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

Post on 12-Oct-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特别报道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官方微博:@焦作日报(新浪、腾讯)■新闻热线:8797000■编辑:聂 楠│版式:李新战│校对:崔 琳│组版:华保红

03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

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本报记者 郭树勋

绿 色 , 不 仅 是 扬 州 的 城 市 底色、鲜明特色,更是发展主色。让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该市自觉、自强、自信,发展路径更清晰,信心更坚定,努力以奋斗姿态打造一流生态,致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创”的城市品牌,让城市有

“颜值”,更有“气质”,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本报记者 郭树勋

2018年1月4日,《扬州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 正式实施。根据《方案》,扬州市补偿工作采取“正向补偿、反向奖励”方式,即当补偿断面的水质劣于水质目标时,由断面所在地补偿市财政;当补偿断面水质全年均达标时,由市财政对断面所在地予以奖励,资金来源为各地区缴纳的区域补偿资金。

具体来说,《方案》共布设断面21个,以扬州市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或者2020年水质目标为基准,考核高锰酸盐、氨氮、总磷 3 项指标,并出台补偿细则。

“高邮、宝应、仪征等地的财政是分开的,也就是说高邮的钱不能直接支付给宝应,宝应的钱也不能直接支付给高邮。”该市环保局污防处负责人介绍,如果宝应的一个断面超标了,当地就把补偿资金交给扬州市财政,扬州市财政再把钱一部分用于奖励,一部分以水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形式反哺给宝应,用以改善水环境,实现了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

目前,该市长江扬州段总体水质为优,京杭运河扬州段水质为良好,古运河总体水质由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城市内河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氨氮的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水质持续向好。

治污巧用经济杠杆

本报记者 郭树勋

2017年以来,扬州市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垃圾分类小区 607 个、示范社区(小区) 98 个、示范乡镇 (街道) 21个;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专场活动 300 余次。试点示范区域的居民 (村民) 对该项工作的知晓率、覆盖率均达80%以上。

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该市制订了“新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开展第一年攻坚战。

该市确保2019年垃圾分类知 晓 率 达 90% 、 参 与 率 达85%、覆盖率达 60%、垃圾分

类集中处理率达 75%,到 2020年年底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四分法 (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到 2021 年年底基本建成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具体措施有:对市区 680多辆垃圾收集车改造升级,涂装出新 86 辆大型垃圾运输车,改造分类收运中转设施 78 座;推进“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垃圾清运系统;加快末端垃圾处理“焚烧、填埋、再利用”的大项目建设;完成前端收集设施的上档升级工作;让垃圾分类宣传深入基层,借助各类活动,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以坚定的态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力开展流域治理,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让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核心提示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留下的佳句,如今成为“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最具诗意的注脚。

生态扬州,像明亮闪耀的勋章,挂在千年古城。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从生态自觉、生态自强,迈向生态自信,挺起扬州绿色发展的脊梁。

生态自觉

建设大走廊 竖起大屏障

千年古城,水与城相伴,城因水而兴。扬州,北负淮河,南濒长江,中贯京

杭大运河,全市 64%的地域为淮河流域,36%的地域为长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又是江淮交汇点。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将如何保障一泓清水北上,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扬州市区向东,有一片5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湿地,名为“七河八岛”,包括大运河在内的7条河流,将这里分割成大大小小8个岛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和淮河入江通道都经过“七河八岛”,使这里的生态敏感性日益突出,而众多船厂、砂石厂给此地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

2013年,扬州市对“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

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将这里规划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扬州以高度政治自觉促生态保护自觉。

2016年,扬州率先实施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战略工程,相继写进了江苏省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该省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战略重点。扬州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制订了五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推进总投资62亿元的27个项目。

该市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系统推进总投资 300 亿元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每年“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 等八大工程,全力打好黑臭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重点环境敏感企业搬迁等攻坚战,致力打造“沟通江淮、纵贯南北”的绿色大走廊。

生态自强

治污做“减法” 生态做“加法”

亲水城市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该市 2014 年就制定了打造“清水活水城市”的目标。在江苏“263”专项行动启动之前,该市就已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清水办”并由市长担任组长。在全省任务表中,扬州需要整治黑臭水体15条,而该市将5年内整治河道的目标自我加压到80条。

该市市委书记谢正义曾徒步调研扬州

“龙须沟”——七里河,震惊于此河的脏乱差,痛定思痛写下民情日记 《今天开始,我就是七里河河长》,由此拉开了领导同志到最难的地方去解决最难任务的领办大幕,并在《扬州日报》公示各主要领导领办任务清单。现在,全市实行“一河一策”,分类制订水体整治方案和年度建设方案。

2017 年年初,该市坚持“严于省要求、高于省标准、快于省进度”,在全省创新建立“263”工作日制度,各级党政领导每月安排一天专门督查调研“263”工作。

铁腕治污做“减法”。该市仅 2017 年就关停200台燃煤锅炉、112家化工企业,关闭或搬迁环湖1公里范围内所有规模化畜禽饲养场844家,在全省最早开启从治标到治本、从短期攻坚到长效管理的畜牧业发展新布局。

生态修复做“加法”。该市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 5%专项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去年完成湿地恢复工程5900亩,林木覆盖率达 23%,成片造林 3 万亩;新建城市公园近300个,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

绿色,不仅是扬州的城市底色、鲜明特色,也是发展主色。

生态自信

田园变公园 青山变金山

半城公园半城树,绿杨城郭展新姿。“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王士祯用此诗称赞扬州,“绿杨城郭”也因此成为该市的代名词。如今,扬州人正努力赋予“绿杨城郭”新的内涵。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近年来,该市步履坚定地走绿色发展路子,把生态贯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先后创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如今,该市城乡随处可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因水而美”已成为扬州独特的城市名片,境内

外游客纷至沓来。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

点。该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宝应县和高邮市,一个是全国唯一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一个是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两地着力建设“一园一区三基地”,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不断彰显。

邗江区方巷镇的沿湖村,曾是邵伯湖岸边贫困的“渔花子村”。如今,渔民相继退养还湖,上岸搞起了渔家民宿、特色餐饮,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多数渔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成为该市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缩影。

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扬州农旅融合发展。目前,该市已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158家,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增长20%以上。

今年,扬州要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监管四场硬仗,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风景。

环卫人员在为瘦西湖微缩水系保洁。

古朴典雅的乡村牌坊。扬州竹韵。

垃圾分类,低碳环保。

古运河畔绿色廊道。

美丽街巷。

新城区主干道上的绿色甬道。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