作戰」,故在越共歷次的大攻勢中,有恃無恐,表現尚可。1971年

    的「寮南之戰」,美軍自己限制自己,不得越界進入寮國,僅在邊境線上擔任遠

    程火力支援,地面作戰全交給南越軍負責;是役,南越軍的表現已是敗相畢露。

    1972年的越共「春季攻勢」,幸而美軍尚未撤光,韓國「白馬」與「青龍」兩師

    勁旅猶在越南戰場,故終能有驚無險,度過難關。

    到了 1975 年初的越共對「中央高原」的連續攻勢中,因為少了美軍助戰,

    南越軍居然如此不堪一擊,百萬大軍不到兩個月就全部瓦解,這就是依賴心理造

    成的嚴重後果。任何一個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當然企望獲得較多的外援,但這

    也只是增大勝利公算條件之一,可有可無,不能盡恃;而莊敬自強,獨立奮戰的

    精神與毅力,才是捍衛「國家安全」、決定自己生死存亡不可或缺的法寶。

    (二二二二)軍隊不知為誰而戰軍隊不知為誰而戰軍隊不知為誰而戰軍隊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何而戰為何而戰為何而戰

    南越淪亡之戰,歷時甚短,真正的作戰不多;要之,也只有步兵第 23師(欠)

    的「邦美蜀之役」、步兵 18師 53團的「春祿之役」兩場。其餘部隊,不是還沒

  • 20

    有跟敵人接觸就崩潰了,就是做了楊文明「無條件投降」的殉葬品。而遠較越共

    強大的海空軍,更沒來得及支援陸軍作戰,非逃即降;號稱「百萬雄師」的南越

    國防武力,就這樣轉眼灰非煙滅。

    軍以戰為主,戰則以求勝為目的。何以國家養兵千日,到了用兵時候,卻是

    一片秋風掃落葉的淒慘景象,遇戰則敗,遇敵則降;此乃軍隊缺乏國家觀念,軍

    人喪失責任心、榮譽感,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心中更無生死信念的緣故。

    探本溯源,南越之亡國,實其來有自。

    (三三三三)官員氣節掃地官員氣節掃地官員氣節掃地官員氣節掃地

    在南越「亡國之戰」的過程中,最令人寒心的就是各級官員與幹部的「氣節」

    問題。此其間,南越的數千名政府要員與軍事將領中,除了副總統陳文香、外交

    部長陳正誠、教育部長吳克省、達樂省長阮文恬上校、及一位不知名的警察上校

    殉國外,其餘居然不是投降,就是一走了之,沒有一個戰死或殉職的人。這些人,

    先有第一、二軍區司令的擅離職守、逃亡海上,接著又有總統阮文紹的出走台北、

    副總統阮高祺的遠走美國,以及越共包圍西貢時,副總理陳文敦、參謀總長高文

    園、第三軍區司令阮文全、西貢衛戍司令阮文明、西貢市長杜建饒…等高級文武

    官員,均放棄自己的國家、人民與軍隊,搶先搭上美國飛機,逃往國外。上行下

    效,無怪乎士兵也表現出了一付保命第一的心理,誰也不願賣命去當英雄烈士;

    像這樣的軍隊,那能打仗?像這樣的國家,那能不亡?

    猶記 1975年 4月 17日,高棉首都金邊陷共前一刻,我國前駐高棉反共政府

    的「大使級」代表孔令晟將軍(曾任海軍陸戰隊司令,警政署長,退休後任教於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尚在煙硝彌漫中,準備以殉國之心,與任所

    共存亡。最後,還是時任行政院長的 蔣經國先生親自下令,派遣華航專機,才

    將其接回到台北。孔將軍所代表的「黃埔精神」與「軍人氣節」,與南越官員及

    將軍們的心中無國、貪生怕死相比,何異天壤!不過,當前的政治環境下,國軍

    的將軍們也開始競相梯榮;「黃埔精神」在否?筆者已無信心。

  • 21

    筆者認為,國家高級官員的任用與軍事將領的篩選,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應

    視為極慎重之事。一般說來,南越建軍歷史不長,將領們缺乏養成教育,在職訓

    練又不足,即便是擔任師長或軍區司令者,都是一路跟著美軍見習,自己還不曾

    有過指揮團、營級部隊作戰的實際經驗。以阮慶為例,三十八歲就當到四星上將,

    其餘二、三星將軍中,不乏平流進取、靠關係起家的二、三十歲年青人。45南越

    的亡國,將領起用與篩選不當,應是另一重要關鍵。

    四四四四、、、、越共的不屈不撓越共的不屈不撓越共的不屈不撓越共的不屈不撓

    反過來看,在越南的這場長期戰爭中,小小越共運用「小米加步槍」的游擊

    戰法,無視強權,先擊敗法軍,再趕走美軍,最後又滅掉南越;其何以獲勝?除

    活用「人民戰爭」的神髓之外,就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令人佩服。此「精

    神力量」,筆者將其區分為「始終不變的國家戰略目標」與「上下一心的同仇敵

    愾意志」兩大部分;概述如下:

    (一一一一)始終不變的國家戰略目標始終不變的國家戰略目標始終不變的國家戰略目標始終不變的國家戰略目標

    越共自 1954年南北越分割之日起,其始終不變的「國家目標」,就是「解放

    南方,統一全國。」為達此目標,河內舉國奮鬥,未嘗一刻鬆懈。儘管從 1968

    年的「Tet Offensive」到 1973年的「春季攻勢」,越共面對美軍的「火海」,傷亡

    慘重,而北越更持續處在美國 B-52 重轟炸機的無情攻擊下,無法喘氣;但是,

    越共卻愈挫愈勇,其「國家統一」目標,始終如一,未曾動搖,不達目的,絕不

    中止。

    (二二二二)上下一心的同仇敵愾意志上下一心的同仇敵愾意志上下一心的同仇敵愾意志上下一心的同仇敵愾意志

    當越戰因美軍介入而達到高潮之時,河內、海防與「胡志明小徑」上的補給

    點,經常被炸成一片火海。但北越的老百姓冒死搶修交通,肩挑運補的情形,充

    45

    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12。

  • 22

    分顯示了北越人民「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的一致;而沿「胡志明小徑」滲

    透南下的北越青年,人人身上刻著「生在北方,死在南方」的字樣,以示必死決

    心。46姑不論越共的做法合不合人道,但其所產生的同仇敵愾「精神戰力」,卻

    是無發估量的。及至 1969年 9月 3日胡志明之死(年 69),范文同、武元甲、長

    征、黎筍等繼續掌權者,也莫不將胡氏臨終時「毋忘南方」之叮嚀奉為圭皋,而

    矢志實踐。47這種上下同欲的精神,和南越的歌舞昇平、爭權奪力對照,其相差

    安可以道里計?難怪前者打勝仗,後者打敗仗。

    陸陸陸陸、、、、結論結論結論結論

    當 1968 年尼克森甫入主白宮之時,越戰方酣;一部五角大廈的電腦輸入

    美國與北越相關資料,包括雙方人口、國民所得、總生產量、戰車、飛機、軍艦

    數量及武裝部隊裝備等,然後詢問電腦,「我們什麼時候會打贏?」結果電腦僅

    僅花了幾秒鐘就給了答案:「我們已經在 1964年贏了。」48但是,事實上結果大

    家後來都知道,美國不但輸了越戰,幾乎動搖國本,還導致了南越的亡國;可見

    電腦無法計算「無形戰力」,而「無形戰力」又恰是戰爭決勝的最重要因素。

    在「無形戰力」中,又以「士氣」與「紀律」最為重要。「士氣」可說是精

    神諸力之總和,而「紀律」則為軍隊之命脈;49兩者之盛衰與優劣,直接投射在

    軍隊「戰鬥意志」與「戰鬥效能」之上,均為決定戰爭勝負之「無形要素」。軍

    隊缺乏「紀律」,必無「士氣」,縱有精良武器裝備,亦難發揮應有戰力,遇戰即

    敗;1975年的「南越淪亡之戰」,提供了歷史教訓。

    其次,大軍作戰時的戰略、戰術運用與後勤支援,固然重要,但若各級指揮

    官能有定、靜、安、慮之修養,處變不驚,維持軍隊「紀律」嚴明,使「士氣」

    46

    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67。 47

    前引胡璉《出使越南記》,頁 73。 48

    Harry G. Summers, Jr. “On Strategy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ietnam War .” (N.Y.: 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82), p42。 49

    馮倫意編‧蔣中正總統核定《戰爭原則釋義》(台北:國防部,1959 年 6 月),頁 259。

  • 23

    振奮,則更為戰勝之基礎。50而士兵尤應具備精誠團結、同仇敵愾之精神,勤勞

    堅忍,冒險犯難,並精練戰技,縱當戰鬥慘烈、情況危殆之際,仍能上下互信,

    堅持必勝信念,以源自「士氣」與「紀律」之「精神力」,克服戰場上情況不明、

    恐怖、危險、疲勞與匱乏等交織之狀況,爭取最後勝利;51而這一切,應都來自

    嚴格的「訓練」。

    因此,「訓練」不但是軍隊「精神戰力」的泉源,更是「士氣」與「紀律」

    的最忠實盟友;軍隊唯有堅實「訓練」,才能嚴明「紀律」,常保「士氣」,表現

    「信心」,進而臨危不亂,運用自如,贏得戰爭,確保「國家安全」。如果軍隊都

    像當年的南越軍一樣,不事訓練,將帥只知拍馬迎逢,只會紙醉金迷,那麼士卒

    必然有樣學樣,不知廉恥,那裡會有「士氣」與「紀律」?又那裡談得上「團隊

    精神」?遇戰不敗,那才是奇蹟。

    再看越共,其以不起眼的小國寡民條件,面對強權,能屢戰屢勝,亦完全在

    於「士氣」與「紀律」之上。這種由全體軍民「士氣」與「紀律」所衍生出來的

    「無形戰力」,雖然看不見,摸不著,更無法以數據量化,但卻在這場艱困而漫

    長的戰爭中,先戰勝殖民帝國主義的法國,再打敗兵力優勢、裝備精良、火力強

    大、戰爭潛力雄厚的美國,繼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滅美國人扶植的南越;越共

    的精神與意志力量,令人折服!統一後的越南,若能將此無形的「精神力」,投

    注在經濟發展上,假以時日,相信也必定能創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50

    前引 蔣中正總統核定《戰爭原則釋義》,頁 281。 51

    此為國軍現行〈教戰總則〉中,第四條「必勝信念」與第五條「精神戰力」之基本概念。

  • 24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參考資料

    一一一一、、、、中文中文中文中文

    《中國時報》,1995年 4月 30日(南越亡國 20年紀念專刊),版 10。

    甘棠〈論寮南戰役〉,刊於《三軍聯合月刊》9卷,5期(台北:三軍聯合月刊社,

    1971年 7月)。

    何世同《戰略概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2006年 6月,再版)。

    何世同〈論奠邊府之戰〉,刊於《中華戰略學刊─九十六年冬季刊》(台北:中華

    戰略學會,2007年 12月 31日)。

    胡璉《出使越南記》(台北:中央日報社,1978年 1月)。

    陳堅高〈對最近越南戰爭之檢討〉,刊於《三軍聯合月刊》,13卷,5期(台北:

    三軍聯合月刊社,1975年 7月)。

    陸軍總部《陸軍作戰要綱─聯合兵種指揮釋要》,上冊(龍潭:陸軍總部:1991

    年 6月)。

    馮倫意編‧蔣中正總統核定《戰爭原則釋義》(台北:國防部,1959年 6月)。

    國軍現行〈教戰總則〉。

    《聯合報》(台北:1995年,4月 13日),版 39。

    二二二二、、、、外文外文外文外文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s Longest War”, (N.Y.: John Wiley & Sons,1979)。

    George Doneleson Moss,“Vietnam : An American Ordeal”,(N.J. :Englewood Cliffs,

    1990)。

    Harry G. Summers, Jr. “On Strategy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ietnam War .” (N.Y.:

    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82)。

    John Pimlott , “Vietnam :The History and The Tactics,” (N.Y.:Grescent Books,1980)。

    Ray S. Cline ,“World Power Trend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83s.”, Boulder

  • 25

    Colo: Westview Press., 1980。

    Stanley Karnow, “Vietnam: A History –The First Complete Account of Vietnam At

    War”,(N.Y.: Penguin Books Ltd,1984)。

    Steven Cohen (ed), “Vietnam: Anthology and Guide to a T.V. History”, (N.Y.: Alfred A

    Knopf, Inc.1983)。

    U.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Legislative History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88th Cong., 1st-2nd Sess, 1963-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