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佛教 香港 - hkbuddhist.org · 08 特稿 佛誕講座:走出困境...

64
香港 佛教 Buddhist in Hong Kong 淨化心靈的 生活宗教雜誌 《香港佛教》現已在 7-11便利店、 OK便利店、 華潤便利店及各大報攤有售 Buddhist in Hong Kong 二零一三年七月號 Jul 2013HK$10.00 第六三八期 ISSUE 638 「安老慈幼•同願同行」慈善粵曲演唱會 佛誕講座:走出困境 • 活得自在(一) 杜汶澤談心說佛 健脾化濕 大暑冬瓜湯 普賢菩薩道場 四川峨眉山 《六祖壇經》導讀 成佛的種子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Sep-2019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香港佛教

Buddhist in Hong Kong

淨 化 心 靈 的 生 活 宗 教 雜 誌

《香港佛教》現已在 7-11便利店、 OK便利店、 華潤便利店及各大報攤有售

Bu

dd

hist in

Ho

ng

Ko

ng

二零一三年七月號。Jul 2013。HK$10.00

第六三八期

ISSUE 638一 九 六 零 年 創 刊

一 行 禪 師 • 佛 法 圓 融「 安 老 慈 幼 • 同 願 同 行 」 慈 善 粵 曲 演 唱 會佛 誕 講 座 : 走 出 困 境 • 活 得 自 在 ( 一 )杜 汶 澤 談 心 說 佛 健 脾 化 濕 ─ 大 暑 冬 瓜 湯普 賢 菩 薩 道 場 ─ 四 川 峨 眉 山

《 六 祖 壇 經 》 導 讀 ─ 成 佛 的 種 子

【對 象】 16 歲 或 以 上,對佛 教 及禪修 有 興 趣 之 人 士

【地 點】 香 港 佛 教聯 合 會 沙田活 動中心 【新界沙田下禾 輋 村16 6 號】

【內 容】 法 師 分享、念 佛 拜 懺、禮 佛 儀 規,禪修之 認 識、實 踐 與 應 用、集體 分享

【時 間】 下午3 時至 翌日中 午12時 3 0 分(除 編 號 0 6 外)

【集合】 港 鐵 沙田站 B 出口(下午2時 3 0 分出發,步 行前往中心 約3 0 分 鐘)

【費 用】 編 號 0 2- 0 5 ― 每 項$ 5 0 0(包 括 食宿及保 險)

編 號 0 6 ― 每 位 $1, 5 0 0(包 括 食宿及保 險)

【報 名】 即日起 接 受 報名,名 額 有 限,先 到 先 得。

【報名 表格可 於 w w w . h k b u d d h i s t . o r g下載】

1) 填 妥 報名 表格,連 同 劃 線 支 票【抬 頭:香 港 佛 教聯 合 會】或

銀 行入 數 紙 正本【東 亞 銀 行:514 - 4 0 -10 5 0 9 - 0】,寄 回 本會

2 ) 親 臨 本會 辦 事處【香 港 灣 仔 駱 克 道 3 3 8 號 樂 友 大 廈1字 樓】

【備 註】 1) 活 動 期間,中心 將 提 供「素 食」,請 勿 攜 帶「葷 食」進 入中心 範 圍。

2 ) 前往 活 動中心部 份 路段為 斜 路及有 數十 級樓 梯,參加 者應 評 估個 人 能 力。

3 ) 房 間 將由本會 按 性 別 分 配,不 得 異 議。

4 ) 期內 必 須 遵 守 導 師 各項 儀 規守則,不 得 擅自活 動 或 離 營。

5 ) 遞 交 報名 表 後14天 內,將 有 專人 致 電 通 知 是 否被 取 錄。

【查 詢】 請 電 2 574 9 3 71 周 先 生

編號 02 主題:【禪門初探】 2013年7月6-7日(星期六、日)

導師:宏明法師 農曆五月廿九、三十

編號 03 主題:【共修念佛】 2013年8月24-25日(星期六、日)

導師:妙慧法師 農曆七月十八、十九

編號 04 主題:【禪悅體驗營】 2013年11月23-24日(星期六、日)

導師:演慈法師 農曆十月廿一、廿二

編號 05 主題:【快樂觀音行】 2013年12月25-26日(星期三、四)公眾假期

導師:修岸法師 農曆十一月廿三、廿四

編號 06 主題:【佛七】 2014年1月6-12日(星期一至日)

導師:廣琳法師 農曆十二月初六至十二

【活 動日期】

「佛 化 生 活 體 驗 營」系 列 活 動

以 聽 經 聞 法、禮 佛 拜 懺、參 禪 悟

道 為 主 軸,幫 助 信 眾 種 下 菩 提 種

子,踏上快 樂 之學 佛路!

「佛 化 生 活 體 驗 營」系 列 活 動

佛化生活體驗營

香港佛教聯合會沙田活動中心佛殿外觀。

香 港 佛 教 聯 合會 主 辦

04 每 月 開 示 人 有 父 母 覺 光 長 老

◎ 人 間 ◎

06 特 稿 「 安 老 慈 幼 同 願 同 行 」 慈 善 粵 曲 演 唱 會 特 輯 本 刊 編 輯 部

08 特 稿 佛 誕 講 座 : 走 出 困 境 活 得 自 在 ( 一 ) 本 刊 編 輯 部

11 觀 照 城 市 一 行 禪 師 • 佛 法 圓 融 伍 城 邦

19 一 休 之 樂 靜 思 譚 卓 文  

20 眾 生 相 杜 汶 澤 伊 靈

◎ 生 活 ◎

26 都 市 回 甘 我 家 與 波 比 結 的 緣 何 巧 嬋

28 職 場 禪 話 沉 著 應 對 楊 釗

30 家 有 佛 法 八 風 吹 不 動 , 一 屁 蹦 過 江 陳 麗 雲 教 授

31 生 死 相 安 自 我 編 織 的 生 命 故 事 ( 一 ) 黃 志 安 ˙ 贐 明 會

32 常 霖 心 照 布 施 的 功 德 常 霖 法 師

34 養 生 食 療 健 脾 化 濕 ─ 大 暑 冬 瓜 湯 楊 恩 劍 寧 醫 師

36 道 場 素 食 松 露 琉 璃 禪 悅 、 果 德 法 師

38 佛 教 寶 地 普 賢 菩 薩 道 場 ─ 四 川 峨 眉 山 凌 凡

42 名 人 千 秋 充 滿 傳 奇 色 彩 的 寶 志 禪 師 岑 逸 飛

43 聽 長 老 說 故 事 法 不 孤 起 , 仗 境 方 生 覺 光 長 老

◎ 佛 法 ◎

46 法 師 有 道 傳 統 佛 典 的 翻 譯 與 現 代 詮 釋 雛 議 ( 二 ) 演 慈 法 師

48 佛 林 經 典 佛 性 ─ 成 佛 的 種 子 淨 因 法 師

50 佛 學 常 識 佛 教 旗 知 歸

52 論 壇 精 點 現 代 社 會 中 淨 土 法 門 的 弘 揚 與 實 踐 ( 一 ) 潘 宗 光 教 授

54 答 客 問 面 對 憎 厭 緣 要 用 怎 樣 的 心 態 面 對 ? 寬 運 法 師

56 十 方 世 界 本 刊 編 輯 部

58 活 動 消 息 本 刊 編 輯 部

香港佛教

B u d d h i s t i n H o n g K o n g

佛 曆 二 五 ○ 四 年 六 月 一 日 ( 1 9 6 0 年 6 月 1 日 ) 創 刊

第 六 三 八 期 . 二 零 一 三 年 七 月 號 ( 每 月 五 號 出 版 )

目 錄

創辦人 覺光長老松泉長老元果長老

出版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地址 香港灣仔駱克道三三八號1字樓

1/F, 338 Lockhart Road, Wanchai, Hong Kong網址 http://www.hkbuddhist.org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電話 (852) 2574 9371傳真 (852) 2834 0789

會長 覺光長老

首席副會長 永惺長老

副會長 智慧長老、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香港佛教》顧問

秦孟瀟居士

編輯委員會 道平法師、寬運法師、

宏明法師、果德法師、

演慈法師、溫綺玲居士

編輯 張華

助理編輯 陳暉健

廣告聯絡 李怡慧、張美瑜

製作 好風景

印刷 Suncolor Printing Co., Ltd Rm11,7thfloor,FullagarInd.Bldg, 234 Aberdeen Main Rd, HK發行 青揚書報社

香港九龍海濱道143號

航天科技中心13樓

發行網 香港、中國內地、

東南亞、歐美加

法律顧問 林漢環大律師、林志達律師、

李家祥律師

《香港佛教》月刊電子版可於翌月於本會網站www.hkbuddhist.org/magazine瀏覽©2013 香港佛教聯合會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免責聲明:本刊文章僅代表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0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每月.開示

「人有父母,不可不孝」出自《佛

說菩薩睒子經》,共一卷,收

在大正藏第3冊第174經,同時在乾隆

大藏經的第38冊亦收錄在大乘五大部

外重譯經第212經。該經失譯人名,於

此經內容類同的有姚秦時期的三藏法師

聖堅所譯的《佛說睒子經》,但經中未

見有「人有父母,不可不孝」句。

《佛說菩薩睒子經》講述有一

位名叫睒子的孝子與雙目失明的雙親

在山林隱居,侍奉至孝。睒子品性善

良,外出取水為不驚動野鹿,常以鹿

皮遮身。一日,國王來山中狩獵,睒

子意外中箭身亡。父母悲痛大哭,感

動忉利天帝,用神藥救活睒子,並

使睒子父母復明,一家團圓皆大歡

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甚廣的

「二十四孝」的第六則故事「鹿乳奉

親」就源於這部經典。

「人有父母,不可不孝」,言詞

簡要,意即人都有父母,為人子女者

皆應孝敬瞻養父母,體現了佛教的孝

道思想。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本份,子女

能夠孝敬父母的家庭是天下最幸福的

家庭。佛教中有上報四重恩之說,報

父母恩就是其一,許多經典亦都涉及

知恩圖報、宣揚孝道的經文記載。父

母恩重,日月同在,盡孝報恩,時不

可待。

人有父母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0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05

人間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 利益一切。

【特稿】

下午6時30分左右,觀眾們已經

魚貫進入香港文化中心,安靜

有秩序地在演出場地外等候,當中

有一群精靈的長者,雖然他們經過

一番舟車勞頓,但仍然一臉精神奕

奕,因為他們知道很快就可以欣賞

到一個精彩的節目─而且是他們

最喜愛的粵曲。

長者聽曲心情興奮

「我希望有多一些這樣的活

動!像我們這些已經80多歲的公

公婆婆,粵曲是我們的精神寄託

嘛!」梁惠珍婆婆笑說,看到別人

一臉不相信她已經80歲的樣子,還

把身份證拿出來,作為證據。站在

她旁邊,同樣精靈的林佩玉婆婆連

聲附和:「我們那一代人都是聽粵

曲長大的。」

與梁惠珍、林佩玉一樣,老友

記楊國華也是一名粵劇迷,他們特

別感謝一眾熱心的捐助者,讓他們

可以免費欣賞是次演出。「粵曲可

是中國寶貴的藝術文化!」楊國華

興奮地說。不過,他同時認為,雖

然香港是一個繁榮社會,但仍然有

許多亟需援助的人士,像他居住的

慈雲山區,就有許多長者因為經濟

問題,終日留在家中,缺乏娛樂,

更別說千里迢迢來到香港文化中心

欣賞粵曲演唱會。三位老友記都希

望,有更多人支持這樣有意義的活

動,就像梁惠珍婆婆所說:「我知

道,這個演唱會是為了我們籌款

的,希望多些善長仁翁幫助,有錢

出錢,有力出力,讓更多有需要的

人受惠!」

開幕儀式簡單莊嚴

到了晚上7時30分,嘉賓觀眾

濟濟一堂,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

女士親臨主禮,開幕儀式簡單而隆

重。范太在致辭時表示,是次粵曲

慈善演唱會,一方面以曲會友,讓

觀眾欣賞到精彩絕倫的粵曲表演,

另一方面籌募社會服務的發展經

費,可謂一舉兩得,意義重大,她

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支持佛教慈善事

業,用愛心和奉獻去關懷、幫助那

些活在困境中的市民,讓社會更加

和諧溫馨。

香港佛教聯合會慈善及安老服

務管理委員會主席果德法師在致辭

時也表示,佛教以「慈悲」為本,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她

感謝各位嘉賓、演出者的支持,同

文:本刊編輯部 圖:香港佛教聯合會、叁木

共襄善舉 唱出愛心「安老慈幼.同願同行」慈善粵曲演唱會

01

02

03

01 主禮嘉賓、功德主與演出嘉賓大合照。

02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女士十分支持慈善

事業。

03 左起:粵曲迷林佩玉、梁惠珍、楊國華大

合照。

04 范徐麗泰女士頒發榮譽狀予義務製作經理

林群翎。

05 廖國森與馬蔡麗根「生動盞鬼」的表演。

06 名伶阮兆輝與梨園新星詹浩鋒為慈善不遺

餘力。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07

06

11

12

10

04

05

07

08

1309

香港是一個繁榮都市,但許多社區仍然有不少人亟需我們伸出援手。為更好地服務市民,造福社群,香港佛教聯合會

於2013年6月3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辦「安老慈幼•同願同行」慈善粵曲演唱會,廣邀多位粵劇名伶及慈善曲

藝家於台前幕後參與,包括羅艷卿、阮兆輝、龍貫天、蔣文端、梁寶珠等,冀望透過弘揚粵曲藝術,籌募慈善服務經

費,推動社會大眾關懷弱勢社群。當晚有接近2,000名觀眾雲集音樂廳,欣賞精彩的演出。演唱會所得善款,將全數用

於拓展香港佛教聯合會各項社會福利事業,令更多有需要的長者、青少年及幼兒得到更妥善照顧及更全面發展。

種福田,共襄善舉,證明香港是個充滿愛

心的福地。

粵劇名伶獻唱名曲

開幕典禮完結後,演唱會正式開

始。著名粵劇家廖國森先與馬蔡麗根獻唱

一曲《光棍姻緣》,期間他兼任司儀以生

動有趣的形式介紹演唱嘉賓出場亦博得

觀眾不少笑聲。緊接著有粵劇名伶阮兆

輝夥拍詹浩鋒為觀眾獻上一曲《易水送

荊軻》,龍貫天和梁寶珠演唱的《打金

枝》,尚有余潔冰和陳柏枝演唱《重台

泣別》,鄧美玲和陸文龍演唱《百花亭

贈劍》,黃少嫻和何偉凌演唱《風流天

子》,以及蔣文端和陳培甡演唱《南唐殘

夢》,配合由高潤鴻、高潤權先生領導的

一眾技藝精湛的樂師,讓一眾粵曲迷大飽

「耳福」,過足了「粵曲癮」。

為慈善眾志成城能夠促成今次善業,義務製作

經理林群翎功不可沒,從籌備到演

出,事事親力親為。談起這次演出的

因緣,原來她的父親曾經是佛教沈馬

瑞英護理安老院的院友,得知香港佛

教聯合會亟需經費發展屬下的社會福

利事業,為推動佛教的慈善工作,林

群翎便義不容辭地答應了擔當活動的

義務製作經理。

「因為我比較熟悉戲班工作,

就想能不能透過自己的專業,為慈善

出一分力呢?」林群翎說。

而另外兩位義務演出的嘉賓龍

貫天和梁寶珠,同樣對能夠為佛教慈

善工作略盡綿力感到很高興。龍貫天

於6月4日在紅館還有演出,但為了

慈善,在百忙中仍然抽空支持,他笑

言:「其實我和佛教很有淵源,因為

我有很多親戚都篤信佛教!」龍貫天

說:「而我最在行的就是唱粵曲,

透過自己的專業,讓有需要的人士受

惠,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所

以,當獲林群翎邀請演出時,他很爽

快就答應了。

梁寶珠是保良局壬辰年主席,

一直醉心中國文化,尤其是粵曲藝

術,同時熱心公益,因為林群翎的邀

請,很高興便答應了演出。「有Ling

姐(林群翎)的安排,每件事都很順

利!」梁寶珠說,而今次是她第一次

和香港佛教聯合會合作,對於慈善工

作,如能力所及,她表示一定會大力

支持。梁寶珠同時期望能夠透過粵曲

演唱會,籌募更多善款用於慈善工作

上,幫助更多人,因為她覺得:「一

直從事公益事業,除了助人,亦讓我

自己的心境開朗了許多。」

07 梁寶珠與龍貫天為善最樂。

08 余潔冰居士與夫婿陳柏枝為護持佛教事業

登台獻唱。

09 何偉凌與黃少嫺合唱《風流天子》。

10 果德法師在致辭時希望大家一同貫徹佛陀

慈悲精神。

11 觀眾聚精會神地欣賞表演。

12 鄧美玲與陸文龍演唱《百花亭贈劍》。

13 陳培甡及蔣文端演唱《南唐殘夢》。

0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走出困境,活得自在」佛學座談會

為慶祝佛曆二五五七(2013)年佛誕節,香港佛教聯合會於2013年5月17日晚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了一場名為

「走出困境,活得自在」的佛學座談會。座談會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副總務主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

師主持,並邀請到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東涌羅漢寺住持演

慈法師,名導演谷德昭先生作為座談會嘉賓,共同分享「走出困境,活得自在」之道。

走 出 困 境   活 得 自 在 ( 一 )

衍: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

出席今晚的佛學座談會「走出

困境,活得自在」,我相信在

座每一位朋友在生活中多少都

會出現困境。佛陀曾開示弟

子:「人生要知苦。」認識

困境是人生的一部分,可以幫

助我們在困境中尋求改善。身

處困境之中,我們怎樣活得自

在,活得更好呢?我相信現實

社會中沒有一個現成的方程式

可以解決一切人生困境。首先

我想請問谷德昭先生,作為今

日座談會嘉賓中唯一的在家

人,你認為香港人中經常要面

對哪些困境呢?

谷: 我們除了經常擔心身體出毛

病,還會擔心錢不夠花,有

時甚至會擔心壽命太長,擔

心長遠以後的保障,擔心住屋

太小。此外,也有工作上的困

境,譬如我是創作劇本的,今

天我有靈感寫作,明天是否就

會失去靈感呢?會不會被社會

淘汰呢?會不會勝任不了手頭

上的工作呢?我們每天都可能

面對許多現實的困境或者虛擬

的困境,都會令自己很不開

心。

衍:你剛才說的兩點很有趣。一是人

生中真實存在的困境,譬如沒

錢交租、沒錢買奶粉,同時你

也提到內心虛擬的困境,那你

覺得哪種困境更折磨人呢?甚

麼是真實的困境,甚麼又是虛

擬的困境呢?

谷:我覺得兩者不相伯仲。譬如我

接到創作任務,卻無法在指定

時間內完成,這是真實的困

境。如果交稿後,我整天冥思

苦想,若干時日後,我的作品

會不會成功呢?這是虛擬的困

境。因為這是未知的,同樣對

我造成很大的困擾。

衍:我想請問寬運法師,整天見你喜

笑顏開,似乎無憂無慮,你是

否沒有困境呢?

寬: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困

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為

一個凡夫僧,我和大家一樣,

同樣會有困境。我們的煩惱不

外乎來自自私自利、名聞利

養、五欲六塵和貪嗔癡慢等。

倓虛法師說過,如果我們能放

開一點,我們能看破,我們就

能獲得自在、獲得安樂。貧窮

不一定代表不開心,富裕也不

【特稿】

衍:衍空法師 寬:寬運法師 演:演慈法師 谷:谷德昭先生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09

一定代表開心。目前香港經濟

指數排名第11位,幸福指數

卻排到第74位。不丹曾被公

認為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

家之一,現在的不丹人沒有以

前那麼快樂了,為甚麼呢?以

前,不丹人住在喜馬拉雅山的

另外一端,與世隔絕,飲雪域

的水,非常潔淨,綠化面積

高達73%,幾乎是天生天養。

但現在,有了電話,電視和互

聯網,有了汽車、洋房,每年

有高達25萬遊客前往不丹。

有了外界因素的介入,就有了

比較,你多我少,你有我無,

就不快樂了。《妙法蓮華經》

說得很清楚:「是人於何,而

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

脫。」就是勸導世人要離開這

些虛幻不實的東西。我們眾生

都是以假為真,以幻為有,但

《六祖壇經》有云:「一切無

有真。」我們常說「色就是

空,空即是色。」「色」就是

指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緣聚緣

滅,就像今天,我們因為緣分

聚在一起,座談會結束後,大

家各散東西。「受想行識,亦

復如是。」物質沒有自性,精

神一樣沒有自性。我們只有看

破、放下、自在,才能得安

樂。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很開

心的理由。

衍:剛才寬運法師的開示很精闢,

譬如,「一切痛苦來自自私自

利。」「是人於何,而得解

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不知演慈法師能否作進一步闡

述?

演:剛才寬運法師談到,生活不開

心,來自人的自私自利。這就

是佛教所談的執著,自私就是

一種「我執」。法師也談到,

為何不丹人的快樂指數下降了

呢?就是因為接觸外界多了,

視野雖然開闊了,但比較和追

求也隨之而來,令人身心疲

憊。香港人除了生活環境比較

小之外,其他各方面應該算不

錯了,但為何不開心呢?

谷:香港人的生活很忙,現代社會,

資訊非常豐富,互聯網、報

紙、雜誌、電視等不同渠道的

信息,讓我們的生活難免紛紛

擾擾。

演:面對這麼多信息,我們總是擔心

掉隊,於是亦步亦趨,直到迷

失自我。

谷:會不會學佛之後就沒有痛苦了

呢?

衍:學佛之後,你的痛苦不會減少,

也不會增加;你也不會因為信

仰其他宗教,減少了痛苦,或

者增加了痛苦;你也不會因沒

有宗教信仰而少了痛苦,或

增加了痛苦。痛苦的多少與

是否信仰宗教基本上沒有太大

關聯。如果我們生活中遇到各

種困境,這是完全正常的。佛

陀「四聖諦」第一就是「苦應

知」。解決痛苦之前提是「知

苦」。既然信佛之後,痛苦不

會減少,那麼為何要學佛呢?

演:學佛之後,不等於一切都會一

帆風順,沒有任何困境或煩

惱。我們學佛,是希望透過佛

法智慧,認識自己,認識生

存的環境,認識這個世界。或

者說,我們透過樹立正確的人

生觀、世界觀,對事物的看法

就會更加透徹。剛才寬運法師

談到,如果明白世間一切本是

虛幻,就可以得到解脫,因為

世事都是因緣而成。痛苦始終

會過去。學佛的人會獲得一種

智慧,一種勇氣,當遇到困境

的時候,可以接受它,然後勇

敢地面對它,解決它,最終衝

破其困擾。佛教可以指導生命

的航向,隨著我們年齡的增

長,逐漸品嚐到人生的滋味,

也就會愈來愈體會到佛法的妙

用。面對和化解困境,就需要

智慧,需要我們學習看破、放

下,提升自我修為。

衍:寬運法師,你是否同意學佛不會

減輕痛苦,或者說增加痛苦?

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寬:佛教認為,「苦」包括「身

苦」和「心苦」,「身苦」的

問題容易解決,但「心苦」

非常難以解決。我們的心有肉

團心,有緣慮心,我們起心動

念,導致心不安,身不安。古

德有云:「學問之道無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佛教是一個

安心的法門,禪宗二祖慧可曾

請達摩祖師為他安心,達摩祖

師說:「你將心拿來,我為你

安!」二祖當下大悟,過去心

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

心更是不可得,所以「因無所

住而生其心」。如果人生達到

這一境界,沒有我相,沒有

人相,沒有眾生相,也沒有壽

者相,惟有「無相」才能放

下。東林念佛堂的開山祖師定

西法師示寂前留有偈曰:「病

是菩提誰是疾,無身無病無菩

提。」這就是一種很高的人生

境界。人生境界也可以用一段

充滿禪機的譬喻來說明:看山

1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

山,看水還是水。佛教是覺悟

的教育。釋迦牟尼當初要出

家,其父淨飯大王不允。釋迦

牟尼向父親提出:如果父王能

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也可以

考慮不去出家。這四個願望就

是:第一、不老,第二、不

病,第三、不愛別離,第四、

不死。生老病死誰也不能逃

避,我們如果能悟到這個境

界,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

解。佛教給我們指明覺悟的道

路,讓我們在人生旅途中不致

迷失。但我們遇到困境的時

候,我們就能釋懷,得到解

脫,最終走出困境。有的人為

錢苦惱,殊不知「財為五家共

有」:一水,洪水沖毀;二

火,不慎而招致火災;三官

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

偷竊;五敗家子,揮霍一空。

有的人為家庭苦惱,《華嚴經

淨行品》云:「知家性空。」

家是緣聚緣滅,我們的身體也

是緣聚緣滅,整個宇宙都是緣

聚緣滅。在座各位在聽完講座

後,各散東西,一切都是沒有

自性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沒

有執著。執著減少了,苦惱也

就減少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破

除「我執」「法執」,又不著

「空執」,人生的境界提升

了,煩惱自然而然解決了。有

一位須菩提生病了,當時很多

人奇怪,聖者怎麼會生病呢?

他自我觀照,原來我的病是多

生多世累積而來,是我身體四

大違和而來,他通過觀照自己

身體,觀照自己的心,身苦但

心不苦。所以說佛教是一個安

心的法門,安心了,就能走出

困境。

衍: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學

校是教人考試,拿文憑,文憑

高不一定代表今後一帆風順,

世界上很多富翁都沒有大學

文憑,這是否說明知識不重

要呢?其實知識是很重要的,

因為如果想準備一頓可口的

飯,你得有烹飪知識;你想拍

戲成功,你得有拍戲的知識;

你在職場上要處理好各方面關

係,同樣需要知識。我們處世

的知識和智慧,惟有通過觀照

才能獲得。知識可以改變我們

對世界的看法,改變我們的

心,學佛之後,煩惱痛苦不會

減少,然而通過學佛,可以改

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在現實

的客觀環境之中,產生新的人

生見解,從而生起轉變。你的

心改變了,思想與行為就會相

應改變。所以說學佛改變不了

你的現狀,卻可以改變你現在

的心,進而改變未來,改變一

切。

谷:有一次我去志蓮淨苑,見到一

位義工在一塊石頭上打蠟,他

面露笑容,見人就熱情地打招

呼,我覺得他很開心,好像

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明白了

人生的許多真諦,知道甚麼最

重要,甚麼最令他快樂。那一

剎那間,他的表情給我很大啟

發,這是我觀照獲得的啟發,

也許勝過讀很多本書,我的這

一經驗是否和法師剛才所言有

異曲同工之處呢?

衍:我們談了這麼多,無非就是希

望大家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正確

的認知,了解到人生難免會有

一些無奈和痛苦。惟有通過

修行,提升我們的生命觀,

才能對人生有更清晰和更深入

的了解。雖然知易行難,但首

先要「知」,要明白我們所處

的困境,所以我們要讀書,接

受教育,知「書」識「理」,

這樣才能求得少許心安,然後

再去修行,譬如為石頭打蠟,

雖然是一種簡單重複的工作,

卻也是一種修行。由「知」入

「行」之間,要保持心態祥

和,心平如水,心無旁騖,如

果無法達致內心寧靜,看問題

就無法清晰透徹。如果修行達

到自得其樂的境界,猶如剛才

為石頭打蠟的那位快樂義工,

這就是一種禪悅,通過觀照呼

吸,逐漸獲得一種寧靜的自

在。所以學佛修行,前提是保

持心態寧靜。(未完待續)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11

【觀照 城市】

一行禪師率領梅團僧團於剛過去的5月訪港,主持「幸福之路」覺醒生活營;在亞洲應用佛學院舉辦正

念日暨浴佛節;在香港大學為醫護人員及在香港教育學院為教育界人士主辦正念日;離港前一天,再為公眾

人士在香港體育館作公開講座,各項活動均出現「撲飛」現象。四天生活營,名額逾千,網上預訂,只消3

小時便告滿額;公開講座,門票逾萬,5小時內已經派完。

一行禪師及僧團每次訪港,「撲飛」現象大致相同;只是近年名額多了,但滿額時間卻愈來愈短,除本

地市民,境外聞風而至的團友也不少,中國內地從北京、揚州、四川等地來了幾團合共百多人;日本來了數

十人,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甚至遠至澳洲、美國等地,均有個人或團體名義報名,專程來港。

然而,參加者能從中得到多少,並用於日常生活?每天追趕時間的都市人,離開覺醒生活營後仍能覺醒

生活嗎?生活裏的憂悲苦惱,有多少能夠從襌師與僧團訪港經驗之中得到撫慰、解脫和找到出路?

今期專題,介紹一行襌師的應用佛法,報道梅村僧團訪港活動,並訪問立法會主席陳維安,談如何把一

行禪師的修習方式帶到工作崗位;衍空法師談香港大學與一行禪師的因緣;關俊棠神父到法國梅村的襌修經

驗;還有廣興法師淺談比丘戒律。期望聞法的喜悅得以延續,實踐於生活,讓人活得步步安樂。

文:伍成邦(特約記者) 鳴謝:Eric Lee提供部分圖片

一行禪師。佛法圓融把 佛 法 實 踐 到 生 活 中

一行禪師表示「寺院並不需要太多香,佛陀需要

我們用修行去供養。」(KelvinCheuk攝)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11

1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連串問題,讓人心裏感到震

盪,人人都彷彿被問中了當前的生

活問題,或者久被遺忘卻沒處理好

的問題;但當內心願意老實回答,

一種自療過程,也慢慢展開,從而

轉化生命。

實用的覺醒呼吸

一行禪師再度率領僧團訪

港,分享重點,是實用的覺醒呼吸

(mindfulbreathing)。任何場合,

禪師不忘提醒大眾專注呼吸。這種原

始佛教修行,並非一行禪師獨創,但

梅村僧團,卻能靈活用於生活細節,

也是一行禪師教學的中心思想。

「佛陀在《安般守意經》說得

很清楚,有十六種呼吸觀想可以修

習。」一行禪師說:「當發現這部經

典時,我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快樂的

人,在生命中,我曾經歷過很多困

難,全賴這部經典教導的正念呼吸,

讓我度過難關。」

「第一個練習是覺察、覺知及

辨認到自己的呼吸,吸氣,覺知到正

在吸氣;呼氣,覺知到正在呼氣。不

會正在吸氣的時候誤會為呼氣,或者

呼氣的時候誤以為吸氣,覺知,就是

如此簡單。」

把覺知專注於呼吸,重複幾

遍,讓心神安住於當下,放下過去的

你有遇過真正快樂的人?

你懂得如何每天滋養心中的愛?

你內心可有一份平安滿足感覺?

你相信自己有清晰的靈修道路可以追隨?

你能夠為對方培養幸福喜悅?

你能夠為自己培養幸福喜悅?

你知道佛教用甚麼方法重建溝通,達成和解?

你有時間聆聽對方,幫助對方減輕痛苦?

你有時間去聆聽自己的痛苦、困難和最深的願望?

你懂得平靜痛苦的感受和情緒?

你有能力去協助對方減少痛苦?

你有能力明白對方的痛苦?

你明白自己的痛苦及痛苦的根源?

你有能力處理對方心中痛苦?

你懂得處理心中痛苦嗎?

你能為對方每天送上清新美麗?

你有為對方保持你的清新美麗?

你有給予對方時間,抑或各有各忙?

你認為現在對方比你更快樂?

你想與曾經愛過的人重新聯繫?

你仍然愛著某人?

你在戀愛?

呼 吸 帶 出 念 定 慧

1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一 行 禪 師 ( T h i c h N h a t H a n h ) 簡 介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16歲在慈孝寺披剃出家,為臨濟法脈第42代傳人,通曉越、英、法及中文,越戰

期間赴美推動和平,深受小馬丁路德金推崇,1967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1982年於法國西南部建

立梅村,於西方弘揚佛法。

在覺醒生活營及公開講座,一行禪師均以連串問題作腦震盪式的開場白,他邀請大眾在心中浮現一個「對方」作為

回答「對象」──可以是伴侶、父母、子女,或者一個與你有關係的對象。禪師提醒,聽到問題,不要深思,只

用直覺,在心中默默回答「是」、「否」或者「不肯定」……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13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13

憂悲苦惱,放下對未來的恐懼不安,

完全專注呼吸,享受呼吸。一行禪師

說:「能夠呼吸是一種享受,呼吸只

需要幾秒,這幾秒卻帶來活著的愉

悅。」

禪師解釋,專注呼吸,能夠培養

三種能量,第一種是「念」,「念」

由「今」、「心」組成,把心安住當

下就是「念」。只要專注呼吸,就能

達致安住狀態。

可是,身心並不一致的情況經

常出現,在公司想私事,在家裏想公

事,或者,終日落入追憶過去或擔憂

未來的情緒,當身心分離,人並不是

真正活著;修習呼吸,能夠把身心重

新結合。正念呼吸,能夠讓人回到當

下,正念步行、正念進食,亦能夠把

身心帶回當下一刻。

真正佛陀是正念

在覺醒生活營裏,千多人一起經

歷晴天雨天,早上由一行禪師帶領靜

坐,而後行禪,行禪,是梅村十分重

要的修習,讓呼吸與腳步連繫一起,

專注步行;用膳時,以磬聲提示,保

持止語,專注用膳。在震懾的寧靜

中,能產生療癒能量。

「連續使用數小時電腦,令人

忘記身體,這時候,已非真正活著,

而是忘失於電腦世界中。」一行禪師

解釋,「在法國梅村,出家人也用電

腦,但會裝上正念鐘聲軟件,每15分

鐘響一次,提醒正在使用電腦的出家

人回到呼吸。」

「正念的能量,讓我們覺察正在

發生的事;讓生命變得真實,有了正

念,佛陀便活在心中,因此你不必去

寺院,那些金製的玉造的,並非真正

佛陀,真正佛陀是正念。」

從「念」而生的第二種能量是

「定」,經過覺察呼吸後,繼而專注

呼吸,愈能專注呼吸,愈能感到愉

悅;由「定」而生的第三種力量是

「慧」,是一種洞察的智慧,讓人從

痛苦中解脫;「慧」,是一種開悟,

一種覺醒。

「如果有人和你說,修行要耗

上十年八載方能覺醒,別相信他。」

一行禪師說,「若果懂得正確呼吸及

步行,只要幾秒鐘便能達至開悟和覺

醒──開悟,是對某些特定對象而開

悟;覺醒,是對某些特定對象而覺

醒。」

正念呼吸,能覺知到生命正在

活著,活著,是奇蹟之中最偉大的奇

蹟,只要幾秒,便能察覺生命之中有

多少美麗事物,這已經是一種覺醒。

相反,有些人活著而不自知,活得如

在夢中,從未察覺活著的奇蹟也從未

察覺藍天白雲,明月夜空,大地河山

的壯麗。

「我活著─如果從呼吸中知

道自己活著,是一種智慧;能了知生

命中有多少美好事物,也是一種智

慧;從呼吸和行禪中能夠洞悉這些智

慧,是一種快樂。」故一行禪師說,

呼吸之間,哪怕只有幾秒,也能帶出

「念、定、慧」三種能量。

「當心中生起『念、定、慧』,

佛陀就在心中,毋須去寺院尋找佛

陀,一個好的修行者,懂得如何生起

這三種能量,讓自己得到保護和感到

幸福。」

一行禪師讚歎佛陀在《安般守意

經》所講的第一個練習(註),如此

簡單但效果深遠,他提醒大眾,當駕

車、坐地鐵的時候,都可以為佛陀而

修習,暫停思考,享受呼吸,這個練

習,每個人都能做到,並且能從中得

到滋養和療癒。

註:篇幅所限,未能詳列開示中提及的

十六項數息觀,有興趣可看一行禪師著作

Reconciliation(中譯《和好》),書中第

三部分練習有詳細說明。

一行禪師帶領訪港僧團唱頌南無觀世音菩薩,以西樂伴奏,感動全場。(DickyLeung攝)

1亦師亦友

機場話別時,一行禪師對學生

說:「我們是朋友。」(卓智翔

攝)

2隱於大眾

一行禪師未必每次出現都站在前

面,有時也會隱於大眾當中。

(Dicky Leung攝)

3《和好》暢銷

一行禪師著作逾百,翻譯陸續進

行,其中《和好》由汪橋翻譯,

能掌握禪師說話神韻,文字流

暢。書中教導如何療癒各人內在

小孩,還收錄《安般守意經》

十六項基本呼吸練習的方法,十

分實用。

4樹林修習

把樹林變作深度放鬆的練習空

間,數百人一起修習,包括狗

兒。(伍成邦攝)

5法師打球

覺醒生活營內,不是甚麼都要

慢,像法師打藍球,專注與敏捷

可同步進行。(卓智翔攝)

6禪師墨寶

一行禪師訪港,帶來墨寶,其中

「不要再跑你真笨」這句,對都

市人來說,帶點幽默,也是當頭

棒喝。

7三皈五戒

逾五百人在覺醒生活營最後一天

接受一行禪師授予三皈五戒,承

諾努力實踐五項覺醒修習。(卓

智翔攝)

8無聲鼓掌

覺醒生活營內,拍手也嫌太吵,

大家以舉手搖晃的手語表示開心

欣賞。(Dicky Leung攝)

9唱頌指揮

隨團來港的法靈法師以中提琴伴

唱頌,並身兼唱頌指揮。(卓智

翔攝)

10最神氣獎

穿上越南民族服裝來參加覺醒生

活營,實在夠神氣。(伍成邦

攝)

01 07

06

02 08

09

04

0503

11兒童活動

梅村重視年青人與孩子的教育工

作,襌修營內有兒童節目,在法

師帶領下,兒童可以從集體遊戲

中認識正念生活,很多孩子,從

小便對於襌修營的環境十分熟

習。(Dicky Leung攝)

12親子禪修

Nicole曾經參與10日內觀襌,她

說,除了坐,沒有太大感覺,今

次帶同母親從美國奧克蘭來港,

首次參加一行禪師及梅村僧團帶

領的禪修營:「很感動,禪師教

導很清楚,而且可以用於日常生

活。」

張賢明(Nicole母親):「我早

已跟著女兒走,是她帶我來襌修

的,一行禪師的義理演繹很精

采,『五項正念修習』讓人感到

可以嘗試並且願意修習,若是傳

統的五戒,我才受不了呢。」母

女二人,在一行禪師授戒儀式

下,接受五項正念修習。(伍成

邦攝)

13止語行禪

行禪,就是專注當下每一步,止

語行禪,能產生震懾的寧靜,令

人安住此刻。(卓智翔攝)

14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正念是禪。

15襌師侄孫

Bao Tich 19歲(持結他者),

一行禪師侄孫,暫住梅村一年,

隨僧團往世界各地參加覺醒生活

營。Bao Tich家住美國華盛頓,對

於有一位舉世知名的大伯爺,他

說沒有特別感覺。「我小時經常

見他,1歲開始靜坐,反而讀了中

學功課太多減少見面。」Bao Tich

說,父母近年先後辭去原有工

作,在華盛頓教授靜坐為職業:

「那是一個充滿壓力的城市,很

需要正能量,教授靜坐足以養活

一家。」(Dicky Leung攝)

16座無虛席

一行禪師是次來港作公開講座盛

況。

1612

1310

1511 14

承傳自臨濟宗的一行禪師,成長於越

南,紮根在法國;四十年前在歐洲

弘揚佛法,肯定比今天困難,但時至今

日,世界各地,深受一行禪師影響的,

卻有來自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人士。

從事心靈教育工作的關俊棠神父,

2000年冬天,隻身跑到法國梅村,參

加由一行禪師主領,為期三個月的冬

安居,其後,更將一行禪師的教導方

法,融入基督生活裏。關神父說:「特

別欣賞一行禪師把深奧的佛教義理以及

單調的『五戒』化作日常生活的各種修

持。」

重新演繹五戒

傳統「五戒」,即戒「殺、盜、

淫、妄、酒」,關神父續說,經過一行

禪師深入淺出的演繹,把「五戒」詮釋

為「五項覺醒修習」,帶領修習者覺

知到因為過去不懂得尊重生命而受到

苦果,從而立志善待生命,不論人、動

物、植物乃至礦物亦如是;並讓人明

白,生命中的問題,並非用暴力便能解

決,比傳統戒律中提到「不殺生」的義

理更加深入,更易實踐。

五戒中的「不妄語」,不單只是不

撒謊;在「五項正念修習」裏,「不妄

語」詮釋為「學習愛語和聆聽」;知道

說話缺少正念和不懂得細心聆聽所帶來

的痛苦,因而承諾學習使用愛語和慈悲

聆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並知道

說話能夠帶來快樂,也能帶來痛苦,承

諾使用能夠滋養信心、喜悅和希望的話

語,不作無稽之談或作傷害別人的話。

關俊棠神父說,天主教的「十誡」

與佛教的「五戒」相似,都是叫人不可

這樣做,不可那樣做,卻沒有深入義

理,加以詮釋;而一行禪師卻能豐富地

重新演繹。譬如「酒戒」,一行禪師的

詮釋是「滋養和療癒」:不去吸取有毒

的資訊,包括書刊、影視、某些網站及

電子遊戲等,而非單純戒絕酒精或迷幻

藥物。

在一行禪師逾百部著作中,關

俊棠神父特別欣賞《步步安樂行》,

「這本書讓我理性上明白何謂覺醒

(mindfulness)」在一行禪師的弘法世

界,強調對任何宗教皆抱醒覺持平的

心,包括佛教──不能視作絕對化的真

理。

關 俊 棠 神 父 : 一 行 禪 師 讓 我 活 出 信 仰

立法會5月拉布戰及時完成,開心

的,除了建制派,還有立法會秘書

長陳維安,因為,剛可趕及參加一行禪

師的覺醒生活營;不同者,他今年迴避

了多家媒體訪問,不想把專心修習,變

成媒體下的「新聞點心」。

認識陳維安於越南河內,我們一

起參加一行禪師襌修營,那年,他首次

跟隨太太參加襌修活動,陳維安在基督

教學校成長,婚後隨太太信奉天主教,

「岳丈當年患上癌症,太太聽過一行禪

師對生死的說法後,舒服了許多。」

陳太2007年首次參加一行禪師在

香港帶領的禪修營;2008年帶丈夫去河

內再度禪修,陳維

安說,明顯感覺到

太太比過去平靜,

「學習太極已經叫

她平靜,配合禪

修,效果更明顯;

兒子說,被媽媽罵

少了!」

把禪用於工作

如何把襌修所學用於公職?陳維

安說,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是學

會多聆聽,聽聽每個團體說話背後的信

息,關心甚麼,學習在困難中對話,灌

溉正念種子」。至於失

敗例子,陳維安分享了

2010年,時任教育局

副局長,政府推行中學

自願減班,「我要說服

中學由五班中一減至四

班中一,對家長影響很

大。剛參加過一行禪師

2010年的禪修營,也

看過禪師一本學習放下

的著作《放下心中的牛》。在家長諮詢

會上,滿以為心神平靜,但說話卻跳了

幾個步驟,一輪解說為甚麼要五班轉四

班,如何最終幫到學生云云……家長不

陳 維 安 : 把 正 念 帶 進 立 法 會

覺醒生活練習,讓陳維安把正念引進

家庭與工作崗位。(伍成邦攝)

一行禪師與香港大學的緣份,來自前

佛學研究中心總監淨因法師在英國

修讀佛學時已經認識一行禪師,及後力

邀禪師來訪中國及香港。

衍空法師當上香港大學佛學研究

中心總監前,已到訪法國梅村:「在山

間行禪,一行禪師拖著我手,指著野

花說『此花只生於淨土(this flower only

exceed in the pure land)』,並說『淨

土就在當下這裏(pure land is here and

now)』──這就是一行禪師的世界觀、

淨土觀。」

法師之間很少牽手同行,被一行禪

師牽手漫步,感覺如何?衍空法師呆了

半晌,臉上一紅說:「其實我不太習慣

被男人拖手……。」

是的,一行禪師就是會拖著孩子的

手,還有比丘的手,就像帶著孩子的長

者。

其實,蜚聲國際的法師有不少,期

望把法引進香港的也很多,為何梅村弘

法方式,值得衍空法師延續前任總監的

因緣,以「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之

名,加以協助?

衍空法師說:「一行禪師的教法我

清楚,比較單純而且熟悉,否則不夠膽

(協助);其次,禪師的僧團,在人數

衍 空 法 師 : 一 行 禪 師 把 佛 法 本 土 化

關俊棠神父很早便把一行禪師的教

導方式引入天主教的靈修生活裏。

(李志昌攝)

佛陀與基督

關神父指出:「世

間上有很多宗教有唯我

獨尊的心態,但一行禪

師早已提醒學生,別把任

何的話語,包括佛陀的話

語,視為絕對、唯一、百

分百的真理。」關神父

解釋,基督宗教由四世

紀開始直至二十世紀的

1960年代期間,有很長

時間把教義視作世間唯

一真理,但經過1960年

代在羅馬召開大公會議,

召集全球三千名主教,審視天主教在世

界的角色後,已經放下唯我獨尊的心

態,教會相信有神存在,但神是遠遠大

過教會,神願意協助

人用任何方法去明白

真諦,因此,祂並不

囿於以天主教或基督

教的方式來示現,這

是一個突破,也破除

一句老格言「教會之

外無救援」(Outside

the Church there is no

salvation)。

「我喜歡佛教,

可以協助我更加明白

天主教,可以互相學

習;在法國梅村的佛

堂,有耶穌基督的相片,我問一行禪師

何以這樣,禪師回答:『是啊,佛陀是

我師父,耶穌基督也是我師父!』我感

到很開心,讓我同樣想到,耶穌基督是

我師父,也感受到佛陀對我的教導。」

一行襌師經常提醒學生,別因為不

滿意教會才去找別的宗教,在梅村若能

學到有用的,最重要是帶回所屬教會,

帶到宗教生活去,不要因而改變宗教。

在這方面,一行禪師是說一不二的,在

剛過去的禪修營,剛好遇上週日,僧團

另闢禮堂,邀請神父主持彌撒,讓天主

教徒即使在襌營裏也不用錯過週日與神

父和教友之間的靈修。

一行禪師解釋,靈性上的根,各人

不同,沒有必要放下,祂本身已是很好

的東西。關俊棠神父最後說了一句讓人

感動的結語:「在一行禪師身上,我能

更具體地活出信仰。」

收貨,所有家長都相信自家孩子是天

才,我叫家長『應該放下心中的牛』,

有家長破口便罵:『你竟把我孩子看成

牛!』」

「哈哈哈……真要檢討,一行禪

師的理論沒錯,是我方法用錯,錯引

例子,步驟也錯。禪師說的是『四聖

諦』,首先要認清苦,認清苦的根源;

再認清甚麼是樂,如何助人脫苦。而我

一開始便去最後一步,其實家長們仍未

認清自己的苦;只覺得孩子必定要進

入某間學校,這就是苦,叫人不安。」

但在諮詢會中只管向家長說如何脫離苦

海,並無作用。

達致當下喜悅

現出任立法會秘書長,主要協助主

席在議事程序上擔當顧問角色,主席裁

決,先經由秘書長整合法律意見,告知如

何根據議事規則、根據基本法工作;秘書

處逾五百員工,翻譯與保安各佔百人,當

中與市民關係最直接的是申訴部門。

「每天上班都聽申訴,這種工作,

與滋潤靈性和愛背道而馳,情緒被折

磨,幾乎等同厭惡性行業。」陳維安

說,一行禪師的教導能讓人轉化處理

申訴的情緒,「市民帶著許多苦(ill-

being)來投訴,經常接觸的同事會積累

很多苦,本來投訴政府,卻變成投訴前

線員工,被批評處理不力,罵得體無完

膚,我請員工別將批評個人化,明白自

己只是剛好站在和對方認為的解決方案

的中間;要看透這點,要聆聽,但毋須

代政府回答,毋須辯駁,認清工作性質

屬渠道,確定市民投訴有議員知道,議

員自會處理。」

因工作關係,陳維安遇上許多身

陷苦境的人,如工作量過多的老師、立

法會同事、充滿怨氣的市民等。如今都

市,充斥著不同面貌,但情緒相若的負

能量,也因如此,陳維安對一行襌師所

講,如何達致當下喜悅有所堅持,願意

定期襌修,深化學習。

上及其可延續性相當成功,是非藏傳社

會裏最成功的僧團。」更重要的助緣,

是衍空法師兩度提及的佛學研究中心同

事李韻然(Carol)的積極推動,衍空法

師認為這是不可抹殺的重要原因。

一行禪師的背景、著作、成就,

讓衍空法師感覺他是一位充滿智慧的長

者,「他離開越南到達西方社會,讓西

方人士感到吸引,讓香港人也感到吸

引,正因為他能夠善巧和恰當地把佛

法本土化─我指是在西方社會本土

化。」

衍空法師續說:「我認為一行禪師

比達賴喇嘛做得更好,雖然,達賴喇嘛

的書籍更受歡迎,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

更勝一籌,但個人感覺,一行禪師把佛

法現代化和本土化做得更好,且獲世界

認同。」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師(右)

協助一行禪師(左)是次訪港活動。

1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廣 興 法 師 :談 一 行 禪 師 捨 少 戒

無論因應西方社會抑或現代生活,

佛教也在不斷改革,以回應現代

訴求,但有部分地區的傳統佛教組織,

對一行禪師修改戒律不表認同。然而,

一行禪師曾經表示,若然悉迦牟尼在

世,經歷2500年的文化與社會轉變,

相信佛陀也會因應需要而對戒律作出調

整。

中國佛教修改比丘戒律

為此訪問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助理教授廣興法師,看他對一行禪師修

改比丘戒律可有看法。廣興法師指出,

「對於修改戒律,中國傳統佛教倒改了

不少,譬如,僧服並非印度原有單薄的

黃色僧袍,在中國,只有皇帝可用黃

色;另,若要與傳統印度佛教看齊,穿

薄薄的戒衣,那佛教傳到中國黑龍江便

得凍死出家人了。」

對修改戒律,廣興法師還有深刻

體會,「最大改變,要數佛陀要求弟子

沿門托缽,化緣乞食作為修行;但傳至

中國,卻遭儒家思想極力反對,認為僧

侶乞食,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籲群眾

不予施食,於是僧團在中國很快便停止

化緣乞食的修持。」

中國寺院還接受皇室賜封田地,

自給自足,甚或收租維生,過了中午依

然可吃晚餐;還有,中國佛教以素食為

主,與原始佛教以不揀擇食物作為修行

目的,吃肉不吃肉並非出家人的著眼點

不同……要數修改比丘戒律,中國佛

教,真的改了不少。

「少少戒可捨」的精神

廣興法師續引用《大湼槃經》深

入解釋,佛陀湼槃前跟阿難尊者的開示

中提及「少少戒可捨」;但阿難沒有請

示佛陀何謂「少少戒」,既然沒問,眾

僧裁決,一條戒都不能捨,形成今天有

傳統佛教認為,修改比丘戒律是絕對不

能接受的理據;但其實,遠古佛教已經

為能否修改戒律而出現分歧。廣興法師

補充:「不論可改不可改,更重要的是

『少少戒可捨』的精神跑出來了。」

廣興法師指,佛陀不擬說明何謂

「少少戒」實屬正常,倘若說明,便又

成為另一組刻板教條,缺乏彈性。「所

謂少少戒,不外是與地域文化有關係的

小事。建基於此,後來有大德提出『隨

方毘尼』,即隨著不同的地方,容許

毘尼(戒律)有相當程度的調整,當

中不見得完全是捨棄,有時候甚至是

增加。」

記者問及對一行禪師修改比丘戒

律的看法,廣興法師卻花不少時間闡

述修改戒律的歷史,無非說明,只要

把歷史與現實說得明白,再談一行襌

師修改戒律的合理性便容易理解,當

佛法傳到西方,自有西方文化元素,

故廣興法師的結語認為,一行禪師修改

比丘戒律,若在「少少戒可捨」的情況

下,也屬合理。

廣興法師個人甚為欣賞一行禪師

能把佛教遠古而深奧思想重新闡釋,用

顯淺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聽懂,他讚

賞一行禪師佛學功底厚且理解甚深,並

感覺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精

神同出一徹:「法師講課,若果是一個

名相套一個名相,結果,大眾便愈聽愈

不理解」。港大佛學研究中心課程,決

心以現代語言,把遠古的思想,配合現

代生活再予以詮釋,把深刻的道理,結

合生活,期望學生感到容易接受,歡喜

接受。

結 語一

行禪師的書籍、講座,以至僧團

帶領的「覺醒生活營」在世界

各地受到歡迎,原因在他讓群眾感到

覺醒生活,竟如此容易融入生活。佛

陀,不在寺院;正念,不囿於靜坐;

覺醒生活,就在行住坐臥,吸氣呼氣

之中,可以實踐。然而,學而不習

等於零,再簡單易明的修習,要見成

效,辦法也只有一個,也就是一行禪

師在「覺醒生活營」手冊的封面題字

──「誠心修習」(Practice from the

Heart)。

1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廣興法師認為一行禪師正實踐了「少少戒可

捨」的精神。

譚卓文

香港藝術家,作品曾於本地

及海外作多次展覽;並獲得

多項優秀獎。

筆下簡樸清新之「一休心

淨」世界,陪同大家一同洗

滌心靈,認真享受樂活的每

一呼一吸。

作品名稱:靜思

作品年份:二零一三

2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眾生 相】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水銀燈下是我們看到的杜汶澤,在現實中的是Karma Dawa,這是杜汶澤在皈依後上師賜給他的法號。擁有如電影般起伏人生的杜汶澤,自皈依佛教之後,即使依然粗俗,但說話間往往充滿禪味。他在一次分享會上以其一貫風趣生鬼的風格大談佛法和人生,惹得在座觀眾笑聲不絕。名相實相,誰能看得清?台上台下,是不一樣的杜汶澤。

文:伊靈 圖:叁木 鳴謝: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

遊走於粗俗與清淨之間

杜汶澤談心說佛

分享會上的杜汶澤談天說地,喜歡開玩笑。專訪時,杜汶澤立即嚴肅起來,認真分享對人生、佛理的看法。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1

會這樣呢?漸漸,我開始對物質

生活感到空虛,質問自己這些年一

直追求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呢?」

信佛之前,我覺得宗教是為失

敗者而設的,如果你是成功的話,

人生一定很充實,既然充實,何需

宗教?像佛洛伊德說,毒品、愛

情、宗教,對他來說都是一樣,只

是為人生找一些借口,讓自己活得

好過一點而已。佛學對於當時的我

來說,並不實在。

當我年紀愈大,經歷了一些

事業和人生的挫折,我真正感受

到……你很努力地追求一些東西,

未得到的時候,必然充滿了幻想,

但當你得到了,又不是想像中那

樣,當然會感到有落差或空虛,

於是就借酒啊、煙啊、毒品來逃

避,其實,就像許多藝人一樣(眾

笑)。你會慢慢發現,所謂成功的

人生,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

當時我在電台工作,下班之

切」呢?

於是,我開始詢問身邊認識佛

教的人,因緣巧合之下,透過朋友

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上師:竹慶

本樂仁波切,當時聽他講話,感覺

對佛法很有興趣,於是就皈依了。

皈依之後,上師介紹了一些書

給我看,亦介紹了一些簡單的禪修

法門給我。當然,書,我沒有看,

禪,亦沒有修……

大約2007年,我的事業不太

順利,有一位粉絲提議我,你的上

師到了台灣,舉辦一場講座,不如

試試去找他。那時,我已有十多年

沒與上師見面,轉念一想,反正自

己心情這麼糟糕,不如就去台灣找

上師。與上師見面之後,一直到現

在,算是開始了比較深入的修行。

靜思生命「我認識許多上流社會人士,

由下午開始喝酒,一直醉酒到晚

上,如果他真的活得開心,為甚麼

早前杜汶澤出席了香港大學學生

會佛學會主辦,香港大學佛學

研究中心協辦的「人間‧喜劇:杜

汶澤與佛法」分享會,與學生分享

自己對佛法的體會。本刊獲邀出席

分享會,並與杜汶澤做了一個獨家

專訪,暢談他的起落得失,以及他

眼中的佛法。

信佛因緣「我跟上師說,這十多年,我

做了許多很差勁的事情。上師開解

我,其實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一

種是學生,另一種就是佛陀,看你

的樣子應該不是佛陀了。在佛陀眼

中,學生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話說當時……約1993年,我剛

剛加入亞洲電視,發現在那些八卦

週刊、報紙,經常看到「寧波切」

來港的報導,他們身邊又會有不少

明星,當時我只是一個「茄哩啡」

(跑龍套)。我就想,如果我想做

明星,是不是也要認識一位「寧波

杜汶澤與一眾年青學生等合照。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1

2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有幫助的,讓我知道人生的過程就

是發現人生到底是甚麼。其實想想

也挺好笑,當你經歷過人生之後才

能發現人生到底是甚麼,但等你發

現的時候,你的人生已經結束了。

我相信,人最痛苦莫過於恐

懼,但可以從宗教得到慰藉,而我

則在佛教中了解自己更多。

佛學其中一樣最讓我受用的

是因果,如果我們明白因果,就

知道萬事萬物發生有其原因,我們

今天坐在一起有其原因,你品嚐到

一頓美味的餐膳,也有原因,在這

中間,經歷著多重因果,像是提供

食材的人、負責烹調的廚師、餐廳

東主、端菜給你的侍應……才能夠

到你的嘴邊。這世上沒有事是無緣

無故的。當我們認識到凡事都是一

種因果關係,你就能夠放開許多東

西,包括恐懼。

戲內戲外「我以前覺得,演員是依靠

情緒來工作的職業,最重要的是擁

後,每晚都會去喝酒。拍擋吳君如

覺得很奇怪,問我:「你看上去好

像開心,怎麼每晚都去醉酒呢?其

實你內心是不是很不快樂?」我回

答她,我不快樂?這世界還可能有

人比我更快樂嗎!然而,其實她說

得對,如果你活得開心,怎麼每晚

都喝得爛醉如泥呢?

靜思佛學「你原本打算攀上山峰,欣賞

美麗風景,誰知登上頂點,才發現

面前是另一座山峰。」

每一個人在成長時,都可能遇

過一些事,讓你相信或產生某種信

念,我並不僅僅指宗教,還有一些

價值觀。當你由起步到成功,在這

個過程之中,你可能要犧牲很多東

西,包括出賣自己的價值觀,甚至

出賣別人,但某一日你就會發現,

你得到的東西其實不值得你這樣犧

牲,那種感覺真的非常痛苦。

於是,你自然會向宗教尋找出

路。顯而易見,這(學佛)對我是

02

01

01 會場座無虛席,觀眾無非想一睹形象「玩

世不恭」的杜汶澤如何談心說佛。

02 分享會上,杜汶澤表情動作多多,說話生

動有趣,帶出他對佛學的理解。

問起杜汶澤學佛生涯最感恩的事,

他想也不想便回答:當然是遇到上師。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很幸運的學

生。他的慈悲和有教無類讓我非常感

動,在未認識上師之前,我不認為人可

以不為錢而生存,而上師恰恰就是不為

錢而生存的人。」

他們的相處之道:杜汶澤會與上師

一起喝咖啡,上師來香港教書的時候,

他就去旁聽,君子之交淡如水,杜汶澤

覺得,真實的溝通在於自己精進修行,

這樣才能回報上師。

妻子田蕊妮亦是上師的弟子,因為

這樣,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杜汶澤打

趣地說:「因為她也是上師的徒弟,我

更不敢得罪她……」然後又壓低聲音,

悄悄說:「如果她不是上師的弟子,我

就可以向上師投訴她,但現在不可以

嘛!」

兩人同為佛教徒,不時共修,杜汶

澤認為:「共修可以散發很大的能量,

因為一個人永遠不及一群人的力量大,

尤其是身邊人與自己持有同樣的信念,

共修更容易使人生起信心,而且能減少

疲倦的感覺。」

感恩他!感謝她!

2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3

當這些臨時演員是真正的觀眾,於

是我就很開心地東拉西扯,多麼愜

意的事啊,有這麼多人聽你說話。

反轉來說,又譬如你現在覺得很尷

尬,你可以嘗試將今次佛學分享會

想成只是在拍戲,不是真的,很輕

鬆就可以放下。

人一生只有一個老婆。但拍

戲則可以有八個女朋友。因為工

作需要,我無法選擇,注定要愛上

她。而當戲拍完了,我們無可避免

地分開。這是非常痛苦的事。對照

現實,我們與伴侶由真心相愛,相

待,最後死亡,結局也是無可奈何

分開。有哪一份職業和演員一樣,

可以像火警演習,預先排練人生?

有人說拍戲和人生不同,因為拍戲

是假的,但你又如何肯定眼前的現

實是真實的呢?緣聚緣滅,要分開

的時候,也是無可奈何。最難清淨

的方法,就是嘗試保持清淨。正如

一個緊張的人,最令他緊張是叫他

保持冷靜,與其刻意保持清淨,倒

不如在紛亂中得到自在。

有許多複雜的情緒。所以我一直相

信,如果我治好一直困擾自己的心

理毛病,我會很開心,但就會「撈

不起」(意指無法名成利就),因

為我的情緒、心理全部沒有了,好

像電影裏的和尚那樣,那我不就做

不到戲?所以我一直很害怕開始學

佛修行。」

直至我放更多時間在修行上,

我慢慢發現,這不僅沒有負面影

響,而且對我的事業有幫助。因為

當你知道情緒這東西其實並不實

在,你就不會那麼在意。譬如你

現在坐在台上(對港大學生主持

說),看上去一臉輕鬆,但其實內

心又可能非常恐懼。你嘗試尋找恐

懼的源頭,到底在哪裏呢?你會發

現你是找不到它的,說到底,恐懼

並不存在。

而演員如何運用情緒,最基

本就是把這場戲當成是真正發生的

事。譬如現在我在拍戲,在場的觀

眾都是臨時演員。所有人看著你,

導演要我開心快活地講話,那就

03

04 05

03 遇上杜汶澤,主持也非常興奮,就在一問

一答之間,發現了不少生活裏的禪趣。

04 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主席劉浩遠向杜汶

澤致送紀念品。

05 觀眾的問題刁鑽,杜汶澤都有條不紊,

一一化解,讓觀眾十分受落,掌聲不斷。

生命與念佛如何結合?杜汶澤的答案

是:生活不離禪修。

「最可怕的是修行與生活分開。」杜

汶澤說:「我相信學佛最重要的其中一點,

是學習如何將修行帶入生活、工作,乘坐地

鐵也是一種修行,湊巧你旁邊可能坐著一個

體味很大的乘客呢!所以,要做到乘坐地鐵

時集中在『乘坐地鐵』這件事上,其實並不

簡單。」

都市人常說工作繁忙,無暇修行,繁

忙如杜汶澤卻不以為然。

「都市人繁忙,其實有許多時間都浪

費在穿插大廳與廚房,打開冰箱這些事情

上。不然就是大清早起床上facebook,和朋

友sms(傳訊息聊天)。」而杜汶澤用四個

字總括自己修行的法門:「時間分配。」

「我有一些朋友,每晚都要工作應

酬,忙得天昏地暗,但每逢星期日,他們堅

持甚麼人都不見,與家人一起吃飯,就算邀

約他的人是特首!而我,無論拍少幾多部

戲,賺少幾多錢,每年六月,我都要去師父

位於美國的佛學院閉關修行10天。」杜汶澤

堅定地說:「如果連這一件事都做不到,不

要說修行,生活也有問題!」

禪修不離生活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3

2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訪問結束後,他又收起沉穩,化身

模特,佻皮地輕撥頭髮,用日文說

了一句「非常感謝」!

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分、每

一秒,看著杜汶澤,深深感受到佛

法對他的改變,在浮華的演藝外衣

下,多了一種靜思與佛性。

後記:沉穩與輕鬆分享會結束後,我們移師至會

議室,杜汶澤就坐在慈眉善目的佛

像旁邊跟我們做專訪。雖然訪問時

間不長,但收起台上的活潑,面前

沉靜專注的杜汶澤,予人另一種感

覺,原來電視電影中的杜汶澤,只

是他其中一個面貌。

不過,杜汶澤仍然是杜汶澤,

我認識的佛教是一條邁向自

由的道路。只要你接觸得愈多,

你就會沒有那麼多對事情的前設概

念。我覺得人最痛苦莫過於有太多

概念,甚麼是好,甚麼是壞?怎樣

才算端莊,怎樣才算孝順?這些概

念都讓我們很痛苦。習慣了放下概

念,你會發現內在的思想空間愈來

愈大,對我所產生的影響,不僅是

創作,生活也愈來愈輕鬆。

死亡只是一息間講座上一位觀眾迎面就問杜汶澤:「你期待死後的世界嗎?」杜

汶澤年前曾經患上一種罕見的疾病「米勒費雪症候群」,嚴重者會四

肢癱瘓。面對這個問題,杜汶澤的回答是:

「我並不肯定死後是否真的存在一個世界,其次,我對於死亡的

態度是保持中立,既不恐懼抗拒,亦不歡迎期待。許多人對死亡的世

界都很好奇,但沒有一本旅遊書介紹死後的世界是怎樣。」

患病期間,杜汶澤持續打坐,有一次,在打坐途中,他突然感到

無法吸氣,杜汶澤決定不多想,繼續打坐,等了一會,終於可以重新

吸氣。這件事讓他體會到,許多人面對死亡,都如臨大敵,彷彿面對

千軍萬馬,但其實死亡只是一息間,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靜觀其變。

因此杜汶澤說:「佛教令我思考死亡是否真的那麼可怕,我不

敢說一個肯定答案,只是覺得,與其浪費時間思考自己會不會死得好

慘,倒不如想想怎樣活得好一些,我堅信如果活得好些,就一定會死

得好些。」

粗俗與菩提心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杜汶澤形象粗俗,又經常批評一些看不慣的事情,不像是一個心地清淨的佛教徒。杜汶澤的看法是:說

話比較粗俗,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甚麼觀點或心情說,如果一個人的立心不好,就算開口閉口祝福語也是不好。

其實,粗俗,也可以是一種直腸直肚,坦率真誠的表現。杜汶澤說話就幾乎毫無修飾,更無掩飾。

「我只是知道無論你對人情世故有多了解,最可怕的是你對於這個世界培養了一份冷感。」杜汶澤曾經深思經常批評時事這個

問題,他認為:「雖然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如果出現一些極度不公平的現象,我們選擇不出聲的話,這不是一種透徹的體

悟,而是對其他人的冷漠。」

「如果我沒有認知錯誤的話,這就是大乘佛教所說的菩提心。」杜汶澤如是想。

杜汶澤為自己的分享會海報簽名。

2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5

生活心清淨,則生實相。

2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我家與波比結的緣

到外地旅行的時候,如果有機

會的話,我總喜歡信步街

頭,細看各處的人間風景。在世界

各地的大城小市都經常可以看見一

些露宿街頭的流浪者,蓬頭垢面,

拖拉著一袋兩袋破爛的家當到處蹓

躂,身上的陣陣異味,叫人敬而遠

之。但是在他們身邊卻總有一隻忠

心耿耿,不離不棄的狗狗相隨。無

論主人如何落魄,如何骯髒,狗狗

依然心甘情願,或默默伴隨走著每

一步,或依偎在瑟縮街角的主人身

旁,相伴取暖。

怪不得有人說:狗是人類最

忠誠的朋友。有一些研究更指出,

狗隻這種完全的奉獻,忠誠無私的

愛,可以幫助人類減輕各種生理和

心理疾病的困擾,治療焦慮症就是

其中的一種。看見小狗興奮地搖尾

歡迎,讓患者感到被愛被重視,有

助重建自信。愛犬的依偎和擁抱可

以消除壓力、穩定情緒,有研究人

士稱此為「放鬆反應」,每天只要

進行兩次10-20分鐘的放鬆反應,

已經可以鬆弛生理緊張,讓情緒獲

得深度休息,減輕壓力和焦慮對健

康的影響。

每天放狗蹓躂亦是一項有益身

心的運動。研究顯示飼養寵物的人

與不飼養寵物的人相比,他們的血

壓、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水平都

要低一些,而這些物質都是與心臟

病有著密切關係。換句話說,養隻

可愛的小狗,也許可以減低日後患

上心臟病的機會,免去心臟搭橋通

波仔的危險和昂貴費用。

基於以上的考慮,十五年前

當我發現獨居的父親出現輕微的焦

慮症,而朋友的家又剛好添了一窩

四隻的西施狗與北京狗結合的混種

小狗後,我便立即鼓勵父親領養一

隻,父親欣然接受我的建議,於是

將小波比領養回來了。初期父親

也表現得十分雀躍興奮,可是照顧

一隻初生的小狗其實是一件頗費勁

的事情,本想為他舒緩壓力和焦慮

的決定,反為他添了不少煩惱。不

久,老人家表示十分吃力,不想再

養波比了。

愛與承擔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養寵物更是終身的承諾。幸好,我

和一雙小兒女都是喜歡動物之人,

我決定把波比帶回家,難得我家的

貓咪除了頭幾天到處撤了幾泡尿以

作抗議外,慢慢又接納了這位新成

員。波比十分饞嘴,有時候喜歡偷

吃貓咪的貓糧,貓貓大怒,會把牠

抓得「汪汪」大叫,除此以外,貓

狗相處仍算融洽愉快。

從此波比落戶我家了,後來父

親又搬到附近居住,每天都和小孫

兒吃飯談天,波比不記「前嫌」,

每次老爸到來都纏著他玩耍,老爸

的焦慮症狀也漸漸減少了。回想起

來,上述專家們對養狗可以舒緩壓

力,改善健康的的說法,我們也不

宜盲目全收。飼養小狗之前要仔細

考慮主人的照顧能力、生活環境等

各樣因素,讓狗兒與主人產生良性

的互動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

文:何巧嬋

著名作家、校長

圖:KIT WONG

都市回甘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7

家門的模樣,於是提醒自己「長命

工夫長命做」,快快執拾妥當,安

心下班回家去。

離家獨立的兒子,每次回家,

踏進家門,大聲招呼的不是老媽,

卻是:

「波比,波比,我好掛住你

呀!」

然後,攬著尾巴搖得快要掉下

來的波比親了又親。

看得老媽心生妒忌,酸溜溜地

問:「吓,阿媽呢?」

兒子一邊繼續與波比攬作一

團作滾地葫蘆,一邊嬉皮笑臉地回

答:

「唏,阿媽會打電話,會

whatsapp,波比不會,所以掛多

D。」

波比從小到大都是一隻活潑

春去冬來,十六年過去,波比

見証了我家的成長和變化,老父已

於年前安然離世了。我的一雙兒女

也早已大學畢業,建立了自己的事

業,相繼離家了。緣份真是奇妙,

當年以為領養波比是為老父作伴,

原來卻是為了自己,有了波比,我

的空巢不空。

每晚下班回家,未抵家門,已

聽見波比興奮莫名的輕吠聲。大門

一開,不得了,守候已久的牠樂得

搖頭擺尾,在我跟前「唏唏啍啍,

唏唏啍啍」團團轉上兩三分鐘。直

像當年兒女仍上幼稚園的時候,爭

相拉著下班歸家的爸媽,急不及待

要分享一整天不見的相思。

多年來,我的工作一直都很忙

碌,兒女長大了,放下牽掛,在校

工作的時間更長。幸好每當工作得

太晚,腦海裏偶爾會浮現波比守在

好動的狗狗,近年,一起行山是我

和牠的一大樂趣。在山裏,我無需

為牠繫上帶子,牠喜歡昂首闊步前

行,但永遠只會走在我前面二三十

步左右,拐彎轉角之處一定企定

定,確保看見我才繼續前行,從不

自己跑掉,真是一位忠心的好同

伴!有一陣子我喜歡黃昏行山,山

路昏暗,人跡渺然,波比如常在我

前面開路,無畏無懼,黑暗中依然

一派泰然,有牠同行,我的心就踏

實起來了。

也許因為身型關

係,我們竟沒有感

到波比已經慢

慢進入暮年

… … ( 下 期

續)

波比在山上

(何巧嬋攝)

2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職場禪話

沉着應對

過去二年,由於中國中央政府

採取宏觀調控措施,着力控

制通貨膨脹,加上出口業務增長減

慢,令內地市場的消費力受到較大

影響,再加上工廠產品價格的上

升,令真維斯內地的零售價格採取

了調升的策略,結果消費者減少消

費,令我司及加盟商的生意受到較

大的影響。面對二年不景的環境,

真維斯國際採取了調整的策略,確

立了「迎戰逆境」的決心,提出了

「紅旗制度」,把嚴重影響公司業

務的問題插上紅旗,以便引起大家

的注意,並針對問題制定相應的方

法去應付。在新的一年裏,為了更

好地把工作搞好,特別提出以下建

議:

一、喚醒有歸屬感員工的責任

感和使命感。

旭日集團成立至今,已經是第

四十個年頭,由於我們不斷地探索

經營企業的實踐和理論,終於確立

了構建「企業社區」的目標,其宗

旨是企業要「靠大家」,同時又要

「為大家」的理念,可以說,旭日

集團經營至今天,不但對自己,對

社會都有一種責任,甚至從家族、

佛教界以及社會來說,具有一種使

命,必須自覺地認識到「有為才能

有位,有位更加要有為」的觀念,

如果沒有作為,在企業中,既有的

地位終會失去;同樣地,如果有了

位置,又或者有了地位,而沒有作

為,其位置和地位也會有一天失

去。

二、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

式,注重經營的質量和效益,過去

二年,我們較多地希望提高銷售額

的增長。結果是,影響了經營的效

益,也就是影響了利潤,若不制止

這種經營方式,長久下去,肯定會

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所以,今年

的經營策略是寧可放棄銷售金額的

增長,也要確保零售公司的經營效

益和質量。

三、堅守顧客導向,貫徹

「創造雙贏,讓對方先贏」的策

略,「顧客是老闆,老闆永遠是對

的」,歷史告訴我們,凡是成功

的企業,絕對不能缺少「顧客導

向」。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

功,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由「計

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由「自我導向」改變成「顧客導

向」。而顧客的範圍,不僅僅是指

購買我們產品的外在顧客,同時也

包括我們的員工,即內在的顧客,

還包括我們的加盟商,所以我們平

常「所想、所說、所做」,必須以

「顧客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

文:楊釗 旭日集團董事長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29

點,並且放在突出的位置,只要我

們「讓對方先贏」,他們才會願意

與我們合作,才能有心自覺地把工

作做好,這樣,我們才能保持在市

場的競爭力,我們才能贏取勝利。

四、認真落實「紅旗制度」

的五項工作,「紅旗制度」把我們

重點工作目標明確了起來,所以,

務必把工作執行好,也就是:

(一)制定保守的預算;

(二)關閉虧損的店舖,今年基本

上不開地舖;

(三)加大商品開發的力度;

(四)搞好與加盟商的關係,重新

調整加盟商隊伍;

(五)控制產品價格和經營成本。

只要我們能把工作落到實

處,認真執行每一項工作;我們相

信,年底一定會有一份較好的成績

表。

01 楊釗於《東北三老佛學思想研討會》圓滿晚

宴上發表講話

02 主持亮燈儀式嘉賓(左起):陸傑榮、印順大和

尚、覺醒大和尚、寬運大和尚、覺光長老、

楊建平、楊釗、李焯芬、張國良、姜在忠

03 楊釗(右二)及張國良代表中華佛教文化院致送

《百年佛教高僧大德叢書》予覺光長老(中),

並由寬運大和尚(左一)、印順大和尚(右一)陪

同接受

01

02

03

3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家有佛法

八風吹不動一屁蹦過江

蘇東坡愛好佛理,亦有修禪打

坐。他與當時非常有名的禪

師佛印了元是好朋友。當蘇東坡

在江北瓜州任職時,有一次坐禪

後出定欣然有得。他興高采烈地

作了一首偈子,以表達自己已達

高超的禪境;並立刻差遣書童,

將偈子送到金山寺給佛印禪師,

看看他有甚麼讚語。

偈子的內容是「稽首天中

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當中描述的禪定

境界確實非凡,意思是:「我參

拜偉大的佛陀,自覺有佛光的照

耀,我的心已經不受人生的得失

成敗,毀譽憂喜所牽動,好比佛

陀端坐在蓮花座上一樣安祥。」

佛法所指的「八風」,是指

人世間的愛憎:一利、二衰、三

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

八樂;因為這八樣東西能煽動人

心,故名「八風」,其意思大致

如下:

‧利 利益,得到合意的事,凡

有益於己,皆稱為利。

‧衰 衰滅,失去合意的事,凡

有減損於己,皆稱為衰。

‧毀 毀謗,背後毀謗,因憎惡

某人,而說惡語,訕謗

之。

‧譽 讚譽,背後讚美,因喜愛

某人,雖不對面,亦以善

言讚譽。

‧稱 稱道,當面的稱頌,因推

重某人,於大眾中稱道其

善。

‧譏 譏誹,當面的譏諷,因厭

惡某人,雖本無其事,而

偽說為實有。

‧苦 逼迫身心之苦,遇惡緣惡

境,受到逼迫而痛苦。

‧樂 歡樂,遇好緣好境,身心

皆得歡悅。

倘若人心能安住於正法,

不為愛憎所惑亂,則八風不能動

搖。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曾

提及:「止是壁定,八風惡覺所

不能入。」所以修禪打坐,不失

為對治八風的妙法。

蘇東坡自信深明此義,並

已達相當境界;故深信佛印禪師

定必對他稱讚不已。然而,佛印

禪師看了蘇東坡書童送來的偈子

後,一言不發,只批了二字,叫

書童拿回去。

蘇東坡以為禪師讚歎他境界

高超;怎知打開一看,竟是「放

屁」二字。蘇東坡火冒三丈,立

即操舟過江,找佛印理論。他飛

快趕到寺中,一見佛印,立刻質

問他:「你我好友一場,我也是

誠心參禪學佛,你憑甚麼這樣辱

罵我?」佛印禪師神態自若,微

笑地說:「你不是八風也吹不動

嗎?怎麼一個屁就能把你打過江

來?」蘇東坡聽後深感慚愧,明

白自己的修為與那八風不動的境

界,還差很遠。

即使禪坐時輕安靜定,口頭

禪說得天花亂墜,真正的道場是

在平常的生活當中。

文:陳麗雲教授

明德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思源基金教授(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本欄由陳麗雲教授及王秉豪博士隔期撰文)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31

承接上期冼君行博士的「生命

就是記憶」,筆者嘗試從另

一個角度分享對生命的看法,希望

能豐富箇中內容,這個角度叫「敘

事治療法」(NarrativeTherapy)。

敘事治療法由澳洲人米高懷

特(MichaelWhite)始創,透過重

新建構生命的故事來協助受助人克

服面前的困難。敘事治療法的影響

力,甚至連哀傷輔導大師羅伯特.

奈米爾?(RobertNeimeyer)也說

是受這治療法啟發,調整自己的哀

傷治療技巧。由此觀之,在心理輔

導層面,它確是一種治療法;然而

筆者認為,它同時是一種生活態

度,讓我們主動地從新的角度編織

出一個豐富的生命故事。

敘 事 治 療 背 後 的 哲 學

理 念 , 建 基 於 後 現 代 主 義

(Postmodernism),也就是每個

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人的所謂「問

題」,並非人本身的問題,而是與

身處的社會文化語言階層互動之下

衍生出來,所以,此治療法主張人

與問題是應該分開的。每個人的一

生中總會發生多不勝數的事件,對

於人們如何敘述自己的故事,懷特

有這樣的看法:

「人們會將事件按次序及時

間,帶着主題或情節表述出來。」

“People link the events of their lives in

sequences that unfold through time according

to a theme/plot.” 1

兒時的連線遊戲,或者可以幫

我們更具體的了解這個道理。如果

人生的事件像圖中的數字和英文字

母,那麼,選擇以英文字母順序連

線或選擇將數字連起來,結果都會

截然不同。

所以,當冼博士形容生命就

是記憶,啟發筆者進一步思考,箇

中包含着我們記憶了甚麼和用哪

些事來串連成自己的生命故事。換

句話說,故事的角度和內容其實都

是我們自行選擇出來。不單如此,

在敘事的過程中,人更會認同了

故事的某些「角色」或「形象」

(protagonists/figures),並且建構

成他們的自我身份(identity)。因

此,一個生命故事的所謂「好」與

「壞」,或者這人如何看他/她的人

生,視乎他/她如何選取和編織,

長久懷着某個主題或傾向來詮釋自

身的經歷,便漸漸形成一種「主導

故事」(dominant story)。「主導

故事」影響今日的我,也影響未來

對自己或事情的看法。假如故事充

滿問題和困難,成為了所謂「充斥

問題的故事」(problem saturated

story),不難想像,這人對人生的

主觀感覺只會是困難重重。(二之

一)

註1:引由Michael White Workshop Notes,

2005。

自我編織的生命故事(一)文:贐明會中心主任 黃志安

生死相安

3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3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常霖心照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33

常霖法師

常霖法師原名葉青霖,香港

著名攝影師。2010年因緣成

熟,於台灣果如法師座下剃

度出家。

布施的功德

布施不只是將自己的東西送給人,最好還把布施的功德也布施出去。

曾經聽過「餓鬼鞭屍」、「天人禮屍」的故事。話說有一隻餓鬼不斷

地鞭打一副屍體,旁人問它為什麼?餓鬼說:「這是我的前身,我一

天到晚為它忙碌,把它養得肥肥白白,它卻累我被送到地獄裡!」

另外一位天人,生到天上享福,本來十分美妙,卻看見他繞著一副骨

瘦如柴的屍體在禮敬,人家說:「你是一位天人,為什麼會禮敬一副

屍體?」天人答道:「它生前不顧自己的安樂,時常都在布施,不斷

幫助別人,結果我就靠它的功德,而得生天上享福。」

佛法時常教導我們不要著相,很多人時常計較做什麼事情可以得到什

麼功德,發心不純淨,功德就不會相應;何況那些只顧自己利益,不

擇手段,不管他人生死的,死後下地獄就一點也不用驚奇了。

文、圖:常霖法師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33

3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養生食療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35

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文:註冊中醫楊恩劍寧 指導:註冊中醫吳靖博士、中醫服務主任

龔義仁攝

大暑冬瓜湯(2 人份量)

材料:冬瓜1斤、生薏米1兩、荷葉1小角、白扁豆1兩

製法:1.冬瓜連皮、連籽切塊。

2.冬瓜、白扁豆、生薏米加水用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1小時。

3.最後5分鐘下荷葉即可。

溫馨提示:

薏米洗淨後,用冷水入煲,薏米才會軟身而入味。

冬瓜必須連皮,因為冬瓜清熱祛暑的功效主要在瓜皮而非瓜肉。

荷葉味苦而具有揮發油,所以用量不宜多,煎煮時間也不宜太長。

食材療效分析︰

冬瓜︰ 味甘淡,性涼微寒,具有利水消痰、清熱解毒、除煩止渴的作用。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

薏米有生熟之分,生苡米偏於袪濕,熟苡米偏於健脾。

荷葉︰ 味苦,性平,具有清熱解暑之功。

白扁豆︰味甘淡,性平,可健脾,化濕,消暑。

值得留意的是健脾化濕的藥都是味道淡淡的,這樣才不會給腸胃道過多的負擔,從而達到健脾的效果,脾胃

功能好,濕邪就無從積聚。

不知道大家有否聽說過「大寒

小寒,趕狗不出門」、「大

暑小暑,有米懶煮」的民間諺語?

我們的祖先一直以來以務農

為生,氣候的變化及季節的更替對

農作物帶來巨大的影響。古人經過

長期的觀察後,發現了一些規律,

他們把這些規律與日月運行的位置

相結合,再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等

份,就形成了二十四個節氣。而在

這二十四節氣當中,大暑小暑就象

徵著氣溫的變化。

大暑是夏季最後的一個節氣,

在舊曆的六月中旬,新曆的7月23

或24日,正好在三伏天灸中的中

伏前後。大暑的含義包括最炎熱時

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

多。

我曾經提及過養生必須要吃

時令之品。冬瓜就是夏季的當令食

品,它含有大量的水分,除了為人

體補充水液,還有利尿的功效,適

合暑熱天消渴解暑。以下介紹一道

大暑冬瓜湯,正好在大暑天食用。

健脾化濕大暑冬瓜湯

3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松露琉璃

材料: 鮮松茸菇3個、稻庭麵一扎(3人份

量)、番茄3個、菜遠若干條。

湯: 番茄去皮,切碎。鍋內下少許薑茸,

水適量(約2湯碗),加入日本麵豉、

鹽、糖、胡椒粉作調味,滾20分鐘。

烹調方法:

稻庭麵出水煮開約10分鐘,將麵倒入已煮好的湯內,菜

遠灼熟作裝飾,松茸菇清淨後開邊,最後加入滾好的湯

麵內,須即熄火,便可上檯。

琉璃,梵音「薜琉璃,砵拉婆喝

囉闍也」,是七寶之一。意譯

青色寶、遠山寶、不遠山寶。琉璃最

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質,亦

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

所同化。琉璃光其色如蔚藍的天空,

又如澄清的海水,內外明澈,光能照

物,因名琉璃光。琉璃光用以譬喻佛

由般若心光,掃除生命中煩惱惑染的

黑暗,光明遍照。故此心光,又名根

本智。

根本智即是一切眾生本然具有

的佛性,「無明」「煩惱」是指心的

黑暗一面。我們學佛的宗旨,是要消

除心的黑暗,證得心的本有光明。一

切生命,無不具有心光,但煩惱強者

心光弱,煩惱輕者心光強,心光的強

弱,與煩惱的強弱成為反比例,如能

將無明煩惱連根驅除殆盡,也就與佛

陀一樣的具有無量光明了。

阿那律尊者,於過去世曾生於

貧困家庭因飢寒而起盜心。一日傍

晚,他出門經過舍利塔時,鞋帶斷

了,他進塔去重新綁鞋帶,把剛才他

人禮拜舍利時所用的油燈燈芯再拉長

些,又倒進一些油,讓燈光更亮了。

當他重新綁好鞋帶,看著那盞燈,此

時,心靜了:「我是怎麼了?竟因

一時的困頓,就想偷別人的東西,周

圍比我生活更困苦難以維生的人多的

是,我怎麼可以這樣做?」他忽然覺

得自己的心很醜陋,怎麼會有這種傷

害別人的心念?於是,他在舍利前發

露懺悔,且發願:「從今始修行欲得

天眼通,啟心光明普照天下。」

這盞燈讓他看清了自己的糊

塗,他希望這盞燈可以永遠照亮他的

心,讓心光能引發天眼通。並發願能

生值佛世,得到真正的光明。從那時

起,他再也不起盜念。

阿那律尊者過去生的因緣,他

一念盜心使他陷入黑暗,而他一念覺

心使他看見自己心光,每個心念都是

一個因緣,不必一再悔恨過往的不善

念,當下善念的生起,會看見自己的

心光,善念增長,心光就會一圈圈地

加大,是一種祥和溫暖的光,亦如諸

佛菩薩光光相攝而無障礙。

文:禪悅 從事佛教義務工作,雖未能以禪悅為食,冀從食物中體解大道。食譜由果德法師(觀宗寺監院)提供

松露琉璃 心光琉璃光,重建生命光輝

道場素食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37

3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佛教寶地 佛教東傳中國,悠悠千年;古寺名塔,珍跡處處。本欄將帶領讀者翻開中國佛教歷史的一頁,追尋佛寺勝地的珍貴價值和佛教歷史發展的軌跡。

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文、圖:凌凡 北京決策視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弘一大師墨寶經文集》副主編

峨眉天下秀

普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距省

會成都150千米,距樂山30千米。峨眉取

諧音蛾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

「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

兩山對峙如蛾眉焉。」蛾眉比喻女子眉毛

秀美,源自《詩經》「手如柔荑,膚如凝

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峨眉山與山西五臺

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為中國佛教

四大名山,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峨眉山又名大光明山,是普賢菩薩的

道場。《華嚴經》曰:「西南方有山名光

明,普賢菩薩與其眷屬三千人,常在其中

說法。」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釋迦牟尼

佛共稱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

的左侍,專司智慧;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

佛的右侍,專司理德。普賢菩薩塑像多騎

六牙白象,白像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

德圓滿的象徵。

十種廣大行願

普賢菩薩發願行持,是要行佛所行,

成就佛陀品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

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

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

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

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

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學佛不僅是頂禮膜拜、燃香祈福,學

佛是為了成佛。人的一生不斷在追求事

業、金錢、家庭、感情,以為這就是人生

的全部。凡人有種種執著和痛苦,執著身

體者以身體健康為頭等大事,執著家庭者

以家庭幸福為重中之重,久而久之,心完

全沉浸在色身和家庭中,容不下其他。要

想獲得解脫,就要以普賢行願之法,發至

誠懇切之心,觀想山河大地、世間萬物都

是「我」的化身,觀想他們與自己一同禮

敬無量諸佛,觀想一切諸佛就在眼前。世

間的每一微塵既是佛,也是我們自己,把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佛之長子,山之領秀,十大願王,行願成佛。峨眉山以其特有的魅力,從古至今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人。李白《聽蜀僧浚彈琴》詩曰:「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39

峨眉山十方普賢菩薩銅像,

位於海拔3,077米的金頂。

4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理、好養生者輩出,他們長年採藥

集方,為僧俗治病療傷,奉獻善

行。宋代僧人茂真首創人痘接種

法,有效防止了當時都城流行的天

花,西元15世紀傳入歐亞各國。峨

眉僧人的食療驗方達6,700多個,

已編成《峨眉神效驗方》傳世。近

代,仁恒上人以推拿法與人治病,

理筋骨脈氣,疏浚暢導,如治水之

道。有人扭腰折骨於山路,上人用

推拿法治療後,大喝一聲「起!負

汝擔當去」,即復如故。1945年仁

恒圓寂,荼毗日,遺骸呈跏趺坐,

垂眸含笑,面如禪定,千餘人瞻仰

膜拜。

峨眉山武術與少林、武當合為

中國武術三大流派。西元前3世紀,

被後人尊為白猿祖師的司徒玄空,

在峨眉山模擬猿猴動作,創立了能

攻善防的通臂拳。西元6世紀,嵩山

僧人雲曇將北方拳術留傳山中,與

當地武術結合,形成了剛柔相濟的

峨眉派武術。西元9世紀,武僧白雲

開創峨眉12樁功、周天搬運法等。

近現代武僧海燈創立二指禪,整編

峨眉劍法,著《氣功精要》。1938

年,金頂武僧永慶手持短鋤,身負

食物水瓶,從攝身岩騰空直下,如

蜻蜓點水般輕落600多米深的崖底,

為掩埋一攝身女尼遺體,體現了峨

自身融入諸佛之中。以普賢願力的

加持,心量打開之後,小我失去了

藏身之地,就不再有我執和貪瞋癡

等煩惱了。

學佛、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度化

眾生。廣泛利益一切眾生,是至高

無上的供養,若令眾生歡喜,即令

如來歡喜,隨順眾生,即是隨順如

來。「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

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

量光佛刹。」

峨眉僧善醫尚武

峨眉之秀在於四季春蔭、漫山

疊翠。峨眉僧人中尚詩文、善醫

01 02

華藏寺位於海拔3,077米的金頂,始建於漢永平八年,時名普光殿,唐宋名光相寺,明萬曆皇帝題名「永明華藏寺」。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41

荷重60市斤,從20華里外每日往返

兩次。所需大柱從20華里外森林取

材,需300餘人經數日才拽回1根。

工程歷時7年,於1926年竣工。當時

各省掀起沒收祠堂廟宇產業為充軍

餉,聖欽往南京請願,使川中寺院

得以保存。聖欽還創建四川佛學傳

習所,被公選為中國佛教會四川省

分會會長。

名列世界遺產

峨眉山現有佛寺30餘所,著名

寺院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

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

藏寺、萬年寺。尼眾修行的寺院有

伏虎寺、雷音寺、善覺寺、純陽

殿、神水閣。1996年,峨眉山與樂

山大佛作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

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

遺產名錄。

眉人的悲願和勇武。宋代詩人史在

御《峨山頂》詩曰:「金氣孤峰

結,坤維獨鎮雄。岩松無歲月,人

語逼蒼穹。老雪凝千古,殷雷起半

空。超然塵世外,直欲御天風。」

聖欽保川中寺院

峨眉山山高路遠,寺院修建不

易,歷代均有護法弘教高僧湧現。

聖欽和尚生於1873年,世代務農,

五歲發蒙,凡四書五經及百家著述

皆博覽強識。一日聞「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

作如是觀」雖不解其意,卻深感於

懷。後得無相法師啟示,悟人生如

夢、幻質匪堅而大慟不止,17歲上

峨眉山接引殿出家,後行修各地。

1916年接引殿火災後,聖欽回山率

兩序大眾,雲集2,000餘人,重建海

拔2,569米之上的接引殿。由於山高

缺水,僅擔水就要250餘人,每人

1 名山起點第一大寺報國寺,始建於1615

年,初名會宗堂,取釋道儒三教會宗之

意。1703年,康熙御題報國寺,取佛經

四恩中報國恩之義。

2 清音閣始建於唐代,初名牛心寺,明代

改名清音閣。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

年建。「雙橋清音」為峨眉山十景之

一。

3 攝身崖位於金頂華藏寺的後面,常現佛

光、雲海、日出、聖燈等四大奇觀。

4 白龍寺附近的峨眉山最大楨楠樹,樹圍

5.1米,高40米,樹齡1,000餘年。

5 伏虎寺由唐代心庵禪師始建,宋代時名

龍神堂。因附近有虎患,士性禪師建尊

勝幢鎮之,虎患息,因名伏虎。圖為伏

虎寺內的五百羅漢堂。

6 報國寺內的普賢菩薩塑像。

7 萬年寺由慧持大師於西元399年創建,時

名普賢寺。西元887年,慧通禪師奉旨重

建,名白水寺,有「白水秋風」之稱,

為峨眉山十景之一。西元1600年,明神

宗題名聖壽萬年寺,為防火災,建無樑

磚殿(圖)。磚殿高14米,長寬16米,

不用一釘一木,全用磚砌,至今經歷4至

7.9級地震18次,安然無損。現磚殿內供

奉西元980年敕鑄重62噸的普賢菩薩騎象

銅像和304尊鐵鑄小佛像。

03

0605

04

07

4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佛教有三大高僧,

一位是達摩,另一位是傅大士,還

有一位是寶志禪師。寶志禪師的一生充滿

傳奇色彩,但其身世不詳,如今只知他是

金城人(今日甘肅蘭州),俗姓朱,但另

一說則指有一朱姓婦人,聽見鷹巢中有嬰

兒啼哭聲,從樹上把他抱下,撫養成人。

民間傳說不可盡信,這可能與他長相奇特

有關,因為古籍描述他的相貌,形容他是

「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如鳥爪。」

寶志禪師是七歲時,追隨鍾山(今日南京的紫

金山)的僧儉禪師出家,居於道林寺,專心禪觀,

據說嘉祥吉藏大師(唐初三論宗的祖師)的師父法

朗,曾向寶志禪師修習佛法。寶志禪師其後以神通

及不修邊幅的言行而聞名,行為怪異,居無定所,

經常長髮赤足,手執錫杖,上掛剪刀、拂扇、鏡子

等物,遊行於街頭巷尾間,後世流傳的濟公傳說,

最初的原型可能是來自他。

寶志禪師更有許多神異事跡,與佛圖澄有相

似之處。但由於他屢現神跡,江東一帶的官員和老

百姓都很尊崇他,但齊武帝時則認為他妖言惑眾,

將他囚禁在牢獄中,而人們仍見他在街上行走,

前往探監時他仍安坐獄中,說明他可以分

身。他在獄中時,又可預知文慧太子送飯

給他,告知獄卒,此事傳到齊武帝耳中,

才真正驚詫他的神通,將他釋放,迎入宮

中。

南齊亡國後,梁武帝即位,尊稱寶志

禪師為帝師。據說梁武帝即位之初,採用

嚴刑峻法治國,寶志便用神通力,讓梁武

帝看到地獄眾生的種種苦相,特別是梁武

帝先王在地獄受苦的慘狀,令梁武帝從此

廢除錐刀之刑。寶志又告訴梁武帝,佛寺鐘聲可暫免地

獄眾生受苦,因此梁武帝下詔天下佛寺,舒緩鐘聲。這

是宗教可讓君王行仁政的其中一例。

民間流傳寶志禪師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為梁武帝

曾詔請有第一佛像畫家之稱的張僧繇為寶志禪師畫像,

寶志一時興起,用手指往自己面上比畫,結果其面相呈

現十二面觀音像,或慈或悲,或威或嚴,令張僧繇不知

如何下手,無法下筆,只好辭別。

另外,現今仍可看到的《梁皇寶懺》(即《慈悲道

場懺法》),是梁武帝為超度其皇后郗氏,請寶志禪師

連同十位高僧所作。同時《景德傳燈錄》,也記載了不

少寶志禪師的贊頌詩偈。

名人千秋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香港佛教與基本法起草、

鄧小平老人的因緣

寶志禪師像

充滿傳奇色彩的寶志禪師

文:岑逸飛 哲學研究者及多媒體工作者, 多年來出入儒釋道哲學及 中西文化的會通,專研易學, 近年亦醉心佛學,現為大學兼任 教授及專欄作者。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43

上回說道我應國家邀請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

當中只有「因緣」二字可以解釋。本人自小

進入佛門,數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本港佛教善業,從

未想過涉及、甚至擔任任何國家公

職。1984年,我為香港代表團其

中一員,在北京見證簽署中英聯合

聲明的一刻。其後,我又被邀請代

表宗教界加入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我自己想想,為甚麼要我參加?參

加對香港佛教界有甚麼影響呢?對

其它宗教又怎麼樣?

這個決定不是一念之間,而

是經過慎重的抉擇,我再三考慮

了差不多兩、三個星期,期間與

許多佛教界、其它宗教界代表討論過這些問題,結

果大家都同意說參加草委工作,對香港佛教界,以

及溝通內地佛教界的工作有幫助;也知道聖公會的

鄺廣傑主教作為另一位宗教界的代表,都參加了草

委的工作。在長達四年多的起草過程中,把握每次

機會,向中央提出香港回歸後宗教自由的訴求、提

出爭取佛教假期,所以參與基本法起草工作是為香

港宗教界的前途而參與,而沒有其他名聞利養的妄

想。

參加起草基本法也生起我與「鄧小平老人家」

的緣。在四年十個月的起草過程中,是見過鄧小平

老人家很多次的,但他不跟我講話,我也不敢與他

講話,因為他是一位老人家,我跟他講話,不知他

歡喜不歡喜。後來在一次會議午休期間,我與鄧公

各有各在散步,他悠悠地走過來回我:

「你是東北人?」

「你出家好久了?」

「我知道你三十多年沒有回東北了。

你想不想回東北,回去看看?」

作為出家人,當時我確實有三、四十

年沒有回去了,根本不知道家鄉情;出家

人清修,要跟家庭少來往,為甚麼?因為

家人的感情會融化你。

這次回家鄉,也確實是緣份,我在當

地受到遠遠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熱烈歡迎,

而我特別要求要到楞嚴寺參觀,同樣出乎

當地政府意料。他們說楞嚴寺還沒有修

復,還破破爛爛的,但乃順應要求,當地

官員還是把我領到楞嚴寺。楞嚴寺,一座百年前建成的

當地最大寺院,佛像都沒有了,房子還在,都生青草

了,裏面亂七八糟的,當中也表示了營口的宗教還沒有

恢復。我當時立即向宗教局說:「鄧小平老人家都支持

佛教,支持宗教恢復政策。我希望楞嚴寺還給宗教,歸

還給出家人。」結果半年就落實了,現在楞嚴寺比以前

好得好多,變成我們營口的名剎,現在裏面寺院都修復

好、佛像僧舍都修得非常好,還有圖書館,好大好漂

亮,好莊嚴。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周一證中英聯合聲明的

簽署,加入草委工作,全是為全港佛教界爭取宗教自由

的落實,爭取佛誕成為回歸後香港的法定假期,而在回

歸後,我亦功成身退,請辭政界公職,一心歸命佛教的

度生事業。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香港佛教與基本法起草、

鄧小平老人的因緣

口述:覺光長老筆錄:智禮

1984年,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香港各界代表時與覺光法師握手,並殷囑法師要回遼寧老家看看。

聽長老說故事

助印及訂閱《香港佛教》

付款方法 ○支票/匯票付款 請以劃線支票或美元匯票付予『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HongKongBuddhistAssociation)連同訂閱表格寄回下址。

○銀行入帳 請將款項存入以下銀行戶口:恒生銀行帳號289-017766-001,

並將入帳收據連同訂閱表格寄回下址。

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三三八號1字樓(1/F,338LockhartRoad,Wanchai,HONGKONG)

電話:(852)25749371  電郵:[email protected]

(海外訂閱不設禮品)

訂閱價(連平郵費) 香港 澳門 中國內地 台灣 東南亞 歐、美、加

1年12期 HK$170 HK$210 HK$210 HK$210 HK$250 HK$260 RMB$200 US$28 US$33 US$34

2年24期 HK$340 HK$420 HK$420 HK$420 HK$500 HK$520 RMB$400 US$56 US$66 US$68

《 香 港 佛 教 》 月 刊 訂 閱 表 格

收件人/單位名稱: 聯絡電話: 續訂戶○ 新訂戶○

社團/學校:

郵寄地址: 電郵:

選擇禮品 1年訂閱禮品:○精美小沙彌或○心經絹扇連錦袋(原價$80 )

2年訂閱禮品:○六字大明咒膠帶手錶 (價值HK$280 ) 或○《佛光耀香江》佛頂骨舍利紀念冊連

珍貴紀錄DVD (原價$180 ) + 佛誕吉祥CD或○尊貴名筆一枝 (價值HK$250 )

每月25日前訂刊,由翌月起收到本刊;每月25日後則須隔月收到。郵遞訂戶,日期以本會收信記錄為準。

收據姓名/名稱: 聯絡電話:

地址:

請問如何認識《香港佛教》?○親友介紹○香港書展○佛聯匯訊○本會網站○其他:

閣下之個人資料只作寄發收據及本會資訊用途,如不欲接收本會資訊請在此加剔○

捐助項目 助印《香港佛教》

帳戶號碼 恒生銀行 2 8 9 - 0 1 7 7 6 6 - 0 0 1 (捐款$ 1 0 0或以上可憑收據在香港申請扣稅 )

捐款金額 :

○ 現金 (請親臨本會捐遞,切勿郵寄,以免遺失 )

○ 銀行入數 (請將入數紙「正本」寄回本會 )

○ 支票 (抬頭請寫「香港佛教聯合會」,支票背後請寫聯絡電話及回郵地址 )

捐助人芳名 :

本會將於收款後下一期《香港佛教》刊登捐款者芳名以作鳴謝

如欲以其他名字刊登,請填寫

收據姓名 : 聯絡電話 :

地址 :

請將填妥之表格,連同劃線支票或銀行入數紙正本,寄回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1樓香港佛教聯合會(閣下之個人資料只作寄發收據及本會資訊用途,如不欲接收本會資訊請在此加剔○)

香港佛教聯合會將盡力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中所列載的規定,確保儲存的個人資料準確無誤,及有妥善的儲存方法。您提供之個人資料,將用作訂閱 / 助印《香港佛教》之用。但香港佛教聯合會可能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包括您的姓名、電話、傳真、電郵及郵寄地址),以作日後與您通訊、籌款、介紹活動/法物、邀請或收集意見的推廣用途,您亦可以隨時要求本會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上述推廣之用途,費用全免。日後查閱或更新資料,請隨時致電2574 9371。

佛法 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4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法師有道

一. 加強翻譯專才的培訓

佛經的翻譯,並不如一般的

口語傳譯,並非懂得兩種語言的

人就能勝任。一位出色的佛經翻

譯者,除了深厚的佛學知識外,

還要精通語文及其文化背景,更

須要掌握翻譯技巧。現時,能夠

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材,仍是

極為少數,往往只靠專門的學術

單位或個人發心學習,實在不足

以應付當前的龐大需求。有見及

此,佛教機構可從三方面作出配

合:

1 , 聘 請 專 家 , 專 門 從 事

翻譯,並培訓翻譯助理。例如: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近年組織

「巴利文翻譯組」,聘請專人從

事巴利文佛典的漢譯工作,至今

已出版十一期的《巴利文翻譯組

學報》;1

2 , 佛 教 機 構 與 大 學 的 翻

譯單位加強合作,或開發翻譯計

劃,或協助專業培訓。例如台灣

高雄元亨寺與成功大學佛學研究

中心合作開發為期十五年的「巴

利 三 藏 新 譯 計 劃 」 , 將 寺 方 在

九十年代傳譯的《南傳大藏經》

經本重新釋譯。與此同時,着力

培訓翻譯專才,以從事更長遠的

翻譯事業。2

3,寺院、佛學院或專上學

院等機構組織專訓班,招集對文

字翻譯或語言傳譯有潛質的僧俗

人士,接受專門訓練,並嘗試翻

譯短淺的佛經和文章,作為翻譯

專才的基本訓練。

二. 加強語文通才的培訓

翻譯佛典或重新詮釋義理的

目的,並非單純的學術研究,重

點是弘揚教義,讓廣大的眾生易

於了解和實踐。學習佛學和弘揚

佛教是僧伽的天職,隨着全球生

活模式的一體化,弘法傳教已不

再局限於一時一地,信眾來自五

湖四海,因此提升僧侶的語言能

力,實在刻不容緩。筆者建議,

各地的佛學院、專上學院或佛學

團體,在規劃課程時,當加強母

語以外的語文課節,至少也要提

升 英 語 的 溝 通 和 閱 讀 能 力 ; 此

外,可開設英文、梵文等基礎外

語佛學班,讓已具備相當外語程

度的人士修讀,加深學員對該等

佛教專用名詞的認識和運作。

在長遠方面,佛學院及大專

院校課程更應增加梵文、巴利文

和藏文的專業課程,提升學員閱

讀佛經原典的語文訓練。藉着這

些措施,以培訓語文通才,提升

學員研閱佛典的基本能力,拓闊

佛學領域的視野,為他們在現代

社會弘法,打下穩固的基礎。

二. 加強「現代佛學」的交流

佛教經過二千多年的傳播,

現代詮釋雛議(二)

傳統佛典的翻譯與

文:演慈

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47

現已遍佈全球,並與當地文化緊

密 結 合 , 發 展 出 各 種 獨 特 的 傳

承,我們要完全學習理解,已非

容易的事。加上現代生活模式衍

生各式各類的倫理問題,許多都

是傳統佛經所未有論及。現時,

佛弟子遇上種種問題,大德們都

是憑經驗予以指導。往往出現了

人言人殊之別,使佛弟子和社會

大眾,無所適從。究竟如何在符

合佛教教義的原則下,重新詮釋

經典,在短期內似乎難有明確的

共識,仍須四眾同人和社會各界

共同努力探究。不過本人觀察現

代社會情況,認為佛學的現代詮

釋,總離不開五個大方向:

1. 現代佛學須強調科學性:現

代社會重視科學理據,而科

學精神的核心正是相干性與

實驗性的辨證,這與佛教的

緣起論和因果觀是不謀而合

的。過去,佛教傳播側重於

內修方面,佛弟子對於因果

觀的理解多止於信仰層面,

較少涉及邏輯辨證。在新時

代下傳播佛教,應將信仰修

持與科學邏輯同時掛勾,以

顯示出佛學的真實和理性。

2. 保持佛教特有的面貌:雖說

要強調科學理性,配合現代

社會步伐,但也不能全然的

失去佛教的特色與面貌。簡

單來說,佛教機構在弘法以

及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要重

點地提倡佛教教義,例如台

灣的慈濟功德會,進行社會

服務時,以「大愛」來替代

普遍認同的「愛心」,突顯

佛教慈悲精神的深層意義,

也加深大眾對佛教教義的理

解。

3. 回歸心靈:現代社會,過於

注重物質生活,往往缺乏心

靈的重整和修養,心靈空虛

怯弱,導致種種的人我紛爭

以至社會的分化。因此,現

代佛學必須回歸心靈,提升

人們自我反思的能力。

4. 能夠實踐應用:正因為現代

人心靈虛怯,因此必須提出

能易於實踐的方法,讓現代

人依從修習,實踐實行。這

可以包括佛教傳統的禪修、

念佛、禮拜等。此外,亦應

重新倡導戒律,明確闡釋持

戒的時代意義及需要,好讓

信眾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有所

依從。

5. 教義與世法的結合:佛教發

展 已 經 與 現 代 社 會 緊 密 結

合,佛教傳播已不再局限於

寺院,更應深入至社會每個

範疇。尤其於慈善、教育等

方面,更可深化結合,提升

質素。並從傳統教義與世法

的互動中,整理出一套適合

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學習系統

和方法。

為此,筆者建議佛教機構可

就着這五個方向,多舉辦以「現

代佛學研究」為主題的交流,例

如佛教機構就着社會大眾關心的

問題,而又合適於佛教參與討論

的範圍,多與學術團體、社福機

構進行交流和合作。另外,各地

佛學院之間亦可增辦師生交換的

合作。例如,邀請各地的佛教大

德,教授學者定期輪駐任教,分

享各地佛學發展經驗,使學員增

廣見聞;而學生交換實習,則能

深入體驗不同地區的佛教實務情

況,也可訓練語文應用。

無論是翻譯佛經原典,或是

重新詮釋經義,其宗旨都是為了

向廣大眾生傳播佛教,而非單純

的學術研究或文化保存。儘管社

會不斷前進發展,但佛教的傳統

教義與現代社會發展並無相違,

相反憑藉日益發達的科學研究,

更能引證佛理的真確性與實用價

值。筆者深信,佛教同人承着過

去的基礎,在這個傳續佛教基業

的關鍵時刻,定能同心協力,光

大佛陀的教法,拓展出現代佛教

發展的新領域。(二之二)

注譯

1. 《巴利文翻譯組學報》第十一期,香

港,志蓮淨苑,2011年10月出版。

2. 成功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網頁http : / /

zhncku.med.ncku.edu.tw/buddhism/plan.

php

4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佛性—

成佛的種子

《六祖壇經》導讀之一

文:淨因

南京大學生命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圖:李瑛建

近代禪門泰斗虛雲、來果禪

師多年苦參:「我是誰?」「誰是

我?」「未生之前我是誰?」「死

去之後誰是我?」如此鍥而不捨地

層層剝皮、自我反詰,直到漆桶落

底,悟入空性,參透無我的道理,

猛然省悟自己的「本來面目」─

空性,了生脫死,成佛作祖,獲得

內心真正、究竟的快樂,這才是人

生最大的考試。

「心空」其實就是悟入「空

性」,「空性」即是「佛性」,是

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如同種

子一樣,是我們成佛的基因,正如

惠能大師說,「我今說法,猶如時

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

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

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

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譯文:

我現在所說的法,就好像及時

雨一樣,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

物;你們本有的佛性,好像一粒粒

的種子,遇到及時雨的滋潤,都能

發芽生長。凡是承受我旨意的人,

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去行

持的人,一定能夠獲證妙果。聽我

說偈:

心地含藏諸種子,

普獲法雨皆發萌。

頓悟華情行持後,

菩提妙果自然成。」

《 壇 經 》 首 先 要 解 的 問 題

就是:人為甚麼能成佛,憑甚麼

能 成 佛 ? 《 百 論 》 以 沙 中 榨 不

出 油 來 說 明 , 沒 有 佛 性 種 子 的

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緊張氣

氛瀰漫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父母時時刻刻都在為孩子祈禱,學

校如臨大敵,交通部門也忙著想各

種「應急措施」……只有老天忙著

下雨,為考生們降溫。是啊,高考

意味著社會流動的可能,意味著個

體命運的轉折,考生能沒有心理壓

力嗎?「高考定終身」,學而優則

士,榮華富貴,看起來熱鬧,但也

還在有為法中掙扎,到頭來還不是

竹籃打水一場空?!寫及此,我自

然聯想起丹霞禪師赴京趕考的公案

來。

唐代丹霞天然禪師本是儒生,

在去長安趕考的路上,一位禪師問

他,「看你神色凝重,有何大事要

處理?」丹霞說,「進京趕考,選

官去。」禪僧說:「選官不如選

佛!」丹霞心有所動,便問:「選

佛當往何所?」禪僧說:「今江西

馬大師(馬祖道一)出世,是選佛

之場,仁者可往。」丹霞聞言,改

變初衷,放棄進京趕考的機會,直

接去了江西,參見馬祖。馬祖指示

丹霞投奔石頭希遷禪師門下,最終

成為一代宗師。後來,他的好友龐

蘊為此寫了流傳千古的佛偈: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後 世 常 將 禪 堂 稱 為 「 選 佛

場」,因修行者在禪堂參念佛是

誰,逼令世人生起這種疑情,正如

順治皇帝問自己的四句話:

「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

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

是誰?」

佛林經典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49

人,是不能成佛的,「譬如─

石女,不能有子;─盲人,不

能見色;─沙,不能出油。」

(T30‧175b22-24)其意為,石女

體內沒小孩的基因(性),自然生

不出孩子,沙子中沒有油的基因,

自然榨不出油。同樣,六祖惠能大

師把「佛性」看成是每一個人成佛

種子。人性中若無「佛性」種子,

怎能成佛?!由此觀之,佛性關係

到一個人能否成佛的大問題。這就

是為甚麼對佛性的討論,貫穿《壇

經》始終。

惠能與五祖弘忍第一次見面

時,兩人便就「獦獠」是否有佛性

展開激烈辯論。十五年後,惠能第

一次在廣州法性寺(即光孝寺)公

開亮相時,印宗大和尚便迫不急待

地向惠能請教,「一闡提等,當斷

善根佛性否?」一闡提指十惡不赦

之人,因八識田中沒有任何善種

子,看似缺少成佛的基因,從邏

輯層面來看,應該沒有成佛的可

能。在北涼曇無讖(385-433)譯

出《大般涅槃經》之前,這種觀點

在佛教界已成定論。然而,《大般

涅槃經》卻說,「一闡提等無有善

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

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T12‧524b25)包括「一闡提」

在內的所有眾生都有佛性。然而,

人們仍有懷疑,爭論不休,印宗故

有此問。

為了徹底化解印宗心中對佛

性的疑問,惠能以空、有不二的中

道實相詮釋佛性的本質,即緣起的

生滅,產生現象世界的萬事萬物,

其本質是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

是佛性。」惠能在回答武則天和唐

中宗的內侍薛簡時進一步將佛性與

中道實相溝連在一起,「無二之

性,即是實性。」對聖者而言,宇

宙人生空有不二的實相就是佛性,

常被稱為「實性」、「法性」、

「實相」、「真如」、「法界」,

是成佛的基因。

普通人雖然一時無法理解佛

性之含義,一旦得到善知識的啟

發,即使是「一闡提」的不善之

人,總有一天會理解宇宙人生空無

自性的中道實相,一念善心生起,

成為生命的轉折點。就凡夫而言,

人心中蘊藏著領悟諸法實相的潛

能,這就是普通人的佛性,如同尚

在母體中的胎兒一樣,總有一天會

瓜熟蒂落,見性成佛。佛性因而被

稱為「如來藏」、「藏識」、「本

覺」、「自性」。凡夫經過苦修而

見性成佛,此時,佛性又被稱為

「解脫」、「涅槃」、「菩提」、

「大圓鏡智」。儘管佛性有種種異

名,本質卻並沒有甚麼不同。

《壇經》中這種佛性論的思

想直接繼承了《楞伽經》、《涅

槃經》中「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T12‧404c)的學說,幫助人們

建立成佛的信心,邁向解脫的大

門。所以,六祖惠能升座說法,開

宗明義,點出《壇經》的核心思

想,菩提自性是成佛的基因,人人

本具。成佛的快慢,取決於人在覺

悟自性上如何下功夫,「菩提自

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

佛。」

5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佛學常識

佛教旗

假期,並於1885年與 De Silva先生

一同設計佛教旗幟,令佛教徒團結

一起,促進各大宗教和平共處,衛

護佛教精神,令斯里蘭卡走上南傳

上座部新教式佛教的道路。這面旗

幟,選用了藍、黃、紅、白、橙及

前五色的綜合色橫豎交錯而成,象

徵佛陀成道說法時所發出的光明,

照耀眾生心眼。至1954年,第三

屆世界佛教聯誼會在緬甸仰光舉行

會議,正式通過作為世界佛教的教

旗,並刊於<僧伽組織基本規條>第

十章內。從此世界各地的佛教團體

便普遍使用這面佛教旗幟。

有關教旗所表佛陀的放光,

是象徵佛陀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後,

將三世諸佛的全體智慧光明聚集

起來,成為一套深妙方廣的宇宙智

慧,透過「放光」這一種精神文

字,感召一切諸大菩薩、緣覺、聲

聞、天龍八部來到聽法。這個宇宙

大法會分別在人間三處、天上四處

舉行,結集出來的法義便是《華嚴

經》。在此七處共九會的說法集會

中,佛陀分別在不同的身體部位放

光以表徵不同的意義:

1. 第一處菩提場 – 佛從齒間放

光,直上眉間,代表佛將成佛

的結果,宣示給大眾知道,令

其體驗「一真法界」。

2. 第二處普光明殿 - 佛在兩足發

輪光,感召文殊菩薩,教示大

眾踏實地在世間實踐菩薩道。

3. 第三處忉利天 – 佛在兩足指

放光,表示大眾步步昇進理想

境界。

4. 第四處夜摩天 – 佛在兩足趺

放光,象徵實踐功德圓滿。

每當佛教慶典,我們總會看見

色彩耀目的佛教旗在飄揚。

這一面佛教旗是由一位美國陸軍上

校亨利奧爾科特(Colonel Heng Stell

Olcott,1832-1907)及Mr. J. R. De Silva

一同設計創製的。在19世紀中葉,

斯里蘭卡正受英國殖民統治,傳統

佛教受到挑戰,日漸式微,一群比

丘大力建立佛教學校,推動及宣傳

佛教教義,公開與基督教作出辯

論,因而引起遠在美國紐約的亨

利上校及波拉瓦茨基夫人(Madam

Blavatsky,1831-1891)的注意,來到

斯里蘭卡創立 “佛教神智學會”

(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此

學會原創於紐約,提倡對各大宗教

平等學習。他依照佛教觀點制定<

佛教教義問答>,說服當時英國殖

民統治者,將佛教衛塞節定為國家

文:知歸   佛學老師,長期研究天台、華嚴及淨土思想。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51

供於所供。如何復以形像為之。

而有關旛中所舉的五種色,密

教胎藏界是以黃、白、赤、黑、青

以表地、水、火、風、空前五大色

法,彰顯大日如來的理;而以雜色

表示識大心法,屬金剛界,以表大

日如來的智。

黃色的種子字義是本不生;

白色是離言說;

赤色是無垢染;

黑色是離因緣;

青色(即藍色)是等虛空;

心法雜色則顯示了別。

此與奧爾科特創製佛教旗以:

藍色:代表慈悲,和平;

黃色:中道了義,離於空有,

究竟徹底;

紅色:成就福慧,莊嚴吉祥;

白色:清淨解脫,法爾如是;

橙色:佛法的本質,是從智慧

莊嚴而成;

綜合前五色:真如不二之義。

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亦大致

相合。

日後當我們在慶祝佛教活動

時,便可藉著旗幟的五色光彩,觀

想佛陀在身上放光為大眾說法,而

生起無限的智慧福德,正如世親菩

薩在<往生淨土論>中觀佛功德莊嚴

說: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5. 第五處兜率天 – 佛在膝蓋放

光,表示向上迴向菩提,向下

迴向眾生。

6. 第六處他化天 - 佛在眉間放毫

光,表徵菩薩解、行、願皆普

遍周圓。

7. 第七處逝多林 – 佛在放眉間

口光,表示菩薩已達成佛境

界。

其實早在隋唐時代,佛教已有

五色旛的出現。唐代天台宗荊溪大

師在《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

便說:

五色旛者總舉五色,繡畫間色亦應

無在,字應作旛。旛者旌旗之總名

也,經中多作此旛旛帤字耳。今佛

法供具相狀似彼,故云旛耳。凡造

旛法切不得安佛菩薩像。旛是供具

現代社會中淨土法門的弘揚與實踐 (一)文: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論壇精點

5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前言

佛教發源於印度,流傳於

中國乃至世界各地。自從傳入

中國以後,逐漸地形成了禪、

教、律、密、淨五大主要的宗

派。這並不是佛陀特意所劃

分,只不過是觀機逗教,因應

眾生不同的根性,而開設各種

方便的法門,以期一門深入,

明心見性,獲得最終的解脫。

也就是說,在佛法流傳的自然

趨勢中,後人繼承前人,才逐

漸地建立起來。

在這五宗中,禪宗注重參

究向上一著,專門從事禪修,

故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

下則主張「教觀雙運,解行並

進」;先求圓解,由解而修,

由修而證。律宗則以專持淨戒

為主,如五戒,十善、具足

戒、菩薩戒等;先以執身,次

第攝心;因嚴持淨戒的緣故,

就能達到「從戒生定,由定發

慧」,由慧而斷惑證真的目

的,密宗則以結印持咒為主,

但必須三密相應,方能有所成

就。

這四宗比較起來,其下手

工夫都較困難。唯獨淨土一

宗,最簡便、最直捷、最容易

修學──只要一句「南無阿彌

陀佛」,堅持無間的念下去,

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定

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即使不至一心,只要信

願堅固,亦能仰仗佛力「帶業

往生」。  

《大智度論》云:「信為

能入,智為能度。」又淨土法

門,不須深解,只求深信,信

便能入。一句「阿彌陀佛」,

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士

農工商皆能念。即使是盲聾

喑啞之人,亦能隨意稱念。

一句「阿彌陀佛」,不論行人

閑忙,行住坐臥,語默動靜,

穿衣吃飯,上班下班,隨時隨

地,皆可稱念。正由於淨土法

門簡便易行的特點,所以流傳

至今天,仍然興盛不衰,而且

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甚至越來

越受普遍人士所接受。正如蓮

宗(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所說:「淨土法門,無一人不

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因

此,「家家彌陀佛」遂成為我

國一般佛教信仰者的主流。

一、佛說八萬四千法門‧

為令眾生離苦得樂

筆者雖是科學研究者,但

涉獵佛學亦已十多年,也曾

涉獵不同的流派如禪宗、密

宗等。回顧佛陀所教的多種

修行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

門」,都是為了針對不同的

人、不同的背景與學問,而開

設不同的修行方法,總括而

言,都是希望我們能透過修

行,擺脫六道輪迴之苦,證得

涅槃之樂,最終成佛。但無論

那種方法,都必須經歷漫長艱

苦的路程,很難一生便能成

佛。有多少人能像六祖一樣?

由是發覺自己或普羅眾生,想

以一生的修行時間便能解脫生

死,出離輪迴,這是很艱難,

甚至近乎不可能。

相對而言,釋迦牟尼佛已

經為我們指示了一個很理想的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53

方法,他說我們可以不必留在

這世界輪迴,我們可以考慮求

生──即「移民」──到西方

極樂淨土。我用「移民」兩

字,是希望讀者較易理解;那

裡環境非常優美,所有眾生都

是非常善良、有智慧的菩薩;

如果能在那裡修行,保證不會

再輪迴到三惡道去,而且會越

來越好。既然如此,大家何不

先到那裡,繼續再修行,即使

稍一不慎,也不會再次墮落、

輪迴。因此,我相信這個途徑

最為理想。

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智慧圓

滿的覺者,絕不會說謊,他

說的話必然是真實不虛,同

時他在開示《無量壽經》的

法會時,還為我們介紹了很多

有關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優美

環境,實在令人無限嚮往。當

時參與法會的一萬二千位大菩

薩、八千聲聞、天龍八部及一

切大眾亦同作見證,其中包括

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兩位當機

的大菩薩。阿難尊者是佛陀涅

槃後結集、整理經籍的人,所

以他的筆記非常重要,而彌勒

菩薩是當來下生,即未來的

佛,因此整個佛教,尤其是淨

土法門能否延續,這兩位人物

尤其關鍵。

二、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最理想的修行方法

佛陀告訴我們,求生西方

極樂淨土的方法很簡單,只要

誠心誠意「一心不亂」地稱念

「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彼

國,但是他也指出,這個法門

看起來非常簡單,但真正相

信的人卻少之又少;正如《阿

彌陀經》所說:「釋迦牟尼

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

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

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

法。」就是因為太簡單,一般

人就難以相信。

人很奇怪,對於越難的東

西就較易相信,越簡單的却深

存懷疑。如果我們細心閱讀佛

經,就不難發現大部份經典都

有暗示,最理想的修行方法就

是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而很多

大菩薩都以淨土為依歸,包括

與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份的幾

位大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

他是阿彌陀佛的助手,西方

三聖之一,經常來往於西方極

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之間;大願

普賢菩薩,他的「十大願王」

也是鼓勵我們求生西方極樂淨

土;而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薩及

彌勒菩薩,就更加鼓勵我們求

生彼國;大勢至菩薩亦然。

我 們 試 想 想 , 諸 位 大 菩

薩,尤其是與我們特別有緣

份的觀世音菩薩都鼓勵我們

去西方淨土,加上釋迦牟尼佛

的親自勸導,我們又哪有不相

信的理由呢?據經典所說,到

了「末法」的時候,眾生福薄

障深,佛經將漸次從這個世間

消失;佛陀看見這些末法眾生

的苦況,故以慈悲加護,獨留

《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給

苦難眾生提供最後救度的機

緣。過是以往,《無量壽經》

亦滅,唯存「阿彌陀佛」四

字,引導眾生求生極樂。(二

之一)

5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問: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歡喜緣亦有憎厭緣,當後者

發生的時候,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態去降伏自己的

心魔,使內心得到平伏和安靜呢?萬事萬物都有

相對論,宇宙間的自然定律是如何產生出來的

呢?

答: 請讓我先說一個故事吧:

舍利弗皈依釋迦世尊之前原本是六師外道之一的

刪闍那的弟子,信奉懷疑論,始終未找到解脫法

門。有一天,在王舍城遇到佛陀的弟子、五比丘

之一的阿說示(Assaji,又譯馬勝比丘),舍利弗

為他莊重的威儀、高雅的氣質所吸引,主動上前

問道:「請問你是誰的弟子?令師是怎樣的人

呢?」阿說示說:「我的老師是佛陀,他教我因

緣之法,使我開悟,我才這麼自在。」阿說示隨

口說出一偈:「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

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又講出「諸行無常,是

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舍利弗聽後,

如山崩地裂,又如醍醐灌頂,往日懷疑一掃而

空,即時得到體悟。他馬上帶了目犍連及其二百

弟子前來追尋佛陀。佛陀見他們來了,對他身邊

的弟子們指著舍利弗說:「這位是舍利弗,將來

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

佛教講緣起。佛教中的緣起論,是三藏十二部,

一切佛法思想理論的基石。

人,是怎麼產生的?宇宙,是怎麼產生的?世

間的一切──萬事萬物,是怎麼產生的?佛教

回答說:緣起。由緣而起,由緣而生。緣為何

物?緣就是條件和條件之間的相互關係。緣又包

括「因」與「緣」。因是內緣,即任何事物、任

何現象的內部規律。緣是外緣,即任何事物、任

何現象的外部條件。比如種子種下去,種子是

因(內緣),土壤、水份、陽光、空間是緣(外

緣、條件),有此內緣外緣,它才能生根、發

芽、生長。所以佛家的緣起論,包括了內緣起與

外緣起。我們認識客觀世界,事實上離不開人的

自身的作用和感覺。這就有了兩類不同的因緣關

係,一是客觀的、物質的。例如:琴,要有木、

有柱、有弦;簫,要有竹。鼓,要有皮、有鼓

身;畫壁畫,要有牆、有彩色、有筆。二是主觀

的、精神的。聲音,要有聽者,要有耳、有耳的

功能和耳識。形象,要有視者,要有目、有視的

功能,還要有光,有眼識。若視,若聽,都必須

是上述二者的結合。上述二者的存在,就是條

件,二者的結合就是關係。而這二者,既不是並

列的,也不是等同的,不存在誰主誰次,誰是第

一性,誰是第二性的,而是它們之間的結合,即

「因緣會合」、「因緣和合」。這是缺一不可的

關係。沒有竹,不能成其為簫;沒有吹奏者,不

可能發出簫的樂聲;沒有聽的人,也無從表現為

簫音之美之悲切。總之,作為簫音的產生或簫音

這一現象的存在,不是某一個單一因素決定的,

也不是有其「造作者」的。因為某一單一因素,

都不含有簫音的成份。只有「因緣相聚」,「眾

緣和合」,才能產生簫音。這就是佛家的「緣

起論」。可見,緣起論,是尊重客觀事物的,

面對憎厭緣要用怎樣的心態面對?寬運法師 西方寺方丈 解答

答 客問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55

是主張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由普遍聯繫和多

重因素相統一的結果。緣起論告訴我們:事物既

不是孤立的、獨自的存在(無獨存性),又沒有

誰是「自作者」(無自性無主宰),所以佛家並

不承認有什麼「造物主」,也不承認有什麼禍福

命運的主宰。當然,事物既不會孤立存在,也不

會獨自運動。那麼,世界上就不存在不受因果聯

繫和條件制約的永恆不變的實體(無恆常性)。

所以,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

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龍樹菩薩也說:「未曾

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一切法(即一切事物)

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即滅。大至宇宙星

辰山河大地,小至細胞原子分子,無不是緣生緣

滅,緣聚緣散。

從緣聚緣散、緣生緣滅可知一切事物的存在,是

無自主、無獨存、無恆有的存在,也就是不斷地

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

住異滅)的存在,因而是幻化的、不真實的存

在。但是,不真實的存在之中,仍然有事物(有

存在),這是「有」。但這個「有」是不真實的

(非自有、非獨有、非恆有),是假有。其顯為

有,其性為空。「性空論」就是由緣起論而來

的。所以這是形而上的存在論的真諦。這是空的

真理性。

  既然事物處於運動發展變化之中,人生就是一個

過程。要珍惜每一個過程,提得起,放得下,講

求生命狀態,生存質量,不要自我萎縮(自輕自

賤),也不要自我膨脹(自狂自逸),不要沉

浸於過去的痛苦(過去已經過去),也不要憂慮

於明天的死亡(未來還沒來),活在當下;當下

就要耐心面對。有些人,什麼都不缺,洋房、

汽車、美女、美食、證券、股票、名譽、地位、

權勢、僕從、應有盡有。唯獨缺了心靈健康,缺

了人生境界,缺了對自身的認知,缺了精神的滿

足感。一句話,少了智慧。什麼叫危機?在利不

知害,在害不知利,就是危機。一個人失去了方

向感,失去了自控力,就是危機。一個人,能拿

金錢買到的,他都有;用金錢買不到的,他都沒

有;他物質豐盈,而心靈一片空白,這就是危

機。請從緣起論找回自我吧!現象不真不實,不

要我執,更不要我慢、我瞋、我癡,保持一顆平

常心(無分別心)、清淨心(無染污心),不要

索求太多,因所念皆妄。世界有了佛教的空觀,

人人有了佛教的空智,必然互相關懷,和平共

處,人人皆有慈悲心,壓力自然變成了前進的動

力。方立天教授說得很好:「所謂智慧,是既能

明察一切事物的是非、真假,又是能正確取捨、

斷除煩惱、解除痛苦的能力。而愚癡恰恰相反。

真正的智者都必奉善行,而愚者必作惡事。」

般若就是這樣的智慧。讓我們學習般若,實踐般

若,只要領悟了般若智慧,而又運用般若智慧於

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管理好自己的生

命,則人類與世界的前途,便開啟了一條充滿希

望與走向健康的幸福之路。

5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由中華寺發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華寺方丈印順法師指導籌

備和組織的盛大浴佛法會在佛陀誕生地──藍毗尼聖園隆重舉

行,以此紀念、感恩釋迦世尊示生人間,給娑婆世界的眾生以依怙和教

化。法會由中華寺監院明浩法師主法,來自中國、日本、越南、德國等

國寺院的數百位法師、居士參加了此次法會。大家通過誦經、浴佛等活

動紀念佛陀的誕辰。中國佛教協會‧5月21日

5.尼泊爾中華寺在藍毗尼聖園

隆重舉行浴佛法會

十方世界

覺醒心靈成長中心‧6月5日

今年是聖一老和尚圓寂三週年,為紀念聖

一老和尚弘揚佛法的貢獻,覺醒心靈成

長中心將於8月3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4時;

6時至9時假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6樓3號展貿

廳,舉辦「上聖下一老和尚圓寂三週年追思法

會」,追思會當天,上午會進行洒淨、禮誦金

剛經及向老和尚獻花,下午則會禮誦金剛經、

獻花、祈請及迴向,藉此深切緬懷及追憶一代

大德高僧。聖一老和尚曾任寶蓮禪寺第五代方丈,19歲時依止韶關南

華寺虛雲老和尚受三壇大戒,1958年又得虛雲老和尚傳溈仰正宗,為

第九代傳人。聖一老和尚一生竭力弘揚佛法,化度眾生,講經說法的

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對佛教事業發展有莫大貢獻。

1.香港將舉辦

「上聖下一老和尚圓寂

三週年追思法會」 聖一老和尚(香港佛教聯合

會資料圖片)

四川石渠縣文物部門相繼在石渠縣洛須鎮、長沙幹瑪鄉等地發現

一大批唐代的摩崖石刻和石刻群。這些唐蕃石刻,主要分佈在

金沙江沿岸和雅礱江沿岸,包括石渠洛須鎮的白馬神山石刻、煙角

村石刻以及長沙幹瑪鄉的須巴神山石刻群。這些石刻內容主要包括

菩薩像、佛像、飛天、供養人、古藏文題記等。近日,一批專家對

其進行了認真考察,證實這些發現是目前已發現的西藏、四川、青

海、甘肅、雲南藏區最為密集、最為集中的吐蕃時期石刻群。甘孜日報‧5月28日

4.四川唐蕃石刻

考古驚現大批吐蕃時期

石刻佛像群

人間福報‧6月3日

3.北京靈光寺向緬甸

贈送三座佛牙舍利塔

北京靈光寺舉行贈送緬甸三座佛牙舍利塔(複製品)開光起駕法

會,由中國佛教會會長傳印法師主法,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

堅永、緬甸駐華大使吳丁烏等貴賓及信眾等近千人出席。起駕法會結

束後,三座佛牙舍利塔及供奉塔中的佛牙影骨會先運送至雲南省瑞麗

市中緬邊境,同時舉行恭送法會,緬甸宗教部官員將親自迎接,把三

座佛塔迎回緬甸境內,之後三座佛塔會分別送至仰光、內比都、曼德

勒三個城市,沿途接受民眾瞻禮。

世界新聞網‧6月4日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元族裔佛教寺院和團體代表6月1日連袂出席在大

多倫多西區的密西沙加慶典廣場(MississaugaCelebrationSQ)聯

合慶祝佛誕慶典,上百位來自兩岸三地、斯里蘭卡、越南、印度、孟

加拉、緬甸和藏傳佛教團體的精神領袖帶領著與會人士誦經祈福,祈

求與會大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祝願地球更美好,慶典的演出活動包括舞龍、舞獅、梵唄、佛教歌曲

演唱等。

2.加拿大佛教界

首次聯合舉辦佛誕慶典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57

中華佛光文化網‧5月20日

5月19日,法鼓山台南雲集寺舉辦「浴佛法會暨環保園遊會」,台南市民政局副局長戴鳳隆,佳里區安溪里里長與上千位民眾一起

參與盛會,大家以香湯浴佛,洗滌心靈塵垢,並為親友祈福,祈願

眾生平安。同時通過寓教於樂的環保園遊會,鼓勵闔家帶著禪心做

環保,淨化人心、淨化環境,做一個守護自然的地球公民。

7.台灣法鼓山雲集寺

隆重舉辦浴佛暨環保園遊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一連3天的佛誕

慶祝活動於5月17日假紅磡香港體

育館揭幕,活動包括佛誕慶典開幕典禮及

浴佛大典,紀念佛陀釋迦牟尼誕生2557

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聯同主

禮嘉賓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中央駐港

聯絡辦公室殷曉靜副主任,一同主持鳴鐘

儀式和進行浴佛。慶祝活動還有佛學座談

會、誦經法會、懺摩、萬人皈依典禮和傳

燈法會,有逾十萬人次參與,共慶佛誕,共沾佛恩。文匯報‧5月18日

8.香港十萬人

共慶佛誕佳節

佛誕大會皈依盛況

(香港佛教聯合會攝)

香港佛光道場、佛光緣美術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合辦「佛

光普照─饒宗頤佛教美術展」,於5月4日至25日,在九龍灣

佛光緣美術館舉行。5月4日開幕典禮當天,佛光山中港澳總住持暨

佛光緣美術館館長滿蓮法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

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統籌主任鄧偉雄博士、國際佛光會

香港協會陳漢斌督導等嘉賓逾百人出席。滿蓮法師代表佛光緣美術

館致送星雲大師的《禪話‧禪画》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感謝

其玉成此次展覽。美術展展出31幅與佛有關的饒公作品,主要是80

年代的創作,其中部分更是首次公開展覽。香港佛光道場‧5月7日

9.「佛光普照──

饒宗頤佛教美術展」

香港開幕

一行禪師在林中禪堂為僧俗開示。

2013年5月5日、12日、19日及21日,亞洲應用佛學院在蓮池寺舉

辦了多項活動,5月5及12日為正念

禪修,共有60多人參加,內容包括行

禪、正念午餐、佛法開示、佛法分享

及深度放鬆。5月19日為「林中禪堂」

及浴佛日,約600名參加者在蓮池寺草

地旁邊樹林一大塊平地聆聽一行禪師

說佛陀誕生的故事及開示,然後參加者跟隨一行禪師,念誦釋迦牟尼

佛的聖號,慢步走到草地進行浴佛。適逢一行禪師及梅村國際僧團來

港弘法,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學科老師邀請梅村僧團,在5月21日舉

行「正念禪修日」。該校歐兆偉及許晉業老師帶領35位來自佛青會或

正修讀倫理與宗教科高中同學參與。10位來自越、法、意、美、加及

新加坡的年青法師,帶領同學進行熱身遊戲,分享禪曲,體會行禪、

坐禪、食禪及深度放鬆,令同學懂得在寧靜中回歸自己、覺察身心、

轉化壓力。過程充滿佛法智慧和趣味,師生都滿載法喜而歸。亞洲應用佛學院‧5月21日

6.香港蓮池寺

舉辦禪修活動及浴佛日

5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活動消息

活動名稱 日期 時間 主持 地點 主辦單位

佛學導讀班 7月8日- 19:30-21:00 定慈法師/ 屯門屯喜路3號 慈航淨院 12月16日 衍隱法師及 屯門大會堂演講室(2) 電話:92267929 (逢星期一) 眾居士

南漢藏三大佛教傳承: 7月14日 14:00-19:00 黎耀祖博士 將軍澳彩明苑彩明街 佛教法光中心第三屆佛學座談會 9號寶覺中學二樓禮堂 電話:66036678

多媒體講座: 7月21日 13:30-15:30 譚寶碩老師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 香港佛教聯合會攝影、音樂與大自然 N106-N107會議室 電話:2574 9371

《佛經選要》講座: 7月21日 11:00-13:00 龔禮柏 香港大坑道9號至9號A 真言宗女居士林藏傳佛教 電話:25770033

佛學初機班 逢星期六 17:30-19:00 葉文意、黃燕雯 九龍太子道西141號 佛學班同學會 等眾居士 長榮大廈10字樓A-C座 電話:23806400

佛學初階班 逢星期六 19:30-21:00 演慈法師 北角英皇道 佛教愍生講堂 355-361號一樓 電話:28082373

講座 及 佛學班

活動名稱 日期 時間 主持 地點 主辦單位

楊大偉棟篤禪之 7月9日 7:00-9:00 楊大偉 中環皇后大道中 香港居士林如來快樂密碼 178-180號 電話:31073202 香港珠寶大廈二樓

香港書展-佛教坊 7月17-23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佛教聯合會統籌 展覽廳3樓 電話:25749371

觀音佛七 7月20-26日 9:30-13:30 覺光法師 香港跑馬地 香海正覺蓮社 黃泥涌道31號3字樓 電話:25722662

觀音誕大悲法會 7 月20-26日 大嶼山昂坪寶蓮禪寺 寶蓮禪寺 電話:29855248

觀音七 7月23-25日 8:00-19:30 眾法師 九龍鑽石山 志蓮淨苑 志蓮道5號 電話:23541888

觀世音菩薩成道法會 7月24-26日 銅鑼灣摩頓台 香港菩提學會 灣景樓C座4樓 電話:25772298

觀音菩薩成道日法會 7月26日 9:00 寬運法師 荃灣芙蓉山 東林念佛堂 東林台29號 電話:24904687

延生普佛(觀音誕) 7月26日 10:00 沙田新田村一號A 慈航淨院 慈航淨院 電話:96443159

觀世音菩薩 7月26日 荃灣老圍三疊潭 西方寺成道紀念法會 電話:24115111

觀音菩薩成道法會 7月26日 19:30 衍慈法師 香港彌敦道242號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 立信大廈E, F座四字樓 電話:23673091

讀誦妙法蓮華經, 7月28日 9:00-12:00 覺韜法師 赤柱馬坑村環角道89號 赤柱觀音寺法華懺法會 電話:28131849

法會 及 活動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59

功德芳名

放生功德芳名 (5 月 1 日 - 5 月 31 日 )

鄭龍合家 $5,000.0

林漢強 $3,000.0

TAM HONG SHEK.佛光寺.岑麗

芳.黃健培 $2,000.0

許王居士 $1,200.0

MA YIN CHING.王家琛 陳麗敏 王

敬庭 王敬賢.何小絹 吳國聰 薜水蓮

何紹芬.何永明 張麗嫦.何浠濤.李

由女.周宗文合家.林士明合家.林楚

鈿合家.陳嘉龍 陳朗.無名氏.鍾金

鳳 $1,000.0

張嘉俊.陳少棠合家 $800.0

DAVID KWAN.司徒碧藝 司徒蘇珠

關瑞勳 黃瑞霞 黃瑞清 司徒志強 柯賽

金 $700.0

林惠儀.陳淑霞.黃淑文 $600.0

QUI TIEU VUONG 王少蕙 $598.4

ZHOU YAN.卜凱澄.三寶弟子.尹

凱迪.王香女士.佛弟子.吳啟和合

家.吳詠淇.李肇聰.周立 吳曉明 吳

承銀 胥錦芬 吳躍.居士.林冬榮合

家.林府合家.林順妹.姚慶良合家.

施氏 (許會塗).倪偉強合家.袁樹繁

合家.梁美蓮.許劉惠秋合家.陳玉璽

合家.陳國防.陳喬合家.陳綺玲.陳

潔玲.曾紹康.曾耀華.董志偉.趙靜

雯.劉慧寶.潘志行.盧冠羲合家.龔

蘊豪合家 $500.0

龍宅 $490.0

胡保羅 莫乃廣 文榮坤 莫澤邦.張子南

劉然娥 羅詠嫣 李宗銳.黃日華 王夏姬

瑪 黃寶鈴 黃耀良.謝應強 何順兒

$400.0

傅偉立 $380.0

李細咪 蔡少華 李靄霖 $330.0

LO TZE KAI.CHOY SIU FAI.

F O N G F U N G K U E N . L O T Z E

KAI.MORALACIE.NG SHING

WAI合家.王都啦 伍小玲 王樂欣.王

羨蔚 林美玲 林依玲 陳艷萍.朱美儀.

江濤.何漢華 陳潔貞 胡修容.佛弟

子.李強合家.李瑞霞.李嘉恩.林恬

在.施雙麗合家.范鵬飛 范瑞聯 范瑞

安 范兆利 范瑞合 范瑞明 范兆強 范瑞

平.唐慧芳 唐信明 陳貴棠.許瑩瑩.

郭佩玲.陳志成.陳維謙 盧婉婷 陳邦

伶.陳鴻金合家.李嘉恩.曾杏桃 黃

漢榮 黃麗霞.無名氏.黃可師 黃可

榮 黃啟聰.蒙林合家.蔡鈴軒.蕭麗

貞 蕭鴻亮 蕭惠珊.魏毓華.羅啟坤合

家.羅嘉敏 $300.0

YUNG NGA YEE $290.0

吳鍶圻 $280.0

莫志鴻合家 $250.0

黃樹喜 張七妹 $248.5

L O T Z E K A I . B O N N I E L I .

KELVIN YICK.LAM ON NA.LO

TZE KAI.LAMA KARTA.LEUNG

FUNG SIN.LO TZE KAI.方淑儀.

王美玉 鄧至匡.王慧蘭 王慧莉.朱

宅.江匡夏 黃少珍合家.江新貢 鄧惠

萍合家.何國榮.何紹贄 吳若賢 何君

悌 何君珩.何遠豪.余旻羲合家.余

德生合家.余麗君.余麗君.佛弟子.

佛弟子.吳勇合家.吳麗芬.吳麗英.

吳觀好.巫憲芬合家.李宅.李明.李

陳士彬 $1,000.0

李細咪 蔡少華 李靄霖 $330.0

吳素華.黃瑞玲.盧淑卿

$300.0

HO KWOK KEUNG.陳雪玲.無名

氏.駱維泰 楊月平 $200.0

潘彥彤 陳韋諾 陳幸瑜 $150.0

優卓會計及稅務有限公司 $120.0

PROFITS CONSULTANT COMPANY.

佛弟子.吳素萍.梁志金.莫沛源.

郭偉明合家.陳澤賢.陳麗雯.麥慧

芳.馮芷晴 李栩燊.黃子玶.黃麗.

黃騰佳 (已故).楊德賢.聞明迦.歐

陽佩雯

$100.0

香港佛教第六叁八期助刊鳴謝 (5 月 1 日 - 5 月 31 日 )

6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功德芳名

浩嵐.李詠姿 李詠豪.李瑞明合家.

周笙 柳咏梅.周榕 周子榆.林子權合

家.林宅合家.姚慧倫 姚達志 姚兆凱

吳麗珊.柏世榮先生夫人.紀智業 熊

祖兒.胡德明.孫惠美.袁炳森合家.

張旭蘋.張國良合家.張紫霞合家.

曹寶珠合家.梁玉英.梁韻斯.許紹

本.許榮武合家.郭子良合家.陳次桐

合家.陳志洪合家.陳家豪 盧天鳳.

陳健輝合家.陳惟聰 黃寶燕.陳弼亮

合家.陳華明 戴美芳 合家.陳維琦合

家.陳蔡慧芳合家.陳鎮波合家.陳麗

娟.無名氏.無名氏.無名氏.無名

氏.無名氏.無名氏.無名氏.程雁娟

傅偉鋒.楊耀森.溫詠慈 劉寶珍.葉

冠英.葉美鳳合家.鄔錫明 葉智賢.

劉永昌 劉安妍.劉家和.劉惠珍.劉

福合家.蔡雲開 陳雲玉合家.蔡愛珍

合家.蔡震南 江詠彤合家.蔡澤明合

家.鄧志文 郭麗君 鄧灝揚 鄧灝宏.黎

兆明合家.黎芷蔚合家.黎金來合家.

黎家良合家.羅志恒合家.羅鑑成.譚

今宜.譚家禧 譚麗彤.蘇廣場合家.

龔宅合家.龔武奇合家

$200.0

麥曾麗霞 梁應鈞 麥愛群 梁卓裕 梁正

婷 莊漢錫 莊仁權 莊仁進 $160.0

王智學 李淑嫻 王承謙.吳卓洪 葉金

連.李科穎.鍾演棟 王金耀 $150.0

玉皇觀音樓.吳劍青合家 吳庭輝 吳梓

瑩 吳鴻基合家 吳潤榮合家 吳嘉鑅合家

李文泰合家.冼冠良 冼保亨 冼保延 薛

小燕.許珠琴 (已故).盧沛如 梁衛珍

黃蘇.薛祖寧.謝寶譽 $120.0

林敬樂 陳婉如 林傲軒 林映慧

$110.0

LO TZE KAI.CMC.DAVID IAN

MATTHEW.HO KWOK KEUNG.

LO TZE KAI.HON LAI FONG.

HUI FUK KIN.LO TZE KAI.

D A V I D L A N M A T T H E W . L O

T Z E K A I . N E R O L I . P R O F I T S

C O N S U L T A N T C O M P A N Y .

SUZANNE & ANDY.SZE SAU

M ING.TAN SHAW M ING.LO

TZE KAI.文彩蓮.文萬坤.方大哥.

方茂欽.方書瑩.方傑斌.方惠玲.

方嘉榮.方鍾松.王玉明 .王佛海.

王傳進.王靖珊合家.王嘉琍.王嬋

英.王樂文.丘文龍合家.丘惠文合

家.古順燕.司徒世開合家.司徒佩

華.司徒洪合家.伍樹芬 黃丹心 伍毅

飛 伍朝賢.伍燕容.先母陳楊碧芬夫

人.朱水鴻.朱美儀合家.朱珮誼合

家.朱偉德合家.朱連廣.江永標合

家.江淼淼.何元祁合家.何文基合

家.何月枝.何仕英.何玉勤合家.何

建業 何樂文 杭惠珍.何珍.何健光合

家.何婉玲.何傑強合家.何嘉敏.何

慶科合家.何潮蘇合家.何蘊恒.余

杏娟合家.余宗芳 余偉堅.余家明合

家.余家駒合家.余經炎.余遠光合

家.余德桓合家.吳小園合家.吳文鋒

合家.吳志宏 陳莉莉合家.吳志明合

家.吳性諾.吳金麗合家.吳偉城.吳

婉婷.吳敏華 徐彬 徐崇尉.吳敏儀.

吳照華合家.吳澤熙.吳錦松合家.李

日棠合家.李向榮合家.李坤娥合家.

李欣欣合家.李彥斌合家.李修慧.李

修慧.李浩嵐.李浩嵐.李浩華合家.

李海強.李御鳴合家.李發成.李詠

林.李瑞廣.李榮安合家.李慧欣.李

樹偉合家 李樹賢合家.李樹強合家 李

樹輝合家.李錫文合家.李鑒泉.沃康

年.周非合家.周景豪.周景輝合家.

周嘉恩.周碧恩合家.周靜文.易慶治

合家.林一建 水谷博志 何瑞珍.林文

兆.林玉娟合家.林玉蓮 郭麗珊.林

因殊.林建軍合家.林結紅合家.林

意.林楚麗.林詩穎.林達開.林福祥

合家.林鳳蓮合家.林聰永.邱少強合

家.姚念康 LIU KA YAN 盧衍枝.

施玉霜合家.施自力.施凱凝.柯宅合

家.紀傳恩 紀詠嵐.胡秀萍合家.韋

國明合家.夏鳳珍.候鴻章合家.唐三

妹合家.夏峻.夏鳳珍.徐國良.徐梓

碩.翁甲斌合家.袁理.謝玉嬌.馬

立志合家.高文祥合家.高崇智.高

崇智.高蓮英.偉強海產貿易有限公

司.偉鑫有限公司.區致遠合家.崔惠

平.崔鎮強 杭惠玲.張秀華.張宗元

合家.張金明合家.張衍衡合家.張富

祺.張嘉恆.張境榮.曹艷美合家.梁

放生功德芳名 (5 月 1 日 - 5 月 31 日 )續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61

灶丹.梁忠銘.梁珮君.梁榮錦合家.

梁曉賢.梁耀強合家.梁耀祥.盛培勳

合家.莫少育.莫沛源.莫紅芳合家.

莫鈺淇合家.許予一合家.許炫堃 許

林世堃.許晉林 張月英 許永源 吳翠

娥.許瑩瑩.許談㛇.許錦如.連霞合

家.郭少賢.郭亨俊 陳合燕.郭政立

合家.郭書銘合家.郭愛娣.郭愛蓉.

郭潔馨.陳啟靖 余麗娜.陳升華.陳

少揚合家.陳玉貞.陳玉森.陳江鐵合

家.陳志雄合家.陳志豪.陳秀卿 蔡

如鑾.陳定貴 朱順英.陳秉文合家.

陳冠宏.陳彥陶.陳紅梅合家.陳美

卿.陳根.陳偉強合家.陳偉華.陳

偉權合家.陳健華.陳國川 江詠儀合

家.陳國良.陳國和.陳彩琼.陳淑

貞.陳勝頭.陳喜泉.陳惠嫺.陳華合

家.陳華玲.陳陽鴻合家.陳敬明.陳

楚輝合家.陳瑞和合家.陳嘉寶.陳輔

宏合家.陳慧雯.陳曉平.陳澤賢.陳

麗雯.陳麗蓮合家.陳寶珍.陳寶珠.

陸穎瑜.麥慧芳.勞信衡.彭亞金.

彭煜蘭.曾向光 陸鷺鷹 居士.曾潔誼

合家.湛順基 李慧珍.湯雲長.湯嘉

寶.湯嘉寶宅鸚鵡 寶寶 大聲公.無名

氏.無名氏.無名氏.無名氏.無名

氏.無名氏.無名氏.馮娘秋.馮娟娣

合家.馮珮賢 (維瑩) 劉小麟 (敬樂).

馮鉅才 何瑞芳 馮兆麟.馮慧英.黃啟

祥.黃月明.黃月瑩 黃敏瑩.黃宅合

家.黃志輝.黃秀琼.黃典彬 林昉.

黃尚達.黃春容.黃偉民.黃偉明.黃

國華 湯雅妤.黃婉芬合家.黃彩玲合

家.黃晞彤.黃清輝合家.黃惠群合

家.黃証鈺.黃鈞略合家.黃群英合

家.黃翠萍.黃錡洭.黃錫民.黃麗.

黃麗娥合家.黃蘇女士.黃艷嫦.楊丹

鳳合家.楊少梅.楊月香合家.楊永立

合家.楊孝廣合家.楊振威合家.楊珮

芬.楊惠幗.楊德賢.楊錦聰合家.楊

鐵昌.葉有紹合家.葉桂英合家.葉麗

華合家.董少泉.甄潤栢 陳麗萍.趙

宇昶.趙惠堅.趙樓.劉文傑合家.劉

玉珍 容兆文.劉志輝.劉冠成合家.

劉冠良合家.劉美珠合家.劉家威.劉

家強合家.劉偉麒合家.劉惠民合家.

劉紫潔.劉貴雄合家.劉曉堅.劉鎧鏗

合家.歐陽佩雯.歐陽梁麗雲合家.滕

惠琴.潘立新.潘容年合家.蔡如霜

合家.蔡宛子居士.蔡建寧 許凱媚.

蔣嘉倩.鄧玉娥.鄧素珍 沈倩衡 沈諾

衡.鄧樹勳合家.鄭江取合家.鄭志

雄.鄭麗萍.黎小萍.黎金友合家.黎

達泉合家.黎鳳玲合家.黎耀洪合家.

盧正邦合家.盧永雄合家.盧浩權 張

惠卿 合家.蕭偉基 .賴小慧合家.賴

友儀.賴蘭英合家.錢啟安.錢啟堅.

駱秀蘭合家.駱昌泰合家.鮑婉容.戴

玉芬.繆錦燦.謝向輝.謝秀娟.謝岱

余.謝林桂潔.謝展洲合家.謝桂芳.

謝葵珍合家.鍾天養合家.鍾超仁 江

翠嫺合家.鍾維安合家.鍾鳳鳴合家.

鍾樂賢.鍾潔儀.韓建新 韓紫瑩.鄺

惠深.鄺潔冰 莊家愉 黃碧心.魏毓

雯.羅潤文合家.羅小芬合家.羅玉

蘭 (兔仔 龜 天竺鼠 倉鼠).羅沛倫.羅

佩華 趙德明 趙崇禮.羅劍玲合家.譚

宇軒.譚竹筠.譚志豪.譚垂南.譚惠

貞.譚慧儀.譚麗兒合家.關安昌.關

偉康合家.關碧敏合家.嚴建邦合家.

蘇祖耀.蘇國雄.蘇國雄.蘇婉勤.龔

彥豪合家.龔業榮 付麗.龔藹嫻

$100.0

餘款將撥入放生護生專戶,此外,因版

面因素,迴向文及捐款HK$100以下之

功德主未能於此刊登及鳴謝。

放生功德芳名 (5 月 1 日 - 5 月 31 日 )續

功德芳名

放生的意義是當眾生面臨生命危險的威脅時,施以援手,給牠們放出一條生路、一個生機,即使牠們可能會

遭遇其他危險,最少也給了牠一次生存機會,其他事情亦只能看其因緣了。放生的意義,更重要是培養護

生、尊重及關愛生命的慈悲精神。所以,放生活動值得提倡,但不應為求福而放生,應以長養慈悲心來放

生、護生。若只為自己求福,不顧及放生的環境、條件等因素,而令放生物受苦則屬罪過矣。

放生的意義

6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uly 2013

鳴謝:贊助香港佛教聯合會「 安老慈幼.同願同行 」 慈善粵曲演唱會 資料由 2013 年 5 月 24 日至 6 月 7 日

鳴謝:贊助香港佛教聯合會地藏菩薩殿翻新工程 資料截至 2013 年 6 月 10 日

發起人李康鍵合家 李泔樺合家 $3,000

贊助長者門券黃新慧 $1,046

葉潔貞 $1,000

黃麗霞 $1,000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 $500

冼惠蓮 $250

冼鳳蓮 $250

隨喜功德佛教張妙願長者鄰舍中心眾會員 $3,433.00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 $3,370.00

張淑清 $2,000.00

胡業華 胡業民 $2,000.00

Crutchfield Wesley Alec John $1,500.00

佛弟子 $1,200.00

麥佩琼 $1,000.00

黎允棉 $1,000.00

張素素 $1,000.00

保盈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000.00

呂梁劍芬 $1,000.00

巫太 $1,000.00

葉巧娟 $1,000.00

尚健醫療器材公司 $1,000.00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636.00

葉健鴻 $500.00

侯明勝 $500.00

梁兆堅 $500.00

伍瑞珍 $500.00

Ng Siu Lan, Clara $500.00

陳嘉偉 $350.00

吳智鴻 $300.00

李朱衍霞 $200.00

佛弟子 $200.00

KO Sau Kam $200.00

Iris ANN $100.00

Kierstyn $100.00

Jasmine Peralta $100.00

Nickson $100.00

Mabel $100.00

Suphansa Thesanok $100.00

Liza $100.00

邱樂熙 $100.00

梁詠雯 $100.00

盧卓羲 $100.00

梁寶霞 $100.00

無名氏 $100.00

黃子鋒 $100.00

龍綺芬居士 贊助地藏菩薩塑金身連莊嚴佛龕 $108,000

功德芳名

香港佛教 . 二○一三年七月 // 63

C

M

Y

CM

MY

CY

CMY

K

P64_AD output.pdf 2013/6/13 12:13:49 AM

Bu

dd

hist in

Ho

ng

Ko

ng