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105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chiquita-warren

Post on 03-Jan-2016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今年( 2010 )两会期间,新华网进行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 : 今年两会,您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 ). 主要把握的问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2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则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 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2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是什么?. 3 、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有哪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三讲

第三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Page 2: 第三讲

材料:今年( 2010)两会期间,新华网进行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 :今年两会,您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1.收入分配 13.74

7.养老保险 8. 07

13.食品安全 5. 52

2.住房问题 12.19

8.反腐倡廉 10.50

14.网络监管 1. 17

3.物价调控 6. 37

9.司法公正 6. 10

15.民族宗教 0. 59

4.就业问题 6. 17

10.户籍改革

3. 46

16.选举法 2. 25

5.教育公平 7. 56

11.低碳经济

1. 76

17.上海世博 0. 45

6.医疗改革 9. 66

12.依法拆迁

3. 59

18.其他 0. 84

Page 3: 第三讲

主要把握的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则•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内容

Page 4: 第三讲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3、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有哪些?

Page 5: 第三讲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P192 )

按劳分配方式 主体

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Page 6: 第三讲

2、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

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 1、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2、分配标准:劳动(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 3、分配原则:等量劳动领取等量• 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 动者不得食。

Page 7: 第三讲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P192)

•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条件。

•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条件。

• 第三,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还存在差别—— 直接经济原因。

Page 8: 第三讲

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

主体。 •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按劳分配是主

体的分配原则。 •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 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Page 9: 第三讲

分配中平均主义的表现

• 1、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2、职工吃企业大锅饭

Page 10: 第三讲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Page 11: 第三讲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具体地说:• 除按劳分配以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 第一,经济基础:生产要素归不同的所有

者所有。• 第二,物质基础:各种生产要素与劳动一

起,都是物质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Page 12: 第三讲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非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

劳动

技 

房地

物质要素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

Page 13: 第三讲

生产要素的构成• 一般工人劳动• 劳动要素 科技劳动 价值的源泉生产要素 管理劳动• 非劳动要素:资本、技术、知识本身• —— 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

Page 14: 第三讲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形式(非按劳分配方式)

• 1、个体劳动收入。 • 2、资金分配收入 (股息、红利、利息)。 • 3、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 • 4、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 5、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Page 15: 第三讲

1 、个体劳动收入

• 个体生产者和经营者(个体户)• 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

Page 16: 第三讲

2、资金分配收入• 就是凭借对资金的所有权所获得的收益。• 形式:股息、红利、银行存款利息等

Page 17: 第三讲

3、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

• 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营企业中的企业主收入和职工工资收入。

Page 18: 第三讲

4、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外商,以及公

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他们的收入中,就会有一部分属于风险收入或机会收入。其中的一部分还会经过企业内部分配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收入

Page 19: 第三讲

5、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 技术、信息、房地产的所有者

Page 20: 第三讲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及思路

Page 21: 第三讲

(一)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78):这个阶段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

• 第二阶段( 1979——2008):这个阶段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Page 22: 第三讲

第一阶段( 1949—1978)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政策

• 特点:呈现低水平、单一化和平均化• 1、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铁饭碗——工资制度• 1949—1952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952、 8:《关于处理失业工人的办法》• 1957、 3:企业、事业、机关不得辞退编余人员

的规定。

Page 23: 第三讲

• 存在的问题:• 第一,分配形式过于单一化,除了

按劳分配形式外,几乎没有其他分配形式;

• 第二,分配结构固定化;• 第三,分配水平平均化。

Page 24: 第三讲

• 2 、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和收入水平(四次变化)• 第一次( 1949——1952)土地改革时期。• 特点:以农业个体经济为主,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 第二次( 1953~ 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期。

• 特点: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进行集体生产经营,实行按劳分配。

• 第三次( 1958——1960)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特点:不仅生产资料公有,甚至部分生活资料也

实行了公有制。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 第四次( 1961~ 1962)人民公社体制调整。• 特点: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Page 25: 第三讲

农村按劳分配的方式

• 采用“评工记分”的方式进行:• 工分积累• 年终核算:工分值、人均口粮数• 购买口粮• 余款归已• 问题:“出工不出力,生产大呼隆”

Page 26: 第三讲

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的区别

• 第一,国家基本上不对农民提供生活补贴、社会保障和福利。

• 第二,农民的收入分配以生产队为单位,与城市居民相比也更为平均。

• 第三,农民收入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

Page 27: 第三讲

第二阶段( 1979—2008)改革开放后的分配制度与政策

• 1、 1979—1991年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特点: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全体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城市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 2、 1992—2008年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特点:在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同时,收入

差距拉大,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内部平均主义严重,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Page 28: 第三讲

1978—1984 年收入增幅较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

1978 1984 年均增长 与 GDP 增幅比较 (9.6%)

城镇居民 -2.4% 12.4% 6.6% -3%

农民 6.7% 13.6% 15% 5.4%

Page 29: 第三讲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的原因• 第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放开部分农副

产品经营,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城镇货币收入过快增长;

• 第二,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第三,国家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Page 30: 第三讲

• 1985—1991年居民收入增幅下降

人均增长率 比上一阶段 最低年份

城镇居民 4.9% -1.7% -2.4%(1988)

农民 3.7% -11.3% -1.6%(1989)

Page 31: 第三讲

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 第一,农产品价格下跌;• 第二,各种负担越来越多;• 第三,受国民经济宏观环境的影响,乡镇

企业效益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且有回流,使农民收入下降。

Page 32: 第三讲

2、 1992—2008 年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 特点:• 第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

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

• 第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又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 第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正当收入呈现增长趋势。

Page 33: 第三讲

(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

不顺则难和谐)

Page 34: 第三讲

如何看待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 1、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2、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影响?• 3、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Page 35: 第三讲

问题一:•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发展

不平衡

Page 36: 第三讲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 定义: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全部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标准。

• 食品支出总额• 恩格尔系数 =————————————×100%• 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总额

Page 37: 第三讲

判断标准• 大于 60%:贫困• 50%——59%:温饱• 40%——50%:小康• 30%——40%:富裕• 30%以下:最富裕

Page 38: 第三讲

2003 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

• 农村: 47.7%——小康• 城镇: 37.9%——富裕

Page 39: 第三讲

浙江 贵州城镇居民 24611 12862. 53

农村居民 10007 3000

2009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 38587元,西部地区为 18090元,差距达 2万多元;从省际差距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 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 9187元,两地相差 67789元目前,全国 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占比重高达 94%。

Page 40: 第三讲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1978 1984 1985 1992 2000 2008

城镇居民

343.40 660.12 739.10 2026.6 6280.8 15781

农村居民

133.57 355.33 397.60 783.99 2253.4 4761

差额 209.93 304.79 341.5 1242.6 4027.4 11020

Page 41: 第三讲

我国的基尼系数变化• 定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

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指数变化在 1—0之间。如果系数为 1,表示居

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系数为 0,则表示居民之间据点入分配绝对平均。

• 小于 0.2表示绝对平均• 0.2—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过大

Page 42: 第三讲

• 国际警戒限: 0.4

• 1996年为: 0.424

• 2000年为: 0.458

• 2007年为: 0.48

• 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 0.24到 0.32之间 ,美国偏高 ,为 0.408。

Page 43: 第三讲

• 世界银行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 最高收入的 20%人口与最低收入

的 20%人口其平均收入的比值:• 中国为 10.7倍;• 美国 8.4倍;• 俄罗斯 4.5倍;• 印度 4.9倍;• 日本,只有 3.4倍。

Page 44: 第三讲

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后果•

一个社会的消费者

中穷人太多,富人

太富,迟早是要出

问题的。

——西奥多·

舒尔茨

Page 45: 第三讲

财富的严重不平

衡是一种威胁,

一个不公正的世

界,乃是一个危

险的世界。

• ——

沃尔芬森

Page 46: 第三讲

•国家最大的风险来

自于贫富分化

• ——

吴敬链

Page 47: 第三讲

问题二:

• 非正当收入呈现增长趋势

Page 48: 第三讲

人们常常会谈论三种收入:• 白色收入:指按规定获得的工资 ,津贴等劳

动报酬 ,具有公开性。即合法的劳动收入(属合法的正当收入)。

• 黑色收入:指各种不合法的收入。• 灰色收入:是介于白色收入与黑色收入之

间的各种收入。如领导干部的礼金收入,导游人员的回扣,医药卫生行业的灰色收入(红包、回扣)等。

Page 49: 第三讲

隐性收入• 就是一些看不见的收入形式。它不是

以货币形式存在,但又影响着收入总水平。

• 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住公房,医疗保险。领导干部配住房、汽车、司机、保姆、秘书、医疗保障。甚至包括无形资产:职务、名誉、学历以及各种机会。后者被称为隐性收入。

Page 50: 第三讲

问题三:

•政府“二次分配”作用弱化

Page 51: 第三讲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来进行的。

• 通过初次分配,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

•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企业收入• 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Page 52: 第三讲

从 1993 年— 2007 年,劳动者报酬在 GDP 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1993 2007 增幅(%)

政府 11. 68 14. 81 3. 13企业(资本收

益)38. 83 45. 45 6. 62

个人(劳动报酬)

49. 49 39. 74 -9. 75

Page 53: 第三讲

• 国民收入再分配,又叫“二次分配”。• 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进行再分配的途径:• 第一,国家财政预算• 第二,银行信贷•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四,价格体系

Page 54: 第三讲

在再分配中政府的调控机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

• 作用:政府进行的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 问题:政府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在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补贴或包下来的制度。企业改革又出现一批因取消社会福利、下岗、生病而导致的贫困群体。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却要“假以时日”。

Page 55: 第三讲

问题四:

•城乡之间财富流向失衡——人力、土地、资本流向城市

Page 56: 第三讲

• 第一、 20世纪 90年代出现大量民工潮。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但农民工的收入和待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 第二、 90年代以后,各级政府和企业采用“征地”手段,低价购,高价出,使农村财富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转入了城市。

• 第三,国家及私人资本主要投资于城镇。甚至农村资本也不断转向城市。

Page 57: 第三讲

1 、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第一,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如城乡二元结

构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Page 58: 第三讲

• 2001年,全国城市人口占 37.66%,农村人口占 62.34%。但从所创造的产值看,在全国 GDP中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农业): 15.2%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 51.1%

第三产业(其它各业): 33.7%

Page 59: 第三讲

• 第二,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 如有些市场经济所需体制还未建立 , 而有些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还存在 ;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这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

Page 60: 第三讲

第三,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如在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方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养老 医疗

城市居民 62% 60%

农村居民 20% 31%

Page 61: 第三讲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半月谈》 2008年第 9期,关于“新农保”问

题提出这样一个案例: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农民韩维林, 1994年,他在 55岁的时候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了 200元钱。按照当时农保利率标准, 60岁时他将可以每月至少领取 40元的养老金。但当 2000年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他拿到的却只有每月 2元钱的养老金。而且“ 2块钱养老保险”,在寿县占到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 9成,在全国也不鲜见。出现这种极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两条:一是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缺位;二是农保基金存到银行,前几年利率一降再降,甚至出现负利率。按照农民当年缴纳的费用,计算下来也就几块钱。面对这种养老金“缩水”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都有个人帐户、统筹帐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为什么农民就全得自己交?

• 1、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Page 62: 第三讲

• 1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说明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机会与权利

上的一种不平等• 2 、这个问题应该如保解决?• 第一,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第二,需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规范基金的运转

Page 63: 第三讲

• 第四,有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 一是: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

个人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

Page 64: 第三讲

从 1993 年— 2007 年,劳动者报酬在 GDP 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1993 2007 增幅(%)

政府 11. 68 14. 81 3. 13企业(资本收

益)38. 83 45. 45 6. 62

个人(劳动报酬)

49. 49 39. 74 -9. 75

Page 65: 第三讲

• 二是: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

Page 66: 第三讲

• 三是: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Page 67: 第三讲

• 案例: 2010 年 6月“股神”巴菲特和比尔 ·盖茨向全球富翁发起“捐赠承诺”活动。美国有 40位亿万富翁响应,捐出 1500亿美元。英国 BBC称,这一行动今年可能吸引 6000亿美元的捐款,这相当于 2009 年全美民众捐款的 2倍。现在美国公益性或慈善基金拥有财富量占 GDP 的 8% 。

• 他们也向中国富翁们发出“慈善晚宴”的邀请,但中国富翁多数保持沉默或回避。

Page 68: 第三讲

• 中国民政部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 年第一次发布中国慈善状况年报:

• 2006 年——全国捐助 120亿元• 2007 年——全国捐助 320亿元• 2008 年——全国捐助 1070亿元• 2009 年——全国捐助 500亿元

Page 69: 第三讲

• 问题:中国富翁捐赠少的原因是什么?

20%——富翁个人缺乏慈善意愿

24%——政府缺少对富翁捐赠的刺激与逼迫政策

56%——整个社会缺乏慈善氛围

Page 70: 第三讲

• 四是: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

Page 71: 第三讲

2 、收入分配不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第二,会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第四,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Page 72: 第三讲

(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 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Page 73: 第三讲

原 则• (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 一项大政策( P195)•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Page 74: 第三讲

第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要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存在差别( P1

96)• 第一,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第二,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

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 第四,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同产业的差别,也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同。

Page 75: 第三讲

第二方面:这一大政策的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 P196)

• 第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 第三,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要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Page 76: 第三讲

第三方面:指导“先富”与“共富”的基本原则是“两个大局”的

思想 197•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

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Page 77: 第三讲

两个大局

• 第一个大局:沿海地区首先加快发展,先富起来。

• 第二个大局:沿海地区支援、带动内地发展。

Page 78: 第三讲

结 论• 第一,先富只是实现共富的前提和条件。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所在。

• 第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并不意味着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Page 79: 第三讲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不同特点,

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

Page 80: 第三讲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兼顾效率与公平”• 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2002 年中共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2007年中共十七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Page 81: 第三讲

• 第一,效率是一个经济问题,主要指经济效率。公平是一个社会问题,包含着自由、公正、平等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里的平等主要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原则。

• 第三,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

Page 82: 第三讲

目 标• 1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

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

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 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

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Page 83: 第三讲

• 2 、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Page 84: 第三讲

措 施• ( 1)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 第一,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第二,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三,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体系。

Page 85: 第三讲

1993 2007 增幅(%)

政府 11. 68 14. 81 3. 13企业(资本收

益)38. 83 45. 45 6. 62

个人(劳动报酬)

49. 49 39. 74 -9. 75

国家、企业、个人在 GDP中所占比重

Page 86: 第三讲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半月谈》 2008年第 9期,关于“新农保”问

题提出这样一个案例: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农民韩维林, 1994年,他在 55岁的时候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了 200元钱。按照当时农保利率标准, 60岁时他将可以每月至少领取 40元的养老金。但当 2000年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他拿到的却只有每月 2元钱的养老金。而且“ 2块钱养老保险”,在寿县占到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 9成,在全国也不鲜见。出现这种极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两条:一是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缺位;二是农保基金存到银行,前几年利率一降再降,甚至出现负利率。按照农民当年缴纳的费用,计算下来也就几块钱。面对这种养老金“缩水”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都有个人帐户、统筹帐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为什么农民就全得自己交?

• 1、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Page 87: 第三讲

• 1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说明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机会与权利

上的一种不平等• 2 、这个问题应该如保解决?• 第一,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第二,需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规范基金的运转

Page 88: 第三讲

• ( 2)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第一,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第二,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 第三,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第四,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Page 89: 第三讲

• ( 3)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 第一,加快推进城镇化• 第二,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第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

入。

Page 90: 第三讲

表 1: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单位:%

收入项目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6年 2007年纯收入 100 100 100 100 100

工资性收入 20.2 22.4 31.2 38.3 38.6

家庭经营收入 75.6 71.4 63.3 53.8 53.0

转移性收入 4.2 2.6 2.0 2.8 3.1

财产性收入 0.0 3.6 3.5 5.0 5.4

表 2: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单位:%

收入项目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工薪收入 75.8 79.2 71.2 68.9 68.9 68.6

经营净收入 1.5 1.7 3.9 6.0 6.4 6.3

财产性收入 1.0 2.1 2.0 1.7 1.9 2.3

转移性收入 21.7 17.0 22.9 23.4 22.8 22.7

Page 91: 第三讲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4、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Page 92: 第三讲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1、始建于 20世纪 50年代。• 1950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的办法》 • 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 2、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 2、 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Page 93: 第三讲

1、基本概念• 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

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 主体:国家• 方式:立法• 对象: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 程度: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Page 94: 第三讲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1)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

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 2)社会救助 :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 3)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 4)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Page 95: 第三讲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用:• 第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二,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Page 96: 第三讲

中国经济与社会福利• 思考:• 美国人为什么敢于借钱消费,而中

国人却是高储蓄,低消费的生活模式?

Page 97: 第三讲

GDP 财政收入总额(万亿)

增长率 总额(万亿)

增长率

2006 20.94 10.7% 3.9 24%

2007 24.66 11.9% 5.13 32.4%

2008 30.06 9% 6.13 19.5%

问题: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Page 98: 第三讲

思考题• 1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

• A消除贫困的主要途径• B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D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方法

Page 99: 第三讲

• 2 、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A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入• D 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Page 100: 第三讲

• 3 、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差别,这是因为

•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 C 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原则• D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劳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Page 101: 第三讲

• 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 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

Page 102: 第三讲

• 5 、我国目前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保障制度包括

• A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B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失业保险• D 养老保险• E 医疗保险

Page 103: 第三讲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半月谈》 2008年第 9期,关于“新农保”问

题提出这样一个案例: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农民韩维林, 1994年,他在 55岁的时候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了 200元钱。按照当时农保利率标准, 60岁时他将可以每月至少领取 40元的养老金。但当 2000年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他拿到的却只有每月 2元钱的养老金。而且“ 2块钱养老保险”,在寿县占到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 9成,在全国也不鲜见。出现这种极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两条:一是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缺位;二是农保基金存到银行,前几年利率一降再降,甚至出现负利率。按照农民当年缴纳的费用,计算下来也就几块钱。面对这种养老金“缩水”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都有个人帐户、统筹帐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为什么农民就全得自己交?

• 1、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Page 104: 第三讲

• 1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说明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机会与权利

上的一种不平等• 2 、这个问题应该如保解决?• 第一,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第二,需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规范基金的运转

Page 105: 第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