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5

Upload: cclm-tw

Post on 30-Mar-2016

2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輕、薄、短、小的教會史,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兩千餘年教會歷史的架構。

TRANSCRIPT

Page 1: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Page 2: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0�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至�十六世紀結束(1600)

如同標題所示,這個時期有二個重要事件:(1)�美洲的

「發現」及征服;(2)�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

雖然極少在教會歷史中提及,我們卻都熟知「發現」與征

服美洲的事件;但事實上,歐洲在一百年內將其影響力擴展至

世界的各個角落,特別是美洲;其中的結果之一就是基督徒人

數史無前例地成長。因此,征服西半球是教會史的重要部分,

這些事件至今仍對教會影響深遠。

西班牙開始征服美洲並且開始成為歐洲強權,恰好

都在伊莎貝爾(Isabella)及斐迪南(Ferdinand)統治

Page 3: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0�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時期。哥倫布第一次航行之後,就已經透過一連串教宗

通諭來逐步組織殖民企業。早在1511年,就已有人抗議

殖民者犯下的弊端;捍衛原住民人權的著名人物包括

德‧蒙田西諾(Antonio�de�Montesinos)及德‧拉斯卡撒

(Bartolome�de�las�Casas);辯論很快就延燒到西班牙,

維多利亞(Francisco�de�Vitoria)討論並且強烈質疑將西

班牙企業引進「印度群島」的各種理由。

殖民的過程從西印度群島開始,當地原住民很快就

被殘殺,並且開始從非洲輸入奴隸。西班牙從西印度群

島到達墨西哥(1521);蘇馬拉加(Juan�de�Zumárraga)

在墨西哥的教會工作十分著名,且從那時殖民地的宣教

探險陸續展開。從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一帶,有巴拿

馬、中美洲,及新格拉那達(南美洲的北部)的冒險;

在新格拉那達這個區域,我們必須提及聖路易‧伯德郎

(Saint�Louis�Beltrán)在印第安人當中,以及聖伯多祿‧

格肋凡(Saint�Peter�Claver)在非洲奴隸當中的工作。廣

大的印加帝國在�1532�年被征服,但隨之而來的是混亂的

內戰時期,最後祕魯的總督轄區(Viceroyalty)建立。在

「佛羅里達」(當時遠達至卡羅來納)西班牙首先和法

國衝突,而後與英國衝突。拉普拉塔(La�Plata)�總督轄

區最終被建立,耶穌會(Jesuit)對巴拉圭著名的宣教在

Page 4: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0�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其邊界區域蓬勃發展。

教會在這整個企業中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宗在美洲

「發現」之後發出一連串的通諭,這些通諭和葡萄牙在

非洲沿岸及遠東的開發有關;這些教宗通諭也給予西班

牙和葡萄牙的國王對於新殖民地所設立的教會及擁有皇

家守護者(Royal�Patronage)的權利與責任,即皇室有權

指派在新殖民地所設立的主教並且視適合的情況組織教

會,允許不同修會進入該殖民地以管理新設立教會的收

支。因為國王自然會提名和其政策一致的主教或高級神

職人員,其結果是教會及政府密切合作,就好像教會是

政府的好幫手一樣。

因為大多數的征服者來這些地方尋求財富(首先是

珍貴金屬,其次是高價的農作物),所以他們需要那些

被稱為「西印度群島」的人力;因此,他們並不像那些

在北美洲及澳洲的殖民者為了尋找土地而殺害原住民,

而是試圖誘騙及強迫他們為殖民者工作。其中所用的一

個方法就是「信託人」制度;這制度是將一群原住民

「交給」一位開墾者,他的責任是教導這些人基督教信

仰。這群原住民為了交換這項服務,需要為其信託人工

作。毋庸置疑,這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奴隸制度;且因

為基督教規定,若沒正當的理由,禁止取得他人的土地

Page 5: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0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及自由,他們就預備「聲明書」(Requerimiento)。這

份文件邀請原住民的酋長接納基督教信仰以及國王和教

宗的權威;如果他們拒絕或未正面回應(他們通常很少

這麼做,因為並未以原住民的語言向他們宣讀該文件)

就為殖民者提供戰爭、剝削和鎮壓奴隸的理由。很明顯

地,教會在這一切事務上協助那些殖民企業達到目的,

為無正當理由的行為提供神學的正當性。

於此同時,教會之中也出現了一些異議和抗議的強

烈呼聲,主張這是全然邪惡的企業,或至少是最不符合

基督教的企業。

同時,歐洲統治西半球,也在非洲有顯著的擴張,

葡萄牙人殖民剛果、安哥拉及莫三比克。他們從那裡持

續向亞洲發展,耶穌會宣教士聖方濟‧沙勿略(Saint�

Francis�Xavier)66��在那裡有卓越的事業。葡萄牙人也定居

在南美洲東部的尖端,因此開始建立今日的巴西。

多數這種宣教的擴展當中,宣教及殖民主義的關聯

十分清楚:宣教是殖民勢力的一隻手,或說殖民勢力是

宣教的另一隻手。再者,大部分這類的宣教活動極少珍

視古老文化。那些被征服者以及被運至西半球的非洲奴

隸的祖先宗教傳統時常轉入地下,最後在通俗的天主教

敬虔形式中再次出現。因此,在很多方面,這就是現在

Page 6: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1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拉丁美洲的歐洲天主教和非洲及美洲原住民傳統信仰的

結合。有時,官方支持這種融合主義的旁門左道,有時

不加以支持;但各種情況下,他們的影響都長達數代或

數世紀之久。

我們通常以馬丁路德張貼著名的〈九十五條〉的1517年,

作為宗教改革的起源。然而我們在上一節看見,在此之前的改

革運動,已進行了一段時間,路德及其追隨者使得改革運動成

為無法抵擋的局面。

路德67� �歷經一段長久的靈性旅程之後,最後終於得

到確信:救恩是藉著恩典並透過信仰得到。這使他抗議

出售贖罪券並反對所有提供贖罪券基礎的神學。他自己

的神學奠基於他對上帝之道的理解,並且很快就和傳統

神學在許多要點上產生衝突。其中的一個衝突就是教會

的權威及傳統和路德視為擁有較高地位者(即聖經)之

間的衝突;另外一個衝突就是聖禮中基督臨在的方式。

雖然路德同意傳統羅馬天主教的教理:基督真實地臨在

聖餐當中,但他並不接受當時教會所接納變質說的教

理。最後,路德對於修道生活為了上天堂而努力的經

驗,使得他解散修道院及女修道院並且堅持日常生活

(即非修道生活)的神聖性。

宗教改革開始之後有許多年的不確定。路德在沃木

Page 7: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2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斯(Worms)會議(1521)之後有段時間曾被放逐至威

登堡,他在那裡利用機會將新約聖經翻譯為德文。接著

發生一些重要的事件:農民革命、路德和人文主義者伊

拉斯莫斯(Erasmus)決裂,以及查理五世及其他天主教

君王給予新教越來越多的壓力。這導致《奧斯堡信條》

(Confession of Ausburg)的產生,其中新教君王們宣布

並詳述他們的信仰。當戰爭的威脅日益增加,新教君王

籌組「施馬加登同盟」(League�of�Schmalkald)以求保

護他們免於天主教的攻擊。在多年政治和武力衝突後,

終於達成奧斯堡和平協議(Peace�of�Augsburg;�1555),

保證新教君王有權自行決定他們的宗教。

但是路德當時已經過世(1546)。他主要的接班人

墨蘭頓(Philip�Melanchthon),68� �比起路德這位偉大的

宗教改革家更為溫和。他們兩人之間的差別及其他原

因,導致路德宗信徒產生一連串爭執。一般區分為較嚴

厲的路德會信徒以及較溫和的「斐力派」(Philipists),

這些衝突最後在� 1577�年以《協同信條》(Formula of

Concord)加以解決。69��

但是,並非所有拒斥羅馬天主教會者均成為路德及其神學

的跟隨者。另一股運動在瑞士迅速出現,首先由慈運理,接著

由加爾文所領導。這個運動產生了我們現今稱為「改革宗」及

Page 8: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長老會」教會。

蘇黎士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70� �出身於人文主義者的

背景,他雖然循著不同路徑,卻和路德得到相似的結

論。他主要的興趣是要回到基督教原始的根源,因此他

全然拒絕新約聖經中未記載的事。他也是一位勇猛的愛

國主義者,反對瑞士軍人到外國當傭兵,呼籲瑞士新教

徒以武力的方式來捍衛他們的信仰及自由。最後,他死

於戰場。

這個傳統下一代的偉大領袖是加爾文。71� �他雖然是

法國人,卻成為瑞士日內瓦宗教改革的領袖。他的立場

比慈運理更為溫和,可從他的偉大著作《基督教要義》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看出。這本書的第一

版小到可以放進口袋,但是最終增加成為四大冊。在這

本書中,加爾文將改革宗神學系統化,不久在瑞士和全

歐洲均有他的追隨者。

一般而言,改革宗神學接受路德所提出的大部分主

張,但是較堅持成聖的過程是稱義的必然結果。為了該

項目的,改革宗神學家主張律法除了是猶太人的指引,

使所有的人知罪以外,尚有「第三種功用」,就是帶領

基督徒個人及基督教國家的團體生活。改革宗神學比路

德派神學更堅持社會和政治生活的改革,最終也導致在

Page 9: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蘇格蘭、英格蘭以及荷蘭等地發生革命。

其餘的人則採取更激烈的立場,以被其敵人蔑稱的「重洗

派」72��著稱。從宗教改革這股支流中,產生了門諾會和許多別

的團體。

重洗派信徒認為教會必須調整自己,以符合新約聖

經教訓的原則,並遵行這種立場。這種立場使他們拒絕

了從君士坦丁大帝時期,教會對自己與社會關係態度上

的了解。他們服從新約聖經的教導,拒絕參與軍事活

動。有些人最後決定:既然世界總是悖逆上帝,真正的

教會必定常被逼迫,不論後果為何基督徒都必須按照登

山寶訓的指示生活。

重洗派的某些信徒斷定世界的終末即將來臨,這種

見解促使他們採取更加激進的立場。有些人最終放棄他

們的和平主義並且藉著武力建立上帝的國度;最有名的

是極端重洗派佔領孟斯特市(Münster),趕走當地的主

教並設立當時他們稱為「新耶路撒冷」的神權政治。這

運動變得越來越激進,直到支持主教的軍隊占領該市並

逮捕「新耶路撒冷之王」為止。

一旦這些激進的因素被人破壞之後,從未消失的和

平主義又重新浮現,自此和平主義就成為重洗派的傳統

特色。

Page 10: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在英格蘭亦有不同類型的宗教改革,像是雖然追隨新教的

神學(尤其是加爾文的神學),卻又保持它在崇拜及教會治理

上的古代傳統,這就是英國國教(英格蘭教會)。從其中產生

今日所稱的「安立甘宗」及「聖公會」教會。

雖然從威克里夫的時代英國就有改革的運動,當亨

利八世需要位王位繼承人的時候,新教宗教改革獲得了

一個立足點;因為教宗不願意撤銷亨利八世和阿拉貢的

凱瑟琳之間的婚姻,因此亨利八世宣稱在他的王國中,

自己就是教會之首,並且撤銷他自己的婚姻而再婚。在

他的統治期間,因為他允許改革的範圍有限,因而改革

的程度相當有限。

亨利的兒子和繼承人愛德華六世統治時,因為太年

輕而無法自己統治,攝政議會便迅速轉向新教的方向;

但是愛德華幾年後過世,他同父異母的姊姊瑪麗繼承王

位。

因為瑪麗是位天主教徒,所以用盡一切的努力阻止

新教徒在前面幾位國王統治期間所做的努力;許多新教

徒被處決,其中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湯瑪士‧克藍麥

(Thomas�Cranmer),其他許多新教徒被流放;這些使

得她得到「血腥瑪麗」的惡名。

瑪麗死後,她同父異母的姊妹伊利沙白繼位。她是

Page 11: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位新教徒,在她長期統治之下使得英國教會發展出深厚

的根基。許多流放返回英國的人,對加爾文思想有堅強

的確信,因此加爾文思想在全國有許多的支持者;其結

果是產生了一個在教理上是加爾文主義,並且在不違背

教理之下保存每一項傳統儀式的教會;在崇拜和教會制

度方面,這點尤其真實。在崇拜方面,翻譯了《公禱

書》(Book of Common Worhip),73� �並且將大多數更早

期傳統的儀式和習慣稍加修改。在教會制度方面,英國

教會保持主教制度,而最顯著的改變就是主教和修士可

以結婚。

羅馬天主教一部分是為了要回應新教的宗教改革,另一部

分是出於其內部的動力,也產生通常所謂的「反改教運動」74��

的更新運動,但此運動大致上是針對新教之宗教改革的回應。

在這個時期大部分的天主教神學皆反抗新教,我們

可以提及從事這種任務的神學家,如厄克(John�Eck)、

貝拉明(Robert� Bellarmine),以及巴若尼(Caesar�

Baronius)。厄克是位有豐富學識的人,他帶領第一波對

路德和其教導的攻擊,而且強迫路德宣稱自己的立場為

異端。貝拉明是位辯論的教授,從那時開始,他所發展

的論證決定了大多數羅馬天主教駁斥新教的論證。巴若

尼是位教會史學者,有人認為他是現代第一位教會史學

Page 12: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者,他運用教會的傳統來拒斥新教的教導。

天主教的改革也促使新修會的誕生。大德蘭(St.�

Teresa�of�Avila)和聖約翰十架(St.� John�of� the�Cross)

領導加爾默羅會(Carmelites)的改革,產生了赤足加

爾默羅修會(Discalced�Carmelites)。75� �這個時期創立

的另外一個偉大的修會是由伊納爵‧羅耀拉(Ignatius�of�

Loyola)所建立的耶穌會。76� �建立在嚴謹紀律下的耶穌

會,很快就變成教廷和新教對抗、奮戰的主力。他們有

十分優異的宣教事工,在西半球進行範圍廣泛的宣教活

動並且差派許多的宣教士至遠東。第一代最著名的耶穌

會宣教士聖方濟‧沙勿略原本就是伊納爵‧羅耀拉的同

伴之一,他傳揚福音遠達日本。後來,耶穌會首先進入

當時嚴格禁止外來影響力的中國。

改革的精神也逐漸支配天主教的高層,直到在教宗

保祿四世(Pope�Paul�IV;�1555-1559)時達到顛峰。這種

改革大多是道德、行政上的改革。因為此改革雖然非常

想要去除弊端和腐敗,但傾向於使教宗的權力集中,以

及捍衛傳統的教理。其他措施方面,這個改革運動謀求

加強異端裁判所77��的權力,並且頒布禁書清單。

同時,和新教的駁斥全然不同,羅馬天主教內部

也有一種神學上的覺醒,其中的神學領袖大多是屬於

Page 13: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道明會或耶穌會。道明會中有柯基坦(Thomas� de�Vio�

Cajetan)、維多利亞(Francisco�de�Vitoria)及巴尼耶

(Dominic�Báñez)。耶穌會除了羅耀拉本人之外,最重

要的神學家是蘇亞雷(Francis�Suárez)。78��

天主教改革的顛峰是天特會議(C o u n c i l � o f�

Trent),79� �因為一連串複雜的政治環境,幾乎持續了

十八年(1545-1563)。它譴責各種新教的立場,重新肯

定天主教教理並且採取了一些使教會道德、行政上改革

的步驟。因為新教的挑戰性質,質疑了許多教會所接納

的教理,因而天特會議也是第一個實際處理基督教神學

中每一項主題的會議。

另一方面,即使在天特會議之後,恩典與自由意志

關係的問題(出現在反新教的論爭中),在天主教中仍

舊無法解決。我們歷史的下一個時期,對於這個問題將

會有激烈的辯論。

當這個時期即將結束時,新教在德國、英國、蘇格蘭及斯

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半島)已經生根,但這並非意謂沒有

任何掙扎或戰爭。至於法國在歷經主要導因於宗教的長久戰爭

後,暫時獲得一種妥協,亦即君王為天主教徒,但容忍新教

徒。在西班牙、義大利、波蘭及其他國家的新教勢力則被武力

所驅逐。

Page 14: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1�

第 6 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我們己經概述了新教在德國和英國的起源。蘇格蘭

的新教因為貴族的支持得以進展,貴族將它視為反擊君

王勢力的夥伴,主要的神學領袖是約翰‧諾克斯(John�

Knox)。80� �衝突演變成公開的背叛,瑪麗皇后被迫逃離

英國,使得新教得到最後的勝利。因為這些新教徒理所

當然地把主教視為君王的盟友,所以反對主教制度。他

們就以中會(Presbyteries)的基礎組織教會,因此他們

被稱為「長老會會友」(Presbyterians)。

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路德宗受惠於一些君王,

如丹麥王克里斯欽三世(Christian� III)和瑞典的華沙

(Gustavus�Vasa),因著他們的協助使得新教占了優勢。

因為在那裡的宗教改革是由君王所領導,所以保留了主

教制度,那些從前天主教的主教常常轉變為路德宗的主

教。

荷蘭的加爾文教派的新教象徵一種反對西班牙統治

的國家認同;當最後荷蘭獨立時,他們都是堅定的加爾

文教派擁護者。

在法國(尤其在貴族當中)也有許多人改信加爾文

主義,宗教事務和古代許多貴族家族持續掙扎、互相糾

纏。「巴多羅買日大屠殺」81� �—以這位聖人為名的日

子—發生在�1572�年;當天,數千名「胡格諾派信徒」

Page 15: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120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Huguenots)被殺害(法國的新教徒,被冠上這個帶有

輕蔑意味的名稱「胡格諾派」,這個稱呼的來源並不清

楚)。接著是長久的內戰(有時稱為「三亨利之戰」)

亨利四世成為勝利者及君王。本身原是新教徒的他,雖

然在登基前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但實際保證過去的軍

事盟友「胡格諾派」享有許多權利及自由,這些自由使

得胡格諾派能夠擁有一些軍事要塞。最後,法國為了保

障王權得以控制整個國家,又將這些要塞從胡格諾派的

手中奪走,而流了許多人的鮮血。

最後需要記得的是:雖然異端裁判所能夠殺害人,

然而新教在那些最後仍是天主教的其他國家之中(尤其

是西班牙、義大利及波蘭),仍然使許多人改信新教。

許多新教徒從這些國家被流放至瑞士、德國、英國和荷

蘭。其他人仍然祕密在地下活動數個世代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