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44
37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 實證研究 林昭吟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近年來身心障礙與老年議題的連結。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與官方統計資 料分析,發現此二福利人口群的重疊性愈來愈高,但其中仍包含差異性。其次,運用生命歷程 與社會老人學觀點,以結構式問卷隨機抽樣面訪202位設籍台北市25-64歲身障者。研究發現: 2000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相比,成年身障者在生理面與社會面的老化現象,較接近老人;但 在心理感受與自我認同方面,多數成年身障者不認為自己是老人。其次,與障礙有關之特質如 障別、障礙等級、與障礙發生時間,較易彰顯老化現象的差異。第三,以整體時序年齡來看, 身障者多數在50歲以前即出現老化現象,故相關之社會保險給付或福利服務,也可考慮彈性調 整身障者的受益年齡。 關鍵字:身心障礙者、老年、提前老化、伴隨障礙老化、生命歷程取向 作者感謝三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以及台北大學統計系王鴻龍教授的意見諮詢。 作者感謝三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以及台北大學統計系王鴻龍教授的意見諮詢。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民國9712月/第十九期3780

Upload: -

Post on 25-Jan-2015

1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6月28日(週六) 重新定義健康 (兼談提早退休) 條文Art.9,21 / 講師:林昭吟 / 引領者:李麗娟、劉于濟 延伸閱讀資料

TRANSCRIPT

Page 1: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 37 ─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

實證研究*

林  昭  吟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近年來身心障礙與老年議題的連結。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與官方統計資

料分析,發現此二福利人口群的重疊性愈來愈高,但其中仍包含差異性。其次,運用生命歷程

與社會老人學觀點,以結構式問卷隨機抽樣面訪202位設籍台北市25-64歲身障者。研究發現:

與2000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相比,成年身障者在生理面與社會面的老化現象,較接近老人;但

在心理感受與自我認同方面,多數成年身障者不認為自己是老人。其次,與障礙有關之特質如

障別、障礙等級、與障礙發生時間,較易彰顯老化現象的差異。第三,以整體時序年齡來看,

身障者多數在50歲以前即出現老化現象,故相關之社會保險給付或福利服務,也可考慮彈性調

整身障者的受益年齡。

關鍵字:身心障礙者、老年、提前老化、伴隨障礙老化、生命歷程取向

* 作者感謝三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以及台北大學統計系王鴻龍教授的意見諮詢。* 作者感謝三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以及台北大學統計系王鴻龍教授的意見諮詢。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民國97年12月/第十九期37—80頁

Page 2: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38 ─

壹、前 言 近年來,人口老化、人口平均餘命延長已是一般人朗朗上口之詞,因此政府針對

高齡化社會來臨的相關社會福利措施,例如全民健保、國民年金、長期照顧等等,也

紛紛積極加以落實或展開規劃。然而,人口平均餘命延長所代表的不只是壽命的延

長,也可能是障礙的增加。在 OECD 出版的 2001 年社會指標中,即曾問到一般人 65 歲

之後所增加的平均餘命是一段獨立自主的還是脆弱依賴的生命歷程?也因此OECD國家

開始將免於障礙平均餘命(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DFLE)列為重要的社會指

標之一(OECD, 2001a)。儘管各國對於障礙(Disability)的定義不同,但自1980年以

來,DFLE資料已逐漸被建立中。根據作者整理自 OECD Health Data 與 Social Indicators

的資料(如附錄),於 1986~1997 年主要先進國家之女性免於障礙平均餘命的比率約

佔其平均餘命的83%,其中以日本最高佔96.1%,荷蘭最低約佔75.3%1(OECD, 2001a

∕2001b)。若以 2004 年我國女性平均餘命 79.70 歲(內政部統計處,2006)、假設以

DFLE佔率 90% 計算,則我國女性免於障礙的平均餘命約為 71.73 歲;換言之,我國女

性在生命末期平均約有 8 年可能是處於某種程度的障礙之中。因此無論是身心障礙者或

非身心障礙者,在生命的末期都可能面對處於障礙的生命歷程。

再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老年與障礙的課題。隨著一般人口平均餘命的延長,身心障

礙者的平均餘命亦有延長的趨勢。依據法國學者Breitenbach匯整自不同資料來源,發

現法國心智障礙者在平均餘命上有顯著成長,例如唐氏症者在 1929-1930 年的平均餘命

只有 9 歲,1947 年成長至 13.5 歲,而到 1996-1997年,則可以達到男性 60 歲、女性64 歲

(Breitenbach, 2001)。以脊髓損傷者為例,目前美國脊髓損傷者在發生障礙之後的存

活年數平均約為 20-40 年,為50年前的20倍(Whiteneck et al., 1992; Samsa & Patrick &

Feussner, 1993);且不少傷者的實際年齡早已超過61歲(Menter, 1993)。由以上國外

數據顯示,身心障礙者的平均餘命或發生障礙後的存活年數已大幅改善,愈來愈多身

1 有關 OECD之 DFLE 資料的收集,主要係來自於各國的調查資料。此外,各國對於「障礙」的定義不同,收集資料的時點也不同,例如英國與德國是較有系統地收集 DFLE 資料,而日本、美國、與紐西蘭則於 1986-1997 年間,各只有一個時點的資料。

2

Page 3: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39 ─

心障礙者能輕易地邁入中高齡,經歷老化的階段。然而有關身障者的老化現象,以及

其平均餘命延長對於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仍需要更多的瞭解。故在過去 15-20 年

間,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的研究已愈來愈受到重視(Zarb & Oliver, 1993)。

我國 65 歲以上身心障礙者佔整體身心障礙者的比例逐年增加。以既有之全國性

身心障礙人口資料來看,65 歲以上身障人口於 2005 年時約佔整體身障人口的 34.9%。

若以台北市資料為例,則可以發現身心障礙老人2的比例逐年增加(如表一)。在

1993-2003 年間,身心障礙老人的比例由 13.96% 快速上升至 40.24%3;1996-2003 年間的

增加率為 12.60%,遠高於其他各年齡層身障人口(台北市政府主計室,2001∕2002∕

2003∕2004)。換言之,隨著人口結構老化、營養的改善、醫療的進步、以及障別的

調整(例如失智症於 1990 年納入身障類別)等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老人在身障人口

結構中的比例逐漸上升,也使老人與身障者此兩大福利人口群之重疊性愈來愈高。此

外,學者王國羽分析「2000 年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資料,亦指出我國

身心障礙人口有逐漸老化的趨勢。推測原因之一為身障人口的平均餘命延長,其次為

因老年退化或中高齡疾病導致失能老人人數增加。例如以各障別的平均年齡而言,失

智症原屬於威脅老年人口的主要疾病,因此其平均年齡高達 74 歲;其次視障、聽障、

植物人的平均年齡亦在 55 歲以上(王國羽,2002) 。

表 一:台北市身心障礙者人數成長率與增加率按年齡別,1993∼2003

歲 1993(1) 1996(2) 1999(3) 2003(4) 1996~2003成長率[(4)-(2)]/(2)*100

0-2 -- 339 175 353 4.13%3-5 -- 690 843 994 44.06%6-11 -- 2,311 2,287 2,652 14.76%

12-14 -- 1,580 1,102 1,317 -16.65%15-17 -- 2,042 1,355 1,498 -26.64%(接下頁)

2 係指 65 歲以上且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3 就一般人口結構老化定義,65 歲以上人口超過 7% 即為老化的人口結構。而台北市 65 歲以上老人佔身障人口的比例於 1993 年便已達 13.96%,之後並逐年增加到 40.24%。因此,台北市身障人口結構早已進入高齡化,只是老化的速度更快,老人與身障者重疊的現象更明顯。

3

Page 4: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40 ─

(續表一)18-29 -- 6,868 7,628 8,658 26.06%30-44 -- 16,355 18,352 19,994 22.25%45-59 -- 8,409 13,520 21,948 161.01%60-64 -- 3,212 4,532 6,555 104.08%65+ 3,858 15,967 28,688 43,073 169.76%Total 27,633 57,773 78,482 107,042 85.28%

歲 1993(5) 1996(6) 1999(7) 2003(8) 1996~2003增加率(8)-(6)

0-2 -- 0.59% 0.22% 0.33% -0.26%3-5 -- 1.19% 1.07% 0.93% -0.27%6-11 -- 4.00% 2.91% 2.48% -1.52%

12-14 -- 2.73% 1.40% 1.23% -1.50%15-17 -- 3.53% 1.73% 1.40% -2.14%18-29 -- 11.89% 9.72% 8.09% -3.80%30-44 -- 28.31% 23.38% 18.68% -9.63%45-59 -- 14.56% 17.23% 20.50% 5.95%60-64 -- 5.56% 5.77% 6.12% 0.56%65+ 13.96% 27.64% 36.55% 40.24% 12.60%Total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註:"--"表示沒有資料 資料來源: 作者整理自台北市統計要覽, 1993-2003。

由以上國內外身心障礙人口資料來看,身心障礙人口結構的老化已是普遍的現

象。然而身障者進入老年的年齡能否如同非身心障礙者一般,同樣由 65 歲起算?抑或

由於身障者特殊的功能障礙,使其更易於受到疾病與環境的影響,而導致出現提前老

化?若是如此,則以年齡區隔的社福體系,尤其是老人福利相關措施,是否應將未達

法定老人年齡卻已出現老化現象之身障者納入服務範圍?抑或是在既有身障福利體系

中,考量身心障礙者老化的需求,而提供適當的福利服務?換言之,隨著人口結構與

社會環境變遷,老人與身心障礙者此二福利人口群之重疊性已愈來愈高(如圖一),

但在重疊部份仍包含一些差異性。例如在身心障礙老人中,有一部份為先天或早年即

發生障礙,而後逐漸邁入老年的身心障礙者;另一部份為障礙發生時間在晚期,多因

老年疾病或功能退化而成為身心障礙者。國外學者Britenbach與國內學者董和銳稱前者

為終生(life-long)障礙者,後者為老年(late-life)障礙者(Breitenbach, 2001; 董和

4

Page 5: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41 ─

銳,2003);但在本文中為做進一步區別以及便於後續討論,故將逐漸老化之終生障

礙者稱為「老化身心障礙者」;而將因老年功能退化而導致障礙之身障者稱為「老年

身心障礙者」4。

老化身心障礙者

老人非身心障礙者老年身心

障礙者

成人身心障礙者

圖一:老人與身心障礙者人口群之概念區隔

老年與身心障礙議題之關聯性已愈來愈密切,然而國內相關研究仍在起步,無論

是在概念的探討或是實證的分析方面。因此,本文首先希望能藉由文獻檢閱,探討老

年與身心障礙課題的關聯性;其次,藉由內政部委託之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現象的調

查研究,探討早期或中期發生障礙者的老化現象,以瞭解其是否已出現提前老化;最

後,根據研究結果,希望能對身心障礙者老化提出相關研究或政策建議。

貳、文獻探討

一、生命歷程觀點

心理學家經常將人格發展區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皆有其特色或任務。在艾力

克森界定的老年期發展特色為「統合相對於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亦即在此一

階段人們會回顧其過去的一生與成就,若能獲得一種秩序感和生活意義時,則會達到

統合感。相對地,未能達到此種統合感的人,則會因為意識到所剩時日不多,無法開

啟另一種生活,而感到徹底的絕望(黃慧真譯, 1994)。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案主所呈

4 國外文獻相關名詞包括disabled elders, older disabled people, aging with a disability, aging with a lifelong disability等等,實難找出適當中文翻譯名詞,故在此僅以「老化身障者」與「老年身障者」命名,後仍有再討論的空間。

5

Page 6: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42 ─

現的問題十分複雜,為快速整合相關知識,並提出評估及解決方案,社會工作者需要

修習「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一門學科,將生命歷程由出生到老年切割成數個不同階

段,每個階段皆有其生理、心理、社會面的特徵與潛在的問題。以老年期而言,一般

定義為自六十歲一直到死亡,然而隨著平均餘命的延長,所謂的老年階段也有逐漸延

長的趨勢(Ashford & Lecroy & Lortie, 1997)。

近年來,生命歷程觀點(life course approach)也被廣泛運用於社會科學中,例

如相較於性別、階級、或族群等概念,社會科學家也以年代(generation)做為社會

區分(social division)的概念依據,因此青少年研究、老年社會學等又再度受到重視

(Priestley, 2003)。依據Giele & Elder (1998: 1-29),生命歷程觀點在 1950 年代以

後快速崛起,主要來自於四種類型之實證研究的累積,分別是歷史人口學(Historical

Demography)、老年社會學(Sociology of Ageing)、生命史(Life History)、與貫時

性研究及調查(Panel Studies and Longitudinal Surveys)。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創新與

突破,對於促進生命歷程觀點之概念與理論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貢獻。生命歷程觀

點的優勢在於其彈性與包容性,以致於此觀點得廣泛適用於文化的、社會的、與個人

的變異性。不同於強調既定事件與角色的生命週期觀點(life cycle),生命歷程觀點

注意到特殊事件與角色對個人生命的影響;它同時也認為外部歷史事件與社會互動對

於生命歷程的形塑,是和個人之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發展同等重要。換言之,生命歷程

觀點同時強調年代(generation)與年齡(age),前者著重於特殊歷史事件的發生及

個體經歷該事件之年齡對於生命軌跡的影響,例如Elder等人(1993)探討戰爭及大蕭

條下成長之兒童的生命發展過程;而後者則著重於年齡的主觀詮釋,以彰顯時序年齡

(chronological age)的複雜性與相對性,例如Neugarten and Peterson (1957)於堪薩

斯市之年齡研究發現,同樣年齡的勞工階級與中產階級相比,前者的自我感受較為蒼

老。

生命歷程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同樣以個人發展進程進行切

割、同樣強調人與環境的關係、同樣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與外在事件的影響。因此,

身心障礙學者Mark Priestley亦以生命歷程觀點檢視身心障礙議題,他認為將身心障礙

議題放在生命歷程的架構中,有助於我們去思考更廣泛的課題,以及不同階段身心障

礙者所面對的問題,而不是只侷限於少數的議題,例如早療或就業;以及特定的年齡

6

Page 7: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43 ─

層,例如處於工作年齡的障礙者。他認為運用生命歷程觀點有助於我們瞭解由生命之

初到生命末端的身心障礙者(Priestley, 2001∕2003)。

二、老化的定義

由社會老人學(social gerontology)觀點,老化(aging)一詞泛指有機體一生中的

所有變化,這些變化有的好、有的壞,也有的無傷大雅。在年少階段,我們稱之為發

展或成熟(development or maturation);過了 30 歲以後,一些改變的出現,反映了整

體器官功能的正常下降,此時我們稱之為衰老(senescence)。衰老現象逐漸遍及整個

人體,到最後減低了體內不同系統的功能,也降低了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這便是有

機體發展的最後階段(林歐貴英、郭鐘隆 譯,2003)。另外, 對於心智障礙者老化的

看法,由於心智障礙者的生理構造和功能與一般人不同,所以其老化現象的參考團體

不是以一般人為對象,而是與他自己這個群體作比較,凡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導致

器官功能衰退的事實,就是老化的開始年齡。大部份研究心智障礙的學者,普遍而言

認為55歲是符合上述定義老化開始的年齡。(引自萬育維譯,2004:180)。

在社會老人學中,亦將老化區分為時序的老化5、生物的老化、心理的老化、與

社會的老化。所謂時序的老化(chronological aging)是以出生年做為計算基礎,例如

就時序年齡來看,75 歲比 45 歲「老」;然而,時序年齡與生物年齡、心理年齡或社

會年齡未必有直接的關連性。生物的老化(biological aging)意指器官系統之功能效

率降低,例如心、肺、循環系統等。造成生物老化的主因為隨著有機體的老化,細胞

繁殖數目減少或有些類型的細胞損失之後,便不再繁殖。這類型的老化通常可藉由測

量器官系統之效能(efficiency of organ systems)或生理活動之水準(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而得知。而有學者也將之稱為功能性老化 (functional aging)(Hayflick,

1996)。心理的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包含感官與知覺過程的變化、心智功能的

變化(例如記憶、學習、與智力)、適應力與人格特質的變化等。因此,一個人若仍

5 有些教科書將 chronological ageing 翻譯為「自然的老化」,但在此則就字面上翻譯為「時序的老化」,以突顯年齡的時序性。

7

Page 8: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44 ─

保持心智的活躍,並對新環境的適應力良好,則可被視為心理的年輕(psychologically

young)。社會的老化(social aging)則指個人角色及與他人關係之改變,例如與家人

及朋友的關係、扮演有無支薪的生產力角色 (paid and unpaid productive role)、以及

在宗教或政治等社會團體的角色。隨著時序年齡的增長,個人的社會角色與社會關係

也會隨之改變。然而,社會大環境(social context)通常能決定老化的定義,也會影響

老化的經驗被視為是正面的或負面的 (Hooymsn & Kiyak, 2002: 4; 林歐貴英、郭鐘隆

譯,2003)。

儘管老人學研究相當蓬勃發展,但對於身心障礙者老化的研究並不多。而由身心

障礙研究來看,身心障礙與老年的研究也是近年來才受到重視。誠如之前提到,身心

障礙者的平均餘命已大幅延長,其時序年齡可輕易達到 30 歲、40 歲;然而,身心障礙

者的時序老化與其生理或心理老化的關聯性較一般人更低。例如智能障礙者因其認知

能力限制而經常被稱為「永遠的小孩」(eternal children) (Breitenbach, 2001);而若

採取功能性定義 (functional definition),多數障礙者事實上已經步入老年 (Oliver &

Sapey, 1999)。所以,對於身心障礙者老化的研究,不能單從時序老化來看,亦必須注

意其生理老化、心理老化與社會老化等面向,以觀察其何時開始變老?與非身心障礙

者之老化過程的差異為何?並進一步規劃及採取相關福利措施,例如醫療、照護、安

養等等。

三、身心障礙者老化之相關研究

誠如許多研究者指出,隨著營養的改善、醫療的進步、照顧的增加等等因素,身

心障礙者的平均餘命已逐漸延長,甚至於進入中年或老年階段,相關文獻指出,目

前這些進入中年或老年階段的終生或早期障礙者,大概是第一代的人口群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eople with early-onset disabilities to live into middle and late life)(Hogg &

Lambe, 1997: 202; Oliver & Sapey, 1999: 102; Breitenbach, 2001: 232; Kemp & Mosqueda,

2004: 1 ; Bigby, 2004: 17)。Zarb & Oliver (1993) 指出,伴隨障礙而老化(aging with

disability)的現象在過去 15-20 年間已逐漸浮現明朗;而Bigby(2004)也提到,在澳

洲、歐洲、及美國等工業先進國家,老化身障者在老人人口中是一少數卻快速成長的

8

Page 9: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45 ─

群體。因此,在過去 10 年之中,已有不少論文或書籍討論到身心障礙者老化的問題,

由最初的實務觀察、文獻整理,到近年來嚴謹的量化或質化實證研究結果的累積,使

我們對於身心障礙者老化議題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以下將就國外相關文獻,做進一

步的整理與討論。

Priestley指出(2003: 156-8),身心障礙老人成長速度非常快,主要來自於兩個

趨勢,一為老年障礙率增加,其次為身心障礙者平均餘命延長。有關前者及其相關社

會服務,已有不少文獻提及(見Oliver & Sapey, 1999: 102),而本文主要關心的對象

為伴隨障礙老化的身心障礙者。以後者而言,多數研究探討的是心智障礙者的老化,

因其多數為早期發生障礙且為終生障礙者。此外,早期心智障礙者經常被視為「永

遠的小孩」,不僅因為其認知功能較低,也由於少有心智障礙者能存活至老年階段

(Breitenbach, 2001: 231)。然而,目前心智障礙者的平均餘命延長,也意味著其需要

照顧的時間也隨之延長,這項改變對於家庭成員、第一線服務提供者、與政策制定者

都會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 (Hogg & Lambe, 1997: 201)。此外,有些研究著重於非心

智障礙者的老化,例如Iwakuma (2001) 探討中途致障之脊髓損傷者的老化經驗與認

知,以及 Kemp & Mosqueda (2004) 特別關心患小兒麻痺之肢體障礙者的老化問題。

澳洲健康暨福利研究院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IHW) 則以量化

調查研究方式,分析一般身心障礙與老年的問題,並不特別著重於心智或肢體障礙者

(AIHW, 2000)。

早期有關身心障礙者老化的研究,多來自於實務的觀察。例如 Zarb (1993)提

到,許多身心障礙者經歷到生理方面的提前老化(premature physical ageing),此與其

經歷障礙時間的長短有關;大約在發生障礙後 20-30 年,其健康狀況便會開始走下坡。

其次,身心障礙者原來的障礙問題,經由長期打針、吃藥、復健、自然發展或其他因

素,也會衍生出副作用及造成二度障礙(secondary impairments),例如類風溼關節

炎、呼吸系統問題、骨骼肌肉硬化等。就心理層面而言,身心障礙者在老年時期同樣

會緬懷自己的過去,而且更容易產生失落感,因為有許多人生任務未能實現,例如就

學、就業、結婚生子等(引自Oliver & Sapey, 1999: 102-3)。

近年來,有關身心障礙者老化之實證研究不少。在質化研究方面,Hogg & Lambe

(1997)以生活品質問卷 (Quality & Life Questionnaire)深度訪談蘇格蘭地區 32 位

9

Page 10: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46 ─

40 歲以上之心智障礙者及其主要照顧者,並以個人認知、家庭處境、安養需求、日

間活動與休閒、健康與健康照顧、以及照顧人員訓練等六個主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

發現,多數身障者本人及照顧者已發現個人日益老化問題,但對未來卻沒有特別的規

劃。其次,照顧人員應該同時具備身心障礙與老化過程方面的知識或訓練,以便即早

察覺服務對象之生理或心理的改變。此外,Iwakuma (2001) 也以現象學觀點,探討

日本地區 30 位中途致障脊髓損傷者對於老化的看法。其研究結果指出,如同許多中

途致障者,脊髓損傷者認為發生障礙前後是兩個不同的人生,他們認為他們的老化過

程是不同於非身心障礙者的。對於老化,他們並不特別感到恐懼,一則因為他們已經

驗過瀕死的意外,老化已不算什麼 (ageing is nothing);其次,他們已習慣肢體障礙

的生活,此與老年時所面對的障礙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他們最關心的還是家人,

因為在日本,多數身心障礙者仍是由家人照顧;當身心障礙者老化時,也意味著家人

(尤其是配偶)也逐漸老化,此時照顧責任將對其照顧者形成更大的負擔。儘管質化

研究呈現身障者老化過程的豐富樣貌,但由於這類型研究結果的概推性較為有限,因

此對於其結論的引用必須注意。例如根據Iwakuma的研究,身障者對於老化似乎抱持著

一種無懼樂觀的態度,然而若擴大樣本或改變抽樣方法,是否仍會得到同樣的結論,

值得進一步的深思。

在量化研究方面,澳洲健康暨福利研究院 (AIHW, 2000)根據澳洲統計局1998年

的身心障礙調查(共計訪問 19,300 個家戶與 800 所機構),分析及推估身心障礙與老

年的議題。首先研究人員將成年身心障礙者分為 45-64 歲與 65 歲以上兩群,分別觀察

其障礙發生年齡 (age at onset of disability)、障礙類別與居住處所。調查結果顯示,

45-64 歲之身障者約有 10.3% 為早期發生障礙 (18 歲以前),而 65 歲以上者只有 4.8%

為早期發生障礙;相對地,65 歲以上身障者中,有 41.3% 為 65 歲以後才發生障礙。另

就障別來看,在 45-64 歲群組中,心智障礙者早期發生障礙的比例高達 63.3%,遠高於

其他障別;而在 65 歲以上群組中,心智障礙者僅佔 0.3%,其餘多為晚期發生障礙的視

障或聽障者。就居住處所來看,心智障礙者與精神障礙者住進機構的比例遠高於其他

障別,例如在 65 歲以上群組中,重度智障者住在機構的比例高達 91.5%,重度精障者

也有 78.6%。該研究以大規模的調查,推估身心障礙者的現況,然而身障者異質性很

大,以致於有些障別或類別的樣本數仍是過少,導致推估上的困難。此外,障礙發生

10

Page 11: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47 ─

年齡問題僅問及家戶樣本,並未問到機構樣本,這也可能影響真實障礙發生年齡的分

佈估計。儘管上述研究限制,澳洲政府對於老年與障礙議題的探討,仍有其值得參考

之處,例如以家戶障礙者為主,相對於僅以機構障礙者為主的研究;以大規模量化調

查為主,相對於質化方法的障礙研究;研究對象包含所有障別,相對於僅針對心智障

礙者老化的研究。

我國近年來亦開始注意到障礙與老年問題,尤其注意到 65 歲以上身障人口持續

增加、身障者與老人人口的重疊、相關社會福利措施的競合等議題(王國羽,2002∕

2003∕2004; 董和銳, 2003; 孫健忠、林昭吟、陳阿梅, 2003)。然而,有關身障者老

化現象之量化實證研究仍然較少,故本文希望藉由內政部委託研究所收集到的實證資

料,進一步呈現及分析我國身障者老化的現象,以提出相關的研究或政策建議。

參、研究方法

一、問卷架構與測量工具

本文之實證資料主要來自於內政部委託研究: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現象與健康照

護需求之研究(林昭吟、林季平,2004)。由於該委託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我國身心

障礙者之老化現象與相關健康照護需求,因此問卷設計亦傾向於探索性與回溯性。

若以生命歷程觀點所用之研究方法來看,此研究乃採用橫斷式回溯性設計 (cross-

sectional retrospective design),取其優點在於短時間內收集長程(a long life span)資

料,且成本較為低廉;但缺點為受訪者記憶問題,可能造成資料可信度降低 (Giele &

Elder Jr., 1998:98-127)。回溯性調查的重點在於身心障礙者大約自何時開始感受到老

化、健康狀況的變化情形如何、相關的健康照護需求有那些。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檢

閱結果,研究者自擬問卷架構如圖二,包括基本資料、老化現象、與健康照護需求三

大部份。其基本假設為健康照護需求可能同時受到個人特質與老化現象所影響;而老

化現象又可能因不同性別、障別、障礙等級等人口特質因素而有差異。然而受限於文

章篇幅,本文僅著眼於身心障礙者之人口特質與老化現象之關聯性,亦即不同性別、

障別、障礙等級、與障礙發生時間,於三大面向之老化現象有何異同。

11

Page 12: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48 ─

老化現象

1. 工 作 情 形( 如工作年數、離開職場年齡等)

2. 生 理 狀 況( 如自理功能、健康狀態、主要病症等)

3. 心理社會狀況( 如老年憂鬱、自我認同、社會參與等)

4. 社 會 參 與(如外出次數等)

健康照護需求

1. 就醫情形2. 就醫習慣3. 就醫困難4. 健康照護需求

基本資料

1. 個人( 如障別、障礙發生年齡等)

2. 家庭( 如家庭人數、家庭收入等)

3. 照顧者( 如 與 障 礙 者 關係、照顧年數、照顧頻率等)

圖二:問卷架構

本問卷第一部份基本資料包含身心障礙者的性別、年齡、障別、障礙等級、導致

障礙原因、障礙發生年齡等。本研究雖曾就台北市身障者之公務資料檔進行分析,但

發現公務資料檔於根據「身心障礙者鑑定表」建檔後,便疏於更新,導致資料可信度

有問題,無法直接以串檔方式與調查資料進行連結。例如公務資料無全民健保之身障

者比例竟高達 31.1%,與事實之3%的健保未納保率不符。此外,公務資料缺乏適當社

經背景變項,例如身障者的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因此,部份基本資料題目必須於問

卷調查中再由訪員詢問一遍。第二部份老化現象乃參酌社會老人學對於三個老化面向

的概念定義(如本文第貳章所述)、有關身心障礙者老化之研究、以及一般老人狀況

調查研究,由生理面、心理面、與社會面探討身心障礙者的老化現象,並對應其於老

化發生時的時序年齡。由於老化的面向相當廣,故在生理老化部份僅著重於「生理活

動水準」與「器官系統效能」向度,故以 ADL 與 IADL 功能量表測量生理活動水準,以

及詢問主要病症與二度障礙情形探討器官系統效能。心理面的老化則考量身障者之心

理感受變化與自我認同的向度,故以 Yesavage等人(1983)所發展之「老人憂鬱量表」

12

Page 13: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49 ─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為基礎,加以修改簡化之後,對於身障者本人進行

測量。此外,亦詢問受訪者對於身心障礙者或老人的自我認同。社會面的老化則考量

個人的生產力角色與社會關係改變的向度,故以其職涯發展做為指標,另外詢問其社

會參與的情形,例如每週外出次數以及參與社會活動頻率的改變。第三部份健康照護

需求則包括身心障礙者的表達性需求,例如是否定期就醫、就醫科別、就醫場所等;

以及其感受性需求,例如在未提示與提示的情況下請受訪者回答其最迫切需要的健康

照護項目。

二、調查對象、抽樣方法與調查過程

因受限於時間與經費,本抽樣調查僅以台北市成年身心障礙者為主;藉由委託單

位提供之母體資料,以隨機抽樣方式選擇年齡介於 25-64 歲的成年身心障礙者。該年齡

範圍的界定,目的在於排除年齡過低,仍在發展過程中;以及年齡過高,老年之後才

發生障礙的群體。此外,由於以往並未有相關的本土實證調查,因此本調查並未針對

特定障別進行研究;而僅就合於年齡條件之身障者進行抽樣。抽樣方法係採用簡單隨

機抽樣(Simple Random Sampling),給定每一樣本一隨機亂數參數,並將樣本檔按此

亂數參數升冪排列,構成一隨機排列的樣本檔。若訪問失敗,則由下一個編號之樣本

依序遞補,直到訪問至研究計劃預定之 200 位成功樣本。根據事後之樣本與母體配適度

檢定如表二,若以障別做為檢定依據,則卡方值為 3.115,p 值為 0.874,接受樣本與母

體比例結構近似的假設。惟就實際數據來看,肢障者樣本仍多出 4 個百分點,而重器障

樣本則少 3 個百分點。

表二:樣本與母體之配適度檢定

障 別 母 體 (1) 障別/母體 (%) (2) 樣 本 (3) 障 別/樣 本 (%) (4) (4)-(2)視障 2,697 4.58 7 3.47 -1.11 聽障與平衡 3,972 6.74 14 6.93 0.19 聲音與言語 588 1.00 1 0.50 -0.50 肢障 21,256 36.08 81 40.10 4.02 智障 6,175 10.48 19 9.41 -1.08 (接下頁)

13

Page 14: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50 ─

(續表二)

多障 6,506 11.04 29 14.36 3.31 重器障 6,145 10.43 15 7.43 -3.01 其他 11,570 19.64 36 17.82 -1.82 總計 58,909 100.00 202 100.00 0.00 卡方值=3.115 p值=0.874資料來源:本研究與台北市統計要覽 (2004)。

關於身障者老化之實證研究,在我國幾乎沒有之前的研究可以參考。參酌國外相

關之量化研究,例如 Tamar & Hsieh & Rimmer(2002)、Hughes et al.(2005)、Ito

(2006)的研究,除了官方大型統計調查外,個別研究的樣本數並不太多,少則僅有

數十個,多則有數百個,樣本數的差異非常大,主要乃受限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與可

近性等因素。然而,這些量化研究的樣本數至少在 40 個以上,以便進行統計分析。此

外,我國身障者的拒訪率偏高,故在研究經費與時間的框架下,估計至少完成 200 份樣

本,以便進行統計分析。關於本研究樣本數於推論統計上的意義,本研究樣本數雖然

不多,但根據事後之樣本與母體配適度檢定結果(以障別做為檢定依據),接受樣本

與母體比例結構近似之假設,如表二。在抽樣誤差方面,根據最大抽樣誤差的快速估

計公式(1/√n)(洪永泰,2001:84),則本研究之抽樣誤差約在±7% 以內,較一般

民調之±3% 的抽樣誤差高。而若欲達到±3% 的抽樣誤差,則約須蒐集 1,110 個樣本,

故未來應可建議增加樣本數,以縮小抽樣誤差範圍。

本調查係由訪員親自到受訪者家中,進行面對面問卷訪問。在實地調查之前,我

們先進行問卷之專家效度意見收集,然後著手試查 12 位障礙發生在 10 年以上的身障

者,再依試查結果修改問卷不完善之處,最後進行正式調查。正式調查時間自 2004 年

8 月至 10 月,始完成委託研究計劃預定之 200 份成功樣本數。本研究共計發出 540 個樣

本名單,樣本編號為 1~540 號,成功問卷 202 份,失敗問卷 338 份。由於本研究採簡單

隨機抽樣,若訪問失敗,則依序遞補;故若將遞補樣本視為替代樣本,則本研究之成

功完訪率為 101%;若未將遞補樣本視為替代樣本,僅就問卷之發出與回收率計,則成

功完訪率為 37.41%。扣除其他原因與未填答失敗原因的 110 份,問卷訪問失敗的主要

因素依序為「拒答」(101人, 29.9%)、「完全不知有此人」(39人, 11.5%)、「造訪

兩次以上,仍未成功」(36人, 10.7%)、「有此人,但行蹤不明」(27人, 8.0%)、

14

Page 15: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51 ─

「已搬遷至外縣市」(13人, 3.8%)、「障礙者死亡」(12人, 3.6%)。樣本之基本資

料如表三之一。

由於有 84 份問卷(41.6%)係由主要照顧者回答,故亦將其基本資料列於表三之

二。首先,受訪之主要照顧者多為女性(73.8%),主要為障礙者的父母(42.9%)、

配偶或同居人(22.6%)、至於兄弟姐妹、子女、親戚則均在10%左右。其次,主要

照顧者年齡有偏高現象,50 歲以上者幾乎佔 68%,此或許與照顧者的身份多數為父

母或配偶有關;然此亦顯現隨著身障者的老化,主要照顧者的老化可能更早或更明

顯,將來亦可能形成老年父母照顧老化身障者的處境,值得關注。至於照顧時間與照

顧頻率也相當長,已照顧障礙者的時間大致平均分佈在10年以內(28.9%)、11-20年

(21.7%)、21-30 年(22.9%)、31 年以上(26.5%),而照顧頻率則多數為每週七天

(88.1%),可見主要照顧者的負擔相當沈重。

表三之一:樣本基本特質之次數分配

選 項 次 數 %受訪者身份 障礙者本人 118 58.4

父母 36 17.8 配偶或同居人 19 9.4 兄弟姐妹 9 4.5 子女 9 4.5 其他 11 5.5

樣本性別 男性 130 64.4 女性 72 35.6

目前年齡 25-29歲 12 5.9 30-39歲 44 21.8 40-49歲 65 32.2 50-59歲 53 26.2 60-64歲 28 13.9

發生障礙年齡 0-19歲 100 49.5 20-29歲 28 13.9 30-39歲 16 7.9 40-49歲 21 10.4 50-64歲 29 14.4 不知道 8 4.0

(接下頁)

15

Page 16: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52 ─

(續表三之一)

障礙類別 視覺障礙 7 3.5 聽覺機能障礙 14 6.9 聲障或語障 1 0.5 肢體障礙 81 40.1 智能障礙 19 9.4 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15 7.4 顏面損傷 3 1.5 慢性精神病 31 15.3 多重障礙 29 14.4 頑性(難治型)癲癇症 1 0.5 其他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定 1 0.5

障礙等級 極重度 28 13.9 重度 32 15.8 中度 73 36.1 輕度 69 34.2

教育程度 不識字 16 7.9 自修(識字) 2 1.0 國小 43 21.3 國(初)中 26 12.9 高中(職) 67 33.2 專科/學院 23 11.4 大學 16 7.9 研究所以上 9 4.5

婚姻狀況 未婚 81 40.1 已婚 105 52.0 喪偶 2 1.0 離婚 14 6.9

資料來源: 本研究。

表三之二:受訪之主要照顧者基本特質的次數分配

選項 次數 %與障礙者關係 (n=84) 父母 36 42.9

配偶或同居人 19 22.6 兄弟姐妹 9 10.7 子女 9 10.7 親戚 8 9.5 機構人員 2 2.4

(接下頁)

16

Page 17: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53 ─

(續表三之二)

其他 1 1.2 照顧者性別 (n=84) 男性 22 26.2

女性 62 73.8 照顧者年齡 (n=84) 20-29歲 6 7.1

30-39歲 9 10.7 40-49歲 12 14.3 50-64歲 35 41.7 65歲以上 22 26.2

照顧時間(年)(n=83) 10年以下 24 28.9 11-20年 18 21.7 21-30年 19 22.9 31年以上 22 26.5

照顧頻率(每週平均天數)(n=84)

0天 2 2.4 1天 2 2.4 2天 2 2.4 3天 2 2.4 4天 2 2.4 7天 74 88.1

資料來源: 本研究。

三、資料分析策略

本研究為針對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的初探性量化研究,首先本研究根據老化指標

收集身障者在這些指標上的表現與其對應的時序年齡。其次,採用 2000 年老人狀況調

查研究之類似題目做為參照基礎(benchmark),對照身障者於這些指標的分佈,是否

接近或不同於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群所呈現的樣態。第三,針對不同特質的障礙者,進

行老化現象指標與自覺出現老化現象之時序年齡的分析,以比較不同特質障礙者的老

化現象是否有顯著差異;而出現差異的主要特質為何,例如性別、年齡別、障別、障

礙等級、障礙發生時間等。

17

Page 18: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54 ─

肆、研究結果

一、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與老化年齡

本節將從工作情形、健康與失能情形、疾病與二度障礙、心理與社會參與等四個

面向,探討成年身心障礙者之老化情形及其對應之時序年齡。

(一)工作情形

依據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係指年滿 65 歲以上之人,而此亦對應一般 65 歲的工作

退休年齡。因此,由身心障礙者工作情形與其退出職場年齡,可觀察其是否有職業生

涯提前退休現象。

根據表四,25-64 歲身障受訪者的勞參率為 46.5%,從未工作者佔 18.8%,曾工作

但已退出職場者佔 34.7%。相較於同年齡非身障者,其勞參率偏低6;即使曾有工作經

驗,也約有 42.7%在達到退休年齡之前,即已退出職場。就其退出職場年齡來看,平均

數與中位數皆在 42 歲左右,而眾數為 45 歲,此似乎顯示不少身障者在尚未達到就業服

務法定義之中高齡者下限的 45 歲時,便已完全沒有工作;至於退出職場的主要原因為

障礙者個人或雇用環境因素,則有待進一步探討。另就資料本身來看,仍有 57.3%有

工作經驗之受訪者仍在工作中;因此,整體身障者退出職場年齡雖大致較非身障者提

前,但仍有可能高於 45 歲。此外,就身障者工作年數來看,其平均工作年數為15年,

低於勞基法得自請退休的 25 年工作年數,或必須搭配年滿 55 歲的條件。身心障礙者工

作年資有限,不僅影響其退休金或老年給付數額,亦不易累積足夠的退休保障資源,

值得加以重視。

6 根據 2004 年資料,全國 25-44 歲勞參率為 81.25%,45-64 歲勞參率為 59.96%;而受訪者在此二年齡組的勞參率分別是 56.5% 與 42.7%,明顯偏低(行政院勞委會,2006)。

18

Page 19: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55 ─

表四:成年身障者工作情形與退出職場年齡

工 作 情 形 退出職場年齡(歲)

從未工作者

目前仍在工作中

曾工作但已退出職場

總計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標準差

總人數 38 94 70 202 41.81 42.00 45.00 10.98% 18.8 46.5 34.7 100.0

25-44歲 17 48 20 85% 20.0 56.5 23.5 100.0

45-64歲 21 50 46 117% 17.9 42.7 39.3 1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二)健康與失能情形

根據文獻檢閱與實務觀察,身心障礙者容易經歷生理面的提前老化,例如健康狀

況走下坡、失能情形增加、二度障礙出現等等。若將成年身障者與一般老人的健康狀

況進行比較,應可發現二者之相同與相異處,並進而歸納出身障者是否有生理面的提

前老化,以及約略自何時開始。此外,根據陳惠真與王香蘋的研究 (2004: 25),有關

健康狀況的測量,可包括罹病情形、活動功能狀態、個人主觀自評健康狀況。因此,

本文亦將就這些面向,探討成年身心障礙者的健康情形,並將之與2000年內政部辦理

之「老人狀況調查」研究結果進行比較,以勾勒出成年身障者的生理面老化現象。

1. 自評健康狀況

就本研究與老人狀況調查進行比較(如表五),25-64 歲成年身障者自認為目前健

康狀況「非常好」及「好」的比例僅有 18.4%,相較於 65 歲以上老人的 41.3%;而成年

身障者自認為健康狀況「不好」及「非常不好」者高達 32.7%,相較於老人的 22.0%。

故大致看來,成年身障者的自評健康狀況情形並不佳。若請其回溯歷年健康狀況改變

情形,則約可畫出整體趨勢如圖三。由圖三中可看出,回答健康狀況「非常好」及

「好」的人數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尤其在「10 年前」開始出現向下調降的轉折

點;而回答「不好」及「非常不好」的人數則逐漸上升,大約在「15 年前」便已開始

感受到健康狀況不良,而此二數列在「5 年前」首度出現自認為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數高

於健康狀況良好。大體而言,儘管身障者的健康狀況有走下坡的趨勢,但基本上仍呈

19

Page 20: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56 ─

現一種漸進平緩而非急速驟降的態勢。然而,此資料乃屬於聚集性資料 (aggregated

data),無法指認特定身障者健康狀況改變的趨勢;其次,若依不同年齡層或不同障

別,再描繪其健康狀況趨勢圖,則應會有不同的結果;第三,日後若能採取同樣本多

次研究 (panel study),定期收集貫時性健康資料,則更能瞭解老化身障者健康狀況改

變的程度與速度。

表五:身障者與老人自評健康狀況比較

身障者自評健康狀況 老人自評健康狀況

人數 % 人數 %

非常好 8 4.0 426 15.2好 29 14.4 730 26.1普通 99 49.0 1,028 36.7不好 64 31.7 481 17.2非常不好 2 1.0 134 4.8總計 202 100.0 2,799 100.0資料來源:本研究與2000年老人狀況調查。

120

100

80

60

40

20

0

人數

25年前 20年前 15年前 10年前 5年前 3年前 1年前

回溯年

非常不好

非常好

普通

不好

圖三:身障者健康狀況改變趨勢

20

Page 21: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57 ─

2. 活動功能狀況

若以 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以及 IADL (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二量表衡量成年身障者的活動功能,則可發現約有 26.2% 成年身障者有一項以

上 ADL 困難,32.7% 有一項以上 IADL 困難(如表六與表七)。若與老人狀況調查進行

比較,65 歲以上老人僅 9.3% 有一項以上 ADL 困難,故成年身障者的活動功能狀況似

乎較老人為差。若僅就有ADL 困難之53位身障者樣本來看,多數感到困難的項目依序

是「室外走動」(60.4%)、「洗澡」(56.6%)、「蹲廁」(52.8%);而就項目數

來看,多數有 1-3項 ADL 困難 (58.5%)、其次為 7-10 項 (28.3%)、再其次為 4-6 項

(13.2%),因此,成年身障者不僅失能比例較高,失能程度亦偏向於中重度7。

再觀察樣本自何時開始,需要他人協助生活自理?如調查結果顯示,開始需要他

人協助生活自理年齡的平均數為 31.5 歲、中位數 35.0 歲、眾數 0 歲、標準差 21.9 歲。身

障者需要他人協助生活自理的年齡偏低,應是由於身障者在發生障礙後不久,便需要

他人協助生活自理;此可由需要他人協助生活自理年齡與發生障礙年齡的高度相關可

以看出(r=0.833, p<0.01)。由於不少身障者為早期發生障礙,因此需要他人協助生活

自理或所謂生理老化的年齡的平均數被拉低,而標準差也較大。

表六:成年身障者ADL狀況與需要他人協助年齡

有ADL困難 需要他人協助ADL年齡(歲)

無 有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標準差

1-3項 4-6項 7-10項 小計 31.5 35.0 0.0 21.9

人數 149 31 7 15 53

% 73.8 15.3 3.5 7.4 26.2

資料來源:本研究。

7 依據陳惠真、王香蘋(2004: 29)參考國外學者 Anderson 等人之功能評估的分類方式:「獨立自主」表示 ADL 與 IADL 均正常,毫無執行困難;如有一項以上的 IADL 執行困難,則為「輕度失能」;有一項至二項的 ADL 困難,表示「中度失能」;有二項以上的 ADL 困難,表示「重度失能」。

21

Page 22: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58 ─

表七:成年身障者IADL狀況與需要他人協助年齡

有IADL困難 需要他人協助IADL年齡 (歲)

無 有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標準差

1-2項 3-4項 5-7項 小計 24.5 23.0 0.0 22.8

人數 136 19 12 35 66

% 67.3 9.4 5.9 17.3 32.7

資料來源:本研究。

(三)疾病與二度障礙

就罹病情形來看,表八依序列出成年身障者常見的主要病症,最多為眼耳疾

病,其次為心臟血管疾病,再其次為肝胃腸等消化系統疾病。而老人常見的主要病

症,最多為心臟血管疾病,其次為骨骼肌肉疾病,再其次為眼耳疾病。若採用卡方

同質性檢定,可發現成年身障者與老人的疾病型態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X2=26.497,

p=0.009)。其主要差異部份在於老人的病症多偏向於與功能退化有關的疾病,例如心

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疾病;而身障者的病症多偏向於與障礙有關的疾病,例如精神疾

病、眼耳疾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身障者患有消化系統疾病8與皮膚疾病的比例明顯

高於老人,此是否與身障者之個人飲食或清潔習慣有關,值得進一步的探討。但儘管

如此,對於身障者常見疾病的瞭解,應有助於相關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以促進身心障

礙者的健康。

文獻上經常提及隨著時間的演變,身障者除了原本的障礙問題外,亦會因各種自

然或人為因素,而衍生出「二度障礙」或「二度損傷」(secondary impairment)。然

而就本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受訪者(65.8%)表示並無其他障礙問題;但另有34.2%受

訪者表示有一項以上的其他障礙問題。就勾選次數來看,最常發生的二度障礙是「視

覺障礙」,其次為「聽覺障礙」。又除了「其他障礙」外,併發「智能障礙」的比例

是最低的。至於二度障礙發生年齡,平均數約為31歲、中位數為35歲、眾數為0歲、

8 此結果亦接近李志偉等(2005: 13)有關智能障礙者常見疾病的研究發現;其所患疾病以神經性疾病最高(含癲癇),其次為精神疾病與肝膽腸胃消化系統疾病。但為何身障者易罹患與

障礙無明顯關連性的消化系統疾病,值得進一步探討。

22

Page 23: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59 ─

標準差為 19.8 歲。若將之與障礙發生年齡進行相關分析,亦有顯著高度相關(r=0.732,

p<0.01)。但由散佈圖來看,先天發生障礙者之原始障礙與二度障礙發生年齡的相關性

較低,亦有較明顯的時間差;而後天發生障礙者,其原始障礙與二度障礙幾乎同時發

生。因此,對於先天致障者必須特別留意其二度障礙發生的可能性與時點。

表八:成年身障者與老人之主要病症比較

成年身障者主要病症 排名 25-64歲身障者主要病症 勾選次數 %佔總次數 %佔總人數

1 眼、耳疾病 58 17.8 39.5 2 心臟、血管疾病 48 14.7 32.7 3 肝、胃腸等消化系統疾病 45 13.8 30.6 4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 35 10.7 23.8 5 骨骼肌肉疾病 34 10.4 23.1 6 精神疾病 28 8.6 19.0 7 呼吸系統疾病 22 6.7 15.0 8 泌尿系統疾病 18 5.5 12.2 9 皮膚疾病 13 4.0 8.8

10 血液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9 2.8 6.1 11 癌症 8 2.5 5.4 12 免疫系統疾病 7 2.1 4.8 13 其他疾病 1 0.3 0.7

老人主要病症 排名 65歲以上老人主要病症 勾選次數 %佔總次數 %佔總人數

1 心臟、血管疾病 974 30.0 46.4 2 骨骼肌肉疾病 651 20.1 31.0 3 眼、耳疾病 356 11.0 17.0 4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 321 9.9 15.3 5 肝、胃腸等消化系統疾病 286 8.8 13.6 6 呼吸系統疾病 187 5.8 8.9 7 其他疾病 173 5.3 8.2 8 泌尿系統疾病 139 4.3 6.6 9 血液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45 1.4 2.1

10 皮膚疾病 38 1.2 1.8 11 免疫系統疾病 31 1.0 1.5

資料來源:本研究與2000年老人狀況調查。

23

Page 24: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60 ─

表九:二度障礙發生情形及發生年齡

有無二度障礙 二度障礙發生年齡 (歲)無 有 總計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標準差

人數 133 69 202 30.97 35.00 0.00 19.75 % 65.8 34.2 100.0

主要二度障礙項目

智能障礙 精神障礙 視覺障礙 聽覺障礙 腦部損傷 肢體障礙 其他障礙 小計

勾選次數 11 15 24 19 15 15 7 106% 10.38 14.15 22.64 17.92 14.15 14.15 6.60 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四)心理與社會參與

1. 老年憂鬱狀況

有關身障者心理面的老化,本文主要根據 Yesavage 等人(1983)發展的「老人憂

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經過翻譯與縮減題目後,針對身障者本

人進行測量。GDS量表主要目的為發展一簡單測試工具,以檢測老人的憂鬱程度。原

始量表有 30 道題目,為避免老人回答時產生混淆,故以是非題方式呈現,回答「是」

的題數愈多,表示憂鬱程度愈高 (Yesavage et al., 1983: 40-41)。一般而言,回答具有

GDS量表所列之憂鬱感受的題數在 10 題以內,視為正常;而在 10 題以上,則有憂鬱傾

向 (Yesavage et al., 1983: 46)。依據身障者老化文獻,部份身障者在老年時也會緬懷

過去並產生失落感;而GDS量表的作者群也認為本量表不僅可適用於健康老人,也可

適用於有肢體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Yesavage et al., 1983: 46)。因此,本研究選擇以此

量表探究身障者之老化憂鬱情形;然而受限於問卷篇幅,故經由研究者篩選與問卷試

訪,由30題中選出10題;又為增加題目的區辨力,故將採點方式由「是」與「否」,

改為「非常不同意」為 1 分,「不太同意」為 2 分,「有點同意」為 3 分,「非常同

意」為 4 分,得分愈高意味著成年身障者的老年憂鬱感受愈高。

將已做過信效度分析之量表進行修改,確實有值得商榷之處,然而參酌相關研

究,例如內政部辦理之 2000 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與學者 Woo 等人(2000)對香港 70 歲

24

Page 25: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61 ─

以上老人之機構化的風險因素分析研究,其分別將此量表縮短為 10 題及 15 題,而前者

亦改變計點方式由 2 分法成為4點之 Likert Scale 。受限於自行開發測量工具的不易以及

問卷篇幅的限制,故本研究參酌其他研究之作法,以修改後 之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測量身障者之憂鬱程度。而就本研究所得資料進行該量表之整體信度分析,若採 4 點之

Likert Scale,其 Cronbach’sα 係數為 0.8230;若將「非常同意」與「有點同意」合併為

選項「是」,「不太同意」與「非常不同意」合併為選項「否」,則 Cronbach’sα係

數為 0.7962。兩者之問卷整體信度係數,均達「很可信」的範圍9,亦顯現整體量表的

內部一致性,但仍較原始量表之信度係數(0.94)為低。

由於 GDS 量表著重於憂鬱症的心理而非生理面向(Yesavage et al., 1983: 48),

因此本量表完全由身障者自己回答,不由主要照顧者代答。回答此量表之身障者計

116 人,主要性別為男性(62.9%);障別為肢障(55.2%)、精障(14.7%)與重器

障(11.2%);障礙程度為輕度(41.4%)與中度(37.9%);障礙發生時間為先天

(42.1%)與後天(57.9%)的比例相當。根據表十,受訪者回答各題具有憂鬱感受的

比例大都未超過四成(第 1, 4, 8 題為反向題);僅有第 2 題「目前減少許多習以為常的

活動或興趣」與第6題「比較喜歡待在家裡,更勝於外出及接觸新的事物」之勾選的比

例最高,分別為 62.3% 與 56.0%。對於身障者而言,這兩個問題可能涉及更多障礙因

素,而非老化因素;可能由於身障者本身的障礙,再加上無障礙環境缺乏,對於外出

及參與活動造成許多不便。而就其他題目來看,不認為「現在能夠活著就是一件很美

好的事」的比例僅有 13.3%(此為反向題),因此,身障者對於生命的看法仍是相當正

面的。此外,回答具有 0-3 項憂鬱感受之受訪者佔 57.8%;4-6 項者佔 24.1%;7-10 項者

佔18.1%。大體而言,在此身障受訪者的老年憂鬱程度或許不如部份文獻所指出那樣嚴

重,然而身障者的心理老化問題仍是值得加以重視。至於不同特質障礙者的老年憂鬱

狀況,本文將在稍後做進一步分析。

9 問卷整體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為介於 0 與 1 之間, α係數介於 0.00~0.30為「不可信」、α係數介於 0.30~0.50 為「稍微可信」、α係數介於 0.50~0.70 為「可信」、α係數介於0.70~0.90 為「很可信」、α係數介於 0.90~1.00 為「極可信」(陳景堂,2005:11-37)。

25

Page 26: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62 ─

表十:成年身障者之老年憂鬱感受次數分配

老年憂鬱感受題目非常同意與

有點同意

非常不同意與

不太同意

人數 % 人數 %1 基本上你滿意你的生活 78 67.2 38 32.8 2 你目前減少許多習以為常的活動或興趣 71 62.3 43 37.7 3 你經常覺得無聊 45 38.8 71 61.2 4 大部份時間,你都感到精神相當不錯 73 63.5 42 36.5 5 你經常覺得無助 41 35.7 74 64.3 6 你比較喜歡待在家裡,更勝於外出及接觸新的事物 65 56.0 51 44.0 7 你覺得你比大部份的人更健忘 39 33.9 76 66.1 8 你覺得現在能夠活著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98 86.7 15 13.3 9 你覺得你的處境是缺乏希望的 35 30.4 80 69.6 10 你覺得大部份人都過得比你好 38 33.3 76 66.7

註:第1, 4, 8題為反向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

2. 自我認同及社會參與

伴隨障礙老化之身障者的自我認同為「身心障礙者」、「老人」、「兩者皆

是」、或「兩者皆非」一直為許多學術與實務工作者所關心,因其會影響到福利服務

的提供,與老人及身障福利的切割或整合。根據調查結果,54.0% 受訪者認為自己是

「身障者」,僅有 2.0% 認為自己是「老人」;另亦有 11.5% 認為「兩者皆是」與 22.0%

認為「兩者皆非」,以及高達 8.5% 表示「不知道」(如表十一)。調查結果相當分

歧,不過較為確定的是成年身障者對於「老人」的自我認同度最低,即使生理狀況接

近老人,但心態上未必能認同。此亦可由多數受訪者(56.9%)表示不認為自己的心態

已老;即使有,其開始感受心態變老的平均數是 44.57 歲、中位數是 47 歲、標準差是

11.11 歲,亦即大都在 45 歲左右才開始感受到心態的老化,但自認為是老人的比例並不

高。

在社會的老化方面,除了之前提到退出職場時點外,亦可觀察身障者的外出頻率

與參與活動的改變情形(如表十二)。成年身障者的外出頻率並不低,59.9 % 受訪者表

示「幾乎每天」外出;但也有 15.3% 受訪者表示「每月外出一兩次」,以及 59% 回答

26

Page 27: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63 ─

「都沒有外出」。在社會活動參與方面,35.8% 受訪者表示和以前比較起來,參與社會

活動的情形沒有改變;32.3% 表示愈來愈少參與;31.8% 則認為一直都很少參與。若問

及何時開始減少外出參與社會活動,則平均數是 41.5 歲、中位數是 40 歲、眾數為 30 歲

與40 歲、標準差是 11.51 歲,亦即大約在 40 歲左右開始減少社會活動的參與。

表十一:成年身障者自我認同與心態老化開始年齡

自我認同 心態老化開始年齡 (歲)

障礙者 老人二者皆是

二者皆非

其他 不知道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標準差

人數 108 4 23 44 4 18 44.6 47.0 50.0 11.1 % 54.0 2.0 11.5 22.0 2.0 8.5

資料來源:本研究。

表十二: 成年身障者社會參與情形與開始減少社會參與年齡

請問您最近一個月外出次數如何?

幾乎每天 每週3-4次 每週1-2次 很少外出(全月1-2次) 都沒有外出 不知道 總計

人數 121 17 20 31 12 1 202% 59.9 8.4 9.9 15.3 5.9 0.5 100.0

社會參與是否減少 社會參與減少開始年齡是 否 一直很少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標準差

人數 65 72 64 41.5 40.0 30.0,40.0 11.5% 32.3 35.8 31.8

資料來源:本研究。

二、不同特質身心障礙者的老化現象

就問卷架構來看,本文想進一步探討不同特質身障者於不同面向之老化現象是否

有顯著差異?若是,則差異為何?首先關於老化面向將以 ADL 量表分數、老年憂鬱

量表分數、以及是否減少社會活動參與情形,做為生理面、心理面、與社會面之老化

狀況的指標10。此外,並以需要 ADL 協助之年齡、自覺心態開始老化之年齡、退出職

10 ADL 量表分數係依照各項目之有無狀態加總計分,範圍為 0~10 分。老年憂鬱量表依各題憂鬱感受程度加總計分,範圍為 4~40 分。社會活動參與分為三大類選項:1)是; 2)否; 3)一直很少。

27

Page 28: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64 ─

場之年齡、與社會活動參與減少之年齡做為生理面、心理面、與社會面之老化年齡的

指標。有關身障者特質之變項,將包括性別、年齡別(25-34歲、35-44歲、45-54歲、

55-64 歲)、障礙類別(肢體障礙類、心智精障類、感官其他類)11 12、障礙等級(極重

度與重度、中度、輕度)、與障礙發生時間(早期、中期)13五項。

根據表十三,在身障者 ADL 量表分數方面,年齡別與障礙等級變項在此達到顯

著差異,「25-34 歲」及「55-64 歲」者至少有一項以上 ADL 障礙;「35-44 歲」及

「45-54歲」者則低於一項。重度極重度障礙者的 ADL 失能情形明顯較輕度或中度者為

高;其餘性別、障別與障礙發生時間均未在 ADL 方面出現顯著差異14。而就老年憂鬱量

表來看,性別在此面向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年齡別、障別、障礙等級、與障礙發生時

間在此均呈現顯著差異。例如「55-64 歲」年齡層的憂鬱量表分數偏高,其餘年齡層的

差距則不大;智能精障類的憂鬱平均數明顯高於肢體障礙類與感官其他類;重度極重

度者高於輕度或中度者;中期發生障礙者比早期發生障礙者的憂鬱指數更高。在減少

社會活動參與方面,亦是年齡別、障別、障礙等級、與障礙發生時間在此面向上呈顯

著差異。就年齡別來看,「35-44」歲年齡層的活動力較高,而「55-64」歲年齡層則有

較明顯的社會活動減少現象。就障別來看,超過五成的肢障者回答社會活動參與並未

減少;多數智能精障者(46.9%)則認為社會活動參與一直都很少;而多數感官其他類

11 目前多重障礙者並未註明主要障礙、次要障礙為何,故難以歸屬何種障別。為免於混淆,在此將 29 個多重障礙樣本完全排除分析;其餘障別則依其人數與屬性相近性,分別歸類為「肢體障礙類」、「心智精障類」、與「感官其他類」。

12 本研究將障別區分為三類,主要考量本研究的樣本數較少,若做過多的切割,可能導致交叉表中期望值少於5的細格過多,容易違反「每一細格之期望次數大於 5」之假設,而導致卡方檢定無效率(林惠玲、陳正倉,2000:597)。其次,本研究參考AIHW(2000)調查,其將障礙分成心智障礙(intellectual)、精神障礙(psychiatric)、視障(vision)、聽障(hearing)、後天腦部損傷(acquired brain injury)、肢體/其他(physical/other)等六大類。考量國內身障人數分佈以肢障者居多(佔40%),單獨成為一組,而其他障別則依屬性相近性,另歸類為「心智精障類」與「感官其他類」。

13 依據AIHW對於障礙發生時間的分類 (AIHW,2000: 93),早期係指17歲以前,中期為18~64歲,晚期為65歲之後。因本研究無 65 歲以上身障者的樣本,故就障礙發生時間來看,僅有早期與中期之別。但此亦可視為障礙發生時間為先天或是後天。

14 以年齡別、障別及障礙等級對 ADL量表分數進行 F 檢定,均未滿足各群變異數同質性假設,故可考慮將上述變項各分成兩群,進行具校正公式的t檢定;但此亦可能對於樣本屬性做過於粗略的分類。

28

Page 29: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65 ─

障礙者(42.9%)則表示社會活動參與是減少的。就等級來看,重度極重度障礙者表示

社會活動參與一直很少;多數輕度障礙者認為社會活動參與並未減少(47.8%),中度

障礙者則在此三個選項上的分佈相當接近。就障礙發生時間來看,僅有15.5%早期發生

障礙者回答社會活動參與減少,大多數則認為參與未減少或一直都很少。相對地,卻

有高達50.5% 中期發生障礙者回答社會活動參與是減少的。由以上研究結果來看,障礙

等級在於生理面、心理面、與社會面的老化均有顯著差異,一般而言,重度與極重度

障礙者較輕度與中度障礙者的老化狀況較為明顯。障別因素在生理面並無明顯差異,

除了肢體障礙類之ADL量表的平均數較高以外;但在心理面與社會面的差異較大,例

如智能精障者較其他障別的憂鬱指數高,社會活動參與一直很少;感官其他類特別出

現社會活動參與減少;而肢體障礙類的憂鬱指數低,社會活動參與也未減少。此外,

障礙發生時期早晚在於心理面與社會面的差異很大,中期發生障礙者的老年憂鬱指數

較高,亦有明顯社會活動參與減少的現象。換言之,中期發生障礙者可能需要更多心

理與社會面的協助,以適應成為身障者的生活。

就老化年齡來看,若以需要 ADL 協助之年齡做為生理老化年齡指標,則在於性別

或障礙等級之特質上,並未有顯著差異;但在於障別與障礙發生時間之變項上,則有

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參考表十四)。例如智能精障類需要 ADL 協助的年齡最早(19.9

歲),其次為肢體障礙類(33.8 歲),再其次為感官其他類(45.8 歲)15。此外,早期

發生障礙者需要ADL協助之年齡(13.8 歲)也明顯較中期發生障礙者早(44.8 歲)。若

以自覺心態老化做為心理老化年齡指標,則同樣是在障別與障礙發生時間之變項上,

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例如智能精障者感受到心態老化的年齡最早(37.4 歲),其次為

肢體障礙類(44.6歲),再其次為感官其他類(47.8 歲)。在社會老化年齡方面,若以

退出職場年齡做為指標,則僅有在障礙發生時間變項上,有統計的顯著差異,例如早

期發生障礙者退出職場年齡(37.9 歲)較中期發生障礙者早(43.51 歲)。另若以減少

社會活動參與年齡做為社會老化年齡指標,則無論在性別、障別、障礙等級、或障礙

發生時間上,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換言之,減少社會活動參與未必是一個敏感的社會

老化指標。

15 受限於整體樣本數,多類別的樣本數也較少,例如有回答需要 ADL 協助之年齡的「感官其他類」樣本數只有 5 個,因此,關於此研究結果的解讀或推論需要更小心。

29

Page 30: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66 ─

表十三:不同特質身障者之老化狀況分析

樣本數 平均值 標準差 統計值 P值ADL量表分數 性別

男性 130 1.25 2.85 t=1.256 0.211 女性 72 0.82 1.95

年齡別

25-34歲 36 1.56 3.22

F=3.399 0.019*35-44歲 49 0.57 1.67 45-54歲 66 0.64 1.77 55-64歲 51 1.86 3.35

障礙類別 肢體障礙類 81 0.95 2.47

F=2.369 0.097 智能精障類 50 0.78 1.84 感官其他類 42 0.14 0.42

障礙等級

重度極重度 60 2.48 3.68 F=15.448 0.000***中度 73 0.81 2.15

輕度 69 0.19 0.49 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98 0.99 2.45 t=-0.482 0.630 中期 97 1.16 2.62

老年憂鬱量表分數 性別

男性 73 21.67 5.24 t=-0.501 0.618 女性 43 22.21 6.14

年齡別

25-34歲 15 21.87 3.58

F=2.716 0.048*35-44歲 33 22.79 6.13 45-54歲 36 19.81 5.43 55-64歲 32 23.25 5.43

障礙類別肢體障礙類 64 20.89 5.61

F=3.485 0.034*智能精障類 18 24.72 5.15 感官其他類 25 22.00 5.27

障礙等級重度極重度 24 24.33 5.34

F=3.399 0.037*中度 44 21.70 5.83 輕度 48 20.79 5.17

(接下頁)

30

Page 31: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67 ─

(續表十三)

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48 19.98 5.24 t=-3.250 0.002**中期 66 23.30 5.50

減少社會活動參與 選項 (Row %)是 否 一直很少 統計值 P值

性別

男性 33.3 38.8 27.9 X2=2.729 0.256 女性 30.6 30.6 38.9

年齡別

25-34歲 19.4 41.7 38.9

X2=13.943 0.030*35-44歲 36.7 44.9 18.4 45-54歲 25.8 34.8 39.4 55-64歲 46.0 24.0 30.0

障礙類別

肢體障礙類 30.9 50.6 18.5 X2=18.620 0.001**智能精障類 22.4 30.6 46.9

感官其他類 42.9 21.4 35.7 障礙等級

重度極重度 33.9 18.6 47.5 X2=14.842 0.005**中度 32.9 38.4 28.8

輕度 30.4 47.8 21.7 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15.5 44.3 40.2 X2=26.956 0.000***中期 50.5 25.8 23.7

***p< .001 ; **p< .01 ; *p< .05

資料來源:本研究。

31

Page 32: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68 ─

表十四:不同特質身障者之老化年齡分析

樣本數 平均值 標準差 統計值 P值需要ADL協助之年齡 性別

男性 33 31.85 22.00 t=0.158 0.875 女性 19 30.84 22.18

障礙類別

肢體障礙類 19 33.79 18.50 F=3.780 0.034*智能精障類 11 19.91 20.65

感官其他類 5 45.80 11.80 障礙等級

重度極重度 28 25.46 23.51 F=2.528 0.090 中度 15 39.93 18.80

輕度 9 36.11 16.62 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22 13.82 20.23 t=-6.748 0.000***中期 29 44.17 11.66

自覺心態開始老化之年齡

性別

男性 45 43.69 11.55 t=-0.825 0.412 女性 32 45.81 10.52

障礙類別

肢體障礙類 31 44.61 8.64 F=4.191 0.019*智能精障類 16 37.44 12.91

感官其他類 20 47.75 12.01 障礙等級

重度極重度 18 46.56 9.76 F=0.791 0.457 中度 33 42.79 11.62

輕度 26 45.46 11.39 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30 39.17 13.08 t=-3.624 0.001**

中期 46 47.98 8.14 退出職場之年齡 性別

男性 47 41.79 12.07 t=-0.033 0.977 女性 23 41.87 8.57

障礙類別肢體障礙類 23 42.35 10.59

F=3.005 0.057 智能精障類 18 37.06 9.54 感官其他類 19 45.37 11.02

(接下頁)

32

Page 33: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69 ─

33

(續表十四)

障礙等級

重度極重度 18 43.39 8.10 F=0.623 0.539 中度 32 40.22 11.75

輕度 20 42.95 12.07 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20 37.90 7.79 t=-2.292 0.026**中期 47 43.51 11.80

減少社會活動參與之年齡

性別

男性 41 41.61 11.99 t=0.119 0.905 女性 21 41.24 10.78

障礙類別

肢體障礙類 25 38.68 10.88 F=1.199 0.310 智能精障類 10 38.70 12.62

感官其他類 18 43.94 12.31 障礙等級

重度極重度 18 44.17 11.64 F=0.928 0.401 中度 22 41.59 11.0

輕度 22 39.18 11.87障礙發生時間

早期 14 38.93 10.31 t=-0.880 0.382 中期 47 42.02 11.87

***p< .001 ; **p< .01 ; *p< .05資料來源:本研究。

三、實際年齡?障礙發生年齡?

就社會老人學觀點,老化年齡可包括時序年齡、生理老化年齡、心理老化年齡、

與社會老化年齡;若就生命歷程觀點,對於身障者而言,障礙發生年齡與實際年齡的

意義同等重要;發生障礙之後,經常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在本研究中,我們將實際

年齡、障礙發生年齡與不同面向老化年齡進行兩兩相關分析如表 十五,發現各變項間

均有高度相關以及顯著性。其中生理老化年齡與發生障礙年齡的相關性高於其與實際

年齡;若以「需要 ADL 協助年齡」為依變項,「實際年齡」與「障礙發生年齡」為自

變項,進行迴歸分析,則後者的標準化 β 值(0.601)仍高於前者(0.402),顯示「障

Page 34: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70 ─

34

礙發生年齡」對於生理面老化年齡較具有解釋力。就本研究所得之資料來看,不少

身障者在發生障礙的當下不久,即表示喪失自我照顧能力或併發二度障礙;換言之,

障礙發生對於生理狀況的影響頗大,而時間因素的影響,則需要控制障礙的狀況,進

行不同時點資料的收集,始較能觀察時間(或老化)所產生的效果。相對的,心理社

會老化年齡與實際年齡的相關性高於其與發生障礙年齡,此意味著隨著實際年齡的增

長,身障者也會自覺心態老化或減少社會活動參與。綜言之,成年身障者的生理狀況

雖然接近老人,甚至更為嚴重;但其心態與社會參與卻是不同於老人的。因此,對於

伴隨障礙老化之身障者的服務,應不能只評估其生理狀況,亦應同時瞭解其心理面與

社會面,以避免直接套用老人福利服務。

表十五:實際年齡,障礙發生年齡,與其他老化年齡之相關分析

實際年齡 障礙發生年齡

實際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1.000 0.511**樣本數 202 195

障礙發生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0.511** 1.000樣本數 195 195

需要ADL協助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0.754** 0.833**樣本數 52 51

發生二度障礙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0.584** 0.732**樣本數 67 64

自覺心態老化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0.791** 0.526**樣本數 77 76

退出職場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0.759** 0.612**樣本數 70 67

減少社會活動參與年齡 皮爾森相關係數 0.820** 0.589**樣本數 62 61

***p< .001 ; **p< .01 ; *p< .05

資料來源:本研究。

Page 35: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71 ─

35

伍、討論與結論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近年來身心障礙與老年議題的連結,再以本土實證資料印

證比較國外文獻所提及之身障者老化現象,並進一步指出身障者大約自何時開始出現

老化現象,以及不同人口特質身障者之老化現象是否有顯著差異。

由我國統計資料顯示,身障人口結構原本便較一般人口結構老化,例如其 65 歲以

上人口經常超過 10%,高於一般人口結構的老人佔率。但近年來,身心障礙老人成長

的速度更快,在 1999 年時便已超過 34%,此現象不僅出現在台灣,亦更早便出現在其

他先進國家。學者認為身心障礙老人成長快速,主要來自於兩個趨勢,一為老年障礙

率的增加,其次為身心障礙者平均壽命的延長(王國羽, 2002; Priestley, 2003)。在

我國,已有人口學家注意到老年障礙率問題並加以研究(涂肇慶、陳寬政、陳昭榮,

1992);然有關身障者平均壽命延長,仍多停留在實務觀察或總體資料呈現,例如機

構內住民年紀愈來愈長,或由調查中發現整體或特定障別身障者的平均年齡逐漸提

高。若欲藉由公務資料推算身障者平均壽命也不容易,因為內政部身障者母體檔缺乏

身障者的死亡資料,而戶籍資料檔的死亡登記並未特別加註身障身份,因而無法建構

身障者由出生到死亡的基本資料。故有關我國身障者平均壽命的計算,仍須要透過公

務資料的串連分析,以獲得較精確的數據,並進而能與國際資料進行比較。

在快速成長的身心障礙老人族群中,實際上包含兩個不盡相同的次族群,一部份

為障礙發生時間在生命晚期,多因老年疾病或功能退化而成為身心障礙者,或俗稱

「因老致殘」;另一部份為先天或早年即發生障礙,而後逐漸邁入老年的身心障礙

者。由於以往身心障礙者的平均壽命有限,身心障礙者老化問題及其相關服務,經常

受到忽視;但隨著老化障礙者人數的增加,愈來愈多障礙者本人、照顧者、實務工作

者、政策制定者等也開始關心這些議題。就實務上觀察,身障者可能會經歷生理方面

的提前老化與二度障礙,心理方面可能產生失落感,社會活動參與也會減少。就照顧

者而言,面對日益老化的身障者,除了必須延長照顧時間,亦必須充實相關老化知

識,以便即早察覺身障者生理或心理的改變。就福利體系而言,由於老人與身障人口

群的重疊愈來愈高,既有之老人與身障福利體系也應加以溝通調整,以滿足同時具有

老化與障礙特質服務對象之需求。

Page 36: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72 ─

36

本文除了指出障礙與老年議題的關聯性,亦希望藉由調查資料與次級資料的分

析比較,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是否有提前老化現象,大約自何時開始,有何特質上

的差異。本研究以抽樣調查台北市 25-64 歲成年身障者之老化現象為主,再將結果與

「2000 年老人狀況調查」進行比較。在生理老化層面,成年身障者自評健康情況不佳

者佔 32.7%,有一項以上 ADL 困難者佔 26.2%,均較 65 歲以上老人的比例(22.0%、

9.3%)為高。誠如 Oliver & Sapey 所述 (1999),若採取「功能性定義」 (functional

definition),多數障礙者事實上已經老了;但實證結果可讓我們更清楚成年身障者的失

能情形不僅接近一般老人,也可能更為嚴重,而此亦為身障者與老人需求重疊的一個

重要面向。此外,在罹病情形方面,老人的病症多偏向於與功能退化有關的疾病,例

如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疾病;而身障者的病症則多偏向於與障礙有關的疾病,例如

精神疾病、眼耳疾病。在二度障礙方面,有 34.2%樣本有一項以上的其他障礙,而且多

數與原始障礙發生時間差在 5 年以內,以致於不易確認長時間的變遷是否會造成二度障

礙,此需要更多研究加以證實。

有關成年身障者心理老化層面,若以「老年憂鬱量表」加以測量,則多數身障者

(57.8%)沒有或僅有三項以內的憂鬱感受,而且感到憂鬱的項目也多與障礙造成的

限制有關,例如「減少習以為常的活動」或「減少外出接觸新事物」。在自我認同方

面,身障者的自我認同相當分歧,僅有2%自認為是老人,但自認為是身障者或老人與

身障者皆是的比例也未超過 7 成,其餘則認為二者皆非。此外,多數樣本不認為自己的

心態已老,故相較於生理方面的提前老化,成年身障者在心理感受與自我認同仍與老

人有一段距離。若將來有針對伴隨障礙老化之身障者的服務,必須留意其與老人在心

理層面的差異性,而不宜直接套用老人福利服務。

有關成年身障者社會老化層面,本研究以工作情形與社會活動參與做為指標。根

據調查結果,46.5% 樣本目前仍在工作中,18.8%從未工作過,34.7% 曾工作但已退出

職場。換言之,約略超過半數樣本從未進入職場或已從職場中退出;就一般65歲退休

年齡來看,成年身障者亦有提前離開職場現象。若以生涯轉銜觀點來看,身障者在脫

離早療、特教、就業體系,而尚未達到老人階段得以獲得老人福利之時,應如何提供

服務以銜接這段斷層?目前似乎尚未有明確的規劃;但可以想見,未來老化障礙者人

數將日增,其相關需求也應受到重視。最後,在社會活動參與減少方面,31.8% 表示一

Page 37: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73 ─

直都很少,35.6% 表示沒有改變,32.3% 表示愈來愈少參與。雖然只有三分之一受訪者

表示社會活動參與減少,但另有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可見我

國身障者社會參與程度的不足與受限。

由於身障者的異質性大,故本研究又依不同特質之身障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性別與年齡別等基本人口特質在不同層面老化現象上並無顯著差異;雖然有些研究特

別強調老年女性障礙者的特殊處境及問題 (Walsh & LeRoy, 2004);但在本研究中,

女性障礙者在 ADL 量表、老年憂鬱量表、退出職場年齡、減少社會活動參與等等,均

與男性障礙者無顯著差異。然而,日後若將 65 歲以上老年身障者也納入分析,或許較

可以顯現出性別所產生的差異。相對地,與障礙有關的因素,例如障別、障礙等級、

障礙發生時間較易看出不同老化面向的差異,例如重度極重度障礙者的 ADL 失能情形

明顯較輕度或中度者高、感官其他類障礙者特別明顯感受到社會活動參與日益減少、

後天發生障礙者較先天發生障礙者的老年憂鬱指數更高。最後,若以實際年齡、障礙

發生年齡、與不同面向老化年齡進行相關分析,則可發現各變項間均有高度相關及顯

著性;然而生理老化年齡與障礙發生年齡較相關,心理社會老化年齡則與實際年齡較

相關。雖然有論者認為以年齡做為老化現象的標記是沒有意義的,但對於以年齡做為

切割點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體系,年齡的界定的確容易影響福利給付的取得與提

供。另外,對於身障者而言,障礙發生年齡的意義不亞於實際年齡,故未來在研究、

實務、或政策規劃上,均應特別留意此一變項。

總結以上討論,本研究的發現有幾點值得重視:第一,身心障礙與老年議題的連

結是重要的。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身心障礙老人人數亦日益增加(此可由統計資料

與文獻中發現),但目前相關的討論與服務並不多。誠如 Priestley (2003: 160-161)

指出,身心障礙老人在障礙議題中,經常被低度代表,也少為老年領域或障礙領域所

注意。第二,身障者的老化現象應從不同面向來看。與一般老化現象相比,成年身

障者在生理面與社會面的老化情形,確實較為接近老人,例如活動功能較差、提早退

出職場等;但在心理感受與自我認同方面,多數成年身障者仍不認為自己是老人。第

三,不同特質身障者的老化情形亦不相同。與障礙有關之特質如障別、障礙等級、障

礙發生時間,較易看出老化情形的差異;而基本人口特質如性別、年齡別,在此研究

中並未有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在生理面、心理面、還是社會面。

37

Page 38: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74 ─

本研究可定位為對我國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的一個初探性量化實證研究,但由於

研究資料與資源有限,故仍有若干研究限制存在,有待日後加以改進。首先,本研究

抽樣母體為台北市成年身障者,樣本雖通過代表性檢定,但母體仍是以台北市身障者

為主,故推論到其他地區身障者時,仍有其限制。其次,受限於研究經費與研究對

象特殊性,本研究較難收集到上千個樣本資料。不過,本資料檔的優點在於受訪者多

為住在家戶而非機構的身障者,因此更能貼近一般身障者的老化情形,畢竟我國約有

92.5% 身障者是住在家中的(內政部統計處、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勞委會,2001)。

又本調查採用訪員面訪方式,因此較能當面說明題意與追問回溯性、心理面問題。但

即使如此,成功完訪率仍只有約 3 成7,訪問失敗的前兩項原因為「拒答」與「無此

人」,前者顯現身障者的拒訪率似乎偏高,而後者顯現公務資料檔詳實性須再加強。

第三,在於老化現象的研究上,本文雖然參考社會老人學之不同面向的老化概念,但

實際上採用 ADL 量表、老年憂鬱量表、社會活動參與等代理變項(proxy)進行測量,

雖然不盡客觀,但此為學術研究中較常用的變項,日後有機會可再引用其他代理變

項,進行老化現象的觀察。第四,本調查主要由身障者或其主要照顧者自填,因此仍

有受訪者主觀詮釋以及記憶偏誤問題。將來對於身障者老化現象研究應可納入更多不

同專業,例如醫學、心理學;採取不同研究方法,例如世代研究、質化研究;選擇不

同測量工具或指標,例如儀器評估或其他相關量表;研究不同類別的身障者等等,以

共同探討身障者老化的現象、原因與因應對策。

前述研究結果除了指出未來研究課題,亦希望對於身心障礙政策或實務有些助

益。首先,隨著老人與身障者之重疊性日益擴大,老人福利與身心障礙福利體系亦須

有更多的溝通、協調、與整合,也必須互相補充有關的知識與經驗,以滿足同時為障

礙與老年之案主的需求。其次,相較於一般老人年齡界定為 65 歲,身障者的老年年

齡界定應可彈性提前,以便即時提供相關福利給付或服務。然而,身障者異質性大,

不同障別、障礙程度、障礙發生時間都可能影響老化情形,所以採用身障者之個別需

求評估模式也是可以考慮的。第三,隨著身障者的高齡化,相關的住宅設施、照護系

統、經濟保障等等,應及早規劃;也可儘早整合進入目前規劃的各項因應高齡化社會

的福利措施,例如長照系統。第四,有關身障者老化的基礎資料,例如就業情形、健

康狀況、醫療使用、居住型態、死亡資料等等,應持續透過調查研究或公務資料的串

38

Page 39: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75 ─

連,加以收集及建置,以利於對身障者老化現象的瞭解,並做為政策分析與推估的依

據。

附錄:主要國家女性平均餘命與免於障礙平均餘命之比較, 1986-1997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澳洲(平均餘命) 79.2 79.5 79.5 79.6 80.1 80.4 80.4 80.9 80.9 80.8 81.1 81.3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63.4 64.2DFLE/LE(%) 79.7 79.4加拿大(平均餘命) 79.7 79.9 80.1 80.3 80.4 80.9 81.2 81.0 81.1 81.3 81.4 81.4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70.0 70.5DFLE/LE(%) 87.8 87.1法國(平均餘命) 79.7 80.3 80.5 80.6 80.9 81.1 81.4 81.4 81.8 81.9 82.0 82.3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68.5DFLE/LE(%) 84.5德國(平均餘命) 78.3 78.7 78.9 79.0 79.0 78.7 79.1 79.2 79.5 79.8 79.9 80.3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71.2 72.2 73.6 74.0DFLE/LE(%) 90.9 91.4 93.0 92.8日本(平均餘命) 80.9 81.4 81.3 81.8 81.9 82.1 82.2 82.5 83.0 82.9 83.6 83.8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78.7DFLE/LE(%) 96.1荷蘭(平均餘命) 79.6 80.1 80.2 79.9 80.1 80.2 80.3 80.0 80.3 80.4 80.4 80.6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60.3 59.9 60.8DFLE/LE(%) 75.5 74.8 75.7紐西蘭(平均餘命) 77.1 77.4 77.6 78.0 78.3 78.7 78.9 79.1 79.1 79.5 79.6 80.1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60.9DFLE/LE(%) 76.5英國(平均餘命) 77.7 77.9 78.1 78.3 78.5 78.8 78.9 79.1 79.2 79.4 79.5 79.7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60.5 60.2 60.7 61.1 61.7 61.6 61.7 61.5 61.5 61.2 60.4DFLE/LE(%) 77.9 77.3 77.7 78.0 78.6 78.2 78.2 77.7 77.7 77.1 75.8美國(平均餘命) 78.2 78.3 78.3 78.5 78.8 78.9 79.1 78.8 79.0 79.2 79.4 79.4免於障礙平均餘命 63.9DFLE/LE(%) 81.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OECD Health Data 2001與OECD Social Indicators 2001。

39

Page 40: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76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2000)。《2000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

內政部統計處、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勞委會(2001)。《2000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

求調查報告 (社會福利服務篇)》。台北。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瀏覽日期:2006年7月31日。

王國羽(2002)。<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體系: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分析>,

《社區發展季刊》,97,頁115-127。

───(2003)。<居住在機構之成年智障者健康與疾病型態分析:性別與年齡之考

量>,《台大社會工作學刊》,8:頁91-128。

───(2004)。<老年、障礙:研究概念取向與我國資料討論>,《障礙研究》,2

(3), 頁134-159。

台北市政府主計室(2001)。《台北市統計要覽》。台北。

───(2002)。《台北市統計要覽》。台北。

───(2003)。《台北市統計要覽》。台北。

───(2004)。《台北市統計要覽》。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勞動統計年報>。網址:http://statdb.cla.gov.tw/html/

year/32040.htm,瀏覽日期:2006年7月3日。

李志偉等(2005)。<臺灣地區智能障礙者的醫療利用特性與影響因素:以2001年門

診利用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1),頁5-17。

林昭吟、林季平(2004)。《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現象與健康照護需求之研究》。台

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林惠玲、陳正倉(2000)。《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

林歐貴英、郭鐘隆 譯,Hooyman,N.R. & H.A.Kiyak原著(2003)。《社會老人學》。

台北:五南。

40

Page 41: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77 ─

洪永泰(2001)。<抽樣>,載於陳義彥等著,《民意調查》,頁75-125。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孫健忠、林昭吟、陳阿梅(2003)。《老年身心障礙者與老人福利整合規劃之研

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涂肇慶、陳寬政、陳昭榮(1992)。<台灣地區老年殘障率之研究>,《人口學

刊》, 15,頁17-30。

陳惠真、王香蘋(2004)。<台灣老人健康初探:1989年至1999年>,《台灣家醫

誌》,15(1),頁25-35。

陳景堂(2005)。《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第6版)。台北:儒

林。

黃慧真 譯,Papalia,D.E. & S.W.Olds原著(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

北:桂冠。

萬育維 譯,Nolan,M. & S. Davies. & G. Grant 編(2004)。《老人照護工作─護理與社

工的專業合作》。台北:洪葉。

董和銳(2003)。<身心障礙之概念架構與社會意涵>,《身心障礙研究》,1

(1),頁32-42。

二、英文部份

AIHW(2000). Disability and Ageing: Australian Population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Canberra: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shford,J.B. & C.W.Lecroy & K.L.Lortie(1997).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igby,C.(2004). Ageing with a Lifelong Disability.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Breitenbach,N.(2001).“Ageing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iscovering Disability with

Old Age: Same or Different?”, In M.Priestley.(ed.), Disability and the Life Course:

Global Perspectives, p.231-23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1

Page 42: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78 ─

Elder,Jr.,G.H. & J.Modell & R.D.Parke,eds(1993). Children in Time and Place:

Developmental and Historical Insigh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ele,J.Z. & G.H.Elder,Jr(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Sage.

Hayflick,L.(1996). How and why we age (2nd ed.).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Hogg,J. & L.Lambe(1997).“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s They Age”, In R.I. Brwon. (ed.),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2nd ed.), p.201-227. Cheltenham: Stanley Thornes.

Hooymsn,N.R. & H.A.Kiyak(2002). Social Geront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ghes,S.L. et al.(2005).“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People”,

Generations, 29(2), p.54-59.

Ito, J.(2006).“Obesity and Its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n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 i t ies”, Journal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tellectual Disabil i t ies,

3(2),p.129-132.

Iwakuma,M.(2001).“Ageing with Disability in Japan”, In M.Priestley.(ed.),

Disability and the Life Course: Global Perspectives, p.219-23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mp,B.J. & L.Mosqueda,eds(2004). Ageing with a Disabilit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enter,R.R.(1993).“Issues of Ageing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n G.G.Whiteneck et al.

(eds), Ageing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New York: Demos Publication.

Neugarten,B.L. & W.A.Peterson(1957). A Study of the American Age-Grade System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OECD(2001a). Society at a Glance: OECD Social Indicators.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01b). Health Data 200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30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Publishing.

Oliver,M. & B.Sapey(1999)Social Work with Disabled People. Hampshire: Macmillan

42

Page 43: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 79 ─

Press.

Priestley,M.,ed.(2001). Disability and the Life Course: Glob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iestley,M.(2003). Disability: A Life Course Approach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amsa,G.P. & C.H.Patrick & J.R.Feussner(1993). “Long-Term Survival of Veterans with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rchives of Neurology, 50, p.909-915.

Tamar,H. & K.Hsieh & J.Rimmer(2002).“Barriers and Supports for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mong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38(1/2),

p. 161-178.

Walsh,P.N. & B.LeRoy(2004). Women with Disabilities Aging Well: A Global View .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Whiteneck,G.G. et al.(1992).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of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ed more than 20 years ago”, Paraplegia, p.617-630.

Woo,J. et al.(2000). “An Estimate of Long-Term Care Needs and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Institutionaliza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Aged 70 Years and Over”,

Journal of Gerontology: Medical Sciences, 55A(2), p.M64-M69.

Yesavage,J.A. et al.(198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riatric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 A Preliminary Report”,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7(1),

p.37-49.

Zarb,G.(1993).“The Dual Experience of Ageing with a Disability”, In Swain,J. et

al.(eds), Disabling Barriers – Enabling Environment. London: Sage.

Zarb,G. & M.Oliver(1993). Ageing with a Disability: What Do They Expect After All

These Years? . London: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43

Page 44: 2008 身障老化 東吳社工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80 ─

Premature Ageing Phenomena among Disabled Persons in Taiwan: An Exploratory Study

Chao-Yin 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issues between disability and aging.

Next to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 exploratory sampling survey of 202 disabled adults in Taipei Cit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delineate their aging phenomena. Moreover,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policy and research about those who are aging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exam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official statistics, the features of disabled people

and elderly people are becoming closer, as the number of disabled elderly has grown swiftly since 30

years ago. Nevertheless, the population of disabled elderly may contain two sub-populations: the one

is those who are aging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other is those who becoming disabled due to diseases

or senescence in their later life. Both groups have different self-identity and disability experiences, and

this difference has to be borne in mind by welfare providers and policy makers.

According to the sampling survey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Living-Status Survey of the

Elderly in 2000, key research findings are drawn as follows. First, disabled adults did experience early

biological and social aging; however, they did not regard themselves as elders and showed normal status

to mildly depressed according to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econd, disabled adults with different

disability categories, degree of disability, and onset of disability aged variously in terms of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tests. But,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 of sex gener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ing

phenomena. Third, compared to the official elderly age set at 65, the elderly age for aging disabled

persons could be advanced to some extent, in order to receive elderly-related welfare services and social

insurance benefits.

Key words: disability, elderly, premature aging, aging with disability, life course approach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