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前我入了少先队 - cnepaper.com · 没有像样的着装。不怕现在的小朋友笑...

1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主编/魏东 编辑/何洪金 美编/史自勇 校对/刘晓立 随笔 11 岁月 岁月 如歌 如歌 54年前的五月下旬,具体哪一天我 记不清了。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袁老师 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经少先队大队辅 导员批准,我们一年级一班有三个同学 首批入了队!紧接着她宣布了入队同学 名单,其中有我和两位女同学。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当年参加少先 队还是“卡”得很严的,首先要“德、智、体” 全面发展。 “德”,就是思想品德要好,说直 白点,就是表现要好; “智”,就是学习成绩 要好,语文、数学必须在95分以上;“体”, 不消说,身体要好。也就是常说的“三好 学生”,才能在一年级,第一批入队。 另外,“家庭成分”不好的还是不行, 过不了“政审”这一关,当然我不知道儿 童“政审”什么?反正,有些同学直到小 学毕业也没入成队。 袁老师最后强调:入对宣誓在“六 一”儿童节举行。入队的同学必须上身 穿白衬衣,下身穿蓝色裤子,脚上穿白胶 鞋,还要理好发,梳洗干净…… 我背着书包,跑跳着回到家,把这一 “喜讯”告诉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让他们 也分享我的荣誉。 我又走到母亲跟前,把袁老师的要 求复述了一遍。 蓝色的裤子好办,可这白衣白鞋把 母亲难住了:我们家本身就比较困难,姊 妹多,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从来就 没有像样的着装。不怕现在的小朋友笑 话,我一个男孩子差不多都是穿姐姐的 花衣服去读书,看上去别扭,但总比光着 身子强多了。 母亲想了想,大哥倒是有件半新旧 的白衬衣,但我穿不行,太大太长了,衣 长好说,可以扎在裤子里面,拴上腰带。 可衣袖太长,就是挽起来,手杆上也要吊 一大砣,太难看了。 穷人自有穷人招,母亲把大哥叫到 跟前,做他的“思想工作:三弟入队是高 兴事,但没钱给他做新衣,只好把你的衣 袖剪一截下来,等他穿上入队回来后,再 给你缝上……” 大哥很醒事,没说什么。 衣裤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白胶鞋。 二姐历来很精灵,她给母亲出了个主 意:她说她脚上的黄胶鞋已洗得泛白,我 们又有粉笔,把粉笔捣成粉末,加点水,酽 酽地涂在鞋上,周围的胶是黄的,但布面 是白的,老远看,还是能骗过眼睛的。 “六一”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一大 早就起床。母亲悄悄地塞给我一个煮鸡 蛋。我叫上大哥和二姐三个人分享。因 为他们帮了我的“大忙”,有恩必报嘛。 我穿着“盛装”出发了:天那么的蓝, 山那么的绿,水那么的清。一切都是美 好的,一切都是亮丽的。 到了学校,同学们见了我,投来的眼 神不知是惊诧还是羡慕?我已高兴至 极,懒得去在意他们。 入队仪式开始了,那阵仗,庄严得 很:先是出旗、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依 次排列,大鼓、小鼓、队号紧随其后,高音 喇叭里奏响着队歌,响彻云霄…… 随即,大队辅导员宣读新队员名 单。我们一一“闪亮登台”。那时的心情 呀,比现在买中了彩票还激动。 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右手 举过头顶,向鲜艳的队旗宣誓。然后,左 臂上佩戴着“两杠”标志的中队干部,给 我们系上了簇新的红领巾。 那晚,我系着红领巾睡了一宿。 54 年前我入了少先队 唐世益 春节回乐山老家,在亲戚家 做客时,无意中拿起茶几上的报 纸翻阅。随笔版几篇美文一时 让我流连忘返,接下来再仔细阅 读每个版块,“排版精美、内容丰 富,既纵览天下又贴近乐山本地 生活,既与时代接轨又充满浓郁 地方特色。”这是我当时读《三江 都市报》后的真实感受。 假期结束后,我返回成都上 班,但因为那次的偶遇,让我对 《三江都市报》一见钟情,被她魅 力深深吸引,以至于一有机会回 乐山便要急忙到报亭买来,如饥 似渴地仔细阅读,深怕错过了其 中一个角落。听朋友说,在网上 可以看到她的电子版,这让我兴 奋异常,终于不用忍受“分居之 苦”,但逐渐发现,亲手拿着纸质 报纸欣赏所带来的愉悦是其它 阅读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后来, 我找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平时点 击鼠标看电子版,周末请朋友将 一周的报刊全部寄来,再重温一 遍。 只当一名看客是不能满足 我对她浓浓爱意的,快不惑之年 的我开始积极参与到与她的互 动中来。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 上,正是我潜心写作投稿时,经 过多次的名落孙山,终于有一 天,我的一篇《梦回母校》在我的 最爱随笔版中刊登,当时的喜悦 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之后,我深 受鼓舞,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 收集素材,写作时用心学习名家 之长,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又有 作品发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 力,收获的不仅是进步,更有一 种感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 实现了呢?”我想《三江都市报》 这些年来的进步,也正是因为她 有梦想,并为之锲而不舍。 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全国不 少城市,拜读过很多地方报刊, 《三江都市报》给我的印象是最 深刻的,她承载了乐山这座城市 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细致入微 地刻画了乐山人民生活的点点 滴滴。 当然,我也有对《三江都市 报》的几点建议: 首先,希望她再多一些征文 比赛之类的互动环节。刚结束 的“我为‘十三五’献一计”征文 比赛就非常有意义,不但让“十 三五”规划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更充分调动了市民为家乡发展 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其次,她可 以再增加篇幅刊登本地文学类 作品。乐山有着浓郁的文化底 蕴,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 士,迫切需要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去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最后, 期待她更加关注乐山郊县和农 村的发展。乐山要成为一座国 际化的大都市,仅仅靠主城区的 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三江都市 报》不应该仅是城市的名片,还 可以将足迹遍及广阔的郊县和 农村,更大范围地做到“尊重、温 暖、价值”,无愧“全国地市级城 市唯一一张都市报”的光荣称 号。 邂逅《三江都市报》 王科 编读 编读 往来 往来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度 过的,有许多事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而今这些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 演变而逐步消隐,与之相伴随的一些词 汇也逐步消失。暂且收录那时词汇八 条,作为我童年生活的见证。 【农忙假】 每年“三夏时节”,农村人 要忙收小麦油菜、忙种水稻大豆、忙于插 秧施肥。忙不过来时,就让中小学生放 假回去给大人当助手。一般是从“五一 节”开始放假一星期。所有假期中,这个 假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农忙假不像其 他假可以自由散漫,反而要被大人呼来 唤去累死累活。 【小秋收】 是和大秋收相对而言的。 秋天大田里的水稻收割后,我们小孩就 开始四处找寻成熟了的棬子、桐子、茶果, 以及一些被称为中药材的东西,采摘起来 拿到镇子上去换钱,也算一季收入。这种 活动的主力军是小孩,且大人鼓励,学校 提倡,自己还可以挣些零花钱。 【打牙祭】 因为那时生活困难,加上 计划经济管得很死,一年到头很难沾点 油腥,所以乡亲们对吃肉很盼望。能够 偶尔吃回肉,则被称为打牙祭,也叫作改 善生活。碰上家里逢年过节或来了亲戚 打回牙祭,那时感觉这就是过上共产主 义生活了。 【赶鸭子】 那时老师批改作业时兴“5 分制”。最好成绩是“5分”,“4分”次之。 作业错得较多的得“1 分”或“2 分”,全部 错了得“0分”。“1”像一根竹竿,“2”像一 只鸭子,得了这两个等级的分,就被嘲笑 为“赶鸭子”,再土的叫法是“吆鸭娃儿”; 得了零分叫“吃了鹅包蛋”,是很没有面 子的事。 【喔 山 号】 一种用竹做成的玩具乐 器。过年时,便砍来当年生的青嫩水竹, 选取竹稍的部分,削成一节一节的,再由 大到小相衔在一起,在最小的竹节处削 出一个小嘴巴,就可以吹出“呜啦呜啦” 的乐音了。如在水里浸泡一下,声音会 更加圆润高亢。听得喔山号一响,便知 道春节临近了。 【抽风】 一种常见病,发作时高烧不 止,甚至昏迷不醒说胡话,医学上叫做急 性肺炎,是身体瘦弱、抵抗力不强的小孩 最容易患的疾病。大人们往往采取敷冷 帕子、爆灯花、扎针来对付,昏迷者则用 放火枪来惊醒,如不管用只有等着夭折、 我的一些小伙伴就是因为抽风没及时治 疗而离开了我们。 【拍 烟 盒】 一种小孩竞赛的游戏。 把香烟盒包装纸拆下来折叠成三角形, 再在中间使劲摁出凹型。游戏时,把两 方的烟盒纸放在一块用手使劲拍,如果 自己的烟盒一翻身压住了对方的烟盒 就算赢。也因此兴起了烟盒的收集热, 那时的小伙伴们,衣兜里都塞满了各种 各样的烟盒,凑到一起时比谁的烟盒档 次高。 【洋马儿】 指自行车。那时对外面传 进来的东西,大人们都冠以“洋”字,什么 肥皂叫洋碱,火柴叫洋火,平布叫洋布, 香烟叫洋烟,煤油叫洋油。有年轻人穿 了带点现代做派的衣裤,或者理了个很 潮的发型,叫洋气。自行车更是外面来 的稀奇物,所以叫“洋马儿”,小孩们叫骑 自行车为“骑洋马儿”。 童年词典 朱仲祥 从小到大,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 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 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年,高考临近,每次模拟考试,我 的成绩都在班级垫底。压力让心高气傲 的我无比沮丧,一度心灰意冷,以致不想 参加高考。 周末,我逃回了家。在屋后的一块 棉花地里,我望见父亲站在棉花丛中,拿 着剪刀麻利地剪下棉花枝叶。衬衣被汗 水浸透,紧紧地贴在父亲的背上,我远远 地注视着,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一会儿,父亲弯腰用草绳把剪下的 枝叶捆了起来。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我, 顿时神情很惊讶,朝我大喊:“小子,咋回 来了啊?” 我低着头,沉默不语,摆弄狗尾巴草 的双手不停地颤抖。我实在不敢看父亲 那被骄阳晒得如黑炭般的脸。父亲见我 良久没有吱声,匆忙跑到我身旁,把自己 头顶上的草帽摘下扣在我的头上,关切 地问: “是不是没有生活费了?” 我压低声音,快速地说了句:“我不 参加高考了。” 父亲的表情顷刻凝固。原以为他会 对我吼叫,甚至拿起棉花枝抽我一顿。 我做好了一切准备,可父亲却意外地轻 声细语问我: “为什么?” 我仍然不敢抬头,兀自一五一十地 把心事告诉了他。父亲顺势在我身旁坐 了下来,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在沉默 了好久后,他突然指着旁边的一捆棉花 枝,憨笑地问我:“小子,知道为什么我把 这些枝叶剪下来吗?”我无精打采地摇了 摇头,心里也正在纳闷。 父亲猛地吸了口香烟,很平静地说: “这些枝叶在棉树上,不但是多余的,而 且还影响着整株棉树结苞开花。每株棉 树有三五枝最好,这样所有的养分就会 集中起来,结出许多饱满的花苞。所以, 每年我都要剪掉一些多余的棉枝。” 听了父亲的话,我静静地站立在田 间,若有所思。阵阵微风吹过,这片棉 花,因为枝叶稀少,每枝都能摇曳弄姿,尽 情享受着清风的抚摸。看着眼前的景象, 我的心仿佛涌进一片阳光,透亮了许多。 第二天,我重新回到学校,将学习以 外的兴趣抛下……那年八月,我收到了 一所专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我一直铭记着父亲当年的那 番话,他用朴实简单的务农经验告诉了 我终生受益的生活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 一株棉树。当生活中各种枝叶繁茂地疯 长时,我们应该立即有选择地剪去一些, 让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关键的几枝上,然后 用心地去浇灌栽培。这样,我们的“棉 枝”,才能开出更好更饱满的花朵。 剪去多余的枝叶 汪亭 往事 往事 如烟 如烟 人生 人生 感悟 感悟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Feb-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54年前我入了少先队 - cnepaper.com · 没有像样的着装。不怕现在的小朋友笑 话,我一个男孩子差不多都是穿姐姐的 花衣服去读书,看上去别扭,但总比光着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主编/魏东 编辑/何洪金 美编/史自勇 校对/刘晓立 随笔 11

岁月岁月如歌如歌

54 年前的五月下旬,具体哪一天我记不清了。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袁老师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经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批准,我们一年级一班有三个同学首批入了队!紧接着她宣布了入队同学名单,其中有我和两位女同学。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当年参加少先队还是“卡”得很严的,首先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就是思想品德要好,说直白点,就是表现要好;“智”,就是学习成绩要好,语文、数学必须在95分以上;“体”,不消说,身体要好。也就是常说的“三好学生”,才能在一年级,第一批入队。

另外,“家庭成分”不好的还是不行,过不了“政审”这一关,当然我不知道儿童“政审”什么?反正,有些同学直到小学毕业也没入成队。

袁老师最后强调:入对宣誓在“六一”儿童节举行。入队的同学必须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蓝色裤子,脚上穿白胶鞋,还要理好发,梳洗干净……

我背着书包,跑跳着回到家,把这一“喜讯”告诉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让他们也分享我的荣誉。

我又走到母亲跟前,把袁老师的要求复述了一遍。

蓝色的裤子好办,可这白衣白鞋把母亲难住了:我们家本身就比较困难,姊妹多,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从来就没有像样的着装。不怕现在的小朋友笑话,我一个男孩子差不多都是穿姐姐的花衣服去读书,看上去别扭,但总比光着身子强多了。

母亲想了想,大哥倒是有件半新旧的白衬衣,但我穿不行,太大太长了,衣长好说,可以扎在裤子里面,拴上腰带。可衣袖太长,就是挽起来,手杆上也要吊一大砣,太难看了。

穷人自有穷人招,母亲把大哥叫到跟前,做他的“思想工作:三弟入队是高兴事,但没钱给他做新衣,只好把你的衣袖剪一截下来,等他穿上入队回来后,再给你缝上……”

大哥很醒事,没说什么。衣裤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白胶鞋。二姐历来很精灵,她给母亲出了个主

意:她说她脚上的黄胶鞋已洗得泛白,我们又有粉笔,把粉笔捣成粉末,加点水,酽

酽地涂在鞋上,周围的胶是黄的,但布面是白的,老远看,还是能骗过眼睛的。

“六一”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一大早就起床。母亲悄悄地塞给我一个煮鸡蛋。我叫上大哥和二姐三个人分享。因为他们帮了我的“大忙”,有恩必报嘛。

我穿着“盛装”出发了:天那么的蓝,山那么的绿,水那么的清。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亮丽的。

到了学校,同学们见了我,投来的眼神不知是惊诧还是羡慕?我已高兴至极,懒得去在意他们。

入队仪式开始了,那阵仗,庄严得很:先是出旗、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依次排列,大鼓、小鼓、队号紧随其后,高音喇叭里奏响着队歌,响彻云霄……

随即,大队辅导员宣读新队员名单。我们一一“闪亮登台”。那时的心情呀,比现在买中了彩票还激动。

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右手举过头顶,向鲜艳的队旗宣誓。然后,左臂上佩戴着“两杠”标志的中队干部,给我们系上了簇新的红领巾。

那晚,我系着红领巾睡了一宿。

54年前我入了少先队唐世益

春节回乐山老家,在亲戚家做客时,无意中拿起茶几上的报纸翻阅。随笔版几篇美文一时让我流连忘返,接下来再仔细阅读每个版块,“排版精美、内容丰富,既纵览天下又贴近乐山本地生活,既与时代接轨又充满浓郁地方特色。”这是我当时读《三江都市报》后的真实感受。

假期结束后,我返回成都上班,但因为那次的偶遇,让我对

《三江都市报》一见钟情,被她魅力深深吸引,以至于一有机会回乐山便要急忙到报亭买来,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深怕错过了其中一个角落。听朋友说,在网上可以看到她的电子版,这让我兴奋异常,终于不用忍受“分居之苦”,但逐渐发现,亲手拿着纸质报纸欣赏所带来的愉悦是其它阅读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后来,我找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平时点击鼠标看电子版,周末请朋友将一周的报刊全部寄来,再重温一遍。

只当一名看客是不能满足我对她浓浓爱意的,快不惑之年的我开始积极参与到与她的互动中来。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正是我潜心写作投稿时,经过多次的名落孙山,终于有一天,我的一篇《梦回母校》在我的最爱随笔版中刊登,当时的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之后,我深受鼓舞,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素材,写作时用心学习名家之长,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又有作品发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收获的不仅是进步,更有一种感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想《三江都市报》这些年来的进步,也正是因为她有梦想,并为之锲而不舍。

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全国不少城市,拜读过很多地方报刊,

《三江都市报》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她承载了乐山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乐山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然,我也有对《三江都市报》的几点建议:

首先,希望她再多一些征文比赛之类的互动环节。刚结束的“我为‘十三五’献一计”征文比赛就非常有意义,不但让“十三五”规划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更充分调动了市民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其次,她可以再增加篇幅刊登本地文学类作品。乐山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迫切需要搭建更宽广的舞台去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最后,期待她更加关注乐山郊县和农村的发展。乐山要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仅仅靠主城区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三江都市报》不应该仅是城市的名片,还可以将足迹遍及广阔的郊县和农村,更大范围地做到“尊重、温暖、价值”,无愧“全国地市级城市唯一一张都市报”的光荣称号。

邂逅《三江都市报》王科

编读编读往来往来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的,有许多事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今这些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逐步消隐,与之相伴随的一些词汇也逐步消失。暂且收录那时词汇八条,作为我童年生活的见证。

【农忙假】每年“三夏时节”,农村人要忙收小麦油菜、忙种水稻大豆、忙于插秧施肥。忙不过来时,就让中小学生放假回去给大人当助手。一般是从“五一节”开始放假一星期。所有假期中,这个假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农忙假不像其他假可以自由散漫,反而要被大人呼来唤去累死累活。

【小秋收】是和大秋收相对而言的。秋天大田里的水稻收割后,我们小孩就开始四处找寻成熟了的棬子、桐子、茶果,以及一些被称为中药材的东西,采摘起来拿到镇子上去换钱,也算一季收入。这种活动的主力军是小孩,且大人鼓励,学校提倡,自己还可以挣些零花钱。

【打牙祭】因为那时生活困难,加上计划经济管得很死,一年到头很难沾点

油腥,所以乡亲们对吃肉很盼望。能够偶尔吃回肉,则被称为打牙祭,也叫作改善生活。碰上家里逢年过节或来了亲戚打回牙祭,那时感觉这就是过上共产主义生活了。

【赶鸭子】那时老师批改作业时兴“5分制”。最好成绩是“5分”,“4分”次之。作业错得较多的得“1分”或“2分”,全部错了得“0分”。“1”像一根竹竿,“2”像一只鸭子,得了这两个等级的分,就被嘲笑为“赶鸭子”,再土的叫法是“吆鸭娃儿”;得了零分叫“吃了鹅包蛋”,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喔山号】一种用竹做成的玩具乐器。过年时,便砍来当年生的青嫩水竹,选取竹稍的部分,削成一节一节的,再由大到小相衔在一起,在最小的竹节处削出一个小嘴巴,就可以吹出“呜啦呜啦”的乐音了。如在水里浸泡一下,声音会更加圆润高亢。听得喔山号一响,便知道春节临近了。

【抽风】一种常见病,发作时高烧不止,甚至昏迷不醒说胡话,医学上叫做急

性肺炎,是身体瘦弱、抵抗力不强的小孩最容易患的疾病。大人们往往采取敷冷帕子、爆灯花、扎针来对付,昏迷者则用放火枪来惊醒,如不管用只有等着夭折、我的一些小伙伴就是因为抽风没及时治疗而离开了我们。

【拍烟盒】一种小孩竞赛的游戏。把香烟盒包装纸拆下来折叠成三角形,再在中间使劲摁出凹型。游戏时,把两方的烟盒纸放在一块用手使劲拍,如果自己的烟盒一翻身压住了对方的烟盒就算赢。也因此兴起了烟盒的收集热,那时的小伙伴们,衣兜里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烟盒,凑到一起时比谁的烟盒档次高。

【洋马儿】指自行车。那时对外面传进来的东西,大人们都冠以“洋”字,什么肥皂叫洋碱,火柴叫洋火,平布叫洋布,香烟叫洋烟,煤油叫洋油。有年轻人穿了带点现代做派的衣裤,或者理了个很潮的发型,叫洋气。自行车更是外面来的稀奇物,所以叫“洋马儿”,小孩们叫骑自行车为“骑洋马儿”。

童年词典朱仲祥

从小到大,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年,高考临近,每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都在班级垫底。压力让心高气傲的我无比沮丧,一度心灰意冷,以致不想参加高考。

周末,我逃回了家。在屋后的一块棉花地里,我望见父亲站在棉花丛中,拿着剪刀麻利地剪下棉花枝叶。衬衣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父亲的背上,我远远地注视着,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一会儿,父亲弯腰用草绳把剪下的枝叶捆了起来。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我,顿时神情很惊讶,朝我大喊:“小子,咋回来了啊?”

我低着头,沉默不语,摆弄狗尾巴草的双手不停地颤抖。我实在不敢看父亲那被骄阳晒得如黑炭般的脸。父亲见我

良久没有吱声,匆忙跑到我身旁,把自己头顶上的草帽摘下扣在我的头上,关切地问:“是不是没有生活费了?”

我压低声音,快速地说了句:“我不参加高考了。”

父亲的表情顷刻凝固。原以为他会对我吼叫,甚至拿起棉花枝抽我一顿。我做好了一切准备,可父亲却意外地轻声细语问我:“为什么?”

我仍然不敢抬头,兀自一五一十地把心事告诉了他。父亲顺势在我身旁坐了下来,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在沉默了好久后,他突然指着旁边的一捆棉花枝,憨笑地问我:“小子,知道为什么我把这些枝叶剪下来吗?”我无精打采地摇了摇头,心里也正在纳闷。

父亲猛地吸了口香烟,很平静地说:“这些枝叶在棉树上,不但是多余的,而且还影响着整株棉树结苞开花。每株棉

树有三五枝最好,这样所有的养分就会集中起来,结出许多饱满的花苞。所以,每年我都要剪掉一些多余的棉枝。”

听了父亲的话,我静静地站立在田间,若有所思。阵阵微风吹过,这片棉花,因为枝叶稀少,每枝都能摇曳弄姿,尽情享受着清风的抚摸。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的心仿佛涌进一片阳光,透亮了许多。

第二天,我重新回到学校,将学习以外的兴趣抛下……那年八月,我收到了一所专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我一直铭记着父亲当年的那番话,他用朴实简单的务农经验告诉了我终生受益的生活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棉树。当生活中各种枝叶繁茂地疯长时,我们应该立即有选择地剪去一些,让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关键的几枝上,然后用心地去浇灌栽培。这样,我们的“棉枝”,才能开出更好更饱满的花朵。

剪去多余的枝叶汪亭

往事往事如烟如烟

人生人生感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