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Post on 05-Feb-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1

淨土五經系列《阿彌陀經》演講第十二講

經文說明

佛陀教育基金會

民國1

07

年 8

月 23

菩薩戒弟子蔡恆明

(

請合掌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經文一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

是等諸大菩薩。」

【註釋】

一、

《法華文句》卷二曰:「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

妙德。」《法華嘉祥疏》卷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

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

二、

「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又云慈氏。因修慈心三昧,位居等覺,為當來補處

2

大士。

三、 「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曠劫修行,而不停息。

四、

「常精進」:此菩薩教化眾生,勇猛精進。

【申論】

一、

「并諸菩薩摩訶薩」,此句舉類。「并」者,及也。承前起後之謂。謂佛於祇園

說此《阿彌陀經》,不只是聲聞弟子在座,尚有菩薩同聞。

二、

「文殊師利法王子」,法王子,法王即佛。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菩薩能紹隆佛

化,荷擔家業,故稱「法王子」。舍利弗,為聲聞眾中,權智第一。文殊為菩

薩眾中,實智第一。文殊菩薩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華嚴會上發願念佛求生

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普賢菩薩同時發願。他二人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助

手,稱為「華嚴三聖」。前面阿羅漢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到西方之後,斷兩種

生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圓成佛道,還可以理解。文殊普賢是華藏會上的

等覺菩薩,都是後補佛,他們到西方世界作什麼?如果西方世界不超過華藏世

界,他二人去就毫無意義。因此可知佛法無論學那個法門,到最後的歸宿都是

華藏世界,到華藏之後,遇到文殊普賢,他們還是勸行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

界。各位好好想一想,我們走直路,不必先到華藏繞個大圈子,遇到任何法門

都不要理會。有人懷疑,此法門既然如此之好,佛為什麼還說了許多法門呢?

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對機緣成熟將要成佛的人說的,如未到成佛的階段,也只好

學其他博大精深的諸大乘法門。我從前對於這個念佛法門發生信心,就是因為

讀華嚴看到文殊普賢以及善財童子一個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我才認真反

省,仔細思量,回過頭來放棄一切經教,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這些人

3

給我的啟示,雖然老師苦口婆心勸導還是很難接受。

三、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菩薩是第五尊

佛。他是後補佛,現住兜率內院。彌勒下生經中說,以我們的時間計算,五十

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人間成佛。無量壽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

半部彌勒當機。有人想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下生人間,便可隨其

來世間弘化。但兜率天並不容易去,要有定功,且彌勒是唯識專家,門檻很高,

要修「唯心識定」,修成功才可以去。應知生西以後即彌陀弟子,彌勒菩薩也

是彌陀弟子,與他是同學身份,可以隨時到兜率內院參觀。

四、

「乾陀訶提」菩薩之名是不休息,「常精進」菩薩之名亦含有不間斷、不夾雜、

不懷疑、精進不退之意。此二菩薩是勸行。

五、

《要解》云:「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乃智悲雙運。自他兼利之

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

故列次。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

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

速疾圓滿菩提故。」

(一)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乃智悲(並)〔雙〕運。自他兼利

之稱。」

1.

菩薩摩訶薩。乃菩薩中大菩薩。中文翻為「大道心成就眾生」。

(1)

大道心者。發大菩提心,即運智上求佛道。

(2)

成就眾生。乃運悲下度眾生。

4

2.

菩薩二利兼焉,故曰智悲雙運。

3.

自他兼利者。運智上求是自利。運悲下度是利他。

(二)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1.

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而得大自在。「王」者,大自在之義。法王有三子:

(1)

菩薩是真子,

(2)

二乘是庶子。

(3)

凡夫是外子

2.

於真子中,文殊為首,能繼承佛之家業,故名法王子。

3.

「菩薩眾中,智慧第一」者,文殊為七佛之師,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

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

(1)

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

(2)

現在世,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3)

未來世則號「普現佛」,

(4)

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文殊菩薩得一切種智,倒駕

慈航。

(5)

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僅因其智慧

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

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

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6)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曾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

5

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

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7)

在《菩薩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

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

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

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4.

「勇猛實智」,即根本智。非此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難信之法。故以

文殊菩薩居為上首。

(三)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列次。」

1.

梵語彌勒,此云慈氏,姓也。名為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當來成佛,龍

華三會,度眾無量。現居等覺之位,在兜率天內院,候補作佛。

2.

「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者,必以破根本無明,莊嚴清淨自性常寂光

佛國,為要務之急。故次列。

3.

《疏鈔》云:「彌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當云慈無能

勝。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

此號。即得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

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1)

「慈心三昧」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稱慈心觀。

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雜慮、遠離嗔恚怨憎之

6

念,專致於慈悲心,觀一切眾生普遍受樂的三昧。

這是行者憐念

眾生、關懷眾生的悲心。

(2)

賢愚經

》卷十二云︰「是時如來,大眾圍繞,各悉默然端坐入

定。

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

曇摩留支遙見世

尊光明顯赫,明曜逾日,大眾圍繞,如星中月,為佛作禮,問訊如

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

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

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此慈

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三昧。

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

濡,更無害心。

(中略)爾時大王曇摩留支者,今彌勒是,始於

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3)

所謂「慈無能勝」者,慈有三種:

A.

眾生緣慈。無心扳緣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如涅槃云。

我實不往。慈善根力。能令眾生見如斯事。

B.

法緣慈。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

C.

無緣慈。無心觀理。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以無緣慈。攝

諸眾生。

D.

慈無能勝者,指具足此三慈也。

(4)

文中所引。有三世二利不同。第一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是現在慈。

又是自利慈也。第二過去生中。第三又昔為婆羅門。第四又弗沙

佛時。皆是過去慈。又皆自利慈也。第五又思益經。是現在慈。

是利他慈也。第六又悲華經。是未來慈。亦是利他慈也。

7

4.

《疏鈔》云:「又彌勒既聞此經。龍華必說此經。當知此經流通無盡。」

(四)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1.

「不休息者」是指乾陀訶提菩薩,「乾陀訶提」,譯為中文是「不休息菩

薩」。乾陀訶提菩薩為了完成佛果,自從發菩提心以來,經歷恒河沙劫,

每天不休不息地廣修六度萬行,救度一切眾生。

2.

在《思益經》中對乾陀訶提菩薩的介紹說:「恒河沙劫為一日夜,三十

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千百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

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故號為乾陀訶提。」假使

把恒河沙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當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個月,一年有十

二個月,經過了千百萬億劫久遠的時間,才有遇見佛出世的機會,漸漸

地一天天修持淨法,及積集功德,再經過了無量數的佛為他授記,最後

才能成佛。這種不休不息、無懈無怠的精神,所以叫做「乾陀訶提」。

3.

「常精進菩薩」,「常」,是恒常;「精」,是精而不雜;「進」,是進而不

退。這位菩薩從早到晚,都是專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斷地為自己、為

別人,實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所以叫「常精進菩薩」。

4.

常精進有兩層意義:

(1)

自利:自修不息。時時刻刻斷惡修善,佛教有一個術語叫「四正勤」:

沒有生起的善心,要令它增長;已經生出了善心,要好好保持;

沒有生起的惡念要預防;已經生出的惡念,要趕快消滅。

(2)

利他:度生不倦。時時刻刻都要救度眾生,從不會覺得疲倦。《寶

積經》說:「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

8

曾無一念棄捨之心。」這位常精進菩薩是怎樣不倦地救度眾生呢?

他為了要度化任何一個眾生,雖然經過了無量無數劫的時間,仍

然窮追不捨,永遠跟隨著眾生。縱然這個眾生仍頑固地不受教化,

一般人總會退心,但是菩薩還是不忍生起一念棄捨心,還是時時

刻刻想盡方法去教化他。這種度生的精進心,可算達到了極點,

所以稱為「常精進菩薩」。

5.

這兩位菩薩,一位名「不休息」,一位名「常精進」;常精進必定是不休

息的,因此這二位菩薩,名稱雖然不一樣,而他們的德行,卻是一致的!

6.

參加彌陀法會的菩薩很多,為什麼只列出這四位菩薩作為代表?

(1)

《阿彌陀經》是提倡念佛,求生極樂的淨土法門。念佛,說起來雖

然簡單,行起來並非那麼容易,尤其是講到極樂世界種種的殊勝,

更是不可思議,最為難信,一般人不容易接受,必須具備很大的

智慧,才能發起真實的信心,因此,正如阿羅漢是以智慧第一的

舍利弗為上首一般,菩薩就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首席代表。

(2)

彌勒菩薩曾經歷劫修持,而且證得「慈心三昧」,他發大願要救度

眾生,更是位居兜率天一生補處地位,將繼釋迦牟尼佛下生到娑

婆世界來教化眾生,基於這個原因,所以第二位就以他為代表。「兜

率」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

知足才能夠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知足的人無求了,不知足的

人還有貪求,你看它代表的意思多好!彌勒菩薩在此地代表什麼

呢?代表這個淨土法門,就是「一生補處」的法門,修學這個法

9

門的人就能一生成就補處菩薩,這還得了!這個真正是難信之

法,可是事實就是這樣。因為你修這個法門,一生成佛,這不叫

補處叫什麼?你一生就候補作佛了。

(3)

乾陀訶提菩薩,他名字的意思是「不休息」,也就是要我們精進不

休息地修行淨土法門,持續不斷地念佛,所以是一心專念阿彌陀

佛。因此,這一位菩薩就是代表修行淨土法門必須具備的精神。

乾陀訶提,又名香象菩薩,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第

四位常精進菩薩,他名字的意思也是要我們常常精進,也代表著

精進不懈的修行態度。

(4)

第四位常精進,告誡我們只要具備不懈怠的精神,一心一意,時時

刻刻不停地念佛,將來一定能往生極樂淨土。

(5)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淨土,只要具備信、願、行三

資糧,確定可以往生西方。文殊菩薩勸信,彌勒菩薩勸願,「不休

息」及「常精進」兩位菩薩代表行門,勸行。四位菩薩正好是三

資糧的實行者,所以才特別舉出他們做為代表。

(五)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

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1.

此明菩薩等得益。深位菩薩者。位鄰極聖。深證等覺。已破四十一品無

明也。必皆求生淨土者。以不離三寶故。小註云。事是大因緣。理是祕

密藏。不可忽過。既得不離三寶。即是成佛大因緣。常見佛聞法。開示

佛之知見。常近眾僧。同得悟入佛之知見。故云大因緣。佛知見。即三

10

德祕密之藏。證入三德祕密藏中。乃能速成正覺。圓滿無上菩提。故曰

不可忽過。

2.

此等深位大士,咸皆求生淨土。不離見佛,用功易得益。不離聞法,智

慧易增長。不離親近供養僧眾,則不致退墮。以住持三寶,顯自心一體

三寶。又三寶之境,即菩薩所證三德秘藏,故能速疾圓滿菩提也。

3.

以上所舉文殊等四位大士皆是等覺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生淨土有幾

種好處,第一是不離見佛,第二是不離聞法,第三是親近供養海會大眾,

且能速疾圓滿菩提。以等覺菩薩言,有能力隨時到十方剎土,為什麼還

要生極樂世界呢?華嚴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菩薩求生淨土,顯

示西方具有無比壯觀的大場面,說明到了西方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

識,沒有一分一秒間斷,顯示西方環境特別殊勝。等覺菩薩雖有能力到

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亦難免有間斷之時。釋迦牟尼佛在世只有七十九歲,

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時間並不長,其法運也只有一萬二千年,

過後即無佛法,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下生,才有佛法,中斷的時

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剎土,類皆如此。西方人壽命無量,在理論上講還

是有量的,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繼承佛位。然而阿彌陀佛何

時入滅,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目犍連神通廣大,他可以在二十四小

時內算出娑婆世界眾生的數目。假使十方世界眾生悉成緣覺,壽萬億

歲,神通如目犍連,盡其壽命悉共推算,亦無法推算無量壽佛的壽命。

由此可知生到西方壽命無量,菩提路上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等覺菩薩為

了速疾圓成佛道,所以皆願往生西方。

11

經文二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註釋】

一、

「釋提桓因」:忉利天的天主,

【申論】

一、

《要解》云:「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

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

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1)

此會,不獨出世間聲聞菩薩。並有世間天人。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者。能為

忉利天之主。未來成佛。號無著尊佛。迦葉佛時。有一女人。發心建塔。三

十二人助成其事。感報此天。中間一天。天王所居。東西南北各八天。即三

十二人所居。為內臣。合名三十三天。等者。下等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

東方持國天王。宮殿建於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宮殿建於琉璃埵。西方廣

目天王。官殿建於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宮殿建於水晶埵。此四王統領八

部鬼神。護持世間。又稱護世四王。是忉利天王外臣。上等夜摩天。兜率天。

此天有內院。菩薩所居。三災不及。外院天眾所居。化樂天。他化天。至此

為欲界六天。有男有女。未離欲故。

(2)

更等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本天三天。外道天一天。五不還

天五天。合為十八梵天。名為色界者。色蘊勝故。以離欲清淨。無有女人。

自然化生。又名梵天。梵者淨也。以禪定為樂。又名四禪天。

(3)

無色界。四空四天以滅色趣空。無色蘊故。名無色界。三界共成二十八天。

12

(4)

無量諸天。應指大千世界。四禪以下。諸天之數無量。大眾俱者。總指在會

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鬼神等。無不與會。共秉同聞。皆為淨土法門

所攝之機。旁註。唯廣大故微妙者。唯法門廣大。故無機不收。能三根普被。

故法門微妙也。

二、

《要解》云:「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

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

發起。如梵網經下卷。自倡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一)

前是通序。即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證信序也。與諸部經相同。故

為通序。此為別序。乃發起一經之由致。與諸部經各別。故名別序。又

稱發起序也。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他經多為弟子發起。請問而說。此

經乃無問自說。以淨土妙門。無人能問。法門何以稱妙。以但持六字洪

名。即得三界橫超。念佛為因。而得成佛之果。非大眾智力所能知能問。

故曰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乃自倡依報極樂世界。正報阿彌陀佛。二種

名字。以為發起也。

(二)

又。佛智鑑機無謬者。佛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善鑒眾生之機。應以

何法得度。即說何法。纖毫不錯。見此現前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得

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四益。即四悉檀之益。

1.

第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國

中有佛。現在說法。心生歡喜。

2.

第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聞說欲生彼國。親見彌陀。只要執持名

號。即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則知念佛即能生善。

13

3.

第三對治悉檀。得滅惡益。依教專修淨行。念念相續。而得滅除身

口意三業之惡。

4.

第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

實相第一義諦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亂。是謂四悉普益也。

補充一:

「明

黃承惠念佛順利往生淨土」

黃承惠。字元孚,杭州錢塘人。為人正直不阿、有操守氣節,不與世俗合流,不會

農產耕作之事。事奉大母(

父親的正室妻子)及自己的母親,極為孝順。平日樂善好施,

鄰居如果有人寒冷而無衣服穿,便脫下自己的衣服為他穿上;若是有沒飯吃的人,便

將自己口袋裏的錢全部給他。妻子的弟弟聞啟初,對黃承惠清苦的生活感到很訝異,

便引導他前往雲棲宏公居住的地方,以弟子禮拜見,宏公為他取法名為淨明。

黃承惠後來得吐血病,歷經三年,不但沒有痊癒,反而更加嚴重。聞啟初教他念

佛,但黃承惠正陷於疾病的痛苦之中,而昏迷不醒。因此聞啟初高聲對他說:「等你雙

眼一閉命終之時,現今那個知道痛苦的,究竟落在何處呢?」黃承惠驚懼害怕地說:「那

要怎麼辦?」聞啟初說:「沒有比念佛更好的。」黃承惠又說:「你教我念自性彌陀呢?

抑是極樂彌陀呢?」聞啟初說:「你認為有什麼分別嗎?」黃承惠由此突然有所省悟。

於是請慧文法師前來,設立佛像,並為他講說淨土因緣。黃承惠心中非常歡喜,於

是請法師為他剃髮,授沙彌戒。後來,將家屬摒除在外,自己唱念佛號,且默默地轉

誦《妙法蓮華經》七日,家人都聞到蓮華的香味。黃承惠突然微笑說偈曰:

「一物不將來,一物不將去。高山頂上一輪秋,此是本來真實意。」

於是命令家人設齋供佛,然後請僧人唱念佛號。當讀誦《西方發願文》,到文中的『阿

14

彌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攜。』突然很歡喜地起坐,仔細地觀看佛像,然後往生。(

山夢遊集)

補充二:「清

余氏念佛預知時至順利往生」

淨土聖賢錄

余氏。法名真修,吳縣人朱穎符的妻子。余氏年三十二歲守寡,到三十六歲時,

開始持長齋並奉持佛法。晚年,將家事託付給媳婦,一心專修淨土法門。年七十歲,

在夏秋交替的季節,余氏夢見到了一池畔遊玩。池中有一艘船,載著比丘尼及優婆夷

十多人,其中有一人向余氏招手,並說道:「到西方吧!」余氏自己心想:「此時不去,

等到歲暮年終時再去吧!」招手的人很快地說道:「只好等下班船了。」

到了九月六日夢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醒來後自知時至,於是請她所事奉的文岐

法師來與他道別。法師來到,因無法找到蓮華,而改以蓮葉送給她。余氏很高興,因

而念佛更加懇切,在她的室內室外都能聞到異香。到了十一日清晨,要熱水沐浴並更

換新衣,然後端坐稱念佛名。一段時間後,吉祥臥而往生。當時為清高宗乾隆三十六

年(

西元一七七一年)

。(

僧正琦述)

論曰:「十方莊嚴清淨的國土,只有童子身化生,沒有女人之身,而韋提希夫人,

因為兒子作惡忤逆,而起心厭離五濁惡世,即得親見阿彌陀佛,受記往生。又《法華

經》中,說明受持《法華經》的利益,特別授記女人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娑婆世

界的女人,與西方淨土,有大因緣。自從淨土宗盛行以來,婦女諸賢,往往能專志懇

切於淨土法門,因而一生取辦了生脫死。那些現有丈夫相的男人,看見此事蹟能不感

到慚愧嗎?」

15

心得:今天學到了什麼?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下次進度:第十三講

「經文說明」

上課日期:9月

日 (

星期四)

阿彌陀佛!

◎三皈依文◎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淨土迴向發願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

16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普皆迴向偈◎

「聽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