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臺灣歷史的原鄉 趣談安平-南二中-(2003版)

Post on 03-Jun-2015

4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主講人:歐財榮 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 理事長

1. 踏話頭

安平舊稱「臺窩灣」,原是台灣先住民,平埔族臺窩灣社所屬的漁獵之濱外沙洲。鄭芝龍入墾魍港時,漢人在冬至前後,多來此捕捉烏魚。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先據此稱 「坔仔地」,又名「拉曼港」,後為荷蘭人在此築城曰「熱蘭遮城」,作為軍商共用之貿易港口,稱之大員港。及至國姓爺入台,荷蘭人退出,遂將臺窩灣改稱「安平鎮」以紀念國姓爺之家鄉。

安平的地理變遷,從17世紀的台灣西南沿海濱外沙洲的形成談起。

2.地理篇

台江內海其濱外沙洲由北而南:

馬沙溝(北門區) 加荖灣(七股區 頂山、下山) 隙 仔(安南區 土城) 北汕尾(安南區 鹿耳門、四草) 一鯤身(安平區 湯匙山) 二鯤身(安平區 億載金城) 三鯤身(安平區 漁光島) 四鯤身(南區 龍崗國小) 五鯤身(南區 喜樹大山) 六鯤身(南區 灣裡) 七鯤身(高雄市 茄萣區 砂崙國小)

17世紀的台江內海

鹿耳門水道 出自《台灣府志》臺灣縣圖

康熙輿圖(臺灣縣部分)

1894 安平港道圖

1901 安平全圖

1960安平都市計畫圖

1970安平現況圖

1970安平規劃圖

17世紀台灣西南沿岸

濱外沙洲與現圖對照

3.歷史篇

康熙22年(公元1683年),臺灣歸大清版圖後,清廷認為臺灣易生民變,不宜自本地徵調兵源。次年,清廷為鞏固臺灣防務,置臺灣水師協駐紮安平,安平成為水師重鎮。由於當時兵源皆來自中國沿海,為防其在臺生根,三年一輪換一次,不得攜帶妻兒與父母,謂之「班兵制」。當時各同鄉營兵為奉祀神祇,就以原屬部隊之名,在安平建立廟館,作為連絡與聚會之所,計有提標館、烽火館、閩安館、金門館、海山館五處,合稱「安平水師五館」。

清咸豐8年(185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開安平及淡水為通商口岸,西方洋商紛紛來臺設置商行經營海外貿易,當時在安平有英國德記、怡記、和記、德國東興及美國唻記等五大商行,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光緒21年(公元1895年),日本領有臺灣,安平五館原有功能淪喪,建物逐漸荒廢頹圮,目前僅剩海山館而己;日人治臺後,實施鴉片、樟腦等專賣體制,洋商既有特權不再,加以安平港之淤塞,五大洋行逐漸自安平撤資,原有建物或輾轉他用,或遭拆除,目前亦僅存德記與東興二洋行。

話說 安平五館與五洋行

您想認識安平就從安平六角頭開始。在安平舊聚落的巷弄街坊中,各有其區域、境界。 安平六角頭可概分為: 港仔尾社(靈濟殿)、十二宮社(三靈殿)、海頭社(廣濟宮)、王城西社(西龍殿)、灰窯尾社(弘濟宮)、囝仔宮社(妙壽宮)等六社。 每個角頭都有其信仰中心,或稱之「境廟」,各角頭名稱的形成,廟名的由來,都有其故事與傳說。

原住民捕鹿圖

原住民種芋圖

原住民娶夫圖(牽手)

17世紀熱蘭遮城與大員市街

國姓爺

締合約

安平舊港產業

安平六角頭鳥瞰

結論

Natural………

Culture………

謝謝您的聆聽!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