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儿童剧创作...

1
3 4 访 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 0.70 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六一期间,一部以“哪吒闹海”这个人们广为熟悉的故事 为载体、由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儿童剧《哪 吒》在四川绵阳上演。原以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人物很难在 舞台上展现出新意,但观罢全剧,记者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与 众不同的哪吒形象。这版哪吒不再是过去影视作品中塑造的 神,更像是生活中邻家的孩童,具有了丰富的人性和童真,契 合着当下的戏剧审美。而创造这一充满人情味儿形象的就是 编剧董妮。从《小飞侠彼得·潘》《想飞的孩子》到今天的《哪 吒》,在儿童剧舞台上,董妮已经先后给孩子们奉献出了多部 优秀的作品。她的儿童剧充盈着满满的童趣、童真,贯穿着对 真、善、美的呼唤,诗意、温暖而飞扬。她心中的儿童剧是什么 样的?又是如何塑造孩子们所喜爱的儿童剧形象的?六一节 之际,围绕上述问题以及当下儿童剧创作的热点话题,本报 记者采访了董妮。 者: 为什么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择“哪吒”这样一 个形象进行重新的塑造?这个传统人物与当下儿童观众的审 美契合点在哪里? 妮: 每一个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会发现哪吒是 童年时的偶像之一。这是因为他有正义感,有爱心,还有一身 神奇的本领。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这个形象千古流传。哪吒 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并不复杂,但在其成长过程 中,上天入地、死去活来、悲欢离合等情节都具备了,对于今 天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成长经历同样具有强烈 的吸引力。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且与 现代的审美相契合,是我们重新塑造哪吒这个形象的初衷与 缘起。 创作过程中,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从儿童剧本体出发, 对哪吒的形象重新进行了梳理与定位,刻意回避了原作中哪 吒暴力的一面。较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儿童剧中的哪吒 不再是个一出生就拥有神力的孩子。他的著名兵器乾坤圈与 浑天绫,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为民舍命后,得到神仙 的称许与帮助获赠的礼物。开始时,哪吒对这两件兵器运用 得并不称手:一扔乾坤圈就砸得自己一瘸一拐,一挥浑天绫 就把自己裹成了个“粽子”。后来,他通过刻苦练习,终于能够 自如地使用这两件兵器。这也是当代审美的一种要求:一切 本领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 者: 在《哪吒》的改编中,您回避了一些暴力的元素, 这样的尝试也体现在《小飞侠彼得·潘》中。您认为,儿童剧应 该着重向孩子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妮: 儿童的心灵世界是充满着阳光、纯净、欢乐、美 好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世界也是成人给的。成人给 予儿童的精神养分必须是健康、光明、正面、美好的事物,因 为儿童的接受是无条件的。你给他阴暗、暴力、负面的东西 多,他们的心灵世界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改编时,一 定仔细地衡量什么样的内容是儿童不合适的,从而小心地剔 除。这是一个儿童剧作者的责任。删除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切 忌粗暴,一是删除掉了这些东西后,要使情节和人物对接,不 要出现空缺感和跳跃感;二是有些残暴、负面的东西,是可以 改造成幽默、顽皮,甚至是儿童式的恶作剧。这些笔墨,一是 要慎重,二是要大胆,三是要细腻。有些观点说,可以给儿童 看血腥和暴力,因为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强,什么都能理解, 早接触、早产生免疫力。但我认为,儿童剧应该向儿童传达 真、善、美的信息,着力点应放在告诉儿童这个世界应该是什 么样的,这样他们对假、丑、恶便自然具有了免疫力。 者: 当下儿童剧创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用成人 思维代替儿童思维,过度将成人世界的想法、规则强加在儿 童身上。对此,您是如何思考的? 妮: 所有的儿童剧都是要把成人的想法带给孩子 们,问题在于这种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生活的 艺术创作,必然要遵从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儿童剧来自于 儿童的生活,受众是儿童,这个中间如果没有成人的指向性、 引导性,肯定不行。但是这种指向性、引导性一定要以儿童的 思维方式、儿童的行为方式、儿童的逻辑方式来予以呈现。 这是艺术创作忠实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将成人思维直接放在 儿童剧主人公的身上,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的概念、成人 的言行去支配儿童剧的人物情节、细节,支配儿童剧中的人 物做事说话,跟成人戏剧当中概念化地表现人的毛病是雷同 的,是概念化、公式化在儿童剧领域中的“变体”。这样做儿童 本身就不相信、不接受。解决这个问题,创作者首先需要把自 己“变成”儿童,每个成人都有儿童体验,这个时候向内开掘, 调动、体验、回味自己的儿童时代,即开掘自己曾经有过的儿 时的回忆,向外开掘,就是要贴近观察儿童的生活,体验儿童 的生活。 者: 纵观您的儿童剧,不管是儿童角色,还是成人角 色,您都进行了儿童化的处理,这也是您创作的一个鲜明特 色吧。 妮: 其实我们每个成人,无论多大年纪,无论从事什 么职业,人人的心灵深处都保留着一份童心。我们每个成人 都离儿童不远,好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类似儿童的心 理方式。将成人普遍存在的童心向纵深开掘,让儿童剧中的 成人拥有儿童的情感与逻辑,就会使这些人物生动、丰满,让 儿童观众们接受并喜爱。像《哪吒》里的成人戏份,几乎不比 儿童的戏份少,我在其中做了成人角色儿童化的探索。比如 老龙王形象,在第三场中,被打伤后的小白龙回到龙宫找老 龙王告状。贪杯的老龙王正醉着,他被小白龙吵醒后,一派浑 噩。父子二人就延误行雨的责任互相推诿。在龙王父子的这 段对手戏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倒像 是两个年龄相差无几的人在交流。我在这里刻意避免儿童的 成人化,而是将成人进行儿童化。在不离开生活真实的基础 上,抓住成人的某种儿童心理,将其放大、表达出来。也就是 说,人物的情感是真实的,表达方式是儿童式的。这是审美的 引导问题,还有技巧的使用问题。它使我们感觉到一种向安 徒生的回归。安徒生童话中许多主人公都是成人,但它却是 地地道道的儿童文学,是一种“大小通吃”的儿童文学。 者: 就每年演出剧目的数量而言,儿童剧能够提供 给儿童的舞台形象可谓上千,但是能够在儿童观众心目中留 下深刻印象,或者能让他们记得住的形象屈指可数。在塑造 儿童剧的文学形象、舞台形象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董 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创作 者在塑造儿童艺术形象的时候,第一,对自己塑造的形象敷 衍;第二,对生活的开掘和体验不够;第三,儿童剧创作技巧 研究欠缺。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儿童剧的对象是儿童,这 就要求其人物形象必须得到儿童的认同。因此,儿童剧中的 人物要相对单纯、透明、天真,要符合儿童的逻辑,用儿童的 思维方式判断问题,要有儿童之间特定的人物关系及交往方 式等等。总之,要向充满童真、童趣的方向设定。童真、童趣也 是我在儿童剧形象塑造上努力探索和追寻的。当然,挖掘出 童真、童趣,其实不全是技术活儿,它要求剧作者有一颗纯净 未蒙尘垢的心,要克服装傻、扮弱智的倾向,要将一些有意思 的事件、行为或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者: 提到儿童剧创作,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寓教于 乐”。您是如何认识儿童剧“寓教于乐”功能的? 妮: 儿童剧的终极目的一定是教给孩子一些能力, 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让他们接受正面的、向上的精神内容。 人的儿童阶段,主要就是受教育。儿童剧也是一种教育的手 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寓教于乐。这个乐包含了许多内容。比 方说要从儿童的角度、儿童的逻辑、儿童的方式来塑造儿童 剧的人物,要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快乐活泼的形式来构成儿 童剧的样式等等。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当中明白一些人和社 会的正面道理。比如《想飞的孩子》,飞是一种理想,一种人生 的向往,想飞的孩子要告诉儿童的是:从小开始,一个人就应 该有远大的理想,对美好的事物要有强烈的追求,应该有一 种凌云志气。这个戏不是大人化的说教,主人公是一个顽皮 的小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言行都是生动的,符合儿 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我希望通过在儿童剧中塑造生动、直观的人物形象,让 孩子们在接受高品质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他们和我们一 道更加认同与敬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勇敢与正 义、责任与担当、真诚与善良、友爱与付出、珍惜与感恩这些 高贵的品质。这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也就是说,要从中 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滋育我们今天的少年 儿童。 儿童剧创作者要有 “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 访编剧董妮 本报记者 徐 挖掘童真、童趣,不全部是技术活,要求剧作者有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要克服装傻、扮弱智的倾向,将一些有意思的事件、行为或 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儿童剧中有成人的指向性、引导性,但这种指向性、引导性一定要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行为方式、儿童的逻辑方式予以呈现。 由武汉京剧院和武汉爱乐乐团携 手演出的大型京剧《美丽人生》日前亮 相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美丽人生》 根据方方小说《万箭穿心》改编,是武汉 京剧院“汉口女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由刘子微和关栋天主演,王筱頔导演。 与原著小说相比,该剧将主人公李宝莉 变成了“李美丽”,删去了小景、爷爷、奶 奶等人物,把叙事重心放在李美丽与丈 夫马学武、旧相识建建的情感以及和儿 子小宝的交流上。同时,在表现形式上, 该剧在保留京剧唱腔韵味的基础上,融 合了合唱、伴唱、人偶以及富有现代感 的群舞等元素,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 受。在演出结束后举行的剧目研讨会 上,与会专家对该剧的创新实践给予了 充分肯定。 与会者认为,《美丽人生》是一部非 常另类、极具探索性的京剧,表现了女 主角从无限的骄纵到挑起家庭重担、艰 苦奋斗、反省自我的转变,以及直面曾 犯的错误、积极面对困境的人生之路; 演出集京剧音、歌、舞为一体,虚实结合 地呈现出人物真实的情感,又让观众感 受到现代舞带来的激情和节奏。文艺评 论家仲呈祥认为,京剧要发展,继承是 基础,创新是关键,《美丽人生》就体现 了这样的创作走向。李美丽的人生故事 充满了时代感,几乎每位观众都能在剧 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获得启迪。“从 小说《万箭穿心》到京剧《美丽人生》,我 认为是一种飞跃,它体现了当下的审美 趋向,表现了艺术家在艺术理想和艺术 形式上的创新性发展。”中国艺术研究 院研究员王安奎谈到,该剧将李美丽的 人生演绎得一波三折、激荡心灵,特别 是形式创新上,借鉴了现代歌舞和音乐 剧的表现元素,如李美丽跟踪丈夫一场 戏,就采用了歌队、舞队符号化的群众 演员来表现,“这种探索对表现当代尤 其是城市题材,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 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表示,武汉京 剧院10年来专注于现当代题材的创 作,连续推出《吉庆街生活秀》《水上灯》 和《美丽人生》三部作品,体现了戏曲工 作者对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徐 健) 作为“第二届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之 一,由柏林人民剧院带来的戏剧《他她它》一 经上演便收获了较高的口碑。该剧看似满台 虚无,实则充满了“意义”。浓艳的红黄蓝主色 调,硕大的扩音喇叭,蘑菇头、披头士橡皮西 装,尴尬僵化又灵巧自如的表演方式,荒诞不 羁又即兴欢快的音乐,让整个舞台空间成为 充满当代艺术元素的爵士秀场。 “浮华世界都 是由蠢货构成的”,这是该剧导演赫伯特·弗 里奇通过演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之一。 《他她它》颠覆性的构作方式,从剧名就 已经开始显现。该剧彻底瓦解了常规语法的 规则。德语中阳性定冠词der和阴性定冠词 die被弗里奇通通放在mann的前面,最后成 为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的“ Something New”。当你无法对某些现象准确描述时, 就去重新创造一个可以描绘它的新语汇,哪 怕这个词汇本身也毫无意义,因为“文字没有 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2017柏林戏剧节中,赫伯 特·弗里奇被授予柏林戏剧奖,颁奖嘉宾正是 他的戏剧教父弗兰克·卡斯托夫。弗里奇走过 一段漫长的演员之路,跟着柏林人民剧院的 艺术总监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被 誉为“剧本碎纸机”的卡斯托夫别具一格的创 作理念也为他的导演生涯奠定了创作基调。 弗里奇的工作方法就是把很多的表演演示给 演员看。演员在模仿他和与他交流的过程里, 会很快地产生一种肢体的即兴表演,能够产 生一种音乐性。弗里奇不可或缺的长期合作 伙伴,作曲人英格·甘特就透露,弗里奇不仅 是个爵士乐爱好者,他更看重“音乐、文本、表 演、空间之间的关系”,强调演出的节奏感。演 员像一个乐器,通过夸张、极具表现主义的表 演方式,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弗里 奇挑选演员大都出于同一个原因,就是对这 部戏的台词或者说他表现的这个“无意义”有 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对 荒诞喜剧颇有钻研的弗里奇便开始在小型场 合为亲朋好友们展示“不说一句人话的即兴 表演艺术作品”,他会孤零零地站在台上,随 意讲些没人听得懂的东西。弗里奇的文本很 大程度上被“解放”了,它们被转换成音律。而 这样的创作方式,也为他找到了一些其他导 演不敢挑战的剧本。此外,弗里奇在色彩和结 构上独到的见解得到很多大艺术家们的欣赏。 作为导演,大器晚成的弗里奇是柏林戏剧节 近年来绝对的“霸主”。2011 年到 2017 年期间,他 的作品7次入选柏林戏剧节的“十大最值得关注 剧目”。这些题材各异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一脉 相承,基本上就是让演员们各自结成精神共同体, 喃喃地“唱”出毫无意义却韵律丰富的“词汇和对 白”。而表演过程中的故事线索和叙事逻辑,弗里 奇却并不在意。荒诞、夸张的肢体表演和实验音乐 的映衬之下,一段段无秩序、无目的的人间喜剧, 接连上演。“我一直觉得字幕这个东西很可笑。好 戏不需要字幕,台词本身可以是音乐,音乐不需要 翻译,语言也不应该是理解的壁垒。反过来说,很 多时候说着同样一种语言的人就能互相理解吗? 我听不懂你的语言,可是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不是 更令人幸福的一种关系吗?”弗里奇说。 奥地利作家康拉德·拜耳的戏和诗文充满着 对语言组织规则的不屑和冲破藩篱的决绝。弗里 奇是康拉德·拜耳的崇拜者。被翻译成中文后的 《他她它》剧本基本全是细致的肢体动态、位置形 态的提示,然而整整49页,表演的精致程度可见 一斑。这不是弗里奇第一次演绎拜耳的作品,早在 卡斯托夫剧团的时候,他就曾经在柏林人民剧院 的舞台上表演过根据拜耳作品创作的独角戏。 2016年,弗里奇进一步挖掘拜耳巴洛克语言风格 中的幽默感,在全新设计的超现实舞台布景下,通 过4位实验音乐人的现场伴奏,对拜耳的文本进 行了开创性的肢体演绎。弗里奇曾表示,他非常推 崇卓别林的默片表演,认为光靠肢体动作而不只 依靠台词的演出反而更能够打动人心。 弗里奇的作品中匠心独运的谢幕方式,有点 像是迷你“戏中戏”,这是弗里奇的巧思所在。用他 自己的话来说,观演关系是需要被捣乱的。“有时 候,纯粹是为了撕下带有浓烈资本主义色彩的观 众的虚伪脸孔,顺便嘲弄他们一番”。 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开 炉》作为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参展剧目于 6月2日—4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该剧由孙 浩编剧,宋国锋执导 。话剧《开炉》是继《祖传秘 方》之后又一部以抗战为背景,体现东北地域文 化、沈阳城市文化、北市场市民文化的作品,该剧 以抗战时期日寇统治下的沈阳北市场为背景,以 老字号“义和盛”铁匠铺三兄弟的故事为主线展 开,以现实主义的笔调,通过熄炉、诊炉、护炉、醒 炉、开炉五个篇章,讲述了一段灰色岁月中普通 中国人觉醒、站起、奋进的心路历程。 作为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 剧《开炉》深受观众好评,在此前沈阳等地的演出 中,叫好声不断,反响强烈。话剧《开炉》的成功很 大程度来自于语言的魅力。东北方言和歇后语的 运用让整部剧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此外,相 声、二人转、东北大鼓等艺术形式的融入能迅速 将观众带入到剧中年代,讲述的仿佛是发生在自 己身边的故事。话剧《开炉》在人物角色的塑造、 意识情感的交织等方面都颇具看点。演员深情、 精湛的演绎,更是赋予了角色生命和活力。 (晶 晶) 《美丽人生》亮相第八届中国京剧节 京剧创新实践获专家肯定 京剧创新实践获专家肯定 话剧 话剧 开炉 开炉 表现民族之魂 表现民族之魂 由光明网、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共同主办的 “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5月23日 在京举行。会上举行了网络文艺智库专家委员会成 立仪式,公布了智库委员会首批委员名单,并为委 员代表颁发了证书。与会专家、各委员代表围绕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新型文化智库建设”、“网络 文艺智库建设的思路、方向与路径”、“媒体如何发力 网络文艺智库建设”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谈到,当前 我国网络文艺新型智库建设应重在提高研究质量, 实现内容创新,要对网络文艺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有 足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不能把网络文艺仅仅视为 当前主流艺术的边缘产物,而要视为一种正在愈发 深入影响普通公众的艺术方式。中国社科院文化研 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用“有必要”、“有条件”、 “有价值”表达自己的期望—没有网络媒体和数字 化技术的兴起就不会有文化产业的兴起,媒体型智 库建设因此“有必要”;网络文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开拓了当代文艺新的研究方向,媒体型智库因此“有 条件”;中国网络经济目前已经在引领全球性的文化 内容发展,媒体型智库因此“有价值”。与会专家对网络文艺发展与 新型智库建设积极献计献策,认为应把握导向,为网络文艺提供驱动 力;切入现场,增强网络文艺批评的活力;整合力量,打造积极向上的 网络文艺共同体;而针对网络文艺智库建设,专家建议要先做好顶层 设计,确立明确目标,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及时反馈调节。 (许 莹)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儿童剧创作 …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612_Print.pdf · 我希望通过在儿童剧中塑造生动、直观的人物形象,让

34访 谈

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艺 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六一期间,一部以“哪吒闹海”这个人们广为熟悉的故事

为载体、由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儿童剧《哪

吒》在四川绵阳上演。原以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人物很难在

舞台上展现出新意,但观罢全剧,记者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与

众不同的哪吒形象。这版哪吒不再是过去影视作品中塑造的

神,更像是生活中邻家的孩童,具有了丰富的人性和童真,契

合着当下的戏剧审美。而创造这一充满人情味儿形象的就是

编剧董妮。从《小飞侠彼得·潘》《想飞的孩子》到今天的《哪

吒》,在儿童剧舞台上,董妮已经先后给孩子们奉献出了多部

优秀的作品。她的儿童剧充盈着满满的童趣、童真,贯穿着对

真、善、美的呼唤,诗意、温暖而飞扬。她心中的儿童剧是什么

样的?又是如何塑造孩子们所喜爱的儿童剧形象的?六一节

之际,围绕上述问题以及当下儿童剧创作的热点话题,本报

记者采访了董妮。

记 者:为什么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择“哪吒”这样一

个形象进行重新的塑造?这个传统人物与当下儿童观众的审

美契合点在哪里?

董 妮:每一个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会发现哪吒是

童年时的偶像之一。这是因为他有正义感,有爱心,还有一身

神奇的本领。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这个形象千古流传。哪吒

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并不复杂,但在其成长过程

中,上天入地、死去活来、悲欢离合等情节都具备了,对于今

天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成长经历同样具有强烈

的吸引力。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且与

现代的审美相契合,是我们重新塑造哪吒这个形象的初衷与

缘起。

创作过程中,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从儿童剧本体出发,

对哪吒的形象重新进行了梳理与定位,刻意回避了原作中哪

吒暴力的一面。较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儿童剧中的哪吒

不再是个一出生就拥有神力的孩子。他的著名兵器乾坤圈与

浑天绫,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为民舍命后,得到神仙

的称许与帮助获赠的礼物。开始时,哪吒对这两件兵器运用

得并不称手:一扔乾坤圈就砸得自己一瘸一拐,一挥浑天绫

就把自己裹成了个“粽子”。后来,他通过刻苦练习,终于能够

自如地使用这两件兵器。这也是当代审美的一种要求:一切

本领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

记 者:在《哪吒》的改编中,您回避了一些暴力的元素,

这样的尝试也体现在《小飞侠彼得·潘》中。您认为,儿童剧应

该着重向孩子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董 妮:儿童的心灵世界是充满着阳光、纯净、欢乐、美

好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世界也是成人给的。成人给

予儿童的精神养分必须是健康、光明、正面、美好的事物,因

为儿童的接受是无条件的。你给他阴暗、暴力、负面的东西

多,他们的心灵世界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改编时,一

定仔细地衡量什么样的内容是儿童不合适的,从而小心地剔

除。这是一个儿童剧作者的责任。删除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切

忌粗暴,一是删除掉了这些东西后,要使情节和人物对接,不

要出现空缺感和跳跃感;二是有些残暴、负面的东西,是可以

改造成幽默、顽皮,甚至是儿童式的恶作剧。这些笔墨,一是

要慎重,二是要大胆,三是要细腻。有些观点说,可以给儿童

看血腥和暴力,因为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强,什么都能理解,

早接触、早产生免疫力。但我认为,儿童剧应该向儿童传达

真、善、美的信息,着力点应放在告诉儿童这个世界应该是什

么样的,这样他们对假、丑、恶便自然具有了免疫力。

记 者:当下儿童剧创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用成人

思维代替儿童思维,过度将成人世界的想法、规则强加在儿

童身上。对此,您是如何思考的?

董 妮:所有的儿童剧都是要把成人的想法带给孩子

们,问题在于这种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生活的

艺术创作,必然要遵从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儿童剧来自于

儿童的生活,受众是儿童,这个中间如果没有成人的指向性、

引导性,肯定不行。但是这种指向性、引导性一定要以儿童的

思维方式、儿童的行为方式、儿童的逻辑方式来予以呈现。

这是艺术创作忠实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将成人思维直接放在

儿童剧主人公的身上,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的概念、成人

的言行去支配儿童剧的人物情节、细节,支配儿童剧中的人

物做事说话,跟成人戏剧当中概念化地表现人的毛病是雷同

的,是概念化、公式化在儿童剧领域中的“变体”。这样做儿童

本身就不相信、不接受。解决这个问题,创作者首先需要把自

己“变成”儿童,每个成人都有儿童体验,这个时候向内开掘,

调动、体验、回味自己的儿童时代,即开掘自己曾经有过的儿

时的回忆,向外开掘,就是要贴近观察儿童的生活,体验儿童

的生活。

记 者:纵观您的儿童剧,不管是儿童角色,还是成人角

色,您都进行了儿童化的处理,这也是您创作的一个鲜明特

色吧。

董 妮:其实我们每个成人,无论多大年纪,无论从事什

么职业,人人的心灵深处都保留着一份童心。我们每个成人

都离儿童不远,好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类似儿童的心

理方式。将成人普遍存在的童心向纵深开掘,让儿童剧中的

成人拥有儿童的情感与逻辑,就会使这些人物生动、丰满,让

儿童观众们接受并喜爱。像《哪吒》里的成人戏份,几乎不比

儿童的戏份少,我在其中做了成人角色儿童化的探索。比如

老龙王形象,在第三场中,被打伤后的小白龙回到龙宫找老

龙王告状。贪杯的老龙王正醉着,他被小白龙吵醒后,一派浑

噩。父子二人就延误行雨的责任互相推诿。在龙王父子的这

段对手戏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倒像

是两个年龄相差无几的人在交流。我在这里刻意避免儿童的

成人化,而是将成人进行儿童化。在不离开生活真实的基础

上,抓住成人的某种儿童心理,将其放大、表达出来。也就是

说,人物的情感是真实的,表达方式是儿童式的。这是审美的

引导问题,还有技巧的使用问题。它使我们感觉到一种向安

徒生的回归。安徒生童话中许多主人公都是成人,但它却是

地地道道的儿童文学,是一种“大小通吃”的儿童文学。

记 者:就每年演出剧目的数量而言,儿童剧能够提供

给儿童的舞台形象可谓上千,但是能够在儿童观众心目中留

下深刻印象,或者能让他们记得住的形象屈指可数。在塑造

儿童剧的文学形象、舞台形象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董 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创作

者在塑造儿童艺术形象的时候,第一,对自己塑造的形象敷

衍;第二,对生活的开掘和体验不够;第三,儿童剧创作技巧

研究欠缺。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儿童剧的对象是儿童,这

就要求其人物形象必须得到儿童的认同。因此,儿童剧中的

人物要相对单纯、透明、天真,要符合儿童的逻辑,用儿童的

思维方式判断问题,要有儿童之间特定的人物关系及交往方

式等等。总之,要向充满童真、童趣的方向设定。童真、童趣也

是我在儿童剧形象塑造上努力探索和追寻的。当然,挖掘出

童真、童趣,其实不全是技术活儿,它要求剧作者有一颗纯净

未蒙尘垢的心,要克服装傻、扮弱智的倾向,要将一些有意思

的事件、行为或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记 者:提到儿童剧创作,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寓教于

乐”。您是如何认识儿童剧“寓教于乐”功能的?

董 妮:儿童剧的终极目的一定是教给孩子一些能力,

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让他们接受正面的、向上的精神内容。

人的儿童阶段,主要就是受教育。儿童剧也是一种教育的手

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寓教于乐。这个乐包含了许多内容。比

方说要从儿童的角度、儿童的逻辑、儿童的方式来塑造儿童

剧的人物,要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快乐活泼的形式来构成儿

童剧的样式等等。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当中明白一些人和社

会的正面道理。比如《想飞的孩子》,飞是一种理想,一种人生

的向往,想飞的孩子要告诉儿童的是:从小开始,一个人就应

该有远大的理想,对美好的事物要有强烈的追求,应该有一

种凌云志气。这个戏不是大人化的说教,主人公是一个顽皮

的小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言行都是生动的,符合儿

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我希望通过在儿童剧中塑造生动、直观的人物形象,让

孩子们在接受高品质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他们和我们一

道更加认同与敬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勇敢与正

义、责任与担当、真诚与善良、友爱与付出、珍惜与感恩这些

高贵的品质。这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也就是说,要从中

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滋育我们今天的少年

儿童。

儿童剧创作者要有“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

——访编剧董妮 □本报记者 徐 健

●挖掘童真、童趣,不全部是技术活,要求剧作者有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要克服装傻、扮弱智的倾向,将一些有意思的事件、行为或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儿童剧中有成人的指向性、引导性,但这种指向性、引导性一定要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行为方式、儿童的逻辑方式予以呈现。

由武汉京剧院和武汉爱乐乐团携

手演出的大型京剧《美丽人生》日前亮

相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美丽人生》

根据方方小说《万箭穿心》改编,是武汉

京剧院“汉口女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由刘子微和关栋天主演,王筱頔导演。

与原著小说相比,该剧将主人公李宝莉

变成了“李美丽”,删去了小景、爷爷、奶

奶等人物,把叙事重心放在李美丽与丈

夫马学武、旧相识建建的情感以及和儿

子小宝的交流上。同时,在表现形式上,

该剧在保留京剧唱腔韵味的基础上,融

合了合唱、伴唱、人偶以及富有现代感

的群舞等元素,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

受。在演出结束后举行的剧目研讨会

上,与会专家对该剧的创新实践给予了

充分肯定。

与会者认为,《美丽人生》是一部非

常另类、极具探索性的京剧,表现了女

主角从无限的骄纵到挑起家庭重担、艰

苦奋斗、反省自我的转变,以及直面曾

犯的错误、积极面对困境的人生之路;

演出集京剧音、歌、舞为一体,虚实结合

地呈现出人物真实的情感,又让观众感

受到现代舞带来的激情和节奏。文艺评

论家仲呈祥认为,京剧要发展,继承是

基础,创新是关键,《美丽人生》就体现

了这样的创作走向。李美丽的人生故事

充满了时代感,几乎每位观众都能在剧

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获得启迪。“从

小说《万箭穿心》到京剧《美丽人生》,我

认为是一种飞跃,它体现了当下的审美

趋向,表现了艺术家在艺术理想和艺术

形式上的创新性发展。”中国艺术研究

院研究员王安奎谈到,该剧将李美丽的

人生演绎得一波三折、激荡心灵,特别

是形式创新上,借鉴了现代歌舞和音乐

剧的表现元素,如李美丽跟踪丈夫一场

戏,就采用了歌队、舞队符号化的群众

演员来表现,“这种探索对表现当代尤

其是城市题材,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

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表示,武汉京

剧院 10年来专注于现当代题材的创

作,连续推出《吉庆街生活秀》《水上灯》

和《美丽人生》三部作品,体现了戏曲工

作者对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徐 健)

作为“第二届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之

一,由柏林人民剧院带来的戏剧《他她它》一

经上演便收获了较高的口碑。该剧看似满台

虚无,实则充满了“意义”。浓艳的红黄蓝主色

调,硕大的扩音喇叭,蘑菇头、披头士橡皮西

装,尴尬僵化又灵巧自如的表演方式,荒诞不

羁又即兴欢快的音乐,让整个舞台空间成为

充满当代艺术元素的爵士秀场。“浮华世界都

是由蠢货构成的”,这是该剧导演赫伯特·弗

里奇通过演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之一。

《他她它》颠覆性的构作方式,从剧名就

已经开始显现。该剧彻底瓦解了常规语法的

规则。德语中阳性定冠词der 和阴性定冠词

die被弗里奇通通放在mann的前面,最后成

为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的“ Something

New ”。当你无法对某些现象准确描述时,

就去重新创造一个可以描绘它的新语汇,哪

怕这个词汇本身也毫无意义,因为“文字没有

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2017柏林戏剧节中,赫伯

特·弗里奇被授予柏林戏剧奖,颁奖嘉宾正是

他的戏剧教父弗兰克·卡斯托夫。弗里奇走过

一段漫长的演员之路,跟着柏林人民剧院的

艺术总监 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被

誉为“剧本碎纸机”的卡斯托夫别具一格的创

作理念也为他的导演生涯奠定了创作基调。

弗里奇的工作方法就是把很多的表演演示给

演员看。演员在模仿他和与他交流的过程里,

会很快地产生一种肢体的即兴表演,能够产

生一种音乐性。弗里奇不可或缺的长期合作

伙伴,作曲人英格·甘特就透露,弗里奇不仅

是个爵士乐爱好者,他更看重“音乐、文本、表

演、空间之间的关系”,强调演出的节奏感。演

员像一个乐器,通过夸张、极具表现主义的表

演方式,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弗里

奇挑选演员大都出于同一个原因,就是对这

部戏的台词或者说他表现的这个“无意义”有

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对

荒诞喜剧颇有钻研的弗里奇便开始在小型场

合为亲朋好友们展示“不说一句人话的即兴

表演艺术作品”,他会孤零零地站在台上,随

意讲些没人听得懂的东西。弗里奇的文本很

大程度上被“解放”了,它们被转换成音律。而

这样的创作方式,也为他找到了一些其他导

演不敢挑战的剧本。此外,弗里奇在色彩和结

构上独到的见解得到很多大艺术家们的欣赏。

作为导演,大器晚成的弗里奇是柏林戏剧节

近年来绝对的“霸主”。2011年到2017年期间,他

的作品7次入选柏林戏剧节的“十大最值得关注

剧目”。这些题材各异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一脉

相承,基本上就是让演员们各自结成精神共同体,

喃喃地“唱”出毫无意义却韵律丰富的“词汇和对

白”。而表演过程中的故事线索和叙事逻辑,弗里

奇却并不在意。荒诞、夸张的肢体表演和实验音乐

的映衬之下,一段段无秩序、无目的的人间喜剧,

接连上演。“我一直觉得字幕这个东西很可笑。好

戏不需要字幕,台词本身可以是音乐,音乐不需要

翻译,语言也不应该是理解的壁垒。反过来说,很

多时候说着同样一种语言的人就能互相理解吗?

我听不懂你的语言,可是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不是

更令人幸福的一种关系吗?”弗里奇说。

奥地利作家康拉德·拜耳的戏和诗文充满着

对语言组织规则的不屑和冲破藩篱的决绝。弗里

奇是康拉德·拜耳的崇拜者。被翻译成中文后的

《他她它》剧本基本全是细致的肢体动态、位置形

态的提示,然而整整49页,表演的精致程度可见

一斑。这不是弗里奇第一次演绎拜耳的作品,早在

卡斯托夫剧团的时候,他就曾经在柏林人民剧院

的舞台上表演过根据拜耳作品创作的独角戏。

2016年,弗里奇进一步挖掘拜耳巴洛克语言风格

中的幽默感,在全新设计的超现实舞台布景下,通

过4位实验音乐人的现场伴奏,对拜耳的文本进

行了开创性的肢体演绎。弗里奇曾表示,他非常推

崇卓别林的默片表演,认为光靠肢体动作而不只

依靠台词的演出反而更能够打动人心。

弗里奇的作品中匠心独运的谢幕方式,有点

像是迷你“戏中戏”,这是弗里奇的巧思所在。用他

自己的话来说,观演关系是需要被捣乱的。“有时

候,纯粹是为了撕下带有浓烈资本主义色彩的观

众的虚伪脸孔,顺便嘲弄他们一番”。

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开

炉》作为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参展剧目于

6月2日—4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该剧由孙

浩编剧,宋国锋执导。话剧《开炉》是继《祖传秘

方》之后又一部以抗战为背景,体现东北地域文

化、沈阳城市文化、北市场市民文化的作品,该剧

以抗战时期日寇统治下的沈阳北市场为背景,以

老字号“义和盛”铁匠铺三兄弟的故事为主线展

开,以现实主义的笔调,通过熄炉、诊炉、护炉、醒

炉、开炉五个篇章,讲述了一段灰色岁月中普通

中国人觉醒、站起、奋进的心路历程。

作为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

剧《开炉》深受观众好评,在此前沈阳等地的演出

中,叫好声不断,反响强烈。话剧《开炉》的成功很

大程度来自于语言的魅力。东北方言和歇后语的

运用让整部剧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此外,相

声、二人转、东北大鼓等艺术形式的融入能迅速

将观众带入到剧中年代,讲述的仿佛是发生在自

己身边的故事。话剧《开炉》在人物角色的塑造、

意识情感的交织等方面都颇具看点。演员深情、

精湛的演绎,更是赋予了角色生命和活力。

(晶 晶)

《美丽人生》亮相第八届中国京剧节

京剧创新实践获专家肯定京剧创新实践获专家肯定

话剧话剧《《开炉开炉》》

表现民族之魂表现民族之魂网络文艺新型智库建设

网络文艺新型智库建设

应重在提高研究质量

应重在提高研究质量

由光明网、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共同主办的

“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5月23日

在京举行。会上举行了网络文艺智库专家委员会成

立仪式,公布了智库委员会首批委员名单,并为委

员代表颁发了证书。与会专家、各委员代表围绕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新型文化智库建设”、“网络

文艺智库建设的思路、方向与路径”、“媒体如何发力

网络文艺智库建设”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谈到,当前

我国网络文艺新型智库建设应重在提高研究质量,

实现内容创新,要对网络文艺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有

足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不能把网络文艺仅仅视为

当前主流艺术的边缘产物,而要视为一种正在愈发

深入影响普通公众的艺术方式。中国社科院文化研

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用“有必要”、“有条件”、

“有价值”表达自己的期望——没有网络媒体和数字

化技术的兴起就不会有文化产业的兴起,媒体型智

库建设因此“有必要”;网络文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开拓了当代文艺新的研究方向,媒体型智库因此“有

条件”;中国网络经济目前已经在引领全球性的文化

内容发展,媒体型智库因此“有价值”。与会专家对网络文艺发展与

新型智库建设积极献计献策,认为应把握导向,为网络文艺提供驱动

力;切入现场,增强网络文艺批评的活力;整合力量,打造积极向上的

网络文艺共同体;而针对网络文艺智库建设,专家建议要先做好顶层

设计,确立明确目标,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及时反馈调节。

(许 莹)

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戏剧

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戏剧《《他她它

他她它》:》:

当代艺术元素的爵士秀场

当代艺术元素的爵士秀场

□□张向阳

张向阳

艺 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