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 pep.com.cn · 地中海、巴尔干与希腊城邦...

Post on 18-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晏绍祥

总体构想

•教材纲目完全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设计,着重要体现课程的性

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要求高

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要“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

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

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总体构想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

价值判断是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是具体任务。具体地说,“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

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

系。在内容选择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

总体构想

•教材的基本结构是“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

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

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

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体构想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

续、变迁与发展……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

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

开放的世界意识”。

总体构想

• 外国历史部分共10个专题,即1.15—1.24。其中15、16两个专题关注

人类文明产生时期不同的时空条件,以及因此出现的不同国家、民族

和社会的多元面貌,即世界历史基本处于分散发展的阶段,据此设计

的教材第1—5课也比较注意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多元特点。同时

适当突出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例如第2课有关古代文明的扩展和文明

的交流两个子目,针对的就是文明相对独立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方

面;第4课阿拉伯帝国的桥梁作用,意在凸显古代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

和影响。

总体构想

•专题17即教材的第6—7课叙述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重

要转折,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以及对世界各区

域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方面,新航路把整个世界初步连接为一个整体,各区域文

明初步摆脱分散孤立发展局面,形成初步的全球性分工;另

一方面,这种连接和走向整体的进程,建立在西方世界的政

治、军事和经济强势基础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体构想

• 第8—13课叙述西方霸权下的全球体系,包括近代西方陆续诞生

的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使得西方凭借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建立了近代殖民体系。

• 这种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向

帝国主义的过渡,以及它们对亚洲和非洲的瓜分,形成了人类历

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总体构想

•资本主义时代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世界殖民体系,促使

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欧美国家工人运动的开展

和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近代部分以西方为主体,但注意突出这种体系的不合理

性以及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斗争。

总体构想

• 第14—23课为20世纪,聚焦全球性历史潮流

•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

• 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 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

和文化多样化

总体构想

•揭示人类文明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共

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自外于世界潮流,也无法独自应

对当今世界诸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

注入新的动力。

古代部分的设计

•古代部分共5课

•重在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相互交流以及各自在世界历

史上的贡献

•不同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特性对交往的限制

•生产力制约的交通和通信条件的限制

古代部分的设计

•古代文明有一个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

•文明多中心的起源、尼罗河与埃及、两河流域的法律、印度

种姓制度、希腊城邦与罗马共和国。

•文明表现为欧亚大陆上不同的点。

•古代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欧亚大陆上的农耕世界开始

连成一片。

古代部分的设计

•中古时代:西北欧成为西欧中心;拜占庭和俄罗斯在东欧非

常重要。

•亚洲:阿拉伯人从西亚、北非到印度;东亚包括日本和朝鲜

•非洲和美洲进入视野

•既是多元世界,也体现文明范围的不断扩展。

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

• 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 尼罗河的作用:1200千米,黑土地与红土地。

• 充足的水源:7月开始泛滥,9月到高峰。

• 肥料的保证;

• 泛滥季:7—10月;生长季:11—2月,干旱季:3—6月。

• 与尼罗河的涨落完全吻合。

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

• 尼罗河中的鱼类、鸟类和动物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 古代埃及极少发生饥荒。但也造成另一问题:土地需要重新丈量和分配。

• 交通和通信,埃及较早产生统一国家:到上游去,到下游去。

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

• 尼罗河与埃及文化

• 书写材料:莎草纸等,现存文献数十万卷。

• 神庙柱子上端为莎草花蕾状。

• 墓地:一般建在尼罗河西岸,即太阳落下之所,象征生命终结。金字塔和新王国的石窟墓都建立在尼罗河西岸。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与法律

•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约当今之伊拉克和科威特。但也包括土耳其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伊朗高原,有时以古代西亚统称。

• 泛滥不定时:洪水传说,经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流传下来。

• 有交通运输和通信功能:希罗多德。

• 肥沃新月与最早的农业、城市起源地:杰利科、恰塔尔·休于等。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与法律

•缘何颁布法典?

•传统:

•苏美尔亲属法

•伊新国王李比特·伊斯达的法典

•埃什嫩纳国王俾拉拉马的法典

•树立正义,宣扬国王声威:

•当这时候,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犹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我,人民的牧者,其事业为伊斯塔所喜爱……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与法律

• 法典正文:

• 282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如社会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等。

• 士兵的身份与地位

• 租赁关系:土地和借贷

• 买卖关系:建筑师和卖酒妇

印度的种姓制度

• 雅利安人的征服

• 列国时代的主要国家都在恒河流域。与铁器、马匹等的引入直接相关。

• 普鲁沙赞歌:

•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 年代:梨俱吠陀。

印度的种姓制度

• 吠陀时代后期,种姓制度产生,但婆罗门教写得它与人类同时。

•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 首先,职业世袭制。

• 其次,种姓内婚制。

• 首陀罗不得参与前三个等级的宗教活动。

• 在法律上,种姓不平等明显。

• 毗湿奴往世书

• 婆罗门应该以替他人祭祀、教授吠陀和其他方式维持生计。

• 刹帝利:按照婆罗门的意愿向他们布施,学习吠陀,举行祭祀和佩戴武器,保护众生。

• 吠舍从事畜牧业、农业和商业。

• 首陀罗应该服务于再生族,或通过买卖和手工技艺谋生。

印度的种姓制度

• 发展:贱民和阇提。《佛本生经》的故事:贱民与婆罗门不得接触,尤其不得吃他人食物。

• 征服的结果?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 影响:社会流动;军事和宗教。

• 至今尚存。

地中海、巴尔干与希腊城邦

• 地中海的产物?

• 腓尼基人和伊达拉里亚人的城市国家,还有罗马。

• 城邦作为公民团体,是铁器时代生产力创造的小农经济的结果。

• 荷马史诗有端倪,古风时代末期形成。

• 与地理未必有直接关系:爱琴文明时代:宫殿国家,罗马帝国的行省。

• 此前不是,此后也不是,中间500年。

地中海、巴尔干与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多中心:从不曾统一成一个国家。

城邦政体多样,同一城邦本身也经历不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君主制、贵族制、公民制,对应的堕

落形式: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

民主本身也划分为多种类型。

希腊、巴尔干与地中海

地中海、巴尔干与希腊城邦

• 雅典民主的历史

• 梭伦:确立公民资格,区分雅典人和外人

• 僭主政治:确立民主的基本制度

• 伯里克利奠定雅典强大基础

• 克里斯提尼时代:民主政治鼎盛时期

• 公元前4世纪:民主的衰落?

地中海、巴尔干与希腊城邦

• 政治的公开性

• 武装的分散性

• 真理掌握在多方势力之手:

• 古风时代:神、诗人和哲学家

• 古典时代:哲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政治家、以及一般民众,相互竞争。

• 在论辩中确立真理:演说,包括哲学等所有学科都如此。

地中海、巴尔干与希腊城邦

• 戏剧:演员和歌队对驳推动剧情发展。

• 哲学:在批评前人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理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历史学:继承和批评,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

• 医学:与神谕、圣所、民间游医、占卜者等竞争。

• 一切都源自公民大会上的讨论。

• 权威的分散、言论的自由,造就了希腊文化。

罗马城邦

• 意大利的背景:多族群并立

高卢人、伊达拉里亚人、萨莫奈人(坎佩尼亚人)、希腊人、鲁卡尼亚和布鲁提人等。

• 罗马最初并不起眼,不过是意大利中部拉丁人众部落中的一个。

• 最早不超过公元前8世纪建城。

• 罗马从原来的贵族国家演变为贵族—平民国家,平民和贵族共同构成了享有特权的罗马公民群体。

罗马城邦

•罗马的扩张

•扩张的动力:追求土地;

•政治的竞争性和战争的重要性:寻求财富和地位;使用同盟者。

•统一意大利

•征服地中海地区:

罗马城邦

•分而治之

•授予完全公民权

•授予部分公民权:拉丁权

•同盟者

•战败者:罗马驻扎军队,剥夺部分土地,派官员统治。

•效果:成功经受了汉尼拔战争和同盟者战争的冲击。

罗马城邦•一国多制,节省统治成本,防止被征服者联合起来反抗罗马。

•道路把自己与被征服地区联系起来。

•庇护制度。

•把被征服地区的上层和罗马统治阶级捆绑在一起,输出了罗马文化,为意大利实现统一奠定了思想与文化基础。

34

罗马城邦

•在被征服地区建立殖民地。•殖民地不仅提供人力,而且是向前推进的基地。

•把那些少地甚至无地的公民送到殖民地定居,缓解了内部矛盾,提升了罗马公民的地位,保证了罗马充足的人力和物力。

•公元前2世纪前期,大约建立了五万多个小农场。

罗马城邦

•修建道路。

•对萨莫奈战争,修建阿庇亚大道。

•通向亚得里亚海和波河流域的弗拉米尼大道。

•道路基础厚实,规格统一。传递消息、调动军队,加强联系:条条大道通罗马。

古代世界的帝国

• 扩张的基本动力:追求土地和某些战略资源

• 波斯的先驱者:新王国的埃及、赫梯、新亚述、新巴比伦、米底

• 波斯帝国的统治:专制君主,行省和地方自治;道路;钱币;法律和宗教

• 埃及、西亚、印度和希腊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希腊文化入西亚;波斯文化入希腊。

古代世界的帝国

古代世界的帝国

•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 马其顿的崛起:腓力二世改革,

• 包括强化王权,建立军队;发行货币;建立城市等。

• 征服希腊:喀罗尼亚战役

古代世界的帝国

•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世界

• 亚历山大东侵:腓力的遗产

• 常规,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船。

• 10年战争,征服到印度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帝国。

• 文化上的融合:希腊人、埃及人、波斯人、犹太人和罗马人在希腊化世界首次直接正面接触。

古代世界的帝国

•罗马与迦太基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

•建立行省,把意大利之外的地区视为臣民:驻军和征税。

•汉尼拔战争

古代世界的帝国

•公元前2世纪的扩张

•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5—前168年,皮德纳战役

•安条克的战争:公元前197—前188年,库诺塞法拉战役和马格奈西亚战役

•公元前149—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征服希腊

古代世界的帝国

•公民权扩散•行省统治问题•自治市•输出罗马文化•罗马的遗产:•拉丁语、帝国与法律•以地中海为中心,周边文明全部被纳入到罗马统治之下。帝国的文化繁荣,体现了“综合性”(朱龙华)。

•欧亚大陆首次被四大帝国连接在一起。

• 巴斯

西欧封建社会

• 日耳曼因素与罗马因素的结合

• 日耳曼因素:亲兵制、自由农民、奴隶较好的待遇

• 罗马因素:农业、大土地所有制、隶农、教会、皇权统治

• 日耳曼人国家: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国家、勃艮第王国、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社会

• 封君封臣制度

• 封君: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追随者作为酬劳,条件是服兵役。也有大批赠送修道院者。

• 土地层层分封,权力被层层分割,每个封建主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是独立的领主。

• 出现多个封君的情况。

• 受封履行一定仪式并发誓。

• 由此造成王权软弱和政治分裂。

•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西欧封建社会

• 庄园与农奴制度

• 封建主分封土地时,常常跨州连片,几个甚至数百个村庄一起分封,形成规模不等的庄园。

• 分封时连同土地上的人口一道分封,土地上的农民成为领主的劳动者,不得随意迁移。

• 一些自由农民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沦为农奴。

• 英国兰姆西修道院的土地分布在亨廷顿、剑桥、索弗克、贝德福等8个郡,每个郡土地面积并不一样。

• 拉尔夫·巴纳尔的土地分布在德文、萨默塞特、格罗斯特、林肯、约克等6个郡中。

• 占有土地十分分散,而且有些土地已经被分封出去。

西欧封建社会

• 庄园内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

• 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由农奴耕种。比例不等。

• 农民份地由农奴或自由农自己耕种。

• 公共草场、森林等属于领主,虽然农民可以使用。

• 农奴人身上依附于主人,但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和部分财产。

西欧封建社会

• 自然经济的产物。

• 商品经济自帝国末期以来不断衰退,国君等只能把土地作为主要奖赏送给臣下,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必要的军队,从而形成庄园。

•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很少与外界联系。

• 领主占有优势,但农奴并非毫无权利。

• 使用公共土地、牧场等。

• 参与司法审判:领主或管家主持,但农奴可以全体参与,一些人在其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 使用领主磨坊等。

• 但总体上看农民生活非常艰苦:饭食主要是像糊糊的粥或像粥的糊糊。肉食难得一见。房屋破烂;家当近乎于无。给领主帮工是改善生活的机会。

西欧封建社会

• 西欧城市和王权国家形成

• 分裂中孕育了统一因素:国王是最高领主,享有相对的

优势,有些国家的君主还被神化,如国王神迹等。

• 封臣法理上必须服从国王。

• 15世纪,英国、法国和西班牙都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西欧封建社会

• 城市

• 农业发展

• 手工业和商业的恢复

• 罗马旧城、地方集市、长途贸易、封建主建立。

• 城市被视为领主的封地,受领主管辖,居民被视为农奴。

• 城市与领主的冲突:谈判、起义、谈判与起义。

西欧封建社会

• 城市的意义

• 城市的自由:人身自由,土地自由和司法自由。市政自主管理。

• 工商业的发展

• 对农奴制的冲击

• 对王权的支持:王权支持城市自治,赐予特权证书。城市以金钱和军队帮助国王。

• 思想文化:市民文学

西欧封建社会

• 但不是只有西欧。

• 东欧: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代一度强盛。

•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学概要》《新法典》。

• 保存古典文化成就与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

• 俄罗斯:重点是说明俄国疆域的形成。

• 基辅罗斯:拜占庭影响下的小国。

• 蒙古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 沙皇俄国的扩张。

中古时期的亚洲

• 亚洲选择了3个主要地区:西亚、南亚和东亚。

• 西亚:阿拉伯帝国:继承波斯的体制,但在经济上扮演了东西交流的中介。

• 阿拉伯文化成就

•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形成,并且成为文化搬运工。

中古时期的亚洲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突厥人的一支入主小亚细亚

•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

• 继续扩张,控制东西方商路

• 帝国的统治:阿拉伯传统的延续: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中古时期的亚洲

• 南亚以印度为主

• 孔雀帝国有过统一。

• 笈多帝国时代,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

• 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传入;阿拉伯人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 伊斯兰教成为南亚重要的信仰

中古时期的亚洲

• 日本

• 中国影响下的东亚

• 大化改新确立律令制国家体系

• 中央集权与班田收授法

• 班田收授法瓦解与庄园、武家政治的兴起

• 幕府政治:将军与武士

• 朝鲜:深受中国影响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非洲和美洲

•基本意图

•丰富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性。

•欧亚大陆得到的关注比较多,但非洲和美洲同样重要,并且各自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

•非洲人建立了城市国家和帝国,有独特的津巴布韦文明。

•美洲培育出独特的农作物,包括番茄、番薯、土豆、花生等重要农作物。

•美洲人独特的国家形态,包括玛雅人的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的帝国以及印加人的帝国。尤其是印加人的帝国制度注意。

非洲和美洲

•留意非洲和美洲内部文明本身的多元性

•非洲的国家形态虽然受到阿拉伯和伊斯兰教传入影响,但仍主要是当地发展的产物。东非城市国家不同于西非,西非建立帝国。南非则是大津巴布韦。

非洲和美洲

•美洲内部同样是多元

•玛雅人的城市国家与文化成就

•阿兹特克人通过征服建立帝国,以金字塔驰名。

•印加人在南美建立帝国,并且成功维持了统治。

非洲和美洲

• 能够更好地揭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统一性。

• 非洲文明的发展确实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东西非都有阿拉伯人活动,贸易的影响更显著,但主要还是当地班图人社会发展的结果。

• 东非和西非建立的不同国家形态部分能够说明问题。

• 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完全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影响。

• 文明的产生以农业革命和城市的兴起为标志,玛雅和阿兹特克人的国家就是如此,印加人也是如此。

•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统治帝国的技术,许多方面与波斯、罗马等帝国类似。

参考文献•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和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4年。

• 吴于廑:《吴于廑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 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人民出版社,1988年。

•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 芬利:《古代世界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0年。

• 芬利:《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商务印书馆,2016年。

• 彭小瑜:《社会的恶与善》,商务印书馆,2017年。

•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

• 本内特和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 张芝联:《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 本特利和齐格勒:《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 勒纳等:《西方文明史》I,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 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1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坂本太郎:《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 纳忠:《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 费弗尔:《大地与人类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