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心中的詹天佑 怀念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3b170707_print.pdf ·...

1
3 3 责任编辑:徐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艺术评论 我心中的詹天佑 谈话剧《詹天佑》创作 黄维若 河北省话剧院的话剧《詹天佑》已经上演。作 为编剧,谈谈创作中的一些想法,或许对大家了 解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所助益。 话剧《詹天佑》想要写的内容是:在落后而积 贫积弱的晚清中国,詹天佑这样一位从外洋留学 回来的爱国铁道工程专家,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 投入到建设中国铁路的艰难事业中。他一生修了 两条路,一是他在落后愚昧的政治环境中,屡遭 挫折,挣扎沉浮,然而他不改初心,忍受屈辱痛 苦,一定要伸扬其志。由此,他走过了一条坎坷曲 折的心灵道路。二是他在修路过程中,克服了无 比艰险的自然环境和各种技术难关,经历了压在 他头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修成了中国人自己 的铁路。他的两条道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英雄 之路,他的道路一直延伸到今天,仍然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人生选择。 那么,作为艺术形象,笔者怎样看待这个人 物?我们从史料中看到的詹天佑是这样一个人: 他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专业,对铁路建筑事业 有着一种痴迷般的钻研精神,对它的投入到了一 种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面。同 时,他对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清朝的腐朽、对 列强的疯狂侵略、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可笑与荒 谬,都有自己的看法。通过他大量的日记及书信 证明了这一点。奇就奇在他几乎没有公开的政治 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强压着自己不表 态”。他不说,只做,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他明 白,以他的个人情境去参与政治,非他长项。从技 术道路取得救中国、改变中国的实实在在成果, 有着更本质的革命意义。 但是詹天佑做这些是非常痛苦而困难的。首 先,詹天佑有自己内在的矛盾。他的世界观成长 成熟的这 9 年(12 岁到 20 岁),是在美国度过的, 他必然受到上升期美国思维方式的影响。他长于 数理化,这些东西,读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仅是一 种科学技术,而是一种世界观与思维方式。同时, 他从小读私塾所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结合到当时 西方一些进步的正面的理念当中,使我们看到灵 魂中的詹天佑,与腐朽而无能的政治制度,及其 外延出来的政治逻辑和政治伦理是极为冲突而 不相容的。与此同时,只要他修铁路,中国封建社 会晚期的每一种矛盾都会集中到他身上。比如清 政府内部变革与顽固守旧势力的冲突、清政府与 外国侵略者的冲突、中国人民与列强侵略者的冲 突、变革之际旧文化与新世界观念的冲突、工业 革命与小农经济的冲突、新的生产方式与旧体制 的冲突、西方式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 突、旧政治与新科学的冲突等等,詹天佑没有一 样能躲过。 虽然詹天佑在体制内小心前行几十年,终于 建成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但是他内心与外 在,都始终面临着强烈的挣扎与困窘。这个人的 一生是伟大而痛苦的,有着一种坚忍的圣者光 辉。从一定的范畴上来说,内容决定形式。这样一 个詹天佑,用什么戏剧形式来表现他?反复思索 后我采用了文献剧体裁。 文献剧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德语戏剧圈。 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比较复杂。我们只谈《詹天 佑》一剧采用文献剧时的具体做法。第一,任何对 当事者的文字记载物,包括新闻报道、历史记载、 个人日记、信件、他人评论,乃至法律文件、会计账 本、档案等等,都构成文献剧的材料。此种特殊的 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决定了文献剧首先有着海量的 主要人物信息。《詹天佑》利用这样一点,用一种广 阔叙事、极大信息量的方式,通过詹天佑这样一个 人物来写清末历史,用清末历史来写詹天佑这样 一个人物。全剧有着一种清末长卷式的政治风情 画风格。詹天佑是这风情画中的主轴,形象体现了 中国铁路史和其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第二,文献剧在大量文献中选择我们所要的 材料,下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组接这些材料?我们 不要用大量材料来复原这一段历史,而是要利用 它来表现历史哲学,即历史背后的形而上规律, 及这样一种环境下的人物内心。于是,要什么材 料,哪一段材料与哪一段相接,材料连接本身如 何结构等,一如电影的蒙太奇,由材料的组接产 生出另一种语法,叙述着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 怎样从人物心灵变化中浮现出来。于是看似严谨 真实的材料,凭借作者的组接方式,说出了作者 想要说的话。 第三,文献剧强调文献本身的真实性。但 是,只要是戏剧,就不可能没有虚构与艺术加工, 只是它们要在文献材料的逻辑延长线上。在此 前提下,我将詹天佑写成该剧的绝对一号人物, 其戏剧动作量等于甚至超过全剧所有人物动作 量的总和。该剧看上去人物极多,来来去去,过 眼烟云,实际上是一出变形的独角戏。有着大量 的近乎意识流式的詹天佑内心独白。于是出现 了这样一种状态:全剧所有事件都有史可查,但 笔者意在通过史实描述詹天佑的主观精神世 界。在此虚实之间,是大量的合乎逻辑的虚构与 艺术加工。 由此三点,决定了该剧的表现形态,比如它 有些近乎陌生化的史诗剧表演,比如它空间与时 间结构的心理色彩等等。这是一种谨慎的探索,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戏的内容与其表达形式。 创作谈 理解重回民间的精灵 读《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团音乐人类学研究》 胡一峰 4月13日,是傣族的傣历新年, 也是傣族的泼水节。在云南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的这一天,傣 族同胞用他们的方式,缅怀一位傣族 女儿—万小散。 万小散,傣家人心目中的孔雀公 主,一位民族戏曲—傣剧表演艺术 家,她只有50岁就走完了人生的路 程,但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傣剧。 她得到了傣族乡亲的爱戴,也得到了 观众的爱戴,人们说,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 万小散甜美的歌声。 “水井”是人们的生活聚居 地,万小散的歌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 角落。凡是看过她演出的人,都会记住她,记 住她窈窕的身影、美妙的歌喉,记住她精彩的 表演、楚楚动人的模样。她是国家一级演员, 在剧场演出,也在坝子上进行露天演出。每 当芒锣、象脚鼓敲起来,葫芦丝吹起来,人们 便不约而同地聚拢在一起,有的观众甚至从 缅甸边界过来,为的就是看一场傣剧,看一场 万小散的演出,因此在西南边境,人们称她是 “傣剧梅兰芳”。 我在北京,万小散在德宏,我们相距几千 里,路途遥遥,却难以阻隔心灵的交往。在昆 明,在芒市,在她的家里……我们说着悄悄话, 特别是在她患白血病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我 们的心仿佛贴得更近了,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 生。放化疗使得花一般的万小散变得虚弱憔 悴,但她心心念念、挂肚牵肠的仍是傣剧。 “姐,傣剧还没去过北京,我真想把傣剧带 到首都的舞台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傣剧。我一 定要站起来,为了这一天……”小散气喘吁吁地 说。看着她焦黄的脸,没有血色的唇,让人心 酸,让人心痛。也许就是这一心愿,万小散真的 站了起来。她离开了病榻,离开了医院,回到了 孔雀的故里。我们在德宏又见面了。小散还是 穿着靓丽的傣装,只是外面多了一件米色风衣。 5月的德宏已经很热了,大家都穿起了夏 装。我明白,小散是支撑着病体,指导姑娘们 的表演,手姿、舞姿,她参加一次次会议,为了 傣剧的明天而坚持工作。看上去,她的精神似 乎很好,她发言时,声音依旧是那么好听,柔柔 的,只是少了亮音,最明显的是底气不足,有时 中间停顿一小会儿,然后接着再说。会议一结 束,她悄悄地对我说一句:“姐,我不陪你吃饭 了。”匆匆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要离开德宏。晚上,我 正在整理行李,小散来了,她说: “姐,你还没去 过我家。”不由分说,她拉着我的手就往外走。 小散的家大大的,是老房子。其实说大也 不算大,只是院落显得很空旷,客厅很大,家具 不多。卧室却显得局促,除一张床和一张长条 桌子外,就没什么东西了。小散的家既不现 代,也不豪华,更说不上有什 么风格了。家具都是半旧 的,这让我没想到。小散指 着院子,又指指客厅,说: “天 气好的时候,我就在院子里 练功,有蓝天,有白云,有轻 轻的、柔柔的风,越练越有精 神……要是下雨,我就在客 厅练,地方也够……” 此刻,家里只有小散一 人,她的丈夫王明亮去瑞丽 出差了。小散拉我走进卧 室,说:“姐,我不和你客气 了。”边说边躺了下来,不再 说话。她还是太虚弱了。 “我把所有的相册都拿 出来了,你看吧。”身后传来 小散悠悠的声音。我一本一 本地翻看着相册,这是小散 艺术生活的写照,孩提时代 学戏、练功,长大以后演戏, 在傣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 艺术形象:娥并、玉蚌、朗莫 罕、朗展朴、南西拉……出国 演出,与观众、中外艺术家合 影,站在领奖台上,参加各种 各样的会议,有在昆明大舞 台上的演出,也有在露天坝 子的演出……我感慨万千; 我们对一个民族戏曲剧种演 员的奋斗知之太少了,他们 进大城市演出的时间有限, 更多的是在基层演出,为基 层观众演出。作为一名傣剧 演员,他们更是满足了傣族 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无可 替代的。对于他们所做工作 的意义、价值我们估计的多 么不足,认识是何等不够。 “姐,我不甘心啊,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南 西拉》是傣剧的代表剧目,也是我的代表作,现 在还没有人能接过去演。我想带学生,教她们 的不是傣剧的一招一式,而是把我这么多年的 表演体会、感悟告诉她们……让她们少走一些 我走过的弯路……我不想死,我真的是怕 死……”小散很痛苦,眼中蓄满泪水。我无言 以对,这个时候任何安慰劝说都是苍白无力 的。我轻轻地拍着她,嘴里不停地说着:“明 白,姐明白。”小散无奈地摇摇头。 小散到北京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我去 医院看望她。小散的精神很好,她笑着对我 说:“我不多说话,要养足精神,接受手术。”她 笑得是那么灿烂,这是我很久没见到过的小 散的笑容。大家都知道,这一手术存在很大 风险,成功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失败了 呢?若是保守治疗,以现在的医疗科技水平, 可以活10年以上。但没人提这一问题,好像 没有考虑的必要。我心里明白,这是小散的 主意,她就是要拼死一搏,这是她的意志,不 可逆转。 万小散甘愿为傣剧去冒最大的风险,她要 战胜病魔,赢得生命,完成她的傣剧梦。望着 窗外,朗朗晴空,悠悠白云,落日晚霞,我感慨: 小散呀,你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演绎了何为 “民族文化自觉”,何为“民族文化自信”。 南国边陲小城的夜,静谧安详。天是深蓝 色的,空气仿佛是透明的,让人愉悦。此刻,天 际飘来悠悠扬扬的葫芦丝,这是傣家符号式的 音乐,也是傣剧特有的伴奏乐器。莫非是小散 从天国而来,与我夤夜相会?我不禁对着夜空 喃喃: 小散,我可以告慰你在天之灵的是,你的 心愿实现了,2016 年 8 月,傣剧《刀安仁》参加 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登上了首都 舞台。你的伙伴们从高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我还要告诉你的是,这次来德宏,我见到你的 老伙伴、老搭档金宝、李小喜,他们虽然已经退 休,但都不曾放弃傣剧,仍为傣剧奔波劳碌着, 尽心尽力地工作着。你的女儿娇娇也回到了 德宏,她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好嗓子,她的舞蹈 跳得和你一样好,她是你生命的延续,也是你 衣钵的承袭者…… 宛梆,是形成于南阳的一个地 方戏曲剧种,有三四百年的传承历 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宛梆惟一一个 专业剧团是内乡县宛梆剧团,也是 赵倩专著《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 团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 该书的理论工具是民族音乐学 的“赖斯模式”,即从历史构成、社会 维持、个体的创造和经验三个层面 展开研究。这一理论视野,让作者认 识到宛梆剧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一个活态传承的团体,是一个传统 与现代因素交织的综合体……同样 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复兴、延续与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碰撞 和相互塑造的过程”。同时, “宛梆剧 团和演员的身份、地位、观念和行为 的变化发展与其生存的民间话语体 系和国家权力体系紧密相连,总是 渗透出这两方面的影响。” 书中,作者充分展示了田野调 查的成果,用相当长的篇幅对一次 历时 6 天的祝寿仪式中的宛梆表演 作了记录、描述和解读,进而认为, “在当下社会中,以祝寿仪式为代表 的众多传统乡俗礼仪正在逐步地复 兴,它们是乡村民众业已逝去的历 史记忆,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具有 的顽强生命力,同时在现代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的乡俗礼俗 也被赋予了诸多的现代性因素,使 得传统所具有的意义发生了变异, 然而,它们依然是乡村民众生活的 主体,贴近民众生活,渗透于民众生 活的方方面面。而伴随着这些乡俗 礼仪存在的戏曲音乐的呈现,对于 民众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与乡俗礼仪互相依存的过程中不 仅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 合理模式,也发挥了戏曲音乐的社 会功能”。而在接下来的第四章《经 济运行的机制》中,作者又对乡俗礼 仪对剧团的经济支撑意义作了更细 致入微的分析,但给人的启发是,当 我们真正回到田野,倾听来自那里 的声音时,会发现“还戏于民”不应 是“文化下乡”式的给予,而是让戏 剧、剧团回归到民间社会结构中去 的自我“功能调适”,换言之,只有 “功能式”而非“服务式”的还戏于 民,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才符合当下 剧团发展的内在逻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借助 宛梆剧团回归社会的经历,揭示了 戏曲与民间之间那种内在自洽性。 这种自洽,不仅仅体现为改革背景 下剧团重新找到维持生计的经济来 源,而且体现在更具本体意义的艺 术传承方式的某种“回归”。在第五 章《宛梆艺术的传承》中,作者探讨 了传统的拜师和口传心授的教学方 式的兴衰,20 世纪 80 年代,口传心 授的方式一度兴盛,但那时的师徒 关系以二人都是剧团的正式演员为 基础,缺乏传统师徒关系的真实内 涵。80 年代之后,这种师徒形式一 度又消失了。直到 2006 年,在宛梆 音乐唱腔设计人才断档危机下,传 统的师徒关系重新确立,使宛梆的 艺术传承走上“老路”又别开新境。 该书也揭示出剧团的“回归”之 路并不顺畅,人事、财政、福利等各 方面体制都决定了这一点。以2006 年为例,剧团编制 68 人,在职职工 30 人,离退休 11 人,随团演出但没 有解决编制的学员37人。剧团内部 的身份“双轨制”造成的不仅是经济 保障的差异,而且是感情的疏离,更 重要的是,它折射出整个艺术体制 中“国营”与“民营”的并立并与之息 息相关。书中,作者生动地展示出宛 梆剧团负责人和演员对民营剧团复 杂的心态。“双轨制”下的心态变化 和人才流失造成了唱腔的缺失。个 别演员认为那么辛苦地唱了花腔, 既费力又费嗓,但是收入还是那么 低,连民营剧团的演员都不如,于是 以嗓子不适为借口,改变花腔的音 高和唱法。对于这些演员而言,或许 只是心态的变化,但对于宛梆艺术 而言,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如果现 在的演员们唱不到过去老艺人们的 高音5上,就会限制音乐设计的思 路,这样对宛梆的发展就会产生负 面的影响”,“而且演员们这样改动 得多了就会给以后的观众造成误 解,使他们看不到宛梆的真实面 貌”。该书作者是乐观的,他对宛梆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及演员待遇随之改善的描述,表 达了对传承人确立和“宛梆精神”支 撑改变现状的信念。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精灵。该 书是一部试图和重归田野的精灵对 话的书。读罢全书,给人不少启发,也 有一些遗憾。比如,该书的田野调查 资料似乎还没有与史志文献形成比 较融洽的印证。作为学术研究,尤其 是立足于作者在绪论中所说的“家门 口的田野”,在享受故乡故人带来的 文化便利的同时,似还应保持一定的 学术距离。但作者的距离感仍显薄 弱,直接表现为对内乡县宛梆剧团材 料的处理还不够纯熟,让人感到作者 有意无意地成为了这个剧团的“代言 人”。然而,这些并无损于该书的学术 价值与现实意义。 书林漫步 怀怀广 迎庆党的十九大“学大山,写人民”小辑 天下蔚州 ……………… 文殊殿的木工奇迹 …… 贾兴安 大爱无边 ……………… 徐广慧 读书笔记二则 ………… 陈枯朽 行走高密 ……………… 周伟苠 春草绵延 ……………… 戚佳佳 三晋三则 ……………… 杨学明 记忆与叙事 骑行旧事 …………… 杨平位 一封泛黄的书信 …… 刘克邦 雾中的背影 ………… 吴宗强 地铺上的兄弟 ……… 简云斌 亲情人间 方寸之年 ……………… 罗张琴 玉米真自信 …………… 与花儿为敌 …………… “最美侗乡 好运通道”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聆听书院的回响 ……… 张雄文 万佛山:隐喻的禅意江东瘦月 第五季情缘 …………… 吴景军 民间情绪 渐行渐远的瓦 ………… 孔帆升 “桃酥”记忆 …………… 韩嘉川 无蝉不夏天 …………… 蔡世国 国内邮发代号:18—85。定价:6.50 元(全年 78.00 元)。国 外发行代号:M4286。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顺德路 255 号。邮编: 054001。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稿稿邮发代号: 2-4。月刊,每月 3 日出版。定价: 15.00 元。 邮购部地址: 100125 北京农展馆南里 10 号。 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中篇小说) …………………… 中篇小说 两棵花椒树 …………… 姚鄂梅 苦水淖 ………………… 胡学文 隐身 …………………… 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 此念此心(报告文学)任林举 短篇小说 失物招领 ……………… 别亦难 ………………… 任晓雯 夜间飞行(短篇小说)相见欢(诗歌)………… 李昀璐 送走三只猫 …………… 判断者说 ……………… 有无帖 ………………… 平和行 ……… 何镇邦 肖克凡 杨少衡 关仁山 黄荣才 卢一心 奏鸣与雨意 …………… 中年书 ………………… 张佑峰 秋天使我感到无比羞愧 …………………… 黄小培 2017 年 第7期要目 主编:李云。邮发代号:26—176。单价:10.00 元,免 邮资。邮购地址:230001合肥市芜湖路 168号同济大厦 6楼612诗歌月刊收。联系电话:0551—62888379。 潘漠子的诗…………………………… 潘漠子 透明的乌鸦,或本义书写 …………… 西 方文竹的诗…………………………… 方文竹 一个“百岁老人”还不成熟,未必是坏事 ………………………… 方文竹 亚楠的诗……………………………… 先锋时刻 盘妙彬 新青年 卢悦宁 林子懿 蓝格子 现代诗经 师力斌 王汉英 阮淮凤 王安斌 焦窈瑶 国际诗坛 詹姆斯·K·巴克斯特诗选 ………… 【新西兰】 詹姆斯·K·巴克斯特 乔国永王家新 汪剑钊 百年新诗回眸 现代诗踪:早期象征派诗歌 ………… 地址:750004宁夏银川市文化东街59号 月定价:10.00 元 邮发代号:74-2 电话:0951—3971035 中篇小说 保安,保安 ……………………………… 詹文格 幸福的银旺 …………………………… 短篇小说 岁月的渍痕(三题) ……………………… 聂鑫森 三奶奶和她的猫 ………………………… 小小说二题 ……………………………… 散文随笔 六扇门,七重深 …………………………… 刘梅花 凹村,暗下去的夜 ………………………… 安琪的诗 ………………………………… 自言自语 ………………………………… 余述平 导夫的诗 ………………………………… 雨祭(组诗) ……………………………… 南书堂 夜读七札 ………………………………… 访 《红雪莲》及其他 ……………… 杜文娟 丘晓兰 塞上游子吟—简评张铎诗集《三地书》 赵志军 神秘的科尔 ……………… 【英国】 伊丽莎白·伯恩 李冰明 古体诗词 诗词十六首 ………… 西 金丝燕 丛培有 2017 年 第七期要目 宁夏文联主管主办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3 我心中的詹天佑 怀念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3B170707_Print.pdf · 束,她悄悄地对我说一句:“姐,我不陪你吃饭 了。”匆匆离去。

33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艺术评论

我心中的詹天佑——谈话剧《詹天佑》创作 □黄维若

河北省话剧院的话剧《詹天佑》已经上演。作

为编剧,谈谈创作中的一些想法,或许对大家了

解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所助益。

话剧《詹天佑》想要写的内容是:在落后而积

贫积弱的晚清中国,詹天佑这样一位从外洋留学

回来的爱国铁道工程专家,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

投入到建设中国铁路的艰难事业中。他一生修了

两条路,一是他在落后愚昧的政治环境中,屡遭

挫折,挣扎沉浮,然而他不改初心,忍受屈辱痛

苦,一定要伸扬其志。由此,他走过了一条坎坷曲

折的心灵道路。二是他在修路过程中,克服了无

比艰险的自然环境和各种技术难关,经历了压在

他头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修成了中国人自己

的铁路。他的两条道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英雄

之路,他的道路一直延伸到今天,仍然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人生选择。

那么,作为艺术形象,笔者怎样看待这个人

物?我们从史料中看到的詹天佑是这样一个人:

他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专业,对铁路建筑事业

有着一种痴迷般的钻研精神,对它的投入到了一

种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面。同

时,他对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清朝的腐朽、对

列强的疯狂侵略、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可笑与荒

谬,都有自己的看法。通过他大量的日记及书信

证明了这一点。奇就奇在他几乎没有公开的政治

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强压着自己不表

态”。他不说,只做,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他明

白,以他的个人情境去参与政治,非他长项。从技

术道路取得救中国、改变中国的实实在在成果,

有着更本质的革命意义。

但是詹天佑做这些是非常痛苦而困难的。首

先,詹天佑有自己内在的矛盾。他的世界观成长

成熟的这9年(12岁到20岁),是在美国度过的,

他必然受到上升期美国思维方式的影响。他长于

数理化,这些东西,读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仅是一

种科学技术,而是一种世界观与思维方式。同时,

他从小读私塾所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结合到当时

西方一些进步的正面的理念当中,使我们看到灵

魂中的詹天佑,与腐朽而无能的政治制度,及其

外延出来的政治逻辑和政治伦理是极为冲突而

不相容的。与此同时,只要他修铁路,中国封建社

会晚期的每一种矛盾都会集中到他身上。比如清

政府内部变革与顽固守旧势力的冲突、清政府与

外国侵略者的冲突、中国人民与列强侵略者的冲

突、变革之际旧文化与新世界观念的冲突、工业

革命与小农经济的冲突、新的生产方式与旧体制

的冲突、西方式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

突、旧政治与新科学的冲突等等,詹天佑没有一

样能躲过。

虽然詹天佑在体制内小心前行几十年,终于

建成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但是他内心与外

在,都始终面临着强烈的挣扎与困窘。这个人的

一生是伟大而痛苦的,有着一种坚忍的圣者光

辉。从一定的范畴上来说,内容决定形式。这样一

个詹天佑,用什么戏剧形式来表现他?反复思索

后我采用了文献剧体裁。

文献剧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德语戏剧圈。

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比较复杂。我们只谈《詹天

佑》一剧采用文献剧时的具体做法。第一,任何对

当事者的文字记载物,包括新闻报道、历史记载、

个人日记、信件、他人评论,乃至法律文件、会计账

本、档案等等,都构成文献剧的材料。此种特殊的

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决定了文献剧首先有着海量的

主要人物信息。《詹天佑》利用这样一点,用一种广

阔叙事、极大信息量的方式,通过詹天佑这样一个

人物来写清末历史,用清末历史来写詹天佑这样

一个人物。全剧有着一种清末长卷式的政治风情

画风格。詹天佑是这风情画中的主轴,形象体现了

中国铁路史和其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第二,文献剧在大量文献中选择我们所要的

材料,下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组接这些材料?我们

不要用大量材料来复原这一段历史,而是要利用

它来表现历史哲学,即历史背后的形而上规律,

及这样一种环境下的人物内心。于是,要什么材

料,哪一段材料与哪一段相接,材料连接本身如

何结构等,一如电影的蒙太奇,由材料的组接产

生出另一种语法,叙述着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

怎样从人物心灵变化中浮现出来。于是看似严谨

真实的材料,凭借作者的组接方式,说出了作者

想要说的话。

第三,文献剧强调文献本身的真实性。但

是,只要是戏剧,就不可能没有虚构与艺术加工,

只是它们要在文献材料的逻辑延长线上。在此

前提下,我将詹天佑写成该剧的绝对一号人物,

其戏剧动作量等于甚至超过全剧所有人物动作

量的总和。该剧看上去人物极多,来来去去,过

眼烟云,实际上是一出变形的独角戏。有着大量

的近乎意识流式的詹天佑内心独白。于是出现

了这样一种状态:全剧所有事件都有史可查,但

笔者意在通过史实描述詹天佑的主观精神世

界。在此虚实之间,是大量的合乎逻辑的虚构与

艺术加工。

由此三点,决定了该剧的表现形态,比如它

有些近乎陌生化的史诗剧表演,比如它空间与时

间结构的心理色彩等等。这是一种谨慎的探索,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戏的内容与其表达形式。

创作谈

理解重回民间的精灵——读《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团音乐人类学研究》 □胡一峰

4月 13日,是傣族的傣历新年,

也是傣族的泼水节。在云南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的这一天,傣

族同胞用他们的方式,缅怀一位傣族

女儿——万小散。

万小散,傣家人心目中的孔雀公

主,一位民族戏曲——傣剧表演艺术

家,她只有 50岁就走完了人生的路

程,但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傣剧。

她得到了傣族乡亲的爱戴,也得到了

观众的爱戴,人们说,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

万小散甜美的歌声。“水井”是人们的生活聚居

地,万小散的歌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

角落。凡是看过她演出的人,都会记住她,记

住她窈窕的身影、美妙的歌喉,记住她精彩的

表演、楚楚动人的模样。她是国家一级演员,

在剧场演出,也在坝子上进行露天演出。每

当芒锣、象脚鼓敲起来,葫芦丝吹起来,人们

便不约而同地聚拢在一起,有的观众甚至从

缅甸边界过来,为的就是看一场傣剧,看一场

万小散的演出,因此在西南边境,人们称她是

“傣剧梅兰芳”。

我在北京,万小散在德宏,我们相距几千

里,路途遥遥,却难以阻隔心灵的交往。在昆

明,在芒市,在她的家里……我们说着悄悄话,

特别是在她患白血病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我

们的心仿佛贴得更近了,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

生。放化疗使得花一般的万小散变得虚弱憔

悴,但她心心念念、挂肚牵肠的仍是傣剧。

“姐,傣剧还没去过北京,我真想把傣剧带

到首都的舞台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傣剧。我一

定要站起来,为了这一天……”小散气喘吁吁地

说。看着她焦黄的脸,没有血色的唇,让人心

酸,让人心痛。也许就是这一心愿,万小散真的

站了起来。她离开了病榻,离开了医院,回到了

孔雀的故里。我们在德宏又见面了。小散还是

穿着靓丽的傣装,只是外面多了一件米色风衣。

5月的德宏已经很热了,大家都穿起了夏

装。我明白,小散是支撑着病体,指导姑娘们

的表演,手姿、舞姿,她参加一次次会议,为了

傣剧的明天而坚持工作。看上去,她的精神似

乎很好,她发言时,声音依旧是那么好听,柔柔

的,只是少了亮音,最明显的是底气不足,有时

中间停顿一小会儿,然后接着再说。会议一结

束,她悄悄地对我说一句:“姐,我不陪你吃饭

了。”匆匆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要离开德宏。晚上,我

正在整理行李,小散来了,她说:“姐,你还没去

过我家。”不由分说,她拉着我的手就往外走。

小散的家大大的,是老房子。其实说大也

不算大,只是院落显得很空旷,客厅很大,家具

不多。卧室却显得局促,除一张床和一张长条

桌子外,就没什么东西了。小散的家既不现

代,也不豪华,更说不上有什

么风格了。家具都是半旧

的,这让我没想到。小散指

着院子,又指指客厅,说:“天

气好的时候,我就在院子里

练功,有蓝天,有白云,有轻

轻的、柔柔的风,越练越有精

神……要是下雨,我就在客

厅练,地方也够……”

此刻,家里只有小散一

人,她的丈夫王明亮去瑞丽

出差了。小散拉我走进卧

室,说:“姐,我不和你客气

了。”边说边躺了下来,不再

说话。她还是太虚弱了。

“我把所有的相册都拿

出来了,你看吧。”身后传来

小散悠悠的声音。我一本一

本地翻看着相册,这是小散

艺术生活的写照,孩提时代

学戏、练功,长大以后演戏,

在傣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

艺术形象:娥并、玉蚌、朗莫

罕、朗展朴、南西拉……出国

演出,与观众、中外艺术家合

影,站在领奖台上,参加各种

各样的会议,有在昆明大舞

台上的演出,也有在露天坝

子的演出……我感慨万千;

我们对一个民族戏曲剧种演

员的奋斗知之太少了,他们

进大城市演出的时间有限,

更多的是在基层演出,为基

层观众演出。作为一名傣剧

演员,他们更是满足了傣族

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无可

替代的。对于他们所做工作

的意义、价值我们估计的多

么不足,认识是何等不够。

“姐,我不甘心啊,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南

西拉》是傣剧的代表剧目,也是我的代表作,现

在还没有人能接过去演。我想带学生,教她们

的不是傣剧的一招一式,而是把我这么多年的

表演体会、感悟告诉她们……让她们少走一些

我走过的弯路……我不想死,我真的是怕

死……”小散很痛苦,眼中蓄满泪水。我无言

以对,这个时候任何安慰劝说都是苍白无力

的。我轻轻地拍着她,嘴里不停地说着:“明

白,姐明白。”小散无奈地摇摇头。

小散到北京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我去

医院看望她。小散的精神很好,她笑着对我

说:“我不多说话,要养足精神,接受手术。”她

笑得是那么灿烂,这是我很久没见到过的小

散的笑容。大家都知道,这一手术存在很大

风险,成功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失败了

呢?若是保守治疗,以现在的医疗科技水平,

可以活10年以上。但没人提这一问题,好像

没有考虑的必要。我心里明白,这是小散的

主意,她就是要拼死一搏,这是她的意志,不

可逆转。

万小散甘愿为傣剧去冒最大的风险,她要

战胜病魔,赢得生命,完成她的傣剧梦。望着

窗外,朗朗晴空,悠悠白云,落日晚霞,我感慨:

小散呀,你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演绎了何为

“民族文化自觉”,何为“民族文化自信”。

南国边陲小城的夜,静谧安详。天是深蓝

色的,空气仿佛是透明的,让人愉悦。此刻,天

际飘来悠悠扬扬的葫芦丝,这是傣家符号式的

音乐,也是傣剧特有的伴奏乐器。莫非是小散

从天国而来,与我夤夜相会?我不禁对着夜空

喃喃:

小散,我可以告慰你在天之灵的是,你的

心愿实现了,2016年8月,傣剧《刀安仁》参加

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登上了首都

舞台。你的伙伴们从高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我还要告诉你的是,这次来德宏,我见到你的

老伙伴、老搭档金宝、李小喜,他们虽然已经退

休,但都不曾放弃傣剧,仍为傣剧奔波劳碌着,

尽心尽力地工作着。你的女儿娇娇也回到了

德宏,她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好嗓子,她的舞蹈

跳得和你一样好,她是你生命的延续,也是你

衣钵的承袭者……

宛梆,是形成于南阳的一个地

方戏曲剧种,有三四百年的传承历

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宛梆惟一一个

专业剧团是内乡县宛梆剧团,也是

赵倩专著《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

团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

该书的理论工具是民族音乐学

的“赖斯模式”,即从历史构成、社会

维持、个体的创造和经验三个层面

展开研究。这一理论视野,让作者认

识到宛梆剧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一个活态传承的团体,是一个传统

与现代因素交织的综合体……同样

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复兴、延续与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碰撞

和相互塑造的过程”。同时,“宛梆剧

团和演员的身份、地位、观念和行为

的变化发展与其生存的民间话语体

系和国家权力体系紧密相连,总是

渗透出这两方面的影响。”

书中,作者充分展示了田野调

查的成果,用相当长的篇幅对一次

历时6天的祝寿仪式中的宛梆表演

作了记录、描述和解读,进而认为,

“在当下社会中,以祝寿仪式为代表

的众多传统乡俗礼仪正在逐步地复

兴,它们是乡村民众业已逝去的历

史记忆,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具有

的顽强生命力,同时在现代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的乡俗礼俗

也被赋予了诸多的现代性因素,使

得传统所具有的意义发生了变异,

然而,它们依然是乡村民众生活的

主体,贴近民众生活,渗透于民众生

活的方方面面。而伴随着这些乡俗

礼仪存在的戏曲音乐的呈现,对于

民众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与乡俗礼仪互相依存的过程中不

仅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

合理模式,也发挥了戏曲音乐的社

会功能”。而在接下来的第四章《经

济运行的机制》中,作者又对乡俗礼

仪对剧团的经济支撑意义作了更细

致入微的分析,但给人的启发是,当

我们真正回到田野,倾听来自那里

的声音时,会发现“还戏于民”不应

是“文化下乡”式的给予,而是让戏

剧、剧团回归到民间社会结构中去

的自我“功能调适”,换言之,只有

“功能式”而非“服务式”的还戏于

民,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才符合当下

剧团发展的内在逻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借助

宛梆剧团回归社会的经历,揭示了

戏曲与民间之间那种内在自洽性。

这种自洽,不仅仅体现为改革背景

下剧团重新找到维持生计的经济来

源,而且体现在更具本体意义的艺

术传承方式的某种“回归”。在第五

章《宛梆艺术的传承》中,作者探讨

了传统的拜师和口传心授的教学方

式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口传心

授的方式一度兴盛,但那时的师徒

关系以二人都是剧团的正式演员为

基础,缺乏传统师徒关系的真实内

涵。80年代之后,这种师徒形式一

度又消失了。直到2006年,在宛梆

音乐唱腔设计人才断档危机下,传

统的师徒关系重新确立,使宛梆的

艺术传承走上“老路”又别开新境。

该书也揭示出剧团的“回归”之

路并不顺畅,人事、财政、福利等各

方面体制都决定了这一点。以2006

年为例,剧团编制68人,在职职工

30人,离退休11人,随团演出但没

有解决编制的学员37人。剧团内部

的身份“双轨制”造成的不仅是经济

保障的差异,而且是感情的疏离,更

重要的是,它折射出整个艺术体制

中“国营”与“民营”的并立并与之息

息相关。书中,作者生动地展示出宛

梆剧团负责人和演员对民营剧团复

杂的心态。“双轨制”下的心态变化

和人才流失造成了唱腔的缺失。个

别演员认为那么辛苦地唱了花腔,

既费力又费嗓,但是收入还是那么

低,连民营剧团的演员都不如,于是

以嗓子不适为借口,改变花腔的音

高和唱法。对于这些演员而言,或许

只是心态的变化,但对于宛梆艺术

而言,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如果现

在的演员们唱不到过去老艺人们的

高音5上,就会限制音乐设计的思

路,这样对宛梆的发展就会产生负

面的影响”,“而且演员们这样改动

得多了就会给以后的观众造成误

解,使他们看不到宛梆的真实面

貌”。该书作者是乐观的,他对宛梆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及演员待遇随之改善的描述,表

达了对传承人确立和“宛梆精神”支

撑改变现状的信念。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精灵。该

书是一部试图和重归田野的精灵对

话的书。读罢全书,给人不少启发,也

有一些遗憾。比如,该书的田野调查

资料似乎还没有与史志文献形成比

较融洽的印证。作为学术研究,尤其

是立足于作者在绪论中所说的“家门

口的田野”,在享受故乡故人带来的

文化便利的同时,似还应保持一定的

学术距离。但作者的距离感仍显薄

弱,直接表现为对内乡县宛梆剧团材

料的处理还不够纯熟,让人感到作者

有意无意地成为了这个剧团的“代言

人”。然而,这些并无损于该书的学术

价值与现实意义。

追 忆

书林漫步

怀念怀念﹃﹃孔雀公主

孔雀公主﹄﹄——

——

万小散

万小散

□□谭志湘

谭志湘

广 告

迎庆党的十九大“学大山,写人民”小辑天下蔚州 ……………… 梅 洁文殊殿的木工奇迹 …… 贾兴安大爱无边 ……………… 徐广慧

随 笔 读书笔记二则 ………… 陈枯朽行走高密 ……………… 周伟苠春草绵延 ……………… 戚佳佳三晋三则 ……………… 杨学明

记忆与叙事 骑行旧事 …………… 杨平位一封泛黄的书信 …… 刘克邦雾中的背影 ………… 吴宗强地铺上的兄弟 ……… 简云斌

亲情人间 方寸之年 ……………… 罗张琴玉米真自信 …………… 冯 力与花儿为敌 …………… 秋 也

“最美侗乡 好运通道”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聆听书院的回响 ……… 张雄文万佛山:隐喻的禅意… 江东瘦月第五季情缘 …………… 吴景军

民间情绪 渐行渐远的瓦 ………… 孔帆升“桃酥”记忆 …………… 韩嘉川无蝉不夏天 …………… 蔡世国

国内邮发代号:18—85。定价:6.50元(全年78.00元)。国外发行代号:M4286。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顺德路255号。邮编:054001。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二○一七年第七期要目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邮发代号:2-4。月刊,每月 3日出版。定价:15.00元。邮购部地址: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二○一七年第七期(总第六百九十五期)目录

现 场 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中篇小说)…………………… 肖 勤

中篇小说 两棵花椒树 …………… 姚鄂梅苦水淖 ………………… 胡学文隐身 …………………… 宋 尾

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此念此心(报告文学)… 任林举

短篇小说 失物招领 ……………… 章 缘别亦难 ………………… 任晓雯

九 ○ 后 夜间飞行(短篇小说)… 朱 雀相见欢(诗歌)………… 李昀璐

散 文 送走三只猫 …………… 南 帆判断者说 ……………… 王 族有无帖 ………………… 朱 强平和行 ……… 何镇邦 肖克凡

杨少衡 关仁山 龙 一江 子 张 楚 黄荣才

卢一心 何 也诗 歌 奏鸣与雨意 …………… 朵 渔

中年书 ………………… 张佑峰秋天使我感到无比羞愧

…………………… 黄小培

2017年第7期要目

主编:李云。邮发代号:26—176。单价:10.00元,免邮资。邮购地址:230001合肥市芜湖路168号同济大厦6楼612诗歌月刊收。联系电话:0551—62888379。

头 条 潘漠子的诗…………………………… 潘漠子透明的乌鸦,或本义书写 …………… 阿 西方文竹的诗…………………………… 方文竹一个“百岁老人”还不成熟,未必是坏事

………………………… 乐 冰 方文竹隧 道 亚楠的诗……………………………… 亚 楠先锋时刻 盘妙彬 陈 律 一 苇新 青 年 卢悦宁 林子懿 黑 多 蓝格子 张 朗现代诗经 师力斌 马 叙 杨 梓 李 皓 王汉英

徐 泽 阮淮凤 陆 潇 王安斌 流 冰焦窈瑶

国际诗坛 詹姆斯·K·巴克斯特诗选…………【新西兰】詹姆斯·K·巴克斯特

乔国永译评 论 王家新 汪剑钊 胡 桑随 笔 百年新诗回眸

现代诗踪:早期象征派诗歌 ………… 木 叶

地址:750004宁夏银川市文化东街59号 月定价:10.00元邮发代号:74-2 电话:0951—3971035

中篇小说 保安,保安……………………………… 詹文格

幸福的银旺 …………………………… 老 海

短篇小说 岁月的渍痕(三题) ……………………… 聂鑫森

三奶奶和她的猫 ………………………… 瑶 草

小小说二题 ……………………………… 陈 敏

散文随笔 六扇门,七重深…………………………… 刘梅花

凹村,暗下去的夜………………………… 雍 措

诗 歌 安琪的诗 ………………………………… 安 琪

自言自语 ………………………………… 余述平

导夫的诗 ………………………………… 导 夫

雨祭(组诗) ……………………………… 南书堂

悦 读 夜读七札 ………………………………… 谷 禾

访 谈 《红雪莲》及其他 ……………… 杜文娟 丘晓兰

评 论 塞上游子吟——简评张铎诗集《三地书》… 赵志军

译 作 神秘的科尔………………【英国】伊丽莎白·伯恩

李冰明 李 昀译

古体诗词 诗词十六首 ………… 宗 西 金丝燕 丛培有

2017年第七期要目

宁夏文联主管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